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德育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2-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反思当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德育仍以灌输式为主,常常流于教师的说教和学生的死记硬背,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接受能力。学生毫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把德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要求。在德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突破理论的抽象性的一个有效地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与德育实效性的概述
1.案例教育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德育实效性。所谓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
二、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优势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1.用案例教学法紧密地将学生与社会现象联结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教学中将学生所掌握知识原理、规则,直接运用与现实的案例,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时案例分析针对某一个主要问题或现象,但它还涉及到解决该主要问题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见,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不仅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
2.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德育课课堂教学着眼点不在于使学生获得那些确定的原理、规则,而在于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学会理论的运用方法,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的过程。
3.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德育差距。现阶段德育差距主要体现在德育要求与现有学生德育水平的差距,差距大小还因学生的自身的素质不同而不同,通过案例教学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时,发觉和体察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引发学生反思并逐步减少差距。
三、如何用案例教学法搞高德育实效性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堂的应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的准备。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课前必须大量搜集材料,制定一个有效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前提,我认为案例的准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接近性:心理学认为同龄的兴趣爱好更有接近性,所以案例选择的首要原则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接近他们生活的案例,容易引起共鸣并引导他们试着去解决。
(2)多样性:案例展现形式多样性。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简单“讲故事”式的案例分析。案例展示的要有多样性,如声频、视频、图片、动漫等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3)教育性: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产生教育影响和作用。案例来源于社会现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达到几个教育功能:一、个体思想的社会化。二、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三、富于学生社会角色。
2.案例的实施。一个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而案例的实施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实施案例教学要做到以下三个环节:
(1)善于引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最大特征就是让学生自主化,就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做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2)交流研讨。交流研讨是案例教学的精华部分,通过分组等形式让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每个人在共同经历中的反应从来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让学生在一起把各自的看法谈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其他人的思想,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3)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作为升华部分,教师的点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这个环节要注重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的意义,一方面不同的学生他们所思考问题时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不能几句话就能完全改变,另一方面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通过归纳总结寄语希望。
因此,学校德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应试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造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方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做,去领悟和体验,最终将德育的要求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
一、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是中小学班主任有效培训的前提
要想钓到鱼,首先要知道鱼儿想吃什么。
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是否有效,首先体现在培训活动是否针对和满足培训需求,因此,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是班主任有效培训的前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项目开发人员和培训教师,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确定培训对象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方面的现有水平与应有水平的差距,寻找产生差距的原因,并进一步从这些原因中确定通过培训来解决的问题,从而为设定培训目标、开发培训课程、选择培训方法、开展有效评估提供基本依据。
培训需求的调研与分析,要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即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要考虑学员所在单位的需要,即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存在的问题是否需要通过培训来解决;要考虑班主任岗位的需要,即班主任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及完成这些任务、要求存在的问题;要考虑学员个人的需要,即学员本人的兴趣、意识或意志作用下产生的对培训的要求与愿望。为此,要对德育(教育)行政领导、研究专家、校长、学员、学生家长等进行调研,从而获得班主任培训项目的培训需求。通过对这些需求的综合分析,分析哪些是当前班主任培训最重要、最可能解决的问题,最终形成有效培训需求分析结果,进而确定有针对性的培训主题,为有效培训目标和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二、科学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是中小学班主任有效培训的首要环节
根据培训需求预测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有哪些收获,包括新知识、新技能的增长,态度的改变,难点问题的解决;培训活动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员的需求,是否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依赖于有效培训目标的确定。如果没有有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专家团队、培训方式方法、培训管理等方面容易产生盲目性或随意性,那样整个培训就会失去方向。应该指出的是,不同层级、不同学段、不同阶段、不同时长的班主任培训,其培训目标是不同的,如新任班主任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优秀班主任培训的目标不同,小学、初中、高中骨干班主任的培训目标不同,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的目标也不同。确定培训目标时,有总目标,也有具体目标。
例如,针对目前初中班主任队伍的实际和国家、社会的需要,初中骨干班主任短期培训的总目标是:通过主题式研修,帮助初中骨干班主任提高师德修养,树立先进的德育理念,深入理解针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班主任工作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初中班级管理和德育的各项技能,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掌握班主任工作研究方法。
