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件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件

时间:2023-06-06 09:3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件

第1篇

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特征,而以黑板加粉笔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环境,制约着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形式、教学软件的构成形式、教学的管理方式等等。而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为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会。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呼唤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学生不愿听,教师也不愿教。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它为把整个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为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会。多媒体技术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飞跃。因为它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会。

2.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思想品德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如我们在讲八年级教材《放眼世界》一课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只要求学生简单掌握课本知识的传统做法,将课本知识以故事情境的形式整合到一个flash中来,要求学生换位思考,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如何化解文明冲突,实现世界的和谐共处。

3.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例如,笔者在讲八年级教材《欣赏与赞美》一课时,通过欣赏对比家乡今昔面貌,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受家乡的美,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自觉地培养审美情趣。

二、在思想品德课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

1.利用投影,可以再现情景、加深理解。

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投影教学,可以起到突破难点、加深理解,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教材的《关爱社会》中“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情况来完成图表,这就使学生掌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

2.利用影像,能够声画并茂、突破重点难点。影像中的画面色彩丰富,真实传神,能充分地体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加上其扣人心弦的声响,就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利用录音,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初中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情满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教师可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并结合青少年的这一情感特点,采用录音手段,解决一些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但在展示重点知识时,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

2.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知识,是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3.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例如,我们在讲《明辨是非》一课时,学生普遍能理解每个公民心中都要有“良知的标尺”,要求学生思考“良知是不是等于是非对错”,通过播放《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视频,有助于学生理解“正确的是非善恶观”的真正含义。这里课件的展示时机就是学生认识的最佳结合点,是应用多媒体的关键

第2篇

一、思想品德课引入情景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注重心理体验,创设验证情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

(二)、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景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在学习《交往讲艺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三)巧留时间空白,创设悬念情景

思想品德课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视听情景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祖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思想品德课引入情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践表明,提高情景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紧密联系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这是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和情景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学生和社会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二)、教师指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品德课实行情景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讲授者,还是情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情景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服务而不是为教服务;教学中,教师要将质疑、反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并且让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就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发展。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新课改的理念,特别强调“人文主义”、“以人为本”,采用情景教学,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量体裁衣,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都发展的目标。

三、思想品德课引入情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设的情景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

(二)、情景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三)、情景所反映的内容要注意典型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导课 兴趣 教学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核心,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平日的教学工作,我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探索,有了一些感受、想法和认识。

一、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导课,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下的“引言”导课。新编教材每课前都有一段“引言”能起到导课的作用,但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让学生读“引言”导入新课,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激不起学习的兴趣,但我们如果用多媒体直观的将“引言”内容展示出来,并配有与内容相符的背景、图片、音乐、问题等,就能直观冲击学生的视神经,使他们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起到了激活课堂的作用。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文明交往礼为先》的导课就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将“引言”展示出来,并配有背景图案,将引言放在幻灯片的正中间,字体设计成了楷体,幻灯片的四周是四幅讲文明有礼貌的图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和激情顿时被调动起来,为一节高效的课开了一个成功的头。

2、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下的“故事、案例”导课。为了吸引学生,上课之前我经常会搜集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系的事例或案例来导课,并有目的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但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这些有针对性的事例或有趣的故事,都是由我读给学生听的,有些学生不认真听、有些学生听不全或记不全大体意思,之后的效果可想而知。当运用多媒体将有针对性的案例或有趣的故事展现出来并配有相符的图片、漫画、背景和问题时,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抛开一切杂念全心投入学习之中。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节《学会与父母沟通》的导课就是利用多媒体将故事别开生面的展现出来,“王娜的材料”用漂亮的隶书,深蓝的字体和可爱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抢着要领读,使课堂进入白热化,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机械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要一味的说教,一味的说教只会让学生被动接受,丧失学习兴趣,同时还抑制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及要求时,不仅内容直观清晰而且节约了课堂用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探索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多做引导、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小品、音乐及名人名言、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巧妙恰当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充满激情,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例如: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框《家,温馨的港湾》这一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爱,从而懂得回报父母、孝敬父母。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家,他们并不陌生,同时,他们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时期,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想逃离家,却感受不到父母的苦心和家庭的温暖。如何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只靠说教和解释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为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首先,我让学生做了一个课前准备活动,名为“捕捉幸福”,要求学生利用数码相机、录音机、手机等信息产品,拍下家中幸福一刻的照片、录下家中幸福的画面或一段话,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这样做能使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温馨,有一种想家、爱家、护家的情感升华。其次,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感人的事例,并提问:“在她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全身不能动的时候,是他在她的身边不离不弃,请问他是谁?――父亲;在他被查出患上白血病,她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为他治病,并到处筹钱,受人白眼,日夜辛劳的她,一头黑发变成白发,她虽吃尽了苦头,但永不放弃,请问她是谁?――母亲”。听了这两则故事后,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从而达到了情感和态度的升华。

三、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问题,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常规的教学以课本原有事例、名言、问题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整个过程看似已转变了教学方法;看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但实际上仍是学生不爱学、收获甚微的一节课。而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课,才真正彰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才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的目标。

2、思想政治课课本的内容少,事例故事有些陈旧,有些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查、自己找。而信息技术不受资源、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查找最新时政、最新资源,从而,不断丰富自我。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情景教学法

引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看上去好像易懂易学,但其实学习起来也是相当不容易。因为其课程的知识面相当广泛,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因此学习起来也是相当费劲。而且初中生对事物往往都是持“三分钟热度”,学习的热情也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冷却下来,所以情景教学法应运而生,因为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将思想品德的课程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概括,然后将概括的内容以故事、问题或者是角色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现状

