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3-06-06 09:31: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竞争力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竞争力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56-03

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推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服务经济时代。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的加深,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也得到加快,服务贸易也相应取得了长足进展。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进口方面,中国也超越德国排名第二。但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就十分明显了。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只有1 702.5亿美元,排名第四。而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在2009年就已达到4 700亿美元,高居榜首。需要指出的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是贸易逆差国。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量分析。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进展显著。从规模来看,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总量也不断扩大,多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 624.2亿美元。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在近二十年里有了较大提高,但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还非常低,在最多的2009年也仅占4.5%,而美国占了14.7%。从增长率来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26.4%,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33%,远高于美国的14.6%,英国的18.3%。此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靡,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为-12.2%,降幅低于世界多数国家;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服务出口仍保持着32.4%的高水平增长率。

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分析。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进出口部门,2010年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 006.9亿美元、974.7亿美元和527.6亿美元。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在行业结构发展上呈现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服务贸易在进口和出口上均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2010年运输和旅游出口占服务出口总额的47%,而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通讯等在中国服务贸易中占的份额很小。第二,传统服务贸易如旅游和运输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不断扩大,而且在服务质量与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第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行业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还不到20%,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服务人才的匮乏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3.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区域分析。从国内发展来看,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较小,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国际来看,2010年,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继续成为中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实现服务进出口2 209.1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61%。由于香港的发展对国内的依存度较高,中国对香港地区保持贸易顺差;然而由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服务业高度发达,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均表现为逆差。

二、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数额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映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常用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不仅考虑了一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考虑了其面对进口的竞争能力,它剔除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贸易竞争力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指数,表示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TC =(Xij - Mij)/(Xij + Mij)

其中,Xij和Mij分别表示i国(地区)服务贸易j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数介于±1之间。指数值越接近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指数值越接近于1则竞争力越大,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完全出口专业化;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等于-1表示该产业完全进口专业化。

各项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在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各行业TC指数都在缓慢上升,接均水平,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从各行业分项目来看,旅游和运输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运输服务作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头,竞争力一直较低,近年来有所提高,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2009年之后TC指数又有所下降。而同为中国进出口贸易老大的旅游服务业竞争力虽然高于平均水平,但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已低于平均水平。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与保险服务的贸易竞争力非常低,进口专业化程度很高。同时,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竞争力不强,相比之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建筑服务发展迅速。

与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相比,中国的竞争力略低于平均水平,与日本、意大利处于比较劣势,美国、英国、西班牙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并有所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这些劣势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善,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但这同时也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应该积极制定战略提升对策并落实行动。

三、制约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智力支持是制约中国服务贸易等新兴知识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紧缺、尤其是新兴服务行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等人才紧缺。加之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与中国软环境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等原因导致人才长期外流。因此人力资本的匮乏使得中国难以深入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与创新,提高服务贸易的质量。

2. 服务贸易发展结构失衡。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而全球对现代服务业如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服务的需求迅速扩大,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却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并且中国服务贸易在地区分布上也表现失衡,难以提升整体竞争力,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3.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中国的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时间很晚,还处在有选择的逐步的开放过程中,许多行业如金融、通讯业还处在对外资禁止或部分禁止状态,对外开放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高门槛的设置不仅使中国的企业无法完全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海外市场,也使得外资和高新技术难以进入到中国。

4.国内服务需求程度不高。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消费需求迅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一个商品或产业才有得以支撑的市场,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由于区域、城乡、行业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水平存在差距,直接制约了国内对服务的需求。

5.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立法不健全。目前中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缺陷。中央和地方部门对服务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也存在差异,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空白,部分已有的规定也缺乏可操作性或不符合国际规范;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了经营混乱、行业垄断,不利于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服务人才。首先,中国需加大对高等、专科、培训院校的服务贸易相关专业的教育投入,加强专门培训。其次,增加服务贸易专业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创新。最后,加强国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尊重人才,科学评估,防止人才的流失。

2.升级服务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旅游、餐饮、对外工程承包等行业,需要继续深化这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保持其比较优势。同时积极鼓励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龙头产业,发展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贸易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尤其是鼓励金融、保险等行业以合资、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参与市场竞争,推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3.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服务贸易“走出去”。现阶段中国对服务贸易应实行适度保护政策,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一方面,吸引外商服务投资,充分利用广交会、文博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内容,加速外资向服务产业部门移动,引入技术和竞争,增强国内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保护措施,防止国外服务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过大、竞争过度给国内服务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并且,在国际上增进与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的合作,巩固提高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服务市场,开拓非洲、南美市场,增强国际直接投资,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4.提高服务需求比重,扩大有效市场规模。国家应首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挖掘农村潜在服务需求;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对服务的需求;积极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从而提高服务需求的比重。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制定服务业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其次,建立行业协会,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加强行业自律。再次,加强政府在国际间的服务贸易谈判,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中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国际地位和根本利益。最后,还应加深对WTO、GATT、CATS等相关条款的研究,制定并完善有利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加服务贸易相关政策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卫旭东,胡君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1,(3):22-28.

[2] 周少芬,何传添.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国际比较与提升竞争力之见解[J].现代财经,2011,(2):51-57.

[3] 邢孝兵,张清.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7):39-43.

[4] 何亚东.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3):5-15.

[5] 李玲慧.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71-72.

[6] 蔡国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1):58-59.

Analysi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rade in Service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DING 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Dong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100083,China)

第2篇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集聚经济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区域复活是社会财富组织和管理的主要轨迹,区域竞争力的增强是区域再生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从迈克尔·波特的着作《国家竞争优势》(1990)出版以来,区域竞争力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和争论,还在不同层次政府部门的经济政策文件中被不断提及,日益成为政策制定的主要议题,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并创造条件来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国家政府机构的重要任务。

    当然,对竞争力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它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它在不同的地域层面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确定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子并创造环境促进这些因子,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绩效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区域的掌权者注重构建地区竞争力指标来衡量在与其他区域比较时自身的相对位置,并试图通过制定有效的策略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提升本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速,区域面临日益强烈的竞争压力,促使人们在区域的层面上思考制定怎样的政策应对这种挑战,决策层也把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并倾向于把贸易业绩和企业(或产业)生产力合并为竞争力这个单一的实体。

    1.区域竞争力相关研究

    现在关于竞争力的许多研究,尤其是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大部分分析的主要出发点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状况、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还涉及两个辅助要素,即政府和机遇,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上述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考虑到采用gdp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来定义竞争力存在许多问题,这个模型超越了用人均gdp和失业率作为衡量工具的局限性,在运用到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研究时十分有用。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倾向于全盘接受,而非批判性地理解“钻石模型”仅为国家层面上竞争优势的一个分析框架。

    鉴于不同的地域层次,地理集聚效应使人们在研究竞争力时质疑国家是否为最佳的划分单位。在国家尤其是国际层面上,区域竞争力可理解为某区域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获胜的能力,包括占有大部分的出口市场份额,或者吸引了大部分的资本和劳动力。但在次国家层面上,区域和城市在国内竞争下的特色会浮现,进而强化国家的竞争优势。

    2.建立区域竞争力框架的可行性分析

    建立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框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地域层面。企业在价格和非价格上的竞争以它们的产出为特征,因此,在产业层面上的竞争力很容易被人理解。价格和非价格因素受区位尤其是成本的影响,这些成本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成本包括租金、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等,一个企业专业化水平越低,这些成本的付出就可能越大。间接成本对企业而言是外部的,因此存在外部效应的出现,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企业在区位上利用它们的程度将决定处在特殊区位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认为产业层面上的竞争力的集合和间接成本上的优势一起构成了城市竞争力,正是这两类因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和统一才决定了城市竞争力内在的一致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与区域竞争力的含义相比,城市竞争力概念能应对人们在区域尺度上提出的各种质疑。

    区域竞争力既不是所有企业实力的简单集合,也不是国家经济的权重分解,它可看作是一系列因素累积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运输成本等传统因素,也涉及企业规模和创新的能力等。那么区域是以何种方式展开竞争?区域竞争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情况:(1)区域通过吸引国外资金、私人资产和公共资本的能力获得投资;(2)区域为了获得劳动力资源而吸引技能型雇员、企业家和具有创造力的工人,并在本地劳动力市场塑造创新的环境;(3)区域通过吸引知识和创新活动获得新技术。以上设想也可以从新古典理论、收益递增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三个理论的观点中得到阐释。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争论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即汇率和收支平衡的作用。区域层

