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时间:2023-06-06 09:2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弘扬民族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弘扬民族文化

第1篇

关键词:产业化;民族;弘扬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发展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了焦点话题,而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民族文化路径选择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 也是产业化的过程, 所以, 民族文化产业既具有产业的特点, 又具有民族的特殊性, 因此,专家认为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之中,一方面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文化产业自身的运行规律进行相应的文化主体的选择与优化。

第一, 认真分析民族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挖掘地区文化资源的特质进行资源的整合,慎重选择,理性分析。在地区发展的情况之中,民族文化产业自身有着如下两个特点:

1、原生态性。在发展文化产业时, 就要考虑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和创新性如何结合的问题。一方面引导民族文化的主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不能够过度迎合市场的需求从而对于民族文化进行曲解、肢解,更是不能进行“复古”。

2、独特性。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孕育了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 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 此种民族文化是能够不断参与到社会主流竞争的立足之本。民族文化产业只有实施特色优势战略, 盘点和梳理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突出自身特色, 确定自身的品牌, 以此来带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

第二,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遵循文化产业的运行规律。

1、市场需求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在市场导向下, 如果民族文化产品一味迎合市场, 单纯追求卖点, 生产格调低下、低级庸俗的文化产品,以获取高额利润, 那么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产品就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形成民族文化产品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作为产业发展的民族文化,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变”的消费倾向, 不然, 消费者会变得“审美疲劳”。创新过程中要有选择性的去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 而不是全面复兴;创新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新要求。

第三,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顺应文化主体的选择。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要尊重民族文化主体的意愿, 因为他们既是民族文化的拥有者, 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离开了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民族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出现损害民族文化模式、故意篡改民族文化本来图像的人为建构。

1、权力主体与资源主体之间的对话机制。我国多数地方的文化产业, 都是在政府的主导和规划下发展起来的, 尤其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和支持, 而政府作为权力主体掌握着这些资源的配置权, 尤其是掌握着话语支配权, 因而, 理所当然的成为招商、规划民族产业发展的第一介入者, 甚至是具体经营者和利润分配者, 尽管这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2、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作为产业发展的民族文化,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变”的消费倾向, 不然, 消费者会变得“审美疲劳”。可以说, 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命。创新过程中要有选择性的去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 而不是全面复兴;创新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新要求, “以不断超越的理论品格充实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创新不能脱离本民族人民, 要采用当地人乐于接受的方式。

二、民族文化产业的途径具体措施

(一)政府部门要重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好主导作用

一方面,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策与法规方面的保护和扶持,因此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及时有效执行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制定适合区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扶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开发行业。创意与科技是文化产业最重要内生变量,无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或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无法忽视民族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开发。如果不很好地去挖掘和开发一个民族的创意资源和高科技产品,传统的民族文化必然失去其生命力和传承功能,自治区应一该有必要建立民族创意产业园区和高科技开发中心,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有力地推进整体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步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要重视文化人的培养,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环境。文化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的过程中,优秀人才的发掘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区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市场资源,许多相对优势资源没有做大做强,与缺少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有很大关系,抓好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鼓励和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工作。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和科研工作,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相结合在一起,能相互促进和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要努力形成一支适应文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并且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复合型文化人才队伍。

(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完善经营管理,争取尽早将内蒙古打造成全国民族文化产业中心,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有责任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督促整合文化企业,给予创造多元融资渠道,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要围绕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交易市场、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演艺区、健身休闲区、文化体育场馆、规模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基地和名人精品工程等文化载体建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要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基地或园区,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产业要素,集聚一批有实力,上规模文化企业,迅速形成文化产业中心,推进集约化,打造文化产业链,我们还要积极实施项目拉动,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引进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努力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垄断,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三)要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近年来,以提供网络文化、文化休闲、会展服务等服务产品层,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以网络文化为例,其既包括原有文产品和服务在各种网络上的传播和延伸扩展,如数字电视以及在线点播音像制品,又包括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如网络出版、网络新闻、网络广告、远程教育等诸多网络与文化结合的行业。在网络文化时代,只有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发展文化产业,让越来越多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占领网络阵地,才能引领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获得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外,会展经济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牌、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区域辐射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对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落实实施更加有利于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合理的有力措施,一方面要全面挖掘和保护好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抓重点促开发,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秩序,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根,要想使得民族文化产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首先有必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所指的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草原自然生态和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对草原民族现实文化生态进行保护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应该重点扶持或引导推动一些主要行业,以点带面快速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黎明.多元文化语境中民族舞蹈"产业化"的艺术批评及其价值取向――以《云南映象》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3):56-61.DOI:10.3969/j.issn.1003-840X.2011.03.009.

[2]姜葵.论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重要类型[J].才智,2013,(6):222-222.

