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

时间:2023-06-06 09:3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教版小学语文

第1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观念

阅读教学由于其自身特点,很难完全通过教师在讲台上授课提升学生的能力,只有将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此,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将学生当成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前进行自主预习。

二、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互动

对比改编之前的教材,新型的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彼此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存在疑问时,可以主动向教师提问,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课文的内容或是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给这样的学生以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对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要给予勇气,并在保证课堂教学课程进度的同时,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理解与表达。除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有所加强以外,学生之间交流在新的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有所加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学生分成几个教学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带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虽然每个小组的具体学习方法并不相同,但是相同点就是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教师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当给予指导并认真倾听,并在学习结束后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三、创建活跃性的教学舞台

小学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外,还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课堂上单纯的阅读、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虽然方法众多,但是画面感并不强烈,教学也不够直观。课改后的苏教版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教师又提出了创建活跃性教学课堂的要求,建立情景教学模式,构建画面式教学。

四、加强课后的拓展知识积累

语文阅读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知识储蓄量逐日上涨,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除了学生的课前阅读预习、课堂教学以外,学生在课后还需要自行积累,包括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除了课后的阅读任务布置,教师还应该为学生适当布置一些阅读练笔任务,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将自身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新课改以后,苏教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采用了教学四重奏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规律,应该予以推广。

作者:宋玉媛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实验小学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 教学素养 阅读模式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体语文素养培养的必要环节。合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体现人文教学的理念。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阅读教学也从原先的主要地位提升到整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因此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首先从制订教学计划入手。教学计划主要强调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整体安排,结合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程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制订适合于本班教学的整体规划。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应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双层锻炼,掌握“过程、方法”的应用。从教学目标来讲,应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辅以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要适当选取适合学生能力的教学篇章,尽量满足体裁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情感深刻化和人物深刻化的要求,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社会的人情冷暖、自然的风光秀丽、祖国的大好河山、人世间的世事沧桑,建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教学方法来说,阅读本身作为一项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发掘学生的阅读潜力。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激烈、兴奋的讨论气氛,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以及科学有效的总结交流。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教学素养和知识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更可以促进学生自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不断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提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提高专业素养,增强语文专业的知识功底,强化字词、语法、逻辑、修辞、语音等基础知识的巩固,锻炼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增强教学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时刻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课本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说勤奋》一课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字词、句子,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及作者创作的中心思想,等等。而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为:在课前教师抛砖引玉,提出:“什么是勤奋?”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制作出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一节课的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讲授课程的同时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在所有学生授课完毕后,让他们进行评价和点评,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老师和最佳授课内容”,并围绕“什么是勤奋”开展讨论,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感受作者的创作思路,体会阅读意境,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并产生有价值的真知灼见。

三、设计妙趣横生的阅读模式

从教育心理学分析,阅读本身是一项主动完成的过程,强调读者通过书面材料或文本材料从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作为一种主动性较强的行为过程。教师既要抓住阅读本身的内容性,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小学生正处于生性活泼、易动不易静、思维敏捷、有很多奇思妙想的阶段。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原本“静的阅读”转换为“动的阅读”,提高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阅读时,教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诗歌体裁方面的阅读,教师要安排学生大声朗诵和吟诵,在声音中融入情感,在情感中体会真谛;对于故事性较强的篇章,教师尽量让学生采取表演、话剧、舞台剧、分角色朗诵等形式,将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个个成为小演员、小艺术家;针对描写自然美景的记叙文或散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领悟其中的情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文章中的自然美景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景之间的差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意见,形成笔下的文章。由阅读转化为写作,深化对阅读的进一步认识,增强对阅读内容本身的理解性和领悟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是一项长期探索的课题,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方法和见解都有所不同,但教学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关键不在于教学方法本身,而在于对学生这个主要群体的关注和了解。只有充分关心和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怀平.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第3篇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53-01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是2001年开始在全国发行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全国的使用量、影响力上都有占有重要的比重。同时由于江苏教育质量的含金量很大,所以江苏教材说是全国教材改革的风向标一点都不为过。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多年,对本省的教材一直很关注。从一开始的试水,到现在的基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教材体例安排。近年来,我省中小学生在汉字听写大赛上的优秀表现,正是苏教版小学教材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上的最好佐证。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1、规范的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教育阶段基本任务之一,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课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里边有大量的字、词、句的教学,进行教学的前提就是要保证这些课本中的语言规范是否规范使用。如果是教材中都出现有明显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那么就是教给学生错误性的知识,这个比学生自己犯的错误还要严重,因为学生自己犯的错误还可以进行改正,这个语文课本中出现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的情况,教给了学生,学生可能还不知道是有错误的,这个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就不利了。所以要重视小学教科书中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要运用一些符合小学生成长发展特点的语言文字等。