具体目标可以为:理解师德内涵,提高师德修养,树立职业理想;更新班主任工作理念,能够有意识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主任工作;理解当代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特点,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掌握班主任工作计划、班集体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家校沟通与合作、班级工作总结与评价等方法,提高班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学会合理利用学生、家长、社区、网络资源,为实施德育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掌握班主任工作研究方法,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进行符合要求的研究设计。
以上目标是初中骨干班主任短期培训的“通用”目标,由于培训需求和时长不同,每个具体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确定,都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培训目标回答的是“为什么培训”。在确定为什么培训后,就要确定“培训什么”了。培训课程可以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来构建。“专业理念与师德”可以有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理念等模块,可以设班主任的职业理想与专业化,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角色、多元化的学生观、自主化、民主化、人性化的班级管理理念等主题。“专业知识”可以有学生发展知识、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模块,可以设当代学生(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品德教育心理、班级管理心理、学生心理保健等专题。“专业能力”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班级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经验总结与研究等模块,开设的专题就更多了。
由于中小学班主任一般为短期集中培训,培训时间短,在确定培训课程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便会蜻蜓点水。为此,每个班主任培训项目都要确定培训主题或培训重点,围绕培训专题或重点选择培训课程,做到集中力量、重点击破,通过一次短期培训集中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或两个核心问题。
三、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是中小学班主任有效培训的关键
同样的培训课程,不同的人授课的效果大相径庭。
首先,承担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任务的单位要实行首席专家制度,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备课、督导培训教学、组织生成性资源开发等工作。
其次,应根据培训课程和需求聘请培训专家,并合理搭配德育(教育)行政领导、理论专家与一线教研专家和学员教师。根据学员的需求,聘请的专家既要有区域外的专家,也要有区域内的专家;既要有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专家,也要有中小学一线的班主任专家;既要有重点名校的优秀班主任,也要有农村学校的优秀班主任;既要有公办学校的名优班主任,也要有民办学校的名优班主任,确保专家的代表性和适应性,要使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学员均能在培训中有所借鉴和收获。
班主任培训的专家团队,应由以下人员组成:
⑴德育(教育)行政领导。他们可以拓宽学员的专业视野,从形势、走向等方面帮助学员从高处审视自己的工作,拓宽工作思路;又可以进行政策解读,使学员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
⑵理论专家。他们可以从理论层面上帮助学员梳理、分析班主任专业化知识,又可以引领、提升学员的专业思想,使学员的工作实践能找到理论支撑。
⑶一线教研专家。一种是专职教研员,他们主要帮助学员在实践层面上分析、教授一些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技巧,他们是高校专家和一线班主任教师之间的桥梁;另一种是一线优秀的班主任教师,他们可以以自身成长的经验与学员进行分享,将自己成长的心路剖析给大家,还可以将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思考和学员进行探讨,虽然不一定能说出多少理论,但他们对班主任工作必须有理性思考、有理念。他们极具亲和力,能让学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帮助。
⑷学员本身。这是宝贵的学习教育资源,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培训资源。他们彼此的交流研讨,可以感受和解决学员们一致关心的问题。
再次,在培训正式实施前,培训单位应组织授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解读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活动形式、作业设计等进行认真研究,确保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能实现培训预期目标。如若实际情况不允许备课,应通过邮件、电话等形式,帮助各授课教师达到以上目的。
最后,培训单位要对培训专家进行有效的管理。最有效的管理是对专家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以此了解专家教学效果及学员的满意度,为下一个培训班的专家团队组建提供依据。
四、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是班主任有效培训的根本保证
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要以学员为中心,以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为载体,创设参与式教学情境,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引领学员研讨真实的班主任工作问题,在参与、合作和专家指导下主动建构,总结、反思自身经验,发展实践智慧,提升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题组成员的调研,我们发现班主任期望的培训形式以实用为主,具体是:讲座、案例分析、与专家互动、观摩后点评、研讨交流、德育基地参观考察、优秀班主任工作现场观摩等。过去的班主任培训往往以讲座为主,这样的培训方式必须改革。要灵活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⑴专题讲座。专科理论课程或相关政策法规的宣讲,可以采用专题讲座,但所占比例不能太高,一般不能超过40%。
⑵案例分析。由于理论或政策法规比较抽象,不同学员理解效果不一样,为提升培训质量,要运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化抽象为具体,为复杂为简单,提升培训效果。
⑶与专家互动。不同层级、不同学段、不同的个体,学习的风格、感悟的能力都不同,个人成长的背景、积累的经验不同,可以采用与专家互动的形式,为学员解惑、学员反思提供帮助和指导。
⑷现场观摩及点评。从理念观念到教育行为,需要教育实践作为媒介。为此,现场观摩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可以在中小学现场进行,也可以在培训现场设置模拟现场。观摩课可以是外请的优秀班主任执教,也可以是培训学员中的优秀班主任来执教。同样,点评专家可以是外请的理论或实践专家,也可以是培训学员自己。由于班主任培训大多在寒暑假实施,学生不好集中,由此也可以用录像资料代替实际上课。
⑸研讨交流。先分组研讨交流,让每一位学员都有机会发言,由召集人或记录者记录汇总大家的发言。研讨结束后,再全体集中,进行大组交流,以解决点面(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⑹经验分享。名优班主任或学员可以就自身班主任工作中的经历和经验,开设微型报告或进行现场展示,学员从中可以分享经验、得到启发。
五、加强培训管理,是中小学班主任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
管理出实效。没有严格而高质量的管理,培训的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
要将培训适当“前移”。学员带着什么目的来,就决定了他们带着什么回去。在培训前,培训单位可以要求学员就班主任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本单位或所在学区展开调研,每人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一份德育工作小论文,在集中研修中安排时间组织交流与展示;要求学员思考自己参加本次培训的目的是什么,本次培训的目标与自己的需求的关系,预测本次培训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并对培训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要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培训单位要对教学管理、考勤管理、作业与考核管理、组织纪律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保证学员知情。要编制研修手册,内容包括学员必须知晓和执行的各项要求,例如:培训目标、课程安排表、主讲专家与讲义提纲、学习资源和文献索引推荐、结业考核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安全工作预案、安全须知等。首席专家和负责人要深入课堂听课,对每位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问卷测评。要指导建立班委会,鼓励学员自主管理,班委会协助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并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要严格考勤管理和考核,实行培训签到制度。
