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06 09:31: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1篇

中国水产业涉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既有上游的种苗,养殖,饲料,渔药也有中游的水产加工,还有下游的水产销售,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水产加工类企业。虽然中国水产行业近年来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出现了像獐子岛,国联水产,东方海洋,好当家,大湖股份等一批锐意进取的企业,但目前中国水产业依然处于价格战多品牌战少,品类强品牌弱,有渠道认知无大众认知的尴尬境地,即使是领先的水产企业也处于资源经营阶段而未上升到品牌经营阶段,这既是中国水产业的危机也是明智水产企业的机遇。

水产业品牌现状之一:价格战多品牌战少。整个水产业,目前大多停留在价格战阶段,还远没有上升到品牌战这个层面。这里面有一组数据很有启示意义,根据CTR的数据,2010年整个水产行业的电视广告投入为2600万左右,投入大约是三全一家企业的五分之一;到了2011年差距继续扩大,整个水产行业的电视广告投入降到了1700万左右不及三全一家企业的十分之一。这组数据也许可以说明整个水产行业的品牌现状,当整个行业的电视投入还不及一家企业的时候,这个行业有多少品牌存在呢!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上价格战愈演愈烈,品质越来越差,以对虾行业为例,包冰率逐年提升,从包冰20%到包冰30%,从包冰30%到40%,50%,现在很多对虾企业玩的是冰衣了,卖得不是虾是冰了,因为更厚的冰衣才能把价格拉的更低才有利于在市场上倾销。笔者春节时买了安徽惠之园的一包虾仁和青豆的组合装,这种形式我是比较看好,对消费者而言买回去就可以做成一盘青豆炒虾仁的菜了,对于企业来讲把青豆也卖出了虾仁的价钱,应该是皆大欢喜了,但是当我回去解冻以后,不仅虾仁大幅缩水变得很小很难用来炒菜,并且虾仁还有一丝怪怪的味道,这次消费经历一下完全打消了我再次消费这个企业产品的兴趣和信心。我想很多消费者会和我一样,当一个企业把着眼点放在降低价格上,带来的必然是品质降低,品质降低必然带来消费者的反感,最终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水产行业品牌现状之二:品类强,品牌弱。中国的水产行业有很多品类,如海参,鲍鱼,蟹,黄鱼,带鱼,对虾,鱿鱼等等。除了海参有一些品牌如獐子岛,大闸蟹有阳澄湖之外,其他品类几乎没有消费者叫得出来的品牌。这一点和中国茶业很雷同,也是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知道喝的是龙井,但是哪家龙井做的最好,消费者不知道,除了在铁观音这个品类出现了天福,八马这样一些品牌之外,十大名茶大多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境地。中国水产业也依然是这样,黄鱼哪家做的好,对虾哪家做的好,带鱼哪家做得好,除了常年贩卖的渠道人士,很难有几个消费者能说出来。正因为很少有企业去做品牌传播品牌建设的事情,才会导致消费者买不到真正好的产品,企业也处于价格战的泥潭赚取微薄的利润。不做品牌可以说是双输的境地!反而那些有品牌意识的企业如獐子岛已经成为海参品类的绝对老大,据獐子岛2011年报显示,公司完成销售额2,937,410,749.04元比2010年增长30%,公司利润621,858,728.82 元比2010年增长32%,虽然这家公司的销售额不到30亿,但市值已突破了150亿,成为水产行业屈指可数的少数几个有品牌的企业。

水产行业品牌现状之三:有渠道认知,无大众认知。所谓渠道认知,就是渠道经营者知道不知道。就是那些批发渠道的商户知道哪家企业做什么产品做得好,但也仅局限于这个商户经营的品类;所谓大众认知,就是老百姓知道不知道。由于水产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流通渠道来完成产品销售,导致自己经营多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品牌,最多只是在渠道里混了个脸熟。同时由于水产企业以批发流通渠道作为自己的主销渠道,导致企业并不掌握终端被渠道商绑架,而大多数渠道商最关注的不是品质而是价格,流通渠道的经营者考虑的不是如何帮你把品牌做起来而是如何快速的把你的货处理出去尽快周转起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就是在流通渠道里面价格战横行的主要原因。再一个流通渠道主要辐射餐饮渠道,在餐饮渠道里面消费者会知道眼前的这盘菜用的是哪家的食材吗,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直依赖流通渠道自然可以完成迅速大批量走货,但是品牌建设因为没有更多的利益结合点导致企业品牌建设很难落地。所以明智有前瞻眼光的水产企业开始通过对终端掌控树立自己的品牌,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来化解流通渠道很难建立品牌的尴尬境地,如国联水产就推出了小包装的对虾产品,主要在商超渠道销售,在商超渠道里面,消费者选择的时候就会看到你的品牌,一旦你的品质优良消费者就会逐步接受你的品牌进而形成消费忠诚。还有很多海参企业通过专卖店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品牌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和中国茶业品牌发展也十分相似,天福,八马就是通过大规模的专卖店建设树立了自己在铁观音品类的品牌,也带动了整个铁观音品类在所有茶叶品类里面的崛起,目前铁观音品类的销量在整个茶业品类里面占到了50%以上。这个路径其实也对中国水产业是一个启示,那就是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摆脱对单一流通渠道的依赖,建立对终端的掌控实现和消费者的品牌对接,从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建立自己的品牌。

那么针对中国水产行业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哪一个行业可以成为中国水产业未来发展的借鉴?通过对同类产品的分析我发现中国冷鲜肉格局的形成对中国水产行业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冷鲜肉和水产都是食品,主要都走流通渠道,冷鲜肉也经历了一个从渠道认知到大众认知的过程。

到2010年,中国冷鲜肉的格局基本形成,出现了像雨润,金锣,双汇,众品等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的大型企业,这个格局的形成大概用了10年时间,在中国肉类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个从热鲜肉到冷冻肉再到冷鲜肉的过程,因为冷鲜肉有营养,卫生等一系列优点,在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推广冷鲜肉,我们比发达国家晚了至少50年,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的快速提升,在中国冷鲜肉的发端到流行只用了十余年时间。以前我们是在农贸市场的砧板上买肉,卫生情况较差,肉的质量无从保证,而现在我们买肉大多在专卖店或专柜里面买,肉陈列在低温冷藏柜里面,看起来卫生,买起来也相对放心。可以说冷鲜肉通过渠道多元化和深度分销终端建设实现了和消费者的对接,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品牌。

从热鲜肉到冷鲜肉,从低质低价到优质优价,从没有品牌到品牌得到认可,中国冷鲜肉格局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中国人吃肉的方式,也造就了雨润,双汇,金锣,众品等众多百亿级大型企业,更是带动万千从业者不断做大!中国冷鲜肉的发展历程其实已经预示了中国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水产行业也必将沿着一个从无品牌到有品牌,从有品牌到认品牌,从渠道认知到大众认知的路径发展!

