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培养

时间:2023-06-06 09:31: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思维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思维培养

第1篇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就必须让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努力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究能力和意识。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社会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由于我们传统教学多年来的影响,对于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授课模式依旧采用灌输式教学,物理教师依旧主宰着课堂教学的一切对错。初中物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加之某些地区因实验条件不具备,无法进行相应的物理实验,所以学生学习物理时感觉比较吃力,这样的条件也就谈不上有所创新了。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我们就必须改善原有教学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培其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杜绝传统教学一言堂的局面,物理老师要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自我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才能有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课外活动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就要加强课外活动实践。初中物理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堂之外,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和课堂教学相关的物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活动中验证物理知识,验证物理定律的正确性,在使中学生感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鼓励学生大胆联想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开拓自己的思路,才能找到解决方法。就初中物理而言,应积极鼓励学生直视问题,广泛联想,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推测其他信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对初中物理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师就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究,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索,最终才能找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固始县希望中学)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利用数学教学与思维的特殊关系,可以使课堂教学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具体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把教学工作的重点完全落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缺少关注。在新课程下,教师不应只是强调学生的“学会”,而应强调学生的“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也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只顾及当前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就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设难置疑,变换方法、纠差防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维方法,提高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适宜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必须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学的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依靠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去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景的创新,而兴趣教学则是数学课堂情景创新中最常见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节课有强烈的兴趣,参与的意识才会提高。兴趣教学方法可以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学生的“意识参与程度”很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尽量多采取举例子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基础知识积累

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知识积累并升华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丰富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储蓄,并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能盲目抬高教学起点,一味做偏题、怪题、难题。要使学生彻底领会要领的含义,掌握公式、定理的条件及应用范围,理解推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要让学生把知识吃透、记牢、用活;要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针对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要充分展开讲解;学生的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及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刊、杂志等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充分而系统的知识储备,足够的能力素养,进而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新的时代需要的人才决非只会背诵条文的书呆子,而是具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及探究精神势在必行。作为数学学科,最常见的创新精神培养方式,就是拓展解题思路,开导思维变通。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考察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方面进行联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求异思维,鼓励一题多解,改变习题的条件或结论,增删例题条件,组合条件相似或结论相似的系列习题,创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要调动学生深钻细研,标新立异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思维活动直观化、生动化,调动所有感官激发想象力;在解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发现新结论,通过知识的细小迁移,联想深化、开阔学生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第3篇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改革数学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

一、 把握学生心理,重视兴趣与欲望的激发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影响他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把握学生的创新心理,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学生明白创新的目的与意义。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教师人格的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师生情感的作用,但兴趣更多应来自数学本身。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数学水平之间存在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二、 保持质疑问难,促进创新细节的把握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创学界的共识。然而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年龄越大,问题越少,被动消极地听课,这是一个可悲的结局。我们知道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常规”加以训练。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式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了问题不一定有创造,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我们习惯于一种“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教师通过提问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能促使人把认识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到新奇的事物上,这种认识活动若能长期坚持以获得有关知识,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三、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提出多种假设和途径,这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从结论上看,众多的答案,能对创造性思维做出验证。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的策略,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解法加以比较,看哪些方法思维灵活,计算简便。这样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由表面来看,一题多解也许耽误了较多的时间,但却体现了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的去实践、去思考、去发现的特点,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四、 注重参与,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课堂氛围 思维创新 小学音乐

“创新是民族之魂,是推动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新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角色更新,教法创新

1.确立崭新的师生角色。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者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以权威或领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这种缺乏民主、缺乏融洽的师生角色关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思维和想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课堂上要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就是要确立一个崭新的师生角色。即由传统教学的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转换和升级为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使主导和主体的双向活动达到高度统一。

