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季养生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保健和养生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姿态、呼吸以及人体的意念来调节人体机能,进而起到一个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1现阶段,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体育大多都是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慢慢显示出来,经过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1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过分注重运动、体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方法过于单一,乏味,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1.2没有考虑到学科间的融合贯通,利用中医院校的特点,将传统养生与保健知识和体育结合不深入。
1.3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者”。
1.4没有重视体育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消弱了学生的积极性。
2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色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更是历史悠久,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谐以及整体把握等等一些理论和思想于体育之中,因此我国传统的体育能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注重预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另外也强调整体,形神具养。例如,传统保健体育中的一些运动,武术、太极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强调动作的顺畅和谐,让人达到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还有,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与保健注重实践,强调动静相互结合。也就是说,体育健身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压力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点,正是强调了顺畅和谐,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此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在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的时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如何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
3.1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强调适度和适时的运动适度,即是刚柔相济,满足医学中的有氧、安全和适量的原则;而适时,则是要求运动要遵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原则,注意运动的时节、地点以及人体自身的特性。例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心率的最佳次数为120-140次/分钟;春季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不适合做一些激烈的运动,而人们也应该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适合锻炼的好时候,人们则应早睡早起,时常进行室外运动。
3.2结合中医院校的专业特性,以及现在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探索和实践,将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养生和中医院校现在的体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的内涵。
3.2.1根据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把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引入体育教学中,并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3.2.2和武术专业相互结合,利用其师资力量,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相关知识制定一个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普及一些传统的项目,例如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还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气功、易筋经等等。
3.2.3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时代性,选择一些易于开展同时适合年轻人的保健与养生运动项目。
3.2.4结合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特有的教学方法。另外,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3.2.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专业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清晰知识脉络,更好的学习。还有,利用体育第二课堂,开展一些保健养生方面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锻炼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术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一些比赛则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
3.3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益处
3.3.1将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项目加入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了太极、长拳等等项目,掌握了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3.3.2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内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另外,一些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也传扬了国粹文化。
3.3.3加强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整个的体育水平有了显著的升高。
3.3.4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和体育相互结合,完善了体育健身教学体系,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