第2篇

去年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增幅达到4.3%。水产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农村市场上涨幅度超过城市。批发市场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57%,其中海水产品价格上涨4.2%,淡水产品价格上涨2.78%。水产品进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幅大于出口,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其中水产品产量最大的省份为山东、广东、福建、辽宁和浙江,去年前三季度这五个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

在我国渔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水产业实际上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无论是养殖、运输、销售,还是品牌管理,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包括水环境污染、养殖品种种质退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不到位、物流配送手段落后、产品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不仅影响我国消费者对水产养殖品的消费信心,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品的对外贸易。“多宝鱼事件”之后,去年6月底对虾出口遭遇了美国实施严格的自动查验措施,给我国的对虾产业链造成损失达到20亿元。对虾出口企业和养殖户均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加深了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推进渔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第二次增长方式转变。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且是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我国海水养殖已经有千万吨产量,是世界第一产量国。在现有的养殖格局之中,鱼类占据了淡水产品的主导地位,人工养殖普及范围广,未来这种格局不会转变。淡水养殖的发展将向品牌化经营方面转移,拥有资源和品牌优势的企业有机会得到壮大。

当前,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利益和提供优质蛋白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方面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为有效保护环境,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确保人类健康,有机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的生产方式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根据农业部的《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到2010年,构建出我国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现有50%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促进渔业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今年及未来几年,中国渔业必将迎来一个充满生机的全新发展时期。面对快速增长的水产品市场,我国水产企业该如何把握时机,迎接挑战,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发展战略呢?这是每个水产企业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中国食品产业网

第3篇

1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现状

1)疾病的种类比较多。在世界上,中国的水产养殖量比较多,是唯一一个超过捕捞量的国家,并且水产养殖的种类是比较多的,主要有鱼类、水生植物。贝类和甲壳类等。同时形成规模化的水产养殖的种类已经超过等了60种,但是每种养殖的水产品都会受到病害的侵袭。2)复杂的发病情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比较大的,因此我国水产养殖具有较大的跨度,在此基础上,养殖水产品的水域环境也呈现各种各样的类型,主要有海洋、湖泊、池塘和水库等,从这种情况来看,我国水产品养殖的水域环境确实比较发杂,这样一来,水产品的病害情况也会呈现很多类型,造成复杂的现象。因为不同的养殖条件和方式,以及气候条件的不同都会促使水产品病害呈现不同的状况。此外,水产品的种苗能够实现全国的互换,并且呈现较为频繁的状况,增加大了病害的多样性,而病害发病的时间和频率也不固定,由原来的季节性发病转向全年性的发病形式,对我国水产平养殖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3)重大疫病暴发流行。对于水产养殖行业来说,重大疫病的暴发和流行对其是一种致命性的打击,降低了水产品养殖的成活率,对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利益损失,在重大疾病的发病期间,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例如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水产品类型是草鱼,但是由于受到出血病病害的侵袭,我国的草鱼数量急剧的下降,大量的死亡,而其的死亡率已经超过了90%;而我国的主要出口水产品类型对虾,在受到白斑综合症或者是桃拉综合症病毒,那么对虾也会大量的死亡,死亡率在85%左右,这样的话,不仅降低了对虾的数量,还对我国养殖水产品的出口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而特色养殖品种患鳜鱼如果受到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侵害,那么其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病害的侵害。

2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现状

1)轻预防重治疗,病害防治观念较为落后。我国水产品养殖人员往往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在养殖水产品的过程中,不加强水产病害的预防,而是在水产受到侵害之后才采取防治措施进行治疗,这样一来,不仅防防治效果不明显,还会浪费大量的药物和人工。2)药业落后,研发能力不高。在防治水产病害过程中,使用的药物通常是从农药和兽药当中移植出来的,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包括药理学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而防水产病害的过程中吗,药物使用的程度和药物的给剂量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存在使用药物治疗没有针对性,没有起到任何的疗效在,不但如此,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存在很多的弊端。3)缺乏快速诊断病害的能力。由于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水产病害快速诊断技术还不是很完善,缺乏技术指导和依据,肉眼、凭经验行事是基层病害工作者对病害检测过程中的方式,普遍存在误判误诊现象。而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比较低和设备配备也不很完善,病害快速诊断技术严重缺乏。3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发展趋势1)病害风险评估。在进行水产养殖过程中,很有必要对水产动物进行疫病风险评估,然后在根据评估的结果去制定风险管理措施,这样能让水产动物疫病的传播有所控制,缩小疫病流行的范围。进行风险评估主要就是根据决策需要,并将科学作为评判那些不确定事件的过程,作出逻辑判断,然后再结合现代数学方法还有专家的经验,这样一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就建立成了,通过指标值得确定和权重的确定,还能够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模型,在确定风险程度的时候主要是利用合适的阀值来确定,还可以依据风险因素所占有的权重比例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2)在远程诊断技术方面。水产养殖病害远程诊断系统建立为水产养殖病害的预警预报及诊断治疗提供了信息快速传递,分级管理平台。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构建开发的鱼病远程监测预警与诊断系统,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预测提供了新途径。我国水产养殖病害远程诊断平台是建立在以B/S结构为主的Web浏览器平台上,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相结合,及时收集、分析、反馈信息,利用水产病害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和诊断技术,建立了水产病害专家数据库和水产病害文献资料库,通过“水产病害远程诊断技术系统“建立的业务应用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按点部署的视频采集子系统,实现了数据传递、自助查询、在线交流等功能,可提供电子答疑、用药指南等咨询服务,以可视、交互的方式,实现病害的自助诊断和专家远程诊断。3)免疫调节剂方面。应用免疫增强剂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机体抗病能力有所增强,免疫调节剂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防御反应并诱发宿主防御反应,尤其是对高低等无脊椎动物所具有的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国应用先天性免疫增强制剂在水产动物中还是比较多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免疫防治制剂,有海藻多糖、糖蛋白以及几丁质等等,最典型的就是中草药制剂,这些防治制剂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水产动物中。

3结语

水产品的种苗能够实现全国的互换,并且呈现较为频繁的状况,增加大了病害的多样性,而病害发病的时间和频率也不固定,由原来的季节性发病转向全年性的发病形式,对我国水产平养殖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作者:王秀慧 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水产局

参考文献

[1]吴淑勤,王亚军.我国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水产,2010,(8):9-10.

第4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X8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22

1我国水域环境的现状

我国淡水湖分布以五大湖为主,除去人迹罕至的原始湖泊地区,其他的淡水湖营养化经测量都基本达到了富营养化的标准,尤其是处于城市地带的湖泊,富营养化最为严重,富营养化中存在的较多化学物质多为氮和磷,可见人类的不自觉对于水域环境的危害性较大。另外,近些年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为了尽力跟进水产养殖的高度集约型发展,不断地加大养殖量和水产量,通过投放大量的水产饲料,不断地加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为了自身利益,不重视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只重视水产养殖的速度规模和自身利益。

2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2.1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养殖户在计算收益时发现入不敷出,许多养殖户面临着各种窘境,所以一味的依靠养殖新品种来增加效益也不能达到效果,而常规鱼类养殖业不一定无利可图,主要对管理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合理的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标准。

2.2对水体底质的影响

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偏低,经常出现饲料的超量投喂,这样很容易造成饲料的过剩,大量的饲料沉入水体底部。水产养殖所排出的代谢产物以及粪便等也相继沉入水体底部。久而久之,水体底部的有机质越来越多。水体有机质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更加频繁,进而消耗水体底部更多的氧气,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有毒物质出现,这些毒物不仅污染水体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底部生物大量死亡。

2.3水域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态,但是人们忽略了水产养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不仅导致稻田、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改变了水质,还严重的影响人体健康。

3制定相关的治理措施

3.1科学规水产养殖的面积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生产量和经济效益,水产养殖的方式大多采取密集型,现如今发展迅速,规模也逐渐扩大,一些水产养殖已经开始走向高度密集的发展趋势。在养殖过程中,通过饲料来生长的生物未必会将所有投放的饲料吸收,未被吸收的饲料沉入水底,长期积累形成废料。水体自身存在修复净化功能,但如果日积月累,再加上养殖的高密度性,水体已经无法完成自身的修复净化,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已迫在眉睫。所以,相关部门在对水产养殖面积规划时,要合理考虑水体的修复功能和负载功能,以及水体可容纳的最大养殖限度,不要为了利益而盲目破坏环境。

3.2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及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是投饵式养殖和无饵式养殖。但两者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都较大,不建议采用。现如今,我国的科技生产能力也日渐提高,对于养殖技术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生物净化技术、植物净化技术等,既可以保证水产养殖的生产量,又可以保护水域,缩小污染源,并且还具有投资小、没有二次污染的优点。所以,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将生态环境的污染扼杀在源头。在提高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事水产养殖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欠缺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意识,从源头引起了水域污染,导致水产资源问题一直不难解决。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法律专业知识普及,及时传授各种先进技术,使之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力。普及相应的专业法律知识,使从业人员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与严谨性,从而使从业人员更加重视对水域环境的保护,从根源解决水域污染问题,使水产养殖和水域环境能互相协调发展。

