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股市投资总结

股市投资总结

时间:2023-06-06 09:3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股市投资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股市投资总结

第1篇

2007职场人股市投资总结

2007年超过六成职场人是股民

调查显示,职场人中有超过六成的职场人参与了2007 年的“ 炒股大行动”, 其中四分之三的职场股民又是2007 年才刚刚进入股市的“ 新手”。 2007 年春节后的股市“ 芝麻开花节节高”吸引了一大批职场新股民的进入。

而对于迟迟没有进入股市的近四成职场人来说,可以总结为四类,这四类分别是“没胆量”、“没资金”、“没知识”和“没兴趣”。四类中又尤以“没知识”为多,职场非股民中52.1% 的人表示,自己是因为对股票投资不太懂,所以不敢随便进入。其次是“ 没资金”的人,超过三成的职场非股民表示自己根本没有闲钱来进行股票投资(见图1)。

过半数职场股民一颗平常心

尽管经历了2007 年股市的跌宕起伏,尤其对新股民来说更是有坐过山车的感觉,然而超过半数的职场股民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51.5% 的职场股民表示,尽管现在股市处于相对低谷中,但只是正常的震荡调整,心情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认为, 在今天这个要充分合理投资和理财的年代,对股票和基金做一些投入对职场人来说都是很好的理财方式,但是良好的心态和合理的资金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个人情绪和状态受到股市震动的影响,必然影响到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如果因为股票的一时波动影响了工作,那就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另外仍然有将近半数的职场股民图1受到了较大的情绪影响。超过三成多的职场股民表示自己正处于悲痛中,刚刚进入股市就“牺牲”了。另外一成多股民应该算是“股场”幸运儿,正没事儿偷着乐呢,认为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提醒广大职场人,无论是赔还是赚,既然做了投资,就要放平心态,并且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以一颗平常心应万变。

职场股民投资不少

从职场股民股票投资所占工资比例来看,投资比重相当大。超过半数职场股民对于股票的投资超过了工资收入的50%。尽管各大财经节目中聘请的理财专家都在谈如何通过“把鸡蛋装进多个篮子里”来减小投资风险的问题, 但是面对2007 年的牛市,大部分职场股民大有孤注一掷之势(见图2)。

职场股民赚少赔多

谈到2007 年的股票收益,大多数职场股民难逃赚少赔多的厄运。不到一成的职场炒股高手,在2007 年收益一倍以上,令人艳羡。还有超过两成的职场股民都赚了钱,收益比例有所不同。26.8% 的职场股民基本持平。其余近四成的职场股民则难逃赔钱厄运,其中更有5.5% 的职场股民属于拦腰赔(见图3)。

近九成职场股民没有因为震荡退出股市

面对2007 岁末的股市震荡,绝大多数股民没有选择退出。他们中有四分之一强的职场股民被“套”,属于被动留在股市中。但还有超过六成的职场人主动选择留在股市中继续“战斗”。

2008 职场人股票投资愿望

超过六成职场股民乐观期待

超过六成职场股民对于2008 年

的股市持乐观态度,所以今年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股市中。近两成职场股民处于观望状态,其余的两成股民则要么已经全身而退,要么等着解了套赶紧“逃之夭夭”(见图4)。

职场非股民跃跃欲试

对职场非股民进行的调查中, 14.9% 的人表示自己今年一定会进入股市,还有超过七成的职场非股民正在犹豫中。其中,大部分人犹豫的原因还是要看自身的经济实力。另外还有一部分犹豫中的职场非股民,则表示要看股市的发展再决定是否要投身其中。

股票仍然是职场人的投资重点在2008 年的首选投资项目选择中,股票依然遥遥领先。超过四成的职场人都把股票作为投资首选,其次是基金。理财顾问建议,职场人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投资比例, 不妨另外增加一些储蓄、保险等,降低风险。

第2篇

“冬炒煤,夏炒电”并不是股市金科玉律,这只是市场上的板块轮动。

根据美国总统选举年周期规律,大选周期第三年美股相对表现较优。与美国市场关联的其他投资市场也可能受益上涨。

世界杯这事对投资者的情绪和注意力多少有些影响,但这个期间市场未必因此而清淡,毕竟啤酒、可乐还有电视转播相关的股票会很火热。

因为交易结算机制不同,在国内股指期货交割日还真的不用那么担心股指会受挫下跌。

连续七年,大盘的“1月效应”全部应验。

可能正是因为证券市场的起伏不定,人们才更想去发掘或总结出一些抓得住的、可预知的“规律”和“逻辑”来强化自己的判断根据。的确,股市上流传着很多所谓的规律与魔咒,你信还是不信?

根据哈特定律:规律一旦被发现,经历一定时期的运用后就变为无效。也就是说,当一个规律被多数人熟知并应用,这个“规律”也就失效了。一个已知的简单道理是:股市中不存在人人可使用且必胜的方法。

虽然已经不再试图去复制一种所谓成功投资的诀窍,但市场上流传的这些有趣规律的论调还是忍不住让我们心动一下,至少好奇一下它们的来龙去脉或基本逻辑。就算不完全遵从,也该听听故事,以免遇见它的时候不知所措、不辨真伪。

我们这期梳理了几个比较有趣的“规律”,它们大多有历史统计根据或重要事件诱发,在准确率上的表现也不错,下面就来一探究竟。

股市也有“天气预报”?

有个市场上流传很广的“股市四季歌”,内容大概是说投资目标板块有个大致可循的规律,被编成朗朗上口的打油诗:冬炒煤来夏炒电,五一十一旅游见;逢年过节有烟酒,两会环保新能源;航空造纸人民币,通胀保值就买地;战争黄金和军工,加息银行最受益;地震灾害炒水泥,工程机械亦可取;市场商品热追捧,上下游厂寻踪迹;年报季报细分析,其中自有颜如玉;国际股市能提气,政策风向细辨析。

类型:依据经济运行特性,归纳市场热点题材规律

可靠指数:

不得不说,这首诗对股市板块和题材轮动规律的总结看起来还真有那么些道理,不仅提及了煤炭、电力、旅游、酿酒、航空、房地产、黄金、军工、银行、水泥、机械制造等板块特性,还提醒投资者要注意发掘细分龙头、关注年报行情与政策动向等。

背后逻辑:这是基于实体经济潜在的热点刺激,比如黄金周期间旅游产业收益会增加、节日效应带动酒饮料消费等。在这类实体经济发展预期的刺激下,一般资本市场相应行业板块也会有所表现。

但仔细分析就要注意:其一,这些规律中涉及到的炒作主线,主要是一些短期的刺激因素,影响有强有弱,对整个板块的刺激强度也不同。比如去年“千年极寒”的说法也并未带来煤炭板块的行情。其二,时节不见得是影响板块的关键因素。比如,煤炭电力的季节需求因素年年发生,对股价的影响就会淡化。其三,资本市场表现不一定与实体经济同步,往往是超前兑现,甚至利好出尽变利空,适得其反。

实际是这样:如果在对应事件发生当月买入相应板块,在月末卖出,不管从行业绝对表现还是从行业与大盘的相对表现来看,“炒股四季歌”中所提到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

若有效基本是直接刺激,则上涨概率偏大。比如在最近三年内,发改委共计10次上调油价,9个调价月份内买入煤炭石油板块,均可获得正收益;而在近三年包括春节和中秋节在内的6个月里,有5个月酿酒食品板块出现上涨。然而,更多是涨跌互现。国信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员杨高宇博士对此做过统计,供你参考。

投资建议:券商分析师大多表示,相关事件对相应板块构成利好,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对某些政策或突发事件能提升性质相似板块业绩的预期。当这种预期越强烈、实现的可能性才越大。加之,板块涨跌除受周期性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国家政策、资金面和行业因素的影响。对于个股投资者,还是需从公司业绩、成长性等多方面考虑,切忌跟风操作。

总统选举年周期

说到市场大周期,针对美股市场,有人总结出总统选举周期(Presidential election cycle),含义简言之,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一次,而股市会在总统上任后的四年任期内倾向不同的表现特性,往往在任期第三年股市收益率普遍较高。

类型:立足于选举政治的特性,总结出经济周期

可靠指数:

总统大选当年10月1日至翌年9月底界定为周期第一年,以奥巴马于2008年11月当选总统为例,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便界定为周期第一年;而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的9月底为选举周期第二年;以此类推。根据历年美股数据,美国股市较为瞩目及投机值博率较高的是周期的第三年,因为美股有最为突出的升幅。于是,就有人判断在周期第三年买入美股的胜算甚高,能有较高的回报率。

