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脑的基础知识

电脑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3-06-06 09:2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脑的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脑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美术基础;电脑设计;素描;色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5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设计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在电脑美术设计班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态较浮躁,不重视美术基础课的学习,一心只想学电脑。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会电脑操作的程序,掌握有关软件,就可以做出好的作品。其实好的电脑设计作品,都与美术基础密不可分。美术基础是电脑设计的根本,电脑是设计优秀作品的先进工具,脱离美术基础的电脑设计作品,不可能完美无缺;离开电脑的设计作品,很难表现出预想的效果。优秀的电脑设计作品应该是美术基础和创意的统一。美术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透视、构成等等,本文重点分析了美术基础课程在电脑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呢。

1 掌握素描的造型能力有利于电脑设计中对物体形态、结构、明暗、透视的表现

素描课程是电脑设计专业中最主要的基础部分。素描的目的是通过几何体、静物、风景、人物的写生训练使学生对物体具有观察力和表现力。通过点、线、面等语言来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透视、质感、量感等关系。物体的形体是结构的外部呈现,物体的结构是形体的内在本质。在素描学习中,研究物体的形体结构以及有关的表现技法始终是一个重点。“徒手素描是一种传统的绘画表现与传达的方式,它是从感觉和经验中得来的。”画者只用铅笔或炭笔等工具,以线表现形体结构,以适当的明暗调子为衬托去分析,概括物体的不同特征。在运用电脑进行设计时,只要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合理地把素描能力转换到电脑中去,对物体进行三维的建模塑造或对产品形象进行使用性广告包装设计,用素描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的电脑工具相结合,表现设计者的意图。因此,学生在进行电脑设计之前,必须要有长期的素描基础训练。如果学生不具备素描的造型能力,就很难运用电脑对物体进行形体建模,以及表现出它的各种关系。

在电脑设计时,综合应用素描基础对作品进行创意是相当重要的,首先学生要在脑海中有基本构思。如用电脑对一张旧照片头像脸部进行修改,使用Photoshop软件的“图章”“历史画笔”“橡皮擦”“锐化”“柔和”等工具进行修补时,学生必须知道脸部的形体结构、明暗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脸部三大面、五调子的部位以及主次、虚实等关系。否则就无从下手或把相片修改得象贴图一样,没有立体感。通过素描训练,还能使学生掌握空间透视的表达方法,培养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学习透视知识可以在室内外设计中发挥作用。透视的基本原则有二点:一是近大远小关系;二是不平行画面的平行线其透视线交于一点,即灭点。在素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透视原理,从写生中用简单的方法准确的找出视平线与灭点的位置。写生透视能力加强了,再进行各种透视图的作法和分析,有利于对透视进一步理解。要求学生做各种室内外草图透视训练,培养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从部分学生的室内外电脑效果图来看,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图中有二条视平线和二个灭点;二是物体没有近大远小关系;三是对透视原理的认识模糊。

2 掌握构图的形式与法则有利于电脑设计中的排版、布局和创意

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还要掌握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增强设计的形式和美感,有利于电脑设计的创意、排版和布局。构图是指物象对空间占有的状况,它包括一切立体和平面造型。构图在中国画中是指“布局”,设计家或画家为了体现自己的创意,在一定的平面空间上,运用审美法则,安排和处理物象的位置关系,做到布局合理,变化统一。充分利用构图中的形式和法则因素,集中体现作品的视觉美。

构图的形式要求简单,一般以几何形来形成画面的构架。如三角形构图,使人想到大自然的山,给人以稳定向上感觉;圆形构图,有和睦内向统一的感觉;S形构图,使人想到优美的女性体态、弯曲延绵的江河;V形构图,既有向外扩张,又有集中的强烈感觉;水平线构图,给人以平静、开阔之感,使人联想到广袤的天地,无际的海洋;斜线构图,给人以向上或向下运动的感觉等等。吴冠中先生说过“构图中最基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平面分割,也就是整个画面的面积安排和处理。如果稍微忽视了这一最根本的条件,构图的失败是不可救药的”。要想做到构图的完美性,学生就一定要加强构图的理论学习和基础训练,把握住构图的形式与法则,只有这样,才能在电脑设计中熟练应用。同时还要多看优秀的设计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力和创造思维力,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在构图形式上更具艺术美。

3 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有利于电脑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基础知识包括写生色彩和装饰色彩两部分。写生色彩要求把握住物象的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以红、黄、蓝三原色为调色中心,调配出各种间色和复色,尽量表现出物象的自然色彩;装饰色彩要求在写生色彩的基础上对物象进行概括、强调。它不追求三度空间的再现,注重“平面化”“秩序化”“图案化”的重构与表现。学生在使用电脑设计之前,务必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充分理解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的涵义。在写生色彩中,认真观察物象的色彩关系,并表现出自然色彩的微妙变化。对装饰色彩的运用,要从理想的角度把握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的色彩搭配。有了这些色彩基础,在电脑设计中,就能使用不同的工具调配出各种所需的彩色。如果对色彩的三要素以及色彩组合搭配关系把握不住,自然对电脑中各种滤境、图层等工具的应用就不能得心应手。有位学生,在设计北京申奥的招贴画时,先确定了红黄主色调,结果运用电脑调配色彩,其色调变成了土红、土黄色,造成色相不对、明度减弱、饱和度降低等等,整个画面色调不响亮,很难反映热烈的主题。这种用色不当根本原因就是平时不重视色彩的基础训练。

