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时珍的事迹

李时珍的事迹

时间:2023-06-06 09:3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时珍的事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李时珍的事迹

第1篇

在小学教学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应利用好语文课堂这片沃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巧设问题,激发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体验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如通过《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科学家斯帕拉捷做的实验是分别蒙住蝙蝠的眼睛和嘴巴,塞住它的耳朵,得到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斯帕拉捷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实验?是蝙蝠没有鼻子,还是科学家的疏忽?鼓励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体验探索的乐趣。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等等,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

二、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非常必要。如《太阳》这一课的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第(1)题是:太阳离我们有()……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要是把填上的数字换成“很远”、“很多”好不好,为什么?)在括号里,应分别填上:“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三千五百年”和“二十几年”,用上这些数字进行说明可以使文章具体、通俗、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比“很远”、“很多”显然要好。这样把词语进行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的第5、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太阳和雨、雪、风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他们思维的系统化。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太阳和雨、雪、风的关系,加深印象,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动手、动脑、动口,又能加强思维的训练。

三、升华思想,培养科学的品德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品德是科学活动的灵魂。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科学并从事科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介绍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在教授本课时,我们可以在揭题时,较为详细地介绍李时珍的生平事迹。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李时珍当时面对的种种困难及他为了区分“鸡肠草”与“鹅肠草”药性的区别,不顾危险,亲自试验,使学生对他的科学的精神境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他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们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四、课外延伸,拓展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教授《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我们可在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阅资料,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利用学生课外查阅的资料再进行生动,有趣地补充,互相交流。最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海底的一种生物,做上头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特性,学生一定会得到远大于书本上的科学知识。

当然,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灵活。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向课后延伸,通过学生课外查阅与交流达到更好的效果,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第2篇

一、抓住文本的题旨,感知情商

课题是文章的眼,透过眼睛,可以看到文章的“灵魂”――内涵。文章的题,每每揭示文章的中心或披露文章的主人公和主要内容,抓住课题并理解题旨,有利于学生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能够准确、到位,那么将对整个文本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文本紧扣课题,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去逐层叙述的。理解课题中的“励志”一词至关重要,而当学生理解了“励志”的含义以后,教师随之提出如下三个问题:(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2)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3)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文本,必然会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情商所感知。学生读懂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这Ω形蛐毂鸿勤学苦练的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紧扣文本的关键词语,咀嚼情商

在小语文本阅读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中的某些关键词语,细嚼细品,每每是文本阅读教学的精彩之处。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例,在细读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紧扣“一百多里路”“20多年”“6次修改”“500多万字”这几个带数字的关键词语,引领学生探究思考:读到这几个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文章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咀嚼谈迁刻苦治学和坚定信念的情商。

三、剖析文本的精彩语段,探究情商

剖析文本的精彩语段乃文本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剖析、探究、欣赏、感悟文本的精彩语段,从而达到探究情商之目的。

例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4至7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关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有较强的思考和认知价值,宜“统整”而不宜琐碎。(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找出来读一读。(2)在阅读时,把直接描写叶欣行为和语言的句子画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了叶欣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和情商?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如“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就会加深学生对叶欣崇高情商的感悟。理解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叶欣行为和语言的句子,要读出叶欣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对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读出学生自己对叶欣的敬爱和爱戴之情感。

通过这样的设疑、质疑、讨论、交流、理解、朗读,使学生探究出叶欣护士长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受到叶欣崇高情商的感染与熏陶,完成对文本精彩语段的阅读与理解。

四、驻足文本的重点,品味情商

学生在初读感知、积累表象的基础上,教师再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内容,挖掘其中的情商因子,引导学生去探究、咀嚼、品味、欣赏、感悟文本字里行间深刻的情商内涵与精髓,了解表象背后的情商深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甚至是“弦外之音”。

例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1)“李时珍……厚厚的蜘蛛网。”(2)“嗯,长年累月……吃点苦也是值得的。”(3)“它们的叶子……生嚼无涎……”。这几处重点内容,从不同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高尚品质是指导学生精读和驻足欣赏、品味的重点所在,当然也是培养、熏陶学生情商的绝好内容。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谈谈看法或理解。品味第一处时,应抓住“灰尘、青苔、蜘蛛网”等表现环境恶劣的词语体会古寺的荒凉与简陋。第二处应抓住两个对比,即“破庙”与“家里”;个人吃苦与“万民得福”的对比。前者强调“苦多了”,后者强调吃苦值得。这两处对比,集中凸显了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伟大精神。第三处要让学生于朗读中领悟到尝药是很危险的,李时珍中这样做是为了“万民得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李时珍那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受到李时珍高贵品质的感染,于朗读、理解、品味、欣赏中悄然培养了学生的情商,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效。

