时间:2023-06-06 09:0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生产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江苏省一直是南方的产粮大省,自然条件允许农作物多次栽培。但是由于地处东部沿海,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灾害颇为严重,夏天的持续阴雨天气,还有淮北地区的干旱,暴雨台风等等。这些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2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定义
农业技术效率,指的是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技术的生产效能所能发挥的程度,即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成本的百分比;或实际产出水平占相同的投入规模、投入结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百分比。
3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3.1自然环境
虽然当前的农业生产不再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但是光照条件、气温、湿度等还是对气候有着一定的要求的。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水利设施齐备,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而丘陵与山地的生产条件差,受自然的影响较大。江苏气象部门拟建立了10个高效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希望依托示范基地,研究出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气象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大棚加固指数、最佳打药时段等高效农业生产系列产品。
3.2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否采用新技术、是否加入专业协会、是否有农技人员指导)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自然条件(耕地类型),影响最小的是退耕还林面积和财政补贴。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提高农户种植业产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有着很大的提高,采用大棚来种植经济作物,进行新品种的开发,都对农业生产技术有着很大的提高作用。
3.3农民素质
时间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素质会逐步提高,对生产技术的训练和掌握会更好,农户的技术效率会逐步提高。一是江苏还残留有传统农业特征,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耕作技术基本依靠传统的简易工具,农业产出与劳动力素质的依赖程度并不高;二是农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导致大部分素质较高的年轻农民向2、3产业的转移,高素质农民并不从事农业生产。
3.4政府政策
财政补贴大幅度的增加,刺激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农户解决了种子、化肥、农药等所需要的资金,为农户生产提供了保障;政府加大了对退耕还林区的扶持和惠农力度,大力发展当地的林业、畜牧业和第2、3产业,保障了退耕农户收入。
4提高江苏农业生产技术的对策建议
4.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准备,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以推广产业化经营,实现集成效益。江苏的农业生产目前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这样就更需要对基础加以重视,必须保障农民对每个大棚的使用都十分熟悉,保证材料的质量。
4.2提高农民素质
江苏省目前还有些农户靠天吃饭,依靠自己的那点传统经验单打独斗,这是不可取的。只有团结起来才会有更好的效益。所以一定先要转变农民固有的小规模经营观念,使之投入集体之中,再集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所应掌握的技术。
4.3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街)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人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样板及辐射作用。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变量
基金项目:本文受农业部软科学专项(专0517)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42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陈诗波(1978-),男,湖北潜江人,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经济发展和科技资源管理研究;王亚静(1979-),女,河南泌阳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区域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1-0104-04 收稿日期:2008-10-24
一、引言
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大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及农村中介组织等行为主体都对循环农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就农户层面,杨锦秀等(2007)通过对四川南充、绵阳、自贡等地农户的调查发现,参与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知主要来自外界刺激,政府与媒体起主导作用,依靠自身学习所占比重较低。王延安等(2006)研究指出,农户未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够、意识淡薄,资金缺乏,缺少技术保证。杨明洪(2004)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牵涉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各方的利益关系的分析,认为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政府应选择较高的补偿方式。就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层面,诸大建、黄晓芬(2005)研究认为,政府、企业和市民社会三者之间互动形成的参与式治理结构是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保证。这里的三大参与主体体现在循环农业当中,即政府、企业和农户。农村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信息传递与反馈、组织带动和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是联结农户、企业、政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现有文献对于循环农业中农村中介组织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论文对循环农业中有关主体进行重新界定,认为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及农村中介组织是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四大主体。其中,企业主要是指涉农企业;农村中介组织主要是指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经纪等各种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技术协会等;政府是循环经济政策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职责在于利用经济杠杆与行政手段等引导社会和个人自愿参与循环经济发展,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作为循环农业最直接的生产主体,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制约。为全面考察循环农业生产中农户的生产效率,本文以湖北省6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为研究范围,以农户生产技术效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涉农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和政府等外生性因子,根据循环农业发展中生产投入指标及农户对其他参与主体的感知评价等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Translog模型)、因子分析法和OLS方法,建立循环农业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回归模型,测量各种外生性因素对循环农业生产中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
二、调查情况描述
我们在湖北省选定6个调查点,即宣恩县、仙桃市、武汉市江夏区、武汉市新洲区4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以及洪湖市、京山县2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于2007年4月25日到8月5日展开正式调查。调查历时近3个月,共获得有效农户问卷515份。其中宣恩县117份,地形为山区,自然资源和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当地农户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为主;仙桃市97份,属于江汉平原,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当地农户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武汉市江夏区47份,属于平原和丘陵交错地带,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当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武汉市新洲区116份,属平原地带,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优越,当地农户以食用菌种植和传统种植业为主;洪湖市88份,为湖库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当地农户以水产养殖为主;京山县50份,丘陵地形,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各地区的循环农业模式依托当地资源各具特色。其中,新洲为食用菌种檀循环模式,洪湖为立体渔业循环养殖模式,京山县、宣恩县和江夏区为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殖业循环模式,仙桃市形成“鹅(鸭)稻共生”循环模式等。在这些不同的模式中,有的有企业带动,有的没有企业参与,有的已经形成了以“农户+企业”、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6个调查地区受访农户户均农业收入最高为新洲区51855.93元,最低为宣恩县7944.74元,二者相差43911.19元。从农业收入上来看,新洲区和洪湖市两地的农业收入水平明显要高于其他4个地区,这说明在新洲区和洪湖市两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下,由于有企业带动,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因而农户的经济效益更好,而农户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正是得益于循环农业的充分发展。这说明发展循环农业,需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详见表1)。
三、研究模型与指标选择
(一)计量模型
为了解释生产技术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首先建立传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然后将估计出来的技术效率对外生性变量回归,来度量外生性因素对农户技术效率差异的影响。其中,第一步,本文通过515份农户调查微观面板数据,以农户的各项农业生产投入作为自变量,以农户的农业产出为因变量,建立“农户生产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Translog模型)”,分别测算出6个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第二步,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筛选出各主要观测变量,归并成家庭特征因子得分、户主特征因子得分、地理位置因子得分、设施及环境因子得分、政府影响因子得分、协会影响因子得分和企业影响因子得分等:第三步。以技术效率为因变量,以农户家庭特征因子、政府影响因子、企业影响因子和协会影响因子等为自变量,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通过OLS测算各外生性因素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家庭特征、地理位置、政府、企业和协会等各外生性因素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及权重。
(二)指标选择
