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工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地区优势;实用型;化工人才
随着煤炭、石油等由单纯能源利用到能源化工利用的方式转变,和受到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波动以及国内油气资源不足、石油进口日益增加的影响,化工工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各行业深加工企业的涌现,化工深加工人才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用型化工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
一、地区优势分析
新疆煤炭储量达2.2万亿吨,占全国储量的40%以上,新疆有四大煤田,其中准东煤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整装煤田,已探明煤炭储量2,136亿吨,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7.92%。为此,准东地区被新疆确定为煤电化工产业带,计划通过兴建煤制天然气项目,推动新疆化工产业的发展。目前煤炭已探明储量1008亿吨,占全国10%,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占全国40%。准东又是新疆煤炭资源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大概在东西200公里的条带上,蕴藏了3900亿吨的煤炭,并且煤的质量非常好。自治区投入60亿元进行这一地区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等配套项目紧锣密鼓地铺开。截至目前,华电、国电、大唐、华能等大电力公司,神华、兖矿、徐矿、宜化等大煤炭公司、中石化等大石油公司纷纷进驻准东。根据规划,到2020年,新疆将建成吐―哈、准东、伊犁、库―拜、克拉玛依―和丰五个化工基地。这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不约而同地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做起了大文章,纷纷选择了煤电和各种化工项目,到目前,入驻产业园区的企业规划的各种煤电和化工项目已逾60个,预计投资总额近5000亿元。
目前化工从业人员4000人,煤制甲醇、煤制气煤制烯烃等人才极其缺乏。按照化工企业人员配备设计标准测算,预计到2015年需各类化工从业人员50000人。但是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培养的专业的化工人才不到10000人,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十二五期间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大对化工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化工人才培养策略
(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学校领导要跟踪听课,从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通过执教观摩课、外出学习培训等方式,使其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不断得到锻炼与提高;加强对教学新秀的培养,对青年教师多给一些关心和指导,鼓励他们多参与一些骨干教师的交流活动,多寻找一些学习的机会,多承担一份教学改革的重任,帮助其迅速成长;实施教师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作用。
(二)课程改革
1.校本研修应该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培训抓起,创造机会让骨干教师走出去接受各级培训,使他们深入领会课标和新教材的精髓,同时让骨干教师经风雨、见世面、上层次。外出学习教师回来后要向全体教师汇报,达到一人外出学习集体受益、资源共享的目的。
2.切实抓好教研工作,把课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放在课堂。建立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以解决学科具体问题为目的的校本教研制度。大力倡导集体备课,提倡同学科教师互助教研、捆绑式研讨的方式,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不同层次教师共同成长。
3.抓住机遇把企业化工专家、高级工程师和特级教师请进来,为教师做、讲座,迅速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4.调动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常开研讨会,让有思想的教师各抒己见,共同配合完成化工专业课程建设和优化工作。确保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管理
1.树立“教学中心”意识,真正把精力投放到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认真分析相关企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制定适合化工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要质量。
2.重视教学过程的监控,加大教学过程管理的力度。严把三个关口,一是严把集体备课关,制订集体备课活动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督查。同时突出个性化教学风格,杜绝网上粘贴教案。二是严把课堂教学关,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坚持面向全体,建立课堂教学监控机制。三是严把作业批改关,作业批改要认真,抓实学生的错题订正。
3.搭建交流平台,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每个专业教师教学的实际状况,针对问题,制定措施,集中力量抓好薄弱环节的转化工作。
(四)教育科研
1.落实课题实验方案,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整合,突出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科研要降低研究重心,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研究质量,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要把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心理品质等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核心任务,以改变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化工原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多进行校内外、课内外的科技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师生的研究能力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一言堂、满堂灌和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堂上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典型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
2.课堂上要认真落实新理念,努力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制定适合化工专业实际的实施方案,开展各类研讨会、展示会,通过不同形式展现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成果。
参考文献:
[1] 卢国俭.以行业背景为依托调整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连云港化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科学教育,2010,(2).
