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司的力量

公司的力量

时间:2023-06-06 09:3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的力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司的力量

第1篇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影片的第一集呈现的思想内容是引人入胜的,它能够深深地钩住观众的心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类对既熟悉却又陌生的领域常常夹杂着这么一股冲劲。

我们说说剧中的中心台词:“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这样的解释我们不难理解,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它所要表达的含义,只是我们真正的了解过“公司”这个既熟悉却又陌生的词语吗?尽管我们对字面的意思表示明了,但现实中我们默默的接受着它的给予,甚至也为它付出与贡献,可我们真正了解它是什么吗?

如今,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已由“公司”一手包办,我们只需要支付相应的报酬,我们甚至麻木的接受,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它存在的原因以及意义,或许这就是普通人的普通人的理由。

在这个由“公司“引领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之下,利益已被最大化,那么利益的最大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是它的普遍性性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公司“带给我们的实惠,却也免受不了它邪恶的一面所带来的创伤。说说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我们就可以身同感受的宣泄与狂怒。可事实上,我们是无法逃离这样的悲剧的,犹如我们也无法拒绝它带来的实惠一般。在欲望成为”公司“的动力之时,我们就该明白欲望也终极成为毁灭性的因素。

“公司“的存在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进行运营的过程中,它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这是它生存的必然,也是它存在的必要。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需求,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而供给的存在为“公司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舞台。各类公司规模在这个舞台上各领,那么”公司“的去向将是何处,未来的发展将是怎样?或者说”公司“将以怎样的姿态继续引领整个世界的风向标。

显然,一切问题从来都没有唯一和不变的答案,这就是万物存在的魅力之处。

第2篇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掀起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浪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资本市场即将进入全流通时代。本文探索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可能的治理机制模式,分别是过渡型机制,外资主导型机制,交叉持股型机制,利益相关者均衡机制。作者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上市公司应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公司治理模式,促进治理水平的提高。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广泛讨论的问题,从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上股权分置状况的存在,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由于政策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进入2005年,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资本市场即将迈入全流通时代,如何在新形势下设计符合公司本身和外部市场要求的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利用股权分置改革的机遇寻找到最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对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可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公司治理机制概述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其从定义上讲,就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是指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公司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约的制度性机制;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所有者或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其利益的背离。广义的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完成利益相关者最大化的目标。

而公司治理机制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交互的,多方面利益相互制衡的系统,目前各个国家的公司治理机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控制型和以欧洲大陆、日本为代表的内部控制型;所谓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机制,其表现为以外部力量对管理层实施控制,它的典型特点是股权较为分散,流动性强,公司融资较少依赖于银行;外部控制性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该模式需要外界对股东有强大的法律保护,信息披露机制也较为完善,在公司监控方面,外部力量将起到主导作用。相反,内部控制型机制是指公司治理主要依赖于内部力量而不是市场力量对管理当局进行监控,表现为股权较为集中,其典型代表是德国和日本。以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为例,由于德国的资本市场不是十分发达,德国的银行相对强大,不仅可以做公司的债权人还可以做股东。另外,德国公司的相互持股现象比较普遍,并强调工人共同参与决策,在公司的监事会中,工人代表可以根据员工规模占到1/3到1/2的职位。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

我国股改之前的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既不完全属于“英美模式”,也不等同于“德日模式”,而是一种特殊的“混合”模式,这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股权分置状况造成的。我国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转变而来,在股权人为分置的情况下,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用上市流通,因此,处于弱势的普通流通股股东不可能通过二级市场收购股份从而获得大股东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的普通流通股股东非但不能对公司的运作情况进行监控,反而由于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方面法律的不完善,成为“一股独大”的股份持有者和经理层相互勾结的牺牲品,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这种股权分置的状态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最大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的分裂和冲突。正是由于股权分置,才造成了“非流通股只顾圈钱,流通股只顾买单”的局面。同时,由于国有股“出资人”的特殊性,“所有者缺位”现象成为常态,股权分置导致拥有控制权的经营者,通过自己对财产的控制权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所有者缺位,使得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处在极不利的状态上。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远没有达到有效的状态,据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和监事会的有效性离最佳实践要求还很远,没有起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其次,由于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人的不当行为的查处中,往往停留在司法行为和政府行为上,上市公司内部人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同时投资者对于其利益受到侵犯的的赔偿诉求缺乏可实施的法律保护。第三,股权分置导致市场通过收购股份的并购行为难以发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权市场,无法通过市场力量对上市公司进行治理进行监控,这直接影响了公司治理水平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

为了打破国有控股股东和普通股股东转换的人为障碍,同时使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股权分置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点是使原先非流通股上市流通。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有效性转变的前提,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治理机制提供了机会。具体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如下:

1、使股东权益趋于一致成为可能

从我国已经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构成来看,我国股改的上市公司大都存在严重的股权分置问题,公司股权流动性很差。进行股改之后,非流通股也要上市流通,公司管理层关注的就不会再是自身所持资产的增值,而是公司所有股权的价值的增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股东“同股同权”建立了基础。

2、使市场并购行为加剧,为我国控制权市场的完善创造前提

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股票的价格将逐渐反映出股权的价值,由此,当股票价格低于股权内在价值的时候,公司被退市或者被收购的几率大大增加。这将给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造成极大的压力,从而达到了对公司管理层监督和制衡的目的。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极大的解放了我国的控制权市场,使市场等外部力量能够逐步成为公司治理的主导力量,而且可以使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通过市场的力量实现公司跳跃式发展。国有上市公司也可以通过股价上涨实现增值,政府主导的并购行为将逐渐减少。

3、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众所周知,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成长能力是其股东价值的根本源泉,也是其股价高低的基本要素。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时代,显然,公司只有关注顾客、供应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在优质成长、为多方面创造价值的前提下,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四、股权分置改革后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探索

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础,股权分置改革为我国公司治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怎样寻找到适合公司本身的治理模式,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转换,是每个上市公司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下面,就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改之后的一些可能的公司治理机制模式进行探讨。

1、在一定时期维持原有公司治理结构的过渡模式

依据路径依赖理论和制度的互补性,某项制度的变革将受到其所在的历史条件和习惯因素的影响。就公司治理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在经历了一段股权分置时期之后,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将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原有的权力格局,其原已形成的所有权结构即使不再有效,也将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为原有相关利益的集团必将阻止所有权格局的变化以避免其利益的减少。所以即使在股改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司的所有权格局将维持原有状态,但为了避免外部控制力量的制衡,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必然将对原来的募集资金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投资项目选择等方面进行工作制度的变革,更多的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同时,这种过渡模式必将持续一段时间。

2、外资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变革

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必将使外国投资迅速增加,外国雄厚资本的进入使其可以通过直接干预或间接的对投资数量的控制来对公司的治理结构施加影响。例如通过改变其所有权结构、董事会成员的构成、任用外方经理等方式改变原有的公司治理模式。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我国的关于保护股东权益方面的法律必将逐渐完善,这又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向有效模式靠近奠定了基础。

