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设计 情境性、启发性、探究性、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情境性
“情境性”主要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选取教学内容,设计于此相应的教学情境,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地组织。这个“情境”既要体现真实性,又要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地筛选和处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活动要素包括:“讨论”、“现场活动”、“反思”与“表现”,教师的指导要素包括:“倾听”、“观察”与“引导”,这些要素要通过一个中心情境来展开,通过一定的活动步骤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情境进行处理、组织和呈现,同时要安排“讨论”、“现场活动”、“反思和表现”等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的引导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场反应而进行的。良好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升华自我和提高实践能力。
“讨论”基本上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发思维的过程,讨论过程的问题设计是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的基础。讨论的问题始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通过实际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产生新的思想和做法,同时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阶段。讨论的问题最终要摆脱教师的控制,达到学生心灵和思想的内化。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步骤时教师要明确,教师的角色是对学生问题的有效引导而不是控制,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动力,达到讨论过程中新思想和新问题产生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水平。教师要避免讨论脱离主题和没有效率,过多地控制学生讨论的空间和内容,限制学生思想的发挥。
现场活动的设计要提前准备好素材和情景步骤,同时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现场活动要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主要目的。教师要设计问题的逻辑展开过程,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有序的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但是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留有生成性的空间,以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和实践,以利于形成创造思维和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内容和方法的启发性和探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实现。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的、表现性的、过程性的和开放性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内容和方法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这门课程试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升自我的能力、兴趣、爱好等品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性“需要伴随着教师表现出来的同样的兴趣感、信任、鼓励和帮助,有了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积极的东西,学生就会更有信心克服发现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恐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把学习的前提建立在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好奇心之上,让学生在一种问题情境下,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下,探究生活中的一些主题,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活动。所以,它的教学设计要通过情境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和方法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激情,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进行探究活动,进行创造性的理性思考,产生各种各样的精彩观念、思想以至于产品。在这门课程里,教师们要形成一种教学艺术,慢慢“引导学生,倾听学生头脑里汩汩不休涌奔的新主意、新想法,这种倾听的过程,就是在亲身感受和见证学生智力成长的节奏感。这种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和内容,有些是外人无法感受和体会的,无法展现和复演的过程,但它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谛所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要体现以“问题”为导引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过程取向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以问题为牵引,达到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再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如爬山,问题的设计好比实现到达是每一个风景点的方法,我们的设想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到达一个一个的风景点,而最终到达终点。问题导引的教学过程就是寻找方法到达终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步骤通过一系列问题展开,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要素来达成和实现。
活动目标:
1.通过吹泡泡活动,使学生感知到泡泡持续时间长短、大小与泡泡水、吹具和吹泡泡的力度有关。
2.学生能够独立调配泡泡水,并吹出各样的泡泡,同时尝试改变泡泡水的颜色、形状和吹具,从而改变泡泡的大小、数量和色彩。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科学探究欲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快乐学习意识。
活动重点:调制耐用的泡泡水。
活动难点:能改变泡泡水的颜色和吹具,吹出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泡泡。
活动工具:肥皂、洗涤灵、洗衣粉、胶水、白糖、水、水槽、剪刀、铁丝、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1.教师变吹泡泡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仔细看!(吹泡泡。)
2.提出吹泡泡的要求。
师:那么你们想吹泡泡吗?是啊,大家对这个泡泡非常感兴趣,于是想去了解它是吗?同学们,这也是“探究意识”。那么这节课我们开展一次吹泡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相应板书课题:多姿多彩的泡泡)同学们,老师在吹泡泡前可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如果是你,你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是啊,吹泡泡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玩起来的时候,要有很多注意的地方呢。
(课件展示要求――吹泡泡前:调制好泡泡水、准备好吹具;吹泡泡中:不要抬头吹,以防泡泡水进入口中;吹泡泡后:将泡泡水放好不要弄洒,吹具放稳,不乱扔。注:准备好毛巾。特别强调:一点点尝试调制,调半杯即可,这样既节约、环保又卫生。)
师:明白要求了吗?那谁能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来做泡泡水?
【设计意图】利用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此次活动中,明确吹泡泡主要准备:泡泡水、吹具。然后引领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和思路,利用不同的方法尝试调制泡泡水并试吹。
【简评】此部分教学中,教者注重学生兴趣的引领及问题的深入开展,如:你为什么喜欢吹泡泡,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探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利用课件点出吹泡泡的要求,要求清晰准确,让学生在任务非常明确的前提下开始活动。这样的教学引领让活动的方向性和准确性都得到了保障。
二、探究原因,验证猜测
猜测因素
1.同学们吹出泡泡了吗,谁愿意到前面来比一比,看一看谁吹出的泡泡又大持续的时间又长。(对比:单独液体、混合液体;评价:泡泡王。引导:为何这样小心翼翼――力度。)
2.想一想,能吹出又大持续时间又长的泡泡会与什么有关呢?
(泡泡水的调配;吹具的变化;力度的改变……师相应板书。)
验证猜测
1.泡泡水的调配。
师:同学们,什么样的泡泡水最合适?(泡泡王介绍自己的做法;介绍:形成泡泡的原因:液体的表面张力;点出:加入胶水等增加表面张力所以泡泡会坚持得更久。)自己试着再调一调、吹一吹。
小结:经过大家的动手实践,老师看到同学们吹的泡泡的确比开始的时候大了许多。面对自己的成功你们开心吗?
2.吹具的变化。
师:泡泡水我们调制成功了,我们还猜测可能与吹具有关,大家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吹具吹一吹,试一试。有变化吗?想不想看看更大的泡泡?
