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土保持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五、建议
6.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问题,而是现实的实践操作内容。加强植被针对性种植养护,改变农耕方式,采取系列水土保持措施,体现的是环保意识。什么是生态位,水土保持中有什么样的对位配置,具体实施对位配置用什么的研究方法,在南方如何进行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是本文要具体研究的问题。
1 生态位的属性
生态位是指个体或种群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关系,也就是在区域范围内,生物本身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能量。在一定区域内,随着生物种类的多元化呈现趋势的持续发展,每种生物都会在这个生物体系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就是1个生物的1个生态位。生态位是由生物体和其周围生存环境构成的,研究生态位自然要对生物生存环境进行相关分析,找到生物生育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以及与环境资源条件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相关元素构成生态位的总体框架。
2 关于水土保持对位配置
2.1 对位配置
所谓对位配置,就是指生物主体与生物生存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的需求关系是不是达成一致与和谐。生物主体要依赖一定的环境进行生长和发展,而生物生存所面临的环境资源是1个动态的变化过程,2个动态因素相互之间的磨合自然就有一个适宜度的问题。生物主体和其生存资源环境达成较高契合度,生物主体就会表现出更明显生物特征。相反,如果生物主体生存环境出现不匹配,生物主体就会表现出抗逆,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所以,对位配置就是要生物主体和生物存在环境资源之间能够达成高度和谐,提高这个对位配置指数。
水土保持中的对位配置就是在小流域水土保护中,区域内的各类生物能够和水土保持环境形成高度契合,让区域内的生物能够发挥最大生态效益,为小流域水土保持起到应有的积极的作用,实现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层次结构
小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组合体,每个层次的系统又是上一级层系的一个因子。在每个层系中都有众多的生物主体和生存环境因素构成的对位关系,而且有些层系中的对位关系会表现出特别性,这些特殊的对位匹配往往是关注的重点。因为,每个生态层系水平都是由个体、种群、群落和区域生态景观等因素决定的,所以,一些干扰因素在不同层系中所产生的制约功能和制衡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正常情况下,低层系上生发的干扰比较快速但能量较小,而高层系上生发的干扰就会显现出大型和缓慢特点。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位的能级、层系分布,可以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位配置分为这样几个对位关系:宏观对位、空间对位、技术对位、管理对位、时序对位。
宏观对位自然是指小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设计;空间对位是针对小流域空间情况实施对应的时空防治措施,与所需立地条件形成对位配置;技术对位是指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根据不同时空需要采取不同技术措施,像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就需要有特别的技术支持,才能实现对位配置的良好融合;管理对位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治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与施工环境的对位配置;时序对位是指不同时空实施步骤与实施条件形成对位配置。
3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位配置研究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在对位配置研究方面也有相当大的难度。针对环境变量的多维性,优良物种和劣势物种的共生性,采用多元维统计方法进行相关计算,可以得出相应的匹配指数;或者采用自由利用函数生态位方法,研究出自由利用函数生态为表明生物主体耐受性限度发生的情况,反映生物主体如何作为和如何利用环境资源的。这2种计算方法都比较抽象繁琐,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现在大多采用实践方法,也就是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区域内生物类型与资源环境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查明相关适应度,总结出生物主体与资源环境的对位配置适宜度。这也是实现生物体生长需求位于环境资源位对位配置的最有效途径。
4 金沙江下游水土保持植物对位配置研究
4.1 气候因子和植被对位配置
金沙江下游区域在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降水比较集中,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原因,呈现垂直气候变化,气候类型众多,对林农业有利。在金沙江下游区域水土保持治理中,生物主体与气候对位配置被普遍采用,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这里的对位配置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对位配置模式1:在海拔800m以下的河谷区域,立地坡度在25°以下的,利用金沙江河谷干热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的特点,集中种植“雷波脐橙”,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这些果树的良好生长,大幅减少了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形成良好对位配置。
对位配置模式2:在海拔800m以上的半山坡,光照较差,选择适宜度较高的花椒、核桃栽植或者是选择一些干果,像板栗、桐等,也都获得不错的收益。这些高海拔植物,对水土保持起到重要作用,对位配置较好。
对位配置模式3:在河谷与半山之间的荒坡上,坡度大于25°,选择核桃和新银合欢栽植。核桃耐干旱,好管理,新银合欢有较好的水保护功能,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给农民带来一些经济收入。对位配置自然是令人满意的。
4.2 农耕措施与水土保持对位配置
根据金沙江下游当地农作制度和市场需要,在区域内大力引进高产作物品种,像玉米、大豆、花生、红薯,不仅能够提升产量,让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对治理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这个地区先后引进20个玉米新品种、3个花生品种、6个大豆品种、3个红薯新品种。在种植模式上,大多推行间作套种的方式,提高了植物覆盖度。像玉米与大豆套种、玉米与红薯套种、玉米与花生套种。特别是实行等高种植,对护坡阻住径流非常有帮助,减少了水土流失,还能改善土壤墒情,提高作物产量。针对区域土层较为浅薄的立地,还大力推行了薄膜覆盖种植和秸秆覆盖种植,对水土保持都非常有效。农耕措施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形成良好对位配置。
4.3 工程措施与水土保持治理对位配置
针对区域内山坡耕地较多的特点,在治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修建灌排渠、蓄水池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在海拔800m修建引水渠,在选择合理位置设置排灌渠、蓄水池,能够有效拦截径流和泥沙,不仅解决了农耕水源问题,还减少了水土流失。加上中低产田改造,将山坡地改成梯田,甚至可以栽植水稻等农作物,有效保持了水土流失。这些工程措施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位配置高度契合。
4.4 其他配套措施与水土保持治理对位配置
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大力提倡造林绿化,是积极有效的主动防治措施。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乱伐可以有效保持水土;指导当地农民兴建沼气池,也能够减少农民砍伐植被的现象;对牲畜进行圈养,减少放牧,对有效保土保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5 结语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是以生物手段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通过用自然植被来改善自然环境,用生物因素对应自然因素,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治理手段,更是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提高植物对位配置契合度,就可以针对性实施生物发展战略,在给农民朋友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水土环境的整治,是多赢的局面。大力推行水土保持植物对位配置治理模式,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带有极高的针对性,代表水土保持治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富,余新晓,孙兰东.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03).
