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品加工贸易

产品加工贸易

时间:2023-06-06 09:3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品加工贸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品加工贸易

第1篇

一、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

1.产品内分工含义。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其实质是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其既可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完成。对其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过程的可分性。一个产品的生产应包含不同的工序或区段,各国根据技术水平的差异,专业化生产其中的某个阶段而不是全部阶段。第二,生产空间的分散性。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和区段必须跨越国界,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生产。

2.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除了是一种贸易方式外,也表现为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产品内分工是将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而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其实质就是各国在产品不同生产环节上开展国际分工,并根据各自的生产环节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增值的活动。”加工贸易不仅体现产品内分工与生产的基本特点,而且也是在自由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贸易方式,所以它代表着现代国际分工的新趋势特征。

产品内分工深化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产品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仍然是在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利于发挥各国在特定产品不同工序的比较优势,并能在各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充分实现,这样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加工贸易是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也就得到了促进和发展。按照这样的话,如果产品越是能满足产品内分工条件,其加工贸易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其中最明显的行业是电子行业。因为电子行业具有完备的工序可分性,也具有非常低的单位价值运输成本,非常适合于跨境产品内分工。我们从贸易数据中看到,过去几十年我国贸易增长最快的20种产品,前3名都是电子类产品,其根本原因就是电子产品相对最容易进行产品内分工,也最容易把产品生产不同的工序分散到不同国家去进行。如今随着贸易、金融和投资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国际化以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逐渐增强,加工贸易已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它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分析

1.数量分析。Hummel,Ishii,Kei-MuYi(2001)提出了测度产品内分工规模的方法,他们运用投入产出法,将一国进口品分为用于国内最终消费与用于出口品生产这两部分,然后按进口品用于出口的价值对出口额的比率来定义“垂直专门化比率”(verticalspecialization(VS)share),用这种方法,Hummel等人对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垂直专门化程度做了一番估算。VS用体现在一国出口商品中的进口中间品价值来衡量,公式为:VS=(进口中间投入品价值/产品总价值)×出口产品总价值×2。还有一种测量方法为VSi,考察一国出口的中间品中被他国用作生产出口品的价值,计算方法与上式大体相同。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VS从一国的进口中间品来考虑,VSi从一国的出口中间品来考虑。如果某国用进口中间品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则其VS值就等于进口的中间品金额;如果全部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即出口为零VS=0;如果仅仅利用国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生产出口品,而不进口任何中间投入品则VS=0。由于我国对加工贸易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统计,我们可以依据加工贸易的数据计算我国的产品内分工规模,即:VS=加工贸易进口额。考虑到一般贸易出口中可能包括少量进口辅料的价值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值要比实际值要低,但误差不会很大。参照此算法山西的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可看出2002年以来山西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VS/总出口额)处于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019上升到2007年的0.224,这与世界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也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的现状相吻合的,近些年来我国在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中已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2.结构分析。为深入分析山西加工贸易在产品内分工中的结构,首先要将贸易数据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三大类。其中,又将中间产品分为零配件和半制成品。这种方法按照商品的主要用途进行分类,容易把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加以区分。本文参照FrancoiseLemonie和DenizuNal-Kesencl(2002)年对中国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山西省2008年1-10月和2009年1-10月的相关数据,对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结构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从选取的两年数据的比较来看,在进口方面,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在总进口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大约为2/5,其中又以半制成品的进口为甚,而零配件的进口在中间投入品进口中占的比例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最终产品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产品内分工格局下,山西主要是对进口中间投入品进行加工装配。出口方面,和进口的情况呈现相反的趋势。最终产品的出口在总出口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2008年占到近30%,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是中间投入品逆市而上,显示山西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说明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加强。总体来看,山西产品结构仍以初级产品为主,虽然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减少,但可以看出山西加工贸易对外贸的拉动作用不强,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结构不合理,需要转型升级逐步改善结构。

三、山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产品内分工角度

山西加工贸易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工贸易规模小。山西省加工贸易底子薄,基础弱,总量小,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性和规模效应弱。同时,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整体政策支持较弱等制约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问题。二是加工贸易产业和商品结构单一。加工贸易商品以初级产品铁矿砂、氧化铝橡胶等为主,加工贸易项下的贱金属及制品和矿产品一直占全省加工贸易的80%以上,而机电类产品所占比例较低。加工商品简单,且主要集中在资源性、重能源产品的加工上表现为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一进一出,单一工序”,加工链条短。三是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四是加工贸易利用外资规模比较低。五是加工贸易增值率波动幅度大不稳定。就目前山西省加工贸易的形势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不容乐观。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仅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国际分工已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深化到了产品内,各国根据技术水平的差异,只需专业化生产同一产品的某个生产阶段而无需全部阶段。因此,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加工贸易升级,全省才能抓住国际分工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形成组装与制造能力参与产品内分工。因此重点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来分析全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虽然山西近几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不断增加,对山西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改进有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机电产品的出口也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属于组装型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需要继续优化,着重提高产品不同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环节,即仍然继续沿着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路径参与产品内分工,鼓励更多加工企业参与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环节生产中,尤其要紧紧抓好当前以IT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方向转变。

2.加工贸易生产环节的提升。充分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的技术外溢效应来提高生产整体技术水平,建立在原有静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速资本积累,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从而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产品供应链中沿着产品内分工阶梯攀登,即继续从简单组装辅助零部件制造一般和重要零部件制造高级组装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这样使加工贸易企业的中间产品逐渐从低层次简单产品过度到同一产业内更复杂、更精细的产品,最终顺利实现加工贸易产品生产环节的提升。

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情况,并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首先通过对国际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和加工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加工贸易是实现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然后,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发展现状,针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应对策略,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目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间的产品内分工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产品内分工有两方面特点:一是某些中间产品不用作最终消费,此类货物交易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进一步生产;二是生产一种最终产品需要特定比例的中间产品相互配合。基于此,对产品内分工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一、产品内分工的含义

产品内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形象。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Www.133229.CoM同时,产品内分工方式的组织生产,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多次流通,构成过去几十年贸易增长速度显著高于gdp增长的重要原因。

二、产品内分工和加工贸易的关系

1、加工贸易是实现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

加工贸易本质从流程来看,基本上是“进口一加工/装配一出口”模式;从目的上看,进口是为了出口,而且出口制成品;从市场来看,两头在外,委托方负责/控制出口市场,而我国境内企业只参与和承担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某个工序/工艺的工作;从生产角度来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企业间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链条越来越长,单个企业只需也只能参与整个生产链条中的某个环节某种产品的生产。图1为丰田公司生产汽车,就有三个层级数万家来自七个东亚国家为其专门生产或加工零配件,丰田公司只需要拥有核心技术,生产核心部件,完成组装工作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不仅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参加国际分工的一种方式。从内涵上看,国际产品内分工与对外加工贸易的定义基本一致。因此,加工贸易是参与产品内分工的主要方式,而在产品内分工中目前来看我国又最主要的是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

2、加工贸易能够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实现结构升级

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可以在不同水平、层次或环节上实现:产品升级,即加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逐渐从简单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到复杂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和零部件;价值链升级,即加工企业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向高附加值方向转移,逐步掌握产品设计、营销、品牌等战略性环节,并建立起自己的国际生产网络;企业能力升级,即加工企业更多地采用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按照国际标准生产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产业升级,即加工企业敢于嵌人跨国公司高薪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通过建立与延伸国内生产网络发挥产业关联与外溢效应,促进整个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效果不断改善;区域升级,即加工贸易逐步向内地转移并逐步实现加工贸易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多元化,使中国经济在更大范围内融人全球生产网络。因此,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本质就是使我国企业从加工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低端环节嵌人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并不断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三、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下结构升级

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在我国目前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加工企业仍处在价值链低端的生产阶段,并以进料加工为主;加工贸易企业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外溢效应不明显;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地区分布总体上仍不平衡。

面临加工贸易当前的发展情况,应该积极有效地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以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来带动我国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由来与技术进步,一方面要加强加工贸易产业与当地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带动产业整体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积极提业配套,加强加工贸易对当地的技术外溢效应。

1、延长国内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体现在价值增值的过程。对国家来说.留在国内的增值环节越多,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产品增值就越大,对国民经济就越有利。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呈不断加长趋势,但与发达国家和周边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仍显得较短,在产品内分工形式下引起的相关负效应将十分突出。因此,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能否延长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关系到新形势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国际收益。首先,应调整政策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采购率。国家应该从根本上扭转加工贸易中间投人品的现行政策,使价格、投资、税收、贷款等政策向上游产业倾斜,并鼓励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企业进行国内采购;其次,应改变离境退税规定,充分发挥出口保税区的仓储功能。

2、积极发挥跨国公司的促进作用,同时要防止市场被垄断、技术进步被压制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品内分工链条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上,呈现出如下演进态势,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一零部件的分包生产一中间产品的生产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一自创品牌的生产。在发展中国家上述阶梯状递进过程中,跨国公司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国公司的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人了产业成长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产生了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因而,跨国公司投资引致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切人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演进的一条便捷途径。

当然,在利用跨国公司的投资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同时,要充分注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跨国公司利用其优势和公关能力,大量廉价收购我国骨干企业的优质资产,试图控制企业经营权,达到消除竞争对手、垄断市场、压制我国技术进步的目的。如果我国工业领域的核心和关键部分被外资控制,国家将失去对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权,被锁定在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低端。因此,应建立审核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规则和程序,把企业的并购置于行业发展的战略视角下来考虑。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乖啦创新只有立足于自主创新、加强实践和积累,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3.培养产业集群,增加产业关联和溢出效应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相互联系,成为整个联系网络的节点;再次,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可以让企业从三个方面获益: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空间上的接近可以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并容易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通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扩散,激励创新。我国政府应加大政策力度培养产业集群,发挥加工贸易的关联和溢出效应,逐步实现“制造优势一市场优势一技术优势一产业集群优势”的转变。

