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制造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1]。该课程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2-3]。目前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虽然能够快速地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不能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1.1教学特征与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提高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精神,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的现场技术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贯通。长期以来,“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方法虽然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5]。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比如刀具角度的功用,这部分需要学生掌握刀具角度的概念和对切削加工的影响规律,能够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并能够利用辩证法去分析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切削性能随着刀具角度的变化规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切削加工经验,并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刀具角度的功用,学生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记忆所学内容,缺乏对所学知识必要的思考和综合分析。虽然很多高校教师提出产学研协同模式、授课+实践模式、先实践后理论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来说,受到课时、经费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接触到现在的前沿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6]。
1.2学生的学习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其学习兴趣来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知识的获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分的获得,大部分学生以考试前的突击学习、机械记忆等方式来应付考试,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整体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不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金工实习作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前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实践知识,但是地方高校出于学生的安全、课时量和硬件设施等角度的考虑,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所讲述知识点较为传统,但是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机械制造基础技术、超精密及细微加工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前言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均属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内容。然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相关的前沿技术较为隐蔽,对于缺乏专业数据库查阅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本科生来说,利用网络技术和学校购买的专业数据库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前言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诱惑较大的大学环境,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管理时间的能力欠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适合于地方高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大学是进行学问研究的机构,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师必须要进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较大差异,大学的教师并不仅是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教师和学生还是因对学问的研究工作而存在的[7]。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工作又导致大学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学校,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以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基础,以创新性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成为当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科学研究成为高校教师重要的工作。以传统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的内容较多、逻辑性差,只是编写了机械领域最基本的内容,很少涉及机械领域前沿的研究进展,内容更为古板。例如切削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教材上仅指出其变化规律的单调递增或递减性,但是在新型材料加工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根据新型材料的切削加工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分析其变化规律及机理。因此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推动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也能够使教学更有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9]。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理论深度素养,科研型大学成为各个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一流高水平高校的重要标志[10]。
3学术探讨教学模式探索
3.1学术探讨教学内容准备
基于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根据最新科研成果讲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际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作准备。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材中很难理解、重点的内容,在基本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术探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学术论文,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于教材中较简单的阐述较全面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对刀具、零件加工和装备等内容十分熟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从事材料精密加工研究的教师必须精通的一门课程[11]。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从事材料切削加工机理研究的教师必须进行的研究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是从事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者必须熟知的知识点,这几部分与高效精密加工研究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恰好正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十分困难,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从事机械加工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大量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论文,特别是较为前沿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相关科研结论来讲述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及实用性,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科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结论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
3.2学术探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提倡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案例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在每次讲授知识点时,先引用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诠释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进行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讲述,最后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研成果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探讨相关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对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后作业要追求一定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传统的练习题模式,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寻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让学生自己检索相关的科研论文,对科研论文进行阅读,结合教材基本知识写出大概100~200字的思考体会。
3.3学术探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选题常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在明确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学生选用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引导学生利用绿色制造等前言科技来分析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利弊,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合理选择零件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绿色制造技术前沿科技的概念及实用性[13]。毕业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深化和升华,着重锻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来检索所需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4-15]。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多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数控机床部件的设计、机械加工模具的设计等,其中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有较多重复的地方。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地方高校应该打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限制,高校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学生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新材料或传统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试验研究、基于绿色制造合理工艺路线的选择和有限元仿真切削加工性能研究,使得学生能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相关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工程试验和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解释的能力。
4结语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课程内容、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该课程的内容多又相互独立,学时少,而且有些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完全相适应,必须探索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既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学方式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灌输式教学,对于教材内容的教授面面俱到,惟恐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结果导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并且对于每一章中的“精髓”没能很好地把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狭隘教学方式,不能拓宽视野,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教学改革
1. 处理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
教师不能盲目照搬教材,为了保证学习和应用效果,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材,精选授课内容,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从而增强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议论,对重点处、疑难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利用现代化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采用先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录像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生动的画面,动态地展示机床的机构、原理、零件加工过程等,化抽象知识为具体知识,直观易懂,给学生以亲临现场的感受,还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联系的特点,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教师在传统的黑板上书写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且大大提高教学信息量,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4. 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理论又会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地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实习。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动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刨、磨、钻等工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树立了自信心,对学生的择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海魁等.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第四版).