3、交叉持股的治理模式将盛行

我国上市公司之前普遍呈现一种关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股改的成功必将以某一部分人利益的牺牲为代价。从制度依赖理论角度分析来说,为了维持原有的权力模式,原来公司掌握控制权的利益团体为了保留自己剩余索取权,极可能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和同盟公司结成连接体,这样,既可以避免使自己在并购大潮中失去公司的剩余控制权,还能够为投资者建立一种稳定的公司运营的信心。

4、公司治理将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转变

全流通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也因其在企业中投入的专用性资产,相应承担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当公司的治理约束无法满足其的利益要求时,他们必然会向企业施压或另投其主,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是股票的价格及公司价值。因此,为了使企业避免运作和企业被并购等风险,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形势所需。实现利益相关者协调治理机制的方式很多,例如可以使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参与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并能够进一步的实现利润分享,如员工持股计划、供应商产品策划组等。

五、结论

股权分置改革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公司治理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对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以及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可能实现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得出了四种可能的治理模式,分别是过渡型模式、外资主导型模式、交叉持股模式、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有必要积极进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变革,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同时为规范我国资本市场,提高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先治、甄红线: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2006,(6)

[2]李明辉:公司治理全球趋同:问题与纷争[J],经济评论,2006,(1)

[3]鲁桐、孔杰: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J],中国经济,2005,(5-6)

[4]党文娟、张宗益: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和试点上市公司的特征[J],统计与决策,2006,(1)

第3篇

关键词:公司自治;公司僵局;司法权

一、我国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1993年《公司法》中并没有关于公司僵局的规定,理论界对公司僵局的研究也乏善可陈。受成文法限制,我国司法机关历来严格奉行“以法律为准绳”的准则。所以,在新《公司法》颁布以前,我国司法权几乎不介入“公司僵局”。出现公司僵局时,公司只能靠自身去解决,但鉴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封闭性和人合性,将解决的希望寄托于已经“红了脸”的股东双方去解决,基本上是行不通的。既然公司无法启动自我解决的程序,又不具备破产条件,公司基本上就处于坐以待毙的状态。为了解决公司僵局,就必须借助司法权的力量,授权股东在法定的特定情形下申请法院强制解散公司。为此我国2005年《公司法》第183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虽然本条未明确提出“公司僵局”这一概念,但这是我国法律首次出现的关于公司僵局的规定。可是由于公司僵局完全是借鉴国外的法律,我国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再加上成文法国家的限制,缺乏实践经验的积淀。因此,新《公司法》第183条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受到阻碍。故2008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的第1条至第6条对公司解散的现实应用与具体操作进行了细化规定。

从我国法律对公司僵局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司法权对公司僵局的介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浅层的粗略到深层的细化的过程。可是,这仅仅是我国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历史发展的实然状态,想要固本清源,就必须讨论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正当性。

二、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一)公司治理外部干预的正当性

首先,公司自治的局限性需要外部干预。我国旧《公司法》对公司重管制、轻自治,新《公司法》鼓励公司自治,特别是授权股东在公司章程中设计个性化条款和股东协议。我们在承认并尊重公司意思自治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公司自治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公司、股东和社会创收的同时也会导致公司非正常治理状况的出现。如瑕疵出资、抽逃出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公司高管、大股东压制小股东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这就是公司自治的局限性,为克服这一局限,有必要适当介入外部力量予以纠正。公司自治的局限性是外部干预的正当性的实质所在。

其次,公司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赋予外部力量干预公司治理的义务。基于公司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最主要主体这一现实情况,外部力量对其进行适当干预也是一种现实需要。“其存废枯荣,不仅关系股东利益之追求,公司从业人员之生活,抑且与社会交易之保护、公益之维护及国家经济之发展息息相关,其影响可谓大且巨,实不便完全委由公司自律,而有加强国家公权监督之必要”①。

最后,需要外部干预来平衡公司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在克服公司运行障碍的问题上,内部自我解决作用巨大,但公司内部机制对有些问题却束手无策,如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员工正当利益的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股东滥用法人资格责任的追偿等。上述人员均是公司运行的参与者,可是公司治理结构的自然运行已不能纠正上述人员之间的利益失衡,尤其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这就产生了对外部介入的需求。

(二)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对于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是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笔者试图从以下几种理论界的观点进行简单的阐释与论证。

1、公司合同契约关系理论。

“关系性契约”的创造性提出为公司合同理论提供了依据,麦克尼尔在其《新社会契约论》中将公司合同本质定位为“关系性契约”②。落实到公司上,为了公司的正常存续和经营,就是要求公司参与者良好的维持各方关系,至少维持在能使公司经营下去的状态上。公司僵局就是一种股东关系极度恶化导致的公司现象,这当然产生关系性契约失去效力的后果,也是公司合同契约关系的破裂。根据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纠纷处理的规定,契约参与者在相对人拒绝履行契约,契约关系破裂,使自己的利益受损时,有效的救济手段就是寻求司法救助,法院也有义务提供救济。一旦司法机关应公司异议股东的请求提供针对公司僵局问题的救济,事实上就是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

2、期待利益落空理论

期待利益落空理论认为,公司参与者在基于公司存在的前提下订立合同就存在一个或多个期待利益。在公司出现僵局无法正常经营时,即使公司还能盈利分配红利也会因为僵局而迟滞,何况通常情况下,公司僵局导致的后果是公司营业的根本性破坏,盈利成为不可能,进而导致股东期待利益落空。

3、信义义务理论

信义义务理论主要存在于有限责任公司,这是由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所决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机构简化,其日常运营经常取决于公司股东或董事的个人意志和行为。由于缺乏股东和董事之间的相互制衡,掌握大量权力的股东和董事就极易做出“权力的自我寻租”行为。股东和董事若过分追求自我利益,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恶性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信义义务的主体也包括小股东。因为,小股东若不按信义义务行事,滥用一票否决权,也很容易引发股东层面的僵局。

从上述几种理论可以看出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合理性与可行性的。但是在实践中,法院在介入公司僵局时必须得同时兼顾两种情况,一是要尊重公司的意思自治,二是要为公司的良好运作提供积极支持。所以,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一方面要积极回应现实需求,应股东申请,帮助股东和公司脱离公司僵局的困境;另一方面要注意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合理界限。

三、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界限

(一)公司自治权排斥司法权的过度干预

笔者在前面已经论述了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实质上是司法权对公司治理的干预,这就关系到公司自治权与外界干预的问题。公司自治权实质上并不排斥司法干预,二者其实是一种互补关系,司法权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司自治的缺陷问题。因此,在自治与干预之间需要一个衡平。除此之外,公司自治权要求效率至上,而司法权体现公平价值,效率与公平是两个此消彼长的事物,极推效率则必然导致公平的丧失,如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公平竞争和垄断现象;若一味追求公平,忽视效率,必然阻碍市场经济运行的发展。