第3篇

一、归纳小结法

教师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小结,以增强学生记忆,加深理解,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如”尿的形成和排出”学完后,归纳为

如下几点:2个作用(滤过作用、重吸收作用);2次毛细血管网的形成;3个比较(血浆与原尿、原尿与终尿、肾动脉中血液与肾静脉中血液);1种疾病(肾小球肾炎);3点意义。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零碎分散变为集中,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化、完善化,

二、创设悬念法。

·,给学生创设悬念,主要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一种非弄懂不能满足愿望的心理状态。一堂课讲完了,按所讲内容设疑,来个“课尽而意不尽”,能激起学生课外探索的兴趣,开拓思路,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如学习了蚯蚓后,我提出这样的假想:“如果把蚯蚓放到太阳光下,结果会如何?”下课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有一部分学生预习了昆虫后才找到了答案:因为没有外骨骼,蚯蚓会由于水分大量被蒸发而。死亡。这样也就解决了预习难的问题。该法承前启后,使相互独立的每一节又浑然一体。

三、比较异同法

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生物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生物课的结尾就要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新旧知识构成一个知识网络。避免知识的混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如讲了“生物反应器”和“转基因生物”,前者是人类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产品,后者是人类改变生物体内的基因来改变生物的性状,但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涉及到“改变基因”,这两种方法对人类有

许多好处,其中就有一个是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从而强调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经常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四、事实震撼法

在生物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也是生物课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肩背药筐,“东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一一《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迹。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这样学生既受到理的教育,又受到情的感染,情理交融,激发了学生的内动力。

五,幽默风趣法

第4篇

关键词挖掘德育渗透生物学科教书育人

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如下目标:“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这对每位生物教师来说,都是一种鞭策与考验。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其德育教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及语文课等学科。那么,如何才能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从而演绎生物课堂的美丽与精彩。

一、挖掘教材资源,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科教学

的重要任务。倘若能够认真钻研教材,你会发现,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一)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

我国气候条件多样,自然条件复杂,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

材中,“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全世界的种子植物约有26万种,我国约有3万种;全世界的哺乳动物已知的约有4340种,除家畜以外,我国有野生哺乳动物约580种。”“我国是裸子植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其中,银杉、水杉、银杏和秃杉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世界上的鸟类已知的有8730多种。我国有鸟类1200多种,是鸟类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等内容,都是进行爱国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生动教材。

(二)举世闻名的科学成就

从古到今,我国在生物学领域有许多举世闻名的科学成就。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四节中的介绍:1578年,李时珍完成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的编纂。他科学地将其收录的1892种药物进行了分类。首先分为16部,16部以下又分为60类。而林奈提出类似的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比李时珍晚了一百多年。再如:七年级上册“走进生命科学”中“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的彩色插图的展示。

这些材料表明了我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好好利用这一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挖掘教材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我国生物资源极其丰富,这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

行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理应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水中的藻类植物》一文告诉我们,藻类植物是水中有机物的生产者,为浮游动物和鱼类提供饵料。海洋中的藻类植物释放的氧气年产量可达360亿吨,占地球大气含量的70%。但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藻类植物过度繁殖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例如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面积“赤潮”现象以及淡水湖泊发生的“水华”现象。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太湖“蓝藻”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三、挖掘教材资源,陶冶高尚人格

生物教学,不仅要传授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教材资源,创设教育情境,陶冶高尚人格。例如,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当学生通过介绍,了解到 “肾脏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隐形杀手’之一。我国目前约有100万尿毒症患者;我国尿毒症患者以每年12万人的速度递增;全球每年因尿毒症死亡的人数不下100万……”后,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一)假如你的亲人不幸患上了尿毒症,你是否愿意提供自己的一个肾脏?(二)当你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是否愿意捐赠自己的器官?