[2] 张富,高嶙,赵克荣.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径流调控工程对位配置数量化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04).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1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2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景观;生态旅游
1园区概况
琵琶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湖北大洪山地质公园(琵琶湖园区)风景林地生态景观区,距随州市城区(曾都区)66km。园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年均降水量1007.9mm,其中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3%。园区属残丘、岗地地貌,地形起伏小,土壤母质主要为第四系更新统冲积物,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包括红砂岩黄棕壤性土、泥质岩黄棕壤性土及泥质岩山地黄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0.92%~1.49%,pH值6.8~7.4。园区四周环水,由大小不一的7块小丘岗组成,高程170~194m,坡度集中在5°~25°,总面积10.39hm2。主要地类为园地和林地,园地种植板栗、油茶等,林地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栎、杉木、刺槐、杨树等,林下草种主要有白茅、狗牙根等,林草覆盖率约为23.6%。园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局部存在崩塌等重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4.69hm2,占总面积的45.1%,其中轻度0.90hm2、中度2.34hm2、强烈1.03hm2、极强烈0.36hm2、剧烈0.06hm2。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示范园的荒地等,平均侵蚀模数2199t/(km2·a),以中度以上侵蚀为主。2012年起随县水保局整合多方资金实施了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前示范园内环岛交通及坡面水系工程基本完善,坡面基本整治为梯地,但水力侵蚀仍较严重,且景观效果较为单一,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因此,本设计着眼于园林景观视角,在优化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道路交通的前提下,辅以生态综合护坡、生态排水、生态护岸、植物篱等生态水保工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以发挥园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水保示范作用。
2园区总体布局
常规的园区规划思路是结合项目区典型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条件,划分水土流失试验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区及其他功能服务区等功能分区。由于该示范园是在已有AAA级景区基础上建设的,是众多电影外景拍摄地和游览胜地,因此在实际总体布局规划时应创新功能区划分,以生态园林景观分区为先导,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等功能融入其中,使得水保示范措施与生态景观格局有机结合,以因地制宜治理、经济适用为导向,满足水保科技示范与生态景点观光的综合需求。示范园总体布局示意见图1。根据园区地块分布、道路布置和地块特征,构建“一轴、七岛、六区”的空间布局。“一轴”:根据园区南北走向的丘岗地貌特征,以主干道为主要景观轴线,打造景观大道,沿主干道布置基础设施,将沿线各区的环岛路串联起来。图1示范园总体布局示意“七岛”:为园区内分布的7座丘陵岗地,通过对现有林草植被情况及地块条件的分析,结合区位特点和环岛交通,加入水土保持试验小区、示范小区、水保培训中心和水保科技展廊等不同类型的水保项目措施,营造突出各岛特色的园区风貌。“六区”:根据水土流失现状、地形坡度和水保措施将园区分为六大片区,分别为码头登岛区、竹林月季种植区、经果林种植区、湿地生物展示区、生态林草鸟类栖息区、观赏树种种植区。同时,将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及园林休闲服务等功能融入各区,打造新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示范园总体分区布局见表1。
3分区建设
3.1码头登岛区
该区地势较平,主要功能是园林休闲服务。该区种植设计是在保留现状植被的同时增加种植密度,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栽植生态林、码头两侧抛石护岸。入口设计2m宽透水步道衔接码头平台,利用入口地形高差布置台阶踏步,两侧种植二月兰、美女樱等灌木,形成台地式景观。踏步尽头接景观花廊,廊道花架种植凌霄花、紫藤等藤类和观花植物,加强入口空间进深感。步道踏步和花廊两侧大空地补栽樟树、刺槐、广玉兰等乔木,搭配紫穗槐、荆条、狗牙根、鸢尾等灌木及地被植物,打造登岛入口景观轴。在此基础上改造区域内地被层植物配置,在满足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搭配常绿树种,营造岛内特色入口景观。
3.2竹林月季种植区
该区南侧紧临码头登岛区,东侧临湖。场地内顺应地形规划布置水保培训中心、科普展廊等建筑,为古典中式风格。科普展廊内展示多种水保措施图片,展廊的一侧种植竹子,搭配月季等花灌木,形成错落有致的竹林、花丛景观,在实现科普展示功能的同时营造竹林特色景观。在竹林及花丛北侧梯地搭配种植草本花卉形成梯级绿化。竹林植物选取木竹、松花竹、葱竹、毛竹、淡竹、慈竹、湘妃竹、箬竹、刚竹,灌木及地被植物选取月季、栀子、美丽月见草、黑麦草、狗牙根、麦冬等进行组合搭配。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以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为主,展示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排水沟道及消能措施。生态排水沟道展示小区位于月季种植区内,草沟、硬化沟、土沟均为U形沟,坡度12°,沟长20m,沟口宽2m,出口处设置八字墙消能,通过对比草沟、硬化沟及土沟3种形式的排水沟防冲及排水效果,展示生态排水沟道的抗冲刷能力及生态效果。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物篱、生态排水沟、干砌石排水沟、沉沙池等。
3.3经果林种植区
经果林种植区的坡地已初步整理为梯地,在保留现状果树的同时,选取多种果树进行大量复合种植,并采用植物篱护埂保持水土。经果林的植物选取猕猴桃、蓝莓、核桃、油茶、板栗等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品种。林地内设置步行道,采用透水材料铺设,步道两侧种植二月兰、美女樱、金银花等花灌木,搭配林地内狗牙根、白三叶等地被类植物进行草花组合,打造自然生态的观赏性通道。在现状田坎上种植金银花、黄花菜等经济作物,既可保持水土,防止田坎坍塌,又能形成自然生态的植物篱,美化园区。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包括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园林休闲服务。在经果林种植区的西南侧布设9处坡面径流观测小区,其中6处为经果林+植物篱径流小区与撂荒地小区(坡度8°~15°),3处为灌草植物篱径流小区与撂荒地小区(坡度为12°)。将经果林种植区中段北侧环岛路上方的开挖边坡设置为边坡防护示范小区。3.3.1“经果林+植物篱”径流小区根据实地踏查及试验需要,在示范园内布设板栗+金银花植物篱、油茶+金银花植物篱作为野外径流场观测典型样地,并设撂荒地小区作对照。径流小区长5.0m、宽20m。为防止区外径流进入小区,沿周边设高出地面20~30cm、埋深30~50cm、厚11.5cm、用砖围砌水泥抹面的挡水围埂。围埂外侧为与小区处理相同的保护带,带宽1.5m。每一径流小区内安装有水分张力计,末端设有集水槽及直径120cm、高110cm的九孔分水桶和径流桶,径流桶内装设有浮标,可进行自动观测和数据传输。根据区内坡度分布情况,分别按照8°、15°两种坡度修建各植被类型小区,共计6个标准小区。3.3.2灌草植物篱径流小区在坡度12°的坡面共布设3个径流小区(尺寸同上),进行不同种植模式径流泥沙蓄水保土对比试验,分别为对照、麦冬草带、紫穗槐+麦冬草带。3.3.3自动气象站设置小区径流场的同时在就近地段建立小型气象站,主要测定降雨、风、气温、地温、空气湿度、蒸发等要素。3.3.4开挖边坡防护示范小区该区布设于经果林种植区内,利用环岛路两侧的开挖边坡进行设置。开挖边坡高4~6m,地面高程172~178m,根据目前常用的边坡防护技术,主要选取生态袋护坡、石笼网挡墙护坡、绿化砼护坡及普通砼结构护坡4种形式进行防护展示,以展示不同类型防护措施的水土保持生态效果。3.3.5土坎梯田示范小区土坎梯田及节水灌溉示范小区位于经果林种植区的南侧,小区集中展示土坎梯田及水系、道路配套等坡地综合治理技术,根据项目区土壤质地优化田坎边坡生态防护。3.3.6坡地生态果业技术示范小区立足湖北省的果树品种,选择猕猴桃、蓝莓、核桃、油茶、板栗等经果林品种,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坡地生态果业开发新技术、新成果,展示果园配套等高植物篱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效果。
3.4湿地生物展示区
该区主要布置在示范园东南部小丘岗的亲水缓坡地上,该地块地势相对较平,设计目的是增加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持山地水土和营造生物生存环境。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以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为主。水土保持生态驳岸防护是在水陆交界区域设置缓坡,在缓坡上种植狗牙根或黑麦草,利用植物根部的持土力进一步保持水土,依托植物的茎秆,减缓水流速度。同时为了增强生态驳岸的稳定性,采用“柴枕法”对驳岸进行加固处理,即利用木桩或捆扎树枝向陆地方向钉入驳岸。利用石块、树木等天然材料,打造自然生态驳岸,根据季节水位变化形成水陆交界区域,保障生物栖息交流空间,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空间。在浅水区域营造生物展示区,规划一处浅滩,为人们提供亲水活动空间。滩地上布置景石小品,增加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加强人的参与性。依托滨水资源构建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滨水区域根据水位变化,种植各类水生植被营造湿地景观,满足湿地观赏休憩的需求,也为各类生物营造良好的繁殖和生存空间。植物配置上选取萱草、石蒜、梭鱼草、薰衣草、石菖蒲等湿生植物,滨水区种植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等挺水植物,搭配凤眼莲、睡莲等浮水植物,形成良好的湿地生境景观。
3.5生态林草鸟类栖息区
该区位于示范园的最南端,设计从生态景观修复的角度出发,对现状生态林进行补植、密植。鸟类栖息林是湿地鸟类重要的歇息地和繁殖地。按照鸟类的生活习性,为鸟类提供适当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栖息林区以隐蔽性强的树种为主,生态林树种选取当地乡土树种,如刺槐、湿地松、圆柏、栎树、樟树等。林下植物设计注重水土保持效益,种植紫穗槐、荆条等灌木,搭配狗牙根、白三叶、黑麦草、麦冬等地被植物。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主要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设有生态林示范小区、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试验小区。(1)生态林示范小区。以现有植被为主,改造植被群落。在实施中,不对原有树种作砍伐和移植,较大的群落中不增种树木,只在疏林地种植新树,让新树与原有树木自然协调生长,发挥生态修复的功能。(2)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试验小区。对适宜坡面沟系种植的草类品种、坡面沟系植草技术和坡面沟系植草的生态经济效益等开展试验和研究。共设置草本植物样区8个,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物篱、坡面水系工程等。
3.6观赏树种种植区
该区位于地质公园景区大门正对面,与游客码头隔湖相望,通过种植大量成片的观赏树种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植物季相景观,与对岸码头入口形成对景,使进入景区大门和码头的游客一眼就能观赏到对岸的景色,直观展现园区园林景观效果。植物品种上选择樱花、桂花、银杏、蜡梅、日本红枫等观花植物,其中樱花、银杏、蜡梅进行成片栽植,点缀桂花及日本红枫,林下种植紫穗槐、紫薇、红花檵木、葱兰、石蒜、麦冬等植物,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风景林。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主要有园林休闲服务、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在坡地经济林示范小区以季相景观的观赏树草种为主,并配套等高植物篱和坡面水系工程,体现了坡地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观光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示范园美化绿化的高标准。采用的水保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草、植物篱、坡面水系等。
4结语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强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复的技术和经验。
1 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