【关键词】企业 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25-01
近些年,随着集团公司煤化工项目的增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生产操作人才和设备维修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初步调查,企业里缺乏能够进行化工静设备维修作业的专家,也缺乏懂化工动设备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在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岗位的用人缺口在100人以上。经分析,我院化学工程系有责任和义务为集团公司分忧解难,在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方面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维修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将育人方案制定的更加科学合理,我研究小组兵分三路,分别到集团公司所属化工厂、安检公司和宁夏化肥厂安检公司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内容分析总结如下:
一、调研问卷结果分析(一线工人)
无论是烯烃厂的调研,还是两个安检公司的调研结果几乎是一致的。
1.要学好本领,学校的实训条件是最关键的,没有能够上手的实操条件,提高技能是无从谈起的。
2.要想可持续发展,化工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是必须掌握的,因为外国购进的设备,工艺操作说明、检修说明都是英文的,虽有英语翻译帮助解决部分难题,但最主要的是靠自己。
3.企业除对技能方面的要求之外,还非常重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态度。
4.企业在生产操作岗和设备维修岗上的用工需求高。
5.企业在招聘时重视学历、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6.在工作中机械基础、化工机械操作与维护、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比较有用。
7.设备检修时,无论是工艺人员还是检修人员参与度都非常大,说明生产部门和检修部门是密不可分的,更说明学工艺的要懂检修,学检修的也要懂工艺。
8.化工识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对设备检修岗位较工艺岗更为重要。
二、录音结果分析(设备技术员)
1.工作流程
生产车间操作工发现问题汇报给班长班长将问题汇报给工艺设备技术员工艺设备技术员下发检修任务书检修车间技术员验证工作票内容的科学性(编制检修方案)检修技术员与一线检修人员交底(安全方面、技术要求方面)填写一单、两卡(工作任务书、风险辨识卡、风险管控卡)一线人员根据检修方案实施检修三方验收:工艺车间、检修车间、机动部(填写质量验收卡)。
2.工作中所需职业资格证书
钳工证书、管工证书、铆工、电焊工、气焊工、起重工。
3.职业生涯
操作工技术员班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公司副经理公司经理
4.职业素质
责任心、安全意识、经验总结能力、内页资料学习能力、触类旁通能力、钻研精神、吃苦耐劳精神。
5.职业知识和能力
机械检修知识、设备检修知识、材料知识等;计算机绘图能力、设备装配图识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测量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三、岗位职责分析
调研岗位如下:
1.车间主任、车间书记、班长
2.技术员、安全员、材料员、保管员、质量员、经管员、办事员、考勤员、政治宣传员
3.钳工、焊工、电工、检修工、起重工
职责分析:
“五工”“九大员”的岗位职责比较单一,需通晓单一的知识和能力。
班长的岗位能力比较综合,如接受任务后进行分工、组织实施的能力;工作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与工艺部门技术员沟通的能力;工作结束后考核成员、总结班组工作情况并上报的能力。
主任的岗位能力更加综合,计划和管理规定的制定能力、员工队伍建设能力、车间和企业各部门的关系协调能力。
书记的岗位能力要求为了解员工思想动态,为员工排忧解难,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检修作业规程分析
调研作业规程如下:
化工机械类作业规程、流体输送设备类作业规程、换热设备类作业规程、塔设备类作业规程、反应设备类作业规程、阀门类作业规程。
检修规程内容主要包括:1.确认检修设备的状态(状态卡),制定具体检修步骤;2.实施检修过程(动作卡),责任人签字确认;3.验收部门确认检修质量。
五、集团公司化工厂大修方案分析
通过对检修方案中具体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检修方案的规范格式,检修时需要清楚的国家、行业、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可以分析出检修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检修设备基本能力、遇到危险问题的应急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CAD绘图能力、设备防腐能力、材料选取能力等等。
以上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资格证书要求)、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核心课程等项目的编写和修订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关键词:安全工程;培养方案;修订
安全工程专业最早是从煤炭行业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安全工程专业逐渐发展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地质冶金、电子电工、铁道交通、环境生态、核能源、建筑等行业。但未有一所院校的安全工程涉及三农(农村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及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安全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1)农业机械化生产迅猛发展,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有机户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农机事故的增加;(2)镉米事件引发的各种农产品安全问题;(3)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和幼童的数量加大,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问题;(4)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扩大,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农业院校,专业依托学校农业的背景,以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依靠,拟发展化工安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以及环境生态安全等四个方向。拟在培养能够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人才,解决农村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虽然国内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目前的安全工程专业尚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各高校在大安全基础上发展不同方向。因此全国各个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存在差异。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刚刚起步,在培养方案设置及优化上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及修订进行探讨。
1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反馈信息
从现有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没有明显的侧重方向,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均属于“大安全”,跟开办专业时拟发展的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化工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以及农村公共安全方向相差太远。因此,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现有资源,增开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清洁生产、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等课程。另外,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课程偏少,安全工程是工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此次修订,增加了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课时,将实验课程模块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根据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毕业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反馈情况,我校培养方案中选修课中的一些课程及课时设置不合理。如: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与环境工程中部分内容有大量重复,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与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等课程重复率较高,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也与安全管理学中部分内容重复。增加了安全管理学的课时数,调整了相应教学内容,将安全评价与预测设置为必修课程,增加课时量,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课程去掉。增设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修订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1]。培养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本专业的发展。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实施手段、内容、评判标准等内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更决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方向[2]。为了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合适的培养方案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作用。培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修订及设置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设置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以现有的教学基础和经验为出发点,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改。经过探索和讨论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包含四大模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教学以及素质拓展。其中公共课和专业课都包含了两部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实验课程包含在必修课程中。实践教学模块是必修课,包括了设计、实习等。素质拓展为课外选修课。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意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3.1课程设置
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修)根据国家要求进行设置,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政治、外语、物理、化学和军体类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政治类课程缩短了理论教学,增加了实践部分。专业必修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是学生掌握安全基础知识理论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检测技术、工业通风与防尘、职业安全与健康、化工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安全评价与预测、环境工程学。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安全知识面,有更广的就业面,开设的选修课包括安全法律法规、燃烧与爆炸学、安全心理学、危险化学品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安全信息与数据库、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来充实自己。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进行综合模块化,并增加了部分实验的课时。主要专业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实验、安全工程基础实验、安全管理实验、安全技术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等,实验中包含了各个专业课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综合性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工艺通风与防尘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社会安全教学实习、工业安全教学实习、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社会调查、金工实习等多个实习课程,意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2课时设置及学分要求
在安全工程所有的课程中,公共课程根据国家要求,设置18学时为1个学分,公共课必修课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设定学分为84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方案要求至少选11.5个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特色,以及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适当的学时,24学时为1学分,总的学分为3分。专业选修课设置12学分的课程,学生选择分的专业选修课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环节,有28.5个学分,素质拓展不计入总的学分要求中。综上,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学分要求总计172个学分。
4小结
总之,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3]。我校安全工程开办不久,培养方案还在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更新。但改革是困难的也是必需的,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需要长时间的探讨与研究[4]。如果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其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必然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辜负社会期望[3]。本文根据学校专业特设及现有安全培养方案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反馈等介绍了本校农业特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参考文献
[1]叶勇军,李向阳,王淑云,蒋复量.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2(34):130-131.
