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意见

课堂教学意见

时间:2023-06-06 09:3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意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意见

第1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这就使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唯一的途径。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也是刻不容缓了。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浅陋的想法。

策略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课改的体制下要求我们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策略二: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

1、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乐于学习。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交流、渗透,使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如在教学《灯光》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我现设计了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看到灯光会想到那些词?接着就引入文本,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课堂中我以读代讲,再加以语言熏陶,使孩子们充分理解了课文中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甘愿献身的伟大革命情操。

策略三:擅于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1、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2、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合作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72-02

根据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结构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完成课程学习,突出了学习自主性;新课程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合作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新课程对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现实问题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性的侧重点不在于教师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一、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以讲为主

虽然如今教育界越来越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目前在我国大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学效果欠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都会随之减弱,进而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形成恶性循环。以语文课为例,在解读诗歌时,模式固定僵化,偏重背诵,缺乏灵活性。语文教学并不是着眼于背诵了多少古诗词,而是对汉语言的感知以及体会,重心在思维方法而非具体知识。

以讲为主会导致教师忽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主动学习和填鸭式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上更是差别显著。诚然,自主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既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快乐。

2.缺乏合作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自主性会陷入“闭门造车”的误区。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又要注重合作学习,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然而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课堂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例如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大部分是老师来问,学生个人回答或学生集体回答。如果是个体学生来回答问题,那么其他同学就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如果是集体回答,看似全体学生都在参与回答,但实际效果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因此这种方式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其中,学生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课堂效果不甚理想。

3.教师能力不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教学能力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一问题集中反映在年轻教师群体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年轻教师在这里比较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不会耐心地倾听学生心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课堂语言生硬,照本宣科;缺少板书,或者是板书潦草。年轻教师由于接触和运用多媒体比较多,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块,他们有很大的优势。可是这一大优势却弱化了年轻教师的书写,年轻教师板书水平越来越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建议

1.师生良性互动

课堂单方面不属于老师或学生,而是两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应的地位作用有所不同。这不是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谁多谁少的问题。在课堂中,老师是课堂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重在辅助引导,学生重在自主探索。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在教学中的角色,准确定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切莫以主导者的身份阻碍老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有效的课堂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点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师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还能有效提升其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合作学习

教学中,每一堂课有的适合让学生独立解决,有的需要合作来完成,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出发点,知识水平都不尽相同,每一位学生在W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分组与分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然后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小组选出自己小组的组长。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可以先通过抛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要求限定时间里整理出答案,并派出一位代表进行陈述。采用加分的方法对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并定期总结反馈,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有合作,就会有交互讨论。讨论法是合作学习的常用方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相互启发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了恰当的分组,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小组间的合作性才能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才能体现出他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所具有的价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动性,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这一层面来讲,语文教学更适合情景教学法。以角色扮演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是教学难点。对于理解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教师可以采取将课文改编成情景剧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对具体的词汇、句型进行详细讲解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认知之后,可以采用此方法。在准备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对会有很大提高,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4.提高教师教学管理能力

作为专职教师,教学管理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为课堂管理。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那么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

首先,要求教师对教育对象做全面的了解,包括性格、学习、交友、家庭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这是能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其次,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遇到问题要坦诚、耐心的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激励的前提。最后,教师提出的要求,能对学生达到一种激励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注重多媒体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D片,而且有大量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从多角度、多感官去认知。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三、结语

学生如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更好、更有效地学习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课堂不是老师的,也不完全属于学生。整个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问题是存在的,小学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就是有效性,我们不能回避,要直面应对,着力解决。同时要辩证地看待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源头,是在学生,还是在老师。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顺应形势,把握教育方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以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与此同时也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者,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最后要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教育事业。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参考文献:

[1]寇东亮.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与实现路径田[J].新华文摘,2007(7):117-119.

[2]周海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1(20).

[3]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5.