2、规范的语言文字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要求。语言文字的学习不仅仅是这一种内容的学习,还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息息相关,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这些能力的基础,只有从小就认真打好了基础,才会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小学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语言文字材料的学习、训练,在认知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所以小学语文课本语言文字规范性的使用非常重要。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

1、不注重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使用的教学

虽然在小学阶段交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以浅显的、基础性的为主,但在教学中也应对一些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小学中高段年级的教学来说。所以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就要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不同之处。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关联词语教学中,当讲到苏教版的课文时,里边往往会出现一些例如像“无论……都……”与“不论……都……”的关联词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就一笔带过,或者直接说这两种关联词语是可以直接换用的,既没有探究课文中使用得是否恰当,也没有进一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细微区别,给学生带来一种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只要是这两种关联词语都是可以对换的,这就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2、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课后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练习题中有明显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

小学语文课本的课后练习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内容,课本后面的练习题的语言文字使用得规范非常重要,但往往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中出现一些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课本补充习题》的参考答案中出现有“浑浊咆哮”、“千年”等的搭配,这明显是不够规范的。

3、在低年级阶段的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一些注音问题

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包括了字词的注音的规范性,注音甚至是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如果在字词的注音都出现问题了,那么就会影响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对“葡萄”一词标注为原调,但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注为轻声,小学课本中与《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规定出现冲突,这就说明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一些注音的问题,注音使用不够规范,也就是语言文字使用不够规范。

三、改进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不规范语言文字问题的主要途径

1、首先教师要明确了解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相关规定

语文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有相关的规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首先就要了解相关的规定,掌握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在备课或者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课本有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也能及时知道、指出,寻找正确的教学方式;同时,当有学生问相关的问题或者发现学生有使用不规范的情况时也能及时指出并帮助改正过来。

2、在课本教学中注意不要受到生活或者网络上一些不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影响

教师在小学阶段语言文字的教学是潜移默化式的,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非常重要。在课堂课文的教学当中,要注意不要受到生活或者网络上一些不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影响,例如在课文中说出现“再见”,或者在课堂结束时与学生说“拜拜”时,不能直接跟学生说“88”,或者把“88”写在或打在课件上,这是不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的。

参考文献:

[1] 曹国军.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不规范语言文字问题的商榷[J]. 教学与管理. 2015(02)

第4篇

一、教学语言揭示艺术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其教学语言应别具一格,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语准确、条理清晰,讲求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中隐含逻辑、富含哲理,加之外在的抑扬顿挫的声音,就会形成教学磁场,抓住学生躁动的心,富有吸引力。这样,教学的艺术美就会洋溢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

二、创设情境感受语言美

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学生是活泼的、生机盎然的元素。现行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称职的语文教师定会融入到教学氛围之中,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完美对话。否则,缺乏激情的教师只能作为旁观者,无视学生、文本的生动性,无法实现三者的对话,自然学生也无法借助教师从课本中受到美的感染。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有着生活的元素,在生活中是具体可感的,是作家借助独特的具有魅力的语言塑造出来的。在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努力,还原作品的生活原景,身临其境,感悟文本作品,才可能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采用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形式作为教学手段,以情动情,助力课堂,尽可能地创造语文教学的完美境界。教学《草原》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美妙的《美丽的草原是我家》音乐声中,师生携手来到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面对展示的如画般的风景,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朗诵,催动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妙不可言,恍然就在眼前,艺术之美便跃然纸上,变得触手可摸。学生边听边想,跨越时空,“飞”到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眼前出现雪白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地辨识、品味。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依据文本,加上联想和想象,进行思维再创造,并在加工过程中,获得美的感悟、美的享受。现行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知识积淀缺乏、识字数量偏少等客观因素,在教材中安排相当数量的插图,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船长》中写道: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这一段落过于抽象,学生无此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光靠文本描述,学生头脑中无法显现意象,无从谈起美感。教材加上插图后,其效果就不一样了:插图把哈尔威威武高大的身材、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形象地表现出来,着力表现出了哈尔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