1、农户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指标选择。首先,在第一步的模型测算中,本文针对6个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差异性,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变量选择(详见表2)。
2、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计量模型指标选择。本文认为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特征、当地政府的政策、投入、当地农业企业的影响等几项指标。各外生性变量又包括几个二级变量,并主要通过二级变量来表示其特征。其解释和构成如下:(1)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总人口、家庭劳动力两个二级变量。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农户家庭经营规模的大小和经营效率的高低。(2)户主特征。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年限、户主是否关注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户主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这些基本特征将对户主的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3)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包括农户家庭离最近集市的距离、农户家庭离最近公路的距离。地理位置的远近,可能会导致农户信息接受的差异,影响农户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销售,对农户技术效率带来较大的影响。(4)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农户对周边生产和生活环境状况的主观评价、农户对近5年来周边生产环境变化的认可度以及农户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等。(5)政府影响。通过农户问卷和调查者感知来获取有关政府所实施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投入等,具体包括政府对农户提供信贷资金方面的帮助、政府在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当地政府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努力、政府在改善交通和广播电视方面的工作等。主要测量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和效果。(6)协会影响。二级变量主要包括协会的会员规模、协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效果、协会组织会员进行生产资料和产品统购统销的效果、协会对提高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评价和协会对带动当地农户生产规模的作用等几个变量。(7)企业影响。其指标包括农业企业对提高农户的生产规模的评价、农业企业对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水平的评价和农业企业对方便农户农产品销售的评价三个方面。
四、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检验
1、信度和效度检验。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到,除了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因子和基础设施及环境状况因子的Cronbach’sa系数略小以外,绝大多数外生性潜在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都大于0.5,有的还超过了0.8。这说明本文开发的测量量表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在信度上可靠(表3)。分比均大于50%,就表示每个构念的会聚效度较高。我们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查各外生性变量的会聚效度,测算显示每一个外生性因子所提取的可解释方差百分比均大于60%,这说明每个构念的会聚效度高,测项和相关构念之间的关系显著。
2、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除了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信度和效率检验以外,论文还对模型拟合优度(R2)检验和F检验。在本文研究中,重点讨论第二步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计量模型的检验结果。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R2为0.5179,调整后的R2为0.5063;F统计值为44258895,Prob(F-statistic)为0,表明模型拟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各个地区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的影响状况(表4),因而模型估计值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变量分析。
(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的测算显示,户主特征因子的系数为0.000058,家庭特征因子系数为0.0035。这两个因子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都不显著。其可能的解释在于,一是由于各地区之间受访农户家庭特征,如受教育年限、生产经营规模等基本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二是各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和种养殖技术没有太大差别,因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不显著。地理位置因子系数为0.0054,环境设施因子的系数为0.00033。这两个因子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可能的解释,一是由于问卷设计的指标不够精确,未能反映出地理位置和环境设施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二是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性并不显著。
政府影响因子系数为0.0147,它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显著。这说明6个地区基层政府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由于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同,导致其对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性。实际调研中发现,在洪湖市的新旗村,由于政府加强了养殖基地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及电网建设,保证了养殖基地清洁水源和物质的供给,较之于洪湖市的湘口村和西湖村来说,其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也就更高。另外,在武汉市新洲区的徐古镇,由于镇政府加大了对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整治,并积极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改良种植品种,扶持食用菌种植协会等,经过11年的发展,其食用菌种植从无到有,并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很好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相比较而言,与徐古镇邻近的潘塘镇,由于起步较晚,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农户的生产效益和规模均远不如徐古镇。
协会影响因子系数为0.0918,它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显著。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户对协会作用的评价差异较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对提高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和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正在突显。实际调研发现,凡是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比如新洲区的许易村和胡畈村,前者建立了食用菌销售协会,后者建立了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协会。协会通过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聘请专家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定期开展会员交流等,很好地促进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扩散及技术效率的提升。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帮助协会发展壮大。实事证明,通过扶持协会来带动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确实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企业影响因子系数为0.0491,说明农业企业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实地调查显示,农业企业对农业生产的拉动主要体现在规模化生产、便捷农产品销售以及通过企业指向农户的技术扩散等方面。如新洲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14家食用菌加工公司和7家贸易公司,建立了“企业+交易市场+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洪湖市德炎水产品公司建立了“企业+养殖户”的产业化模式;宣恩县中农春雨公司与当地农户建立了“企业+农户+基地”等产业模式,均对提高农户技术效率和带动农户增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另外,本文在模型测算中将政府、农业企业和技术协会3个因子进行了交叉组合,并将各组合变量代入模型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回归。测算结果显示,政府、协会和企业三者的交互效应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1006,概率显著;政府和协会二者的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611,概率显著;政府、企业二者的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076,概率不显著;企业和协会二者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271,概率不显著。这说明,“政府+协会+农户”以及“政府+企业+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对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分析表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不单是生产投入的问题,还受到政府政策法规、产业规划和公共物品提供、企业的产业带动以及农村中介组织的技术扩散、组织化程度提升和市场信息选择等方面的影响。在三者中,农业企业和技术协会对农户技术效率产生直接影响;政府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回归参数估计值最小,但间接影响最大,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
五、结论与述评
关键词:技术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35—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较为分散,力量也相对的比较薄弱,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利润普遍偏低。国家虽然一直在扶持农业的发展,可是大部分近几年来,种子、棚膜、化肥等方面的价格以及劳动力的投入比过去的几年有明显的上涨,可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却不大,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极大的提升。
1 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的生产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了优化以及调整,农业的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经营转变成现在的集约型经营,农业的生产也从原来的数量型发展变为质量型发展。为了实现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沿海以及城郊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增产与增收、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提升农业效益以及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问题。所以,选择合适的生产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化,满足新时期农业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对技术方面的需求,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