面上的收支平衡对区域竞争力十分重要,区域之间的非价格竞争对理解贸易流向同等重要。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国家层面上确定或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下,区域间相对价格的改变并不会带来国家利益的增加,试图通过降低利率、贬值货币、补贴和贸易壁垒等手段来改变相对价格以期使衰退区域重新获得竞争力的努力只是白费。竞争力的增强由本地化优势决定,主要依赖于非价格和非贸易因素,如制度根植性、权力结构、文化融合程度和示范效益等等。这些优势可以作为外部经济的一部分为区域所攫取,并以建立本地优势为目标,建立起影响区域潜在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产业或部门。波特指出了产业集簇和贸易性集簇及其溢出效应在区域经济绩效上的重要性,认为产业集簇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其竞争优势来源的基础。实际上,贸易性集簇的相对生产力可以取代产业的相对生产力而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标准之一。

    3.区域竞争力框架的构建及其内部关系的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国家的次一级层面上,把区域作为基本的划分单位有其时代的必然性。笔者认为可用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思想和潜在效益的释放来透视不同层面的竞争力,区域可通过集聚经济的间接传递机制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与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联系起来,并将之置于一个框架,全面理解区域竞争力内在涵义。

    3.1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奠定了逻辑基础。在经济学领域,比较优势概念很早被人提及(归根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而对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研究相对迟一些。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通过专业化生产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即使它不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也可看作是一场正和博弈。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条件反映了各个国家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各国可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竞争优势,而区域或城市内的初始要素禀赋条件和技术知识等是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可以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家层面上的指导作用十分明显。

    3.2波特认为,一个产业创造新的和改进的竞争方式并将其运用到市场就形成了创新。在国际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改善、创新和升级。beise也认为一个国家获得竞争优势是由于它比其他国家更早采用独特的创新设计,它使本地企业在生产以及收集市场信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可以确保获得全球创新中的所有权。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活动是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它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竞争优势是通过本地化过程创造和持续的,在本地化过程中,次区域层面产生的外部效应也是一个重要的因子。本地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的差别及其与外部性相结合的方式所引起的生产力改善。在产业层面上,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强调成本领先和差异化。而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在资源上的观点,稀有资源是一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依靠稀有资源的累积及其利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而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异质性资源禀赋可提供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虽然目前异质性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使其不再具有独特性和专有性特征,但是,一旦资源的范围和质量发生了扩大和升级,各种关键性资源相互链接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要素禀赋体系,则能够使竞争优势得到维持,并且很难被其它企业模仿或复制。

    3.3潜在效益的释放在不完全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在绝对成本下的收益得不到维持,生产要素的组合不能使企业的生产达到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潜在效益得不到释放,就存在帕累托改善的机会。企业在最小化投入的同时最大化产出,将潜在效益转化为实际收益的实质是把隐性竞争优势转化为显性竞争优势。在不完全市场,非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吸引正外部效应(受益效应)的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同样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地产业可为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提供支持。(2)本地化的创新网络和环境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升级。(3)在本地化的产业集聚区,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密度更强,还可以产生技术和知识的溢出。(4)本地区位上专业化劳动力的集聚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创造重要的本地需求。我们可以区分以上三种集聚经济,区域内本地化经济对一个产业或部门是内在的,对一个企业却是外在的,它与外部规模经济有关;城市化经济对一个区域是内在的,对一个产业或部门是外在的,它与内部范围经济有关;范围经济产生于一系列具有共同投入的多样化产品的生产,是多样化经济的客观产物。

    3.4区域空间结构体现在全球、国家和地方三个地理层面上,由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形成并随之发生改变。在以往对

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中,区域空间结构的作用往往为人忽略。在很大程度上,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子是空间效应而不是依靠生产要素的额外投入或附加,空间结构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一些情况下,空间结构可以限制或增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尤其在短时期内可影响主要生产要素的区域供给功能。具有相同要素禀赋的两个区域,如果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细微的差别,则在产出、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就会有所不同。可以认为经济活动的集中和集聚等空间结构的优化可弥补区域在经济发展上的劣势。

    在不同层面可分析如下,(1)国家层面上,在本地要素禀赋条件下,可以采用赫克歇尔——俄林的研究方法,并可放宽他们对新古典模型的假设条件。基于要素禀赋上的生产力的提升可使区域的收入和就业水平得到提高,一个区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份额越大,则该区域在国际贸易份额中所占比重就越大。区域比较优势来自于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产出与贸易的潜能(即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时代,世界遍在性和地域关联性促使要素的流动性增强,要素禀赋体系的形成变得日益重要,它可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2)在产业层面上,区域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企业的生产力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企业定位的核心就是“竞争优势”,长期而言,成功的企业通常比竞争者更有持久的竞争力。一个企业可利用稀有的异质性资源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就是在整合并组织这些策略的过程中展现的。(3)在区域层面上,内部集聚经济、范围经济及其利用它们获取价格优势的能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区域的资本,区域资本的规模和范围对维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把本地要素禀赋的规模和范围与潜在效益的释放联系起来,而三种形式的集聚经济起了间接传递机制的作用,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和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连接成一体。

    以上分析可得出,竞争优势的改善是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文献认为非经济因素对知识创造、学习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些因素通过本地活动者间的内在影响在空间上被界定、划分和重塑。因此,不同地域层面的竞争力的增强可总结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它主要来自技术知识的外溢和研发活动(r&d)等。研究表明:信任、默契和意会性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2)干中学、用中学和相互学习的机制,它来自知识溢出、相互学习基地、集体学习和隐性知识等。(3)内部密切的联系网络,包括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联系、社会网络和技术创新网络等。(4)区间联系网络,包括贸易联系和区间技术交易网络等。(5)组织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人事编制和企业的管理方式等。(6)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由人们有意识建立的法律规范规定而成,非正式制度则由社会默认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和习俗等组成,它们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促进竞争力的提高。

    4.结语

    区域已成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区间竞争的载体,在区域的实际活动中,竞争力的强弱决定其采取的竞争方式。目前对竞争力的研究往往是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不同的机构、组织和决策者对竞争力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鉴于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因素密切相关,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十分复杂,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因此,在制定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区域政策时,应对本区域不同层面竞争力的强弱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也不能简单地将其他区域的经济政策移植到本区域内。只有先了解如何创造和维持区域竞争力,才能明白区域政策在竞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才能通过果断的决策达到塑造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德]曼弗里德·诺伊曼.竞争政策—历史、理论及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11.

    [3]马刚.产业集群演进机制和竞争优势研究述评[j].科学学研究,2005(02):188-196.

    [4]porter m e.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0,14:15-31.

第3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竞争力;GEM模型;镁质材料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29-02

1 引言

地处辽宁南部的营口大石桥市依托其丰富的镁质资源,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以青花集团、新型集团等为代表的区域影响力大的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补充的有较强竞争力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目前,集群内各类镁产品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年产各种镁制品700多万吨,占全国的62%;镁制品年产值实现160亿元,占全国的44%。2003年,大石桥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2005年,又被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确立为全国镁质耐火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因此,对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进行竞争力分析,以全面提升集群竞争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2 分析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工具-GEM模型

本文所运用的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竞争力的6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这6个因素又被分为3对:其中“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I”-基础(Groundings);“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III”-市场(Markets);而GEM 模型正是这3“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在GEM 模型中,“因素对Ⅰ”――基础:其实质是企业集群的供给要素,它是指企业集群外部为集群内部企业的生产过程所提供的要素。其中“资源”―― 是指当地自然的、历史继承的或者通过发展形成的资源。而“设施”――主要指当地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这些设施和制度安排支持该集群的企业得到资源,开展经营活动。

“因素对Ⅱ”――企业:其实质是企业集群的结构因素,它决定了集群的生产效率,其中“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指集群中企业购买区域中别的企业的商品和服务。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是指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企业之间组织产品生产的方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各个企业的产权结构等。

“因素对Ⅲ”――市场:其实质是企业集群的需求因素,它包括最终市场需求、中间需求以及集群中企业的需求。其中“本地市场”――指本区域的市场,它可以是一个省(或者区域)的市场,也可以是本国市场。而“外部市场”――指除了本地市场之外的更广阔的区域,如省外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

3 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并结合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的特点最终筛选出25个指标,并根据GEM模型的分类原则,构建了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表(见下表1)。

3.1 样本构成及权重的确定

样本的收集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的对象为辽宁省大石桥市的50家镁质材料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问卷发放对象均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问卷采用1-10打分法,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

本文采用两因素重要性比值代替专家打分,构筑判断矩阵,计算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见下表1)。在集群六大影响因素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中,本文应用了层次分析法。在具体计算中,是通过MATLAB应用算法来计算指标权重的。

3.2 基于GEM的模型的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GEM模型认为,集群竞争力的各“因素对”中的两个因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所以先要在表1中所示的各因素得分的基础上, 进行“因素对”计算和转换,计算“因素对分值”:

最后还需要再做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将集群线性分值(L INEAR CLUSTER SCORE) 转换为各个“因素对分值”相乘,这样转换表现了“因素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或者两个“因素对分值”较低,就有可能使整个集群竞争力最终的分值较低。第二次转换只是一个比例上的转换,目的是使得最后得分的满分为1000。GEM模型集群竞争力的最终量化表达式为:

如果一个集群6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6个因素的得分都达到8分左右,GEM模型得分会在640分左右,说明该地区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是相当高的;当所有因素的得分接近10分,则此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2000,说明该集群的竞争力相当高,有可能是世界级,以此类推。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得分为426,该集群中的资源、供应商与本地辅助行业、内部市场、外部市场等4个指标均超过6.5分,说明在上述4个方面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在设施、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等方面的得分都少于全国平均分,说明这两方面的因素是该集群的弱项,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4 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

通过对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三组“因素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1) 在“基础”因素对中, 物资资源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得分较高,而行业协会协助、相关科研研发机构等软件设施类指标就表现较弱,这些都与当地各级政府机构有关。大石桥市政府可以依托现有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公关与开发,为区域内企业特别是那些无力开展技术开发、工程实验的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业技术整体水平提升。同时,政府要拓宽融资渠道,推进镁质材料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2) 在“企业”因素对中,其中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企业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企业家精神得分偏低。产业集群的总体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因素将影响集群中企业的战略是以成本领先还是以差异取胜,进而决定了本企业集群在市场上的竞争策略。因此,加强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建设,制定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新型企业家队伍将是目前提升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3) 在“市场”因素对中,内部市场的得分为7.25分,外部市场得分为6.51,这说明辽宁镁质材料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是有一定前景的。但是,由于产品以中低档为主, 市场领域单一,内部恶性价格竞争激烈,十分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场开拓上,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内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基于技术创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另外,未来的竞争除了依托技术创新之外,还要依靠有声望的品牌。打造与辽宁镁质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和竞争力相称的系列品牌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静,杨建梅.企业集群竞争力GEM模型与钻石模型的对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

[2]陈继祥,徐超,史占中.产业集群与复杂性[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 保险 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外部来源 竞争力内部来源

1 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外部来源

1.1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市场中企业的数量、份额和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它反映产业组织竞争性质和垄断程度的基本要素。依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市场结构必然会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从而也会影响到市场中各个主体的行为。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不同,他们的市场表现也是不同的,对各个主体竞争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国保险市场从人保一家市场主体发展到目前市场主体超过一百家,市场集中度明显下降,作为市场主体的各家保险企业的竞争力的变化是明显的。以人保为例,显而易见,在一家垄断和数家争鸣的市场下,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是不同的,在独家垄断下,人保具有垄断的竞争力,而在寡头垄断下,人保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变化。

1.2 产业竞争程度

按照波特关于产业五种竞争力的分析,我们知道,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竞争作用力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竞争程度,如果产业的五种竞争力较弱,这个行业一般就会有较高的产业利润率,那么产业中的主体(企业)也就相对有可观的利润,也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我们知道,我国保险市场竞争程度不高,也就是说保险企业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利润,短期内保险企业有着一定的竞争力。虽然,保险产业的竞争程度影响着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但是,我们必须指出,长期内竞争程度与保险企业的竞争力的相关关系仍不明确,这就又回到了经济学研究中有名的“两难境地”,即垄断程度越高,企业越能获得超额利润,但垄断会妨碍竞争,造成福利的损失。也就是说,竞争程度低,长期内企业是否会有竞争力,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这里举一个反例,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行业中,windows系统和unix系统几乎垄断市场,与其他行业相比,竞争程度相对不高,但这并未妨碍拥有windows的微软创新并获取高额利润,毫无疑问,微软有很强的竞争力。

1.3 产业政策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会以各种方式予以弥补并保障“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就会影响到市场主体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保险业,第一,我国保险业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政府(或监管部门)还有着不可替代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作为金融业“四个支柱”之一的保险业事关重大的国计民生,而且技术上其特殊性,政府的监管不可避免。所以,保险产业政策对我国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培育非常重要。此外,如果把产业政策的变化理解为政府出于某种原因而作的制度变化或者说制度创新,那么制度变迁理论也可用来解释产业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4 保险需求

我们知道,保险需求决定着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需求日益增加,保险企业的发展余地非常大,这样的市场有利于保险企业的竞争力的培育。

需要指出,保险企业竞争力的上述四个外部来源不是孤立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竞争程度休戚相关,而产业政策会影响市场结构和保险业竞争程度,反过来,市场结构和产业竞争程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产业政策的发展。同样,保险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保险产业政策的制定,而产业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保险需求。

2 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内部来源

2.1 制度安排

诺斯和戴维斯在《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利益机会的现成制度的变迁。诺斯认为,制度创新能给创新带来追加收入,产生这些追加收入的原因主要有四种: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如果新制度安排有最大的净现值(收益现值减成本现值减利息)且大于零,则就是所期望的创新安排。阿尔钦和德穆塞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由于最终产出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进行准确地分解和观察,因此不可能按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只就导致“偷懒问题”,即团队成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减少这种规避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监督者必须占有剩余利益,否则他也缺乏监督的积极性。詹森和麦克林用“成本”概念认为“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让经营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可以降低甚至清除成本。委托——理论讨论的是如何解释委托者(股东/管理者)通过设计一项有激励意义的合约达到控制者(管理者/工人)的目的,以减少更广意义上的“偷懒问题”。无论团队生产理论,还是委托——理论,他们所提到的监督或者设计,就是企业(组织)的制度安排。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确实也面临着委托问题,包括所有者(股东或者国家)与经营者间和管理者与员工间的成本。如果在制度安排上有所创新,以减少成本,必然有利于加强保险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的培育。

2.2 人力资本

企业家和产出中投入的劳动力可以归入人力资本的范畴。奈特指出,在不确定情况下,实施某种具体的经济活动成了生活的次要部分,首要的问题或功能是决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干,这首要的功能即企业家的功能。熊彼特提出,企业家为创新者,能够改革和革新生产的方式。而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舒尔茨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观点。他指出,由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投资所形成的人的能力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人的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在舒尔茨研究的基础上,贝克尔详细地讨论了在职培训问题,他指出,培训会降低现期收益并提高现期支出,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乐于提供这种培训,并不需要每个时期的支出等于工资,也不需要每个时期的收益等于最大可能的边际生产率,因为所有时期的支出与收益是相互关联的。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对于竞争力的提高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管理者(企业家)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他们的素质非常重要;第三,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他们在管理和工作实践中的提高和培训所带来的保险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2.3 非人力资本

有关非人力资本对于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可以从所有者权益和资产两个角度来看。抛开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金和公积,可以说他们是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重要支撑基础,如果一个保险企业有充足的资本,他们的承保能力相应不低,就更有实力去分散风险,就能积聚更多的资金,就能更好地进行投资。资产方面,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这里不考虑递延资产),一家保险企业如果有高的物质投入,合适的流动资金、强大的品牌效应,无疑其竞争力就会更强。

2.4 管理

哈罗德和韦里克的经典教科书把管理定义为,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从管理的一般职能来看,管理可以从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保险企业特殊的经营环节来看,管理可以渗透于产品设计、营销、承保核保、防灾防损、再保险、理赔、资金运用等保险经营的各环节之中,以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保险企业竞争力。

2.5 技术

保险技术是特殊的技术,它由许多学科综合而来,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其中尤以精算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为重。风险本身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作为经营风险的保险企业来讲,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为被保险人减少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而计算的依据就是精算。所以说,保险企业的精算技术成熟,就会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波动,在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同时,也会稳定保险人的经营,也有利于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培育。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壮大,风险管理技术和应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型寿险产品、保险证券化和APT(非传统风险转移)也蓬勃发展起来,保险企业经营就更有稳定性。

2.6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经营和员工行为的价值体系和经营观念。彼得斯和沃特曼、帕斯卡尔和艾索斯、威廉·大内等研究发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和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作用更大。D·法尼也认为,保险企业的决策受到保险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强烈影响,企业文化在所有层次上对决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2.7 信息化

斯蒂格勒创造性地把信息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引入到对市场与价格行为的分析之中,从而把信息纳入到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分析方法之中。他认为,人们需要信息必然要搜寻信息,同时搜寻信息是有成本的,如花费时间等。

保险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来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加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内容以及企业与外部客户之间的信息分享、协调和合作的过程。这样,信息化将对保险企业自身的业务过程和其周围的市场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信息化必然对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第5篇