要加强培训反馈。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要从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反思,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培训收获与感受、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等,以便在后续的培训中改进或调整培训安排。中小学班主任培训通常采用的培训反馈方式是满意度测评,如下表:
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满意度测评表
六、强化训后跟踪指导,是巩固培训效果的必然要求
我校的德育工作以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以及“德育就是质量”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局2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在学校的领导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加强学校的德育基础管理,立足班级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基本内容,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加强“三结合”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让规范、文明充满着整个校园而不懈努力。现就一学期来我校的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1、召开每月班主任例会活动,明确学习和工作目标,不断充实学习内容;经常将班主任工作中的新信息传递给班主任,要求班主任多学习、多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⒉ 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理论培训和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切实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思想教育水平。根据《苏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考核要求》,于6月12日,我校进行了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书面测试的内容有理论知识、情景案例分析、学生评语撰写。开展校级比赛,参加市级比赛。
(二)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⒈狠抓养成教育。加强学生“五个好”的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充分利用晨会、班会要求学生做到:扫好地,读好书,做好操,写好字,吃好饭,三月份重点培养学生“安静用餐”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1)学生按餐位里外顺序排队(2)进食堂大门不准讲话。(3)班主任到位,学生安静后,班主任认可才可以开始用餐。(4)用餐时保持安静。班主任都能严格要求学生,大多数班主任都能每天在自己的班级监督学生吃好饭,搞好卫生。
⒉抓好每个月的主题教育。根据教育局德育工作意见,四月份我校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邀请原芦墟中心小学张校长来校作“迎奥运”专题讲座,3、4年级进行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诗歌朗诵比赛,5、6年级进行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第10周各班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 主题班队活动。通过活动让广大师生了解奥运的知识和精神,大力营造人人关心奥运、支持奥运、奉献奥运的浓厚氛围,着力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使全体队员在迎奥运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五月份开展了“培育节约行为,创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教育活动。3—6年级学生进行了“你身边的浪费现象”调查活动,开展了“节约”小报评比。强化节约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粒粮的良好习惯。倡导节约文明,培育节约行为,创建和谐校园。五月份还重点做好了五年级学生的军训工作。老师们责任心强,工作积极性高。认真指导学生搞好内务,还亲自动手,累得汗水直流。积极参陪学生军事训练,监督学生,关心学生。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几次到基地指导工作,关心师生的生活和军训情况。学生的精神面貌好,纪律、卫生意识强,军训水平高,多次得到基地领导的肯定和夸奖。
我申报的第一志愿是干训部,第二志愿是党委办公室。
首先,我感谢院党委进行这次人事制度改革给 们创造了竞聘的机会,也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申请竞聘的机会,也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申请竞聘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一、主要工作经历
我于1987年7月毕业于白城师专教学系,1993年教学函授本科毕业,1996——1998年参加了东北师范与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87年毕业后,分配到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工作,主要负责中师函授学号教学课程的辅导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93年4月调入学院工作。93—97年在教务处工作,主要负责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培训及管理工作。同时还承担相应专业的辅导任务。97年被院党委任命为教处付处长,98年调入考核办公室工作,98年下半年被派到综合部任主班兼第三党支部书记,主抓德育教研,在这期间,我除了完成好本部门的工作外,还承担过干训部主办的分管德育的付校长及德育办主培训班的《中小学德育管理》这门课程的讲课任务。2000年8月九七级师范生一至十班共计558名学生业到我院学习,组织上任命我为教务主任,除了完成正常的管理外,我还承担了《小学德育》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寒暑假期间,我还承担过各种培训班的讲课任务。去年暑假我承担了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接受为与发现学习》专题的讲课任务。去年寒假我承担了中、小学科带头人培训班的《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题的讲课任务, 今年暑假我承担了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专题讲课任务, 以上是我的主要工作经历。
二、主要工作业绩12年来,我曾在七本刊物上发表文章。同进参加了《中小学教学管理基准》一书的编号工作,另外还参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上岗后的工作设想:
1、按照国家、省有关部门对干训工作的要求,支持干训工作服务于素质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原则,做好十五期间干训工作。
2、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干训部是校长之家。干训工作的核心是服务,要努力为校长学习工作、生活我创造一些方便条件,通过自身和部门同志的努力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同时要细化岗位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健全规章制度,努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
3、做好组织协调
组织协调 是干训工作的重要特点,要强化协调 配合,另外要搞好省、市、县三级干训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学员所在学校的句通与联系把省、市教委及省市学院的省县决议、决定落到实处,做到上情下达,同时要及时检查、指导各县(区)的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及时把学员的意见手建议反馈给主管领导,做到下情上知。
4、改革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直接影响到培训的质量,鉴于校长培训班培训的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难度大,又考虑到校长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十五期间应积极尝试下列培训模式:
(1)问题引探教学法:
校长培训班的理论课程的证明授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要达到好的理论教学效果,最好采取问题引探教学,即先由教师或学员提出若干 当前教育管理改革的热点问题,专家进行探讨和争论,然后由教师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概括性分析,变一言堂和满堂灌为群言堂和启发式。
(2)课题研究指导培训法
即以课题研究为主的导师指导下的研修培训方法,由专、兼职学科专家组成导师组,围绕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确定课题研究选师和相应的理论课程,在精讲理论的同进,指导学员课题研究,使赏在课题研究中消化所学习的东西,这种方式既为利于校长对新的理论知识的领会和应用,又有利于他们在培训期间出成果。
除些之外,自主读书研修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管理行为训练法,蒋弱校调查诊逝法等也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客观上述目标我充满信心,第一、有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及全院教师 的支持,这是我做好工作的根本保障,第二、干训部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部门是一个团结,省朝气、省战斗力的律评,这是我做好工作的坚定基础。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生因精彩而幸福。多年来,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育华小学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系列生命教育,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为每个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定了基础。