四、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进入情境,才可以感知课文塑造的形象美;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阅读教学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对于同样的文学作品,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光靠文本字面的理解,是无法感知文本背后所带来的艺术享受的。联想和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引发的意境感悟就越清晰、具体、独特,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深刻。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光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勘测路线时,可以通过展示崇山峻岭的图片,引发学生想象出在这样的地方修筑铁路会遇到巨大的困难,进而会情不禁地感受到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难度之大,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他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通过想象,意象整体得以再现,引发蕴含的诸多情感,并在教师引导下,实现了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第5篇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感受谈迁动人的事迹,从谈迁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品读、讨论、合作、交流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7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

学习年老体弱的谈迁重编《国榷》,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懂得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导入,揭题质疑

(1)播放动画《跌倒》。

(2)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辛苦努力的成果转瞬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时;当你还没来得及品尝成功的喜悦,成功已迅速离你远去时,你有勇气重头再来吗?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谈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谈迁,感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据题质疑。"厄运"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厄运指什么?信念指什么?谁遭到了厄运?为什么说这信念是厄运打不垮的?

(设计意图:由动画导入课题,立刻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关键所在,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深入阅读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放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词语认读情况。(多媒体出示)

家境贫寒 家徒四壁

鸿篇巨制 明史巨著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

流传千古 名垂青史

师:你发现这些词语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借助其中的上面的一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理解并借助四字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集体达成共识:

第一段:(1)写谈迁编成《国榷》曲折经过。

第二段:(2-3)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第三段:(4)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交流,引导学生由读到悟,既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划分段落的能力。)

(四)指导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记忆。

(2)指导书写"诞"。

(五)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出示下列四字词语:

家境贫寒 家徒四壁

鸿篇巨制 明史巨著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

流传千古 名垂青史

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同学们,仔细看这些词语,这些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是对谈迁治学成才过程的概括,读的时候得读出味道来。读得有味道,才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独具匠心。)

(3)小结过渡:这些词语都是写谈迁的。同学们对谈迁已有了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要一块儿走近史学家谈迁,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厄运,又是如何在逆境中站起来的。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学生积累这些词语,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益于巩固所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走进谈迁。

(1)学习第1自然段,感悟谈迁初写《国榷》之苦。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从这一自然段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指名说说朗读感悟的收获。

(谈迁生活的年代、地点、家境、治学态度等方面。)

3)、解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出示:"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阅读点拨:数字往往是枯燥的,但从这个句子中的数字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悟相关数字,体会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将数据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感悟谈迁初次编写《国榷》之苦。)

(2)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谈迁失去《国榷》之痛。

1)、导读: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部浸满谈迁20多年心血的鸿篇巨制却被一个小偷偷走了,珍贵的书稿下落不明。

2)、出示:"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提问:"20多年的心血"指什么?为什么说这部明朝编年史--《国榷》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怎么会"转眼间化为乌有"?"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这段话,读出谈迁的悲痛欲绝,读出谈迁的肝肠寸断。

4)、过渡:有些人,遇到一点挫折,受到一点委屈,可能会垂头丧气,唉声叹气。在困难、挫折面前,这些人是怯弱的。谈迁遭遇到天大的灾难、致命的打击后,是怎样表现的呢?

5)、指名读相关语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6)、抓住"并没有"、" 很快"、"挣脱"等词语,朗读体会谈迁信念的坚定无比,不可动摇。

(设计意图:谈迁丢失一部浸透了自己20多年心血和汗水的书稿,这对"体弱多病的老人"打击是何等惨重的!这正是课题中所谈到的"厄运"。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谈迁失去《国榷》之痛。感知这"厄运"给谈迁带来的巨大打击越深,越能为下文理解谈迁"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决心之坚作下铺垫。)

(3)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谈迁重写《国榷》之坚。

1)、自由品读第3自然段,划出课文中最让人感动的语句。

2)、生交流读书感受。

3)、出示句子:"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野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4)、多媒体播放:谈迁到野外去考察历史遗迹的画面。

5)、看后说说谈迁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6)、抓住相关词语,朗读感受谈迁重写《国榷》之坚。

7)、小结: 一部新的《国榷》104卷,428万4千字,翔实、精彩,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再来写成的!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浸透着谈迁的心血和汗水,蕴含着谈迁的决心和信念,体现着谈迁的执着和不屈的精神。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谈迁具有(指课题,引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谈迁到野外去考察历史遗迹的画面,使学生形象的感受谈迁在寻访、考证史迹的不易。读议结合,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深层感悟年老体弱的谈迁争分夺秒、不辞辛劳地重编《国榷》,终于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明史巨著的基础上,对谈迁深深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4)学习第4自然段,感叹谈迁完成《国榷》之绩。

1)导入:谈迁用自己不幸的经历,精彩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同学们,你能结合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吗?