在教唱《我家小院嘴巴多》时,因为第三乐句较长,一口气无法唱完。教者可以提问:“这个乐句太长,怎么才能唱好呢?谁来当回小老师,帮我想个办法?”以“小老师”的扮演调动起学生的学唱兴趣,借助他们对教师形象的记忆,充分发挥想象。一番惟妙惟肖的表演和范唱后,在众多“小老师”想出的各类办法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仔细比较、分析、试唱,最终选择了“分男女生轮唱”的方法。可见,师生间崭新的角色关系,使得课堂气氛宽松、民主、自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想象的驰骋,表述的生动,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注重教法的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以教师教唱、学生学唱为主。单一重复的教法,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其灵活掌握学习方法,获取新知识,阻碍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改用多种教法的组合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在教唱《队礼歌》前一周,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唱这支歌曲?我们还在什么场合演唱(演奏、听赏)什么歌曲时体会过同样的感受?能否将这样的场景画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中进行“发现”。到了课堂上,引导学生生动地讲述寻求答案的经过,展示绘画作品。并借助声像的场景,提高学生对进行曲的认知,最后结合学生对“升国旗时庄严地唱国歌,举行队会时朝气蓬勃地唱队歌”的体会进行交流和总结,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队礼歌》。

从以上教例中不难看出,采用“发现法”,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再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通过发现得出结论的同时,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便得到锻炼。“情境法”的使用,不仅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增强对歌曲的理解,而且还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接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两种教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赏—绘画—记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对问题反复地探究、实践中,逐步提高了感知、观察、记忆、理解、想象、再现等能力,养成了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课堂气氛中有了创新的空气,还要开辟出一片创新的土壤,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生根、发芽。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变得尤为重要。

1.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欣赏日本歌曲《红蜻蜓》时,不必对歌词背景作过多介绍,而是通过初听后,让学生说出各自感受,一首原本对童年生活充满无限怀念的歌曲,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后,被他们联想为“对无法捉到红蜻蜓的惋惜”“对采桑果快乐情境的回忆”等等。学生的想象对原曲含义的理解虽有些偏颇,然而这些奇思妙想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加入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模式。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过去的音乐教学中,强调求同思维的培养较多,迫使学生认为老师的话永远是正确的。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在教一个新调前,先领导学生听听、唱唱此调音阶,然后再唱C大调音阶,接着让学生比较一下调式的高低,最后再出示音阶图,在“小小千里眼”的游戏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do搬到哪里去了?”“有无升降号?有几个?”等等。这种逆向的教学方法,配以趣味游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学生主动学唱的兴趣。

第5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质皆美、有着鲜明的感彩的佳作。它们具有浓郁的童真、童趣,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同时,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就会渗透着学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体验。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就使朗读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创造特点,也为发展学生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始终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读好文章,促使思维进入再次创新的境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以悟促读启迪思维

小学语文课文的语言简练规范,选词用语准确贴切,或描写生动优美,或表达细致有趣。教师应积极创设相应的情境,渲染气氛,使所学的语言文字“活”起来,幻化成有形的画面,使之具有立体感、亲切感。这样,学生就会被带入一种具体的形象中,通过不断的感知、体悟形象,使学生兴致勃勃、思如泉涌,潜在的创造力被激发,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广阔而充实的背景上再来感悟品读语言文字,学生情感油然而生,文章就会读得有声有色。例如,第四册《鸟岛》一文讲述了青海湖鸟多的热闹景象,这种极富地方色彩的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远。上课时,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现青海湖鸟岛上鸟儿挨着鸟儿、满限是鸟、满耳是鸟声的奇异景象,遥远的情景一下拉至眼前,学生很快被这种特殊的景象所感染。我据此发问:此时的鸟岛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此时已经处于兴奋状态,问题一提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鸟岛的鸟真多呀,简直一眼望不到边!”有的说:“我看到有的鸟在孵蛋,有的鸟在展翅飞翔,有的鸟在散步,鸟岛上真热闹!”有的说:“鸟岛简直就是鸟的天堂嘛!”这么多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哪一句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结果?通过这样创设相应的情境来指导朗读,就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在他们持续的新发现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以悟促读,提高了朗读效率,并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以议促读求异思维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因此,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课文的语言材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或新的发现,允许争辩的存在。例如第四册《黑板跑了》学完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应该把课题中的“跑”改为“走”,因为第四自然段用的是“移”,速度较慢,而跑的速度是挺快的。还有第五自然段中“那块黑板越走越快”,虽然速度加快了,但用的是“走”。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第五自然段“安培觉得自己快追不上了”,只有黑板跑起来,速度快了,安培才有可能追不上了,不然的话,他就会继续跟着走,算完那道题,那该多好!又一个学生说:只有黑板“跑”起来,离安培有一段距离,他才会发现那是车厢的后壁。看,教师没有说一句导向性的话,学生却能紧扣疑点,从课文本身出发进行争辩、质疑,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有理有据,真所谓“辩论常使思路清”。以议促读,让学生在对课文不同思辩中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以情促读巧用布白

