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搭石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6 09:3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搭石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搭石教学设计

第1篇

十二月一日,我参加了调兵山市“六环三步”研讨会,收获颇多。

钟亚静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与李秀琴老师执教的《搭石》,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首先,老师都能把学生带入到文中的情境里去,切身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当钟老师出示喂海鸥的老人图片的时候,我的心一颤:瘦小的身材,沧桑的脸庞,佝偻的后背。当我听到老师对老人俭朴生活的介绍及十多年如一日地不辞辛劳地喂海鸥的时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位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呀!当听到“有一天,老人去世了”的时候,我的心非常难受,眼圈湿润了……鸥群的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自觉站成两排,肃立不动,更加让我们怀念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我相信,每一个听课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个鸥群,更不会忘记这位老人!

其次,教师学法的指导非常到位。《老人与海鸥》一课中,抓住重点词品析、体会,这一方法非常突出。学生也确实掌握了这种方法,从字面想到字后,谈得很深刻,想得很广范。《搭石》一课,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讲解得清楚,明白。

通过听课,我的教学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首先,课前功夫要做足。对课文背景、作者的生平要有所了解,对文章要揣摩透彻,对文章的表达方法要悉熟于心,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其次,要用心设计教学设计。课堂上,学生为主体,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好的教学设计,才能上出好课。李秀琴与钟亚静老师的课之所以上得如此成功,与她们精彩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包括过渡语,小结语,都是那么的精彩。再有,我要多读书,积累自己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从而喜欢语文课,喜欢读书。

此外,我也有一点自己的思考:为什么小组内讨论后学生还有那么多问题解决不了?那些问题学生们真的解决不了吗?如果汇报时,让学生先说说在小组内解决了哪些问题,那不能解决的问题会不会少一些呢?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还能解决的话,岂不更好。

第2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设计问题 追问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些都需要预设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达成。可以这么说,提问就像“投石问路”中的那块石头,只有选择合适的石头,在合适的时机投出,才能“问”出路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在“石头”和时机的选择上做到恰如其分,顺利打开“课堂生成”的大门呢?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精心设计问题促进有效生成

案例直通车:

学习《搭石》第二段

师:哪几个词让你感到搭石的美?

生:早早、谴责、无论……

师:为了挑选一块合适的石头,老人是怎样搭石的?

生:只要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生:还要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几个来回”是什么意思?

师:对于老人的这种做法,你想说点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现状分析: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步步为营”牵着学生向备课时预定的答案靠近;问题琐碎,迂回反复,支解教学内容,不仅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还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枷锁,费时低效,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对策导航:“主问题”相对于简单应答的“碎问”而言,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它着眼于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持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的“板块”。而且,实践证明,板块式的教学设计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给学生许多创造展示的机会。那么,如何设计阅读课的主问题呢?

方法一:量身定做,依据文本的题材设计主问题。

记事的文章,从情节入手,如: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以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的感悟相机落实教学目标,不管学生的回答如何散,始终围绕“感动”品读词句,形散而神不散。

记人的文章,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如: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请划出有关的词语(表情、言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划出有关的词句),删去琐碎的问题,围绕人物的言行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去品读、感悟,还阅读课文本来面目。

写景的文章,从学生的感受入手,如: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想说什么?(有什么感受)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有选择的、个性化的阅读,难度不大,给孩子更大的思维空间。

方法二: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聚焦问题。

文本的题目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而成,他们或涵盖文本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本的中心。而题眼又是题目的精髓所在,可以这么说,只要抓住了题眼进行深究,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个主问题的设计与选择可以让学习完成。

方法三:依托中心句,以主问题引领全文。

在不少教材中,为了突出中心,会反复出现一个句子,这就是中心句。如果我们能一开始就抓住中心句引领学生感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巧妙追问挖掘动态资源

案例直通车:

学习《纸船和风筝》最后一段

师:轻轻地读这一段,你体会到了松鼠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

生:兴奋。

师:对,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心情吗?