3)、学生交流。

4)、老师根据谈迁重写《国榷》的故事,写了一首小诗:

二十余载绘巨篇,

一夜之间化云烟。

厄运打击志更坚,

名垂青史颂谈迁。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5)、让我们铭记这段包含哲理的话语--引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设计意图: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对全文的总结。学生在前两段朗读讨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结论,即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齐读结语,适时补充小诗,既是对教材的延伸,也整体回顾了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规律。)

(三)熟读课文,升华认识。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2)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随即评价。

(3)说说你以前遇到"厄运"时是怎么办的?结果如何?学了本文,你以后准备如何面对"厄运"?

(4)讨论交流。

(5)总结:同学们,在我们人活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或多或少遇到坎坷或挫折。我们要以谈迁为榜样,具有厄运打不跨的信念,就总会有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设计意图:学完谈迁的事例,结合作者阐述的道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如何面对厄运,领悟更深了。)

(四)课外拓展,实践提高。

(1)好书推荐:《谈迁传》。

(2)回家把谈迁身处逆境、治学成才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如果你站在图书馆里亲眼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国榷》,你想对谈迁说什么?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本文学完了,阅读和积累没有结束,因此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一些这样的文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推荐学生阅读《谈迁传》,全面了解谈迁坎坷、精彩的人生,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此环节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多读书"的理念。)

板书设计: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 重写《国榷》

第6篇

【设计理念】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在设计中,力图养成学生的预习和批注习惯,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以点带面,用最经济的时间,创最大的效益。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初识生字,通过强化记住重点生字的字形及笔顺,通过对比对生字进行正音。2、抓住文中的两个重点比喻句牵引全文,突现文章的给人的启示。3、在读中感悟,初步学习批注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中国有一门“三学士”,外国有文学“三姐妹”,你知道吗?讨论后出示右图:简介作品和作者。

【设计意图“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苏教版小语练习上的对联,读书要学会联想,由古及今,由中到外,让学生进行新旧联系,比较从中受益。】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标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划出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找出课文中两处形象描写夏洛蒂姐妹的比喻句。2、检查预习情况,学习字词读音及写法。出示:堪称、逆(nì lì)境、撇(piē piě)下、前辈、狭窄(zǎǐ zhǎǐ)、权衡、毅力、钢铁。(1)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2)说字形:(预设:“衡”:中间“鱼头”“大”,左右合为“行”;“撇”的笔顺:“提手”“倒八”“框”,“小”字在中央,“反文”靠一旁。)3、分组出示词语。嗷嗷待哺、节衣缩食、惴惴不安、寥寥无几(夏洛蒂的逆境)要强好胜、孜孜不倦、脱颖而出、大名鼎鼎(夏洛蒂的成功)试着用以上词语说说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交流并朗读课文中两个比喻句。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生字词重点在于教学生不会的和易错的。学词用词,学以致用,同时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

三、抓重点句,引生本情

1、出示并齐读该句“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1)你们见过仙人掌花吗?仙人掌生活怎样的在环境中?(2)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思考:“逆境”是什么意思?仙人掌生活的“逆境”指的是什么?那么夏洛蒂姐妹又生活在什么样逆境中呢?

2、读课文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夏洛蒂在怎样的逆境之中艰辛地生活呢?请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2)读后交流。(3)练习说话:失去母爱的孩子,她是多么痛苦啊! ,三姐妹她们的生活是那样的艰辛, 。洛蒂遇到了生活的逆境,她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又遇到哪些逆境呢,继续学习课文的第3、4自然段。

3、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

(1)当21岁的夏洛蒂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寄给当时鼎鼎大名的桂冠诗人,希望得到前辈的指导,遇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课文是这样描写的:“她苦苦的等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等到一封远不至她失望的回信,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冰冷冷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读后讨论:哪些字眼让你觉得刺心的疼痛?(2)夏洛蒂遇到了如此不可思议的逆境,骚塞的回信像是一把利剑,把她的心刺得鲜血淋淋。而命运却继续捉弄夏洛蒂,“逆境”还依然与她相伴,夏洛蒂姐妹又遇到什么样的逆境呢?(3)面对这些的逆境,夏落蒂三姐妹的一年后却取得的非凡的成绩,谁能用书本上的语言来说说。出示:一年后,夏落蒂的《简・爱》出版了。小说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我们为她们创造的成绩而兴奋,大家把那份喜悦送进自己的朗读中,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4)身处逆境的仙人掌,不畏艰辛,终于绽放出绚丽的光芒,一齐读:“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5)请在这句话的旁边,写下你的批注。(6)交流批注的内容。(7)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的难以理解的句子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比喻句,出示“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①读句子;②夏落蒂三姐妹在家庭的不幸,求助遭讽,出版失败时依然坚持她们的文学梦想,表现出怎样钢铁般的意志?“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是什么?现在,你能读懂这句话吗?以“小草和大树”为题的妙处在哪里呢?(8)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的最后一个自然段。(9)现在我们再来回看课题:想一想:你是如何“小草”和“大树”的?在文中找一找,“小草”“大树”在不同地方分别指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组织学生写批注,交流感受,为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和内容提供了可能。抓住比喻句,由此生发开去,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想主人公所想,在感动中感悟。】