[2]邬长城,谭朝阳,王桂赟.高校化工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12):246-247.
[3]任森,王文才,任玉辉,杨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7):40-41.
关键词: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调查;问题;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开发各种功能性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产品是精细化工发展的方向,而人才培养成为制约精细化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精细化工方向人才?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是精细化工课程体系的“基石”,本文对各高校精细化工人才培养的目标、实验课程体系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现有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一、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调查
通过网络调查和访谈,设置精细化工方向的高校主要分成以下几类:理工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医药类高校、高职院校、其他院校等。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基础和培养方向不同,相应的课程体系也不同。
(一)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个方向,本专业培养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固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现代高级化工精英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含课程设计、实习或实践、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必修课《精细化工产品分析与鉴定》《染料化学及应用》《表面活性剂及应用》;选修课《精细化工反应设备计算》《精细化工产品实验》《染料合成及应用实验》《表面活性剂实验》。《单元合成实验》开设内容:催化加氢:合成对苯二胺、酰化反应:4—乙酰氨基苯甲醚的合成、精细有机合成产品纯化—双溶剂重结晶、还原反应:邻苯二胺的合成、精细有机合成产品检验—不同结构芳胺的检验、缩合反应:2,3—二羟喹噁啉的合成、精细有机合成品分析及分离—薄层色谱分析、水解羟基化:2,4—二硝基苯酚的合成、卤化反应:Sandmeyer反应合成对氯甲苯、精细有机合成新技术—超声促进的对羟氨基苯乙酮的合成。《表面活性剂及染料合成应用实验》开设内容:表面活性剂分析、浊点的测定(CP)、表面活性剂性能应用性能、护发、N—十二烷基—β—氨基丙酸钠的合成、苄氨基苯磺酸钠的合成、N,N—二甲基十八胺、匀染剂DC、烷醇酰胺、酸性蒽醌艳蓝的合成、几种重氮化方法比较、酸性染料在丝绸上的染色;酸性蓝黑的合成、分散橙的合成;吡唑啉酮型分散染料的合成;活性嫰黄K—4G合成、活性染料染色方法、活性染料直接印花。在该专业在第七学期开设《单元反应合成实验》《表面活性剂实验》《染料合成应用实验》依次单独设课,单元反应实验设置十个,涉及到催化加氢反应、缩合反应、水解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酰化反应、卤化反应),表面活性剂实验十个,染料实验九个,它们之间开设有着一定的联系;开设的三门专业实验课程都与本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紧密,如表面活性剂、染料、转化功能精细化学品,都直接显现在了理论和实验课程之中。
二、当前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精细化工方向培养目标设置过于狭窄
新形势下的新领域精细化工取代了传统的精细化工,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提高了,国家要求高校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能力科技人才[1],但是从目前我国各高校精细化工方向所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培养方向上各有侧重,这种“对口”的培养目标与新形势下精细化工人才的目标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培养模式与新形势下对精细化工人才的要求无法匹配,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就业去向和所从事的岗位不灵活,换岗位之后毕业生无法从事和适应其他工作。
(二) 精细化工方向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大连理工大学三门专业实验课分别附属于三门专业理论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知识体系之间缺乏协调性和递进性,尽管实验教学总时数较多,但被分散使用,重点不够突出,实验课程体系没有突出综合性、设计型的实验内容,导致实验课程体系结构不良。
(2)实验课程体系中实验内容设置过于分散
大连理工大学的《有机单元合成实验》,催化加氢合成对苯二胺和还原反应邻苯二胺的合成可以放到一起讲授,它们是合成同一类化合物,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合成,授课时对比讲解,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薄层色谱和纸质谱以及柱色谱的分析、分离应该连贯起来,对继续搞学术的同学较好,能将连贯的实践环节得心应手地运用的科学研究的操作中,但是以上的这种设置造成了知识的分割,不易于学生连贯的掌握知识。
(3)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有限且不统一
精细化工实验教材少,部分高校使用自编实验教材讲义,天津大学自编的《专业实验》讲义,华东理工大学自编的《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材,大连理工的《有机单元反应实验》《染料合成及应用实验》《表面活性剂实验》讲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精细化工综合实验》教材,这样的教材版本有限且不统一,无法在培养目标上保持同步。
(4) 实验课程体系对个人的差异关注不够[2]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模块和自选设计实验,据访谈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得知,他们所用的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题都是老师给定的特定讲义,包括实验项目和实验设计方案,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路”,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自主选择、自主创新的意识,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研究需要和个人兴趣间的差异。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新形势下精细化工的发展保持同步,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又是精细化工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所以,针对当前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找出解决的对策,制定出一套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放在高校实践,为我国精细化工领域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技术人才。(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类培养;专业深入;人才培养;化学化工专业
1研究背景
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科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有效地优化和提升本科教育水平,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大类培养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年,80%以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实行了大类培养模式。大类培养已然成为中国高校本科生教育的主流方式,大类培养能规避学院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壁垒,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以及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等一系列育人环节统一规划,使高校育人工作步入快车道[1-2]。
2大类培养过程中化学化工专业学生深入发展存在的困境和现实问题
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大类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三个专业。但是“在实践中的未完成性、在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中的待完善性”[3],导致大类培养在实施中出现不同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初入大学,一年级新生需要迅速转变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与引导,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大学授课方式经过微信问卷调研发现:有14.06%的学生不适应大学授课方式,有64.51%的学生比较适应大学授课方式,只有21.43%的学生能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影响其后续发展能力。
2.2课程设置及内容不合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化工专业课程偏多偏难,任务繁重,学生只局限于本专业课程学习,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等通识课程的了解,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从而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例如在智慧树平台上选课比例较高的“写作与沟通”“音乐鉴赏”的课程。
2.3师生考核评价体系陈旧、单一,不能完全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与学生学习潜力
在教学一线的工作中,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PPT或者板书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厌学问题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程考核的主要形式仍然以期末笔试为主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效,考核内容拘泥于书本和讲义,忽视其他智力因素,如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大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临近期末靠突击复习依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推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办法对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势在必行。
2.4化工专业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不完善