这样的教育意在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博爱精神,陶冶高尚人格与灵魂。

四、挖掘教材资源,培养探索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生物科学家锲而不舍,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的《昆虫》中,有这样一段话:“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经过40多年的科学实验,以严谨的态度、仔细的观察,用大量翔实的资料,优美生动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各种蜂类、蚊、蝇等几十种昆虫,还绘制了许多多姿多彩的生态图片。终于在1878年写出了第一卷《昆虫记》,此后每隔三年就出版一卷,直到1910年共出版了十卷《昆虫记》,完成了长达4000余页的巨作。世界科学界公认他是最先在自然界中系统研究和观察昆虫一生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翔实地记录了昆虫生态行为的实践家。”这段文字高度概括了法布尔为生物科学所作的巨大贡献,意义非凡。

学习这一节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而且有必要通过拓展介绍,让学生走近法布尔,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勤于观察,严谨务实,勇于探索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第5篇

一、比喻,让议论可亲可敬

议论文在于表明观点,阐明道理,而不少观点与道理,抽象而深奥,如果直截了当的分析,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精彩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辞、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

如《驾思想野马 创美好明天》一文这样写到:“当我们驾马启程时,我们不应该朝秦暮楚,忧心忡忡,而需要跨上一匹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去创造人类幸福的明天。野马蹄疾,飞越天堑,此刻,我们会想起曹雪芹十易其稿,写就《红楼梦》;苏轼数载寒窗,苦守赤壁,吟唱《赤壁赋》;李时珍清贫乐道,留下《本草纲目》……”标题精彩,用“思想野马”来喻思想创新,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来喻创新要一心一意,形象而生动,亲切自然。

再如有人在阐明“以柔克刚”的道理时,运用了这样几个比喻:“绳子很软,棍子很硬,但世上只有绳子捆棍子,没有棍子捆绳子。舌头很软,牙齿很硬,但当牙齿掉完了,舌头依然非常健全。”你看,如此说理还会令人生厌吗?能不让人信服吗?

二、排比,让议论咄咄逼人

排比如同一束“集束炸弹”,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规模效益。排比用于说理则周密严谨,用于论证则气势磅礴。排比说理,可增大信息量,使文章行文紧凑,增加说理气势,让文章咄咄逼人。

培根《谈读书》开篇就用了一组排比:“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循循善诱,娓娓细谈,让你在诗意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

《要善于纳谏》一文这样写到:“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当初楚怀王能听取屈原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悲剧?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得个病入膏肓的结局?……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者先一组排比历数商纣王、楚怀王、蔡桓公等古人拒谏的可悲下场,后一组排比列举秦孝公、鲁庄公、唐太宗等善于纳谏的史实,树立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洁凝练,概括力强,读来让人顿感酣畅淋漓,神盈气足。

三、引用,让议论稳如泰山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议论文如果能恰当地引用诗词、警句、俗语等哲理性的语句,不仅言简意赅,而且还给语言增添几丝灵动的色彩,给文章增添一些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极强的生命力,时常为大家所用。一同学是这样论述“美”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春的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夏的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秋的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冬的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朴素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幽静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高洁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奉献美。微笑是美的,问候是美的、同情是美的,美,无处不在!”

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它浓缩了经验和哲理,是语言中的钻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提升文章境界。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的,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悟到她。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第一则名言含蓄,富有哲理,引人玩味,罗丹名言通俗易懂,两则名言相得益彰,巧妙引出话题。

四、举例,让议论养眼悦目

摆事实、讲道理是我们常用的手法。议论文一般采用事迹并列的方法,它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名人的主要事迹,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人心悦诚服,使人耳目一新。

请看以“执着”为话题的片断:“执着: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执着’。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些先辈们,为了一个可道而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执着得可爱,可敬!你看,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你看,积土成山,水滴石穿,春蚕吐丝;你看,锲而不舍、面壁十载;皓首穷经,他们的成功,哪一个不是执着……”

第6篇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要半途而废。保尔.柯察金就是好的榜样,是他,让我知道了“坚持不懈才会成功”这个道理。以下和大家分享相关的榜样的力量事迹心得感想范本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参阅。

榜样的力量事迹心得感想一

榜样,就是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值得自己去学习。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榜样。可我有一位榜样与众不同,她并不在真实世界中,而在一部动画中的主角,她名叫巧克莉。

吓你一大跳吧!也许你会说:“不是吧!竟然以卡通人物为榜样,真够酷的!”可我认为她虽然是卡通人物,但是就算是卡通人物也可以向她们学习啊!也许你看了我这篇作文也会喜欢上她呢!

她勇敢!那天,她和她好伙伴香草正在爱心工厂进行女王后补的考试时,受到诺雅尔的袭击,面临危险,她却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当三位员工快被机器所伤时,她却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救了那些员工一命。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有谁做到这一点呢?这样的人一定很少。以前总有人说某某人舍几为人,可在现在,有谁会真正关心他人呢?有人说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可到了关键时刻有谁会出来承担?然而没有。

她有毅力!那次她和伙伴们为了救朋友而去可可亚沙漠找一位魔女。在可可亚沙漠,当他们都走到筋疲力尽时,她的伙伴们都气萎了。只有巧克莉还没有气萎,凭着这鼓毅力,终于找到了那位魔女。你或许知道某某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你知道他们背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是从无数失败中一步步向成功迈去。这靠的是什么?毅力!