生读,在读到“美丽、连忙、一只只”等词语时加重了语气,老师当即予以表扬,说:“读得多好啊,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又一位学生站起来,但是没有前一位读得好。又请了一位还是没有读好。老师只好自己点出来:“‘美丽’应该怎么读?‘连忙’应该读得快一些……”

问题分析:这次的阅读教学还是比较到位的,采用了“读――体会――读出自己的体会”的教学模式,效果应该是不错的。遗憾的是,面对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读一些重点词加重语气)没有进一步进行挖掘,错失良机,等到后面出现状况方才醒悟,虽然及时补救,但效果已大打折扣,只好强行灌输。

对策导航: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看中其结果,更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增加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次数,关注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追问,及时挖掘课堂上生成的有效资源:

1.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获知结果时追问其过程。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很少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往往注重最后的答案,而忽视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与方法。如果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或“你是从哪儿发现这一点的”就能将师生、生生对话的层次呈螺旋状上升,使隐性的教学资源得以挖掘,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获得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思维搁浅时追问促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其实并未真懂。这种“思维惰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浅尝辄止,从而导致思维表现出较大的肤浅性。此时,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应答进行恰当的追问,就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深入思考。

3.打破沙锅问到底――在回答错误时追问其原因。

当学生理解不到位或有错误时,否定或批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破坏课堂气氛。如果能按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反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从多方面来进一步思考问题,最终改善答案,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精心预设提问,为孩子预留更多的空间;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增加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次数,关注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追问,及时挖掘课堂上生成的有效资源,创设动态和谐的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M].

第3篇

参与式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是在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教师要明确参与式教学的设计思路和要求,使学生亲历知识认知的过程中,调动其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有效预习,自信参与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是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课前有效预习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学生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课前,教师应给学生安排有针对性、趣味性、可操作、可接受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与体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使其在课堂上胸有成竹,自信地回答问题。例如,在教《群鸟学艺》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抓住重点,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课堂上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

二、创设情境,快乐参与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语言描述、音乐渲染、问题设置、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诗词朗诵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情境氛围,以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景,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一开课,我以5·12大地震的视频、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到地震的惨烈现场,并提出问题,从而为后文教学“孩子被救的喜悦”设下伏笔。又如,在教《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在课前精心地制作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图片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了。在此基础上,我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这比起简单地讲述更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快乐学习之门。

三、教师主导,全员参与

语文参与式课堂一定要避免只有“尖子生表演”的状况,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独占舞台,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精心指导。语文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作文评改、专题演讲等。教师应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种一片太阳花》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由于问题是开放性的,因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都有话可说,连后进生也是信心十足,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在教《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说: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优化课堂,全程参与

好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被中断,在一气呵成中感受到语文课所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课堂上,合理的设问也是一门教师必修的艺术课。它能让学生在思考中拓展视野,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激励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产生鲜活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在课堂终了时,教师精辟的总结,十分重要。它既能将重点知识归纳,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联系实际,让课堂教学紧贴生活,达到让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 “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全程参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鲜活起来。

第4篇

话语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态度的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具有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利。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课堂话语权利的充分享有和运用能确保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出与输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也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重要保证。通过调查并结合自身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在目前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未真正获得课堂话语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

教师话语霸权指教师凭借其知识权威地位,占据了课堂对话的大多数,并且控制了对话的内容和形式,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容置疑地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见解和疑问的权利,对学生语言和思想进行潜意识的控制。(1)教师对课堂话语的完全支配。学生在“一言堂”的灌输中,充当的仅仅是接受者的角色,没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2)教师对学生课堂话语权利的假性赋予。教师在课堂上象征性地向学生发问,并引导学生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回答。(3)教师分配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分配其话语权利。

2.个体差异导致学生话语权失衡

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学生的学力差异[2]、个性差异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差异,都加剧了话语权的不均衡。那些学力高、性格外向、家长关注其在课堂上能否积极主动发言的孩子,往往占据课堂话语霸权;那些学力低、性格内向、家长不关注其学习的孩子,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往往连最基本的语言操练都无法参与;还有一些学力中等、性格内敛、家长只关注其学习结果的孩子,信奉沉默是金,虽然具有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态度的能力,但碍于“反正老师会讲”、“万一回答错了,太丢人了”等想法的羁绊,主动放弃了自身的话语权。

二、解决策略

1.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重要感,鼓励学生享有话语权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应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要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做为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有这种感觉,不管他的成绩好与差。学生主体意识和重要感的提升,必然会诉诸于课堂话语权的表达。

