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创境激趣”是能够使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课堂教学环节。在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创境激趣”教学不仅能诱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了班级的团结和共同进步。
关键词:“创境激趣”;感知;诱导;激发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我们要想在课堂上要成绩、要质量,就得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在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创境激趣”是能够使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课堂教学环节。它既是让学生能喜欢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主要强调了“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一主题,它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来编排的。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新的起点上憧憬未来。进入初中的第一年也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力图通过生动、有趣、有效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的价值观。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个人认为“创境激趣”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环节应该注意:
一、注重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创境激趣”环节,在内容的主题选择上要与其他学科相衔接。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身心的抚慰、善意的开导,而且还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创境激趣”环节在内容的主题选择上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相衔接,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激发学习本课程兴趣的同时,也感知其他学科的知识奥妙,产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兴趣。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就可以通过对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植物的生长历程复述,以及对自然界生物的生命表征图片的认识,在诱导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一,七年级学生刚刚走进初中生活,会有许多的欣喜,也有许多的胆怯。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创境激趣”环节,采用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辩论赛、演唱主题歌曲、小游戏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让学生消除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陌生感、恐惧感,并让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小平台。这样既诱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将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和共同进步。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的“创境激趣”环节,就可以通过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其二,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可以让学生争做主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内容,准备该环节所需的资料、图片等;还可以针对某一课题开展小组之间的“创境激趣”环节内容、形式等的竞赛活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竞争意识,也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的第二个框题“享受学习”,其“创境激趣”环节可以开展“学习是苦多”与“学习是乐多”的辩论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小组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三、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发展和应用,课件也成了教学的必备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播放与课题相关的小片段,或是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flash,再融入教师或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九课《保护自我》的“创境激趣”环节,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青少年成长历程相关的警示教育片或学生自己制作的以警示教育为主题的flash,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存在的种种危害,并学习到如何有效地自我保护。
总之,作为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成绩突出,除了我们自己要转变教育观念和积累教学经验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创境激趣”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它遵循了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探知、求索下享受快乐学习的生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1、音乐导入,开端激趣。
上思想品德课的新课伊始,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教学人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我的朋友圈》中《朋友挨个数》一框时,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周华健的歌曲《朋友》的Flash,一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而后有的同学开始小声的跟着吟唱,再后来是全班同学一起唱。欣赏完之后,我不失时机的提问“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2、形象欣赏,讨论激趣。
《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育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去引导学生讨论、辨析
二、多媒体展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
1、联系社会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把内容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讲人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手足情深》中《五十六朵花》一框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林林总总的文化,把这个泱泱中华大国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时政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时政联系比较紧密,为此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联系当前的时政背景材料进行教学。如本人在上人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飞天梦想》中《神舟五号》一框时,如果讲神舟五号就显得有点过时,不能体现与时俱进,为此我就在网上下载了神八飞天的视频材料,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感受。
3、联系现实生活。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教学时政热点科学发展观时,学生对这个概念不是很理解,于是本人就联系现实生活,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视频材料,这个视频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某地招商引资,引进了许多企业,于是乎经济大干快上。但是这些企业都没有上环保设备,最后导致该地大气和水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很大,最后企业不得已,只得投巨资安装环保设备,这就是先污染后治理,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典型例子。学生通过观看这个材料后,教师再联系郧西的环保实际加以适当讲解,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学生是不会理解的这么快的。
