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妥协的艺术

妥协的艺术

时间:2023-06-06 09:3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妥协的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妥协的艺术

第1篇

最后经过我的解释,他终于相信那只是一纸徒具形式、没有实质意义的例行合约。这段插曲让我非常记忆犹新。

在我所成长的英国文化环境中,大家都相信成功的协议是只有自己会笑。我们总是认为,协商的目的就是牺牲对方的利益以增进己方的利益。因此,协议一旦达成,便需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使己方权益获得保障。但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大家可能都认为协商的目的是找出皆大欢喜的解决办法。难怪英国社会需要如此庞大数量的律师。

我后来了解,这种“中国式契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告诉我们如何建立长久的生意关系,更在于它阐明了一个原则:妥协是进步的先决条件。唯有双方各让一步,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它让我们知道,彼此间必须相互信任,对共同的未来有信心。进一步而言,它告诉我们奉献牺牲的道理,让我们知道放弃一些眼前利益,可以避免未来之弊。后者,更积极地说,体现了投资的原理―现在花钱,将来回收。

假如我们不准备放弃某些东西,不愿意为未来下赌注,不能承担托付他人所带来的风险,那就别谈成功合作。一味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贪求赢得一切,只会造成永久的对立,破坏合作关系,阻碍进步,徒然造就更多法律与强制执行机构。

中国式契约促使我对人类的文化习惯进行全面的反思。我相信,追求自利的行为,必须用同理心加以平衡。正如亚当・斯密一再提醒的,同理心是一种换位思考,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感情,是道德行为的真实基础。唯有具备这种同理心,我们才能甘冒风险,把未来托付给他人,才能给予他人超出其所应得的信任,或希望使素未谋面者的生活得到改善。自利行为如果不受制衡,将让社会变成一团混乱。英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例子,农民在轮耕共有土地期间,都设法在短期将土地资源利用到最大极限,由于大家都这样做,最终导致共有土地毁坏,大家都无法利用的悲惨结局。

将“妥协”说成是一种美德,听起来很矛盾,因为妥协通常是软弱的象征,或被认为是失败的表现。一般人认为强者不会妥协,而且原则问题是永远不该妥协的。我却认为,刚好相反,强者不但知道何时该妥协,而且知道若为维护某个更重大的原则,所有的原则都可以妥协。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我们所面临的绝大多数命题,都不是那种非对即错,可以在其中简单择一的。如果是那种简单的情形,妥协的确是软弱的表现。我们面临的情况要远远复杂,许多时候我们必须在都是对的选项中做抉择。我们希望既多花点时间在工作上,同时也多花点时间和家人相处;我们希望既尽到公司的社会责任,同时获利丰厚;我们希望信任下属,同时必须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有时候发生关系的双方会有利益冲突,假如双方都不肯妥协,就无法推动任何事情。由于双方都拒绝让步,事情就僵在那里。人们为了“自尊”,竟宁愿牺牲进步。

唯有为了追求另一个更伟大的目标或更伟大的原则,我们才会牺牲某个原则。然而,生命中大多数的妥协并非关乎原则问题,而与利益有关。假如不做这些妥协,我们可能会没有盟友,也没有进展。因此,中国式契约的哲学虽然未必带给我们更多荣誉,却可以带给我们更多收获。

当我们试图在眼前需求与未来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之际,也不得不有所妥协。我们都知道,要获取自己最想要同时也是对我们最有益的事物,健康、爱、长寿,必须放弃若干眼前的快乐,或者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换言之,我们知道,通过妥协可以处理大多数我们喜欢却对我们有害的事物。

这里的悖论是:为了未来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享受,妥协的程度应该在哪里?一切投资都是为了明天更美好而放弃一部分今天的东西。假如我们对未来有信心或有所期待,投入才有意义。而这通常也是另一种妥协。为了子孙后代有一个更干净、更安全的环境,我们打算克制我们的不良习惯到什么程度?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的眼光能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生,当我们能够接受世上存在着比自己更重要、更长久的事物时,我们才会愿意那样做。

第2篇

白岩松问:“你们谈判,就像是和对手吵架吗?”

龙永图回答道:“不,谈判是一门双方妥协的艺术,不妥协,就不会赢。”

白岩松事后回忆说:“我是在40岁的时候才明白这个道理的。任何单方面谈判都不是谈判,那是战争、是侵略。人和自己的理想、事业、同伴、生命都是一场谈判,从来不会有单方面的获胜,只有双方妥协才有获胜的可能。我现在一周踢两场球,别忘了,我40多岁了,要学会用40岁的方式去踢球。我如果还在用20岁的方式去踢——很暴力。现在我明白了,我必须妥协。”

1998年,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美国纽约市长岛举办的友好运动会。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桑兰,不幸跌落而致脊髓严重挫伤,造成高位瘫痪。但她用她的坚强、努力和乐观,征服了世人。从此,桑兰就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微笑天使” 。

2011年,由于康复费用无着落,桑兰赴美状告当年的友好运动会的承办者美国体操运动协会,以及原来在美康复期间的监护人等机构和个人。

但在官司的最紧要关头,桑兰却与美国体操运动协会达成妥协协议,之后,又中止了与其律师的协议……

面对人们不解和疑惑地神色,桑光的目光中闪烁着一种云淡风轻的平静和淡定,她说:“不妥协,两败俱伤。只有妥协,才会赢。”

那一刻,人们心中溢满了柔软。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成熟的桑兰、一个更加睿智的桑兰、一个千帆过尽后的桑兰,给人一种强大和无畏。

香港著名艺人林青霞,从1972年到1994年的21个年头里,拍过100多部戏,演过100多个角色,见证了人世间的浮浮沉沉和电影潮流的起起落落。1995年,她正式宣布退出演坛,在家里做个全职主妇。

一次,她去探望病榻上的季羡林。季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人与外界要达到和谐,更要与自身达到和谐,这才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和聪明。而要和自身达到和谐,必须要做到妥协。妥协,就是人要自知之明,不要好高骛远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

季先生鼓励她写作,并说,写作并不难,只要把真性情写出来就好了。

季羡林的一席话,对林青霞影响很大,于是她将自己从影20多年的感受写下来。就这样,林青霞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了她的散文处女作《窗里窗外》。这是56岁的林青霞在淡出影坛17年后,首次以作家身份推出了她的代表作,这是她对自己的人生一个总结。

第3篇

[关键词]《立春》;王彩玲;理想

电影《立春》是由顾长卫导演,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发生在我国北方一个工业小城中的故事,是一部表现“普通人梦想与现实碰撞”的励志片。剧中由蒋雯丽扮演的女主人公王彩玲,是一个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歌唱得非常好,但人长得很丑。可以说,她拥有一副美妙的嗓音,却有着不能被世俗的审美认同的容貌。她热爱音乐,尤其是酷爱歌剧。但是闭塞小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并不感冒,怀才不遇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希望能够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才能。事业上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如此。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瓜葛,但是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付出的真情,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绝望的王彩玲甚至想到了以死了结自己的生命。年龄一大把却仍是单身,面对世人的压力,无奈之下,她去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她重新有了寄托而不再孤单,电影也由此结束。

片中扮演者蒋雯丽,演技精湛,将核心人物王彩玲表现得鲜活生动,观众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脑中仍能浮现出她的形象。下面,就具体分析王彩玲这个人物的形象。

一、王彩玲生活的环境――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鹤阳市

中国变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后,就像是春天到来的感觉。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包括经济气氛、人的行为与思维都是计划的。而这之间的80年代到90年代,就像“立春”这样一个节气。人们到了“立春”这个节气的时候,其实还处在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当你看到“立春”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就开始有异样的感觉。鹤阳市是中国北方一个闭塞的工业城市,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思想观念还是很保守的,在他们看来,从事绘画、音乐、舞蹈的人都是不务正业。就像黄四宝的妈妈骂黄四宝是“流氓的东西”,说他画的画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胡金泉是一位舞蹈教师,他在教印染厂职工跳舞时,工会张主席笑话他比泰国人妖的表演还要出色。此外,社会上的人说他是“变态”、“二胰子”等等,最后,他迫于无奈,去一个女学生而被捕入狱。但是,在这个“立春”的节气,这个城市出现了这些不那么安于庸常生活的人,他们会让这个城市在庸常的日子中多一点生机、多一点异样的色彩与光泽。