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分配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例如,在讲解核心词汇的用法时,可以先让中等生尝试在一定的语境中造句,如果中等生答对且反应迅速,那就马上让学困生造另一个句子;如果中等生答对,但反应有点慢,那就让学困生重复;如果中等生答不出来,才轮到尖子生回答问题。当一个同学想出的句子被全班同学当成例句记录在笔记本上,他肯定会产生一种很重要的感觉。这种感觉,将推动他今后在课堂上继续使用自己的话语权[5]。

2.创造平等、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护学生的话语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的效率最高。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话语权,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形式,帮助学生不断重组、建构和内化知识,通过倾听、交换、合作来分享各自的话语权,使传统单一的课堂话语发展为兼容师生纵向对话和生生横向对话的立体课堂话语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此外,教师还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与积极、真诚的反馈。

一位教师执教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中的一段师生对话,教师能兼顾到全班每位学生,及时调整话语结构和内容,不把对话演变成纯粹的师生个别交流,在话语不断转换的过程中完成有意义的语言生成,从而实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T:Hi.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

S1:Great,I think.

T:(to the class)Wow,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e did?

(虽然对话是发生在师生两人之间,但这位教师很善于将其发展成全班共同参与的话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分享用英语交流思想的乐趣。)

Class:Yes.

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1:I go shopping with my friends.

T:You go shopping with your friends last weekend?

(学生没有正确地使用一般过去时,教师重复了一遍并夸张地突出go,学生很快意识到并自行改正。)

S1:I went shopping with my friends.

T:I’m happy you can correct your own mistake.

(这样的反馈语相信学生听了之后,心情一定会愉悦,不会因为失误而放弃话语权。)

T:What did you buy?

S1:I bought a book and a pen.

T:That’s really nice.Would you like to know your classmate’s weekend?

S1:Yes.

(教师在师生个别对话中很巧妙地借学生之口,引出第二位学生的话语,同时让全班同学的思绪集中到师生对话中,期待这位学生会选择哪位同学继续交流。)

S1:Xxx,please.Hi.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

S2:…

T:Class.How was your partner’s weekend?Please ask your partner.

(让班上每位学生都拥有话语权,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发更多有价值的语言输出。同时,前两位学生的对话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示范,为后续的学生语言输出提供了便利,生生之间交流更趋自然,学生的思维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从这位教师的对话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将课堂教学资源(如话语机会、话语时间)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每一位学生,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改变活跃生霸占课堂话语、边缘生话语权旁落的失衡现象。在纠错时,注意呵护学生的自尊,及时给予表扬。如此平等、包容、和谐的课堂环境,必然会让每一位学生轻松快乐地享有话语权。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保障学生的话语权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所设计的活动务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想参与、能参与并发挥自身作用,充分享有话语权。

新课程改革倡导任务型教学法,教师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小组成员通过信息交流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实现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目的[6]。例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中Section B 3a中“Johnny Dean’s new look!”的内容时,可以有以下两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呈现流行歌手Johnny Dean前后两张照片,让学生分别描述,可以参考教学参考书,在描述的过程中使用本单元的目标语。

教学设计二:只呈现Johnny Dean前后的一张照片,请多个学生使用已学过的语言对其加以描述,然后告诉学生Johnny Dean想要设计一个新形象,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Johnny Dean讨论设计,并让学生在组内描述自己的设计,最后全班评出“最上镜设计”。

虽然两种设计都是谈论Johnny Dean’s new look,但对引发学生话语权的结果却是大相庭径的。设计一是一个简单的陈述,结果非常明确,直接指向了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这个设计所赋予学生的话语宽度较为狭窄。设计二是一个导向丰富的话题,它可以兼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Johnny Dean,在描述新形象时,学生的话语无疑会由一个中心向周围辐射,并生成许多高质量的语言输出。在这个话题情境的激发下,学生摆脱了被教师牵着走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传递真实的信息,而不是背诵和转述课本中或他人的文字或话语,这样学生才能言之有物[9],在新旧知识的不断整合和内化使用中创造精彩的语言输出,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学生话语输出的质和量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平衡自身的课堂话语权的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营造一个平等、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堂话语输出供机会、增积累、搭支架、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徐尉羚,石长林.教师课堂话语霸权的成因、表现及消解策略.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4).