四、引导写话,拓展练习

同学们,面对逆境,夏洛蒂是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绽放出艰辛而壮丽的生命光芒;面对逆境,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逆境,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面对逆境,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不要忧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须镇静。”面对逆境,我想说_________。请大家用或长或短,或深刻或智慧语言,写下你想说的话。

【设计意图:学习是生发,是实践,让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板书设计:

小 草

家庭,遭不幸 不放弃学习

写诗,遇嘲讽 不惧怕打击

第7篇

【摘 要】古诗文是世界文化遗产,其语言优美,充满画意,且意味隽永,经常出现“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言近而旨远”的情形,是诗人反应当时社会政治动态、风俗习惯、自然现象、劳动生活以及个人感受的主要形式。本文主要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的篇目、题材、内容等方面,深刻阐述和分析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的特点和选编现状,提出了“以诗解诗”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苏教版教材;方法研究

古诗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记忆力以及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启蒙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指出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国外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让学生从小接受古诗文的熏陶,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珍惜自己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强烈的爱国理念和荣誉感。

2.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家长、学生以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部分学校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把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

3.有助于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随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选编的古诗词暴露出的典范意义缺乏、脱离学生生活、缺乏必要的注释以及儿童题材的古诗文数量所占比例小等突出问题,同时,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思想观念保守以及老师忽略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致使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低下,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学习。

二、研究角度及创新论点

1.心理学角度分析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古诗文教学资源。

2.艺术角度分析

将美学理论与古典诗词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动画呈现等方式,在充分利用教材范本的前提下,通过诵读过程中发现美,全面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欣赏水平,让枯燥无味古典诗词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角度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务必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并研究古诗文教学,是追求教育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要求,也是学生充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结晶的有效途径。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在苏教版小学古诗文研究中,对于教学教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理念的研究比较零碎。从教材的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包括古诗、古词、儿歌以及儿童诗。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中,古诗成为古典诗词学习的全部,在小学语文教材文体选择上,务必考虑到古诗文题材的复杂性,全面满足儿童的生长状态、情感萌动以及心灵世界。

“以诗解诗”是古诗文研究的趋势。所谓“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诗句更好地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深刻领会诗人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灵性的美妙古诗意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助于小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得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得到普遍提高。同时,“以诗解诗”的教学形式,既能很好的促进古诗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的实现,又能充分体现教师课程理解能力与资源开发的能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理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两句诗句时,即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诗中的“孤帆”、“唯见”等词深刻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意。但对于缺乏情感经历的小学生在理解该句诗句时,且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如在《别董大》中,以物送别;在《赠汪伦》中,以歌送别;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以酒送别,通过这样的“以诗解诗”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以景送别的写作手法,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不再仅仅是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以及两人友谊天长地久的祝愿。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小学古诗文教学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践与探索,值得一些教学新手学习和借鉴,但是他们的研究与实践较为零散。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广大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对小学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缺乏系统理论研究的现状,既要从内容、朝代、体例等方面对目前古诗文选编进行改革,又要及时转变应试教育对古诗文考查的形式。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在感受古诗文美感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士宏,崔亚冲.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选编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

[2]尧新瑜,张红玉.还给儿童想象的翅膀—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苏教版;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破题导入,设置悬念

以《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为例,我一开课就问:“请问同学们看到过真实的海洋吗?喜欢海洋吗?海洋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都积极回答道:“海洋很蓝、很宽、很漂亮;海洋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如果海洋发生风暴非常的恐怖。”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涌现出来了,在他们回答之后,我总结说:“是啊,海洋博大精深、神秘莫测,有时平静美丽,有时汹涌可恨,但是有人却坚定的认为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洋――21世纪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来解开海洋之谜。”这样就能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文,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设计,巧设情境