3.3加强水产养殖的管理以及对富营养化的管理

虽然水产养殖的利益在逐步加大,但是其带来的负面环境问题也在日益扩大。有关部门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管理。只有保证水域不受污染,才能大力发展经济,水产养殖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部门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完善对水产养殖的监督,同时,有关水产养殖部门也要根据法律条例制定相应政策,在保证不污染水域环境的前提下完成对水产养殖的经济发展。例如,制定相应的条例、规定各个地区水产养殖的资格证、加强对饲料成分的监察等,来充分实施严格的水产监督措施。水域环境富营养化是目前的最大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响应,根据实际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4结语

就目前形势看,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对于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引进相应的先进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从业人员,从根源保证水域不被污染。要注重长远利益,不能以牺牲水域环境的代价来实现利益的扩大。

参考文献

[1]段学华,何立红,李春燕.水产养殖对水质影响及防治措施[J].能源与环境,2010,(04).

[2]秦战营.有机水产养殖面临的问题与讨论[J].河南水产,2011,(03).

第5篇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生猪出栏25.86万头,存栏30.9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10.2%和1.6%;

   2、商品肉牛出栏1.4万头,比去年增长16.6%;

   3、家禽出笼476.2万羽,存笼656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3.3%和0.5%;

   4、禽蛋产量5258吨,比去年增长5.2%;

   5、肉类总产30250吨,比去年增长8.5%;

   6、水产品产量16100吨,其种水产品产量7100吨,分别比去年增长6.6%和16%。

   (二)上半年养殖业运行特点

   1、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仔猪补栏快。全市生猪散养户空栏率小于5%,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上半年生猪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家禽生产逐渐恢复。今年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特别是水禽生产明显滑坡,禽流感过后,家禽养殖呈恢复性增长。目前,家禽生产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所有山塘水库边形成了有水就有鸭的良好局面。

   3、牛、羊及牧草生产有所突破。今年以来,活牛及肉牛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各乡镇办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种草养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一批种草养牛户、繁殖小牛户发展起来。养羊生产由于小尾寒羊、南江黄羊在我市落户并持续发展,养羊、养牛成为畜牧业增长的一个亮点。

   4、水产养殖模式发生变化,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力度加大。水产养殖由过去的混养、人放天养向主养、单养、精养模式改变,立体化养殖模式在我市的一些山塘水库得到了推广。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价格直线上扬,养殖效益大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如:樟树银鲫、彭泽鲫、鳜鱼、淡水珍珠等一些特种水产品落户我市,并形成规模化养殖势头。

   (三)上半年工作成绩

   1、畜禽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的无公害方向转变。

   

在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以无公害生产为突破口,培植养猪大户发展无公害优质生猪,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助,今年,我们以发展生态牧业小区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2、种草养畜和奶肉牛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今年,全市种草养牛、养羊发展势头较好,养牛、养羊生产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特别是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肉牛品种,还培植了一大批养牛专业户,为今后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动物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今年年初,我市对口蹄疫、猪瘟实施强制免疫,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牲畜强制免疫密度达100%。特别是4月份实施的仔猪调入准调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我市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大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4、名优特新水产品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樟树银鲫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全市异育银鲫(樟树银鲫)养殖水面达7000多亩,其它特种水产如彭泽鲫、鳜鱼、叉尾?、中华绒蟹、南美白对虾、淡水珍珠等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可观。

   二、下步工作要点

   (一)抓疫病防治,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重大动物的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点,确保防疫密度达100%,严防W病、Q病发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动物疑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诊断准确率,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三是严把检疫关,重点把好“五关”,即产地检疫关、进场(点)检疫关、宰前检疫关、宰后检疫关、市场监督检查关,防止畜禽购销中疫病的流入和病猪死禽进入市场交易。

    (二)抓市场整顿,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认真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制造、出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假冒兽药及其它破坏养殖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养殖业顺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建章立制,狠抓全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本系统工作人员严格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指导群众引进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以此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优化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第6篇

关键词:虾蟹增养殖技术;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9-03

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其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虾蟹增养殖技术》作为高职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主要讲授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育苗基本原理及技术、养成原理及技术和虾蟹类的增殖技术等。近年来,教研组教师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理念,使学生更加符合生产一线的要求,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优化。

一、结合生产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的设置源于水产行业的发展,在调研和分析了江苏省和周边省市水产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在“工学结合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不断更新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成为合格的水产行业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体现在“精、深、新、练”四个方面。“精”是指联系实际,把握区域特色突出重点。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水产大省,目前已经形成河蟹、青虾、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等甲壳动物的特色水产业。我校培养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省内和周边地区,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要以这些甲壳动物作为重点,讲精、讲透。“深”就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虾蟹增养殖理论与养殖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新”是指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虾蟹养殖技术、养殖方式及养殖品种的发展变化,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引进和介绍国内外虾蟹增养殖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如把抗病毒对虾苗种培育、大棚养殖对虾技术、河蟹生态养殖等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之中。“练”是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快适应生产岗位的要求。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需要增加实验教学课时,使之达到总课时的30%左右,同时需将专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并构建相对对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水产养殖技术作为我校2010年新开办的专业,教学基础相对薄弱,本课程主讲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但充满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此课程组归纳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

1.提高教学趣味性。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课程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好的开篇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提出问题:我们选购河蟹时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如何提高养殖效益?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学生此时可能对答案背后的原因充满好奇,带着找寻答案的动力进入课程的学习能调动其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生产实践中的趣事和目前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入教学,满足学生新鲜感的同时使学生对专业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学生讲课和课堂辩论。传统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为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部分章节由学生辩论、学生讲课等形式完成的方式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响应。例如针对目前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追求产量和质量两种趋势,可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辩论,在增强课堂活跃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聘请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走入课堂。国内许多行业都存在产学研严重脱节的问题,水产行业同样如此。学生作为行业的生力军,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承者,只有把企业和科研单位请进课堂才能培养出既懂生产又能科研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介绍河蟹养殖时,邀请河蟹养殖专家就“河蟹生态养殖”作专题报告,让学生对生产一线的技术现状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实践教学、提高人才质量

水产养殖行业一般是处在农村或者是更加偏远的地域,生产工作条件比较艰辛,收入待遇不高,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仍然是没有出息的职业,学生对水产专业有本能的抵触与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教学的加强有助于学生对水产养殖业的全面了解,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变社会对水产养殖就业的评价,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虾蟹增养殖技术》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强,实践教学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为提高处理实际生产中出现养殖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1.构建新型的实验课程体系。《虾蟹增养殖技术》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需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我们增加了实验课时,使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左右。本课程由于教材、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的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实验和系统的课程实习,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课程组缩减了验证性和基本操作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同时根据生产实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创新性实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需要大量经费,教师可以与自己的相关课题联系起来,例如可以把“早春河蟹池塘的青苔问题比较严重,如何处理既能有效又经济实惠地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部分试验交由学生设计和实施,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创新意识。

2.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水产养殖的生产过程周期较长,课程设置的实验和教学实习时间较短只能了解某个阶段。虾蟹水产品种类繁多,学校又不可能建立所有品种的实训基地,所以为期1周的教学实习都是去相关的养殖场走马观花地参观1~3小时,学生只能了解大概过程,不熟悉生产的整个流程,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学生一方面会抱怨缺乏实践动手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却又轻视实践教学活动。我校的培养模式为前2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顶岗实习,而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季节性比较强的行业,每年的3~10月份为生产旺季,其他季节则处于休息状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水产教研组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寒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首先将第3学年的实习分成2个阶段,分别在大二和大三下学期去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生产实践,这样就能充分利用生产旺季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还能利用淡季回学校补充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在第1学年的暑假,学校也鼓励学生去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短期实习,这样既能让其对水产行业有大体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能为新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为期1年的试验,这种实践改革得到学生的普遍支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也确实起到明显的效果。

