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时间:2023-06-06 09:3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4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因而,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理论界、实践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过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镇)、非农产业转移,并随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教育也就摆在了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相应地,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吴新慧、刘成斌(2007)[1]认为,国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态度、政策转变,是和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农民工的政策也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相应的,国家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上(我们国家的民工子女教育政策主要体现在对流动儿童的政策导向上)也经历了“限制―认可―重视―明朗化―强化”的过程。

贾波、王德清(2008)[2]认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重大转变:从受户籍制度的约束向对职业身份的重新认识转变;从强调家长的监护义务向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转变;从规约受教育义务的履行向依法保障受教育权的转变。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齐心协力才能有效的解决[3]。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2007)[3]认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不同地区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大量的低成本入学需求成为政府管理上的难题。

沈茹(2006)[4]认为,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

李强、雒建江(2007)[5]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其表现为教育公平的偏差,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机会分配起点的不公平、过程的不公平以及规则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带来弱势地位代际间传承的后果。

张世文、王洋(2008)[6]认为,当前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排斥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排斥和受教育机会、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排斥。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财政体制不完善、社会歧视等几个方面。

樊香兰、马丽(2008)[7]认为,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处于边缘状态、学校教学条件差等问题,根源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农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支持。

刘义程(2004)[8]认为,制度是影响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是妨碍流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最直接原因;“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传统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路径也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享有义务教育国民待遇的重要因素。

孙等(2008)[9]从公共财政视角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现行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政府间职能界限模糊、财力事权不匹配,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缺乏专门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科目等。

朱凤丽(2006)[10]认为,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难,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归根结底是源于农民工的非市民化,这种对农民工的歧视进而转嫁到其子女身上,使得他们被排挤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得不到城市社会认可、最终导致在精神、文化层面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正是这种边缘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政策建议

当前,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义程(2004)[8]认为,要彻底解决流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现有的不合适的义务教育体制,包括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入学制度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具体说来,就是:改革“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财政投入模式,大幅度提升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重心,加大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形成“主要中央政府买单,地方政府管理”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模式,引入“教育券”制度;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改“依户籍地就近入学”为“依居住地入学”。

朱镜德等(2007)[11]认为,要构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并能够使之有效运作,就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免除无力提供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的地方政府相关责任和义务;必须通过制度安排确保有责任、有义务及有能力的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地级市政府)提供充裕的义务教育经费;必须足额补偿正规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成本。

张旭亮、张海霞(2006)[12]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争取国家划拨的农民工专项资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创建社区学校,开办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中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2007)[3]认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社区管理模式;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纳入城市教育整体规划中,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努力加强公办学校接收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经费投入机制;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农民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间的沟通协作;积极扶持、强化管理,加快民工子弟学校正规化发展进程;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积极探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子女纳入社区管理体制,使社区成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完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信息的全面管理;开展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信息服务;加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督导和评估。

参考文献:

[1]吴新慧,刘成斌.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7):19-21.

[2]贾波,王德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变迁[J].福州党校学报,2008,(3):72-75.

[3]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129-134.

[4]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6-100.

[5]李强,雒建江.机会平等与代际公正――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4):82-85.

[6]张世文,王洋.“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7-120.

[7]樊香兰,马丽.切实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8,(4):9-11.

[8]刘义程.对流动农民工子艾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分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54-55.

[9]孙,等.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08,(22).

[10]朱凤丽.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6,(5):43-46.

[11]朱镜德,等.关于农民工子女在迁入地接受完全义务教育机制的构建[J].人口与经济,2007,(6):12-16.

[12]张旭亮,张海霞.基于社区教育的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青年研究,2006(5):28-32.

Studying on th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Education

LI Ying1,WANG Shuang-jin2

(1.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Beijing100083,China;

2.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130,China)

第2篇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首先,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失学问题严重。为了维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近几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同等对待。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意义重大。但是,这些政策在现实中不容易得到贯彻执行。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要有“四证”,才能够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持有这些证件,农民工子女入学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校方往往以各种缘由拒绝接收。除此之外,高昂的借读费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一大障碍。农民工子女不仅入学困难,失学现象也很严重。有调查显示:有将近1/10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各种原因辍学。所以说,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其次,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滞后,教育质量不高。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自身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当地很多部门都会来“找麻烦”,所以办学像打游击战一样,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搬迁的经历。二是学校资金有限,再加上收费较低,导致办学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不足,教学环境恶劣,难以满足孩子正常的教育需求。三是学校管理与师资情况亟待改善。学校管理分工不明确且缺乏管理经验。教师来源混杂,缺乏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另外,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不能给予子女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同时他们消极或不合理的思想观念也在影响着子女的受教育质量。

最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安全存在困境。这不仅表现在生理上,也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由于经济困难,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不能及时获得充足的营养,身体健康不容乐观。另外,农民工无法给孩子提供医疗保险,一旦孩子生病时更不敢到大医院就医,使农民工子女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在心理健康上,由于农民工子女多来自偏远农村,其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再加上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经常遭受歧视,缺乏关爱和沟通,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暴躁冷漠、戒备心强。另外,大部分农民工居住环境相对复杂,缺乏有效的治安管理,且忙于生计的他们往往容易疏忽对孩子的照顾,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给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探析

一是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村儿童的义务教育经费,由乡镇级人民政府承担,但当儿童离开农村时,教育经费不能随之发生转移,他们不能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虽然,一些地区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大幅降低或减免借读费,以公立学校为主就近入学,但是各地区在教育上的总体规划,仍是以户籍为基础,流动儿童被排除在总体规划之外,除非农民工交一定的赞助费或者政府为农民工子女增拨经费。

二是制度和法律不完善。法律赋予了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对此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但政策实施力度不够,缺乏监督机制,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民工子女不能拥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是公办学校存在困难。首先,教育规划是按照地区人口数量来设置的。农民工子女大量导入,与原地居民的子女入学产生矛盾,使得城市公办学校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农民工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其子女为了就近入学只好跟着转学,这部分学生数量大,转学频率高,也给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

如何走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咎其因,则善其行”。那么,社会究竟应该为这个农民工子女群体做些什么呢?

