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的意义

科技的意义

时间:2023-06-06 09:3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科技 飞行安全 意义

近几年来,航空事故频频发生,尤其是近期的马航MH370事件,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飞行安全也引起了众多人士的高度关注。因此,建立高效、稳定、安全的空中交通环境已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任务。所以,探讨科技对飞行安全意义更为航空安全提供了有效依据。

1 航空器发展的历程

航空器的诞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名为木鸢的飞行器,它是一种以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类似于鸟类形状的机器。直至风筝的出现,为现代飞行器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诸多空气动力学经验,并成为固定翼升力方式的典型代表。而火药的发明为火箭的诞生提供了有效保障,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尾部喷射出去, 给予后方空气一个作用力,空气同时也会给燃气及火箭一个等大反向的作用力,正是凭借这个力的作用,推动了火箭的升空和飞行。这一基本原理为现代火箭和现代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奠下基础。明朝后期,国外的航空事业开始发展,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第一架固定翼飞机试飞成功,为人类航空史上记下浓厚的一笔,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莱特兄弟驾驶他们自行研制的“飞行者一号”实现了人类史上首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持续且受控的有动力飞行,为飞机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类航空事业的巨大进步。同时会飞行的机器也迅速在各个国家掀起热潮,关于航空领域范围内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迅猛发展。1914年,世界第一条定期民用航线正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开通,标志着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新道路。由机的应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成为飞机发展的催化剂,也产生出不同种类的飞机,对战争的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式各样的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得到迅猛发展,又加之科技的进步,不同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新型材料应用机中,使得飞机能够更快、更高的飞行,推动了航空事业的再次发展。而今,航空飞机已经拥有更加宽大的机身,以及更加舒适的环境,且座位也增加至800个左右,甚至更多,使得航空飞行更加安全和稳固。由此可见,航空飞机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久的历程,而航空飞机的发展也为人类的科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其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2 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

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从飞行员本身的技能以及飞行员的心理素质等,到环境的变化,如雷暴影响等,都能够使飞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首先是人为因素。飞行员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飞行的安全。在飞行过程中,飞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很容易引起高空缺氧,从而使人变得思维缓慢、甚至丧失判断力。只有不断加强对飞行人员心理素质的不断训练,及时解决飞行人员的心理安全问题,才能确保飞行安全。其次是低空风切变的影响。由于不同的高度,天空中的云是按照不同的方向移动,甚至呈现出“墙状”尘土,这便是风切所引起,对于航空飞行安全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飞行的过程中,应及时避开这种低空风切变,比如通过观测航空气象,增强识别和预报的能力,或者加大探测能力,加强风切变情况下的飞行程序训练,从而确保安全飞行。

3 科技发展对飞行安全提高的意义

从航空飞机的发展历程来看,科技的发展对行安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加强对驾驶舱资源管理的培训工作,同时还有助于提高飞行员技术的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确保飞行员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得到有效增强。具体如下。

3.1 有利行员强化自身训练,提高对新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传统的航空飞行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增稳和控制增稳系统,它们的功能仅能减轻飞行员的负担,而目前已出现的介于数字式与模拟式之间的数模混合式自动驾驶仪,这种新的操作系统与机械装置相联,采用三余度技术和系统内部自检测技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一旦飞机自动控制系统失灵,飞机仍能依靠常规操纵系统进行正常操纵。因此,飞行员在接触这种新技术的过程中,会通过加强对新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使自己的飞行技能得到有效增强,促进飞行员技术的不断提高,从而确保飞行安全。

3.2 有利于促进整个航空工业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由于现行的航空工业系统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当下的航空工业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传统的航空体制缺乏相应的创新思想,直接制约航空事业的发展。因此,科技的发展对于民用航空事业来说,或者是对于军用航空事业来说,都将是一场新的变革和创新之路。除此之外,整个航空体系的发展不仅要拥有雄厚的科技基础,还要拥有优秀的管理和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航空事业的稳健发展。尽管,航空工业体系的革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将飞行事业得到逐步发展和革新,进而实现整个航空事业的市场化和民用化,从而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掌握和了解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科技革新, 对其影响安全飞行的因素进行避免,对于航空安全飞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还要严格遵守航空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制度法规,充分认识到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严于律己,提高航空安全管理效能,使行员技术的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确保飞机的飞行安全。

参考文献

[1]舒明江.驾驶舱资源管理(CRM)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5-49.

第2篇

1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政治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利用信息科技建立农村思想政治交流平台,进行实时的、可以互动的政治管理。信息科技化决定了信息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度,信息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渗透也是有目共睹的。农村精神建设工作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政治建设最新的消息收集,还可以将一些相关的音像制品进行统一播放,让人们在声画中切身感受精神文明建设,渐渐接受熏陶。另外,现在很多农村也都通上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家庭会议——即定期召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小会议,让大家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信息科技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即时的交流环境,对精神政治建设的任何意见都可以通过这个科技平台进行探讨,最终各个村民能够在这个以科技为支撑的思想政治交流平台上紧跟新农村建设的政治新形势,在大家互相探讨分析中,就会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会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统一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等,极大地为农村管理做出贡献。借助于网络科技平台,老干部的一些讲话可以随时进行调用,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也增加了受众范围。老干部都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素养,利用信息科技平台,在老干部的感化带动下,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就会顺利进行。

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2.1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自然村合并为万人村等大村庄,原有的小村庄的文化活动室等建筑设施也就不复存在。在现有的文化管理方面,很多农村采取的依然是建设一个新的、专门的文化图书室进行文化传播。但是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农村人口覆盖面从幼儿到老人,所以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图书时是较为麻烦的,既要采购适宜成年人进行深度阅读的书籍报刊,还要兼顾未成年人的选择。相关的图书管理人员过一段时间就要走访图书市场,逐一对书籍报刊进行认真的筛选和采购,但是当下的书籍报刊通常具有快餐性质,不值得进行采购管理和长期阅读,季度缺少阅读价值。而且由于阅读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室内大小有限,很多民众都不选择走进阅读室内,这对阅读室是一种浪费。

2.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可以利用对电子阅览室进行这方面的弥补。电子阅览室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电子阅览室最大的好处就是现代化。多功能、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进行随时阅读。电子阅览室可以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上网查阅等服务,具有数量庞大的网上图书管理库,民众使用方便,快捷。上文提到,现在很多农村也都通上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数据库的调用和阅读。而且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对上网人员的身份核查,进行有选择性的开放数据库,这样就不用担心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阅读方面出现的不便。

3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3.1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是表现在城镇建设的速度飞快上,二是表现在经济引进项目增速上。在我国的城镇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时候,一个问题渐渐显露——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一般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建筑建设是一项重要指标。以前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方式进行管理操作,难免会出现很多误差,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错误和误差等,这就会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经济。另外,在引进项目日益增多的农村,关于经济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在项目管理的档案管理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经济项目档案管理分类较混乱——具体来说,农村引入的经济建设项目是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领头羊,这就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事实中,有关经济建设的档案分类过于笼统,平常也没有专人对此进行专项管理,所以造成经济档案建设和管理粗暴简单的局面。目前,很多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将经济方案管理作为一项工作认真对待,对经济档案的管理明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甚至所有的经济项目都是一样对待,没有重点关注对象,没有对经济档案的进一步更新管理等工作。