第2篇

深圳市中青宝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系成立于2003年的深圳市宝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5月依法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500万元。中青宝是一家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独立运营能力的专业化网络游戏公司,先后被评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通过《战国英雄》、《抗战英雄传》等一系列以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的历史为背景的大型网络游戏的成功推出,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文历史通过网络游戏这一全新的娱乐表现形式传播出来,在广大游戏玩家中逐步确立了“红色网游、精品网游、绿色网游”的公司形象。2009年,公司的《抗战英雄传》人选中国民族网游游戏出版工程。

自主研发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中青宝的游戏研发团队现已达到三百余人,占公司总人数的近70%,其研发团队核心层人员都是具有多年游戏开发经验的资深人士,并共事多年,关系紧密,为公司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固根基。在游戏研发方面,公司拥有游戏策划、程序开发、美术设计及游戏测试的综合开发能力,确保公司能够控制所开发游戏的质量、成本及效率。公司先后自主开发完成《战国英雄》、《抗战英雄传》、《天道》、《千秋》和《亮剑》等多款游戏,已开发并完成了x―Render引擎、Cache服务器端引擎、聚合[引擎等游戏开发核心技术,展示了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中青宝一贯坚持做民族原创网游,希望能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文风貌通过网络游戏这一全新的娱乐表现方式传播给广大游戏玩家。2007年,公司在的大力支持下推出的《抗战英雄传》,真实地再现了我国抗战的历史,在青少年爱国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上创造了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形式,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运营成熟深受游戏玩家欢迎

中青宝先后成功运营了《战国英雄》、《抗战英雄传》和《天道》等多款游戏,并建立了从游戏品牌建设、媒体宣传、活动策划、合作渠道拓展,到客户服务等完整的运营体系,公司的网络游戏运营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并已日臻成熟。此外,在游戏的运营创新方面,公司首创分服运营模式,不但扩大了公司游戏的受众客户,也进一步延长了游戏的生命周期。公司开发的综合用户数据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数据,可以不断地根据玩家的需求改进运营中的游戏,推出新的资料片,以留住原有玩家并吸引新的玩家。公司于2005年推出的《战国英雄》经多次改版升级,至今仍保持了较强的生命力。目前,中青宝网络游戏的注册用户数达1078万,活跃付费用户数达67.53万人。截止2009年6月底,每季度活跃付费用户数(APA)、用户平均消费值(ARPU)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活跃付费用户数最高值为8.85万人。中青宝已经拥有并在逐步扩大的忠诚用户们,不但为公司带来了过去三年业绩的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50.13%,同时也为公司未来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年轻行业具备广阔成长空间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自2002年中国的网络游戏进入商业化运营以来,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增长率连续五年保持在50%以上。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83.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61.9%,预计未来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仍将保持在40%以上,到2011年整个市场规模将突破540亿元。从行业利润水平看,据有关统计,2008年中国上市网络游戏公司平均毛利率约为61%、行业净利润率约为50%。基于网络游戏行业的高速发展趋势,以及网络游戏产品市场的巨大容量,中青宝在网络游戏的细分领域,特别是在战国历史题材、抗战历史题材方面,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加之公司成熟的综合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公司在网络游戏细分市场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并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2007、2008和2009年1~6月,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93%、225%和74%,净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3.86%、343%和32%,体现出了公司良好的成长性。

中青宝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好的民族原创网游”,公司本次IPO募集的资金将投资于下列3项目:“网络游戏新产品开发项目”、“网络游戏研发技术平台项目”,“苏州华娱创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用房项目”。从公司近几年的经营业绩来看。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1-6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 653万元、5367万元和3595万元;净利润分别达到827万元、3666万元和1767万元。公司此次募投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将有力的扩充公司资本规模,解决公司的发展瓶颈,亦能为公司扩大市场占有率,巩固细分市场的优势地位。增强民族原创游戏的整体竞争力等等诸多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同时也将为投资者赢得高成长带来的不菲收益。

第3篇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伊始,学校本着“成才先成人”的育人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确定以侗民族文化为根基,致力于打造学校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

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往往反映着它的办学特色。走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扑面而来的便是其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校园内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凉亭和文化长廊,它们在布局上匠心独运,如教学楼前的绿地中央建有读书亭,亭两旁是中、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两廊”“一亭”在校园内交相辉映。“两廊”的设计尤为巧妙。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长达50米,上面刻画了极富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穿戴着艳丽的侗民族服装的教师岗位牌,有穿着民族服装上课的学生,有面带微笑讲课的教师,有欢唱着拦路歌迎接客人的师生,还有欢乐的芦笙踩堂舞场面……这条文化长廊包含了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各种特色内容。中学园区的长廊全长40米。上面刻画的则是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同学们在各种科技比赛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小学园区与中学园区内容的不同彰显了该校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办学理念。

除了“两廊”“一亭”,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走道文化也是该校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该校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梯、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四处悬挂着师生的侗民族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各种凸显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使校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侗民族文化的大家园。

侗民族文化进课堂

早在2007年以前,学校领导就已经意识到,优秀的侗民族文化正在濒临消失,作为一所民族学校的负责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是自这一年起,侗民族文化开始进入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课堂。2008年,该校成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小组。着重对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优秀侗族文化进行研究,侗民族文化开始成为该校校园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学校组织教师下村入寨了解侗族文化。收集相关信息,还请来侗民族文化发源地上土生土长的歌师、技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小组的具体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读本》校本教材于2010年和全体师生见面,成为该校的校本课程。有了教材,却没有专门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于是学校领导决定下村入寨聘请歌师、技师来校培训教师,给学生上课,还到各乡镇去物色对民族文化比较了解、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教师来校上课,也从民族班学生中筛选熟悉民族文化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有了这些人力的支持,教师们带着自编的教材,将民族文化带进了课堂。

学校把民族文化课穿插在各年级日常教学的美术或音乐等课程当中,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传统的侗民族文化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民族文化课的教学任务由民族文化进校园核心教师团队的教师们担当重任。如杨炳业老师和杨丹老师负责教授学生们学习侗族传统农民画和手工;陈玉秋老师负责讲授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剪纸;杨全老师则教授学生们掌握各种侗民族传统乐器,如侗笛、芦笙、多耶舞;莫月英老师的侗族大歌、刺绣则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侗民族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所有的民族课教师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他们所掌握的侗民族传统技艺能够在学生们的身上得到延续,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承。