藏医养生学认为: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有“天地人和”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人与客观环境、人与宇宙、人与周围的动植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除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外,还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念。传统藏医学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所致。藏医学的本质是生态医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的生、老、病、死的影响。藏医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医学理论指导医药实践活动。人生存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如果发生阴阳失调,就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引起身体的病理变化,导致身心状态异常或疾病。藏医药学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保养身体。因此,人必须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同时还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养神、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人体就健康。相反,人如果与大自然不能很好的调谐,就不能克服大自然带给人的负作用,也必然给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心灵善良和举动谨慎利于健康
由宇妥・元丹贡布于公元8世纪编著、李永年翻译的藏医药经典巨著《四部医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27页“体业分析”中指出:“人体之业身语意共三,善与不善自行非予言。”42页“日常行为”中讲到:“治病调养身体有良方,第一先讲人生之行为,只为长寿保命求安然,且把灵丹妙药密咒炼。常把起病二缘思且抛,身语意内弃恶要就善,舌等感官受磨非安乐。”指出养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以善为本,对身体的活动、语言和思想情操有所节制。43页中接着说:“千言无凭善为作体察,万语先虑自我经要严。战胜非议胜则有分寸,博学谦虚富则要知足,心力正而义长广胸怀。十恶需从身语意中抛,常怀慈悲贤良菩提心。此等皆为贤哲行为则。”也就是说人的一举一动和心灵善恶、言行都会影响到身体。
《四部医典》17页“概说”中也讲到:“治病疗养共计有四友:行止、饮食、药物和诊治。”把人的举止放在首位。提倡人们举止言行要谨慎。一切要从每一细微做起,一毫之恶与人莫做,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为人处事,心地善良、光明浩然、正气常存于心中,这样才会元气充沛,五脏六腑的功能才能保持正常。对身心健康对人有益的事多作,损人害人的事则不做。对身体虚弱的人,每获得一份精神的满足便可多增加一份生机和活力。
三、顺应四季变化,调节脏腑机能的养生观
藏医养生学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和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发育和健康。认为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休戚相关。
《四部医典》44页“时令之行”中讲到冬季人体处于“初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该做到:“是故当进辣涩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平时起居应注意“常着皮衣皮鞋避风寒,取暖烤火日晒亦酌量。”冬季人体处于代谢缓慢状态。体内阳气收敛、潜藏于体内时,养生要注意“收”和“藏”。做到精神安定、早睡早起,以利阳气潜藏、积蓄,为春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
春季人体肌肉表层逐渐舒展疏松,阴退阳藏,寒去热来,是百病丛生的季节。《四部医典》44页“时令之行”中指出:“冬季易将培根积体内,春季日光渐暖体热衰。”在起居、饮食和精神上做到“陈年青稞旱地肉蜂蜜,开水姜汤饮而粗食餐”。要“勤竞行走搓身祛培根,常坐芳香园林荫凉中。”指出春季养生要注意防寒、防暖,抵御各种传染病对肌体的侵袭。多食姜、蒜、葱、辣椒等辛温发散的食品。心情要舒畅,少在室内闷坐,多到室外空气清亮的环境中活动。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外趋,也就是说阴虚阳盛,相对内脏机能下降,许多人饮食不振。加之由于大量出汗可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导致钠离子大量丢失,会使人体四肢肌肉发生抽搐和痉挛,严重的还会出现血压降低、脉搏细弱、昏迷等症状。因此,夏季养生十分重要。《四部医典》44页明确指出“季夏娇阳之光渐炎热,只为耗力宜进甜凉食,忌食咸辣酸物忌曝光,凉水浴身酒水掺而尝,身着薄衣宜住清香房”的夏季养生法。
秋季养生法在《四部医典》44页中讲到“雨期体内赤巴秋天发”;除了室内保持湿润外,在饮食“秋季可进甜苦涩三味。”
藏医养生学提出“天人相应”的调节饮食方法。《四部医典》45页“时令之行”总结出:“总之饮食冬夏热食餐,春进粗食季夏秋宜凉。冬夏宜食辣涩苦三味,春食酸咸甜食初夏甜。秋季可进甜苦涩三味。”提出人的饮食必须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进行有规律的调剂,则有利于健康长寿。
四、调整人的精神心理是健康长寿的保证
藏医特别强调养神、养德、养性和养心,十分注重调整人的精神心理,认为心性养生是健康的保证。《四部医典》26页“身体哲理”中说“情忠奔巴住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35页“病之哲理”中说“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29页“身之恶兆”中也讲到“无忧豁达丰美呈焕发。”强调人应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藏医在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人的情绪过于激动、敏感、忧虑、兴奋、愤怒等,都会导致疾病。所谓情喜伤心、惊恐伤肾、悲忧伤肺、思虑伤脾、愤怒伤肝,就是说人的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健康不利,直接影响健康。藏医养生学认为:过于悲哀、憔悴不安、愤怒、忧虑,可以导致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早衰;精神耗损造成早逝。所以,调节情绪、修养德性是保护身体、防病和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性格开朗、活泼外向,无忧无虑的人,大都健康长寿,且很少有病痛的原因也在于此。
关键词:脑卒中;中医;神经功能恢复
脑卒中主要是发生于老年人中的一种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脑卒中的检出率与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死亡率得到显著下降,但是发生率还是比较高。于是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医养生它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已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的理论[1],对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起着决定性指导作用[2]。这些养生理论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养生方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积极作用,力求为脑卒中患者起到防病健身、预防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岳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脑卒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依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疾病分类与诊断》制定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公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制定。