2 影响农户选择生产技术的因素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农民的个体差异、文化水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农户对生产技术的选择,技术本身的实用性以及推广人员的素质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农户对生产技术的接受情况。在以上的所有影响因素当中,经济是最主要的,在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下,农民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者,他们已经逐渐成为了拥有决策权的经营者。在对技术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农民自身特性对其选择技术是的影响
所谓的农民自身的特性就是指农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通过对最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民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自身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2.2 技术诱导对农户选择技术的影响
劳动力资源、耕地禀赋、家庭收入是技术诱导的主要因素。农民在对新技术进行选取的过程中,一般比较青睐于那些所需资金以及劳动力较少、比较适合当地土壤情况的技术。
2.3 生产规模对农户选择技术的影响
农业的生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许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这些地方并不适用,因此农户在对新技术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些适用于中小生产规模的技术就备受青睐。
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确定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农业的开发创新、技术研究一样重要,对于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成果转换速度较慢、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对农业的技术进行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根据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的战略要求,对于农业的生产技术就必须进行推广。
3.2 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
定期开展农业生产的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以及文化素质,为“科教兴农”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现场讲授示范、广播电视讲座、设立技术咨询点、科技宣传栏、印制科技大集等一系列的活动,把科学生产的技术送到每位农户家中。
3.3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
为了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地保护,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进行技术推广的同时,还必须做好农业执法以及监督管理的工作,例如种子质量的检验、监督对动物的防疫工作、动植物病害的检疫、监督农资用品的质量、农业机械的监理、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以及对农民负担的监督。让假种子与动植物的病虫害事件得到根本上的遏制,使农民的利益以及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
4 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定期举行技术上门服务,对农业生产的知识以及技术进行普及,提高农民对生产技术的认知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霞.基于农户生产技术选择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以江苏省小麦生产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张冠霞,仝丽丽,阮玉琴等.三门峡市农业标准化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7):102—102.
[3] 狄传华.农户对主要类型技术服务的需求研究——基于华东四省的调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现代化;相关性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从政府职能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等多个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探究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是指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运用现代工艺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生产工艺主要是指现代科学以及相关技术设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进行生产,并且用相关设备代替人工作业,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其次,农业现代化在生产技术方面是通过良好的农业环境、高效的农业生产力对自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和改造进行的,农民的生产经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很多生产经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就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最后,在农业生产规模方面来说,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专业性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十分明确,提升了相关的生产效率,提升土地利用率,直接、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成绩。
2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探究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通过社会上的资源和产品等的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统筹、调配、协调农业经济活动,促使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有机统一,确保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包括了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的各个相关部分以及相关的企业和经营活动管理等等,是包含整体农业生产的管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也应当随着发生改变,才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做好技术改进,要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求做好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其次,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业规模经济,规范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和过程。总体来说,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农业经济管理要从农业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农业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变。
3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相关性提升和发展探究
3.1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形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的链条,发展集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商品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条。首先,要积极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优势确定和调整农业结构,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逐渐建立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降低。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和增加企业的辐射面,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另外,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解放工作,降低社会就业压力,构建稳定的基础,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3.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农民是整个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就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重要保证,从农业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生产路修建和平整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另外,要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加大相关的科学技术投入,强化农业生产与相关科技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新的品种和新的技术,提高科技的转化速度,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随着社会上对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不仅仅是提高产量和质量,而是要尽量的降低农业生产的耗能,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和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且将减量化和循环再利用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沃土工程、新型农药研发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4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要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强化农业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当对农民展开积极的培训,注重农民的转移就业和技术培训,鼓励农学院学生、相关人才和工商企业等参与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程,不断引导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经济管理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备环节,要加强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从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作者:王荔玫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福建农业,2015(,4):3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素质要求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低,大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导致其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农村技术推广活动的开展,实际上就是就是将农林渔牧的科研成果及其实用技术体系通过试验、培训、示范、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创造更高的农业效益。