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

时间:2023-06-06 09:3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薛宝钗人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薛宝钗人物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比较

在薛宝钗出现的第五回中,书中就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进行了比较:“(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一、玉带林中挂――林黛玉形象探究

贾宝玉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时对林黛玉的感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对林黛玉在整书的形象――多心、灵慧是一个高度概括。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才气在文中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尤其到了海棠诗社成立后,对林黛玉的聪慧描写达到。别人作诗往往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林黛玉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鬟们调笑”,似乎心全不在此,却在香尽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她过人的聪慧灵气可见一斑。

相比于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林黛玉丧母来到贾府,依傍外祖母和舅氏姐妹生活,寄人篱下的遭遇使本来就多心、敏感的她更加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在贾母房中吃饭时,贾母在正面榻上独坐,两边余有四张空椅,王熙凤拉林黛玉上座,林黛玉不肯就坐,十分推让了一番,后来在贾母的肯定下才告了座。在贾府的生活中,她是孤独的,除了对贾宝玉的真情,她处处收敛自己的感情,如履薄冰。[1]

在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后期,她逐渐改变了初来时的敏感、少言谨行,慢慢展露出她的另一方面――恣意孤傲,追求自由,这也是她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当时的年代,在贾府这样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中,林黛玉是其中最为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主人格的特殊形象。但林黛玉并不是深刻的思想家,她对封建社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2]也并不是在反对奴隶社会的层次上进行反击,而是对自然人性的一种渴望,对封建势力、虚伪的人际关系的厌恶使她表现出赤子之心。在《红楼梦》中,是唯一一位与贾宝玉在灵魂上相契合的知音。也正因为她的真实性情、不屈从于封建势力,才使敏感、多疑的她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

二、金簪雪里埋――薛宝钗形象分析

薛宝钗是《红楼梦》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在第三十七回,薛宝钗替史湘云安排螃蟹宴,向史湘云道出自己的处世之道:“又要自己得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后方大家有趣”。这种处事方法伴随薛宝钗的一生,是她善解人意、大方宽容的精神源泉。薛宝钗的形象所传达的是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仁”为中心思想,以“礼”为行为规范的典型代表。薛宝钗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她将做人的道理发挥到极致,安守本分,识大体,顾大局,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以善良为基本,又有难为可贵的理性。[3]

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生日,唱戏摆酒,众人都来祝贺。贾母问她喜爱听什么戏,喜欢吃什么食物,她“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使得“贾母更加喜欢”。从这些待人接物的细节上,便可见出薛宝钗的为人处世之道,她的善良、体贴都使她的形象更加完美,典型。[4]

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在对贾宝玉的感情上,两个人都心怀爱意。但是在表现上却各有不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纯真爱情是真挚而勇敢的,在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中,依然能做到表里如一,充分表现出林黛玉的赤子之心。如此敏感的她在爱情中并不顾别人的言语,全心全意对待贾宝玉。[5]但是由于林黛玉的敏感、多疑,使她本意接近的行为反而疏远了与贾宝玉的关系。最终在得知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后,不惜以命殉情。而由于薛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使薛宝钗形成了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由自己做主的观念,认为与贾宝玉谈情说爱是一种不道德、违背伦理的行为。所以,薛宝钗选择了隐藏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意,不仅与贾宝玉保持距离,还刻意远离。虽然最终薛宝钗成为了贾宝玉名义上的“宝二奶奶”,却终是“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她根深蒂固的伦理思想最终成了她的婚姻,却也败了她的爱情。[6]

《红楼梦》通篇都用了大量的隐喻,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更是如此。对林黛玉的判词是两株枯木上挂着一围玉带,而薛宝钗的判词是雪中的一股金簪。此处便揭示了两位女性的悲剧命运,都是不得其位,遗憾终生。林黛玉的性格是冷漠、多疑,却真实、赤城,而薛宝钗隐忍、大方,端庄贤淑。林黛玉的一生更重情重义,为爱情甘愿失去性命,薛宝钗更顾全大局,她不会为了个人感情牺牲生命,而是一个传统儒家思想的坚定守卫者。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对个人感情与伦理规则相冲突时,她总是不自觉地选择压抑个人感情遵守伦理原则。这是一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高度认同,并且是一种积极主动地信仰。在四十二回中,林黛玉因行酒令而提到《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诗词,薛宝钗立即进行训斥,并用自己年幼热衷于《西厢记》《元人百种》等“闲书”,后在成人之后,在封建家长的教育下“改邪归正”的体会进行教育。可见长期的封建传统教育环境已经使儒家思想在薛宝钗的心中根深蒂固,宁可不识字,也不要因“杂书”移了性情。[7]

相较于林黛玉的真性情,薛宝钗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她的性格中充满了丰富而复杂的矛盾纠葛,与林黛玉相比,她温柔大方,沉静淡泊,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但是她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深重,无形中将封建礼教的思想融入到做人的准则中,将封建社会的功利主义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融为一体,是一个性格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

结束语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是《红楼梦》中大放异彩的重要人物,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对于《红楼梦》的主旨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以为支持一方贬低另一方对于深入原著是无益的,读者应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客观地看待这金玉之缘。

【参考文献】

[1]赵云瑾.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比较分析[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19(05):42-43.

[2]方铁桥.浅析《红楼梦》如何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1,23(06):17-18.

[3]胡文炜.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宝黛形象[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06):22-23.

[4]丛培欣,丛培梅.浅析林黛玉、薛宝钗形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01):17-19.

第2篇

从深层结构方面揭示《红楼梦》与《巴黎圣母院》这两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在文化蕴涵方面的异同。

十几年前,已有学者提出《巴黎圣母院》是属于“人物圆心结构”[1]依照“人物圆心结构”的说法,雨果是把女主人公艾丝米拉达放在了中心位置。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笔者以为,围绕着这一中心人物的其他性格则还可以有些变化。从横轴上看,艾丝米拉达的左方和右方分别是弓箭队队长费比斯和圣母院的敲钟人喀西莫多。这两个人的特点,一是外美内丑,一是外丑内美,而横轴中间位置上的女主人公则是外美和内美的结合体,倘若我们以图示其关系,那么,这三个人物便形成了如下一个三角:

艾斯米拉达

费比斯

喀西莫多

然而事实上,由于在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的作用,实际存在的并不是这样一种三角关系,因此上图可以被拉直,而形成为:

费—艾—喀

能够把这一三角拉直,并使之成为一条直线的关键人物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佛罗洛,这一人物是神职人员,但却被兽性填满了胸臆。而与之相对照的,不是书中的任何人物,而是女主人公时时带在身边的一只羊。在基督教世界中,谁都知道“献给上帝的羔羊”这一典故。而且雨果所描绘的,又恰恰是在巴黎圣母院内外发生的故事。这样,由佛罗洛和那只羊所构成的纵轴也便形成了。在这条轴线上,佛罗洛高高在上,但却是人面兽心。羔羊处于轴的下方,它虽属异类,却颇通人性。图示如下:

佛——艾——羊

上述横轴与纵轴交错,也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

佛——

费——

——喀

——羊

处于十字架正中的女主人公艾斯米拉达,既是外美内灵的化身;同时又是在人性中体现出神性的人生。她的命运是悲惨的,然而也正是她的命运,折射出了她生活于其中的悲惨世界。她不是耶稣基督,却被钉上了十字架。她的周身由于其性格和命运的映照,笼罩了一层光环,就像她背后的圣母玛丽亚一样。人们在这一人物圆心结构中,可以感觉出女主人公在飞升,被无形的天使们簇拥着,飞向天庭。