除了将民族文化融进课堂教学,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各种侗民族文化兴趣班,而这是学生们着力学习侗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会走进自己喜欢的兴趣班,认真地学习民族传统技艺。民族文化兴趣班的分类较为详细。有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侗旗大歌、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每个兴趣班都有专门的老师指导,老师会带领学生学习该项目的历史沿革,让学生在学会做的同时,也明白了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学生在兴趣班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侗民族传统技艺,并组成各种特色小组,在各种书画展和文艺汇演上向人们展示他们所学到的传统技艺。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还向其他乡镇延伸。核心教师团队中的杨丹老师、杨炳业老师等经常应邀到独峒乡指导农民画基地工作。

学生们的民族文化作品不仅在区内享有盛名,甚至还走出了国门,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独具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引入平常课堂,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使民族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模式民族化、特色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侗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有了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们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们在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过程中,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如今,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已是硕果累累:2008年,有21名学生的作品参加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获奖,作品在日本、法国展出;2009年,学生参加广西“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展。有13名学生荣获一等奖,11名同学荣获二等奖;2009年,潘索婷等6名学生参加广西少年儿童第三届“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大赛获奖;2010年,该校有68幅学生作品参加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广西首届农民画”画展,有5幅作品入选参加全国农民绘画展;2011年,有200幅学生作品在柳州市少儿中心成功举办侗族农民画专场展览会,得到柳州市教育局、妇联、民族局领导的高度赞扬,扩大了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影响力。如今,在众多的学生们作品中,已有10幅作品走出国门参展,还有上百幅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杨丹等老师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册,一些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10年,杨全老师带领2名学生应邀到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参加民族器乐表演活动;2011年10月,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上了中央教育电视台的节目;2011年,《广西民族报》专题报道了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成果。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中学部、小学部双双获得中考、小考第一名,继续保持在全县的领先地位……

第4篇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现在作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这充分证明了我们重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经增强了许多。

众所周知,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赛龙舟这些活动喜气洋洋。这些,曾经在端午节是最受欢迎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节奏加快,外来文化的入侵,中国人民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而是把重点放在“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中,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感到悲伤,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正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方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称,“亚洲一个国家正在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现在端午节已被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个消息,中国人民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一些庆祝活动。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内涵丰富,保留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那么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眼看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会有多么尴尬?

不用说,这些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菜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用说了——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

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独特的习俗——吃。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吃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繁体字,当代青年有多少人熟悉并会使用繁体字?你不懂文字怎么能理解古代文化呢?另一个造纸的例子,中国的造纸工业是传统手工业流失的结果,许多高质量的纸到日本或韩国购买,他们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的造纸技术,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以端午节为例,它已经融入到各个周边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轮渡节,这是一个在插秧后祈求丰收的节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注重创新,但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精神上的断层甚至扭曲,而这种断层又会给精神文明带来什么呢?

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外国节日的兴盛与传统节日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事实上,不仅是传统节日,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也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丰富,保留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必须敬畏和重视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的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起来吧。

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如题目是《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也许,你们早已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母亲节”送给妈妈小礼物,习惯了在“父亲节”向爸爸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6月xx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端午还被称为端阳、重午、女儿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风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后,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人们也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丢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想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绵延两千年的传统佳节呢?让我们从今年端午节开始,重新拾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传统节日习俗,发展传统节日习俗,创新传统节日习俗,让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再过一个星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守民族文化,弘扬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中,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体不被吞噬。

然而在20xx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20xx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尴尬,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时间较中国的传统端午节晚一千多年,从中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与退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一部分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当我们站在圣诞的霓虹灯下,不要忘记在除夕陪陪家里的爷爷奶奶;当我们在万圣节狂欢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团圆;当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当元宵的灯会不再流光溢彩,当端午的龙舟不再激情澎湃,当中秋的月饼再也品不出深挚的内涵,我们似乎失去了什么?

虽然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成为我国法定假日,以立法手段保护传统节日是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举措。但同时我也觉得,申遗和立法只是一种外在的行动模式。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力量和自信。有了这种内驱力,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能得到延伸与丰富,民众的心态也会变得健康、美好和开放。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和珍爱之情。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还有,随着端午节来临,也就意味着整个学期临近尾声。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系统复习,也预祝同学们在高考、中考、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同学们,加油!

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等,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 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业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节。

端午节,门查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在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

当我们还沉寖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以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听了这些,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xx多年的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你不想吃,农耕社会时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术,我国造纸工业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和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手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落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也是我们的魂。屈原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一种大爱,一种永恒,不计报酬与代价。用灵魂之歌来谱写生命之歌。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遇到这种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虑过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其实又时刻都体现着忠,不计报酬与代价的忠与你自己,忠于你所爱的人,忠于爱你的人。平凡,朴实没什么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属于自己的光芒。

谢谢大家!

三分钟端午节演讲稿范文

同学们,大家好!

不知道同学们有哪些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的?