3.加强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学校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能最便捷地为学生实践提供保障,但是基地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维护管理等需要大量的投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高校短期内往往无法建立与课程配套的实训基地,而大型的水产养殖企业具有众多的养殖场所,两者若能深化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流程和制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学校已与多家育苗场、饲料、渔药、养殖场等相关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并与企业联合建立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将科研、教学和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每年列出教师研究课题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就业的规划选择适宜的研究课题,然后在学校的统筹规划和教师的沟通下,企业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基础设施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在同等条件下将科研成果优先在该企业应用转化。同时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建立初步的人才培养、就业关系,形成产、学、研、就业的长期稳定合作模式,确保科研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提高企业的科研意识和水平,提升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总之,通过对《虾蟹增养殖技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得到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高,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将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加大投入,自主建立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动物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多采取讨论式、报告式等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黄瑞.虾蟹增养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向枭,陈建,段彪.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6-198.

第7篇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第8篇

在转产转业中,浙江捕捞渔民主要有就地转移、异地转移2种选择。本研究所说的就地转移,是指向当地渔区的涉海或涉渔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充分挖掘渔业本身的吸纳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发展相关的二、三产业,让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由渔业自身来解决。异地转移,是指向县级及其以上城市转移,从事非农产业。

1.12种路径的比较

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移,都各有优势和劣势。比如就地转移,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比较熟悉,就业风险小,生活成本较低。要实现就地转移,捕捞渔民可以从事近海养殖业、水产品运输或个体经营,而这需要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如果在当地从事水产品加工业,需要有较为发达的第二、三产业作支撑,否则难以吸纳多余的渔民劳动力。对于没有资金积累、没有养殖经验、当地渔区也没有相应的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渔民来说,如果选择异地转移,到城市打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收入,交通、生活物资的采购等也更为便利。但它也有缺点,如生活成本高、就业风险大等。具体说来,两者的优劣如表1。

1.2当前浙江捕捞渔民及其转产转业的特点

(1)渔民素质低且年龄偏大,被迫转产转业的捕捞渔民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水平,平均年龄在42~45岁之间。他们以捕捞为生,缺乏从事其他行业的信息和技能。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大、思想观念传统的人,异地转移的意愿也较低。(2)转移行业上,虽然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都积极鼓励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放弃捕捞,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但由于渔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靠海吃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绝大多数渔民还是选择了涉海或涉渔的行业,比如浅海或围塘养殖、水产品加工、水产品运输、休闲渔业等。(3)返流现象多。渔民群体自身文化素质低,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差,在转产转业后,难以适应新的岗位或新的就业环境等,反流现象日益增多。表2显示浙江的几个主要渔业大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返渔现象,其中以舟山市和宁波市最为突出,返流人数分别占了总转业人数的46%和51%。通过对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优劣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浙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特点,可以发现捕捞渔民因为种种原因,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海洋和渔业带来的束缚。因此,笔者认为就地转移是浙江捕捞渔民当前最佳的选择。

2浙江捕捞渔民就地转移的理论分析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托达罗创立了发展中国家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失业状况的事实基础上的,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指导意义。托达罗模型[8]认为,人口流动是一种经济现象,即便城市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失业现象,但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它假定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的主要动机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这个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但同时,托达罗也认为,城市的就业率和失业率也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是否会流向城市。也就是说,如果他预期城市的就业率很高或者失业率很低,他就会流向城市;反之亦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托达罗把农业人口迁入城市就业的可能性与城乡劳动力供需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人口流动模型,如式(1)。式(1)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农业部门的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和城镇就业概率的乘积。如此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式(2)。式(2)中,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π表示就业率,r表示农村平均收入。托达罗模型认为政府要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局面,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提高农村平均收入(r),降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d)。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国家政府部门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乡镇企业,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就地转移。

上述理论模型是解决农民转移就业问题的,尽管农民与渔民有所不同,但在转移就业的问题上,他们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表3。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渔民和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都是第一产业,他们被迫转产转业的主要原因均是第一产业中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有2个:(1)异地转移多余的劳动力;(2)就地发展第二、三产业,吸纳多余的劳动力,这也是托达罗模型在实践中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具体体现。第1个途径只是缓解了当地的供需矛盾。当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其他地区的时候,因为就业机会总是有限的,又会促发转入地区的供需矛盾。因此,从根本上说,供需矛盾并未解决,只是从一个地区转移到了另一个地区。相比之下,大力发展当地的第二、三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多余的劳动力,也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3浙江捕捞渔民就地转移的必要性

3.1从渔业资源的角度看当前各主要渔场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主要归因于海洋环境的污染、捕捞强度的加大和捕捞方式的不当,其中尤以渔民掠夺性的捕捞方式和手段给渔业资源带来的危害最大。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签订又进一步缩小了浙江捕捞渔民传统的外海渔场。据浙江反映,仅中韩渔业协定的影响就有1万多艘渔船转产,约3万捕捞劳动力下岗待业,波及近10万渔民的生活问题。有限的渔业资源难以承载众多的渔船,对竞争力弱的渔民来说,转产转业是必然的选择。然而,究竟是在本地从事涉海或涉渔的第二、三产业还是到异地继续从事传统的捕捞渔业常常是很多渔民要面临的选择。不论异地渔场有多么大的渔业资源存量,如果渔民不改变以往掠夺性的捕捞方式,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走回原点,依然要面临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而选择背井离乡以后出现的语言、社交以及给自身家庭带来的影响等各种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因此,从长远来看,渔民选择就地转移,大力发展与渔业相关的二、三产业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3.2从捕捞渔民的角度看长期以来,渔民就有着根深蒂固的“靠海吃海”的观念,在他们看来,撒网捕鱼就是非常适合他们的生产方式。而且多年在相对固定的海域捕鱼,使得他们对当地海域的潮汐、风向、气象和其中的渔业资源了如指掌。如果突然换了作业海域,相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存在的风险也就更大。除了传统观念的限制,渔民自身的能力也是阻碍他们转产转业的一大因素。从整体上看,渔民同农民一样,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绝大多数渔民只有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世代从事捕捞业,使得他们只掌握了与捕捞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其他可用以谋生的技术;油价的上涨、水产品市场价格的低迷、渔获物的减少,使他们的收入大大降低,甚至有时会入不敷出,因此,多数捕捞渔民没有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转产转业。综上所述,观念落后、自身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资金积累不足等原因,阻碍了浙江捕捞渔民顺利实现转产转业,彻底脱离捕捞队伍。

4浙江捕捞渔民就地转移的可行性

4.1从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看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曲折前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那些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高,污染、破坏环境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产业都将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经济、环保、绿色的新兴产业。当前捕捞人口与渔业资源的矛盾已经突显出来,意味着必须有一部分人退出捕捞队伍,转向与之平级或更高一级的产业链。而被迫退出的这批渔民通常具有年龄较大、资金不足、信息不全、技术和装备落后等特点。据此,如果政府可以顺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当地大力发展涉海或涉渔的第二、三产业,如水产品运输业、水产品加工业等,同时对渔民进行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尽快上岗,实现就地转产转业。这无论对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还是对转业渔民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