开展校本教研。校长王秀莲和政工校长徐英红经深入学习研究,确立了《珍爱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课题,并全力付诸实施。学校通过专家引领、案例分析、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进行珍爱生命的校本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各科教学中大力渗透生命教育,效果甚佳。
建构生命课堂。课堂是师生智慧涌动的乐土,彰显着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终极关怀。学校建构了充满教育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在各科教学中力争做到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真正实现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的交流,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教师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对话。
定期教学开放。学校每学期对家长必进行二次整体教育教学开放,同时班级还进行适时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开放。开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通过课堂展示,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使家长进一步认识生命现象、理解生命意义、体验生命价值。
举办教育讲座。学校定期举办生命教育讲座。学校聘请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德育部主任吴澜为全校教师做“走进生命教育”的讲座。学校聘请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党委副书记郑重为全校家长做题为“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的讲座。在讲座中,教师和家长进一步理解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全力开展好学生的生命教育。
设立心理咨询。学校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围绕一至六年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以“心灵对话”为平台,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从而使教育融入学生心田。
创新生命教育。学校开展了班班“人人一分钟演讲比赛”特色活动。全校1000余名学生人人参与,演讲别样精彩;2011年,由感恩中国行组委会和银州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感恩-我们在行动”主题报告活动启动仪式在育华小学举行,全区各小学校长、政工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出席了会议,活动现场催人泪下;2011年10月,铁岭市纪念建队62周年暨 “飘扬的红领巾”新生入队仪式活动在育华小学隆重举行,市区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团市委书记闫冬蕾为育华小学授予了“铁岭市少先队工作示范校”的牌匾,推动了火红的少先队工作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开展社会实践。学校组织学生到部队参观,请叔叔讲解防洪、防地震、防暴力等自救常识;学校组织学生去交警支队观看交通事故视频录相,请交警叔叔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铁岭市平安铁路建设大会现场,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等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校荣获了辽宁省生命教育先进单位、铁岭市师德先进集体、铁岭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区德育管理先进校等殊荣。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着人一生的教育,育华小学将持之以恒地开展生命教育,点亮每一名学生的精彩人生!
(本刊记者 史野)
一、大中小学德育培养的目标特点
(一)中小学:“个性”的潜意识培养中小学德育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个性”培养。
小学主要强调习惯与性格的培养;中学主要关注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个性”的培养需要经历社会实践的熏陶,特别是中小学生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要求以“潜意识”的培养方式为主。但中小学生尚处于“个性”培养的初始阶段,要想养成自觉的、稳固的良好“个性”,绝对不能单靠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应关注个体的活动,通过实践教化与知识的沐浴,使学生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个性,这既符合个性的形成规律,也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
(二)大学:“个人素质”的显意识塑造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法制观等都需要系统培养与定型。
高校德育教学培养目标着重强调综合素养的提升,包括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社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等的提升,实现“全人”的教育目标。很明显,高校重在理论“灌输”,通过有意识的理论“灌输”,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全人”教育。大学生是经过多年知识与实践熏陶而具备一定成熟“个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需要有意识的理论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与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力量,塑造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在特定目标的引导下,实现“全人”的培养理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特征,充分体现育人的主要功能。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模式特征
(一)中小学:“实践”主导教学模式由于中小学德育教学“个性”培养目标的限制,中小学思政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有助于中小学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培养需要自觉性、稳定性。学生的性格、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本身就是长期社会实践作用于“人”的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能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加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稳定。
2.实践教学符合中小学学生自身的特点。
中小学时期是气质、性格道德品质等最好的培养时期,也是未来思想素质提高的关键和基础阶段。中小学生个人习惯、性格等因素均处于无序状态,如果要培养符合社会国家需求的“个性”品格,必须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采取“实践”的教学模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通过社会实践潜意识活动与课堂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才能实现“个性”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与德育教学内容一致。
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安排主要以“实践”为核心,把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教学。知识编排总体上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自身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如高中思政课内容就突破了传统政治课的理论模块,摸索出了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内容安排。知识的讲述方面则以条块编排为主,简单易懂,实用性较强,将各种知识结构分裂开来,系统解剖。
由此可见,在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中,必须把课堂目标贯穿于社会实践中,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在“潜意识”状态下培养学生的“个性”,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二)大学:“理论塑造”主导教学模式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定位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决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依靠知识记忆的模式,而要侧重于理论熏陶,否则就难以完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1.理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经过多年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生活习惯、性格等基本形成。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主要通过提高自我认同感,判断自己的“素质”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由“潜意识”的状态转变为“有意识”地培养,这就不断地需要理论性提高。通过有意识的理论学习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逐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升华到一定程度而使其定型,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