(二)公司的社会责任要求司法权审慎性介入公司僵局

我国新《公司法》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强化了公司的社会责任。新《公司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183条的规定可知,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的后果就是公司的司法强制解散。司法解散是一种置公司的营运价值于不顾而消灭公司人格的极端处理方法。公司解散势必对职工、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某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的解散还会波及当地社区利益及挫伤市场经济的运行。所以,为了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保护,即实现公司的社会责任,只要公司还存在继续经营下去的可能,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能解决目前的僵局状态,即使是公司内部股东协议解散公司也比司法强制解散公司节约成本,就不能运用司法权强制解散公司。

(三)法院难以把握“公司僵局”的实质

首先,我国新《公司法》183条的规定过于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尽管2008年公司法解释(二)规定了三种可具体操作的、具有指导性的“经营管理严重困难”的情形。“经营管理”、“严重困难”、“其他途径”都是难以准确把握的形容词,其具体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缺乏规定。现有法律的规定没有提供给司法机关一个良好的适用依据,所以,法院对公司僵局的正确判断缺乏立法上的支持。其次,司法权介入公司僵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直接导致法院难以把握“公司僵局”。公司的股东和董事,由于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十分了解,对公司目前所处的经营状态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但是,对于从未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司法机关而言,很难对公司经营的实质状态做出准确判断,其所有的信息来源均是从呈递的证据中获得,难免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即使法院能幸运地掌握所有涉案公司的信息,也会因为没有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而很难发现公司存在的实质问题。

(四)司法权的过度介入会使公司股东产生依赖思想的同时也易诱发股东的道德风险

新《公司法》第183条明确规定了股东申请司法解散的一个条件是“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表明法律对公司僵局处理的态度是要求股东首先寻求自我救济或如行政权力等其他力量的救济,若通过这些途径仍不能解决公司僵局的问题,司法权才能介入以司法强制解散公司的方式终结公司法人人格来化解公司僵局。通过法条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给与了争议双方一切救济机会,非不得已,不得寻求司法公权。其实,即使势不两立的股东之间发生了纠纷,也应竭尽商业智慧和其他方法寻找其他解决之策。如果一家公司发展前景良好,只是对峙股东难以容下对方,那么是可以寻求如分立公司的方式来化解纠纷的。再从救济中小股东的角度看,在启动解散公司之诉前,小股东应当首先尝试查账权、股利分配请求权、请求大股东收购自己的股份、请求公司回购股权等救济方式。只有当前述较为理性和双赢的救济途径于事无补时,才能适用解散公司这一毁灭式的救济途径。如果司法权对公司僵局的介入形成习惯,反而会削弱公司股东寻求其他方式解决公司僵局的能力,促长异议股东依赖司法权解决公司僵局的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若公司股东滥用诉权,以期从解散公司的诉讼中获得私利,由于司法权具有被动性和程序的严格性,很可能会陷入被股东利用的尴尬局面,也会增加股东滥诉的道德风险。(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保树:《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杨勤法:《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以司法介入的限度和程序设计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张钢成:《公司案件38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5]丁婷:“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正当性与局限性——兼论我国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的重构”载于《河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注解:

第4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有机融合

21世纪的今天,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地管理和有效地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是促进公司内部有效运转的主要动力,也是保障公司内部控制发挥功能的有效前提。公司的内部控制则是公司运行中的重要内部监管力量,又监督着公司治理的运行。现代化的公司发展需要实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共同作用下推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概述

1.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涵义

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公司的制度系统安排及流程,以使公司的资金、信息、物流、人力等处于一个顺畅的运行之中,以推动公司的整体实力的提升与发展。公司的治理是将公司的生产要素、利益分配、产权要素等合理搭配运行,实现合理的推动。公司的内部控制则是公司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保护公司资产的安全、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及公司方针政策的有力贯彻而采取的系列内部调控、规划约束及评估等措施的统称。

1.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一种约束、制约的制度,主要解决的是股东、监事会与董事会间的权责平衡及分配,多牵扯到法律层面的问题。公司的内部控制则主要是董事会或者经济管理层、执行机构为确保公司财务、实现经营目标及加强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等而实行的一系列控制举措。内部控制主要是执行机构自身内部建立的管理监控制度,属于公司内部管理层面。

此外,公司治理属于公司的所有者与管理者间的委托关系而形成的,公司的内部控制则属于管理高层与下属管理人员间的、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间的等委托关系而形成的。虽然两者都属于委托关系而成的,但是公司治理主要是受到公司法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公司的内部控制则属于公司内部之间的,不受到法律具体的规定,只有原则性、一般性的规定。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存在着制约、牵制的关系。健全的公司治理可以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有效的保障。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延伸与具体化。

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是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今天,在现代化的公司发展中,应积极深化对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认识、准确定位,理解并深化两者的内在关系,积极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

2.1通过健全公司治理,弥补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首先表现在通过健全公司治理,弥补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由于公司内部控制在制度设计、实际运行时,势必会受到设计者或实际运行者的学识、理念、行为方式以及其中各层级、部门或个人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影响,也势必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就成为内部控制中的“短板”,随之而来的就是运行效率降低、内部控制成本膨胀、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公司治理是对公司整体运行的掌控,也是公司内部控制的大背景。一定程度上,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取决于公司治理水平的大环境,只有健全的公司治理,才可以使内部控制的机制得到有效地发挥,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总之,通过健全公司治理,弥补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要积极发挥审计委员会的有效职能,其作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环节,积极接受有关于公司内部的审计、会计及控制等层次的投诉,进而实现领导内审,强化董事会的积极作用,健全公司的治理。第二,要确保审计委员会自身的独立性,其自身行使的职权与其部门人员的工作及利益联系紧密,与公司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攸关,只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才可以有效发挥其职能。

2.2深化公司的内部控制,促进治理水平的提升

良好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是公司治理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由于内部控制在公司的发展中处于一个重要的监督管理的位置,所以说,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进而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则必须深化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升控制的水平。主要可以从以下入手:第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第二,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应积极发挥公司文化环境的积极作用。总之,应从积极提升内部控制的能力水平与控制氛围方面,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公司的健康发展。

2.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的时展趋势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现代公司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现实存在。完善的公司治理与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现代公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内在追求。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下,为了现代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需要我们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机融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互相促进。

3.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今天,现代化的公司制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企业发展中重要角色。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只有健全现代化的公司体制,才可以推动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而其中,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将成为公司发展的时代趋势。因此,现代化公司的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提升、健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机制,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

第5篇

柒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自1992年创立之初,领导就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以“人本创新和谐报国”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融天地之力,创绿色未来”为企业的使命,致力于打造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减排监测运营服务商。面对多变的国内环保市场和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紧紧围绕“企业经营”这个核心,全力推进文化强企工程,不断整合和升华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和铁军的战斗力,实现了对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支撑。