在很多高等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实训意识弱化趋势比较严重,导致工科毕业生很难快速胜任企业的工作,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影响学生就业率。究其原因是学校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不完善,使部分研究训练流于形式,达不到实质效果。
3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3.1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专业选择机会,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固本强基,夯实学生成长基础,太原理工大学成立求实学院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三个相近专业划分为化工大类。在“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模式下,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末设置20%的学生跨大类重新选择专业,第二学期末设置30%的学生在大类内部选择专业。转专业政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自主测评的意识,在测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思维、自主创造的精神和能力。针对化工大类人才培养注重强化基础知识学习,狠抓学风、教风建设,充分调动教、管、学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3.2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比例以及教育模式
专业培养与大类培养的区别在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非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在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而轻基础教育的问题。大类培养的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适应专业的能力,因此须全局考虑在通识教育阶段的课程学时及学分设置。从课程体系看,一年级期间主要修读基础核心课程。化工大类设置相同的或可互认的课程,形成面向化工大类的、与相应专业培养方案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太原理工大学通识课的课程总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在2020级新生中增加了“工程伦理”“写作与沟通”和“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三门通识必修课程,同时增加了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等通识选修类课程,将2019版培养方案中的“大类导论”课程顺延。通过修改培养方案能够让学生跨学科学习,在文学艺术、写作沟通、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通过以上措施,既能夯实学生通识基础,又能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3.3设置专业节,增强学生专业荣誉感
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本科生展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果、学术前沿成就、专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专业承担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开拓学生专业选择的视野,提升学生专业决策的格局,学校举办了本科学生专业节。专业节设置了“专业博览会”“专业宣讲会”“实验室开放日”和“线上逛专业”等板块。“专业博览会”上,专业学院通过现场介绍、师生互动、实物展示、卡通招揽等方式全方位向同学们展示其学科建设、专业优势、特色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使学生们广泛了解各专业建设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专业的认知和热爱,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专业宣讲会”可以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各学院的历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及各专业前景、课程与发展规划,还能聆听优秀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实验室开放日”,可以到感兴趣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参观,参加实验室组织的沙龙活动、实验互动、仪器设备体验等。“线上逛专业”采取线上媒体平台视频播放的形式,由各专业学院录制3min宣传视频,进行专业介绍,带领大家了解专业历史、建设成就、人才培养目标、研究项目、课程特色等。
3.4革新教学评价,激发教师和学生内生动力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调控、激励、发展与导向等重要功能,关涉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4]。大类培养模式下,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保证教学效果,实行小班教学,同时为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教师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求实学院革新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案,对于承担大学一年级的核心基础课程教师实行全新的量化评价体系,将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绩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三类评价各占一定比例,以数字化结果表征教师的授课质量。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通过过程考核及时跟踪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3.5完善以及配套的专业实训相关制度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为学生在校内外创建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和完善化工专业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化工类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及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科技论文竞赛、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光电子设计竞赛、实验模型制作等竞赛的制度,并定期进行各种比赛,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论
化学工程专业作为太原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学科,要求教师们发挥一流师资队伍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通过实施大类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重新架构有利于夯实基础与专业深入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比例及教育模式;实行以教学效果为中心的量化评价体系以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让教师回归教学、学生回归学习;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和平台,制定相应的专业实训制度,确保学生专业训练的配套措施,促进其专业素养、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牟蕾,杨益新,闫春更,等.高校大类培养改革实践:内容、实施与评价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9(11):70-74.
[2]孙向晨,刘丽华.如何让通识教育真正扎根中国大学——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大学教学,2019(Suppl1):41-46.
[3]黄晓波.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3-48.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化工行业已从传统的原料工业转变为一个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生物技术、催化技术为主体知识密集型工业[1].因此,对从事该行业人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企业来说有实践经验,有动手能力人才是需要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随之转变,化学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亟待发生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人才需要.
一、化学工艺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
在目前形势下全国各级化工企业蓬勃发展,国企、合资和私营化工企业发展迅速,冶金、炼油、能源、轻工、医药等行业对人才需求很大.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本溪地区逐渐形成一个新兴主导产业,发展迅猛,为本溪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提供发展机遇.熟练技术工人紧缺问题日益凸显,结合当前实际为培养出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有较高动手能力、高职业素养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构建新课程体系.
二、培养目标[2]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牢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化学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应该具有马列主义、思想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化道德素养以及良好职业素养,富有务实、创新、合作、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应变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学好一门外国语,具有初步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比较差,很多教学内容听不懂也不爱学,致使学生课堂上只好睡觉、玩手机、讲话,教师也感觉课堂秩序难以掌控.同时企业反馈也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联系不够紧密.以上原因需要职业教育需要进行一定改革,以便更好为社会输送更优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学校自身更好发展.
一)课程模块化[3]
课程模块是在分析本专业学生任职岗位能力基础上,将课程按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划分,通过课程模块化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这样每个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根据我校自身实际,确定完成岗位职责任务和考核达标所需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化分为基础类模块和专业类模块.