无独有偶。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王昆伦先生早就指出:“《红楼梦》的作者塑造人物惯用对照的写法,如黛玉和宝钗,晴雯和袭人,尤二姐和尤三姐,贾政和贾赦等”,“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2]倘若我们依王昆伦先生的意见进一步分析一下,便首先也在《红楼梦》中发现了一个三角,这个三角恋爱关系是由贾宝玉为中心的:

贾宝玉

薛宝钗

林黛玉

与《巴黎圣母院》不同,《红楼梦》中的三角的核心是男性而不是女性,围绕着贾宝玉的两位年轻女性,一位是与男主角具有“木石前盟”,一位是与男主角构成了“金玉良缘”。然而若依王昆伦先生的意思,我们还需把凤姐这一人物考虑进去。那么,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出现:也更把上述由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构成的三角拉成了一条横轴:

钗一一宝一一黛

与《巴黎圣母院》不同。《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之间以“情”关联着的。而《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之间却是以“爱”相关联的。喀西莫多爱美,虽然他自己面貌丑怪,他对艾丝米拉达的爱是深刻的。雨果所虚构的那个两人相抱长眠,分开即已成灰的情节,便已证实了这一点。费斯比也爱艾丝米拉达,但这爱却是轻薄的。副主教也爱艾丝米拉达,但只是兽性的流露而已。而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林黛玉和薛宝钗同样钟情于贾宝玉,只不过林黛玉之情是超越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基础的一种情怀,而薛宝钗之情则是建立在“仕途经济”等的基础观念之上的情怀。然而不管怎样,在《巴黎圣母院》中,喀西莫多与费比斯以及副主教佛罗洛与艾丝米拉达之爱都是以个人关系为其关系纽带的。而在《红楼梦》中,宝黛之间以及宝、钗之间最终都是要以家庭为其关系纽带的。《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要以人与人间个人关系为其指归,“爱”在人与人间进行。《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情”则要以家庭的重新建构为其归宿。正因如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担心王熙凤的引人会打乱以贾宝玉为中心构成的三角关系,也没有必要担心“凤姐”与贾宝玉是否会构成“情”的问题。因为王熙凤与贾宝玉恰恰构成了既有家庭中的一种情。这是最为明显、也被当时的社会生活广泛认可的一种情:亲情。

那么,由王熙凤所构成的纵轴一端的对立面,又该是哪一个人物呢?笔者认为,不是别人,而是“槛内人”妙玉。妙玉处佛殿伴青灯,然又与怡红公子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她的情怀是隐隐的,不能像王熙凤那般坦荡,也不会如钗、黛那般执著而坚定,但这份情又是无法回避、更不能抹煞的客观存在。于是,我们也便有了由贾宝玉、王熙凤和妙玉三个人物共同构成的人物纵轴:

妙玉

宝玉

凤姐

这里,妙玉与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佛罗洛同属神职人员,又同样对于主人公怀有隐情,但佛罗洛是由神性走入了兽性,而妙玉则是由神性向着人性方面复归。便是王熙凤,其实也与那“献给上帝的羔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一个是驯顺的家畜,一个是手黑心狠的家庭主管;一个是哑巴似的小羊,一个是鹦鹉般的长舌妇人;一个是命定地要成为神或神所安排命运的祭品,一个是斤斤计较现实利害关系的势力狂。

由《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构成的纵轴与横轴的交错,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种类似人物圆心“结构”的图式:

妙玉——

薛宝钗——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然而倘若我们只是分析出了《红楼梦》中也具有像《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圆心结构”,则会有简单比附之嫌。而且事实上,当我们论及《巴黎圣母院》的深层结构时,我们也并不以其中的“人物圆心结构”为满足。因为所谓“深层结构”,是相对表层结构而言的。深层结构不是指对作品中可以直接感知的内容所进行的组织和安排,而是隐藏于作品字面意义之下的深层的东西。深层结构包括了各部分作品内容在表面的顺序以下的内在时空关系,内在的生命节奏运动以及象征意蕴等。当我们说到《巴黎圣姆院》的深层结构时:我们以其中所透视出的基督教文化为其深层结构的核心。同样的,当我们论及《红楼梦》的深层结构时,我们也不应满足于其中人物设置与《巴黎圣母院》的相似之处,而是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红楼梦》中会出现这样的人物设置格局?其中又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蕴涵?

笔者认为,《红楼梦》中人物设置格局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上述以贾宝玉为核心的人物格局,其实便是五行模式的一个翻版。

庞朴先生说:“一般都承认,五·四以前的中国固有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作为骨架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思想,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故宫乃至整个北京城的设置都渗透着阴阳五行思想(如紫禁城的北门名为“神武门”),这些,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曹雪芹是不会不知道的。况且,《红楼梦》中又到处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我们由其中主要人物的设置中找出五行观念来,应当说是不能被算作牵强附会的。

首先还是由黛玉人手分析。她姓“双木”,前世是绛珠仙草,她命定地与“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自己也说过:“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她们住的潇湘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探出墙外的一丛竹子。在五行图式中,“木”的韵色是“青”,而古代典籍中所谓“杀青”,本义便是烤竹子的青皮。而且,竹子又称为“青士”。陆游有诗云:“岸帻寻青士,凭轩待素娥”。林黛玉的“黛”字,又显然是“青”字的同义词。“黛玉”即是“青玉”,《释名》“玉以青玉为上”。同样是按照五行图式,“木”的季节是“春”,以青帝为东方司春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林黛玉象是一株早春二月的青苗,过早地为“风刀剑霜”摧残了。她的心目中没有封建礼教的藩篱,她为情而生,也为情而死。

与“木”一方相对,是薛宝钗的“金”的一方。如果说林黛玉体现了“春华”的特征,那么薛宝钗便是“秋实”的象征了。她给人的印象是体态丰盈,雍容大度。她所佩金锁,以及“金玉良缘”之说,无不与“金”暗合。况且,在五行图式中,金的颜色是“白”,薛家之“薛”又暗隐了“雪”字。“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作者还特意把薛宝钗的肤色写成很白,以至贾宝玉都看得像个呆雁。《礼记·曲礼》所说四方星宿,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薛宝钗所据之“白虎”星宿,与林黛玉所据之“青龙”星宿遥相对应。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纵轴上的“朱雀”与“玄武”星宿上的相互对应。

毫无疑问,王熙凤正像一只翔舞的朱雀在大观园中翻飞。“凤”与“朱雀”正是一体二名。其位在南,其季为夏。如果说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代表了“春华”和“秋实”的话,那么王熙凤和妙玉则分别喻示了夏天般的火热与冬天般的寒冷。在五行图式中,王熙凤所处位置为“火”,其色为赤。“凤辣子”的风风火火的性格也与此相合。她思维敏捷,敢做敢当,嘴巴尖刻。“明里一团火,暗是一把刀”,只要有利可图,她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为了求得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满足,她燃烧着自己,也燃烧着别人,同时也点燃了封建大厦。待到她即将走完生命的短暂旅途时,便“昏惨惨的似灯将尽”了。

在五行图示中占据了“水”的一方的,是妙玉。在五行观念中,“水”以“玄武”为其星宿,其色玄,其方位为北,其季为冬。妙玉是空门中人,自然是淄衣加身,其色彩乃是所有色彩的最终归宿:黑。这一人物在《红楼梦》中表面上并不是特别重要。然而她代表了“空”这一大方面。而“色空”观念,在书中显然是占了十分重要地位的。书中对妙玉的描写并不多,给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妙玉请宝玉等人品茗那一段。读者往往会惊诧于妙玉对“水”的特殊处理方式。同时,待众人走后,宝玉还没忘了叫人来为妙王用水洗地。由此可见,这位“槛外人”与水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第3篇

