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

时间:2023-06-06 09:3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民道德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民道德建设

第1篇

 

关键词:社会公正 道德 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2篇

明礼,应当坚持以城市精神为基础。

我们新乡市凝炼提出的城市精神:“厚善、崇文、敬业、图强”非常地有意义,特别是“崇文”的表述,应当是我们新乡市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新乡市有着悠久的牧野文明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所以,作为新乡市的明礼建设,实际上就是“崇文”的创建,并且要形成亮点特色。

礼,在我国传统中,一方面指广义的社会秩序的维护,二是指狭义的人际秩序的维护。懂得礼,就是懂得了对秩序的遵循、维护。要进行道德教育,必应先进行礼育。在《左传》中谈“礼”字一共讲了462次,并且把礼提高到最高地位。《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对齐景公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论语》中讲“礼”字有75次,孔子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并且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它是说,如果单以法制强行管理,百姓们能够约束行为,但是却不知什么是荣辱,如果实施礼的教育,百姓们就会懂得用荣辱观约束自己。(《论语•为政》)荀子认为“仁政”是一种治国之道,而“礼”则是一个强国之术,并把它叫做“王霸”。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所以,我们应当首先懂得:中华传统的礼,是华夏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们新乡市,拥有着厚善、纯朴的民风,有着一批像史来贺、等人的时代楷模,还有着感动中国的人物张荣锁、优秀市民买世蕊、优秀大学生李清霞和王一硕等诚实守信的道德模范。可见,我们的“明礼”建设具备非常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我们一定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公民道德建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明礼,是做人的起点。

谁都知道,要做文明人,就要懂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就要有礼貌行为表现。所以,公民道德建设的起点,也应从明礼为始。每个人一来到世上,父母就会先教孩子咿呀学语,会喊“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讲礼貌;进入学校,老师要教学生学“孔融让梨”和学知识;到社会上,人人开始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和“有礼走遍天下”的意义,也都乐于和讲文明礼貌的人打交道。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

生活中,不文明现象并不少见。一个店员的鲁莽,一个出租司机粗俗言谈,不仅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不快,也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城市,能够给人带来愉快和信心。

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就是明礼的要义。教养,“教育”“养成”之谓也,这是人为人之必修课,是起码的常识。礼仪不是表面文章,是道德之表现,还是育德之途径。《周易》中有一个“谦”卦,提倡做人应当为“谦谦君子”。《论语•学而》篇里面说,礼的人际处世的基本要求是“温良恭俭让”。只有这样,人才会修养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而这些却都是一些做人的基本的道德要求。

培养“温文尔雅”、“礼贤下士”、“孔融让梨”、“尊老爱幼”这些文明礼仪素质,在社会公德方面,就会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在家庭道德方面,就会孝敬父母、爱长扶幼。即使在竞争性职业生活中,也能够礼待贤才、公平竞争、爱岗敬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家企业请有合作意向的外商来厂参观,招待热情备至。但是,厂长的两分钟迟到,让外商放弃了合作的打算。

明礼,要以明“理”为支点。其实,我国古人早就认为,礼,是通“理”的,这里的“理”,首先指的是一种社会秩序观。它既包括社会秩序也包括人际秩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是不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秩序的要求来选择自身的社会行为呢?在人际关系中,大家是不是应当做到长幼有序、尊老敬长呢?所以,我们所谓的明礼,就是要培养一种作为文明人的、公民的特质。所以人们才会说:“无理寸步难行”。

明理,这就需要开展广泛的礼仪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不单单是知识传授,更主要的是强化文明礼貌的自觉意识、公德意识,培养和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形成无论在家庭、学校、单位、社会都能够自觉自愿地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礼仪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愈被人们重视如学史热、读经热像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论语》的现象,正在逐渐成为“明礼”教育的民风。

模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单位要从领导做起,给群众做出榜样。家庭要从大人做起,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也要监督大人。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文明礼貌的教育,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大人尤其要为孩子作榜样。而在很多时候,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物,不加塞儿,让座位等,恰恰是孩子在为大人作榜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我们民族以新的风貌走向世界必需的。