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通过提供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制度的环境,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明要素的能力,并能最终表现为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其本质为城市发展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其战略目标是促进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就城市经济而言,竞争力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能力的大小。因此,在指标选取时主要倾向于比较城市经济功能的强弱,在力争指标科学、全面地反映城市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考虑选取指标数据的指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相对完备性和独立性原则。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迅速推进,山西省各城市和地区之间以及与全国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联系日益紧密。如何分析和比较城市竞争力,客观地评价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如何客观地认清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优势和劣势,如何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明方向等都是城市区域发展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从山西省地级城市竞争力评析结果看,山西省11个地级市经济竞争力得分居前的依次为太原、长治、大同、阳泉和临汾,太原的得分遥遥领先,这与太原是全省经济中心,经济竞争力远远高出其他城市的现实是相符的。长治2004年在“创环境、调结构、全面建小康”的总工作思路下,其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平均工资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同和阳泉则经济实力不相上下。得分靠后的依次是晋城、晋中、运城、朔州、吕梁和忻州,其得分均为负值,表明其竞争力处于评价城市评价竞争力之下。如果将各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值及排序与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值及排序相比较,发现像长治、阳泉等城市的排名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明要全面提供城市综合竞争力,还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知识的协调发展。

城市的有效开放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可以促进城市各种比较优势的发挥,可以促进再生资源的创造和创新。开放不仅使城市得到了外在的竞争和动力,而且由于外力的作用会产生新的动力,提供了城市的生产能力,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从而从多方面提供城市竞争力。

太原利用省会的优势,成为全省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旅游业的主要依托。2004年晋中出口额占GDP比重达1.7%,仅次于太原,居全省第二;另外由于其浓重的晋商文化,也使其在对外开放竞争力中占有优势,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04年达870.05万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也排于全省前列。大同和晋中一样,有发达的工业,尤其是煤炭产品出口,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都为城市带来了较强的优势。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承载。基础设施好坏对提高城市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交通设施在促进人流、物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通信设施则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日益重要。人均拥有绿地面积及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在提高城市居民生存质量和吸引投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设施得分居前城市依次为太原、晋城、朔州、运城和晋中。这几个城市的通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绿化方面较好。而排在后面的几个城市,

人均绿化、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较低,如2004年吕梁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只有6.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只有58公顷,远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

太原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信息中心,综合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较完善,科教人才汇集,对外开放水平教高,城市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大同的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均居全省第三,但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稍显薄弱。阳泉、长治两个城市,经济较发达,竞争力强,但其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比较弱,排名靠后,导致城市综合竞争力下降。与其相反,临汾、晋中、运城3个城市在对外开放、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方面发展较其他城市好,导致最后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随着改革的深化,山西省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山西经济要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城市竞争力,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各市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城市一体化意识,与其他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和有序竞争。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我省应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信息网络、城市绿化。一个城市有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三是加大对科学、教育、文化的投入。科教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基本驱动力,是城市获取长期稳定竞争力的最重要源泉。要重视人才和尊重知识,加大R&D的投入,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交流,高度重视城市文化事业的建设。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要素流动。要大力吸引外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要充分对外传播我们的三晋文化,充分开发和保护我们的旅游资源。五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

第6篇

绿色竞争力首先是一种战略思维,它强调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和战略之中,贯穿于研发、生产、物流、采购、营销、财会等所有经营环节,通过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获得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与人、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传统的竞争力相比,绿色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1)是消费者识别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绿色竞争力能够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2)塑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壁垒。企业独特的绿色竞争力与众不同,具有不易被其他企业轻易模仿和掌握的独到之处,使本企业形成比竞争对手较长时期的战略优势。(3)可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标准。全球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即绿色认证,表明绿色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将逐渐被淘汰出国际市场。

二、企业打造绿色竞争力的缘由

欧盟已经施行的WEEE和ROHS两个环保指令已经开始考验中国企业,“绿色大棒”向“中国制造”发起了新的挑战,对我国企业来说,构筑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1.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要求。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们向自然界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同时还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灾难,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这些苦果。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责任,随着政府和公众对待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没有“绿色”的企业将难有市场。实施绿色战略,打造绿色竞争力,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必经之路。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从仅仅考虑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到开始追求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绿色意识日益增强,绿色观念日渐普及。人们出于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将康的考虑,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于是,以适度地禁止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在各地兴起。消费观念的“绿色”趋向,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企业不得不转变观念,打造绿色竞争力,开展绿色战略规划,以适应市场要求。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趋势。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世界经济发展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前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竞争,企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构建自己的绿色竞争力。中国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显得极不协调,因为从长远看来,这必将损害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构造自己的绿色竞争力。

4.培育绿色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WEEE和ROHS的施行已经对我国电气设备出口企业造成了影响。据中国机电商会预测,我国至少有300多亿美元产品将受两指令直接影响,占对欧洲出口机电产品的70%。2007年欧盟能效指令(EUP)又将逼向中国企业。指令要求欧盟各成员国最迟在2007年8月11目前制定对相关产品的具体化要求并转化为本国法规,以确保EUP生态化设计指令得以有效运作。事实上,类似于WEEE和ROHS这样的“绿色壁垒”并不只在欧盟存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相应的法规要求,只不过欧盟的标准更为严格罢了。这样的“绿色壁垒”对于现阶段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能就是“贸易壁垒”。如果不突破绿色壁垒,则中国很多企业极有可能面临出口无门的窘境,绿色壁垒会一票否决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构建绿色竞争力的五步法

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本文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虽然现在我们也倡导绿色消费,但内容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大众对于绿色消费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食品等行业,停留在安全、健康等低级层面上。事实上,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有益于自然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践。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凡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主,以政府为辅。因此,要改变社会公众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绿色消费,参与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创造绿色生活之中,只有这样,绿色产品才有市场,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才有动力源泉。

2.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我国政府在推动绿色生产提高绿色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推出绿色GDP试算、施行绿色采购等,但政府对于绿色竞争力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鉴于此,必须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将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上升到战略层面,上升到与可持续发展同等的高度,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绿色竞争力不足不仅会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而且其已经影响到了目前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唯速度论”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绿色竞争力就没有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这已经成为不容置辩的道理。

3.完善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国际通行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估、环境意识培养、机构和职责制定、环境指标计划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家电和电子消费类企业推行较早。如联想已经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计划、绿色商务管理计划等,推动国内PC行业环保标准的提升。

4.开展绿色营销。这是企业获得绿色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通过相关营销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消费者重新识别品牌价值,并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这样,企业可以巩固其绿色产品市场地位,开拓绿色市场容量。

5.提高绿色检测技术水平,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对于什么是绿色产品、达到何种标准才算是绿色产品,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检测技术和标准。这需要国家和相应的行业协会根据相应的绿色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加大对绿色检测技术的研究,尽快修订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我国的绿色检测技术力量与设备水平,同时建立规范的绿色认证机构,并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黎冲森,陈振烨.绿色盈利法则[J].经理人,2008,⑶.

[2]杜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2000,⑷.

[3]梅莉,左鹏,绿色营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徐惟.绿色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市场周刊,2006,(10).

第7篇

中国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被淘汰?如何与竞争对手保持共存共荣的关系?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评价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对企业竞争力的分析,找出企业竞争优势,制定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以迎接市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广州医药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提出要建设中医药强省,广州市委市政府也把生物医药列为大力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医药企业是广州市重点支持发展的主导产业。分析广州市医药企业竞争力的特点,了解其优势和劣势,对寻求继续提高其竞争力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广州医药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主要有:

――企业规模巨大。广州医药企业在产品产量、产值、拥有的资产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上均处在全国前列,其中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三大医药公司之一。广药集团经过10多年的改革发展,现已成为中西药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为主营,行业齐全,集工、商、贸和科研一体的高科技现代生产服务型医药大集团。2007年,广药集团成为全国500强企业和广东省50强企业,为广州市的医药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旗下控股“广州药业”和“广州白云山股份”两个上市公司,还拥有一批全资和参股子公司。以中西成药制造和销售为主营,包括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和卫生材料与医药整体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销售。由此可见广州医药企业在产业发展规模上具有一定优势。

――技术装备先进。广州医药企业拥有按GMP要求进行技术改造的生产场地和先进制药设备、生产线。拥有严格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符合国际认可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有部分产品获得欧美先进国家的FDA、TGA认证。

――产品种类丰富。产品遍及内地及港澳、东南亚、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广州医药集团属下企业生产的医药产品就有1000多种,包括45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个国家中药独家生产品种,主要产品包括消渴丸、华佗再造丸、夏桑菊、蛇胆川贝枇杷止咳系列、脂肪乳等。多个产品荣获国家和省市优质产品。

――利润率较低。2008年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盈利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间产品结构趋同,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同类产品省内竞争激烈,尤其在优势产品中更为明显。例如抗生素,广药旗下就有几间企业有类似产品。