1、红楼梦人物分析: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虽出身于声势显赫的封建大家族,却是个封建和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鄙弃功名利禄,能够平等待人。在他的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林黛玉: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贾宝玉一样也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他率直却不鲁莽,做事谨慎。她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多愁善感及年少才高。她内心敏感,情感脆弱。所以,黛玉的泪是因为感动而落的泪,她表达着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也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他这一性格的典型写照。、薛宝钗:薛宝钗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薛宝钗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宝钗人缘好,才智高,才思敏捷,但却是典型的“女夫子“。他不仅是一个封建道德礼法的自觉恪守者,还是一个不惜殉之以身的卫道士。王熙凤: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个能说会道,又会见风使舵的人。她敢想敢干,有谋略,有胆识,有魅力。王熙凤自幼性格果断、泼辣,成年后自然就“越发历练老成”。且“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察颜观色、阿谀奉承,深得长辈的欢心。她心狠手辣,残忍阴毒,极度贪婪。王熙凤说过一句话:“我是从来不怕阴司地狱报应的,什么狠心的事都做得出来。”

2、《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第5篇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作品编为一组,相互对照,辨析异同,用以识别作品特征,提高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赏优汰劣和触类旁通两个方面。将比较阅读运用到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其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的比较阅读具体说来,有不同诗歌题材的比较,不同诗歌同一意象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的比较,不同诗歌选材立意的比较等。比较鉴赏要从异中求出同来,也要从同中求出异来。现举隅如下。

一、人物形象特点的比较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品质,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等。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摇莲?摇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摇莲?摇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s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s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两首诗都以“采莲曲”为题,都以荷叶、荷花为背景来描写人物,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充满青春活力;主人公身穿罗裙,脸似芙蓉,嬉戏荷田。该诗营造了自然环境与采莲女浑然统一的整体背景。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的采莲姑娘;深藏荷田,遇郎欲语未语,低头微笑。该诗刻画了一个遇见恋人娇羞腼腆、纯真质朴的采莲女形象。两首诗都传达出诗人的欢悦、惊喜之情。

二、情感基调比较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2.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 柴 侍 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摇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黄》诗“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三、意象特点的比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统一,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例3.以下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咏 白 海 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 白 海 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薛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端庄矜持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的内心世界。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黛玉此诗的特点是以人写花。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四、表达技巧的比较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例4.以下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作者观点的比较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诗人总是要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文物遗迹“赋诗言志”,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例5.以下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汴?摇河?摇曲

(唐)李?摇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 河 怀 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第6篇

一、何为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针对同一话题进行专题性拓展阅读,包括个性阅读与独立阅读。个性阅读更加强调调动自我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独立阅读则要求准确复述文本表达的概念与情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相关的联想与思考。

(一)个性阅读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作品,是因为其中对于人生、人性、生活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可以平息读者心中对于某些问题的焦虑。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书中的内容带给自己的某种情感及认知体验,从而慢慢建立起个性阅读的标准。

(二)独立阅读

在信息爆炸时代,面对广博浩瀚的文本和资料,独立阅读强调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批判性地吸收。就高中生而言,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阅读经验中,首先就要找到“独特的这一个我”。

二、主题阅读与素材积累的关系

在这种小而专的主题阅读中,学生往往可以更加专业化地去探索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完成初步的素材积累。而有效的素材积累不能仅仅是占有材料,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思维的再建和重组。从日常教学经验与反馈来看,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

(一)联想和想象

引导学生就阅读专题进行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感性认知转换为原创性意象和理性解读,找寻情感和理智的“凝结点”。举例说来,在文学作品人物形象这个主题之下,针对《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的薛宝钗进行专题阅读。从其个性与命运入手,结合《红楼梦》自身的影响力,很容易联想到《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针对两个人物进行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从而完成素材的“想”。

(二)一句话表达

以往实践中发现,“想”并不难,而有目的的“思考”则是不易的。提炼一句话有助于学生反思和纠正自己的思维过程。想象与联想是发散思维的主要形式,而提炼一句话则需要反思、加工、重组、表达,需要基于批判性思维基础之上进行复合思维。思维方式的综合练习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多方面提升。

三、学生阅读与积累实例

请看实例:

主题阅读与素材积累:《红楼梦》人物之“多面湘云”

(一)我最喜爱的几处人物形象描写:

一时史湘云来了……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

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

该湘云掣。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

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

湘云拍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

(二)名家评论

对于史湘云的诗才,周思源认为,大观园中只有林黛玉可以与之匹敌。其中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史湘云对待诗词的态度和林黛玉如出一辙,林黛玉把诗词视为生命,史湘云把诗词当成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虽然薛宝钗的诗才也是一流,然而在宝钗心里,作诗填词本不是女孩子的正事,所以心中对于作诗是有偏见的。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给了湘云一个“憨”字(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P”),这是作者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对史湘云活泼可爱的肯定。

王志尧先生曾说:“纵观史湘云的历史,‘憨’字确乎概括出了她的性格特征,‘醉卧花丛’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

凌解放认为,这种“憨”是一种“叛逆”。因为在红楼时代,女孩子如此“放纵”是一种不守妇道的表现,但是史湘云敢这样做,也乐于如此行径。所以凌解放先生说:“如果肯用历史的、辩证的、具体分析的眼光去看,她正是一个‘水做的骨肉’的女儿,一个天真无邪,没有半点道学气的娇憨的叛逆。”

很多学者都认为,史湘云在《红楼梦》中“大嚼鹿肉”“醉卧青石”都能体现其浓郁的魏晋之风。

吕启祥说:“首先,都以酒为触媒。晋人喝酒,成为风尚;红楼诸钗中,游宴行令,虽不离酒,但或拘于礼,或为养生,都有节制,能放怀作豪饮者,大约也只有湘云。其次,都有一种不随流俗,不顾物议,我行我素,旁若无人的气度。”

唐明文先生说,史湘云是不幸的,但她所表现出来的旷达、直爽其实是一种病态心理。她从小得不到关爱,“她用傲世的态度来报复现实,同时又在报复自己。她在表面上越来越旷达、穿异服、吃异食、惊言骇俗,游戏人生,但内心的病态也越来越沉重。”

第7篇

关键词:红楼梦;办公室;工作;启示

办公室工作涉及到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事无巨细;而《红楼梦》号称“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这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所以笔者认为,要干好办公室工作,可以向《红楼梦》中的人物学习,从中得到启示。

一、胸怀大局学探春

在《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中提出:要围绕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明确提出办公室工作的“大局观”,这是因为,办公室的工作性质、角色安排决定了办公室人员必须胸怀大局,从整体上去谋划服务工作。没有大局观,就不可能准确理解、全面落实领导的重大决策,就不可能与领导保持步调一致,服务水平和质量也肯定上不去。大局观从哪里来?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来,从勤于学习和思考中来,也可以从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中摸索出来。

探春作为贾府庶出的小姐,本来是不参与贾府管理的,但她却做到了“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她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心中为整个“家”的日渐衰败担忧不已,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关注持家之道,比如到赖家做客,别人看到的是园子的景色,探春却通过与赖嬷嬷女儿说话,发现赖家的园子虽然只有他们家的一半大,通过承包给别人管理,一年下来有二百两银子的剩余;在自己家,也认真学习王熙凤管家理事的经验。作者描写王熙凤“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可她却在与平儿私下聊天时说对探春“也就只单怕他五分儿”。王熙凤抱病时,探春的“管家”也验证了这一点,且不说 “丧葬费风波”、“学费之争”、“油脂之费”的圆满解决,只是“兴利除宿弊”就足见其细心、精算,和李纨、薛宝钗等人合作愉快,既顾全大局、讲究团结,又敢于创新、善于操作,其良好效果令众人无不敬服。