每当我遇到坎坷时,总不会忘记她有一个坚强的笑容,笑容背后隐藏着毅力、勇敢……

榜样的力量事迹心得感想二

极少有几个生活中的榜样是完美和纯粹的,她或许是极少中的一个。——题记

在漫漫人生路中,我们总会追赶着一个人奔跑。这个人就是榜样。每个人都有榜样,我也不例外。

我的榜样是和我做了八年同学的李奕婕。她有圆圆的脸,大大的眼,最美的还是她那对弯弯的眉毛。

上小学时她的学习成绩没有现在这样突出。

上初中后,她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一跃成为班级的前三名,年级的前五名,这让我惊讶不已。

我想这一定是她聪明的原因吧!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她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真正原因。

那是去年冬天,路上很滑,还淅淅沥沥地下着点雪。因为这种原因,学校决定不让我们上晚自习了。当我们全班同学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欢呼雀跃,一蹦三尺高。

只有李奕婕在默默的收拾书包;当我们兴高采烈地说着回家后要玩的游戏时,也只有她在一旁为不上晚自习而感到惋惜。

通过不上晚自习时我们与李奕婕态度上的对比使我想起了语文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态度决定高度。"我想态度好是李奕婕同学学习好的一个原因吧!

除了学习态度外,她还有一个明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我呢?是啊,我呢?我每次一回到家先坐在电视机前死皮赖脸地待会儿再做作业,作业上不会的题就空着,更别提“三清”了

“榜样是用来瞄准的,而不是用来射中的”,“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瞄准树梢飞得远”。这两句话是用来形容榜样作用的吧。

我会以此为戒,学奕婕同学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争取让自己早日迈上通往远方的台阶!

榜样的力量事迹心得感想三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我最爱看并且感触最深的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里主要讲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小时候因为太顽皮被神甫打还被赶出学校,母亲也没少打骂他,可他没有放弃,在一家店里做工自食其力。长大后,保尔又参了军,他在战场上被砍了许多刀,三次逃脱死神的魔掌,靠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最后,因为伤太重,导致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现实的残酷没有保尔,他没有失去信心,一直坚持着,写了一本巨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我赞叹,但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憾!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历尽了人间的磨难,被学校开除、被迫打工养活自己、战场上受了很多伤、瘫痪、双目失明……这些种种的困难根本就熄灭不了他心中那永不言败的火焰!在我们看来,学业的失败都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了,更别说其它的了。他的这种顽强的意志实在是令人佩服啊。记得书的结尾写的“保尔没日没夜地写着,别人都说他疯了”,像他这样双目失明并且只有右手能动的人竟然能整日整夜地不怕苦不怕累,凭着顽强的毅力写出一本巨著!看到这里,我想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不禁惭愧极了。

去年,我放弃了弹了三年的钢琴,为自己找借口说什么作业太多,没时间弹,其实我是嫌弹琴太枯燥,太烦,而且耗去了我玩的时间。当时,我沾沾自喜,果真空出了好多时间让我玩。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我看了这本书,被书中的主人公顽强的精神所打动,我才猛然醒悟: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才有胜利!于是,我又重新开始了弹钢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在,水平又有提高了。是啊,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就像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司马迁写《史记》用了20多年。他们中哪一个是只用一点点时间就完成著作的?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要半途而废。保尔.柯察金就是好的榜样,是他,让我知道了“坚持不懈才会成功”这个道理。

榜样的力量事迹心得感想四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些人。这些人看是那么平凡,却拥有着一颗高尚的心,他们就是我每天都会看到的清洁工人。他们每天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风雨无阻,每天都抱着热情的工作态度,在最快的时间内把工作完成最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整洁。每次看到干净、整洁的路上有一些垃圾或树叶,他们都会把它们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即使不在他们工作的区域。

有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一个路口旁的井盖没有了,积水迅速流进井里,形成了一个漩涡。路上的行人都纷纷绕过去,视而不见。这时出现了一个身穿橙黄色衣服的老人:他推着一个三轮车,手里拿着几根树枝。只见他放下三轮车,把树枝搭在井口上。但是水流太快,树枝反被吸了进去,老人只好站在井口边对着过路的行人说:小心!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这一幕被我深深的记在了脑海里,让我感动万分!就是这样一些小事,如果放到我的身上恐怕连想都想不到去做。他们诠释了对社会的奉献、对工作忠诚的意义!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他或平凡,或伟大,或是一个并不起眼的人。他们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事,都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事迹心得感想五