――研发能力不足。就目前来看,由于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科技投入不足,技术改造乏力,导致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新产品开发缓慢。新药研制主要以仿制为主,几乎没有自己的专利产品,造成产品结构优化度低,高档产品不足,低档产品过剩,难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发展空间。但亦有部分公司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验室、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中心、拜迪生物医药开发公司等科研机构。如在医药高新技术研究方面,掌握全国领先水平的控释制剂、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和实验动物Beagle犬标准化饲养等技术。

不断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

广州医药企业具有生产规模大,资产实力强,产品种类丰富等优势,从而带动了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产品结构趋同,盈利水平低,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可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坚持不断地技术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创新对于一个企业具有战略意义。通过创新,可以使企业拥有强大的应变能力,始终保持企业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进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使产品与服务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创新,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竞争活力。创新对一个企业而言,始终是企业发展、增强或保持竞争优势不竭的动力源泉。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来实现,也可以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相结合来实施。所以,创新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从政府层面上看,要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利用市场需求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同时合理利用税收、财政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换。从企业层面看,应切实加大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投入。

――通过外包战略,提升竞争力。医药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途径有许多。集中资源,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专注于价值链的某个或多个环节,提高资源的集中利用度,形成企业内部的规模优势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某项业务不是自己的核心业务,也不是企业所擅长的环节,那么可将该项业务外包给其他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公司,从而使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于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具有独立性,因此许多价值活动完全可独立出来单独存在。随着价值链的不断分解,市场上便出现了一些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这些原本属于某个价值链的环节一旦独立出来,很可能适应其他相关产业,这就为医药企业寻求外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仅属于价值链辅助活动的环节可以外包给专业公司,基本活动中的许多环节也可由独立的、专注于此环节的专业公司来完成。比如,人员的招聘与培训可交由专业的管理咨询服务公司;新药研发可外包给高校、研究所或研发公司来完成;财务、法律事务等可外包给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

――发展中药现代化。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方面的不足以及创新理念、市场观念、专利意识和危机感方面的落后,均成为我国中医药国际交流、推广和发展的障碍。从全球中草药贸易份额来讲,我国每年中药出口额仅占全球中草药市场年贸易额的3%至5%,显然与我国中医药发源地和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已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关键时刻,“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九五”重中之重和“十五”核心任务,科技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对“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给以重点支持,以加强传统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医药企业必须借鉴新技术的发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传统医药“安全、有效、稳定、均一、可控、经济”的要求,采用现代技术定性或定量化确保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稳定、疗效可靠和无毒副作用;中药要走出国门,还要在“高效、速效、微量化、多途径给药、便于贮藏携带”上下功夫;力求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产业化;保护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第8篇

[关键词]竞争力 宝洁 洗化行业

一、波特竞争力分析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一种识别相关市场中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框架。行业中已有的厂商都力求通过管理战略的选择来追求这些竞争优势。根据波特(M.E.Po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二、宝洁市场领导者的定位

宝洁1837年创立于美国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88年开始进入中国,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宝洁公司已陆续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等地设有十几家合资、独资企业。宝洁经营着300多个品牌,它的飘柔、海飞丝、潘婷、舒肤佳、玉兰油、护舒宝、碧浪、汰渍和佳洁士等更是国人家喻户晓的品牌。在洗发水产品上宝洁的“三剑客”占据了半壁江山。

2010年1月7日,国内知名媒体《南方周末》2009“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贡献排行榜”,宝洁公司连续第三年位列日化类公司排名第一名,居2009年总榜第八位。

“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贡献排行榜”为国内最有分量的企业责任评选榜单之一。从2007年开始,宝洁均在该榜单总榜及“在华经济责任榜”、“在华公众形象榜”两个子榜中位列前20位。2009年,宝洁公司在“在华公众形象榜10强”子榜单上排名更是从2008年的第十六位上升至第五位,继2007年(排名第七位)后再次成为家居个人用品领域惟一入选10强的公司。

在洗发水市场上,宝洁是占有5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洗发水市场上是绝对的领先者。之后就是联合利华,占据约有12左右的市场份额,一直都紧随宝洁的步伐。然而丝宝的出现,不仅对宝洁,更是对联合利华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这三家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面对前面的领先者宝洁和后来赶上的丝宝,还有二三线品牌的扩张,其他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联合利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该如何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该选择什么战略来保证公司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来该何去何从。

三、宝洁公司竞争力模型分析

1.新进入者的威胁

根据AC尼尔森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日化市场总销售额中,洗发水为13.6亿美元。2007年中国洗护发产品的市场销售额为250.52亿元,其中农村市场为107.52亿元。行业内人士指出“洗发水的利润率通常可以达到牙膏的2倍左右,牙膏的毛利率一般在30%左右”。这也是多家公司在这一块激烈竞争的原因所在。

这个领域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越高,原有厂商的盈利能力越强。进入壁垒的来源有几种,包括高额的资本成本、规模经济、技术壁垒和政策壁垒等。另外如果顾客具有品牌忠诚,那么使顾客转向新进入者的产品的成本将形成一个强大的进入壁垒。进入分销渠道是另一种潜在的壁垒,产品差异也会构成进入壁垒。在中国的洗发水市场上,现有企业将进500家,全国洗发护发有300多个品牌,其中有20多个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宝洁和联合利华作为洗发水市场上的第一集团,垄断了市场,占据了整个洗发水市场的70%的份额,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雄厚资本的对手在中国的近20年间,不断壮大。对试图进入洗发水市场的其他企业来说,除非一开始就能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并能占据比较可观的市场份额,否则过高的平均成本将使这些潜在竞争者无法与这两家公司匹敌。

就洗发水而言,商品本质区别不大,但是由于品牌的建设及其中所诉诸的不同情感理念和功效,产品已经基本饱和,市场的细分比较完善,进入该类市场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初期投入的高额营销费用,以及终端渠道的建立更是筑高了进入壁垒。中国的洗发护发市场属于寡头垄断。

2. 替代品的威胁与竞争

当去屑洗发水市场上一枝独秀的情况维持了近二十年的期间,表面上风平浪静,下面确是暗流涌动。在仍然不断增长的去屑洗发水市场上,超过110亿的市场,作为在此市场上几乎无所得的联合利华来说,要在洗发水市场上扳回一局的话,无疑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在我国20岁―55岁年龄段中,超过83%的消费者有不同程度的头屑问题,其中受到头屑困扰的女性消费者占82%,男性消费者则高达84%,有56%的被访者认为头屑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正给了联合利华对去屑产品深度研发和差异化推进的先机―男性去屑洗发水的市场,“清扬”也应运而生。

从下表整理的宝洁与其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产品种类中,可以看出,宝洁在洗护日化的市场上,联合利华都存在相应的替代品,尤其在原本独树一帜的去屑市场,随着清扬的加入也打破了一家独大的格局。

3.供应商的力量

宝洁公司一直就具备世界范围内领先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在权威的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AMR)关于“最好的25个供应链”的评估中,宝洁公司位列前三甲。作为最终产品生产商的宝洁是其所处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节点。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构成了该供应链的两端。宝洁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比如石油、磺酸等化工原料等会通过一、二级供应商逐级供应。在过去的20年中,宝洁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主要存在两个渠道:一个是通过分销商网络供应各个零售商,比如广东中山市万荣营销有限公司、山西八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百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另一个是宝洁直接和零售商对接,比如沃尔玛、上海联华、苏果等大型零售终端。当然,有的企业可能既是分销商也是直接的供应终端,比如之前的山东潍坊百货。产品在不同销售主体之间的转移会通过宝供、宝运,以及招商等物流企业来实现。本文主要涉及的内容,即宝洁公司如何通过对物流业务和销售关系的操作把产品送到最终的消费者手中。宝洁的产品供应部、客户业务发展部分别主要承担着这些职能。

4.买方的分析

自1993年,宝洁发起了全国性的寻找分销商的活动,通过一定的考察程序,一个城市往往会有两三个分销商。在随后的数年中,宝洁的分销商遍布全国,数量一度达到1 000个以上。这也成为当时宝洁相对其他企业巨大的竞争优势。宝洁的分销商将扮演三个重要角色:一是向其零售和批发客户提供宝洁产品的首要供应商,二是现代化的分销储运中心,是向生产商提供覆盖服务的潜在供应商,三是向中小客户提供管理服务的潜在供应商。