以《大江保卫战》为例,我在讲授这课时,开课前我先给学生一点预习或再预习的时间,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经典和的部分,然后我问同学们,是否想亲眼看到长江这条长龙如何肆虐的。作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当然毫无疑问的想要看到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我就利用多媒体把洪水肆虐的惊人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换来了他们的一阵阵感叹,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我问他们的感受,最后我给他们进行总结:黄晓文奋不顾身地保堤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他这样的爱国爱民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所学习。这不仅让学生亲切感受洪水的波涛汹涌,也让学生更加深刻感悟教材的中心思想。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然而,不是每一位同学都会主动的、积极地去看课外书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好正确的引导。我在课堂上经常会给我的学生讲一些课外书籍的内容,和他们共同分享阅读那些经典著作后的收获和感受,让学生对课外书籍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懂得合理的设计教学课堂,做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把学生一步步带进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施晓岚.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第9篇

[关键词]想象;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一、品文想象――拓展文本空间

想象作文以课文为媒介,激发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发散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文中人、文中事进行多方位的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强、延伸和改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效渠道。

1.改写课文。通过对课文进行改写,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从不同侧面对事情发展过程以及人物性格行为进行想象和描述,初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能力。

(1)改人称:通常可以将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木兰从军》一课,可让学生将自己当作花木兰,在心理活动上展开想象,理解文中“为国为家分忧”的具体内涵。

(2)改结构:把顺序改为倒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事情因果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爱滋病小斗士》一课运用倒叙的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转换顺序,在小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以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事例上着力展开想象,刻画细节,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改体裁:把诗歌改为记述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古诗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古代诗歌洗练的文字对于场景也有着鲜明的刻画,这些为学生进行体裁改写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延伸结尾。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的结尾都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对这些结尾进行延伸思考,既考察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水平,对事情发展的合理揣测,也引入了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或喜爱或厌恶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关联课文。以课文为依托,不仅仅局限于孤立的单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有内在联系的一些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其中发挥想象能力,学生从中得到了对于教学内容整体性的认知和把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可将《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和《拉萨的天空》串联起来,让学生想象一次漫长而又精彩的旅程,体验祖国的美丽景象。

二、聆音想象――提升审美素养

音乐是艺术之母,在音乐的激发和渲染下,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最大的张扬。在音乐声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的享受,思维细胞得到充分激活,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

1.创情境。音乐不仅仅可以作为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完整的情境。以音乐所创设出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别致和新颖,在音乐架设的美妙氛围中,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是别具一格。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结合文中“原野热闹非凡”的描写,笔者精心搜集、录制了各种声音,如雨声、雷声、鸟鸣声、流水声等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想象美妙的场景,想象动人的景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激情感。或激昂、或舒缓、或欢快、或忧伤,各种旋律能够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在经历一定的情感酝酿与发酵之后,学生的想象力中灌注了自身的情感因素,所想象出来的情景、事物和经历也会如同乐曲声那样自由流淌。如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写作《秋天的树叶》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细细聆听著名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优美的琴声中想象秋天的浪漫与温馨,想象秋天的午后,想象秋风中的红叶,调节学生的情绪,为后继写作做好铺垫。

三、图物想象――开发视觉启迪

引导学生对图画、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从一个个细微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所见激发所思,让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细致。

1.观图。同一个图形,由于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特征不同,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不同联想。教师要有意识地放开束缚,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想象得以充分的发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建议》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配图,想象画中的色彩与声响,将春天的美景在脑海中变得丰满鲜明起来,为春游活动的建议积累了素材。

第10篇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目的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的开展课堂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目标。小学生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更集中,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堂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学习开始时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狐狸和乌鸦》时,教师提示:在一年级时,同学们学了《乌鸦喝水》一课,知道乌鸦是十分聪明的动物,然而这么聪明的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呢?教师通过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在课文中搜索知识信息,最后总结出:乌鸦因狐狸不切实际的赞赏而骄傲自满,毫不思考是否属实,轻易上了当。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小主人。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启发性模式教学,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唱歌、扮角色演节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歌唱这篇优美的课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随着音调高低起伏的变化,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意境。小学生在“凉爽的风”的歌声中,心情十分愉快和开心,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富有感情性、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适当运用手势、动作或表情等身体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诵到“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语气非常强烈和坚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生活和学习中不应该做的事情进行举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拉近感情距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态度,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有充分的掌握和准备,把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的锻炼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解决疑问的好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能够通过自身具备的能力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时,教师提出问题: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励给了小白兔?小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根据课文线索进行思考和寻找,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小白兔敢于跟骏马比赛,而小黑兔只敢和乌龟赛跑,敢于和高手比赛的小白兔才会得到进步和提高,并且那份勇气值得人敬佩。这时,教师利用问题的延伸启发学生应该做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好学生。五、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阳光、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尤其需要多关注内向、自卑和学习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教师深情地讲述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的一些重要经历:桑兰虽然在17岁时瘫痪成了残疾人,但是她的微笑征服了人们。讲到这里时,教师启发性地把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来,指导学生应该树立自信的乐观的心态,摒弃自卑消极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使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给学生,而且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发现世界。教师通过启发性模式的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小学生在启发性教育中拓展思维,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水平,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小学语文教学最终取得良好成效。