三、课件制作科学美观,符合学生感知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的制作的PowerPoint本身素材很不错,但在制作时忽视了色彩搭配,字显得过小,严重影响了教学较果。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课件制作中,要坚持科学美观,要注意课堂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讲究美学,注意色彩对比,特别是文字呈现要醒目,易辨认,注意背景色,冷暖色适宜,字特别是不能过小,但也不能过大,若过小,学生远距离看不清;若过大,使媒体板面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在媒体“板书”(不是黑板板书)设计方面也应着重体现四点:一是选择板书的形式要准确,体现教学意图;二是板书的内容要精,概括准确,详略得当,能够画龙点睛,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三是板书文字精美,色彩协调,布局合理,给学生以较好的视觉感受;四是注意板书的易操作性,辅以适当的音响、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给力;思想品德;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75-02
目前,广大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尤其在课堂活动的开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亟待给力。如何有效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使其真正“动”起来,笔者针对自己多年的实践,进行了探究和思考,认为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给力。
一、教师要在学生敢问、想说方面给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敢问想说,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真正动起来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座位,组建课堂活动学习小组。在教学班级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尽可能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性格及学习成绩等不同类别,编好学习活动小组,要力求使各小组都有不同类别的学生,而各学习小组间的学生综合素质又基本均衡,达到优化组合的最佳状态,这样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更有利于学生在本组中发挥以优带差、优势互补的作用。因此,要根据便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原则,慎重安排学生的座位,切忌把“优生”集中在某几个组,“学困生”又集中在另几个组。否则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学困生”组的学生将失去探究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自信与热情,容易把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视为“优生”组的专利,而产生依赖性和自卑感,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真正做到敢问、想说的氛围。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使学生特别亲近自己的老师,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要想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象爱护子女那样爱护学生,象尊重领导那样尊重学生,象理解恋人那样理解学生,象宽容父母那样宽容学生。教师要从根本上勇于革除歧视、嘲笑、挖苦、讥讽学生等不良意识,尽可能多给学生微笑、鼓励、欣赏、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爱、可信、可敬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想说时就大胆说、想问时就主动问。
3.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是学生敢问、想说的前提,而兴趣是促使学生发问、交流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学生。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活动时,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评价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学习中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充分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二、教师要在学生善问、能说方面给力
教学中学生善问、能说,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真正动起来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习是由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有机构成的。预习是学生善问的前提。凡是学生经过认真预习的课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也将更加活跃,并显得尤其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依据课前预习时所掌握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依据课前预习时所掌握的重难点及预习时产生的知识疑惑,在课堂活动时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问题,达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善问、能说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从布置学生预习提纲、上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做起,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才能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自觉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2.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客观、实际。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切忌追求假、大、空。要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善问、能说。例如:在授七年级《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时,笔者设计的课堂活动:活动一,想一想,我心目中的重要他人。要求学生介绍曾经呵护与关爱过自己的人。活动二,辨一辨,这些行为好不好。让学生针对教师课前设计的多种校园常见的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展示)进行判断。活动三,看一看,你有类似经历能怪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例举的四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受到非礼待遇的图片,引发讨论交流:1.如果你有类似经历你能怪谁?2.你是如何尊重周围的人?你的言行曾给他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活动四,忆一忆,你有尊重他人的经历吗。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经历过的至今难忘的尊重、关爱他人的体验。活动五,演一演,我对同桌说句尊重的话。引导学生对身边同学互相说一句尊重的话。笔者设计的这些活动都比较客观、实际,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开展这些课堂活动时,学生自然就说得活跃、悟得真实、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一、用歌曲营造课前氛围
上课前一、二分钟,打开课件,音乐响起,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教室,多媒体播放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优美图片、动情的朗诵,或是老师温馨的提示语……学生的心情会慢慢平静下来,课间的躁动、上节课遇到难题的困窘、犯了错挨老师批评的难堪等都会被优美的旋律所代替,轻松愉快而又神情专注地走进新的课堂。例如我在教七年级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第一课时,选取《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伴着音乐,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而失去了花儿一样的生命。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们的嬉闹平息了,走进教室的同学脚步放轻了,翻动课本、作业本的同学动作幅度变小了,有的同学眼里甚至还闪动着泪花。就这样,同学们在课前背景音乐的伴随下,走进了课堂,进入了角色。
二、用自己的歌声导入新课
利用歌曲导课,是常用的教学技巧之一。我用歌曲导入课题,从不播放歌曲录音,而是自己唱,我觉得这样更有感染力。例如我在教七年级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的第一个专题《友情伴我同行》时,采用卡拉OK的形式,多媒体播放音乐,出示歌词,我把歌词的重点内容作了标识,音乐响起,我放声歌唱,歌声落下响起的是一片掌声。“老师愿意做你们的朋友,而且期盼着能成为你们永远的朋友,不知道你们愿意吗?”学生们非常激动地高喊:“愿意。”“那么,谁能帮老师把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反应积极,有位学生主动跑上去,写出了“让友谊天长地久”。多有创意的课题,况且还是一首歌曲的名字。
三、巧用歌词,优化学生的记忆方法