[2]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赵虹元.试论学生课堂话语权力.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7).

[4] 徐祖胜,商秀梅.学生话语权的缺少和构建.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 葛文山.分靠教学七分靠沟通.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7).

第5篇

一、做好课前准备

一是备好课标和教材。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和加工。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成长”,是在欣赏了科学、理想之真,亲情之善,人生、四季、想象之美后,将我们带入以成长为主题内容的语文殿堂。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过来,但每人的经历却并不相同。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是备好学生。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及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使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是备好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重点关注学生怎么学,如何引导学生学。导学案不仅要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要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要做到三贴近:一要贴近学生的情感。教学活动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活动,而知识的生成和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土壤、温度等,教学设计只有贴近学生的情感,才能便于知识的生成与掌握。二要贴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怎么讲,而是组织学生怎么学,怎么服务于学生学。三要贴近学生的思维状态。要抓住学生思维困难的关键点,注重给学生的思维活动铺引桥、搭梯子,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层。

二、课堂教学要积极引导,即时评价

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免不了出错,这些错误,恰恰把问题暴露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观对待错误。而且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使他们乐学,从而乐于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进而喜欢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师生,生生真正能够互动起来。如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看法,并和自己相对照,结果发现鲁迅的童年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由于改变了以前的封闭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一个宽裕自由的思考空间。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要及时采用各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进行即时反馈和矫正,给学生查漏补缺的机会,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三、课堂教学要着力抓好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自学、探究、思维、合作、展示、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合作小组内,教育学生要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借鉴他人的智慧优势为我所用,也能够积极参加小组学习,积极主动地贡献分享自己的智慧优势。我在《山市》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变幻莫测而又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感受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首先安排同桌探究:①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②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合作学习后,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明确了作者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的原因是为下文写神奇的“山市”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出“山市”的神奇。接着,又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感知课文。①在描写“山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内容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②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作“鬼市”?③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这三个问题有点难度,同桌之间探讨不一定能完成,小组合作可能会好些。小组合作后,全班交流,先让学生讲,最后老师明确,老师的明确只是一种参考,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学习,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明确了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四、要精选试题,当堂落实,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6篇

关键词:学校 教学管理 教师

作为学校,它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教学工作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整个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抓好教学管理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管理阶层,其管理工作的重心无疑应定位在教学管理。所谓教学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教师,是有着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知识分子。

那么作为学校的管理阶层校长,该如何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好教学管理工作:

(一)正确把握教学的方向

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学校教育的领导者,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校长应秉承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提供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依据课程标准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引导教师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方案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校长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管理、调控,实施有效的评价,使其明确课程承载的育人功能和教学目标,自我规范教学行为,创出教学特色,努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引导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寻求最优的状态。”美的教学思维决定着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设计达到统一。校长作为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应遵照教师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的特点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效益。校长要引导教师把精力和智慧放于课堂,增强教师从教的教科研意识,让“向课堂要质量和效益”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向往。

再次:形成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校长要把学校明晰的办学思想落实在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引导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价值观,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

(二)把好教学管理的指挥权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内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对外全权代表学校,拥有学校工作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作为一名校长坚决摒弃只听教学管理人员报告或简单过问了解表面现象的做法,要深入教学管理工作中,把握指挥权,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序列化,向教学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首先: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学校工作的好坏,关键在校领导。为此,我们首先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例如为了使校园卫生更加洁净达到环境育人的功效,除每个班有卫生责任区外,我校每名教师也都有自己的卫生责任区,也不例外。作为校长必须亲自审定相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

其次:突出教学管理的“有序”性。所谓教学管理的有序性就是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要根据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教学活动的阶段性特点,对教学管理进行“序列化”安排,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再次: 突出把握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处理得相得益彰,是校长应该努力追求的艺术方向。校长要关注教师的工作、教学状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使他们幸福快乐地从事教学和学习。特别是在评价教师教学问题上,校长要参与进去,在定性与定量评价、自由与规范、标准与个性化等关系上,要高瞻远瞩、以人为本,立足教师发展,关注教师思想和情感,解决评价中的相关矛盾,让评价充分发挥促进教师发展和工作发展的作用。