背后逻辑:大致是股票价格会在新总统当选后下跌,因为新总统上台后将采取一些不受欢迎的方法来克服经济问题;但随着任期尾声的到来和下一个选举期的临近,经济一般会有强劲表现,所以在周期的第三年股市表现也很突出。至少在理论的层面,这种周期规律的总结是站得住脚的:总统为了谋求连任,或是让自己的接班人入主白宫,会采取任何可能的措施,其中包括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提振,以确保后者在大选之日能一派繁荣。从选举政治的理论上说,选民在投票时也是参考当下的经济环境满意度。所以到了总统任期第三年,联邦储备委员会多数会配合总统准备下届大选,制造一些升平气氛,例如增加货币供应刺激就业市场等。这些措施会间接或直接利好股市。

实际是这样:准确率高达95%,符合统计学规律的要求。

由数据统计可知,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创建至今,总统任期的四年中,指数的年平均回报率分别是6.0%、4.7%、12.5%和7.6%。1940年至今,这四个数字分别是4.5%、5.6%、16.5%和3.7%。道指创建至今的年平均回报率为7.7%,而1940年至今为7.5%,任期第三年的回报率显然都高于平均值。过去近九十年的数据也显示,标普500指数和道指仅于周期第三年出现过一次和两次的下跌(最近一次是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统计表明恒生指数、MSCI环球指数及MSCI新兴市场指数确实在美国选举周期第三年有相对较高的平均回报。

投资建议:值得留意的是,这里的分析是基于过去的历史表现推算出来的。历史能否简单重演谁也无法保证。恒太证券的一名分析师指出,这个规律本质上还是在说宏观经济形势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经济刺激的深度和广度,具体实施效果也要看当时的经济大环境。所以就算不到选举的第三年,比如2010年9月之前属于周期的第二年,在奥巴马经济复苏计划的带动下,美股依然有不错的表现,在第三年虽然一路走高,但是美债危机爆发后还是应声回落。理清本质你可能就不会因为这个理论而盲目行动了。

一遇世界杯,市场就“悲情”?

类似的事件刺激规律,还关乎广大球迷的重要盛典―世界杯。足球和股市,原本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纠葛出一个“世界杯魔咒”。“世界杯魔咒”指的是世界杯期间股市会出现的下跌走势。虽然说世界杯与股市并无利害冲突,但这一“规律”常在股市出现却是客观事实。

类型: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影响投资情绪

可靠指数:

历史表现:统计显示,在过去14届世界杯举办的月份,仅有3次全球股市上涨,下跌概率为78.57%。在中国股市历史上,世界杯期间股市低迷同样是大概率事件。拿过去的4届世界杯来说,沪深股市基本都出现了下跌:1994年世界杯期间,上证指数从527点跌至413点,跌幅达21.63%;1998年世界杯前后,上证指数从1422点跌至1360点,跌幅为4.36%;2002年世界杯期间,上证指数自1515点下跌到1455点;2006年是股市的牛年,但因为世界杯的到来,股指一度回调,从1695点下跌到1512点,上演了四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2010年在6月11日至7月12日的1个月时间里,全球股市多数走软,主要股指跌幅不一,上证指数也下滑了近80个点位,并且还有单日4.27%的跌幅。

可靠逻辑:赛事越精彩,股市越低迷?对此的唯一解释可能还真在于足球的魅力。世界杯吸引了球迷投资者的注意力,甚至基金期货经理们也可能来个“6月休假”,放下手中报告,眼神也不在蜡烛K线中而是跟随绿茵赛场的kick in去了。

实际是这样:宏源证券的一名分析师表示,将股市走势与世界杯结合在一起未免过于牵强,就股市来说,决定其走势的还是市场基本面本身。有的时候可能问题出在前面的总统周期里―世界杯总是在四年周期里的低潮。如果有这个“世界悲情”,你还可以说奥运周期,欧洲杯周期―这可是都能带来规律的。不过,他也表示,2010年4月中旬以来股市连续下跌,投资者亏损严重,市场人气涣散。因此也不排除世界杯会转移大部分股民的精力和兴趣,造成市场交投清淡。

投资建议:虽然市场情绪的力量不可低估,但所谓魔咒的影响只是短期的,最终影响资本市场的还是宏观经济、国家政策、供需状况这些基本面层次上的东西。世界杯对资本市场来说只是个阶段性的小花絮,并不具备实质性的影响。换个角度想,国际性大事件当然会带来其他效应。比如就有“世界杯概念股”,大概分三类,一类是食品饮料板块,比如啤酒、可乐;第二类是和赛事转播有关的股票,包括家电类、传媒类股票;第三类是体育类股票。所以,在狂热的时候也要尽力冷静一点,不要忽略闪光的细节。

“交割日魔咒”来不来?

所谓“交割日魔咒”,是指在股指期货结算日当天,期货和现货的成交量和波动率都会显著增加,两个市场收敛效应下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现货市场出现大幅下跌。

类型:产品交易机制导致投机市场表现

可靠指数:压根不可靠!

股指期货自2010年4月正式上市交易以来,也变成一件每月要面对的事情。你可能对新闻上股指交割日魔咒兑现或者未现的字眼很惶恐。其实,弄懂其中原委就不必过于忧心。

其产生原因是,股指期货采用现金交割,套利交易、移仓交易都会在同一天发生,造成现货市场波动。从各国和各地区股指期货历史上看,海外市场这种交割日效应明显。中国股指期货交割日是每个月的第三个周五,遇节假日顺延,也始终伴随着对每份合约交割日股指下跌的担忧之声。

背后逻辑:宏源期货的一位分析师介绍,如果期货到期日现货市场出现大跌,往往有两个原因。一是资金通过打压或拉抬现货指数以扩大期货头寸盈利,二是套利资金获利了结,卖出现货,平仓期货。但前者要求有大量持仓,后者要求有大量套利资金。海外市场到期日效应明显,因为它们是用现货收盘前20分钟价格平均出来的结算价。例如美国推出股指期货之初,其合约到期日设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交易日,这与美国股票投资机构进行季度业绩结算的日子相重叠,本身就是一个成交比较异常的交易日。更重要的是,美国股指期货的到期交割结算价为现货市场特定时点的指数价位,期货持仓者为了使自己的头寸处于有利位置而对股票指数进行刻意干预和操纵。这样的交易机制下,一个时点的股票指数当然就容易被影响。

实际是这样:中金所规定的股指期货交割结算价是现货市场最后2个小时所有指数点的算术平均价,要去影响这个平均数难度是非常高的,因此利用交割日波动操纵市场的可能性不大。而国际市场上随着股指期货的不断发展,交割制度逐渐完善,价格结算价由特殊时点上的股票指数转变为一段时间内的股指平均值,因主动干预引起的股市波动逐渐减少。

投资建议:投资者对国内的交割日效应真的不必太忧心。

统计规律:1月效应

1月效应是从统计学角度分析股市走势的一种惯常现象,指1月份的回报率往往是“正数”,而且会比其他月份为高。由于年终报表效应、过节效应的累积,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股市上,1月效应十分显著。由于中国传统春节都是在偏后的1至2月,我国股市并不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但这个规律进而演变成,大盘1月涨,则全年涨;1月跌,则全年跌。

类型:纯属统计惯常结果

可靠指数:

历史统计:1月行情与全年行情的同向概率高达80.95%!

梳理历史走势情况,中国股市1991年至2011年间,1月实现上涨的11个年度中,有9次全年指数也为上涨;而1月下跌的10个年度中,有8次全年指数也下跌。而自2005年至2011年的七年间,大盘的“1月效应”全部应验(见下图)。2012年1月是上涨收红。

背后逻辑:虽然一定意义上“春节红包”行情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根本无法主导一年的走势与振幅,同样连历史数据也证明,1月的涨跌幅不能决定全年的涨幅或者跌幅大小。这种纯属对过去历史数据的统计,无法预测未来。

第3篇

由于股市的非理性下跌,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两年来所谓的牛市做一个总结。第二,牛市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第三,政府该不该救市?