当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教育创新的时代,虽然“应试教育”痕迹在大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已经被剔除,但仍有残留,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应试教育”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其一,教学内容不全面,现今的教学内容基本还是围绕整个课本来进行教学,其本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对于课本上内容要求按点归纳概括,要有深刻的记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考试[1];其二,教学目的片面化,现今的教学的目的越来越倾向于考试成绩化了,在现在的教学中,普遍都存在不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的追求高分成绩和升学率的情况;正是由于这种目标和内容的功利化,导致经常出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不亦乐乎,学生在下面睡的不亦乐乎等现象,课堂缺乏学习的氛围,也就无法达成学习的目的。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2.1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1版新课标要求:初中生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2]而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从根本上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提高能力产生一个良性的改变。

2.2初中学生的心理要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这种教学实在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要求,初中生正处在一个爱表现的年龄阶段,其想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想要一个新的教学“天空”,情景教学法正是这片“天空”,它能通过情境教学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展现的平台。

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策略

3.1 在情景教学法中要注重科学性

情景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程上的应用主要是有这几个方面:其一,现实案例情景教学法,其是教师收集社会上发生的案例,将其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然后再将其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上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具有科学性,一些过于暴力的案例不宜出现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上。例如在七年级(下)《法不可违》情景教学中,课件展示“南平实小凶杀案”案例时,只要出现模拟情景和家属悲痛场面,学生即可理解重点知识“犯罪的严重危害性”,情境选择避免出现真实的血腥场面,否则会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其二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其实是将课本上的任务或社会生活中的任务进行角色扮演,以用来达到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这要求对课本知识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认识,不能进行盲目扮演,不然会使其失去教学的意义。情景教学法它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样教学的效果也进一步得到提高[3]。在情境教学中,例如七年级《做情绪的主人》、八年级《友好往来礼为先》《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等单元教学时,切记不能一味进行情境创设而忽略了科学性和有效性,不然情境教学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娱乐活动。

3.2正确处理情景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

提倡情景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教学法[4]。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其优点,传统教学法是我国教学模式中应用时间很长的教学模式,在其教学实践中,也有其可行性和优点,对于传统教学法中优良的部分要继承发扬,对于其糟粕的部分要进行剔除和改进,将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例行的分析,然后再进行合理的结合。比如对于情景教学法中的多媒体教学,应当将多媒体课件的视听情景放映和黑板粉笔板书进行融合,不能一节课上只单纯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些学生跟不上放映进程,从而对课堂知识会造成流失,应当在进行课件放映的同时,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板书,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多媒体设备毕竟是机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机器临时故障,这时候传统教学就能起到重要作用,才能避免其故障带来的教学阻碍。

结束语

情景教学法在当代的教学模式中一直被看好,因为其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宏观来说,对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探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现状以及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的必要性,并探讨了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策略。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效果明显,应当应用情景教学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淑娟.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第5篇

学生资源朋辈正能量一、在思品课教学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必要性

(一)朋辈学习的理论依据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朋辈主要就是集中于同学这个群体中。

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看,班杜拉等人认为,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习得社会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同伴之间的交往恰好满足了儿童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从而使儿童激起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朋辈榜样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过程。由朋辈构成的社会网络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以后适应成人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一阶段是他们对父母、教师的心理封闭的高峰同时也是与朋辈敞开心扉交往的加速期。这一阶段,他们更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正确认识朋辈关系对初中生的影响,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发挥其正能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促进教学实效增强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这正是新课程的宗旨。而这是无法通过传统的说教来解决的,朋辈教育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恰好能迎合这个问题。根据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通过学生的朋辈发挥正能量,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和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品德学科的实效。

3.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在新课改中,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资源,而是缺乏挖掘教学资源的理念。教学资源来自多方面,而其中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无穷的。潜心挖掘学生资源,丰富教学内涵,吸引学生游离之心,将成为促使课程改革取得较高成效的捷径。因此,教师在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方面的探索过程中也促使自己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二、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具体教学实践

(一)从学习形式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课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挖掘学生资源,并使之产生积极影响,以利于达成最佳教学实效。

1.时政演讲提素质

通过设置课前时政演讲环节,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促使学生从不关心时事到习惯于了解时事再到能对时事和社会热点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从自己的朋辈身上,可以学习如何选取新闻作为演讲素材、学习演讲的技巧、学习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习语言的组织、学习关爱他人之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学生的素质必定有很大的提升。

2.合作互助展成果

课例: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中的“与友同行”

教师首先准备一个盒子“成长宝盒”,让学生将自己在同学交往中的烦恼无记名写在纸条上放进盒子,然后分组抽取这些纸条,以小组合作之力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堂课中,烦恼的素材来自学生,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解决的方案也来自学生,集学生集体之智慧,既解答了相关学生的烦恼困惑,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交友思路。同龄人提出的观点、提出的方案也特别容易让人接受。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对日后的人际交往很有帮助。

3.助手导学效果佳

朋辈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助手导学这种方法对于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青春期教育的话题是比较合适的。

课例:青春期教育

以往上这个话题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几个胆大的活跃的学生能够发言,有相当一部分的女生不了解,或者害羞知道也不说。而一些内向的女孩更是有疑问也不敢说。因此,教师从班中选择一部分品行端正、有责任心的愿意承担起对同性同伴的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学生,对他们针对青春期性教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先加以指导解惑。等到正式上课时,全班进行分组,并将这些导学小助手分配到各个小组。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游戏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交流,并将困惑在同性同伴前暴露出来。此时,导学小助手可以把以前学生们不愿多谈,而事实上又有了解必要的知识传达到更多的同学。从实际操作看效果是比较好的。学生从这些导学助手身上不仅学到了必要的对自身有用的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正确的看待青春期各种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4.辩论对质明道理