(三)走入课堂,深入基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课堂是学校的核心领域和中心环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园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也是校长教育思想的基石”。所以,作为校长必须要树立聚焦课堂、立足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思想,坚持教师第一的观念,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真心实意做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事实和进行足够的观察时,才能在教学和教育过程的这个领域里达到工作的高质量。经常听课和分析课的校长,才能了解学校里在做些什么,才能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真实性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出现的原因,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供话语权。

要做好听课评课,必须明确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校长要继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引领课堂,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诊断能力和指导能力。做到“三个清楚”,即清楚课堂教学与学校的意义、清楚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清楚课堂教学改进的思路。

二是要求校长要确定每周听课日。例如:除上级要求开会的时间外,每天第一节必须走进课堂听课,及时反馈意见。有的校长要求自己本学期听课必须完成60节以上,并且制订了听课计划: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听课。对迫切希望指导的教师,校长的任务是帮他“登高”;对盼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教师,校长的任务是给他们“搭台”;对害怕听课的教师,校长的任务是为他们“加油”。

第7篇

说课的内容是《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的教学,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是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一节,从第94页到98页. 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价分析等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1 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变量与函数是《一次函数》这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函数的入门,是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基础. 数学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世界永远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 函数正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 因此,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函数的概念是学好与函数相关内容的关键所在,为后继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它是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先从学生熟悉的几个问题中引出对变量的认识,在学生发现的问题共同点中得出函数的定义. 这种处理方式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了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1.2 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难点是理解函数概念中的对应关系,对函数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我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具体的、感兴趣的实例,再逐步过渡到抽象定义,紧扣一个变化过程、两个变量、一种对应关系这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从而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2.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和再现,让学生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感知并理解函数的概念. 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悟函数的意义,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并逐步学会建立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一次次的思考、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会合作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在函数定义的探究中,使学生的批判思维得到培养,顽强品质得到锻炼.

3 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讨论发现”式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宜的问题情境,再现学生熟知的问题,引发新的矛盾冲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反馈、评价,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练习,不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使其在积极的自主活动中主动参与概念建构的过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中,除使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我还使用了多媒体幻灯片. 运用多媒体良好的演示效果,给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适当大教学容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4 教学过程的分析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4个环节:

游戏引入激发兴趣探究问题形成概念实践运用内化新知小结梳理反思提高

4.1 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中央一台曾播出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中有这样一个题目:看谁反应快?用火柴搭小金鱼:用若干根火柴按如图1形式搭小金鱼,第一个小金鱼用8根火柴,每增加一条小金鱼需增加几根火柴?搭50条和100条各需火柴多少根?

图1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被问题的熟悉性和生活性所激活,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的同时,酝酿并产生新的问题,进入今天的课题――《变量与函数》. 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 】4.2 探究问题,形成概念

4.2.1 激活经验

问题1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需要解决这种找规律的一类问题,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图2

预设1 请你按规律填数,如图2:若将图2中左框中的数记为x,右框中的数记为y;你可以写出怎样的一般表达式?

①问题中有哪些量?

②右框中会出现数2009吗?是否能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帮学生回忆小学的一个填数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形成新的认知冲突,符合教学论中最近发展区原则. 设置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分清变量与常量,另一方面有意识的渗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的前提条件对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为函数的定义作准备. 】

问题2 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下面的表,再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时)12345

S(千米)

①问题2中有哪些量?

②若汽车行驶了360千米,则需要多少小时?

【选取学生熟悉的行程类问题,强化对常量与变量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变量间的关系,从问题②的解答中说明360千米对应一个时刻,发现变量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

4.2.2 建立概念

问题3 在我们前面讨论的这些问题中,你发现有何共同点?

(师生互动)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预设2 同学们交流一下,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吗?

①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不同的事物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例如框中的x、y;时间t、行程s等)的值是按某种规律变化的.

②了解并分清常量与变量.

预设3 同一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③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跟着变化;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也确定了.

在此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关注:

⑴学生抽象、概括能力;⑵语言表达能力;⑶分析问题能力.