二、王彩玲性格的复杂性

“人物性格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会在一起,它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而在这种具有定性的状况里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在黑格尔看来,一个理想人物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的性格要具有坚定性,就是说,理想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要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部作品中,这种性格特征也就成为他的主要性格。在《立春》这部影片中,王彩玲最主要的性格就是对音乐的执著追求,她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热爱音乐,希望自己能够站在歌剧院的舞台上,尽情地唱歌,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赢得观众的掌声。她经常做着这个梦,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北方这个闭塞的小城,人们是庸俗的,根本不能理解王彩玲,认为她是个“怪人”。尽管没有支持,没有知音,但她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孤独地坚强地奋斗着。她会经常在自己的宿舍,跟着磁带一句一句地学习意大利语,因为歌剧都是用意大利语唱的。她还会在自己狭小的床上,照着图纸,裁剪制作华丽的演出服,希望有一天能够穿上它站在舞台上唱歌剧。她知道在北方这个小城是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在北京才行。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去北京,希望能够考上某个剧院,可是总是事与愿违。但是她仍不放弃,她去找一些音乐学院的后勤部门,哪怕是在音乐学院做一些后勤工作都可以,可是工作人员借口她没有北京户口而推托了。她得知想要在北京工作,想要进歌剧院,没有北京户口是不行的,她将自己辛辛苦苦攒来的钱托关系,试图买到一个北京户口。在熙熙攘攘的火车车厢里,王彩玲仍哼着悠扬的歌剧,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敬佩。在影片的结尾,以她在北京坐在天安门的广场上,遥想自己站在歌剧院舞台上唱歌的情景而结束。可以说,对音乐的热爱与执著地追求,一直贯穿于她整个人生。

作为一个典型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特征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王彩玲形象刻画的成功,也在于此。她性格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自尊,王彩玲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女人。她总是跟周围的人说她马上就要调到北京去了,可实际上去北京的事,根本就没有着落。隔壁的小张老师跟王彩玲以前有过结,后来又合好了。但是,有一天小张老师的老公失踪了,卷钱跑了,小张老师去找王彩玲哭诉,一不留神说了一句:“往后我连你都不如了。”王彩玲当时就跟她翻脸了。黄四宝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拽着她精心系的黄丝带,对她大嚷大吼,并说:“你让我觉得,你了我。”这让她在世人面前尽失颜面,为了自尊,她选择了死。她在走之前,还特意穿上了一件华丽的演出服,即使是去自杀,她也要漂漂亮亮地死。在自杀未遂之后,周瑜来看她。她告诉周瑜,是黄四宝先苦苦追求她,她才被黄四宝所打动,为他放弃去北京的机会。也许正是因为王彩玲是个丑女,所以她比别人更在乎外表,更在乎自己的形象。她尝试各种偏方,希望能够去除她脸上的疙瘩和黑斑。

此外,王彩玲是一个善良的,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女人。当高贝贝的“妈妈”带着贝贝找到了王彩玲,声称贝贝得了癌症,只有两年活头,喜爱音乐,希望王彩玲能够教她音乐,帮她去北京参加歌手大赛。王彩玲出于对贝贝的同情,放弃了自己去北京的机会,将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了贝贝,资助她去北京托人找关系。可是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让王彩玲悲惨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丝悲凉。她对她收养的女儿小凡也是非常疼爱,照顾有加的。小凡生来是兔唇,她为了让小凡以后不会让人看不起,带小凡去医院做手术,是一个好妈妈的形象。这让我想到了《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那个钟楼怪人,同样以丑陋的外貌反衬美好的内心,通过有质感地打造丑来凸现艺术的美。

三、王彩玲的爱情

当周瑜以献媚式的姿态,用浓重的乡音朗诵着普希金的抒情诗时,王彩玲的目光却被玩纸带的黄四宝所吸引。自命不凡的她主动送他凡・高自传,答应做他的人体模特。他们一起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梦想那是去巴黎的路上。 她视黄四宝为灵魂的伴侣,她说他们都是有着六根手指头的怪物。王彩玲之所以会爱上黄四宝,完全是因为在这个孤独寂寞的城市,只有他们俩都 拥有同样的梦,都对艺术执著地追求,不悔地奋斗。她爱他胜过自己,她希望对他能有价值,愿意将她辛辛苦苦托人搞的北京户口让给他。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王彩玲对黄四宝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一句“我一直把你当哥儿们”。

在黄四宝之后,周瑜又来献媚,劝彩玲跟他过,由他养活彩玲。周瑜的表白遭到了王彩玲狠狠地拒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王彩玲虽然不是美女,但是她很清高。她不喜欢周瑜身上的那种庸俗气,她在周瑜身上看不到艺术精神,因此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周瑜。而她跟舞蹈教师胡金泉,在我看来是最合适的一对,他们在世人眼中都是“怪人”,他们都十分热爱艺术,为艺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最终却没有在一起,也许是命吧。胡金泉出于让他们摆脱这种受人歧视的现状,找彩玲假结婚,也遭到彩玲的拒绝。我想,在彩玲的眼中,爱情和艺术一样,都是神圣的不受任何玷污的。她不希望她的爱情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动机,因此断然拒绝了胡金泉。随着胡金泉的入狱,王彩玲的情感经历也就此结束了。

四、对现实的妥协与不妥协

第4篇

[关键词] 默片 制片人 声音 明星 戏剧冲突

电影《艺术家》于2012年12月28日等中国大陆上映,这部极具了好莱坞风格的“默片”,重新带领受众进入了“默片”时代的残枝末节,在当下伴随着以柯达公司申请保护后预示着胶片时代即将“终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艺术家》的上映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也必将让电影行业内引发大量的关注与思考。犹如电影里:让·杜雅尔丹饰演乔治·伦瓦丁的默片巨星不相信默片会让位于贝热尼丝·贝乔饰演芭比·米勒为代表的有声电影一样。极具鲜明的对比和叙事,为日后的“共同登台”打造一个大团圆结局。

其实《艺术家》这部电影给予受众讲述了一个简单而不简洁的故事:一个大牌不相信有声电影会代替“默片”,以至于穷困潦倒。而相反,一个“草根”女演员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融入进了时代的镜像。最后呈现了一个团园的结局,这是好莱坞经久不衰的叙事模式。

至此,就电影《艺术家》所主要囊括的关键词进行一个解读,权当对于电影的一个“末日”的胶片时代对电影历史的简单梳理式的回顾,亦或是对好莱坞意识形态的再次证明:好莱坞今天的叙事风格得意于“默片”时代所树立的历史底蕴。

一、“默片”坚守与“声音”潮流

从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地下咖啡馆放映电影到2012年12月28日《艺术家》在中国大陆上映,这似乎单单只是一个放映日期的一个简单的巧合,而恰恰是这一巧合,更值得去追忆那段电影默片时代。《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都是电影默片经典的有利证明。默片时代经验了近30多年的时间段。《艺术家》正好选取了默片时代行将终结的1927年和有声电影开端的这一过渡时点,很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电影早期的配音也是在放映过程中乐队的参与,而电影《艺术家》都娓娓道来。“酒杯开始有声音”,“小狗也开始会叫”,“一片羽毛半空中掉在地上,却犹如惊雷炸响”,“三三二二的跳郎开始笑出了声音”。一切都预示着声音到来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影片的声音具有表现力,通过声音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处境等因素,从而揭示出主人翁乔治·瓦伦丁“不可改变”的心理情感。当“制片人”开始和乔治·伦瓦丁说到“已经过时”之后,乔治·伦瓦丁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真的落伍了。真正让瓦伦丁认识到“声音”重要性的是瓦伦丁去观看由芭比·米勒演的电影。

声音进入电影,这是标志着一个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好比数字电影代替胶片电影一样,排斥和拒绝只会导致电影中乔治·伦瓦丁的落魄和悲剧,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虽然看似一小小步伐,却预示了着新生力量的不可代替与不可复制。“一片小小的羽毛落在地上,却有惊雷般的声响。”而芭比·米勒为代表的“有声电影”因为喜欢上了乔治·瓦伦丁为坚守的“默片”,芭比·米勒一直都在默默的帮助乔治·伦瓦丁,这也是为他们以后“默片”和“有声电影”合作登台做的铺垫。

二、大制片厂制度

制片厂制度代表了默片时代的整个流水线生产的规则性、固定性以及不可抗拒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形式。据统计,在1929年,全美国一共有23000家电影院,大约9500百万美国人定期到电影院观看电影,占当时全美国人口的90-95%。那时,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每年生产大约700多部电影作品。”[1]而就算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制片厂制度还是制片人占据主导地位。大制片厂制度的实质便是制片人制度,而制片人首要的目标便无疑会是电影是一部赚钱的“机器”。

电影《艺术家》里所呈现的两个主要片段就是一个鲜活的证据。一是乔治·伦瓦丁在看到报纸“金诺公司停止拍无声片,全力投入拍摄有声片”的报道后,赶去制片人办公室后,办公室的“操作者”正在“物色”新演员。制片人告诉乔治·伦瓦丁“你我属于另一个时代。”制片人和乔治的对话结束,为此,以乔治·伦瓦丁为代表默片时代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乔治·伦瓦丁不服气亲自操刀花费大量资金拍摄默片,放映院却门可罗雀,而芭比·米勒主演的有声电影却排着队影院满座,自己从此落魄连司机的钱都有一年没有支付。回顾了好莱坞电影:制片人全全代表明星、消费、影院、市场、名望等等。乔治·瓦伦丁也“好奇”观看芭比·米勒的“有声电影”,这本身是叙事的一次探索,是“默片”向“有声”电影倾斜的观望和好奇,也是以乔治·瓦伦丁为代表“默片”的妥协和落伍。