二、为人处世学宝钗

办公室是企业的综合系统,承上启下、连接左右、服务全局,是协助领导及其他科室处理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的综合职能部门,处于四面八方的中枢地位,办公室工作能否正常、高效,关系到领导决策和工作部署是否落实,政令是否畅通,关系到搞好“三个服务”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办公室人员要搞好工作必须有“好人缘”,在为人处世方面就需要像宝钗那样做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乐于助人、成人之美,宽宏大量、与人为善。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这日宝钗来看她,因说起这病症来,就炖燕窝之事,宝钗设身处地为黛玉作了安排。宝钗、黛玉两人皆是贾府客人,但黛玉只身来到贾府,宝钗是合家带着丰厚的家资前来,做客的境况不同。正因如此,黛玉虽有贾母疼爱,却不得不处处谨慎;宝钗名为客居,实则家处,自然可以表现的大方从容、安分随和。薛宝钗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短短几句话,不仅缩短了与黛玉的距离,而且与黛玉化干戈为玉帛,从此打消了黛玉心中对她的猜忌,视她为好姐姐。

大观园海棠社咏诗完毕,颇有“女汉子”风范的史湘云脑子一热就说下次她来做东。她虽是名门之后,但她自小没了父母,寄养在婶娘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拿什么做东?宝钗这时就扮演了“雪中送炭,成人之美”的角色,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就她做东之事安排了“花钱少、效果好”的“螃蟹宴”,湘云心中自是感服,极赞她想的周到。

黛玉在吃饭喝酒“行令”时,脱口说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对一个千金大小姐来说,可是天大的不妥,后来宝钗作势要审黛玉,黛玉认错后又推心置腹地谈了好多,并言明自己“也是个淘气的”,然后才是规劝“……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黛玉一直对宝钗有敌对情绪,平时说话也多有嘲讽挖苦,这次宝钗揪住黛玉的错误,如果要排挤黛玉,完全可以以此为把柄打击,使她失去封建家长的欢心,但宝钗没有这样做,她不计较,不报复,不挖苦,反而善意地进行规劝,让黛玉“心下暗伏”,从此打消了对宝钗的疑忌,进而将她引为知已了。

三、突发事件学熙凤

办公室工作中意料外、突发性的事情会随时出现。办公室人员往往是急事和突发性事件的第一知情者,处置的第一道工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政治敏感、头脑冷静,不能盲为。一是要沉着应付,切忌自乱阵脚。不管事情多么突然、紧急,首先要冷静分析,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呈送领导,并按领导要求协调相关单位,组织力量进行处理。其次要胸有主见,切忌唯唯喏喏,应大胆地往前站。在处理过程中既要胸有主见,又不能乱表态、乱许愿,以免为彻底解决问题埋下隐患。

宁国府的贾珍死了儿媳,可他夫人有病不能料理,因此为无人掌管丧事而发愁,宝玉知道后推荐凤姐料理事务。这对王熙凤来说是个突发事件,一是她之前不知情,二是她并未理过这么大的事儿。我们看王熙凤答应协理宁国府后的行动,她说“太太只管请回去,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自己即刻投入工作,冷静分析宁府现存的诸多问题:“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是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理出头绪后,对所担之任心中有数,也有主见了,即命彩明钉造簿册,同时亲自查点。次日一早,卯正二刻(即早上6点半)就来点名,进行详细分工,并交代清楚工作时间“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并且不乱表态、许愿,只是说“说不得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

由于王熙凤冷静沉着,敢于往前站,精准分析了问题,并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身体力行,极其勤奋,非常高效,荣、宁二府的领班无不高度紧张起来,“彼时宁国荣国两处执事领牌交牌的,人来人往不绝,那抱愧被打之人含羞去了,这才知道凤姐厉害。”自此以后,“众人不敢偷闲,兢兢业业,执事保全。”

办公室工作需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不但要“世事洞明”,还要“人情练达”,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事事处处留心。如果说社会是一本无字的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只要认真阅读,用心思考,由此及彼,就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示,不断提高心智模式、能力水平、思想境界,进而成就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

第8篇

此课例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名著导读课,为笔者原创课例。建议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之前教学。望各方家指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掌握《红楼梦》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从人物、文学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古今研读状况四个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体味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挖掘作品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幅画面简单、色彩黯淡的图画,却讲述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请你根据这幅画猜猜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并且引用书上的四个字来给它取个标题。

宝黛爱情的渊源: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剩了一块石头没有用完,便将这块石头丢在青梗峰下。灵石来到人世之前,曾变身为赤瑕宫神瑛侍者。他每天用甘露浇灌一株瘦弱的绛珠仙草,后来仙草幻化人形,来到人世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

过渡语:一场凄美绝伦的爱情,曾令多少人扼腕叹息、情迷红楼。几百年来,《红楼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二、情迷红楼梦

(一)古人痴迷于红楼梦

“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冥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

――清・陈镛《樗散斋丛谈》卷二

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难之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吾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陈检视其书,乃精楷抄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抄之者各注姓名于中缝,则陆润庠等数十人也。乃知为禁中物,亟携之归,而不敢视人。阅半载,由同业某介绍,售于某国公使馆秘书某,陈遂获巨资,不复忧衣食矣。其书每页之上均有细字朱批,知出于孝钦后之手,盖孝钦最喜阅《红楼梦》也。

――徐珂《清稗类钞》

(二)今人研究红楼

“红学”“曹学”:被称为三大“显学”之一。

代表研究专家:刘心武、周汝昌、俞平伯、冯其庸、李玄伯、张锦池

研究派别:索隐派,考证派,评点派,小说批评派。

三、红楼梦魅力何在

(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红楼梦》一书共提到人物983人,其中有名有姓有背景的人物有448人,在四百多人中,为后世所熟知的有数十人。其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这些都已成为经典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分析,我们将在即将学习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里面进行,在此不展开详细分析。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文学性强

1.红楼梦中名――谐音双关,蕴含深意

贾雨村:谐音“假语存”,意即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假话,只是用假语村言的形式来敷衍给读者听,切不可当真。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也即本书当中真的事情是被隐藏起来了的,读者不能只看表面的假话。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字狱的严重。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府的四位贵族小姐,其名字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惜”,以此来暗示四人的悲惨命运。

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姓氏谐音“淋血史”,作者借这一个比喻来展现她们三人命运之凄惨程度。

贾王薛史:《红楼梦》里的四大钟鸣鼎食之家。谐音“家亡血史”,调换顺序之后也可以谐音“假史枉写”。再一次强调这个故事的“虚假性”。

贾赦,邢氏:贾府的长子长媳,但作者给他们取名却蕴含了深意。谐音“假设形式”,体现的是二人在荣国府的地位形同虚设。

贾政,贾敬:假正经

贾赦,贾政:涉政

2.红楼梦中辞――文采出众

全书共有诗词曲赋数百首。其中著名诗词有:

林黛玉《葬花吟》,贾宝玉《芙蓉诔》《咏白海棠》以及各种词曲、谶语等。这些诗词曲赋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都蕴含深意,绝不仅仅是一首优秀的诗词曲赋。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全诗使用了两个典故,两处双关。“停机德”赞美宝钗是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女子。