我们一直追求“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思品课中有些理论,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好记忆,课堂上为了让学生降低记忆难度,我就巧用歌词,把要记忆的内容融进歌词里。如我教《让友谊之树常青》时,就把交友的原则融进了歌曲《让我们做个朋友》的歌词里:“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做个朋友,平等、尊重、真诚,关爱、帮助、宽容,朋友间要讲原则,友谊之树才能长青。”转贴于 简单明了,易懂易记。再如我教九年级第二单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时,就利用了歌曲《越来越好》的歌词:“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婆媳和了,家庭暖了,生活越来越好;孩子高了,懂事多了,学习越来越好;朋友多了,心相通了,大家越来越好;道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越来越好。”通过歌词,学生们体会到中国的发展,不仅经济发展了,而且文化教育也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精神素质也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增强了。巧用歌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学生的记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机智选歌展示收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品课的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展示学习收获的环节,叫收获平台,设置要求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诗歌、名言、小故事、一首歌、一段话……)来展示这节课的收获。学期刚开始时,学生一般都用文本中出现的资料,像课本中的名言、诗歌或者是文中的标题来说。随着歌曲积累的增多、教师思想情感引导的加深,很多学生都学会了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所学。谈友情时,一位学生声情并茂的一首《思念》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说师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老师和我手拉手》;爱家乡、爱亲人、爱国家,学生们找到的歌曲更是丰富多彩。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思品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习能力。
五、用歌曲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品德升华
第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提高课堂实效。如在讲授七年级《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片段,同时配以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及“神舟七号”升空的场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引起变化的原因的兴趣。
第二,利用多媒体,增强动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手段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动态地表示运动变化的事物,而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则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例如:教学八年级《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课本仅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剪辑了几大文明古国的风采。
通过视频画面,生动形象地播放了各国文明发展史,引领学生浏览了非洲、欧洲、美洲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图像的渲染,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教师不用板书或者声嘶力竭地讲大道理,播放一段题为“当代大学生洪战辉”的新闻报道就可以作为最好的教育材料。多媒体的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形、声、色、意相统一的优胜,产生一种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视听,体会材料的真实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展示了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影像资料等,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第五,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后被借用到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中。“生态课堂”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课堂教学现象。从这一视角看,课堂其实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生态课堂”包含生命的、生活的、生成的三个层面的内涵,旨在调动各种课堂生态因素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以及生命质量的整体提高。这是课堂教学功能从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的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中的案例,探讨如何建构思想品德“生态课堂”。
一、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课堂”环境
课堂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开放系统。教师必须构建自然和谐、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具体可从设置良好的物质环境、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创设现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三个方面入手。
1.设置良好的物质环境
课堂的物质环境包括声音、颜色、光线、教具、挂图、媒体演示等。这些外在的物质环境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向受教育者发出信息、构成刺激。课堂环境的设置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合理布置。教学环境过分单调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过分华丽又会分散学习注意力,课堂物质环境的设计,应该让学生感到舒适、安全。比起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以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融合了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素材的多媒体教学显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件的制作也要考虑到课堂环境的平衡,尽可能选择典型的材料,幻灯片不易呈现过多的文字内容,也不能过于花哨,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时,在傍晚、阴雨天等光线较暗的时间段上课时,应打开教室的电灯,改善教室的光线。上课时教师的语调也要抑扬顿挫,避免同一基调的平淡讲解,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甚至教师在换了发型、服装时也要提前在学生面前亮个相,不要带与教学无关的物品进教室,以免学生对不该感兴趣的事物感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言行,各方面都要得体。在座位的安排上采用U型座位法,让学生相互之间都可以看到,有利于学生通过非语言的交流方式认识彼此。课件制作则以暖色调为主,用以烘托温馨的氛围。在了解新学校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学校各个地理区域以及相关历史事迹(比如获得的各种荣誉)、优秀毕业生事迹及学校教师的图片文字或视频材料,和学生一起欣赏,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2.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课堂的心理环境包括课堂氛围、人际关系等。“生态课堂”是民主平等的课堂,是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在教学关系上要合作对话,伦理关系上趋向平等,情感关系上达到理解信任。在课堂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赞赏,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课堂管理要超越“课堂纪律”,不能片面地强调整齐划一,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能够增强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同时还应打造团结协作的生生关系。让学生构建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如此,课堂教学便会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焕发出生命与人性的光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更有利于自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各种观点表达才能自由畅通,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