明礼,要使明仪为象征。

现在我们使用的礼貌语言“谢谢”、“对不起”,交际行为的招呼、握手、拥抱,都是一些常见的必要“明仪”形式。“明仪”,即要采取文明的行为方式和建设并且妥善维护一些具有人文意义设施。当今,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文明城市创建”,这是一个现代化文明城市必备的物质基础。它能够对居民的行为与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说到底这都是为了老百姓能够有一个舒适、安逸、和谐的生活环境。像微笑服务、立姿服务、标识醍目、优质的公共设施,都是“明仪”的做法。

当然“明礼”,需要加强科学管理。文明管理有利于培养每个人的良好的习惯,成为整个社会新的风尚。文明管理也有待于管理者的文明素质的提高,在事实上,更需要以科学观来建设和管理这些设施。假如把懂得建设文明设施称作具有“小学”素养的话,那么就可以把懂得科学地建设城市文明设施叫作“高中”或“大学”素养。比如,知道要在民用区建设公厕,但不懂测算公厕的间距与当地人员的比例,就会出现一些要么找不着公厕,要么有了厕所但使用率极低;知道大面积种植草地,但不懂草地中间留出人们休闲空地,因而很容易出现一些中践踏草坪的现象;知道要搞整齐规划市政管理,但不懂考虑百姓生活习惯与方便情况等等,都是一些“小学素养”的管理表现。其结果往往是浪费了人财物力,管理的成本加大,而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倘若我们的邮电业、市政管理、交通管理、纳税管理、旅游业管理方面,都具备“大学素养”的话,那么我们所在的城市就一定是一座现代化有文明城市。

笔者于2004年时曾到过韩国。韩国的人口有4600多万,为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在韩国的首都首尔市,人口有1000万,占全国人口将近四分之一,人口密度堪称世界前列。然而,在首尔人们能够看到有些街区车流滚滚、人流如织、井然有序,很少听到汽车鸣笛声,却并没有感到到处拥挤嘈杂,脏乱不堪。所有行人都自觉走在行人便道上。各种建筑错落有致,街道整洁干净,绿树成荫,美丽的汉江从市中心穿过,沿江两岸高楼大厦林立,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给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呈现出繁荣昌盛的现代都市文明。另外,韩国人崇尚儒家思想,平时注重礼仪,待人热情友好。可以看出来,韩国人的文明程度相对较高,

第3篇

要正确处理群众性创建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坚持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公民道德素养与公共道德素养同质同步发展

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公民个人的内在道德素养外化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素养。公民的个人道德素养是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素养的基础。因此,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社会文明,既包括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在因素,也包括公民道德素质的外在表象的总和,强调的是“两个素养”的同质、同步发展。

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不仅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还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创建中具有灵魂性的工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就是要通过创建活动,促使公民在参与创建中启发道德自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自律方式来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从创建工作的传统意义上来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过程是一个在强调公民内在修养基础上,调动各方凝心聚力的共建、共享美好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公共环境与个人品德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内容涵盖了公民道德建设各个方面,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两个素养”的重要载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公民道德建设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社区等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具体抓手,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涵,纳入到各项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当中,体现在群众性文明创建的各个方面。引导社会把精神文明创建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上,真正使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过程,成为提升“两个素养”的过程,确实推进“两个素养”同质、同步发展。

要正确处理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关系,坚持教行并举,着力推进公民个人道德习惯养成和公共道德环境培育

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一方面要抓教育、抓自省,提升个体的内在素养,打牢人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要抓外在的公共道德素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示范活动,推动道德要求的行为化、习惯化,努力构建美好的道德环境。