4.2从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城市生活、工作压力大,空气污染严重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出门旅行。近年来,浙江省的滨海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其中以舟山市滨海旅游的发展态势最为良好。尽管如此,舟山的滨海旅游资源还有待开发;已开发的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产品单一、项目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管理不完善。例如,笔者曾在浙江枸杞乡调查期间发现,当地的海水非常清洁,距海边500m左右就是渔村,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山上灌木茂密,是夏季人们爬山、游泳、垂钓、品尝海鲜的好地方,而且枸杞乡距周边的大城市如上海、杭州等都很近,潜在的游客群体众多。可是由于当地管理乏力,致使沙滩、岸边的道路、码头、渔村都有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现象。如果可以改变这一面貌,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突出地方特色,未来的枸杞乡不仅是当地渔民休闲娱乐的地方,还可以吸引来自不同城市和地区的游客,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一批被迫转产转业的捕捞渔民,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推进浙江捕捞渔民就地转移的建议

5.1加强对捕捞渔民职业技能的培训由前述可知,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是直接制约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一大因素。地方政府可以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对捕捞渔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进行大力宣传,鼓励渔民积极参加。首先,在培训内容的制定上,要有针对性。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本地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渔民自身对再就业的期望和意愿来综合制定培训项目,比如水产养殖知识、科学投放饵料的技巧、国家出台的各项配合转产转业的惠民政策等。这样既调动了渔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会使培训更加名副其实,让渔民学有所用。其次,由于捕捞渔民多数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弱。因此,培训的方式应尽可能灵活,语言要浅显易懂。最后,渔民,特别是海岛纯渔区的渔民,远离陆地,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信息闭塞。对此,当地政府可以设置专栏,为广大渔民免费提供各种就业、创业信息,鼓励渔民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主动地实现转产转业。

5.2鼓励捕捞渔民从事水产养殖业中国是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据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全球供人类消费的水产品约4800万t,仅45%源自水产养殖,而全球人口2030年将增加20亿人口,如果人均消费量维持不变的话,所需水产品将增至约8500万t。如此庞大的需求量单靠捕捞很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是弥补供需缺口的唯一途径,也是渔民实现就地转产转业,“离捕不离海”的不二选择。首先,政府要加强对渔民水产养殖知识的培训,如优良苗种的选购、饵料的选择与投放、病害的防治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基础。其次,渔民在发展近海养殖或围塘养殖时,都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布局,自觉控制好养殖密度,不能因一时贪图眼前利益而污染了水域环境,使长远利益受到损害。最后,水产养殖业与捕捞业一样,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很容易受到病害、台风、赤潮、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建立相应的权益保障机制,当渔民遇到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养殖水域被征用、因海洋工程建设受到影响时,可以得到救济和补偿,保障渔民的基本生活。

5.3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捕捞渔民对从事水产养殖业最大的担心是怕没有销路。对此,政府可以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大型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同时,鼓励渔民从事水产品运输业或销售业,使当地的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运输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从纵向和横向延伸产业链。其次,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渔业。修缮当地的人文景观,如残破的寺庙、古老的渔村宅院等;把在转产转业中淘汰掉的渔船经过精心修理和装饰用于水上垂钓、观光、餐饮等;开展形形的渔文化节,如祭海、祭妈祖、歌舞、晚会、渔村历史讲解等,把文化注入到休闲渔业中去,使游客在娱乐中感受到地方特色。休闲渔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渔民的就业和增收开创更多的途径。

6结语

第9篇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计

冷藏库数(座)

5

12

19

36

比例(%)

13.9

33.3

52.8

100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

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

分类

项目

30-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合计

人数(个)

7

10

18

35

比例(%)

20

28.6

51.4

100

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合计

人数(个)

3

11

18

3

35

比例(%)

8.6

31.4

51.4

8.6

100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

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

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

项目

ISO9000

HACCP

国内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

2

20

4

5

35

比例(%)

11.4

5.7

57.2

11.4

14.3

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10

16

9

35

比例(%)

28.6

45.7

25.7

100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捞渔民的作业结构调整。

上述原因直接影响嵊泗县的渔业产量,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经济类水产品大幅度下降,经济鱼类收购价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购价加上全县水产加工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产品,使简单的水产品加工几乎没有利润,有的企业采用代收购、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给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市场竞争能力薄弱

从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看,嵊泗县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无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加工设备简单,产品单一,加工量比例较低,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很少或没有开发废弃物综合加工和利用,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水产食品仍然沿用几千年来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明显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直主营以冻小黄鱼、冻鲳鱼、冻虾仁、冻蟹等各种经济水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直到近几年才发展有星鳗片、贻贝等加工。企业缺少配套产品及特色产品的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截止2002年底,水产加工产品中获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见表六),占企业总数的22.8%,在获名牌产品企业中,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6家获省级名牌产品,1家获市级名牌产品。

表六水产加工业获名牌产品的企业统计表

项目

总数

获国家级

获省级

获市级

小计

企业(个)

35

1

6

1

8

比例(%)

100

2.9

17

2.9

22.8

(三)企业负债严重,抵御风险能力弱

到2003年7月为止,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共计负债总额22386万元,其中长期负债4328万元,短期负债1796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比标准值超出19.1个百分点。从企业现有流动资金来源构成看(见表七),银行贷款占63.6%,自有资金占27.6%,外来资金占2.6%,民间借款占6.2%。因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负债经营程度高,贷款比例高达75.6%,偿贷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无力支撑的困境。同时,企业负债率过高,产生企业融资信用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表七水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表

资金构成

银行贷款

自有资金

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

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10

6.7

33.3

6.7

43.3

100

表九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

14.9

6.3

100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仅占占20.%。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在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9.1%。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偏低。

(六)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制约

嵊泗渔民久居海岛,世代以打渔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捕捞渔民家庭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渔民长期出海作业,加之海岛的相对封闭,较少与其他方面人员接触,对外面的产业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嵊泗仍有部分渔民喜爱捕捞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喜爱与大海生活,也比较爱渔村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缺乏发展与创新意识,要求他们放弃原来喜欢的工作方式,去寻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创新,将会承受一种非经济的和经济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停步不前的局面。

三、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点:

嵊泗县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几家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产品的开发,要开发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既有营养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

2、产品开发以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为主;

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快餐水产食品及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4、开发新捕捞对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优质鱼粉、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和调味品,重点研究蟹类加工,枸杞的贻贝加工,黄龙的虾米、鱼粉加工等。

5、尝试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进而以鲜鱼浆为原料生产风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产食品,提高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6、加强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严格保证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水产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四、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水产品加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培育龙头企业

面临新的形势,培育龙头企业迫在眉睫。为此,要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确定主导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围绕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系列化经营。对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扶强扶壮。促成水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素质较高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和壮大,推动渔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加快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要加快企业的人材培养,包括技术人材、外贸人材、经营人材的培养和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金融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努力使嵊泗县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同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从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冻块向冻条、单冻转变,提高其产品附加值,重点要加强对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方便休闲食品。逐步加大水产精加工的比重。

(四)加强和改进水产加工业的行业管理

目前,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除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薄弱,装备落后,各类人材缺乏的情况。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压价,低价竞争,最终导致“肥水外流”。因此要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行业管理协会、各专业协会),并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嵊泗县实际,适时提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积极招商引资,加速推进水产品工业的建设

遵循“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积极参股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立规模适中的工业园区,生产模式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产品配套生产,从而提高“团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避免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水产加工业的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质量效益型的水产加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工企业要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政府应集中建立水产加工检测中心。加强检测,提高防范能力,避免“绿色壁垒”阻档。要积极培育水产加工的新品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水产加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信息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此,要把信息化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销售、生产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用信息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的“造血功能”。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制作企业网页,扩大企业知名度,从而改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增强企业广告投入,设立专业销售部门,增加连锁销售点,建立固定的销售网络。采用互联网大力收集人才信息和科技信息,密切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第10篇

关键词:水产品; 安全生产;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30.69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渔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及大力帮助下,取得了巨大进步。虽然我县渔业生产连续二十年保持快速、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与现代渔业发展要求相距盛远,特别是水产品质量安全。

