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243
原发性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LVH)。本文通过单纯给予高血压LVH患者口服苯那普利以及严密护理,观察单纯苯那普利治疗及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降压效果及左室肥厚的功能改善情况。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符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1](2014年修订版)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而且经过超声心动图诊断为高血压LVH左心室肥厚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经详细诊断与检查排除心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继发性高血压、快速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其中:资料不全、失访、合并使用其他降压药物者、因副作用不能耐受退出、单纯苯那普利治疗血压升高需要更改的病例共15例,将此部分病例排除。最终纳入研究病例135例,患者均表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无疑义,基本情况为:男83例,女52例,平均年龄为603±78岁。
2方法
1药物治疗
所有病例均停用降压药物2周,以减少其他药物影响。所有患者口服苯那普利6个月,初始剂量是10mg/d,最大剂量达20mg/d,疗程为6个月。
2监测指标
2 1血压监测
测量血压的时候要注意“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及定血压计。所有患者均选取右上臂、采取坐位、每天于早8点采用同一个血压计进行测量。患者治疗前血压是治疗前5d内非同日血压的均值,治疗后血压是疗程结束后5d非同日血压的均值。
22左室肥厚评估
所有患者采用HP2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左室肥厚情况。治疗前后皆由同一名医生进行测量5个心动周期,并根据Devereux心室重量校正公式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将5次测得的心搏舒张末左室内径(LVDd),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得出平均值,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
3护理
1用药护理
原则是严格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患者懈怠情况的出现。告知患者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端正服药意识,坚持服药。在患者用药期间,护士为保证调查研究的准确性坚持每周随访,告知患者用药期间不得使用其他降压药物。记录用药前后血压值,观察有无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如头晕、头痛、疲劳、症状性低血压等并做好记录。
2血压护理
原则是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首先由护士示范正确测量方法、测量部位以及血压计的矫正方法,告知测量血压的“四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定部位、定血压计。由于患者用药时间长,护士应设计表格记录血压情况,告知患者应坚持每周测量三次血压,坚持每周随访,了解血压情况,如发现患者出现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就医。
3一般护理
指导患者不宜长期卧床或静坐,应适量运动,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适当控制钠盐及动物脂肪的摄入,避免高胆固醇食物,提倡低钠、低盐饮食,多进食含维生素多、蛋白质高的食物,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以清淡、无刺激的食物为宜,忌烟酒。
4心理护理
精神因素、心理状态与高血压发生有直接关系。老年人易情绪激动,可诱发血压升高。[3]护士需要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多谈心了解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生活状态,发现患者心理隐忧,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特征给予指导,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用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表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能有效地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同时指导亲属要尽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的因素,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矛盾冲突,维持心理平衡,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的影响。
24统计学方法
将获得的数据用SPSS 1700统计软件分析,进行t检验,以P
3结果
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关键词】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袖带内;袖带外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methods
GUO Xin-sheng,WU Gui-zhuang,SUN Liu-tao.People’s Hospitalof Lankao County475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wo kinds of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methods in the hypertension and no hypertension of patients,compare to both difference.Methods 2 000 patients were composed of normal pressure,hypertension 1 class,hypertension 2 class,hypertension 3 class,chest piece of the stethoscope separately put in or out sleeve belt of blood pressure-counter measure blood pressure and take notes.Results Normal pressure group:blood pressure average number,sleeve belt out 118.7/75 mm Hg,sleeve belt in 113.2/71.3 mm Hg;hypertension 1 class:sleeve belt out 144.8/84.3 mm Hg,sleeve belt in 140.4/82.3 mm Hg;hypertension 2 class:sleeve belt out 157.8/95.9 mm Hg,sleeve belt in 149.3/92.9 mm Hg;hypertension 3 class:sleeve belt out 181.5/110.6 mm Hg,sleeve belt in 178.6/114.3 mm Hg.Conclusion Normal 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 1 class and hypertension 2 class,sleeve belt out blood pressure higher than sleeve belt in blood pressure on the SBP and DBP(P
【Key words】
Blood pressure;SBP;DB;Sleeve belf out;Sleeve belt in