比如,在《新学校,新同学》一课的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先说说自己与同学初次见面的感受,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然后引导鼓励学生也来谈谈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的感受。但是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或者让学生在纸上写出来,帮助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避免部分学生因发言时紧张而不能顺利表达,或者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敢发言而造成在课堂中的“缺位”。
3.创设现实生动的教学情境
生态课堂必须坚持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新鲜、活泼的学习任务,所以活动和体验是思想品德课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实思想品德新教材已经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内容呈现方法也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多种形式。这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比如:在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的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来谈谈遇到过的挫折及挫折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然后让其他学生做心理辅导专家,分析同学遭遇挫折的原因,并帮助他想出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写在事先准备好的“专家意见书”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中学生挫折应对手册”的汇编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中学生常遇到的挫折及应对方法,汇编成册,作为小组的一项成果进行展示、分享。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活泼,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同时,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讨论、座谈、辩论、竞赛、表演、实验、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真实的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己去感悟,去提升生命智慧,唤起生命的感动。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都具有各自的生物特性、生长需求和生存规律。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的学生也是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人”。生态课堂强调学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生态元素。长期的被动接受,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依附性,进而丧失自身应有的活力与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领悟、理解、运用等内生态体验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真正拥有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把课堂变成自己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生态场所。
思想品德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但是因为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关注不同个体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安排同伴学习、小组合作、情境探究等活动时,要关注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接受限度、审美习惯,避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活动,或是游离在课堂之外,也要尽量避免只有几个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当听(观)众的现象。同时,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公正、公平,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
例如:七年级上册《自我新形象》一课,在“未来新规划”的环节,由于受时间的局限,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介绍。可以改“畅谈未来”为填写“人生规划卡”,让学生设想十年后自己理想的状态,然后按时光倒退的方式来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八年后、五年后、三年后直至现在的你应该在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的问题,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然后由老师统一保管“人生规划卡”,等过十年以后看看有多少同学实现了自己的未来十年的目标。这样的形式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人人参与,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要实现目标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
三、巧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课堂是一个多变、复杂的动态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生态课堂离不开自然的课
堂生成,没有了课堂上的种种生成,生态课堂就犹如无源之水。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的、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而是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教学机智,动态地生成课程价值。思想品德生态课堂必定是将预设和生成融为一体的课,必定是不同观点交融、多种声音争鸣的课。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广大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优化整合的目的。既要重视预设性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在教学进程中,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跟着学生认知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进行,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再是追求如何从学生那里有效地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
例如: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一课,学习“诚信的智慧”时,要求学生学会妥善处理诚信与尊重隐私的矛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案例,创设“你的好朋友最近迷上了上网,他让你帮他保守秘密。然而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找你来了解情况”的两难情境,让学生说说“你会怎么做”。教师要保证课堂氛围的宽松,避免学生为迎合老师口是心非,而是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就会有不少学生反馈不会“出卖朋友”,选择隐瞒老师。老师要说明这样的选择也是基于对同伴关系的重视,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消除他们的顾虑。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帮助朋友隐瞒实情和告诉老师两种情况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并反思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再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一起商讨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方法。这样自然而然让学生领悟到要结合具体情境,权衡利弊,按实际情况妥善处理诚信和尊重他人隐私之间的冲突,并掌握妥善处理矛盾的技巧和“诚信的智慧”。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课堂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改革教法,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充分的舒展,使思想品德课堂体现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和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辉.创建生态课堂.云盘小学网站,2007-11.
[2]汪霞.一种后现代课程观关注课堂生态.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3]蔡明.生态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中国教育报,2009-01-02.