第3篇

关键词:问课;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教学窄化(或弱化)了教学反馈的渠道。为此,我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问课”。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等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

问课的对象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应该询问的对象包括:首先,问自我。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其次,问学生。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

第三,问同行。教师应倾听同行和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这种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金量较高,教师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教师问课应指向两方面:一是问有关自己的课。教师应主动询问大家对自身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自我的反思、听课学生的意见,还应该询问学校其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学生家长、同行(因为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对教师的教学是相互沟通的),寻求一般的教学规律,广纳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二是问同行的课。教师应向同行学习,主动询问大家关于同行课堂教学的意见,便于博采众长。这样,有利于克服孤陋寡闻的弊病,克服孤芳自赏的心理障碍。

问课的形式种类很多,包括:1.对话式。意即教师与问话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有利于双向交流,谈话自然,比较随意,缺少预设,容易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有利于情感沟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问卷式。意即教师设计成问卷进行问课。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问课设计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容易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避开了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容易看到问课对象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想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了解课堂教学评价,便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设计。3.书信式。意即问课对象用书面交流的形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发表意见。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就临时产生的教学问题发表看法,不受时空限制,反馈及时,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深入,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改进工作。这种形式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备进行交流,例如电话交流、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等。书信式也可以克服人与人交流产生的心理障碍。

总之,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教师进行问课,就是要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坦荡宽广的胸怀,展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沉默;主体间性;思想沟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02-01

1 引言

人的交流有两种基本方式: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沉默就是非言语行为极为重要的一种隐码式交流方式,它是一种含蓄地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内涵丰富、复杂、微妙且多呈现正反两个极端。因此,沉默也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常情况下,对于课堂教学的新问题和新见解,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在本该自己发表意见的情况下却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保留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学生沉默现象”。学生沉默现象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全面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原因和相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2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的形成原因

2.1 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人“对情感展露历来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式,所谓以理节情,‘发乎情止于礼义’,这使生活中和艺术中的情趣经常处于自我压抑的缄默状态之中,不能充分痛快地倾泻表达出来”。中国有“紧闭口,慢开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要“三缄其口”,学会“守口如瓶,打掉牙往肚里吞”的俗语,深怕“多言”使自己陷入四面楚歌、众矢之的的困境。结果,受传统文化影响,课堂教学中学生崇尚沉默是金,学生“多听少言”,“顺从不顶嘴”而保持沉默往往被视为是对教师的一种礼貌和规范行为,而被认可下来。

2.2 制度因素的缺失

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热情降低,主要在于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在于课堂教学对话中缺乏平等的权利。参与规则和程序的制度化程度较低,一些学生意愿表达与监督制度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学校虽然对课堂教学学生参与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却缺乏保证落实的有效措施,这就使一些参与体制形同摆设,缺乏可操作性,致使许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受到冷遇和打击,产生沉默。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反馈渠道不够畅通。某些学校常常高喊学生参与的口号,却堵塞学生意愿表达渠道和反馈渠道,从而成为诱发学生沉默的一个重要制度性原因。

2.3 课堂氛围的干扰

纽曼指出,为了防止孤立和受到社会制裁,一般人在表明自己观点之际首先要感觉一下“意见气候”,如果自己的意见与现有的多数人意见相同或相近,便会较为大胆、积极地发表。如果发觉自己处于少数或“劣势”时,便会迫于无形的舆论压力而趋向于保持沉默。如此循环,便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这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现象”的原因解读具有启发价值。学生在表明自己观点之前,必然检视正式课堂氛围气候、非正式组织压迫和舆论的压力三重干扰因素,理所当然要服从并接受这三者评判,由此学生的发言权逐渐被淡化、被限制、被剥夺,直至沦为“沉默的羔羊”。

2.4 人际关系的恐惧

社会关系中的人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自然性和主体性,人与人形成的关系也具有社会性,应该给予全面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隔阂会发生在同学之间,而更多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际关系的干扰下,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更为主动的、有意识的自我保护,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谈,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强调规范和体制而忽视信任的人际关系氛围也常常不利于形成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和学生、管理者以及同学之间相互猜忌,学生更倾向于自我保护,担心由于自己的失言而影响同学和师生关系,人际恐惧沉默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在缺乏信任的课堂教学系统中,学生总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选择沉默或是只做表面形式的交流。