3.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利用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加强对在城镇经济建设的管理。上文提到,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旧有的方式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难免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误差。这就需要利用信息科技进行建设方面的测量。城镇信息系统会建立统一完整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包含了众多的农村建筑建设中所需要的文档、建筑详细档案、农村城镇地籍信息等。利用这个信息技术建造出来的数据库,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地籍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对于一些建设开工,可以利用数据库去勘察、统计,实现农村地籍信息统一查询和统计。另外,对农村经济管理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统一整理。利用信息自动化系统,可以进行相关经济建设数据的信息备份和及时的更新。在信息自动化系统的运转过程中,会将各种经济引进项目的来源、所用经济数目、利用本农村的资源等都存档在库,而且可以设立专门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建设相关信息的更新和调整修改等等,使得这种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明明白白,进而可以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

4结语

文中通过论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信息科技化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使用和渗透,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通过近些年来对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和发展应用效果的跟踪探查,完全可以将这个方法进行全国推广,所以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相关部门和农村管理者要加快信息科技化的深入,以促进农村社会管理的发展。

作者:葛雪棻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3篇

信息技术连接农业与市场信息的桥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扩大农业生产中的成本收益率,缩短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从某种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开创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新体系或者新天地,它根据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的新型科技传播体系,使得农业的发展更好地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协调,同自然的规律相和谐。例如,电子商务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经营中的典型运用,它集多种信息技术于一体来进行农业贸易活动,其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弥补了传统营销的缺陷,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组织营销方式的发展方向。其主要优点有:

第一,加快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增加农民收入。互联网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可将触角伸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使得普通农民也能够利用它推销农产品,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从而减少了农业生产和销售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二,拓宽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农副产品信息网应运而生,为农民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生产和销售信息,拓宽了农副产品经销的市场空间。

第三,减少市场交易风险。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就能更好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不可否认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而农产品市场信息却瞬息万变等,往往导致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策往往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增加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风险。农业信息化通过其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很好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决策、生产、分配、消费等的有机衔接和运转。农民掌握了及时、准确、真实的交易信息,就掌握了主动权,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大大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构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农业科技信息有效传播的环境

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发展的进程中,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越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效能和速度就越高,农业发展的水平就越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就能尽早实现。因此,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有效传播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创造条件。随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了“一主多元化”的推广体系,“一主”是以政府主体构建的农业科技传播管理体系,它主要依托国家、省、市、县、乡的农业管理部门;“多元化”指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专业协会组织和涉农企业等通过不同的途径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服务模式,比如“企业+专家+协会+组织”和“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但是,截至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应用还很薄弱,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还不高,农民利用科技等能力还不强,这也是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主要差距。为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信息有效传播,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发展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政府主导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次,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领域要不断拓宽;再次,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实现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实效性;最后,农业科技推广手段要更趋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创造条件。

2、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做好农业科技知识载体建设。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需要载体,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农业科技知识信息化,称为农业科技知识载体建设。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农业科技知识转化为方便信息渠道传播的农业信息化知识,从而使农业科技信息具有“能使农民操作”的可操作性、科学有效性和因地制宜的适用性,利于农民对农业知识的吸收和接受。事实上,农业科技知识载体建设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基础和前提。

3、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媒介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科技推广,势必要借助媒介,媒介发展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表现,也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良好的传播环境有利于激发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从传播的任务上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媒介的选择就是传播渠道的选择,渠道选择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首先,政府和公共机构应该在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农村的信息主干网应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可以考虑由电信企业投资建设,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电信企业负责,政府给予经费补助。随着我国“村村通”工程的逐渐深入铺开,电信网络的基础建设会更进一步加大和基本保证网络全覆盖率。互联网依靠电信网而发展,发展的趋势是“三网融合”,主要通过电信提供的ISDN、ADSL、DDN等宽带服务。其次,还可以制定优惠措施方便农民上网,同时农林水产网站的信息应免费给农民使用。农业科技信息媒介建设,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物质基础。

4、要借助信息技术服务于农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认可度决定于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接受程度,接受度高的农民会更快地将农业科技信息应用于实践,而这种能力恰恰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在信息社会,农民在对信息接收能力的素质主要表现为信息素养,也往往被称为农民信息素养建设。农民信息素养提高往往通过“科技传播”和“教育”这两个途径。但对于农民,在没有直接利益驱动下,他们主动参加农业科技培训和学习的动力不足,“教育”的效果已经非常有限。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科技传播,从传播效果中的利益驱动激发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热情。可见,农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决定着农业科技推广的成败。

要丰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

现代农业的支撑是农业的信息化,只有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过程也就是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状况。在信息社会,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硬件的投入和建设,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更凸显其重要性,特别是农技信息网站要迅速发展,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和传播农技信息要进一步延伸,农技实用数据库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系统要加大开发。比如,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农业网站的传播,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特点,以最大化的适应农民的科技需求。其中,网站资源应加强几种类型资源的建设:第一种是各级政府部门专门创建的农业信息网站,其涵盖的农业科技信息是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与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在加快农副产品流通、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农业科技交流和引资招商等方面进行的公益信息服务;第二种是我国教育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创建的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站,它们不仅具有专业权威性、服务范围地域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而且在农业科技研究与服务方面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等优点;第三种是涉农企业和赢利机构所创建的农业信息网站,它们一般以企业经营范围为中心,进行自身产品及科技的宣传、销售、服务等,并通过开展相关的农贸电子商务活动,实现共享与双赢。

第4篇

在建筑创作活动中,建筑师可能会遇到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业主给出的设计条件非常详细和苛刻,要求整个设计过程必须贯彻其确定的思路与要求,并进行严格控制,而建筑师发挥创作的余地与空间都非常有限;另一种情况是业主给予建筑师充分的信任与创作自由度,建筑师几乎在不受业主思想和规定的约束下放开设计,处在自由,自主的设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设计即可称为自主设计。

上述两种可谓是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两种极端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建筑师的设计难度都很大。前者使得建筑师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其设计过程就是对应满足设计要点规定的过程,这往往更能考验建筑师的理性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其设计作品应当既能满足各种限定条件,又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建筑师一定的能动性:而后一种状态则更能鼓励建筑师发挥创作潜能,这对建筑师的原创与想象力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状态下,建筑师的创作必须在漫无方向中自我定位,因而面临的难度更大,更能考验出建筑师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决断力。

机遇与实践

建筑师能创作出一件好作品或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思想,并非完全取决于建筑师的设计水平与能力。建筑创作受诸多相关环节的影响,如立项,招标,评审,报建、交底、施工、验收,物管等各个环节都有各种人的主观因素在发挥作用。其中业主与城市建设管理者的意向与思想是影响建筑师创作的主要因素。而较为理想的建筑创作环境是各个相关环节的水准整齐一致、协调默契。在实际工作中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创作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而我们承接的云天化集团总部办公楼、科技楼这一项目可谓是有幸遇到这种较为理想的创作状态。

云天化集团总部原位于云南水富金沙江边,2001年底集团决定迁总部于风景秀丽的昆明滇池之畔。新总部用地面积约13ha,拟分三个区域:前部为办公科研区,中部为宾馆接待区,后部为生活居住区。我们接触到的集团高层领导是难遇的理想业主,他们不仅有理想,有追求、有品位,而且在对设计单位考查并确定设计单位后,尊重建筑师,信任建筑师,给予我们充分的创作自由与空间。甚至对建筑规模,高度,层数、风格等重要因素都充分尊重我们的意见,共同商讨与互动。在这种状态下,作为建筑师,我们被大大激发出创作热情,任想象的翅膀自由放飞,真正实践一次自主设计的理想与旅程。