[4]包万伦.营造“以生为本”的政治教学生态课堂.考试周刊,2008.19.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电子白板;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74-01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和投影机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使计算机桌面显示在交互式白板的表面,并且能在白板上进行互动信息演示,打开应用程序,浏览互连网,书写并保存白板记录。也可运用手指或专用笔进行书写,可以用白板配备的电子彩笔做各种颜色的标注或替代传统的粉笔或黑板笔直接进行电子书写。或用手指代替鼠标直接在白板上做任何鼠标可做的拖动、关闭等操作,配合相应的软件可完美实现生动交互式的演示教学。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较之原来的多媒体课件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发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精于导
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缤纷复杂的社会》时,就用电子白板播放“我县洋州镇中小学生左琪因其“捡到5万余元等待失主”的感人事迹,喜获十大道德模范人物荣誉称号”的视频。然后又播放“2009年11月14日,重庆万州区分水中学15岁的初二男生万鑫救了摔倒老人反倒成为被告”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复杂,在学生的比较中获得对真善美正确的评价观。通过用身边的事和网络上的焦点事件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情境中培养了兴趣,进而要探究“为什么社会会出现这两种类型的事情?”、“我们以后面对此类事情如何做?。如果学生产生此种学习的兴趣,可以说我们本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一半了。所以说成功的一节课,首先要精于导。
二、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中来
我在讲授九年级第一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课时,提前分组布置学生预习任务。把学生分两组,第一组负责从网络找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经历坎坷的视频、图片等电子素材,上课时要让学生在白板上展示。第二组负责搜集身边的一些学习中遭遇挫折的同学的事迹,进行采访并拍成视频,上课时在白板上展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感觉到特别轻松,孩子们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与思想深深地感受到:人生既有灿烂阳光,又有风风雨雨。在面对挫折时,要积极地去面对,要有积极的心态和清醒的认识。
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但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趣味性,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几个性格内向的同学经过参与备课,明显地学会了与同学协作和交流。
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上,是否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备课,学生组织课堂学习?
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平台,注重课堂的师生互动
1.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青春闪光》是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计划安排的教学时数为3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里,要使学生明白青春是人生的重要时期,认识到青春的使命。为第二课时让学生如何去珍惜青春做好了铺垫,为学好本课打下了基础。
1.2 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诉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2.1 知识与能力:知道青春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了解中学时代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学习本领的最佳时期,要珍惜青春年华。
在体会美好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同时,培养复杂社会环境中善于辨别是非、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园”的活动,体会名人的成功的原因,感受立志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与评价”活动进一步对青春的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展示自己的青春风采,实现青春的梦想。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所以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另由方面应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珍惜青春,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1.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教学重点:青春的价值与使命。其理论依据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模仿能力强,但往往很迷茫,只是抓住了榜样、英雄的外表、风度、举止等等,所以利用这特殊的时段加以引导,让他们更加着眼于榜样、英雄的内在品质,如立志、勇敢、自信、勤奋等。
教学难点;面临这复杂的社会,如何引导珍爱生命、对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对多元价值观进行判断与分析,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摆在我们的人生教育课堂上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模仿,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说说我的设计:
3 教法设计
3.1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知识卡片、名人资料等
3.2 教学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问答法”和“演示法”进行教学。
3.3 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讨论法”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其中,用小组总结发言的形式回答,使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使用“演示法”及时总结学生在课堂中所接收到的知识,对所学知识及时形成系统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4 数学过程
4.1 活跃气氛,导人新课
4.2 激发兴趣,学习新课
4.3 新课巩固,展示知识点
4.4 留下悬念,做好铺垫
根据教学过程,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流程如下:
[导人新课]
听音乐:罗大佑的 《青春舞曲》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青春的认识。
[讲授新课]
课件演示:活动一:青春档案《为什么都是外国人的名字》
活动规则如下:通过青春档案《为什么都是外国人的名字》制作青春档案。首先,组织学生分组。将各组收集的名人资料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名人的成功的共同内在的品质,接着全班分享。最后老师小结:我们要发现名人的内在的品质。不能只看外表,要明确名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在于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结合了起来。
课件演示:活动二:青春小论坛《邓亚萍的启示》
活动规则如下:通过对邓亚萍资料的收集,学生分组,将资料进行小组对青春的使命和生命的价值讨论与交流,推选小组代表发表看法。最后老师小结:只要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树立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追求,梦就会成真,这样你的人生更有意义。
活动三:梦想与目标
活动过程:1、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2、小组交流体会,畅谈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为了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制定一个近期的目标的步骤。然后小组内部交流。
小结:
同学们,青春短暂,但青春给予我们激情,我们要热烈的拥抱生活,青春给我们力量,我们要执著地拼搏追求,我们要无畏的接受挑战,我们要大胆地去创造,让我们珍惜短暂的青春,让青春由于我们的奉献而更加灿烂、辉煌和美丽!