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的状态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生态修复主要对被污染的环境或由于水土流失而破坏的环境而采取措施,使得风化的区域或是地表或是水土流失破的环境慢慢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状态,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末污染前的状态,从而整体中提高水土流失保护水平,提高环境的综合治理。
2 国内外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理论主要集中在对森林、草地、灌丛、水体等生态系统在采矿、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放牧、采伐、山地灾害、工业大气及重金属污染等干扰体系的影响下退化和自然恢复的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涉及植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等多方面,研究具有积累性好、综合性和连续性强的特点。
目前,我国在处理水土流失中生态修复问题时,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指导理念。人和自然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遵守各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基础上,以最小的消耗,最低的成本,最新最先进合理的技术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加快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周期。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更倾向于利用自然的恢复能力,修复自我,再辅助人类的相关技术和管理,加快自然自身恢复速度。
3 我国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原因
3.1.1 独特的地形地质地貌的影响
我国地形复杂,地貌多变,从整体来看,是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山地面积占据了整个国土面积的2/3,山区地势高,坡度大,雨水来临时候容易受到冲刷,水土的滑动容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地形地貌并存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盆地交错而生,卡斯特地貌等多种地貌共生,许多地区土质疏松,风化严重,加上我国年降水量不平均,降水量多集中在春夏两季,雨水高峰来临,多暴雨,容易对疏松的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地区形成很大的冲击侵蚀。因此,地质的疏松,地形的复杂,暴雨集中的降水气候条件,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3.1.2 绿色植被覆盖率偏低
经过几十年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2011年为止,我国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草、灌木等低矮植被的覆盖率为45%,另外还有约15%的农业庄家覆盖率,还有5%左右的居住交通等用地,剩下的10%为没有植被覆盖的沙漠戈壁雪山。绿色植被的覆盖率对改善地表径流,减缓水土流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3 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水旱灾害变多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不断攀升,我国的气候越来越明显,整体气温不断升高,降水减少,连续持久的高温干旱造成地表的植被枯死,土地沙化,当季节性暴雨集中来临之际,很容易对地表形成冲击和剥蚀,带走更多的土壤,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2 人为原因
3.2.1 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
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粮食、燃料、能源的需求量大,种类多,在我国生产力上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粮食的增产,能源的索取,多是一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开采模式,不断加大开垦的面积,不断砍伐各种树木以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人口基数和各种生产生存需求,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过度养殖,过度放牧,片面强调粮食产量,盲目扩大种植开垦面积,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3.2.2 交通道路规划设计建造不合理
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大了我国对高速运输方式的需求,原有的交通网络已经不能再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伴随着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我国的各地交通道路建设迅速的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到相关技术水平、投资规模、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科学的设计,很多交通路线的修筑难以符合当地的水土流失保护的实际情况,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加重了整个区域的水土流失速度。
3.2.3 执法力度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力
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中央到政府都呼吁加大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但现实中,更多的是空有多部完善的法律法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力度不严格,法律失去了其威慑监督的作用,在水土保护的法律贯彻落实状况尚待提高。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体系;素质;水土流失
1、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长期的调查、观测和分析工作。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摸清水土流失类型、强度与分布特征、危害及其影响情况、发生发展规律、动态变化趋势,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宏观决策以及科学、合理、系统地布设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耳目,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保持行业管理、社会地位、工作水平的集中体现。只有将连续、定位、定量的监测活动和严格、稳定、持续的管理制度相结合,才能客观地反映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动态,分析评价水土保持效果,才能保证及时、科学、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政府、社会和公众服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现状
2.1贵阳市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的《 2015年贵州省各县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统计表 》,贵阳市水土流失面积1905.4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3.69%,其中长江流域10870.12km2,占24.59%;珠江流域35.29km2,占7.92%。全市合计轻度流失面积1071.26km2,占流失面积的13.32%;中度流失面积520.42km2,占流失面积的6.47%;强烈流失面积151.23km2,占流失面积的1.88%;极强烈流失面积113.41km2,占流失面积的1.41%;剧烈流失面积49.09km2,占流失面积的0.261%。
2.2 贵阳市监测站点现状
贵阳市总土地面积为8034km2,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依托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贵阳市初步建成野外监测站( 点) 3处,分别是修文农场监测点、清镇簸箩监测点、乌当毛栗科监测点(在建中),纳入到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水文站 2个,监测专职人员 6名,现有监测站( 点) 建成后均已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但是,目前尚存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时间较短,监测站( 点) 数量不够、布局不够合理,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监测设备、设施存在问题影响监测精度等问题。
3、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尚不完善
虽然贵阳市做了一些监测站网建设的工作,但是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目前部分区、县(市)的监测体系不完善,基本由水土保持监督站带为开展工作;常规监测站点还未设立,目前只有 3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如何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要求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建设方案,结合贵阳市的土壤侵蚀状况、类型区的划分、重点防治区的分布和水文监测站网,有效地布置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还需在查勘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完善站网布局。
3.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不够健全,当前,尚未有一套完整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监测技术队伍还很薄弱,高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相对滞后,水土保持专业人员缺乏等,部分监测站(点)监测人员普遍学历较低,部分委托观察,由于工资低,没有专职人员,导致观察人员责任心不强,数据不真实,模糊等情况。
3.3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不落实
由于部分地方财政未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经费落实不到位,导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备得不到妥善维护和及时更新,水土保持监测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等情况,导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能正常积极开展。
3.4水土保持监测能力不够强以及监测的手段落后
虽然取得水土保持监测资格,但真正会做水土保持监测的人员少,监测的手段也落后,还是以地面定点观测监测、巡查监测、调查监测等传统的、常规的监测方法为主,利用的设备仪器也是自计雨量计、测绳、水准仪、角规等较为普通的工具,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甚至工作中不客观,不能实际地作出水土保持监测评价。
4、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工作对策
4.1加快建设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体系建设
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不断拓宽监测工作内涵和外延,需领导重视,争取资金投入,以监测站点为依托,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加快建设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将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站( 点) 的运行管理与水土保持公报整合为全市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公报项目,通过保证经费、加强培训、强化责任,形成经费渠道固定、监测行为规范、数据成果标准的常规性工作,促进全市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点的运行管理,有效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4.2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其监测技能,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监测的作用。为政府、社会和公众服务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责任重大,需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这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有熟练的监测技术。