4、加速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但在我国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尚未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在加工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已经开始向中西部或本地区内加工贸易尚不发达区域转移。考虑到目前中西部地区的物业配套、物流效率、人力资源、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目前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梯度转移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只有显著改善上述地区的投资环境,优化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转移的条件,增强这些地区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才能有效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同时成为我国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的贸易结构,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对经营战略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整合,以建立并深化新的竞争优势活动。这种调整的直接结果是导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价值链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跨国公司开始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下游的各个产业全面进入中国。这为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以其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吸引着来自全球的直接投资,加工贸易成为其投资方式的首选。我国加工贸易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己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工贸易涉及我国大部分产业,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加工贸易存在规模大质量低,大部分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等弊端。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提高加工贸易增值含量的重要性。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势。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发展加工贸易以来,加工贸易获得了“爆炸式”增长。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总量逐年上升,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2302亿美元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10536亿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降至9093.20亿美元,但是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反比2008年略有增加(见表1)。加工贸易出口以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加工贸易产品结构逐步调整,机器及设备、电气及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却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速度上看都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加工贸易的对象国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使我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鉴于此,我国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以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

1.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

加工贸易活动以沿海地区的对外加工装配活动开始,早期以国内企业为主。8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不高,1990年才达到28.8%,90年代后,外商来华投资迅速增加,1994年超过一半,达到56.1%。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主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80年代来华从事加工贸易的主要是港商,进入90年代,大量台商来大陆投资,90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己有近400家在华投资建厂。2008年,在加工贸易进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达到8906.1亿美元,增长了7.1%。比起2008年内资企业的出口,增速要高出1.4个百分点。而同时,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的国有企业额度为969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18%逆转为下降1.2%;私有企业的这一数额为4773亿美元,增长21.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加工贸易还是主要在外资的主导下进行的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如表2所示,2000-2009年间,在华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均在70%以上。可以说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外资企业做出的贡献。

2.进料加工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

我国加工贸易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1980年我国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13.3亿美元,占当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9.8%。1989年进料加工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53.1%。随后,随着外商在华投资日益增加,因为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倾向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所以进料加工迅速发展并取代了来料加工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到2009年,进料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的比重上升为81.36%,而来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到18.63%,进料加工贸易已远远超过了来料加工贸易,成为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

3.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

早期,我国的加工贸易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1992年以后,随着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增加,加工贸易的产业特点发生变化,技术水平和分工档次逐步得到提高,加工贸易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如表4,2000年以来,在三大产品的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呈现上升的趋势,而相对比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逐步下降。200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为5325.9亿美元,增长10.6%,增速回落12.6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8.9%,所占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此外,加工贸易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259.2亿美元,增长6.1%,增速回落3.4个百分点。另外,加工贸易中,高技术产品发展极为迅速,所占比重连年提高,在这之中,还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力军。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4156.1亿美元,增长13.1%。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工薪技术产品出口中的重要增长来源。这也进一步的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档次在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4.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从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后,虽然已经遍及全国,但是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福建这5个沿海省份。这5个东南沿海省份加工贸易共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80%以上,其中广东的加工贸易占全国的1/2。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有关。此外,这些省市在加工贸易发展中首先享受到了某些特殊待遇,这些特殊待遇对这些省市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南沿海土地资源紧缺,劳动成本上升,目前这种状况正在悄悄的变化。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开始向中西部或本地区不发达地区转移。2007年上半年,东部沿海省市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97.3%。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比为2.7%,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改变了中西部加工贸易比重五年保持2.2%不变的格局。山西、陕西、江西等中西部省份加工贸易出口增幅达到68%~25%。

三、我国现阶段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外贸依存度过高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2007年以前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传统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大进大出,并且这种贸易模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很大部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构成的,其中加工贸易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国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受国际经济波动较为明显,比较难保持稳定增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状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加工的产品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竞争力,这就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不足。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情况从2008年开始已经有所好转,如图1所示,2008年开始,我国外贸依存度曲线出现拐点并呈现下降趋势。

2.加工贸易顺差过大,贸易摩擦加剧

从表5中可以看到,我国的连续多年的对外贸易顺差除了个别年份外,主要是由加工贸易产生的。我国从1994年开始连续16年出现贸易顺差,在2004年以前顺差都在500亿美元以内,从2005年起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007年贸易顺差达到2618.26亿美元,2008年为2981.31亿美元,2009年虽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出口受阻,但贸易顺差仍有1960.70亿美元,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巨额的贸易顺差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中国与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的形成首先源于我国与欧美国家以及东亚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三角贸易”关系。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承接,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要从东亚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中间产品等,在国内组装后仍然出口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从而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转嫁给我国,这形成了我国对欧美国家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也形成了我国对韩国等国家的贸易逆差。其次,由于对原产地认定的分歧,对香港地区转口贸易的统计差异进一步夸大了中国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在美国的统计中,经香港对大陆的出口被统计为对香港出口,而非对中国大陆出口;而中国经香港对美的出口,仍被统计为自中国的进口。中国的统计则相反,在加工贸易过程中,我国只是从事其中的加工环节,贸易顺差并不代表在贸易中获得了相应的贸易利益。因此,美国统计的双边贸易逆差夸大了贸易不平衡状况,而中国的统计则低估了实际情况。第三,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量通过内部贸易和转移定价,进口外国料件,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贸易顺差,助推了贸易摩擦的发展。贸易不平衡使得我国在贸易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一些政客出于政治动机,夸大贸易不平衡问题,以期在对华交往中取得主动地位。目前,由加工贸易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我国与主要贸易国之间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

3.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

我国加工贸易重心虽然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如表6所示,2000~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虽然总体趋势上有所增长,但是相对于加工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增长显得微小而缓慢。2007-2009年虽然增值率较高,但由于没有分别产品来考虑进口和出口,因此根据上表公式计算出来的增值率有时并不准确,事实上,这2007年和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实际增值率分为46.5%和53.7%,增值仍然不理想。而加工贸易增值率的缓慢增长又导致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的大量外流。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从事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环节,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所构成的产业链条中只承接对零部件的简单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因而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经济效益低下。另外,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外资企业占80%以上。加工贸易为外资企业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其可以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充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加工贸易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商获取。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我国加工企业只能获得占出口总额7%~9%的工缴费,其余大量增值部分都被外商获得。

4.“飞地效应”明显

“飞地效应”是指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活动既不使用东道国国内原材料,也不存在对东道国国内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仅仅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件和低廉的要素成本。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大都仍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环节,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暂、增值不高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在整个加工贸易的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售前和售后服务等业务环节的价值链中,我国企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特别是对中上游产业,如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加工贸易通常只是个别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使具有一定的贸易规模,也主要局限于部分企业和少数相关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大。因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就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也就很难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更严重的是,加工贸易大量进口我国已经具备生产能力的原材料,使得原本开工不足的国内原材料企业境况更加恶化,一方面加工贸易“大进大出”声势浩大;另一方面,国产原材料无人问津,企业濒临倒闭。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优势还是体现在最终的产品总量上,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原材料和零部件过分的依赖进口,国内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没有建立起来,加工贸易对东道国或地区的产业关联促进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飞地效应”明显。五、处在价值链低端环节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产品内分工环境中,决定现在和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交换中所获利益的,不再取决于国际产业内分工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取决于参与了哪些层次的国际分工,是以什么样的要素、什么层次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多少。在当前国际分工的金字塔结构中,中国可以说仍然处于底部,中国的富裕资源只有劳动力,最为稀缺的是技术,而且耕地、石油、天然气、资本等也都是相当紧缺的资源。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比较劣势。这种贸易格局不仅使中国在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只能控制生产中的低附加值加工环节,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诉讼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竞争摩擦。摆脱底部依赖,向上层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中国加工贸易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表面上近年来中国也在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但中国没有像韩国和日本那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虽然在出口中,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表现为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比例的不断增长,但是我国主要还是在劳动密集型环节和低附加值环节参与国际分工,仍然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5.加工贸易内外部结构失衡

(1)我国加工贸易的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加工贸易的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削弱了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能力。我国加工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其在总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天津市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列居全国前五位;中西部地区20个省、市、自治区的加工贸易比重为2.21%。我国加工贸易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廉价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加工贸易布局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生活费用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被削弱。此外,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会产生较强的“虹吸效应”,将中西部地区有限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吸走,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间原料的生产领域,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也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这对于进一步挖掘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平衡地区发展、形成合理产业阶梯,在未来均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2)我国加工贸易的外部结构过于集中

我国的加工贸易对象国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2005年加工贸易对美国、中国香、欧盟、日本四大市场共出口3303亿美元,占全年加工贸易出口额的79.9%。其中美国出口106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25.8%;对中国香港、欧盟和日本出口分达到928亿美元、700亿美元和614亿美元,三者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54.1%。同期加工贸易自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进口额达到289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42.4%。可见,我国加工贸易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依存度较大,容易受到这些国家地区经济波动的影响。

6.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存在问题

(1)早期加工贸易准入门槛过低,后遗症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要吸引外资来中国投资,国家对加工贸易的准入门槛相应放低。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早期一些不合理的加工贸易项目弊端逐渐暴露,如高能耗、低环保等问题。商务部《2005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统计,2005年一季度我国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出现较快增长,如生铁及镜铁出口增长10.8倍、钢坯及粗锻件增长9.7倍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口高耗能产品就相当于出口能源。鉴于此,2007年12月21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了2007年110号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共计589个10位海关编码商品。该目录主要涉及动物产品、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食品、饮料、矿产品、化学产品、塑料及其制品、钢铁及制品、铝制品。还有一些含濒危动植物成分的制品也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如皮革制品、动物毛及其织物、鞋靴类、首饰制品、眼镜、钟表、杂项制品;铁矿石、生铁、废钢、钢坯、钢锭、稀土原矿、磷矿石等。可以认为从全国范围内抬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是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开始。

(2)当前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对加工贸易实行不限区域、不限企业、不限商品的宽松保税政策。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这种宽松政策并没有给监管造成太大的压力。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变化,宽松政策中蕴藏的企业信誉风险就暴露出来。部分企业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利用加工贸易保税且无贸易管制的便利绕开我国对一般贸易进口的管制,逃避进口关税和增值税。这一格局加大了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难度。另外,由于国家税务机关与海关之间实行分头管理,两部门之间难免出现一些脱节现象,税务部门难以对加工贸易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并且走私者利用加工贸易的名义,偷漏税款,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对国内相关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极度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格局。此外,加工贸易走私还容易造成社会腐败问题。

四、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加大,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告,将人民币交易价格从1美元兑换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升值2.6%。从此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截止到2010年3月,人民币汇率一直稳定在至1美元兑换6.825-6.826元人民币之间。巨额的外贸顺差以及对人民币汇率的上升预期是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直接原因。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与加工贸易的关系