师:的确如此,工具发生了改变,泡泡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那么就一件工具而言,怎样改动一下,才能吹出比以前更大的泡泡呢?(学生自由创意。)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小结:大家奇思妙想,改变了吹具,让我们的泡泡来个大变身。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玩泡泡呢!
3.创新活动。
师:(视频《吹泡泡魔术》)是不是给你们构建了一个联想空间啊,别以为这个很难,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瞧老师的!其实你们也能做到,同学们小组内合作几个有趣的泡泡好不好?
师:同学们真的极具想象力,一幅幅有趣的作品真是活灵活现。但是大家看我们吹出的泡泡和这张照片上的泡泡有什么差距吗?怎样能更加绚丽呢?(介绍:七彩泡泡形成原因:阳光的折射。加红或蓝钢笔水。)再调再吹。
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的阳光足够纯净,空气足够纯净,大自然会让我们看到更加神奇的色彩,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我们的环境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大胆猜测、实践验证这样的思维历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明确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泡泡的相关知识,还树立探究意识。同时,利用视频引导,启发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简评】这部分活动是全活动的主要部分,通过一次次的调试泡泡水,让泡泡水更加耐用;然后改变工具的形状从而改变泡泡的大小和数量;接着改变颜色和形状,让泡泡变得多姿多彩。在这部分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整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教师的思路明晰,不断引领学生开展活动,让活动开展得有层次,有深度,有梯度,这些螺旋上升的活动不断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
三、活动总结
师:同学们,在这次吹泡泡活动中,大家大胆猜测:大而且持续时间久的泡泡与泡泡水、吹具、力度有关,并亲自动手验证。你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断思考、不断交流、大胆创新,这都是探究意识。距离下课还有一分多的时间,老师给大家30秒钟,自由地吹泡泡,让色彩斑斓的泡泡飘满我们的课堂。(师抓拍精彩瞬间。)
师:孩子们,看见大家那灿烂的笑容,老师就知道大家一定玩得特别的开心,谁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学会边学习边整理,在头脑中建立起思维树。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简评】此部分教学是对前期所有活动的一个总结,不仅是对自己知识、能力上的总结,还有情感上的总结和升华。特别是将那些精彩照片呈现出来的时候,孩子们那灿烂的笑容、真挚的神情、飞舞的泡泡,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practice activity is a great aspect of one new round of our n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practice activ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reak the universal situation of discipline curriculum, propel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omote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as well.In order to implement integrated practice activity curriculum successfull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and solve the four problem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integrated practice activity; current implementation
自从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教育环境中中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好经验,摸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就分别从课程的设计开发、管理、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反思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探究其原因并给出建议,以供广大教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借鉴。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独立地设计和开发课程。然而,以课题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就加大了课程设计和开发的难度,而且我们大多数教师非常缺乏此类经验,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如何设计适度的课程,以确保学生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何才能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在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意的协调发展?
若要合理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系统设计的理念和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而是应该从课题或任务出发,设计出概括性的、较为灵活的活动方案,不应该是过于严格的、统一的、线性的教学流程,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教学设计问题都可以有多种可行的措施,而不仅仅只有一个方案。可见,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非常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借助教学设计的力量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诸要素进行有效设计,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外,指导教师要与教育行政人员和社会人士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可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恰当的规划和开发。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反思
课程管理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以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个层面来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有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明确,教育研究部门和教育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和支持不够,甚至有的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自己的事。事实上,教师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督导和评价等都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内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对学校的管理与指导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区域性的、校际的合作交流,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贯彻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1.学校对课程资源的管理
这里主要谈的是对教师的管理,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1](70)但目前许多学校对这一课程资源的管理存有较大问题。我们的指导教师一般兼有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负担相对较重,若没有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另外,一个课题往往需要多个指导教师,组内教师往往会因为责任不明而出现等待、推诿等情况。为保证每位指导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责任分明、才尽其用,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建议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成立专门的教师指导小组,小组定期集体备课;组内教师合理分工,扬长避短;每位教师都应做好工作记录,记载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导内容、知识的更新情况和教学心得等,这些工作记录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同时,学校也应该让教师了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将会大大提高教师个人的能力素质。这里举个实例,在我们的实验校中,2001年第一批和我们一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在2003年绝大多数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并在学校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可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对教师极富挑战性,它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自我提高才能胜任该课程的指导工作,因此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就能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其次,学校对硬件设备的管理也要配套跟上,包括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信息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每项具体活动的经费配给、使用与管理等。
此外,学校还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跟当地的各种机构团体加强联系和沟通,从而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充分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发展壮大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比如家长、社会热心人士等),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真正实现“超空间”的概念。同时,学校要注意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做好开发与管理的工作。
2.责任安全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它重在学生的表现,在于学生自身的进步。那么该由谁负责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也就是谁对课程质量负责?而且,这是一门实践课程,学生的活动范围当然不会囿于学校的小小围墙,学生一般要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这就不得不考虑到安全事故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来保障课程质量和学生的人身安全。
对于课程质量的监督保障问题,可以出台一套管理规范,建立起从校领导、教师直至学生本人的责任制度,其组织责任关系可以是: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务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学生项目组负责人学生本人。[2]每一层都要明确责任,不仅是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就是学生本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要逐渐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比如,学生项目组负责人要负责主持本小组日常活动和组内评价,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督促组内同学的工作;学生本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积极与其他同学合作,认真做好自我评价工作等。
另外,我们还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学校各级领导和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各种安全知识,懂得在危险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并认真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最好能为学生买上保险。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反思