1. 改革户籍制度,使用“教育券”转移教育经费。二元户籍制度本身需要革新,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或改变,减少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限制。完善义务教育体制,在财政上,政府将教育经费以券的形式分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凭“教育券”进行自由选择入学地。或者实行学生均等拨款制度,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一律按照接纳学生数量支付教育经费。

2. 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关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明朗化。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公共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检查力度,教育部门如果发现违规收费现象,应立即予以查处。同时,农民工流出地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认真检查、严格监督,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公平的受教的机会和权利。

3. 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将其纳入正轨。要坚决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引导学校办学,规范办学行为。学校制定相关措施,创造出更加灵活的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管理方式。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大力扶持,可以减轻公办学校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师资、设备和资金的投入问题,进一步保障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第3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

一、引言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却像一道天然屏障,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设置障碍,他们虽然随父母生活在城市里,但却得不到与城市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及义务教育的学区制、社会保障制度等限制,几乎剥夺了农民工的市民待遇,他们无法分享城市化的成果。户籍制度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分割开来,教育制度又为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设置关卡。大多农民工收入不高,无力承担子女在城市高昂的借读费用,农民工子女往往只能游走在城市边缘,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接受教育,同时还面临着无法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户籍管理制度羁绊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对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正向作用。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社会流动的加速,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户籍制度显露出重重弊端,成为妨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这一制度对目前城市里流动大军来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强化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严重地加剧了城乡分割,制造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各方面两种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了制度上的不公平和观念上、心理上以及文化上对农村人口的歧视和排斥。当然,我们对农民工歧视性制度可能被废除,而由这种制度所造就的形形已经深入和内化到城市民众骨髓里的对农民的社会歧视、偏见以及异化的文化心理和排斥则难以在短时间消除。事实上,户籍制度成了社会分层的一种手段,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其中,这一部分人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及其子女。

(二)缺乏办学资质,师资力量薄弱

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农民工子弟学校须办理手续,既要征得流出地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又要在流入市教育部门审查备案,并获得办学许可证后,才具备办学资质。然而,在事实上,既无办学许可证,又无年检也无备案的“三无”学校在城市当中已比比皆是的。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开设什么课程,使用什么书本都由学校自定,没按照国家大纲科学、有序地教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而师资力量不足则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最为突出的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先天不足,使其吸引不到优秀的教师,这样一来,教育仅停留在识字、扫盲和托管的层次上。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引起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一是来自外界环境的歧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一些公办学校往往要求交纳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入学条件的不平等,往往使他们感到低人一等。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农民工子女在基础、语言、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被同学甚至老师另眼相看,因而普遍感到自卑、孤独、没有归属感,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因此而辍学。二是农民工家庭教育缺失。许多农民工整天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对其放任自流,由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和偏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一些孩子变得情感冷漠、性格孤僻、我行我素,有的整天沉迷在网吧里,有的则抽烟酗酒、厌学逃学、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

三、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户籍制度的本质是与计划经济一脉相承的,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和制造了城乡分割的同时,严重地加剧了城乡差别,导致了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两重天的不和谐局面。这种制度的弊端表现在它直接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所有制、流通、交换、分配、就业、税赋以及教育、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不同。这种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利益差别致使流动人口沦落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就义务教育领域来说,正是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二)加大义务教育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

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曾殷切希望我国的城市农民工子女能与城里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民办教育,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如果规范、有序地发展,能够与公办教育共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人力资源的战略储备,为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定扎实的基础。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依然面临许多困难,要从实际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经济困难,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是根本。各地的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按学生人数比例给予一定的补助;城市教育经费中,要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的改善。此外,政府还可以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办学,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从而解决农民工子女由于经济困难原因而不能接受教育的问题。

(三)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还有心理教育。因为从熟悉的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对于小孩来说,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等,使他们从行为方式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心理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语言问题,他们的乡音会被城市孩子讥笑;其次是父母收入有限导致生活拮据,他们的省吃俭用会被城市小孩看成老土。这种城乡物质条件的差异,也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心理冲击;第三是视野和交往的狭窄影响到与同龄孩子的沟通;第四是他们父母在城市受到的歧视也会折射到他们身上。另外,农民工子女自身在日常行为方面也有待加强教育和纠正,比如缺乏文明卫生的意识,随地吐痰、丢垃圾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时候,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使他们脆弱、不稳定的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性格障碍,如果不加以正确的疏通引导,就会造成他们幼小心灵的扭曲。

(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

差距未必会产生歧视,但歧视往往缘于落差。农民工为城市人的生活提供了种种便利,然而他们却享受着和城市人不同的社会待遇。目前,我国约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一些非正式的职业或边缘职业,作为城市中的“边缘人”,享受的社会保障程度很低。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调研显示,在“五大社会保险”中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为15%左右;参加医疗保险的为10%左右;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基本未参加。其中社会救济,如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因此,要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至关重要。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农民工身份,从制度上消除歧视,使其享有国民待遇,平等享受社会保障权。二要加快农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解决好农民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险的缺失。三要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建立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网络服务体系和一体化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农民工保险基金转移管理办法等,为农民工进城提供生活保障。

四、结语

总之,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三农”问题在城市的延伸,也是我国目前城市中弱势群体这一社会问题的具体反映。能否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关系着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城市的长远发展,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丽.公共政策视野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经济论坛,2011,(06):131-133.

[2]谢嘉玲,任玎.农民工子女教育救助问题研究[J].教育学研究,2013,(11):252-253.