入选标准:①符合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78岁的男性或女性中风患者;③病程在4w~8w,病情稳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④无明显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未按干预措施完成本研究者;②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者;③由于其它原因中途退出者;④正在参加其他临床康复者;⑤有语言障碍者。剔除标准:①病例选择时违反了纳入、排除标准而误进入康复的受试者;②纳入后未曾按康复方案执行者;③在随机化后无任何数据者;④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者。脱落标准: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康复;②有事不能继续参加临床康复、或无任何原因患者自行退出者视为脱落;③依从性差,不能坚持实验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性质等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得基础上实施依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环境养生 中医认为,自然与人是同生共长的,自然界本身的运动规律跟人的生命运行规律是一致的运行规律就是与人体生命运行一致,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主要是支出了自然的四季与阴阳的变化,这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因此张仲景也曾经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肝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这主要是说的人的主要脏器跟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不同的季节对不同脏器保养,才是最为适合的。保持适宜的自然环境,这是健康的首要条件。脑卒中患者居住的环境要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湿度适宜,生活起居方便。
1.2.2 情志养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语,《灵枢》中记载:"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之说。可见注意调节情志,减少患得患失及喜怒无常,才是情志调护的根本。此外中医还认为情志生于五脏,分属于五行,如怒为肝志属木,思为脾志属土,木能克土,故怒胜思,思虑甚用发怒来制约;大怒不止用悲忧来制约。可利用情志之间相互抑制关系来治疗情志疾病。现代医学也认为,情绪抑郁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外邪易于侵犯,诱发卒中复发等意外。由此可见,要重视脑卒中患者情志变化,加强患者对情感的控制与运动量,可以通过运动来转移分散注意力,消除患者心中不良心理,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2.3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中记载,"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所以有规律的生活在养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要力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日常生活如洗脸、刷牙、穿衣、进食、上厕所等应尽可能自己独立完成,避免对家属及护理人员的依赖,家人的照料不可过于周到。
1.2.4 饮食养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论述"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一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揍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如果过于偏激,那么则会导致相关脏器出现衰竭,从而诱发疾病。因此,要顺应季节调节饮食情况,不宜过偏。夏季指导患者多食寒凉滋润的食物,如:绿豆等;秋季指导患者使用平补温补的食物,如:黑木耳等。对痰湿型患者,忌油腻肥甘等聚湿生痰之品;对瘫软乏力、气短的气虚型患者,可不限制肉类,如牛肉,瘦猪肉、鸡、鱼、海参等。因此应依据中医的理论来指导脑卒中患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发挥不同食物的作用,全面均衡的获取营养,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1.2.5 康复养生 朱丹溪《格致余论》"天主生物,故恒于地,人由此生亦恒于动。"他认为大之于天地,因为运动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小之于人体,因为运动,生命才更加富有活力。因此,过于静养反而影响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而且还会造成废用综合症。只有动静结合,动静适宜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效果。家属或护理人员每日为患者摆放,使患者的关节处于功能位,尽可能的避免弯曲与伸展模式,从而避免患者出现血运瘀阻。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活动,关节被动活动2~3次,5~10遍/d,一般情况下都以患者自觉到疼痛为最终目标。在床上,患者要经常改变,一般1~2h翻身1次,在进行翻身的过程中,整个动作要显得轻柔。在对患者进行肢体锻炼的时候可以对患者的患肢进行2~3次的按摩,20min为宜,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进行。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些缓慢柔和的运动,量力而行,劳逸结全,运动有度,长久坚持才能将病痛祛除。
1.2.6 其它:修大德,笑口长开 德行主要讲的是人的道德行为。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就专门针对德行说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因此,进行德行的修养是养生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要处处充满爱,对人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对生命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凡事乐观,这样情志舒畅,对脑卒中的恢复有良好效果。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入组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养生康复治疗后3个月评分均有所显著下降,两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些患者甚至要坚持终身。但通过中医养生理论的康复护理,调畅情志,调动患者康复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适应患病后的生活变化,积极配合治疗与功能锻炼。这种方法使患者关注的焦点不再拘泥于疾病和药物上,而足在积极寻求健康行为上,有利于患者肢体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调整心态,从而进入躯体与心理康复的良性循环。
中医养生主要倡导的就是"天人相应,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而其中的"动静结合,形神统一"是全局观念, "居安思危,未病先治"是预防观念[3],中医养生的观念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趋之若鹜,对于人们的身体保养与疾病的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 [4]。因此,对中医养生进行大力推广能够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干预创造了重大机遇。
参考文献:
[1] 黄艳,黄卫东.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55-4256.
[2] 邓月娥.中医养生中庸思想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6):370-372.