运用3DMAX软件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想取得色调统一的效果,应在灯光和材质的处理上下功夫。室内设计的灯光亮度要适中,不能有大面积的高亮区域或大面积的低暗区域。色彩要有一定的对比,图面应有部分阴影。一般说整体要明亮,色彩过渡要清晰,局部最好有高光,暗部有阴影。灯光、家具、电器的色彩及其装饰物应和大环境色调统一,整体的图像处理尽量真实。如果有加入的图像,尽量与设计的场景融合在一起,必须做到:入的图象边缘要羽化,色彩有一个柔和过渡;色调要统一;把亮度和对比度调整和谐;将入的图像与渲染图的透视调整一致。由此可知,在使用电脑进行室内设计时,既用到了素描知识,又用到了色彩的原理及要素。所以,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原理是很重要的。学生原先想法较片面,认为只要掌握了电脑操作程序以及有关软件,就能设计出好的作品。直到实习后才发现自己的电脑设计作品,缺乏美术基础,常出现形体不准确、构图不合理、色调不协调等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真正的电脑设计功夫还是在“显示器”之外。

4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基础是电脑设计的根本,电脑是设计优秀作品的先进工具。美术基础的强弱对提高电脑设计的层次是显而易见的。基础知识是任何先进工具都不能取代的,它存储于人脑之中。电脑设计作品就是通过人脑把知识、创意转换到电脑中表现出来。再好的电脑设计作品,都要它之外的“人脑”功夫。

参考文献

[1]王世阳.工业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与设计脱节现象探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

[2]王诗群.美术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

[3]林鲲,林木森.艺术设计与素描教学[J].电影评介,2006,(15).

[4]吴寒.浅谈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J].职业圈,2007,(15).

[5]徐志丽.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能力培养方案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6]叶孝贤.谈美术基础课教学中的综合能力培养[J].经济师,2008,(9).

[7]袁海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1).

第2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成为当代农民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开始,河北省广平县农广校开设了全日制中专班,学员有的搞蛋鸡养殖,有的搞大棚种植,他们急需一些养殖技术和蔬菜的贮藏、销售等信息。但是大多数学员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只会上网聊天、玩游戏,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在教学设施上,县农广校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计算机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员面前。学员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先为学员讲一些基础知识,让他们慢慢了解计算机。授课从浅到深分两个部分,一是电脑基础,二是电脑网络基础。在讲计算机系统组成时,先根据电脑结构讲解计算机的几大组成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讲解电脑的一些最基本知识,边讲解边操作,可以举一些比较形象的例子使他们真正理解电脑每个部件的作用。如,电脑的CPU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发出指令并控制电脑,是电脑的核心部分。怎样移动和复制、剪切、粘贴文件或文件夹,怎样往电脑里输入文字,让学员认识它们并加以利用。

学员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再学习网络知识。如何上网,如何在网上查找资料,查找相关的农业信息,如何下载有关内容,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等;还可以上网学习温室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更好地进行农作物栽植、畜禽防疫,提高学员收入;教会学员上QQ聊天、看网络新闻、网络电视、播放音乐、玩一些益智小游戏,让学员学会技术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学员通过学习计算机,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实惠。学员家里有电脑的连上网络,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为自家的大棚蔬菜找到了出路。邵村班的学员李廷栋,家里有两个大棚,由于种植技术不专业,在本县销售也不是很好,种出来的蔬菜不能及时找到出路,一年下来总是亏本。自从学习计算机网络以来,他在农业信息网和各类农业网站上查找种植技术和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信息,也在网站上的销售专口为自己家和别人家的蔬菜找到买主,还和买主建立了长期合作,第二年他又加盖了两个大棚,用他的话说“如今有了技术和销路我还怕不能致富吗”。南张孟班的学员王跃斌,习惯了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打开电脑上网查看鸡蛋的价格、蛋鸡养殖新技术及一些最新动态。一次他在网上看到报道说外省有禽流感发生,他及时联系县畜牧局动检站,动检站技术人员为全村蛋鸡进行疫苗注射,避免了疫情的发生,也为农户减少了损失。还有不少学员把自己好的技术在网上与大家共享,做到了互通信息,共同致富。在广平县的养殖、种粮、蔬菜等大户中,利用互联网销售的大有人在。

如今,农民足不出户,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全面了解目前农业新技术、最新国内外市场行情,农业信息化改变着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化会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多的农户带来益处。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平县分校 雷晓青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56-03

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国的电子加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电子技能型人才。随着笔记本电脑制造业技术的更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作为中职学校不但要培养出笔记本电脑组装技师,还要培养出 “会检测、能维修”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有一技之长,因而学校开设了《笔记本电脑维修》这门课程。这里笔者提出基于以能力为本的中职《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课程职业能力分析