大部分学校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表,但将之落到实处的却是寥寥无几。其中一重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号上。于是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对考试无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在实践中就显得雷声大雨点小。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是由教育部做出规定,要求学校及教师实行的,而不是由于教育发展到某个阶段,得到广大师生认可自然而然发生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一)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许多学校只在成绩比较优秀的班级中开设该门课程,致使它成为优等生的专利,成为成绩不良学生的奢侈品。此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的学校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态度,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门新课程,若做得不好,一则会影响学校声誉,二则会影响校领导的政绩,三则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许多教师固执地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因为他们“学好主科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呢”。这其中固然有学校自身压力的原因,但在根本上却是学校未能端正课程实施的思想。在课程实施之初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要高瞻远瞩地为课程的真正落实做好工作。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学习的权利,况且,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能共同进步。由于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对合作行为的关注减少了学生的“自我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往往转化为内驱力,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技能。关于合作学习能使成绩不良与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能受益的论点已有大量论据支持,本文就不再赘述。因此,我们应该扭转精英主义的取向,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真正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和理念。
转贴于 (二)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以及情意的综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许多教师没能处理好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知识轻能力,其目标导向是为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而不是为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众所周知,实践性是该门课程的一大特征和内在要求,但事实上许多活动却是在走过场。至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更是很少被关注,即使稍带提起也只流于形式。例如,在课题成果时,校领导、教师一般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做出了漂亮的模型、精彩的电子作品等,却忽视了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这其实是抛弃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课程难以关照的两大目标领域──情意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换句话说,一个冠以“综合实践活动”名称的具体项目若缺失了这两大目标是不合格的。
(三)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受到青睐,而其他领域备受冷落,因而给人们造成了“研究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错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挥之不去的功利主义思想。当然,研究性学习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方面有着其他领域无法企及的优势,是变革学习方式的先头部队,也是最容易标榜成绩的领域。但是,研究性学习并不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而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们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着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例如,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渗透到其他三大领域中,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因此,若任这种“偏心”现象发展下去则会违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本义,出现畸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将产生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应当处理好这四大领域的关系,注意实施上的协调,控制乃至消除这种“偏心”现象。
(四)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是否到位,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若指导不到位会使学习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导致学与教的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活动,甚至以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在活动中摆不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易走极端,要么对学生事事过问,越俎代庖;要么是放任自流,过分“民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一现象折射出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两点,一是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旨趣,二是教师还没树立起主体性的学生观,其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指导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我们的教师是在分科教学环境中受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已成固定套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从“教”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思维定势使得许多教师很难走出“教为中心”的怪圈。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活动中又说又玩的表面热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貌合神离”,而“神”的体现主要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应该诚心诚意地将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尽可能创设主体性的活动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出结论”。[3]而且,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实践性要求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活动提供能自由选择的时间与空间;综合性要求教师要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合作能力;动态性要求教师要懂得教学设计、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等等。这些要求必然会与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上的惯性以及许多教师安于现状、不想有所改变的惰性产生猛烈的碰撞。由此,要让教师真正走进课程,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并发展专业能力,因此,师资培训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对教师的培训应当打破“讲授—接受”的模式,建议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新加坡等国有过成功的教师培训案例,我们可借鉴一二。
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新鲜事物。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制度下,学生受眼前利益驱动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该课程的学习常常敷衍了事,就曾有学生质问“这课这么花时间,其他课程学不好,高考考不好怎么办?”。此外,他们长期处在分科学习的状态下,在学习方式上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听“教师指令”行事,在思维上也比较容易陷于某些固定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并调整和改变他们一贯的学习方式。为此,有两项不容忽视的工作,一是要在课程开展之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二是要深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前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端正学习态度有着重要作用,建议此项工作与对家长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后者则是学生得以成功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条件。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将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向主动的探索者转变,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生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教师的工作而言,将有利于教师进行换位思考,转变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式,并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此,这项工作必要且迫切。
(五)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存在着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对物态技术追求过热而对智能技术运用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高、新媒体,以为使用了计算机、网络便是运用了信息技术,便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实际上却是人受到了媒体的牵制,人的作用被削弱;二是不能合理地运用媒体,不知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有效使用。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例子供大家思考。在某一课题的指导过程中,有教师组织学生于一间教室中讨论,教室中此起彼伏的不是学生热烈地交谈、争辩的声音,而是击键声,因为该教师要求学生在网上交流;在成果会上,每个小组的成果都事先放到了局域网上,负责介绍的同学就站在讲台上讲,其他同学则看着电脑显示器,整个过程中讲的人和听的人无任何眼神接触,每个人均面无表情,整个场面了无生气。这个例子可谓是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典型,本应是生气勃勃、讨论热烈激荡起智慧火花的鲜活过程却被冷冰冰的机器剥夺了。出现诸如此类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把教育技术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旨在采用技术手段使教学达到最适目标。这里的技术手段不仅指各种信息技术,更是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也就是说,不仅包括物态技术也包括指导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运用物态技术的智能技术,它是物态技术运用于教学中的依据。因此,我们要以教育技术为指导,充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四、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反思
评价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况且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国家不可能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只能是给出评价导向,具体的评价指标应该由各地区、各学校甚至是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但在实践中却只重对学生的微观评价,忽视了对课程的宏观评价,而在起步阶段,课程的宏观评价又是极其重要的。宏观评价应该是从教育部至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而且评价应该是双向的,其关系如图1。细化各个环节的评价方案,形成运作良好的反馈环,不仅能让上一级及时了解和监控课程的开展,也能让下一级及时获得指导。
图1
对学生的微观评价至今仍在困扰着教师。教师对新的评价理念接受容易,但实施起来却颇为茫然,比如,不知该如何选择与确立评价指标,不知该怎样处理多元评价与评价效率之间的关系等。[1](71)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改变传统仅用分数而不重视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做法。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评价应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和发展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的评价等等。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过分看重学生一次两次的作品,而是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注重学生的成长足迹。建议运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相信我们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来。
参考文献
[1]陈秋红,汪明春.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