设计解析

云天化集团建造新的总部大楼并非仅仅是为了实现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办公场所,而是希望凭借新总部的建设,充分展现企业精神,建立起“云南最具影响力企业”的品牌形象,使之成为其走向市场化、全球化的新坐标。在充分研读地块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深入了解云天化集团的发展进程之后,我们选择了合适的建筑语汇表达出业主的心理诉求,获得业主的认同并得以实施。

总体布局

为延续云天化集团历史上与“水”结下的不解之缘,业主希望园区内能注重水景的塑造,但并未对其具体的形式作出更严格的限制。在总体规划中,我们以“水”作为环境构成的主线,利用空间的收放营造步移景易的效果,将总用地分为三个区域,其中的办公科研区域用地定为54 000m,三者既相互分隔,又紧密联系。而办公楼周边逾8 000m的水面,超越了业主的心理预期,成为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重要构成元素。

整个办公科研区域的设计着眼于点、线,面的几何构成,正方与矩形、方形与圆形、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干净利落的布局形态形成简洁大气且变化丰富的空间层次。在总图布局中,我们将办公楼退离滇池路60m,远远大于规划要点中退1Om的要求。这一超越规划条件要求的大退让,显然降低了基地利用的有效性,是一般的业主难以接受的。但只有这种尺度的退让,才能减弱建筑体量造成的压抑感并形成一定的观赏距离,更好地烘托建筑主体,同时在一成不变的道路空间中形成舒缓透气的“港湾空间”,对城市整体空间构成作出贡献。我们的业主相当开明,他们在听取我们陈述的理由之后表示出的支持以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对于整个方案的贯彻和最终的效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建筑造型

浮于水面的办公大楼在满足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条件下,以135m的长度横向展开,形成水平方向的气势。利用金属、玻璃以及石材的搭配组合,通过律动的变形柱竖向序列,使得建筑既尊崇高雅又轻巧通透地舒展于水中,与水面倒影相映成趣。

建筑周边的柱廊序列首先满足对于屋面构架挑檐的支承要求。截面沿悬挑方向变化的变形柱,既减少了构架的相对悬挑距离,又成为建筑抵挡昆明高强度日照的遮阳体系。沿垂直方向变化的椭圆截面构成不规则的曲面柱形与建筑主体的横平竖直形成鲜明对比,得以凸显其丰富的韵律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入口处设置的高度为49.55m的标志性构筑物,不仅在立面构图中形成垂直与水平、竖向与横向,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打破统一的高度控制,成为制高点,形成起伏变化的天际线,而且以其独特的字母“H”造型折射无穷内涵,充分展现云天化集团“立根大地、志搏云天”的企业精神,为滇池旅游度假区树立了新地标。

科技楼利用建筑造型元素和建筑空间的变化,演绎出三维立体构成的云天化标志精髓。屋顶花园的构架支承于建筑4个角的片墙上,实墙与玻璃和柱廊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底层外墙覆土的斜坡造型构成科技楼稳重大方的基座,引申为“山”的形象,与办公楼周边巨大的水面形成山,水之间的对话。

建筑空间

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把空间描述为建筑的“主角”。本案利用水面空间,入口空间,柱廊灰空间,门厅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等若干层次的空间过渡,形成递进的空间序列,实现极具张力的空间效果。

水面作为一种空间要素,被灵活运用于各种空间的分隔、过渡与整合。办公楼前巨大的水面界定出个性的场所空间,加上建筑周边的柱廊序列在建筑与水面之间形成的“灰空间”,共同构筑完美有机、气韵连通的空间层次。建筑入口结合水面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八口空间形式。当人们经过水面通道步入建筑时,不但完成空间过渡,更完成一次心理过渡,使人充分亲近水面,融入建筑氛围,变化的空间感受更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

水面上圆形会议厅的设置独具匠心,不仅在平面构图上作为科技楼圆形中庭空间的互补,其碗状倒圆台造型在立面造型上更起到点睛的作用,形成极为强烈的虚实对比,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业主方圆桌会议的使用需求,更以独特的造型营造出特殊的内部空间效果和与众不同外部空间感受。

静谧的水面、舒展的线条、简洁的形体以及空间划分的数学美,在光与影的变化之中相辅相成,在虚与实对比之中相得益彰,体现出云天化的行业特征和科学理性之美。结语

整个云天化集团总部项目的设计过程我们几乎是在充分自主的状态中完成的,同时这又是一个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圆满的合作过程,正是由于各个环节之间的默契配合,才能完美地实现建筑师的设计意图。

第5篇

翻译单位 符号关系 科技英语 汉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单位,是实际翻译中的分析和操作单位。最早提出翻译单位(unit of translation)的学者是加拿大语言学家维奈Vinay(1958)和达贝内 Darbelnet(1958)认为翻译单位在翻译中不需要进一步分割的话语片断,是“思维单位”,“翻译单位是一句话中必须一起翻译的最小切分”(译学词典,2004:19)。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 不同的学者对于翻译单位的性质和划分观点不一。总的来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Newmark(1988)和Brecht(1973)为代表,把词语作为翻译单位。第二类是把句子看作翻译单位。第三类是把篇章作为翻译单位,如Nord(1997)主张篇章是一种“纵向”的翻译单位,将篇章看作是一个由贯穿于整个语篇的无数的功能单位所构成的“超级单位”(hyper-unit)。而在国外翻译学者中,前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的观点则较为概括和包容,并非与其他学者的针锋相对,在《语言与翻译》中把翻译单位定义为“原语在译语中具备对应物的最小语言单位(译学词典,2004:19)”。他指出翻译单位可以是音素、词素、词组或句子任何一个层面上的语言单位。Koller(1992)认为应考虑等值,认为翻译单位可以是词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整个语篇,这种观点更具有包容性。Toury(1995)认为翻译单位应建立在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比较的基础上。方梦之(1994)则认为“翻译单位是必须放在一起翻译的语言片段”即语段。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单位进行论述,各持己见,终无定论,研究的维度尚存。讨论多半是围绕巴尔胡达罗夫的观点展开的。然而无论是巴尔胡达罗夫,还是国内许多研究者关于翻译单位的划分和争论本质上说是一种静态划分和物质划分,而翻译过程其实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运用过程。本文认为翻译单位本身无所谓优劣,翻译单位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选择受原文、译文和译者,文本功能影响。词、句子或是篇章都有可能是最佳的翻译单位,只有在具体的情况下对翻译单位进行研究,才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以符号关系为翻译单位之解读

本文拟提出以符号关系为翻译单位,符号关系是指符号与其他符号、指示物以及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符号学观点认为:音位、词素、词或小句、句子、意群、篇章、这些翻译单位都可以看作符号,显示着各种不同的符号关系,如词汇显示的是符号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指示对象之间的符号关系;句子显示的是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符号关系。言内关系产生语言意义和功能;指称关系产生文本的指称意义和功能;语用关系产生文本的语用意义和功能。