【结合学生的回答,在学生明白问题的共同点后,教师指出并板书今天的课题:变量与函数.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并得函数的概念.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自己表述的一定是最容易理解的,一定是记忆最深刻的. 作为教师,应有不崇拜教材而崇拜学生的胸怀和胆识,在赏识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后的喜悦,并能进行快乐学习. 从学生小学熟悉的填数游戏到函数概念的形成,让他们觉得其实很早就在学函数应该不难,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 】

4.3 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4.3.1 在生活中发现

事例①:下表是某乘客坐出租车时所反映的行驶路程与应付款间的关系.

x(公里)0.50.91.03.13.54.04.24.55.06.07.0

y(元)3344566789.410.8

请说明y是否为x的函数?并说明理由.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按函数概念说明理由并给予补充.

【选取的事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明白:数学即生活,生活就是数学,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的原则. 同时,呈现的形式正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并且在变量的对应关系中渗透着“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形式. 对学生深刻理解函数的定义应是“润物细无声”. 】

事例②:在计算器上按下面的程序操作并填表: (连接幻灯片)

试说明y是否为x的函数?为什么?

事例③:图3是某地某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温度T是否为时间t的函数?为什么?(连接幻灯片)

预设4 事例③的问题中强调“某一天”有何意义,针对函数的定义你能作何解释?

【安排此问题,是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函数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同时让学生明白表示函数有不同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函数的图象作准备. 预设4提出的问题,明确让学生意识到函数定义中“在某一变化过程中”这一变量的前提条件对我们学习函数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的生活经验,人人都知道对于某地而言,每一天有不同的天气变化. 】

【以上事例与学生几乎是全接触,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兴奋点. 在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中,提炼并运用函数的概念,并且问题按递进式排列. 目的在于让学生逐步深刻理解函数定义,并逐步学会运用函数的观点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再初步学会用函数建模,能力的需求逐层推进,培养的是学生实实在在的能力. 正象18世纪中叶,欧拉把函数定义为:“函数是随意画的一条曲线”一样,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经历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

4.3.2 在辨析中提高

1.寄信:一个信封上有两个地址“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 陈祖华老师收”以及“武汉市第一中学 张三老师收”此时邮递员还能把信发出去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强化学生对对应关系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函数的概念. 】

2.按函数定义解析问题1的预设1,如图2:

(学生兴奋:在小学就在学习函数)

预设5 简单的模仿,预设并引导学生回忆如图4的填数图,并试说明y是否为x的函数.

预设6 逆向思维,预设并引导学生回忆如图5的填数图,并试说明y是否为x的函数.

图4图5

预设7 下列式子中,y是x的函数吗?

①y=x2;②y2=x.

【用函数定义揭示前面的填数游戏,让学生明白我们很早就在学函数应该不难. 补充并模仿在自己后继学习中的填数游戏,形成比较并对比,容易理解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深刻领悟函数的定义,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并突破难点. 同时,预设7提炼成解析式的形式让学生加以判断,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 】预设8 如图6,分别给出了变量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y是x的函数的是(),并能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图6

【学生对一个概念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应有一个反复提炼的过程. 预设8再从图象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给学生一直观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深刻理解,同时用图象法表示函数,为后面函数图象的学习再作准备.

4.3.3 回归问题,揭谜游戏

在学生的实践、观察、猜想后若设小金鱼的条数为n,所需火柴的根数为S,则S=8+6(n-1)=6n+2,分别求出当n为50和100所对应的S的值,就是所要的正确结果.

【一个找规律的游戏其实是一个寻找函数关系的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课前的悬念,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体会到科学发现的喜悦,并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问题的解决有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

4.3.4 在实际中运用. (学生的运用举例在此省略)

【此时的运用举例,应有更深层的意义,是在学生辨析后的运用,我们允许学生例举待争议的问题,在共同再辨析中,帮助还没完全弄懂的学生能共同进步. 重点当着眼在学生用函数的观点观察世界,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模型,关注的当是学生的能力. 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

4.4 小结梳理、反思提高

4.4.1 小结梳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①对自己,你有哪些收获?

②对同学,你有哪些温馨提示?

③对老师,你有哪些困惑?

【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清脉络,而且还能起到提升认识、内化认知结构的作用. 和学生一起互动,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答疑和鼓励,学生的探究、交流、提炼和总结,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养成梳理知识的习惯,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4.4.2 反思提高

讨论:现在你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图7

在教室靠墙角处摆放相同的正方体(如图7),第一层有1个正方体,第二层有3个正方体,第三层有6个正方体,照此摆放, 第七层有多少个正方体?第100层呢?