两年牛市毫无价值

我认为,两年来所谓的牛市其真正价值就是毫无价值,就像一场闹剧。因为这波牛市形成的核心原因,是产生于人性。股权分置改革应该是非常伟大的,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个伟大的错误,就是“大小非”限期以后再解禁,限期是可以让人疯狂的。重庆市曾发生限期一天销售打折食用油,结果发生了踩死人的事件。这纯粹是人性的疯狂所致。在“大小非”限期到来之前,股市疯狂地往上涨,这就是所谓牛市产生的原因。试想,如果在1000点,“大小非”对价当天就开始解禁,1000点也就涨到1300点。这样保持一个慢牛的增长,中国股市就可以拥有真正的黄金十年。

今天,当我们总结牛市带来的结果时,才发现它毫无价值的真正原因。第一,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亏了钱。据统计,2008年一季度,90%的股民都亏损。第二,实现了一次财富的错误转移。很多垄断的国有企业通过股市圈钱后又活了过来。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民营企业,却在苦苦等待创业板的推出。现在股市低迷,即使推出创业板,其股票可能又发不出去了。第三,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收了那么多管理费、经纪费,可是却让投资者亏了钱。第四,滋生了全社会疯狂的投机氛围,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赌场,上班没心工作,都在盯着股票,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是下降的。

而美国股市在二百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次大的泡沫,每一次泡沫破灭,很多人亏了钱,也有很多人赚了钱。但是,每一次泡沫破灭后,都留下了一个产业,留下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整个社会在进步。纳斯达克的泡沫破灭,从5000多点跌到1000多点,却诞生了谷歌这样的大公司。

救市措施毫无意义

中国股市的这波行情中,政府的调控作用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看看日本的股市泡沫,从6000多点涨到38000点,又跌到7000点。在这波行情中,要不是“5・30”,以及2007年年底的调控,中国股指可能早就涨到12000点了,调控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提高印花税并不是行政手段,是财政手段,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性的疯狂。现在从6000多点跌到3000多点,只跌了一半;如果从12000跌到3000点,就跌去了80%。

现在股指一次次跌破低点,大家都在呼吁政府救市。我认为,对于这波毫无价值的牛市,政府救不救市已经毫无意义。现在所说的救市措施,无非有五个:第一,控制“大小非”解禁。这是不应该控制的,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控制只会颠覆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第二,停止再融资、新股发行。这是不对的,股市的基本功能就是融资,投资与融资是双向的。第三,融资融券。这对股市是有利的,券商可以通过贷款,把银行的钱放到股市上,但是,只有这一条路也不行。第四,降低印花税。印花税是应该降,但不能为了救市而降。股市本来就应该是长期投资的场所,不应该疯狂地买卖,即使印花税降了也救不了股市。“5・30”的时候,印花税增加了一倍,股市跌了几天就回来了。“5・30”之后,北京所有的证券营业部每台电脑旁都贴着“股市有风险”、“买者自负”的字样,可是,投资者一样照买照卖。所以,印花税对股指上涨并没起到调控作用,在下降的过程中同样也起不到作用。第五,推出股指期货。我认为,推出股指期货,股市很有可能下跌得更惨。所以,在救市的这五条措施中,前两条真正有价值的措施,政府不能采纳。其他三条措施是市场化行为,实施了也起不到救市作用。(本文根据向贵成采访录音整理)

第4篇

股票股市分析范文1:

股市路漫漫,淘汰无数英雄。

不掌握稳定持续盈利的方法,你注定在股市是个过客。

三年后,你是否还能在股市中纵横畅游?

三年后,一半的人要被淘汰,我不希望大家过早的被淘汰。

沉浮二十年,获得颇多,感悟颇多,唯有先考虑风险,再考虑收益,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你如果能在股市生存3年,那么后面基本盈利是没问题的。

跟随作,不仅仅是获得盈利,更能获得正确的投资理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先考虑风险,再考虑收益;以潜伏为主,波段操作;大形态选股,看长做短。这些观点,都是在股市生存的超级经验总结。

但是这些观点是与人性相违背的,人的本性是:买进就立即涨,不但要涨,还要大涨。

我的观点和观念,跟随我多年的粉丝,很多已经接受了我的这些观点,都稳稳的盈利了不少。

这就是质的转变!

第5篇

【关键词】股市 散户 投资 误区

近些年来,“炒股”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话题。从2007年10月开始,A股市场一路下行,累计跌幅已超过60%。在日常的股票投资活动中,笔者发现多数散户投资者多多少少都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导致投资损失。在散户投资的众多误区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散户朋友的十种典型错误,为散户朋友们今后的投资提供一些参考。

一、买入价本位思想

即无论何时、何种市况,都是以自己的买入价作为卖出或是继续持有的标准。散户朋友们这一错误具体表现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止赢止损”方法和原则。小赚不跑,小亏不出,大亏认赔,亏了不忍心割肉,放手让亏损持续扩大,这是很多散户投资者容易犯的错误。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大幅下跌,有的投资者甚至自作聪明,为摊薄成本向下买入摊平,结果越套越深。“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会割肉的是爷爷”是投资高手总结的经验。割肉一方面是为了保存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综合考虑了资金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买入价本位思想”是散户朋友投资理念狭隘的体现,也是散户投资者易犯的常见错误。

二、持股过于分散或集中

投资过于分散,表面上看起来可以分散风险,但是对于一般的散户来说,其实是一种极其分散精力的行为和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我有一位朋友只有7万块钱,持有10只股票。这位朋友以为分散持股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殊不知一匹再大的黑马有再大的力气,也拉不动装着9头瘸驴的车。投资过于集中,只买一只,违背了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一损俱损的教训。乔治.索罗斯说的好:“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记住千万不能孤注一掷!”根据笔者的经验,持股适度按股票行业和地域分配比较好,3-6只股票适宜,持仓要讲究立体性,投资和投机结合,短线和中长线结合。

三、依据所谓专家、朋友、小道消息或者是媒体的建议作为买卖的标准

在股票市场,我的经验是不要轻易相信股评专家等人的结论,他们的话只能参考。他们说的涨、跌和你所理解的涨跌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一般股民理解的都是短期行为,而证券研究报告说的却是中长期。缺乏主见和自己的投资标准,人云亦云,没有正确判断风险和市场的能力,只能让自己永远停留在业余水平。沃伦.巴菲特说:“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正确的做法应如江恩所说:“顺应趋势,花全部的时间研究市场的正确趋势,如果保持一致,利润就会滚滚而来!”成为股市赢家需要建立自己正确的投资哲学与方法,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要把“中国是政策市”等作为不学无术的借口,炒股实战技巧需要反复总结和摸索,不断地深入学习和领悟,才能为炒股赢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买卖时只喜欢限价交易,而不会利用非现价(市价)交易

有的散户往往会因为一、两分钱的便宜而因此误了最佳进入时机,这是典型的“拣芝麻丢西瓜”、“占小便宜吃大亏”的失败投资者。短线投资高手利用信息炒作波段,看准时机,利用市价果断成交,快进快出,往往受益匪浅。当然资历尚浅的散户投资朋友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的。

五、不敢买正在创新高的股票或板块,而喜欢买处于长期下跌趋势的股票

比如2007年6-10月,有色、煤炭、钢铁等资源型股票天天新高,但很多散户朋友在此类股票面前望而却步。以笔者周边的股票投资者为例,90%的人不会也不敢买那些正在创新高的股票,缺乏赚大钱的气魄和思想。美国人威廉. 欧奈尔说:“主流类中的股票,常能涨得惊天动地,但其他平庸个股,连一丝涟漪都不会起!”这类投资者不敢买入高价股,只喜欢买便宜股,他们不知道高价有高价的理由和“强者恒强”的道理。

六、急功近到,不愿长期持有

笔者身边很多散户朋友买卖股票就是典型的T+1,今天买明天卖,追涨杀跌,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不费力气赚大钱。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大多数的散户投资者思维当中。忍耐是一种等待,是庄家酝酿盈利的一种高超手段。很多好股票就是忍出来或捂出来的,对那些优质、成长性好和垄断行业的股票可以有长期投资的思想。万科董事长王石有个朋友叫刘元生,从万科创业起即买入其原始股持有到现在,400万元变为6.32亿元股票。巴菲特的一生中重仓过13只股票,7只股票赚了270亿美金。巴菲特最骄人的业绩是持有《华盛顿邮报》股票30年,股票价值增长128倍。

七、难以克服贪婪之心和不冷静的心态

很多股民朋友将人性的贪婪这一缺点在投资股票时进一步放大,表现得淋漓尽致。典型的是自己的账户资金升值已达20%、50%或更多,但还是不死心,不平仓,挣多了还想再挣更多。跌了甚至到深套以后,从恐惧、谩骂、后悔到连死了的心都有。比如经历2007年5月30日的风暴之后,笔者周边的很多散户朋友的市值大幅缩水,更别说今年以来的大跌,散户朋友跌的面目全非,中间永远不止损。但到现在上证指数2300点,周边散户在恐惧中抛售所有股票,把股票卖在地板价上。反复的追涨杀跌,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最终心灰意冷,以大幅的亏损离场而去。股民朋友炒股投资,就一定要克服人性贪婪和不冷静的心态这两个缺点。