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专业特点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主要讲述了零件制造、机械设计与加工等工艺与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与掌握机械零件加工与制作等的基本流程与技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与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机械制造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生产第一线奠定必要的基础。[1]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课程内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与制约,部分专业课教师不能及时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导致了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体系的不及时性与陈旧性。同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因为实验课程课时的不足,致使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将其转化为自己真正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2]
2、教学方式陈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人才的培养,应从社会发展所需要角度出发,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优秀人才。然而,实践中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本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导致培养出的职业院校大学生,虽然掌握了熟悉的理论知识,但是其缺乏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较快的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具体的机械工艺制作任务,需要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与锻炼,以此来提升自己实际操作能力。[3]
3、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德、学、才、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是社会进步、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既懂得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艺加工过程中。《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娴熟、创新性的工艺加工方法与流程。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可以安排专门的实验课程,提前分配为多个实验小组,将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大家分享交流。专业课老师对于各个小组的实验进行评价与总结,指出问题与优点,使学生对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总结、提炼经验,提升能力。[4]
三、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策略与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
教师不能盲目照搬教材,为了保证学习和应用效果,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材,精选授课内容,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从而增强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5]
2、改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实验过程的视频资料、图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将部分零件加工制作的工艺流程以及机床的结构与原理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与讲解,既生动形象,又容易理解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内容,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机械制造、加工的工艺理论知识熟练的应用于具体的机床加工、工艺制作环节中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能力方向的转化。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具体实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论文摘 要 分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期促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等本科教育中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讲述有关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综合性技术课程。在本校的相关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两大部分构成: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部分讲述现代工业常用材料(金属、高聚物、陶瓷、复合材料等)和热加工工艺基础(铸造、锻造、焊接、粉末冶金、热处理等)的相关知识;机械制造技术部分讲述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的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总体地了解和把握机械制造活动,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合理选择材料、毛坯制备、机械加工方法,具有产品质量、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解决生产现场工艺问题,决策制造模式方面的能力。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传统的课程,多年来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手段的不正确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如幻灯片、投影仪、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将这些手段引入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提高教学速度和质量。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有些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设备当做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如把所有内容都打进ppt,上课过分依赖ppt,以此减少备课时间;另一种是有些教师对这些教学手段过于排斥,认为他们的应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讲授+板书,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显得过分呆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多抽象的东西如机床的结构、加工过程等使学生难以理解,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
1.2 实验与金工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不足以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材料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在生产中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不难明白。已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先实践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工程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工程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的层次上[1]。
1.3 考核方式欠合理
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绝大多数仍然以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追求卷面分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不重视。有的甚至平时根本不听课,连书本都不翻,凭考前“临时抱佛脚”来死记硬背书中的一些概念、术语和简单理论来达到修完这门课程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考完这门课后,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得到。
1.4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介绍,缺乏先进性和时代感,导致一些学生主观上认为该课程无用而对它产生排斥思想[2]。尽管有些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不同挂图、实物模型、动画等方法以适应不同章节的教学需要,仍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案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教改措施。
2.1 有效地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讲解一些机床结构、刀具夹具结构等知识时,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述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通过采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和电化教学等手段,利用实验室的机械装备,可在短时间解决黑板上难讲透的问题[3]。此外,还可以通过交互式、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4]。
2.2 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效果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已有或周边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工程能力大为增强,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采用合理考核方式
高等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卷面考试成绩的好坏很难全面说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功利地受迫学习,而是自觉、勤奋、紧张地学习,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设计环节、课堂环节、答辩环节、操作环节等分别进行考核,从而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
2.4 强化教学内容和专业发展的动态结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机械制造方法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教师宜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及时收集学科最新的发展态势,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最新的材料、成形、制造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感受到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理解学习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感兴趣的前沿科技,培养自学能力。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时间、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5]。
3 结束语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应围绕教学目的,针对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努力实施改革,才能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建中,汤宁荷.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97.
[2]罗小林,包家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93-97.
[3]王书元,王克明.《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1.