加工贸易积累了大量的外汇盈余。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并以此作为考核企业与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机制作用下,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官员都以出口创汇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标准,使贸易发展方向出现偏差。由于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更强,销售渠道畅通,所以通过加工贸易我国产生了大额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盈余。大量外汇盈余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中国贸易部门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增长与国内的经济发展是不协调的。因为中国贸易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并且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贸易部门与其它经济部门联系不紧密,所以积累起来的大量外汇盈余不能被其它部门所利用,这就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也正说明了中国整体经济的落后性。如果贸易部门对其它部门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那么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足以吸纳掉这些外汇盈余。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对国内其它经济部门缺乏关联带动效应,积累的外汇盈余不能被国内其它经济部门所利用,是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原因。

2.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其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当人民币升值时,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劳动力价格上升,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出口量减少;而以本币表示的外国劳动力价格下降,从而外国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加工贸易产品的进口量增加。现阶段,人民币升值必然会使出口企业由于成本提高而减少出口,减少就业。当我国技术有所进步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具备竞争优势时,应当是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在我国没有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势必对出口不利,可能会使加工贸易部门萎缩。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必然会增加就业压力,外汇收入也可能减少。

加工贸易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大进大出,所以人民币升值虽然使出口变得困难,但由于进口中间产品的价格下降,可能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价格上升的压力。此外,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影响也是不同的。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由于价格对其产品的需求影响较大,所以人民币升值会使其出口产品价格上涨,需求减少。对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对价格的变动反应并不敏感,所以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对产品需求影响较小,反而升值会使其创汇能力提高。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解决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转型升级,可以消耗大量外汇去购买先进技术设备,从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反过来又会促进其进一步升级。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产业升级过程。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使其产品竞争力提高,从而使该国货币存在一个真实的升值压力,进而将国内一些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从而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所以中国大力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五、后危机时代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出口贸易已经占据了GDP的40%左右,而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本轮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出口贸易深受影响,而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的出口型加工企业,尤其是那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比2007年回落5.7个百分点,出口同比增长17.2%,比2007年回落8.5个百分点;其中,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额为1105.2亿美元,同比下降4.8%,比2007年回落27.6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为56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比2007年回落8个百分点。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而且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月度数据同比下降更是明显,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特别对加工制造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加工贸易的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中国整体贸易水平,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增长也就会受到很大冲击。而加工贸易转内销也是增长乏力,其中成品转内销继续萎缩。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新订单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但加大了我国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还可能带来大规模的撤资风险。以上情况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确实带来巨大冲击。作为出口增长中最为迅速的环节,加工贸易的下滑将对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就业、财政收入、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由于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西方发达国家深陷衰退,短期内难以逆转,需求进一步下降,订单减少,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冲击还将进一步加剧。

2.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加工贸易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很多出口加工企业在这次危机面前深受影响,但也给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环境将更变幻莫测。首先,随着危机影响的加深,美欧等国将进一步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其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疲软,消费萎缩,客户资源显得十分有限,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最后,危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订单进一步减少,中国将遭遇更频繁的贸易壁垒。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中国的一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政策已经暴露出了不能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状况。此外,一些政策法规(如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地方政府引资政策等)制定实施中的不完备现象和相关职能部门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抑制了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

中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所增长,但主要是利用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和技术。由于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一方面使得国内配套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标准上很难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生产的产品,本土化程度不高,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进行转移;另一方面影响了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和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这表现在国内企业对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欠缺。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

第4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产业调整

加入WTO后,最能体现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该何去何从?有人认为,加工贸易只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制定的“权宜之策”,随着我国对降低进口关税承诺的积极履行、出口退税政策的逐步到位,这种贸易方式已经过时,不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加以限制,使其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加工贸易在我国是否真的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呢?实际上,加工贸易的较快发展在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现阶段仍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目前,部分地区出现加工贸易滑坡只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暂时现象,简单地采取限制或任其发展都是不恰当的,而应该正确引导,积极调整,把加工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使加工贸易与我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和重点发展目标相适应,这才是加工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发展加工贸易的必然性

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产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无论从外部条件还是从内部发展需要来看,都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1.从外部条件上看,国际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在各国表现的差异,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协作,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时代背景;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推行全球战略而尽力寻找低成本的生产区位,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操作空间。中国应当顺应这一潮流,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并成为重要的世界出口加工基地。

2.从内部发展需要上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土地、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工业部门等。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能够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尽快地参与到国际分工行列中去,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加入WTO之后,逐步实现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也会使我国的加工贸易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工贸易在我国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倘若不顾我国国情,强行排斥加工贸易的发展,只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目前,加工贸易出口已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0%左右。在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外商投资企业84%的出口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占全部加工贸易出口的2ö3。加工贸易增加的就业人数达到3000多万人。加工贸易为沿海地区制造业创造了1ö4的销售市场[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的产物,是借助世界经济整合机遇的一种现实选择。

因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我国国情,今后我国加工贸易仍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在我国必将长期存在。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过大我国加工贸易最初是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的,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的现实。目前,虽然产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出口增长中大部分仍是服装、纺织、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的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小,出口增长乏力且后劲不足。同时,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同类产品也造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压力,使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空间狭小。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虽不断上升,但这并不表明我国这些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已处于有利的地位,因为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入产品等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我国在国际分工上的比较优势仍是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一般技术工人。并且,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优势,我国生产此类产品只能是生产技术已经普及的标准化产品,而不可能是创新产品。

2.加工贸易尚处于简单的加工组装阶段,产品增殖率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组装。据估计,国内加工增殖率仅为20%左右,创汇能力差。尤其是来料加工,国内企业只能得到加工增殖中极小的工缴费。在加工出口中占较大比重的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本身的加工程度不高,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产品往往也存在着加工过程短,增殖不高的问题。近几年的加工贸易虽有较大增长,增殖系数却始终在1.2—1.4之间徘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低、产品增殖率低。

3.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差,很难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一项产业是否能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这要看它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属于高科技产品,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在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而且中间投入品没有实现国内供给替代,而主要依靠进口,加工贸易通常只是个别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使具有一定的贸易规模,也主要局限于部分企业和少数相关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就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拓展新的市场,也很难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了。

4.加工贸易发展的地区不平衡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福建。1999年,这5个省市加工贸易合计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4.3%,其中广东占55.6%、上海占9.8%、江苏占8.6%、山东占5.4%、福建占4.9%,而同期,西部10省市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2](P229),差距十分明显。加工贸易由于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均会被东部地区大量吸走,这些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产业政策,体现了我国长远的战略利益和重点发展目标。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只有把加工贸易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加工贸易健康稳步地发展。为此,重点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其生产的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不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跨越式转移,促进了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兴起。在此影响下,世界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走俏,劳动密集型产品则趋于暗淡。加工贸易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低技术劳动力已不能满足高质量外资的需求。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必将大大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避免加工贸易出现“贫困化增长”。由于我国城乡劳动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仍将继续存在。因此,在继续发展现有加工贸易的同时,有必要选择开放式发展模式,大幅度降低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参加WTO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同时借鉴国外科技工业园的经验,将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成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从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突破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2.延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境内的加工链,以提高加工贸易增殖率。要提高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的增殖率,必须延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境内的加工链。在目前情况下,就要使加工贸易能在我国境内“转厂加工”。“转厂”有利于提升加工深度,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但目前,国家对加工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对某些敏感商品实行“不允许转厂”的政策。此外,对企业“转厂”所需购汇、付汇、退税作了较为繁冗的限制。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当然是为了规范管理,防止利用加工贸易进行非法活动,但客观上也为顺利“转厂”设置了障碍,不利于产品增殖率的提高。因此,要对现有的“转厂”政策予以适当简化,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增殖环节,以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增殖率。

3.以中间投入品本地化为链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对外商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对我国来说可以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目前外商反映的信息、政策、运输问题以及国内企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国产中间投入品进入加工贸易市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我国基础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的基础材料、元器件等生产发展滞后是一个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价格、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对中间投入品的歧视政策,就难以实现对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因此,有关部门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吸引外商投资于零部件制造业,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其配套企业的进入;另一方面,要尽力推动新产品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我国加工贸易生产结构的优化,最终取决于创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运用,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此外,加工贸易企业采购国产料件出口,在出口退税方面就应与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样可以引导内外资投资中上游产业,以扭转目前下游产业加工能力过大,而中上游产业发展落后的局面。超级秘书网

4.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呈现多层次性,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今后较长时期内,利用加工贸易,加强产业政策的地区导向,发挥各地优势,实现产业在各地区间的转移,这不仅有利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则具备了发展的条件。经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产业的地区间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当然,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应简单地重复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应结合世界市场需求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有前景、有潜力的产业。加工产品也不能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地加工生产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国内企业向境外转移,带动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也是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选择。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大势所趋,游离于集团之外是不利于经济贸易发展的,而要打入其中,就必须采用投资手段以带动贸易行为。

5.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建立在劳动力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加工贸易很难实现产品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理论研究,改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基础。进行理论研究,必须有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这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比较优势高级化,即比较优势由自然禀赋上升到后天禀赋,如技术、管理等;二是培养起竞争优势,即逐步培植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通过加强加工贸易理论研究力度,改变理论研究滞后状况,为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加工贸易的总体规模大且发展迅速

作为一种新型的对外贸易形式加工贸易从无到有直至发展至今,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已占半壁江山,这表明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加工贸易更是掀起了一轮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幅与整体的对外出口贸易增幅基本成正比例关系,加工贸易占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比重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比例。

(二)加工贸易的发展相对集中

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其相对集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产业的分布相对集中,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主要集中在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业,比如服装制造业、轻工塑料制品……另一方面是表现为分布的地域相对集中,我国加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以广东、江苏、福建表现最为明显。

(三)加工贸易发展中外资所占比例较大

加工贸易是借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其历史原因造成,发展中国家在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尤其在资本技术企业管理层面。而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加工贸易发展中外资所占比例较大,本土企业所占比例较低,致使我国国内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着本国加工贸易的经济发展。加工贸易中外资所占份额相当大的当前,致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外资主导下的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科学技术含量低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在加工贸易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量急速增长,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从2007年开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明显表现出弱势,我国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程度还很受限制。究其原因:首先,我国在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存在着技术和资金的短缺不足;再者,在发展加工贸易过程中,我国企业只是单纯的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并未真正的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更没有真正的实现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低下也有其必然。