板书设计:
5 青春的节拍
5.1 青春是人生的朝阳期
5.2 青春是人生的转折期
5.3 青春是人生事业的奠基期
6 珍惜青春
6.1 树立奉献意识
6.2 努力充实自己
6.3 珍惜时间
6.4从生活小事做起
教学反思: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1.让学生在课堂中“当家做主”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是教师直接讲授、灌输,学生被动参与、接受的过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为自主的探究,为学生创设一种尽显才能、发挥才智的学习环境,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比如,我在进行七年级(下)《扬起自信的风帆》中“我能行”这个课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小小辩论会“怎样看待青蛙的行为”活动为载体,将课堂教学变成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通过“阐明观点”“观点交锋”“总结交流”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了自信和自负的区别,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互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知识和情感的碰撞,而学生也在这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构建“”的教学环境
(1)开放学生主体。开放学生主体的核心是学生大脑的解放,大脑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前提下,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学生作答,以开放学生的思维,解放大脑。比如,在七年级上《青春畅想》这个课题中,我设计了“青春的感觉是什么?”“什么是青春?”“青春能否永恒?”等畅想青春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探讨。
(2)开放教学内容的来源。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能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开放新教学内容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教师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即可成为教学内容。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有效性的核心
1.有所舍弃,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作为教师,应该深入教材进行系统分析,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对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坚决去除,使学生的学习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2.努力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名人名言、漫画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是通过语言、声音、图像等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审美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材知识通过声音、图像等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便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习和记忆更多的新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还可以进行课堂小辩论、即兴演讲、角色扮演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训练 ——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当今的课堂训练常常陷入重复练习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巩固学生所学课堂知识,凸显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还得在如何“优化训练”上下工夫。
1.训练内容要有目标性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完全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训练题,使学生训练带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2.训练应穿插于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进行
对于课堂训练,我们传统上往往采用集中处理的方法。课堂前半段时间内教师讲解教材知识,后半段时间集中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因对新知识没有及时训练而掌握不够,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整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因此,训练要尽量避免集中练习,要把训练穿插于新授知识的过程之中,做到讲授完一个知识点,便设计一组相应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形成一个链条。
3.训练应富有方法性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逐渐摸索了课堂训练的一些方法:①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先读问题,带着问题去看题目;大字部分要细读慢读,小字部分要略读、快读,围绕着题目逐个地解决问题。②要求学生学会在题目上做“记号”。养成动笔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一个有力帮手,成为现代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吸收、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笔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作用
1.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初中思品课的独特性使思品课在三维目标中,不仅重知识点的掌握、落实,更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深化及学生态度上的接受,内心的触动和感悟以及自觉提升情感内化为思想情感以及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德育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语言说教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了一个个声情并茂、知情并重的教学情境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中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学会自己去认识道理,形成内在的道德态度,获得道德上的自主感和成长感,让思品课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鸣、提升自我的精神殿堂。
2.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实效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长期因循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讲授―板书―讲授”近乎不变的教学辅助手段,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枯燥无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将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像等基本素材综合在一起,图文并茂,声像同举、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启发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教学效果肯定优于“粉笔+黑板+嘴巴“的方式。
3.现代信息技术使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贴近社会
集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于一体和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又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之所在。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师难以走出“课难备、书难教”的困境,而学生也面临“不好学、不想学”的尴尬局面。尽管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时常更新,可读性大大增强,也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但始终跟不上纷繁复杂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而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方便性、快捷性和资源丰富性的特点,将一些涉及现实中的焦点或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纪录片,及反映社会和生活实际的图片、活生生的事例、视频片断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贴近社会,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策略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新课导入,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效果定然不佳。有人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力地提高教学效果。若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就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教学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小鬼当家1》中小凯文智斗两笨贼的片段,同学充分感受到小凯文的聪明和智慧,我乘机提问:从影片主人公凯文身上可以学到什么?学生很容易感悟到:凯文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能够用智慧来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我再次提问:同学都想成为像凯文这样的智多星吗?由此很自然导入新课,达到了激趣、导学的双赢效果。
2.创设情境,引发求知
在传统学习环境中,问题通常由教科书呈现或由教师口头提出,由于语言的高度概括性、简约性和间接性,这样的问题提出方式往往无法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也就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而信息技术几乎集成了所有传统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教师可以运用Powerpoint技术整合声音、视频、图片以及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创设出教学目标紧密相扣的学习情境,以疑入境,让学生面临急需解决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世界文化之旅》这课,从教材设计来看,它分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谐的文化乐章”两个部分,对这两部分内容,我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漫步地球村,说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二:听对话,说文化差异文化有差异,但各民族的文化都存在有价值