也许,你们早已经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父亲节”送给爸爸小礼物,习惯了在“母亲节”向妈妈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6月23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端阳,午日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还有悬钟道像以驱邪,挂艾草以避邪驱瘴,佩香包驱瘟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出自当代诗人文秀笔下的《端午》,道出了端午节与屈原的渊源。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而今天,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人们也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丢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第5篇

这里是您宁静清新之旅的不二选择,漫步其间,浪漫的民族风情、脱俗的灵性山水定会让您流连忘返……

一朵天边飞来的云彩映红了田野,映红了村寨。绿水青山,水车竹排还有那七月的耍水歌女,宛若一条锦绣的织带,飘落的是歌、是舞、是情、是爱,欢快的壮家耍水歌响彻吉水两岸。雪白的水花四处飞溅,上万名游客与壮家儿女戏水狂欢,在一年一度的广东(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节上,本刊记者采访了正在现场忙碌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旅游局局长蒋振江。

从他那爽朗的笑声和轻快的言语中记者就能感受到这位壮家汉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工作的那份执着。蒋局长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连山位于粤、湘、桂三省交界处,又是西江、北江、沱江的源头,可谓“三省界、三江源”。在这里您能闻到湖南的辣椒味、游览桂林山水、欣赏广东的粤韵。连山以山著称,以水取胜,以雾扬名,素有“神仙洞、桃源洞”之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由壮、瑶两个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面积1265平方公里,人口12万多,其中壮、瑶少数民族占65%。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是省内生态保护最完好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83.6%;是民族风情最浓郁的地方,既有壮族风情,也有瑶族风情;是广东省区位最特别的地方,“一水可以流三江、一脚可以踏三省”。

连山的交通条件正日益改善,境内G323线与S263线呈Y状贯穿全境,东出30公里直通清连高速,拟建的“二广”高速将经过连山县城,旅游交通非常便利。

境内主要旅游景区有:堪称“广东九寨沟”的大旭山瀑布群、“一脚踏三省”的鹰扬关景区、展示原生态民族歌舞的福林苑、可欣赏天赐之美的奇石街;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有:马头山旅游区、金鸡山旅游区、金子山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小三江田心温泉疗养度假区、壮瑶民俗大观园、“七月香”壮家亲水广场等。

蒋局长向记者表示:连山将继续抓好大旭山景区建设,争取开通生态养生园项目道路,完成大旭山游客中心建设,瑶山菜馆开始营业,完成大旭山人员改制,拟成立大旭山景区管理处,加强对景区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抓好鹰扬关景区的修复改造工作,争取在G323国道永和路段开通时修复完毕,重新营业接待旅客。同时,加快金子山原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建设。

抓好宣传促进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各大旅行社和新闻媒体的合作,争取游客量有较大的增加,拉动第三产业加快经济发展。

抓好旅游招商工作,对小三江温泉、原生态民俗风情村等项目加大招商力度,争取下半年旅游招商工作有所突破。

抓好七月香壮家戏水节的有关工作,同时策划充分利用戏水节场地开展大型民族风情表演活动,打造特色民族风情旅游品牌。

加强安全生产和行业的管理,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抓好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挂扶工作及城乡整洁工程。

最后蒋局长表示:连山有原始的生态风貌、浓郁的壮瑶风情、独具魅力的三省边城风光、优惠的引资政策,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欢迎八方客商前来洽谈投资,共同开发粤北边陲这颗绿色明珠。

小贴士

大旭山瀑布群景区

大旭景区位于过山瑶世居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大田冲村,距县城12公里,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的旅游区,该景区于2002年被定为广东省首批旅游重点扶贫项目。

景区内森林茂密、古树葱茏,植物活化石桫椤以及大量的珍贵植物遍布其间;娃娃鱼、白鹇等珍稀动物时有出没。景区内空气清新,负离子每立方米可达10亿个,是一个难得的天然大氧吧。

第6篇

一个民族不能丧失在别个文化的侵染下,沦为其他民族的文化奴仆,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而不倒,就要大力保护并弘扬传统文化,当然在现阶段要以保护为主。现实看来,在气势汹汹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护传统文化变得刻不容缓。

(一)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文物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民族文物是民族文化在物质世界里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为民族文物做出定义:“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他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民族文物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可见,民族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产等各个方面的物质资料或者精神资料,包含面很广,范围很大。在地大物博而又历史悠久的我国,民族文物更是不胜枚举。

(二)民族文化发展滞后,民族文物保护困难重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方式受到了猛烈地冲击,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变迁速度越来越快,但与之相应的则是文物保护的落后。由于我国的民族文物事业是建国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这之前,民族文物遭受到了战争、盗墓贼等许多方面的损害,可以说会坏的十分严重,许多珍贵的文物工艺品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未能保存下来。就现在而言,由于市场经济机制不完整,没有完好的制度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也是造成民族文物流失或者损毁的重要因素。再加上民族工艺学习艰难,现代人更容易转向更容易赚钱的职业,导致民族文物制作工艺长期得不到传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些文物成为仅有的遗留,而制作工艺因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文物保护工作一直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对文物市场加以规范,健全制度,促进文物市场良性成长;另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坚决打击贩卖倒卖文物的行为;第三,要尽力传承文物制作工艺,发展这方面的专门人才;第四,利用国际影响力,促进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