《笔记本电脑维修》是学校电子专业 (电子产品维修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连接,真正达到延伸企业岗前培训的目的而开设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在校理论与企业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首先在知识设计上从最新笔记本电脑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笔记本电脑的部件构成、各部件的功能原理,常见的故障现象、故障产生的原因;然后介绍笔记本电脑维修常用的维修工具、元器件的检测方法,让学生快速入门,对笔记本电脑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另外,除了给学生介绍一些笔记本电脑检修过程常用到的工具软件,学校还开设硬件维修实训,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笔记本电脑组装、检测和维修的操作技能,了解企业质量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企业需求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整个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中职生虽然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耐心,但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为此,教师教学采用任务导向法,给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行制定维修检测方案、找出故障完成维修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师资要求。由于这门课程涉及范围包含计算机和电工电子两方面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具备电工电子知识外,还必须对计算机基础(即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有过硬的要求。这样才能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笔记本电脑从外部结构到主板电路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在笔记本电脑出现故障时能迅速找出问题电路,并排除故障、解决问题。

三、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1.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教学实施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思想。

(1)设计思路。基于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前提,以教学过程为导向,以教学项目为主题,以教学课程为载体,对笔记本电脑制造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要求进行分析,把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教学任务化,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具体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讲解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达到先知后行,“做中学、学中乐、乐中做”的目标。

(2)教学内容组织。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传统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降低理论教学的重心,以必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笔记本电脑维修专业技术的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3)教学项目任务。从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变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分成几大模块,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围绕笔记本电脑组装、测试与分析、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展开。模糊了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界限,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相互融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例如,讲解笔记本电脑主板维修这一章节时,给学生设置实训课题《主板BIOS芯片故障维修》。

前提条件: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包括BIOS的功能及BIOS芯片的引脚功能。

实施过程:若BIOS芯片故障造成笔记本电脑无法正常起动,学生在检测时可以遵循的检测流程,如下图。

刷新笔记本电脑BIOS芯片的一般操作步骤如下:①取下待刷新的BIOS芯片。如果BIOS芯片集成在主板上,学生可用热风焊台将其取下;②拉起BIOS编程器的拉杆,按照编程器上标明的方向将要编程的芯片正确插入编程器中,再按下支杆;③编程器连接线一端与BIOS编程器相连,USB端口一端与电脑的USB连接;④BIOS程序芯片编程完成后,退出BIOS编程程序。拉起BIOS编程器的支杆,除去BIOS芯片;⑤打开笔记本电脑中BIOS芯片编程程序,更新BIOS新程序。

笔记本电脑进行BIOS升级时突然断电,重启后液晶显示屏没有任何显示,但指示灯、硬盘和光驱正常工作。则考虑故障原因:BIOS原程序遭到破坏导致笔记本开机无显示。学生提供的解决方案:把BIOS芯片从主板上拆下来,再通过编程器把原程序重新写入。解决步骤为:①拆下笔记本电脑的主板;②再拆下硬盘挡板,可见一层黑色胶布,揭开即可看见BIOS,拆出焊在主板上的BIOS芯片。(注意:BIOS引脚较密,用力过大或吹风温度过热易造成损坏);③把BIOS芯片原程序通过编辑器进行再写入,完成后按步骤将拆卸下的部件重新安装;④开机测试,笔记本电脑显示正常。

以上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由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排除故障完成维修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这部分知识。

2.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课程实施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教学的基础工作。

(1)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运用技术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践问题,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

(2)教学实施过程。对每个教学项目,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的基础上设计评价表,而且每个项目后有自我测评,便于教师教学和测评。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动态过程可视化。这种学习有教师主导,启发引导方式,也有学生主体,教师辅导方式,还有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程考核。学生考核抛开结果性评价而采用开放式、全程课程考核,把学生参与课程情况,包括到课律、实际操作参与情况、数据波形记录(读取)质量、测试报告质量等,都纳入考核范畴。

(5)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工作过程性评价,并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把教师的项目教材开发成果、学生职业技能(资格)的提高程度、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都作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加强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参与教学的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

目前,怎样使教学项目最大限度地负载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怎样使项目的确立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更接近,怎样动态地调整项目内容,以确保项目及时体现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方面尚有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有待于加强。尤其是丰富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的实践性经验,以提高《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的项目开发能力,使学生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想目标,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7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07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里的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从计算机技术教学发展而来的,从教学实践来看,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尴尬处境

首先,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够。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各种政策的倾向不够,信息技术教师在考核上不占优势,学生和家长也并不太在意信息技术课到底是讲什么,更关键的问题是,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所有的非高考科目都不被重视,况且,信息技术的考查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许多家长对于信息技术存在误解,认为每家几乎都有电脑,已经无需学校再来讲授信息技术课程,他们盲目地以为,操作电脑就是信息技术课,对于信息操作、电脑操作都缺乏全面的认识。

认识上的不足也导致了课程安排的课时少。高中阶段的课业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学校和教师都尽一切可能增加高考科目的课时,而减少了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在这种情况下,分配给信息技术的课时每周大概只有一个课时,能上到两个课时的就已经算是多的了,每周有限的课时,不能确保教师顺利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其次,学生差距带来了教学的不便。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学生都有相同的学习进度,授课内容和进度也容易统一起来。但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甚至自学了许多大人都不知道的知识和技术,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所教授的信息技术内容简直是小儿科。但是,也有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到高中信息技术课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对于他们来说,一般的术语可能都听不明白,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利。