本研究中我们着重探讨组成文本的各种符号关系,对于构成文本以外语境的符号关系不作为重点讨论。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的文本符号关系,不仅仅指文本的文字本身,而是指组成文本的符号所引发的各种符号关系,它们当然也包括语言符号与文本以外世界发生的意指和语用关系,这种符号关系就是动态的开放的。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体现翻译单位的动态开放特征组成文本的符号关系有三种:言内关系,指语言符号与符号间的关系;指称关系,指符号与其指示物之间的关系(所指和能指);语用关系,指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符号关系作为翻译单位的理论基础是语言符号的意义和功能都产生于符号关系,正是这些不同的符号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意义和功能。所以,在语言层面上,译者所处理的是言内关系,在转换过程中通过在目的语文本中构建对等的言内符号关系,传达原语文本的言内意义和文本功能;在语义层面上译者处理的是指称关系,通过在目的语文本中构建对等的指称符号关系传达的是原语文本的指称意义和功能;而在语用层面上,译者处理的是语用关系,通过在目的语文本中构建对等的语用符号关系传达原文的语用意义和功能。符号关系作为翻译单位,不仅顾及了语言符号的外在实体,而且兼顾了语言符号的意义和功能。

三、基于符号关系的科技英语汉译策略

1.在翻译科技英语句子时,首先要注意英语句子中与语言层面的意义,即把握言内意义。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习俗,各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相异。如果依据母语的句法和词法及母语思维与英语语言对号入座,往往容易理解错误,产生歧义,进而误译。两种语言表达符号的不一致,导致理解困难,如英语的省略、分隔、位移现象,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等复合句中的连词that通常省略,表语从句偶尔会省略that。分隔现象在科技英语长句中也是常见的,英语句式通常插入成分较多,各种插入成分造成理解的困难;英语中的特殊句式如否定、疑问或倒装句式造成位移现象。例如:

(1)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transistor is (that) it is small.(省略)晶体管的优点之一是体积小。

(2)Soft-rock tunneling has / a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the tunneling process which needs no explosives.(分隔)软岩隧道施工的主要特点,是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炸药。翻译时先将其划分,把被隔离的两个部分看作两个小意群,因这两个意群关系密切,也可被看作一个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大意群,这样再来翻译,就不会导致歧义。

(3)Commonly used complex weaves are backed weaves,leno weaves, terry weaves and corduroy,etc.(位移)

常用的复合结构有二重织物、纱罗织物、毛圈织物和灯芯绒等。

2.科技英语文体以音位为翻译单位时,一个音位就是一个符号。翻译时容易掌握,音译居多。如clone克隆,bungee蹦极,radar雷达,carnation,carnival,cashmere开示米(一种山羊绒),asprin阿司匹林(解热镇痛药),bikini比基尼,blog博客,cheongsam长衫、旗袍等等。科技英语以词或词组为翻译单位时,翻译时以词组为单位进行词层操作。

3.科技英语以句子为翻译单位时,翻译即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翻译时应该从句子整体出发来斟酌译文。否则难以忠实于原文,即使做到“信”,也难以做到“达”。

(1)This is the last product that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market.如果译成“这是推向市场的最后一种产品”,却不符合本句意义,只译出了字面意义。这句话翻译时应该将整个句子作为翻译单位来理解和翻译才合乎逻辑,虽然在形式上不对等但在意义功能上却是对等的,即为“这种产品我们是不会推向市场的。”

(2)The yarn,packaged as it comes from spinning,is virtually useless.

由细纱机生产的纱线,几乎是不能立即使用的。主句部分如果译为“几乎是无用的”,就不符合实际的状况,因为纱线应该重新卷绕,即卷绕在一个指定的织照系统所需要的卷装上。

上述的翻译就是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来把握的,句序做了调整,把从句安插到主句中间,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所以此句的翻译就适宜以句子为翻译单位,既作到“信”又作到“达”。

翻译时注意词的搭配关系,意群划分容易出现错误,译文也会随之出错。如and 所连接的成分层次分析不清,或this,these,that,those在句子中作用是指示代词还是限定词等等,没有理清就会引起意群理解困难,出现划分错误和理解错误导致翻译错误。

4.注意处理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

译文应尽可能地在指称、语用和言内三个层面上与原文最大限度的等值。译文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越多质量就越好、越高。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各个意义及语言功能的作用不尽一致,有时指称意义、信息功能较明显,有时语用意义、言内意义及美感功能更重要。译出语和译入语在意义和功能各个方面能同时做到对等的情况极为少见。

科技英语指称意义和信息功能非常突出,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可能把原文所承载的各种意义和功能全部传递给译入语读者的情况下,优先选取最重要的意义和功能,将缺失的意义和功能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翻译时,译者应该借用科技知识来确定意义。这里就涉及到译文与译者(解释者)的关系。即要达到的语用效果-准确传达科技知识。例如: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head shield now in general use for tube tunneling, is the Price Rotary Excavator, in which the circular cutting edge is replaced by a wheel of the same diameter, on the spokes of which are mounted large curved cutter blades.

原译文:现在一般用来挖掘地铁隧道的新型大头盾构是价格旋转挖掘机,它里面的环形切削刃由一个同样直径的轮子来代替,轮辐上装有大型弯形切削刀刃。

分析:上述翻译不够专业,对于Greathead和Price Rotary Excavator的翻译不准确。将price译为“价格”,实乃译者的理解错误。外国名称多半采用物称,如Green译为“格林”而非“绿色”;Smith译为“史密斯”而非“铁匠”。这里科技新名词大多以科学家或是产品名命名的,所以这里“price”适宜译成“普里斯”。而greathead从后面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可看出,其主要是为了说明盾构的形状为圆盘形。这么一分析就改译成:现在一般用来挖掘地铁隧道的新型大圆盘盾构是普利斯旋转挖掘机。这样借助科技专业知识,指称意义就明了了,且其语用意义才准确地传达出来,达到传递科技信息的语用目的。

四、结语

以符号关系为翻译单位是较为理想的,因为译者处于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语境,来通盘考量译文,根据不同需要,变换翻译操作的单位,词层、句层或是语篇层的。同时使译文逻辑性强、层次分明、意义准确,在实际科技翻译中,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在指称、言内意义和语用三个意义层面上完全一一对应的很少,科技英语原文可能包含其中一种或其中两种,也可能包含指称、言内和语用三种意义。译者在翻译时应尽可能地把原语所承载的各种意义全部传递给译语的读者,实现最大程度上意义和功能的动态对等。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读者的口味从而更好传递科技信息。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c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1997.

[2]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 Ltd,1988.

[3]Toury,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袁攸一,邹东来.意义单位和翻译单位[J].外语研究,2008,(3).

[5]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7]罗进德.翻译单位——现代翻译学的一个研究课题[J].中国翻译,1984,(12).

[8]王德春.论翻译单位[J].翻译通讯,1984,(4).

[9]吕俊.谈语段作为翻译单位[J].山东外语教学,1992,(1):32-35.

[10]罗选民.论翻译的转换单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1]陈洁.俄语界对翻译单位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翻译,2007,(1).