而在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开展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更多是要改变当地农户的生产意识,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全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及人力资源,开创农业致富之路,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扎根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依靠他们的个人能力去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方案的执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农业基础知识,肯吃苦,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具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能够与当地农户同甘共苦,将他们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去努力解决,才能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在活动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带领当地的农户尝试新的生产技术。如果工作人员农业综合素质不强,就无法胜任这一工作,在生产实践中,不身体力行,就无法融入农户的集体;不具备专业农业知识,在农户请教时就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不掌握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就无法对其农业生产实践作出科学指导。因此,在选拔相关工作人员时,必须综合考虑推广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选拔出具备农业专业知识、生产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具体素质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劳动力都选择了去城市工作,留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孤寡老人机幼龄儿童,导致农村大片土地荒U无人耕作。遗留农户文化素质较低,劳动力少,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开展难度大大提升,需要推广人员花费更多的心力与时间,才能真正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目的[2]。
2.1专业的农业知识
专业的农业基础知识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必备素质。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从各大农业高校选拔出农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优秀人才,更具制定的推广方案对这些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目前应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基础农业技能,掌握利用新型媒体技术传播农业技术的能力。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工作人员才能担起指导农户进行审查生产时间的责任。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进行定期的进修于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国家相关农业政策,为当地农户出谋划策,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2.2生产实践能力
光说不练假把式,最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将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知识及新建生产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中。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作为指导员参与农业生产实践,但是大部分时候都需要亲自动手亲身示范,让当地的农户明白新型农业技术的使用方式。农民一直是艰苦朴素的代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具备相同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生产实践能力,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农民遇到问题,都应该及时地出现在他们的身边,帮助他们,才能真正融入农户的集体,获得他们的信任。
2.3掌握当地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案都是由国家统一部署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比如说技术水平、产品类型,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选择合适的实用性较强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全新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向当地农民展示全新的种植品种及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推广人员应该对当地主要病虫害进行透彻的研究分析,协助当地农户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根据天气预报做好应对工作,降低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
2.4与当地农户沟通良好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施的最大问题在于与农户的沟通。一般情况下,各地的农民应该都是讲当地的方言,推广人员无法用普通话与之交流,所以选拔工作人员时,最好选择当地的具备农业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会讲当地的方言,在工作时能够与当地农户无障碍沟通。同时,工作人员在与农户交流时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他们不懂的问题,指导他们进行农业生产实践活动。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农业的重视度比较高,且科研水平处于世界研究前列,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科研成果转化率太低,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将一些农业研究中的科研成果普及到实际生产中,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对于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农业知识,熟练掌握相关农业生产技能及技术,并且能够与当地农民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使得推广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水东,姜永平.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73-76.
关键词:基层植保站;“三农”问题;测报功能;农业生产
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业生产也呈现出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基层植保站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1],还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基层植保站的作用,积极拓展基层植保站的功能,由单一的监测病虫害发展动态转变为农业综合服务,提升基层植保站预测病虫害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丰富基层植保站预报方式
当前,基层植保站主要发挥着病虫害预报的作用,通过农业网络平台、电话的方式,病虫的情报。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几种病虫预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正在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出台各项农业生产支持政策[2],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媒体也开始意识到服务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地预报病虫信息。对于基层植保站而言,可以不断丰富病虫害的预报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借助电视等新媒体,将病虫害信息在电视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病虫害信息在新闻联播或者是天气预报等节目之后,在特定时间段为农民播报病虫害信息;其次,加大病虫害的宣传力度[3],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的形式,开通农民农业预报短信功能,迅速将农业信息传播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了解农业生产变化;最后,应用微信平台,让农民关注农业服务的公众号或者服务号,每天及时更新平台消息。与传统纸质宣传单相比,现代化农业病虫害预报方式更加便捷,而且能够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2协调承包病虫防治与机防队防治之间的关系
基层植保站在预测农业病虫害的同时,也应不断丰富农业服务方式,立足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坚持以农业需要为中心,开展各项农业服务,在各级乡镇创建机防农业服务队伍,实行承包制防治方式。创建服务队伍时,基层植保站应实地走访乡镇,对于农村青壮年较少的乡村,抽调基层服务人员帮助创建队伍,在收获农作物时期与农村病虫防治时期,协调好队伍内部关系,统一防治病虫害。同时,在统一防治外,农村基层植保站还可实行个人承包制、片区承包制,提升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机防农业服务队伍的薪酬应由基层植保站与各级地方政府分担,对于个人承包制的情况,应由农民自身承担,基层服务部门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奖励表现好的农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基层服务站应主动帮助机防农业服务队伍解决宣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予以指导,加强与服务队员的沟通交流,定期对农业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服务人员的操作水平。此外,基层植保站应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合理转变农业扶持对策,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农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优化区域中农业资源配置,促使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加强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与测报功能之间的联系
基层植保站的测报功能应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相联系,将现代化农业生产融入测报过程中。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自然生产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加之农药的滥用使得病害虫出现耐药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极易遇到不同的病虫害。因此,在基层植保站工作过程中,农业服务人员应利用先进的测报技术与设备,合理拓宽农业的观察范围,将观察对象进一步细化,确保观测效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如引进新型测报软件等。此外,工作人员可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控制好虫口密度,进一步缩小虫害的影响范围,提高害虫预防的有效性。在进行农作物嫁接、栽培、轮作等技术推广时,也可借助测报功能,保障农民能够及时接收农业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按照有偿原则,将测报的信息出售给农业生产组织,以改善基层植保站工作人员的待遇,增加测报过程的资费。基层植保站可使用试点的工作方式,选择恰当的工作区域,推行测报有偿服务,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前提下,扩大试点工作范围。
4结语
发展基层植保站的测报功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与基层农业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农业呈现出规模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下,基层植保站的测报功能应与综合服务有机统一,将农业生产信息适时、动态地传播给农业生产人员,与农药生产商、经营户进行合作,提升病虫测报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基层植保站应不断拓宽宣传途径,通过网络平台、电视平台等方式,科学推广农业新型生产技术,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平先良,江金林,余永福,等.江西省基层农技推广“综合建站”模式的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4(5):129-131.