血压是人类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其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血压值的可靠程度,影响着我们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测量血压的方法不同,究竟对血压值产生何种影响?有无差异?对此,我们收集正常血压和高血压患者共2 000例进行了分析对比,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000例患者按有无高血压和高血压程度分4组:即正常血压组,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高血压3级组。其中,正常血压组940例;平均年龄31岁;高血压1级组302例,平均年龄50.2岁;高血压2级组500例,平均年龄50.8岁; 高血压3级组258例,平均年龄52岁。4组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82岁;男1 200例,女800例。血压测量方法:测量血压前嘱患者静坐15 min,用水银柱血压计,选择右侧肱动脉,心脏,肱动脉,血压计0读数在同一水平,听诊器胸件放置袖带外肱动脉搏动处,连续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以下简称袖带外法),5 min后,把听诊器胸件放置袖带内肱动脉搏动处,再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并记录(以下简称袖带内法)。
2 结果
正常血压组:袖带外法血压平均值为118.74/75.02 mm Hg(1 mm Hg=0.133 kPa),袖带内法血压平均值为113.20/71.30 mm Hg;高血压1级组:袖带外法血压平均值为144.80/84.35 mm Hg,袖带内法血压平均值为140.40/82.3 mm Hg;高血压2级组:袖带外法血压平均值为157.80/95.88 mm Hg,袖带内法血压平均值为149.30/92.95 mm Hg;高血压3级组:袖带外法血压平均值为181.56/110.66 mm Hg,袖带内法血压平均值为178.60/114.31 mm Hg,见表1。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测量方法不同,对有无高血压病史及血压高低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4组均显示出袖带外测量方法所测血压略高于袖带内,正常血压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相差5.54/3.71 mm Hg,高血压1级组平均相差4.40/2.05 mm Hg,高血压2级组平均相差8.50/2.93 mm Hg,高血压3级组平均相差2.96/3.56 mm Hg。分别计算出t值。见表2。
关键词 台式血压计 血压测量 气袋位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75
Abstract Objective: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lacement of air bag desktop sphygmomanometer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different clinical results.Method:randomly selected 40 patients with no history of hypertension,taking their matching method,the median level in the upper arm and outer bits are placed airbags in blood pressure were compared SBP,diastolic blood pressure,pulse pressure,mean difference.Results:outside the bit group systolic and diastolic pressure were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trend in quasi-median group,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ulse pressure.Conclusion:desktop sphygmomanometer airbags placed in different positions will affect the measurement results,in clinical work,attention should be paid,should be unified desktop sphygmomanometer to determine the placement of the positioning airbag standard.
间接测量上肢动脉血压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为探讨测量中因血压计袖带放置位置不用对血压测量结果是否有影响,将40例患者进行了自身配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40例患者,所选患者均排除高血压病史及出血倾向,年龄18~50岁,其中男23例,女17例。检查对象均在早晨清醒、环境安静、心情平静状态下测量。
实验前准备:①对实验器材的检查及要求:统一选用GB5053-93台式汞柱血压计。测量前检查血压计,其水银柱必须垂直,玻璃管无裂损,橡皮球弹性好,袖带为成人用袖带,气袋长24cm,宽12cm,各连接处无漏气及水银外溢,水银槽内所装的水银量足,各个部件完好;听诊器各连接处完整,传导性良好,血压计及听诊器固定使用。②测量与分组:一律测量右上肢肱动脉血压,按气袋放置位置不用,定2个部位,并分为两组。气袋橡胶管的纵轴中线置于肱动脉上位准中位组,气袋橡胶管的纵轴中线置于上臂外侧为外位组。采用自身配对试验,每人测量2次,其中准中位、外位各1次。为避免重复测量误差的影响,准中位组与外位组均有半数在第1次测量,半数在第2次测量。
方法:按照戚仁铎主编的《诊断学》中对血压测量的要求,患者平卧,手臂平腋中线,外展45°。血压计置于平稳处,水银柱呈垂直状态;听诊器整缚于上臂,气袋按定位要求放置,下缘距肘窝3cm,松紧以伸进一指为准;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最强的部位,与皮肤紧密接触。以听到第一声时水银柱指示的刻度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汞柱数值为舒张压[1]。待水银柱下降为零后,间隔2分钟更换袖带位置,以同样方法测量,两次测量水银柱升与降的速度要相同,记录测量数据。所有测量做到5定:定人、定物、定位(部位、)、定速、定时,避免测量误差。
结 果
外位组与准中位组收缩压测量结果,见表1。
外位组与准中位组舒张压测定结果,见表2。
外位组与准中位组脉压差测定结果,见表3。
讨 论
间接测量动脉血压是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而测量结果又将影响其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但目前对台式血压计气袋放置位置没有一个统一而精确的规定。目前对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在既往教科书中常见的说法是将袖带平整地缠绕于上臂中部,使其下缘距肘窝2~3cm[2~4],此说法对气袋放置定位不明确。临床测量上肢动脉血压时气袋放置位置不同导致了测量结果的差异,外位组和准中位组的收缩压平均数相差2.50mmHg(t>2.021,P<0.05);舒张压均数相差2.20mmHg(t>2.021,P<0.05)。
[CSX]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气袋放置位置不同,将影响所测结果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而对脉压差无明显影响(t=1.30<2.021,P<0.05)。通过实验发现,间接测量血压时气袋放置的位置不同,将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若因气袋放置位置不正确,临床上低血压患者,则可能导致虚假正常血压,而增高的血压并非患者真正的血压,易贻误抢救时机,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为了正确选择血压测量方法,避免因错误的测量而贻误对患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建议将台式血压计气袋放置位置统一为以气袋纵轴中线置于肱动脉上为标准定位(因气袋橡胶管的纵轴中线并非为气袋的纵轴中线)。
参考文献
1 戚仁铎.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6.