3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打破学生沉默的思想沟通对策

传课堂教强调课堂教学是主体(教师)对客体(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活动,是一种主体按照自己的话语系统进行的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塑造、征服活动,是一种主体――客体间的单向运动,必然会把学生客体化、物化、非人化。“主体间性”的提出,给我们从构建思想沟通机制角度对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提供了新的视角。

3.1 实现主体间平等对话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方是地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忽视和歧视学生的平等地位只能使学生“物化”和“客体化”,共在的主体间的思想沟通是“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种开放的主体间平等对话来是打破学生沉默前提和基础,目的是解决主体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在开放、平等的语境下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满意度来提升他们的学习自豪感,从在课堂教学总结积极发言,从而减少学生沉默。

3.2 共同理解沉默性知识

教师与学生都是思想沟通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二者都会把这种沉默性知识作为共同客体,与沉默性知识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共同理解沉默性知识正是为了打破学生沉默,解决思想沟通的客体和内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打破学生沉默的关键在于实现沉默性知识的共鸣,因此,首先,可以采取理解交谈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主体间的交谈,始终如一地同学生站在同一感情线上,适时给出回应和理解,找到共同的沉默性知识,进而改善课堂教学下学生沉默滋生的环境。其次,可以改变不利于信息传播的“我讲你听”教学模式,建立现代化宽松的教学模式和小团队规模,从而凸显沉默性知识,改善组织信息上传渠道,以减少学生沉默。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深入了解沉默性知识内容,从而把握课堂教学时机、提升教学质量。

3.3 加强互动中主体交流

首先,应加强互动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平等的交往主体,以一种自由平等方式,双向交流共同关心涉及课堂教学的各种问题,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思想场域;其次,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幽默诙谐的气氛。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彼此的分歧和矛盾,比如可以以讲笑话、玩调侃等方式处理诸多分歧、矛盾甚至非议,只要我们自己乐观轻松起来与你打交道的人也会变得轻松愉快整个团队就会变得坦诚而活跃,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现象就会消散;其三,可以采取沟通布白法。即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交流中,教师在语言上应留下彼此相互尊重的“绿地”,在交往上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尊重学生个体的自我选择,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沟通效果。

3.4 发掘有效活动资源

人的思想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才能得到认识和提高,有效的活动资源是进行主体间性的思想沟通教育,进而打破学生沉默的载体。为此,课堂教学要树立活动意识、发掘活动资源,即通过精心选择组织活动内容作为主体间沟通,打破学生沉默的载体,循序渐进地组织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制度化创新,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而且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打破学生沉默。可以设立专门的意见收集制度活动载体,建立包括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在内的等等有关制度,设专人负责接收、处理有关的意见、建议以及投诉等有关信息,保持沟通渠道的通畅。也可以创设一些关于课堂教学的“课堂沙龙”、和“自由派对”等活动,强调“言者无罪”,鼓励那些性格直率、坦诚的学生发言,有利于打破学生沉默。

参考文献

[1]陈世滨.透析学生的“沉默现象”[J].班主任之友,2005,(11):9-10.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09-02

问课是一门反思性教学艺术,问课应该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每天必修的功课,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在问课中感知学生的学,在问课中修正自己的教;在问课中提升自己的智慧,在问课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1 问自己

问自己实质上就是自我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进行审视、分析、修正、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自我问课中,要坚持课前问、课中问和课后问。

1.1 课前问自己。课前向自己问课的主要目的是做上课前的充分准备,使课堂教学更有序、更有趣、更有效、更符合地理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在课前一般要问自己如下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是否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否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能留给学生宽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质疑、反馈、巩固、反思的时间;教学中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课前有没有进行精心预设,能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用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是否已准备好。

1.2 课中问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有时甚至过于理想化。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学生课堂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精神等全面审视课堂,使地理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有序进行,在不断问的过程中作出正确判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确保教学过程沿着科学的轨道运行,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3 课后问自己。课后问课即课后反思,是教师在下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及时总结。教师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分析和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综合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问学生