一、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从实践的层面说,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专题讲座型。这是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前沿新信息、新技术和简单地介绍信息技术史实等方面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渗透和贯穿思想教育、启迪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2、课题研究型。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撰写信息技术科学小论文、研究性报告。它既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活动过程中各种发现的总结,也是艰辛的创新活动的升华,更是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方法。一般信息技术小论文的类型包括理论知识归纳型、操作技巧探究型、电脑作品探索型、调查访问报告型,以及信息技术学史型等。
3、知识竞赛型。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竞赛、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电脑智能机器人比赛等,既是对学科和活动内容的大检阅,又是学生学识、智能、心理素质的大较量。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丰富他们的知识背景,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4、游艺娱乐型。游艺娱乐类的活动形式较为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寓信息技术知识于综合活动之中,如举办信息技术艺术节、开展网络搜索活动、做游戏、办信息技术作品展,是让学生在娱乐中激发兴趣、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研究者、实施者、推进者、管理者,其中学生的开发角色需要加以重视和强调,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集中体现。有效的实施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从实际的操作需要来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一要注意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的方式可以由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伴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三是在课题的展开阶段,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四是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自主发展”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
2、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与学科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其目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摒除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弊端,创设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促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从而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整合的实质就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转化。通过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整合学科的综合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主动探究中勤于动手、乐于动手,切实将整合研究落实到实处。
3、认真探讨和实施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教学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信息传递迅捷性等特点,网络环境下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丰富教学资料,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教师要积极成长为网络教学的促进者、研究者、评价者、培训者,认真结合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特征,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学生协作能力、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监管能力等进行合理化引导。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教学设计的评价、修改、完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分层设计;具体实施
一、什么是“分层设计”
所谓分层设计,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立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轴,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实施不同的课程评价,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梯度开展。
二、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往往以主题活动为纲进行编写,并成为全校通用的教材,这样的主题活动,很少考虑到学生年龄、年级的特点,没有设定不同的目标体系。这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增高,各种能力却没有得到梯级增长。比如:我校以前开展一个精品课题――《走近清明文化》,每到清明节,各年级各班都会开展这个活动。几年后,有个高年级学生在汇报表上戏谑道:“清明的哀思远不及我第三次面对这个活动课题的悲哀,年年有今朝,次次无变化……重复练习何时休!”又如《城市美容师(创卫活动)》《安全伴我行(安全日)》等一些昔日高品质活动方案,都因为课程管理没有立体的分层构架,而在一次次简单重复后,失去了原有光彩。
只有在新课改理念下实行分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超前发展。
三、分层设计的具体举措
1.课程目标构建:分层设计三维目标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目标既是主题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主题教学的灵魂,支配着主题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主题教与学的方向。下面是我校去年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构建:
活动主题轴:
低年级:探究生活,保护环境;中年级: 走进社区,体验生活;高年级:探究热点,关注社会。
总体目标:
(1)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3)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4)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5)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总目标,再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年级的分目标。比如:同样是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技能,低年级能力目标是“了解问题来源,观察发现问题”;中年级对应项为“运用数据,简要表述调查的内容和调查结果”;高年级则变成了“根据调查计划,开展调查,统计调查数据,得出调查结果”。从“简要了解,观察发现”到“学会调查,简要表达”,再到“自主计划,综合运用”,后者总是以前者为基础,逐层深入,一个阶段一个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中年级与高年级同时开展“校园生物大调查”活动,但两者的目标要求却完全不同,教师要从总目标、分目标出发,引导孩子们去确定适合的研究内容。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教师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并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使学生成果显著,这样才是高效的教学。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层目标设计就为班级分层教学铺平了道路。
2.课程内容构建:分层设计活动主题轴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主题轴。低年级为“探究生活,保护环境”;中年级为“走进社区,体验生活”;高年级为“探究热点,关注社会”。
正是由于主题轴的整体规划,给班级活动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同样是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综合实践活动,前几年往往是通过“查资料,了解六一的来历”“小制作,互赠礼物”“排节目,师生共庆”等大同小异的活动来进行,学生早已失去新鲜感。而今年却有了明显的变化,二年级学生设计的主题变成了“废物利用――创意风铃表心意”;四年级的主题是“六一快乐与你分享――关爱留守儿童”;六年级的活动则是“我的节日我做主――我来设计有意义的儿童节”。大家不难看出,从低年级的低碳手工制作到中年级的社会实践,再到高年级的项目设计,活动要求越来越高,目标达成难度逐渐加大。接下来,我们以中年级042班为例,看看该班一个学期开展的四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3月,《春天,让美驻我心》;4月,《我用我心来创森》; 5月,《六一快乐与你分享――关爱留守儿童》;6月,《帮帮残疾人――我的爱心存单》。四个主题全部包含主题轴“走进社会,体验生活”的内容,从走入社会,到接触各类人群,到初步形成服务意识,达成目标,四个活动之间相互独立,层层深入又相互补充。
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我们认为:强化年级分层设计理念能避免低水平重复,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
3.课程评价构建:分层设计课堂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我们更加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练习和保底不封顶原则,即最终必须保证全体学生达到总目标与分段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促使潜能生向中等生靠拢,中等生向优生看齐,激励优生发挥组织指挥作用。那么,我们可能会对优生“严”一些,拓宽其活动内容,提高其评价标准;对潜能生宽容一些,给以特别的帮助,给他们以更多的时间与“露一手”的机会,激励与保持他们的兴趣和信心。而这正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本质特征的具体反映。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明确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来达到预期的设定或要求。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的目标细化到每一个主题课中。因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变性,每一个主题教学的实施都是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开展的。所以,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措施是什么,需要借助的教学器材有哪些,需要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等。这样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够更加明确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实现有效性教学。
例如,在“户外生存”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主题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户外生存技巧,能够在户外保护好自己。明确了这一目标,教师才可以开展下一步的教学课件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准备等。这样能更加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这就一定要学生这一主体参与其中。在当前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愿意自己动手,或者不愿意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观察、发现事物。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对综合实践活动不感兴趣。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课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乐趣,然后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下逐渐地喜欢上这门课程。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教学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亲自展示“高空摔蛋而蛋不破”的游戏。然后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建一个安全的窝来保护鸡蛋,使得鸡蛋从高空降落下来却不会被摔破。
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很多学生对课程充满了好奇心,随之,学生就会深入课程,去发现其中的奥妙,感受到实践活动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以激发。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参与者。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也可以逐渐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将得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将得到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通过给学生必要的成长空间来达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例如,在“认识身边的植物”这一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不同植物的名称、特点以及自己所了解的该植物的趣事。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生1:这是松树,岁寒三友之一,常年绿,松树的品种有很多,最有名的是黄山的迎客松。
生2:这是牡丹花。它在春天开花,开花的时候很漂亮,花朵很大。
生3:这是梧桐树。