2.大学思政课内容以理论“灌输”
为目标。大学阶段思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求以理论塑造为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实践教学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理论的重要性。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强调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说明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明确区分了理论与政策的特征,突破了把政策作为理论来论证的思路。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侧重于理论研究与探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过程。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困境
(一)“实践型”教学与“知识型”教学的矛盾由于应试教育问题仍然广泛存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大多以沿袭传统的“考试”为核心的主导模式。小学思品课普遍存在被忽视的现象,中学思政课则因“考试化”而存在“知识化”现象,忽视了思政育人的目标,产生了“知识型”教学与“实践型”教学的矛盾。
1.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
由于考试的需要,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讲授基本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对社会实践问题关注不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大大减少,缺乏实践对知识的检验,特别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带来一定问题,知识型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
2.理论知识讲授过深。
由于升学考试的需要,教师往往把基本理论开发过深,超越学生的实际,一些应该在大学阶段才能安排的理论在中学却已经讲授。这种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特点都具有一定矛盾。
(二)“理论塑造”诉求与实际探索不足的矛盾大学德育培养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学定位于“理论塑造”型,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大学思政课教学却存在理论探讨不足等问题,加剧了与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的矛盾。
1.对思想政治课的内心认同感不足。
尽管中央一直强调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高校领导也非常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地位。但实际上,从学生到老师甚至部分领导都存在把思想政治课教学表面化现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课堂教学被边缘化局面普遍存在。学生上课是为了追求学分与考试成绩,教师则认为该学科实用性不强等。因此,教学中存在轻视思想政治课的现象,忽视了思政课“理论塑造”的特性,降低了思政课的功能。
2.思想政治课理论探索不够深入。
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科研经费、及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自身不被重视等问题广泛存在,导致思政教师不愿真正倾心于理论探索。理论讲解与实际结合的“度”很难把握,理论讲解的深度远远不够,很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塑造的教学目标。学生则存在单纯应付教师的现象,缺乏真正探索理论的目标,实践教学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课理论塑造人的根本目标。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问题对策
(一)拓宽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1.实践渗透于教学。
结合我们所进行的课堂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能够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深入到内心深处。一定要通过事例或学生参与的实践为主导模式,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作为实在的东西进行传教。
2.行为培养渗透于教学。
加强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参与加强学生对道德意念的体会,增强自觉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自觉性。同时要加强行为规范的实施管理机制,在良好规范管理下加强行为培养,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
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或个人活动,会给孩子潜意识的教育,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去参观烈士陵园,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对烈士的景仰之情,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
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
(二)探索大学思政课理论“灌输”
模式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一方面,必须提高现有教师的讲课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探索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机制,探索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1.探索“浅入深出型”理论灌输模式。
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时,大学教师一定要寻求与社会实践的契合点,把握理论核心与实质。从社会实践与学生自身的问题出发,“浅入深出”地阐述理论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关心理论的积极性。对于那些与社会实践出现的矛盾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矛盾形成的原因,探索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特点,总结理论的科学性。要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难点,结合理论分析,既容易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兼容性,也能提高理论的可行性,增强课堂的教育效果。超级秘书网
2.完善理论灌输的“多样化”课堂模式。
大学教师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的转换,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模式、实践方式等。但多样化的基础则必须把握教学的主题,把握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把逻辑主题讲解透彻。
3.探索案例与理论结合的“度”。
针对大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特别是政治理论枯燥无味的特点,我们最好选取适当得案例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有助于理论的把握与理解。但在案例选取的过程中,一定注意典型性,注意案例分析的方法。
一、 案例呈现
L是个会学习、爱学习的小学生,从进入小学至三年级期末,各门功课均名列前茅,数学成绩尤其突出。数学老师让其担任课代表,她也愿意做老师的小帮手,因此在班中逐渐树立起较高威望,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但从四年级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她任性、固执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不愿在学校吃午餐,让新任班主任着实大吃一惊!出于好心与关心,班主任主动与家长沟通,想帮助她改正这一不良习惯。可是,矛盾由此而生,以至于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大大出乎大家意料。
第一学期,与班主任由此产生纠葛后,她开始讨厌班主任,讨厌上语文课,直至发展为讨厌学校。第二学期,出现厌学现象,在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勉强来校学习,但开始表现出行为过激,经常与班主任顶嘴,常用怪言怪语来挤兑同学,有时还打骂同学。班主任感到压力巨大,有些束手无策,于是求助于家长,但她听不进亲人的任何劝导。学校领导也出面调解,与老师、家长多次商谈,甚至想请她尊敬的数学老师出面劝导,但其自尊心极强,不愿与数学老师面对面谈心。数学老师与家长也多次面谈,商议如何尽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一难题。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期中考试后她死活不肯来学校上课,宁愿辍学在家,吃吃玩玩睡睡,父母亲、外祖父母为此忧心忡忡。