【关键词】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职业学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学习这门课程,能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有关知识,为今后在生产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技术问题奠定基础。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现象,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该课程教学任务重、课时紧等困难,是各职业学校课任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探讨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
一、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缺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手段。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改革的举措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在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内容可进行删减。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
2.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简单的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章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制造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首先要重视“绪论”教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绪论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的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介绍课程体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其次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的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基础知识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机床与工艺装备、毛坯选择与加工、热处理方法选择及工序安排、机械制造工艺常用数据的查阅、工艺参数的选择等等。这些内容比较松散,相互之间又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现场教学法,较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讲授机床结构与刀具时,将学生带到机加工车间现场,在各类机床前分别介绍其结构和作用以及用不同刀具来加工零件的不同表面。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在讲授毛坯选择与加工时,利用铸造车间、锻造车间的生产现场进行教学(没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播放录像方法解决)。在铸造现场,让学生观察哪些零件适合选择铸件毛坯。在锻造车间分别采用铸铁、低碳钢材料演示给学生观看。当锻造铸铁材料出现问题时,现场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说明铸铁材料不能采用锻造方法加工。
5.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我校特色,适应机械工业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机械事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科技发展最新技术以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一)在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了机械特色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还结合科研工作,总结了众多机械制造实例穿插在各章节之中,如针对某型号飞机水平翼钻孔工序问题,讲解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及生产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某机械用大直径盘形零件焊接后精度下降问题,讲解残余应力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及对策等。通过举例,使学生在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多方面的机械制造知识,培养学生对机械工业的兴趣,为未来从事机械领域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在教学内容更新上适应了机械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制造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机械新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都对机械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工艺水平基础上,还要求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并尽可能多地将这些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为此,本人在教学中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特种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应用等,并且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了感性认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一)采用“讨论式”教学形式”
针对课程重点内容设计了若干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通过在课堂上讨论,进而引导学生采用联想和类比等方式对技术基础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比如概念、原理等)进行比较,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比如在讲授尺寸链的概念时,以往的教学方法令学生理解不深,本人则在教学中举例:每天下课后从机械实验室到食堂,花费的最佳时间应该为15±5分钟,如果中间经过综合楼,经统计从机械实验室到综合楼一般花费的时间为4±1分钟,那么从综合楼到食堂应该在多大时间范围内才能保证总时间在15±5分钟以内?课堂上所有同学都给出了正确答案,本人首先肯定学生们的成绩:实际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常应用尺寸链的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然后进一步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学生们轻松理解了尺寸链原理和主要计算公式,并且总结了极值法的优缺点,引出了概率法及其应用等。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互动。
(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在课堂讲授环节上往往以板书为主,近年来电子讲稿逐渐普及应用,然而如果仅仅将教材内容搬到屏幕上,虽然节省了在黑板上绘图等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帮助作用并不显著。为此,本人将三维工程软件Solid works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该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三维实体造型,可以实现空间虚拟装配并且进行运动仿真,还可以完成简单的受力分析等工作,是目前现代企业应用非常广泛的工程软件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该软件建立大量三维立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基准、定位、夹紧、夹具等重要概念,同时还建立了一批装配体零件并进行了动画仿真,用于说明六点定位原理、工件定位过程、常用夹紧机构、各类机床夹具、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夹具设计过程这一节的讲授中,运用Solid works软件演示了夹具体运动过程仿真,并对夹紧力进行了分析,既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给学生介绍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夹具设计的基本过程,开阔了学生眼界,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能力。
三、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工程性、实践性强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一大特点,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本人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证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
(一)利用三维模型、动画及视频资料等手段
由于课程学时、教学场地以及学生人数的限制,我们无法实现全部课程的现场教学,其基础理论部分还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是课堂讲授不等于照本宣科,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实例、三维模型、动画以及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虚拟场景和实际加工过程录像,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一定程度的沉浸感和现场感,这些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反复观察,场景和视频也可以反复播放,为学生加深理解提供了便利,这是现场教学不容易做到的。
(二)设计安排相应实验
针对课程内容,安排了机床夹具拆装、工艺系统误差分析、刀具角度测量以及金属切削机床结构等部分实验,内容涉及了本课程的几个重点部分,既包括传统的机制工艺,又包括机械制造领域相关的一些现代制造技术,确保学生在两方面都得到实践锻炼强化了学生们对工艺规程制定过程的认识,加深了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其他外延手段
课堂和实验教学并不是本课程的全部,本人在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中对课程进行了延伸,采取教师与学生现场讨论、小范围座谈、指导学生写实习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结合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对我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了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和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培养,结合我校实际,在教学别强调了突出机械特色,包括教材、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了我校与机械大型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另外,还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在机械制造工艺等工程领域的应用方法,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生产单位的反馈表明:本课程的改革对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锻炼、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够满足企业对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同时内容很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对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路线连见都没有见过,更别提实践操作了,再加上抽象的概念,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
2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3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站在上面教,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自顾自地在上面讲,结果,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根本就看不懂,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先引导学生,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工业纯铁用得很少,几乎没有用处,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俗称“钢铁”,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2)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老师讲课不生动,那么,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讲完之后,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感受一下“四把火”,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加工工艺,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提高了兴趣。(3)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理论联系了实际,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4)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所以讲授这门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讨论,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带着问题讲解之后,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查漏补缺,找出差距,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4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达,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表达方式不直观,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所以,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有了多媒体之后,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即使没有去过车间,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也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眼界也开阔了。(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更不可能去理解,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所以,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5结束语