第4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传统农民工 子女教育 对比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24-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农民工的观念在发生改变,对当前教育政策的关注度也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视。但同时,部分农民工对当前的教育政策基本不关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政策问题并未深入其心中。

(二)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是否将子女带到城市及其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的比例基本一致,在带孩子进城的原因上,新生代农民工除了注重城里的教学质量外,更注重对孩子课余时间的管理。

(三)农民工了解子女学习的渠道及其教育预期

新生代农民工较倾向于主动了解孩子的受教育情况,而传统农民工比较被动,对孩子教育关心程度较低。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对个性培养、道德认知、安全教育更为看重,对子女也有更高的教育期望。

二、结论

(一)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教育质量,关注当前教育政策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教育的需求更强烈,接受过新兴思想的他们,更希望子女能够接受城里更好的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摆脱农民工的身份。传统农民工已经是一个趋于老化的群体,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远不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的教育政策的关注度不高。

(二)新生代农民工更侧重孩子的人文教育

在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行为模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理念、价值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显个体本位,张扬自身价值,这也体现在他们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偏向性上,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侧重孩子的人文教育。

(三)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更高

大多数的农民工父母在进城务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明显感受到个人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具有明显正相关的关系,这使得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能让孩子接受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

三、建议

从一定的角度看,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其对子女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问题,而政府应当起解决问题的主要作用。以下就从六个方面提出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立足长远看待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因农民工子女居住的特殊性,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要高瞻远瞩。

(二)弥补现有教育经费拨款的制度性缺陷

政府要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问题并设立专项教育资金,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向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划拨教育经费,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务活动。

(三)改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环境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其整体素质,加强他们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意识,为其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提升农民工学校教学能力

政府要在办学经费、建校舍、师资力量方面给予支持,改善民办、社会力量办学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并且优化城郊结合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充实和提高这些地区公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招生能力。

(五)加强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可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让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有限收费或无偿地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服务。

(六)淡化城乡居民户籍,统一国民身份

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壁垒阻碍了农民工子女接受正常的教育,虽不能完全取消此制度,但至少可以不让户籍成为限制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关注子女教育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也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能够通过教育让子女摆脱穷困。但现阶段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旧存在,只有通过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关注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非制度层面;社会支持网络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09-2

一、引言

教育公平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现今社会,教育不公平现象最为严重的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农民工子女就无法向上层社会流动,农民工世代都只能是农民工,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更可怕的是,庞大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教育缺失会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很多危害,一方面他们的生存状况和不健全心理等因素可能会威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农民工因为受教育有限,竞争实力较差,使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也受影响,这就引致了民族的风险。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非制度层面的方法。文章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引发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并提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政府,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二、现状

农民工子女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流动儿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由数据可以得出,进城农民工数量增长很快,其中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农民工更希望带着子女一起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教育也面临很多问题:学费付不起,公立学校排斥,难以升入高中等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不公平性是全方位的,体现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方面面”。

农民工属于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人生,面对教育不公平却无力帮助他们的子女。政府在教育问题上的责任重大,但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来解决。

二、问题的成因

很多学者都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户籍制度、立法和教育体制不完善等原因怎样导致教育不公平,在这里我就不多加阐释了,我主要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学习资源缺乏

农民工的收入过低是其子女学习资源缺乏的根本原因。图书、辞典、电脑、手机等工具都可以获取学习资料,扩大知识量。农民工的工资过低,根本无法给子女提供这些学习资源。相比城市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资源上当然处于劣势,所以学习基础一般比较差,成绩提高困难,他们对学习也丧失了信心和兴趣,从而更容易遭受不平等对待。虽然他们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但因为成绩差也就无法进入高中,只能中断学业。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办一些补习班之类的,这些补习班往往收费很高。老师建议大多数同学都参加,凡是能支付起学费的家庭也都支持孩子参加课后补习,因为不补习可能就会落后于其他同学。但是农民工家庭生活困难,根本没有条件让孩子参加补习班,这些孩子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二)公立学校排斥

私立学校的收费很高,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差,所以公立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很多公立学校为了升学率而排斥农民工子女,采取按户口分班的形式,有些甚至不把农民工子女包括在升学率的计算中。这些行为都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农民工子女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教育资源。

一些老师也歧视农民工子女。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成绩并不是很好,有些老师就让他们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无视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问题。这样就造成他们的成绩比较差,生活问题无法处理,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成为问题少年。

大多数学生也歧视他们。很多学生对农民工子女有偏见,认为他们学习差、素质低,就不愿意和他们交往。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内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自我封闭,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不少农民工及其子女也不愿进城市公办学校,一是因为基础差怕成绩跟不上,二是怕受到城市孩子的歧视。

(三)家庭环境

农民工多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没有时间来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这种放任的环境下,青少年很难有较强的自制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所以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素养,也就容易给学校和社会留下不好的印象,让学校和社会不愿意容纳他们。甚至有些家长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愿意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反而在学校制造事端。所以学校和老师会对农民工子女产生不好的印象也是有依据的,不过并不能因此而剥夺他们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

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下也不利于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工不仅难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还难以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非制度层面的解决办法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进行教育立法或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来解决,不过本文着重讨论非制度层面的解决方法,虽然这些解决方法也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非制度层面的解决方法。于佳宾从提高农民工思想觉悟方面提出了“应强化农民工送子女入学的观念,政府要向农民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牛春生主张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消除社会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努力营造尊重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氛围。针对农民工缺乏教育资金的问题,严辉提出“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让有爱心的先富者,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李立文和余冲认为个体援助的力量略显不足,帮助农民工群体内部建立互助的自我支持网络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通过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的问题。下面将从社会团体和组织、学校和教师、农民工以及农民工子女自身四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如何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社会团体和组织

社会团体和组织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最广泛力量。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捐赠活动来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费和学习资源,减轻农民工的费用负担;还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帮助农民工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参加过辅导农民工子女课业的志愿服务,发现大学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志愿服务的社区就是一个农民工聚居地,我们的工作就是和社区志愿者一起为农民工子女做课后辅导,尤其是指导他们英语和数学的学习。社区负责人对我们说,经过我们的辅导能够升入重点初中的孩子明显增多,我们也很高兴能够尽自己之力帮助这些孩子。所以,召集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为他们进行课后指导也是很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看过的书或者是闲置的学习用品(如文具盒、电子词典等)捐赠给这些农民工子女。有全社会的帮助,相信这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有更大进步。