辍学期间,她父亲非常着急,总是给她讲道理,她不但听不进,还顶撞说:“平时不管我,现在谁要你管我?”几个来回以后,父亲气急了,狠狠地揍了她一顿。她当时表示要改正,但过后又故伎重演。母亲平时与她较为亲近,她也相对服从母亲的管教,可这一次,却不听母亲的好言相劝,为此母亲也动手打她一记耳光。外祖父母看她辍学在家也烦恼,常劝她几句,不料她不仅不领情还与二老对着干。后来大家只能顺着她。
其实读一、二年级时,L也时常不吃午餐,她父亲曾几次请求老师帮助改正其不良习惯,前任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还想方设法劝说其吃饭,但她相当固执、任性,所以并未真正找到解决办法。
她父亲还曾委托自己的一位同事(与他女儿蛮投缘的)带她去心理援助中心,她发现苗头不对马上逃跑了,其父非常无奈。此后L持续抵触,一直嚷嚷“父亲是大骗子”,咨询非但没做成,反而雪上加霜。母亲提出换个环境,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其父亲不同意,认为孩子将来升学,要适应不同的学校班级环境,这种办法只能解决一时,解决不了根源,此建议只好作罢。
临近期末考试,她在父母软硬兼施下才来学校上课,但她到校后,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做完考卷立刻逃离教室。由于其在家也翻看书本,各科考试成绩还是名列前茅。
二、 分析诊断
L的厌学情结里有着复杂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家庭环境复杂
经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她的父母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常年拼搏于职场,把她从小交给老人抚养。L由于自小体弱多病,老人比较娇惯她,于是从小养成了不良习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习惯对小孩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她母亲是一个80后独生女,虽然知道教育孩子要注意些什么,但由于三代人居住在一套房里,想管教时,总会遭到老人的阻挡,孩子见有人撑腰,于是更加不服母亲的管教。而父亲因平时工作忙也疏于孩子的管理。
L在幼儿时期属于敏感性体质,存在注意广度及选择性差、养育麻烦等问题。在入小学学习前后,就有情绪焦虑和学习情境的适应等困扰,可以说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唯学习成绩观念偏颇
L的父母亲都是通过高考改变了的自身命运,特别是其父亲,从外省偏僻农村考入上海名牌大学,从而有了现在的工作,因此他俩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挺高,很看重学习成绩。
家长只强调学习成绩突出,不注意培养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德育方面存在欠缺,最终培养出一个“跛脚”的孩子。而学校也因为孩子的成绩优秀而评她为优秀学生等,无形中更凸显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对于L来说,做人和保持身体健康相比学习成绩一点都不重要,常有抵触情绪,如若再给她施加外力,提出“过高的要求”,那她就不得不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辍学之道了。
3.学校处理问题粗糙
作为一个新班主任,要尽量多地了解学生的秉性、优缺点以及家庭背景等,这样一旦碰到棘手问题,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事半功倍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家庭在个体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早已在家里形成,教师是无法通过较短时间改变的。
班主任在管理L吃午饭的事情上压力很大,出现失眠、焦虑和烦躁等心理问题,于是求助学校领导。但领导建议的说教批评根本不起作用,反而引发她强烈的逆反心理。慢慢的,她变得灰心丧气、郁郁寡欢,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后来竟发展到常与班主任顶嘴,骂老师脏话,破坏上课秩序等。虽然期中之前她仍去上学,但只是敷衍家长而已,她自身对学校、班级已经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和恐惧情绪,那里给她带来的主要是痛苦和恐怖的体验。所以,只要有机会、有可能,她便渴望逃离学校。
三、 应对策略
1.适当改变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三岁以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父母责任重大。现在,L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为人处事习惯,如不尊敬长辈和老师,说话随便,自私自利,不能正常食用三餐等。父母现在要介入,必须从日常生活琐事着手。
家庭结构简单化导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的封闭性和单一性、替代性等问题[3]。L的父母亲要正确使用教养权,千万不能让祖辈随意干涉教育,甚至代替行事。虽然现在开始有点晚,但还有时间。之前,孩子与母亲较为亲近,但父亲从现在开始一定要介入她的生活与学习,给她言行上的影响,如可以带她去自己的家乡看看农村的儿童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又是怎样与老师、同学相处的;带她去自己的单位看看到底父亲在忙些什么,创造更多与人交流的时空,从中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
2.落实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家长和教师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只有具备正确的育人观,才能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平时要善于培养、保护、利用已有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其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意志力。
在日常学校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德育教育活动应该增添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欣悦接纳,从而让德育教育活动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家长和老师要多给学生鼓励性、赞誉性的积极暗示,要注意教育的艺术性,学会冷处理,避免矛盾被激化。
对于L来说,应当给其设置一个恰当的做人目标,刚开始目标不要过高,否则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目标太低则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目标要明确为中等难度,可以近期达到,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都不能施加过大的压力,而应给予不断的鼓励和帮助,切忌因一时的反复就失去信心。
3.建立适度的学生诉求管理机制
教师要从关心爱护她入手,主动与她交朋友,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思想上消除心理障碍,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她,使她体验到集体的温暖[5]。
此外,学校通过心理教师的日常指导与参与沟通,或者通过邀请外来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咨询,可以使她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厌学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减轻心理压力[6]。开展正常的日常沟通和心理疏导工作,保持听取学生诉求的常规渠道,完善学校管理。
总之,学校与家长要携手合作,纠正和克服L的“厌学”情绪,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要因势引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加强情感沟通和心理疏导,使厌学的她消除心理负担。通过齐抓共管,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7],帮助其重返校园。
四、 采访后记
经过学校与家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孩子身上有了许多的变化,变得阳光开朗了,逐渐恢复了先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来到学校就读,看到老师也能说声“老师好”,她与班主任彼此也能相安无事,但愿她从此“学习做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后的路走得更顺畅。
小学、初中、高中是人的生命历程中三个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初中是最关键的阶段,厌学可能会在逆反的青春期阶段产生。对于家长来说,L小学高年级阶段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不能不说是幸事。这样可以让她的父母提前认识到,除了关注孩子的各科学习,更要让孩子树立责任感,从而为她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并体验到关爱学生心理健康(也包括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机制[8],利用心理咨询室配备的各种设施,发挥学校心理教师专业特长,为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许翠,许晓旭,一个辍学案例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4).
[2] 朱小红.咨询心理学视阈下的辍学案例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 严云堂. 易子而教: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模式新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5(3).
[4] 马万华,郑真真.她们为什么不上学了?―河北某县女童辍学问题案例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5] 尹瑶芳.一个辍学生的病理分析[M].//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上下)[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6] 赵静雯,刘丽娟.论中国当代辍学青少年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科技博览,2013(37).