三、明星制度

电影讲述了一个制片厂制度下,明星在电影里的重要作用。“好莱坞电影工业尽管几经起伏几经变革,但明星制作为整个工业的核心机能并没有改变,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完备,越来越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需求:只要卖电影,就得有明星。”[2]电影《艺术家》里,直接体现出:一是制片人拿着报纸和乔治·瓦伦丁谈论“‘花边新闻’而导致了电影没能如实宣传”。制片人责怪“视镜”芭比·米勒,乔治留住了芭比·米勒,利用自己的声望想与芭比·米勒一起拍下一部电影,以此“要挟”制片人答应。二是芭比·米勒成为一代女明星之后,要求制片人让乔治·瓦伦丁一同登台的表演。在芭比·米勒的“抗争”之下,制片人也暂时做出了妥协。这是一种看似离经叛道实则好莱坞制片人英明的为商业妥协行为。当大家都惊呆于这样的看似无力行为却是以乔治、芭比·米勒为代表的明星的效应的抗争的体现的时候。一种明星制度与制片厂制度的“抗争”产生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分化与最后以一方为了大势而接受“妥协”为结束。制片人最后“无语”的回答弱化了制片人的暂时为了利益的“妥协”。这一妥协只为利益和票房,本身并不体现明星与制片人之间的矛盾。

四、好莱坞经典叙事

好莱坞的经典叙事一直持续在电影的整个故事建构过程。无论怎么排斥,这始终都是一段对于好莱坞旧经典的历史回顾,也是对于“默片”时代终结的一次温故。而这样的回顾相伴随的始终是一段经典的叙事安排和策略。两条线性叙事时而交汇时而偏离,但始终为主题叙事服务。以乔治为代表的“默片”明星和以芭比·米勒为代表的“有声电影”明星之间的一种交错并行的叙事。“在经典电影中,叙事的重点指向未来,这就把我们的期待引向悬案的解决。叙事中哪些段落可以省略或压缩均取决于此。如果没有省略或压缩,如果叙事详细表现‘并无戏剧意义的间隔’的话,持续时间便在影片体系中进入前导的位置,并以影片的因果为主导地位而竞争。”[3]而这样的叙事一直都是经典好莱坞风格的最露骨的展现。对于因果关系的双重置换指向了故事发展的对于故事“后发展”的欢乐结局的期待和指向性。这是予以好莱坞梦的一个的体现,亦或是好莱坞意识的终极关怀的直接流露。“经典好莱坞电影把叙事因果当作影片总体形式中占支配地位的系统,而宁使空间处于从属地位。更明显的是,经典性风格把电影影像的纯地理空间当作叙事的工具。”[4]电影《艺术家》叙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但却不限制于简单的使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风格来结构影片,而是提醒受众故事发生的时间段可能是好莱坞但叙事不一定非得使用好莱坞经典的叙事风格或者叙事策略。

纵观好莱坞传统的经典叙事,不难看到一些简洁却不简单的虚构叙事。“传统的虚构叙事要求我们‘悬置我们的怀疑’,将所述故事的‘真实’和叙事者对有关事件的认识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注意力被引向故事的世界而不去考虑故事是怎样讲述的和被谁讲述的。”[5]电影《艺术家》在叙事与结构上,主观化对象与客观化人物的展现,呈现一个简单故事层面下,电影时代、人物、故事发展与进步的不可抗拒性。从而让受众放弃对于什么是叙事的理解,而只是关注于故事呈现给受众的电影世界。围绕主人翁的剧情的展开都是叙事的经典性与刻画人物层面的再现过程。这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或者旧好莱坞叙事模式能够简单的回答的。

戏剧冲突律运行其中,这是好莱坞电影经典叙事的一个层面的再现。围绕戏剧性的冲突来结构故事,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影响了故事戏剧之间紧张的人物关系层面,从而更好的进行叙事。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利于“扩展”故事层面,但也不至于“降低”故事的发展脉络,有张有弛,有缓有急,有起有落。这样来结构故事,故事的叙事空间自然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小人物芭比·米勒从一个名不见经传一步步的向上,在“演员表”中不断上升的名字代表了好莱坞造星过程的强大和“丑小鸭”成为大明星发崎岖不平之路。

五、欢快的音乐节奏

音乐节奏的欢快场面是电影《艺术家》没有抛开传统的“默片”之单一的展现画面,而没有音乐结构的再现。欢快而逼人的音乐,加上舞蹈的优美、简洁、利落给予观众的是畅快淋漓的犹如身临其境的体验。抛弃了一般歌舞片的简单歌舞的呈现,只是从音乐的层面来进行舞蹈的构思。芭比·米勒极具完美的舞台展现,芭比·米勒和乔治双人舞的畅快淋漓和完美配合,呈现一种叙事的最终走向一种“和谐”的大团圆结局。紧张戏剧场面,预示着好莱坞电影在戏剧冲突律经久不衰的不二叙事法则,“乔治烧毁电影胶片,自己晕倒,小狗跑去叫警察一出戏”里面穿插的戏剧性是电影中的一个节点。警察不知道小狗的意图何为,而身边的老奶奶却在“责问”,警察不得已跟着狗跑,这样的一个“噱头”不只一处。电影中多次出现乔治·瓦伦丁用有形的“手”比作无形的“枪”来假装“爆头”时,小狗也不约而同的倒下,这是一次“噱头”式的默契配合。乔治·瓦伦丁妻子亦或是情人打算离婚,小狗蹲在餐桌上“埋头”的场景的“噱头”多次出现。“噱头”场面是好莱坞无论严肃电影或者非严肃电影中始终承接的主题与“时时幽默”的体现。

结语

电影《艺术家》的上映和获奖得到了受众的肯定,这是胶片为标志的一个电影时代的终结和陨落。以柯达公司为标志的胶片时代的没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恰恰是这“胶片末日”的到来,“默片”构筑的电影发展的历史和“科技”与“艺术”互相排斥的争议话题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艺术家》的成功不仅仅得意于对胶片的重新阐释,还得意于电影在胶片时代终结和数字电影时代到来的夹缝中生存的智慧和尴尬。伴随着时代前进的一系列科技“革命”,不可抗阻的数字时代更让受众明白,无论借助的载体是什么,电影的内涵和意义始终是最重要的。

注释

[1]鲍玉珩;钟大丰;孙志红.好莱坞幕后赚钱的秘密[J].电影评介,2012(11):11.

[2]邱章红. 形象与资本—好莱坞电影工业明星剖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6):14.

[3][美]戴·波德维尔 著,陈梅 译.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J].世界电影,.(51—52).

[4] [美]戴·波德维尔 著,陈梅 译.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J].世界电影(56—57).

[5][美]罗伯特·C·艾伦 道格拉斯·戈梅里 著 李迅 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52-54).

第5篇

驾车在路上遭遇拎包贼,著名歌剧艺术家李元华脱掉高跟鞋,光着脚丫飞奔追贼,赤脚女侠一般,边追边高喊:“抢一包一啦!”几十年的歌唱功底、女高音的穿透力,一嗓惊来警察和路人齐上阵,小贼吓掉半个胆儿;面对警察的大赞不已,她却遗憾地摇头谢别:

“真可惜,我这段惊险追贼镜头没录上……”

面对急脾气的爱人,她眼神忧伤,望着他认真地说:

“书上说,你可能是小时候头受过伤,太可怜了。”爱人被她的表情搞得一下子忘记火发到哪儿了,发火无法“书接上回”,没了脾气。她说,智慧女人,要学会为爱妥协。歌剧艺术家李元华,向我们讲述一路事业艰辛、人生风雨、婚姻幸福之秘……

和爱人携手

在艺术世界里坚守

李元华自幼嗓音清脆嘹亮,从学校唱到少年宫、艺术团,从上海唱到北京,唱到国家最高艺术殿堂。1978年,在中国歌剧舞剧院任主要演员的李元华早已才华突显,剧院排演歌剧《十月芙蓉》,李元华和“同事大哥”高育发担任男女主角,扮演夫妻。无论从排演场还是舞台上,他们都配合得十分默契,在这之前他们已非常成功地多次夫妻角色搭档演出。高育发比李元华年长11岁,艺术功底很深,主演过很多部歌剧、话剧。一个大龄未婚女性和一个刚结束失败婚姻的男士,不免引起热衷联想的人议论,舆论反而推动着志同道合的他们走到一起。36岁的李元华和47岁的高育发牵手婚姻殿堂,结成了恩爱夫妻,而今,风雨同舟携手走过30年,已77岁的高育发先生时常笑着调侃说:“除了艺术上的成绩,现在看,和她演夫妻角色搭档,最终假戏真做、成就幸福,是我另一桩巨大的成功。”