最后,课程设计有不合理的地方。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给教学带来不便之外,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教材大都没有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连贯性,基本都是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起。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统一的规划,许多高中生不得不从基础学起,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首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电脑,一方面,这是学生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这也和教师对课程重视不够,管理不严格有关。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修养,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突出信息技术课的专业性,帮助学生把“玩电脑”和信息技术学习区别看来,让“玩电脑”服务于信息技术教学,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

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过时的内容,还有的学生以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里快捷方便又漂亮炫目的窗口操作,而对于真正属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内容了解不够。这种错误的认识让许多学生陷入误区,使他们仅仅凭借着对电脑的浅显认识就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电脑专业,一接触更深刻的知识,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这里。

其次,放手学生,唤起他们的创造性。信息技术教学说到底是技术教学,而不是计算机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必然的,但也必须注意技术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很感兴趣,但是对理论知识却没什么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比如,当学习到 Qbasic 技术编写动画程序时,可以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使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感到所掌握的知识不够用,进而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再对该技术的原理及程序进行讲解,评价一下学生的操作情况,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让他们主动创造,可谓一举两得。

再次,施行多层次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上文说过,因为之前的受教育环境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信息技术课更实用,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兴趣进行分组。既可以是技术优先的学生带动和帮助技术欠缺的学生,也可以是相同兴趣、同等基础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有些学生喜欢研究计算机的硬件,就喜欢捣鼓各种配件的安装和线路嫁接,有的学生则喜欢计算机的软件,痴迷于制作各种小程序,有的喜欢Flas制作,有些喜欢研究网页,教师可以将这些爱好不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类教学,当这些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讨论或者请教老师,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三、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

第5篇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最近几十年中,随着我国对于高中招生的不断的扩大,这也就造成了我国中职类的学校招生质量在逐渐的下降,这样就造成了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差,同时接受新知识也比较的困难。通过多年在中职类院校进行教书的经验以及对于中职类学校的电脑的理论知识的授课的调查了解到,现在中职类的电脑的理论知识在讲授进程中存在着需要了解的事项。比如:在信息技术变化很快的情况下,课本的理论变化的特别快,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课时不足以及教师们的理论变化也都赶不上社会的要求了等。

1.1 教材的不断更新导致课时不足

现阶段,计算机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职类院校的学生,必须让他们在了解了以前的旧知识对计算机的基础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之后才可以进行新知识的讲授。这样就会造成课时明显的不够用。在中职类学校中普遍采取的电脑理论知识的教材中主要包括很多的内容,这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需要很长的时间。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的时候就会造成学生们很难掌握进度也比较的慢。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感到学生们接受新知识比较的慢,对于学到的知识也都难以记住,就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教学压力,感觉知识都讲不完。

1.2 学生层次差别大,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前面的介绍了解到,现在的中职类的院校中的学生质量比以前下降了很多,并且他们的基础也都比较的差,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比较的慢,这也就给我们教师们进行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在城市中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并且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也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也都能够熟练的应用,然而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根本没有基础计算机的机会,或者是在初中的时候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减少了对于计算机的课时。这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很吃力。这就会造成学生们的基础特别的悬殊。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照顾到所有的人。已经学会了的人都觉得教师们讲的太简单,而还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根本更不上教师的节奏。这样就会造成教学的效果特别的不好。

1.3 计算机发展迅速,教师跟不上节奏

现阶段,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进步很快。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很快。然而与计算机行业以及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相比,中职类的学校中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的老师的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十分的缓慢了。尤其是相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而言,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也比较的慢了。而且对于中职类院校的我们而言,也很难在同一个时间都开始学习。这就造成了在电脑理论知识的授课过程中有要解决的困难。

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2.1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解决课时不足

在世界科学情况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普及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或者业余时间应该很好的借助他们开展授课的过程。可以让大家借助这个平台进行自学,这样有利于间接的增加学习的时间。同时,教师们还可以借用这个平台来面对大家平时不会的问题,并集中时间来讲授这些知识,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及时的了解大家的最基本的情况,也能够有效的减少平时上课时间不够的情况。

2.2 针对学生差别,实行因材施教战略

在中职类的学校中,学生们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情况都不一样,这也给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也正是这种实际的情况也造成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在大家基础知识不同的情况下,也必须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授课。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能够对大家的基础情况进行模拟并针对成绩进行分班,这就会在授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利用网络,给不同基础的人布置不同的作业,老师也可以提供在线的解答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较好的理解知识还可以增加他们进行新知识了解的热情。

2.3 全面提升教师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们的知识结构和讲课的能力对于大家理解知识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凭借一定的集体学习的对一线的相关教师开始集中的帮助。在这个培训的时候不仅要转变教师们以前讲课的各种观点。帮助她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对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而且在中职类的学校中要注意对于所有教师的培训,使得他们都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效果最优化 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76-01

一 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各行各业都在使用电脑办公和处理业务。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看似简单,但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可看出,学生对其知识掌握得并不是很好,以至于毕业之际很多学生甚至不能为自己制作个人简历。鉴于此,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师,则应深入思考此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二 学生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我国教育的地域性差别,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零基础的学生