二)教学法项目化
传统教学法制约着老师和学生发展,而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既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在项目化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变成课堂中心.以我校化学工艺系开设《换热器》课程为例,分析项目教学法如何能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目的.
(一)课程的整体设计
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选择合理的项目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保证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课程整体设计突出以下原则:职业活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
(二)课程的实施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典型的化工过程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岗位操作技能为目标,设计了传热原理、传热设备、传热过程仿真实训和传热过程现场实训四个学习项目.在每个学习项目下,又包括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要经历完整的活动模式,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以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在每个任务中设有“知识重点”、“技能要点”、“任务提出”,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应达到的课程实训标准,将化工总控工考核内容融合于课程项目教学之中,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形成集“教、学、做、训、考”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以本课项目四传热现场实训的一个活动为例,课程实施流程组织课堂并复习检查上一活动的掌握情况;明确该活动的目标和应知应会;提出要求,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将学生分组,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合理的搭配,每组民主产生一位负责人,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分组讨论,教师则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在思路上引导学生,小组负责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再根据各组存在的问题具体详实的讲解,并强调注意要点;小组负责人向同组成员讲解并安排每名成员的具体分工;以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教师总结.
四、师资队伍建设[4]
由于我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加着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按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要想培养出具有高质量职业素质的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术高超、管理规范的师资队伍,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在如何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用了以下几方面措施:招聘本科生、研究生,并通过一定的实践培训,充实教师队伍;近几年来,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性人才,改善师资来源结构,以其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来提高教学质量;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全国各职业院校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在全国各职业院校的培训学习中,强化训练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取各类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及本行业相关的技术职称;重点培养有发展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骨干,以老带新到重点院校教学进修,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重视专业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师的“双师型”资格培养;发展国际间的师资交流,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培训,学习国外成功的职教经验,提高教师的素质.
五、结语
因此,为了培养适合新时代的高素质化工专业人才,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顺应时代潮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又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需求,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法,在激烈的人才培养竞争中把握先机,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凝,刘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26(11):122-124.
关键词:中职教育;化工专业;项目课程
中图分类号:TQ0-4;G712
多年来,中职学校都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具有较高专业操作能力人才,实践性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中职学校在化工专业教学中采用了实践教学模式,并培养了大批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但是,从目前化工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标准来看,不仅对人才的操作能力以高要求,而且还要求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且能够在职业领域中针对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具有独立解决的能力。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对学生以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中职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学生毕业离校后能够顺利就业。基于此,在化工专业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为主,却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专业综合素养难以提升[1]。
按照现行的中职课程改革指导思想,要求将“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起来,即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教育本位,以职业实践为教育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主体而构建模块化教学,所有中职教学都要按照“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而展开。但是,从目前的“三以一化”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该种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建立起来,实践操作平台没有进行系统化设计,相应的教师队伍也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中职化工专业教育依然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主,而没有实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在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教育中,采用项目课程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实验设备、实训基地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需要将项目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来,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中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学校中,化工专业属于是小专业,学生和教师的人数都比较少,化工实验设备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条件下,要促使化工专业课程教学有所发展,可以将实践性项目课堂体系构建起来,通过所设定的项目开展教学,使教学有的放矢地展开,且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将化工教学与实训实习相结合
化工产品的特殊性在于,产品具有具有专业性,生产程序也是系统化而且对环境保护措施具有严格的要求,化工产品的运输要求也非常高。这些都决定了中职学校要在校园内开展实训实习教育是很难展开的,即便是中职学校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会设置有化工设备或者实训装置,但是与真实的生产环境差距是非常大的,很难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训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而言,中职化工专业以培养操作性强的技术工人为主。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与化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2]。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化工企业的现场接受培训,不仅可以从职业的角度出发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接触到化工科技的前沿,接触到先进的化工设备,特别是处于企业环境中还可以学习到工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为自己的现场操作积累经验,有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专业定向培养,可谓是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察,以为企业选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的展开要注重就业与学科的结合
中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的进行中,要以就业为目标,将就业与专业学科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化工专业文化教育基础上的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然目前的中职化工教学实验设备多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很难与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相适应[3]。因此,要确保化工专业项目课程的顺利展开,就要对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调整,并根据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项目课程设计。将就业与学科相结合,就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教学资源整合,包括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等等,将学科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得职业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所有的教学和实验操作都在实训中完成,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三)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引入德国教育模式
德国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所采用的是双轨制,通常学生在15岁左右就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决定,是进入高中深造,还是接受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学校教育是与相关企业签约的,学生进入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有机会到企业中学徒。德国的这种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就是明确了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路线,就要懂得做实业。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就可以进入到工厂工作了[4]。基于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方式,德国发展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接受教育的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就是以“学徒”的身份存在,使得学生可以接受完整的职业教育。
将德国的教育模式引入到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就是要求职业学校要对职业教育以正确认识,对人才培养方向以准确定位。学校要对职业教育以高度重视,对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推行现代学徒制,将化工专业教育在企业车间内展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针对技术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将具有时代特色的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起来。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化工企业的人才质量要求。构建化工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就是要基于中职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将中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起来,并借鉴德国的中职教育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敏,张德拉,陈新.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54-58.
[2]王祥.浅析中职化工专业化学检验工项目课程开发――以《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离子含量》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02):144-145.