作者:刘世丽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

第11篇

一、依纲贴本,了解课后练习编排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以读书为“经线”,以双基训练、情感体验,迁移运用为“纬线”,“识、写、读、背、作、习”六大板块的设计,正体现了“课标”的理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激趣,学会发现,积累语言,探究合作,实践创造,陶冶情操。

一年级教材,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突出了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二年级增加了词汇积累和词句训练的内容。到了中年级,课文后练习的设计,除了突出朗读、背诵、复述和字词句等训练外,造句练习以及模仿课文某一个局部的“小练笔”也在练习中交替出现。高年级教材的课文后练习中,还有意识地穿插了听说训练,安排了一些富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题目。

课文后练习编排的内容主要有积累、理解、运用、综合等。编排的形式主要有陈述式要求,也有不少练习还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课文后练习和综合练习共同构成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练习系统,为完成其训练功能相辅相成,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依据课后练习的编排特点,针对具体文本我们可以作些机动的设计: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练习设计片断:

课文片断: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1.节选部分选自课文《 》,它是现代著名作家( )写的。

2.用“____”划出写孩子多的词。用“~~~~”划出作者的联想。

3.作者想象极为丰富,比喻很奇特。用_____比喻_____,表现了作者____。

4.“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

5.选段中的双引号表示_____。

二、立足文本,进行扎实的基础训练

《新课标》这样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训练还是要扎实到位的。

如:苏教版三年级练习5比喻句的训练:

1.变序教学练比喻

上本单元课文之前,先上《练习5》中《处处留心》

出示弯月图:问: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生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我要是能坐上去多好啊!

生2:弯弯的月儿像香蕉,黄的,香的,我真想咬一口呢!

生3:弯弯的月儿像金钩,要是放在教室里,让我们挂上书包,那多方便啊!

生4:弯弯的月儿镰刀,满天星斗的日子,就可以挥镰收获了,收获的收珍珠,收获的是浪漫。

……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现在就请拿出你的彩笔,把你想象的画出来吧!

2.结合课文找比喻

如:上到本单元第16课《跟踪台风的卫星》时,讲到倒数第3自然段时,启发学生,你认为这一段哪里写得好?

生1:我认为“撑”用得好,好在写出了风大,写出树弯腰挡风的不易,写出抗击台风的顽强。

生2:我认为“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这一句把“台风”比作“巨兽”,说明它霸道、蛮横。

生3:《练习5》告诉我们:一样东西,可以用多样的其他东西来打比方,我想说,台风在森林和高城面前,像泄了气的皮球,全身都瘫软了。

……

扎实的基础训练并不等于那种繁琐、机械的“题海战术”,我们强调的基础训练是基本的训练、是科学的训练、是活化的训练,它讲求应时、精当、高效,要求教师善于敏锐地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抓住关键之处来设计练习,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由文本的范例产生迁移,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才能事半而功倍。

三、紧扣文本,开展有度的拓展练习

教师无论是在阅读教学中,还是在练习设计中都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再次潜心涵咏、细心会文。文本中使用的语言艺术的“空白”给予补充,则有助于对文本中心、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及表达能力。

如:苏教版三年级《跟踪台风的卫星》练习片断:

师:你是怎么理解“卫星”的?