艺术设计作为设计的子类,首先是一门实用艺术,它所涉及的内容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它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艺术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边缘性学科,也是学科内部相互交叉性的学科,并不是理工科或纯艺术的分支门类。
2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
“美学”来源于希腊词“aesthesis”。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心理学中对认知或认识的定义,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包含了涉及观赏者与园林植物相互影响的所有过程,观赏者首先是对园林植物做出感觉上的分析,甚至可能将其与之前的经历或所感进行比较,随后对园林植物进行理解和评价,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美学直觉和美学知觉。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与其他认知亦有相同点,即是感直知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需要人为的引导才能完成。合理利用现有的美学认知,对人类的感知觉进行引导并提升美学认知,才能成就了园林的发展甚至审美的进步。
2.1美学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如光线引起视觉,声波引起听觉,刺激在感官内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以内心感知外界事物之途径而言,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天论》中提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今人或谓之耳、目、鼻、舌、肤,分别为听、视、嗅、味、体(触、压、冷、热)等五种感觉。2.1.1视觉
通过视觉(Vision),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古典园林多留给人绿意盎然的场景印象,绿色平静安定,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而陈淏子在《花镜》中形象地描写了园林花卉随着季相时序之变化呈现出的美丽色彩,“春之柳破金芽,海棠红媚;夏之荷盖摇风,杨花舞雪;秋之云中桂子,月下梧桐;冬之尚有枇杷垒玉,蜡瓣舒香。怡情适志,乐此忘疲。”所谓“一年无日不看花”为孤苦的隐逸生活带来的愉悦。可见,园林植物丰富的色彩变化带来了更多的视觉美学体验,亦给园林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2.1.2嗅觉
长期以来,嗅觉(Olfaction)一直是我们所有的感觉中最为神秘的东西。原因不外乎在于“嗅觉”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即是一种远感,据悉约有1万种气味未能被识别和记忆。运用这种神秘的感觉器官的原理,通过它来认识大自然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首先从嗅觉写夏夜所带来的,而写荷以“气”,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细香可嗅,融气于境,丰满诗句表达的境界。园林植物花木在带来宜人芳香的同时,其本身又能杀灭多种病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各种花香由数十种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含有芳香族物质,如酯类、醇类、酸类、酮类、核烯类等物质.可刺激人们的呼吸中枢,促进入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充足的大脑氧供应能使人保持较长时间旺盛的精力。都对人体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2.1.3味觉
味觉(Gustation)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包括食物、某些矿物质以及有毒物质的味道,与同属于化学诱发感觉的嗅觉相比是一种近觉,作为一种受到直接化学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由五种味道——甜、咸、苦、酸和鲜组成。神秘果(Synsepalumdulcificum)是一种椭圆形的红色果实,长不过2厘米,表面上看去没什么神秘的地方。使用后大约4小时之后,却可以改变味觉:酸的、苦的、辣的都变甜了。在独特视觉面纱之后的园林植物还有更多惊喜让人回味 无穷。
2.1.4听觉
听觉(Auditory)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听愉悦之音,心情则愉悦;而听糟粕之声,心情亦败坏。显而易见,人之心态与其所处环境中的声音是息息相关的。创造大自然的“声景”,如松涛竹韵、桐雨蕉霖、残荷听雨、柳浪闻莺、高槐蝉唱等,都是天籁之音,应和了闻声者的不同心境。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中化境,无边落木窸窣之声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深沉地渲染诗人情怀。而园林植物自身特殊的物理特性多孔还使其具有一定的消音作用,常绿阔叶树具有良好的减噪效果,浓密的人工林带可降低噪声10—20分贝,因而使环境变得安静。增强了人们在听觉环境中的舒适性,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园林植物之美所带来的饕餮盛宴。
2.1.5触觉