[2]孙华明.新形势下做好基层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5(10):6-8,70.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农机具;推广应用;生产效率
农业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综合水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型的农业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势在必行。但是在推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了改善措施。
一、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是农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工作效率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传统的农业大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依靠多年的经验,而不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究其原因一是农业生产者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新型技术和设备的排斥心理较强,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研究出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实验,导致这些研究成果都成为技术储备,有些生产技术和设备即使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但也大多没有使用过。
(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技术性、专业性特点的系统工作,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技推广人员整体存在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其专业知识,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更新速度慢,加之受到工作任务较重、缺乏激励优惠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相对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产生不利影响。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由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但是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工作经费、工作管理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直接影响着基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推广农业技术的手段相对落后,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另外,政府部门制定的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政策不能很好的和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需求相适应,没有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给予一定的专利保护措施,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农业企业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农业技术作为支撑,发展过程表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比率越大,农业生产效率就提高得越明显。
虽然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方面投入了很多人力和资金,但是当前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农业技术的实际转化率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技术在基层地区的推广,同时基层农业企业受到人员规模、资金支持等因素的限制,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开发方面的自主研发力度不够,对于农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推广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不明显。另外由于农业产业化链条相对较短,基层地区龙头企业多停留于初级加工层面,导致产品的增值力相对较低,不能促进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二、基层农村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建议措施
(一)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
加强对基层地区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让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农业生产新知识和新技术,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好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要注意加强派遣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活动力度,帮扶农技人员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水平和能力。要严格落实农技部门人员编制,并适当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进而建立起一支高效、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想要加强新型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必须要先让农业从业人员接受,只有当工作者接受了,才能真正的应用到实践中。通过科学示范、操作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民对新型技术和设备的了解,转变传统观念,将其应用到真正的农业生产中,加强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
(二)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高效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形成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综合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切实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制度创新力度,积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除了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之外,还要加强和相关研究部门的交流,让研究部门也加入到宣传的过程中,提高新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力度。要注意技术和设备的便民化,尽量便于农业从业人员的理解,这样在推广时也更加轻松,更容易得到农业从业人员的认可。
(三)建立示范基地,扩大产规模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农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同时要建立农业产业行业协会,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及外贸一体化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产业化经营规模和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广农机队伍建设,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推广是指通过实验、演示、培训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因此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变传统的观念,鼓励人才深入到基层农业生产活动中,了解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同时,加大对农业推广单位的资金投入,保证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实现农业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机标准化;研究与分析
前言: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尤其是对于以农业发展为主的我国。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其生产水平、质量、效率也正逐步提高。要想迎合蓬勃发展的实体产业,管理模式和体系也必须在不断改革中谋求创新发展。
一、农机标准化管理
1.1理论概述
农机标准化管理是指将农业生产工序演变成有序、有组织、有安排、有操作规范的工作任务,利用管理手段,将工作任务平均分配给多个工作小组,让多个团队共同协理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维修与养护、生产技术研发和创新、生产投资成本核算、工作团队建设、安全监理等多项管理内容。通过合理安排、组织得到的生产任务既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能规范、恰当的发挥农艺要求的作用。
1.2农机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因为田间工作任务重、不利生产环境多,所以农作物在生长时的变化形态复杂,必须依靠管理、技术、监督等手段,促进有利因素的深层次影响,屏蔽不良因素的干扰内容。先进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措施是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双向影响环境中,农业生产者不仅能够有效的将农机生产内容分配到各工作团队中去,还能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创建利益销售链条。由此可见,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的效益、收益特点鲜明。
二、基于农机标准化特点分析优化策略
2.1农机标准化特点
2.1.1规范能力
在标准化管理中,任何机械设备、农用工具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如根据使用寿命测评工具的性能、质量检验、性能测试等。新研发的生产技术亦是如此,必须要选择示范样田,小面积、小规模使用该项技术,待确定效果影响后,再大量引入该项技术。因此,无论是设备管理,还是技术管理,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的规范标准非常明确,其约束能力很强。
2.1.2可行性强