一、天融特色的企业文化

六合天融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别注重吸收学习先进的文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过沉淀与创新,形成了由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精神、企业人才观构成的六合天融特色企业文化。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人本、创新、和谐、报国

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自创立之初,就以“人本创新和谐报国”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中摆在公司第一位的是以人为本,以公司所有的员工为本,以公司所有的客户为本,公司的发展壮大是与客户的支持、员工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公司首要任务就是让客户舒心,让员工安心;创新则是指在公司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坚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摸索出一条适合公司、适合行业、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谐则是指公司内部、公司与公司之间、公司与社会之间都要形成和谐的氛围和关系;报国体现了公司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感,从小的方面讲,六合天融公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帮助扩大就业人员,创造经济价值,缴纳企业税金,为社会贡献力量;从大的方面讲,一方面,中节能六合天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污染物排放,修复受损的环境,利用可循环废弃物,为祖国的碧水蓝天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为国家摸索经验、探索道路,靠自己的力量推动环保行业的发展和转型。

(二)企业愿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环境运营服务商

作为环保行业的先锋军,多年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时刻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污染气体减排和在线监测服务,经过不懈努力,公司现已拥有国际领先的湿式氧化镁法脱硫技术,是国家环保部首批烟气脱硫工程特许运营企业,在电力、冶金行业拥有众多建设业绩和运营业绩,尤其在冶金行业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在线监测领域也位列全国前列,具备了发展成为巨型先进环保公司的根基,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环保行业的政策和中国节能集团的战略规划后,公司确定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环境运营服务商的企业愿景,并将为之持续奋斗。

(三)企业精神:航天精神、铁军精神、中节能精神

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最初的创立团队来自于祖国的航天系统,最初的企业精神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 融入了“国学精髓”,而后依托六合集团铁军后裔背景,借鉴军队培训体系及公司自身发展需要,公司学习吸收了“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的“铁军精神”和“创新、拼搏、奉献”的“中节能精神”,最终形成了以“航天精神”、“铁军精神”为骨干、“国学精髓”为血液、“中节能精神”为经脉的企业精神,并形成了特有的表现形式。

(四)企业人才观:mp2

六合天融公司创立至今,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公司逐步摸索出一套独有的、具有天融特色的人才标准,总结为mp2模型。mp2模型共有三个维度:德“(m-morality)”、才“(p1-performance)”和“激情(p2-passion)”,与传统的德才兼备相比,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非常强调“激情”,无论是刚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已经在职场中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员工,都必须时刻精神抖擞,愿意为公司的发展,与环保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三个维度兼有的人才是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渴求的人才和优秀员工。近二十年来,中节能六合天融就是靠着mp2模型筛选出来的人才实现着公司的持续发展,快速发展,逐渐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打响了知名度。

二、天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企业文化存在于传承,发扬于传承,没有传承,就等于放弃企业长期积累的精神文化资产,但企业文化也必须创新,没有创新,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企业就可能停滞不前,走向衰败。因此,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不能顾此失彼,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灵魂。

在“天融文化”的引领下,六合天融公司开展了大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其中较著名的有:党政工团院同心圆建设和虚拟团队。

(一)“党政工团院同心圆建设”

加入中国节能集团后,公司积极主动的完善自身组织建设工作,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成立了党委、工会和团委。以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为核心,公司党委、工会、团组织及天融学院,结合不同组织目标,开展工作规划,开展相关活动,从不同侧面参与公司经营战略的实施,也保障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与公司

行政机构和专门的培训机构“天融学院”一起,创造性的形成了“党政工团院共建同心圆”新组织理念和形式。

如今,“党政工团院共建同心圆”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每一个六合天融人的脑海中。2013年,党政工团院基层慰问、天奥杯运动会、昌平扶贫、贫困生资助、雅安捐款、阜平捐助、天融月刊合订本的编辑成册、多期新兵营的举办等一系列充满爱心和富有六合天融特色的活动,为公司文化传承、促进新员工文化趋同,更快、更好的融入公司环境搭建了平台,开辟了捷径。

(二)虚拟团队建设

虚拟团队是虚拟组织中一种新型的工作组织形式,是一些人或团队由于具有共同理想、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团队。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比,虚拟团队的管理柔韧性更大,管理效率和速度更高,在虚拟团队中形成扁平式的组织形式,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更有利于发挥虚拟团队所有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虚拟团队是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历史上企业文化的一朵奇葩,为公司的成长、转型、模式探索提供了众多宝贵的经验。20__年,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虚拟团队入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教学案例库,更是成为了所有天融人的骄傲。

在多年的实践中,根据公司经营的实际需要,虚拟团队最终可能会变成公司的实体部门,或在为公司摸索出有效道路后解散。公司历史上每一次创新、每一次成功转型的背后几乎都有虚拟团队存在的身影。自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铁军培训班”第一期以来,已经先后成立过20余个虚拟小组,涵盖公司的各个领域,为公司发展和管理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融文化”的推行效果

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自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保持50%以上的业务增长,业务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也持续稳步提升。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持续的文化创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特色的“天融文化”,不仅为企业带来迅猛发展的动力,带动了企业一年一个新台阶的前进。

在天融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公司的成功转型和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天融文化的巨大贡献。天融文化在公司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公司创立之初,中节能六合天融公司“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给了创业者们一路前行的勇气,让他们在白手起家的时候,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从不放弃,永不退缩,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他们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在在线监测行业站稳了脚跟,研制出了全国领先的仪器设备,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在线监测仪器行业的控制。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公司赢得了富有战略眼光、民族热情的爱国志士的关注,获得了更多的资本注入,吸引到了一批致力投身于环保行业的人才,大大加快了公司的发展速度,也让公司获得了学习吸收铁军文化和中节能文化的机会。

在公司的营销工作遇到困难时,虚拟团队和铁军精神的完美结合,及时转变了公司营销模式和发展方向,为公司持续高速增长开辟了新的道路。公司5110战略提出后,公司的创新意识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司全员动员起来,从公司的商业模式、内部管理、科技研发、设计施工的各个方面,为公司献计献策,完善公司的战略规划和落地方案。

在和谐人性的环境和氛围中,公司内逐渐形成了和谐、积极、阳光的行为导向,公司员工人人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在长年累月的人本关怀中,公司的人员流失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员工在公司的平均服务时间在5年以上。很多第一份工作即在天融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行业中的青年专家、岗位

能手和公司的中流砥柱,成为公司稳定快速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

公司在文化的巨大推动下,在航天精神、铁军精神和中节能精神在公司的企业文化中的完美融合中,在公司的报国热情,深厚底蕴,创新意识和拼搏激情中,公司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欧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也发生较大变化,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交流中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从而强化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地位。国际市场的发展主要以跨国公司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产业转移为国际化以及全球化发展。该现象不仅促进了企业之间经济的相互交流,也大大改变了国际市场环境。