1.1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据现代化学工业的特征及社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趋势,应用型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化学化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适应化工、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②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③掌握化学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④具有对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学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⑦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因此,根据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征,制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图1所示。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功经验,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将企业要求与学生的培养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学体系,确定了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体现“三个服务”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成果的吸纳和综合应用能力。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及校内、外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教学一体化,完成实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实施“四年九学期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了适应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设置的,是由原来的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工业催化等专业合并而成的宽口径专业,覆盖面宽、涉及领域广[3]。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覆盖面广。研究领域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微电子化工等诸多领域;二是工程特色显着。该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两大支撑点,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化学工艺则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气、矿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工程放大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生工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需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控制、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装置设计与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应用型化工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工程素质的定型作用。培养应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纲,根据学生需要,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训练组成,将课外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借鉴德国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现能力及创新能力,构建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根据能力要求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和创新实践层。基础实践层以强化“三基”,培养基础能力为目的,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3个层次和5个模块,构成一个彼此相连,逐层提高的体系[5]。通过化学专题研究训练,强化了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认知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阶段。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周金工实习和1周电工电子实习,实现基础能力培养目标;专业实践层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环节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综合和创新能力是对技术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配合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总之,各层实践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2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改革
2.1突出强化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者。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按照这一思路,为所有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派合肥学院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到企业去锻炼6~12个月,增加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院要求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建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担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成员,研究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有关的合肥学院院级教研立项6项,安徽省教育厅立项3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合肥学院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安徽省三等奖一项。聘请企业和设计院等单位人员担任教师,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供实践教学载体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保障平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强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为支撑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和以化工原理为支撑的化工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方向、适合按专业大类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课程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技术化工工艺学作为构架,遵循以下原则:紧扣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工程学与工艺学实验的适当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进性、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既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热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发展需要,在专业方向上设立分离工程和精细化工2个化工专业方向,并建立精细化工和分离技术2个实验室,建立膜材料和膜过程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6]。以校企互利双赢为机制,开展产学合作,和中盐四方集团等14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2个。每年由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由企业提出课题,真题真做,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取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收获。中盐四方集团、东华集团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设计多次获合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2.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高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学院制定了《合肥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暂行办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收到明显的效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化学工程师之家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为主要内容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化工工程师之家于2007年11月建成运行。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目标、以工程设计为核心、以模型制作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团队精神;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设计提高工程素养;通过企业化运作模式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协调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累计培训学生500人以上。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在各种全国性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2010年,在科技部等单位举办的青年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二等奖,“三井化学”杯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和华南地区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二等奖。近3年来,学生34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9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三共三双 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
随着广西经济的腾飞和北部湾产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以往中职培养人才的体系和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否培养一大批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培养能力、做强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笔者学校化学应用技术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创新教学模式,与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建立生产性“氯碱产品检验中心”是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一个成功案例。
一、校企共建“氯碱产品检验中心”
为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我们积极对外寻求合作伙伴。经过多次协商,我们与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氯碱产品检验中心”协议,校企双方每年投入一定数额(10万元)的资金在南化质检部共建氯碱产品分析检验中心,用于解决仪器设备的不足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制订“氯碱产品检验中心”实施方案。2012年5月29日,学校与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南化质监部举行“氯碱产品检验中心”挂牌仪式。“氯碱产品检验中心”的建立,使学校与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利用这一实践平台,企业可进行日常的生产检验分析,学校可以开展“校企互动,产教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校企共管“氯碱产品检验中心”
为保障“氯碱产品检验中心”的正常运行,学校与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制定“氯碱产品检验中心”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维护、维修管理制度,校企双方互派人员共同管理。
三、发挥“氯碱产品检验中心”作用,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共建“氯碱产品检验中心”,学校和企业共育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训基地的教学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一线,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切切实实的体验“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同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共同的教学管理中,企业师傅可将更多的职业标准、职业道德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氯碱产品检验中心”的建立,也给专业教师提供了零距离接触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借助这一平台,学校可以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培养更适合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信息支持,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共建实训基地,走校企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无论是对中职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专业教师的成长,对企业创造财富都将是一个“多赢”的过程。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专业示范建设工作
1.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是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通过创建“三方联动、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这一平台,积极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直接接触实际生产环境,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