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对公民个人的道德意识的培育。公民道德建设主要以个人内在自觉性为基础,从而达到对社会规范的认可和个人行为的约束。目前,我们的道德教育除公民个人自主教育外,还有来自社会教育的三个方面:一是各有关部门开展的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宣传教育、每年“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等,对推进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二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活动。在现代社会,通过各级各类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大众媒体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在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文学艺术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宣传引导作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总是为人类服务,能够给人类带来真的启示、善的感染、美的享受。在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中,充分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功能,关键是要把我们道德内涵融入在文艺作品中,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采用多种形式把这样的作品送到群众中去,让公民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化和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公民道德意识、明确公民道德规范,推动人们去自觉实践道德行为。我们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公民个人的道德行为习惯,带动其他公民的行为趋向道德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阶段,必须把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建立公共道德素养的需要,有计划地推出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并使用这些道德实践活动常年化、经常化,使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道德的召唤。

要正确处理集中推进与日常教化的关系,坚持道德制度化方向,深入持久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养成

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因此提升两个素养:就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推进机制,即道德的制度化。制度伦理是道德建设的方向。在道德建设中,制度伦理有着两方面含义,即制度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制度化。如何将道德制度化?首先是要将道德的要求纳入到行业守则、村规民约、公民公约等公民日常行为规范中。

规范的遵守,一靠自觉,二靠监督。监督机制至关重要,这是确立社会公共道德秩序的必要条件。完善的监督包括大众监督、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从当前情况看,大众监督虽然比较薄弱,但在一些社区、乡村,公民的自觉意识较好,老年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民间议事、监督机构较发达。这些机构在公民道德建设等基层思想建设中发挥着良好作用。组织监督机制应该是健全的、有效的,有些地区对公务人员提升政审中纳入了社区访问一项,一些组织对社会公德意识不佳的组织成员实施惩处,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组织的实质性监督。但组织在对单位、部门、区域的集体违规的监督上还缺乏强有力的制衡性。舆论监督成效越来越明显,但媒体及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张口费”、“封口费”事件成为媒体监督的毒瘤。问题的存在,就是改进的方向。因此,只有加强三类监督的横向联系,实现相互协调、功能互补,才能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有效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公民道德环境。

但不论我们做得如何规范,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有其自身的重点问题需要突破。在不同的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不同需要,及时协调社会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组织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各项专题性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集中性活动。

同时,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短板”,导致公民道德建设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存在薄弱点。诸如随地吐痰、乱穿马路、抢道行车、乱丢乱扔、粗话脏话、插队加塞等陋习问题,往往是我们日常教化难以一时解决的,需要我们有一个集中性、运动式的推进活动,需要我们集中一个时期,开展一个问题的专项整治。这样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地推进,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突破,扎扎实实,步步为营,以强势推进公民自觉养成,使人们养成并不断巩固良好的道德习惯,破除和摈弃不良行为,促进社会公民道德建设中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解决。其实,开展系列集中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也是我们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很重要的经验。

第4篇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以学校作为“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通过开展的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及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使在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也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促进“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二、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让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切实受益是“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乡妇联整合多方资源,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类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以文艺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今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乡妇联、乡团委及XX乡中心学校联合举办了主题分别为“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三万三讲’活动、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感恩、礼仪、诚信争创和谐校园”的演讲比赛,演讲内容紧紧围绕“感恩、孝道、诚信”,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儿童在娱乐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2.抓住奥运会契机,加强未成年人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为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传传达给我们团结,协作的信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未成年人容易受周围环境、事务的影响,变得冷漠,残酷。乡妇联抓住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契机,通过开展“微笑迎奥运、文明庆城运、弘扬‘五四’精神”为主题的倡议活动,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3.建设关爱家园,爱护特殊儿童。

乡妇联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措施:第一,发挥各方力量,在全乡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依法履行法定监护人的责任;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管护网络,把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职责;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着重对有问题苗头的留守儿童进行对口帮助;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予以亲人般的关怀;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坚决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利益的犯罪行为。第二,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第三,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

“留守儿童”档案,配备“家长”,设置“亲情电话”,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同时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