与之相应对的是,民族文化一蹶不振,重新繁荣不可预期。在文物遭受严重灾难的同时,我国民族文化也在时代的大潮中飘摇不定,面对文化侵略势力,显得疲弱而毫无反击之力,许多文化现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削弱,有些民族文化为了生存还不得不改头换面,向世人摇尾,从而使得社会上对于民族文化的印象一提起就是诸如算卦、烧香一类的糟粕产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止民族文化繁荣起来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从异种文化强势入侵以来,甚上溯到封建社会末期,民族文化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没有了新思想新元素的注入,民族文化生机全无,没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现代社会要重新振兴民族文化,就要吸收新的思想,对民族文化进行充实;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大的改进,使其适应时代需要,成为人民乐意接受和学习的文化,这是从根本上振兴民族文化的办法。

二、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为适应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民族文物工作必须提升到事业的高度。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博物馆一直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者,是弘扬、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是多种文化展示、交流、学习的载体。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文物收藏保护、宣传展示、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还担负着开展民族文化调查、保护及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重任,是抢救和保护民族文物的主要力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文物工作和博物馆事业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和使命。宣传民族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文化的命脉,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博物馆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能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还能增进人们对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认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各族人民对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帮助社会建立起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同时,民族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还以传播新文化、新观念为目的,在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增加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能力,使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现代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促进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三、结束语

第7篇

1、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勾践社会主义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民族文化 传承 课堂教学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64-01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精髓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于其中,它既是我们整个人类的瑰宝,同时也是筑就我不朽民族的脊梁。然而,就是这优秀的民族文化却渐渐的在走向缺失,走向消弥。作为值得我们整个民族都为之自豪的“精神食粮”,作为与其他民族与国家最重要的区别标志,民族文化的未来应该由谁来传承与发扬?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刘国正曾经提出,我国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胶似漆”,密不可分的。由此,语文教育势必要挑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担。于语文教育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已经不再是新课题,传承民族文化既是语文教育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1]。本文基于传承民族文化的视角,全新审视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对新时期语文教学应如何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已任,注重培养中学生民族情结,积极履行育人使命进行了深入研究。

1 让民族文化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中,汲取了很多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反映出了中华几千年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对中学生施以民族文化教育的最佳素材。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民族文化,让学生们在民族文化的徜徉中感知文化的起源,生命的价值,让他们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在杰出的民族人物中尽情享受民族文化对他们身心的洗涤。

如“社戏”一课,这篇课文是描写解放前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作,而其中的民族文化,是对江浙地域文化浓浓的描写,因此,在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乡情”描述中去寻找江浙习俗,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是地域特色词汇的寻找,在课文中,“鲁镇”、“归省”、“太公”、“本家”、“伊”、“渴睡”、“向午”、“中吃”、“包票”等等,无不透露着民俗文化,引导学生将这些词汇找出来,以其来品读课文的内涵,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课文,并提升学习兴趣;其次是解读课文题目,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构课文的叙事手法,例如:第一部分(1~3),主要描写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这一概念;第二部分(4~30),突出“看社戏”这一主题;第三部分(31~40),主要描写看社戏后的余波。那么,“社戏”是什么呢?它在少年鲁迅的心里留下了哪些印象?引导学生解读这些问题,则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题目,体会课文中浓浓的乡情,提升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发掘初中语文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课文中的民族文化主要汇集在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古诗文,其二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关的近现代课文。发掘这些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对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1发掘古诗文中的民族文化

古诗、词、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古人的思想,表现了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研究中国古代民俗具有重要意义。古诗文中优秀的民族文化是需要当代中学生来传承并弘扬的,因此,在教学的同时,发掘古诗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是教师的重要责任[2]。

如《过零丁洋》一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来发掘诗中的民族文化。一是利用注释,引导学生了解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惶恐滩”、“零丁洋”、“丹心”、“汗青”,其中,惶恐滩和零丁洋都是地名,丹心是指忠心,而汗青则是汗竹,即史册。二是利用字句斟酌来感受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如“干戈”、“山河”,干戈是指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即抗元战争,而山河破碎则阐明了明朝所面临的境况。三是利用诗中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如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的品德,等等。

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取诗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2.2发掘近现代课文中的民族文化

与古诗文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不同,近现代课文中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利用不同课文所蕴含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向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民族的文化思想,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如《端午日》一课,说起端午节,学生们都不陌生。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很大,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而这篇课文就讲述了湘西地区的节日文化,它的立意在于让学生对“民俗”的概念产生客观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湘西端午节的特点。在实践中,教师可将本地端午节的习俗与课文中描述的湘西端午节习俗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其间的差异;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利用多媒体或其它手段向学生介绍湘西端午节“用雄黄酒画字”、“赛龙舟”等习俗的由来,使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探究的兴趣。

3 结语

总之,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更关系到了民族的延续,乃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利用初中语文来渗透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武术;苗拳;保护;弘扬

前言

这些年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本身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不断地臻于完善,在这种大背景下,包括武术等民族传统文化渐次被人们所重视。本文结合黔东南州苗拳的实际情况展开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更进一步探讨黔东南苗族武术的发展和研究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1.黔东南州苗族武术及苗拳的简介

据有关史料记载,苗族为蚩尤部族后,其中苗拳是源于古代苗族民间开展的“角抵”,现代汉语词典称之为苗族武功,古籍载之为“蚩尤拳”、“苗技”。据史料《尚书・大禹谟》记载,“苗民逆命,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阶,七旬有苗格”;“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史记》。从商周开始,由于战争或其它因素,苗族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迁徙,由此不难看出,苗拳和苗族的其他武术一样,由于人们当时为抵御外部侵略、生活生产和锻炼健身的需要,苗族武术和苗拳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就产生了。