(二)学校和教师

学校应当把这一群体考虑到教育规划当中,结合农民工子女的具体状况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满足这一群体的需要。学校不能总是区别对待这些学生,要让他们与城市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思考和学习。学校还应该做好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老师和学生能够平等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老师不仅应该关心他们的学业,更需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农民工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心理比较脆弱,这就需要老师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城市的孩子也应当尊重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原则。不应当以家庭条件、城乡户口和消费标准作为择友的标准,而应当看重人的内在品质,不能一味地排斥农民工子女。

(三)农民工

农民工不能只想着依赖政府和社会组织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努力工作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这就需要农民工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

除此之外,农民工还需要接受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农民工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起来。

(四)农民工子女自身

农民工子女应该认识到父母辛苦挣钱的不容易,多体谅父母,用努力学习和认真做人的方式来报答父母。

农民工子女要自尊自信,不自卑,不气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赢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尊重。

农民工子女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依靠自身力量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弱势地位。

面对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应当运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抗争,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帮助。

四、总结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政府,它需要依靠社会联动作用,从而为农民工子女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我们要以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为主,并辅之以非制度层面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立文,余冲.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援助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91―94.

[2]鲁贝贝.浅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政府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0年,(30):219―220.

[3]吕庆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缺失与社会风险及其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09,(5):14―16.

[4]牛春生.浅析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经济论丛,2010,(8):97.

[5]王艳霞.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理论学习,2012,(1):54―57.

[6]严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6):34―35

第6篇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28-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沿海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大批农民工不得不面临失业返乡的困境。据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2013年农民工人数达到733.7万人,其中在省外就业的有512.84万人,省内就业的有220.86万人。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人数达395万人,跟随返乡的子女不在少数,这一庞大的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近几年来,中央和江西地方政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8年中央就明确发文要求各地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返乡农民工子女借读费;2013年宜春市物价局、宜春市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转发省发改委、省教育厅〈关于规范我省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宜市价费字[2013]36号),规定必须按通知中界定的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范围收费,不得在省《意见》规定的范围之外自立收费项目,或擅自搭车收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江西省很多学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这一规定,如2013年宜春市教育局通报了丰城市同田乡同田中学和同田小学对返乡农民工子女收取择校费的违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此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学校及时清退了费用,相关人员得到了处理。从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工作重点仍旧放在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所在城市的就学上,而往往忽视了返乡流动子女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和教育是否公平。如2012年年底,省财政厅下拨9 400万元扶持资金,对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公办学校进行扶持和奖励,以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能够平等享受义务教育,但并没有出台对流动子女返回户籍所在地就读方面的财政拨款和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就目前而言,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只局限于农民工子女是否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并没有关注到如何使其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在对这个问题认知上的短视。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公正,容不得我们忽视。农民工子女跟其他人一样,都是国家的未来,解决其返乡后的教育衔接问题,无疑也是在为国家塑造未来的栋梁。另外,由于返乡流动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很可能会使得他们无法继续正常的学业,沦为社会无业闲杂人员,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关于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致力于打破现阶段人们这种认知上的短视,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来研究如何解决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这一群体的教育衔接问题。

二、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物质基础的缺乏。农民工家庭多靠父母在外务工的微薄工资维持家用,返乡农民工由于长期待业在家,加之农田多闲置或出租,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一般较拮据。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免去了子女就读的学杂费,但是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仍然很大。所以,不彻底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那么其子女的教育衔接就沦为一句空话。

其次是观念上的不重视。尽管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80、90后农民工,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来看,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民工学历以初中毕业和初中肄业为主,初中毕业的占32.7%,初中肄业的占22.5% [1]。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观念相对保守,不大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子女随父母返乡后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无法继续进行正常学业时,父母一般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并不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子女在完成国家基本的义务教育之后并没有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便随父母加入农民工行列或者成为社会闲杂流动人员的原因之一。

再次是生活习惯方面。由于从小就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很多农民工子女的生活习惯已渐趋城市化,很难再适应和融入农村生活,返乡后在短时间内心理和习惯等方面都难以转变过来,甚至会产生厌恶和反抗心理。而对从来就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农村父母而言,当看到返乡后子女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时,难免打骂,这也会使得本来就因缺少沟通的血缘关系变得更加疏远,让孩子滋生了逆反情绪。这都为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第7篇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随迁子女;教育权利公平

在社会结构巨变和经济形势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权利没有得到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3年十提出“积极推进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可知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农民工市民化大趋势下,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平的环境中成长是当务之急。

一、研究背景

受教育权是人生而俱来的权利,是宪法赋予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国家作为受教育权的义务主体,有义务为每一位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物质保障。农民工群体是社会现存的弱势群体之一,农民工子女理应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应对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障,进而更好地实现受教育的平等。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达1167万人,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和焦点。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表现及原因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是指既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又要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表现

1.起跑线上的不平等。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子女不能享有同城市儿童相同的义务教育权利,即使享有也要付出较高的入学成本。教育部今年2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后只是解决了部分经济实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仍被排斥在城市教育体系之外。

2.教育资源享有上的不平等。(1)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环境和条件差: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现实条件包括经济实力、生活习惯、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欠缺,农民工随迁子女大多数进入民办学校就读,民办学校由于资金的不足,其教育环境嘈杂简陋,教育设备简单、落后,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教育设施合法权利收到侵害。(2)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一般就读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一般较薄弱,质量缺乏保障,无尤其是不少学校以营利为办学目的,使得这些学校缺乏良好的教学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法同正规教育接轨。

3. 社会心理对待上的不平等。那些有幸进入公办学校上学的孩子也承受着各种压力。随着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部分农民工子女涌入了一些公办学校,城市学生的家长面对这一现象就会一些排斥的想法,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的子女在一起读书,因为在他们看来,农民工这一群体普遍生活压力很大,平时忙于生计对孩子普遍缺少教育和管理,如果自己的孩子和这些农民工子女在一起上学,受到一些坏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是在所难免的。城市学生家长的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久而久之,使得这些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常常会感到被同学甚至是老师所歧视,产生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地区语言的差异也成为他们与周围沟通的一大障碍,使得他们不愿意主动与周围的老师同学交流,很难融入集体。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原因