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为更好地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达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了相关的一体化课程学材和工作页等资料,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加快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更好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环,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到2012年6月份止,笔者学校共有教师54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15人,“双师型”教师共有20人,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30人。我们每年都要派年轻教师到高校进行学习深造,到校企合作企业实践锻炼,特别是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开展常规性的锻炼实训,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理论和操作水平。
4.有效推进校企合作
在学校和系部领导的努力下,我们的校企合作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各方面工作都得到很好的开展。目前我们与11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教学安排定期让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教育实习和实训等教学活动;还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探讨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一体化学材工作页。在不断的合作中,我们与合作企业的关系不断深化,各方面沟通协作进一步强化,企业派员工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派出有能力的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
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氯碱产品检验中心”的建立,实现了我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有效实施了由学校、行业和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合作,通过“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三个阶段共同培养,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三个方面共同逐级递进,达到了企业员工的基本要求。同时,我校工业分析一体化教师在课改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完成了氯碱产品分析工作页、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方案的编写,通过企业专家组评审论证后,已经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试点班级组织实施一体化教学。进而,通过学生在“氯碱产品检验中心”这一实践平台上的实践训练,我们可以有效进行氯碱产品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关键词】化工专业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18-02
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综合作用体系。要构建一整套可直接操作的、用以准确衡量与评价教学进程和效果的操作系统,必须把原来定性的、抽象的评价目标进一步定量化、具体化,建设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化工专业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与社会生产联系紧密,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因此,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相比,化工专业在教学管理和培养模式方面有着特殊性。提高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非常重要,它们的综合结果体现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为了获得整体教学质量的优化,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办学方针、专业与课程设置、学风与校风、教学软件与硬件、教师与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在其他条件相当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构建完善和先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制定完备的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的良性发展。
一、影响化工专业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
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关键在于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四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教师状况、学生状况、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监控部分,必须实时监控,而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等硬件设施的在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也必须全程监控。只有将这四个影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管理的各阶段、各环节互相协调、互相促进,才能让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更具时效性和实效性。桂林理工大学化工专业是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一个本科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化工专业虽然获得了较大发展,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拥有了较大实验室面积,增添了许多化工专业大型仪器设备,但是化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与化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薄弱环节有关:(1)师资情况不乐观,化工专任教师年纪较轻,新进博士和讲师约占50%,且大部分专任教师没有化工企业实践经验。由于许多化工专业课程如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等与实践联系紧密,实用性较强,要求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工厂实践非常熟悉,才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学生认识存在误区,由于一些学生就业后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导致后续学生认为许多专业教学内容对实际工作没什么用,于是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风受到影响。由于意识层面的东西较难进行监控,这也是薄弱环节之一。(3)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场地不固定,教学过程随意性大,也较难监控。由于存在这些问题,构建合理、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为了提高化学工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依据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任务,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从制度保障、教学评价、教学督导、完善监控体系等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保障。要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必须强有力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必须本着依法施教的原则来进行,因此,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用来严格规范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包含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内的全面的管理制度,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其中综合性较强、与教学各项因素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条例。为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十分重要。根据化工专业的实际情况,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立了各项教学监控制度,主要包括各级领导听课、教师交互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评价反馈制度等。
针对化工专业的特殊情况,增加了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具体包括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化工实验室管理办法、化工生产实习管理条例、化工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实习质量评价办法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的设立既能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又能约束各个教学环节朝良性方向发展,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运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必须从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企业评教、教师评学,企业评学等六个方面开展评价工作,以实现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多样性的评价。专家评教是指学院督导组成员通过课堂听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专任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方法与效果、授课计划与授课教案等教学文件进行评价打分,指出长处,点明不足,甚至讲解示范,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行评教是指本学院教师(特别是化工专业教师)对彼此的教学活动、参与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等进行相互评价。学生评教的方式有几种:(1)学生在网上评教,即给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打分,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参考。(2)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时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馈给老师,教师可据此对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进行适当调整。(3)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是对网络评教的补充,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发出,了解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好坏、教学科研水平高低对学生的影响,还能通过学习效果反馈了解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师评学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对专业的认识、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各方面对所带班级学生进行评价打分,为了从这些方面引导和督促学生重视专业、重视学习,班级考核和学生综合评优时,教师的打分结果必须占有一定的比重。企业评教是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出发,邀请化工工程师、专家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教材修订出版、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等各方面进行合作,重视企业评价。企业评学是从化工岗位要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化工企业在评教和评学中提供的各类信息,进行化工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较好地达到化工岗位要求,最终顺利地进入化工行业。
(三)教学质量督导系统的建设。教学成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看出来的,如果等到教学质量下滑、问题出现才去总结经验、进行改进,往往来不及,甚至耽误学生的教育和就业,因此,必须实时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加快建设教学质量督导体系。除了接受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的督教、督学、督管外,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还聘请一批有责任心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老教师,成立院级督导组,负责本院各专业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督导组在院长、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入课堂听课、配合各阶段教学检查、培训新进教师、担任各项教学比赛和教改项目的评委,还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督导员开展示范教学活动,把先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广到年轻教师中去,达到监督和引导的双重作用。由于化工专业的特殊性,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了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化工教学督导小组,有针对性地负责本专业各班级的教学质量督导,了解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及各班学习效果,适时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校级、院级督导组反馈并共同解决。
(四)教学过程监控体系的建设。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即分别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监控。开学第一周,以教研室为单位,收齐授课教师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实纲、实习任务书、实习计划等教学资料,并上交至学院;以学院为单位第二周之前,审核各教研室的教学进程表、课程标准、指导书等,检查教研室上交的所有教学资料,以及实验室准备情况,避免遗漏,使各教学环节良好地衔接在一起,保证教学工作顺利的展开。每学期的第九至第十一周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学院教学督导组,检查教师听课记录本了解交互听课情况,并通过查阅教学日志和抽查听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是否按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开新课和新开课教师是重点抽查对象,及时通报检查结果;收齐、检查学生综述、翻译、中期检查表、开题报告等资料,并通过走访实验室,举行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大四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实验室管理情况等。中期教学检查常态化,有利于教学、管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推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为期末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学期结束前还应组织一次期末教学检查,主要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听课任务完成情况、期末考试组织与实施情况。每年的春季学期还应在学期末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毕业论文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等,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总之,在构建化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企业的岗位需求及对化工人才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以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化工人才为己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形成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蒙贺伟,坎杂,曹卫彬,等.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农业网络信息,2011(3)