育人先育德,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比学会求知更重要。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优良品德的人,再传授广博的知识,锻炼健全的体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拥有3 000多学生的嫩江县第二小学,更应该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抓好德育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干部等组织的作用,建立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网络,在老师中实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在学生中倡导“兵管兵、兵教兵”的自我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践行尊重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全校师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一、师德师风――德育之花的肥沃土壤
有道是“正人先正己”,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加强师生双向感情的互动,用火热的情、真挚的爱去感染学生,以高尚的师德、规范的言行、渊博的知识不断地去影响学生。用我们学校何华校长的话说就是,我们都要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很多矛盾就会化解在萌芽之中。我校要求教师们眼睛向内看,加强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成立了“班主任之家”,每周活动一次。组织开展“班主任论谈”、“育人心得”、“分享与分担”、“案例分析”、“法律讲座”、“教师健康心理讲座”。活动内容依据校内实际情况和教师所需而定,除此之外,我校还与教师签定了《嫩江县第二小学师德师风管理责任状》,约束老师们的行为,近几年来,我校在县纪检委、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最佳最差学校”测评中。连续荣获全县最佳学校,教师没任何违纪现象,创造了三年零上访的县内记录。过硬的职业道德水准,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信赖,生源不断增加,我校良好的师德师风也为培养高道德水准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二、养成教育――德育之花枝繁叶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行为习惯是人长期养成的,一经养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先要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及与之相配套的奖罚措施。我校制定了《嫩江县第二小学德育工作方案》、《嫩江县第二小学德育量化管理细则》、各班又制定了《班规》,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采取改革评价方式促养成。为学生建立德育成长记录袋,我们要求老师把鉴定式评语转化为激励式的评语,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领导评价”多元的评价体系,每天都有学生得到奖励卡,鼓励孩子把得到的奖卡积攒起来,周末到大队部的奖柜前兑换奖品。让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肯定”与“否定”中健康成长,心理之树能够沐风淋雨,真正做到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以后“不教”。除此之外,我校还通过班队会、课堂教育、校园广播、板报、学科渗透、互联网等渠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抓好养成教育中,关注细节,比如学习用品的摆设,坐、立、行走姿势。在教学楼内,在操场内的秩序,出操、升旗、进出校门的礼仪等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同时,学校依据《细则》进行检查,形成班级之间的良性竞争,每周评出德育示范班和德育标兵班,周一升旗时由班长领取荣誉牌,挂在班级醒目的位置,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适应以后新的挑战与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特色活动――德育之花茁壮成长
经典诵读,开展国学启智教育,是第二小学创造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年级都利用晨读时间诵读国学经典篇目,这时,只要你走进第二小学的校园,朗朗的读书声会响入耳畔,唱诵时犹如黄钟大吕发人深醒,引人沉思,低吟时犹如涓涓流水沁人心脾,润泽生命,我校对学生进行国学系列著作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把圣贤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修养。为此我校还定期举行比赛,以诵读、演唱、歌舞、课本剧等形式呈现,增强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们与圣贤牵手,争做儒雅少年。
上学期开学以来,第二小学大队部针对学生多,安全隐患大、行走无序的问题,提出了校内安全行走,课间楼道无声的具体要求,并与交警大队齐抓共管,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平安校园“小交警”培训活动。该项活动一开展,立竿见影,成效显著。它不仅是建设平安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管理机制和方法上的一种创新。
这一活动根据方案的步骤开展以后,学生的安全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快速增强,上放学能够主动排队,遵守规则,追逐打闹的现象看不见了,嘈杂喧哗的声音听不见了,慢步轻声,右侧单排行走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每到课间,岗位上一个个有着标准站姿,打着标准手势,镇定自若,指挥自如的“小交警”,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示了警校共建和平安校园“小交警”活动的丰硕成果。
学校领导和共建单位交警大队的同志就以后的共建工作已达成共识,在总结平安校园“小交警”活动的经验后,将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范围。让“小交警”的行为和功能走出课外,校外,影响家庭和社会成员,为创建和谐平安新嫩江增添光彩。
我校承担的省级重点课题就是《构建师生共同成长乐园的实践与研究》,有这样一句话叫:“没有活动的教育就好比一潭死水”。我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释放生命的光彩,通过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书画展、舞蹈、歌咏、讲演、体育竞赛等,在九月份开展“金秋艺术节”,使学生感到学校是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家园。
四、感恩回馈――德育之花砾果飘香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是转化问题生,转化问题生是老师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下面就谈谈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如何把问题生转化为优秀生这一典型案例。
我班有个学生叫彭帅帅。二年级我接的他,他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学校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一下课便会给你惹事。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 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
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我内心一横:我不改变你,誓不罢休!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他妈妈,通过他妈妈的介绍,原来,她因忙于和他的父亲跑长途车养家糊口,几天才能见他一面,家中又没有老人在跟前帮忙,他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邻居家度过的。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打羽毛球。打羽毛球不正是我自己擅长的吗?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羽毛球,给他讲打羽毛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羽毛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苏迪曼杯”,谈论张军等羽毛球健将。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羽毛球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就给他买药,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两个月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下课也不在是打同学,也不在教室里乱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他。
由于纪律表现不断好起来,学习成绩也不断好起来了。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课间休息,他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生。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之下,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地提高,在以后的日子里,经过老师的不断努力,他已被转化为德、智、体、美、劳均全面优秀的学生。
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彭帅帅这样特殊家庭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二、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在小学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与彭帅帅同学从交朋友做起,和他一起打羽毛球,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 ,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达标工作全力以赴。
这学期来,学校朝着“争创一流学校”迈进一大步。