有些话题教师自己讲,尽管道理很正确,举例很震撼,但是学生就是觉得老师在说教,或者是将信将疑。而让学生自己来辩一辩,印象反而更深刻,更容易接受观点。

课例: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网络是把双刃剑”

课前,由学生自己组织分成三部分,其中两部分人为辩论双方,辩题为网络利大于弊和网络弊大于利。最后一部分学生为评判席成员。评判席的学生对辩论过程要进行点评并作总结发言。学生在课前查好资料,做好辩论分工。上课时,只见辩论双方你来我往,铿锵有力地开辩,讲道理摆事实,讲得远比教师生动,甚至有学生“牺牲自己”,拿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痛述当年自己玩网络游戏入迷导致成绩下降的过往史。而在传统由老师讲述的课上,没有学生站出来这样讲自己的过往史。经过双方激烈的辩论,评判席宣布时间到,在总结中,评判席成员肯定了双方的辩论都是有理有据,并指出虽然双方看似针锋相对,但其实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分寸”二字,能掌握好分寸,合理利用网络,是利大于弊;否则,是弊大于利。多么精彩的总结啊,课上到这里,教师已经无需多言。

(二)从学习内容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1.自编情境露真情

在教学中,设置情景往往是比较好的方法。但有时,作为教师会发现,自己设置好的情景,学生觉得很无趣或者是跟他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此,从学生自身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设置情景体现了同学们的心声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从朋辈身上学到更多的与人相处的道理和方法。

2.现身说法学一学

在初中三年中,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坎,比如初一面临的新生适应问题;初二面临的学科难度骤然加大,两级分化开始产生,与父母、教师的摩擦增多了;进入初三后面临的升学压力等。这些适应方面的问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也是需要关注的。此时,教师不如从学生当中挖掘对策,对学生来说更贴切更实际。

3.关注生成巧设问

教师在挖掘和运用学生资源时,要注意设问环节,这关系到能多大程度地挖掘学生资源以及资源起到的是积极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课例:八年级思品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

教师在播放一段母子冲突的小品表演视频后,设问:(1)在视频中展示的母子冲突中存在哪些沟通上的具体问题?(2)分组讨论并模拟演示视频情景中母子双方可以如何沟通,从而避免母子冲突并实现双赢。在这里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双赢”这个词实际上引导着同学的思考方向。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设计正向问题,而不是反向问题。假如题目直接设问成:你是怎么跟父母相处的?很有可能课堂上会演变成抱怨课,发泄课,充斥着负面情绪。同时,教师也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动态,及时抓住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有一次上这堂课时,起初大家都在介绍好的经验,中途有一个学生还是提到自己跟父母讲时父母听不进的情况,于是,其他学生也纷纷抱怨的确是这样。此时,我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听不进我们讲的话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样一来,学生从单纯的抱怨父母变成理性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在设想多种原因后,教师又提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解一把锁。那么针对各种具体原因,我们有哪些具体办法可以跟父母沟通以解决问题呢?又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学生提出的,原因分析是学生分析的,解决方案也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的意外之问在教师的巧妙设问引导下反而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在教师巧妙设问,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厘清思路,寻找问题的根结,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父母的感受,尝试从自己和朋辈的生活经验中总结有效的经验从而尝试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父母更好地相处。

4.寻访身边好榜样

榜样是个中性的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自发选择榜样过程中的行为和行为趋向,引导学生寻找值得效法的榜样。尤其是在同龄人中发现好榜样,这样更具效仿性。

课题: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

在教材P18上,讲述“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时举的例子是:某中学的1200多名师生为地震灾区人民积极捐钱、捐物,奉献爱心。这则例子缺乏具体信息,学生看了之后感受不大。于是,我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经学生推荐最后选取了当年学校里初一(4)班的同学们一起用自己的零花钱合资捐助了建德大慈岩镇的贫困生吴雯同学并且去看望她的事例。“吴雯的家人去世的去世,生病的生病,家里的重担都由她和妈妈扛着。”“她的家住在半山腰上面,整栋房子就像“比萨斜塔”一般,呈倾斜状态,好似寒风一吹就会倒下来似的。我们小心翼翼地推开那扇半挂着的门。”“我们跟着吴雯,踏过了一条又一条崎岖的石子路,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似的。途中,许多同学都扭到了脚。”“教室并不大,里面的桌子椅子都是我们没见过的最“古老”的设备”……

看着、听着与自己一起在校园里读书的同学讲述着捐助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讲述着自己真挚的感受,同学们一下子觉得被“震动”了:原来这样的尽自己绵薄之力助人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不仅体会到贫困山区学子的艰辛生活,体会到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学习是幸福的,更体会到初一(4)班同学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体会到人间真情。这份正能量将鼓舞更多的人投入到积极助人的行列。

(三)从学习评价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1.从学生互评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学生非常在乎朋辈的评价,而且由于同学是在一起合作的,所以评价其实比教师评价更真实,更客观。同学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并在学生互评时,引导学生从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现场的表现、在小组内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更科学规范,也更具引导性,促使学生观察和学习朋辈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如何有效查找资料、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如何提高现场的介绍感染力、认真做事的态度、细心负责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等。而这些正能量,是对学生一生有益的财富。

2.从学生的重要他人评价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学生的重要他人除了朋辈以外,还有父母、教师等。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重要他人那里获得对学生的评价,从而挖掘学生资源,并使其发挥积极影响。

课例: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教师事先联系了家长,请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主题是请家长写写自己的孩子尊重孝敬自己或者家中老人的生活细节。然后,在课堂上请学生自己来念念家长的信。通过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看到了父母关注自己的这一面,同时也听到了自己的朋辈是如何尊重孝敬父母和老人的,从而审视自身行为。当学生听到父母在信里夸奖自己时是无比欢欣的。从父母的信中,我们也发现了同学们平时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比如,有一个学生平时在班里默默无闻,成绩也是平平,通过父母的信,大家了解到原来她是一个很有爱心、孝敬父母的孩子。从父母的信中,也发现了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则趁热打铁:孝亲敬长,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罗列了很多,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在很多方面表达对父母和老人的孝心。

三、结语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树立朋辈榜样,发挥朋辈正能量,使之产生积极影响,成为学生前行并获得成功的动力,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思品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实效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怀斯曼 著.李磊 译.正能量.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王洪胜.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0).