(二)加工贸易缺乏可持续的盈利空间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优势呈现为具有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是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此类行业有制衣纺织业,家具制造业……但是近年来,高性能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比如电子产品……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的加工贸易也在顺势发生着变化,不再是以前的整个行业贸易,而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环节,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担当加工制造角色,因此,在这样的加工贸易发展中我国企业只能赚取低额的附加值即只有微额的加工费用,国内价值链条有待延伸,加工贸易盈利空间有待挖掘。

(三)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国内技术和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弱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以致以后的几十年间确实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加工贸易不得不做出新的审视。只有认识了解其发展的不足,才能弥补,以便使得加工贸易再次成为我国创汇、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首先,从经济利益而言,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处于逐渐走低的趋势,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趋向弱势的走向。其次,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所以在科学技术层面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对国内企业技术的拉动能力不足。

(四)我国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特点就是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主导优势地位,致使国内企业参与加工贸易不足。具体表现为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占80%,而本土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很低。以下依据国家商务部的具体数据进行详细说明:在来料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54.0%;在进料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92.0%。在加工贸易中,国内企业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对于产品的销路,技术工艺等等基本没有发言权,尤其是在相对于国内企业具有控制权较大的进料加工贸易,我国国内企业只占有8.0%的贸易额。

(五)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不完善

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国家具有支持优惠政策,那么这个经济项目就会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相反,一个经济项目的发展没有这个国家的支持,那么他的生命力不会强大。所以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方面:我国加工贸易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一些政策的制定违背了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的方向;我国的某些加工贸易政策和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三、促进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国内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地位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现状时,已经明确了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体系中国有企业以及国内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相当的小,并且处于附加值收益的低端,由于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处于主导地位,对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控制性的影响。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善和加强国内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影响力。具体措施可为:对国内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国内企业投入到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为国内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硬件软件设施,做好后台服务工作;在国内企业发展中要有重点、有核心的进行选择,建立核心的竞争实力企业机制,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实力,才能依托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促进加工贸易结构的调整

之所以要对加工贸易的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增长转变形式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不再是过去只为追求规模效益的高消耗、高污染。此外,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也要从过度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制造,渐渐转向依托高新技术研发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相应的产品构成也与以前大不相同,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成为市场的宠儿,而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基本还保持在低技术含量的阶段,因此,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不被市场淘汰。

(三)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以实现人才升级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级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失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巨大的障碍。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国内产业中,中高级技术人员只占到3.5%,而发达国家则占到40%,其差距甚远,在高级技师人员方面所占的比例更是稀少。因此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发展,必须进行技工人员的培训,尤其要有高级技师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才会有竞争优势。

(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

我国加工贸易要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转变,就必须提高我国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想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积极与外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合作,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在政策方面,对科技研发事业多多鼓励支持,并且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核心技术,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维护我国技术研发产权;在资金上加以扶持,协助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为科学技术的研发打好基础;培训人才,为加工贸易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还要不断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先进人才,使其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出力。

(五)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第6篇

一、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进料加工增长快于来料加工

根据江苏省外经贸厅数据显示,1980年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13.3亿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70%。而到80年代末期,进料加工比重增加,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首次超过来料加工总额。2009年江苏省进料加工进口额为3462.09亿元,出口额为7357.96亿元;来料加工进口额为1357.16亿元,出口额为995.60亿元。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倾向于进料加工方式,而外商投资企业倾向于进料加工方式的基本原因在于,随着我国国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商投资企业日益注重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并且逐渐成为主要力量,加工贸易的整体格局也从以来料加工为主转变为以进料加工为主。

2.主要贸易伙伴格局发生变化

2005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第一贸易伙伴,日本、美国、台湾、韩国名列贸易伙伴前茅地位。近年来台湾省继续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一来源地,韩国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二来源地。欧盟、日本、美国、香港、韩国、东盟仍未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市场。“十一五”期间,欧盟、美国、日本稳居江苏省前三大贸易伙伴的席位,欧盟一直是江苏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期,韩国由江苏省第六大贸易伙伴跃升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此期间,江苏省对韩国贸易的增长异军突起,对韩国进出口有2006年的298.4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538.6亿美元,增长了80.5%,其中出口增长了82.9%。2010年韩国已成为江苏省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3.江苏省内加工贸易区域差异明显

在全国看来,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可以算是领头羊,然而,就江苏省内部而言,每个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情况也有较大差异。整体而言苏南地区首屈一指,2009年,苏南地区累计进出口1795.9亿美元,与此同时,苏中累计达到116.4亿美元,苏北地区累计达到21.56亿美元。2010年苏南地区同比上涨32.2%,达到2133.3亿美元,苏中苏南也有所增长,分别达到139.1亿美元和28.32亿美元,在2010年,苏南地区所占比重达到92.7%。

4.出口加工区继续发挥作用

2005年全省加工区进出口249.1亿美元,同比增长77.1%,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的16.9%,高于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36.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4亿美元,进口107.7亿美元。昆山、苏州工业园出口加工区分别出口107.9亿、22.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4%、83%、328.7%。2007年1-10月,江苏省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360.3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同比增长33.4%;进口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全省加工区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8%、9.4%、3.5%。昆山出口加工区继续独占鳌头,进出口21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3%,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第二。

5.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

江苏省加工贸易早期是以服装、玩具、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6年第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71%。2010年1月江苏省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900亿元,同比增长6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565.39亿元,同比增长42.3%,而纺织服装类产品的出口额159.36亿元,同比负增长7.9%。江苏省出口产品档次大幅提高,出口产品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

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对外贸易的两种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本文拟用出口增值率对两种贸易进行研究,然后,采用贸易对GDP的拉动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江苏省GDP的组成部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加工贸易与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关系。

1.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出口增值率对比

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反映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增加程度,通过公式:出口增值率=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进口,计算出1995-2008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出口增值率并且对比两组数据,从而了解江苏省加工贸易附加值的现状。由上图可知,一般贸易的出口增值率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一个直线下滑的趋势,之后保持平稳波动,2005年以后又表现出来上涨的趋势。加工贸易基本波动幅度不大,增值率总体而言没有一般贸易波动明显。总体而言,一般贸易出口增值率的平均值要高于加工贸易,因此我们认为江苏省的一般贸易附加值要高于加工贸易。这也证明了,江苏的加工贸易虽然在量上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其生产的产品仍然是出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考虑到贸易对经济的作用存在正反两个因素,一是在通过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的TFP,二是在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使发展中国家被迫专业化于附加值比较低的行业。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江苏省的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

2.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对比

为进一步说明江苏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采用数据模型对1995-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aX1+bX2+cX3+dX4,其Y为GDP,X1为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为X2,X3为一般贸易,X4为加工贸易,通过分析得出每一项的系数分别如下表:由上表得出:a=0.369,b=0.428,c=0.094,d=0.123,即Y=0.369X1+0.428X2+0.094X3+0.123X4,从这个表达式的系数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总额与GDP之间均有正相关性。这说明江苏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GDP对加工贸易的回归系数为0.123,说明加工贸易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就使GDP平均增加0.123个单位,而GDP对一般贸易的回归系数只有0,094,这表明加工贸易总额对江苏省GDP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是江苏省的主要对外贸易方式,但是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加工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直接影响江苏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加工贸易是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

三、对加工贸易提出建议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是对外贸易多种贸易方式中的两种主要方式,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加工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已逐渐赶超一般贸易而成为江苏省对外贸易的最主要方式,同时通过回归分析得知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一般贸易的产品附加值要高于加工贸易,且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但是一般贸易受资本积累的约束,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效应比较缓慢。综合上述结论,笔者认为江苏省更应该注重于加工贸易的发展升级,因而针对江苏省加工贸易目前的现状,对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提出了如下建议。

1.提高加工贸易的本土化程度

从大体上来说,来料加工和进口加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税务处理上,总结出三个方面:一是来料加工进口材料是全额免税,进口加工进口时要付材料费用,但不需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的缴纳要看具体哪种材料;二是来料加工的加工费免征增值税、消费税,进口加工不涉及加工费的问题;三是在货物出口时,来料加工免增值税,但不退税,进料加工则免税且退税。而从得出的数据来看,应该扩大进料加工,加工后增值部份可以退税,进口材料免税。从自身来讲,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替代部分加工贸易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这既可以“借船出海”,又可以在配套过程中充分利用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提高本土的管理、质量和技术水平。

2.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

通过分析,江苏省加工贸易仍然处低附加值状态,所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组织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视高新区的建设;吸取传统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都是加速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途径。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为企业在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提供融资、国际市场资讯、人才引进等方面。扩大产品领域,提高产品层次,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加工贸易型企业将生产转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

3.降低省内加工贸易的地区发展差距

重视省内教工贸易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苏南地区发展尤其迅速,但是在这同时,苏北地区的加工贸易却仍然没有发展起来,这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应给予苏中、苏北地区加工贸易相关优惠政策,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提供融资、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帮助。加快苏中苏北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缩小苏中苏南苏北地区差距,使得整个江苏省的加工贸易一起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当省内差距减小后,加工贸易必然会对江苏省经济发展起到更有利的作用。

第7篇

一、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进料加工增长快于来料加工

根据江苏省外经贸厅数据显示,1980 年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 13.3 亿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 70%。而到 80 年代末期,进料加工比重增加,1989 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首次超过来料加工总额。2009 年江苏省进料加工进口额为3462.09 亿元,出口额为 7357.96 亿元;来料加工进口额为1357.16 亿元,出口额为 995.60 亿元。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倾向于进料加工方式,而外商投资企业倾向于进料加工方式的基本原因在于,随着我国国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商投资企业日益注重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并且逐渐成为主要力量,加工贸易的整体格局也从以来料加工为主转变为以进料加工为主。

2.主要贸易伙伴格局发生变化

2005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第一贸易伙伴,日本、美国、台湾、韩国名列贸易伙伴前茅地位。近年来台湾省继续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一来源地,韩国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二来源地。欧盟、日本、美国、香港、韩国、东盟仍未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市场。“十一五”期间,欧盟、美国、日本稳居江苏省前三大贸易伙伴的席位,欧盟一直是江苏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期,韩国由江苏省第六大贸易伙伴跃升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此期间,江苏省对韩国贸易的增长异军突起,对韩国进出口有 2006 年的 298.4亿美元增长至 2010 年的 538.6 亿美元,增长了 80.5%,其中出口增长了82.9%。2010年韩国已成为江苏省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3.江苏省内加工贸易区域差异明显