学生是一面镜子,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要想清楚地认识自己,地理教师就要经常主动询问学生,问问他们的需求以及对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客观评价,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完善自身。

2.1 课前问学生。多数教师在上课之前只是根据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进行课前准备,很少主动去征求学生的意见,课堂教学方案基本是自己独立撰写的剧本。在这种背景下的地理课堂,即使教师准备再充分,也难以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课前问学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对话,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问问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活动,教材中或预习作业中还有哪些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不清楚、不明白、有疑惑,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前在筛选课堂探究活动和对话主题时,教师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由学生参与设计的地理主题,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教师在课前可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与部分同学交流,问问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真正将学生的需求融入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中。

2.2 课中问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时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异常时,教师可问问学生的意见,以便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推进。例如:当教师在剖析难点内容时,如果发现学生反应迟缓、眉头紧锁,就应该停下来问问学生是否没听懂、是否教师讲得太快,问问学生希望教师怎样讲,然后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当课堂上发现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切不可不闻不问、一意孤行,而是应该停下来问问学生是否对这些地理问题不感兴趣、这些地理问题是否偏难或偏易、上课累不累,然后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方法和策略,以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当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要问问学生还有哪些地理知识和地理问题没有听懂、没有弄明白,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的继续帮助。

2.3 课后问学生。一节课结束后,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课后问学生,教师可采用对话、问卷、书信等多种形式征求学生意见。

3 问同行

向同行问课,可以从地理学科专业的角度获得建议。这种建议科学性强、含金量高,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更有利于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业务能力。在向同行问课时,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要能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出注意、给点子。

3.1 课前问同行。在上地理公开课或评优课时,授课者往往会在课前请教领导和同行,从备课到试讲,对自己的课进行反复打磨、精雕细刻,力求拿出精品课,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采。但在平时的常态课中,请教同行的地理教师可能就不多了。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教学方案后,一定还要听听同行特别是备课组教师的意见。问同行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性,要言之有物。在问同行之前,教师应先将自己的教学方案打印稿提前递交给同行(最好是学科备课组长或学科带头人),让同行教师先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有个初步了解。在面对面问同行时,教师要向同行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构想和实施方案,从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情境设置、课堂活动组织、学法指导、能力培养、例题与巩固习题的选编、板书设计等各个方面与同行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学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氛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69-01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心理气氛。课堂氛围类型可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一名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笔者认为,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发扬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为主要学习任务的一门学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促进其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谐的学习氛围有赖于教师对以往“师道尊严”的旧观念的转变,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转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随意贬低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他们和教师展开民主对话、师生之间进行协商式的教育。比如在进行初中语文课文的讲解时,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师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教师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否定性的评价,而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加以澄清。如果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也能够说出自己的道理,那么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鼓励,接受他们的观点。这样的民主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善于发现,欣赏学生各种变化

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只有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才会在课堂上敢于表现自己,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变化,并做出积极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对学生做出不恰当评价,那么就会在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害怕犯错误而不敢积极发言,这样显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学习准备,不能搞突击检查。比如在对学生复述课文能力进行评价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标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并做出复述的准备,在回答问题之前可以适当地看看所列提纲,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其次要具有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对语文的评价可以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评价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评价学生的独特的课文分析视角、可以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评价学生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有较高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于后进生的评价,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观察。我们一方面不能对其进行打消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对其进行泛泛而谈的表扬,教师要针对其语文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做出有针对性的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认真倾听,关注学生不同意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获取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认真倾听,关注学生的不同意见。首先我们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要语气温和,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多采用欣赏的态度,而不能仅仅是进行生硬的评价。比如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说:“不对,再想想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而要用充满启发性的语言说:“你为什么这么想?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答案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吗?请在补充一下你的想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打压,那么他们就会拉开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在回答问题时因为追求完全符合教师的答案而出现从众与退缩现象。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很难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互学互评,倡导合作学习模式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评价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建立起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只要他们能够自圆其说,教师教育给予肯定。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培养他们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的能力。这样民主、活泼、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其语文学习的潜能。