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前从未用过电脑,对这些零基础的学生来说,电脑既神秘又陌生,他们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充满了好奇,他们一般很喜欢这门课程,会很努力地学习,但学习进步相对较慢。

2.经常沉迷于电脑的学生

这类学生一般来自城镇地区,从小家中就有电脑,而且上中学时,学校也有信息技术课,他们对电脑的使用很广泛,但他们大都把电脑当做娱乐工具来使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而且兴趣不大。他们总喜欢在电脑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理论课上,他们不认真听课,自认为什么都会,实践课上,总是不认真听讲,这类学生让老师倍感头痛。

3.基础较好的学生

这类学生在上中学时,学校开设过信息技术课,他们学得相对认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由于计算机课程并不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学生们也迫于升学压力,对其了解不够深刻,如他们对Word、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都只是了解浅显的东西。然而,毕竟是学生,容易有自满情绪,这类学生在整个班级基础最好,他们会认为自己很厉害,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对教学内容很不屑一顾。

三 所用教学方法

我教的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差。同时,根据以上学生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同其他课程一样,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课收效不大。几经摸索,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收效很好。

1.分组学习法

首先,把以上三类学生按不同比例搭配,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小组之间定期举办各种小竞赛,评比优秀小组,这样学生们一起学习,能增进他们的沟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2.任务驱动法

由于本门课程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这两个环节中都采用了任务驱动法。

第一,理论教学。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每节理论课前提问,检查预习的情况,问题应由浅入深,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听课,教师也能把握学生的理解情况,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授课的知识点融入各个操作实例中,教师解说知识点,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把课堂上的例子演示给全班同学。之后,教师再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这样使得课堂学习、思考的氛围很浓厚,教学效果也好。

第二,实践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需要落实到实践的课程,因此实践课程尤为重要。实践课上,教师不能将学生带到计算机房后把任务一布置,就任其所为。其实,在电脑面前学生的自制力还是很弱的,他们很多会选择玩游戏,这时就需要教师跟随指导。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应一直在学生周围,以便学生随时提问,如果学生对某个操作产生的问题较多,教师应在总机上给学生们集中解决。

学生们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及时表扬,并把好的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每节实践课有小作业外,每一章节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大作业,大作业要贴近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这样能引导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小结

本文着眼于低处、细处入手,从我个人实际教学体会出发,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认为,教育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只要肯努力,善于探索,就有成效。事实上,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如果教育者不用心,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那都是形式主义。

鉴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就需要教师多花心思,融入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说教。或者,即使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再具有艺术性,实践课抓得不好,也是徒劳。在我的教学中,我并非死板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用心学习,勤于思考,循序渐进,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中职学校;教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05-01

一、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基本以中考落榜生和中学流生为主,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上进心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对于到机房上课热情很高,但真正学习WORD、EXCEL等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操作,便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

(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重复,并且不同学校间计算机课程开设情况相差很大,条件也千差万别。相对来说城市学生学习比较系统,但有些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还仅停留在对键盘的认识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学条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条件。但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

(四)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作用缺乏认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但学生对于学习他们的作用缺乏认识。如导游、烹饪专业等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感觉学习EXCEL、PPT和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只要会上上网发发邮件就行了。这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列举的实例操作有一定关系,如列举的多为财务计算、会议PPT设计等,让学生感觉所学离自己太遥远。

二、任务驱动法的引入与实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笔者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任务化,并注重任务设计的生活化、现实化、专业化。

(一)将任务生活化

如在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中,笔者将计算机硬件组成设计为“我为自己选电脑”这个生活化的任务主题。利用学校靠近电脑城的优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要为自己配台电脑为目的,走进电脑城,在实际走访以及与电脑商的交流及讨价还价中,对电脑的基本硬件组成、硬件参数对电脑性能影响以及主要部件功能等有了切身的感受和认识。在任务的驱动下以及小组竞争的激励下,同学们积极主动、相互配合,各小组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各小组的汇报中,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及有关参数如数家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将任务现实化

在讲授WORD图文混排、艺术字的插入等时,恰逢学校即将举行首届系部篮球比赛,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完成一份篮球海报的设计与创作,学生激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海报的设计中。比赛当天,许多学生手举自己设计的海报在球场为自己的系部球队欢呼助威。那一刻,他们欢呼的同时也自豪无比,不断向身边的人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

(三)将任务专业化

在EXCEL公式与函数中,笔者将教材原有利用函数计算的教学目标按不同专业分解为不同的任务。如烹饪专业中,将任务设计为“烹调材料成本核算”,在导游专业中,将任务设计为“旅行社出团费用核算”等,将任务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学生认识到了学习EXCEL对于本专业的意义。同时对于烹调实训成本有了新认识,导游专业对出团过程的细节费用产生了思考。这样,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反过来对所学专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引入带给教学的变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和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明显感觉到所带班级学生的变化。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参与热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从感知到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互帮互助,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的行成

在任务的引领下,学生之间相互的讨论、沟通,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行成互帮互助,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班级中原本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高水平的同学无形中会成为小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更顺畅,也更利于他们彼此的学习。同学们之间相互的沟通、探讨促进了课堂良好学习氛围形成。