[3]袁海艳.浅谈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1).

[4]王建臣.浅谈政治课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1).

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Reasonable usage multimedia teaching technique, exaltation thought the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quality

Huang Yong mei

【Abstract】Modern information technique's melting person's teaching is an our country to face to 21 century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of new a little bit bright, is current can't resist of a current, to development student's corpus, create sex and development student's frontier spirit and practice the ability have importance meaning.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usually is let student understand certain truth, study a certain quality or understanding a certain social phenomena.Psychology research enunciation, the student is very difficult from the idea stage direct transition arrive reasonableness stage, the student i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contact of a certain phenomenon, let they comprehension, judgment it of good and not good, only with explain in detail of teacher usually difficult attain very good effect.Means of monotonous, and is hard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ggressive and stir up a student to adjudicate, but adoption modernization teaching means, then can choose to use multimedia the technique, person's machine hand over with each other means to combine together, creation the action combine of appearance and intelligence inspire inducement function, not easy comprehension of social phenomena, let it full of atmosphere, make student at the attention, emotio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terest etc. mental state the factor keep good appearance and make lifeless of study become easy interesting, thus and availably stir up a student study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of aggressive, exaltation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Multimedia teaching;Study interest;Teaching quality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听到有的思想品课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可学生还是理解不透,不知是怎么回事……"。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讲"不无关系,主要还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调,黑板加粉笔,简单的黑白色调;教师的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感染力,学生极易昏昏欲睡;教学内容干巴巴,无味,教育教学质量自然无法保证。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把学生从昏昏欲睡的课堂教学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学得快乐,学得轻松,焕发无限生机呢?毫无疑问,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善传统的手工业性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告别粉笔、黑板,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抽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使教育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给思品课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是“合理”,只有做到合理运用,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才算是合理运用?合乎学生情况,合乎教学环境就是合理。下面笔者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

如我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这一课的时候,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宋丹丹回忆刚结婚时的幸福和现在奔波不定的生活的一段)片段,同时出示问题:1.小品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重男轻女、多生超生)2.多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不能安稳地生活、贫困),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究这一主题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播放歌曲《朋友》,并展示歌词,让学生歌声中体会友谊,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抓住了学生的心, 让学生处于一种友情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它涉及各个学科;从空间看遍及全球;时间更是历时上下几千年。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课时不够,不讲或略讲,又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浓缩教格精华,再现典型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纵横跋涉于广袤的多种学科领域,从而扩大教学容量于是,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环境,或者自己查找信息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或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功亦逆境,过亦逆境》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名人、伟人和平凡人、普通人一样有逆境,我在收集了大量信息,经过精心筛选保留了其中一些典型的事例,既有时代感很强的奥运明星、女排教练和;又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如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这些素材的引入,极大丰富了教材的原有内容,增强了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从中领悟逆境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时,我让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内容以及有关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案例,并且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对自己收集的案例进行分析,这就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开阔思路,提高学习能力,初步尝试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利的学习工具。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调动情感,达到情感升华

我们的教学内容,有不少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我们就要感动学生,以往我们常常讲事例,但由于大部分教师讲读水平有限,效果往往不如人意,但若用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加上一段精彩的视频,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

多媒体教学具有鲜艳明快的色彩、清晰逼真的画面、行动活泼的形象、动静结合的图像、音像同步的效果。因此,它能呈现出富有感染力的内容,营造开展教学活动所需的教学氛围,创设一种能及教师运用语言、手势、板书等都无法比拟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无庸赘述。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自觉或自发地在设置教学情境,力图通过合理、恰当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集成性的特点满足了教学,它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都能沉浸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当中,被这种情境所吸引、感染、影响、激励,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防患于未然》时,我意识到,有些学生认为法律离我们太远了,仅靠讲解这样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会引起他们的认同的。我想起了以前曾深深感动过我的一首歌,迟志强的《铁窗泪》。上课时,我用迟志强的事例来导入新课,再播放了歌曲《铁窗泪》的flas。然后,在低沉的语调讲述犯罪的危害,影片、歌曲、音乐的辅助手段,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动。课后,我的眼睛是湿润的,学生的眼睛也是湿润的。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走近同龄人》这一课时,首先播放一组反映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照片,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活境遇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生活条件优越,有很好的成长环境;有的人则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初步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感受他们的不利处境 ,然后呈现一组反映我国处境不利少年儿童现状的数字或研究成果,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现状,了解那些弱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的不利境遇,学会设身处地为不同生活境遇的人们着想,特别是能够体会生活境遇不利的同龄人所处的困境,并交流感想。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激励处于不利处境的学生发愤图强,克服不利条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勇敢地面对困难,走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优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将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并加以完善,必将大大优化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

总而言之,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思品课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学中有乐,乐中有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教材