在讨论当中自然就涉及到对别人观点的看法,这就牵涉到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的时候首先要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且尊重别人的意见。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相同,但有所差异时,首先要肯定他人的意见的正确性,然后再提出补充意见。当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要有理有据的进行反驳。课堂讨论既是学生相互学习新观点,产生思维碰撞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好机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所教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活动目的

1、为了增强幼儿园、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幼儿园的管理与发展趋势,了解课堂教学和课改动向,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2、立足学校,放眼社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争取社会各个方面对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大力支持,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我园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二、活动主题

把握今天,创造明天

三、活动及班级安排

1、周三前各班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于周四发出家长邀请函。

2、周一抽查大班活动;周二抽查中班活动;周三抽查小班活动;

3、晨检活动:各班老师接待家长和幼儿,做好登记,发放家长意见反馈表。

第一节集体活动:班主任主讲

第二节集体活动:配班主讲

第三节集游戏活动:班主任主讲

最后回收家长意见反馈表。

四、教师注意事项

1、请各班教师认真备课,认真选材,内容要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10分)

2、半日活动方案详细认真,能充分指导教学。(10分)

3、教师活动前准备充分,教具学具充分且全实用,操作性强。(10)分

4、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互动的气氛好。(10分)

5、教育活动效果好,达到教学目的。 (10分)

第8篇

关键词 教学比赛 课堂教学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ve College Teaching Competition and really

Implement "Promote Education by Competition"

――Take Zhejiang University Young Teachers Competition in 2013 as an example

LI Wenhong, SUN Jian

(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Zhejiang University 2013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ition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game in the form of reform achievements combination, change the game for the active learning process and other innovative measures will be fully implemented teaching the game to "classroom practice" and discuss how to really implement of the "promote education by competition" truly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article ha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ition.

Key words teaching competition;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

据资料调查,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常规性的教学比赛,比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学比赛对常规教学的辐射作用,本文将结合浙江大学2013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实践探索,浅谈如何在教学比赛中实现创新,真正落实“以赛促教”。

1 创新教学比赛,突出教学实战

1.1 改革比赛形式,加强过程管理

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为2年一次,组织方式为各院系经过选拔推荐后,学校组织集中比赛。这种组织方式是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比赛形式。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比赛方式容易流于形式,教学比赛同课堂教学脱节严重。

为了将比赛重心转移到实际课程的教学上,使比赛真正成为检阅青年教师教学成果、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我们在2013年的教学比赛中大胆进行改革。在复赛环节,以学部为单位分组,将以往“集中说课”的复赛形式改成了进课堂“实战”评比。首先,要求参加复赛的教师在本年度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其次,我们将所有参赛教师课程表发放给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聘请他们作为复赛的听课专家,根据课程表,专家随机进课堂听课。我们同时要求专家听课后,对青年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和指点。在2013年的复赛中,不设集中形式的比赛,而是将整个复赛现场全部放到真正的课堂中,专家听课也是随机进行。通过这一举措,促使参赛教师认真备课,认真处理每个教学环节,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

1.2 改革成绩组合,比赛成绩趋于合理

以往的教学竞赛复赛成绩是由听课专家给出的,听课专家一般是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他们的评分较为可信,但是也比较单一。为了使比赛成绩更加合理,我们将原有的成绩改为由专家评分、管理者评分、学生评分和选手互评分4部分组成。

专家评分,我们仍然采取原有的模式,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作为听课专家,根据参赛教师的课程表,专家随机进课堂听课,听课后对青年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和指点,每位参赛教师的听课专家不少于3位,听课时数不少于1学时;

管理者评分,我们聘请学校各院系教学院长或教学负责人作为管理者,根据参赛教师的课程表,管理者随机进课堂听课,要求听课时数不少于1学时;

学生评分,组织人员随机进课堂向学生发放专门设计的学生听课评分表,除了给上课教师评分外,有一栏专门收集上课学生给授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人员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后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从结果来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大多具体而直接,且针对性强。这一反馈环节也得到了大多参赛教师的肯定,他们平时很难有机会看到学生对自己授课过程的真实想法和具体意见。