4.3提高监测手段,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
加快对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提高现代化水平。积极开展RS、GPS、GI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运用研究,将现代化高科技与传统的常规监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监测、传输、处理、为一体的数据信息系统或动态反映水土保持状况的空间数据库,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为政府提供各项准确的数据,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从而做好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索彦.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郭索彦,李智广.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5):19-24
关键词:边坡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33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66
近些年,随着生态道路、绿色矿山等理念的倡导,针对矿山、水电站、公路、铁路、采石场等各类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大量坡面治理不再只是依靠单纯的土木工程,而是要更注重生态理念,因此,边坡生态修复成为当下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1]。针对这一状况,国内外学者开发研制了一系列的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CBS)、框格梁植草技术、厚层基材植被修复技术(TBS)、客土喷播技术及植生袋技术等。调查表明,这些技术都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但这些技术目前也存在着一些较难避免的问题。
为了能够科学地评判不同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水土流失防治动态进行监测预报,为水土流失的治理部署和决策提供依据,就必须对水土保持效果进行评价[2]。柳小强等[3]以金安桥水电站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金安桥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余海龙等[4]以土壤-植被系统质量和景观质量为构建主体,建立了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护坡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张艳等[5]对不同护坡类型的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征进行了评价。然而,至今水土保持效果评价仍然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具体措施的效果评价涉及较少[6]。总的来说,有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评价研究相对较少,评价指标也缺乏统一性[3]。
本研究通过对向家坝水电站四个不同生态修复边坡进行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评价,为边坡生态修复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边坡水土流失后续治理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其他生态修复边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1 边坡样地概况
向家坝水电站坝址位于金沙江干流下游的向家坝峡谷出口处。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45.88万km2,最大年降雨量在1 168.5 mm,年最小降雨量为852.4 mm。库区土壤土层普遍较薄,一般厚度在30 cm内;土壤质地粗糙,存在大面积的石渣子或石骨子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项目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项目区6个县水土流失面积共计4 660.49 km2,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对于向家坝水电站边坡的水土流失治理,根据专家的建议主要采用了厚层基材喷播技术(TBS)、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CBS)、客土喷播生态修复技术、框格梁植草护坡技术等,本次评价研究的边坡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
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研究表明在不同流域与不同尺度下,水土流失的产生过程及影响机理并不相同,水土保持所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这很大程度限制了水土流失的过程分析和空间尺度外推[7]。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因地制宜,需要突出各自的重点与特点。
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指标的选择上除了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有效性[8-11]的普遍原则外,还需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主要效果原则。此次研究只重在评价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水土保持效果。但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反映出来的效果都不是单一的,大多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就只需根据影响边坡的重要因素选择出可以较全面体现水土保持效果的主要指标。
2)可量化原则。当前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总的形势是以定性为主,定量的科学评价还比较缺乏[6]。为此,只有对所选的主要效果定量处理,得出的评价结果会更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2.2 具体指标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根据上述的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构建了由水土流失量、土壤-根系质量和植被生长效果三大类组成的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选取意义及测量方法见表2。
2.3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所选择的指标,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图1)。
3 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层次分析法[12,13]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AHP方法不仅原理简单,而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优秀的决策方法,此方法对于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特别适用。
3.1 确定指标权重
在已经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从层次结构模型的标准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各个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度构造成对比较阵[14],直到最下层。根据专家评分的统计结果构造出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评价计算中的权重确定采用yaahp 6.0版本软件,通过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15],得到的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较大的是坡面植被覆盖度和坡面侵蚀模数,分别为0.370 0和0.259 0,土壤根系干重增加率和土壤容重的权重较小。
4 计算综合评价值
4.1 评价对象原始数据值
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及室内试验得到以下数据(表4)。
4.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本评价体系所选用的指标涉及方面、取值和单位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比较各指标要素和计算指标的综合指数,需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数据无量纲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分级打分的过程,在划出某一指标要素的给分范围后,根据统计数据给指标分级,采用极差标准型法和等级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型无量纲化的公式为[16]:
Ri= 0 xi≤bixi-bi/ai-bi bi
Ri= 0 xi≥aiai-xi/ai-bi bi
Ri=x-ai/a-bi bi≤xi
式中,ai和bi分别为第i个指标的上、下限,Ri为基础数据无量纲化之后的结果,取值范围为0~1,它表示该指标值距理想状态值的接近程度。
对于发展型指标(如边坡植被覆盖度、土壤―根系复合体抗剪强度、土壤根系干重增加率、稳定渗透率、物种多样性),当基础数据值xi越大,对生态修复边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越具有促进作用,此时的Ri按式(1)计算。对于制约型指标(如坡面最大冲刷深度、坡面侵蚀模数、土壤容重),当基础数据数值xi越大时,对生态修复边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越具有阻碍作用,此时的Ri 按式(2)计算。对于发展型与制约型同时存在的指标,当基础数据数值xi在某个值时,所起作用最为积极有效,此时的Ri按式(3)计算(本次所选指标中没有此类指标)。
各评价指标的上下限值见表5(各指标上下限值均来源于所有边坡同指标的最大和最小值,土壤容重指标取值参照专业规范,坡面植被覆盖度根据实际情况)。
4.3 综合计算
各指标的实际值经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无量纲化数值Ri,以及通过AHP评判距阵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Pi后,两值相乘就得到各指标的综合值。即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评价综合指数计算模型为[17]:
SQR=Ri×Pi (i=1,2,…,n)
式中,SQR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
根据以上所得的数据,代入上式计算得到每个样地的综合评价值(表6)。
5 结论与讨论
由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四种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评价值排序依次为:CBS>TBS>框格梁植草>草种撒播,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边坡的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评价值最高。实地调查发现厚层基材喷播样地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不完善、水平结构失稳;框格梁植草坡面植被群落物种数少;草种撒播边坡只有少量草本植物,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样地生物群落层次复杂,结构完善,坡面基质力学强度较高,水土保持效果较优(图2)。
可见运用建立的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4块样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边坡样地实际情况,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和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的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为以后边坡水土保持效果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也可为生态修复边坡后期的监测与调控提供科学的支持。由于边坡生态修复涉及多学科的理论,随着对边坡生态修复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认识更加全面,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完善,使各指标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参考文献:
[1] 杜林峰,沈 彦,王 丽.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生态修复边坡预评价[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26(1):56-59.