在全国看来,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可以算是领头羊,然而,就江苏省内部而言,每个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情况也有较大差异。整体而言苏南地区首屈一指,2009年,苏南地区累计进出口1795.9亿美元,与此同时,苏中累计达到116.4亿美元,苏北地区累计达到21.56亿美元。2010年苏南地区同比上涨 32.2%,达到 2133.3 亿美元,苏中苏南也有所增长,分别达到139.1亿美元和28.32亿美元,在2010年,苏南地区所占比重达到92.7%。

4.出口加工区继续发挥作用

2005年全省加工区进出口249.1亿美元,同比增长77.1%,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的16.9%,高于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 36.5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 141.4 亿美元,进口107.7亿美元。昆山、苏州工业园出口加工区分别出口 107.9 亿、22.2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64%、83%、328.7%。2007年1- 10月,江苏省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360.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8%。其中,出口 249.2 亿美元,同比增长33.4%;进口 1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5%。全省加工区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 8%、9.4%、3.5%。昆山出口加工区继续独占鳌头,进出口217.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3%,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第二。

5.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

江苏省加工贸易早期是以服装、玩具、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6年第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 71%。2010 年 1 月江苏省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900 亿元,同比增长 6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565.39 亿元,同比增长 42.3%,而纺织服装类产品的出口额159.36亿元,同比负增长 7.9%。江苏省出口产品档次大幅提高,出口产品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

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对外贸易的两种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本文拟用出口增值率对两种贸易进行研究,然后,采用贸易对 GDP 的拉动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江苏省 GDP 的组成部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加工贸易与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关系。

1.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出口增值率对比

加 工 贸 易 出 口 增 值 率 反 映 了 生 产 加 工 环 节的 附 加 值 增加程度,通过公式 :出 口增 值 率=贸易出口 - 贸易进口贸易进口,计算出 1995- 2008 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出口增值率并且对比两组数据,从而了解江苏省加工 贸 易 附 加 值 的 现状由上图可知,一般贸易的出口增值率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一个直线下滑的趋势,之后保持平稳波动,2005年以后又表现出来上涨的趋势。加工贸易基本波动幅度不大,增值率总体而言没有一般贸易波动明显。总体而言,一般贸易出口增值率的平均值要高于加工贸易,因此我们认为江苏省的一般贸易附加值要高于加工贸易。这也证明了,江苏的加工贸易虽然在量上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其生产的产品仍然是出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考虑到贸易对经济的作用存在正反两个因素,一是在通过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的 TFP,二是在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使发展中国家被迫专业化于附加值比较低的行业。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江苏省的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

2.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对比

为进一步说明江苏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与 GDP之间的关系,采用数据模型对 1995- 2009 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SPSS17.0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aX1+bX2+cX3+dX4,其 Y为 GDP,X1 为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为X2,X3 为一般贸易,X4 为加工贸易,通过分析得出每一项的系数分别如下表:由上表得出:a=0.369,b=0.428,c=0.094,d=0.123,即Y=0.369X1+0.428X2+0.094X3+0.123X4,从这个表达式的系数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总额与 GDP 之间均有正相关性。这说明江苏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GDP 对加工贸易的回归系数为0.123,说明加工贸易总额每增加 1 个单位,就使 GDP 平均增加 0.123 个单位,而 GDP 对一般贸易的回归系数只有0,094,这表明加工贸易总额对江苏省 GDP 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是江苏省的主要对外贸易方式,但是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加工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直接影响江苏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加工贸易是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

三、对加工贸易提出建议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是对外贸易多种贸易方式中的两种主要方式,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加工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已逐渐赶超一般贸易而成为江苏省对外贸易的最主要方式,同时通过回归分析得知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一般贸易的产品附加值要高于加工贸易,且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但是一般贸易受资本积累的约束,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效应比较缓慢。综合上述结论,笔者认为江苏省更应该注重于加工贸易的发展升级,因而针对江苏省加工贸易目前的现状,对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提出了如下建议。

1.提高加工贸易的本土化程度

从大体上来说,来料加工和进口加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税务处理上,总结出三个方面:一是来料加工进口材料是全额免税,进口加工进口时要付材料费用,但不需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的缴纳要看具体哪种材料;二是来料加工的加工费免征增值税、消费税,进口加工不涉及加工费的问题;三是在货物出口时,来料加工免增值税,但不退税,进料加工则免税且退税。而从得出的数据来看,应该扩大进料加工,加工后增值部份可以退税,进口材料免税。从自身来讲,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替代部分加工贸易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这既可以“借船出海”,又可以在配套过程中充分利用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提高本土的管理、质量和技术水平。

2.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

通过分析,江苏省加工贸易仍然处低附加值状态,所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组织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视高新区的建设;吸取传统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都是加速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途径。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为企业在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提供融资、国际市场资讯、人才引进等方面。扩大产品领域,提高产品层次,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加工贸易型企业将生产转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

3.降低省内加工贸易的地区发展差距

重视省内教工贸易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苏南地区发展尤其迅速,但是在这同时,苏北地区的加工贸易却仍然没有发展起来,这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应给予苏中、苏北地区加工贸易相关优惠政策,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提供融资、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帮助。加快苏中苏北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缩小苏中苏南苏北地区差距,使得整个江苏省的加工贸易一起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当省内差距减小后,加工贸易必然会对江苏省经济发展起到更有利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东莞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价值链 理论。

广东省东莞市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工贸易非常发达,在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东莞加工贸易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丧失成本优势的东莞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界定及价值链理论。

国际上对加工贸易的定义并不明确,根据《国际贸易实务与合同全书》的定义,所谓加工贸易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方式,人们常说的来料加工与来料装配是加工贸易的两种主要方式。[1].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在整个国际贸易中,不同环节所承担的任务分享着不同价值,一般而言,越是接近产品设计等富含技术含量的环节,其占有的价值就越高,而承担的任务越简单,所能获得的价值也越少。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尽量将自己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向上游发展,是其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追求。加工贸易的转型包括多层意义,既有增加加工贸易主体,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要求,也有加大国内采购率,转变大量进口发展方式的要求,进而加大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工贸易的升级是努力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上游进军,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使加工贸易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高价值产出。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最早由美国人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其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企业经营活动分成一个个活动单元,对应于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企业的价值就是由一个个活动单元的价值创造实现, 每一个单元的活动都与企业的价值创造有着密切关系,并共同形成一条价值链。后来,古特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从企业范围向国家拓展,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着各自不同的地位, 其在全球价值创造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与公司在价值链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和价值链系统中其他链条的联系程度决定了其竞争力一样,一国或一地区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或该地区的竞争力。古特对价值链理论的应用,突破了波特局限于企业竞争力的范畴,对价值链的完善和价值链理论的广泛运用具有突出贡献。

在加工贸易等国际贸易领域,价值链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加工贸易各个环节企业在加工贸易价值链上的地位。[2]对于东莞的加工贸易发展而言,分析加工贸易各个环节的价值, 看清自己在整个加工贸易价值链中的环节, 可使东莞实现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更加明确的目标与努力方向。

二、东莞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东莞市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比较早且比较发达的地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加工贸易体系,在全球加工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加工贸易是东莞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

加工贸易是东莞对外贸易的开端,时至今日,加工贸易依然是东莞对外贸易的主力军。2013 年东莞市对外贸易总额为1530 亿美元,增长5.9%,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120.9 亿美元,增长3.3%,占同期东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3.2%。事实上,无论是在东莞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还是进口总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都远远超过一般贸易。2013 年,一般贸易在东莞市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仅为19.2%。可以说,加工贸易是东莞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而且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加工贸易的重要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二)加工贸易是东莞经济的主要动力。

东莞的加工贸易发展历史十分悠久, 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三来一补”开始,在80 年代逐步形成了服装、纺织、玩具、制鞋、箱包等传统制造产业,90 年代又在日韩和台湾地区IT 企业的OEM 模式下形成了计算机代工产业。进入新世纪以后,东莞的加工贸易在其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传统产品加工贸易。

东莞加工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家具、玩具、纺织服装及鞋等初级产品是其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这些价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传统产品多以国际代工(OEM)为主。以2013 年为例,东莞纺织服务、鞋类、玩具、家具等四大传统产品的加工贸易总额为863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2%,在东莞的对外贸易中,传统产品加工贸易依然是主角。

(四)加工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港澳台商投资。

东莞与香港只隔了深圳市, 与香港有着天然的联系,改革开放之初, 在中央政府众多优惠政策的吸引下,港澳台商对广东省的投资大幅增加,东莞利用其有利地形, 也获得了其中相当的份额。从东莞的情况来看,港澳台、欧美、日本、东盟和韩国是东莞最重要的5个合作伙伴,这5个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到东莞市的90%以上,2013 年与上述5 个伙伴间的贸易总额达1158 亿美元,其中香港是东莞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是东莞最大的进口市场。

(五)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是进料加工。

在东莞外贸的最初发展阶段, 来料加工基本上是其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从1978 年香港商人在东莞兴办加工厂开始,到台资与欧美等国资本的大量进入,东莞来料加工贸易获得了极大发展。在进入新世纪以后,进料加工这种企业利润更高的加工贸易模式在东莞逐步取代来料加工成为东莞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1995年,东莞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占比是67.8%,到2002年下降到49.1%, 进料加工贸易首次超过来料加工。

2006 年进料加工贸易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61.2%,2008 年、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东莞市进料加工有所下降,但随后又进一步上升,2012 年、2013 年东莞进料加工比重分别达到72.4%、74.5%。不难看出,近十年来,东莞的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进料加工形式, 特别是在国内用工成本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通过进料加工,就近获得原材料,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三、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明显,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但东莞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企业缺乏转型升级意识。

在全球贸易价值链条中, 东莞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端,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虽然东莞市有些加工企业主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 但大部分加工企业对转型升级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 对转型升级的前景顾虑重重。[3]一方面,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倒逼转型的形势认识不清,有做一年算一年、做一天就赚一天的想法,对转型升级的目的、不转型升级的后果没有清醒认识, 造成这些企业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观望。另一方面, 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对转型升级顾虑重重。

(二)转型升级成本压力加大。

东莞加工贸易在国际市场上靠打价格战来抢市场,然而近年来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以往极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2010 年,东莞与广东省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 为了缓解用工荒,广东省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全省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20%左右。在此情况下,想进行转型升级的加工贸易企业,不得不考虑在越来越高的用工成本、土地成本面前,转型升级的成本将会是以前的数倍。