宝洁所在的洗护市场替代品众多,客户的选择余地较大,尤其对于一部分价格敏感者而言,缺乏长期的品牌忠诚度,一旦竞争对手实施促销战略,极有可能就放弃了最初选择。

四、结论

作为领导型品牌,宝洁公司是全球快速消费品行业中的佼佼者。它实行了以下策略来维护其品牌的领导地位。

1. 了解客户、坚持品牌的核心诉求

宝洁公司通过连续不断的市场调查。了解自己顾客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设立免费投诉专用电话,顾客能随时直接打电话就公司的产品提出批评意见。每样产品都应该具备核心功能诉求,明确其战略定位。宝洁打造品牌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品牌核心定位不变。无论有什么外部影响,无论别人认为是否不需要去屑这个功能了……海飞丝都坚持在去屑这个领域做,努力把去屑做得更好。

2. 长期展望、不断革新

宝洁公司对每一个市场机会都倾心研究,从而设计出最佳产品,然后经过长期努力,使产品获得成功。宝洁公司是积极的产品革新和按利益进行市场细分的热心者。它不是用大量广告投入推出相同品牌的产品,而是推出新的品牌。该公司花费10年时间,研制出第一种有效防治龋齿的牙膏――克蕾丝。之后又历时数年,研究并推出了第一种有效去头皮屑的洗发精――海飞丝。该公司通过消费者全面切底检测新产品。只有消费者表示出对该品牌产品真正的喜爱时,它才将新产品推销到全国市场上。

3. 双翼齐振、多品牌扩展

宝洁公司生产不同尺寸和不同款式的品牌,以满足顾客的不同偏好。这使其品牌在货架上占据更多的空间,从而防止了竞争者入侵未被占领的市场。宝洁公司首创在同类产品中营销几个品牌的策略艺术。每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都略有差异。有几种品牌在货架上“封锁”了货架的空间,同时也就增强了对经销商的影响,同时注重产品的延伸,从玉兰油护肤扩展到玉兰油的沐浴系列,用现有的强大品牌推出新产品可节约大量广告预算,使新产品迅速获得认可和信誉。

4. 有效的促销、强硬的竞争

宝洁公司设立了一个促销部门,协助各位品牌经理进行卓有成效的促销活动,以便达到其特定目标。该部门研究消费者的信息和贸易成交结果,并就这些信息和结果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的有效性提出专家意见。宝洁公司总是使用大棒逼迫入侵者就范。为了通过促销活动打垮新的竞争品牌,阻止他们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花费巨资也在所不惜。

第9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电力为支撑,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电力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因此,做好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电力企业工作的重点。为进一步做好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工作,应当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使得电力营销逐渐向着信息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在电力营销发展的过程中,将信息化与电力营销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建立起一个动态且符合电力系统发展的管理模式。通过建设标准化体系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在提高电力营销效率的同时进一步确保用户的用电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供电服务。文章将就如何做好电力营销标准化体系建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电力营销;标准化;体系建设;竞争力

在电力市场逐渐完善的今天,为更好的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压力,应当积极加强对于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的力度,积极开拓市场、挖掘潜在用户,提高企业效益。为进一步做好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的管理应当做好电力营销标准化的体系建设,现今,电力营销标准化建设已经应用到了电力营销管理中,但仅仅建立起了一个标准化的框架,其具体表现为做好了工作岗位管理标准化、办公室的制度标准化等,但仅仅通过以上的标准化建设无法发挥电力营销的最大功效,电力营销工作有其特有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因此想做好电力营销的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要长期的摸索与探寻,在努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电力营销标准化管理应用到电力营销的实际中,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予以优化。

1电力企业电力营销标准化

标准化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管理范围内,对范围内的各项工作进行一个统一的安排,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运行,从而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做好企业标准化可以有效的做好企业的管理,从而使得企业发展向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服务的水平,从而使得企业的产品能够得到更好的功能展示,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利润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在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中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在电力企业电力营销过程中建立起标准化的体系可以为员工在工作中的服务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为电力企业员工业务及服务的提升指明方向,同时通过在电力营销过程中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可以使得全省的供电企业的管理营销工作统一,从而大范围的电力营销新模式,使得各地的电力营销服务趋于统一,提高各地的服务质量为进一步做好县、乡、省级供电企业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最后形成平台的对接。

2做好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注意要点

随着我国加大了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国的电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现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各电力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电力营销标准化体系,为做好相应的电力营销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将原先的电力营销标准化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转变为电力营销标准化的常态管理,电力企业在采用标准化体系进行营销管理工作时,需要长期的实行,并且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应当将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进行常态化的发展,即将电力营销的常态化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在标准化管理的总是处于最优化的管理状态下,为进一步做好对于电力营销标准化的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好对于电力营销标准化管理过程中的日常考核机制,从而使得员工能够加强其对于自身的电力营销工作的管理与约束,激发员工对于加强自身电力营销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电力营销标准化这一管理体系根植与员工的思想当中,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融入到电力营销标准化模式的构建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对于电力营销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在电力营销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信息化建设从而建立起一个信息共享的资源平台,从而为做好电力营销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通过在电力营销标准化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化,可以方便及时的对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在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在电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电力作为电力企业提供的一种商品,其本着各家供电企业差距不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电力企业在供电质量、供电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方面狠下功夫从而提高供电企业在客户当中的口碑,使得电力企业能够更好的争取到更多的、潜在的客户。

(3)加强对于员工关于电力营销标准化的培训工作,通过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教育,使得员工对于电力营销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就如何做好电力营销工作中的标准化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说明,从而使得广大员工对于电力营销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做到心中有数,从思想上让员工接受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后续开展相应的电力营销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电力营销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起严格的管理体系,为进一步做好电力营销标准化的建设需要制定出严格可靠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得在电力营销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并在实际的电力营销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在公司中制定出管理标准,对员工的工作按照考核制度进行相应的考核,然后再制定相应的赏罚制度,考核通过的员工加以奖励,逐渐形成标准化管理。现今,在我国的电力营销标准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对于电力营销管理进行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就必须确保各级电力企业的机构设置能够统一。对部门内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对在电力营销过程中的服务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实践工作中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与优化,提高电力营销的工作效率。

3做好电力营销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应当积极推进信息科学技术与电力营销标准化工作的融合,首先,通过在电力营销标准化管理中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各种关于电力营销标准工作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并积极推进建立一个关于电力营销管理标准化方面的网站,此网站要准确的将信息进行展示与接收。在网站上,还要对每一个标准进行,确保每一个标准的时效性,这样有利于工作人员以及用户等进行查阅。对于网站中的保密信息,不予公开的信息,要做好相应的权限设置,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在突出电力营销网络平台信息收集平台及营销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将这一平台作为意见征集及回馈的重要载体,通过将标准的预案放到网上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发现的漏洞及时改进,从而制定出合理完善的电力营销标准化管理方案。

4结束语

在电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延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电力是一种产品,对于各家电力供应企业来说,电力的本质基本相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能在供电质量、供电效率以及服务质量上下工夫,积极推进电力营销标准化体系建设,从而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用电服务,在客户群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为供电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丹.浅析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

[2]董运.信息自动化-电力营销标准化管理的奠基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4.

第10篇

关键词:纺织企业;竞争力;因素分析;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9-0078-05 收稿日期:2009-06-12

纺织业在中韩两国都是传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两国纺织产业都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纺织行业在增加就业、推进城市化、改善居民生活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却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等,如此复杂的内忧外患使中国纺织企业举步维艰。纺织业不仅渐渐失去比较成本优势,而且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急需培育新的优势――竞争优势。我国在纺织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这种比较优势不能直接转化为收益,因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不同的(李晓钟,2004)。中国纺织产业正致力于产业转型,正在调整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试图将质量提高取代数量扩张,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培育纺织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竞争力,竞争力是企业的内部特性,它是企业长期以来积累的独特技能与智力:竞争优势表现为一个企业在外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优势。因此,竞争力提高可以加强竞争优势(刘谷金、高波,2007)。研究竞争力就离不开波特的钻石理论,所以本文将以波特的钻石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中韩两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假设企业层面的要素对竞争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间是不同的,我们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找到竞争力的差异,差异的来源,以及哪些要素影响竞争力,是内部要素还是外部要素?在分析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阐明如何提高我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纺织业的转型和升级。

一、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详细解释了能够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钻石理论。波特指出各国企业利用国家资源的四种不同的能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要素条件,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者,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另外还包括两个外部随机因素:政府角色和机会。以此为开端,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研究在各国间方兴未艾此起彼伏。