[2] 《教学研究》

[3] 《课程与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国培计划;尝试;成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核心。那么作为一位从事在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如何实施这一“核心”?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思索、寻找着能实现这一核心理念的契机。正当我困惑无助之际,我有幸在2011年9月经我校推荐参加了重庆市2011年“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特别是在学习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创设及案例研究中的专题讲座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创新专题讲座。”让我收获特别大,打开了我从教多年以来的形成的一个固定模式的一个死结,使我明白了“教学情境是为了使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进行理性思维活动而创设的相关场景,使学习者在相关场景中经过一系列的活动,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提升认识与情感认同。”

既然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思想品德教学就应着眼于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为基点,为他们提供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灌输尽可能多的死的教学‘理论“作为一个重要任务,而是教会学生 “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情感教学”应当是贯穿于思想品德课堂的灵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把情境创设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融入一体?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再次尝试一下。

10月15日,星期二,我上了一节示范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的第一节,“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说实在的,这节课真的不好上,特别是对初中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感化,搞不好就上成了老师自己吹自己的吹捧课不说,还要强加给学生接收,不但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反而让学生会很反感,加大了与课任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在上这一课之前,同行都劝我别选这一课,因为在上一学年我们的教研组长也选了这一课来上公开课,结果,都是搞砸了的,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课堂,面对活动学生表现得也很平淡,甚至在他上课时说道:“老师工作很辛苦”时,下面还有好几个学生在嘀咕,:“哼,老师还辛苦,搞错了没有,还没有我父母当农民辛苦,农民才辛苦,她一天这么好耍,还叫苦。。。。。。。”。一句话这节课不适合用来上公开课,随便选一课都比这一课好上。

我知道同行们是好意,可也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放不下,也许是我们的教研组长没有上成功,也许是那几个学生的话一直让我无法平静,也许是越不好上的课、越难上的课,我就越想去偿试一下,越想去征服它们的这种心态吧。最后我依然决定了还是选择这一课。

这节课的重点是,“我给老师画个像”,即“知师”,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能准确地去了解和把握老师工作的特点,只有“知师”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心里深处去“信师”,“爱师”、“敬师”。那么老师如何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调动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呢?这是能否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特别是面对这些刚刚走进青春期的中学生,在他们注重自己个性展示的同时,有时还带着一丝丝野性的叛逆和倔强,特别是初二的学生,这点最明显,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老师的教育,他们有时对老师很反感,一般很难做到主动去爱自己的老师。我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才能让学生看到老师的辛苦,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无私的爱,面对这些我又该采用何种情感体验的方式去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呢?然后让学生去学会主动增进与课任老师的情感,减少和课任老师的对立情绪,去真正理解、尊敬、体谅老师呢?为此我在备课时作了以下几点:

1、我认真反复的看教材,教师用书,教案书,甚至上网去查阅相关的课件和教案,然后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政治课教学的一些体验,经过试写教案、初写教案,最后整理初稿的教案和课件,让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尽可能的能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内心的丰富的情感世界、让每一位学生去感受老师们为他们健康成长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关爱。

2、我上每一节政治课,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特别注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因为只有好的导入方式,才能引发学生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好奇心。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情感,进入情景教学,这是能否上好一节课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为此在这一课的导入,我采取了教师清唱“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表演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歌曲欣赏中找到最感动的两句歌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然后老师提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谁的诗句?既是学生不知道也没关系,老师可以用一种灰谐的语调、语气要柔和一点、缓慢的方式告诉他们,如:“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千万别让课堂冷场,学生也免得显得很紧张。然后我说: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这首诗中的诗句,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了千古名句,用它来赞美老师的无私奉劝精神是最恰当,是最贴切的,虽有些伤感,但很悲壮,很美,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在学校你们除了和同学交往外,还要和老师朝夕相处,那你们了解和你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吗?他们的工作特点是什么?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他们。请看大屏幕,我们学习:(请打开教材P43页)从而很自然的完成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这个环节。

3.在“师生互动授新课”这个环节中我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走进老师现场采访活动、带着问题去朗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一个吃蟹——“墨西哥用电视取代老师”的结果 、歌曲欣赏:《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夸夸我的老师、搜寻心底的故事、全班献礼等这些活动来突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能准确地去了解和把握老师工作的特点:即:“教师教书:①、开拓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把我们带进知识的殿堂、承传了人类的文明。②、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我们做出榜样,教会我们做人,是我们人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所以教师的职业是很神圣;老师是不能取代的;老师工作的辛苦和难处就难在他们所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人”,是一个情感世界丰富的孩子,不是一个物件、不是一个产品、不是一块土地。而且还是面对几十个、几百个这样的孩子;当他们失败的时候,老师要去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当他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他们分享成功和喜悦、当他们犯错的时候,老师要耐心细致的去拨正他们前进的航向、当他们骄傲的时候,老师是他们的清醒剂。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爱他们的老师在精心耕耘着他们的心灵,培育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只有让他们自己学会去感受才能真正触及他们心灵深处的感动。 才能真正去“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建立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爱生尊师的好风尚。

4、老师在进行本堂课的小结改变了以往说教的方式,并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在本堂课的收获,进行本堂课的信息反馈,最后老师献礼:歌曲欣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全体师生起立,打着节拍师生同唱,结束新课。

虽然这一节课,我断断续续的用了约10天的时间来准备它,但我觉得很值得,听了这一节课的师生们都被感动了,让“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在“夸夸老师”的这个活动中,听了一位男同学的发言时,有一个女教师流下了热泪,因为这位男孩子讲述的故事,正是关于她母亲的故事。通过这一次“夸夸老师的活动”的讲述,让这位女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母亲;开始为自己拥有一位当教师的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开始让自己也喜欢上了原本不喜欢的这份职业——教师。她对我说:“我也应该象自己的母亲那样,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学会去选择爱它,爱这分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去奉献自己的青春,从今以后,我会认真的对待这份工作,象自己的母亲那样去爱自己的学生”。