触觉(Tactile)是接触、滑动、压觉等机械刺激的总称。痛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触觉的产生想必是生命进化过程中无比重大的事件。实验表明,非同一般的触觉体验可以让人活跃并促进循环系统。园林植物具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科学家们检测发现,—片杉幼林,每天由于蒸腾作用能消就太阳辐射能的66%,由于树冠的覆盖,减弱了光照,从而也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园林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热舒适度。
2.2美学直觉
直觉(Intuition)一种不用经过太多思考过程,很快就能出现的直接想法、感觉、信念或者偏好。是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一种方式,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以及以后的黑格尔、谢林、斯宾诺莎等,尽管突出强调理性关于获得知识的作用,但并不否认人可以通过直觉获得知识.美学直觉同样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树荫让人们感到凉爽,哪怕是站在烈日曝晒下冒烟的水泥地上,有典故曰望梅止渴,大抵都是这个意思。美学直觉是不通过感官的,它的来源是“识”。曾经在某处感官感受到的愉悦,或者未曾见过的新鲜植物或植物配置方式都能引起美学直觉的迅速活动。美学直觉能够将植物配置时刻意的留白补充,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美学直觉带来的亦是更加多样的美学认知。
2.3美学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与感觉不同,知觉是人们对园林植物的整体认识,反映其整体形象。与直觉相比,美学知觉更具稳定性并不仅仅是对园林植物经记忆综合后产生的联想,更多的是经过意识加工后的结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花木又是人们寄寓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使用频率很高的媒介。古代哲人意识到了人的伦理道德精神生活向自然规律有一种内在的密切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渗透、协调一致酌,自然也具有社会精神的意义。清人张潮《幽梦影》所谓“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谈,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家,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选,桐令人清,柳令人感”之说。园林植物已不仅仅是具象的存在,更是人们心之所往的物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对桃花又一次烂漫场景的描写,虽半字未提重寻未遇的失落,却更能让人体会到求而不得的怅惘。借物抒情、或寓情于景的美学知觉,都使情感认知与园林植物相互交织,园林植物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得到美感熏陶。
3园林植物美学认知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园林植物出现的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植物设计配置过程中,不难发现,人们为了更完整地营造美感环境氛围而煞费苦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艺术设计中首先应因时、因事而异,满足人们的根本物质需求,而更进一步,艺术品应具有一定的意境涵韵,传达设计者的精神内涵,对使用者的知觉具有一定的引导组织作用。借助于美学,物的形式可以典型地再现这一类物材料和结构,突出其实用功能及技术上的合理性,给人以感情上的愉悦。而意境涵韵的营造不能单单依靠使用者自身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是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引导使其充分展开想象,在意识中形成新的审美意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
3.1园林植物美学感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3.1.1视觉(观)
(1)观农梗大尺度的经济菜田(如春油菜花,秋小麦等),成为春秋季特有的大地艺术,形成一片祥和的景象,让游人进入景点时顿然豁然开朗。
(2)赏花田利用花木林加以草本铺地形成以春景为主、夏景为辅的景观,形成结合林木的观赏花田,即可识别花木种类,亦可在指定点拍照留影。
3.1.2嗅觉(闻)
(1)嗅花草从远远的林间道上就能闻到百花随风传来的香气,进入之后,四季草花组成的美丽花园 (图2),百花簇拥,芳香四溢,让美妙的气味得以充盈全身,沐浴在花香的海洋当中,也可以近距离的与某一朵自己中意的花朵亲密接触。通过实地勘察、亲身体会,了解花草的属性与其香味,观摩插花表演,熟悉精油的制作流程,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香味。
(2)闻墨香自古以来,书与墨的香气一直是一种深远文化的象征。花团锦簇的世界里,虽然不能摘花带回,但是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致画花,品花画,闻墨香,谈花意,现实中,再艳丽的花草总有凋谢之日,而在这些美丽的花鸟画中它们却是永恒而美丽的。
3.1.3味觉(品)
(1)饮果茶在秋季可以摘果,品新鲜的水果,在冬季则可以品尝水果茶饮。徜徉于自然之间,品原生之味,堪称是满足味蕾的饕餮盛宴。
(2)品蔬果在果林之中设有果农驻点,给人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的机会,不仅是简单的选果摘果品果来满足自己的口腹,还可栽种果苗来体验果农的辛勤劳动,品味蔬果背后的味道。