2 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血压;治疗效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方式和习惯的不科学,工作压力的加剧,高血压患者呈不断上升趋势。据2004年文献公布,我国高血压患者已不少于1.6亿。且据有关信息披露,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3亿。但人们对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为有效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从参与2012-2013年体检的职工中选取85例高血压患者,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和跟踪观测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2013年职工体检中选取8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测样本,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血压测量方法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以WHO/IS标准对(高)血压进行诊断。观测样本组男性50例,女陛35例;年龄在35-76岁,平均年龄为(56.7±1.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7例,高中以上大专以下18例。所有观测样本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护理干预方式与内容
1.2.1由课题研究人员设计高血压相关知识调查试卷,对85例患者进行血压控制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评估记录,进行干预跟综、随访。
1.2.2干预方式 主要采用有关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科普以及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等方式。根据文化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高血压健康教育和科普方式。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在沟通上采用通俗易懂方式,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如采用图片,健康手册,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宣教,且每次讲解内容不宜过多,要突出重点,宣教后及时了解患者掌握程度。对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可增加专业知识,讲述高血压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发症等。指导患者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与技术(测量血压时要求患者做到定时,定位,定血压计)。
1.2.3干预内容
1.2.3.1心理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疾病。因此,对不同患者应运用不同的心理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例如,可分别采用安慰、理解、鼓励和情绪转移等,也可通过听音乐、练气功和冥想等方法予以心理支持,以消除患者的畏惧感、焦虑感、无助感,甚至绝望的心理心态。使患者端正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保持平静、平和的情绪和心态,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1.2.3.2行为干预 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①指导患者合理的膳食。日常进食以低脂、低盐(不超过5 g/d)、低胆固醇的优质蛋白食物为主;少食肥肉、动物内脏;禁烟、限酒或少量饮酒;多食含纤维素高的粗粮,如玉米、小米、高粱、燕麦、荞麦、黄豆、青豆、绿豆等;多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而引起血涸龈摺"谥傅蓟颊吆侠淼脑硕。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心脏功能、生活习惯、身体状况选择一些适量、有度、有序、有恒的运动,如散步、气功、慢跑等。以活动后不出现头痛、头晕、眼花、血压升高,脉搏加快等症状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为指征。③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保证血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每天至少要睡7-8 h有质量的睡眠。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和习惯。
1.2.3.3服药指导。向患者讲述和强调坚持尊医药物治疗与疾病的利害关系,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严密观察和记录用药情况。
1.3评价指标 干预前后评价血压控制情况及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给患者发放高血压相关知识考查试卷(总分100分),成绩分优秀(≥85分)、良好(60-84分)、差(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观测统计结果见下表,由此可见:①干预护理后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干预前;②干预护理后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干预前(P
【关键词】 护理干预;原发性高血压;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
作者单位:453200 河南省延津县城关镇卫生院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的不规律等因素,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我国高血压存在着“三高”、“三低”现象,“三高”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和控制率低。因此,必要的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预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河南省延津县城关镇卫生院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86例,其中,男99例,女87例,年龄32~75岁,平均58岁,按WHO/ISH新的高血压分类标准[2],轻度27例,中度131例,重度2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护理干预。
2 护理干预方法
2.1 心理护理 由于高血压目前无法治愈,需要患者长期治疗,所以患者易出现负面心理症状,多表现为焦虑、悲观、恐惧等使其对生活与治疗失去信心,而影响疗效,因此,护士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引导患者乐观积极的进行治疗,稳定患者情绪,避免长期或反复的精神刺激及过度紧张,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告知患者高血压虽然不能做到彻底根治,但可通过保持乐观的心理,良好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及配合药物治疗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2 饮食护理 对高血压患者应给予合理的膳食,限制纳盐的摄入。
2.3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避免因用药时间、剂量、用法不当导致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的出现,用药过程中要常测血压,降压的速度和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服药前血压水平,靶器官的受累情况和危险度分层个体化,对于无并发症的年轻患者,可较迅速较大幅度地降血压至120/80 mm Hg,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则应较缓慢、温和地降血压,以降至130/80 mm Hg左右为佳,降压不宜过低,以防器官供血不足,嘱患者必须按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用降压药物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后,应继续服用维持量,某些药物有直立性低血压反应,应指导患者在改变时,动作宜慢,利尿剂可致水、电解质紊乱,要定期检测尿常规、血清电解质、血尿酸、血糖,β受体阻滞剂可致心动过缓,心肌收缩力减弱,诱发支气管哮喘,钙拮抗剂可引起面红、头痛、头晕、皮肤瘙痒,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引起干咳、皮疹、白细胞减少等,护理时应予注意。