只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在课堂上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加强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去参与、去体验一份成功感,;为的学生体验和感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坚持性;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树立新的教学观、教法观、学生观,通过这次国培学习的指导下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再上了一个台阶。感谢“国培”让我一个山村教师能在没有离开自己的学生和讲台的家门口就能接收到优秀教学的指导和教学的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迫切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中微变革微创新,对课程改革进行深思考、新理解,促进教育智慧生成。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寻找智慧优教之“道”,应立足变革,寻找智慧优学之“道”,应结合校情,寻找智慧优质之“道”。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育智慧 优教 优学 优质

作者简介:蒋玲,女,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教学智慧体现的是一种透视实践、改造经验、提升自我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核心由实现正确结果和知识解析转变为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学活动也由关注表现形式转变为关注思维过程和实践活动,课堂就事论事、对学科缺少整体性思考转变为重视学生理解学科本质、发展学科思想与方法,课堂教学由更多的基于知识解析的单课时教学转变为系统的单元整体设计。在此教学改革形势下,笔者作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试图更快融人到这个体系中来,在学科教学中努力探索教育智慧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寻找智慧优教之“道”

1.教师需要丰富知识。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科学发展个性的学科,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华,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丰富知识。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素质、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合理而完善的知识结构;其次,必须具备专博相济、深广结合的知识结构,如历史学、文学、法学、心理学、信息学、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知识等,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再次,需积累相当的教育理论知识,用教育理论去正确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遵循教育规律合理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

2.树立以德树人的教学观念。首先,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和了解学生,要从平时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还应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把握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道德脉搏,开展个性化教学。其次,课堂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激情入境,点燃参与课堂学习的火花;精心预设,增强参与课堂的意识;“两头”兼顾,唤醒参与课堂的热情;诱发认知冲突,激发参与课堂的动机;引入竞争机制,带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再次,从学生视角设计活动。教师要擅于创设“以生为本”的绿色课堂,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从关注一个学生成长到关注一群学生成长,从关注学生成绩质量到关注学生健康、生命。在此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还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境剧场、心灵体验、主题活动等情感体验式学习,都能使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二、立足变革,寻找智慧优学之“道”

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带来了大量的鲜活问题,给我们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例如,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碰撞出教育改革的火花。怎样在课改大潮中做一个智慧教师?以下是笔者在智慧教育下的一些探索。

1.“小课堂”变“大世界”,教师教法变了。在学习八年级“自我负责”这一内容时,笔者选取部分班级采用这样的授课方式:学习该内容的前一周,笔者把课件发给四个组组长,让他们组织本组学生对课件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然后指定发言人在课堂上展示该组修改后的课件,发言人从对课本知识点的重新归纳,时政热点、背景材料、音频资料的更新变动,作业形式的改动,课件、动画效果的改动等等进行述说,每组给十分钟时间,最后五分钟,教师再把本课内容总结一下。这样的课效果出奇的好,学生兴趣高,成就感强烈,知识掌握扎实,理解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等也得到提高。

2.“小问题”变“大家论”,学生学法变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开学第一课时前,笔者布置学生把寒假期间的国内外重热点新闻材料找出来。学生动起来了,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视频,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视频,出彩中国人精彩片断解说,索契冬奥会赛况播报……学生边播放边谈自己的认识,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同时,更使自己获得更强的自信心和价值感。这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自觉转变成“我要学”,自觉探索问题,自觉归纳知识,实现问题驱动学习。

3.“小课件”变“大展厅”,师生互动方式变了。学习八年级下册“我们都是公民”中“要培养良好的民主意识”这一内容时,笔者问:“请大家分享一些你听过看过的表现具有民主意识的事例”。许多学生马上举手说:两会期间,北京月坛中学学生李艾等三位同学去两会代表委员驻地,送上了《减少阴霾天气,大力推广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的措施》的建议;杭州两位小学生给市长写信建议地铁建设的细节……这时笔者装着很茫然的样子,想知道详情,于是几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多媒体设备马上找出相关材料和同学们分享。

4.“小活动”变“大社会”,个性化作业形式多了。智慧教育助推作业形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的个性化作业形式。

其一,展示自我,动手画像。初一新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学校,需要尽快了解和认识。结合初一思想品德的第一课“认识新朋友”的相关知识,教师布置了电子名片制作比赛,要求学生在信息课上,用个性化形式制作电子名片向身边的同学介绍自己,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当场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学生在这种富有个性的展示中“推销”了自己,也从中更快地认识了新同学。之后,在学习“我与他人和集体”相关的礼貌交往、理解与宽容、竞争与合作等知识时,笔者会找机会让部分学生即兴为身边的同学“画像”,教师在电脑上马上记录学生的表述,然后由该学生课后为其制作新的电子名片。前后的名片对比,相信对学生的心灵是有触动的。

其二,课前五分钟时政播报。笔者课堂的前五分钟的主角必定是学生。课前学生通过信息媒体搜集国内外重热点新闻及与本次授课内容相关的新闻,每节课由两位学生简洁明了地脱稿播报。这样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不得不对原文进行增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播报过程中,学生会重视自己的音量、举止,无疑提升了学生的个人修养。

其三,搜集励志视频、名人名言、故事。学习自尊自信、自我负责、明辨是非、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平等待人等知识前,笔者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搜集名人名言、格言、励志故事、视频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如播放仅存上半身的残疾人“力克·胡哲演讲”、“无腿励志歌手”陈州传奇故事等视频,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查找的关于自尊自信的诗歌,展示查找的与人为善的格言……学生受到了极大的感染与鼓舞。相信上台展示的学生们是一辈子难忘这一刻的。