节假日期间,镇妇联走访、慰问艾滋病患儿,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献出片片爱心。

三、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第5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开展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让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林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为指导,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明确阶段性任务,立足当前,逐步推进,使局机关环境面貌和职工精神生活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全面开展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纲要

(1)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在局内开展学习活动。

(2)以股为单位,开展评比,听取各股室意见和建议。

(二)全面开展林业局职工精神生活建设工作

(1)组织职工观看《焦裕禄》《杨善洲》等精神文明教育电影,在全局展开评议,讨论学习,并写出观后感。

(2)组织职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开展拓展训练,以宣讲爱国主义来激励职工士气,以丰富多彩的训练来提升职工精神境界。

(3)组织开展“挂包帮”活动,在走访基层过程中,再次淬炼林业职工的先进性,充实精神世界。

(4)完善职工阅览室、职工休息室等硬件设施,组织职工借阅书籍和开展活动,丰富职工精神生活。

(5)组织每月两次“铁军讲坛”,讨论身边的先进模范,开展职工评比活动,鼓励大家争做先进。

三、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方案和步骤

我局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由局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小组牵头,负责统筹规划、总体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与全面部署阶段

召开林业系统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方案,全面部署公民道德建设工作。

(二)集中学习和持续推进阶段

按照制订的工作方案,在全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建立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并通过局办公室收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报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三)完善提高与总结阶段

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整治措施,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在全体干部、群众中树立起“以道德立身、以诚信兴业、做文明公民”的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浓厚的氛围。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起来。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责任感,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任务和时限,成立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责任到人。

(三)保障投入,健全机制。

全力保证对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宣传督导、考核评比、督查问责等机制,确保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逐步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加强督查,确保落实。

加强工作督查,对各部门、下属单位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进度定期组织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开展评比。

五、宣传报道

(一)宣传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法规、政策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和要求,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第6篇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在价值观问题上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它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延伸和拓展,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的具体化,对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坚定信念,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局面至关重要。目前公民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反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以“八荣八耻”荣辱观为内容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学习、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按照“八荣八耻”的新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改进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理想、道德意识、道德理念和道德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八荣八耻”的提出,为我们推进这一进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我省的公民道德建设。要通过组织学习,在全体公民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尤其要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上下功夫,引导每个公民肩负起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引导单位职工自觉遵守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在单位做一个好员工;引导家庭成员切实遵循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从而打牢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第7篇

“公民道德建设月”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以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审计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宣传教育、典型示范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审计的意识,升华爱审计的情感,增强爱审计的责任,在审计事业上下形成干部职工群众奋发向上、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力量。

二、主要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各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巩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2、广泛深入地开展审计精神的宣传教育。传承和大力弘扬以“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审计精神,是构建审计事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审计文化建设的主线,是干部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中,要让审计精神宣传教育进单位、进企业,把审计精神融入职工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干部职工的共同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转化为自觉行动,激励和感染广大干部群众勇于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切实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三、主要活动

1、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唱响审计精神”活动,在职工群众中广泛开展学雷锋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展览展示等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群众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广泛开展“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抓住重点时段和场所,依托志愿服务队活动,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理念,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推动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贴近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应急救助、便民利民的社会志愿服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维护秩序、保护环境的社会志愿服务。

3、开展典型宣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最美新疆人年”评选活动,发动干部群众在熟悉的人群中发现好人、评选先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好事、推荐典型,把闪光的事迹和先进人物挖掘出来、传播开来,形成道德模范不断涌现,善行义举广为传颂的社会环境。

四、活动要求

1、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领导。切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狠抓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工作,努力做到认识明确、组织有力、措施到位、形成合力。同时,要结合“党的十进村入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严、细、深、实”的优良作风。

第8篇

今年3月是自治区第十六个“公民道德建设月”。组织开展好“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州、县委三级党代会精神,聚焦总目标、盯住总目标、落实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加强民族团结、助力“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有效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为组织开展好自治区第十六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以月促年,久久为功,根据自治州文明办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助力脱贫攻坚。