李元华才华横溢,不仅体现在歌剧艺术领域,电影京剧《龙江颂》里团支部书记阿莲的青春俊美、朝气蓬勃的英雄形象,电影音乐故事片《北斗》中纯朴善良的陕北姑娘桂兰子,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一位歌迷说:“地道的上海人李元华唱起陕北民歌,竟有那么浓郁的陕北味,那么感情真挚,把我这身在异乡的陕西人听得热泪盈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元华说:“歌剧演员要一专多能,胜任各种人物、各种戏剧情节、各种艺术风格的演出。这要付出更多努力……”

“”过后,李元华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选中担当重排歌剧《白毛女》中第二代喜儿的角色。她成功的演出让不少行内艺术家欣慰:歌剧事业后继有人了。歌剧《白毛女》去厂矿、油田、农村演出,一片盛况。观众多年压抑禁锢的情感得以抒发,场内抽泣声和叫绝声不断、掌声呼声此起彼伏,台上台下激情互融。

李元华和高育发始终携手走在艺术事业的路上,成为彼此坚强的支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潮水般涌来的外来流行音乐冲击之下,歌剧陷入令人困惑的局面。执着的李元华凭着对歌剧事业的痴迷和责任感,和爱人一起创意、策划、筹资,走上歌剧产业艰辛的苦旅,成功主演《白毛女》、《窦娥冤》、《鸣凤》等几十部大型歌剧和多部现代京剧。她用四年时间策划、主持、录制电视系列片《中国歌剧欣赏》,倾注了对中国民族歌剧极大的激情和心血,填补了中国歌剧史上的空白。她策划的庆祝大型中华诗词演唱会、迎大型晚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好评。旅居海外的经历,触动她策划创作体现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型主题交响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好嗓子好功夫的别样

用途——光脚追贼一嗓决胜

歌剧艺术家的生活也和普通人一样充满着艰辛,李元华作为一位执着进取的艺术家,还要担当妻子、母亲、女儿等多个角色,要付出多几倍的辛苦。在儿子高达明15岁那年,李元华一家兵分两路:爱人高育发去美国给儿子当陪读,负责前方后勤;李元华在国内一面继续自己的事业,一面辛苦打拼,负责后方给养,成为国内外飞来飞去的旅美艺术家妈妈。

李元华独自在国内忙碌,和爱人、儿子靠着越洋长途联系。初到美国,语言不通,爱人和儿子在生活中举步艰难,李元华鼓励他们的同时,自己也丝毫不轻松,事业上生活中种种困难她独自扛起,默默承受,对远在美国的亲人报喜不报忧。好在她可以以歌为伴,保持顽强乐观的状态,她说:“练唱歌可以美容、健身、快乐,还可以抓贼呢!”惊得朋友们瞠目结舌。

李元华说的一点不假:那年夏天,她忙碌着筹备演出,驱车来到东北四环附近,遭遇堵车,正当流汗加焦急之际,忽然一个黑瘦小伙拍车门,朝她一指车尾,李元华疑惑间往后一望,再回过头,完了!放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包包不翼而飞,黑瘦小伙拎包已跑出去十几米远,遇到拎包贼了!李元华冲出车去拔腿就追,贼一看身后有追兵,更是仓惶快跑,在东五环停车场一样的堵车大潮中,上演了一幕歌剧艺术家与小贼的惊险追捕!他不知,这位资深美女年过六旬,绝对练家子,非寻常女子可比,几十年如一日练身法步,雷打不动,更不知,这包中是她准备给美国的爱人、儿子汇款的过日子钱啊!贼跑得气喘吁吁,李元华跑得大汗淋漓。高跟鞋影响速度,大歌唱家干脆脱了鞋,光着脚丫子“啪啪啪”脚下生风猛跑,贼一回头看见这位轻盈敏捷的赤脚女侠,几乎绝望了!李元华急中生智,光着脚丫一边追,一边半唱半喊:“抢一包一啦!”几十年的歌唱功底,声音嘹亮利索,绝无疲累喘息之感,惊得路人目瞪口呆,小贼早已吓掉半个胆儿,遇上高人了!他丢下包包,慌张越过护栏而逃,李元华一看,包内的东西原封未动,才长吁一口气,再回来找车没了,原来,已被警察停靠路边,就因为她这一嗓子,喊来警察和路人把贼擒获。在派出所配合警察录完追贼笔录,警察对李元华夸赞“除去勇斗飞贼的精神,还有您的体力,还有那一嗓子,佩服!”李元华似乎没听见这话,她想,刚刚这段多精彩呀,简直是警匪片里的镜头,想不到我这么柔的人,这辈子还有这么惊险精彩的经历,刻意拍,都没这效果,珍贵!她和警察要那段摄像留作纪念,结果不巧那段没有录入。出门时,警察仍对大艺术家光脚追贼大赞不已,她却遗憾地谢别,摇着头说:“真可惜,我这段惊险镜头没录上。”

智慧女人,为爱妥协

李元华是典型的上海女子,爱人高育发性格直爽,是位真诚善良的东北汉子。南北差异悬殊,生活上就没有彼此不适应吗?李元华说,既然相爱,在一起生活,就要努力融合,学会为爱妥协,宽容忍让使幸福升值。

她说,“高老师很优秀,艺术上很有造诣,生活上很照顾我,事业上和我风雨同舟,我感谢他。”几十年来,高育发对于李元华是一种大男人对小女生的呵护,多次搬家,装修房子,他从不让妻子插手,他说,等搬进去你再看,你只需看结果,我给你一个全新的现成的家。装修到中途,看到丈夫略显疲惫的脸色,李元华想去帮忙,他却反复叮嘱和命令:“你不许去啊,装修有污染,气味很大呢!你受不了。”

不过,高育发却也有着大男子主义急脾气,偶尔脾气上来,李元华总是静静地听,默默地忍,心里极难过。他为什么这么急脾气呢?李元华查阅书籍找答案,看到一条理论:高血压的人,脾气较急,而很多脾气大的人,多是小时候脑袋受过伤(看来俗话说“脑袋被门掩过”似乎有道理)。患有高血压的高老师,小时候又可能受伤,太可怜了。等到“暴风急雨”再次袭来,李元华眼神忧伤,爱人喊:“你听见没有?!”李元华仰头看着高大的爱人,乖顺地点头,大眼睛水汪汪地望着他,认真地说:“书上说,你可能小时候头受过伤,太可怜了。”高育发被她的表情搞得差点没笑出声,一下子忘记火发到哪儿了,发火无法“书接上回”,一点儿脾气都没了。

无论多有涵养多温柔的人,对于急脾气也不可能做到永远不生气。但是李元华有个原则:我偏不和你吵,别想让我吵。爱人着急的时候,她还有多套妥协方案,比如,等他喊完了,李元华不吭声,去厨房一边切莱一边唱,菜刀在手,口中专门找那种苦大仇深、咬牙切齿的段子唱,手下“叮当当当”猛切大剁,口中狠唱“刁德一——”、“要报仇,要雪恨——”直唱得老高无比担忧、心生悔意。或者,等他着急过后,李元华默默下楼,貌似离家出走,独自游泳两小时,“噗通通”在水里一阵折腾,一下子得到宣泄,身感疲惫了,给老伴打个电话,慵懒地柔声说:“老公,我在游泳馆呢,来接我吧。”他就会立马开车赶来,帮她拿东西,回到家忙着给她做几个她爱吃的小菜,用实际行动表示歉意和解,哄香她的胃也哄暖她的心。急脾气爱人的厨艺非常棒呢,等到家中美味弥漫,酒过三巡,两个人早已美美地忘了小小的不悦。智慧女人以退为进的妥协总是恰到好处。在她的照顾下,爱人虽身患高血压多年,但身体状况始终很稳定。

第6篇

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职业亦如此。即便动辄抵制、对抗,未必就能抵达自己期待的理想状况。很多时候,我选择妥协。

比如,我并不认为一个孩子考“不及格”,他以后的人生就注定失败,但是,我会跟学校要求的“合格率”妥协。为了把孩子的分数提高到及格以上,我会在同情的基础上对那孩子不遗余力地辅导。

比如,我会心平气和他去整理全班学生的“廉洁文化”征文稿。“是否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这样的讨论现场并不在本校,这样的讨论也不会需要我的意见。我体谅学校部门负责人的身不由己。作为班主任,我发动每个孩子参加这样的征文活动。最后,我得将孩子们的征文整理、排版成规范的电子稿,交给负责人。面对这样重大的主题,我所能做的,仅仅是:不出一声,只在黑板上“英语回家作业”一栏里,增加一行“明天交‘廉洁文化’征文稿。”在整理孩子们的征文稿的时候,看到诚实孩子辛苦的原创,也看到“聪明”孩子运用网络技术复制、粘贴后的借鉴。不表扬原创者的诚实,也不批评“聪明”者的“借鉴”,我只负责上交征文的总数达标。我并不知道那些“聪明”孩子何时学会了这样的妥协,但我真心地期待:那些诚实孩子可以更早懂得与一些不必要的人、事妥协。