(三)开拓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

任务的引入,比单纯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创作空间,如海报的制作,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大胆的设计创作。自由主动地学习、探索新的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最好作品。同时,贴近专业的任务完成,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引入,引发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变化,成为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但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在引入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我们也要适当引入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并注意任务设计的科学性、趣味性与创新性。否则,面对一个接一个的任务,学生同样会感觉到厌倦与厌烦。

参考文献:

[1]陈万仙.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第8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 零距离接触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任务驱动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使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落实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学生也爱上信息技术课,而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上网聊天,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意认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一、实物展示,实现零距离接触

信息技术的课堂离不开电脑,让学生直接接触电脑,令他们对电脑不再有神秘感和迷惘感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前提。由于各校开办信息技术课程不均衡,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电脑比较熟悉,甚至还是个“网虫”,或者是个游戏高手;但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对电脑有着高度的神秘感和迷惘感,这些学生在上机的时候根本不敢碰电脑,生怕自己失误而弄坏了电脑,这样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消除学生对电脑的迷惘、胆小的的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让学生与电脑实现零距离接触。所以,我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总是在电脑室上课。我会随手拆开一台电脑主机,都让学生亲自摸摸,认真看看电脑的内部结构,然后向学生介绍电脑的硬件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接着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通过这堂信息技术课之后,学生以后就能主动开机,利用电脑自己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一下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会有学生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抓紧时机,讲解指法练习要求和要领,学生就学得很认真。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地经济等原因,一些学生在上小学时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学生在练习鼠标的操作时,对于鼠标的双击这个操作,很难做到准确操作。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连续两次点击鼠标左键的时间间隔较长;有的在快速双击左键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握住鼠标,结果在双击的过程中鼠标脱手了,显得好生硬等。根据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鼠标双击操作时,我夸张地用较长间隔的时间点击二下,还没等我问这样的操作是否正确,学生就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并踊跃发言:“老师操作不对,这样做不是双击,是两次单击”、“双击的速度要快些,点击左键的时间间隔要短些。”于是,我接着又演示了一次,比上一次稍快那么一点儿。学生马上又说:“老师这次动作比上次快了一点儿,但,还是要再快一点才正确,点击左键的两次时间间隔要再短一些。”听了学生的发言,我马上按学生的要求去操作,这次我在双击鼠标左键时,鼠标从展示板的一头却移动到了另一头,由于动作太夸张,身体却晃了一下,引得学生哈哈大笑,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知道了鼠标双击的技巧,学习的积极性就相当高了,个个都跃跃欲试。我抓住时机,马上让学生上机操作。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劲头十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四、形象比喻,易于理解、记忆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书本的理论知识既深奥又显得枯燥无味。因此,对于理论的讲解应尽量地列举出生动有趣的例子或引用相关的素材作比喻,让学生易于理解、记忆。例如,在讲解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的作用和区别时,我把内存储器比喻成表演舞台,外存储器比喻成表演者的休息室,电脑中的数据比喻成表演者。表演时(也就是电脑在工作了),表演者会从休息室走上舞台(即电脑会把数据从硬盘调入内存储器),开始表演。一旦表演结束(即电脑关机了),舞台里就没有表演者(即内存储器中没有数据了,也就是一旦关机后内存储器是不能保存数据的),表演者都回休息室了(即数据将保存在硬盘中了)。通过这种形象深刻的例子讲解这个知识点,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的区别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记忆知识点。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使信息技术课堂的“艺术”更具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第4期

2.《中国电化教育》第196期

第9篇

小时候。我总爱跟在妈妈身后。陪她去菜场买菜。妈妈总会教我,不要只看菜的外表,颜色太亮丽的,可能是用双氧水泡过的。看秤的时候。要注意电子秤上的小数点,要懂得砍价,不要被不良的小贩给骗了。每次,妈妈总是会跟那些小贩们杀价。可是,每次经过菜场边卖红薯的瘸腿奶奶摊位的时候,妈妈从来不会杀价,也不会问她价钱,总是一边拿红薯去称,一边问她孩子的病怎么样了。回家的路上,妈妈总说,瘸腿奶奶一个人带着一个生病的孩子,真不容易呀。那时候,我觉得妈妈懂得真多。

后来我进城读中学了,住在老师家,常常会看到老师从网上订购商品。慢慢地我也开始学会使用电脑,开始接触互联网。还学会了通过网络买东西。

新年伊始,妈妈开了一家副食品店。头一个月。生意十分冷清。一个周末,我到店里看到妈妈皱着眉头,没精打采的。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最近很多顾客都来问一种山核桃,说是很有营养。她跑了附近好几家批发市场,都没有货。那天我正从网上买了一个书包,便脱口而出:“为什么不从网上进货呢?”“网上?”妈妈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我笑了,说:“对呀,妈妈,现在大家都开始从网上买东西了。你把你要的山核桃的品种写给我看看,我帮你上网查查。”

妈妈将信将疑地把单子递给我,我上网一搜索,马上就看到了昆山的一个厂家在经营这种山核桃。我给妈妈的电脑装上阿里旺旺,跟对方联系好,然后让妈妈坐到电脑桌前,让她和对方谈货样,谈价钱。半天时间。就把这单业务谈成了。