一、泸西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情况

1、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012年末全县养殖面积21200 亩,其中:专用池塘养殖面积 2600亩,坝塘养殖面积600亩,水库养殖面积18000亩;投放苗种874吨;水产品总产量5720吨,其中:专用池塘水产品产量1685吨;坝塘水产品产量205吨;水库及电站网箱水产品产量3780吨;实现全社会渔业总产值8758万元;稻田养鱼面积1000亩,水产品产量40吨;冬水田养鱼面积100亩,产量10吨。

a、渔业养殖病害

近年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于高密度、新品种、强投饵等新技术的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各地区品种交换频繁,各品种频繁运输,对疾病防治宣传跟不上及养殖户对疾病预防的忽视,造成水产病害日益加剧,新的病害不断发现,且传播速度、流行范围越来越广。经查,2006年我县渔病情况:按致病病原体分类为:(1)传染性鱼病:如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打印病等。(2)侵袭性鱼病:如锚头鳋病,车轮虫病等(3)鱼类敌害:如剑水蚤、水网藻等。(4)其他:如泛池,饲料氧化霉变等引起;按致病因素分为:(1)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如病毒,细菌,真茵,寄生虫,藻类等。(2)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由缺氧,水质恶化,饲料霉变,营养不全,敌害等。且新老病害交叉感染,治疗较困难,治疗成本也高。

b、 渔业养殖用药

由于我国渔药大部分由兽药、农药移植而来,渔药的药效、毒理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研究还不能满足当前水产养殖需要,急需建立针对水产动物的特点和特殊生存环境,建立和完善渔药开发、评价、使用、检测等技术体系。我县现渔药使用主要有三大类:(1)水质改良剂:如增氧灵、水质改良剂等。(2)消毒防腐: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3)治病防病:如草鱼三病灵、敌百虫、杀虫灵、二溴海因等。常用剂型大致有:粉剂(如25%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如25%除草醚)、晶体剂(如90%敌百虫)、软膏剂(如青霉素软膏)以及乳粉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常用施药方法有:遍洒法、浸泡法、挂篓挂袋法、口服法、清塘法、注射法、涂抹法、浸沤法等八种。但渔户对症用药和规范用药能力较低,面对疫情,滥用药物,造成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

2、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a、渔业水域问题

渔业生态环境是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我县经济产业布局及对渔业水域影响重视不够,又加上我县重要的水产养殖区大多分布在河堤附近,这些水域也是陆源污染物的主要受纳场所。随着我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或不按标准即排入河道,还有农药、化肥等,使养殖水域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直接威胁着水产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也使所生产的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如我县团山渔场(泸西县商品鱼基地)从1998年至今,一直受到泸西县氮肥厂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的直接威胁,多次造成渔业经济损失。

b、水产品苗种问题

水产品苗种质量好坏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基础,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石。从我县目前苗种生产和苗种市场流通来看,主要存在,①苗种繁育上存在着近亲繁殖,苗种的抗病力下降,发病率增高;养殖品种出现品质衰退;②外地交流品种把原产地的病原带入,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③苗种生产品种单一,优良品种少,且产量低、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差,苗种质量良莠不齐;④苗种销售市场时有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

c、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问题

我县由于资金、人员等各方面制约,阿庐金线原、良种繁育场的示范、带动、引导效应不能充分发挥,延缓了推广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进度,难以快速实现渔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进程。

二、建议与对策

1、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宣传力度是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

切实提高渔业管理人员和水产养殖、经营从业人员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教育力度,我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和各级质量监管及执法部门合作,以联合、邀请、讲学、访问等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培训重点是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系统教育和培训我县渔业管理人员,使他们成为熟练掌握水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者。

2、加强苗种生产管理是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

a、落实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用制度进行规范,建立健全苗种生产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苗种生产条件,保证技术操作规范。

b、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取缔无证生产行为,检查苗种场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

c、维护苗种经营秩序,打击不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

3、加强绿色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是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石

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实现传统养殖模式与现代养殖技术对接,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生产绿色环保无公害水产品,发挥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效应,进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标准化生态养殖区建设为龙头,带动地方渔业产业化发展。

4、加强渔业水质和鱼病监测、渔药和渔饲料监管是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

a、建立并完善渔业水质和鱼病监测站点和网络建设,通过点与面的监测,进行有目的的防控,采用有效手段和措施,把渔业水域灾害和有害病原消灭在萌芽阶段,最大限度地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b、强化渔药和渔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管意识,以行政许可和市场整顿并举,强化无公害渔药和渔饲料的产品检测,加大打击非法使用违禁药品的查处力度,尽快建立起水产养殖用药药害仲裁体系;渔药严格执行农业部193公告《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及《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标准,渔饲料严格按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有关行业标准和法规执行;成立县域渔药、渔饲料行业协会,加强自律,规范渔药、渔饲料经营和使用。

c、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纵横向联动机制。

我县渔业管理部门要和水产药物及饲料生产企业、经销商、养殖户、苗种生产企业、养殖基地、加工企业、病害防治部门等合作,对各种药物、饲料、病害认证、建档,并通过互联网和各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网络监控,当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在一天内,完成信息传达、有关部门到达、实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总结:

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相关部门积极配才能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进行了研究,供同仁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吉亭. 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第11篇

关键词 特种水产养殖;现状;制约因素;对策;浙江长兴

中图分类号 S932;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85-02

近几年来,随着长兴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对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标准鱼塘改造进行扶持,各乡镇(街道)也出台配套政策给予扶持,特种水产养殖发展突飞猛进,面积已突破6 666.67 hm2,渔业总产值已超10亿元,从事渔业养殖的人数达1万人以上,已成为浙江省20个重点县之一。

1 长兴县特种水产养殖业概况

2012年全县特种水产专混养面积7 466.67 hm2,主要养殖品种有河蟹、甲鱼、青虾、太湖白鱼、黄颡鱼、青鱼、小龙虾、鳜鱼、牛蛙等。养殖总产量2.34万t,产值8.28亿元,效益4.35亿元。平均产量1 800 kg/hm2,平均产值5.73万元/hm2,平均成本2.58万元/hm2,平均效益3.15万元/hm2。

2012年河蟹养殖面积800 hm2,其中洪桥466.67 hm2、泗安133.33 hm2、虹星桥20 hm2、龙山33.33 hm2、和平80 hm2、林城13.33 hm2。平均产量900 kg/hm2,产值7.56万元/hm2,成本3.45万元/hm2,效益4.05万元/hm2。最高产量1 500 kg/hm2,产值13.95万元/hm2,净利润9.6万元/hm2。

2012年生态鳖养殖面积340 hm2,其中虹星桥133.33 hm2、和平99.33 hm2、林城28.67 hm2、雉城24.67 hm2、泗安6.67 hm2。平均产量1 125 kg/hm2,产值27万元/hm2,成本16.5万元/hm2,效益10.5万元/hm2。最高产量1 350 kg/hm2,产值30万元/hm2,净利润15万元/hm2。

2012年青虾养殖面积2 066.67 hm2,其中和平366.67 hm2、洪桥13.33 hm2、龙山100 hm2、虹星桥500 hm2、林城800 hm2、夹浦80 hm2。平均产量900 kg/hm2,产值5.55万元/hm2,成本2.25万元/hm2,效益3.3万元/hm2。最高产量1 350 kg/hm2,产值9万元/hm2,净利润6万元/hm2。

由于近几年黄颡鱼价格稳定、市场行情、效益好、发展速度很快,2012年养殖面积533.33 hm2,主要分布在和平、吕山、龙山 、虹星桥、林城、夹浦等乡镇。平均产量18 t/hm2,产值30万~45万元/hm2,成本18万元/hm2,效益12万~30万元/hm2。最高产量22.5 t/hm2,产值48万元/hm2,净利润可达30万元/hm2。