第6篇

【关键词】科技传播;计算主义;信息

一、计算主义视角简介

对于意识的认识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意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意识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无论是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都为解决意识问题进行了深刻而持久的研究。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向逐渐成为主流,而其中,计算主义的研究取向,是认知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向。

计算主义取向是伴随着当代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计算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将意识、心智的本质以及行为与计算机程序进行类比,提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样的基本假说,当前信息、算法和计算这些计算主义的基本概念已成为当前理解人的生命及意识本质的重要概念。[1]

这种思潮,随着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量子计算、元胞自动机理论等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广泛的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继而发展为一种哲几乎遍及所有科学和哲学领域的超范式,即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要素是计算或信息流,世界的全部内容是信息从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的过程。

计算主义实际上已经渗透到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乃至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计算或者算法不仅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生命、思维和社会的一种普适的观念和方法,而且成为一种新的世界观。[2]

科技传播是基于传播学而集中研究科学技术传播的学科,以计算主义的视角,对科技传播进行认识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和加深对科技传播的最根本的理解。

二、科技传播的四个要素

传播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现象,可以说,自人类出现,传播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传播现象也许是人类认识索要面对的最为复杂的对象之一。以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社会科学,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经过多年发展,传播相关的历史研究,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乃至传播方式的物理学研究以及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语言哲学研究等,与传播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几乎已经面面俱到,而科技传播的研究因为局限于传播科技知识,较人类的一般传播要简单一些,虽然科技传播具有不同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性,但是作为一种传播的过程,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还是适用的。

人类的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的行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和受传者四个要素构成。[3]信息在四要素之中的传递,构成了一个传播的过程。对这四大要素的分析是认识、理解和研究科技传播活动和科技传播现象的出发点。而如果要做一个最根本的认识,需要先对信息进行解读。

在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简要的说,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而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如语言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一个符号和其携带的意义构成信息。人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符号,就是语言。

语言是一套完整和较完善的符号体系。在计算主义的视角下,可以这样认为,语言的符号体系是一种人类意识可以理解的算法,人类实际上通过这样一种算法,来理解和处理信息所包含的意义。而只有在这样一种人类可以理解的算法内,意义才得以存在。比如一个彻底陌生的自然物,我们不妨利用数学的方式定义为x,对于人类而言,在认识它的形状和与外界的作用之前,它毫无意义,而认识它并认识它与外界的作用,实际上经历了将这些关系编译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形式,比如,称之为“费米子凝聚态”,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这个符号承载了对应物的信息,也就是人类对它的认识。这个过程发生的,可以说是人类建立了一套算法,来认知这个东西。同样的,所有的信息,只有经过人类可理解的算法处理之后,才具有对人类而言的意义。为什么经过这样的过程,信息就可以被理解?传播学中,认为语言的理解是一种语义契约,基于这种达成的共识,语言得以被普遍理解。这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算法。可以借用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常见术语,格式化。在计算机中,硬盘经过格式化才能作系统识别,这一过程,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些类似。

那么,传播的四个要素,分别在这种理解中是怎样的呢?

传播者是指信息的提供者,亦即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方。在科技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极其特殊,尤其是科技知识最初的发现或发明者,这个角色的特殊在于,他首先使对本对人类毫无意义的东西,进入到人类的可理解的范围中,也可以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算法,将信息进行了编码。

科技传播中的传播者一般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职业化的传播者和非职业化的传播者。本文认为,传播者可以分为两种,传播内容的首创者和首创者之外的传播者。二者的区别将在后面阐述。

传播内容是流动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的科技知识信息。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包含了科技知识意义的算法。

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涉及到传播的具体过程和传播媒介,实际上,是可以认为是信息的等价变换,后文将阐述。

受传者又称为受众,是与传播者相对的信息接受者。受传者最重要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在本文的语境中,学习能力是指解码的能力,通过对符号的解码,得到符号所携带的意义。

一个科技传播的过程,具体是怎样发生的呢?

三、科学传播的模式

对于传播的模式,在传播学史上,学者们曾建立了很多种模式。但这些模式都是基于上述四个要素的。本文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提出一种稍作改进的模式,见图1。

最初的传播者将没有意义的信息进行编码,也就是从无意义进入到人类语言中,使之变为在人类的语言契约下能够理解的形式,这一过程实际是一中算法的等价变换,换句话说,这些信息的意义,也就在于传播者进行了怎样的编码。

在语义契约的约束下,传播内容传递给了受众,如果受众继续传播,那么他就是其他传播者,所谓的职业传播者,也就是专职负责再次传递信息的受众,他们的信息来源于最初的传播者。受众在接触到信息后,实际上是用语义契约进行了一个解码,提取了其中的意义。[4]而其他传播者可以将接受到的信息原封不动的传播出去,但是,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认识能力,和理解程度,尤其是职业传播者,面对特定的受众,通常会将接受的信息进行新的编码,再次传播。所谓新的编码并没有脱离语义契约。语言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人们的教育程度,认识能力,专业领域的区别,往往趋向于形成在语义契约内的子系统。比如一个经济学者和一个化学学者,他们虽然都处于一个大的语义契约下,但是由于专业原因,对于对方专业领域的信息往往接触不多,这使得他们的专业相对封闭。那么,经济学者们要了解某一项化学成果,往往需要进行多次的编码解码,使最初的专业化的信息变得能够被他们容易的理解。

这个传播的过程是如此继续下去的,直到受众不再传播。当然,这里的受众和其他传播者,并不是指单一的个体,而是符合定义的人或组织的集合。

传播的媒介,是得到传播学着重研究的领域,媒介起到一个信息传递中介的作用,信息无论是以文字还是声音还是图像的形式得到传播,其目的是使最初的信息能够有效的传播,但是,从最初的信息到媒介所包含的信息再到受众接收到携带信息的媒介,这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解码和编码,由于传播者和受众的原因,信息也许会发生变化,其含义与最初的含义可能不同,如何确保信息的失真度最低,是科学传播研究的问题之一。[5]

四、总结

上述分析着重强调了在科技传播中编码和解码的重要作用。从计算主义的视角,对科技传播中“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性间实现知识共享”[4]这样一个最核心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由于科技研究事业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相对较小和相对封闭的系统,即使是科技研究事业内部,不同领域和专业也相对封闭,这使得科技传播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有效的传播,在本文的语境中,也就是需要更多的算法的变换或编码解码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最根本的层次上分析知识、信息、共享、传播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它们的意义,虽然可能这种努力现在还是有些粗糙和简陋,但是在科技传播研究的方法上,希望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李西林,霍涌泉.当前意识研究的自然科学取向及其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2]李建会.从计算的观点看[J].哲学研究2004(03).

[3]翟杰全.科技传播研究与其基本方向[J].科学管理研究.1999(06).

[4]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

【关键词】科技英语特点 翻译原则

科 技 英 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的语言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术语,它在文本中所占的比重基本要达到5% ~10%;二是语法特征,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第三人称、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和复杂的长难句;三是特有格式,比如引言、结论、参考文献、实验报告、用户指南等,其中包含引言、结论、参考文献、实验的假设条件、实验数据以及实验结果等内容。

一、科技英语的特点

1.科技英语专业性强,使用了大量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所谓科技术语,是指在科技专业语言中有着精确和单一意义的词。科技术语应能恰当地反映所指事物的概念内涵,反映某些学科领域特定事物的内容。科技英语在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 的意义,如“function ”机器设备而言, 指的是“功能”的意义,而如果出现在数学 或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文章里就是“函数”的意义。所以一定要积累这方面的知 识,并注意加以区分,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2.词性转换多。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的不同,有些句子在汉译时不能逐词对译。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更加通顺自然,在翻译时,常须进行词类的转换,即英语中的某一词类,并不一定译成汉语中的相应的词类,而要作适当的转换。

3.使用的非谓语动词使用较多,包括有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如:为了叙事简洁明了,科技英语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使句子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但也加深了理解和翻译的难度,遇到这类句子时一定要理清脉络,分析清楚其成分,才能正确进行翻译。