晚上,妈妈给我做了好多好吃的菜,说是“拜师宴”。妈妈说:“我的小孩长大了,现在都可以传授妈妈新知识了。以后。网上购物的事,你可要做我的老师呀。”

我高兴地笑了,满口答应。

后来,我开始把网店的基础知识教给妈妈,从基本的QQ说起,讲到图片处理,讲到广告设计。妈妈忙着学电脑,忙着学打字。过了两个月,妈妈居然开起了网店,自己也开始在网上卖副食品了。

有时,我看着妈妈一副诚心求教的样子,会禁不住想:什么时候,我们的角色开始转换了呢?想着想着,忍不住笑了起来。

其实,不管角色怎么转换,我们的爱,都会陪伴彼此度过共同成长的岁月。

本文语言朴实,意蕴较深。开篇叙述妈妈教年幼的“我”如何买菜,在买菜过程中。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到“我”进城读中学后,角色开始发生转换,是“我”“让妈妈坐到电脑桌前,让她和对方谈货样,谈价钱”,并“把网店的基础知识教给妈妈,从基本的QQ说起,讲到图片处理,讲到广告设计”,让为货源而烦恼的妈妈懂得了网购。开起了网店。从而完成了“文化反哺”。

角色转换之间。洋溢着暖暖的爱意,充满了生活情趣,读来令人动容。

第10篇

一、课程现状和问题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课程的内容需要给学生全面细致的讲解。看似两学年的课时,但还是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机器旧等现象。尤其是上机实训时,受时间、场地、人员多等因素的限制,尽管现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革优化,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教学相关事项分析如下: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分析。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有部分内容专业性很强,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感兴趣。对有些较多使用的应用,如:Office。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表现得比较轻松,但往往操作得不是很熟练,这就需要有足够的上机时间来不断练习,加上教师的辅导,学生掌握起来就会比较全面。

计算机这门学科由于软件硬件更新发展变化的速度都比较快,书本的内容难免过时,有最前沿知识的书少之又少。有些简单的问题,在书中的内容却冗余繁杂,学生在自己看书后如不及时上机实践操作,没有切实的体会,则很难对书中的内容充分理解。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专业特色不强,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材,学内容,没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2.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在校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加之信息技术课高考是不考的,因此学生往往不会重视,有消极的学习情绪,部分学生甚至有抵制的学习情绪,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

同一个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为高中生,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不平等。有些学生对电脑的接触比较早,他们在学习本课程时相对要容易些。

3.对教学方式的分析。

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上机给学生予以辅导。所以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整个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机实践就成了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普遍来说,一个教师要负责六十几个学生的辅导工作,由于任课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予以有效指导,导致实践课流于形式。

二、教师应注重讲课技巧,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对于高中学生,要让他们了解到计算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掌握。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是让学生觉得学某一知识点所带来的乐趣或用途。还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知识它潜在的表现。

由于受到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小班教学的方式不能很好的实施。教师可以将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分成两部分,着重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进行单个辅导。这样可以将任课老师的作用发挥的比较大。

三、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给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上机实践的主要内容就是Office。在上机实践时给学生相对比较宽松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学生的上机操作结果详细的记录,分析发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对操作薄弱的学生其加以辅导。加大上机操作在考核中的分值,促进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

第11篇

电脑美术设计是传统的美术设计方法和现代电脑技术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各种电脑设计软件的运用,电脑美术设计使传统美术设计的空间和外延都得到拓展,使美术设计的思想变得更加简单直接,因此,对美术设计师的创作能力提出更高、更严苛的要求。而实际中很多美术设计者在设计中存在重电脑操作轻美术基础的做法,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恰恰背离了美术设计的本质要求。美术设计者们要摆正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地位,美术基础是电脑美术设计的关键因素,需要引起电脑美术设计者的足够重视,不可偏废。

关键词:

电脑;美术设计;美术基础

相对于传统的美术设计,电脑美术设计的优越性是明显存在的,它轻松实现了许多传统美术设计无法做到的工作,使美术设计作品的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可发挥的空间更大。电脑操作和美术基础是电脑美术设计的两个关键因素,忽视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保证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给予这两个因素足够的重视。而在实践中,许多电脑美术设计工作者往往重电脑操作而忽视美术基础,导致许多电脑美术设计作品华而不实质量不高。因此,笔者对电脑美术设计中的美术基础进行论述,以提高电脑美术设计工作者对美术基础的重视。

一、美术基础概述

美术基础就是有关美术的鉴赏和创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常用技巧等的总称,是美术设计的基础。

1、美术基础的三大构成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被称为美术基础的三大构成,是美术设计基础的基础。通过学习三大构成,可以锻炼设计者的抽象思维、色彩构成思维、空间立体思维,强化设计者者对点线面的空间运用能力和对色彩的综合运用能力。三大构成中平面构成是基础,它要求设计者掌握点线面构图和抽象想象能力,要解决的是设计的骨骼和立体造型的问题。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中最有张力的部分,研究的是色彩的基本性质在美术设计里的运用,色彩的基本属性有明度、色相和纯度,设计者通过对千变万化的色彩的研究和运用,表现出作品最丰富的内容。立体构成是设计领域中造型的基础,它是对实际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日本的大学不仅把立体构成作为基础课程,还将其设定为一门专业课,并在构成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素描和色彩