3.1.4听觉(听)
(1)听自然营造溪流叮咚之声,雨落芭蕉之声,竹叶细语之声,常言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林中游人只有放慢脚步,放平心态才能体会鸟鸣之音的优美,鸟之音伴随着游人的脚步愈发清脆,游人的内心也越发的平静而轻盈。这些自然界的天籁之音能使得有人心情平静下来,慢慢的体会自然,亲近自然母亲的怀抱。
(2)听传说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传说的丰富程度不可小觑。不管是民间轶事还是亘古传说,只有在林间,心静如水的时候,这些传说才越发神秘,才能体会到它们的真实与魅力。
3.1.5触觉(触)
(1)触古木对于未有人见的古树加以复原,通过触感增进人与古树之间的联系,历史的年轮娓娓道来曾经的故事,以此与历史零距离接触,利用古木的机理搭配园林石的瘦皱漏透,给人带来愉悦的同时蕴含更深的美学内涵。
(2)靠绿垣通过触摸植物的枝、叶、果,其奇妙的质地和形状使游人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用植物材料做成植物墙、植物凳、植物栏等,让游人通过坐、立、靠、躺、卧等不同姿态,与植物有近距离的接触而对于自然有一种好奇与赞叹的感觉。
3.2园林植物美学直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法国美学家迈耶曾说过,“艺术作品不是独白,而是对话”。随着人类对事物探知,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个人独白,普通的感官体验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学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园林植物的美学直觉意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识”,并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并与“识”发生关系,并为产生知觉奠定基础。美国艺术家Jim Campbell在中国香港的爱丁堡广场为行人和游客设计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即一座由各式各样散光灯构成的闪亮“迷宫”。通过2000多个LED发光灯,设计者布置了一座80英尺宽20英尺高的巨大艺术“迷宫”,远远望去,各灯管好像是无序随机排放的,宛若一处梦幻之境,令人想要走过去、穿过去一探个究竟。利用发光灯这样一种普通材料却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在吸引人们参与体验的同时,看似无序中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多样的艺术联想领悟为这一作品添上多姿多彩的色调。亦如红楼梦一样,易学家看到了浅;道学家看到的是;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乱;韵律学者看到的是混;文学家看到的是满;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艺术具有主体性,观赏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界”,即与观赏者的审美眼光和既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而艺术品自身形式及结构的特殊,保有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给观赏者的参与以自由,看或不看是一种选择,今时看与彼时看的不同又是另一番意境。
3.3园林植物美学知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园林植物的美学知觉将人们从简单的观察,直白的反映中拯救出来,强调的是通过感知、理解、想象、情感与空间时间环境融为一体,如当人置身于“虽为人做,宛若天然”的江南园林中,面对宛然如画的景致,触景生情,人们不自觉地将回忆、想象、温爱统统融入这咫尺山林的意象之中,进而使人的灵性与环境同构产生审美体验。济南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为圆形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吸收市花“荷花”的视觉元素,外观上由大、小各36片荷花瓣围合而成,在蕴含了济南市市花“荷花”的深刻寓意的同时,为体现体育馆夜晚的“荷花”造型,采用全彩LED线性灯将大、小36组花瓣进行勾勒,为丰富整体照明的立体感和画面的饱满度,故在每个大花瓣上层叠的结构体上按一定间距排列安装LED模组,使花瓣更具观赏性。通过控制系统可以使大、小花瓣轮廓实现整体和分别变化色彩,并形成花瓣间的层次变化。模组通过控制可以实现上下、左右的跑动变化,营造出犹如花开的生长变化。体育馆主馆钢结构屋盖采用弦支穹顶结构,大、小花瓣为单层网壳结构,由下向上形成花瓣状层叠的机理,隐喻荷花自下向上的生长趋势。与两侧的游泳馆和网球中心,三馆呈“品”字形,体育馆像绽放的荷花,游泳馆和网球中心则像两片荷叶,将荷花托起,把荷花绽放的瞬间完美呈现。总体布局上又利用市树市花的意向内涵与位于西边的体育馆形成了“东荷西柳”的恢弘气势。柳叶、荷花的造型让济南奥体中心充满了生态的美感,而其中许多环保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这个建筑群从里到外都体现了科技全运、绿色全运、人文全运的理念与精神。越相同的事物越容易产生共鸣,无法想象让一个从未见识过荷花洁身于淤泥景象的人去领悟其高洁,而这高洁本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理解认识。合理利用人们既有的认识,展示设计内在更深层次的意蕴内涵,才能为提高美学认知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不再会成为阻碍人类实现想法表现意愿的绊脚石,更深层次的意蕴内涵的挖掘才是设计应追求的最终目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