[2] 唐克丽,李玉山,史立人,等.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柳小强,陈奇伯,王克勤,等.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研究―以金安桥水电站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95-198.
[4] 余海龙,顾 卫.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效果定量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203-206.
[5] 张 艳,赵廷宁,史常青,等.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征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3):124-131.
[6] 景 可,焦菊英.水土保持措施与效益评价研究:以陕北安塞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132-136.
[7] 陈端吕,彭保发,李际平.植被水土保持效应尺度性研究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432-436.
[8] 和 浩,和树华,柳小强,等.冲江河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1):1-4.
[9] 周云艳,陈建平.植被护坡工程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3):762-765.
[10] 贾致荣,张 玮.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1):115-118.
[11] 鱼 哲,雷启祥,包文林.罗玉沟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工程效果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237-239.
[12] SAATY T L,VARGAS L G.Estimating 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s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1979,13(6):333-336.
[13] SAATY T L. How to handle dependence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Mathematical Modeling,1987,9(3-5):369-376.
[14] 万年峰,蒋杰贤,徐建祥,等.层次分析法在上海市农田有害生物治理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2998-3002.
[15] 陈 萍,陈晓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系统的干旱脆弱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8):8-13.
关键词:海南岛;中部山区;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101-02
1 引言
海南岛中部山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中山、低山及部分丘陵,其范围包括五指山市、琼中县的全部辖区以及三亚、陵水、乐东、昌江、白沙、保亭、东方等市、县的部分乡镇,总面积为96.8万h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5%。海南岛中部山区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2001年11月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函[2001]265号文件《关于批准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等第二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的复函》批准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海南岛中部山岳是海南岛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要预防区和重点监督区,在保持流域和全岛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全岛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部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造成了海南中部山区水量有所减少和水土流失增加,日益威胁到海南中部山区以及海南省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采用相关数据资料收集、野外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以及课题组多次科考调查的数据等。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王如松等在《海南省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利用的计算方法与测算结果推算出中部山区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能力。具体计算方法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运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及其修改式计算得到海南岛中部山区潜在土壤侵蚀量和现实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3]。
2.3 结果与分析
根据1995年和2008年中部山区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估算得到十几年间中部山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变化和各市县位于中部山区的土壤保持功能(表1、表2)。
根据表1,可以看出海南岛中部山区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土壤保持功能,但从1995年到2008年土壤保持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计算得到1995年中部山区各类型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总和为9 362 556.2t,以天然植被保持土壤为主,其中常绿季雨林保持土壤6 255 067t,约占保持土壤总量的67%;其次是中山季雨林保持土壤,占12%。从1995年至2008年因植被覆盖变化,天然植被转变为人工植被,使得主要天然植被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产生较大的减少。从表1中可以看出,减少最大的是常绿季雨林的土壤保持量,减少了1 113 605t,占1995年的17.08%,天然灌草地减少了288 268t,占1995年的56.51%。中部山区各生态系统类型共土壤保持功能共减少1 124 539.1t,占1995年12.01%。
表2是各市县位于中部山区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变化情况。根据估算结果,因植被覆盖变化,中部山区各市县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均出现下降,其中琼中、五指山、乐东和白沙4个市县减少的最多,均比1995年减少10%以上。
3 结语
(1)中部山区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土壤保持功能,但因人类活动影响,近十几年间土壤保持功能出现较大的下降。计算得到的2008年土壤保持功能为8 238 016.3t,以天然植被保持土壤为主。经与1995年比较,中部山区各生态系统类型共土壤保持功能共减少1 124 539.1t,占1995年12.01%,其中减少最大的是常绿季雨林的土壤保持量,减少了1 113 605t,占1995年的17.08%,其次是天然灌草地减少了288 268t,占1995年的56.51%。
(2)因人类活动影响,植被覆盖变化,近十几年间海南岛中部山区各个市县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琼中、五指山、乐东和白沙4个市县下降的比较多,均比1995年减少10%以上。
参考文献:
[1] 海南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李庆康,吴 雷,刘海琴,等.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现状及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0,19(4):251.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水资源;水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世纪,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因此,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止人为水土流失,注重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严重的水源枯竭, 河道断流, 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1)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 ~ 50%, 空隙是水分存在的空间, 是:涵养水源的关键, 由于土壤随水而去, 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 从水文角度而言, 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 使洪水季节水更多, 枯水季节水更少。(2)水土流失使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 蓄水容积减小, 蓄水量也相应减少, 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 枯季水更少。因此, 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增加地表径流, 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特别是山区, 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 当暴雨发生时, 由于地面坡度大, 植被覆盖率低, 坡面截流能力较差, 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 使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 雨水来不及入渗, 迅速形成产流, 形成山洪, 洪水过程陡涨陡落, 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 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3、造成河库淤塞, 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 在水力的侵蚀下, 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 一方面淤积的泥沙使库容减少, 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 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抬高, 严重影响行洪能力, 致使洪水宣泄不畅, 水位上涨,因此, 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4、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 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 一遇暴雨, 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 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库等水利设施。
5、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 发生次数增加, 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 水体中含沙量增加, 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 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 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 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 水污染越严重, 水污染速度加快。