2.黔东南州苗拳的现状

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聚居生活着多种少数民族,正因为这种特点,从贵州史料、贵州地方志和相关的文献中得出,苗族拳有三十多个流行拳种和八百多个套路,其中苗拳也是其中之一。根据黔东南州苗拳的实际情况,苗拳的总体特征主要有:父子相传、技与德相结合、动作拳型严密紧凑、辅以苗医、注重实战,灵活多变、地方特色浓郁等方面的特点。在今天经济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仅仅靠本民族口传身教这种古老的模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有点不合事宜,所以,保护与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迫在眉急。

3.黔东南州苗拳的保护与弘扬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传承模式单一,单凭口传身授不是保护的最好途径,没有形成多层次继承;第二、面对西方的文化乃至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没落,从而产生了民族自卑感。第三、对于黔东南州的武术文化,思维定位不正确,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有些将原生态民族歌舞,按照现在非常流行的时尚审美观胡乱篡改、编造,并结合现在娱乐加之以作秀的成份粉墨登场,所以旅游开发向“钱”看;第四、对黔东南苗族武术及苗拳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力度有待改进和完善。第五、政府的监管力度是其必要的指路标,保护力度与地方政府监管有待更进一步完善,使其更人性化。

4.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眼光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弘扬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注重以人为主体的原则。就是要强调苗拳的保护与弘扬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各项工作做到雅而不浓、淡而不腻。第二、静态保护原则。静态保护,简单的说就是把没有被文字记载,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通过以直观的、物质的、系统的加以备份,如苗拳可以通过文字、有声图像、模型等方式方法加以保护。第三、活态继承原则。如果说静态保护只停留在物质层面,那么动态保护就是静态保护的升华,而不是机械式、固执式的封存。第四、坚持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苗拳蕴含着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民族高尚的原始图腾,在发展的历程中会经历重生的痛苦,毕竟破茧成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要坚持适度开发,合理取舍。

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眼光下对保护与弘扬苗拳的措施

第一、对黔东南的苗拳及其他少数民族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迫切性。

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把苗族武术以及苗拳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这是民族对原始图腾崇拜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文化全球化的需要;政府要对苗拳的现状展开调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为苗拳及苗族武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二、建立和完善教育传承体系和培养专业性人才。

作为教育,对于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了的教育传承体系和培养大量的后继人才,才能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在中华文化的锦缎上缀上味短而韵长的一笔。

第三、建立原生态博物馆或图书馆等进行保护。

苗拳以及其他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奇,政府必须加大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建立原生态博物馆或图书馆进行保护。

第四、坚持适度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道路,建立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

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这些旅游开发当中,要做到有度有节。黔东南的各种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弘扬之间是一把双刃剑,开发是为了更好的去弘扬与保护,保护又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弘扬,所以我们要在保护与开发、开发与弘扬之间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建立一个属于黔东南的靓丽民族旅游名片。

第五、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和影视效益,打造具有黔东南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黔东南的非物质遗产及苗拳的保护与弘扬是一项长久的社会工程,必须整合及各个方面的优秀资源,形成强大的保护力量进行保护与弘扬。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宣传,可以把影视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并通过电影向全国观众展现,对提升黔东南的形象和知名度,文化的繁荣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宣传效果,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对黔东南美好的印象,并促进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出具有黔东南民族文化特色风情的名牌。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与其实践生活相密切联系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相关联的文化空间。苗族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武术的一部分,我们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思考苗族苗拳的保护与弘扬,研究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丰富民族武术理论知识,增添武术文化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勇于实践的民族精神,指导如何去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有借鉴等各方面的作用。

所以,苗拳的保护与弘扬,推而广之,黔东南州苗族武术保护与弘扬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保护和传承,而是应该在现代化与原生态、开发和保护之间形成一种科学发展、和谐共处的良性氛围;并对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加以科学的保护与弘扬,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形成与地方政府、经济、文化的良性循环,推动黔东南州苗族武术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美丽的黔东南,奋进的黔东南,强大的黔东南。

【参考文献】

[1]吴曙光.试论苗拳[J].贵州民族研究,1990(4).

[2]麻勇恒,范生姣.苗族侗族文化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第10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科右中旗以“建设科尔沁文化旅游强旗、富裕文明科右中旗”为目标,以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全旗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日益凸显了文化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崇尚文明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民族文化阵地强 文明创建基础牢

科右中旗是科尔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全旗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是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文化建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利用这一优势,旗委、政府一手抓硬环境打造、一手抓软环境提升,大力继承发展民族文化。不断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资2.4亿元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科尔沁宣传文化中心、科尔沁民俗展馆、图什业图广场、“九八”抗洪纪念广场、阿斯纳休闲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为全旗12个苏木镇、148个嘎查建设了文化站所。旗博物馆、文化馆、乌力格尔厅、图书馆常年免费开馆,每年接待人数达20万人次以上。图什业图广场、乌兰牧骑、文化馆分别被评为自治区“十佳文化广场”、“一类乌兰牧骑”、“十佳文化馆”,旗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和“十佳图书馆。随着一批批文化基础建设工程的实施,一座座标志性文化建筑拔地而起,广大人民群众品味文化、享受文化,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为切实提高城镇文明水平和公民素质,科右中旗坚持把民族文化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在城镇建设中注入民族文化因素,城镇建设的文化品位明显提升。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还将民族文化内容列入乡土教材,纳入学校自选课程,使中小学生从小接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巴五小学创新案例《道德手拉手》荣获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三等奖。