二、活动内容

1、上一堂道德教育课。道德教育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党委、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要以道德讲堂为主阵地,以“爱国、团结、奋斗、感恩”为主题,结合自身实际,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一家亲”融入道德讲堂全过程,上一堂道德教育课。县文明办适时将组织召开机关道德讲堂观摩会,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做出不懈的努力。

2、开展一次宣誓活动。“我是中国公民”宣誓活动是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各党委、各单位要组织开展一次“我是中国公民”宣誓活动,教育各族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民和教民的关系,进一步发扬爱国优良传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宣誓内容以专门固定内容为准)

3、举办一次故事会。讲故事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手段。各党委、各单位要善于挖掘总结身边的感人故事,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主要讲好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涌现出的大爱故事,倡导各族干部群众走动互动起来;讲好“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感人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好在脱贫攻坚中自强不息、努力摆脱贫困的故事,激发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各党委、各单位要结合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集体组织或个人自发的方式,围绕爱心捐助、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

5、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走基层活动。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生动体现。各党委、各单位要组织历届道德模范与社会各界开展面对面地座谈讨论,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树立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为实现xq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强大正能量。

6、开展一次探亲访友活动。各党委、各单位要以“公民道德建设月”、“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契机,带着问题开展一次探亲访友活动,要把探亲访友当做学习宣传过程,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要互学语言、互学经验、互学精神,了解风俗、、包容多样。要真情帮扶,帮助解决结对户最希望办、最迫切办、眼下能够办好的实际问题,通过探亲访友架起各民族之间的心灵之桥,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引向深入,不断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各党委、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把开展第十六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作为今年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2、大力宣传。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特别是加大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县政府网站、电视台要加大第十六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宣传报道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3、梳理总结。各党委、各单位要及时总结梳理工作情况,在活动结束后,将活动开展情况和相关图片形成书面材料于3月28日前上报县文明办。

联系人:赵xx

联系方式:xx邮箱:xx

第9篇

摘要: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民公正意识等方面来改善社会公正的环境,促进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公正道德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公正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可程度与社会成员普遍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如果说社会公正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的话,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是社会公正及其文明程度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射和印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公正的物质文化基础大大提高,但社会不公正问题也以更加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刺激和影响下,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水准出现不稳定、迷乱、失衡甚至扭曲。许多典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仇富心理、求官骂官心态、借名人一夜成名的动机、以暴露个人隐私来自我表现的欲念,以及平均主义情结、恋旧于计划经济的心态等,无不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刺激作用的结果。至于那些因社会不公而报复发泄、因生活压力而抱怨敌视社会、因贫困而堕落等负面道德反映,更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在道德领域的极端反映。可见,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广泛存在正严重侵袭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领域,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我们不能把消极的或负面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出现,都归结为社会不公,还必须分析和探究其他因素和根源。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社会不公对人们的道德心理的挫伤和不良刺激。

第10篇

关键词:诚信视域;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诚信缺失

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构建良好的诚信环境、完善诚信体系是推进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保障。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以来,人们对公民道德建设有了新的认知,而《纲要》强调的“以诚信为重点”也成为新时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指南。在当前社会主义转型重要时期,基于诚信视阈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民诚信角度出发,阐述了当代中国诚信的特殊价值,对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中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诚信”角度提出了加强公民道德培养的策略。

一、当代中国诚信的特殊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对市场规范的有效行为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状态,基于有限社会利益前提下利益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即当公民个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以牺牲道德的形式来满足自身实际需要。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欺骗已经成为一种不合理牟利的主要方式,“诚信”被践踏也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这使得商业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公民个体之间信任度降低,不安全感急剧上升,社会矛盾极其突显。诚信的缺失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无论是从功利主义取向出发,还是从道德理论角度出发,都应始终明确其出发点与结论的统一性,即“做人要诚实和守信”。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并非是抽象、不可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发展与公民身心发展规律有着一致性,它既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环境及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其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培养过程中,诚信已经成为人们推崇的第一美德。诚信道德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人民带来直接的收益,但它是一种无形的原动力,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国家兴旺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在当代中国诚信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中加强诚信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公民诚信缺失现状