面对农业生产,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的管理任务复杂、对象多元,单一、传统的管理内容根本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生产环境。为此,在若干要素(设备、人力资源、生产原料、技术)组成的管理内容中,每个项目既保持独立,又相互关联。
2.1.3法制保护
《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农机标准化管理规范》是国家政府颁布的有关农业生产管理的政策文献,从内容上看,二部文献都注重强调了农业机械、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并设立了相关约束条例。从管理的强制性上看,农业标准化内容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任何组织、个人都不能侵犯,擅自扰乱管理体系中的任何工作。
2.2优化农机标准化管理措施
2.2.1农机设施使用标准化
农用机械设备性能不断革新、融合,在综合发展环境下,高效、多元功能性的农机设施已全面引入现代农业生产工作。因此,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应充分发挥农机设施优势,合理分配生产任务,将设备的工作内容制成工作日志,每天的生产任务、每个生产周期的生产任务都应明确规定,并设置约束条件,如工期收缩量、工作规范、工作质量检测内容等。这样一来,从事农业生产的管理者、工作者便都可以找到工作方向,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落实工作。
2.2.2责任到个人
“赏罚分明”是任何产业、企业管理系统都要遵循的不二法则,有纪律、有组织、定责任、有赏罚的管理模式,会弱化工作人员、管理者的随意性心态,让他们摒弃错误的工作管理观念,认真、到位的完成每项分配任务。在事事有准则,人人有约束的环境下,农机建设的发展空间会被进一步发达,人力资源的发展潜能也会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
2.2.3技术质量标准化
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老化、生锈、磨损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设备直接影响生产,所以为维护农业生产质量,保障生产水平,不仅要定期、准时的进行机械设备维修,还必须将技术审核工作落实到实处。一方面,设定设备维修、技术检验工作计划,对每个作业周期的工作内容、检修方法、验收制度进行规范,每个工作都要有专人负责进行结果验收;另一方面,要按照具体的技术要求,设置生产技术,适当调节生产计划成本,以满足特定生产内容、管理项目的工作需要。
2.2.4做好农机服务
统一作业不断能够为指挥系统创建一个规范的作业规程,还能使调配工作变得更加合理、科学。为此,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还应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网络,将收费标准、结算规程、管理内容、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等内容放在体系中,以方面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适当调节工作任务。
结论:通过上文对农机标准化管理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农机标准化管理系统的能动性很强,现实效益收益高,具有非常显著的发展价值。从表面上看,农业标准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工作体系,将所有工作项目融合在统一的体制当中,进行集约管理。其实不然,从细化内容上分析,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成功的将农业生产内容转变为生产作业,利用工艺、技术、管理等生产优势,实现“物尽其值,人尽其用”的生产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滕红英.农机标准化管理在东北农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农业机械,2009,13(122):163-175.
[2]马俊贵,刘宏涛.以农机标准化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J].新疆农机化,2013,10(03):150-152.
关键词:农学发展;必然性;举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89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它保证了全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早在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农业就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并被用于抵御自然威胁。农业产生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促进了工业、科技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是我们人类的“母亲产业”。
1 当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之下,正是因为如此,中国需要大力扩大农业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的增长。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之故,所以中国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率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是现如今由于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让中国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农业也因此陷入了危险。就农业生产方式来说,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低效性和不灵活性已经逐渐凸显出来,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了。就农业生产技术来说,当前的农业还停留在粗狂的阶段,科学投入有限,导致农产品的储存和保鲜技术有限。就农业产业化来说,很多农业生产者在生产农产品时往往不考虑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还往往会忽视品牌想象的树立。
农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全局发展,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市场,比如轻工业中的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所用的原料都来自农业,此外,农业上缴的农业税以及农产品在出口上产生的费用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农业不能满足人类对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的需求,那么人民生活不安定,生产力不发展,国家也就无从立足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国家自立的基础就是农业,农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自立程度,因为如果农产品不能自给自足的话,就会受制于人。所以说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2 发展农业的举措
2.1 转变农业的生产规模
中国的人口与耕地面积极为不平衡,所以要满足中国大量的人口的物质需求就需要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农业产量可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培育新品种、改进农业技术来实现。由于近年来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类大量开垦山林,以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让中国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农业也因此陷入了危险。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就需要实现农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的经营方式,把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投入到较少的土地中去,并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让处于人多地少这一状况下的中国能够有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并最大限度地让农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2.2 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在中国延续已久,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地区。这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适应不了现有的市场,这也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这就要求制定一个能够考虑全局的农业经营策略,并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使之能够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2.3 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
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处于粗狂型的阶段,科技含量还低,导致很多不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产量不稳定,农业收入的多少要看天气,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除此之外,农产品的保鲜技术也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彻底提高农业的生产方式,将科学技术投入到农业中去,科学种植,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
2.4 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大多数地区的农业还是家庭承包,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地区还很少,由于农业的产业化能够解决传统农业的不足与缺点,比如产销脱节、缺少品牌形象等。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还能拓宽市场,进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 结束语
从人类出现之处,人类就以农业为依靠,来满足自身对最基本的生存物质的需求。农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社会及政治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力发展农业并加以科学的指导,能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国家更加国泰民安。
参考文献
[1] 庄秋贵,李实稳.农业生产技术方案的择优[J].福建农业,2001(08).