【在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后安排此问题,与上课开始的问题相呼应,目的在于加强运用. 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一个观察、猜想、论证的思考过程,如果能从函数的角度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就会非常简单,让学生经历:①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列出表格填上这些变量的对应值;②通过对应值发现对应关系,试列出函数解析式;③验证并化简函数解析式,得到问题的规律(通项);④代入特定的自变量的值,得函数对应的函数值而求解. 这正是学生高层次的函数运用. 】

最后教师总结并寄语:函数的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函数正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它来源于客观实际又服务于客观实际,我们要认真学好函数.

祝愿同学们用聪明和勤奋作变量,构造成功的最大值.

【通过反思,加强所学知识的再认识,促进知识理解,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教师的寄语,不但点明了课题,而且还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

4.4.3 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与社会,你能发现哪些实际问题与我们的函数紧密相关,并能用函数思想予以解决,告诉你的同伴或家人.

【这个开放性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能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就已水道渠成了. 】

5 评价分析

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形成概念――解释应用――反思提高”的基本过程中,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到数学有用、有趣和数学不难.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深化理解、主动建构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熟知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明确学习函数的意义和作用,凸现数学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渗透“以知生情”的数学文化.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语言;启发性

教师在探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时,往往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问题。事实上,同样的教学内容因教师教学语言水平不同,其授课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讲台上如何精心施工呢?这就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本文就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作一初步探讨。

一、物理教学语言的特点

所有的教学语言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应有思想性、科学性、通俗易懂、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富有启发性。物理教学语言也不例外,具体有以下特点:

1.物理教学语言的主导性

物理教学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语言进行引导。教学语言主导性的强弱,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总是能沟通师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制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探索未来世界的奥秘。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水平,是有效控制课堂的基础条件。

2.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要求在语法上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语言的准确性是物理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核心。要求教师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及其方法,说明物理现象及其本质。教师教学语言的精炼,是指教学的语言表述要做到言简意赅。优秀物理教师准确、精炼的语言“像敲钉子——声声入耳”。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和不必要的重复,不说不着边际的空话,不讲套话,不说半截子话,不要口头禅。有些学生把在教学中常用“这个”、“那个”、“也就是说”、“嗯”、“啊”、“是不是”等多余字词的教师,称为“哼哈先生”,这也反映了学生对教学语言的要求。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推理富于逻辑性,论述问题富于系统性,要做到语言本身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要清晰,不能前言不搭后语、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物理教学系统性要求教学语言层次清楚,结构条理,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取舍有致,而不是挂一漏万、以点代面。 

二、物理教学语言艺术的功能

教学艺术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是依靠其整体发挥其巨大教育作用的,教学艺术整体功能的发挥依靠其内部结构的最优化组合,教学艺术的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构成教学艺术神奇的综合魅力,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

物理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物理教学语言艺术的陶冶功能、转化功能、愉悦功能和启智功能。

1.抑扬顿挫,感染力强——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陶冶功能

由于教学艺术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感染力很强的审美形式,使之形成鲜明的情景性和非理性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全方位的潜在教育作用。“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起了滴水穿石的作用”,这就是教学艺术陶冶功能。因此,物理教师的讲解要抑扬顿挫,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使其感悟;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2.生动形象,直观性强——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转化功能

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学生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艺术高效率的转化功能标志着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迅速高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智能的开发和品德的形成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机械波的图象”教学中,对于简谐横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问题,笔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设想“一个小人顺着波的传播方向走去,在上坡的地方质点振动方向向下,在下坡的地方质点的振动方向向上”,进而得出“顺坡走,上坡下,下坡上,莫回头”的口诀,既符合客观规律,又易于记忆和应用。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很受学生欢迎。

3.幽默可亲,趣味性强——发挥教学艺术的愉悦功能 

教学的趣味性乃是教学艺术的愉悦功能的重要因子。教学艺术的愉悦功能直接促进学生乐于学习,教学艺术的愉悦功能从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

如在讲“照相机”时,笔者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物理中经常要用到图形,如果把机械僵硬的物理图形画成幽默画,把物理变化过程用幽默连环画的形式展现,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情景的感悟和理解,又可以使物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4.巧于点拨,启发性强——发挥教学艺术的启智功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指明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其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这要求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贴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灵活机动地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形式,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巧妙设问,巧设导语,布设悬念,引导小结,师生互动,积极参与,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笔者在“摩擦力”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有关摩擦力的实验,再讨论有关摩擦力基本概念和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鞋底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有哪些力学特点?就这样,寥寥数语,轻松地打开了学生们的话题,引出了学生们的思维之路,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侯静,王英华.探析教学语言  提高讲课艺术[j].教育与职业,2006(23).