她的学历并不算高,她的个头并不那么高挑,她的模样并不是那么漂亮……。但是她却是我心中最棒的人,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她在敬老院工作,当她对待老人不像其他工作人员那样不耐烦也不像他们儿女那样不闻不问。在照顾老人的时候她总是那么细心。她每天早晨5点半种起床,为了早早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她总是第一个到达敬老院。早晨、中午、晚上为老人喂饭,一日如一日。有些不能自理的老人,吃饭时会不方便,她总是细心的为老人在身后垫上枕头。有时,老人们洒饭了她特意为老人们准备了一个餐盒,让他们吃饭方便一些。老人们吃饭时偶尔会闹一些小情绪,不愿意吃饭,还把饭倒掉。有的没有办法的员工会请她来帮忙,她会开导老人,轻轻在老人耳畔说几句安慰的话语。因为她知道,老人们一定是想念自己的儿女或亲人时才发脾气,只要她一来老人们便会很听她的话。

她不但对老人们细心,而且还十分有耐心。老人嘛,就像小孩子一样。有些时候就好似突然“失忆”了一样。不会扣扣子、系鞋带等等。她会很耐心的告诉老人们甚至手把手的教他们。她不会像其他的员工那样对发脾气的老人们态度不好,对他们是那样细心。也不会像其他员工那样,不会扣扣子、系鞋带时就不管他们了,而是对他们十分耐心。她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她是所有老人们都喜欢的护理员。有时老人们的儿女给他们带来好吃的东西时总会给她一些。她——就是我的小姨。

第7篇

葡萄酒是洋酒?

于大多数人而言,葡萄酒还是有些距离感的。它向来被认作是舶来品,贴上洋酒的标签。它最著名的产地都在国外,世界顶级酒庄玛歌酒庄(法文Château Margaux)就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了。它似乎已经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圣经》里就有耶稣把面包比作他的肉,把葡萄酒比作他的血,对“十二使徒”说“喝葡萄酒可以平静你的心灵,让你安详”的记载,喝葡萄酒喝的又好像是一种舶来的文化,总是有些生疏。

如果说葡萄美酒夜光杯中国自古有之,你要惊讶了么?如果再要说葡萄酒与中国皇帝有不解之缘,你是否想听上一段他们间的故事?如果你知道最早的葡萄酒很有可能并非洋酒,而是出自中国,实乃“家酿”,你是不是要拍案叫绝了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古已有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国古代谈及葡萄酒的诗,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王翰这首《凉州词》了,盛在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是古时征战沙场的将士们难得的幸福滋味。

中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的叫做“蒲陶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说:“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是聚会饮酒的意思,“”是醉酒的样子,在李时珍看来,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们饮后然而醉,葡萄是取自二字。

早在先秦时中国就有关于葡萄的记载。在《诗经・王风・葛》中有“绵绵葛(音同蕾),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之句,是与父母兄弟离散,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青年痛苦的呼声。在《诗经・周南・木》中有“南有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的句子,意思是南山有棵弯弯的树,长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可以安享幸福了。两首先秦诗里都提到的“葛”,是藤状植物,属葡萄科,别名野葡萄。因其枝蔓蜿蜒互相攀接,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用来表示相互依赖的感情。

汉代就有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看到西边邻国大宛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酒能藏至数十年不坏,就从大宛带回了葡萄种子开始在中国种植葡萄,还招来酿酒艺人,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在汉武帝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葡萄酒成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甚至有人拿二十升葡萄酒贿赂而得官,苏轼有诗曰:“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觖得凉州”,说的正是汉朝富人孟伯良以一觖葡萄酒贿赂,得到凉州刺史职务一事。葡萄酒的珍贵可见一斑。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在唐朝许多诗句中,经常咏及葡萄酒。前面提到过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是最朗朗上口的一句,李白在酒醉时奉召所作《对酒》一诗还不忘葡萄酒,“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把葡萄酒和盛酒的金叵罗这些珍贵之物写入少女的嫁妆之中,可见李白对葡萄美酒的喜爱。另一首“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中,诗人愿一江春水能变成葡萄美酒,可见他对葡萄酒的热爱已经到了一种痴狂的境地。

元朝葡萄酒也开始规模化,统治者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在山西太原、江苏南京都辟有葡萄园,在皇宫中还建造了葡萄酒室。明朝时李时珍《本草纲目》多处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和葡萄酒的药用价值,认为葡萄酒能增进健康,驻容养颜。