关键词:农作物 品种 推广
一、良种推广面临问题
在良种推广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产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历史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现实性问题,更有因农民文化素养偏低造成的认识上的问题。
1、良种推广体系不健全
乡镇的农业生产体系仍然以农户自主生产为主,农技部门与农户之间没能形成有效的对接,农技部门对农民生产需求了解不细致,以上级下达的任务作为良种示范与推广的重点,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自主引进品种仍然是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于新品种以引进他人在生产中取得较好收效的为主,属于农户自留品种,品系纯正度下降,生产性状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品种退化与淘汰高,良种示范与推广的计划不能有效的实施。
2、良种自身品系不健全
在农村生产中,由于受积温、地块、墒情、土壤、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对良种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骨干品种与替代品种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骨干品种单一与替代品种的缺乏也对品种的示范与推广起着制约的作用。由于多品种间种、同品种连种,造成了品种退化快,表现出了诸多的缺点,品种纯正度的下降也使生产效能下降。
3、良种生产技术不配套
在良种推广过程中,只重视品种的新与特,没有把良种推广与配套生产技术同步进行推广,造成了在生产中生产性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由于相应的栽培试验力度不够,试验与实验次数少,生产技术规程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良种最佳效益得不到充分挖掘。这样一来,致使良种在试验的第一环节上就存在的致命的问题,造成了在推广中得不到农民的认可,销路打不开,并且在小面积的推广中,由于大田中品种混杂、间种乱杂,使良种在应用中逐渐夭折。
4、育种与生产不配套
良种在应用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育种与生产不配套,良种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自繁自育现象,良种专业生产与大面积农业生产相混淆,品种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品种间出现了杂交现象,降低了品种的纯正度,导致了良种的使用年限下降,生产效益降低。乡镇农技部门专业从事良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深入一线少,专业学习少,应用培训少,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低。
二、做好良种推广工作的对策
适应目前农业生产的新形势、新需要,解决在良种实验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依据其存在的体系、模式、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突破,以促进农业生产中良种的有效应用,使良种成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的载体。
1、建立健全良种推广工作体系
在良种实验与推广中要建立两个基本体系
(1)科研部门、农业院校与乡镇农技部门有效对接体系,要解决在良种推广中存在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科研院所的新品种能否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要依托当地的农技部门来进行实验与推广,使其得到农民的认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确认。
(2)乡镇农技部门与农户生产的有效对接体系,农技部门要能深入到生产一线中去,了解农民的生产需要,积极引进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新品种、新良种,并且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对农业生产技术流程、生产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使新品种与新技术间得到有效的统一。
2、建立品种推广专业化模式
(1)要建立专业化良种示范推广基地,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在农村中逐步建立品种专业村或是连片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的实验与筛选速度,扩大实验基地规模,应用配套生产技术流程,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与方法,积极引进外地生产效益高的主推品种,加强宣传与引领力度,把农村农业生产中的种粮大户带到实验与推广队伍中来,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加快品种的推广速度。
(2)聘请科研部门、农业院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培养,提高当地技术人员从事良种繁育与推广的能力与水平,并在一线生产中对一部分示范性农产进行培训指导,使良种推广与技术指导同步进行。
3、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素养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在人才的引进中选择专业对口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致力于农村工作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到基层来工作,为技术工作增加新动力。
(2)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学习活动制度化,基层培训、基层锻炼、一线操作经常化,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素质,解决基层农技部门在技术指导、专业引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建立挂职学习与岗位目标奖罚制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把一部分年轻技术人员外派学习深造,使之逐步成为基层农技部门的骨干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奖罚措施,实行按贡献计奖罚,为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发挥技术优势创造良好的条件。
(4)壮大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在良种推广工作中,还要依据区域特点,在每一个村屯培养出一至二名农民技术人员,为农民的良种生产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并通过他们的示范性生产来起到引领作用。
4、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1指标选取与模型方法
通过研究相关研究文献,本人总结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产自然制约条件、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农业生产资本投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等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与农业总产值(TVAO)相关性较强且能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10个指标,所选指标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TPAM)、农作物总播种面积(TSA)、受灾面积(DA)、农业就业人数(AE)、国家财政农业支出(NFAE)、化肥施用量(AQCF)、有效灌溉面积(EIA)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PIR)、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APPI)以及农村中学师生比(SFR)。
在上述所选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制约条件;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农业从业人数属于农业人力资本范畴;因为农村中学师生比的变动可间接反映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效率的变化,我们将其划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而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积属于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
数据源自1985至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大量的变量,为避免变量间可能具有的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与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适当的相互独立的能够较好的反映原变量指标的综合信息的主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回归,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然而,主成分回归方法不能够解决异常值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时间序列的数据的变化特征与趋势。为弥补这个弊端与增加模型的估计精度,本文将主成分回归这一长期静态模型的误差项作为均衡误差,建立主成分回归的短期动态的误差修正模型,以此来修正主成分回归模型,据此来研究影响我国农业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2实证分析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以降低序列短期波动,更准确把握其长期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对数据结构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均使用软件R进行分析。对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设置贡献度阈值为0.8,得到第一主成分F1、第二主成分F2的特征值分别为6.803、2.131,方差的贡献度分别为0.680、0.213,二者贡献度之和为0.893,由此前两个主成分适用于主成分分析,制约因素弹性对值和为0.376。综合长、短期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结果,影响农业总产值的第一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条件,且其弹性贡献度明显大幅高于其他因素,农业生产条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效用均低于化肥施用量及农药使用量的效用,说明在现有自然制约条件下我国农业增产长期过度依赖于化肥施用量与农药使用量。数据显示1980-2012年33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由1269.4万吨上升至5838.8万吨,年均增长13.9%,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4745.7千万W增长至102559千万W,年均增长21.1%,但现今农机、农业用能投入与发达国家比仍相对不足,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第二综合因素为市场的作用,33年间农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由0.756%减至0.524%,其每减少1%将促使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35%、0.123%,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每增加1%,仅仅刺激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4%、0.126%,这与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上升造成农业部门成本增加的压力过重,利润预期的减少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关。第三综合因素为自然制约条件,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每减少1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将萎缩0.136%,短期减产0.12%;我们发现,受灾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起到微弱正向作用,与我们的认知相矛盾,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灾害的负面影响被预防灾害与抗灾的日趋完善的工作体系和能力消除所造成的。第四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资本投入,33年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由150亿元增加至12387.6亿元,年均增长250.3%,其增加1个百分点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长期上增长0.133%和短期上增长0.114%。第五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技术,33年间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村中学师生比由0.053591增加到0.0999人,其每增长1%,长、短期上推动农业经济增长0.075%、0.057%。第六综合因素为人力资源,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一个百分点的增长,仅仅使农业总产值长、短期上分别增长0.01%、0.022%,其贡献微弱与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及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低下有关。