……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效地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此外,笔者认为还可以通过将生活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参观学习完学校内的植物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后选择一盆植物来进行种植,并且要求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片段和特点做记录。然后在这一活动实施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大家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种植心得。
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教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更好地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的。
生物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概述
在《生物科学标准》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突出体现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上,即体现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等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过多地以接收生物学知识为宗旨,主要由教师凭借语言、文字、符号、图形,以概念、范畴、公式、原理进行陈述性讲授,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内化、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以自我或团队为中心,通过多种主题,多种任务,多种方法的学习完成活动内容,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能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教师变为一个引导者,指导者。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用活动来触动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达到知与行、手与脑的结合与统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得。
1.生物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
现代生物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为重要指导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融合后能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实现。结合地域的丰富生物资源,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出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留下宽广的探究空间和创造空间,这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途径和广阔实践的天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与重组,提升了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同时,把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反馈到生物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得以巩固和加深,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果。
2.教学内容和活动主题的整合
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有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例如,学生学习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时,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观察叶片的显微结构,还要组织学生到校园中观察不同植物叶片,区分不同植物叶片间的细微差别,总结记录叶片的特征等。观察结束后组织学生把观察到植物按种属进行分类,制成卡片,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例如,通过生物实习,展开对生物生境的调查,引入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提出环保问题,开展环境保护研究,从自身做起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教师根据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提出研究目标,由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方式与活动过程的整合
生物世界多彩多姿,生物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中不仅要直观生动地展示生物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走出课堂,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例如,在食用菌栽培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参与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一品种的栽培,不同地区选用的基质差别较大,尤其是南北差异,如何利用地域资源,选用优质且低成本的原料,如何控制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如何获得高产优质的产品等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4.教学考核与反馈的结合
要综合全面考核教学效果,避免单一的试卷考核,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通过过程考核,学生小组的交流展示,论文等多样化形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建立反馈档案,对教学考核进行全面的反馈;把考核与反馈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活动的反思与建议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探究的问题解决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基本步骤是“课题发现――进行探究――交流展示”。课题发现阶段,可采用调查表的方式,或者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进行探究时,可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访问、调查、观察、查资料、做实验等方法;交流展示时,形式就更多样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课题内容,可采用小品、辩论、小组展示、展板、海报、论文、录像、实验报告等形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将书本内和书本外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培养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还存在着费时较多、效果难以精确评价以及实施过程复杂困难等局限性,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学教学的融合\[J\].生物学教学,2006,3(31):64-6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感悟 成长
从2007年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就被其中的课题所吸引,同时也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喜爱。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也有所感悟。
一、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我依然记得第一节综合实践课,我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教室,却不知从何处讲起。当看到学生们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课上和学生一起操作。当时我的理解是综合实践课就是动手操作课。两个月后,教研员下乡调研,给了我很多建议。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我才真正了解国家开设这门课程的用意。我开始调整教学计划,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设计每一个主题活动。
二、教研活动助成长,教学反思助提高
每一次参加市和区组织的观摩课,集体教研活动 ,我都有很大的收获。在准备“市优秀课评比活动”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优秀教师是怎样设计教学活动和有效指导学生的,使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我逐渐的成长和成熟起来,深刻地体会到教研活动对于教师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的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作为一名新手,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反思对教学的帮助。每一节课后,我都把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怎样改进,写出来。记录实施活动的过程与感悟,写一写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要贴近生活,从生活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可操作的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体验式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因此,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活动课题,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巧用玉米皮》主题活动时,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平时自己家里是怎样利用玉米皮的,再欣赏一些用玉米皮做的小手工作品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开展活动就会事半功倍。
2. 明确主题活动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我还记得,在开展《水果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时,我让学生准备了自己喜欢的水果,并在课上汇报了所带水果的名称、颜色、味道、产地。同学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上讲台,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了沟通能力。我觉得当时很有成就感。课后反思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没有提到水果的营养。由于我没有选准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设计出现了偏差。
3. 要帮助孩子完善活动设计方案,可以从简到繁,不断细化。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要帮助他们梳理出活动方案的重点所在,培养他们在做一件事之前,应该考虑到做哪些准备,哪些方面会出现问题。只有认真做好计划,他们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 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和过程跟踪。
学生们是怎样收集资料的,用哪些方法比较实用、快捷。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方法,如:采访、调查问卷、网络查询等。如:在《家乡的特产》主题活动中,同学们就用到了采访法,实地考察法。在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后,应该怎样进行分类、摘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从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达到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5. 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学会实践与反思,发现自己,展示自己,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我在活动中给他们设立了多个奖项:“资料搜集王”“优秀团队奖”“最佳设计奖”“进步最大奖”……肯定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