“咏絮才”暗喻黛玉的才华堪比谢道韫,但她的命运却是值得怜悯的。

“玉带林中挂”,双关。说林黛玉的文才就像一条精美的玉带,但造化弄人,她的命运凄惨,诗才完全被众人忽略不计,就像玉带一样最后挂于树枝之上。

“金簪雪里埋”,双关。金簪指的是宝钗,这句话是说金簪被埋雪中,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雪水冰寒,暗示宝钗后来生活凄凉,生活中没有温情。

3.红楼梦中言――出色而本色

兴儿笑道:“奶奶不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尤二姐笑道:“你们大家规矩,虽然你们小孩子进的去,然遇见小姐们,原该远远藏开。”兴儿摇手道:“不是,不是。那正经大礼,自然远远的藏开,自不必说。就藏开了,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红楼梦》第65回

总结语言特色:“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清・刘熙载在《艺概》

过渡语:《红楼梦》除了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之外,它在历史研究方面也极有价值。它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里细致地记载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社会政治、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大至国家命运、政治决策,小至服装风格、房屋摆设、饮食礼仪、甚至是当时护肤品化妆品的制作,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历史研究

仅在第1课里,就详细描写了贵族的房屋布局、装修、女子衣饰打扮、吃饭礼仪等。

示例1:贵族女子衣饰打扮

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y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红楼梦》第3回

示例2:房屋内部装饰风格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V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红楼梦》第3回

四、拓展思考

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过,她的一生有三件遗憾之事: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张爱玲

从张爱玲的人生三憾里,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痴迷于红楼梦,但也为红楼梦未完而感到极其遗憾。张爱玲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并不符合曹雪芹本意。红楼梦后40回,历来存在争议,假如由你来给前八十回加一个结尾,你希望给作品加上怎样的结局?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

师总结: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预言,四大家族最后结局应该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过曹雪芹已经去世,他的本意如何已经不得而知,高鹗续写的后40回总算是让人物有了最后结局,而且宝黛的爱情悲剧结局也被历来读者所接受。

一部《红楼梦》,一场人生梦。《红楼梦》是说不尽、品不完的,今天仅选《红楼梦》之一角,用我浅薄的知识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了红楼梦。《红楼梦》中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等待大家去徜徉,去探索。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假期闲暇之时,少一些玩乐,多一点阅读,尽力地把《红楼梦》这本我们中华民族的集大成之作传承下去。好书不厌百回读,中华文化我爱护。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红楼梦

人物:个性鲜明

文学:底蕴深厚

第9篇

关键词:林黛玉 讽刺手段 修辞格

中图分类号:1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42-02

目前,对林黛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研究者主要从这个方面对她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林黛玉的性格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她特别喜欢讽刺人。但这种性格往往局限在发现上面,因此,本文试图从修辞格运用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林黛玉讽刺的实现手段。根据穷尽性的调查分析。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会话共有450处左右(林黛玉的诗词除外),而她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至少有100处,这其中至少有90处左右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是通过运用修辞格来实现的。这些例子占到了总的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的90%,占总的会话的20%左右。所占比率如此之大,这足以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入地分析。

一、主要修辞格的运用

林黛玉讽刺手段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主要修辞格的运用来体现的。从穷尽性的调查分析来看,林黛玉对主要修辞格的运用大约有75处左右,占总的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的75%左右,占总的会话的16.7%左右。

(一)一种辞格的运用

林黛玉所运用的修辞格中,只运用一种修辞格的例子大约有40个左右。这些修辞格大致包括四种:1、反语;2、反问;3、对比;4、夸张。

第一,反语。林黛玉在会话中常常使用反语。正话反说,故意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从而使她的会话带上讽刺的意味。这样的例子有32个左右。其中只运用了反语这一种辞格的例子有15个左右,基本上都是对宝玉和宝钗的讽刺。例如:

(1)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暖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第八回)

在例(1)中,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有比较暧昧的行为。偏巧林黛玉看到了这一幕,自然是比较尴尬的,同时她内心也很不舒服。她所说的话,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格,都不是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在这段对话中,林黛玉通过对反语的运用,表达了内心的醋意,同时比较有效地达到了讽刺宝钗和宝玉的目的。宝玉和宝钗自然也听出了她的弦外之音,这从后面宝玉很不自在,故意扯到其他的话题也可以看出来。

第二,反问。林黛玉常常使用反问的修辞格,以便达到其责问和讽刺人的目的。在《红楼梦》中,这类例子大约有20几个,其中只运用了反问这一种辞格的例子有11个左右。它们主要是对宝玉的讽刺,也有对对宝钗、紫鹃、袭人、李嬷嬷等人的讽刺。这里仅举一例进行分析。

(2)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这里的也未可知?”(第八回)

在例(2)中,林黛玉两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格。第一处,“我为什么助她?”,对李嬷嬷说她助着宝玉的话进行了反驳和讽刺,“我也不犯着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这句话使她前面的反问更具有讽刺意味。第二处,她在责怪了李嬷嬷不该太小心的同时,又当着薛姨妈的面反问她“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这里的也未可知?”,从而讽刺了她多管闲事的行为。林黛玉对反问的巧妙运用,使她很好地达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第三,对比。林黛玉常常使用对比的修辞格。她常常拿自己与宝钗,史湘云等人进行对比,从而讽刺她们,表达内心的不满。这里主要是对宝钗的讽刺,还有对李嬷嬷、周瑞家的等人的讽刺。这样的例子大约有15个,不过大部分是与其他修辞格一起使用的,这在后面的例子中将会探讨到。单独使用对比这种修辞格并且达到讽刺效果的例子有3个。例如:

(4)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七回)

在例(4)中,周瑞家的人给林黛玉送宫花,本来她是好意,只是因为是顺路依次送花。所以最后才送到林黛玉的手中。她没有像别人那样接到官花就谢周瑞家的人,而是在了解了别的姑娘都已经有了宫花的情况之后,就与众姑娘进行了对比,并讽刺了周瑞家的人把剩下的花送给她的这种行为。通过对比的运用。林黛玉实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第四,夸张。林黛玉常常抓住别人的短处不放,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夸张的评价,而且这种夸张常常带有取笑、讽刺的意味。林黛玉往往是单独使用这种修辞格的,这类例子大约有13个。它们是对宝玉、宝钗、惜春等人的讽刺。这里仅举一例进行分析。

(3)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的,后二首都无考据,我们也不懂,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第五十一回)

在例(3)中,宝钗对宝琴的后两首诗说成是无考据的,且不大懂得。林黛玉开始就讽刺她“矫揉造作”,在解释了原因之后,她又运用夸张的修辞格,当着大家的面,说三岁的小孩都懂它们,进一步指出宝钗的说谎,也进一步讽刺了她的说谎行为。这里林黛玉对夸张的运用水到渠成,很好地达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二)几种辞格的结合使用

林黛玉在会话中常常几种修辞格结合着使用,从而更好地达到自己的讽刺目,这样的例子大约有35例左右。

第一,反语与反问相结合。林黛玉在会话中常常结合着使用反语与反问的修辞格,这样的例子大约有13个,主要是对宝玉的讽刺,也有对宝钗和史湘云的讽刺。这里仅举一例进行分析。

(5)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会挑人。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我指出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服你。”黛玉便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可那里敢挑他呢?”(第二十回)

在例(5)中,林黛玉嘲笑史湘云口吃的毛病,史湘云指出薛宝钗比林黛玉强。林黛玉听了心里很不满,于是使用反问兼反语的话语“我那里敢挑他呢?”对宝钗进行了讽刺。林黛玉反问兼反语的使用,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第二,反问与对比的结合。在会话中,林黛玉有时会结合使用反问与对比的修辞格,从而更好地达到自己的讽刺目的。这样的例子大约有7个,它们主要是对宝玉的讽刺。例如:

(6)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照着。这个又轻巧又亮……(第四十五回)

在例(6)中,“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既是一种反问又是一种对比,双重修辞格的运用,林黛玉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人当然比灯笼更重要,同时也讽刺了宝玉因为怕跌灯而不点灯的行为。

第三,反语与对比相结合。在会话中,林黛玉使用反语与对比相结合的手段,使自己话语具有更好的讽刺效果。这样的例子大约有6个。它们主要是对宝玉和宝钗的讽刺。例如:

(7)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二十九回)

在例(7)中,贾母看到了宝玉的麒麟,便问谁还有一个,宝钗迎合贾母做了回答。探春称赞宝钗记性好,林黛玉便顺势讽刺了宝钗。林黛玉通过这样的对比:她在别的东西上记忆力有限,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很有记忆,突出了宝钗的心机;同时又是以反语的形式说出来的,从而使她的话更具有讽刺意味。林黛玉通过结合运用对比和反语的修辞格,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第四,反语、反问与对比等修辞格相结合。在会话中,林黛玉常常结合着运用反语、反问、对比等修辞格,从而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这样的例子大约有10个。它们基本上都是对宝玉进行讽刺的。例如:

(8)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作什么呢?”(第二十回)

在例(8)中,林黛玉既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又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格。她先将“别人”(这里指宝钗)与自己进行对比:宝钗在很多方面都比她强,对宝玉也更好,由此产生了对宝钗的妒嫉之心,同时也对宝玉进行了讽刺。反语和反问“你又来作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的运用,更加表明了她的不满与讽刺。通过这种穿插对比和反问修辞格的方法,加强了反语的讽刺力度,从而使林黛玉更好地达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二、其他辞格的运用

林黛玉讽刺手段的实现还体现在诸如比拟、双关、借代等修辞格的运用方面。这样的例子大约有15例左右,约占含有讽刺意味的会话的25%左右,占总的会话的13.3%左右。

(一)比拟

在有些情况下,林黛玉运用比拟的修辞格,故意抓住别人的短处不放,把人比拟得很难听,从而使她的话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在《红楼梦》中,这类例子大约有6个。主要是对刘姥姥、惜春等人的讽刺。例如:

(9)黛玉道:“人物还容易,你草虫上不能。”李纨道:“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着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第四十二回)

在例(9)中,林黛玉根据刘姥姥的穿着及其扭舞的动作与蝗虫的相似,把刘姥姥比拟成是“母蝗虫”,从而讽刺了刘姥姥的俗气和滑稽、现丑的行为,引起了众人的发笑。这种比拟手法的运用,很好地达到了林黛玉的讽刺目的。

(二)双关

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用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林黛玉运用双关的目的是为了指桑骂槐,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和讽刺。在《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大概有5个,主要是对宝玉和宝钗的讽刺。例如:

(10)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冻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圣旨!”(第八回)

在例(10)中,林黛玉在对话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格。她表面上是在责怪丫鬟雪雁不听她的话,只听紫鹃的话,实际上是在讽刺宝玉不听自己的话,只听宝钗的话。由于当着宝钗和薛姨妈的面,林黛玉不好直接讽刺宝钗和宝玉,只好运用双关的修辞格指桑骂槐,从而达到了自己的讽刺目的。

(三)借代

在言语交际中,林黛玉有时会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她往往借用这种辞格更含蓄地表达自己的醋意,也使自己的话更具有讽刺的味道。这样的例子大约有5个,主要是对宝玉和宝钗等人的讽刺。例如:

第10篇

记叙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记人、叙事等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写作时,围绕主题来选取事例,首先不能偏题,所选事例一定要鲜明地体现中心思想。那是不是说,只要是符合主题、内容真实的材料都可以选择呢?当然不是,记叙文所选择的事例有自身的标准,例如选择的事例要典型、新颖生动、具有时代性。只有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反映主题,才能生动感人,突出主题。那什么样的材料才算典型呢?

一、记叙文中所选的事例,要能让人物“站”起来

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可以写的事情有时不止一两件,但我们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写出来,做个简单相加,而应当选取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做到“以一当十”。怎样才能使事例典型呢?首先,要去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众多事件中,哪一件对于表现人物的个性最有分量;其次,对已选定的事例加以提炼,使之更具有典型性。

二、记叙文中所选事例一定要新颖生动

选用新颖生动的材料就是选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事例,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有些人的作文材料经常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夜晚妈妈送牛奶、清洁工给“我”感动等。这是因为没有注意取材的新颖性,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框里。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要做到这些,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材以时代主题或是社会热点为主,尽量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选材要有当代意识,美酒越陈越好,“材料”则越是贴近当前生活,越是离现实生活近,就越能吸引读者。新鲜的材料永远是我们写作时的首选。许多人“两耳不闻窗外事”,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关心社会,还不读名著名篇。因此,写出的文章材料陈旧,毫无时代感。如果选取古代或外国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回归古典(如《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如作文《赤兔之死》虽取材三国,但服务于当前的“诚信”这一话题,作者表达的正是“人无信不立”这一对现实很有意义的思想观点。

2.要善于把握角度,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新鲜生动的材料。另外,大而空是写人记事时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记叙文的真实生动且新鲜的事例从哪里挖掘呢?从生活中,从阅读中。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新闻等,都是我们积累事例的好途径。

第11篇

一、大观园中的建筑描写与人物性格创造

大观园里的建筑没有明显的轴线,而是以曲线为基本造型元素。作者曹雪芹对十二钗以及宝玉等人的居所院落作了较详尽的描述。最突出的是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蘅芜院、秋爽斋,其次是行宫殿宇、暖香坞及栊翠庵,而迎春居住的紫菱洲是描写最少的。这些文字的描写给读者们呈现了不同宅院的特色,正合乎现代建筑学和文学理论所说“一个人的房子即是他自己的一种延伸”[1]。

1.怡红院

怡红院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院内的几点山石、仙鹤及回廊挂笼的珍禽异鸟,都增添了宝玉女性化的富贵气质。后院满架蔷薇,一带水池,沁芳溪在这里汇合流出大观园,有一白石板路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对岸。这里是大观园中最为华丽的房屋之一。院中主体建筑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的布局形式。在正房前增加的三个房间,我们称之为“抱厦”。从建筑学角度来看,“抱厦”的出现取决于中国的建筑结构,以梁、柱等组成的框架承重,墙壁并不是承重体,因此,可以取消房屋两面、三面的墙壁,使之半露明(如常见的半亭、抱厦之类)。[2]房间之间并没有用实墙来隔断,而是采用了雕刻镂空的花罩、隔扇来进行空间的划分,既能有效地解决室内空间的单一问题,还能使不同功能区域之间良好过渡,令室内空间气氛互相渗透,一气呵成。这些多层隔断,连同院外前后的曲折行径与花障,象征了宝玉心性的“投投是道也”。宝玉的性格在世人看来有点奇怪,但他聪明、一心追求纯美,还能作一手好诗,讲出一番自以为是的道理,也是令人折服的。

2.潇湘馆

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3],非但美貌,而且才情过人,唯独性情自怨自嗟,但也因此惹人怜爱。书中描写潇湘馆内粉垣围墙,苍苔小路,细水折廊,竿竿修竹,竹影斑驳,形成白绿色调的相配,即便后院的芭蕉、梨花,也是绿白并植,清淡的色调寓意了黛玉草木之人的神话自喻。房间尺度既小且精。室内书桌是整个空间的焦点,书桌面对月洞窗,圆窗又糊着“碧”纱,这些都代表了林黛玉的性情与才情。建筑环境的描写恰当地反映了主人卑微的地位。“里面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桌案”就成了黛玉居室空间的设计方案。书中第十七回还这样描写:“这个纱新糊上好看,正经名字叫做‘软烟罗’……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4]这都反映了黛玉的心性与才情。