[2]王继明.物理学中的美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9篇

1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准,整合优化课程设置,制定“2.25+0.75”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从实体的角度看,课程的内容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计划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通常包括入学要求、学习年限、职业范围、人才规格、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标准、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实施条件等要素。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机械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的科学基础;具有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知识和从事汽车销售、汽车使用与维护、汽车配件的营销和管理的能力,能在汽车服务及其相关行业从事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服务、汽车保险查勘与定损、汽车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强化行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我们依据学校的定位目标,同时结合该专业特色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制定了“2.25+0.75”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即利用2.25年时间在学校修完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课程、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素质拓展课程、部分综合实训课程的学分,用0.75年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大部分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种方案的设置既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将顶岗实习时间和做毕业设计(论文)时间连贯起来,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并得以继续学习和提高。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国外高职教育认为教育的最终表现为学习者获得了预期的职业能力,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有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有目的、符合专业要求、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热情和能力;方法能力是指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与他人最佳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拉尔夫•泰勒把课程划分为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4个基本问题,现代课程理论就是关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目标达成程度的学问。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我们力争构建实用的、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具体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课程、职业技术能力拓展模块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综合实训模块课程6个部分。(1)基本素质课程模块。有必修的思想品德、思想概论、大学英语、体育、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军事理论等,主要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修养。(2)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理论、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与维修、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经济学概论等等,此部分课程是本专业的学生从事本行业必备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是实践教学的基石。(3)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课程主要有汽车及配件营销、汽车销售实务、汽车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售后服务实务、汽车市场调查与销售策划、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鉴定与评估等、汽车车身修复与美容、广告实务,此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4)职业技术能力拓展模块。课程是校企合作定向班课程,本专业依托与一汽丰田、东风雪铁龙/标致、长安福特、一汽大众-奥迪等知名汽车制造厂商和一些国内中高端品牌集团化企业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为项目基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此部分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技术能力,学生可以熟悉企业的具体岗位工作。(5)素质拓展模块。课程是人文社科类和艺体生活类、军事训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职业和生活品质。(6)综合实训模块。课程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汽车构造拆装实训、汽车二级维护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与考证、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此部分课程群的设置,构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课程、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相应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基本素质模块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综合实训模块课程也相应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主人公意识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优化整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核心课程的改革力度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强调按照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设置相关课程和组织教学。

2.1优化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点

汽车营销与服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做教学计划时,应优化课程内容,以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适应汽车服务业人才市场的需求,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是完成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要求教师在认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课程的重难点,及时调整、完善、补充相关内容,紧跟汽车行业发展脚步,增加汽车服务新理念、汽车新技术、汽车诊断新方法、汽车维修新工艺的介绍,引入汽车服务营销理念,强化汽车服务生产管理意识,使教材内容与职业实际、行业发展、技术发展等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并形成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包括:精简内容,突出专业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合理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取舍、补充、组织编排乃至重新开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模拟演练、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之积极思考,勤于动手,从而提高学习训练效果。

2.2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巩固专业基础

通过对行业、企业、学生、教师、学校等全面的专业调研,确立培养目标,按照“就业岗位-工作能力-核心课程”的结构模式,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就业主要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表1)。核心课程确定后,要求该专业教研室根据产业动态、行业发展、企业需要、专业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课程改革,针对专业所有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综合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编写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重新设计教学环节,突出课程特色,体现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最新成果,着重能力训练。教学方式改革,要求以学时为单位,以知识、能力为依托,安排恰当的教学手段;以课程定位和性质为依据,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课程考核以能力测试为中心,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丰富考核方式。

2.3构建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工作本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