科技在不断发展,新技术在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大胆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研究,为社会培养出能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性强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真正符合企业、工厂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此,我们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马利华 单位:黄河交通学院
中图分类号: TD4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摘要:本文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程的现状和面临问题,从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根据实际探讨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趋势以及改革措施等方面突破《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难点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不易掌握,缺乏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改革尝试,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
一、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应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得到突破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在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内容可进行删减。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现在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此外在保证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各专业的特点,突出重点、提示一般。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绪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绪论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的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介绍课程体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讨论,对重点、难点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就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简单的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章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制造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4、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的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实习。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统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刨、磨、钻等工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演示法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适时的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巩固。
6、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会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的用新知识、新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出能够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课程目标
1.1专业能力目标1)能根据机械零件的功能要求和使用范围,正确选择典型零件的材料种类和牌号;2)能根据机械零件的结构和用途,选择典型机械零件的毛坯生产方法;3)能根据机械零件的材料和性能要求,选择典型零件的热处理方法;4)能根据机械零件的材料和种类以及用途,合理编制其加工工艺路线。
1.2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3)具备查阅资料、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
1.3社会能力目标1)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2)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3)具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质量和成本意识。
2课程内容与要求
2.1课程任务与要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学生需具备材料的选用、零件热处理加工、机床金属切削加工和零件的装配的能力。知识要求及能力要求见表1。
2.2课程的重点与难点1)工程材料部分中典型金属的晶体结构;铁碳合金相图及其应用;钢的热处理;合金钢及铸铁。2)铸造部分中铸造工艺基础;砂型铸造;铸件结构设计。3)压力加工部分中自由锻造;模锻;板料冲压。4)焊接部分中电弧焊、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焊接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5)金属切削加工部分中机械加工工艺概论、圆柱面及平面的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机器装配工艺过程。
3教学组织与方法
3.1课程组织形式理论教学和实训相结合。
3.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多样性,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可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问题驱动法、讨论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1)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自主学习资料。2)问题驱动法:结合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做。3)讨论教学法:采用讨论或者分组讨论,比如在刀具选择及切削用量选择设置等。4)角色互换教学法:学生模仿教师的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讲解给其他学生和教师听,实现角色互换。5)实物教学法:提供辅助教具让学生直观清楚的认识零件,了解主要功能,近距离的观察其结构特点。
作者:王丽龚君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时缩减;教学改革与实施
《机械制造基础》作为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是介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然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繁多,它涉及到工程材料、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等内容。该课程既有形象的内容,又有抽象的内容;既有动态的描述,又有静态的表述;既有严谨深刻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大多是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进行学习,也就是在学生没有任何一点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而且本课程知识点多,慨念大多晦涩、难理解,造成教师教起难学生学起来难的局面。目前,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实用型人才,将“够用”作为其教学的效果检验和目的,在这一前提下各高职院校对原有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调整,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课时进行了大幅增删,我学院现在开设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就是由原来的多门课程内容整合而成,课时由原来的128、112、96学时逐渐缩减为64学时。而《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所以上该课的学生为各个不同的专业,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的后续专业课及以后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讲授该课程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采取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重点的把握。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笔者就我院该课程的教学中课时缩减形势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与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冲突及课时缩减形势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课时缩减形势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与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冲突
1.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过程中各个专业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而该课程是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不同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教材里涉及到的概念多、章节多,而且各章节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前后章节的联系并不紧密,各章节都会出现许多的新名词、新概念在前面所学的课程中很少涉及到的,而且从每一章节来看,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理论的综合应用。我们的传统教学过程中用大量的课时讲解材料的结构、成分、组织形态等比较抽象的内容,而这些知识枯燥,难理解。所以需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还觉得难以弄懂。
2.课时缩减形势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与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冲突
目前,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实用型人才,将“够用”作为其教学的效果检验和目的,在这一前提下各高职院校对原有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调整,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课时进行了大幅增删,我学院现在开设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就是由原来的多门课程内容整合而成,课时由原来的128、112、96学时逐渐缩减为64学时。由于本课程属于机械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内容涉及面广,各教学模块内容相对独立且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把每一知识点都祥细、深入的讲解的话,势必造成教学学时欠缺和教学任务繁多之间的矛盾。
二、课时缩减形势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