6. 要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出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创新的学科,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把一些好的,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如:我校开展了《做有意义的游戏》《我喜欢的英文歌曲》《家乡的特产》《趣味运动会》等,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孩子们而言,这就是一个产生快乐的源泉,展示自我的舞台!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开心,我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我自豪,孩子们因我而成长;我期待,能够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种子种下,让它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肖成全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Z].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化学综合实践; 实验教学 ;探究性思维 ; 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公共议题或中心话题,研究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已经成为新课程的热点。大家普遍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化学学科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内在要求,化学教材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选择及将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1. 基于化学教材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选择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学生存在的问题通常有:①找不到课题;②课题题目太大;③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生活比较远、只能靠上网完成;④偏离了主题;⑤完成课题需要的技术支持不够。而基于化学教材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持,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课程资源。我们应当做到课内外结合,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从化学教材的微观结构看,教材栏目丰富多彩,如《拓展视野》、《问题解决》、《资料卡》、《调查研究》、《活动与探究》等,都可延伸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课题化的素材。我们经过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认真分析,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原则和化学探究活动的指导策略,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筛选出化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课题,对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上相融合进行了整体设计。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施途径
2.1 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探究,用实验去探讨整个知识的全过程,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学生亲自动手做趣味化学实验,如“彩色温度计的制作”、“水中花园”、“喷雾作画”、“一触即发”、“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汽水、除去衣服上的油污、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 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
2.2 注重课外延伸,创设探究性思维。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的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充分掌握了知识,在探究中领悟了科学研究中的严密性与趣味性,它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途径。
2.3 改造课本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和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但创新并不是特殊才能的人才具有的能力,只要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以实验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潜在的能量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则可促使实验教学以知识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可行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再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现象不够明显,比较费时,或有污染,或缺少实验材料的实验进行改造,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将一些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亲自体验通过实验探索规律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首先将形成喷泉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都理解了形成喷泉的原因是因为存在压强差。接下来,提出问题:假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能否用水作喷泉实验?如若不能,应如何改进?并鼓励学生在思考讨论后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经过思考后,有些学生认为用水与二氧化碳可以做成喷泉实验,有些学生则认为不行,并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动手验证,结果用水与二氧化碳进行喷泉实验的学生都失败了,最后大家一起探讨为何用水与二氧化碳不能做成喷泉实验,找寻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较小,很难产生压强差的原因,并明白到若将水换成碱液即可成功的原理。
2.4 自行设计实验,增加学生探究实验的机会。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在化学课特别开设了课前五分钟实验,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化学实验小组,实验组的学生在课前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交由老师审定;老师主要审核实验是否安全,实验能否取得成功,交由学生去尝试。每节课老师选出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准备,然后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进行实验演示,演示后老师再对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和实验效果等作适当的点评。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和展示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乐趣。
2.5 巧设实践课题,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
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保护环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包含了如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课题。出于这方面内容教材上涉及的还不是很全面,而且文字内容十分易懂,所以在处理这方面内容时完全放开,大胆的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其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就是一个十分好的途径。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学生很轻易的就能获取远比教材要广泛得多的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课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子课题,由学生分小组上网去查找、去探究、去自己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可以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或利用其他信息技术将所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共同完成每一个大的课题,这种学习方式无疑具有探究性和先进性。
在处理保护空气这一课题内容的时候,就是将它分成了若干个小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与学习,例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热岛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酸雨、沙尘暴现象、电磁污染等多个课题,然后由学生分组选题,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课题,并将成果加以汇报。在给课题的同时,为了促进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一定的探究质量,我对探究内容进行了设计,要求各小组汇报的成果中,必须包括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原因、涉及的反应原理、防治的方法、最新的科技成果几个方面的介绍。最后,我将各类课题的探究活动成果在校园网的共享区域进行展示,并且利用综合活动课的时间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探究式活动,学生很好的达到了学习目的,不仅了解了很多课外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写论文的能力等。
3. 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反思
通过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更新了教学理念,改善了教学方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被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通过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和形式,努力优化教材内容和课程资源,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教法,做出最佳的探究性思维设计,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形成,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王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J].中学化学,2008,(6)
[2] 张新民.化学史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 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5] 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一线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某些偏差行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及其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决定了教师行为转化的必要性;教师自身的内在转化动力、新的教育观念、相应的课程知识与教学能力是实施其教学行为转化的主观前提条件,以此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崭新的独立课程形态、一种开放性的活动课程,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实现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实施效果。但现实中,教师的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行为,阻碍了课程价值的实现。本文就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与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起到借鉴作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行为转化的必要性
(一)教师行为的转化是由课程的价值决定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重在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及其教学都偏重于知识,如学科课程的性质、学科课程教学都强调知识系统性的特征,人们更易关注知识技能,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教学过程中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独特的课程特点—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等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学科课程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一独特价值是综合实践活动独立存在的基础和根源,具体通过目标加以表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取向具有以下特点: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内容与方法兼顾,个性与群性并重。由此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学科课程偏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而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偏重于情感的展现,它的这种功能是学科课程不能取代的。
(二)教师行为的转化是由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决定的
课程实施(curricjlum implementation)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因素在教师,正如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序言中所说:“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美国课程论专家、实践的课程范式的代表人物施瓦布(J.J.Schwab)提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到的各种行为、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及情感、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品质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态势,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应成为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专家的附庸,而应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理解课程、理解教育,有自己独特的、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断体现出创造性。因此,教师只有进人课程,才能实施课程,才能使课程目标不断得以实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