八、不擅长学习和做功课

很多散户朋友喜欢把小道消息和电视上的股评当饭吃,不擅长学习是散户朋友投资股票的大敌。“股票是经济的睛雨表”,制约股票的涨跌因素相当复杂,股票供求、通货膨胀率、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股票的升降。这要求散户投资者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学习,不断进步,做好功课。投资总有失误甚至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懂得怎样在失败当中吸取教训,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同样的错误多次发生。“成功的方法在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弱点变成长处”。投资的成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美国投资大师杰姆. 罗杰斯说:“决定命运的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上市公司本身,而是投资者本人的学习、经验和判断”。

九、对股市缺乏基本的判断和信念

如很多朋友毫无道理的笃信大盘暴跌时,政府一定会出面救市;奥运会前股票一定涨;市盈率低的股票就是好股票;ST股票绝对不能买等等。把这些无稽之谈当成投资宝典,其实是误入歧途而毁己不倦。股票的投资经验需要时间积累和总结,或者前辈们反复总结出来的精华散户朋友可以借鉴和参考(仅此而已),如买进有信心、持股要耐心、卖股靠决心;短线炒消息,中线炒题材,长线炒业绩;买股要慢,卖股要快,持股要稳。不要在大涨后追高买进,不要在大跌后低位杀出;不要在利好公布后买进,不要在利空公布后卖出,不要买进有明显缺陷的股票等等,这些都是股民高手朋友们结合中国股市特点总结出来的精华,散户朋友当可以学习和引以为鉴。

十、心态不正,不够平常心

赚了嫌少,后悔自己没有在股市高点获利了结;亏了闷闷不乐,不敢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在股市投资,这些朋友是以健康受损和心灵受折磨为代价来投资的。不论盈亏,“知足者常乐,而贪婪者常悲”。炒股要有平常心,要有纯净的境界,证监会尚主席说的好,炒股要三闲:闲钱、闲时间和闲心态,这是散户投资者投资股票的一个真理。

在股票投资的误区中,以上十点是散户最容易犯的错误。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想靠炒股致富的散户朋友来说,如果不注意克服以上十种错误,则对炒股非常不利。实际上,我们要通过炒股发现自己的人性缺点,然后逐一克服,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这样我们的炒股水平和生活质量才会大大提高,财源就会滚滚而来。

第6篇

【关键词】股票指数 宏观经济 关系分析

一、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为季度数据,样本区间从2003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选取货币供应量、利率、居民消费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宏观经济变量,股价指数采用上证综指。为探讨股票价格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如下估计方程:

Y=β1+β2*X2+β3*X3+β4*X4+β5*X5

其中Y――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指数

X2――货币供应量M2

X3――利率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X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5――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实证分析,最终的方程估计结果为(X4、X5因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被剔除):

Y= 1604.445 + 0.012523X2 + 59.92394X3

t=(13.25896) (6.66547) (1.97583)

R2= 0.266920 F=27.75385 DW=1.597232

二、结果分析

(一)回归结果表明,股票价格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不是显著相关,这个结论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有分歧,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论解释不相符。这表明中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与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是关系不显著的。这也同时说明,股票价格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股票价格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水平,但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实体经济发展却不存在太显著的关系。

(二)从回归结果看,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影响显著,存在正的关系。可以如下解释: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可以通过3种效应实现:(1)预期效应。当中央银行准备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能够影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货币市场的预期,从而改变股市的资金供给量,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和规模;(2)投资组合效应。当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增加,但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投资收益)却递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所持有的货币会超出日常交易的需要,结果会促使部分货币进入股市寻求收益,导致股市价格的上涨;(3)股票内在价值增长效应。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率将下降,投资将增加,并经过乘数扩张效应,导致股票投资收益提高,从而刺激股市价格的上涨。以上3种效应一般来说都是正向的,即货币供给量增加,则股市价格上涨。因此,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正的。

(三)从经济学上分析,利率是货币的价格,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资金的供给来自储蓄,资金需求来自投资,而投资和储蓄均是利率的函数。利率下调一般会使投资者要求的贴现率下降,在预期股利不变的条件下,股票的内在价值将会上升。因此,股票价格指数与利率之间应该存在反向关系。但是,从回归的结果来看,确实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且结果显著性不高。

(四)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通货膨胀对股票指数没有太大的关系。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当前决策,还会诱发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货币贬值所激发的通货膨胀预期促使居民用货币去交换商品以期保值,这些保值工具中也包括股票,从而扩大了对股票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往往会为抑制其发展而采用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利率上升。此时,企业为了筹措资金,发行股票是较好的选择,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的供给相应增加。此时如果股票市场需求的增长大于供给的增长,则股票市场价格就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正的相关关系,否则如果股票市场需求的增长小于供给的增长,则股票市场价格就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因此,通货膨胀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不能确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股票市场受货币供应想影响比较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到进入股市资金的多寡,所以我国的股票市场具有典型的资金推动特征。

而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却关系不太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如主力庄家操纵、政策干预频繁等非市场力量对股市干预过强,导致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良性互动的传导途径受到阻滞,由此导致实体经济情况不能有效的传导到股票价格的表现上,引致股票价格波动不能有效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三、原因总结及建议

在中国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股市走势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现象呢?通过对比国外的经验,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股票市场规模太小。虽然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得到了快速扩张,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上,我国股票市场规模都是偏小的。

第二,股市的投机色彩太浓重。我国股票市场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与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较,由于散户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较高,投资者的投资仍带有较大的投机成分,比如市盈率较高;换手率较高;以及热衷于概念的炒作。因此价值型投资理念尚未取得绝对统治地位,以致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严重偏离,造成股票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7篇

乍看之下,似乎学历和炒股赚钱并没有必然联系。但细看之后却发现,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这两类低学历股民的赚钱比例均远高于平均值,而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这两类高学历股民的赚钱比例却都低于平均值。这一现象多少出乎人们的预料,因为人们一般都认为股市投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高学历、高知识的人群才更容易在这个市场中赚钱,可为什么在中国股市,没文化的却反而比有文化的更能赚钱呢?

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报告显示,学历与股市参与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户主没有上过学的家庭股市参与率为0.47%,小学1.44%,初中4.9%,高中10.53%,中专17.61%,大专23.57%,大学本科30.66%,硕士研究生43.66%,博士研究生29.17%。也就是说,学历越高的人群,投资 理财 新闻的意识越强,参与股市的比例越高。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当下的国情是:越是年纪轻的一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没有上过学的股民往往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年人,所以占比也很低,而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的股民,一般都出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70后”则以中专、大专生居多,而“80后”和“90后”则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与之形成呼应的是,报告还显示,在户主为青年的家庭中,炒股盈利的占16.14%;在中年家庭中,炒股盈利的占23.71%;在老年家庭中,炒股盈利的占30.30%。由此可见,炒股盈利能力往往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将这两份数据综合起来看,我们会发现,虽然在股市中,年轻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中老年人,但低学历的中老年人往往比高学历的青年人更容易在股市赚钱,这是因为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在股市中已经摸爬滚打多年。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入市的第一代股民,学生时代往往都遭遇了,因此大多没有很高的学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自学成才。经过市场20多年的冲刷淘汰,其中的大部分人早已退出市场,为生计而奔波忙碌,如今依然能够在这个市场存活的,虽然人数不多,但大部分都是高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年轻股民,虽然学历高,知识多,但投资经验还很少,许多人入市后还没有完整经历过一轮牛熊市的洗礼。加上年轻人急于求成,心态也容易浮躁,更容易听风就是雨,在追涨杀跌中,不断加大亏损。

一位证券公司客户经理也告诉记者,他在工作中的感受也和这份报告的结论相似。许多高学历的年轻股民,往往在入市前读了不少投资类书籍,谈起各种选股指标、K线理论和经济走势都头头是道,也经常能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消息,但实际赚钱的却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过于执着于书本知识,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急功近利,想赚快钱,总是拿不住股票,这在持续多年的熊市环境中,自然交易越多越容易亏损。相反的是,有些“40后”、“50后”的中老年人,虽然学历不高,有的可能连一本投资书籍都没读过,但往往都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多年的投资经验,久而久之,就让他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式,心态比较平稳。一旦买了股票,不会过多纠结于短期的浮亏,反倒是有不少的赚钱机会。