要想在课时数大量缩减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好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及各章节在各专业中作用的不同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根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后续专业课及以后发展的作用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但该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后续专业课及以后发展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应该熟习自己教学的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该课程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
2.在课时缩减形势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
在课时缩减形势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在满足所需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删去不必要的较深的理论内容的讲解。如:合金的晶体结构与结晶、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等。调整工程材料原来的知识结构,把每一种材料从分类、编号、成分、性能特点、热处理方法、应用等一气呵成进行讲解。而对于铸造、锻压、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章节的内容,则针对不同的专业采用让学生观看视频、视频加讲授及利用情景式教学到学校的加工中心现场进行教学等。这样既缩短教学时所用的课时,又能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对课时缩减形势下《机械制造基础》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是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和该课程的特点及各章节在各专业中作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职业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更是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的课程。随着职业院校的不断扩招,人们对于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与期望,因此也希望国内极度缺乏实际应用型人才的现状能够有所改善。
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概述与特点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有着很重要的课程地位和意义。课程中覆盖的知识面广阔,包括一些抽象概念、机床设备等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机械制造理论和加工工艺的同时,可以掌握了机械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了零件加工和解决实际生产中一般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性和灵活性,这对学生能够掌握并且合理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材来看,其教学内容包括切削加工工艺基础、特种加工工艺基础、特型表面的加工、常见表面加工方案选择等理论知识,是生产与实践结合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的基础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没有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课程的重点知识没有被学生很好地吸收并运用,因此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体系较为陈旧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都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不断更新。纵观诸多职业院校,很多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实际生产联系的不多,因此接受到的新知识十分有限,教学内容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变化,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也是陈旧内容,无法应用到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中。除了课程内容之外,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由于课程的课时数量有限,而课程内容涉及到知识点又十分广泛,因此能够给到学生进行实际应用操作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更加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
(二)教师教学模式滞后
教师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改进。由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设计到的知R点十分广泛,学生们除了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需要通过进行实际应用来不断巩固这些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讲,偶尔与学生进行互动,缺乏有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除了传递知识,教师更应该通过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来确保学生具备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
(三)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内容的掌握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现在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学生大多数都是在教室里面听教师讲解,实际应用操作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生产制造的东西很少,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因此经常能听到学生们认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难学、课程内容难以理解的声音。与此同时,学生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理论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差,离开学校走到工作岗位中,能够处理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这个行业就进入到了恶性循环中。
(四)实验教学内容较少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不仅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上文中提到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实验课上学生能够真正动手操作,或者了解到机械加工工艺的机会非常少。《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去现场参观学习,通过见习、实习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感性知识。实验教学的内容较少,不仅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更是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甚至是对后期工作的把控。
三、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内容复杂,很多学生都表示课程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因此,把课程内容简单化,让学生们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任务对于教师们来说格外艰巨。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生们需要充分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论基础,不断巩固学到的知识,夯实基础,才能够合理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释和处理各种实际的生产问题。教师们在课堂的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来解释复杂的问题,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以专业能力为突破口,融合教材资源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是具有明显专业特征的,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机械制造加工等能力的培养,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内容虽然相互独立,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向学生教授了不同部分的理论知识后,也要教给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串联整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具备掌握全部内容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照搬教材上的东西,而是需要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对教师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之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复杂,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精选,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者省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操作中的问题。教师能够通过这些问题来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而改善教学内容。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创新和改进,不能仅仅依靠上课的说教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具体来说,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在课程教学最开始的部分投放更多的精力,@样对于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够帮助他们初步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多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也要多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其发掘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内容十分复杂,如果只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与教具的配合,用不同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可以通过使用幻灯片等工具,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机械制造的一些动作原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实验课上选择播放一些小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机械制造的工艺技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更能够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应局限在教具的使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实验课的场景,让学生们可以亲眼见到甚至触摸到机械制造的各种工具与零件,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
(六)引入课外教学的方式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知识是需要学生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去巩固和掌握的。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实际应用的场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课外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实际操作的能力,并从中发现问题。在课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将学生带入到生产制造的环境中去,而是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先给出一系列需要加工的零件工程图,让学生来进行虚拟的加工制造,通过该情境,教师能够获得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信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得到很大提升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四、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都在进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有机会通过实际应用来了解自己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更好地处理实际生产的问题,工作技能也得到更好的提升。虽然文章从多个角度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但是课程存在的部分问题依然亟待解决,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查文秀.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J].教育改革,2012,(04).