教师教学行为实现了转化,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最终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转化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里主要分析教师自身的主观条件。
(一)炸合实戏活动课程教师自舟应其有内在的转化动力
I.教师的心理认同与参与意识。教师的心理认同与参与意识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形态,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方面面进行改革,需要教师心理方面的认同。现在有些改革者认为由于教育评价机制、传统文化及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付了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它的实施确实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迫使他们投人更多的精力。根据詹姆斯(M . Jams)的分析,教师在面对改革时所表现出来的抗拒情绪还存在程度上的不同,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挑衅性抗拒、消极一挑衅性抗拒和消极性抗拒。第一类抗拒主要表现为直截了当地拒绝,其不合作的态度异常鲜明;第二类表现为委婉地拒绝,以缺乏时间和精力为由,以达到不合作的目的;第三类则表现为阳奉阴违,即口头上接受变革,但并不真正落实在实践中。
由此,教师认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程实施变得异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如何防止教师的抗拒心理,消除教师的抵制心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改革专家吕克(Maurer,Rick)在(超越抗拒之墙》一书中把改革过程之改革实施者的心态发展分为六个阶段:(I)发生了什么(Something’ sup)? (2)这是什么(What is it)? (3)我需要做什么(What doI need)? (4)我打算做它(I will do this) 。(5)我能够做好它( I am able do it ) 。( 6)下一步怎么办(I got through what isnext)?吕克认为,改革参与者的心态发展是这样一个周期循环的过程,即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再进入下一次改革的初始阶段,它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其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及改革的准备条件等综合性因素。如果改革来得突然,对于改革参与者而言,这就是无法预期的事件,改革参与者没有心理准备,心理会紧张,表现出对改革的抗拒和抵制。在前三阶段中,如果相应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那么,改革参与者的基本心态是抵制改革,拒绝参与,回到改革的初始状态。教师要想顺利进人角色,必须对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进行解读,从观念的转变到相关实施能力的提高相当迫切,这种要求挑战着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和生活方式,可能危及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专业信心,导致他们的焦虑甚至抵触。所以,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政府应提供一定的保障制度,教育研究人员应给教师一定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ir-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 .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主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发生及其发展水平: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影响着个人表现的品质,决定着个体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教学中的教师教学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觉知与信念,教学信念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倾向,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觉知与信念自然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向。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多种心理成分的整合,可从多角度理解:第一,就教学效能感的本质而言,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其能力特性表现在:教学效能感使教师深信自己能指导学生,其信念特性表现在教师拥有一种能够克服各种阻力去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信念。第二,就教学效能感的成分而言,它是一个既包括认知成分,又包含情感成分的多维整体性概念。第三,就教学效能感的核心内容而言,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与个人效能感两个方面。而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结果的认识和评价。这里教学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能否准确领悟教育相关理念、能否胜任教学各项工作以及能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所持有的一种认知和信念。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教学效能感与教学行为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即高效能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即能否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及价值,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作用。教师的高效能感往往对教学的设计、实施、教学组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教师具有祈的教育观念
所谓观念,一般是指客观现实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而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来自教师个人教学的经历与经验,是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预设、因果假定,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信奉和遵循的准则,是对教学应循方向和应达到理想的感悟追求。其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师生观及课程观等。
教育观念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观念既可以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是系统的、理论化的理性认识,是“经验和理论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对这些问题中某一具体间题的认识,则是教师个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第二,教育观念作为指导教师个体行为的一种心理活动,既可以被意识到,也可以是处在潜意识水平,不被教师意识到。第三,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评价事物、唤起主体态度、指引和调节主体行为的定向功能。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具有新的教育观念,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具体转变应该是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思想,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改变“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观念,应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指导学生的活动。要求教师具有资源意识、生成意识,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
(三)教师其有相应的蛛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教学能力
1教师应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其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完全不同于其他课程,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学习,获取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即以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事时所拥有的知识,则是另一种知识。前一种知识可以称为显性知识,后一种知识可以称为缄默知识”,而且“内隐学习获得的缄默知识是直接指导与支配个体的行为的”。由此分析,教师个体的知识包括可用语言表达的,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如教育理论知识;也包括通过无意识内隐学习获得的、个体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的缄默知识,如教师的技能、方法、交流、态度、体会等。缄默知识是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缄默知识不是通过言语传递获得的,而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感受、反思得到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应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不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积累缄默知识,最终促进教师发展。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虽然有一些统编的教材,但它只是教学的参照,它的内容是静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而具体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实施顺利进行。
2.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的,教师所起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在理解这门课程的基础上,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顺利实施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除了应具一般教学能力以外,教师对学生活动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选题、制订计划、活动过程等方面给予指导,还要进行方法方面的指导。在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经验背景等因素引导学生自主确定恰当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主题合理、可行,那么教师就能指导学生制订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和计划,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个人体验和活动事实,包括运用工具书收集资料、统计和处理信息资料、撰写活动报告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65-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统整性较强的学科,它不是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突出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以综合活动为特征,也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故此,综合活动课不仅具有综合性,还具有实践性和自主性。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全球,信息已经无处不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承载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课程,更加少不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能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体现信息技术的强大功效。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有机会尝试教学综合实践课程,是笔者的一个机遇,也为本校信息技术课与课程整合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文从一个案例出发,分析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发展的原因。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视角,探索综合实践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之路。
一、案例:课程整合的一次失败尝试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注重转化学生的观念,认识综合实践课,以新的学习状态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三年级学生受年龄和学识的限制,受原来课程模式的影响,接触社会比较少,一下子全部放开,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因此,让学生研究什么,探究什么,笔者一直思考,思量了半天,笔者决定尝试一下课程整合,让学生研究七巧板。因为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七巧板游戏》一课,而且光盘上自带了七巧板游戏,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故意把这一课“跳”过了。于是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把学生带进了机房。
教师:今天我们来上综合实践课
学生:综合课怎么在机房上呀?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七巧板游戏”,看看这神奇的七巧板能拼出多少图形?