[2]张翠玲.高校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常熟高专学报,2004(6)
[3]张云梅,郭茵.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实践[J].科教纵横,2014(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化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优化(2013JGA151);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广西石化产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015JGZ129)
关键词 中职 电子专业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培养具备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能适应“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宽厚型、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毕业生就业主要在电子企业、电子公司和事业单位从事数控设备或仪表、家电控制系统、智能玩具、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网络通信设备、医疗仪器、环境监控等产品的生产检测、维修、调试、生产管理和销售工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我国众多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可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了解市场、适应市场、依托市场和开发市场。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则应进一步充分了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准确性和适应性。因此,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究电子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各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优化办学模式和提高办学质量,形成了一批很好的办学模式。
(一)定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指由中职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在学校选拔接受订单教育的学生,对学校和学生提出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校负责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负责提供相应的实习设备、部分专业师资以及一定的资金支持。 即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建设“五化一体”实训基地,即“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教师技师化、学生员工化”,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实训内容与项目都来源于产品生产,实训方式、过程实行企业化管理。接受订单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按照协议直接进入到企业中工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同步、育人与创收共赢。
(二)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指学生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实习,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行多次工学交替,边学习边工作,工学结合,最终完成学业。 这种培养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企业实习时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并加深对理论的掌握,对于遇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再次回到学校学习来解决,能够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引企入校模式。
企业将“车间”搬进学校后,派出得力的技术骨干,配合学校实训教学。企业技师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弥补学校教师的不足,充实学校实训教师队伍。教师听企业技师讲解,能将自己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经验的质的飞跃,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企业进校”生产教学一体化工程,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既利用了企业的资金和设备,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又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满足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了培养与使用“两张皮”的现象,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
二、深化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校企合作的思考
学校和企业的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他们目标定位并不完全一致,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要从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让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框架内获得充分的话语权,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从而使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校企合作成为推动办学上台阶,就业上档次的有效举措。
(一)建立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必须要站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角度考虑,找到利益的平衡点,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因此,建立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一要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二要建立相关基础文件,如《联办学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等等。三要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
(作者:江西省商务学校,工程硕士学位,讲师)
参考文献:
[1]何利娟.校企合作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2,(2).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闪离”
[DOI]10.13939/ki.zgsc.2017.09.047
对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闪离”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造成工作岗位的缺少;对学生而言,就会增大快速离职和频繁变换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毕业生可能形成频繁离职的心理倾向;对高校而言,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工作水平,以及对学校的信任和关注降低;对社会而言,造成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
本文从学校、企业、个人、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缓解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闪离”的对策和建议。
1 学校方面
1.1 努力提高化工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化工专业实践性强,化工企业里的工作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化工类毕业生以企业一线操作技术人员为主,应根据这一就业特点,针对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及岗位需求,探索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悉化工企业管理特点、岗位需求、岗位素质。加强实训,增强学生岗位实践与岗位能力的培养。营造职业氛围,塑造学生职业灵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岗位能力培养。[1]
1.2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化工类学生普遍认为,毕业后就是一线操作工人,整天面对设备、管道,缺乏较为清晰职业规划,甚至有部分同学没有职业规划,走一步算一步。高职生求职成功、保持工作稳定性的第一步就是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高职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把一些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路径和成功案例融入到日常教学课堂中,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经常邀请化工企业技术人员做一些职业发展规划讲座,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交流,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互动启发,加强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路径的规划。
1.3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化工类学生理科生比较多,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稍差,这样即使有才能在工作中也不能施展开来,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礼仪选修课、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加强心理健康指导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营造相互沟通交流的环境,在实践中锻炼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品格与方法; 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去化工企业实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2]
1.4 加强就业心理指导
首先,在教学中,应开设一些心理指导课,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毕业生因为在企业里竞争压力太大,而选择离职。应该培养化工类学生有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并喜欢迎接挑战。其次,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和学习自我减压的方法。
2 企业方面
2.1 规范管理,提高自身实力,公平、公正
对化工企业来说,留住人才比吸引人才更重要。而企业实力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所以,化工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按章办事,才能使毕业生稳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另外,可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给毕业生一些关怀,用情感留人。公平晋升,公正竞选,毕业生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中。
2.2 拥有完善的企业文化
企业应有自己的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留住人才,用人单位必须进一步规范企业文化,形成独特的氛围,爱护和尊重员工,将善待员工的各项条例措施落到实处,要做到留人先留心,这样员工在单位工作的稳定性及积极性才能提高。
2.3 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是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关键过渡期,进行岗前培训的大学生会在这个过渡期了解企业的用人规则,具备在企业工作的能力,完成从大学生到企业人之间的过渡。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新员工尽快熟悉企业,适应环境和工作;培养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融入到企业文化中;熟悉企业的基本情况,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等内容。深入到新员工的行为和精神层次的培训才算成功的岗前培训,它对于新员工在以后的工作稳定性和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毕业生个人方面
3.1 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
化工类毕业生每年在增加,化工企业里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毕业生如何在企业里立足,这就需要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只要掌握真正的技能,才能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尽快胜任岗位工作。其次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交际能力、做事能力、为人处世等都是与其他员工拉开差距的方面。甚至兴趣爱好都可能决定自己在企业里的发展。[3]
3.2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化工企业大部分分布在郊区,许多毕业生因为吃不了苦而选择离职,所以毕业生自己要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毕业生要有锐意进取,敢于吃苦的精神,在入学军训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在学校多参加磨炼意志的活动。
3.3 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化工类毕业生要有爱岗敬业、感恩和诚信的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类化工毕业生进入岗位,基本都是一线操作工人,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不能好高骛远,频繁换工作。要有奉献精神,不断学习新技能,锻炼自己。
4 社会方面
化工类毕业生刚进入企业都是普通劳动者,应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者的风气,树立劳动光荣的风貌。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的范畴,养成全民热爱劳动的氛围,形成全社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局面。在媒体上大力宣传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劳动典范,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普通劳动成为光荣体面的职业,吸引广大年轻毕业生投身到一线劳动中去。[4]
参考文献:
[1]尹燕.有效解决高职毕业生高离职率的对策[J].考试周刊,2012(16):155.
[2]束孝宇.高职毕业生高离职率现象分析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