其四,制作主题手抄报。在教授“竞争与合作”这一课时,恰逢全国交通安全日,就布置了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手抄报。确定“文明交通”主题后,教师要求小组分工协作,上网查找相关材料,然后根据合作情况、版面设计、内容等进行评奖。这种形式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又把课程中竞争与合作、自我保护等知识进行了有效地运用。

其五,记录美与发现美。不少独生子女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种倾向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基于此,初二开学第一节课,笔者布置学生每天记录欣赏、赞美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活动进行三个月之后,笔者开展了一节对生活课堂、生命课堂探索的活动展示课,学生在“记录美、发现美、绽放美”三个环节中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尽情表露出来。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统计出谁每天认真做了记录,谁受到欣赏赞美的次数最多,哪些事情最受同学们关注。这种富含正能量的学习方式,相信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结合校情,寻找智慧优质之“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九年一贯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我校提出“九年一贯,提供更好的教育”的办学主张,提出“九年三段制”。三个学段教育目标一致,呈递进式教育体系。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其优势是可以打通中小学段之间的教育分割,学科教学、学生培养、资源调配等可以做到整体设计、前后贯通、上下衔接。初中学段的思想品德是低、中学段品生、品社课程的延伸与发展,低、中年段的品生、品社课程是初中学段思品课程的启蒙与基础,做好这三个学段相关课程的无缝衔接对“一以贯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良好品德关系重大,所以我们将对这三门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智慧地建立起优质的校本化思想品德课程。

我们整合课程的思路是:首先是课程目标上整合。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建立起统一而又递进式的学科教学目标。低学段重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中学段重在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高学段重在引导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等思想品德发展。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整合。三学段分别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生活,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开展适宜的如阅读、搜集、访问、讨论、辩论、制作、观察、调查、项目研究等教学活动,达到认识、体验、感悟、提升能力等教学目的。再次是教学资源的整合。把原来分布在三学段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共用,建立学科资源库。

这些教育实践中的微变革微创新,反映了教师对课改的深思考、新理解,是教育智慧生成和培育的途径。

第9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激发兴趣 途径与方法

很多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认为思想品德课老师总在说教,学生参与得少,不生动,枯燥乏味,因而对思想品德学科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一、教师要以良好的自身素质赢得学生的信赖

有资料显示:在对初中学生的问卷中,有一道题是:你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电视、电影、电脑网络、课外书、家长、老师等)是什么?其中80%的学生选的是老师,说明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博学的老师,上课可以左右逢源,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所以,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不放弃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如参加名师讲座、进修、教研活动,订阅教学刊物等丰富知识。

二、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

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最长是25分钟。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注意劳逸结合。讲课中穿插与教学有关的故事;或讲一讲电视新闻:如气候发展大会的情况、哪里发现了古墓、的活动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注意国际风云的热情,等等。

三、注重师生情感投入

研究发现:当学生感觉到他们被理解、被关怀及被重视时,他们的学习热情便会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

1.教师课上给学生以鼓励的目光。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会使学生有不同感受。教师上课面带微笑,学生从教师微笑中感受到信任、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信心,激发兴趣。如果学生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那便是教学的最好时机。试想如果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怎么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

2.上课前向学生发出积极的信号。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初中生都愿跟对自己期望多的人接触。因此上课前经常讲:今天我们学习xx课,希望班上每位同学都能上好今天这堂课,那么今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这样就让学生带着希望听课,效果较好。

3.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待提高生。

教师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对待提高生要给予更多关爱。课后和待提高生谈心交朋友,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对他们多些支持和帮助,作业中多用激励性评语,如初三某班的王霞同学不认真学习,作业乱,但是打球很好。我在他的作业中写上了这样的评语:“老师与同学们非常喜欢你在球场上的英姿,很棒!很帅!在老师心目中你是个聪明可爱上进的学生,可不知为什么你的作业写成现在这样?”等到下次写作业时,发现他看着这个评语有两分钟,之后开始认真写作业,学习有了很大改变。

四、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各种感官并用,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就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搜集一些投影片、制作电脑课件等。如在讲初中二年级思想品德《香港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教学中伴随《东方之珠》这首美妙的歌曲,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美丽的香港景色、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交接仪式、人民欢天喜地热烈庆贺的场面,展示区旗区徽,等等,这样,这节课真实生动,学生感兴趣,如果单纯讲,仅依靠教材,学生就会觉得枯燥。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学生爱学乐学。

五、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上设置一些悬念,能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不同情绪的表现,接着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左右你的力量是什么呢?老师接着点明是情绪,然后进一步提出疑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情绪呢?由此引入新课学习。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体验到的现象引发的,有启发性,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悬念,为讲授新课埋下伏笔。

六、把课本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在讲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当前教学实际,学生兴趣浓厚。如在讲《保卫祖国》时,联系当今日本政界首脑不断参拜靖国神社的实际教学,让学生了解日本为什么这样做,其目的何在,这些问题由学生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表示要为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长大后努力工作,积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受外敌侵略。这样既提高了兴趣,又挖掘了思想品德学习深度。

七、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多种能力,而这些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给学生阅读时间,培养学生提问、讨论、归纳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本上那些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教师不要多讲,指导学生阅读,在学生读懂、读通、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较容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解答;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又培养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2.动员学生搞好社会调查。

学生通过搜集身边资料、社会调查等途径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从而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八年级第六课讲合同有关知识时,我事先安排学生向家人、邻居等调查他们签合同的经历,把调查结果在课堂上讲一讲,为什么要签合同,合同涉及的内容,签合同要注意的事项,等等。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很喜欢。

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教学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极其浓厚,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总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思想品德教师要针对本学科特点,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江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学理论,2008(1).