民族文化品牌靓 文明创建特色多

科右中旗确定“建设科尔沁文化旅游强旗”发展战略后,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中国马速度大赛”、两届“中国・科尔沁民间文化艺术节”、四届“五角枫旅游文化艺术节”。并于去年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国马速度大赛的升级赛事“2013年全国速度赛马巡回赛第一站”大赛。科右中旗先后被国家和自治区命名为“中国民间曲艺之乡”、“乌力格尔之乡”、“科尔沁服饰之乡”、“蒙古族四胡之乡”、“安代之乡”和“赛马之乡”,并被授予“全国速度赛马最佳赛区”和“全区文化工作先进旗”。中国马速度大赛被永久冠名为“科尔沁杯”,赛马场被命名为“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群众性宣传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坚持常年举办广场文化节、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编排乌力格尔、好来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展形式多样的“三下乡”活动。2011年以来,在全旗范围开展巡回培训12期,文艺演出30多次,培训农牧民近万人次,观看文艺演出人数达3万余人次。群众创作和表演的部分作品入选央视《民歌・中国》、《星光大道》等知名栏目,蒙文书法长卷《蒙古秘史》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原创舞蹈《阿柔嘎》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在历届八省区“蒙古四胡”大赛中,科右中旗获40余个奖项,“蒙古四胡”被确定为自治区“一旗一品”文化品牌。旗文化体育局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

文化产业势头旺 文明创建后劲强

通过政策引领、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科右中旗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贯穿融入到精神文化生产领域,建设了集民族文化餐饮、工艺品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小型民族文化产业园,“艾吉马”等民族乐器厂、家庭作坊发展到10余家,每年能够制造出四胡、马头琴等乐器上千件,产品远销国内外。如今,全旗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已发展到150家,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同时,加大了科尔沁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力度,图什业图蒙古族服饰表演队两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及最佳组织奖。以代钦塔拉苏木茫来嘎查奶制品加工点为龙头的奶制品、牛肉干生产个体户达上百家,每年销售收入达千万元。几年来,先后制作出版了50余张《科右中旗蒙古民歌》、《图什业图民歌》专辑和《奥巴评传》等民族文化系列丛书。此外,以图什业图文化传媒公司为代表的民歌手经纪公司、庆典服务公司等新兴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呈现出以巴彦呼舒镇为核心带动,逐步向各苏木镇辐射发展的态势。建设了2家大型观光餐饮蒙古包和多处蒙古包群,民族特色餐饮业遍地开花,五角枫景区成为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成立了莱德马业有限公司,莱德马业成功与香港世铭集团签订投资协议,达成了2.6亿元的意向投资,已获得1.3亿元合作项目,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进口马匹隔离场。创办了全区唯一一家旗级马术俱乐部,多次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速度马锦标赛、速度马大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国内赛事,共取得28项全国冠军和两届马王奖,马文化产业被评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文化保护传承好 文明创建重创新

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近年来科右中旗加大了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旗境内拥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非遗项目12项,非遗项目传承人14名。乌力格尔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和、布仁巴雅尔为首的三大流派,乌力格尔艺人甘珠尔被自治区文联授予“终身成就奖”。成立了科尔沁文化研究室、科尔沁文化作品评审委员会、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等专业机构,出台了《民间艺人奖励办法》,四胡演奏、乌力格尔、好来宝胡尔奇、民歌手等2600多名民间艺人活跃在乡间舞台上。加大了科尔沁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力度,图什业图蒙古族服饰表演队两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及最佳组织奖。大力弘扬乌力格尔、图什业图叙事民歌、传统蒙医蒙药等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和普及弘扬并重,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让城乡百姓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接受精神洗礼。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注重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创新,以乌力格尔、好来宝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层层评选推荐身边好人好事、精神文明示范户、道德讲堂等具有时代内涵的各类先进典型,涌现出舍己救人烈士车海柱、感动兴安人物赵艳丽、全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正月、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王布和等一批典型人物,培育创建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家,区级文明单位11家,盟级文明单位58家,旗级文明单位139家,在“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活动中,旗文明办被评为全区先进集体,科右中旗荣获“全区创建十星级文明城系列活动先进旗”和“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旗”荣誉称号。

第11篇

【关键词】云南壮族歌舞;中小学课堂;运用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歌舞的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外国的音乐冲击着我国音乐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一些公共场合,甚至连教育都是引入外国音乐,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也都倾向于选择小提琴、钢琴和吉他等西洋乐器,社会上也很少有特定的民族音乐培训机构。因此学校应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对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进行调整,发挥出学校的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弘扬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运用云南壮族歌舞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1 教师层面

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当前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对于各民族文化都不是很了解,仅限于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许多脍炙人口的曲目,教师都缺乏认知,没有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很少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年轻但是教师,他们大多是喜欢流行歌曲,对于教材上的民族音乐都不太重视。如果将云南壮族的歌曲引进中小学课堂中,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民族歌舞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1]。

1.2 学生层面

民族歌舞最能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历史成果,将民族歌舞引入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然而因为家庭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于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更感兴趣。因此,将云南壮族歌舞融入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更正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错误认知,转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为民族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2.将云南壮族歌舞融入中小学课堂的方法