2012年牛蛙养殖面积约800 hm2,主要分布在和平、洪桥、龙山、虹星桥、林城、夹浦等乡镇。平均产量30 t/hm2,产值15万~45万元/hm2,成本12万元/hm2,由于牛蛙受市场、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价格波动明显,效益3万~30万元/hm2。最高产量45 t/hm2,产值67.5万元/hm2,净利润30万元/hm2。

2 主要制约因素

2.1 苗种供应不足

一是河蟹。苗种是养殖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长兴县尚无蟹种培育基地,所需蟹种均由养殖户从江苏、上海、安徽等地采购,品种、质量参差不一且难于保证。和平镇泉村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20 hm2河蟹苗种繁殖,由于受2013年“菲特”台风影响,培育的苗种全军覆没。为此,河蟹苗种的生产一直是制约长兴河蟹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生态鳖。目前,长兴县养殖的甲鱼品种既有本地的太湖鳖,也有日本中华鳖,易造成产量、品质相差悬殊。如本地太湖鳖生长速度较慢,养殖周期长、成本高、抗病力较差,但品质好、口感佳、销售价格高,适合高端市场,销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日本中华鳖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但口感较差、销售价格较低,适合大众市场。三是青虾。许多养殖户的苗种主要靠自己塘中所养种虾进行亲近繁殖,已经退化,造成产量底、规格小、品质下降,商品规格参差不齐。四是牛蛙。虽然牛蛙养殖技术含量不高、产量大,但是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养殖池内长期饲养容易暴发大面积疾病,很难控制,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外部环境不利与技术水平落后

长兴县是农业大县,受各种因素影响,大规模的基地难于开发,养殖基地四周均是农田,特别是农药(如杀虫剂、除草剂等),对河蟹、虾类养殖极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水产养殖户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日常管理参差不一。尤其是一些新发展的养殖户,往往盲目跟风,未针对自身实际进行管理,容易导致经济损失。而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经常凭经验养殖,缺少技术更新,也会影响养殖。

2.3 资金投入少

资金紧缺也是水产养殖业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2]。生态鳖养殖一次性投入较大,一般需22.5万元/hm2左右,且生产期长,需2~4年的时间,普通农民难于发展。而“温室+ 池塘”的模式相对而言投入少、见效快、产品畅销,农民易于接受。

3 发展对策

3.1 河蟹产业扩面提质

一是抓住现有河蟹发展良机,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通过2~3年时间,全县发展到1 333.33~2 000.00 hm2。适宜地区为洪桥、夹浦、吕山、和平、龙山、林城等地。二是选择水质条件好、无污染的场地建立蟹种培育基地,使蟹种的自给率达到80%以上(1 hm2蟹种可供应20 hm2成蟹塘)。三是加强与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全面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有效产出,提高产品规格和质量。四是通过举办“河蟹节”农事节庆活动、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等营销方式,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 生态鳖养殖稳面提质

长兴县“忘不了”、“神塘”中华鳖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应当利用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做大、做强该产业。同时,考虑到生态鳖养殖的特殊性,建议稳定现有养殖面积(400 hm2左右),进一步挖掘高端市场的潜力,重点提高单产和质量。一是改变养殖模式,充分当地资源,有效地尝试鱼、鳖混养与稻、鳖共生的养殖模式,提高经济效益,采取自繁、自育、自养的方式,改良和培育生长速度快、抗病强、受市场欢迎的优质品种。二是发挥长兴太湖花鳖协会的作用。2007年成立了长兴县第1个水产行业协会――长兴太湖花鳖协会,对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资源整合,长兴张老汉鳖业有限公司、长兴和平神塘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骨干单位要引领全县生态甲鱼的发展,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科技创新,依靠浙江大学、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制定无公害生态鳖的技术养殖模式,实施标准化养殖,提高品质。

3.3 牛蛙、黄颡鱼、青虾养殖稳面增量

考虑到牛蛙、黄颡鱼、青虾属于大众化消费产品,且生产技术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建议稳定生产面积,改良种虾,严格控制牛蛙种来源,建议饲养全雄性黄颡鱼品种,严格控制病虫害发生,改善水质环境,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实施良种战略,提高单产水平和商品规格[3-4]。

3.4 其他养殖品种根据市场调节

应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地进行养殖,有效避免市场风险,决不能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特种水产养殖是长兴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5]。只有把握市场、正确引导,在提高效益和优化品种上下功夫,着眼于安全、高效、生态、优质,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长兴县特种水产发展的路子,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参考文献

[1] 雍文岳.特种水产养殖饲料发展趋势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1999(6):15-17.

[2] 王烈华.德安县特种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江西水产科技,1994(1):6-7.

[3] 丁明儒.中国大陆特种水产养殖现状与发展[J].科学养鱼,1998(7):4-6.

第12篇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会议。我到局里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参加推广工作会议还是第一次。我觉得这次会议很重要,因为省委省政府一直来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本届政府,更加注重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推广体系在现代农业现代渔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渔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年,渔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三十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吃鱼难”的历史,渔村面貌、渔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渔民的人均收入要高于农民的人均收入。这些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规模化的经营,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这支队伍,是海洋与渔业系统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是进一步建设现代渔业的一个重要支撑。大家工作很辛苦,责任也很重大。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全省渔业推广系统在我省现代渔业发展进程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多年来通过大家的努力,促进了现代渔业的发展,促进了渔业的增效和渔民的增收,这是有目共睹的,应该充分肯定。去年一年是我们国家比较困难的一年。年初雨雪冰冻灾害,而后又来了汶川大地震,事情比较多,特别是去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我省影响很大,对渔业系统、渔业产业的影响也很大,而且这种影响至今为止尚未见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在克难攻坚中求突破,渔业发展形势总体平稳。去年,我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04万吨,渔业产值也有所增长,渔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强化,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了优化调整。标准鱼塘、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标准渔港等基础设施进展良好,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和以休闲渔业为代表的三产发展很快,在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渔业经济总产出增长了3.2%,渔民收入增长了13.4%,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渔业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产业规模续扩大,产业效益在大幅提升。如四大水产养殖主导产业,产量只占到总产量的18%,而产值占了42%,这就是结构调整、优化结构所带来的结果。水产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去年质量抽检总合格率达到98.3%。设施渔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发展设施渔业获得高产高效高品质的好的典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渔业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水产技术推广系统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现代渔业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全省县乡两级全面落实了渔技推广责任制,省市成立了农技推广中心渔业分中心和专家组,启动实施了省农技推广项目;围绕现代渔业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目标,积极谋划产业发展,确定了今后三年重点推广的品种和技术,联合实施了主推品种和技术、良种良法等两大行动方案,落实责任渔技人员分片包干负责标准鱼塘建设,集成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出现了一大批高效、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标准化技术,也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成功选育了2个新品种并获全国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通过,推广海淡水养殖面积约160万亩,指导10万多农户,推广覆盖面达到全省1/3以上的养殖面积,这些都有力地提高了我省渔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渔业产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二是在依法行政方面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全省各级推广机构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渔业污染源调查和污染源整治、规范渔药用药宣传和“三项记录”制度推行、渔业环境监测、贝类划型、初级水产品和投入品的质量安全抽检和专项整治等工作,仅由省站质检中心组织全省推广系统开展的水产品、投入品质量监测达到2398批次,占到去年全省省部两级现场抽样检测总量的87.4%。在全国反响较大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水产推广检测部门也积极主动地围绕热点问题开展渔用饲料抽样检测等工作,在三聚氰胺专项整治行动中发挥了作用。同时继续对水产养殖病害进行了全年测报,在11个市的70个县(市、区)建立了399个病害监测点,对28个水产养殖品种进行了病害监测,监测范围覆盖了我省主要养殖品种和水域。以上这些工作为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是在为民服务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各级推广系统围绕“千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和农业部“渔民转产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专项培训要求,加大渔民技能培训力度,完成了省政府渔民培训的二类考核目标和农业部各项培训任务。全省推广系统共举办培训班928期,培训人数为70136人次,约占全行业培训总数的84%,通过培训,有力地推动了转产专业,提高了渔民的技术素质;通过农民信箱、专业网站、短信平台、专家热线等多种形式,及时为渔民提供了政策、技术、供求、灾害预警预报等大量渔业公共信息;开展了无公害基地和标准化基地检测等工作,为渔民创牌子、为渔业产业提升、为渔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仅仅是讲了一部分大家所取得的成绩,应该说大家做的工作更多,取得的成绩还更大,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去年的一年,是大家开拓创新的一年,也是勤奋努力工作的一年,应该充分地肯定。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感谢!