这样的妥协,在教育现场不胜枚举。妥协的,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真正的认可。人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漫长。妥协,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然后,用这些时间与空间,去做我们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

美国年度教师雷夫曾经说:“我教授所有政府要求我教授的课程,我的班级参加所有政府要求学生参加的考试。我增加了我想增加的教学内容,并且不替换、不取代任何政府要求我教的那些东西。在我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我想帮助学生排练莎士比亚戏剧,教育官员们给我找了很多的麻烦。但是,当我的学生成为学校里的尖子生的时候,他们闭上了嘴。”被总统誉为“国家英雄”又如何?雷夫老师一样选择妥协。他不标榜自己的理念与行动才是唯一正确可取的,更不借此试图抵抗政府的各种要求。教学内容也好,考试也好,雷夫老师都按要求完成,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越来越精细的标准化考试未必是雷夫老师认同的,但是面对自己的不认同,他并不抵抗。在选择妥协的同时,他也给自己赢得了更大的空间。莎士比亚戏剧排演,艺术课程,电影课,带孩子们远行……这些他更看重的才得以开展并坚持下来。

跟雷夫老师一样,面对我所不认同的,我也时常妥协。但是,我始终在妥协之余坚持我所认同的。

我坚持不设立班干部制度。在厚厚的《班主任手册》上,“班干部名单”那一栏里我也填写完整。但是,那只是随意填上去的几个名字,毫无意义。在担任班主任的两年间,我不跟孩子们提“班干部”这个词。我不跟孩子们和家长阐述“不设立班干部”的意义——有时候,静悄悄地开展也是一种妥协。我不能放任有些孩子以班干部自居,对着学困生或者行为习惯差的同学大呼小叫。每个孩子的人格都高贵且平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并不等于有特权在弱势孩子面前失去基本的礼貌与尊重。很多时候,成绩优等生的飞扬跋扈的确是一些班主任培养或者放任出来的。“怕班上某个同学甚于怕某个老师”这样的情形在孩子们中间也是常事。那些令班上同学害怕的班干部却在老师面前十足的“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分裂是谁造成的?相比所谓培养得力的“小助手”,我更在意弱势学生的处境。因为学业困难或者自律能力差,他们已经在学校生活中承受太多失败与痛苦了,我不愿意他们还受到来自同伴的精神压迫。在我的班上,我甚至不设课代表。每次收发作业,我都只问一句:“谁这会儿有空?请过来帮忙发本子。”并加上一份提醒:“如果你正在写作业,或者正想喝水、上厕所,请先完成自己的事情。一个人,应该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基础上,然后在能力范围内为大家服务。”过分宣扬“为他人服务”,有可能让孩子们主次不分,导致为了取悦他人而耽误自己。不仅学业,甚至将来的幸福,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我坚持不跟孩子们提“集体荣誉”这样的大词。所带班级是否“优秀”、是否“文明”,是很多班主任所在意的。而考核一个班级是否是“优秀班级”或者“文明班级”,学校会有具体而细微的考核条例。从教室卫生、课间纪律、出操状态、进餐礼仪、各项活动的参与及得奖、每天没戴红领巾的学生人数……考核的部门很辛苦,琐碎的加分、减分计算,每周、每月都要汇总、反馈。班主任们在意的可能不是被扣钱,而是能否得到这个荣誉称号。于是,很多班主任都盯着自己班级的各项考核分数,一旦失分,就如临大敌。不是训斥导致失分的学生,就是苦口婆心教育全班同学要重视集体荣誉,甚至把考核分超过自己的班级视为假想敌,营造出同仇敌忾的种种氛围。而我始终认为,取得“文明班级”“优秀班级”这样的集体荣誉,不该成为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保持个人及所处环境的卫生,参加活动安静有序,就餐时候文明……我会用心教导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但是会淡化班级考核这个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是为了让学生因此终身受益,而不是为争夺外在的荣誉——所谓荣誉,应该让孩子们理解成是努力之后水到渠成的获取。学生若从小养成争名夺利之心,那么他们将日益失却平常心,养成更多功利心。若这些孩子长大后都充满功利心,这样格局的社会也不是教师所期待并愿意看到的。

我坚持认为,教师该为学生的一生幸福着想。孩子们的未来生活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们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也未必取决于他们的学历、文凭。我愿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孩子们取得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成绩。但是,我更看重的,是他们在学校里能够锤炼、提升让自己今后幸福的诸多品质。“为他人着想”该是最朴素最基本的底线。这样的要义,是要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的,而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强调。记得一个微雨的餐后,我带孩子们从餐厅回教学楼。经过一处泥地上铺就青石板的小路,我反复提醒孩子们:“请大家注意别踩在泥地上。不然,鞋子上的泥土会进入教学楼,会给保洁工阿姨增加工作量的。”这是“为他人着想”的真实而具体的诠释。副班主任去医院看病,我会叮嘱孩子们要问候看病回来的副班主任。我提醒孩子们要善于用语言和行动去表达对他人的关爱,铭记“心怀好意,口说好话,身行好事”这“三好”……如果孩子能一生遵循这样的要义,何愁未来人生的幸福指数会低?

我坚持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就应该开始学习终其一生有用的技能。学生到学校里来,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与各项艺术、体育和劳动技能,还要学习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社会不是桃花源,校园也从来不是象牙塔,孩子们之间的蓄意伤害事故层出不穷。有时候是源于一个不妥当的玩笑,有时候是生气之后想教训对方。动机都不算恶毒,但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事故。这样的报道我们也屡有所闻。其实,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的起因,很大程度上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些疏忽导致的小细节,一些不经意出口的话语,让其中一个人自觉受到伤害并因此要报复。身为教师,的确要悉心教导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不以恶意揣摩他人的动机,要宽容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指责甚至无意伤害……教师该为孩子们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打下一个基本的底子,或许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血泪伤痛。

这样的坚持还有很多。这些“坚持”其实也都源自我最初的一个坚持:坚持教育首先该完成孩子们作为“人”的成长,其次才是学习与能力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蜡染图案;超现实语言;日常性;平面性;象征性

谈及黔东南苗族的民间工艺,自古至今不仅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工艺之美,还有专家学者的文化思考。在材料、工艺、造型与审美方面都有着汗牛充栋的记载和解读,令人敬仰。笔者试图从超现实主义视角审视黔东南苗族蜡染图案,在看似不相关的两种艺术表达中,尝试解析二者之间有无一种对话的可能性。超现实主义艺术,缘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布勒东(Breton)在《超现实主义与绘画》论文中的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这是针对资产阶级宣扬的理性、科学、道德的一次反叛。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内在于人,且超越现实的主观表达。当然,超现实的绘画宣言不是金科玉律,关键是具备一种超越现实的不妥协精神影响至今。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山地的移民》一书中写到:“世界上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苦难的历史造就了苗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苗族人民在生存斗争中,长期处于劣势,迁徙频繁,所到之处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超越现实的不妥协精神使得这个民族非但没有衰亡,反而在民间工艺传承中焕发生机。

一、材料的日常性

时过境迁,互联时代进入全球化与地方性并存的多元状态,超现实的精神和语言依然没有丧失存在的理由。面对黔东南苗族的蜡染图案,除了工艺的传承和程式的规范之外,是否还有超现实主义视角的表达呢?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蜡染,利用当地的蓝靛材料,经过染、涂、刻、洗等过程,记录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情感希冀。首先,黔东南的气候与土壤适合蓝靛的生长。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皆有尾形……裳斑斓”。苗族先民将布蒙在铜鼓面上用蜡来回摩擦,经过浸染,铜鼓上的花纹就转移到了布上,这种方法类似于制作拓片。其次,蜡染演变成用铜蜡刀醮上熔化的蜡液直接在布上进行绘制,充分发挥了蜡染工具的性能,体现出蜡染的材质之美。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MaxErnst)的拓印(Frottage)手法摆脱了传统的具象写实技法,增强了对环境的质地感觉,如布、木、叶片、灰泥墙面和壁纸。他曾经说道:“我将纸张任意地散置在地板上,然后用黑铅笔摩擦它们。”用这种技法制造出来的图像和纹理的偶然效果可以自由地拼凑在素描中。且不说他的技法是否符合古典绘画的规则,至少是古典绘画中未曾出现的一种创新。那种来自于现实灵感生发的偶然性带来的出其不意的效果,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力。苗族先民就地取材,从防染材料(枫树的汁液、蜂蜡、石蜡)到面料(棉、麻、丝、毛),从染料(马蓝、木蓝)到金属绘蜡笔(重叠、折叠),无不是对于现实材料的关照产生的灵感和超越。