学生:老师,在哪里做,怎么做?
教师:双击打开,拖动鼠标……
学生:老师我不会!……
教师:同学们,我们边玩边思考,这小小的七巧板能拼出这么多的图案,是不是非常神奇啊?今天我们就要确立本学期的课题。请同门好好思考,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的内容。
学生:老师我打不开!我的鼠标移不了!
教室里一片哗然……
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把老师的要求抛之脑后。一小部分学生在为不会操作鼠标没玩到游戏而懊恼。教师花了大力气教学生怎样“玩”七巧板的游戏,而没有时间好好引导学生怎样展开课题的探究,确立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课前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没有达到。结果全班只有几位学生完成教学要求。一节综合实践课还是上成了信息技术课。
二、案例分析及解决对策
导致这次课程整合尝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首先,教师对课程整合本质及内涵认识不到位,认为课程整合就是“学科教学任务加信息技术手段”。其次,教师简单地认为,课程整合只是教学内容整合,学生按部就班参与即可。在此,教师对整合课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若想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教师需与学科教师紧密配合。
(一) 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间合作研究的文化氛围
课程整合源于教学设计者之间的配合。学科教师要认同当代的教育变化,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信息技术教师也要主动地荣誉学科中去,与学科教师共同实践,获得新的经验。
(二) 改变教研活动模式
学校要打破学科壁垒,支持教研力量的横向联合。学校需要重新定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让信息技术教师从学科教研中获取与学科相关的主题和任务,进而确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三) 改变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综合实践;职业教育;普通教育
背景:普通中学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劣势
普通中学由于受场地、设备条件的限制,在其单独实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往往在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的过程上缺乏多样性。据了解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安排一些以个人或集体形式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二是组织到当地的企业进行劳动锻炼,例如我市的省中就是把学生分到近20个企业参与企业劳动;三是到本地的爱国主义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四是安排一些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知道意见(试行)》明确表示“努力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化倾向”,即单纯的学科研究学习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范畴。在这些活动中,真正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运作的过程也非常困难,缺少了动手和实际操作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是使学生对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大减;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完整性;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另外,普通中学在单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还缺乏专门的、动手能力强的师资,目前普通中学教师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一大困难,而专门为综合实践活动配备一批懂各种技能的教师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无论从场地、设备、师资等几方面看,普通中学单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
实践:职业中学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
职业中学有其开设实践课的师资、设备等优势,以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学校在2005年进行整合以后,这一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师资力量强大、设备设施齐全、可开设的项目内容广、同时容纳学生实践的数量多。学校拥有与各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实习室和实训车间33类,60多间,包括电子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气动实验室、PLS实验室、钳工实习区、车工实习区、数控实习区、烹饪实习区、服装实习区、经贸实习区、园艺实习区等。学校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126人,技术能手69人,他们拥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些都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提供了较强的保证。
从2007年起,学校就积极服务普通中学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普职的交流互动,各专业系部和项目负责人共同研究开发项目,挖掘项目的内涵,开发项目的教学价值,完善教学内容,并编写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实施方案。在实践中,学校利用调查问卷、与学生座谈、与带队老师座谈等形式对项目实施进行跟踪,通过项目效果评定,不断改进项目的实施过程。目前共开设了钳工等12个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1160人来开展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兴趣浓厚,充分发挥个性,提高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忍耐性和意志力。
附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班级情况表(表1)。
活动的组织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教育局专门为这项工作发文,通知指出,职教中心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从指导思想到基本原则,从组织机构到实践内容都作了详尽的思考和周密的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实现了普教与职教的良好互动,创造出了新经验,结出了新硕果。目前,每年在学校进行综合实践的普通中学从2007年的一所到现在基本涵盖了全市所有的普通中学高中,每年接纳的人数也从2007年的8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也日渐完善。
附2007年以来我校服务普通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统计表(表2)。
思考:普职联动,使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结出丰硕的果实
1、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度化
为了进一步推动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在职业中学的开展,施行制度化管理势在必行。目前虽说已有5所高中校每年固定来学校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但每次时间的安排、班级的安排、内容的安排上仍会经过多次反复协商才能最终敲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可变性,我们希望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从本校乃至全市层面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常熟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常熟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规范》,推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进入深层次,普职联动完成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即一是定人员,确定初中或高中指定年级的学生必须参加这项活动,并作为相关成绩的考核依据;二是定时间,明确在假期或其他合适的时间有计划组织,这样各相关学校也能在整个教学周期环节中会有计划的安排这一项工作。
2、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精细化
实践活动开始前要制定实施计划和安全预案,对重要的环节和内容要进行具体的设计和细致的分工;活动过程中有活动过程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整,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活动结束后要小组讨论,汇总分析,总结反思,然后撰写心得体会或活动报告,建立成果(教学设计、课例、叙事、课题、报告等)分类资源库和案例库。
在师资配备、经费管理、时间协调、场地安排等各方面均要有具体的方案,切实制定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和考核标准,通过观摩和评课等丰富形式来指导和督促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通过专题性展示活动进行成果推广和阶段性总结,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研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调研,既重视活动效果,也关注过程评价。
3、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化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开发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工作,在项目的选择上除了要具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心理的、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外,更要注重项目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技术的通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是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从我们目前已开发的综合实践项目来看,有的结合实践的实际产品已具有一定的项目化,例如钳工项目的小榔头,电子项目的门铃、感应灯,烹饪项目的小点心,服装项目的手机袋、饰品袋,园艺项目的盆栽,插花项目的艺术花篮等。但也有一些项目缺乏实际产品的支撑,例如财务、营销类项目,学生动手技能锻炼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开发创新,并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效果好、能受到普遍欢迎的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4、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