1.户籍制度的障碍。由于中国长期实施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较强,其子女的受教育学校会随着农民工工作地点的改变而改变,学校的变化会涉及到农民工子女档案、户籍等一系列基本证件的调转,增加了学籍调出学校和学籍调入学校的工作量,包括调档函的转出和接受以及一系列的交接工作。

2.教育制度障碍。农民随迁子女的生活环境同城市儿童有较大差异,其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矛盾和事故,一些公办学校对随迁农民工子女设置一定的入学门槛,比如,征收高额借读费、赞助费和其他巧立名目的一系列费用,导致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

3.地方政府对国家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政策落实不到位。2008―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的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奖励性补助资金已达158.3亿元。各地将中央奖励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利用教育资金发展本地区其他行业,没有按照国家的本意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进行投资,严重损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三、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公平问题的具体对策

受教育者有权要求政府平等地为其学习提供条件,政府有义务保障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有关法律和法规,从法律上赋予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的权利

法律法规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利的最有利途径,但是相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只是出台了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法律强制性的暂行办法等文件,而且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有绝对的滞后性。为了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的权利,出台的法律要及时、准确、迅速。所以制订统一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法》,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特点,对其在流入地就学的教育责任的划分、教育经费的筹措、就学条件、入学方法、收费标准、升学办法等做出详细规定。落实流入地政府的责任,细化学校应该履行的义务,规范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管理。流入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按照法律规定,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在流入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户籍资料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以适应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流动性

对于和户籍相关的学生料案问题要根据农民工随迁了女流动性强的特点进行管理。为了方便学校管理,可以把学生的身份证号作为电子档案编号,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电子学籍。当学生给有转学需要的时候,只需要将电子档案的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这样既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就学情况,省去了繁琐的手续,也有利于学校之间的对接和对学生的管理。

(三)加强对学校的专项基金的投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

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就学实际上占用了城市的教育资源,进而导致流入地政府陷入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第一,政府应加大对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投资力度,不断提升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并进一步放宽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第二,公办学校要加快自身的改革,全面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完善和改进教学管理办法,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

(四)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社区教育

通过社区教育协调模式,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社区教育是对“义务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的填补,使农民工随迁子女通过社区教育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目前,我国对农民工问题已划分部分经费,农民工社区管理部门应利用经费在社区中建立学校、培训机构、社区教育,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在社区居民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增加农民工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农民工自身的自卑心理和城市居民的优越感,从心理上消除两者的隔阂和差距。

参考文献

[1] 冯虹,张艺.北京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1(4).

[2] 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12(10).

[3] 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10).

[4] 胡杰成.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9).

第8篇

关键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强化对策;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4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劳动产业在逐年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一线、二线城市,为城市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中,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最为明显。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择校、学习、户籍、费用、就业都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凸出问题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教育机制下,学龄儿童的流动和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在小学阶段,外来务工子女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要从问题的根基出进行解决。

1、生活经济压力较大

对于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来说,很多人都是经常性漂泊在各个城市。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担负较大的生活压力。大多数农民工都是出于35――40的年纪,他们上有需要赡养身患疾病的老人,下有读书上学的孩子,每天都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十分困窘。

2、教育观念存在缺失

受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学习知识的行为存有轻视,认为学习好也没什么用,反正都是给别人打工,不如早早出来工作挣钱。这样的观念使外来务工子女存有轻视学习的现象,很容易带给学龄子女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

3、地区融合较为困难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长知识、学学问的重要阶段,频繁的搬家、换学校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相关部门做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外来务工子女中出现自闭、自卑、偏激、暴力等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城市子女大。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土文化,环境的频繁更换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不适。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上,城市学龄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4、隔代监护问题显著

很多农民工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举家搬迁到自己打工的城市。身强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将自己的孩子交由学校和自己的父母看护。由于监护者年龄、身体、思想等问题,往往存在着很多监护问题。一方面,隔代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孩子的教学,另一方面隔代教育容易出现教育误区,纵容孩子出现懒惰、任性、逃学、打架等不良习惯。

二、强化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策略

1、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管

为了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学校、家庭要形成三方共管的教育局面。

教育部门要对外来务工子女工作进行积极的指导。义务教育制度下,尽管免除了小学生的学费,但是农民工仍然存在一定的经济问题。政府及学校要通过发放优秀外来子女生活费、开放“希望工程”等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在家庭教育上,外来务工人员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建立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抽出必要的时间督促子女努力学习、深入思考,为他们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学校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班会、联欢、比赛、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2、加大外来子女教育宣传力度

为了推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融入平等教育的思想。配合电影、电视媒体,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教学力度,将受教育的重要性深入贯彻到外来务工人员心中。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定期举行一些爱心教育活动,例如打扫城市街路、帮助孤寡老人、参加假期实践活动等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爱心、自信心和奉献精神,增加集体环境中的认同感。从而让城市生活的人们能够认识到教育的平等性和帮扶性,为地方风土文化的发展提供力量。

3、强化农民工学校的师资力量

为了拉平城市教育发展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关部门要通过各项教育方式,提高农民子弟工的教育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待遇,另一方面要强化外来务工家庭在户口、租房、购房等方面的帮扶则策略。或者采用联结帮扶的发展策略,请相关农民子弟工教师来参加公立学校的公开课及其他教学研究活动。杜绝教育歧视现象产生,实行校长委任和骨干教师支教的具体形式,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设立“师范院校学习基地”的方法,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创新能力,缓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薄弱的情况。

4、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为了强化外来务工子女的人格塑造,弱化外地子女和本地子女的心理冲突,教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方法。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交流,还要进行课下的交流,通过谈话法、启发法、探究法、扮演法等不同的交流形式,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同时,避免外来务工子女出现心理教育问题,确保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心。

总之,外来务工子女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国民素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外来务工人员创造生产价值、增加经济实收,也对国家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教育等多个部门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共同开创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万铭玉.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网络财富,2010,(2).