2.1 正确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入民族唱法和流行音乐结合的歌曲,让学生对民族音乐增进了解,转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看法。随着音乐市场的不断变化,其实有很多结合民族音乐的歌曲,著名音乐人周杰伦就非常崇尚中国风,如《辣妹子》、《霍元甲》和《东风破》等耳熟能详的歌曲,这些歌曲都结合了不同的民族元素,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音乐进行赏析,激发出学生的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减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排斥,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弘扬[2]。

2.2 创新教学方式

当前的中小学课堂大多是采用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大多比较沉闷枯燥。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授理论知识,或者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乐器,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该课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组织民族歌舞知识竞赛、民族歌曲演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通过参加活动掌握关于民族歌舞的知识。然后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分享学习民族歌舞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真正爱上民族歌舞。

2.3 合理利用互联网

教材安排往往是局限于一些经典的歌舞,这样会舒服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并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内涵。教学的目的应是让学生认识民族歌舞,并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网络上有丰富的民族歌舞资源,能够满足教学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同时网络上还有一些音乐人对民族歌舞进行改编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歌舞的可塑性,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民族歌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3]。

2.4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只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认知,才能让学生对民族歌舞产生兴趣,将学习视作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强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向学生展示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对民族歌舞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著名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是电影《刘三姐》的插曲,在前几年的选修节目上有选手演唱过,当时掀起了一阵热潮,也让更多人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新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电影《刘三姐》,学生可以在电影片段中听到歌曲,还可以看到刘三姐为捍卫民族文化与封建势力做斗争的聪慧和坚韧,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民族文化维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歌舞的认同感。

3.结语

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民族歌舞,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应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改进教学方式,引入民族歌舞,让青少年肩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向世界人民展现我国的优秀文化,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冯国蕊.云南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性思考[J].民族音乐,2013,21(04):93-95.

第12篇

一、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的生命机制

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精神纽带和最持久、最稳定的因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智慧之源和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她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之上的精神支柱。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承载着人类生活的智慧和图腾。民族文化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人生哲理和群体的价值取向。同时。民族文化也关照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辐射着民族的辉煌与自豪。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创造、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与教育过程中的活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进校园”正是在遵循这一规律基础上找到的有效途径。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珍惜生态系统的平衡,认为“人是一个生态的调解者,更是享受者”,这使得蒙古族更加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并由此孕育了保护生态、保护再生、注重和谐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此外,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吃苦耐劳、豪迈刚健、交流开放、兼收并蓄、崇尚英雄、注重诚信等价值理念,都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适应契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的优秀遗产、精神资源和思想源泉。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找准主体才能实现广泛性,才能拥有生命力。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只有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民族文化传承具备造血功能。所以。民族文化进校园是必不可少的、充满美好未来的一个教育环节,是一项关系到民族文化持续保护和发展的长远性工程,它是从源头上解决民族文化资源流失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促使民族文化的传承链得以持续延伸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蒙古族中学大力引进民族文化的精髓,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不仅能促进学校自身品质的发展,形成办学的品牌,还能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升华。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民族文化进校园依赖于各项活动的发展以及校本课程的设计,这就需要学校进行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将“实践”与“发展”明确而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视实践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而这要求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行者对实践的宗旨、内容、方式、效度等作出具体的价值判断,评估其在校园中实行以后对学生的影响,以便大力推进各项实践活动。

近年来,通辽蒙古族中学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校本课程方面,开设了蒙古族文化历史、民族音乐欣赏、科尔沁版画、科尔沁刺绣、蒙古文书法、沙塔尔(蒙古象棋)、搏克等课程。在活动方面,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包括学生书画展、学生科尔沁刺绣作品展、科技创新作品展和大型文艺汇演)、搏克那达慕节,还把自编并推向自治区的安代健身操纳入了每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组建了学生马头琴队、呼麦队、民族舞蹈队、合唱队等团体;开办了音体美特长班。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别具特色的专业团队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经验

下面笔者着重谈一下蒙古族中学创办“搏克那达慕节”的一些实践经验。“搏克那达慕节”开幕式按传统仪式设计,采取“两结合”措施,即结合现代体育、结合校园实际,形式上增加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竞赛内容包括男女搏克、射箭、沙塔尔,毽球、集体跳绳、拔河、安代健身操等七项。

1.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目标

民族文化进校园不是空洞的理论宣传,也不是阶段性的活动,而是具体的、发展的、长效性的工程。因此,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实际内容。从蒙古族中学的实际情况看,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远远不能满足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必要单独开展民族体育项目,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2.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原则

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的需要,发挥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

整体性原则:民族文化进校园要符合教育规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使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形成统一整体。

特色性原则:创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民族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贴近”原则:民族文化进校园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品德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群体,提高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放性原则:学校民族文化建设要体现开放性和包容性,允许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并存,激励不同的思想碰撞,促进生成新的文化。

创新性原则: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使校园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进行互动,在互动中重建,不断生成、发展学校文化。

3.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性:所有项目都以蒙古族“男儿三艺”为主线,增设了其他的民族传统项目。

群众性:“搏克那达慕节”所有项目均为团体项目,学生参与度高,参加人数多,90%以上的学生都有比赛项目。而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度只有50%左右。还有“搏克那达慕节”的一部分项目不需要太多的专业训练就可以参加比赛,比如拔河、集体跳绳等。而普通田径运动会项目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很可能成为少数运动员之间的较量,大部分学生缺乏比赛信心只是看热闹。因此,“搏克那达慕节”的群众性特点比普通田径运动会更加突出。

激情性:“搏克那达慕节”比赛项目源于民族文化、源于生活,非常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激情澎湃,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