活动三:看表演,知文化差异和谐的文化乐章
活动四:赏古乐新奏,促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和谐相处,谱写世界文化的和谐乐章
在这四个活动中,我运用图像文字、影音声光等多种媒体的刺激,充分借助视听优势,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如:“从五组同学的文化展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故宫与白宫之间的争吵?” ;“杰克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如果你是杰克,面对这样的问候你会生气吗?你又会有怎样的反应?”;“面对同样的问候语,杰克和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风格与传统的演奏风格有什么不同?”;“从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待文化差异应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应由知识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由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基于问题解决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而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让思想品德课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更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创设了平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以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或者网上搜集资料对问题广泛讨论和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这课“中华文化的特点、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我事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上网搜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在此基础上,要求根据自己搜集的中华文化,从中选择一个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事物,说说它的现在和过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这些事物经过了岁月的冲洗,发生了很多变化,却依然能流传?谈谈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有何影响?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收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结合中华文化相关知识,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受益匪浅。教师对学生搜集的资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简要评述。这种依托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接受模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自主选择,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又增强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4.归纳总结,巩固训练
归纳总结是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一节课中,没有归纳总结是教学上的败笔。使用传统板书进行归纳总结,既费时又费力。而使用信息技术就能弥补这种缺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用图示、表解等显示出来,帮助学生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此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练习同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总结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练习来进一步巩固知识,学会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思想品德课的练习尤其是选择题和材料题具有文字多的特点。若用传统教学手段,在黑板上抄难以达到当堂巩固新课的目的,而利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则可利用其容量大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在设置课堂练习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编写一些融合现实材料、时政热点、社会问题等内容为一体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解答,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思想品德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 实效性原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有些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常常追求课件形式的优美,技术运用的充分,如注重图片的大量插入,动画的大量运用,色彩和背景的多变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优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容易忽视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因此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要收到实效,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要力求做到时间上有宽度,内容上有深度,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以使信息技术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充分发挥。
2. 师生互动原则。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问题的,教师仍然要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反客为主,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是在用机的位置单纯地演示课件,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控制员、解说员、放映员,学生面对屏幕,被动地去接受,成了单纯的看客和听众,忽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启发、诱导,使之思维敏捷、踊跃参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积极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思想品德课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注入活水。但恰当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并非易事,思想品德教师,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添双翼,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小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村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持续不断、具体扎实、全面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方兴未艾。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对于教师来说,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转变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求知欲
提起思想品德课,许多学生感觉其乏味、枯燥,没有兴趣。特别是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他们身边,使得他们品行缺教、学习缺帮、生活缺管,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转化,让学生懂得学好思想品德课能让他们更加了解社会与生活,懂得怎样去生活。比如课程安排的内容:七年级的“起航”“学会学习”“成长的烦恼”“正视自我”“成就自我”“人与人之间”“在分数的背后”,八、九年级的“三农问题”“下岗问题”“失学问题”“贫富差距”“环境卫生”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它们能让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与烦恼,对社会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喜欢并愿意学好思想品德课程。
二、构建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与最活跃的场所,构建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对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搭建师生民主平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传授知识为宗旨,以高升学率为终极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要求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做到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新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从管理者传授知识改变为参与者共同探究知识,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支持者。在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中,建立新型的互动合作关系,构建一个民主平台,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与研究问题,使师生关系正常、和谐发展。
其次,教师要克服因年龄差异而存在的隔阂,与学生拉近距离。教师和学生由于存在年龄上的差异,可能在观念、意识、行为上会产生隔阂。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各种场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笔者了解到任课班级的学生比较喜欢乒乓球运动,就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一起打乒乓球,给他们讲技术,谈论体育明星的成长与为人等。这样既可以借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可以与学生拉近距离,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
再次,教师要克服主观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增强集体凝聚力。政治教师本身就身兼品德教育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教师要有慈母的善良和长者的仁爱,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成为受学生喜爱的人。
三、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思维