一、欧美跨国公司的主要特点

1.规模大、实力大

在第二次战争后期,欧美跨国公司经济就已经得到飞速发展,不仅建设规模比较大,创建的经济实力也比较大。随后,日本以及很多亚洲跨国公司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与欧美跨国公司形成平衡经济趋势,但在总体发展形势上,欧美跨国公司主要以美国发展力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在工业制造领域,美国跨国企业成为市场上的不败力量。根据美国相关杂志指出,在工业部门企业中,美国成为世界范围内建设最多的国家,一直领先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

2.技术先进

欧美跨国公司一直将技术作为经营管理的主要趋势和发展基础。它们在技术领域研究中,不仅投入大量资金,提供了丰厚的人才资源,而且还实现较大的经济规模效益,并研究大量的经济成果。从而在发明与技术创造领域实现新的发展地位。根据日本对科技水平衡量的相关指数中可以看出,在60年代初,美国的科学技术指数就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实现了更多的科技专利。

3.与金融共生

欧美跨国公司的经济发展始终与金融系统形成紧密联系,对于银行发展来说,逐渐形成了股票、债券,信贷等方式,并在业务形式上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服务。在二战后期,美国跨国公司产业的不断扩大,相关的资金来源都是银行发行的债券等行为发展而来的。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期间都与银行形成良好合作,它们在工业资金以及金融资金成本上都实现较大趋势。随着欧美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一些比较大的跨国公司在内部还建立了银行,为资金运营情况实现了较大发展。

二、欧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共同特点

1.兼并战略

兼并战略主要是对东道国企业的相关手段进行收购,并对该企业实行控制与管理形式,并实现较大的海外经营领域的一种战略。兼并战略的实施主要是欧美跨国公司利用的一种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力量的不断增长,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欧美跨国公司利用兼并战略改变了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等战略。

2.多样战略

欧美跨国公司的发展形势是多样化的,该公司首先是面向本地发展的,该期间形成的产品还比较单一,主要的生产活动以及销售活动都以本地市场为基础条件。随之,逐渐向国内市场发展,生产与销售的产品不断实现多样化。然后向海外发展,该阶段的生产与销售产品虽然也是多样化的,但主要的销售市场已经从国内转为国外。随后,该公司的市场趋势不断成熟,不断实现了世界性的经营市场,不仅在本国地区,海外地区,市场范围是全国性的发展形势。并根据世界市场的规范要求,不断对自己的生产模式以及销售模式进行调整,从而真正实现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变化。实施产品多样化对欧美跨国公司的经济变化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逐渐的适应了市场的复杂性变化,利用不同的产品周期进行销售,也延长了企业的发展时间。并不断形成成熟经营战略,从而实现新的销售市场。

3.一体化战略

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是跨国公司内部发展的主要体系,欧美跨国公司在发展一体化战略中,主要立足于全球化的经济目标以及全球战略实施。根据世界利用资源以及产品销售形式,将生产活动完全形成全球经济变化,从而实现生产活动与销售活动在市场中的最佳组合形式。跨国公司中的每个子公司经营都是全球发展形式上创建的,子公司的利益发展要服从母公司发展的相关利益。一体化结构在生产、销售以及金融、开发等环节上都要实现总体经营。在管理体制上,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不仅打破了国家限制,在不同国家地区也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4.嫁接战略

随着日本等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欧美跨国公司已经不完全独立占有世界经济。在竞争激烈发展形式下,欧美跨国公司对子公司实现控制已经不完全是唯一的发展途径。所以,在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变化下,欧美跨国公司引进先进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以相关的无形资产力量对国外企业进行出售,并以嫁接形式在海外市场进行渗透。特许经营也是欧美跨国公司实现的一种策略,他们将一些投资国家在技术出口等方式上进行限制,并想这些国家进行渗透,不仅是自己在技术领域占有较大地位,也扩大了自己的无形资产力量。

三、对我国的相关启示

1.主动参与全球合作

欧美跨国公司的经济发展给我国市场带来较大竞争,我国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属于防御型战略,在全球经济变化中根本不能实现新的发展领域。所以在该背景下,我国企业就要主动与外国企业进行合作。欧美跨国公司在全球战略发展中适应了新的调整方式,为竞争环境带来较大变化。不仅实现了合理的资源形式,也适应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发展。而我国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引进外资形式上需要进行大量调整,特别是我国经济管理方式,要根据跨国公司在战略调整上的方式,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全方位的战略调整,从而促进自身利益发展。

2.避免跨国公司垄断

我国企业为了避免欧美跨国公司实施垄断行为,就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保障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地位。首先,建立的法律法规政策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管理,我国 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期间,要对外资企业进行限制,最好实现合资经营策略。随着我国企业在世界地位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外资政策也要不断调整,在多种发展领域上,以保护本国利益为前提条件,并保障跨国公司的合法权益。而且,建立的法律法规政策还要避免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因为欧美公司的垄断行为不仅会影响我国企业的公平竞争,也降低我国经济安全性。

3.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欧美跨国公司在产业结构上的调整给本国企业带来较大优势条件,不仅在技术研发、服务业上加大投资,我国企业还要吸引外资产业结构,并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在技术领域发展中,我国应直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鼓励一些具有高科技企业进行开发。在制造行业,要以多种投资形势进行研发,使我国科技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多。在经济全球市场发展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实现了新的创新领域。根据外资发展形势以及投资力量,并实现我国服务形式。不仅增加了我国产业的服务含量,提高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为新型产业结构,从而使我国企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四、结论

欧美跨国公司在经营战略上的改变实现了全球经济的新变革,特别在竞争激烈全球市场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实施战略,不仅创造新的科学技术,调整不同的经济结构,也实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由于我国跨国企业在该背景下的经营管理比较落后,因此就要借鉴外国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钱晓婧.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张莹,石庆龙.美国等国家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共同特点与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15,29:68-69.

[3]罗岚.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1.

第7篇

PlantiCo Zielonki始建于1899年,是波兰最大的种子公司之一,总部位于华沙(Warsaw)附近,也是波兰最大的蔬菜和花卉种子生产公司。在国外,包括中国、意大利、法国和智利等国家,均建有颇具规模的种子生产基地。该公司非常重视育种研究,拥有大量的注册品种;它同时拥有波兰最好的种子加工工厂和储藏库。

Torseed SA总部位于托伦市(Torun)。在过去的15年里,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目前为私有企业,是波兰国内唯一的股份制园艺种子公司,50%的股权所有者为种子生产者和经销商。它拥有3个苗圃中心,在公司运营中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采用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因此尽管其育种力量薄弱,但公司仍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其营业额主要来自于蔬菜和花卉种子贸易,其余则来自苗圃。

Polan位于波兰南部的克拉科夫市(Krakow),是波兰历史最悠久的园艺种子公司,在作物育种方面颇有成就,同时也进行花卉育种,拥有数量庞大的注册新品种。其在育种方面最为成功的5种作物为黄瓜、菜豆、洋葱、大田西红柿和胡萝卜。