自古皇帝爱红酒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流传离不开中国皇帝的厚爱。奉上皇帝与葡萄酒的佳话三则,来看看葡萄酒的无穷魅力。

将葡萄酒写进诏书的魏文帝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 ,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文帝曹丕不仅文武双全,还是个美食家、葡萄酒品酒大师,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垂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还盛赞葡萄举世无双,再无其他水果能与之匹敌。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巨、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开始兴起。

亲自酿制葡萄酒的唐太宗

据编修历代君臣事迹的宋朝部书《册府元龟》记载,唐初“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贡献,人皆不识。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缇益,既颁赐群臣,京师始得其味。”唐初,葡萄酒在中原似乎并没有得到太大的传播,历经几个朝代更迭,知道葡萄酒的酿制工艺的人少之又少。到攻破高昌(今吐鲁番市东南)之时,收获马葡萄的种子,带回到宫中种植,并学习了造酒技术,唐太宗亲自倡导、学习吐鲁番葡萄酒的酿制技法,并造出了马葡萄酒,口味辛烈,比之前的葡萄酒味道更浓烈,唐太宗将这种葡萄酒赐给群臣,马葡萄酒才在京师流传。

当朝最久的康熙与葡萄酒

康熙是一位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在一次他得了重病疟疾之后,几位西洋传教士向皇帝建议,为了恢复健康,最好每天喝一杯红葡萄酒,皇帝保持这个喝红葡萄酒的习惯一直到去世。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当朝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皇帝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因此他养成了经常饮用葡萄酒的习惯。1714年,在发生著名的“礼仪之争”之后,除了耶稣会以外,其他的传教士都被赶出中国,造成葡萄酒短缺,康熙特命人在全国四处寻找葡萄酒。根据上海学者李天纲研究考证,最早向康熙敬献葡萄酒的是法国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其中LOUIS LE COMTE(中文名字李明)是来自波尔多地区,因此可以推断向皇帝敬献的葡萄酒中有波尔多葡萄酒。

最早的葡萄酒在中国?

第8篇

你见到过宝剑的锋利的刀刃吗?宝剑的利刃是反复磨砺的结果;你闻到过梅花的香气吗?梅花的清香是经过严冬腊月寒冷的考验才发散出来的。人也是这样,凡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经过困难和挫折磨练出来的。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得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困难和挫折可以把人吓倒,使人唉声叹气,退缩不前;也可使人精神振奋,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增强意志。就看你如何对待它。只有能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毫无惧色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日本曾有一名药物专家,为了发明一种专治梅毒的药物,虽然连续经历过605次挫折和失败,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总结经验,直到第606次才试制成功,因此人们就把这种药物称为“606”。青少年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这种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

当然,认定目标坚持下去、百折不回的精神,与灵活应变、及时调整目标、及时改变行为方向的做法并不矛盾。因为人对自己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了解往往有一个过程,当碰到挫折时,经过冷静分析,如果确认原订目标不很符合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也可以将目标作适当的调整。许多成功人士也不乏这方面的经验。例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本来是做官的,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终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得罪了汉武帝,不仅被关入监狱,而且受了宫刑。在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他转而发愤著书,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巨著。

在人生道路上,残障青年常会遇到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困难、挫折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弱者消沉了,只有强者才能挺立。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23岁因患甲型脑炎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从此全身瘫痪,头部僵直,动作艰难。1978年,一场大病又彻底破坏了他的说话能力。但他并没有被自己的残障所征服,他顽强地克服了病残带来的无数困难,坚持用颤抖挛缩的手,忍痛一笔一画地进行写作,终于完成了百余万字的创作。

张海迪的事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她由于高位截瘫,丧失了腋部以下的全部肢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说:“人就像一部机器,残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损坏一样,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机器毁掉,那些能用的部分还是大有价值的。”于是她练习写作、唱歌、学外语,很快地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终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高位截瘫坐轮的研究生。她不仅攻下硕士课程,还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她受到世界各国邀请去作报告,赢得无数鲜花与掌声,她成功了。

只有在生活的征途上不畏险阻,不怕困难的斗士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人生道路上,哪里没有险阻?谁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呢?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迎接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永远做个强者。

第9篇

一、生物学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新授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1 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结课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2 知识系统,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3 指导实践,培养能力: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 质疑问难,发展智力: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5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和功效

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归纳总结: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布惑置疑,再起波澜: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首尾呼应: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奇。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讨论比较: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达标巩固: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妙设歌诀: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是生物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则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收尾”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旬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冶情励志: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肩背药筐,“东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迹。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三、生物结课应注意的问题