3.蘅芜院

第六十三回宝钗抽的签上书“任是无情也动人”[5],代表了宝玉心中的她。曹雪芹也依据此断语设计了蘅芜院,并以宝钗平日服用的“冷香丸”中的“冷香”二字作为设计的要点。据书中描写,这里的建筑整体外观朴素。进入院内,坚实的山石象征宝钗的德行,幽柔香郁的各式香草异蔓依石而生,红实点点。内房绿窗油壁,室内亦如雪洞一般,只用最朴素的土定瓶供数支,同样采取了“冷香”的原则。在这些描述中,蘅芜苑室内独特的陈设风格尽现于读者面前。

4.稻香村

这里是李纨、贾兰的住处。李纨才情平凡却有德,住处则以“竹篱茅舍是甘心”来表现。于是有山怀田畦菜圃、土井泥墙,桑树是饲蚕之树木,榆木质坚可制器具,槿可种作藩篱。院内的杏花亦是乡间花木,并取“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意,暗示了李纨早寡。

5.秋爽斋

十二金钗正册用“才自精明志自高”描写探春的个性。她是庶出,养成了凡事要人前表明心迹的个性。探春素喜室内阔朗,三间大屋不曾隔断,陈设有书桌笔墨,尺度、形式皆大方阔气,体现了探春的人物性格。曹雪芹以室内陈设和室外花草树木等精彩地暗喻了宝玉以及这群女性人物的心性。

二、大观园中园林总体布局结构特点

《红楼梦》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在清朝康熙年间,这个时期中国私家园林的发展已经是非常成熟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内楼阁交错,叠山理石,曲径清溪,布局井然有序,曲折幽深,意境深远,极富诗情画意。概括来说有以下特点:

1.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曹雪芹在第十七回表达了他对于园林设计的基本看法。借着宝玉的话,他批评了稻香村:“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宜。”[6]此段文字分析起来有三点内容。首先,曹雪芹说出了园林的“穿凿性”,即李渔所称的,园林本来就是人们“无聊之极思也”;其次,指出了园林设计的基本目标在于“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这个目标在我国古代园林专著《园冶》一书中可以找到印证,正如其作者计成所说“大观不足,小筑允宜”;最后,是达到目标的方法乃不可伤于穿凿,必须因地制宜,这又如计成提出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曹雪芹已深得造园精髓。

2.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

作者在描写大观园各景之间连接时,特别注重细部表现。如第十七回片段的转接文字:“只见正门五间……迎面一带翠峰……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笼葱……再进数步……俯而视之……于是初亭过池……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倏尔青山斜阻……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7]整回文字与园林设计的原则多处相通,采用了掩映、曲折、虚实、开闭的手法,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仅不断地带给人们视觉想象,还通过移步异景的文学描绘带来了步步入胜、柳暗花明的心理体验。

3.丰富多样的游赏建筑

大观园筑山理池,而且有楼、廊、阁等建筑。第二十三回讲宝玉、诸钗入住大观园,分别出现了许多的园景以及配合四季出现的建筑,例如滴翠亭、藕香榭、芦雪庵、红香圃、榆荫堂、凸碧山庄、凹晶馆等。在这些建筑中出现的园景皆为特殊事件着笔,景致都依着情节成为小说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4.曲折自然的流水体系

第12篇

[关键词]雪雁;孤雁;黛玉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31 ― 02

《红楼梦》中的雪雁是林黛玉在苏州自幼随身的丫鬟,后又跟着黛玉进了贾府。曹雪芹未交待她的身世,亦不知其容貌,在十二副钗,又副钗中更没有她的位置。雪雁第一次出场是跟着黛玉进贾府,作者只简单介绍她是十岁的小丫头,“一团孩气”形象模糊不清。也是书中的小角色,向来不受重视,本文主要以书中前八十回为主,分析雪雁这一人物形象。

一、“雪雁”其名

“雁”是一种候鸟,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最常伴以思乡之情,更有鸿雁传书一说。《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鸿雁来宾。”这是对黛玉客居异地的真实反映。“雁”有寄托相思之意,也是充当忠贞的代表,这也恰似黛玉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古人也常以雁表现落寞凄凉,萧纲《夜望单飞雁》:“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凄凉的夜景使孤雁形象更显惆怅落寞。针对雪雁其名,历来学者也都有解析。解庵居士在《石头臆说》中就说:“婢名紫鹃、雪雁者,以喻黛玉一生苦境也。盖鹃本啼红,而乃至于紫,苦已极矣,而又似飞鸿踏雪,偶留爪印,不能自主夫西东也。”〔1〕“飞鸿踏雪,偶留爪印”这句话源自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人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人生在世,经常会无法把握自身命运与方向。“或者说在‘雪雁’这个符号里,荷载着‘雪泥鸿爪’的信息。然而这个形象,这个符号又从属于黛玉。黛玉就是‘雪雁’,雪雁自己的‘雪泥鸿爪’无足轻重,而黛玉的‘雪泥鸿爪’才是充实的、美丽的、光耀的、感人的、有意义有价值的。”〔2〕 胡文彬在《冷眼看红楼》中也认为:“从雪雁的命名和安排,恰可以看出林黛玉身世的凄零,客居贾家的‘伤情’,对爱情的追求、执着和专一。乃至黛玉的多愁善感和‘自伤’的情结。”〔3〕诸联也说道“颦卿善哭,故婢为啼血之鹃,雪中之雁。”〔4〕92

脂砚斋评雪雁之名“新雅不落套,是黛玉之文章也”(甲戌本第三回侧批),虽是新雅不落俗套,可雪中之雁,又是何等的凄苦无助,这不仅影射黛玉在贾府孤苦的处境,同样也是雪雁自己的人生写照。

二、雪中孤雁

既是雪中之雁就注定孤独离群,这又与黛玉孤僻的性格相符,小说中也处处体现着雪雁的“孤”。雪雁之“孤”首先体现在身世上,关于雪雁的身世,书中只交待她是黛玉自幼随身丫鬟,林如海逝世以后黛玉便长留贾府,雪雁亦始终跟随。由此来看,雪雁应是自小便没了亲人。

其次是在人际交往上,大观园是府中女孩儿们的伊甸园,丫头们感情都十分要好,平时也随处可见她们在一处嬉闹玩笑。雪雁由黛玉带进贾府时是十岁,应该也是自小就熟悉了贾府中的人与周围环境,可在书中前八十回就是找不到一处她与其他女孩一处调笑玩闹的情节,她的社交范围似乎只在潇湘馆。

再就是存在感太弱,雪雁总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大观园中几次热闹的宴会都没有她的身影,书中也极少提及她。在前八十回中,也就只有两处明写雪雁外出的场景。一次是为黛玉送手炉,作者还专门呈现雪雁独自一人在雪天行走的画面,孤雁的形象跃然纸上。再次是贾母带着贾府女眷去清虚观打醮,这次府里的小姐丫鬟几乎全都出现了,但也只是交代去打醮的人物时提到雪雁的名字,其他就再无相关描写。

雪雁就像只孤雁驻守在潇湘馆,通过雪雁其人、其名天衣无缝地展现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的潇湘馆凉意森森之意境,真是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巧妙安排!