二、构成的平面性

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米罗(JoanMiro)的平面构成语言来自即兴的感应。他认为,艺术不只是形式的表达,应该像诗一样,充满着回忆、联想和想象。运用造型的语言沉默地诉说内心的神秘和希冀。在《小丑狂欢节》(1925年)中,米罗画了很多草稿,从中获得无意识的灵感,在创作中的即兴表达和显现,单纯自由的线条与明亮干净的色彩共舞,如同一个孩子看完马戏团表演后留下的印象,充满着童趣和稚气,令人会心一笑。远离了历史记载功能和生活实用功能的蜡染图案,如今的审美意味甚是强烈。蜡染的冰纹由于“蜡封”的折叠而损裂的天然裂纹,使得蜡染的图案层次丰富、神秘悠远,增加了超现实的意味。人们面对蜡染图案,在蓝白相间的冰纹中,刀光剑影的远古大战如在眼前,感受着苗族的起源与迁徙、战争与生存、生活与情感。在《姜央兄妹合磨成亲》的蜡染图案中,作者大胆而巧妙地把画面分为天空、山顶和山脚三部分,同时表现出这三个空间的情节。利用概括简约而非写实的手法,在有限的二维画面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不同时空的景物安置在一幅构图里,表现了苗族民间工艺别具一格的超越时空的构成理念。随心所欲地表达了苗族民间艺人的原始混沌意识,自由地利用空间、扩展空间和创造空间,变静为动、变实为虚,从而使他们创造的蜡染图案具有鲜活的生命感召力。在榕江十二年一次的牯藏节,祭祀幡旗上的龙纹,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人面角龙就是祖宗圣灵的化身,周边的鸟纹、蛙纹、鱼纹互相配合,形成人、神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幡旗中心有人性化的蛙纹和抽象的卷龙组合的复合型。民间艺人大胆舍弃鸟足和翅膀,不受形象的约束,呈现平面的构成,画法粗犷大气,画面庄严肃穆,散发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息,渲染了敬畏自然和佑护族人的作用。

三、意蕴的象征性

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战争阴云破坏了西方理性主义标榜的科学、道德与审美,以布勒东为代表的一波知识分子率先竖起反对的大旗,正视非理性的合理性因素。在恩斯特的偶然性材料、米罗的平面构成以及达利的象征寓意中获得释放和表现。苗族蜡染图案在构成的二维平面中借喻人与自然、动物之间的相互转换,进行一种象征性艺术的表现方式,由来已久。以“偏执狂的批判方式”著称的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i)采用多重形象表达原始欲望,无意中应和了当时盛行的潜意识学说。柔软的钟表、维纳斯身体的抽屉、随时坍塌的自画像、长腿臃肿的大象等成了达利作品象征符号,常用分解、重叠、综合、交错的方式来反映潜意识的过程。在1930年的作品《隐身睡女人、马、狮子》中,隐身的女人是由马的形象显现,马引来狮子(望的隐喻)。达利画面塑造的形象无非是一种隐喻和象征,通过光滑细腻的画面营造的非现实客观物象,却是内心潜藏的压抑欲望和生存压力的宣泄。利用古典的技法表达现代人荒诞与怪异、焦虑与脆弱的内心世界。通过古典技法与现代心理的融合,具象人物与非理性思维的嫁接,强化了意蕴的象征表达。无独有偶,2007年认定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韦祖春,谈到丹寨复兴型苗族蜡染图案“涡拖”时说:“蝴蝶妈妈和水泡游方的故事,是我们苗族祖先讲述人类的起源,一个女性(蝴蝶妈妈)和一个男性(水泡)结合生出了12个蛋,衍生出世间的事物,蝴蝶的触须跟水泡紧紧连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是说世间之物都是由两性结合产生的,有男必须有女,有女必须有男,缺少其中一个,就不成为世界。《易传•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也。”此道乃宇宙的起源,也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法则与存在的依据。在蜡染“涡拖”图案中表达了苗族先民认识世界的观念,与中国的道家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在隐喻的象征与手法中获得完美结合与表达。相传苗族先祖蚩尤战败,以木枷游街示众,处以极刑,尤为震惊。弃之荒野,化为枫树。从此枫树成为蚩尤的象征和化身,也就成为苗族崇拜的神树。枫树的汁液带红色,苗族认为那是祖先的血,具有神力,用来描绘自己的图腾,制成祭祀服饰和蜡染幡旗。在黔东南州的牯藏节活动中,苗族村寨人民祈求祖宗神灵祛病赐福,风调雨顺,祭祖时与自己的祖神同吃同欢同舞,穿着蜡染服饰,扛起巨幅的蜡染幡旗(一般长3~5米,也有长达10米),各种纹饰皆有象征和寓意。例如,象征财富的人纹,寓意生命旺盛的娃纹、鱼纹。含蓄和内敛的表现手法烘托了野生混沌的祭祖氛围,这种超越现实的象征隐喻不正是一切艺术创作的魔幻魅力吗?

四、结语

第8篇

犀利造型派

奥迪A7――不妥协的美

搜索热度(百度+谷歌)

186万+545万=731万条

微博热度(新浪微博)61.50万条

上市时间:2011年11月19日

指导价:72.8万-95.8万元

主要竞争对手:奔驰CLS等

上榜理由:

与奥迪其它车型诞生于严谨的产品规划流程不同,A7的诞生时就带着“一款没有任何妥协的、纯粹的轿跑车”的初衷。A7在造型设计上力求简约而优雅的风格,柔和整洁、富有张力的表面与性格鲜明的轮廓特征,将“不妥协”和“纯粹”贯彻到底,不再追求奥迪身份的象征,张扬而充满活力的造型打破了奥迪家族严谨传统的禁锢。

第八代索纳塔――雕塑艺术的美

搜索热度(百度+谷歌)

211万+456万=667万条

微博热度(新浪微博)19.74万条

上市时间:2011年4月8日

指导价:16.69万-24.99万元

主要竞争对手:

雅阁、凯美瑞、天籁等

上榜理由:

不同于前辈,第八代索纳塔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放弃了霸气的信念而改走“妖娆”路线。第八代索纳塔将雕塑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全车大胆使用不规则的车身曲线、尖锐的大灯组造型、“纠结”的前雾灯槽还是肌肉感十足的发动机盖和前保险杠造型来诠释“流体雕塑”理念,将硬朗与柔美、时尚与精致、高贵与典雅很好地融合在一款车上。

新骐达――轻快之美

搜索热度(百度+谷歌)

395万+2310万=2705万条

微博热度(新浪微博)1.76万条

上市时间:2011年5月28日

指导价:10.53万-15.68万元

主要竞争对手:

福克斯、卡罗拉、思域等

上榜理由:

新骐达完全摒弃了现款骐达的前脸设计,独创的“Agile”跃式风尚造型,使其整体外观更加时尚动感。新骐达的大灯与天籁有些类似,前保险杠通过边缘倒角的方式,让整车前脸变得更加肌肉化。而全新的镀铬梯形轮廓格栅、增加了黑色造型装饰的圆形雾灯等,打破了原有的低调感,塑造出一种轻快、明朗的时尚感。

奔驰新C级――新增时尚的美

搜索热度(百度+谷歌)

366万+333万=699万条

微博热度(新浪微博)4142条

上市时间:2011年7月16日

指导价:30.8万-46.3万元

主要竞争对手:

宝马3系、奥迪A4L、沃尔沃S60等

上榜理由:

奔驰新C级时尚型真正是“车如其名”。时尚型新C级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椭圆形元素,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犀利的线条和尖锐和几何形状。不同于优雅型,时尚型前进气栏栅造型样式采用了三条式宽厚的镀铬栏栅,再加上熏黑底前大灯、C字形状的示宽灯和环绕全车的镀铬装饰,时尚感瞬间凸显。

环保狂热派

雷克萨斯CT200h――家族小鬼

搜索热度(百度+谷歌)

4.29万+0.22万=4.51万条

微博热度(新浪微博)

24条

上市时间:2011年12月27日

指导价:27.9万-44.5万元

主要竞争对手:

奥迪A3、宝马1系等

上榜理由:

CT200h完全打破了雷克萨斯“大排量”、“舒适”、“偏软的操控”的中国定律。CT200h是雷克萨斯油电混合动力的新生代轿车,雷克萨斯由此涉猎了中国的两厢紧凑型豪华车市场。自从雷克萨斯品牌成立20年以来,CT200h是其首次推出的掀背车型,排量仅1.8L,亦是雷克萨斯有史以来最小排量车型,对于这个具有浓厚美国色彩的品牌而言,CT200h算是一款非常另类的新作品。

彻底颠覆派

MINI COUNTRYMAN――大迷你概念

搜索热度(百度+谷歌)

186万+267万=453万条

微博热度(新浪微博)

8.94万条

上市时间:2011年5月12日

指导价:28.8万-41.5万元

主要竞争对手:

奥迪A1、甲壳虫、菲亚特500等

第9篇

恰逢初夏,GAJA女士的中国行再一次到来,每年她会来中国两次,每次停留一周的时间,用来布置她的新酒和游览中国。她了解这里的传统,文化,生活。她喜欢京剧,喜欢艺术,更喜欢她的酒。采访的前一天,她在新书会上演讲,潇洒,优雅,能看出她的年轻和风度,或许用风度并不适宜,但意大利女人身上总是有那么一种自信,让你不由得觉得她亲切,熟悉。

这是她第三次来中国,从她父亲把GAJA这个品牌推向世界那时,她身上就肩负了家族传承的命运,到GAJA女士这里,GAJA家族已经是第五代传承,到她父亲手中时,GAJA变成了意大利革命性酒庄,变成了意大利皮埃蒙特区的标志,变成了意大利的标志,变成了世界顶级葡萄酒的标志,这样突如其来的名誉,地位,附带的财富价值和社会影响,是否对她来说是一种压力?她表示得丝毫不担心,GAJA的理念是品质保证,他们在150年来,从来没有和年份妥协,不好的年份一定没有酒,这不会像时装品牌,时装会有一线二线三线品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扩大产品线的好处就是收益颇丰,GAJA完全可以相仿相随,但GAJA毅然只是酿制最顶级的葡萄酒,决不妥协。这其实和意大利的历史以及GAJA的革新有关。

GAJA创始于1859年,而在1861年之前的意大利,是多个王国分具的局面,这一方面导致了GAJA所在的皮埃蒙特区想要出口到其他国家葡萄酒,都要经历意大利很多国家,关税累积,成本加大,导致了最终GAJA的酒变成了自产自销。另一方面,这样的情况让意大利的葡萄酒与外界封闭无法沟通,整个意大利的葡萄酒质量下降。而在那时,英国殖民地遍及世界,波尔多也位列其中,英国的达官贵人追求葡萄酒品质,波尔多搭了顺风车,开设葡萄酒教育学院,葡萄酒种植,使得葡萄酒业迅速发展,到现在为止,波尔多还是世界顶级葡萄酒的地标。相比之下,意大利则一直以低端廉价的葡萄酒的姿态面向世人。

这样的情况直到她父亲那代才得以改善。GAJA的父亲是个前瞻性极强又极端固执的人,在游历欧洲多国后,他毅然决定引进加本力苏维翁和莎当妮这样的国际性葡萄品种,这在当时几乎是个膛目结舌的决定,但是GAJA的目的并不是妥协在这些世界品种面前,而是从这些让人接受的品种入手,逐渐让更多人关注到GAJA最为自豪骄傲的酒,巴巴罗斯,也就是意大利独特的葡萄品种内比奥罗酿制的巴巴罗斯。与此同时,GAJA也成为了首个酿制白葡萄酒的酒庄,那款GAIJA&Rey正来自于此。同GAJA女士出生的年龄相同,是她父亲在她出生那年购置并种下的葡萄品种,截止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沉淀,年轻的锋芒不再毕露,而是更加成熟内敛,就像GAJA的酒一样,优雅,成熟,自由,肃穆。

Gaja Barbaresco 2005

嘉雅芭芭罗斯保证法定产区干红葡萄酒2005

石榴红色的酒体深沉而明亮。散发出浓郁的混合芳香,伴有些许洋李、甘草和咖啡的芬芳。蕴含醇熟的果味口感,单宁丝滑,酸度恰到好处。搭配烤牛肉、羊肉和柔和奶酪十分美味。

RMB 4800

第10篇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但由于家长溺爱、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和课堂教学艺术的缺乏,中职生逃课现象有增无减,其中最让人头疼是隐形逃课,隐形逃课的方式多种多样,让教师防不胜防,因此,如何克服和改变这种现状?是中等职业教育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青年一代,朝气蓬勃,是民族的骄傲;本应牢记使命,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在职业教育阶段,积极掌握技术本领,珍惜这一短暂而关键的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可是逃课的不良习惯,却让孩子们与自己的正确目标渐行渐远,甚至有可能走上歧途。本文所要分析研究的就是学生的逃课现象特别是隐形逃课现象。

逃课即逃避上课,害怕上课,回避上课,不按课程表安排上课。逃课的学生在决定逃课时,往往会出现凭心情逃课,选择性逃课,会凭自身身体状况来决定是否逃课,最要命的是学生只要找到一丁点借口,主观上想逃就逃,但是如果人真不在教室明显的逃课,班主任往往也有较好的处置办法——电话通知家长,按规定进行责罚。这些举措有着明显的效果。但隐性逃课,就与此有些不同。隐形逃课,是老师严格管束的外在压力与学生自身希望想逃课的心理需求发生了冲突时的选择。表面上看,学生在行为是妥协,但内心并未妥协,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人在教室,心不在,学生们内心的潜台词就是,老师家长们能管住我的人,能管住我的心吗?看你们奈我如何?我心自由,我心飞翔等等这些霸王思想和青春期的叛逆思想共同催化后,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目光呆滞、扔传字条、他人、玩手机、睡觉、画画、下棋、照镜子、神坐、甚至不是坐飞机而是坐火箭等。

为什么会出现课堂隐形逃课的想象呢?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如下:一是学生某些科目的基础较差,早就已经形成思维定势。总是认为自己学不懂,学起来总感觉疲倦。二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艺术和课堂驾驭能力欠缺,无感染力,说话唤醒度不够高。让本无多大毅力和兴趣的中职生更加无助,只得妥协认输了。三是中职生即将与社会接轨,只对专业课中的实训课感兴趣。其他学科自认为对将来帮助不大,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大,特别是对文化课语数外完全丧失兴趣。四是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影响。一个班级学习氛围较浓的,隐形逃课现象相对少些,反之,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系,一个学校,若丧志者居多,还有谁会艰难地坚持自我,谁愿意落个书呆子之名,不合群之名,倒不如一起耍、跟风被自认为就是一种时尚,一种享受。

主观因素可以归纳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对未来完全没有人生规划,无目标,无动力。二是失去了自我认同。由于曾经遭遇过失败,没有在中职阶段正确给自己重新定位,一直戴着面具生活和学习,还未从自卑情绪中走出来,仍活在过去的阴影中。三是学生们自身的身体素质差。经常生病,又没有明确病假手续回宿舍休息,但又不能坚持上课者,当然是精神恍惚的不良状态。四是家庭关系复杂多变。影响了学生的导致自暴自弃,他们没有感恩之心,无勇气接受和面对现实。五是由于基础太差。的确有些学生态度是比较端正的,听了课的,但听不懂,没有好习惯、毅力又不够、又不爱问,反而以“不耻下问”为耻、又掺杂着些许胆怯心理,日积月累致此。六是父母的溺爱。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早有安排。七是家长利用国家的资助好政策。学生每年有生活补助和学费补助,五类生还有更多的资助,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不到就业年龄,用国家资助来混个文凭,自己也投资不了多少。以上种种主观因素对孩子学习的态度上影响很大。

直面隐形逃课的种种原因,教师应该采取以下对策:要充分发挥师生彼此的主观能动性,父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做到文化关怀,情感按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寻找、打开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结,要教育他们学会悦纳自己,勇于接受现实;在具体措施上,要找准目标,经常召开主题鲜明的主题班会,如召开感恩、自信、坚持、安全、团结等主题班会。因为一个集体的班风学风正了、浓了,就能营造一个较好的环境,就好像土壤与种子的关系,种子内在质量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土壤的外在条件。另外要重视客观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愿望,对孩子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多与孩子谈心,试着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问题,尽量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命令学生,因为中职生的过去在家庭内早就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待遇”他们或许早已司空见惯,破罐子破摔,最后适得其反。最后要相信,提高教师的课堂艺术能有效的减少隐形逃课,教师需要博学,需要不断充电学习,更需要必须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意识,因为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法通用,特别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这样可有效避免隐形逃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项重任就落在了中职生身上,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将对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从解决隐形逃课作为切入点,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不辜负祖国对人民教师的厚望。

第11篇

面对现实世界里各种条框的限制,赵赵终保着人类独特而原始的敏感洞察力,避开那些为附和艺术史的特意为之,不刻意牵扯历史、社会等问题。擅长直面现在,用个人化的方式呈现对现实的看法、怀疑和反思。从权力话语所构成的藩篱之中跳脱出来,回归独立,保持了艺术创作的原始状态。

在做艾未未助理的七年时间里,赵赵从他身上学到了一种态度:“永不接受表面的价值,永远去质问事情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非其他。”如果说赵赵在艺术创作中的质问精神是受到艾未未的潜移默化,不如说是他自身爱质疑权威和对自由意识有所向往的个性使然。小学到高中均未拿到毕业证的他,骨子里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有种怀疑和抵触,大学顺利读完,亦是因为学校对抽烟喝酒的约束相对宽松。“还好找到了艺术这条可以发泄的道路,要不然我肯定是个暴徒。”