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与公民道德体系构建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与人交往中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在对公民交往对象信任程度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公民人际交往中最信任是对象通常是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对与自己关系并不密切的人信任度较低。这种诚信情况与当代社会诚信文化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社会发展的开放,受欺骗伤害机率不断上升,使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度较低。另外,在调查恋爱过程中欺骗行为来看,近年来关于欺骗性婚姻的报导越来越多。此外,在男女交往中,也有诸多非诚信行为出现,如对自己的经济实力任意夸大,对自身个人能力恣意放大等等,这种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2.经济领域方面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从社会道德及公民诚信角度对经济领域方面的诚信问题来分析,诚信缺失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地铁、公交逃票情况较为常见。以上海地区为例,在2015年上半年中通过不定期对少量旅客列车进行抽查,仅仅是从上海虹桥站就查获无票旅客接近1.5万。针对这种逃票现象大多数公民表现出比较冷漠的状态,通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当代社会道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关于经济领域范畴内的诚信缺失问题还可以通过信用卡恶意透支、电话卡欠费等行为进行例证。这种公民的非诚信行为不仅仅会银行、通讯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也影响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因此,针对公民类似失信行为应构建有效惩罚机制,以规范公民自身行为。3.就业求职领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现阶段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为更获取更好职位,部分求职者想通过伪造学历的形式为自己加分,目前这种学历伪造诚信案件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对真文凭所有者权益的一种侵犯,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除了学历造假,一些公民在求职中为脱颖而出而进行证书伪造或工作经验伪造等等。这种虚构、伪造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常见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引导显得至关重要。4.网络媒体领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我国公民上网人数仍呈逐年增多趋势。在对公民关于网络信息可信度的调查中了解到,只有3%左右的认为网络信息具有较高可信度,61%的公民都认为网络信息可信度一般。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利用网络进行欺骗、经济诈骗案件越来越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某些个体基于某种目的进行网络疯狂传播,造成网络谣言产生,使公众对网络的信任度不断降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公民诚信建设,对规范网络媒体、促进网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公民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造成上述公民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1.相关制度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当市场体制将人作为市场主体时,个体渴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利润。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具有趋利性,当我国的诚信制度还未有效的构建,当以失信作为牺牲能够换取更大的利益时,诚信意识将会受到利益的冲击和影响,出现诚信缺失问题,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人与人个体之间的交往已经不再局限于熟人社会,而更多的人际交往属于陌生人社会,这就造成公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意识需要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契约意识。再加上我国诚信制度的建立相对较晚,其制度内容中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也相对较小,新时期的道德规范又尚未完善,这进一步加重了道德文化危机,使得现阶段公民失信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重要阶段,加快构建诚信制度等体系尤为必要。2.道德信仰的缺失就我国传统思想教育来看,受“仁义礼教”思想影响深远,尽管儒家思想中某些思想对人的思维有一定禁锢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些思想对促进我国道德观念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深入,积极提倡无神论,在以往人们心中信仰的神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事件及某些道德缺位事件引起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使一些人道德信仰和认知错位,为自身利益触碰道德底线。由于缺乏对诚信的正确认知,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道德信仰缺失,频触道德底线。3.功利主义影响基于人的生物特性来分析,利益的追求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动力,所以利益是公民在进行选择时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在合理合法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可非议,这种利益追求属于适度自利,即能够有效的权衡自身利益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做出明智行为,合法追求自身利益。还有一种逐利行为是任意自利,主要是说公民个体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始终以“利益”作为核心,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忽视道德,甚至触碰法律底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个人利益得到尊重,同时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个人利益得到保护。一部分人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使公民道德弃之不顾。在长期这种社会背景下造成社会道德与利益最大化之间形成冲突矛盾,影响了社会健康发展。