3政策启示
农业生产条件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必须通过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先进农机设备研发投入、保障能源供给、合理化农业用能结构和布局、建立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及发展机械与水利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化肥与农药的使用虽然对农业生产有着显著的短期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却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据此,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谨慎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要在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并通对农业环境的治理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加大宣传力度,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业经济部门逐渐并入市场经济体系,此对农业经济增长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信息的传播机制以及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成为必要,以此确保市场信息的及时性与易得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来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同时,要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增加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保护农业的补偿性支出来保护和调动主产区积极性,切实保护农、牧、渔民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面对我国农业生产自然制约条件,我国需要健全国家及地区间自然灾害预警与应对协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并且采取有力措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在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同时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并以此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使之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法律保障,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稳步推进劳动密集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推动型的转变。首先,国家财政支出需要增加向农村的教育、经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不仅可以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而且对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和农业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劳动生产率具有长远效应。其次,政府要切实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力度,稳步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入户到位,鼓励发展规模经营,促进种粮水平和效益提高,进而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牢固农业基础地位。
作者:沈永昌林义征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关键词:农业推广 农业生产 问题 创新方法
农业推广的本质含义是将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进行普及,使农民能够掌握各项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中,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农业推广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农村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机制并不完善,农业推广的价值和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农业的进步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现行农业推广机制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创新和改善,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一、农业推广的目的及重要作用
(一)农业推广的目的
农业推广是针对农业发展提出来的一项政策,其主要目的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可以对农村地区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充分的利用,缓解农村地区资源匮乏现象,缓和资源开发和利用与农村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其次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理念,学习更多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最后是顺应时展,满足社会及经济发展需求,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进步。
(二)农业推广的重要作用
农业推广的实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首先,通过实施农业推广,弥补了市场机制在农业中的漏洞,使市场机制变得更加完善,保证了农业生产市场秩序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使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加强,能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政府通过实施农业推广,加大了对农业后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业自给能力,实现了农业反哺工业,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当前农业推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机构不健全
农业推广机构不健全,是影响农业推广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农业推广工作主要是由乡镇农业推广机构承担的,但是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身兼多职,分身乏术,很难保证理想的农业推广效果。同时,个别地区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工作人员配置不足,或者部分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除了担任农业推广员一职外,还有自己的工作。
(二)农业推广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推广机制,导致农业技术仍然比较落后,无法实现生产技术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目前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由乡镇管理,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仅仅对乡镇农业推广机构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却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部分乡镇农业推广人员不能严格约束自己,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农业推广速度较慢、推广范围比较狭小,无法实现预期目的。
(三)农业推广支持力度不足
对农业推广不够重视,支持力度不足,是当前农业推广机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很多乡镇农业推广机构所需工作经费不足,设备配置不足,缺乏试验、示范场地,导致农业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同时,工作人员待遇较低,严重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部分地区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训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缺乏对人才的积极引进,导致知识老化、技术落后、观念陈旧,很难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农业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方法
(一)建立健全推广机构
在对农业推广体制进行创新的时候,首先要建立健全推广机制。国家政府应该在中央、省、市、县、乡镇设置不同级别的农业推广机构,实现对农村地区的全面覆盖,形成一股强劲的农业推广主导力量。同时,根据农业推广机构的等级,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队伍,明确农业推广机构的服务职能,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乡镇基层推广机构为核心,在农村地区对农业技术进行普及,形成有效指导作用,发挥农业推广机构的价值和作用。
(二)构建完善推广机制
要想实现更加理想的农业推广效果,就需要构建完善的推广机制。首先,应该在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的主导下,建立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服务型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拓宽农业推广范围。在完成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之后,应该明确各方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发挥出集体的力量,筹集社会各方资金,使农业推广得到更好的实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对农业推广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并形成约束作用,加强农业推广的法治化建设。
(三)提高重视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该确立农业推广的工作任务,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农业推广与自身收益之间的关系,提高重视力度,积极参与、配合相关工作,保证农业推广的顺利实施。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拨助专项专款资金用于有关工作的开展中,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完善农业推广基础设施配置,建立实验、示范基地。并且要大力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岗位待遇,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推广队伍,提供人员保障。
四、结语
通过实施农业推广机制,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地区生产模式落后现象,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加快农业及农村地区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农业推广机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建立健全推广机构,构建完善推广机制,提高重视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技术人才等方法,对农业推广机制进行创新,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推广机制水平和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为实现农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必宁.农业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J].福建农业,2015,(05).
[2]孟光新,高铁彬,崔高英.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破解农业生产难题[J].中国财政,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