(三)表现出强烈的飞地效应。

东莞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在价值链中以低价值的生产装配环节为主, 这缘于外资企业在东莞的投资办厂,主要是看重当地的地理位置和低廉成本,作为企业的飞地进行建设。相对于企业总部所在地,飞地生产对技术水平要求极低,大多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这些企业一般不在本地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 与本地企业的关联度低, 不具备对东莞本地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示范效应。[4]可以说,除了有限的税收贡献,这些企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不大, 很难迅速融入转型升级的环境中去。

(四)核心技术品牌转型升级的力量不强。

东莞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短、延伸性差。虽然从最开始只能生产简单商品, 到现在也可以参与部分产品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而言,东莞加工贸易并没有从价值链末端前移,缺乏核心技术品牌,转型升级的力量并不强。一方面,设计、研发、服务等环节是销售链中价值更高的环节, 向着这些环节进行转型升级才有可能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 但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多数依然是以OEM、ODM 为主, 对产品的设计、研发、销售和服务环节参与不多,想要转型到这些高附加值的环节上去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多数加工贸易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无法让自己成为独立的产品生产提供商, 实现转型升级的成功率要低多得。

四、推动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目前, 东莞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处于微笑曲线的低谷。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价值链末端向价值链中上游前进,是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明确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与路径。

1.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总体而言,将加工贸易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挺进,从OEM 的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发展, 从制造型企业向创造型企业转变,应该是东莞加工贸易转型的目标。一方面,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向上游或下游挺进。另一方面,加大来料加工向料件国产化转变,以节省企业资金,提高东莞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从目前来看,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有三: 一是实现来料加工到进料加工的转变, 抓住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的机会,淘汰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实现“三来一补”到三资企业的转型,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通过自身技术研发参与到全球价值的高附加值环节。三是实现“设计加生产”的经营模式转型,使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及产品的议价权。

(二)推动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具体做法。

1.积极培育高附加值本地民营企业,推动向高价值链前移。东莞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经济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在加工贸易中的占比只有10%,这种失衡状态不利于东莞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在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大规模的外资企业撤出,使东莞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对东莞这种严重依赖外资企业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应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开展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创造更多的民营企业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民营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民营企业进入加工贸易领域奠定基础。通过扩大民营企业对加工贸易的参与,改善东莞加工贸易主体结构。

2. 加强品牌战略, 实现产业链从OEM 到ODM转型东莞加工贸易要实现从OEM(贴牌生产)到ODM(委托设计生产)转型,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促使企业从宁可贴牌生产、薄利多销的思维中跳出来,逐步树立自己的企业品牌;另一方面,要增强企业品牌创建能力,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与长远角度出发,在充分认清企业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开展品牌创建活动,避免企业品牌的大起大落。特别是要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开展行业品牌创建的交流平台建设,通过行业的规模效益, 加速加工贸易企业品牌创建速度与质量。[6]

3. 以优惠的税收政策推动中间产品本土化战略,提高价值链联动效应。现行政策规定,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口料件不征收增值税,从国内采购的相同料件却征收增值税,导致出现国内市场本来可以买到料件,加工贸易企业依然花外汇从国外采购。实现加工贸易企业中间产品的本土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示范效应, 加之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加工能力的提高,完全可以满足加工贸易企业的料件需求。为此,要从政策上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从国内采购料件,实现加工贸易料件的国内国外采购同一税收政策; 推动中间产品的本土化,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率,放大价值链联动效应。

4.鼓励外资企业的核心技术转移,延伸价值链。要鼓励外资企业向本土企业转移核心技术,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并出台相应的优惠补偿措施,让外资企业能主动转移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提高外资企业的准入门槛,保证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如限制低技术含量企业、不愿意转移核心技术企业的落户等。

【参考文献】

[1]曾贵,钟坚。全球生产网络中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J].软科学,2011(2):62-73.

[2]罗建兵。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国内价值链构建[J].财经科学,2011(2):98-104.

[3]房慧玲。广东“双转移”的重头戏:推动加工贸易转移———关于广东加工贸易转移研究[J].南方经济,2010(2):74-81.

[4]龚惟平,董华。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研究[J].产经评论,2010(6):34-43.

第9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我国对外贸易连续48个月出现顺差,与各主要出口市场贸易摩擦不断,这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有密切关系。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贸易壁垒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面临日益增大的压力。因此,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及时引导加工贸易转型非常迫切。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推动加工贸易转型的政策,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我国众多加工贸易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倒闭。怎样帮助加工贸易企业摆脱困境,顺利转型成为当下重要的任务。

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取得巨大成绩,1980~2007年的26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6.7亿美元增加到9860.5亿美元,增长约590倍,年均增长25.6%;从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占一半以上;加工贸易企业数从几家发展到约10万家。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式。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9%,增速大幅回落。由于出口缩减和国内成本抬升,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困境,许多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倒闭。通过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是当前其应对危机影响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加工层次低

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由于先进技术设备和一些重要的中间投资产品没有实现国内自给,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还较低,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聚集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只是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加工的深度不高。加工的产品虽然大量出口却并没有给我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收益,反而是更多的贸易摩擦。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倒闭。

(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老问题,而在2008年融资难的问题又变得十分突出。2008年上半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客户付款和赎单也不积极,拖欠货款的情况增加,资金紧张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的普遍现象。国内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又更为谨慎,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度骤升。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有些企业甚至停产。不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制约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以来自港澳、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为主,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主要销往欧美等国家。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高,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降低风险。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受危机影响较大的欧美国家,所以出口下降辐度较大。自2008年8月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11月还出现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大。

(四)企业营销能力普遍弱化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较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企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企业所从事的多是按订单委托进行加工制造,设计和销售受控于海外环节,就容易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性。不仅如此,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即便拥有自有品牌,因其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在外销时也宁愿贴牌出口,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升级脚步。

(五)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配套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还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形式从事加工生产活动,在国内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很少,产业链条也显得相对过短,对国内经济发展带动力较小。如,以加工贸易为特色的浙江省平湖市,其第一大产业服装产业95%以上依赖出口,且大多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第二大支柱产业光机电产业也是“两头在外”,甚至有的日资光机电企业只是把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建在平湖,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根本没有什么产业带动可言。近些年,加工贸易国内采购部分虽有所增加,但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现行的有关税收政策限制加工贸易使用国产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相应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

(六)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增加,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尤其是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缺乏,难以满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主要针对加工制造环节,而针对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相对不足。其次,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已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要求,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国内采购,引发大量的国货复进口,也制约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和转型升级。

三、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1、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我国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服务作用。第一,要根据我国经济及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现有的加工贸易产业指导目录。同时,要稳步推出各项政策,给企业调整的空间。第二,积极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涉及加工贸易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改变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对实行国内采购和实现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制约;简化手续支持加工贸易内销。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政策,通过稳定汇率保障加工贸易企业的正常经营。

2、进一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我国加工贸易要不断从现有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简单加工装配向中高端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过渡,而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国家应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促使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完善鼓励高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高技术产业化,鼓励创新要素向产业流入,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加工贸易。

3、大力扶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加工贸易企业主体外资化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实。为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充分发挥这一现象的有利因素,即建立与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为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从而替代部分加工贸易中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这样既可在配套过程中充分挖掘外资加工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国内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同时又可增加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的比重,延伸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为此,我国政府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集聚的地区应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培育和支持本土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等设计制造环节的生产能力,并为其创造条件鼓励其与外资企业及国内其它加工企业进行产业配套。让国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逐渐实现加工贸易主体结构过渡到以本国企业为主。

4、积极拓展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渠道。我国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和资源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如,成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联保协会及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此外,各商业银行还可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直接贷款计划、贷款担保支持计划、贷款贴息计划方便中小企业融资。

(二)微观层面

1、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工层次。加工贸易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与研发,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以技术改造为突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逐渐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另外,在技术创新支撑下,现有的贴牌生产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差异产品创立自有品牌,逐步从简单的OEM(贴牌加工)向OBM(委托设计生产)和ODM(自有品牌营销)转变。如,广东东莞伟易达公司,最初仅从事简单代工,后取得美国AT&T品牌特许使用权、制造及销售该品牌有绳电话和配件后,迅速打开市场。同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创立了自主品牌,并将年销售收入的7.8%投入品牌设计推广中。目前,公司自主品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所有产品比重的75%,品牌效应得到显著增强。

第10篇

一、我省加工贸易现状

加工贸易出口已成为我省外贸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时期,全省加工贸易出口18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20%。

20*年我省加工贸易在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将取消出口退税及部分加工层次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能耗大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的不利情况下,依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加工贸易出口58707万美元,创我省加工贸易出口历史最好水平,成绩喜人。

2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84125万美元,同比增长17.2%,其中进口25418万美元,同比增长22%,出口58707万美元,同比增长15.3%,占全省外贸出口20%。

进料加工进出口总值67423万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80%,其中出口49548万美元,同比增长16%;进口17857万美元,同比增长17%。

来料加工进出口16702万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0%,其中出口9158万美元,同比增长9%;进口7543万美元,同比增长34%。

二、主要特点

1、加工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年的4.5亿美元发展到20*年的8.4亿美元,增长近一倍。出口总额由20*年的3.1亿美元上升到20*年的5.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3%。

2、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2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中,进料加工已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80%。表明我省企业由过去只收取加工费向自主加工、自主经营、自主开拓转变的能力逐步提高,带动国产料件出口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3、开展加工贸易企业越来越多,大户出口增势强劲。20*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发展到232家,带动了近8万人劳动就业。其中,新增出口企业36家,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发展加工贸易的道路。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由20*年的10家增至17家,加工贸易出口前十名企业累计出口26684万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45%。

*

4、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企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从企业类别出口看,外资企业出口34003万美元,同比增长22%,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57%;国有企业出口19188万美元,同比增长3%,占全省33%;民营企业出口5516万美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10%。虽然民营企业出口规模不是很大,但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企业由20*年的15家发展到20*年的64家,占全省加工贸易企业总数28%,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我省加工贸易出口的增长点。

5、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均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机电产品增幅较大,比重不断提高,拉动了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570万美元,同比增长25%,机电产品出口12974万美元,同比增长34%,分别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27%、22%,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4和2个百分点,已分别成为我省加工贸易第二、三大出口商品,改善了我省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发展潜力很大。木制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稳步发展。20*年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商品已发展到18大类,265个品种。出口超千万美元的商品有10个商品,分别是:

*

6、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主要市场较为集中。加工贸易出口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102个,主要地区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欧盟、韩国、日本、美国是我省加工贸易的主要市场,20*年加工贸易对欧盟、韩国、日本、美国四大市场共出口45773万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78%。