第9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70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grant Children's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

XU Zhe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lso presents integration trends. A large number of abandoned land in rural areas,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turn to some of the big cities, most of children follow them into the city to live and study together, but after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ies to learn by a series of unfair treat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alyzes some problem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appear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government,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o ensure fair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to enjoy.

Key words public management; migrant children; compulsory education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户籍壁垒的松动,中国城乡间的人口流动现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①同时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革也使得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开始流动到大城市打拼生活。他们中有部分开始在城市定居生活,他们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相关概念界定

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籍,但是生活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群体。其子女或随迁、或留守,我们通常称随父母进城居住的子女为“农民工子女”,仍在农村居住的子女称为“留守儿童”。而“农民工子女”专指6~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②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指在国家法律的强制下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免费接受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是公共产品的一种。

2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2.1 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的问题

当前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他们很难同城市孩子一样公平的享受义务教育。我国有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应该在户籍所在地就近选择学校入学,然而作为农民工子女,他们的户籍都在自己的老家,他们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如果想要在城市公立学校上学,他们只能够交很高的借读费,这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无疑是负担。义务教育就其性质而言,它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在我国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拥有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很难同其他孩子一样公平的享受义务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同时,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了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即免除杂费、免书本费以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所以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后,就不能够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更加剧了这些家庭的负担,就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特点来看,农民工的工作有很大的流动性,其子女也会随之不断地迁移,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低,辍学现象严重。

2.2 农民工子女学校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差。因为户籍以及经济等原因,农民工子女进入其所工作城市的公立学校非常困难。所以,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学习。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环境条件和办学条件均达不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要求的基本标准,且大部分学校没有得到国家的办学许可证以及相关部门的批准。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学校都是简易破漏的平房,其中有部分还是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教室里的桌椅数量不及学生的数量,不少学生是多人共用一个桌子,有的教室甚至没有窗户,更不用提操场以及音体美教学设备了,基本上农民工子弟学校都不达标。从师资力量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老师十分匮乏,一个老师教多个年级,教多门科目是普遍的现象。教育资源匮乏是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公共服务的观点来看,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不能让整个社会的儿童共同享有社会的义务教育资源,我们的公共服务的产品供不应求,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2.3 农民工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

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们,跟他们的父辈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一面经历着生活的艰辛,一面要经受着城市繁华的诱惑。他们与城市的孩子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很难和城市的孩子融在一起,有的甚至会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这无疑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逐渐产生孤僻、自卑以及心理不平衡等非健康的心理状态。加之他们的父母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和工作繁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的条件本身就很薄弱,更不用提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的提出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机会公平,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3.1 政府方面

国家提出农民工子女入学应实行“两为主”,即当地政府为主和公办中小学为主,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根本途径。③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政策和经济的支持,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多半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所以政府首先保证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的稳定,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才能解决其子女在入学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工子女的因为经济问题所导致的辍学率比例高的问题。其次,影响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另一大难题就是户籍问题,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以及严格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另一障碍,我国政府应该放宽对学生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方面的户籍制度,通过一些考核标准来对想要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准入考核,而不应该仅仅通过户籍来作为一个门槛限制孩子的进入城市的公办学校就读,这显然对于同样拥有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权利的农民工子女是不公平的。最后,政府应该适度的推广教育券制度,教育券(又称教育凭证),是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向学龄青少年家庭颁发的,表明其受教育权利的一种价值凭证。弥尔顿・弗里德曼教授认为以教育券的形式对教育进行财政投入,一方面能保证政府对教育自上而下的有效投入,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受益方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理论上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④利用教育恢贫龋发给农民工子女教育唬给他们一个自主选择权,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

3.2 社会方面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应当充分利用第三部门在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上的作用,根据民政部于1998年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现在中国的第三部门可以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以及事业单位。⑤我国的第三部门现在呈现出碰壁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第三部门丰富的资源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教育问题,利用社会团体的社会地位以及影响力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募集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志愿者服务团体号召社会公众参与到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工作中,充当他们的临时老师,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爱力量,让这些农民工子女能在广泛的社会关注中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早日实现。

3.3 家庭方面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经济繁荣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最根本的改变,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取支撑全家人的生活费,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工子女们,他们的教育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父母更应该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父母因为文化水平较低,觉得给孩子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条件就是对孩子的关心了,往往忽视或者根本注意不到自己孩子的心理变化,应当在打工之余,通过发宣传单或者组织一些短期的家长培训,让家长全面科学地关心自己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让自己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儿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的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让他们能够与全国的广大儿童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 朱洪,陶.公共服务视野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J].新西部,2011.12:187-190.

② 丁会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

③ 张丽.公共政策视野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1.491(6):131-133.

第10篇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 随迁子女教育 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10-01

一、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现状

(一)随迁子女入学成本高,升学困难大

我国现行的入学政策和入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正规教育。在各种这些就学途径中,公办学校为了防止进一步激化公办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通过收取各种教育规费,如: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家庭大都收入较低,再加上入读公办学校的入学手续繁琐、步骤较多,严重制约了随迁子女的入读公办学校。在接受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里,这些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也较高,与当地的公立学校相差不大,但是也要交纳较高的费用,一般农民工子女家庭依然是负担不起。此外,根据现行政策规定,由于受户籍和学籍的限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必须回原籍升学,但是当前各地的课改程度和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城市学校所学内容与原籍学校教学内容难以衔接,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升学和发展。

(二)随迁子女的学校管理不规范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大规模入城,给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未获准打工子弟学校的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公办学校中,随迁子女的流动性较大,一些流走的学生根本不与学校打招呼,有些随迁子女因证件手续不全而没有学籍,为此学校建立临时学籍,进行动态管理,但是效果也不好。在民办学校里,条件好的一些民办学校基本上有档案、电子卡,与公办学校一样。但是在一些未获准的打工子弟学校里,由于入学较容易、管理不严格,学生流动性很大,而且有的插班生进班,学籍管理更是难上加难。一个好的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在民办学校和未获准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流动性大,师资管理困难,我国目前的政策还不能保证教师的平等,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在福利待遇上有较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教师流动性较大。