选手互评分,即参赛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价。由于2013年参赛教师数量较多(共108位教师参赛),且时间跨度较长(全学年),每位参赛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所以在复赛过程中让参赛教师互相听课基本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对所有的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时长不少于2学时的课堂录像,然后将课堂教学录像上传至指定网站,每位参赛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互相听课、互相评分,极大地方便了参赛教师的参与,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参赛教师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

1.3 变比赛过程为主动学习过程

在比赛过程中,参赛教师不仅仅是被动地在比赛,同时也贯穿了自始自终的主动学习过程。在复赛进程中,以“午餐沙龙”的形式组织参赛教师同往届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进行交流与互动。在活动中,参赛教师们既有对教学技巧方面的互动,也有对教学的集体思考。同时组织参赛教师学习清华大学薛克宗教授(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的辅导教师)的关于“青年教师讲课参考要点”的培训视频。另外,复赛的专家评议中,不仅仅是请资深专家对参赛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同时要求专家在课后同教浙江大学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现场交流和指导,专家随堂听课后提出适合个人特点的针对性意见启发很大,同时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重教、乐教、主动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学氛围。

2 赛后思考与总结

2.1 赛务组织工作更加复杂

本次比赛全部采用“课堂实战”,由于浙江大学采取的是四学期制,每个学期授课时间为8周,有些参赛教师的授课时间较短,而听课人群涉及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人数较多,稍有差池就可能错过参赛教师的课堂听课,因此一方面要求参赛教师的课程表要绝对准确,在比赛期间参赛教师不停调停课;另一方面,需要赛务组织人员加强督促和提醒工作,尽量使得每位参赛教师的评分全面、公正。比赛形式的改变,比赛时间的拉长,使得赛务组织工作比以往复杂很多,工作量成倍增加,要求组织人员更加精心和敬业,确保赛程不出差错。

2.2 比赛中加入了人文关怀

对于比赛环节的选手互评阶段,由于各参赛教师分布在不同的校区,且本次参赛人数多,比赛时间长,因此将选手互评阶段设置网络课堂教学观摩。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并实现在线观摩,虽然仅限于参赛教师之间的观摩,但毕竟涉及到个人形象,因此在开始拍摄前,征求每一位参赛教师的意愿拍摄课程和时间,然后做好拍摄计划和时间表逐一进行课堂教学录像。这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是这种在比赛中引入的人文关怀,拉近了组织人员和参赛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赛后,我们将课堂教学录像刻成光盘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每位参赛教师,成为每位参赛教师教学历程中光彩的一笔。

第9篇

最近,某市教育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以后年度考核时,市教育局检查学校领导听课不再有数量上的硬指标,而主要看其听课的质量。笔者闻之为其拍手叫好。

听评课是学校领导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他们了解课堂教学状况的主要途径。学校管理的各项决策,都必须立足于对课堂教学实际的准确把握和评价。鉴于此,不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学校领导听评课制度,给学校领导下达了听课数量指标,并将此作为考核学校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

为了完成听课任务,有的学校领导只能硬着头皮,“出工不出力”,勉强完成规定数量的听课任务;有的领导因平时工作繁忙,对听评课工作消极应对,到期末检查时,就直接抄教师的备课笔记。上级领导在检查时往往只管数量不看质量。

“与其敷衍了事地听几十节,还不如认认真真听几节”。为了使听课真正产生实效,最近某市教育局提出了“减量提质”的口号。教育局规定学校领导必须听课,但不再硬性规定其听课的数量,而是要求领导每听一堂课都必须认真完成好“课堂观察报告”。这样使学校领导听课从重形式走向重内容,从只看数量到崇尚质量。“课堂观察报告”包括观察主题、细节和现象、观察分析、观察建议、开课教师意见和签名等。听课领导不仅要围绕观察主题认真记录好课堂教学流程,特别是其中的细节和现象,而且还要对本课教学作出翔实的分析,客观实在地剖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成功之举,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教师今后改进教学指明方向。领导评课结束后开课教师还要对领导的点评进行反馈,哪些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的,哪些是存有保留意见的,并在反馈意见表上签名。