优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最大限度地留下某种时问或声音的空白,他们不会追求没有余地的到位,讲究的是言明而不言尽的教学技巧。在朗读教学的指导中,我们要善于促成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信息增值,积聚情感,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有效指导朗读,善于巧妙布白,“言明”达成一般性的共识,“不言尽”又为创造性的理解提供可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教学《希望的钟声》一课,在知道了“南京的小姐姐、北京的老爷爷、上海的叔叔、香港的阿姨”纷纷捐款,伸出援手支援山村重建校园之后,有一个……留下了大块空白。我抓住这一空白提问:除了这些人,还有其他人会热情捐助吗?学生联系自己学校为灾区所做的、平时书报上看到的、电视上接触到的,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答案,用自己的方式填补了省略号的空白。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不难体会到祖国各地人民为孩子着想、把爱心献给下一代的美好心灵,感情一旦被激发,朗读起来的感情也就如汩汩清泉直入人心田,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情促读,有效训练了朗读,更在朗读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朗读的情感因素,促进课文信息的增值,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均是大有益处的。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第6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 实践操作 巧妙设疑 教学手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是当前摆在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从创新课堂教学抓起。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造活动,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于教师精心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大赛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动物设计的自行车可多了:轮子有方的、椭圆的,有的轮子是圆的,但轴没安在中心;有的轮子是圆的,轴安在中心。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比赛的结果。然后点击按钮,比赛正式开始,轮胎是圆形的汽车平稳地行驶在马路上,而其他汽车则伴随着“咔嚓,咔嚓”的颠簸声,艰难地行驶着,结果自然是圆形轮胎的汽车先到达终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轮子是圆的、轴安在中心的能得冠军?圆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它。

在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能够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趣味性、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思起于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程序和精心设计、选择的学具,让学具、操作,活动、指导等客观因素诱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之中,思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状态,这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之中自己去领悟,这是教师的任何精彩讲解都无法比拟的。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这一内容时,就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教师先用例题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弄明白计算法则(从个位减起,不够向十位借一),然后指导学生练习巩固。这种教法比较省事,效果也比较好,但没有给学生提供动脑思考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天性。另一种处理方法是,教师先将抽象的算式还原成直观的学具(如小棒),先让学生借助于学具的操作和摆弄,自己去计算出结果,去发现怎样算;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由于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便会“发明”很多种算法出来,如87-9=80-9+7=78;87-9=87-7-2=78;87-9=87-10+1=78,等等。对7、8岁的小朋友来说,这难道不是很伟大的创新吗?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实践操作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疑巧妙新颖,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据统计,一堂课约有80%左右的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从这个角度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受激反馈、教师再对反馈作出反应的一个过程。教师所提问题的思维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使学生的思考过窄,跨度太小,学习被动,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应具有技巧性、启发性、灵活性、创新性、趣味性,甚至答案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宽敞的思维空间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尽可能多、新、奇的发现。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寻找启发性提问,如启发得当,学生思维顺畅,茅塞顿开。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要行驶400千米的路程,前5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为:400÷(400×2/5÷5)=12.5(小时)

教师接着提问:“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1.把全程看做单位“1”怎样列式?