W.Legutko始建于1992年,位于波兰西南部的拉维茨(Lawicz)。作为一家私有的家族企业,它是欧洲最大的蔬菜种子供应商,也是波兰最大的园艺种子出口公司。其生产运营缺乏传统优势,且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滞后,但在种子贸易方面仍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该公司在国外,包括中国、印度、坦桑尼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拥有较大规模的种子生产。

Spójnia-Nochowo主要从事蔬菜种子生产,具有很强的育种能力,运用先进的种子质量控制技术是该公司的一大特点,也是保证公司高利润的主要原因。公司在国内外均有种子生产基地。未来该公司有望与其他公司合并,以期更好地发展。

Kutnowska Hodowla Buraka Cukrowego(KHBC)该公司保持了种子生产和贸易的传统优势,有卓著的育种成果和大规模的农副产品生产。公司建有独立的种子包衣工厂,并且使用德国种子公司KWS提供的技术,是一家利润较高的企业。

Wielkopolska Hodowla Buraka Cukrowego(WHBC)位于波兹南市(Poznan)。该公司的育种力量十分薄弱,主要使用波兰和丹麦其他公司繁育的品种。但是该公司具有强而有效的种子市场营销策略,在意大利和法国进行种子扩繁,为波兰和德国的糖厂提供甜菜种子。这家公司的部分股份所有者为英国Lion Seeds公司。

Poznańska Hodowla Roslin官方的英文名称为Poznan Plant Breeders,位于波兹南(Poznań)附近,是波兰最大的农作物育种和种子生产公司。随着不断地收购其他小规模的农业公司,目前该公司在全波兰境内有12个子公司。公司的育种力量很强大,其农产品种植面积超过5000hm2。

Rolnas位于比得哥什市(Bydgoszcz)主要从事谷物类、豆类和草类种子生产。目前公司没有育种项目,只进行单纯的种子生产和贸易,其产品大量出口到欧洲和美国。拥有4个种子加工车间。1.10Ma opolska Hodowla Roslin 位 于 克 拉 科 夫(Krakow)。从事的育种项目包括谷物类、草类、豆类以及玉米,同时它也是波兰境内唯一生产饲料甜菜的种子公司,向许多前社会主义国家出口饲料甜菜种子,如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等。

调查结果与分析

这10家种子公司近5年间的业务范围,其共同特点在于这些公司几乎全部都涉足于种子贸易、扩繁和育种。其中PlantiCo、Polan和Spójnia公司将育种作为其最主要的业务,而Torseed和W.Legutko则以种子扩繁为主。在农业种子公司中,KHBC、PoznańPlant Breeders和Ma opolska Plant Breeding公司的主要业务为育种,而WHBC和Rolnas公司的主要业务则是种子扩繁。由此可见大部分的种子公司都很重视育种工作,将其放在经营业务的首要位置上,从而加大公司在种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谈判力。从主要经营的作物品种上来看,PlantiCo、Polan和Spójnia这3家园艺种子公司的主营品种为黄瓜。KHBC和WHBC作为波兰两家最大的甜菜种子公司,主营品种则是甜菜。PoznańPlant Breeders和Rolnas这两家公司的主营作物都是谷物类和豆类,这两者互为最大的贸易竞争对手。Ma opolska Plant Breeding则将经营重点放在饲料甜菜上。10家参与调查的种子公司中,有4家为私有企业,其余6家为国有企业。从表2中可以看出,5家园艺种子公司均为盈利企业,其中PlantiCo、W.Legutko和Spójnia这3家公司近5年来的营业额呈现增长趋势,另外两家园艺种子公司Torseed和Polan则保持相对稳定。

在农业种子公司中,PoznańPlant Breeders、Rolnas和Ma opolska Plant Breeding这3家公司的营业额在过去的5年间保持增长。KHBC是唯一一家营业额有降低趋势的公司,WHBC公司的营业额则不稳定,这从侧面说明了波兰的甜菜种子市场目前的态势。Torseed和W.Legutko这两家园艺种子公司的客户类型只有业余爱好者,其他3家园艺种子公司的消费者则包括业余爱好者和职业种植者,但实际上业余爱好者是其主要客户。参与调查的5家农业种子公司都以职业种植者为主要的客户群,其中只有Ma opolska Plant Breeding公司拥有少量的业余爱好消费者,由此可见园艺种子公司和农业种子公司在客户群上的一个重大差别。参与调查的5家园艺种子公司在市场上未卖出的种子比例从9%~15%不等;而在5家农业种子公司中,Ma opolska Plant Breeding公司未卖出的种子比例为0,KHBC公司也只有1%的种子未卖出,其他3家公司则从3%~5%不等。

此外,5家园艺种子公司均有从其他公司购买种子,占其种子总产量比例的8%~25%。在5家农业种子公司中,两家甜菜种子公司只销售自己的种子产品,Rolnas公司有2%的种子产品来自其他公司,Ma opolska Plant Breeding的种子产品中有10%来自其他公司,但是PoznańPlant Breeders却有高达60%的种子购买于其他公司。在参与调查的5家园艺种子公司中,Polan公司的员工数量最多,排在第2位的是W.Legutko公司,Torseed公司则是员工数量最少的园艺种子公司。在5家农业种子公司中,国有企业Ma opolska Plant Breeding的员工数量最多,其次是PoznańPlant Breeders和KHBC,而两家私营企业Rolnas和WHBC的员工数量最少。PlantiCo Zielonki和Polan公司把2010年的营业额收入全部用于投资;W.Legutko和Spójnia只把一小部分营业额收入用于投资。而在5家农业种子公司中,2010年投资额占营业额比例从30%~60%不等,Ma opolska Plant Breeding公司和Rolnas公司是投资比重最大的2家公司;其中作为私营的WHBC公司在营业额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对于投资持更加慎重的态度。#p#分页标题#e#

小结

第8篇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背景与价值

利益相关者理论,又称利害相关者理论,最初是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近年来不断发展,从国外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来看,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分为实证主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工具主义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规范主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至于何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不同,定义各异。规范主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任何能够确认以下主张的某种形式的理论,即公司管理者应该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看成是具有内在价值,且应该追求各类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据多德考证,公司应当对利害关系人负责的观念早在1929年就由通用电器公司的一位杨氏经理在该年1月份的演说中反映出来了。他认为,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而公司的经理们有义务保护这种利益。至于“利益相关者”一词是由斯坦福研究所于1963年最先提出来。当时,该词作为一个术语,系指“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便不复存在的各种集团”。传统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包括所有受公司活动影响或者影响公司活动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后来,美国学者克拉克森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团体与二级利益相关者团体:前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和政府;后者包括大众传媒和各类专门利益集团。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利益相关者理论才开始真正兴起。任何一种理论的兴起必然有其实践中的根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也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美国29个州公司法的修正引起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变革,新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只为股东服务。允许经理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拒绝“恶意收购”,以保障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他们认为,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保外部资金流入企业,寻求鼓励企业的各种利害相关者从事有效投资。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集体力量的结果,体现了各类资源所做出的贡献,包括投资者、经理、雇员、债权人和供应商。公司应当认识到利害相关者的贡献是建立一个有竞争力而且盈利的公司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利益相关者中建立创造财富的合作是为了公司长远利益。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利益。