结课的方法很多,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在结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科学准确性:结课要以科学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明确性: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或从重难点拨,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予以引导,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言简意赅富启发性:结课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收效良好,意味隽永。

趣味性:在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课;结课;课堂设计

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物学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新授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1.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结课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对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2.知识系统活化,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3.质疑问难,发展智力。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和效果

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学习。

1.归纳总结。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

2.布惑置疑,再起波澜。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3.首尾呼应。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4.讨论比较。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5.达标巩固。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和习题训练,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6.设置悬念。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的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7.妙设歌诀。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是生物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收尾”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8.冶情励志。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可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肩背药筐,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

诚然,“画龙点睛”无定式,但它的精心设计与草草收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生物结课应注意的问题

结课的方法很多,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在结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性。结课要科学,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2.明确性。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言简意赅,富于启发性。结课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一、开篇引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开始,是推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主观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教学的开篇引趣有以下几种:

1.审题入手,开门见山

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教师直奔主题,尽量挖掘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能激发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擦亮他们心灵的火花。如《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开篇,教师可联系我国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一些救援事迹展开。

2.生动描绘,创设情境

情感只能产生于一定情境,否则只是无病。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某种课堂牵引的情感。

3.巧言悬念,引发兴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巧立悬念,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如《燕子专列》一文的开头,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有谁在什么情况下能为燕子提供“专列”呢?学生的兴趣瞬间被激发。

4.介绍背景,作好铺垫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人和事家喻户晓,并带着浓厚的时代特点,如李时珍、司马迁等。这类文章,教师应先介绍当时当地的情况、历史背景,这样既为学生学习下铺垫,又能激起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好奇,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人文教育。

二、突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的主要特征,而语文学习应该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加之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要认知语言文字还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形成的生动的表象,并在形象的感染中受到教育。如学习有关描写民族英雄、仁人志士、科技精英以及同龄伙伴的课文,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这些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特征后,才能从中受到教育。否则,把握不住形象,所感知的仅仅是一些苍白无力的文字,就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如在教学《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合作表演的过程中达到增强人物形象性的目的,教学效果往往更好。可见,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学生心中就不会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教学也就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三、有针对地进行语文训练

当儿童通过感受、欣赏美,并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因此,加强语文感知训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各种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快乐。常见的语文训练有两种方式:

1.课堂训练

提倡课堂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它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适当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每节课至少穿插20分钟左右的课堂练习。特别是在口语交际等课堂中,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代表性,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练习的形式要有情趣性,生动活泼,有口答,有笔答,有小组讨论,还可以结合游戏和竞赛。