*

7、大部分地区出口保持增长,发展不平衡有待改善。长春、吉林、延边是我省加工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三市之和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81%。在目前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企业232家中,长春市有78家,延边州92家,吉林市22家,白山市7家,通化市25家,四平市4家,辽源市3家,白城市1家。各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情况: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规模小,比重偏低。“十五”期间我省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徘徊在3亿美元左右,整体规模不大。虽然20*年我省加工贸易出口增幅较大,但我省的基数很低,与全国和沿海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与全国相比,20*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510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3%,我省加工贸易出口5.9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20%,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临近辽宁、黑龙江相比,辽宁省加工贸易出口135亿美元,黑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3.2亿美元,我省处于中间,高于黑龙江省。

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十五”期间我省加工贸易出口分布情况看,各地区差异很大,我省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延边三个地区,三市之和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81%以上;通化和白山两市之和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15%;其余地区发展较慢,之和只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4%。

3、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少,大户少。全省有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只有200多家。我国南方发达省市加工贸易企业均在万家以上,临近的辽宁也在二千家以上,与这些省市相比,我省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太少,主要是一些企业认识不足,对国家有关政策理解不够,怕承担风险,缺乏开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另外,我省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只有17家,占我省加工贸易企业总数7%,出口大户太少,使我省出口总量上不去。

4、商品结构不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目前国家已限制“两高一资”及加工层次低产品的加工贸易,而我省加工贸易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这一政策调整给我省的铁合金、木制品等一些企业加工贸易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相比之下,我省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2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22%、27%,与全国机电、高新比重为76%和48%相比比重偏低。

5、加工产业链条短,核心竞争力不强。我省很多企业主要是简单的加工组装,产品技术含量低,很多企业还处于OEM阶段,基本没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企业少,缺少开展深加工结转项目,影响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6、国际市场覆盖面狭窄。我省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占我省加工贸易近80%,市场过于集中,导致我省加工贸易出口对其的依赖性过大,一旦市场有变,对我省加工贸易出口将产生很大影响。

四、加工贸易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意义

从全国形势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土地、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以及较好的加工制造业等。从我省情况看,我省地处东北部,其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资源价格的上升,加工贸易综合成本将大幅度提高,加工贸易从沿海梯度向北转移已成必然,相比之下,我省的比较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只要我们认识到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性,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对于具备较好工业基础的我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我省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科技教育实力比较雄厚,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务成本较低,资源丰富。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将这些比较优势整合起来,形成竞争优势。

2、有利于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证明,哪里的加工贸易发展得好,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就充满活力。把发展加工贸易与调整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就能有效的利用跨国公司现成的管理、技术、资金、市场,以达到少走弯路加快发展的目的。近年来,我省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得到壮大,使我们坚信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一定会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促进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3、有利于形成外贸、外资、外经的联动效应。作为后开放地区的我省,发展加工贸易,促进“三外”联动,可以从整体上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产品结构的整体提升。几年来,我省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光机电等领域加大招商力度,兴办企业,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崛起,现在一汽集团、西门子、吉林飞利浦等加工贸易企业已逐步成为我省出口的主力军。“三外”的联动效应已开始显现。

4、有利于增加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加工贸易的发展,极大的增加了就业机会。我省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已由90年代末期不到百家发展到现在232家,带动了近8万人劳动就业。加工贸易的发展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对策及措施

1、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制定措施。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我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充分认识加工贸易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开展加工贸易的重要性。建立有关部门定期联系制度,加强与商务部、海关等有关部门配合和联系,加大对加工贸易管理的综合协调力度,研究制定鼓励开展加工贸易的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更多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促进我省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在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同时,引导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利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发挥我省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深加工结转,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使我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加工贸易中发挥出来。改进加工贸易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加工贸易网络化建设,重点选择一汽集团、吉林飞利浦、西门子等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计算机联网监管电子帐册管理,提高“通关”效率。

3、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寻找扩大加工贸易的突破口。引导企业从国外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项目,特别是要千方百计与国际大集团、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外资企业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我省,增强省内企业的配套能力。抓住我国加工贸易由南向北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东博会”等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做好承接加工贸易新一轮的转移,把一些好项目、大项目引到我省来,推动我省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4、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植和培育。在保持我省传统商品加工贸易稳步发展的同时,对我省的优势产业、优势项目加以培育,重点扶植以一汽集团、一汽大众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体的机电产品项目;以吉林飞利浦、长春联信、吉林北方彩晶、四平庆达数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项目;以吉林新元、吉林新合木业为主的木制品、梅河口为果仁加工基地的资源型项目;以吉林裳邦尔、甲乙纺织等为主的纺织品劳动密集型项目。力争3-5年的努力,培育出30家有较大规模、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加工贸易企业,充分发挥这些重点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扩大加工贸易出口。

5、加大对全省各市、州加工贸易出口工作指导力度。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多年制约我省加工贸易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

要及时掌握全省加工贸易发展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深入地区调研,特别是加工贸易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支持四平、白城、松原、辽源等地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消灭加工贸易空白点,尽快形成我省加工贸易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第11篇

论文摘要: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加工贸易的关系及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所面临的问题,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提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策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垂自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形态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演变带来了生产领域的变革,世界各国纷纷投人生产全球化的浪潮中,从而使各国间的经济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形式,而且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因此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角度研究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链中的地位,从而促进我国整个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1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加工贸易

1.1垂直专业化分工二国际分工的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方式,国际分工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每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特定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这种新的分工形式被人们称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本内涵是指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分布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使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不扫履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从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参与到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中。垂直专业化分工在新贸易理论出现之后,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形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是国际分工的深化。

1.2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加工贸易的关系

首先,加工贸易不仅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实现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将产品生产过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加象的分工体系,而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跨越国界的生产力口工和销售,其实质就是各国在产品不同生产环节上开展国际分工,并根据各自的生产环节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增值的活动。加工贸易不仅符合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一种贸易方式,因而它代表着当今国际分工的新趋势。

其次,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新的国际分工形式仍然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有利于发挥各国在特定产品不同工序的比较优势,并充分实现各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因而有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白勺提高,而加工贸易作为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自然也就得到了公乙进和发展。

最后,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垂直专业化分工使生产深入到区段工序层面,使企业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对于劳动力丰裕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加工贸易极为有利。在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可以在不同水平、层次或环节上实现,即产品升级,价值链升级;企业能力升级;产业升级;区域升级。

2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升切fr面临的问题

20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738亿美元,其中.般贸易进出口约%72.2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45%;加工贸易进出口约98605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5.4%。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并成为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月旦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稳定发展。主要表现在:

2.1我国仍处于低附加值国际分工的低端,加工贸易增值程度不高,整体阳加值的增长比较缓慢。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一直体现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也一直固化于增值能力最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我国大部;衬也区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我国获得的贸易利益很小,即使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不例外。

2.2我国加工贸易的“外溢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没有占据战略性主动地位,特别是对中上游产业,如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大,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也就很又留恿过加土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此外,国内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没有建立起来,加工贸易对东道国或地区的产业关联促进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袒勿告和进步,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

3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结构月级策略

3.1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国产品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国内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优化加工贸易结构的直接关油听在,是我国比较优势转变的根本因素。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扶持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企业白勺设备更新、技术配查和员工培训,制定和实施对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完整的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体系,尽快改变加工制造业普遍的技术落后局面。我国企业要加大研发投人的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要抓住当前跨国公司逐渐把研发中心转移到我国的机遇,积极参与到其技术研发中去,分享研究成果,吸收先进理论,经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2提高国内采购率,增加产业关联和溢出效应

目前,由于质氢全、政策等原因,我国原材料、中间投人品的国内采购率仍较低。要提高加工贸易中的国内采购率,可采取以下措施二引导国内企业关注加工贸易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配套市场需求动向,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b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开发与生产,可考虑在科技、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与特殊的优惠政策;c.发展技术水平过硬、门类齐全的配套产业集群。因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降低配套产品成本,促进技术溢出;让提高国产原材料、中间投入品的质量,符合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要求。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国内采购率,发挥加工贸易的关联和溢出效应,会延长我国国内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

3.3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条

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除了在产业链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之外,还可进入如下三个产业链的重要延伸领域是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二是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三是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人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我国应鼓励国外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设计中心;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大学和利技中心合作,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此外,由于物流速度和属地配套服务能力已成为影响外商投资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可以以保税仓储企业为中心,建立保税物流园区,赋予保税区的政策功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设立国际采购与酉兰中心,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

2.2我国加工贸易的“外溢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没有占据战略性主动地位,特别是对中上游产业,如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大,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也就很又留恿过加土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此外,国内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没有建立起来,加工贸易对东道国或地区的产业关联促进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袒勿告和进步,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

3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结构月级策略

3.1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国产品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国内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优化加工贸易结构的直接关油听在,是我国比较优势转变的根本因素。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扶持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企业白勺设备更新、技术配查和员工培训,制定和实施对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完整的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体系,尽快改变加工制造业普遍的技术落后局面。我国企业要加大研发投人的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要抓住当前跨国公司逐渐把研发中心转移到我国的机遇,积极参与到其技术研发中去,分享研究成果,吸收先进理论,经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2提高国内采购率,增加产业关联和溢出效应

目前,由于质氢全、政策等原因,我国原材料、中间投人品的国内采购率仍较低。要提高加工贸易中的国内采购率,可采取以下措施二引导国内企业关注加工贸易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配套市场需求动向,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b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开发与生产,可考虑在科技、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与特殊的优惠政策;c.发展技术水平过硬、门类齐全的配套产业集群。因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降低配套产品成本,促进技术溢出;让提高国产原材料、中间投入品的质量,符合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要求。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国内采购率,发挥加工贸易的关联和溢出效应,会延长我国国内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

第12篇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

2001―2004年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并且差额趋于扩大;而进口金额却低于一般贸易进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直到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53.1%。此后进料加工一直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到2004年,已是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的3.5倍。

2、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性质为外商投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进入,2003年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5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节节攀升。2003年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322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9.6%。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也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0%左右。

3、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沿海开放城市。2002年仅广东省就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2.5%;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达371.5亿美元,增速高达48.3%。上海、山东、福建3个省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也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而西部10省、市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在2004年我国地方累积进出口贸易方式进出口额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六省、市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近86.4%;而加工贸易总额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不到6%。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区分布特征,是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的反映。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从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4.6亿美元,增长44.8%,占全国总出口的51.9%,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21.6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对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75.4%,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4.8%,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70.3%o。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加大,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势。