2.能不能把全程看做5个单位来解答?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1÷(2/5÷5)=12.5(小时)

(5÷2)×5=12.5(小时)

这样通过开放性、探索性的提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同时激励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四、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运用启发式谈话、探究式讨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并具有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又如:合理运用教具,能促进学生的直观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一些难点突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子黑板、动画于一体,能迅速出题、解答,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便于辅助课堂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7篇

1注重细节,培养严谨性思维

严谨性是科学创新研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科研课题探索若缺乏严谨性的实验是没有说服力的,得出的结论也不能让人信服。尤其生物类专业是以实验性为主的学科,“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提高本科生严谨性思维方面起到推动作用。艾弗里(Avery)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将肺炎球菌DNA提纯至99.98%,仅含0.02%的杂质,当时“肺炎球菌的转化因子为DNA”的结论,依然没能得到那些挑刺科学家的认可[2]。无论在传统实验还是创新型实验中,学生们都应从微小细节入手,比如基因扩增(PCR)反应体系中Taq酶或引物的单独加样量仅需0.2-1ul,要求学生极为细心地操作,降低实验误差,才能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实验性研究实质上是一项很繁琐的工程,从了解实验室基本规则、认识器材到动手实验,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所以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任何一个实验。例如:基因重组实验,从对实验器材的消毒灭菌、试剂的配置,到酶切、连接、转化,都是一环扣一环,只要其中一步有误,就会导致整个实验失败。科学严谨性思维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实验环节,这对实验结论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培养严谨性的思维能力在于求真务实的态度。实验设计应当反复推敲,力求严谨周密、思路清晰,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从严谨的角度出发,准确取样,精确分析,及时记录数据等等。实验研究特别忌讳马虎和随意,以免形成一种惰性习惯。

2打破僵化的思维瓶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生物类本科实验课程内容多以验证性为主,即经典原理再现和“照葫芦画瓢”式的实验操作过程,学生也习惯将教材和教师课堂教学当作绝对权威,放弃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PCR技术、West-Blot技术、microRNA测序等广泛应用,对生物类本科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势必要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动态的发散性思维。常言道,发散思维是想象力源泉的广阔通道,是创造力得以表现的重要因素[3],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发散思维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需在课题确定标题之前先有一个点,比如在研究油菜种皮颜色形成的生物机制时,首先控制油菜种皮颜色性状的物质是什么,其化学结构是什么,是由哪些基因主导调控,基因在调控过程中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基因之间的正反馈调控作用等等,这都是发散思维带来的一系列思考,使得零散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系统有序,在积极的思维和探索中使得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完善。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在课题研究中巧妙地避开问题的锋芒,从不起眼的地方着手挖掘。比如对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合理回收、分解和再利用,如果单单从分解这一个角度来考虑会造成浪费或二次污染,而将它转化后既能消除污染又不浪费资源。大学生创新项目为生物类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研平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进而大大提升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跨越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障碍,训练批判性思维

“批判是科学的生命”[4]。在生物领域的科研实践中,既要求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要求跨越定势思维和盲目从众心理障碍,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评价和筛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大学生创新型项目对生物类本科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试验开展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学生们也在经历着一个对实验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性实验总结时,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在课题环节中碰到的棘手的难题,敢于质疑答疑,敢于构思设想,迸发出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在不同观点的交流、辩论与合作中思考,不知不觉就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计划不是唯一和固定不变的,在制订实验计划这一环节中,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为更好地完成项目,需要不断地调整计划,充分考虑现实情况,通过正反全面分析,考察多种不同或备选的方案,以动态和批判性的思维来应对实验中的某些瞬时状况,以便使项目更好地开展。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对于实验药剂的用量和种类,每一步骤所需时间、条件等等,并不是一味地遵循前人所留下的数据,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摸索,寻找最合适的实验解决方案,从不同的侧重点评估实验方法和探讨思路。项目结题时,学生反思所完成项目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将思维进行再剖析,正确评价问题,并将其用于实践[5]。在信息繁杂的时代,这种思维能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本科生利用大学生创新型项目有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应变能力,与此同时训练了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正等一些基本技能,能够整合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并加以有效运用,增强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4克服挫败感应对挑战,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性实验课题存在探索性和创造性,有可能会经历挫折或失败,需要反复进行实验尝试,完善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挫败感,细心分析失败原因,利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努力寻求并发现走出困境的突破口。比如前期在油菜籽种皮的RNA提取实验中,RNA总是发生降解,导致提取效率很低且材料不易获得,团队成员灰心丧气;通过调整心态,团队成员战胜挫败感,冷静应对挑战,继而对所用器材严格消毒并保证在冰上操作等步骤的改进和实施,实验结果明显好转。在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时,指导老师要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成功实验案例的体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生命科学研究中有许多前沿的、有趣的科学问题,老师若能适当引导学生并活跃其内心情绪,从人体生理学角度来看,可以激活学生大脑神经细胞,点燃他们探究生物奥妙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倾注热情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经历挑战后的意志力,克服并战胜困难和挫折,激发创造之源,进而提高认知和创造活动的效率及效果。