2.4 运动护理 高血压患者根据年龄和体质,建议患者适当进行合理运动,运动应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车、练太极等,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同时还要随身携带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家人联系方式,以防意外出现时能使救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并能及时有效的联系到患者家属。
2.5 高血压病并发症的预防 高血压患者往往会出现并发症,血压长期升高,可使心、脑、肾、视网膜、主动脉等靶器官损害,最终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失明、尿毒症,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所以,对高血压患者要普及并发症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其有明确的认知,让其能更好的配合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6 血压的监测 教会患者和家属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指导正确的测量方法,尽量做到定时间、定、定部位、定血压计进行血压检测,告知患者和家属按时测量并记录,以便作为医生调整药量或选择用药的依据。
3 结果
本组186例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174例血压控制良好,无并发症出现,有效率达94%。
4 讨论
现在的医疗技术,尚不能根治高血压病,一旦患病则需长期治疗,并且高血压的并发症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所以,高血压患者从心理到生理均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导致其不能客观的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不能积极配合长期治疗,这两种原因有直接导致预后效果差。护理干预的介入,不但能从患者心理上进行疏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祛除恐慌、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压力,使患者情绪趋于稳定,还能从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使患者生理舒适,有效提高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对于降低血压及预防并发症都有着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影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恢复,最长不超过24h,但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1]。因其发病特点有突发性、短暂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极快,恢复后不留后遗症,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据统计,约有25%~40%的病人在5年内将发展成为脑梗死而威胁病人生命[2]。本研究对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取得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共85例,男48例,女37例,年龄35~81岁,平均(55±5.8)岁。85例TIA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入院后经头部CT或MRI检查未发现梗死、出血或肿瘤灶。排除既往有脑出血、脑梗死、心力衰竭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TIA首次发作30例,发作两次及两次以上者为55例。
1.2方法将85例短暂性脑缺血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3统计学处
理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
2.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分布可干预的包括(1)原发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2)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肥胖,高盐高脂饮食等。
2.2原发病的护理干预高血压是脑卒中首要、独立的危险因素,血压与卒中的发生均呈正相关[2],与TIA的发病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一旦病人开始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应对之进行系统随访和监测。护士应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遵医嘱服用维持量,以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直至血压下降达标。但对血压的调控,具体方法目前还有很多争议,积极治疗高血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在130/85mmHg以下[3]。护士应告知患者自测血压的意义,并教会患者选择适合家庭用的血压计和规范化的测量方法。对无症状的患者更应该强调用药的重要性,让其认识到不遵医行为将导致的严重危害。教育患者坚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脑动脉血管变化,避免血管的器质性病变进一步恶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液成分的改变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高血脂症可增加血液粘滞度,使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4]。因此,要及时治疗高脂血症,使血脂降至正常。糖尿病病人要尽快控制血糖。根据个体存在的相关疾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出院后定期随访,根据随访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定期测量血压,复查血脂、血糖等。
2.3不良习惯的护理干预
2.3.1避免不合理饮食。提倡采用低盐、低脂、低热量及富含维生素饮食,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多食蔬菜、水果和纤维素丰富食物,既含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又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
2.3.2戒烟、禁止酗酒吸烟和酗酒可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度增加,减少脑血流量及加速动脉硬化等。因此,向患者讲明吸烟的危害性,采用心理咨询、口服戒烟药等综合性干预措施,避免大量饮酒,控制体重。
2.4健康教育向患者宣传防止脑血管病的知识,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精神紧张和激动,保持心情愉快,睡眠要充足,适当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2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小结
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因素是TIA发生的重要因素,与糖尿病、冠心病、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等因素也有相关性。这些危险因素是可以进行干预的。本研究显示,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及时给予正确治疗、精心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提高了TIA治疗效果,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降低TIA复发率。新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7.