三、当代诚信视阈下加强公民道德培养的策略分析

在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过程中应将诚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开展,从系统化角度出发,促进诚信道德建设,提升公民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注重诚信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规范向自觉自律的转变

在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中,应始终将诚信道德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促进公民对道德意识培养和提升,逐渐实现基本道德规范转变为公民道德信念,实现自觉自律规范自身,选择诚信道德行为。1.领头人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诚信道德教育是积极推进诚信道德建设的第一步。为实现全体社会诚信风气的构建,各级领导干要做好领头人,做出积极表率。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所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群众关注,因此其更应当积极践行诚信道德教育,做好人民群众的领头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信在领导干部中间的直接体现为官德,即诚信在特殊行业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具备为政之德,立业之德以及爱民之德,常怀自省之心,切实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2.全体公民诚信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建设及诚信道德教育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努力。诚信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依靠社会公民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来维系的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诚信道德规范。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市场主体的诚信,首先要实现公民的诚信道德意识培养,以树立良好自身形象。要将诚信意识深入传播到社会公民中,明确“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理念。为真正推进全体公民诚信道德教育,要注重教育途径的选择。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优势,促进诚信宣传和教育,构建诚信典范,以实现社会大环境中诚信普及教育。3.注重诚信道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在诚信道德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其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及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针对过去的道德教育来看,不能一味的强调奉献牺牲,忽视利益原则,要将诚信、道德和公民个体的利益权衡与实现结合起来。诚信道德从根本上来是一种公共服务或公共利益,切实践行诚信道德的人能够获得一定利益。通过对诚信与利益关系认知,使个体能够从遵守道德底线角度出发,合理维护个人利益,并逐渐将诚信原则转变为自身的理念。在诚信道德教育过程中单纯的说教效果较差,公民接受度较低。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公民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道德教育切忌空洞说教,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素质情况,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诚信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制度实现公民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教育基础和法律支持的同时,还要制定并执行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政策,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充分体现相关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的规章制度,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全社会树立诚信风尚,既要通过宣传教化,更要依赖法律制度的保障。1.强化与完善法制建设针对当代公民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从强制性约束层面对公民行为进行规范。针对那些在社会人际交往、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各方面出现的诚信缺失、触犯法律底线的个体或单位或企业要进行严厉打击,通过法律制裁来规范不诚信现象。而对那些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先锋模范人物要积极地予以表扬和嘉奖,让良好的诚信品质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让群众在“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强化诚信理念。2.公民个人信用档案的构建针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律师、企业领导者等等)建立对应的个人信用记录,这份个人信用记录具备法律效力。无论是个人或组织,一旦其出现失信行为,就有效地对其进行记录,这样能够作为对其进行信用考察的有效凭证。若企业领导者或经营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记录,那就针对该个体要设计具体制度约束,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部再次取得银行贷款、工商注册等等;若其出现严重失信的记录,可以考虑予以通报、披露或曝光等等。通过诚信记录对公民个体信用形成档案管理,这对公民既有约束性作用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失信带来的风险。当实现相对完善的信用档案体系时,一些为获得自身利益而失信的个体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并警醒其他人应保证自己信用良好。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参于国际竞争,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环境,完善诚信制度,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高扬诚信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英.我们需要培养“道德圣人”还是“合格公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一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3,05:12-13+39.

[2]江亚南.公民道德培养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海南省为例[J].学理论,2013,19:140-142.

[3]杨峻岭.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以铜仁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32-133.

[4]李婷,赛音德力格尔.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培育新时期“四有好网民”[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S2:302-304.

第11篇

1、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

2、以微笑融化陌生,用信任沟通心灵!

3、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素质

4、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5、9月20日—为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

6、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7、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文明素质

8、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

9、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0、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11、服务社会讲奉献,扶贫济困献爱心。

12、道德从点滴积累,文明从你我做起!