(二)人力资本上升引发职工力量的强大,“股东至上主义”逻辑是从新古典产权学派关于企业的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契约形式。企业的所有权就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周其仁认为,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之所以剩余索取权是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合约是不完备的,也就是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在签订合约中留下了一定的“公共领域”。在这个“公共领域”中谁有控制权,取决于双方的讨价及谈判的力量。由于实物资本具有“专用性”,使得资本提供者很容易被“套牢”,所以在与人力资本组成企业后,承担着实物资本损失的风险,这样企业所有权落在非人力资本手中可以防止资本被套牢和被滥用的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分工的深化,人力资本在企业中也有了“专用性”的特点,在生产经营中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样,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就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

(三)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外部性和社会力量的增加,对公司治理构成了强大的外部冲击,“外部性”产生于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不一致。新制度经济学证明,外部性无论是正负,都不能产生最优的结果。正的外部性(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的激励不足,产量小于最优产量;负的外部性(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导致约束不足,资源被滥用,产量大于虽优产量。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外部性增大,与此同时,社会力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逐渐增大,当这种外部性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福利时,这些社会力量就会采取措施来“惩罚”公司的行为。这种惩罚行为迫使公司在制定决策时不得不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一定程度上说,此时这些利益相关者已经间接进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中。

二、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的公司治理分析

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认为,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因为企业的财产是由出资者投入的资本形成的,这些资本以物的形式沉淀下来,构成企业信用担保的基础,从而出资者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那么理所当然应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在经济学上就表现为股东权益最大化构成企业的终极目标。杨瑞龙、周业安认为,这种以股东权益为唯一标准与治理所有企业财富创造性活动中作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投资并不仅限于股东,供应商、贷款人、顾客、尤其是企业雇员往往都做出了特殊的投资,这些投资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哪家公司持久的关系。认识到公司是一种治理和管理者专业化的制度安排,会促使人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雇员、贷款人、供应商或者其他人都可以做出专业投资,这些投资与股东们的投资一样面临完全的风险。所有在企业从事的业务活动中作出特殊投资的各方,他们之所以作出投资,都事先假定并期望他们能从企业内部这些资产的联合运用所创造的利润中获得相应份额的收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在现实中推动了公司治理理念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在英、美国家,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目标已向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目标倾斜。1973年英国公众公司(CBI)事务委员会在《英国公众公司的责任》报告中提出,董事会为了长期收益必须承认他们对雇员、债权人、消费者、社区及全社会如同他们对股东那样负有责任,尤其强调与雇员之间保持令人满意的工作关系的重要性。1980年的英国公司法案要求公司进行经营决策时既要考虑股东的利益也要考虑雇员的利益。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洲1310法案》通过,从而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企业和社会至少某一方面的主旋律。该法案指出,利益相关者享有公司治理的权利。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所拥有的权利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股东是公司的发起人,是公司治理的原始动力;企业管理者拥有公司的经营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关键;雇员是公司的劳动力资源:债权人是公司发展的资金提供者;供应商是公司产业链中的供应链;顾客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外部依赖者:政府是公司税收政策的制定者;他们共同参与公司治理。

德国的公司治理最终着眼于公司的长期财富,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所有者,同时还包

括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债权人、消费者,特别是职工的权益。

在日本,公司治理目标是“家庭”的维持和兴旺。日本公司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集合,公司的发展被当作受益人集团所有人的一份潜在财富。虽然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考虑所有受益人利益,但在管理过程中仍然比英、美等国公司更加重视雇员,其原因在于德、日历史上就有维持高就业率和稳定产业关系的传统。

在我国,由于缺乏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很多公司把本应公司内部化的成本予以外化,转嫁给社会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滥用经济优势垄断价格、排挤中小竞争者、欺诈消费者、法人犯罪等。同时,公司内部权利制衡手段的欠缺也导致企业经营的非效率,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司不仅要追求股东的利益,而且还要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对我国企业来说,构筑一个由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利益相关者参与下公司治理的意义

由利益相关者理论我们认为,公司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组织。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都同公司有不同程度的利益关系,都应该有权利以相应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企业的治理结构应该也是必须做到能够调整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199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强调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2002年1月9日中国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第六章专门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集中体现了对公司本质的新认识、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视和经济民主化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理论。虽然该理论本身还未臻完善,将其应用于实践的具体做法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但其所体现出来的进步价值观念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有利于公司追求长期目标,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利益。股东的有限责任和股票的高度流通性使股东在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时,可以选择“用脚投票”,规避公司经营的风险;同时,股东还可以通过投资的多元化来分散投资风险。而公司的经营者和职工向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这种无形的人力资本面临着随公司破产、个人失业而大幅贬值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的经营者和职工更有动力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有助于完善公司内部监督制衡机制,降低成本,“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所引发的问题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天生缺陷。目前在大型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通常都无法有效地约束公司的经营者。在一个典型的美国上市公司里,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股东可以凭借其持有的股票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而即使是一群股东集合起来通常也很难对公司的决策施加影响。例如,通用汽车公司最大的五个股东――它们自己也是代表非常分散的小股东的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全部股票加起来还不到公司股票总数的6%。因此,经营者就可能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来谋求自己的私利,如更高的薪酬、更好的办公条件及其他福利,发生“道德风险”。处在公司外部的股东由于信息的不利偏在,很难有效地进行监督;而股东大会作为一个会议体的机关而非常设机关,对经营者的监督也十分有限。然而,作为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职工和主债权人银行在监督经营者方面有着天然的信息优势,只要给予他们利益刺激和相应的权利,可以在公司内部形成有力的监督制衡机制,防范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降低成本。

(三)可以培养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长期稳定的信任合作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现代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团队的合作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于公司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公司的长期经营和长远发展需要各方持久的合作,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这种合作关系的中断可能会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所以,公司与各利益相关者只有建立起彼此间的长期信任,才能巩固这种合作关系。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是建立信任的有效方式。

第9篇

我是xx人,南师大毕业,转眼间离开学校已经有三四年了,喜欢南京这个城市,因为对它最熟悉,是个随和乐观的人。

不知不觉的到公司已经有一个月了,经过一段时间对公司的了解,已经基本上熟悉了公司的同事、工作方式、各种规章制度。

借此机会说一下这段时间来对公司的一点个人感受:

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经过对公司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各位同事的帮助,已经慢慢的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学习的过程中碰过钉子,也遇到过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经过心态的转变,熟悉公司的工作流程之后,对大部分事情都知道怎么去做了,也没有了放不开手脚的感觉。