一节思想品德课的精彩不仅仅在于教师讲得精彩,更在于教师设计得巧妙,使学生学得精彩,学得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疏通。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和发现,激活学生思维,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收获,成为快乐的学习者。如在《竞争?合作?》的教学中,笔者以体验式教学为依托,设计了4个活动:(1)用课件播放校园生活里的竞争与合作的图片;(2)做小游戏――一张报纸上能站多少人;(3)开动脑筋;(4)我做小帮手――我在竞争中遇到的一个困惑或问题。用这4个活动串起整堂课,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对情境进行讨论、剖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全体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这样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竞争观,对竞争、合作有了理性的认识,同时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又如在教授《生命的价值》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不珍惜生命的事例。一些学生举例说:犯罪分子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舍身炸碉堡也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些观点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犯罪分子经过教育改造对社会作出贡献生命也是有价值的,舍身炸碉堡不仅是珍惜生命的表现,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珍惜生命。通过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情感、价值观也得到真正升华。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路应该怎么走,值得教师们思考。我们除了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注重专业水平的提高,强化业务技能外,还要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反思、分析课堂的所失所得,逐步积累经验。相信思想品德课堂在我们的努力下必将充满朝气和活力,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117-02
笔者在所教学的班级做了粗略的调查,发现每个班级都有50%以上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而且理由基本一致,都觉得学习思想品德要死记硬背,且中考时分数只占60分,认为这是副科,于是出现了懒散、厌学的现象。确实,思想品德学科理论性比较强,对于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加上中考分数占的比例少,与其他学科比起来,学生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别的科目上。想要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对自身成长的价值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品德课正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科目,所以上好第一节思想品德课尤其重要。
首先,精心备好学校介绍课,在课上带着学生“游遍校园”,熟悉新环境。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新学校的一切都很陌生,都很想尽快熟悉自己的新学校,尤其是很想知道自己的老师是怎样的,初中都有哪些新课程,希望自己在新的老师带领下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精心备好第一节课。如把学校生活区和学习区的主要建筑楼、功能室以及运动区等区域制作成相册影集,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并做详细介绍,告诉学生今后将在这里学习生活,必须熟悉这里的一切。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详细介绍学校的历史、现状,介绍学校取得的成绩等。同时,还将学校各教研组及科任教师的优点、长处及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绩介绍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课比其他学科更符合实际,觉得思想品德教师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关心自己,为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目录。每一册书都有详细的教学目录,思想品德教材目录所涉及的内容有心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在第一节课上,笔者会详细介绍本册书各个单元的内容及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七年级上册就是专门引导学生怎样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这些内容恰恰是刚升入初中而不知所措的农村初中生所需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思想品德课所传授的知识正好帮助他们解决了升入初中以来所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让他们有了依靠和安全感,消除了焦虑和迷惘。除此之外,笔者还向学生介绍思想品德课在整个初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将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产生无限的期待,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二、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学生的“偶像”
不知不觉,初中生已进入一个“多梦”的季节,和其他地区的孩子一样,农村初中生心目中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其中不乏影视明星等,然而,在现实中他们极少有机会接触到所谓的“偶像”。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天天与他们在一起,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将自己塑造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和崇拜者,那将会让学生“我爱吾师”从而“更爱吾师所授的真理”。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崇拜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正人先正已”,教师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做到穿着得体、语言和善、知书达理、关心尊重爱护学生等,给学生带好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久而久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形成“高尚完美”的教师形象,成为他们的“偶像”,那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当然也就调动起来了。
其次,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成为学生学习的“ 崇拜者”。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避免知识老化。教师只有不断获取新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折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偶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之余,笔者常常研究思想品德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做到将书本知识口语化、常态化,既能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魅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获取知识,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
时代在变化,师生关系也随之而变化,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审视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不和谐的,更不利于搞好教育教学。“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道理和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爱屋及乌”并迁移到教学中,做到因为喜欢思想品德老师而喜欢思想品德课。若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就会像一个高大的“偶像”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首先,要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牢记这一点,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理想而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甚至体罚学生,哪怕是学生违法了校纪校规应接受批评时,教师也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爱的方式教育和感化学生。
其次,要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是相互理解的桥梁,教与学的目标是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来实现的,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做到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热爱老师和喜欢老师所授的课程,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将会得到提高。
第三,要关爱学生,用行动感动学生。有人说“三流的教师教知识,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一流的教师教思想”,但笔者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既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关心学生的未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的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只片面地要求学生学好自己所教授的科目而没有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有的教师甚至只顾上自己的课而不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哪怕学生违反纪律或者不认真学习也不管不问。学生犯了错,教师应该通过教育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用行动感动学生,赢得学生最真挚的爱与尊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总之,只有做到师生平等,才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轻松愉快地学习。
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对边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也不断加大。有的农村初中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现代多媒体教学系统也走进了农村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如果平时能善于学习,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并将之运用于教学,必将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