由此可见,炒股其实就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经验越多,往往越容易避开陷阱和错误。因此并不是低学历比高学历更容易在股市中赚钱,而是经验多的人比经验少的人更容易在股市中赚钱。“经验”而非“学历”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

基金经理成反面典型

在中国股市中,高学历、少经验的典型代表就是基金经理。据2010年8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当时可统计学历背景的547名基金经理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总共有78人,具有硕士学历的有435人,本科学历的有33人,只有1人是大专学历。如今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应该会更高,而那些明星基金的基金经理几乎清一色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可见硕士学历已经成为了基金经理行业最低的准入门槛,其中“海龟”硕士和博士更是不在少数,并成为基金公司宣传时常用的营销利器,其潜台词就是告诉投资者“高学历的专业投资人更值得信赖”。

然而正如上述调查所发现的,在股市中,高学历不等于更强的赚钱能力。这几年,公募基金跑输指数,跑输散户,出现巨额亏损的新闻时有耳闻。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源于当下基金业发展过快,基金业跳槽风兴起,公募基金专业投资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大量刚从学校毕业没几年的高学历“菜鸟”不得不临阵磨枪,匆忙上阵,大量“80后”基金经理赶鸭子上架似地被赶上了投资第一线。Wind最新数据显示,在目前6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727名基金经理中,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且从未跳槽的只有一人,从业超过4年的有192人,从业3~4年间的有79人,2~3年间的有114人,1~2年间的有158人,1年以内的184人。即当下有将近一半的基金经理从业年限不到2年。然而美国股票型基金经理掌管单只基金的持续时间平均有4.63年,如果将基金经理在基金业的从业年限加起来,时间更长。

郭主席的教导有没有用

学历可通过固定年限的学习得到,而经验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无论对普通散户还是基金经理来说,想要在股市中赚钱,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不是学习股市投资的专业知识,而是积累足够应对市场各种变化的经验。在股市中,经验比知识更重要。

有趣的是,不久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却给股民上了一堂投资课,他表示,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最好的投资准则就是遵循常识:一是购买绩优大盘股;二是适当分散;三是买入价格不要过高。另外他还提醒,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买股票的目标就应当是获取一个超过存款和债券利息的回报水平,至少能跑赢通货膨胀。这样能够为居家过日子增加一点财产性收入,为未来子女教育和自己养老做点准备。千万不能以买彩票的心态来买股票,天上不会掉馅饼。凡是想赚快钱、赚大钱、一夜暴富的,最终都会适得其反。

郭主席的教导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除了第一条准则属于特定投资品种推荐外,其他几条准则都是股市投资的基本常识。但这样的教导有没有用?答案却很难说。因为这些大道理几乎所有的投资教科书上都有,即使是那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股民恐怕在股市的摸爬滚打中也早就领悟到了这些道理。那些盲目跟风、听信消息、追涨杀跌的股民也并非不知道这些道理,只是他们缺少知行合一的勇气和力量,将这些道理融入到自己的投资实践中去的良好心态。从根本上说,股市投资就是在心态上不断磨练自己心智、不断克服人性弱点的过程。“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这些经验的积累和心态的磨练,绝非郭主席几句谆谆教导就能实现的。

短评

股市赚钱不靠教

前不久召开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和老搭档芒格坐镇现场,回答现场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其中有个商学院的学生问巴菲特,如果想要学习投资应该怎么办。按中国人的惯常思维,此时巴菲特应该回答:“我认为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可事实上,巴菲特却突然像个不知所措的小孩那样挠挠头,转向边上的芒格 。芒格思考半晌,冷不丁冒出一句:“我不觉得教育和会投资有什么必然关系。”全场随之笑声一片。

巴菲特的无语和芒格的大白话看似让人啼笑皆非,但实际上,这是他们几十年的投资经验总结出来的投资哲学:投资股市,并不是靠所谓的老师、专家、教授来传授各种或正统或偏门的投资知识和秘诀就能赚钱的。

如今的这项调查,再次印证了“股市无专家”、“投资无博士”、“有知识不等于会投资”等至理名言。在职场打拼,有时候高学历也不见得就有高收入,但学历至少是入职的敲门砖,但在股市中,学历则连敲门砖的作用也没有。

第8篇

一涨的杠杆牛和一跌的强平熊,已经基本尘埃落定。但这轮过山车行情留给股民、留给中外金融业乃至金融史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之一,险资的表现当然也是值得总结思考的。鉴于信息的可得性,本文集中分析在A股上市的国寿、平安、太保和新华四家保险公司。 行情分段解析

2014年开始的这轮行情虽然不像当年的“5・19”行情那样,有公认的行情启动日期,但大致而言应该是启动于2014年7月。后续的行情发展也大概是半年左右一个阶段。

1.牛市启动之前的仓位状况

由于我国股市已经是多层次的了,所以,不同指数的波动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作为重要参照指标笔者在表1中列出了代表性指数。

保险公司方面,表2显示,四家合计的股票及基金(根据2014年2月《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附件《大类资产可投资品种》的分类,债券型基金属于固定收益类资产、股票型基金属于权益类资产,所以,本文把各公司财报附注中列在权益资产下的基金全部视为股票型基金。但现实中可能也有例外,比如太保“经营业绩回顾与分析”部分列示投资组合时就把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列在“权益投资类”下,友邦2014年信息披露报告附注在“权益工具投资”科目下就列了“债券投资基金”,列明的当然我们就扣除,否则一律视为股票型基金)仓位是2013年底3387.67亿元、2014年中2977.11亿元,市值缩水12.12%,超过同期指数下跌幅度,估计净减仓200亿元左右,显得比较谨慎,或者说悲观,似乎没有预感到牛市的气息。当然,这也可能说明牛市来得太突然、是不期而至,甚至可能是在不该来的时候来了。在四家之中,国寿减幅最大、平安市值跌幅小于指数。

2.牛市第一波中的仓位变化

牛市启动之后,三季度其实不温不火,后来在11月份降息的推动下掀起第一波狂澜,到2014年底沪市综指超过3200点,从涨幅上已经超过50%,从历史对比上已经逼近2009年反弹高点,所以,多空分歧非常大,其后迎来了长达两个月左右的横盘。据此,可以把2014年下半年称为牛市第一波。正好,我们可以通过2014年报来观察险企的表现。

表3显示,四家合计的股市市值上涨了54.9%,与指数非常接近。但各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上半年有所减仓的国寿股份在下半年仓位市值增长显著超过股指、达到74%,明显存在净加仓;新华的加仓力度更大,导致股市市值增长接近85%;平安则可能没有多少净加仓;太保则明显大幅减仓,太保2014年三季报(太保是四家险企中唯一在季报里披露各类投资工具金额的公司)显示,股票基金仓位合计增加到500亿元左右(从公布数据702.2亿元中扣减200亿元的债基和货基),说明基本没有净减仓;但四季度在指数大涨50%的情况下市值反而下降,说明减仓力度较大,尤其对基金的减仓超过50%。当然,在整体减仓的情况下,太保交易性科目的股票仓位反而上升。

可见,在牛市第一波中,国寿、新华属于大幅加仓者,太保则是落袋为安者,平安大致是持仓不动者。

3.在2015年上半年疯狂中的表现

2015年初,股市指数进入盘整,后来在央行2月底、5月初密集宣布降息降准的推动下连续上攻,创业板更是歇斯底里似的暴涨,气势如虹。整个上半年,沪市上涨超过30%、创业板指数连续大涨接近翻倍。保险资金当然也表现不俗。表4显示,四大险企市值增长45%,也大致与指数持平。其中,新华再度拔得头筹,紧随其后的是2014年下半年已经大幅减仓的太保反手做多。2014年基本持股待涨的平安这次有所减仓,市值涨幅不及指数。国寿这次的市值与指数几乎同步上涨,净仓位调整不大。 牛市投资总账

在本轮牛市的两次大涨中,四家险企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整体结果如何呢?