2.课外延伸训练

第12篇

    一、中国的电影音乐的生命源泉来自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沉淀而来的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生活状态与精神思想以及具有形成于中国先秦时代的审美观念。电影音乐凡是能够口碑相传的,都是拥有精炼的曲调与深刻的歌词以及对人性或爱情或英雄事迹等方面的探究与歌颂。西方的电影音乐与其文化一样,表现形式趋于直接率真,而中国的电影音乐因为受中国含蓄保守的传统文化影响而热衷于间接婉转的表现方式,例如“点到为止”“弦外之音”等所形容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同时,中国的电影音乐还侧重于内在的思想感情表达,采用简单明了的风格和美学艺术与画面相契合,其中歌词所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等,这一点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画与诗歌异曲同工,观众一样能够浮想联翩。犹如电影《人生》的插曲:“上河里……了一了你”,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慕之情便全部寄托在了这首歌中,歌声的飘扬就是主人公之间感情的升华。一部成功的电影中必然有几段耐人寻味的音乐,并且意义深刻的歌词更能突出影片中人物的鲜活个性。观赏者在通过视觉感受电影情节的同时,又通过听觉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致浮想联翩。作为一种时尚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中国电影的样式以及丰富的电影音乐形式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电影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不只是突出故事情节,渲染人物感情,更重要的是观赏者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感知挖掘出电影的实质内涵。例如人物刻画电影《李时珍》中,曾经三次出现一个场景,在波涛涌动的长江边上,一群纤夫同心协力拉着纤绳、喊着号子,在夕阳的余晖中拉着航船艰难前进着。李时珍的一生出现了三次最困难的时期,每个时期都会用上述场景来烘托,重要的是每当场景出现时都会伴随着电影的主题歌,歌声慷慨激昂,既突出了李时珍不屈不挠,敢于和生命做抗争的精神,又给观赏者留下足够的遐想空间,余音绕梁,耐人寻味。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但传承了以往电影的主题歌和小规模的插曲,而且继续发展电影音乐的影响力,利用MIDI的高科技手段制作出气势更加宏大的电影音乐,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电影音乐在影视艺术发展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音乐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音乐人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创作初衷,坚持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美学思想。其实,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电影音乐的评价是十分高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被外在因素影响,中国独特的民族音乐艺术在世界电影领域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二、从艺术文化层面上讲,所谓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广义表达法。但笔者在这里要重点讲述一下基于少数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史,经历过25个朝代,直到改革开放,我们仍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子孙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同为我们的国家努力耕作着。因为生活环境、地域的不同,各个民族间的风俗习惯也截然不同,他们的地方语言、民族文化都各具风格,并且特色鲜明。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不但悦耳动听,而且浑然天成,同时十分具有本族特色,易于分辨,极大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少数民族的音乐,通常不是出自哪位着名音乐作曲人之手,而是人们在日常劳作中自发演变而来的一种自然的音乐,将其应用到电影中更能突出中国音乐的民族性。着名导演吴天明曾经有一部杰出的影视作品名为《人生》,其主要描写的是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一群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影片中有一段情景给人印象十分深刻,德顺老汉在回忆一次农村运送肥料的经过,这些场景与他记忆中女子多情的歌声《走西口》完美结合到一起,给人一种浓重的乡土气息,如此淳朴,难以忘怀。再如电影《老井》,其片头片尾曲都是选用山西民间自创的民歌,并且采用中国传统的乐器管子来演奏,将影片中主人公的矛盾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影片增彩了不少色彩。着名导演张艺谋曾经以一部《红高粱》摘取了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这是中国民族电影走向世界的又一表现。尤其是他在电影中成功使用了《颠轿歌》《酒神曲》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民族歌曲,不但突出了抗日时期中国民族的爱国热情,更加彰显了我国人民的朴实与豪放性格。以此,我国区别于世界的音乐形式之一戏曲也是电影音乐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京剧、昆曲、秦腔、越剧和河北梆子等,尤其是京剧已经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因为它最具民族特色。其实,戏曲在塑造人物身份和背景上面更具有感染力,其节奏和唱段完美配合不但可以烘托气氛,还可以突出主题思想,推动情节的向前发展。例如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就是利用京剧音乐来表现当时的场景,影片的重点就在于音乐的表现力上,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却能烘托出主人公的所有内心情感。

    三、中国的发展,曾经历过一段闭门造车的时期,这极大阻碍了我们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人们开始认识到,传承中国原始的、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是必然的,但同时也要有选择性汲取外来的先进技术,为我们民族性艺术的发展锦上添花。在中国电影音乐中,通常会使用一些民族音乐,其最初的演奏工具有二胡、扬琴和琵琶等。随着西方电影音乐传入中国,电影音乐人开始注意到,一些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和单簧管等,都可以用来演奏中国民族音乐,并且效果良好。这就说明,合理引进西方的先进乐器,不但不会削弱中国影视音乐的民族性,反而能够扬长避短,凸显我国的民族特色。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的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电影制作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一部电影音乐从选材到制作到与情节的配合,都越来越严格。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既促进了彼此间的发展,又可以扬长避短,展现本土音乐的民族性。当电影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之密不可分的音乐也在不断成长着,例如着名导演何平在拍摄电影《天地英雄》的时候大胆使用了歌曲《印度往事》创作者拉赫曼创作的音乐。这样的配合,不但没有被观赏者反感,而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为他用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等演绎出一种独特的异国风情,这种新颖的搭配让中国观众觉得耳目一新。民族性的表达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我们的民族思想不动摇,形式上的变换是值得表扬的。综上所述,中国影视中的民族性随处可见,尤其是通过电影音乐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更能深入人心。不同时间的电影其创作背景和主流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其背景音乐的选择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电影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都会从其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出发,背景音乐的选择既是满足电影效果的刻意追求又是自身感情的真实流露。所以,不同的音乐背景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也是风采各异的。从影视音乐中洋溢出来的民族性,让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O,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的电影也在不断吸收外来影视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外来影视的长短处,也要了解中国影视的优劣性。这时,电影人必须坚信,中国的民族性是不可被淹没的,中国绝对拥有自己的民族电影音乐。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我们不但拥有内容精彩的民族音乐题材,更拥有很多杰出的电影音乐制作人。这一系列的条件,都要求中国影视音乐人继承中国民族性的音乐艺术,坚持中国特色的电影音乐道路,成为世界电影乐坛上永不衰败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