(三)随迁子女普遍存在大量的心理适应问题

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幸福感、情绪调控能力、自尊水平、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明显低于当地的子女,随迁子女在生活上还存在着与当地学生不一一样的生活困境,他们缺少当地朋友,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不敢接近城市的同学,因为身份、教育、家庭以及潜藏在身后的社会因素阻碍了他们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很容易走向封闭和自卑,导致产生复杂的“边缘人”的心态。随迁子女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少,父母忙于打工赚钱,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学校里教师在课堂里很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这些子女很难找到自己的宣泄途径,这些孩子在学校里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而这直接影响着与同龄人的交往。

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

户籍制度是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原则,即城市政府以在校户籍儿童人数或在编教师人数下拨教育经费,如果接受了随迁子女,就会导致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短缺,致使城市公办学校资源紧张,出现高额的而借读费和赞助费现象,从而无法有力保障其入学机会的公平。因此,采用居住地管理取代户籍管理的教育体制,是势在必行。如江苏省自2003年5月1号起,全省范围内推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湖北省2004年也将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性质,湖北省居民的户口类型将统称为“湖北居民户口”。1这些户籍制度的改革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但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并不可能完全取消户籍制度,而是要取消与二元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城乡各项相关制度,从而在源头上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平等机会,给予随迁子女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执行力

政策法规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政策实施配套措施,使得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政策偏离目标现象,丧失政策本身的正确引导作用,在政策制定时,必须不断完善政策配套体系,构建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机制,监督政策的有效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都强调弱势补偿,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克服不合理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可以借鉴“教育券制度”,做到“钱随人走”,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之间,再按实际发生的“教育券”的数量,经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2;针对进城务工子女流动性较大,可以建立统一的流动信息实时统计制度和电子化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实现电子网络化管理,学籍管理可以依托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学生唯一的学号进行管理。

(三)打造校园文化,给予随迁子女特殊的人文关怀

学校教育应当承担多元文化的传承功能,使随迁子女既能对流入地文化适应和传承,又能在原有文化特质上得到尊重与保留。学校教育不应以某一地的文化主流自居,要求流入者去单向顺应与遵从,而应同时尊重和吸纳其带入的异质文化。学校和教师应该尊重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既要引导随迁子女尽快融入城市社会,又要保留随迁子女自身文化的多样性,树立平等意识,构建学校平等、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消除他们进入公办中小学的心理门槛。作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师,要成为随迁子女心灵成长的关注者、世界观形成的引导者,必须认真对待和关心每一位随迁子女,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特殊的人文关怀。在学校里要避免单独编班,要利用课堂上师生互动,给予随迁子女的更多的关注与爱护;课下经常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最后要注重道德与情感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注释:

[1]湖北省教育厅: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

[2]李志友.《试论“券”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可行性》,皖西学报,2010年6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第11篇

关键词:外来农民工子女 就学现状 教育策略

一、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与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但现实并不乐观,在流动性极大的外来人口中,大量的孩子还面临着上学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水平低下及学校收费相对偏高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一大困难。(2)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就学设置了各种障碍。面对外来农民工子女求学的大潮,本地行政部门只得想方设法来限制他们求学。学生报名的要求有:是否具有本学区的户口,是否与用工单位有劳动合同,是否在当地缴纳了养老保险,等等。(3)教师对他们的不欢迎态度也制约了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就读。(4)教材的区域性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教材编写、出版权限的放开,各省甚至同一个省内的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来自不同地方的农民工子女原先使用的教材与当地的教材往往不一致,这对于外来插班学生来说,是一道难迈的坎。(5)外来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心理落差难以缩小。尽管这些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水平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与本地孩子的生活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这容易使他们产生嫉妒或失落的心理。此外,他们的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他诱因所左右。那些特别自卑的学生,上课一接触到老师的目光就会触电似的躲开。巨大的心理距离使得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存在一道无形的、深深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的解决策略

大量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到来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考验,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解决。

(一)在教育认识上――平等待生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学校和教师需要迅速提高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认识,应明确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同样是法律赋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因此,学校应利用教职工会议、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从依法施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重要意义;从发展地方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着力提高师生关爱外来人员子女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开大口子,留住孩子。外来农民工的身影已经深入到了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他们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在我们这个地区工作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孩子的受教育问题必须得到解决。真正的教育公平,面对的是一切受教育者,这其中也包括外来农民工的子女。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很多学校在对待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学上,设置了价格不等的借读费用。这一政策的实施,背后凸显的是教育的不公平。虽然当地的教育投入大多来自地方财税,可外来农民工也是本地区税收的创造者。从这个意义出发,让农民工子女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待遇是无可厚非的。放宽教育准入,丢掉内心无形的限制,把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全部请进我们的课堂吧!

(二)在教育原则上――适当倾斜

1.遵循主动吸纳原则。学校应重新调整布局,挖掘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外来人员子女的就读奠定物质基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欢迎外来人员子女报名入学;严格按照标准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缓、减、免”。

2.遵循公平性原则。学校对外来人员子女应一视同仁。具体来说,应做到:(1)按课程计划开设同样的课程,并在师资配备、工作精力上给予倾斜。(2)维护外来人员子女在学校的正当权益,让他们在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参加团队组织、评优奖励、参与文体活动等方面享有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权利。

3.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外来人员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教育基础薄弱且差异性较大。为此,学校应因人而异,加强对学生进行课外个别辅导,稳步提高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

(三)在教育方式上――积极创新

很多教师会抱怨:农民工子女基础较差,在班里大多都是差生。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抱怨,而是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摆平心态、一视同仁,进行认真的教育研究。作为教育工作者,解决教育的各种问题是我们的责任。教师要用自己真诚的态度安抚学生容易受伤的心灵。要知道,教师的为人处事态度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学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师或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应该针对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让外来农民工子女能够被“同化”,而不是游离于这个群体之外。