赵赵并非职业艺术家出身,但这并不影响他领悟艺术的功能和美丽。正因为其自身的非职业性,他反而可以摆脱职业艺术家对于传统艺术观念及市场因素的困扰,肆无忌惮的作为“观察者”,以自我视角出发,发表观点。单从作品来说,很难将它们按照媒介划分或按风格流派定义。赵赵喜欢亦可以通过任何媒介来对现实和传统意识形态提出挑战。老鼠屎、佛像、玻璃等,随手拈来。“如果有一天我只用一种风格和媒介来创作时,我的艺术生涯就结束了。”

常人对老鼠屎都是避之不及,他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使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产生联系。泰康空间的“51平方”项目中赵赵的作品便缘自于搬家时在地上发现的散落的老鼠屎。5113颗老鼠屎被他用防腐技术处理后,精心装裱再依次编号销售。借用着这种玩笑式的材料表达对社会中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态度,是赵赵作品中常见到的手法。

“我的作品都是跟我有关的事情。”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老鼠屎是,车祸后的碎玻璃亦然。去年,他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呈现的作品《星空》,灵感便来源于此。不同于车祸玻璃上的撞击而来的裂纹,《星空》上的裂纹均由子弹射击而成,弹孔和裂纹随机分布组合。之所以选择用枪,是源自于赵赵的另一段经历―2007年,为了躲避警察的查处,赵赵锯掉了在淘宝上购买的来福枪。此件作品的制作场地选择在郊区的射击场而非是再次购买枪支,看似是妥协,却更像是一种对妥协的讽刺。

过去赵赵常参加一些艺术项目,并不预设技巧或形式上的手法,而是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2011年在前波画廊的个展中,他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创造出了一组主题鲜明的作品。画廊前院中矗立的半截雕像碎块冲击着观者的眼球,进入画廊,便又看到一尊完整的雕像被打碎成几部分分散在展厅的各个角落。这是尊赵赵以自己为模特制造的立正姿势的警察雕像,以这样散落的姿态向观者展示着多年后它从基座上被拆除的景象。相较于赵赵其他三维立体作品的“现成品”创作手法不同的是,警官系列作品他采用了传统的石雕工艺,并在中国最大的雕塑产地――曲阳制作完成。国外公共雕塑通常难逃被摧毁的命运,在中国会如何?可能正如赵赵所说:“无论我们接受与否,事实就是如此。”这件作品与同时展出的另一摆放有序的绘画作品相对比,相辅相成,对传统意义上绘画和雕塑的语言特质进行评论。

赵赵擅长用各种对比来冲击观者的视觉与神经。去年在德国Dahlem美术馆展出的作品《瀑布》首先以抢眼的红色和庞大的体量压迫着观者的感官,待细细观看时发现是红色蜡制作的古代皇帝的座椅和屏风,极致的工艺和强烈的权力象征再次冲击着观者的内心。自古走向帝王之路的过程便是充满斗争与灭亡的,赵赵选择红色的蜡烛作为材料,蜡是一种传统照明的材料,而红色又带有斗争的意味,很好的诠释了自己对集权主义的讽刺与批判。

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强调是他一直想要表现的,激进与无政府主义态度充斥在其作品之中。他天生爱质疑权威,但他更多时候会选择把公共事件转化为其个人事件,以不至于像艾未未一样过多的陷入与政府的麻烦之中。(采访/撰文:程媛媛 图片提供:艺术家及前波画廊)

第12篇

关键词:欲望;浮沉;动力;抗争

中图分类号:J9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27-01

一、欲望都市,何以为生

两具尸体,一个半脸胡渣的男人,两个歇斯底里的女人,悠扬的欢乐颂,暧昧不明的同性,尬车酗酒烂性的富二代。暴雨之中,娄烨展开了浮城里谜事的画卷,混沌之中,结尾处纸钱泛出的亮光已经灼伤眼睛。《浮城谜事》(以下简称《浮》)根据天涯网友“看着月亮离开”的故事改编而来,乔永照如偌大都市里的猎手,在猎艳途中乐此不彼,悄然不知他身边的女人也已像争夺猎物一般撕扯着他的每一寸肌肤,抢夺着他心脏的每一块领地。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生活,而当电影之中乔永照狂怒殴打桑琪,近乎执拗的杀害了拾荒者的时候,我才明白娄烨为何不愿意把杀害拾荒者的17下改为2下,他在逐层引导我们深入自我的内心,只有17下才可以慢慢生发出观影者欲望的发泄,简单2下不足以将欲望寄托出他的身体,再托付给我们内心。浮城就是一座欲望之城,盛放着乔永照旺盛的,也寄存着桑琪和陆洁为了守护一场荒谬爱情而奋不顾身的欲望,同样埋藏着乔永照妈妈对于男儿传宗接代的心愿。欲望都市,影射茫茫众生的每一位,我们挣扎翻滚,惶恐而漫长的走在爱与恨的边缘,其实乔永照已经拥有一切,而不死的欲望却最终成为两个亡魂的导火索。

二、镜像里外的秘密

第六代导演中,娄烨的影像风格一眼便明,快速交替的景象掠影,每一座城市都承载灰霾的天空,伊朗作曲家裴曼・雅茨达尼安御用配乐,写实却带有浓厚的文艺触感,把矫揉造作的爱情抒发的凌烈迅猛。影片开头一个漫长的手摇武汉街景,配合《日》悠长的吉他调,故事徐徐拉开大幕,这样舒缓的音乐下面潜藏着一场暗流涌动的畸形爱情,片中手摇风格较多,一上一下的节奏配合画面,像人心忐忑的跳动。片中雨的元素不可或缺,是推动叙事发展的一条线索,从雨中的车祸,到中途因为下雨陆洁送桑琪和宇航回家,最后暴雨中乔永照杀死拾荒者,剧情回到陆洁、桑琪先后杀死蚊子,雨的镜头被多处特写,突出情绪的制高点,雨是一个洗刷的意象,男男女女盼望大雨冲刷灵魂的罪恶。写实也是娄烨影片的一个特色,在乔永照和蚊子亲密以后走过街景,他采用了一种躲在落地玻璃后面窥视的拍摄方式,既是真实的展现出了现实街道上的众生相,也和当时乔永照、陆洁在楼上窥视他们两人的处境不谋而合,而“偷窥、监视、自拍、发现影片背后的迷事则成为影片的叙事动力”①。他在光线、结构上尊崇朴实的剧情需要,片中一段孩子踢球的航拍镜头,宽广浩大的地平线,明亮的天幕,混合着孩子纯真的笑脸,没想到镜头一转,借孩子的眼看到了遗弃的尸体,他利用镜头牵引着观众走向肮脏的现实,措手不及。在《浮》中,性的凸显也是直接而粗暴的,“摄影机如实展现身体在过程中的状态,没有戏剧化的渲染,像日常的场景一般,自然发生而被记录下来”②。

三、妥协与抗争

2014年2月,娄烨的新作《推拿》亮相柏林,之后摄影拿下银熊奖。尽管现在的娄烨多数影片已经被解禁,但是和贾樟柯一样,他们仍然同审查做着无休无止的抗争,越来越多的人呼喊:“我们反对伪现实电影中的现实以及他所使用的现实主义手法,我们反对被滤色过的现实、被审核过的现实、被抽离了的现实“。③电影之外的抗争也反映在电影里面,娄烨影片中身体去冲撞现实,最后解构现实的人物不在少数,这在一个侧面也透露出他自己对于现实的反叛和不皈依。有人说,在一次不过,二次续审的不停的征途中,娄烨已经在向商业妥协,的确《浮》的风格看上去要浅显的多,平实的多,连娄烨自己也说过故事改编自网友就是为了能接近观众内心,但这是否代表了他对于电影现实的妥协还值得商榷,因为电影本没有商业和艺术之分,一切都是我们后人附加在影片之中的,“电影的艺术性无非是指高超的叙事手法、与内容相适应的节奏和构图,这些都同群众性、娱乐性不仅毫不抵触且是相辅相成的”,④在这样一个浮华的电影商业大潮中,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关于娄烨影片中的妥协与抗争,也始终体现在男女之间,“男人关心女人的命运是如何附属于一个男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女人关心一个女人的命运是如何拜托男人的阴影而成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独立女人。”⑤片中陆洁从发现迷事开始就一直在抗争,同乔永照,也同桑琪,她期盼的美好生活图景在打碎之后,她也敢于站起来重新回归到生活,而乔永照一直和陆洁、桑琪两个女人进行抗争。

参考文献:

[1]张慧瑜.娄烨的影像“迷事”[M].南风窗,2012,24.

[2]韩志鹏.用身体与世界对话――娄烨电影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3)15.

[3]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广西师范大学,2002(05).

[4]邵牧君.电影新思维――颠覆第七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