二、围绕大局,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推广工作在渔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前几天省委召开了十二届五次全会,这次全会的主要精神就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5月5日,省委省政府还召开了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针对一季度浙江的经济运行情况,要求全省上下努力,克难攻艰,推进浙江经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又好又快发展。三十年来,我们浙江之所以有今天这么繁荣的景象,靠的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有浙江的今天。我省去年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了两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了6000美元,下一步浙江的任务就是从6000美元向8000~10000美元迈进。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浙江的经济也要靠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突破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我省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全国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是6.1%,而浙江只有3.4%,这是多少年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列倒数第二。在这样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要求继续按照省政府确定的“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总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突破体制、机制中的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立足本职工作,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这几年我省渔业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有:生产方式上还仍过多依赖于资源和环境消耗,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生产覆盖范围有限,发展方式仍较粗放;渔业生产与水产品质量“两大安全”仍存在较大隐患,初级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仍有1.7%的不合格,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丝毫的松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渔业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剧,今年一季度全省水产品出口同比下降了17%;渔业资源衰退、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以及工业化的进程也使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部分渔区渔民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如淡水捕捞这一块,捕捞渔民收入逐年下降,还存在着“连家渔船”问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谋划渔业发展工作,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渔业,进一步推进渔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需要技术支撑,推广工作可以在其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要继续在现代生态渔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推广应用新型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逐步构建生态合理、经济高效、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渔业体系,既是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修复、推进渔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抓手,更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民增收的重要保证。省局在年初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我省生态渔业建设的若干工作意见》,而后又配套出台了三大行动计划。各级推广部门一定要按照工作意见和三大行动计划要求,充分认识发展生态渔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做好以下两件事:

一是树立和创建生态渔业模式和技术。要围绕我省生态渔业建设的七大模式,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高效要求,有目的地创建和树立生态渔业、设施渔业模式的典型,并加以总结提高和宣传推介,使渔农民能够模仿应用。二是围绕优势产业带、主导品种的培育,加大渔技推广工作力度。水产养殖是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甲鱼、南美白对虾、海水蟹类、珍珠等四大产业素质的提升又是近期我省水产养殖工作重点,因此要求全省推广系统围绕做大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发展设施渔业、培育休闲观赏渔业的目标,在继续指导标准鱼塘建设的同时,通过深入落实渔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推广、科研、教学、生产“四结合”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省农技推广项目、省种子种苗工程等各种专项资金,全面推进以4大主导品种、6个特色品种、18项主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主导品种和技术、良种良法联合推广行动方案,着重对节水节能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优质种苗培育、病害快速诊断和防治、药物规范使用与残留控制、环境和设施改造、生态调控水质、配合饲料应用、渔船节能、海上保鲜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增强推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普及性。

2、要继续在水产品品质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农产品包括水产品,主要矛盾不是量的扩张,关键是质的提升。着力推进水产品品质的提升,既是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我们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没有过硬的品质和质量安全作保障,现代渔业建设就失去了坚实的根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

在茅副省长的重视下,最近省政府准备出台《关于推进水产品品质提升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今后几年,我省将重点培育发展名牌水产品,提升优质水产品比例,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进渔民增收。今年将先期实施甲鱼、南美白对虾和海水蟹类等品质提升工程,建设主导品种十大产业带(区),形成区域优势,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配合主管部门,抓好落实。通过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建立示范基地、开展科技入户等形式,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优质种苗、生态高效模式、标准化生产、病害防治、节能降耗等先进实用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推行“三项记录”和规范用药,把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安全理念送到千家万户,从源头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水产品质量管理由于生产环节众多、监管能力有限、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质量安全仍存在较大隐患,危及产业健康发展。除了加强宣传和技术指导之外,有条件的推广部门还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和装备作用,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检测,协助主管部门抓好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

3、要继续在新型渔民培养、促进渔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要解决规模经营问题,二是要解决组织化程度问题。没有这两条,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事倍功半。渔业也一样,要发展现代渔业关键是新型渔民培养与经营主体的培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渔民,为渔民提供公共服务,为现代渔业建设培育经营主体,也是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一项职责。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作为主管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承担了培训渔民、服务渔民的职能。在新的形势下,加强现代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广大渔民素质培训,既是推进现代生态渔业建设、提升水产品品质的需要,也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需要。

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能,加大渔业实用技术、渔业职业工种技能、转产转业再就业等培训工作力度;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积极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户和规模化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广大渔民的从业技能和经营素质,提高我们渔业产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推广队伍的履职能力

2009年是保稳促调、转型升级,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刚才讲了,金融危机对渔业有冲击,这些都对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全省推广系统要根据渔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履职能力。

1、增强发展意识,强化规范管理,提高体系凝聚力。

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建设,在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职能定位上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和保障,并在示范推广、服务渔民和技术支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地方的机构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够到位、服务不够优良,履职不够有效等。因此,加强对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规范管理,提高体系凝聚力,显得非常必要。

全面落实责任渔技推广制度、强化推广体系的规范管理,是省政府对我局的目标要求,也列入省局对各市局的工作考核内容。全省推广系统要增强发展意识,要按照省政府要求,继续从组织、责任、培训、考核、保障五大方面全面落实渔技推广责任制度,制订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规范管理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方案,重点开展岗位责任、绩效考核、农民需求反馈等制度和站容站貌建设,营造促人创新、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争创满意站所,促进推广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整体活力的提升。同时,要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强化省市县乡机构间的协调与互动发展,确保全省推广工作步调一致,提高整个推广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增强服务意识,加快能力建设,提升队伍素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推广部门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水平的提高放在突出位置,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契机,制订完善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能力建设规划和推广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方案,结合已启动建设的水生动物疫病基础设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科技示范场建设等途径,积极推进集水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监管等多种公益性职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已有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任务的市县,一定要按照任务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这些基础项目建设也已列入省局对市局工作考核的二类目标中。

在做好基础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推广队伍自身的建设与培训。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既是人的发展需要,也是做好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面对越来越快的技术更新和推广人员的新老交替,对推广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守则、业务能力等进行培训,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渔农民提供服务。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落实好推广人员培训经费,建立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定期轮训制度。

3、增强创新意识,切实服务渔民,提高工作实效。

“公共服务”是政府部门四大职责之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三大功能之一。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目标,在服务渔民、提高工作实效上实现新的突破。

我们要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主动参与到“企业服务年”活动之中,给予渔业企业和渔民群众更多快捷、优质的服务。渔业是弱质产业,渔民是弱势群体。我们要在做好对渔业服务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推广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还要推进服务创新,除了要进一步提高科技下乡、渔民培训等常规工作水平外,今后应当更多地向渔农民和涉渔企业提供市场信息、防灾减灾等服务;经常性地对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给予产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的指导和服务。

4、增强爱岗敬业意识,立足本职工作,创造全新业绩。

当前,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都把“三农”工作列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要为农服务、为基层服务。渔农民是渔业生产的主体,也是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惠渔政策,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基层的渔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来落实;也只有通过我们的工作,才能使广大渔农民群众更深切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我们的工作既艰巨又光荣。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总要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创业不畏艰辛、创新敢为人先、创优永无止境和爱岗敬业的良好精神风貌,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在学习中拓展工作思路,在服务中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在实践中建功立业。

四、进一步加强对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