4.被动语态多。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大大多于汉语。由于科技英语的主要目的是表述科学发现、科学事实、实验报告和各类说明等,故以客观陈述为主。这样的特点,使得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更多。

5.长句子多。在科技文体中经常使用长句子。这主要是因为在阐述科学事实、科学现象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解释一些科技术语或名词时,需要大量 使用各种从句(尤其是定语从句)和大量的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分词短语或副词等作后置定语,以及分词短语表示伴随情况等而造成的,形成了翻译的难点。

翻译长句时,应认清主干,理顺旁枝,分析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状语,抓住主干部分,然后逐步分析各词意思以及相互间的逻辑语法关系,再进行翻译 。

6.较多使用虚拟语气 。科技英语中常常用虚拟语气。虚拟语气在科技英语中的作用是用来描述假设的条件, 即假设有某种条件,就会产生某种结果。

二、科技英语的翻译原则

科技英语有其独特的语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用词准确、内容客观、语言简练、条理清晰等,充分认识科技英语的特点,对深入研究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和翻译标准,提高翻译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以上分析,科技英语的翻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性。与一般翻译相比,科技英语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忠实于原文,还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科技英语的译文很少用到 “大概”、“可能”、“也许”诸如此类比较模棱两可的修饰语言。准确性是科技英语翻译最重要的标准,可以说,失去了准确性,科技英语的翻译就失去了灵魂。

2.通顺性。所谓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表达应该自然连贯、通俗易懂,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没有死译硬译、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等现象。译者要在真正理解原文的前提下,结合汉语的表达方式,确保译文规范、简洁、流畅。此外,要特别注意科技英语中的语言结构,如后置定语、名词化结构、被动语态、非限定性动词等,具体翻译时要灵活处理,合理进行翻译。

3.科学性。科技文体一般是对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进行的客观描述和阐释,遣词造句都相当规范严格,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因此,科技英语的翻译必须确保译文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专业术语的翻译。术语是科技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理论的语言基础,也是各领域、各专业特色的代表,在科技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广泛查询相关资料,潜心研究,力求用专业的术语来表达。

4.简明性。科技英语文体严谨缜密,行文准确规范,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注重强调客观事实,反对渲染主观情感,文风简洁明快。 译者也应遵循科技英语的这一特点,尽可能使用简实的语言,让人一目了然,保证译文的简明性。

5.及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日益密切,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想要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或对外推广本国的科研成果,译者需尽早完成科技英语的翻译任务,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中外科学技术共同发展。

三、结语

科技英语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过硬的翻译能力,对科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科技动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从而提高翻译水平,最终成为一名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翻译人才。

第8篇

对于隐喻现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掀起了对隐喻现象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热潮,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语言的起源、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识和智能发展的奥秘。Halliday(1985)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将隐喻的研究与语言功能联系起来。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三个层次组成的系统,它们之间从上至下依次存在着体现关系。隐喻是意义与表达式之间非一致性(incongruent)关系的表现,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还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语法隐喻是对“一致式”(congruentform)的偏离(deviation)。例如:(1a)Alittleboywaswanderingalongthestreetondusk.(一致式)(1b)Dusksawalittleboywanderingalongthestreet.(隐喻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法隐喻是词汇语法层的一种突出特征。Halliday(1994)指出,语言表达的隐喻模式是所有成人语篇的特征,不同语篇的语场、语旨、语式和语义决定了语法隐喻出现的频率和数量。语法隐喻被认为是科技语篇的突出特征,这是由科技语篇所在的特定语场、语旨、语式和其特定的语义促动的。

二、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分析

科技英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非常正式的功能变体,其特点十分鲜明。在词汇语法层面表现为:名词化现象频繁,被动语态使用频率高,非谓语动词形式增多等(张德禄,1998:299)。根据语言使用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1994)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后期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的其他一些学者如Thompson和Martin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以下本文将从这三种隐喻形式的角度分析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

1.概念隐喻

Halliday所说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其中经验功能主要由及物性和语态体现。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它把人们在现实时间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个过程,也就是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Halliday把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过程区分为六个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概念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表现之一是“及物性”,系统中的各个过程的隐喻化,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如心理过程可隐喻化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可隐喻化为行为过程。在隐喻的过程中,与旧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就可以省略,与动词相关的语气、情态、时间、所处等因素也常常省去,由动态转为静态,给人不可争辩的客观印象,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客观真理和客观事实。例如:(2a)Itisessentialthatwetakethesepre-cautionsifourcrewsaretobesafe.(一致式)(2b)Theseprecau-tionsareessentialtothesafetyofourcrews.(隐喻式)在此例中,隐喻将a句原有的三个过程转化为b句的一个过程,并把其中主观性很强的人称代词we省掉,加强了该句的客观性,令人更加信服。随着过程的转换,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科技英语在词汇语法层最常见的隐喻化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名词化不仅出现在科技语篇的正文中,而且在标题和摘要中均有所体现。名词化隐喻指用名词或名词词组代替原来表示动作的动词、动词词组或表示特性的形容词、形容词词组,从而实现语法范畴或形式之间的转换。Halliday(1994)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在一致式中作为过程的动词和作为特征的形容词被隐喻转换为名词;它们的作用不再是在小句中充当过程或属性,而是以名词词组的形式表达“事物性”。科技英语借助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性传达客观的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它的语言表达形式简练、准确和浓缩,这些都导致科技语篇中名词化的大量存在。除此之外,名词化使得主位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名词化在小句信息结构中充当主位,调整了原有的信息结构分布,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另外,原本在一致式中的一个过程,在隐喻式中通过名词化转变成一个小句的语义起始点,从而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衔接手段。例如:(3a)Ifweaddorremoveheat,thestateofmattermaychange.(一致式)(3b)Theadditionorremoveofheatmaychangethestateofmatter.(隐喻式)在以上的例句中,随着一致式a转化为隐喻式b,概念功能词汇语法层中表达经验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嵌入句(embeddedclause)转移投射到了名词形式的语法域,跨越到了名词范畴,充当了b中的主位。

2.人际隐喻语言的人际功能

即表达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出来。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情态,即说话人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比如:在提议中表达个人意愿,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义务。说话人传达的不仅是他对消息可靠度的看法,还包括他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态系统正是实现人际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手段。Halliday(1994)将情态定义为位于“是”和“否”之间的意义范围,即位于肯定归一度(polarity)和否定归一度之间的中间地带所构建的语义空间。把情态系统划分为情态(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两部分,其中情态是说话人对某一话语命题的可能性(probability)和经常性(usuali-ty)做出的判断;而意态是说话人对某一话语命题涵盖的义务(obligation)和意愿(inclination)作出的判断。情态意义大都是由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以及谓语的延伸部分表达的,情态动词的意义可以隐喻为其他的语法形式。例如:(4a)Henrymightknowit.(一致式)(4b)IthinkHenryknowsit.(隐喻式)此外,情态具有高/中/低三种量值,表示归一度之间的不同程度,如:must,should,could,might,itisprobable,itispossi-ble,等等。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不同量值的情态,以此决定他对科技知识真实性的确定程度(为了避免武断,有时需要从假定、猜测、建议甚至怀疑的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以使表达更为客观,不会产生误导),以及他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态系统中的意态意义表示义务和倾向性,可以用情态动词must,should,will,may表现,隐喻式的表达则可采用如:berequired/supposed/allowedtodo等,或bedetermined/willingtodo等,或bekeenondoing等;还可以隐喻化为beobligedtodo等句型。科技英语着重要求内容的客观性,因此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十分常见。