[2]周红,江华容,秦莹,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4-65.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护理干预;社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指体循环动脉高血压增高,即收缩和舒张压增高。在临床中,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器质或功能发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临床研究表明,造成该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常包含多种发病机制及发病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功能异常的神脑血管压力感受器、体液内分泌的遗传因素、以及异常的细胞膜离子转运等。高血压病症对人体的最大危害,是造成血管长期超极限的额外压力,使血管发生脆性损伤,最终可导致血管发生破裂以及堵塞。因此,高血压也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率增高的罪魁祸首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的追求,也预示着其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不再只是局限于治疗疾病,而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关注预防疾病和健康保健上面。在高血压的社区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当以人的健康为服务的中心,将家庭作为单位,在整个社区范围内将社区护理需求作为高血压护理的导向,促进护理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的转变。如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也在日益上升,那么,如何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展开有效的护理,已成为社区护理当前所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1 护理对象
本社区的25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均在48~86岁之间,其中有31例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有11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经诊断,所有患者均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2 干预方法
2.1 健康教育 对高血压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举办防治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以及使用个性化的指导等方式将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临床表现、合并的并发症、常用降压药物、血压的自我监测等知识进行宣教。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女性家属的教育,这是由于女性的知识量和行为在家庭中更具影响力。对超重和肥胖患者,应当进一步加强干预,将控制体重的重要性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宣教,其中包括摄入的总热量必须进一步降低,食用的食物必须是低脂低糖类,要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等方面。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患者加强体育运动,尽量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
2.2 限盐干预 我国高血压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高盐饮食。这是因为,过多的食盐摄入会导致人体内水和钠离子的储留,由此导致血容量和细胞间液血容量的增加,从而导致血压也随之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高血压患者的建议是,每人每日的食盐量不超过6G。限制和治疗高血压最基本的措施就是限制高血压患者的食盐量,我们必须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宣教,督促其有效地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2.3 心理干预 要劝告患者时刻保持平常心态,避免出现心情紧张和情绪激动,学会自我放松,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
【关键词】社区护理 老年 高血压病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17-02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格控制好血压是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高血压一级预防中指出,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主要内容,能够使高血压的发病率降低50%,并且在短期内可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社区中进一步加大对高血压防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开展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中,要认真充分地帮助患者制定和选择合理可行的护理方案,并且要不断地对社区护理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同时,政府也要对社区护理服务体系给予充分的支持,从而使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中切实有效地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探索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108例高血压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将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社区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08例,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高血压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78例,女30例年龄60-89岁,平均72岁。
2 方法 利用上门家访,门诊首诊测血压,输液治疗,义诊咨询等方式对确诊.高血压病患者建立个人及家庭档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专案管理,跟踪随访,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提出治疗意见,控制血压,减少血压对身体的损害,避免高血压急症的发生[2]。
2.1 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高血压病患者参加专题讲座,观看相关知识的幻灯片,VCD,定期出宣传板报,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资料,及时,准确填写随访表。
2.2 膳食指导 食物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增加含钾钙丰富的食物。饮食宜清淡,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g/d以下,提倡不饮或少饮酒与咖啡,不酗酒,每日饮酒量≤1两白酒,提倡不吸烟。
2.3 运动指导 学会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保持理想体重,控制体重指数在20-24之间。通过气功,太极拳,听音乐,练书法等活动进行松弛应急训练,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提高副交感神经系统应急水平,避免紧张刺激。
2.4 监测血压 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嘱咐其每月在本社区门诊测量血压两次,使用符合计量标准的血压计,采取正确的测量方法,于每天上午10时前测量血压并记录血压值。如遇患者外出应电话随访并及时记录。
2.5 心理护理 高血压病患者常表现为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避免情绪过分紧张,焦虑,遇有较大精神压力应向朋友或亲人倾诉,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
2.6 用药指导 每日服药次数与依从性呈负相关,老年人记忆力差,采用长效制剂,控释剂可较持久地维持血药浓度,控制血压,还可避免短效药物引起的血压骤降,影响心,肺等器官的血流供应[3]。在血压长期控制稳定后,可维持用药量,不可随意停药。
2.7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简化治疗方案,推荐长效、控释片剂及药性平稳的药物,以避免或减少老年患者因多种疾病用药间互相作用和心理畏惧情绪,以提高长期治疗的主动配合性,有效地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4]。
3 结果
通过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个性化,有效的护理干预,本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知晓率有干预前的33%上升至100%,治疗率由27%上升至81%,控制率从12%上升至40%见
表1 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的效果对比
注:P<0.01结果有显著差异
4 结论 对高血压病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使高血压病患者自觉改变不良行为方式,改变对药物的认识,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从而提高高血压病的控制率。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能力.