素描是指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过程,也泛指一切单色的绘画,它主要通过线和面来表达,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色彩除了基本属性之外还有三原色,任何两种或三种颜色混合、加减后都能形成一种全新的颜色,三原色构成了色彩世界的基础架构,调和出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让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有自己的性格和特色。

二、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美术理论、技能和审美是美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良好的美术基础,电脑美术设计工作者便无法在专业美术理论指导下灵活采用美术技能进行创作,不能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专业的评估和预判。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1、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人对艺术品的解读、审美的能力,也是对人和物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的表现能力。普通的艺术工作人员都要具备基本的美术基础,作为一名电脑美术设计工作者更应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才能帮助其开展创作工作,在实践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理论、美术技能和电脑技术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来。

2、美术功底

电脑美术设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高超的电脑操作技巧,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美术造型能力,电脑美术设计作品的品质受设计者美术基础水平的影响很大。如果电脑美术设计者的美术基础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都比较好,就相对比较容易创作出优秀的电脑美术设计作品。反之,如果电脑美术设计者的美术基础不扎实,就容易陷入纯粹的炫耀电脑操作技巧的困境,创作出的作品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经不起专业的美术鉴赏。

三、电脑美术设计者需要加大对美术基础的重视程度

因为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需要电脑美术设计者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美术基础的重视程度:

1、观念上重视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电脑美术设计者只有在主观上树立起重视美术基础的观念,才能使其在进行电脑美术设计的时候不忘加强自己对美术基础的学习和运用,将提高美术基础作为提高业务水平和审美层次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设计中自觉主动运用美术基础中的理念、方法和审美方法,从而创作出神形兼备的好作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也使许多工作的方式方法甚至工作思路都发生了变化,工作中的智能化处理更加普遍。电脑美术设计就是在电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下转变工作模式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美术设计的工作方式方法,还提高了美术设计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质量。

2、用作品验证理论,让美术基础为电脑美术设计工作提供最有效的助力

实践是检验理论最公正的标准。电脑美术设计者要深刻认识到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优势,就必须潜心学习和研究美术基础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技能和理论,只有在创作过程中主动的、有意识的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让美术基础为电脑美术设计工作提供最有效的帮助,从而创作出好的、经得起鉴赏和推敲的、优秀的电脑美术设计作品。

四、结语

电脑美术设计是一个涉及电脑操作技术即动手能力和美术基础即动脑能力两方面的复合型工作,这两方面的的能力对电脑美术设计者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得到电脑美术设计者同等的关注和重视。而设计者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无论通过传统的手工绘画还是运用现代的电脑操作软件进行艺术设计,都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尊重传统工艺的同时,设计者们更应该继续探索更多能提高作品艺术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将艺术的精粹进行传承和发扬。不过,要真正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水平,仅仅看工具的好坏是远远不够的,设计者本身需要不断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各种设计方法的运用,他的创作能力、自身的美术基础和对艺术的理解才是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本源的力量。

作者:张舒胤 单位: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芳琳.论电脑美术设计中的美术基础[J].华夏教师,2013,03:51-52.

第12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手段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材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从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到近几年来的“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整合”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本人结合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即学生层次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效果的分层、作业评价的分层构建成和谐生动、丰富多彩的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改变了教与学的环境,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分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材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从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到近几年来的“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整合”和“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目前,我认为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中值得提倡。因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同一个班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我从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体会:

一、学生层次的分层

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首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非常顺利的;相反的,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少,对电脑并没有兴趣,接受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其次,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

从上面两个特点,我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层次,高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中层: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低层: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以前面的三层标准,每个学期前,我有意地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对学生说明这主要目的是针对各个学生情况和教师教学设计而安排位置的,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师的辅导。在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各层的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吸收知识。对高层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应巧妙设计,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中层学生,给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还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低层学生,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例如在信息技术教材第四课设计封面,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了解封面的基本组成和布局,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对中级的学生而言,可掌握初级目标以外,熟练掌握图片插入,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高级: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等,同时还要掌握好“叠放次序”调整。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很好。

三、教学效果的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实施课堂教学分层的基本要求是: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得。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准备难易程度的练习。对高等水平学生进行适当扩展和补充,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并进行讨论;对低等学生在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还要手把手指导。特别是对中等学生来说,更应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机,落实好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四、作业评价的分层

信息技术课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每一模块或某几个模块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性练习或作品的制作。作业要求可分三个层次,一种就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给另一种学生布置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还有一种,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学完word后,我布置了如下三种类型的作业:1、提供一个图文混排的样例中所需的素材,让学生模仿着做出样例的内容。2、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在提供几个样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参考教师提供的样例,完成自己的作品。3、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任务,如出一份班级学习园地的彩报,并提出格式上的技术要求,如:分栏、插图、艺术字等等,并让学生任务独立收集素材,编辑出一份精美的杂志。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优越自我。

综上所述, 分层教学施教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保护较后进者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地弥补知识结构,迎头赶上;使有潜力的学生不停滞不前,使其追求更高的目标,锦上添花,最终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作者简介:

1.李艳,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