1.股票直接投资表现

保险公司投资股市分为直接投资股票和通过股票型基金间接投资两种方式。由于多数公司的财报没有说明基金数据是否包含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为单纯起见,我们来看股票直接投资的表现。

表5显示,此轮牛市期间(2014年7月-2015年6月),四大A股险企股票仓位合计基本翻倍,与前述沪深300、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数同期的涨幅非常接近。但各家涨幅差异巨大。新华以翻番有余高居榜首、平安和国寿都是基本翻番、太保则增长30%(加上股票型基金合计增长近60%)。当然,仓位变化带来的收益还要看加减仓时机。这些最终体现在投资收益率上。

2.投资收益率表现

虽然严格来讲,保险公司之间的收益率是不能直接对比的、更不能简单以收益率高低论英雄,但是,权益资产在保险投资组合中主要承担追求相对收益率的功能,而且,这是一次时间点与财报时间点高度契合的短期大牛市,大致对比一下还是很说明问题的。

从表6可以看到,在投资收益率的披露方面,除了净/总投资收益率外,各家还可能自愿选择披露一些指标,其中国寿的综合收益率与太保的净值增长率大致对应,而扣除合营、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是国寿很独特的一个指标,因为国寿在计算投资资产时与众不同地排除了长期股权投资。

要想观察股市投资收益,我们需要关注总收益与净收益之间的差距,这是反映股市已实现差价收益率的指标,还要关注揭示可出售科目浮盈的综合收益率。

表6数据显示,如果忽略债市浮动盈亏的影响,在股市启动之前的2014年6月底,国寿已经有较多浮盈、太保也有一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国寿在牛市启动之时已经有明显减仓,因为减完仓其浮盈也还不少。

到2014年末牛市第一波结束之际,国寿由于兑现浮盈不多、对仓位净加仓,所以总/净收益率之差只有0.7、而浮盈却高达3.1个百分点;兑现比例较大的太保实现差价收益0.8个点、留存浮盈2.7个点;仓位暴增的新华实现差价收益0.6个点、留存浮盈未披露但估计幅度最大;平安居然总收益率低于净收益率,说明差价收益不敌减值损失,这一是因为牛市启动时平安高达8.79%的股市仓位中已经被迫计提减值超过70亿元,二是因为会计准则关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的规定使得年末股市的大涨不能冲抵被计提的损失,而平安又不单独披露保险投资组合的综合收益率,股市上涨带来的真实效果外界就无法充分了解。这也反过来说明,平安在2014年下半年的牛市第一波中有些仓位不是在持股坐轿、而是在等待解套。

在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第二波中,表现最抢眼的当属新华保险,到一季度末就已经实现了9.9%的总收益率,如果按5%的净收益率测算,则股市差价收益就把整个投资的收益率拉高了5个百分点。到6月底,新华进一步扩大战果,把差价收益率提高到5.7%!其他公司的操作方向是类似的,大幅兑现浮盈是主流。

国寿的差价收益率也高达4.7%,由于股市投资占比略低于新华,所以,两家公司的股市投资收益率应该旗鼓相当。6月末,国寿所剩的浮盈已经不多,只有1.5%。太保由于在2014年四季度已经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收益兑现,所以在牛市第二波中差价收益率只有1.7个点,且同时留存了1.4个点的浮盈。平安则借助牛市第二波打了翻身仗,兑现差价收益率2.6个点,由于其2014年末的股市仓位占整个组合已经达到12.33%,由此推算其股市落袋为安的收益率不及其他兄弟公司,至于留存的浮盈则未披露。

四家公司的上述轨迹可以用图1来直观展现。我们看到,2014年下半年,除太保初露锋芒外,三家都只略有提高;但从2015年一季报开始,新华就率先发力;到6月末,大家都释放浮盈,使收益率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综合表现指数辨高下

首先要声明的是,本文只想做实证研究,考察各家保险公司在一轮股市行情中投资操作的实际情况,以丰富理论认识。无意由此衍生出对有关公司投资能力的评价或者产生股票买卖的倾向性意见。本文也曾想对有关公司匿名,但考虑到引用的都是公开数据,读者很容易查出具体公司,所以也就实名研究,以免有故弄玄虚之嫌。但无论如何,下述分析只是就事论事,而且本文无法保证公开数据的系统完整性甚至真实性,所以读者不能就此评判相关公司的投资水平,如果据此买卖股票赔赚都与本文无关。

1.国寿股份

2014年下半年,7月份大涨和11月份降息之后,国寿的操盘切换到了牛市模式:在更高的点位净加仓。所以,当2014年股市以大涨收盘之时,国寿仓位大涨74%、而且有40%左右的股市浮盈敞口。进入2015年后,国寿重新趋向谨慎,浮盈变现开始增加,留存浮盈降到1.5个百分点。

国寿减仓与2015年上半年大盘股表现较弱之间或许有因果关系,但仅凭现有数据无法判别谁是鸡谁是蛋。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看到,2015年6月牛市结束之时,国寿的股市投资处在历史高位,似乎有一点美中不足。尽管在牛市启动时国寿是盈利减仓、在牛市顶点国寿留存的浮盈已经不多,但我们应该为国寿与大势同步点赞吗?做人要厚道,那就点赞吧。

2.新华保险

牛市启动之时,新华与国寿一样,都是股票基金仓位在5%以下,可能较好地规避了股市低迷的拖累。但牛市启动以后,它跟国寿一样也出现了战略大转变。在2014年下半年的第一波中,新华股市投资暴增85%,而且到年末也几乎没有减仓,使2014年的差价收益率才0.6个百分点,虽然它没有披露综合收益率,但留存浮盈应该是巨大的。

2015年上半年,新华再次进行战略转变:由只买不卖变为大进大出。一季度就开始大量兑现浮盈、二季度继续兑现,但同时到2015年6月末,其股市仓位继续大涨近74%、明显超过股指涨幅说明进行了净加仓。在牛市结束之时,其股市仓位占比高达15.13%,是四家险企中最高的。不错,新华是这轮牛市中实现收益率最高的,但它也是牛市结束时风险敞口最大的。经过一轮牛市,新华从乖乖女变成了女汉子。为你取得的收益点个赞、为你面临的风险捏把汗!

3.太平洋保险

太保和平安属于牛市启动之时股市仓位已经超过8%的公司,而且都在承受计提减值的煎熬,因为总收益率都低于净收益率。但太保的日子比平安稍好一点,仓位比例低一点,减值损失低一点,而且牛市启动之时已经实现扭亏为盈。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太保为什么会在2014年下半年的牛市第一波中大幅减仓。长期套牢之后忽然迎来,赶快兑现是完全理性、合乎情理的。

数据挖掘显示,太保2014年度的股票基金市值平均大约635亿元,年内实现差价收入69亿元,收益率超过10%;孳息收入25亿元,收益率大约4%,合计已实现投资收益率14%(不计浮盈),无疑大大超过其他资产类别。但不期而遇的疯牛似乎让太保改变了主意。

表7显示,太保在2014年四季度对基金大幅减仓80%左右之后,2015年一季度又在同等指数的情况下恢复了基金仓位,股票则有所加仓;二季度在股指大涨的情况下小幅减仓,最终表现为2015年上半年仓位增长超过60%。这样,太保就只在2015年二季度的小幅减仓中实现了拉高整个组合1.7个百分点的差价收入,大大低于兄弟公司;还留存了1.4个百分点的浮盈。不过,太保在牛市结束时的股市仓位只占8.62%,明显低于其他三家公司;其2015年一季度的加仓点位是上证3000点-3400点,与目前点位相当,所以当前处境应该是在盈亏平衡线上下徘徊。

4.平安集团的保险投资组合

平安是综合性金融集团,本文只关注其保险投资组合。数据显示,其净投资收益率一直处于行业前列,但股票差价收益率方面,由于牛市启动时背负比较大的减值损失或浮亏,在牛市第一波结束时都未能实现差价收益覆盖减值,而且,在牛市第二波中也只实现了拉高整个组合2.6个百分点的差价收益率,留存收益率没有披露,这个表现大致与太保持平。但是平安在牛市结束时的股市仓位占比高达接近15%。

5.基于牛市综合表现指数的比较

对于四家A股保险公司错综复杂、各有千秋的牛市操作结果,虽然不能简单认定水平高低,但作为学术研究,本文推出牛市综合表现指数这样一个指标,仅就上述分析涉及的牛市表现做一个学术总结。

本文认为,一个投资者在一轮牛市行情中的成果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综合分析:一是在牛市中实现了多少收益率(包括差价和股息),由于不是所有公司都披露这些数据,我们就用大家都披露的一个很近似的指标来替代:差价拉高的整个组合收益率(=财报公布的总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率),这个指标当然是越高越好;二是牛市结束时的股市仓位占整个投资组合的比例,牛市结束意味着股价下跌,这个比例自然是越低越好,在顶点清仓那叫股神;第三个指标是留存仓位的浮盈比例,这是剩余股票仓位对抗下跌的空间,当然是越高越好,可惜这个指标不是所有公司都披露,所以暂省略。这样,本文的公式就简化为: 牛市综合表现指数=差价拉高组合收益率-期末股市仓位占比