通过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及时准确地对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情况进行掌握,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不但使高血压患者预防疾病的意识得到强化,使患者获得了正确的高血压疾病预防知识,同时,基础护理的主体作用在社区护理中也可得以到体现,即在患者在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使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从而使其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降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营养干预、运动锻炼、心理护理等为干预重点的社区护理[5]。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病 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 4,32(12):1060-1064.
[2]王琼力、张月萍、向燕萍.等. 社区控制高血压五年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501.
[3]叶江洪,王静华,杨进东,等,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3,20(4):18.
【关键词】 “生命网”模式; 老年; 高血压;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157-02
doi:10.14033/ki.cfmr.2016.19.087
“生命网”是近些年多个国家普遍使用的一套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模式,其目的是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或心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一系列系统服务,以帮助心脑血管病患者或高危人群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或复发[1]。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快,老年高血压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老年高血压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疗,将会给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国目前使用三级管理模式控制高血压,但由于医师相对匮乏和患者依从性低等原因,使得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不甚理想。有研究显示,“生命网”模式能提高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患者的自我效能[2]。本研究中,将“生命网”模式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龄51~72岁,平均(63.3±6.8)岁。所有参与本项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且均顺利完成“生命网”模式的建立与各项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建立“生命网”模式 患者入院后即刻对其进行调查评估,向其详细介绍“生命网”模式的意义及目的,待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信息和生命体征、既往史、过敏史、各种检查报告、治疗史等病例信息。
1.2.2 出院指导干预 患者出院前1 d对患者进行自我护理能力方面的准确评估,以了解患者自身护理上的不足,并针对患者个人制定个体化出院指导。个体化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出院医嘱的依从性指导。主要包括院外的用药指导,包括服药的时间、方法、注意事项等。②运动指导。建议患者出院后运动遵循“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可以由简单的家务活动、餐后步行锻炼,再到跳舞、打太极拳及骑车等逐步提高运动强度。③饮食指导。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在院内最近一次的生化检查报告,制定个性化饮食谱指导。饮食总体原则是:清淡饮食,控盐,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④开设专门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前3 d请高年资医生对患者讲授健康行为或生活方式对身体的重要性,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等。同时由专职护士教授患者家属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确保患者家属均能准确测量患者的血压。⑤经验介绍。请既往顺利康复出院,且血压自我控制较好的患者来院给现任患者进行经验传授,在精神和心理鼓励患者。⑥建立本研究的微信或QQ群,使每位患者都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彼此间的院外自我护理方面的经验交流,也方便患者随时向医护人员咨询。⑦出院前1 d指导患者或家属进行健康档案的记录、填写。同时向患者发放指导手册,内容主要包括血压的测量与记录、饮食结构记录、健康行为记录、健康状况自评记录等。
1.2.3 出院后的随访 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包括两方面:①电话随访。每周二电话随访患者,询问服药的依从性、运动及饮食等情况,并随时给予患者指导。②登门随访。每周末进行,与患者面对面,耐心仔细的就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规范的操作或指导。
1.3 疗效评价标准
在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分别进行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问卷使用斯坦福大学慢性病自我效能评分量表[3]。主要包括六个内容,每项内容1~10分,1分即为毫无信心,10分即为完全有信心;第1~4项属于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包括自信心、疲乏及症状管理;第5、6项属于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包括水盐控制、服药依从性及饮食结构[4]。本次调查分别取症状管理与疾病共性管理各项得分的平均分,且调查问卷使用统一格式和指导语,均由同一人发放。共发放问卷两次,每次85份,每次成功回收85份,有效85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评分、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病程长,且不易控制。若长期反复发作,可以导致脑出血、肾衰、动脉硬化等严重并发症[5]。同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幅员辽阔,医疗卫生行业服务人员匮乏,且社区内的医疗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从而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护理落实不佳。加之老年人医疗知识掌握水平较低,自我防护意识欠佳,出院后的自我健康约束力和生活质量较低,进而使其自我效能感较低[6]。而“生命网”模式的出现,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它强调对高血压的二级预防。进入“生命网”模式的院外患者可以接受专业的护理健康指导,让患者在院外仍然可以得到后续的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评分、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评分分别为(8.54±0.81)、(8.52±0.47)分,均高于出院时的(5.46±0.72)、(6.51±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Bandura指出,患者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其行为决策,患者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可以增强自我健康行为,越能激发自我潜力,以积极乐观的心理去面对疾病和配合院外的后续治疗与护理,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我效能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因此,通过建立“生命网”模式,可以加强院外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坤,蔡伟萍.运用生命网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J].护理学报,2014,21(6):77-78.