三、幼稚与机灵

在贾母的眼中雪雁是“一团孩气”,这也使得在读者的印象里,雪雁一直是个幼稚呆愣,不谙世事的小孩形象。第五十七回,雪雁看见宝玉在杏花树下的石头上,手托着腮颊出神,疑惑道“怪冷的,他一个坐在这里作什么?春天凡有残疾的人都犯病,敢是他犯了呆病了?”每每读到这,都会让人忍俊不禁她天真的想法,这完全是个单纯女孩儿的思维。脂砚斋在此处评到“写妍憨女儿之心,何等新巧!”第九十七回,雪雁目睹薛宝钗大婚时有一段心理描写,“也不知用我作什么?我且瞧瞧。宝玉一日家和我们姑娘好的蜜里调油,这时候总不见面了,也不知是真病假病。怕我们姑娘不依他,假说丢了玉,装出傻样儿来,叫我们姑娘寒了心,他好娶宝姑娘的意思。我看着他去,看他见了我傻不傻。莫不成今儿还装傻么!”黄小田在此评:“写雪雁糊涂,都是小孩子见识。”〔5〕

可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雪雁又显得特别机灵。同样是在五十七回中,她将赵姨娘借向自己衣裳的事讲给紫鹃听:“我想他们一般也有两件子的,往脏地方儿去恐怕弄脏了,自己的舍不得穿,故此借别人的。借我的弄脏了也是小事,只是我想,他素日有些什么好处到咱们跟前,所以我说了:‘我的衣裳簪环都是姑娘叫紫鹃姐姐收着呢。如今先得去告诉他,还得回姑娘呢。姑娘身上又病着,更费了大事,误了你老出门,不如再转借罢。’”此话一出,不禁让人感慨,这时的雪雁与之前相比反差怎如此之大。她从小跟随黛玉来到贾府,见惯了府里人的虚伪无情,怎样处理这些事情她比谁都清楚。从话里也看出雪雁不借赵姨娘衣服有更重要的原因“只是我想,他素日有些什么好处到咱们跟前。” “咱们”一词读起来相当暖心,她将自己与黛玉紫鹃划为一处,在她眼里,除了黛玉、紫鹃,贾府其他人都是外人。在这时,她考虑最多的是赵姨娘的为人及素日与“咱们”的关系。就此设想一下,若向她借衣服的是平日与黛玉关系亲密的香菱或平儿,相信雪雁肯定会念着她们对黛玉的好而把衣服借与她们。

四、主仆关系

雪雁是黛玉自幼随身的丫鬟,按说应该与黛玉最为亲密,可实际上与黛玉感情最好的却是紫鹃。王蒙先生曾评:“雪雁是个最没有戏、没有故事也没有多少个性的角色。但此处的用场合情合理。是人的缘分,也是黛玉的孤独,她从自家带来的丫头,与她平平。”〔6〕书中表现出黛玉与雪雁关系平平,首先是性格的原因。同为黛玉的丫鬟,两人一冷一热的性格及行事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照顾黛玉,紫鹃事事主动热心。黛玉伤心流泪,紫鹃在一旁安慰,为探宝玉真心,紫鹃“情试莽玉”;而雪雁则是被动的,做事从来只听从安排,这是她性格上的弱点,却也是她求以生存的方法。进贾府时,连黛玉都时时留意,步步小心,那作为丫鬟的雪雁在这“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自然是比黛玉还要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黛玉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境况下,是无暇也不能顾及雪雁的。所以,雪雁也只能安分守己以求自保。再者,贾府中丫鬟也是分等级的,像紫鹃,袭人为主子身边的大丫鬟,而雪雁则为二等丫鬟,凡事都要听从主子与大丫鬟的安排。小红为宝玉倒次茶都会遭到晴雯碧痕的唾弃,可见等级观念在贾府丫鬟中也相当严重。第六十四回,宝玉往潇湘馆寻黛玉,见雪雁拿着些瓜果便上前询问,这时雪雁先是对随行的婆子一番交代“东西交与紫娟姐姐。他要问我,你就说我作什么呢,就来。” 可见,她基本上都听紫鹃的,更多的是作紫鹃的助手,干些帮着跑跑腿,打打帘子之类的活儿,连黛玉养的鹦哥也会念“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再说,黛玉性情本就冷淡,按前面的说法,雪雁亦是。两个性情都冷淡的人在一起肯定不会有多少动态场景,书中呈现出的主仆关系自然也是极为平淡的。

其实书中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出,雪雁对黛玉相当关心,主仆二人关系也甚密。同样在六十四回,她向宝玉道“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今日饭后,三姑娘会着要瞧二奶奶去,姑娘也没去・・・・・・”从这番话里也足以说明她对黛玉的日常生活及身体状况是上心的。二十九回宝黛吵架,写到“紫鹃雪雁都忙劝解”,而后黛玉因生气将刚吃的药也吐了,“雪雁忙上来捶”,这一系列动作说明,在服侍黛玉的这项工作上,她也是很合格的,只是紫鹃的光环太强烈,盖住她了而已。书中几次提到黛玉同紫鹃雪雁一起做针线,可见,平常闲来无事时都是她们主仆三人一块儿,气氛也应当是很融洽的。

许多学者对雪雁的评价都不甚高。如涂瀛:“雪雁于黛玉,有更相为命之形,所谓生死而肉骨者也。即万不得已,宁不可以死辞?而乃腼然人面,舍濒危之故主,伴他人作姑娘,岂复有心人哉!”〔4〕118-119指责雪雁是无心人。“伴他人作姑娘”是高鹗续写第九十七回,雪雁代替莺儿扶薛宝钗出嫁。也是雪雁在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幕。雪雁在知道宝玉晚上娶亲时,也为黛玉伤心,抱屈,只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向强势利的一方妥协,就像她已习惯凡事听从紫鹃的安排一样,在这样一个封建大家族里,她一个下等奴婢是反抗不了的。

五、雪雁的结局

关于雪雁的结局,曹雪芹在前八十回没作交代。后一百回写到宝钗看她不甚明白,就将雪雁配了小厮。首先,宝钗做事向来考虑周全,为维护自己宽厚的名声,她也会留下雪雁。再者,黛玉死后最痛心之人莫若宝玉。对于黛玉身边的人,他也肯定会尽力维护。所以,雪雁应不会被配与小厮。第六十二回,黛玉作了一首酒令:“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酒令蕴含了黛玉的身世遭遇,同样也可为雪雁的命运写照。黛玉死后,这个自幼随身的丫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雪中孤雁,在贾府这片危机四伏的雪地里无助哀鸣,且随时都有可能丧命。姚燮曾说:“雪雁之不返江南,作者有馀痛焉。”〔7〕但不管雪雁在贾府还是回苏州,都只会是孤立无援的雪中孤雁。

六、总结

雪雁在书中并不出彩,但她却是陪伴黛玉时间最长的人。如胡文彬对雪雁的评价:“她的意义不在于她自身是否有如何的才、貌、识,而是要通过她的命名来暗示着林黛玉的身世、感情、人格、命运。这种象征意义是紫鹃或其他名字的丫鬟所无法替代的。”〔3〕89她陪着转世的绛珠仙子一起在尘世历经劫难,也是她与黛玉的缘分,随着黛玉还尽眼泪魂归离恨,雪雁也继续演绎着“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女儿宿命。

〔参 考 文 献〕

〔1〕 郭豫适.红楼梦研究文选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53.

〔2〕 林方直.红楼梦人物的从属符号――紫鹃、雪雁与黛玉的关系〔J〕.职大学刊,1996,(01):15.

〔3〕 胡文彬.冷眼看红楼〔M〕.北京:中国书店,2001.

〔4〕 王志良.红楼梦评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 黄小田.《红楼梦》评语:七〔J〕.梁白泉,校点,东南文化,198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