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等问题是目前我国普遍关注的领域。波特(1985)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如果某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战略,而其任何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都不能实施同样的战略,那么我们就说该企业具有竞争优势(Barney,1991)。贝赞可、德雷诺夫和尚利(1996)认为“当公司的表现超出了该行业平均水平,我们就说它获得了竞争优势”。波特(1987)进一步阐述了获得竞争优势的三大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经营。综上所述,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和产业层面获取资源和运用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企业依靠要素条件,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者,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等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的组合,以及适时利用政府政策和机会这两个随机要素,并运用合适的竞争战略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在宏观层面。许多学者集中运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来对比两个国家的竞争力,他们用双钻石理论代替波特的单钻石理论(罗格曼,1991;摩恩等,1998;邓宁,2003)。他们将波特理论中的政府变量由外部随机因素转变为必然因素。因为对于国家竞争力来说政府是一个主要因素(崔,摩恩和金,2008)。这些学者都致力于宏观竞争力的比较而忽视了微观企业层面的竞争力比较,可正是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另外有一些学者探讨了深刻影响企业层面竞争力的要素,格兰特(1991)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包括物质、金融、人力、技术、声誉和组织等作为基础资源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杰西穆(2001)论述了通过人力资源合理管理获得竞争力的方法,竞争力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态度、能力和所获得的训练。清华大学的学者郭金光(2001)强调了企业内部团队合作也是竞争力之源。郭伟和胡笑寒(2000)分析了中国进出口纺织企业利用产业集群获得的竞争优势。这些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但他们却忽略了钻石模型的存在。当然,本论文试图汲取前辈们的研究精华。将钻石模型引入微观层面分析纺织企业的竞争力来源。

目前,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很自然地研究产业竞争力就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企业层面。我们将研究延伸到企业层面的要素分析,因为企业层面的要素在决定企业竞争力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集体构成了产业,而众多产业铸成国家经济体系。产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纺织产业内部竞争力驱动的运行机制的清晰的了解,正是先前学者所忽视的,而这正是纺织企业目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要素。

二、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一)因素设定

本文将波特的钻石模型微观化形成新的研究模型以对比中韩两国纺织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并根据波特钻石理论包含的要素来选取衡量要素。首先,用企业生产力(投入产出率)来代替衡量企业竞争力,其次,将钻石模型中的宏观因素转变成微观因素以衡量企业层面的竞争力:用企业资源代替条件因素,用需求市场代替需求条件,其余名称相同,内容微观化;第三,将政府因素内化为必然因素,组成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变量;第四,排除了钻石模型中的另外一个偶然因素“机会”,因为很难搜集数据。如表1所示,现在我们有五个企业层面的因素来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包括:企业资源,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需求市场,相关支持产业和政府角色。其中企业资源,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是两个内部因素,其余三个是外部因素。企业资源包括企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有形资源和生存要素;企业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组织结构从考察组织效率和团队合作来获得数据,是企业的无形资源和发展要素:需求市场考察产品竞争程度和需求量增长程度,相关支持产业运用与合作伙伴关系密切程度、资金、原材料获得难易度来衡量,政府角色运用政府的支持政策来衡量,后三个要素是企业的外部环境要素。

(二)研究假设

本文假设这五个企业层面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之间是不同的。更进一步,企业资源作为企业内部有形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在两国之间是不同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作为企业内部无

形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在两国之间是不同的。其余的外部因素包括需求市场、相关支持产业和政府角色对竞争力的影响在两国之间是不同的。通过对这些假设的检验,我们可以分辨出哪些因素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找到提高竞争力的路径,以促进纺织产业的长期增长。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长江三角洲和韩国大邱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都以纺织业闻名于世。都拥有纺织产业集群。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地区的纺织企业问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样本共包括来自两个地区的248个纺织生产企业。包括纺织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和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企业,其中有127个案例来自中国长三角,121个案例来自韩国大邱,调查数据截至日期为2007年底。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版)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来揭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对比两国的纺织产业竞争力差异,并进行综合分析。

目前,所获得的数据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313,数据信度大于0.7,可以用于定量分析;数据的结构效度系数为0.665大于0.5,可以运用企业五因素进行分析。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两国企业层面五因素综合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2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资源(X1),中国的状况好于韩国;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X2),中韩两国间只有很微小的不同;需求市场(X3),中国比韩国略有优势;相关支持产业(X4),中国稍优于韩国;政府角色(X5),政府的政策支持幅度远高于韩国。尽管五个企业层面的变量在两国间对比中国都具有或多或少的优势,但是两国企业竞争力的差异却不明显,也就是说,两国间纺织产业竞争力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二)影响中国纺织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按照惯例,应该将X1,X2,X3,X4,X5每个因素的多个解释变量求均值然后做回归分析,然而,求均值以后却无法获得回归结果,因此,本文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将所有的符合要求的解释变量一起求回归,最终获得以下结果:

纺织企业生产力(中国)=0.496×组织内部效率-0.377×差异化战略-0.324×市场竞争程度+0.263×互联网使用时间+0.221×政府政策支持。

模型中五个解释变量可以预测生产力44.5%的变化。更进一步,组织内部效率可以解释14.3%,差异化战略可以解释10.7%,互联网利用时间可以解释8.9%,市场竞争程度可以解释7.6%,政府政策支持可以解释3%。综合上述,组织内部效率、差异化战略和互联网利用时间合起来可以解释生产力33.9%的变化,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因素明显影响企业生产力。

模型明确告诉我们哪些因素影响中国纺织企业的生产力:组织内部效率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组织内部效率越高,企业生产力越高;差异化战略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差异化越明显,企业生产力越低:利用互联网开展示我活动的时间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市场竞争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政府政策支持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

(三)影响韩国纺织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同样原因,将所有的符合要求的解释变量一起求回归。最终获得以下结果:

纺织企业生产力(韩国)=0.430×熟练工人比率+0.433×与相关支持产业关系密切程度+0.345×组织结构完善程度-0.219×市场竞争程度。

模型中四个解释变量可以预测生产力35.4%的变化。更进一步,熟练工人比率可以解释12.9%,组织结构完善程度可以解释9.9%,与相关支持产业关系密切程度可以解释8.7%,市场竞争程度可以解释4%。综合上述,熟练工人比率和组织结构完善程度合起来可以解释生产力22.8%的变化,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因素明显影响企业生产力。

模型表明影响韩国纺织企业生产力的因素包括:熟练工人比率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熟练工人比率越高,企业生产力越高;组织结构完善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与相关支持产业关系密切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市场竞争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

(四)中韩两国对比分析结果

根据两国纺织企业回归模型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五个企业层面的因素有四个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在中韩两国之间是不同的,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企业资源包括熟练工人比率和互联网利用时间对生产力的影响不同,在中国,互联网利用时间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在韩国,熟练工人比率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

第二,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对两国生产力影响不同。在中国,纺织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而组织效率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在韩国,组织结构完善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正向。需要特别解释的是中国纺织企业差异化战略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中国纺织业常常受困于仿冒品,正规企业花费大量投资在创造差异化产品上,一旦这种特殊产品获得市场认可,马上就会有大量的仿冒品涌入市场,而产品开发者大量的投资无法收回,生意陷入困境。因此,中国纺织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对生产力的影响是负向的。在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成本领先战略对韩国纺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一统计结果正好被韩国大量纺织企业迁往东南亚国家所印证。

第三,中韩两国纺织需求市场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对生产力的影响一致,都是负向的。因此,我们鼓励同业竞争,但要避免过度竞争。

第四,相关支持产业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两国间是不同的,在韩国是正向影响;而在中国却没有直接影响。

第五,政府政策对生产力的影响在两国间是不同的,在中国是正向的,而在韩国却没有直接影响。

最后,两国纺织企业竞争力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四、结论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何处,也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更无论在哪个国家,纺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部因素。企业的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资源、战略和组织结构。企业外部因素包括需求市场、相关产业和政府政策,外部因素仅影响竞争力,但不能决定竞争力,尤其是数据分析表明与韩国相比中国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高,但两国的竞争力并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两国企业内部因素差异很小,虽然外部因素有明显差异,但不足以决定竞争力的差异。

这个研究结果对于两国的企业家非常有意义。尽管外部环境变化无常,尤其是目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企业家们应该眼睛向内,致力于改进企业内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软硬件设施的完善、职工的教育与培训、组织结构完善、加强职工之间的合作以提高组织内部效率等,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提高竞争力,这是应对目前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波特菱形竞争理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波特菱形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EPorter在1990年对国家形成整体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提出,因此也称为波特钻石模型。[1]波特认为,“集群”的观点能够指导形成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相关行业以及特定组织机构的更具有竞争力的新贸易方式。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已快于制造业,远远超过农业,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增速也超过同期商品贸易,其总额占全球75%左右。不论从国民产值还是就I率来看,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性的地位愈发重要。任何产业,无论其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禀赋,竞争力大小都决定于六种要素上:资源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决策、政府行为、机遇。[2]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低,贸易竞争力弱,贸易逆差持续三年超过1000亿美元。“G20峰会”同志特别强调要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包容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面对形势严峻的服务贸易,有必要研究其竞争力以提高在国际经济上的地位,促进世界联动式经济发展。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综述