公司的工作节奏很快,各种要求也很严格,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对公司的初步印象。虽然这样的环境可能会使一些员工感觉到压力大,但是对待所有的项目,所有的细节,只有一丝不苟、“咬文嚼字”,才能将工作做好,才能使公司更好的发展下去。公司领导平时都能利用一些时间和员工交流,参加一些活动,这个我感觉很好,一方面能够增加领导和员工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也能放松一下心情,舒缓一下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疲劳。

其次,对我一个月来的工作状况做一个小结:

一、要加强对工作细节的把握。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极其重要,甚至影响到一个项目能否顺利的完成。通过这段时间,各位同事对我画的图纸校审出了很多小的错误,这些错误有一些对项目可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都是不应该出现的,也影响客户对公司产生不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能助长自己马虎不认真的态度,所以以后的时间里要尽可能的全部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二、 多加强同各位同事的交流。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取决与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融洽的工作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要把工作做好,需要同事的帮助,需要团队的力量。

三、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一个新员工,每一个同事都是我的老师,每一个同事都有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在工作中,认真的去领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学习工作技能知识。

最后,对在这个月里给与我帮助的领导、师傅和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有了你们的关心和教导,才能使我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第10篇

最近,我们看到了一种罕见的情况。一方面,中国年轻人释放出了巨大的创造力,产生了大量创业公司;另一方面,上市退出持续困难,从私募到公募这一步出现了堰塞。创业企业能不能变成主流商业,成为一个很大的悬疑。

如果说前一段时间《创业家》是在告诉创业者,当你被并购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现在我们想要提醒大公司:你就是大买家,你要做年轻人的“退出板”。

板并不神秘,它本质上是一个股权交易平台。上市公司本身就具有与小公司进行股权交易的功能,一旦获得通路,就能很好地打通公募和私募的界线,创业公司也不用再千军万马挤IPO的独木桥。

VC已经开始了“造板”运动。深创投是对中国制造情有独钟的一家本土VC,它投资了300家公司,当上市堰塞后怎么办?它想方设法向战略大买家推送自己的公司,同时控股性地投资几家上市公司,让这些上市公司成为被投企业的收购者。此外,华平创投也在服装贸易领域系统地投资和收购公司,以此解决产业里小公司的退出问题。这些VC无论是本土还是外资,都希望那些有成长性、有创造力的公司,不要因为不能从私募转公募而胎死腹中,要让它们能与大工业体系对接起来。

中国大约有两三千家上市公司,这些已经过了独木桥的公司,也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它们现在也需要通过收购的方式,与80后、90后年轻人的创意结合,把收购小创意公司变成一个商业模式。许多公司害怕收购之后出现整合问题,学术界也对并购多有疑虑,担心成功率低。实际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购便是最有效的发展方式。

在美国商业史上,大企业总会遇到创新产业的挑战,但总能快速重新爆发活力。其原因就在于,美国大企业善于通过收购小企业,来汲取变革与创新的力量。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的制造业大公司从硅谷的IT产业里汲取了力量,出现了英特尔、思科、IBM、苹果。金融危机之后,美国IT产业又从移动互联网里汲取了力量,做到了大而不倒。此外,美国的小企业也善于通过并购来快速壮大,比如Facebook收购Instagram,谷歌收购安卓等。掌握并购力量,已经成为小公司变为大公司的标配。

非常可喜的是,中国的大公司正在觉醒,它们终于明白了,要把规模从20亿元做到100亿元,必须借助并购来完成。除了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获得变革与创新的活力。

我特别推崇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先生的洞见。他说,先声药业上市后靠内生动力发展,10年时间增长了2~3倍,但是未来10年,如果再想增长10倍,就一定要靠并购、吸纳小公司来激发活力。先声药业正在打造一个新药领域里的孵化平台,把创意成果对接到自己的商业体系里,获得双赢。

原来大和小之间有一条路。从小规模的创造力到大规模的工业化、产业化的那一步,只有上市公司大买家拥有这个能力。我们呼唤那些上市公司,呼唤中国制造的主流力量,呼唤因为缺乏创新附加值而苦恼的大公司,返身来看一看你们身后那些如火如荼、充满生机的小公司,希望你们变成接应小公司的那个板,让它们平安地跨越从私募到公募的那一步。这是你们新的使命,也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11篇

最近公司党支部和部门组织学习了《论权威》、《》两篇文章,通过学习使我对恩格斯的《论权威》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权威观,作为中层要坚决贯彻执行公司的每一项决定,紧跟公司的发展步伐,加强自身管理,充分发挥中层的带头作用。克服小农意识,个人主义,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加强核心意识,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每件事情,无论大小,都需要一个核心、一个领头人。《》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充分体现了领导的核心力量和绝对指挥权,充分体现了权威的作用。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对于公司制定的发展方针和决策,要坚决的执行,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影响公司大局,更不能与公司的决策向违背。大家要目标一致,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要坚决听从指挥,积极主动的完成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执行上级战略决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论是战斗还是工作,领导的决策和方针,我们就必须无条件的的坚决执行。具备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激情,要有服从命令坚决执行的工作态度。我们要反对个人自由主义,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对公司的利益抛到脑后。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使团体精神涣散,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会破坏公司的规章制度的公正执行,公司的决策不能贯彻执行。在工作中要克服好人主义,一团和气,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司的利益。对待工作要做到敢管、会管,敢于担当。

综上所述,我们要围绕公司的一个领导核心,服从一个权威,反对自由主义,上下一心,坚决执行公司制定的决策。在今后的工作中留住朴素、找回激情,为公司的发展努力奋斗。

第12篇

大家好,感谢董事会,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同事。今天,公司任命我为运营部经理,这是公司和领导给予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各位同事的支持与鼓励。

我原来是一名开发工程师,在睿威,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之下,我在较短时间里面顺利跨过从开发工作转入运营工作的难关。顺利完成各种运营相关的工作事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我还存在着不足。但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知道,努力和回报是成正比的,这使我有了极大的勇气,敢于去面对任何挑战。不断地挑战困难,才能不断地成长起来。

然而,1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双拳难敌四手。公司的市场工作要取得更大的成果,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从运营上帮助市场开拓和销售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担任新的岗位。对于我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我勇于承担这个责任,我的目标只有一个:与公司并肩完成目标,公司的目标就是我的目标,群策群力,共同迎来公司胜利的一年。

上任后,我的规划有以下四点:

第一,落实和执行好运营部的职能,细化运营部门的运营工作和职能布局。

第二,根据市场需要,快速完成运营部招聘工作和人员布局。

第三,以公司的战略和目标为指导,制定运营策略并认真执行运营策略。

第四,加强运营部门与研发部门的配合,与研发部门一起成为市场部门的坚实后盾,让市场人员毫无后顾之忧地冲锋陷阵。

以上是我的部门规划,我衷心希望在20XX年继续得到各位同事的支持,我会竭尽全力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与部门同事共进退,共创优越的成绩,为公司作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