5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第8篇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学术日新月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步入,人类社会打开了全新的进取局面,新世纪国力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表现为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能力的竞争,这个前提决定了创新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由此,培养创造能力成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焦点。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语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策划之中,下面对设计新模式可遵循的原则,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民主性原则: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几乎都强调了这一点。民主性之一要求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放弃长者的种种威压,不再求全责备,能容许学生有不完满甚至错误的表现,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民主性之二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而不是在分数所定的三六九等中备受压抑,失意落寞,不会因分数的暂时落后和学习的一时困难而遭受歧视和嘲笑。民主性之三指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造思维存在和生长的。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

三、变通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课堂,更需要灵活和变通。首先是使用教材的变通。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中,既要吃透大纲精神,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又要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把教材、练习当死的任务、当负担来完成,而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处理教材的力度、深度。尤其是新教材,由于语文课外读本的出现,使阅读容量增大,如果不能有选择地灵活使用,师生必然陷入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其次是教学流程的变通。传统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很大程度可以归咎为抱守讲析的流程不变,几乎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背景、结构、形象、主题、艺术特色,导致了教学中的单调重复,使学生在无梯度无侧重的教学中产生厌倦心理。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灵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学的流程,每课都有最合理的切入点,都有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扫荡,而是重点出击,留一些余地与空白给学生。可以说,不打破旧的程式,语文就走不出创新的路子。再次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有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质疑法、讨论式、赏析式、评介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活动式、多四、培植性原则:创造力是需要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中设计具体的训练点,从而系统地、有序地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四、时效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它与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熏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顾此失彼。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各学科及学科外的大量活动来协作完成,因此,新教学模式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设计。也要有适合语文特点的评估标准,才能体现恰当肯定,有益激励的精神。

创新教育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焦点课题,各国、各地、各学校、各学科,都有许多研究思路、实践和成果,要能在这样的课题中提出积极的设想、有益的创见,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诸如:地域特色、教育发展状况、实有基础、师资力量、可开发潜力等,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促一方教育发展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思路和模式,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

第9篇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惯性的实验

教学中老师们多用一个鸡蛋放在水杯上的小卡片上,然后用手快速的将卡片弹走,看到鸡蛋落到了水杯中,以次来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2.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3.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二、上好分组实验课,培养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设计探究实验课过程中,首先,老师必须对新教材作深入的纵向了解,与旧教材在内容深度安排、内容顺序编排、实验和作业等方面作横向比较,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探究实验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探究实验学案。学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另一方面,实验的内容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

第三,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好实验仪器,尽可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去得出概念,发现规律。在这里要求老师了解大量的物理小实验,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备用。最后,将优秀的作业、作品在年级展示。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必定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发挥“小实验”作用,训练制作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上接第90页)整个活动过程热烈而有序,无论平时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点的,个个都积极参与。游戏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竖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有何关系?横行三个相邻的日期间有何关系?通过问题探索,使学生又回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问题中来。

在数学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有“退居”意识,要把活动的舞台还给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结论不急于告诉,方法不过早提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思考、实践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的精神生活。

(2)策划活动过程——做到放得下,收得起

数学实践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具有教学空间与教学内容、形式的开放性更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作用更为明显的特点,因此就需要教师有收放自如的能力。