3.语篇隐喻语篇

功能是语言所具有的创造语篇,使其与语境—交际语境及前文相关联的功能(Halliday,2001),具体表现为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表示句子中的衔接和连贯。科技英语中的语篇隐喻主要体现在名词化的语篇衔接功能上。名词化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而实现的,名词化不仅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简练、信息的浓缩,反映科技内容的严肃性和客观性,还在科技英语语篇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例如:Becauseheavierisotopestendtobeleftbehindwhenwaterevaporatesfromtheoceansurfaces,theremainingoceanwaterbecomesprogressivelyenrichedinoxygen.Thedegreeofenrichmentcanbedeterminedbyanalyzingoceansedimentsoftheperiod.该句中的“enriched”被名词化为“enrich-ment”后充当后一句的主位(thedegreeofenrichment),使前句和后句之间建立起衔接。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成果;作法;意义;展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15-03

物理是一门与科技教育紧密接合的学科,物理教学与科普教育血肉相联,相辅相成,二者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始终把对学生的科普教育放在首位,为学生传授基础的科技知识,种下科技教育的种子,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这对学生终生发展会有深远响影。我们开展了很多科学实验和科技小制作,多次组织学科竞赛和科技小发明,小论文评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州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激发了学生的科技热情。

一、我校在近几年科技教育活动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规模不大,在校学生1200人左右,然而在这样一所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却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社会好评。在近年来的各项科技活动中,集体活动项目的开展在恩施州堪称独树一帜,在湖北省也有较大的影响,2006年组织学生开展的《关于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污染程度的调查》项目在全州荣获二等奖,2007——2009年我们学校在恩施州第三、四、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评比中蝉联三连冠, 2008年开展的《保护环境——调查我身边的污染源》在湖北省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2009年开展的《感恩祖国——惠农政策大调查》获州级一等奖。2010年开展的《导致青少年学生大面积近视的原因调查》获州级二等奖,2011年开展的《低碳时代——我们该做什么》获州级一等奖,并送省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评。我们辅导学生参加省、州、县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成果”个人项目,学生荣获省一等奖3人,州一等奖5人,州二等奖30人,州三等奖近100人,县一二三等奖累计200人次以上。教师有5人次荣获州“优秀科技教师”,8人次荣获县“优秀科技教师”,有1人被县政府评为“先进科普工作者”。学校多次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并被评为县“科普教育基地”和“绿色学校”。

二、我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具体做法

1.成立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我们在开展活动之前,先在学校成立“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学校副校长直接负责科技教育活动,并亲自挂帅担任活动组长,由学校教科室牵头,然后由科技领导小组依据教师任教学科的特点,慎重选聘领导小组的各个成员。从而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活动工作管理与保障机制,各个成员分工协作,目标明确,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科技活动工作的热情。

2.科学决策,研究选题原则,确立活动主题。

(1)区域性原则。我们在农村中学开展科技活动首先必须尊重区域性原则。这里的区域性原则指的是,我们学生都是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他们所开展的科技活动如果较大范围地突破这样的区域,那么这样的科技活动对他们而言可能就失去意义了,也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实践性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所开展的科技活动都遵循实践性原则。要想真正得到有关科技活动所需要的第一手材料,就必须安排和布置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进大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放眼三农、服务三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3)发展性原则。我们应该站在围绕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科技活动的主题。因为只有这样的选题,才会让我们的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所取得成果对当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兼顾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学校课程建设而确定的。由于应试教育在当前农村中学仍存在广阔的空间,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科技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在开展科技活动的时候不能只从单一目的去调查一些纯粹的数据或者事实,而应该站在学校课程建设的高度来收集广泛的课程资源。做到科普教育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科普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促进了校本课程开发,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还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3.精心构思科技活动的实施方案。

(1)策划开展科技活动的目的。这属于宏观层面,由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的成员集中研究,明确开展科技活动的目的,预测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效果。

(2)明确在科技活动中要开展哪些具体的活动。这是微观层面,研究我们在活动中究竟“做什么”的问题,为下一步制定科学的活动策略与方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探讨开展科技活动采用的科学方法及步骤。在明确活动目的以及“做什么”后,我们领导小组的成员们需要集中探讨解决在下一步围绕活动主题“怎样做”的问题。

4.进行科技实践活动、我们往往按照以下几个阶段和程序来具体开展科技活动: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宣传动员

这一阶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在“校园之声”广播中围绕活动主题开辟“科技之光”栏目。

(2)在各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培养一大批活动骨干。

(3)在各班开展“科技小报”的竞赛评比活动。

(4)开展以理化学科为龙头的“三小”竞赛活动。

(5)围绕活动主题办宣传橱窗。

(6)安排专人进行专题科技讲座。

我们先后共举办了5次大型的科普讲座、两期大型的宣传橱窗、三届“三小”竞赛活动、两届“科技小报”评比活动、围绕科技热点开播20期“科技之光”栏目。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树立和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让科技文化成为我们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日后举办各类校园“科技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 活动筹备——布置明确活动任务

活动筹备阶段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科学统筹?虽然我们是充分利用学生周末放假回家时开展科技调查活动,但这毕竟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我们这个农村乡镇的每一寸热土,如果我们在布置和安排活动任务时没有考虑到兼顾统筹的科学性,那么学生就不知道究竟做些什么,究竟怎么去做?

第三阶段 活动实施——开展调查、收集资料

这一阶段是前面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求学生按照我们在前一阶段布置的具体任务,合理分配人员进行调查走访,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图表文字材料或影视资料,要求学生在整理调查材料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能充分体现所形成的图表、文字资料与影视资料在后期的交流和评估阶段的价值。

第四阶段 总结评估——形成报告

我们在将全校各个班级的材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生调查中所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统计归纳及科学分析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形成宝贵的活动资料。

三、我校开展科技活动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及活动意义

1.宝贵经验。

(1)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在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学校已经建立和形成了长效机制,使科技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形成了工作流程“程序化”。

(2)培养了一批精干的科技教师。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教师。他们是科技之光的播撒者,他们是学校科技活动的领航者,在科技活动的开展中,他们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学生懂得了如何去体验去观察去实践,并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点滴现象。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你给他们一个活动机会和一些体验生活的题材,他们一定会在活动中迸发出令你意想不到的创意,得到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和意识的培养,更是一种科技理念的渗透。我们的学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懂得了如何去体验去观察去实践,并学会了如何去积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点点滴滴,释放出许多奇思异想的“金点子”。

(4)教师懂得了如何让学生的“金点子”放出光芒。教师抓住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所生成的“金点子”,并指导学生把这些“金点子”变成“现实”——制作成实物模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班的几个人能够带动一批人,通过各个班的一批人带动全校更多人,让他们的“金点子”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5)积累了宝贵的科技活动资料。我们在这几年的活动中积累并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活动资料。其中学生的原始调查记录材料有50余本之多,集体研究形成的《科技活动方案》及其最后评估形成的《调查报告》有10份之多,这些不仅是学校今后组织与开展科技活动的宝贵资料,而且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甚至是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

2.活动意义。我们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对我们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效益的评价,活动的意义还放在更高更远更宽广的视角评价:

(1)让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的意志在最广袤的农村中学得到体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2)学生科技意识得到空前的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了全面提高;