二、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
1、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使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以使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全面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应。水土保持的水资源效应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数量变化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小流域的产沙模数、径流,降低径流含沙量,改变洪水历时,影响流域或区域的水循环和水资源量。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对转化土壤与水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过滤、迁移,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并对流域或区域非点源污染行防治。非点源污染根据污染物的来源,一般划分为:有水土流失的存在而产生的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业型非点源污染,农村居民生活产生的农村生活型非点源污染,进入水体而产生的城市径流型非点源污染,随着降水下落而造成的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产生的降水降尘型非点源污染网。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措施。
根据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水土保持效应可以进行计算。工程上常用方法有:水文分析法、成因分析法和流域对比法。其中水文分析法是利用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分析水土保持蓄水拦沙作用;成因分析法是根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考虑人类活动新增水土流失数量,以及产沙在河道中的输移及冲淤变化来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确定蓄水保土定额和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统计;流域对比法水土保持后减水减沙效益的直接计算方法;非点源污染物计算中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由溶解态物质和. 吸附态物质组成。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对流域非点源模拟、监测与控制产生一定的不利因素。
2、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
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这三个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入黄泥沙,拦截降水,增强土壤肥力。其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是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改变一定范围内小地形增加土壤降雨入渗,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生物林草措施主要是通过林冠截流、林下草灌和枯枝落叶层的拦蓄。指在水土流失区植树造林种草,保护地表土壤免遭雨滴直接打击,增加土壤抵抗水流冲刷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农业技术措施是以保水保土保肥为主要目的,提高水分入渗时间,达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有效地拦截地面径流, 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 有效地提高行洪能力, 降低洪灾发生频率。据观测, 坡地修成水平梯田可拦蓄85%以上的径流, 拦蓄95%以上的泥沙; 修坡式梯田可拦蓄78%以上的径流, 拦蓄85%以上的泥沙; 修地埂可拦蓄75% 以上的径流, 拦蓄80%以上的泥沙; 星罗棋布的截流沟、竹节壕、鱼鳞坑等坡面工程及沟道工程中的塘坝、谷坊均可发挥各自的蓄水拦泥作用。据水保所在8 个典型侵蚀沟治理模式中观测, 经治理的侵蚀沟可拦蓄地表径流75%以上, 拦截泥沙90%以上。
3、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防治水土流失,能够有效控制土壤的侵蚀和搬运,减少污染汇系统的污染物通量。水土保持中的生物措施通过改善土壤质地、提高植物覆盖度、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等功能,并可以明显改善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防治流域内非点源污染。
4、水土保持可提高农田抗御干旱能力
土壤水资源对抗御农田干旱具有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可提高土壤入渗速率和“土壤水库” 库容, 使土壤含水量提高20%~ 50%, 为作物特别是旱地作物生产提供了基本水源。水土保持通过保水、保土和改善农业生产土壤环境,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抗旱能力。
总之,由于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也始终面临着挑战。目前我国水土保持效应研究手段落后,相关成果争论较大,有些水土保持措施在发挥其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因此,有必要开展水土保持对水资源与水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探索水土保持水资源与水环境效应定量评估的技术体系,这是评估区域/小流域资源环境综合管理的重大支撑,是国家和各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提高水土保持规划和决策水平的客观要求,也将对当前国家正在开展的非点源污染控制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位铁强.水土保持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J]. 中国水土保持. 2006(04)
[2] 杨爱民,王浩,孟莉.水土保持对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影响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01)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退化生态系统; 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提出与实施是对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应结合各地实际,根据具体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类型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生态修复技术。此外,地方环境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力度,在生态修复的同时避免发生新的水土流失和退化问题。
一、水土流失的类型及原因分析研究
虽然不同的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类型其生态系统受损机制不同,但均会造成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劣变,林草植被覆盖率下降,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断降低,水土流失日趋加重。
1、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退化。我国幅员辽阔,国土多数处于温带、亚热带环境,以东北地区西部为例,由于季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春季干旱多风,年降雨量少,降水多集中在 7 月~9 月,易造成地表冲刷,且蒸发量是降雨量 3 倍以上。土壤多为暗棕土壤和黑土,表土质轻而松散,抗冲、抗蚀能力低。底土质地粘重,透水性差,易被水冲蚀,形成盐碱地。
2、过度垦殖、樵采引起的生态退化。退化原因是农业为主的区域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作物产量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为追求产量和解决温饱问题乱垦乱种、毁林毁草、过度垦殖导致大面积的生态林草地植被、土地退化。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水土流失。且由于部分区域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能源短缺,农民生活能源比较落后,主要依靠采伐所得的薪柴为能源,因此滥砍滥伐及樵采毁林等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大面积森林植被数量减少或群落结构破坏,但是因为植被的自然恢复速度较慢。毁林速度远大于植被恢复速度,导致生态功能退化或永久性丧失,地面,水土流失加剧,甚至导致山林在雨季滑坡和泥石流现象严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
3、沿河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河流生态退化主要是指常年性河流的生态退化而言。常年性河流的生态系统常因各种人为驱动力的作用而退化,原因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
4、经济林过度开发引起的生态退化。在以林果业为主的区域,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压力过大,土地资源的缺乏,导致过度盲目垦殖生态林草植被以发展经济林。但是由于农民过分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对山地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如局部山地坡度较大、自然植被较好但没有经济效益的次生灌木林地被开垦种植经济林。在无序开发和缺乏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的情况下,有些农民为了立苗,中耕除草,形成地表,有些农民垦复间种农作物,形成变相的陡坡开荒和坡耕地。这些开垦经济林的行为均会导致次生灌木林逐渐形成的浅薄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层,在汛期暴雨的直接溅蚀下流失殆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
5、开发建设引起的生态退化。部分地区为发展经济不顾自然资源、植被的破坏,大肆开采矿山、建设交通线路及进行各种建筑业建设。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扰动地面、开挖表土、取土取石,造成植被破坏、水土保持功能受损、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在开发建设项目的临时施工区和弃土弃渣场,因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流冲刷作用下,也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干扰下的加速侵蚀,由于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水土流失较为剧烈。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分析研究
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根据不同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退化,应因地制宜的治理。例如盐碱地可采取以稻治碱、种碱茅、植柽柳、挖沟排涝、施用化学制剂等方法。通过围栏封育,浅翻、深松、挖沟。水资源较好的地方,还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引地表水或打井进行节水灌溉。实行全年或季节性禁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恢复植被的综合环境,划分若干区块进行修复。