13、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14、德育重在坚持,文明贵在行动

15、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甘做人梯,乐于奉献。

16、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17、树立道德楷模,争当文明标兵!

18、举止有礼,语言文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9、多一句文明用语,增一缕人间春风!

20、严以律己知廉耻,自觉远离黄毒赌。

21、知荣辱、树新风、讲文明、促和谐!

22、保护环境,美化校园,善待自然,造福人类。

23、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

24、让城市更加美丽,让文明与你同行!

25、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崇尚科学。

26、人人关心道德建设,人人参与道德实践。

27、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

28、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29、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30、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讲文明,树新风,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抓管理,促教学,培养合格“四有”新人。

32、德法并举,标本兼治,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33、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4、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35、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36、以道德立身,以诚信兴业,做文明公民!

37、讲道德,献爱心,争做文明人

38、人人参与文明建设,养成美德从我做起。

39、认真学习、宣传、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40、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41、人人遵守文明公约,同心同德维护安定。

42、革除社会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43、倡导精神文明,弘扬社会正气

4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5、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国家民族尊严。

46、讲文明礼貌,树道德新风。

47、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8、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道德、讲卫生

49、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50、邻里团结礼貌谦让,尊老爱幼夫妻和睦。

51、倡导精神文明,弘扬社会正气!

52、树立道德楷模,争当文明标兵。

第12篇

关键词 公民 “四性”品质 道德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48 文献标识码:A

一、道德认知的理性化教育,增加公民的接受性

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必然前提和基础。对道德的理性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道德灌输”。道德灌输是一定社会或者集团为使人们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理论、道德原则等知识的活动,是一种从外部向个体内部的“注入”。

在公民的道德建设中,我们有必要运用道德灌输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渠道和大众传媒对全体公民进行道德知识和理论的灌输,宣传正义、善良、诚实、守法、合法的道德行为,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人、引导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逐步建立其所理解和追求的由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价值等意识和观念所构成的意义世界。但是一味地强调“美德袋”式的道德灌输,只重视道德教育和外在价值取向,而不考虑道德个体对道德的接受性,就会压抑个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其道德潜能中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在进行道德灌输和外在导向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年龄、心理和需求,注重公民个体道德接受性地培养,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例如某市在各级学校中深入开展“孝敬课”、“社会服务课”、“党团课”等各种活动是有其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能够在未成年人思想中“注入”道德知识,“种智亦种德”。

二、道德情感的情感化引导,培养公民的体验性

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客观的社会价值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由对那些能满足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培养的途径有:(1)以亲情为基础,通过家庭成员与个体的相互关系培养其道德情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处理得好就能体现到大社会中来。(2)政府通过情感化唤醒公民的良知。良知是人性光辉的底线,是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和爱心,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引导“人”去体验道德生活,感受人世间的真实感情,以此促进个体稳定的道德情感的产生。(3)建立有利于道德情感确立的社会环境。道德情感的发生与个体所处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应充分发挥新闻传媒、文化、艺术的力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开启专题、专栏,让广大人民群众有交流的平台,组织公益广告、宣传图片、流动宣传车、文艺演出、设立标牌、知识竞赛等方式,通过多样化、立体式的氛围营造,促进道德情感逐步发展。

三、道德需要的人本性思想,培养公民的自愿性

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进程并不顺利,道德建设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反思原因时,往往把它归结为道德建设的效果不易在短期内奏效,或者认为道德调节手段比不上政策法律调节手段的强制性而影响到它的作用等等,但是,我们很少认识到,我们进行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宣传,只是把道德当作一种调节人们之间关系或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力量,而没有把道德教育与人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没有把这种外在的约束力量与人的内在需要结合在一起,使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这就势必影响到道德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与道德建设的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已形成个性的人,个性心理调节着具体的心理活动,其中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是潜在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并且以需要为核心、为基础, 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是外显部分。因此,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尊重和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因此政府为公民提供正当道德需要的环境氛围和实现机制,培养公民的自愿性。

四、道德行为的直接性表现,培养公民的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