(3)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性学习”目标。

四、今后进一步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想与展望

1.让活动主题更加贴近学生兴趣。学生的兴趣是开展各类活动的内驱动力。我们在今后开展科技活动的时候,要优先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确立我们活动的课题。

第10篇

引言。

引言的目的是给出作者进行本项工作的原因,企图达到的目的。因此应给出必要的背景材料,让对这一领域并不特别熟悉的读者能够了解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应用一两句话说明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创新之处。引言最基本一点是介绍主要研究成果。

正文。

正文部分是科技论文的核心,是体现研究工作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主要部分。国家标准GB7713-87对科技论文正文部分的编写格式没有明确要求和规定。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内容。不同的科研成果,需要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科技论文来反映。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在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过程、逻辑推理、结果表现形式等方面不同。

一般来说,科技论文的内容包括:引言、原理、实验和观察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调研对象、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资料结果、观点和结论等。其观点和结论是将获得的数据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技术处理,绘图列表等表达实验结果,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和抽象等导出的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正文结构与分段。

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编辑界对正文的分段,有一种“IMRAD”说法。“IMRAD”是Introduction,Materialand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conclusion)的首字母缩写。美国学者A.D罗伯特认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的科技论文分段形式,依次回答了科技论文应回答的四个主要问题(以下黑体括号中的问题),适合多种专业论文的撰写,是科技论文最好的结构。

材料包括:材料来源、性质、数量、选取和处理事项等。

方法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测试方法等。讨论部分也称结论或建议,其目的是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

结果(你发现了些什么)

以图或表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包括: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范围等;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包括不正常现象和数据的分析);结果部分的讨论(结果直接相关部分,如讨论内容涉及全篇,应留在讨论部分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正文中说明图表的结果及其直接意义;复杂图表应指出作者强调或希望读者注意的问题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文章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77474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讨论(这些发现有什么科学意义)

讨论部分也称结论或建议,其目的是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意义。结论应写得象法律条文,即只有一种解释,不能模棱两可,不用“大概、也许、可能”等词。结论应简练,不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可得如下结论”等废话。结论要注意分寸,不要夸大其词,牵强附会;不要自我评价,如“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等。结果和讨论可合在一起写,“没有讨论和建议”时不要勉强拼凑。讨论的内容包括:本文的创新处(得出了什么规律性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与有关文献比较(有何不同结果、解释、补充、修正、发展或否定);如实指出实验例外结果,无法解释的异常情况等;一些可能的发展和应用。

致谢致谢位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编写致谢时不要直书其名,应加上“某教授”“某博士”等敬称。如:“本研究得到“XXX教授,XXX博士”的帮助,谨致谢意”。“试验工作是XXX单位完成的,XXX工程师,XXX师傅承担了大量试验,对他们谨致谢意”。

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初写科技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应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论文。

在第二步时,论文的题目可大一点、深一点论文题目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如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个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在第三步时,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第11篇

一、文化下乡活动的重要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层面。

1.战略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下乡,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我国有九亿多农民,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乃是国家振兴、经济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2.“三农”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对“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型、粗放型、落后型面貌,走农业科学发展道路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文化下乡活动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平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

3.文化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充分体现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文化“二为”方向的具体践行,也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许多文化艺术品种,都产生于农村,被誉为“农民的艺术”,例如东北二人转,就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把它视作是自己的艺术,并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又如东北大秧歌、东北皮影戏等,也都源于东北农村,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下乡活动实质上就是文化“回”乡活动,是“归根”,否则就是数典忘祖。

二、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

文化下乡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这是因为“文化”本身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大概念。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①正如18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所言:“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②

不过,就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状况与实际所需,以及广大文化工作者近年来文化下乡活动的具体实践而言,文化下乡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下乡”活动中,即:送图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

其一是送图书下乡。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磁盘、光盘)、期刊杂志、报纸等。其中以农村读物为主。

其二是送戏下乡。包括话剧、戏剧小品、歌剧、舞剧、戏曲、皮影戏、木偶剧、杂技、魔术、曲艺(二人转、相声、东北大鼓、评书、山东快书等)、舞蹈(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等)、音乐(中乐、西乐、声乐、器乐等)。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就以音乐为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三是送科技下乡。包括科学养殖、科学种植、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科技指导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下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总的指导原则以实用为主。

三、文化下乡活动的必要举措

文化下乡活动本身,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常抓不懈,又要抓实抓细,一丝不苟。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

其一是领导部门落实组织系统。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与政府的文化领导部门,要落实文化下乡的组织系统,指派专门领导干部具体主管此项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活动计划。实行岗位责任制与跟踪问效制。

其二是职能部门落实工作系统。文化下乡的职能部门很多,其中主要有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馆、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科学技术单位、各高等院校等等。一方面,这些单位或部门应有自己的活动方案、活动计划、活动要求;另一方面,这些部门应当成立一个联络、联合的机构,具体负责协调、统筹工作。

其三是落实资金投入。文化下乡活动大多是无偿服务活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长期坚持文化下乡活动,缺失资金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与政府文化领导部门,应当合同政府财政部门,专门划拨一笔文化下乡的专用资金,以确保文化下乡活动长期有序地进行。

其四是实行激励机制。有关领导部门应定期举办文化下乡的评奖活动,以激励机制促文化下乡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让科技专家在建设新农村中大显身手

当前万名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一、新农村建设在渴盼着科技专家版权所有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大力支持农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区着力培育石榴、花卉、鸭鹅、花生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华栗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制成功,万富油脂、维雪啤酒企业进一步壮大.在此形势下,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民增收,提高优质农副产品创收的比重,科技水平低成了最大的障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展送科技下乡能使农村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走上一个新阶段。通过科技成果的普及、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整合土地、劳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致富,农村教育、卫生、道路、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农村缺的是人才,农民盼的是技术。这些问题已经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和教育,必须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开展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的杠杆和支撑作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农民群众盼望着科技专家进村入户,指导他们生产有科技含量、效益高、适销路好的产品,实现高收益;盼望着科技专家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引导应用新品种,使用新技术,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既增产,又增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站在科技兴农的战略高度,以满腔的热情和足够的精力,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科技专家的舞台在新农村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科技只有与生产结合,才能发挥科技的效能。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通过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既为农业生产注入了科技活力,又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和科技服务的“缺位”,每一位科技人员都可以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入手,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在内的科技服务,将自己的所学所能发挥到极致,做出又新又美又实惠的文章。科技专家服务“三农”,要紧紧围绕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要针对我区不同类型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状况,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既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版权所有、技术转让等进行对接,也可以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开展技术咨询;既可以举办讲座、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科学观念、科学意识、科技水平,也可以手把手地进行现场技术辅导;既要注意解决一个地区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又要着力解决一村一品、一家一户面临的具体问题。多用事实说话,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使群众愿意接受、易于接受。要及时总结的推广科技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科技致富典型,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来教育引导农民,在农村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爱科技的浓厚氛围。

三、切实当好科技专家的坚强后盾

农业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既为城乡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渠道,也为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既有经济意义也有政治意义,既具有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是非常正确的和必要的。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横向涉及面宽,纵向关联度大,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一是领导要重视。要统筹兼顾,悉心谋划,确保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内容到位、质量到位。科技专家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能否取得实效,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望。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强化宗旨意识,按照亲民、为民、富民、不扰民的要求,严格工作纪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以实际行动树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服务农民,锻炼自己,科技特派员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不懈奋斗,取得良好成效推进新农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