显然,牛市综合表现指数这个指标的评价规则是:算数值越大越好,由于表8的计算结果都是负数,所以绝对值小者为大。对太保我们计算了两个值,分别对应其他公司的基金全部是股票型基金或者包含非股票基金。

第9篇

全面向荣 步调不一

在任何的投资选择中,我都会先看成长市场的表现。A股6个月已累积了30%以上的涨幅,最近两个月在休息,以全球的经验来看,这是十分合理的。

由于国内的外汇管制,国际市场的热钱转向了港股市场中的红筹股。6月份,港股大约涨了5%,但红筹指数却涨了20%,可见全球对中国市场以及总体经济发展状况,仍兴趣盎然。

印度股市6个月只涨了5%,远不如A股,和其他市场相比也逊色不少。

在中印抓住大家眼球的时候,其他国家也没闲着。韩国最为剽悍,半年之中涨了30%,其经济活力已逼近中印两国。这源于韩国在电子、汽车、钢铁等产品出口上都表现不差,在内需上也有5%以上的成长。

新加坡股市上半年也涨了20%,主要因为内需旺盛,经济成长好,国家的发展方向明确。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去年在全球范围是少数赚大钱的公司之一。但20%的涨幅已然不小,在未来的一两个季度,需要大部分上市公司有高比例成长方可延续,因此不应该期望它会有超常表现。

马来西亚沉寂两年之后,2007年半年内就上涨25%,主要受惠于全球物价上涨:不论棕榈油或是锡矿、橡胶等,价格都大幅上升。它和泰国、印尼、越南等周边国家表现不错的原因类似,主要都来自天然物资的贡献。

续涨中暗藏契机

以上分析的结论是,高度成长国家,如中国及印度表现尚佳;后起之秀如新加坡、韩国涨势凶猛;港股因国企股大涨而表现亮丽;原料供应国如马来西亚等则表现中等。

虽然2007年资本不再过度追逐2006年涨幅已高的股市,但全球热钱对成长市场依旧十分关注,而且不断找机会切入。估计在未来的一两个季度中,当A股及印度股市休息时间够了,2008年又会是中国、印度等成长股市的天下。

第10篇

根据规划,全面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各项鼓励社会资本建设经营铁路的重大政策措施,研究推动东部地区有稳定现金流、资产质量优良的高速铁路企业资产证券化和优质资产股改上市等相关工作。

良好心态+针尖战法,就能在股市中实现稳定盈利,针尖战法是帝哥经常长期实战总结的战法,是能够带来稳定盈利的一种战法,掌握了这个战法加上一个良好心态,就具备了职业股民的能力,能依靠股市养家糊口。

在股市里做到稳定盈利,其实很简单,做不到的原因就是心态问题,本周的操作上,出现了一次失误,就是周四提示追涨了一支股,导致收盘潜套,好在周五高开冲高,保证可以获利离场,其他坚持低吸的个股,在买进当天收盘均保持浮盈。保持良好心态,恪守一种盈利模式,就能实现炒股养家。

小富靠拼,中富靠运,大富靠命。先靠拼在股市中赢得小富,保证自己在股市中活得长久,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赢得好运,然后最终有好命,小富是大富基础和根本。

欧洲三大股指悉数下跌。英国富时100指数收涨0.35%,报7383.90点;法国CAC40指数收涨0.56%,报5360.09点;德国DAX指数收涨0.46%,报13000.20点。

    白马股持续回调。沪指昨日继续低开低走,收盘下跌0.94%,收报3322.23点;深证成指走势更弱,重挫1.92%,惨遭四连跌,收报10954.18点。两市合计成交4314亿元,行业板块普跌,白马股持续回调,中兴通讯、比亚迪跌停,京东方A、天齐锂业、中国联通、烽火通信、华大基因、赣锋锂业逼近跌停。点评:A股的所谓“价值投资”非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才最显价值,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A股狂炒白酒、钢铁、券商、银行算什么价值投资?

第11篇

曾经是海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特例”的B股市场,在经过2008年的风吹雨打之后,终于又迈入新的一年。不过,对于B股的前景,投资者似乎越来越迷茫。在H股、红筹股等大行其道之后,B股的留存本身也成了争议性的话题。“B股之王”胡野碧与财经观察家潘大两人的观点交锋,或许会为读者给出答案。

反方观点{B股前景堪忧}!文/方明

现任睿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并兼任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顾问的胡野碧当年曾经亲自将大批的B股公司推荐给海外投资者,并由此赢得了“B股之王”的荣誉。不过,事隔多年之后,这位湖南才子坦承,B股现在已经沦落至对决策者无足轻重的地步。是否要继续投资B股?他个人认为,散户应该谨慎考虑。

近期,胡野碧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就B股问题畅谈了他的见解。

M:《钱经》H:胡野碧

M 你是当年的B股之王,能否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中国B股当年诞生的原因?

H 这个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我估计真正还能详细介绍这个市场当年情况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过我倒是很有印象,因为我当时作为香港首批从海外引进的专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是以推介B股为主要职责。

简单地说,当初中国设立B股是为了让海外投资者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当时还没有QFII,海外投资者希望能参与投资内地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但是又没有什么门路――当时还没有H股和红筹股等概念,因此内地考虑之后专门开辟了一个B股市场来满足这些投资者的需要。但是B股市场其实是个发育不完全的“早产儿”,在它之后不久,中国就开放中资企业以红筹股和H股等形式在香港市场上市,海外投资者很快发现这个市场更为成熟,流动性也更强,因此渐渐地就对B股市场失去了兴趣。到了2001年,B股市场对内地投资者开放,许多国外投资者乘机逃离了这个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市场已经和原有的设立初衷相去甚远了。

在B股出现这些被冷落的情况之后,海外机构或是投资者有没有对你推介的B股表示不满?

B股的发展的确让不少海外投资人不太满意,在当时低迷的市场上,外资找不到退出的机会,在H股发展起来后,B股又进一步被边缘化。但是这更主要是市场决定的结果,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其实现在大部分外国投资者已经把股份转卖给内地接盘者,所以现在B股的投资者已经完全和早期的完全不同了。

在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之后,内地的B股市场已经越来越冷清,你现在再来看看当年自己承销的B股,内地投资者应该继续追捧B股吗?

我离开B股市场已经很长时间,我的意见并不一定中肯。不过有一点很实际,B股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微不足道,是否要投资不敢说,但是B股投资者至少不应该再加码,因为它的成交量过低。我记得曾经有段时间B股整个市场的日均成交量只有200万港元,和A股、H股根本没法比。如果持有B股,其实可以趁反弹退出,因为在A、H股发展之时,持有B股的机会成本很大。

现在市场上有声音说应该让B股完全退出,甚至有人提议让上市公司回购B股股份,或让AB股合并,你觉得用哪一种方式让B股退出历史舞台比较好?

回购股份是个比较复杂的举措。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是否有充足资源来完成这个目标也是一大问题。至于AB股合并似乎谈得更多,不过这又涉及汇率自由兑换问题,至少近期还不好解决⋯⋯从整体来看,B股目前成交量很小,上市公司要通过它进行再融资也比较困难,关注这个市场的投资者并不多,所以谈B股的退出估计时间还不是很到位。在A股市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我估计短期内决策层还不会谈论这方面的细节。

正方观点{B股是个大金矿}!文/潘大图/刘涛

A股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主流交易品种。在熊市中,不少A股的价格已经趋于合理甚至低估,带来了长期投资的机会。不易为普通投资者认识到的是,A股估值偏低,往往意味着B股价值的严重低估。

从法人股获利案例看B股市场

股权分置改革以前,股票有三个流通市场,分别是A股、B股和法人股市场。上一轮熊市中,A股市场平均PB最低跌至接近1倍,法人股转让价格更是出现了严重低估。有少数投资者囤积了一些法人股,后来获得了暴利。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法人股市场与A股市场合并,这时候B股市场就成为唯一暴利的来源。

史玉柱在上轮熊市期间,通过旗下上海健特生命科技公司,低价受让了大量华夏银行法人股,并在股改解禁后减持,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人称“上海法人股大王”的刘益谦则通过参与拍卖等形式以超低价购得数十家上市公司法人股,并因此在三年后成为了汤臣一品最年轻的业主。