①在教学空间和教学形式上的“放”

数学实践活动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空间和教学形式,实践活动除了教室这一场所之外,可带学生走出教室门、走出校门,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找到恰当的活动场所。

②在活动组织、活动指导上的“收”

在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活泼而有序,自主又高效地活动,少不了教师的恰到好处的“收”。教师要注意培养小助手、活动骨干,让他们在活动中起组织带头作用,让小组活动动而不乱。在学生活动时,教师是敏锐的信息收集者、热心的学习顾问,根据从学生身上收集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应变,使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积极的目标有序地进行。

(3)策划活动成果——实现有效交流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舞台。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3.活动后的策划:丰富活动课的教学评价

数学活动课忌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活动后的总结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教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新课标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上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三、结语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认真研究和把握数学活动的艺术,让全体学生都积极自由的交流讨论,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都能自如舒展心灵的舞台。这样有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在优化数学实践活动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应建军.新时期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探索.中学数学杂志,2002.

[3]浙江教育科研,2006,(2).

第10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创新思维;学习兴趣;问题情境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正是因为这种创新,才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往往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成败。学校作为社会人才培育基地,理应为国家培养出现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少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如今新课改的契机之下,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努力结合日常的化学教学工作,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任何创新思维的形成都依赖于兴趣的激发。一旦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和研究之中,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转变成各种突发奇想,从而使得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乐学。这样,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原电池”这节的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利用苹果发电的趣味小实验,当学生看到平常吃的苹果竟然能够用来发电,顿时兴趣大增。这样,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会主动地开始探究苹果发电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学生在思考,除了苹果,是不是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也可以用来发电呢?就这样,因为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兴趣的激励之下,学生充满各种奇思妙想的头脑也被打开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创新思维的形成也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自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染下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创新思维。在化学课堂上,有很多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和途径,像是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等等。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方式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学习醋化反应前,我就结合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实例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醋能够解酒,依据是人们认为食醋中的乙酸和酒中的乙醇之间能够发生醋化反应。那么,你们认为醋真的能解酒吗?”听到这个问题以后,由于学生并没有学过醋化反应,不知道醋化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连估带猜,而没有确定的答案。而在学习了醋化反应以后,学生了解了醋化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浓硫酸和加热,而这两个条件显然人体是无法满足的,这样,醋能解酒的论断自然也就不成立了。由于这个例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也就获得了一定提升,其中也包括创新思维。

三、重视思维训练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能力的一种集中体现,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的训练,如深度思维训练、类比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钠的性质”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学生要想得出答案,必须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一个个子问题,在子问题的推动下使得思维活动一步步地深化,这就是深度思维训练。通过深度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再停留在表面阶段,而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本质,发现更多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又比如,在讲到元素周期律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规律时,就可以通过类比思维,来发现同族元素性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由此可见,在这种类比思维中,可以发现很多同类事物中无法发现的新的现象、新的规律,从而使得创新思维也就在不断地类比中诞生了。

创新思维的培养得益于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活跃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在主动的学习中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要紧紧抓住高中阶段这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黄金阶段,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将来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江.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2(2).

[2]吴斌.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反思[J].新课程学习,2009(6).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一、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是指能主动寻求新颖解决方法的思维模式,与其对应的是惯性思维,即已形成定势的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智高速发展的阶段,其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对今后的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立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目前针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重从创新思维培养抓起,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教育体系。与传统的惯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异同点在于其具备流畅、变通、独创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具备鲜明的个性色彩才能体现出来。在英国的一项调查研究中表明,心理学家对200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成就最大的儿童与成就最小的儿童最显著的差异并非智力因素,而是在于个性品质的差异,其中冒险精神、独立性、自信、创新意志等方面尤为明显。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也是重点条件。

二、创新个性的培养

1.培养小学生的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创新个性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具备冒险品质的人才会具备创新精神,因此,在小学课堂教育中,首先要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勇于反驳的课堂氛围,而并非追求统一答案,要让学生意识到,再幼稚、再错误的想法也有值得思考的价值,再离谱、再大胆的想法都不会被轻易否决,这是促进创新性课堂的标志。