[2]蒋芬芬,费红.“生命网”模式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促进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25-26.
[3]陈雪芹,刘瑞玲,王俊霞,等.对乡村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生命网管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78-79.
[4]周晶,俞淑静,李晓雯,等.生命网在干预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风险中的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5):15-17.
[5]徐江华,胡慧,王宁,等.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87-90.
[关健词]护理干预;高血压病;医嘱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072-02
医嘱依从性(遵医行为)是指病人就诊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以病人的感受为核心基础的健康信念模式认为,病人主观感受患某病的危害越高时,其采取遵从医嘱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病人认为采取遵守医嘱行为将获得利益时,则病人的依从性就越高[1]。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血压不易控制,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其具有病程长、治愈难、心理压力大等特点,致使很多病人及家属对这一疾病在认识、治疗、康复等方面存在着误区,是造成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针对高血压病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在护理上大胆尝试切实开展护理干预,对提高病人医嘱依从性及疗效的作用,并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我科收治确诊高血压病病人360例,随机分为3组,即A、B、C组,每组120例,3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给予常规综合降压治疗;B组给予常规综合降压治疗+针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C组给予常规综合降压治疗+针对病人和家属实施联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帮助病人及家属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评估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知识水平的不同和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如讲解高血压的定义、危害、测量方法和影响血压的因素;告知患者焦虑、情绪激动、紧张、膀胱过度充盈、室温过冷或过热、疼痛、昼夜变化等因素均可影响血压变化。对于容易情绪激动者,还应指导控制情绪的方法等,在教育过程中让患者看到高血压只要坚持合理用药和合理的生活习惯就能控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高血压对个体的种种危害,如对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从而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1.2.2 根据患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依从性高低进行不同指导。对于依从性较高者,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尚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依从性较低的患者,要了解分析依从性低的原因,讲解高血压的治疗需按个体不同选择不同药物,而且必须坚持长期服用,不得随意停用或自行减量,不依从性服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指导复诊及血压监测,培训家属血压测量法,以便出院后继续监测病人血压等。
1.2.3 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饮食干预,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家庭烹调要采用定量盐勺和刻度酱油瓶,控制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 g,同时限制脂肪类食品的摄入,多食高纤维性食品、蔬菜和水果,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可进行慢跑、太极拳、韵律操活动;生活作息有规律,保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态平衡、情绪稳定。
1.3 评价标准
医嘱依从性评价标准:①按医嘱服药;②按医嘱进食和休息,并保持心情愉快;③定期随访、按时复查。达到上述3项标准为依从性好,少于3项为依从性差。疗效判定由主管医师负责,通过血压水平及临床症状判定。治愈、好转或未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程半年后各组病人医嘱依从性情况
经χ2检验,A组与B组相比较,χ2=7.85,B组与C组相比较,χ2=7.5,A组与C组相比较,χ2=28.52,均P
2.2 疗程半年后依从性好、差两组病人的血压比较
健康教育前,两组病人血压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健康教育后两组病人血压比较,P
3 讨论
护理干预是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2]。由表1可知,C组病人医嘱依从性最好,明显高于A组和B组。由表2可见,医嘱依从性程度不同的两组病人的疗效不同,其医嘱依从性与疗效一致,可见通过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全面的认识,纠正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减轻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保障病人坚持按医嘱、科学治疗。家属认识的提高使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病人的治疗,对病人与家属进行医嘱依从性联合干预是最有效的干预手段,是保证高血压病人联合治疗的积极方案。
病人医嘱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对疾病认识不够,往往根据自己感觉停药,就诊不方便,心理压力大,由于高血压病疗程长,对治疗不乐观,治疗过程长,经济拮据等。我们采取的措施为对就诊不便者可电话联系,合理安排复诊时间,通过病人和家属认识的提高避免了忘记用药,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治疗的依从性,达到巩固疗效,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的高血压防治是控制其发病和已发病患者延缓其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3]。
[参考文献]
[1]关月娥,林少珊.老年门诊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15.