B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相同点:首先,B股和法人股的流通市场都在A股市场之外。其次,两者的参与投资人数都明显少于A股,B股和法人股市场极差的流动性,导致了流通价格对A股有可观的折让。最后,B股和法人股都与A股具有一样的分红权和投票权,只是由于历史关系被人为地分裂至不同市场流通而已。

B股和法人股类似,最终都将与A股合并。笔者认为,本轮熊市购买B股,与上轮熊市购买法人股是一个道理,有很大的雷同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收尾阶段,B股市场将成为投资者抓住制度性机遇的最后机会。投资者完全可以考虑开始囤积一部分B股,而不是在事后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那没有意义。

自从2001年我国允许境内居民购买B股后,投资B股就变得越来越方便,2007年改革居民购汇制度后就更是如此。中国和美国不同,很多事情是按人头来算的,不是按家庭来算的,比如所得税,又比如购汇额度。因此,对于外汇需求较大的投资者,可以使用亲属的购汇额度。

值得B股投资者注意的一点是,不论你当初汇入券商保证金账户的资金是现钞还是现汇,汇回银行之后将统统变成现钞。现钞买入价大约比现汇买入价要低1%左右。

投资B股体现了巴菲特的思路

有观点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在中国行不通,这是因为他们将巴菲特的思想生搬硬套于中国市场,最终得到了与“东施效颦”一样的结果。

巴菲特的一个重要投资思想就是买便宜货。有的投资者,整天埋头苦干,努力在A股市场寻找“便宜货”,却对偌大的一个B股市场视而不见。还有的投资者,读了巴菲特的书,却拒绝运用于实践,这种人是典型的“伪巴菲特迷”。笔者认为,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思想,要善于活学活用,急学先用,在“用”字上狠下工夫。

另外一部分投资者,对所谓的“大小非”持股成本低非常不满。可以预见,在未来B股市场与A股市场合并的时候,这种声音还将再次出现。不排除届时有人要说,你当时0.5美元或者2港元一股,怎么能出来以十几元、几十元人民币的价格砸盘呢?证券市场的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过去的案例总是会一再重演。

投资者如果觉得大小非赚了钱,不妨总结他们的正确盈利模式,要争取比它们赚得更多。笔者认为,大小非上轮熊市购买法人股,与投资者现在购买B股,是同样的思路,都是买便宜货的思路,也是巴菲特的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B股市场上市公司素质良莠不齐,需要投资者具备较强的辨识能力。在投资额较大的情况下,还应对资产规模偏小的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在这方面,B股投资与A股投资是一样的,应坚持自己投资上市公司的一贯原则。

B股是最后的制度性金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地方已经缺乏继续改进的余地。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而言,B股市场是可以获取制度性收益的最后一块金矿,也是很多人这辈子在资本市场所面临的最后一次制度性获利的机会。改革开放这30年的各种案例告诉我们,把握改革脉搏的人,都可以获得实际的好处。而B股市场的机会一旦错过,未来靠真功夫、真本事获取投资收益,将比获取制度性收益要困难得多。

各位投资者,不要在几年后恍然大悟,2008、2009年的B股真的很便宜,更不要今天骂完低成本获得法人股筹码的大小非,等几年又去骂现在低成本获得B股筹码的人。

出于保证重大改革稳步推进的目的,B股市场改革进程可能不会跨越证监会主席的任期,因此B股改革在下一任证监会主席任期内启动的可能性较大。

第12篇

“过度忧虑往往于事无补,中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经济刺激方案,将会有助于经济在下半年走稳,股市强劲反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的信心有所增强。面对挑战,白领们可以化压力为动力,此时更应通过稳健理财和科学的资产配置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东亚银行(中国)副行长林志明对《小康•财智》记者说。

白领理财 稳健为先

为了应对当前就业形势低迷所致的潜在收入减少的风险,家庭的资产配置应优先考虑安全性和流动性,即投资首先要考虑保本和易变现性,其次才是追求较高的收益。根据以上原则,林志明建议当前可将大部分资产配置在风险较低,收益有保证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上,比例控制在不低于50%的水平,具体可以考虑购买银行中短期理财产品,投资期限通常为3到9个月。这类产品通常挂钩利率、汇率等,有机会实现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收益。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透过结构性保本产品来把握市场投资机会。去年金融海啸之后,一大批采取市场中性策略的产品应运而生,这类产品通过相对表现、涨跌双赢等设计结构,实现了不论市场升跌均有机会获得潜在收益。东亚银行(中国)的全天候系列理财产品就属此类,为投资者赚取了较为理想的回报。此类产品适合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但又希望有机会获得相对较高收益的投资者,而且一般都设有定期赎回机制,也保证了一定的流动性。

在确保主要资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之后,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赚取高收益。目前的股市走势比较强劲,春节以后的涨幅已经接近20%,投资者重新入市的热情高涨。不过,正如林志明年初在专栏文章上指出的,要把握牛年股市的复苏投资机遇,在市场波动仍很大的情况下不宜盲目追高,而应以逢低吸纳波段操作为主。急涨之后的市场风险加大,经济复苏并不是一蹴而就,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还有可能进一步放慢。因此切不可过度乐观,以免重蹈“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覆辙。对于空仓的投资者来说,只需耐心等待市场调整充分之后再择机介入。而前期早已入市的投资者则可以乘市场东风,享坐轿上涨之惬意,同时莫忘采取适当的止盈方法来保卫胜利果实。

最后,林志明也提醒投资人警惕潜在的通胀风险。自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全球央行大幅降息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各国政府也纷纷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金额之巨动辙以几千亿、数万亿来计。一旦经济出现好转,通胀压力很可能会重新浮现。为了对冲未来潜在的通胀风险,可以开始长线布局参与一些商品方面的投资,投资比例可考虑控制在10%以内。例如:具有保值增值功能的的挂钩黄金保本型理财产品或其他仍处较低位置的挂钩商品产品。

见底曙光初现

把握“折”后良机

作为全球金融海啸的一个副产品,“打折”已经成了人们见怪不怪的名字,若是遇到坚守原价甚至提价的商家,甚至还容易被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正如聪明的主妇擅长把握商场各类打折信息,精明的投资者亦是如此:趁市场挥泪甩卖的阶段,找到“折”后的投资良机。

林志明一直强调,市场大跌之后存在投资机会,A股一度较最高点打了“三折”还不止,即使近期有所反弹,仍只相当于“四折”左右。当然,在市场波动性仍很高的情况下也要注重防范风险,建议考虑A股和H股均衡配置,结合一些中性策略的投资分散风险。

以史为鉴可见未来。总结最近一个世纪的历次股灾情形,平均调整幅度在70%,见底过程大约要一年半。本次A股的调整从幅度和时间都接近这个平均水平,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市场下行空间比较有限。举例而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由于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泡沫破裂所致,当时A股和H股在危机爆发后大约用了一年时间探底,之后两年的反弹幅度达到70%左右。

虽说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林志明相信,内地和香港市场具有比较良好的收益前景,并非空穴来风。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胜十年之前,国内居民储蓄率接近50%,外汇储备高达2万亿美元左右,具备实现经济自我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扩大公共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帮助减少国人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之后,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四万亿投资计划横空出世,十大产业振兴政策相继出台,降息和减退税措施连续不断。政策组合拳出击之下,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率先复苏,对中国股市起到有力的支撑,今年以来A股的强劲反弹就是证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几个月中A股涨幅超过H股约两成,导致H股的价格水平比A股还低50%,可谓“折上加折”,以点位衡量的话,大约仅相当于上证指数1000点左右的水平,对内地投资者颇具吸引力。从中长期来看,以来与内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H股这一价值洼地也将日益受到关注。林志明预计,A股和H股之间的差价最终将会不断缩小。此外,港股市场还存在北水南调的制度机遇,因此蕴含着很大的投资机会。

综上所述,A股和H股经历大幅“打折”之后颇具有投资吸引力,且两个市场各具亮点。若想二者兼得,林志明建议可以透过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对A股和H股进行平衡配置,在保本的同时把握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复苏投资机遇。同时在组合当中可以配置一些非方向性、与市场相关度较低的资产,以分散单一类别资产的投资风险。

购置理财产品 保本首位

为帮助投资者通过稳健的投资分享国内股市潜在的机遇,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审时度势推出全新「溢利宝人民币投资产品系列17――A50中国指数基金保本投资,认购期为2009年3月4日至2009 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