市教育局对学校领导听评课工作进行年度考核时,主要看“课堂观察报告”记录是否完整、分析是否到位、建议是否合理、对改善教学行为有多大现实意义等,根据质量高低分别赋分。对于敷衍了事、临时拼凑的“应急材料”给予一票否决,对于既有数量更讲质量的听课记录给予加分处理。不仅如此,市教研室每年还要进行一次“课堂观察报告”评比活动,评出的优秀个案结集汇编成册,供全市教师学习和借鉴。

第10篇

关键词:问课;问学生;怎么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经常去问问学生,让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更能使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切身感受,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便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变换教学策略、发展教学智慧。但新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观念上的偏差。一是觉得问学生是羞耻;二是认为学生水平低,他们的意见没有什么价值。其次是方式内容的误差。出现了简单化、过激化、流于形式、主观化等现象。正是这些问题,使教师失去了一群很好的纳谏者和验证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问学生,养成问学生的教学习惯。

一、问学生从课堂学到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这是教师应该坚持向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过去的一堂课里学到了什么。虽然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学生也不一定能回答好,但毕竟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这既有利于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又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询问他们自己懂什么,还想要知道什么,已学到了什么,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可谓一举两得。

二、问学生老师准备是否充分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求新求变,尝试了与平时课堂差别较大的教学方式,效果却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或多或少忽略了学生因素,没有深入实际地了解学生是否跟得上教师迈出的步子。因而,教师精心准备的不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其方式也不一定是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师如果在课后多问问学生,学生是非常乐于回答的,而且还可以实现授予与接受的吻合,这对于师生都非常有益。

三、问学生对课堂的感觉如何

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与交流,所以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感受。就是要在课后询问学生的课堂感受,并借助学生的参与讨论,找出适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情和循循善诱感化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愿学、会学、乐学。

四、问学生还有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课后质疑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水准较高、有深度、有难度,教师若能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咨询、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决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和成功欲就得以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之用”的道理。

五、问学生希望老师以后怎样上课

第11篇

关键词:双闭环控制;课堂教学;PDCA循环

G715.1

随着许多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和教师岗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逐年增多,他们充满激情,活力四射,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并将成为实施教学任务的生力军。因此,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所在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这些有着高学历和技能水准的青年教师,一开始面对复杂的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时,还是会觉得无所适从。那么,作为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根据所在学院推行的“双闭环控制”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启发下,结合教师岗位上工作的感悟,作为该控制体系的一应用,总结出了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双闭环控制”系统,该系统框图如图1:

一、“内环”运行:重视学生反馈,积极采取措施

“内环”反馈回路由青年教师、班级学生和学生反馈构成,当“内环”回路出现扰动,青年教师要及时的发现问题,找寻原因,听取意见,采取措施,以保持良好的上课状态和课堂教学效果。这个回路,是频繁和高效运转的,其中的三个要素,是紧密联系甚至是融合在一起的。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会在这个回路的不断运转过程中,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升。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学生的上课状态以及他们反馈的信息,是最直接也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说,学生良好的上课状态以及他们积极的信息反馈,就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笔者经常在课上或课下搜集学生对于课堂方面的意见,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会认真考虑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再比如,如果课上看到的是学生茫然的表情,或者是他们表示听不懂时,就要思考是不是讲的太难太深,或者是由于有些枯燥。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授课内容要尽量简单实用,让学生听得懂用得着。基于此,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合理编排和处理,最好用自己的语言编写教案,这样讲解起来才会自然流畅,而且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运用传统教法,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基础上,还要勇于创新,并且做到多样化,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内环”回路里,要对学生的状态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总结,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且作用于下一个循环,如此往复,学生听课效果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都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外环”运行:珍惜督导机会,注重简报信息

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学院或系部的督导老师来听课时,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非常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平时我们在某些方面也许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但他们听课站在“山”顶来看时,会发现很多平时“隐藏”起来的问题。督导老师会通过一次课,把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教态仪态、课堂把控能力、板书等等做一次全方位的评价,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青年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并想方设法去落实的。