生1:我上网查了一下“卫星”是指围绕行星公转的星体,如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有人造卫星的。如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生2:我理解卫星的“卫”就像保卫人员一样的,如地球环卫着太阳转,地球就是太阳的卫星了。月亮绕着地球转,月球就是地球的卫星。

师:你知道哪些人造地球?选一个做交流。(见《跟踪台风的卫星》书后第5题)

第12篇

关键词:语言知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策略

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出发,可以将语言知识分为原理层和工具层,从程序性知识“怎么办”入手,将语言知识分为实践层。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个层面语言知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增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

原理层语言知识处在最基础的层面,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原理层语言知识的呈现略显浅少,因此,为弥补教材中此层语言知识的不足,需加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以期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原理层知识的储备

为加强原理层知识教学,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入手,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才能对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学生了解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授。那么教师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层语言知识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黄强军语言知识内容的量化标准[1],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语言的本质方面,包括语言特点、汉语定义、汉语特征。其次,汉语方言基本知识方面,包括汉语的变迁,汉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汉语;先秦时代的上古汉字;两汉至隋唐时代的中古汉语;从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汉语;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以上汉语的五种形态及其各自的特征等。另外,关于其他层面的具体语言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变迁过程等知识也包含于这一层面的语言知识内容中。

(二)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层语言知识分布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因此,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的单一教学方法中,很难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相应工具书,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活化地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时,除了讲解书中有关对仗(即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的工具层语言知识外,还应当依据自身所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让学生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对偶修辞的演变和发展,单一的讲述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对偶教学。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需要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和引发学生感性的情境创设为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图表形式介绍对偶和对仗的不同,直观表现出对偶大起大落的发展史,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对于“春联”起源,可创设具体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春节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写春联的故事”将其原理层语言知识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春联所表达的含义。

二、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

教材中呈现最多的即为工具层语言知识,它处于中间层面,作为工具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层语言知识,因此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为实践层语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促进学生直面生活的动力源泉。

(一)依据汉字特点,加强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汉语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包含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无论是从语音知识的汉语拼音,还是文字知识的字构书写,甚至是词语知识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都是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续着历史的脉络。因此在充分解读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层语言知识的同时,要与汉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汉字知识教学,教材中以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为主要方法呈现。而教材中的根据字构呈现的字理识字却被许多老师忽视,应充分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例如教“鸟”字,出示鸟的图画,解析“鸟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点就是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教“牧”字,点出“牧”的本义是手拿鞭、棍在放牛。“沙”字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出现什么———水少而沙现。字理识字法运用范围广,遵循汉语言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加强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呈现内容的分析可见,其语法知识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但是在小学教材中将其整合又是难度极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师结合阅读和写作对语法知识进行教学时采用适宜的方法,让学生“在零散中学,在整合中内化”。付惠均[2]在《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提出“三个结合”的方法论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语法教学方法要求一是精简语法项目,淡化理论色彩;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运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低年级重点在于单句语法的练习和巩固,初步了解和学习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级出现复句以及单句、复句相融的较复杂句式。而且在强调语法规则的同时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如一年级上册练习4中“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单句的学习,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时又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提高了语法教学的效果。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脱离实际的语言单位和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语法分析,两者在语法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语法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根据教材中各学段修辞格出现频率,充分利用修辞的表情达意作用。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采用“切境法”。语言材料选得好与不好,主要就是看选用的语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体的语境,即题旨情趣。因此我们在修辞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阅读理解文中修辞艺术。修辞教学只有在应用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好修辞对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好处。

三、关注实践层语言知识教学

实践层语言知识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层面知识,强调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层面,为学生直面生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起到推进作用。

(一)注意语境创设,引导学生习得言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境的创设,关注话语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要求在书面语的话语阅读理解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语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氛围作适当调整,对前后语境构建,使其相衔相配,并且运用情景化的语言让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例如可以在虚拟情境中根据语境理论来创设虚拟语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的复习巩固阶段中,可以通过扮演奶奶的角色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虚拟语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艺术性地创造语境,引发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试看以下于永正老师通过艺术性的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中“翠”字: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老师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请学生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接将课题写在黑板上,而是艺术性的“懂而装不懂”,营造了一种“不懂就问,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学生自豪感,认为老师对自己拥有极大的期望,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会话得体原则,增强话语评价功能

“得体原则”是衡量言语行为的终极标准,无论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但最终都必须以“得体”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是否得体做具体的评价。如看是否适应不同语境要求。在正式的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在欢庆场合,说的话就应当有助于欢快气氛的营造,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显然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亲人离散之时发出的渴求团圆期望的诗句在这里就极不合适。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别人问你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3]:一姓张小孩听到别人跟爸爸初次见面,总是先问:“您贵姓?”,爸爸总这样回答:“免贵,姓张。”接着别人又问:“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详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来访。小孩问:叔叔,您贵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问: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应对。上述例子表明在进行语用知识学习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注意语言得体原则,案例中小孩的表达是不得体的,老师举了这个例子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表达需得体,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也能进行合理评价。

作者:李文芝 霍生玉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A]//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