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1996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一枝独秀,成为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参见图1)。这一现象与我国高技术企业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技术企业中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最主要发展动力,并且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参见图2)。2002年和2003年,我国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677.07亿美元和1103.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89.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556.58亿美元和942.7%,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中分别为82.2%和85.5%。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源泉。

2004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参见图3)。进口、出口分别突破千亿美元,在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77.6%和87.3%。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合资企业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与上年相比,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和我国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都很快,超过40%。尤其是私营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比上年增长67.6%,分别高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个和23个百分点,在各类企业中出口增长速度最快。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1、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比重趋于稳定,逐渐达到增长的拐点

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的起点,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沿海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等,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产业,扩大出口。经过20多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国内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并逐渐取代了这些加工贸易企业,贸易方式逐步向一般贸易转变。因此,这一类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并最终为我国本土企业一般贸易所取代。

2、在区域分布格局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与程度明显失衡,将遏制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其在总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并且,当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仍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间原料的生产领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学者把原因归结为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平衡地区发展,形成合理产业阶梯在未来均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持续增长,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机遇

加工贸易发展与吸引外商投资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据贾曼丽(2003)对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以及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三者之间进行的相关性检验,表明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向着加工贸易方向转变,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一般贸易比重的下

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资企业的投资转向加工贸易造成的。外资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并且外商投资企业的国别来源和性质进一步高级化。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塑造阶段,外资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现阶段外资高技术企业在我国从事高技术产品加工组装业务为主,离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还有差距。如何利用外资高技术企业加工贸易升级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塑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理论上说应该不断的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如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一,加工贸易结构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而且世界上存在较多同类型加工经济国家,使国际市场上该类产品处于供给过量状态,价格不断下跌,产品附加值也不断下降。其二,外资支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加工贸易增值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外资控制加工贸易的“两头”,因此,其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转移定价等方式,控制了生产过程,人为降低增值率。根据近些年的加工贸易统计数据,我国无论是加工贸易比重,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表现出强化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不加引导,整个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仍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外,由于加工贸易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大量进口相关的原料,影响了我国国产的相关原材料生产的发展。

(三)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虽然目前产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过大,服装、纺织、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标准化,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小,出口增长乏力。同时,来自东盟、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使我国这类加工贸易发展空间狭小。虽然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入产品等均未能实现国内生产替代。因此,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出口导向性,造成我国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对世界经济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加深了这些产业的不稳定性。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接近75%①,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我国传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磨擦的重要原因。按照原产地规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加工贸易中大量的进口部件被计人到我国出口额,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磨擦。近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基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区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廉价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另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也制约传统产业发展。随着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发达国家积极将新技术广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产业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五)加工贸易发展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某种背离,影响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出口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原因之一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我国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为我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主要依靠的是以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形式。从制造业各个部门的产值规模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集中在服装、电子通讯设备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比重。原因之二是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我国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主要是低效的国有企业,属于一般贸易。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慢,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由此可见,两种政策的偏差导致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关联脱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了我国产业升级潜力。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与对策

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涵义:首先,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业务)、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的内销比率,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如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联合开发、尊重产权)。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贸易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

信息咨询等方向转型升级。这实质上是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最后,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利用发展加工贸易所积累的人才、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资金等“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培植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配套合作,加强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对跨国投资综合吸引力;随之,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任务:(1)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基础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2)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延伸,重点培育研发、设计产业和仓储、物流业;(3)加工贸易的适度重型化,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精细石化产业;(4)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平衡沿海和内陆间的加工贸易转移,为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业聚集平台;(5)加工贸易的组织方式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从贴牌生产(OEM)向原创设计制造商(ODM)、原创品牌制造商(OBM)方式升级;(6)加工贸易服务支持体系优化,探索促进加工贸易优化升级支持性政策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包括技术研发在内的服务能力。当然,我们要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一)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

1、关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中间品采购率低是加工贸易本地化率低的表现,其最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问题。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品关税政策和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这是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低的根本原因。

(1)改变我国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将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到中间投入品,对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同样实行退税。提高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推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的政策,对来料加工使用国产料件的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现阶段,这一措施不可能全面实施,但可以选择出口加工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加工贸易企业分类中资信较高的企业试行。如有关部门可对资信好的A类加工贸易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定货合同采取免审,而对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的定货合同及国内企业供货采取严格地审查、登记和监管,也可配合现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对加工贸易进口国产料件进行监管。这样可以鼓励国内产业为这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做配套生产,这种溢出效应影响更深远、范围更广。

(2)对我国中间品产业企业的自身改造,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国内中间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如果使用国内中间品,可能会造成整个产品出现不配套,或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大型跨国公司开展加工贸易时,选择进口中间产品,而不愿从我国采购中间产品。一方面,国家应发挥在标准方面信息优势,收集国外跨国公司生产过程中产品工序、规格等方面的标准,引导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向着国际标准的角度转变,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利用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促进中间产品生产者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如对技改所需要的设备、资本品可以允许加速折旧、以及允许预提R&D准备金等鼓励措施。另一方面,鼓励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我国现行外资政策更多鼓励外资进入下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外资政策应适当调整。制定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政策,引导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环节设在我国,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我国配套企业的进入,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提高我国中间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2、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深加工结转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的提高,依赖于加工链在我国境内的延伸,而深加工结转是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的结转,即办理转关深加工的转出企业,凭借外经贸部门的批准文件、《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所在地海关部门提出申请;转入企业凭借《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转入地海关办理审批手续。这种手册对手册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单一、购销渠道简单的加工贸易情况。但不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结转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同时与多家企业保持料件结转关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关区,那么这些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价格、数量、供货期限等都必须协调一致,其中一本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内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手册的执行,造成转入企业的一本手册难以对接转出企业多本手册的矛盾。并且,转关查询核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后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此外,国家对加工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对某些敏感商品实行“不允许转厂”政策,并且对企业“转厂”所需购汇、付汇、退税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客观上为顺利“转厂”设置了障碍,降低了结转效率,不利于产品增值率的提高。因此,我国应加紧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结转深加工管理操作办法,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通过电脑联网查询等方式及时调配加工贸易中的半成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适当放松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政策,调整前提是规范良好的深加工结转秩序,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为约束违规行为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

(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两层涵义:一是对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

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二是对现存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深化,包括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国际物流配送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三是积极配合国家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引导发达国家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引入我国。

1、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

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理解,应当建立在我国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基础上,应当在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上体现出对中西部、沿海地区的差别对待。

(1)利用加工贸易,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转型升级,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加大政策的引导,实行政策倾斜,不失时机地实现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进行优势互补,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和条件,以后发优势积极吸引投资,拓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为西部地区的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

(2)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经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阶段,沿海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对最终产品已经具有进口替代能力,应引导其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变。

2、灵活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1)对应上述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采取灵活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在不同区域上的功能转型。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增量“封闭式”管理为主,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商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而在沿海地区,我们以“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并重,并逐步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发挥一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保税工厂、保税集团的“点到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

(2)灵活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要求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一,借助中西部地区兴建出口加工区的锲机,使加工贸易企业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逐步取消区外加工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自动移入区内。在出口加工区内,把以合同为监管单元改为以生产企业为监管单元,实现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封闭管理区域的监管。第二,在沿海地区,根据当地企业经济实力与基础,大力推动海关与加工贸易企业和仓储企业联网管理,实行“备料管理,分段备案,自动结转,滚动核销,联网核查”,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进出动进行一体化监管,简化备案、报关、核销手续,加快通关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以虚拟合同为主的监管模式下,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运营要求的矛盾。第三,推广对企业生产周期量和进出口总量施行总体控制的“大手册”监管模式。为解决企业手册办理周期长影响出货、单耗难以事先确定,造成合同变更频繁以及手册之间串料和串手册进出口货物的弊病,“大手册”管理在企业提供经海关认可的担保或双方签订责任协议书的基础上,改革以合同为单元进行审批、备案和核销的管理,实行以企业为单元、按时间段对进出口总量进行备案和核销的管理。第四,健全税收保障机制。保证金台账制度是目前最重要的加工贸易税收保障措施。目前,对A类企业和非限制类商品而言,空转的台账形同虚设;对B类企业只收取相当于税款50%的保证金;对C类企业虽然征收相当于全额税款的保证金,但这类企业为数极少。因此,从实际运作上看,银行的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工贸易税收风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对流于形式且增加加工贸易企业手续负担的“空转”做法取消,对实行“实转”的企业和限制类行业制定细化标准,科学分类;二是健全动态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档案数据库、单耗库、风险分析监控系统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分析平台,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信誉等级高的加工贸易企业收取较低的税款保证金,对信誉等级低的企业征收较高直至全额税款保证金,增加守法收益,加大违法成本,真正体现出守法便利的原则。

3、搭建加工贸易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增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OEM向ODM和OBM的转变。深圳加工贸易就是通过这样的路径实现了转型升级,以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外方以技术和国际市场包销人股,占34%的股权,从事硬盘磁头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外方负责提供和开发磁头的国际先进技术,并承担全部外销的事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发科技公司的中方人员逐步渗透到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领域,在国际技术市场和销售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进而着手成立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目前,在磁头技术开发领域已完全不受外方控制,雇用一批国外高技术人才从事研发工作,并且产品开通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已经占据了2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一案例说明,利用加工贸易作为进入高技术行业生产起点,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国际销售渠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加快自身技术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国际市场,最终完成向一般贸易过渡①。

4、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有效结合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对于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服务行业延伸给予大力支持。我国国内仓储费用相对较低,许多国外采购商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将产品运到保税仓库即可,然后按需要进行运输。但我国政策规定,只有离境出口的产品才能申请出口退税,这造成以保税区仓库交货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享受到出口退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因此,应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提供海外销售网络和渠道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应将国内企业运送到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具备申请出口退税的资格,予以办理出口退税。在保税区实行鼓励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的政策,按与保税区外其他企业同等条件,授予保税区内企业外贸经营权。

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总部转变的服务支持系统。考虑允许加工贸易企业为其境内外公司提供采购、销售、物流、信息、决策咨询、研究开发等经营,其赢利给予减免税政策,在人员出入境及资金流通自由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扶持性政策,使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经主管部门认定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享受高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全部进入成本,抵扣当年度应纳税的所得税等。

5、灵活运用原产地规则,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