[2]李巧玲.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J].教学研究,2010,(03).
[3]孙航.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新西部,2016,(04).
[4]柴彩果.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2012,(06).
[5]韩兴国,王斌武,崔立秀.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心,2009,(0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64-02
广西教育厅《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于2012年4月9日正式出台。《意见》指出要发展灵活多样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了五年一贯制、“2+3”和“3+2”的形式。《意见》要求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包括职业院校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和学校企(行)业的衔接。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五年制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
一、确定课程目标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由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工艺与机床夹具四门课程整合而成。该课程既有较为广泛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专业基础知识目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素质目标三个方面。为了达到这三个方面的综合目标培养要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目标确定为:学会选择一些典型零件的材料及热加工、热处理方法;熟练掌握车、铣、钻、磨、刨等各种机床的操作及简单夹具的设计;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典型零件的加工;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的加工生产过程,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会分析和选择简单的典型零件加工方案,并编写出典型零件的工艺文件,最终制作出简单的一级减速器。
二、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遵循行动体系的要求,联系生产现场,分析与本课程相关的工作过程和企业活动,解剖典型零件的工艺和典型加工过程,对接关键技术,提炼典型工艺,确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资格标准,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由于中高职衔接存在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现象且较为严重,高职只有以中职为基础,在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合理地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因此,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一级减速器作为课程设计的思路,把轴、轴套、齿轮、端盖、箱体作为五个典型零件,让学生进行加工制作,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先分解提炼再有机地融合到工作过程中。例如,阶梯轴的加工制作,就包含了材料的选择、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热处理方法、加工工艺路线制定、工艺文件编写等。经过重新修改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更适合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其课程标准如表1。
三、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项目
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托,整合、序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更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学项目。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一级减速器作为整个课程内容的载体,对应企业完整的实际生产过程,归纳出7个教学项目,如图1所示。
课程内容中的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对应着教学项目中的相应子项目,既具有独立的可操作性,又可以汇集成一个大的综合项目,使整个减速器的制作过程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来组织和实施。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够用但可塑性大、逻辑思维偏弱而形象思维较强、不愿意学习理论知识而偏爱实际操作、独立学习主动性低而群体协作积极性高的特点,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由教师团队精心设计工作任务过程,再把工作任务下达到各学习小组。任务中涵盖“必需、够用”的知识点,让学生先按照教师给出的方案去做,在工作过程中边做边教边学。由于受到学院教学设备的限制,以及为了满足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完整性的要求,在总的工作任务中,有一部分任务是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过程来完成的,这就需要对部分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修改。例如,箱体零件的毛坯需用钢板焊接而成,在简单的阶梯轴上增加锥面和外螺车削加工,圆柱齿轮制作采用线切割机床来加工等。另外,螺栓、螺母、轴承、键等标准件必须通过外购获得。
五、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从专业基础知识的期末考核、专业技术应用过程考核和社会能力素质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注重专业技术应用过程的考核,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以满足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考核与评介体系如表2所示。
按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给学生作出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使考核与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综合成绩为:社会综合素质评价(10%)+各工作任务过程考核(40%)+总任务完成质量考核(30%)+期末基础知识考核(20%)。
实践证明,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真正实现有机衔接,有效地促进了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珍.引入工作任务 改革机械制造技术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2]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3)
[3]何秋梅,何良胜.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群[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