还有督导简报的内容,也应引起重视。那里面的内容,是学生发出的心声,也许有和自己教学过程紧密相关的信息。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要积极的制定方案和措施,来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另一个入口。对于每次督导老师的听课和督导简报的,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改善,并且作用于下一个循环,这也正是“外环”回路运行的意义。

三、系统中的PDCA循环

在本文的“双闭环控制”系统中,无论是“内环”还是“外环”,都渗透着PDCA循环。PA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提升教学水平,其本质是运用“计划(Plan)―实施(Doing)―检查(Check)―改进(Action)”的过程方法不断改进教学质量。计划就是青年教师根据自我认识和剖析,以及学生、督导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且制定措施;实施就是把措施和解决方案付诸于实践;检查就是把执行的结果与预订目标进行比较;改进就是处理检查的结果,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ACA循环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PDCA循环图见图2,这个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从而使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本文的“双闭环控制”系统,是青年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思路和线索,要想快速的成长,解决所出现的问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和努力,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比如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多走进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去听课;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博采众长;上课时注意教态仪态;合理的设计板书;多参加讲课比赛活动;深入现场实践操作;提高科研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鲍风雨.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陈守林. 高职教育引进ISO质量管理体系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6(8).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改革 师生互动 教育教学

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地理课程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但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很普遍,还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间缺乏互动,信息只能是单向地由教师向学生流动。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制约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新课标下,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和学生有效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最基本的就是要开放思想、做好准备、迎接挑战。首先,思想认识方面的准备。积极接受和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践并大力推进课改,积极探索并尝试新教法,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其次,业务知识方面的准备。一是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广泛阅读,及时“充电”,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三是精心备课,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最后,组织基础方面的准备。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多与学生“交心”,多鼓励学生,多与学生一起探究自然界和生活、生产中的地理问题。一是从根本上认识到师生人格的平等,想方设法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是课外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以及学习的心理、困难等,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有利于课堂上的沟通和互助。

做好以上准备之后,我们就要用一腔热情努力促使课堂有效互动的运行。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做好“引路人”

(一)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

针对大班额,教师要将学习精神发扬光大,精心组建学习小组并指导各组积极认真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载体。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把握住学生“思考”“讨论”“学习互助”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顺序过程,使之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高效教学形式。为实现此目标,我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要创建“先思、再议、后互助”的小组学习模式。先思,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避免小组意见只是某一个学生的意见,使小组活动变得富有活力,而且更具实效;再议,有利于缩小学生差距,提高整体水平;后互助,有利于学生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价值感。

(二)合理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引入是地理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师生互动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地理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质疑,从而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比如,在学习“地图”一节时,我引用了“美国轰炸阿富汗”这个事件以导入新课,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为寻找本・拉登的确切地点,最需要什么?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地图,这时,我就引导他们说地图与军事密切相关。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师生进一步展开深层次的互动。

2.合理使用发现法。发现法就是将探索、发现的过程予以教育教学上的再编辑,使其成为学生的普遍学习途径之一。为此,我在教授“地球的公转”这一章节时安排了发现法的教学步骤:

(1)课件展示“黄赤交角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加以简要说明。

(2)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思考:假设不存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将如何变化?假设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那么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这对地球环境又有何影响?

(3)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小组讨论。

(4)学生代表发言,并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教师点评及总结。

(5)阅读课文,布置作业。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学生情绪高涨,特别在讨论到“如果黄赤交角改变而影响环境”时,许多学生旁征博引,课堂气氛融洽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在发现法教学方式下,学习效果非常好。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辩论会、讲演、竞赛,让外地学生讲家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挥特长,在互动中得到锻炼,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创设多样的课堂学习形式。

二、及时、准确、客观地评价,以鼓励、鞭策为主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但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评价。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回答也许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其闪光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改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书面作业要认真批改,多表扬和鼓励,从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画图作业或者小组合作的作业,一对一地检查作业,教师要及时抽查,给予评价。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而“互动式”地理教学,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辅导,使各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进而形成整体、多维、动态的交互式教学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