2、过度垦殖、樵采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可实行坡地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灌、草)与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技术。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草)有关政策方针,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严格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限制开垦农田,封山育林育草,保护生态植被,15°以下的坡地,按照近村、近水、近路的原则,实施坡改梯,进行水土保持耕作,保证人均基本农田,以此确保粮食安全与提高水土保持安全意识。可采取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实行轮作、套作,间种、混种相结合的种植方法。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对退化耕地进行生态修复。对于因樵采导致退化的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实行封山育林,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为 8 年以上、灌木林 5年以上、草地生态系统为 3 年以上。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树种、草种,同时改变薪柴能源利用方式与生活能源结构。在农户家庭中大力推广节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对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 可依照自然资源程度和技术程度,鼓励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推广“以沼代薪”“以电代薪”“以气代薪”等新技术。
3、沿河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手段最重要的是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可人为的创造河流形态多样性,通过恢复河流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尽可能多的保持河流弯曲度。构建主河槽和护堤地在内的复合断面形态,设置必要的马道,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季节性河道。在需要护岸的地段,宜采用鱼巢、生态混凝土等岸坡防护结构,充分利用乱石、木桩、芦苇、柳树、水葱等天然材料与植物护坡。在避免河流岸坡的硬质化的同时,使河流生态环境恢复多样性,还有助于增加水生植物群落和生物群落的种类。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既防治了面源污染,又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了营养源。通过工程结构使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争取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为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创造多样性的生活空间。
4、经济林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建立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经济的方式。实行粮果、林果的立体间套种植,利用山地自然坡度进行开发。实行土地轮作化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物质转化率。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型模式, 实行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利用产业链间组合效应,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村、生态沟、生态小流域建设模式。
5、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对于开发建设项目与取土取石场已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先停止开挖建设,再利用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乔、灌、草、藤)进行生态修复,控制水土流失。对弃土弃石区则需加强表面的生物覆盖, 通过恢复植被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矿区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关键词】线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监测
水土资源监测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来是水资源、土资源的监测,那监测的原因、目的当然就是极其重要的。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不断兴起,给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又因为公路、铁路、房屋的建设而导致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又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所以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后果将是极其严重,因此,水土监测需由国家批准执行。因为线形开发建设项目呈现线形,部分呈点状。面状的开发项目各有不同,其空间跨度很广,因此加大了水土监测的难度,伴随着地形的不同,水土流失量也会出现相应差别。现记录了不同地形不同施工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为以后能相对减少水土流失提供了一定实际依据。
1 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监测内容
线形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就是两方面: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措施。
1.1 责任范围的动态监测
一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必然有其的负责内容,开发项目的负责以及周边影响的负责,这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过程动态的变化,它是随着施工的进行密切注意其影响周围的影响,这个范围是根据施工占地和影响区的大小决定的。
1.2 水土流失监测
水土流失的监测包括水土流失因子和水土流失状况两个内容。水土流失因子监测是指自然方面和人为方面,即降雨、地形地貌、地表土壤、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水土流失状况即是土壤流失量以及被侵蚀程度等具体的情况,并且要注意对周边的环境造成的影响。
1.3 施工进度和质量监测
施工进度就是治理措施,实施工程的面积及恢复情况。质量监测就是水土保持的质量情况。
1.4 总效益的监测
根据项目的实行带来的效益影响,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方面是生态效益,由于项目的实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具体到土壤,植被以及气候的变化,工程结束后水土的保持。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项目给经济带来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福利。
2 监测对象
由于线形开发建设项目是呈直线开发的,所以它在时间、空间上有一定的变化。因此监测时间必须规划好,从施工前的准备一直到竣工以及后续的处理都是需要记录的。根据施工的地点不同,监测的内容也随之变化。首先在施工前需要先了解该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整个环境的状况,后是在工程开始后对该处造成的土地变动,水土的流失,工程结束后废弃物的处理等一系列的监测来保证最大力度的减少水土的流失,环境的改变。同时在工程结束后对该处环境的养护也是保护重要步骤之一。在空间上,不同的地形要采取相对的监测,可将监测内容分为4大部分,原始地貌环境、绿化养护区、防护工程区和恢复治理区。
2.1 绿化养护区
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建筑的美观性,因此现状建设项目需要绿化管理、服务、生活以及主要工程区,即草坪布设、园林化种植、林带等。
2.2 防护工程区
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主体工程两则均需布设防护措施区域。其中护坡工程包括滑坡整治、工程护坡、削坡开级、综合护坡、植物护坡;防洪工程包括清淤清障、拦洪坝、护岸护滩、排洪渠、防洪堤、排洪涵洞;防风固沙工程包括平整沙丘造地、种草固沙、沙障固沙、造林固沙;泥石流防治工程包括梯田、造林、种草、小型蓄排工程、淤地坝、格栅坝。
2.3 恢复治理区
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占用一部分土地,比如施工便道、伴行路、土场、钢筋加工场等,这些土地需要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合理安排和治理。通常情况下,竣工之后施工单位不会重视这些区域,因为其不会对主体工程造成影响,但是这些地方却是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所以必须得到重视。
2.4 原始地貌环境
在检测工作开展之前,应掌握直接影响区和项目建设区的水土保持和流失的本地数据,但是,水土保持检测技术在项目开发以发展过程中均不成熟,突显出监测工作的滞后性,所在建设开展前获取水土流失数据存在很大难度。在实际开展前,原始地方环境可由主体工程外未治理的区域代替。
3 监测方法
因为线形开发建设项目跨度大,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也广,一般人工监测比较困难,所以在监测方法上结合遥感监测、抽样调查、现场巡逻等方法。
3.1 遥感监测
遥感技术是现代比较先进的远程视察技术,它是通过远程使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来研究该地形。它能监控并且显示出水土保持状况,确定绿化工程和防护的质量。
3.2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项我们对于工程量大的项目常采用的方法。它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地点来调查全局,这样减少重复工作并高效的显示了该特点。它是通过选点来进行现场采集,包括工程不同时间段完成的情况,期间的防护措施,地面的情况即地表结构、植被覆盖情况等。
3.3 现场巡逻
由于线形开发项目具有水土流失的不确定性,在施工时,施工材料的放置需进行详细的视察,工作人员采取定期重点的排查,防止因为水土流失的缘故造成施工的不便,甚至会影响施工的进行。
4 监测项目
线形开发项目有不同的实施地点,所以监测的项目也会有所区别,根据目前的监测项目把其归纳分为7类。
(1)地形地貌:根据地貌的情况即地表的结构、坡度的高度、土壤的类型
(2)植被:植被有地域性,有考古学家说,植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所以根据植物的年龄,种类可以看出地形如何。植物的覆盖率,自身的蓄水量、分布等都是很好的监测对象。
(3)降雨量:降雨是所有监测中都必须考虑的,可以根据降雨量得到该区域最大年月降雨量、最小年月降雨量,季节的因素对降雨量的影响等
(4)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是有自然还有人为原因,风蚀,雨蚀、重力侵蚀都会造成水土流失,监测出侵蚀面积以及侵蚀强度。人为的因素就是人类活动。
(5)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就是人为的修复环境,减少水土的流失,人们种植植物、修筑梯田、建造坝地等来维护环境,把治理的经过时间,建造的面积记录,
(6)工程效果:为修复环境建造的一系列设施,工程结束后废物的处理所建造的设施,保护坡地的建设工程。
(7)效益:水土保持措施带来的效益,可将其分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发展的同时保证了环境的质量,在不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的建设,这是我们国家检查的原则。社会效益就是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提高了,总而言之,环境与经济的共同进步。
5 结束语
线形开发建设项目是一类特殊的开发项目,耗费时间长,空间相对广,所以应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视度,在进行监测过程虽然存在较大难度,但通过地面勘察,可以准确掌握水土流失因子及其状况,同时采用对应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补救,从而保证了工程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水土保持生物的成活性等,对线形开发建设带来很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永红.线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J].水土保持通报,2003(4).