[2]米光明,林琳.医院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4.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髋部及膝部手术后,据报道骨科术后DVT发生率为10%-63%[1],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或致残,严重时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2012年1-12月我科收治髌骨骨折31例,其中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9-89岁,平均年龄54岁,手术30例,手术采取记忆合金聚髌器内固定术,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
2预防及护理
2.1健康教育对髌骨骨折的患者讲解术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预后,讲解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认识,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同时讲解DVT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说明早期活动的意义及重要性,让患者掌握相关的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消极悲观情绪,提高患者对术后抗血栓预防性治疗的依从性。
2.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低脂粗纤维素饮食,每日饮水量>2000ml,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禁烟酒,减少香烟中尼古丁对血管收缩的刺激,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2]。
2.4护理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患者抬高20-30cm,以利静脉回流,术后抬高患肢,注意避免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3]。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5患肢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毛细血管的充盈度,患肢的肿胀疼痛情况,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采用以髌骨上缘以上15cm处,或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测量周径,并与健侧对比。当患肢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紧韧明显,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升高者,应考虑DVT[4]。须及时给予处理。
2.6患肢的功能锻炼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作主动或被动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其方法是让患者绷紧大腿肌肉5-10s后放松,再绷紧再放松,如此循环往复,20-30分钟/次,3次/日,患者可自行安排时间锻炼,同时给予患肢被动的向心性按摩。早期活动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淤滞,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7减轻疼痛疼痛是患者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易致血栓形成,不利于活动[5]。可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术后给予镇痛泵,减轻患者的疼痛。
2.8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中老年患者,体现肥胖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立迈青)抗凝治疗,使用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功能,无凝血功能障碍者使用。使用方法为低分子肝素钙5000抗xa国际单位,每日一次皮下注射,疗程为10-14d,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如有出血倾向,及时调整用量。
3结果
31例髌骨骨折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30例患者顺利治愈出院,其中一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后第9天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经活血抗凝治疗后血栓消散,病情好转出院。
4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尤其是在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6]。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静脉回流缓慢,出血或创伤使血凝固因子增加,易发生血栓,因此,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危险的并发症。临床上对髌骨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重视程度不及其他的下肢骨折,因此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加强健康宣教,饮食指导,患肢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药物预防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有效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易绪英,张忠梅,何敏,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59.
[2]龚玲丽,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2):114.
[3]宋金兰,高小雁.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70
[4]易绪英,张忠梅,何敏,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59.
我进入石大的第一个寒假,美丽的石大,承载着我的梦想——去当一名光荣的白衣战士。生命的意义是由自己定义的,为了给自己医学知识充电,而实践的过程是所有课本不能给予的,短暂的寒假便来到Xx红十字医院(原Xx职工医院)实习。
对于我这个只有半年学医经历的学生来说,应该从医院中最基础的护理工作开始。来到医院,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畏惧,即使自己曾以病人的身份到过此地。
镜中的我,穿着干净的白大褂,戴着洁白的帽子和口罩,想想自己第一次穿着白大褂的那份自豪,心底的那份坚定与自信犹然而生!
看起来很简单的护理工作,让我开始有些手忙脚乱。原本的自信荡然无存。我开始虚心向护士学习,紧紧地跟着护士,寸步不离,年轻的护士耐心地给我讲解着关于护理的知识。慢慢地,我穿梭在各个病房,了解了她们的护理术语和一些日常工作。
我协助护士接诊病员,做好四测(测血压、测体温、测脉搏、测体重),熟练地掌握了血压及体温的测量方法,接触配液环节,在严格坚持“三查七对”(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名、对浓度、对剂量、对方法、对时间)的原则下,并为病员配液。
终于有了我实践的机会,想着护士叮嘱我的操作要领,端着装有止血带、胶布、碘付的器皿,来到病房。面带着微笑:“阿姨,该打针了!”我给病人绑上止血带,用碘付进行消毒,然后拿起针头,小心翼翼地扎入病人的血管中。看见管中有回血,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蔓延全身。想不到,身平第一次扎针竟然会如此的顺利!
护士在休息的时候,给我讲着因为静脉注射的输液管中一个小小的气泡,而使病人死亡的真实事例后,我大为震惊,不免开始崇敬这些平凡的护士们。
在医院领导的同意下,我观摩了一例左下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及剥脱术!手术前病人的家属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主刀的医生,顿时让我感到医生的伟大责任。手术的时间大约两个小时,主刀医生精湛的医技,让我了解到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他的细心,仿佛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精心地照料,就好象生理老师曾经说过:虽然你们是用动物做实验,但以后你们却是要给人看病!因此,使我是深深体会到,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短短的15天医院实习结束,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想想这么多天的忙碌,再想想每日辛苦战斗的护士们,才知道护理工作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