1.走进农民工家庭,让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对于班级中那些农民工子女,教师应当付出更多的关爱。例如,多走访一下他们的家庭,看一看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送上一句温暖的话语,帮助解决一点实际的困难等等。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会让家长们感到无比温暖。这比起孩子“出了事”,把家长“请”到学校,当众训斥一顿文明多了、科学多了。教师的努力会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学校与家庭凝成强有力的合力,从而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反思自身工作,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育人环境。学校的管理、学校的风气、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具有直接的影响。现实中,很多教师经常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农民工子女,甚至用“外地生就是外地生”“父母不像话,孩子怎么教得好”等来评价农民工子女。其实,当教师在用这些话伤害孩子的同时,也在向他们宣布自己的无能、自己教育的失败。教师对农民工子女过于苛刻的要求,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焦虑,使学生由厌烦教师迁移至厌烦教师所讲授的学科,最终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把握公平、公正的砝码,不歧视农民工子女,为他们付出更多的关爱,还他们一个明净的校园。我相信,在爱的熏陶之下,这群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孩子一定能够为情所染、为情所动,真正融入到校园生活之中。

(四)在教育载体上――多管齐下

在学校德育方面,我们可以开展“争做家庭里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少年,大自然的好朋友”主题教育活动;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每天一分钟发言”“每天一分钟集中注意”“每天两句最想喊出的话”“记录我的语言”“一帮一,共同进”等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在教育主体上――形成合力

1.师生结对。(1)教师与学生结对,在思想认识、文化基础、素质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关心、帮助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增强教师的亲和力。(2)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助,互相尊重,携手共进,增强彼此的认同感,从而使外地学生克服身在异乡、举目无亲的陌生感和孤独感,使他们在学校的热情关爱、师生的平等相处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2.家校合作。通过开展家长评校、评教活动,组织学校教育开放日,召开学生家长会,密切家校联系,及时反馈教育信息,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社区联动。在工作实践中,学校应以教育社会化为依托,注重社区的力量,努力构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教育网络。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社区外来人员子女家长培训班等形式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

三、总结与反思

(一)无序的流动和剧增的数量给规范办学增添了难度

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大多从事一些非正规的生产性、服务性行业,不稳定的工作导致他们需要经常迁移、流动。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同的是,这些来自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家庭普遍超生严重。在对我校1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多子女家庭占了75.7%,其中有3个及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占了22.4%。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的无序性,以及多子女的家庭特征,所以很难准确统计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流向和数量,这给教育部门规范办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对本地教育系统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解决,一个比“读书难”更严峻的难题摆在了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让这些外来孩子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各地来的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参差不齐。对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家庭教养。忙于谋生的父母根本无暇管教孩子,把教育的重担完全推给了学校。巨大的贫富差距、本地人流露的歧视眼神使得一些孩子产生了自卑、偏激的心理;受到社会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显然,面对这样一群具有特殊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孩子,需要教育者具有更高的教育智慧和更好的师德水平。但目前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他们显然还难以自如应付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吴刚德.中国全民教育问题――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1998.

[2] 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 刘珍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4] 华灵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7(3).

第12篇

[关键词]词频统计法 农民工子女教育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他们被称为农民工。一部分未成年农民工子女也会随父母迁到城市生活、学习。然而,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这些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对词频统计理论简介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

依据词频统计法的定义,本文采用的检索项是“关键词”,检索词是“农民工子女”,选择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这五个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

为了查看当今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的关注程度,本文选择的检索词是选择的检索词“农民工子女”。在以“农民工子女”为检索词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关于其教育的文章数有2299篇(有的文章在副标题中体现教育),关于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方面的文章245篇,关于农民工子女犯罪的文章有77篇。从上述数据来看,当今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关注范围之广及研究程度之深。

二、对统计结果进行原因分析

从上文中的统计结果来看,在1994--2002年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的研究文章篇数都比较少,从2003年起其研究篇数开始大幅增加,其增加的篇幅之多也是非常明显的。在2007年形成一个高峰期后在2008年开始下降,但绝对篇数也是非常大的。

一般而言,当社会上或学术上对某种现象的关注程度非常高时就意味着这个现象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通过上文中对词频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且这种关注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不断上升,后有所下降的趋势,这其中的变化背景和原因也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

我们根据这种关注程度及趋势的变化,把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分为三个时段:第一阶段从1994--2002年,称之为开始关注阶段;第二阶段从2003--2007年,称之为关注上升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08年以后,称之为重点关注阶段。

1.第一阶段(1994―2002年)

在这一阶段,中国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关注很少,只有少量的学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进行了热切的呼吁并作了相关的调查以反映农民工及其子女对教育的热切渴望。

这种上学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和政府没有对农民工子女上学给与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来保障他们的这一权利。其次,一部分城市人认为农民工的素质低,农民工及其子女进城造成了城市里的人口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他们这种偏见使得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最后,流入地的公立中小学由于担心招收农民工子女会给学校教学、管理 、经济等方面带来额外的麻烦和负担,常常以各种理由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造成了许多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无学校可上或只能进入简易学校。

2.第二阶段(2003--2007年)

在这一阶段,中国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开始增加。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从2003年的13篇增加到2007年的363篇,这种关注的增加与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十分直接的关系。

社会因素的影响:媒体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报道增加,农民工群体的呼声也日益提高,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政策方面的加强:2003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第6条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加强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体系,统一管理。

随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到该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这些因素都在学术界有所反映。

3.第三阶段(2008-2009年)

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问题,但是在实际中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农民工子女的入园难问题、小升初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术界依然在关注此问题,所以关注程度依然很高;然而相对于第二阶段来说,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在第一、第二阶段中,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及媒体等都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很大关注,从而使得该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加之,学术界要求创新的精神,使得一些学者逐渐把目光移向新出现的其他问题。

三、小结

运用词频统计法分析中国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问题出现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原因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的教育中,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子女的继续升学如中考、高考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户口所在地的问题也急需得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学者等的综合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文本的演变》[J].中国教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