[2]张庭杰.如何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04).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渗透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0-01

人生在世,值得珍惜的东西有很多,而最珍贵的是人的情感,情感是人世间最绚烂的花朵。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在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设置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目标第一的位置,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教学目标,这个位置的改变与调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德育情商培养的要求。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发现,以往教学中由于忽视情感教育致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造成了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而降低了对道德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缺失情感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注重效果。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言行分离,德行分离。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知识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教师以说教者的形象在讲台上,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这种教育是与现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很不相称的教育。

⒉与生活实际脱离,学生感受不深

这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一些例证材料和中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感知性、情境性、行为示范性都不强,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以下是笔者多年在教学中总结的情感培养方法:

(1)兴趣引领法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的思维状态,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体验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情感易于激发,青少年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呼唤、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可以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如:在讲八年级思想品德课“家,温馨的港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循环展示若干体现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插图,背景音乐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置身于眼前的场景,听着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我们温馨的家,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家里有关心我们的父母,家里有我们牵挂的家人……接着请同学们展示介绍自己已准备好的照片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通过这个活动使同学们分享和交流,体会到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美好情感,同时也为下面知识的切入做好辅垫。

3.尊重差异法

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很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宽厚、敏锐之心。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求知欲望强烈,兴趣广泛,情感丰富但自制力较差。但是他们很想在老师、同学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又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由于处境不同、个性的差异,有许多学生渴望表现但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渴望他人理解的欲望和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使教师在态度上稍不注意就会给学生的情感带来很大的影响或伤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爱为基础,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更要注意对他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要尽力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待优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新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不可因学生成绩的优与差而倾斜关爱的天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友爱与理解中不断成为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

4.育人为本法

第11篇

一、联系学生生活,挖掘教材生活元素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思品课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尽力追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使教材具有生活化、时代化的特征。这给我们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但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教材内容,而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充实和重组,即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生活元素,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去感受,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引导学生热爱和体验现实生活。

例如,我在教授八年级鲁人版“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一课时,结合学生居住地所在地区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梅江河的污染问题。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四组去调查:第一组:调查梅江河受污染的程度;第二组,调查梅江河受污染的原因;第三组,找寻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第四组,让学生写建议书给相关部门。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延伸拓展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材,让学生关注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通过这次调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且他们也逐渐学会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部门也对我们学生的建议表示感谢。

二、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构建和谐的教与学关系

和谐的教学关系,首先表现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关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与局限性。学生通过理解和“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和谐的教学关系还表现为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间良好的合作与交流,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调。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其次,要让学生树立起“生活就是学习,学习也是生活”的观念。引导学生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和欣赏别人,这有利于学生问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直接对教师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三、让学生体验生活,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例如,我在讲八年级鲁人版“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的材料以图片或影像的形式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看正反两方面的生活实例,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四、让学生热爱生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根据思品课的总目标要求:“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思品课的教学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多向选择”,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生活化的思品课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精彩”的自我,反映出其道德认识。

第12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课程标准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转变的需要;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标准需要;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捕捉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已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起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既体现“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思想品德课建构的基础”这一课程基本理念,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易懂,其思想教育效果会更佳。例如在教学《身边的诱惑》时引入“游戏机”大讨论,“网吧问题”大讨论等,学生思路迅速得到拓展,甚至有些平时很少参与讨论发言的同学也觉得在“游戏机”、“网吧问题”上他们挺有发言权,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在大讨论中,大家懂得了玩电子游戏和上网都应当适当,否则就会身陷不良诱惑,无法自拔,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总之,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课堂融入生活,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和探究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让生活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源泉,做到源于生活、富含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挖掘课程资源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的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设计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形式,采用开放有效的组织形式,做到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成长。这也是与传统教学不同的一个重要区别。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师生互动,注重组织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注重演小品、讲故事、搞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利用,还注重利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的利用。例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男生、女生》的教学时,设计了歌词的欣赏与改编这一活动,在音乐的选择上,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听、喜欢唱、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如《第一时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是女生》《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等等,欣赏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的一首作为改编的歌曲,要求角色变换,从另一性别角度改编歌曲。比如:把“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成“对面的男孩看过来”,把“女孩的心思你别猜”改成“男孩的心思你别猜”等,然后根据男女生的差异写出相应的后续内容。教室立即有如炸开了锅,学生讨论改编歌曲的兴致极高,而且有些同学边改编边哼唱,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创作型歌手,改编完后由学生推选代表把本组的作品吟唱一遍。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

三、以教学流程为切入点,生成课程资源

所谓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互动生成的,能够推进教学进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学生在课堂活动和教学情境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及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言语方式表达,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达,都是教学流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设计教学内容与环节时没有预想到的事情。如初一思想品德第一节,“自我介绍,相互认识”是最重要的内容,当教师刚宣布完,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们已经自我介绍三次了”,这是我教学设计没有想到的,学生说语文、历史和班主任老师都叫他们做过自我介绍,学生带有挑战性的插嘴,可以说是生成性资源。这时摆在我面前的是:既不能重复其他老师那样的简单自我介绍,又要让教学环节完整,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于是,我布置学生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准备,不需要介绍姓名、来自哪里、毕业的小学等,要求深入介绍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然后用“击鼓传花”的方式开展自我介绍。这样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做到了相互认识,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因此,面对这些课堂中临时生成,教师能否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关系到教学有无亮点,更关系到教师的成长。当前,教师在对待这种生成资源,有的装聋作哑、不理不踩;有的严厉斥责,紧急叫停,都只会造成临时生成性资源的流失。我们应该善于捕捉这些临时生成资源,让课堂有亮点、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