随着贸易服务业分工的发展与完善,世界各国间的服务贸易交换日益扩大,逐渐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新焦点。但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林淑玲(2015)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得出其竞争力较弱[3];舒燕(2011)通过主分量分析,对原始变量降维线性变换成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变量结合差分对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4];卢素梅(2006)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五个角度分析影响服务贸易的因素[5];李晓峰、漆美峰(2013)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对中国和美国服务业出口竞争力进行研究[6];杨东升(2015)将境外高等教育消费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对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7];张瑞雪(2013)对金砖国家中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得出要大力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提高开放度与竞争力[8]。由此看来,鉴于我国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问题,有必要通过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提高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

一个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在该国服务贸易总量上,包括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贸易顺逆差情况、占世界份额以及世界排名等。自2000年到2015年,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作为唯一的进入全球前十强的发展中国家,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然较低,对外开放程度明显不够。从本国的角度、来看,服务贸易总额占国家外贸总额的比重相对偏低。就2015年来看,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713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45%,可出口总额才达到2880亿美元;而同期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为 148%、73%、53%、51%,分别是中国的302倍、149倍、108倍、104倍。表1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单位:十亿美元

国家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份额进口总额占全球进口份额世界46751000%45701000&美国690148%469103%英国34173%20545%中国28849%42596%德国24653%29264%法国23951%22449%注: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商务部服务司,其他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一)TC竞争优势指数

即贸易竞争力指数,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9]。下面,将服务贸易行业定性化为某一具体产业,对2015年的TC指数进行计算:

TC=Xij-MijXij+Mij=-0192

其中: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Mij为i国j产品的进口,Xij-Mij为i国净出口,如果TC指数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弱;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基本持平。由此看来,我国服务贸易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甚至低于国际水平。

(二)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的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于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的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相比具有的相对优势[10]。

RCAij=(Xij/Xtj)(Xiw/Xtw)=055

其中,Xij表示j国家出口i产品的出口额,Xtj表示j国家的总出口额;Xiw表示世界市场上出口i产品的出口额,Xtw代表着世界总出口额。RCA小于08,意味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稍微较弱,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国际上不具有优势。

(三)CA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

产业内部一般不仅有出口而且又存在进口,上述RCA指数只考虑了一个产业出口所占总体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到其进口的影响[11]。CA指数越高,服务贸易产业的国际地位越高,竞争力越强,该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被认为是越弱的。根据我国2015年统计数据可得:

CAij=RCAij-Mij/MiMwj/Mw=-059

可知,我国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小于0不具有比较优势,相对来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其中,Mij表示i国家在产品j上的进口额,Mi表示i国家在某时期的总进口额,Mwj表示产品j同期在全球市场的进口额,Mw表示全球在同一时期的总进口额。

(一)实证模型设定与检验

设定STC表示服务贸易竞争力大小,FOP表示一国服务贸易产业具有的生产要素,指标量选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DC表示需求状况,数据来源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RI表示相关产业,这里数据选用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CS表示企业战略与政策,用农业与部分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全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比重来衡量;机遇OPT这一因素用对外开放度量衡量,政府行为为辅助因素且由于服务贸易涉及面的广泛性,数据的偏差性对结果衡量可能有偏,因此暂且先不考虑,则可构建表示服务贸易竞争力强度的模型如下:

STC=β0+β1FOP+β2DC+β3RI+β4CS+β5OPT+μ(1)

上述模型中,STC表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衡量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强度;模型自变量有五个,分别为:FOP、DC、RI、CS、OPT。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但被解释变量值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无法Ρ淞拷行对数处理,但将进行偏相关系数检验排除变量内生性的问题;β表示各个自变量的系数,意味着对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解释的贡献度; μ表示其他无法观测到的随机干扰因素,包括气候对经济的间接影响、消费者心理倾向、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由于三项衡量竞争力指数的特点, RCA指数表示一国出口与世界出口能力的比较,衡量的是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竞争力的强弱;CA指数反映了一国服务贸易在本国全部产业和世界各国该产业的竞争力,两项指数均衡量的是一国相对世界他国的地位,而TC指数反映的是本国国家内部服务贸易对其全部贸易的竞争力大小,这正是我们所研究的,因此模型被解释变量选取TC指数作为数据来源更具有解释力。

虽然上述回归效果较好,但经济现象问题的研究经常由于数据之间存在自相关导致模型参数不具最优性、统计检验失效,且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就DW值我们无法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自相关,因此进行偏相关系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4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

(二)模型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说明,运用Eviews运算,检验结果表明,决定服务贸易产业的生产要素、其他相关产业以及机遇在1%的显著性水下通过检验,表明这三项因素对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战略结构这一影响因素在5%的水平下显著,虽然计量结果得到人们的需求状况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表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考虑到数据指标选择存在一定的偏误性,这里依然可以解释人们的需求状况也是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整体回归效果上来看,整体模型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并且模型的拟合程度达到9585%,说明五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说服力较强。

服务贸易行业所具有的生产要素越丰富,则其生产能力越强,对其竞争力自然表现为正向作用;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越能促进服务贸易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并且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服务贸易竞争力越强。

四、结论和应对策

(一)加强对外谈判,扩大市场准入,优化产业结构

面对在竞争力上处于劣势地位的服务贸易行业,强化全社会共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自主意识,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注重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改变我国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现状,提高服务贸易综合国际竞争力。(二)降低服务贸易门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扩大贸易自由化程度,鼓励和支持降低、减免关税,落实WTO五项基本原则;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增强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发展服务产业,充分重视国内服务产业的发展;出口以服务贸易重点行业为重点,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渐进开放国内市场,将国内市场作为服务贸易的后援团。

(三)加强服务贸易法制确立,完善服务贸易体制管理

加强国际贸易谈判与“经济外交”;对服务贸易对外谈判进行国内立法;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制定有效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处理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关系,建立完善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协商机制。可以以中央为龙头,成立自上而下的国际服务贸易小组或者委员会,专门负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政策立法等等。

(四)提供有力的公共财政保障 ,给予服务业合理的优惠政策,有效应对服务贸易壁垒

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公共财政保障措施,基本保障稳定国际服务贸易的稳步向前发展,政府适时的给予合理的优惠政策,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活力,利用GATS实现对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跨越,增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化、自由化、法制化、系统化。同时,这也是“G20峰会”主旨所在,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营造优良营商环境。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促进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卫平,朱述斌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6

[2]王东,赵天南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分析[J].淮南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3]林淑玲基于钻石模型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5

[4]舒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

[5]卢素梅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相关分析[J].北方经贸,2006

[6]李晓峰,漆美峰中国和美国服务业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3

[7]杨东升辽宁省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J].对外经贸,2015

[8]张瑞雪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金砖五国”的国际比较[J].经济纵横,2013

[9][10][11]庄惠民,包婷基于服务贸易开放度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中国经济,2014

第12篇

摘要:选取影响浙中城市竞争力的20个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浙中城市区域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浙中各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与排名,以利于浙中城市之间的优劣比较,完善改进,提高各自以及浙中城市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浙中

一、引言

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潮流中准确地把握全球城市化的走向,进而提升城市自身的竞争力,以使其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三大城市群之一,它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浙中城市群发展非常不平衡,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协调好浙中城市群经济内部各要素,整合各城市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仅是浙中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提高的要求, 也是实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差距, 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同时对于做大做强浙中城市群,加快浙中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所构建的影响浙中城市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得出综合排名和各要素竞争力排名,以利于个浙中城市之间的优劣比较,完善改进,提高各自以及浙中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对浙中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做全面剖析,有利于“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一个新视角和较充实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由于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城市对照指标找差距,寻找在一定时期内突破城市发展“瓶颈”的主要工作思路及方式方法。因此,区域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及其体系的科学性则是一切问题的关键。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本文在综合考虑浙中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经济实力、增加就业、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等几个方面,选取了20个指标来构建浙中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附表)。具体包括:生产总值(亿元)X1、土地面积(平方公里)X2、年末总人口(万人) X3、人民平均生产总值(元)X4、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亿元)分别为X5、X6、X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9、财政总收入(亿元)X10、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11、地方财政支出(亿元)X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亿元)X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14、工业企业单位数(个) X15、进口总额(万美元)X16、出口总额(万美元)X17、外国和港澳台地区在华直接投资新签项目(合同)数(个)X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万美元)X19、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X20。这些指标的数值来自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11》。

三、实证分析

由于选取的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涉及的变量较多,而各变量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采用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法对浙中城市5市3县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因子进行分析。为什么采用因子分析,是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分析众多指标之间的各部分相关关系,以此用相对重要的几个主因子,被称为公因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