2.培养独立性。独立人格是指在创新活动中不盲从、不随俗守旧、不从于习惯的束缚,能坚持自我间接的独立自主精神,在教育过程中,需善待“固执己见”的学生,并对个性强烈的学生表示理解,从他们的性格当中看出独立性的可贵,摒弃歧视观念,要适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保护学生的独立性是教师应具备的职责。

3.培养自信心。小学生的自信心来自于实践的成功,在课堂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口头表扬、鼓励性的语言或眼神动作均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

1.鼓励思考,激发创新意识。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思考,不断激发思维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数学解题方法的过程中,针对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如在学习过三角形的性质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三角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回答,并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种方法常常会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领略到学习三角形知识的魅力。

2.勤学好问,提高问题价值。针对小学生而言,向老师提问可以看作是其创新思维成长的第一步,因此需对小学生问题意识进行不断强化,让其懂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只有教师在源头上树立正确问题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带着问题进入到学习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需对问题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后多提出一些具备综合性、高认知的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中光的折射现象时,可引导学生自问:“为甚么光会在水中发生折射,这种现象与我们的眼睛有什么关联。”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入到折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并在课堂上穿插有趣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人的视角与折射平面的关系。

3.创设情景,培养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以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为依据,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学习讨论,并结合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素材进行组间讨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仲裁的角色,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导性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探求解决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得到了开发与锻炼。

四、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针对小学生群体,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是在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关键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创新性教育的过程中多给予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和途径,将训练内容融入多种学科当中,这样才能提升小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目标,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造力的智力资源。

作者:张晶阳 单位: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青云里小学

参考文献:

[1]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159-159.

第12篇

关键词: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就目前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包含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内容设置不佳以及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的状况。因此,需要通过一些途径,进而达到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

一、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判断与抉择,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如今,社会的整体环境及部分家长对中文教育的认知并不充分,注重理工科、轻视文科的教育观念始终都存在,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2.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一项,其主要核心在于运用教学,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强调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重点,中文教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加强及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如今,教学模式的单一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等因素,不仅阻碍中文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也阻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课程内容设置不佳

大多数学校对中文教育教学都有比较明确的划分,但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还存在过于强调能力训练的问题,以及缺少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的问题。同时,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方面,缺乏有效性的把控。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教学很难实现。

4.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现今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第一,传统教学的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第二,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而没有对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发展等方面加以科学性评估,使教学评价效果还不够理想。

二、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

1.重视中文教育观念

中文是我们国家的母语,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科学专业学术类的研究中,都与中文的使用与应用密切相关。因此,中文教育教学就处于重要的地位。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在中文教育教学中,能够多鼓励学生拥有自己新的想法与观念,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引导与启发学生。在教课时,增加提问和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对于学习中文能够拥有浓厚的兴趣,在思维方面也可以更为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加学习知识的渴望。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在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时,避免只依靠参考书上的答案,或是自己思维上认为的标准答案,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加以正确肯定。应鼓励学生去思考,倡导学生不断开辟新思维与创新性来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教育观念,在注重中文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目标

创新思维最为主要的特点是思考与质疑。“思”与“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不可缺少其一。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学生认为自己已将所学的知识记住了,但往往在考试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分数。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没有深入理解知识重点,也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只是在大脑中停留了片刻。所以,要使学生能够完全学会知识点,而且能够加以充分运用,进而拥有具备思考与质疑的精神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掌握准确的方式方法,加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3.优化中文教育教学设置

作为一名专业的中文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多研究与学科相关的教材及资料,在其中寻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容,进而加以特色性的授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该启发学生在多方面与多角度上加以思考,产生各自独有的想法。同样,教师在整体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与眼界,开辟新的角度,从而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站在不同方面与角度上思考。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更为关注,而中文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的优势,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文教育观念、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目标以及优化中文教育教学设置,从而达到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与需要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全星.中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

[2]于桂俊.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改创新,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