[2]张小英,孙保平,赵方莹.等.线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以108国道改建工程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3).
[3]冷光义,魏建群,祝小明.等.线形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5).
[4]陈子平,邹战强,张展羽.等.广东LNG站线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及其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8(3).
【关键词】风电场;水土保持;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阶段,我国风电发电已经初具规模,直至2005年,我国已经陆续建成将近60个风电场,风力发电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在建设风电场的过程当中,通常难以避免的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植被和土壤,带来水土流失问题。当前,市场建设、修路以及采矿等类型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虽然风电场建设在影响水土流失方面与这些建设开发项目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但是风力发电也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风电场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与其他开发建设项目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可见,研究风电场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电场工程项目建设中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
丰富的风能资源是选取风力发电场地址的必要条件,通常为5米每秒的年平均风速,并且30米高处的风力有效时数应当超出6000小时,风能有效密度要切实的达到240瓦每平方米,才能够构建大型的风电场。所以,水土流失的类型为兼具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在建设风电场工程项目的过程当中,施工活动诸如安装场地平整、风机基础开挖、临时堆土和施工道路施工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扰动地表,损坏植被和地表形态,造成土层结构的破坏及地表的,使得场区内水土流失的增加。[1]
2.1基础开挖
风电场工程项目风电机组开始进行基础开挖以前,首先应当全面的清理地表,施工中的施工工艺诸如覆土回填和基础开挖等均会对地表带来扰动,微地形便会遭到破坏,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以及土壤结构的破坏,进而发生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2.2道路施工
风电场的场区中改建及新建检修施工道路均需要剥离表土,而对于有着较大起伏地形的路段,则应当应用填低削高的填筑及土方开挖措施。这些施工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植被带来极大的破坏,扰动地表。风电场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如果没有严格的确保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和临时防护措施的到位,那么便会带来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2.3施工作业粉尘
由于风电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表层土壤结构与地表植被被破坏,使得土质疏松出现,不但导致水蚀的发生,并且在遭遇大风天气时会出现扬尘。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拌和灰土,拌和沥青户籍凝土,道路填充,土地平整,装卸和运输材料,通常在风力作用为2级以上的情况下会导致扬尘的发生,其中主要包括施工作业扬尘和运输车辆道路扬尘,严重的影响了下风向的空气,带来了环境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2]
2.4临时设施
建设风电场工程项目中,主要的临时设施有临时施工道路、施工生产生活以及临时堆料等诸多场所。构建临时设备也会对地表植被带来破坏,进而引发新的水土流失,比如未到位的保护堆放的表土及施工材料的管理不妥善,均会导致水土的流失;不合理倾倒生活及生产垃圾,不合理排放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等,均会对工程项目区带来负面性的环境影响,最终出现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
风电场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配置
3.1箱变及发电机组施工区
吊装场地和风机基础周边是箱变及发电机组尤为关键的两个发生水土流失的环节,因此,针对其特点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尤为重要。[3]
3.1.1吊装场地
一般风力发电机、叶片、塔筒等有着较大的重量,需要汽车吊和履带吊加以配合进行吊装,这些机械设备都是重型的施工器械,原地面如果不通过山皮石等进行压实和填垫,那么便无法顺利的将施工展开。通常吊装平台是由吊臂拼装平台和安装平台构成,其中,吊装平台与风机基础有着相对较近的距离,为了不对开挖风机基础造成影响,那么就应当在回填风机基础以后加以施工填垫。在填垫土石方中,一定要保证平台边坡土石方的扎实,防止周边区域中有土石滚落。另外,还可以在四周的吊装平台临时设置石、土围挡,可以采用土方压实及堆筑。结束施工后处理吊装平台可选用两种方式:(1)对无法重复利用垫料的工程,在开始填垫吊装平台以前,要注意剥离占地范围内的表土,因表土层有限的承载能力,如果共同压实垫料和表土,那么就会浪费资料,因此,可将表土用垫料加以替换,尽可能保护表土剥离;(2)重复利用垫料,也就是按照施工时序将施工分组展开,对平台填垫的山皮石加以重复利用。
3.1.2风机基础周边
一般开挖风机基础的深度为3.5米,16米的内切圆直径,约700立方米的土石方在每个基础上形成,一旦处理不善,那么在降雨时便会导致水土流失,对周边的草地和农田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开挖风机基础的临时推土,应当适当的采用拦挡等措施,比如选用防尘网、彩条布,或者用装土的草袋子加以拦挡。尽量不要采用装土编织袋,由于破损的编织袋通常难以得到降解,极易导致白色污染的发生。另外,还可以将整个施工区域用挡板进行围挡,避免施工区的残渣混凝土和泥沙向施工区扩散。结束施工以后,要注意砌护周边的箱变基础和风机基础。[4]
3.2场内道路施工区
机械碾压导致的硬化地面和新填垫的路基是主要的道路施工水土流失区域。对于硬化的地面,应当按照占地的类型对治理措施加以选择,如果耕地是所占用的土地,那么应当深度翻松土地,粉碎大块的土体,并与少量的有机肥料相配合,以有助于耕地恢复后作物的顺利生长;占用的土地如果是林地或者荒地,那么就应当在覆土或整地的条件下,适当的栽植苗木;对于新填垫的路基,由于没有经过使用和碾压,基本上这些路基呈现的是松散的状态,非常容易出现侵蚀。在路基填垫的过程中,过度的转运和挖填土石方,防护如果不当便会导致水土流失。一般水土流失会出现在图土质边坡中,其形式为细沟侵蚀。所以,为了水土流失进行严格的防治,就应当将路面的防蚀工作做好,可以借助于挖填路基或者整修路面,将路面修成拱形,并且尽可能的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压实这种路面以后,坚硬而又粗糙,有着较强的抗倾覆力以及抗冲刷力。
3.3集电线路施工区
架设风电场集电线路采用的主要为铁搭,因此,此施工区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区域主要是材料堆放场、临时推土场地和基坑边坡。(1)临时占地的作用为混凝土的拌和及施工材料的堆放,由于集电线路的临时占地经常性的出现开挖和碾压等扰动,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理化性质,为了促进土壤肥力和通透性的提高,并且有助于今后绿化及耕作,那么在对土地进行翻松时,要散施无机肥和有机肥于土壤中,将土壤的氮库及有机库迅速的加以建立,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并且适当的采用化学农药消毒灭菌土壤。在恢复建设施工中所破坏的植被时,要避免加剧所带来的水土流失;(2)不管是临时占地还是永久占地,都应当在整理场地时保护好表土剥离,为日后的复垦及绿化将前期工作做好。结束占地后,应当尽可能迅速的将原有土地的功能恢复,以更好的协调原地貌景观,并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符合。
结束语
总之,水土资源是人类得以发展及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在风电场的建设过程中,要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提起高度的重视,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应当积极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引进现代化的治理技术,全方位的防范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曲慧远.瓦房店市风电场水土保持治理模式[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2,(2):52-53.
[2]史彦林,贾洪.黑龙江山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10,(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