首先,全校教职工思想统一,工作勤奋,都能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思想境界来开展各项工作。学校按照一流学校的标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其次,教师素质是办一流学校的关键,一学期来,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常规检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为了加快新教师的成长步伐,学校按照“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的原则(压担子:对新教师,我们大胆使用,不保守,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指路子:引导新教师的成长方向,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出点子: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实现师徒共同发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为了解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向学生作调查,从结果来看,学校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紧紧围绕“爱生、敬业、求实、博学”的教风,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这学期,学校提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共建和谐校园”的德育工作思路。
首先,学校提出要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努力挖掘课堂中的德育资源。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一线老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深入课堂听课情况来看,学校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课堂教育教学都能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经常鼓励学生,将课堂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真正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探索和创造,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快乐成长、和谐发展的乐园。
其次,学校倡导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注重自我完善。在学校的倡导下,学校班主任都能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班级教育环境,都能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能的班级管理,确定富有班级个性的班风,制定自己的班级公约,开展由学生自定主题的主题班会。一些班级实行学生干部竞争上岗,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一些班级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法,如班委轮换制、班长组阁制等。这种由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班级精神,最能叩击学生心灵,其效果远远超过了空洞的说教。
其三,学校重视德育科研,在设立“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共建和谐校园”的校本课题基础上,组织多位老师参与德育课题的专题调研,取得了好成效。
其四,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锻练学生的能力。一学期来,学校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如:学校举办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开展一些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tags:学校工作总结小学工作总结2009小学工作总结2009小学工作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三、课程改革有序推进。
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深入师生的心中,学校的课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师生们正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改工作中去。
一学期来,学校课改培训重在实效,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学校一方面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新课改培训(本学期走出学校去参加培训的老师累计达9人次),另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通过观看课改光盘、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示范教学等形式加强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通过培训,老师们无论课程理念、科研水平,还是教学素养、教学技能等方面都受益匪浅。
一学期来,学校课改工作扎实高效,教科研成绩显著。 学校课改工作开展顺利,课改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学校通过教学常规检查,学生调查,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抽查,新老教师结对考核,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得以落实。同时,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课改教研活动,帮助老师从落实课改精神、端正教学思想的高度去把握教材。
四、教师班子团结奋进。
要让老师把集体当成家,学校首先要把集体办成家,把每个老师当作集体大家庭的一员来看待,倍加关心爱护。
一学期来,学校领导班子工作思路清晰,思维敏锐,围绕“争创一级达标,争当一流学校”的目标,班子成员之间工作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形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团结奋进,开拓进取。
本学期,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老师有的跨年段教学,有的跨学科教学,有的工作量巨大,有的兼做学校多项工作,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依然保持很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经受住了考验。
共2页,当前第1页1
明德小学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人际关系和谐,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高昂,在这样温暖的集体里,大家工作心情舒畅,谁也不好意思不努力工作,谁也不能不努力工作,大家都能任劳任怨。任务分配下去,大家不分轻重,都能认真去做,从不推脱,就像集体作战一样,大家真正把明德小学当成了自己的大家庭,真正同这个集体荣辱与共。
五、校园环境日益优美。
优美、洁净、靓丽,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师生们,每天心情都是愉快的。学校各功能区布局合理,景观和谐,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给人的是一种赏心悦目,催人奋进的感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将逐步改造厕所、澡堂,使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发挥。
一、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计划先行。
预备周,根据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就各学期工作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各学科、各年级组再依据校级各类计划制定年级、科组计划,各教师则依据科组、年级组计划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各级各类计划制定时均做到有内容、有时间、有专人负责,有措施要求等,实现了计划的层层细化,提高了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教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双周备课,单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学进度)。按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1 2 3 4 5 6 7 8 9
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进行评改。数学各年级组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一年级组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设计了制作拼图等实践作业;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后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5、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二、开展富有英才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1、开展各种讲座,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兰校长亲历亲为,2006年以来先后数次为校内教师作讲座,专题有《感悟》、《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世界观》、《再谈人生感悟》、《谈人生观、教育观》等等。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观看各种讲座,2006年以来学习先后组织老师参加了省培训院伍冬梅、宋涛老师关于师德师风的讲座,谢立可、邢建军、杨明丽、胡兰滨分别在科组中进行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的解读等培训,杨明丽、陈慕贞老师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方式的变革与解读》的讲座,组织教师观看了《忏悔录》、蔡礼旭的《幸福人生》及许宜铭的《生命的灵洞》等主题录像。各种讲座既丰富了老师的理论修养,又净化了老师的心灵。今年上半年,我校全体教师参加全省师德师风考试均获优秀成绩。
2、开展“读书节”、“主题教学节”等系列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节”和“英才杯教学节”活动,读书节活动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游园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才智。“英才杯教学节”活动,在活动中三大科组围绕着自己的主题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每个教研组推荐6位老师上课,上课后教研组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专题小结。同时,注意引导教师思考和探索教学与评课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与合作,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12月中旬,我们还将承担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3、开展集体备课和 “一课多上”活动。遵循校本教研“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设计——再行动——再反思”往返循环的模式,开展“一课多上”活动,集体备课、在诸多教研教学问题中选中一切入点,形成同一课题,促使不同教师对同一研究载体进行不同研究,提出各自看法,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听讲座系列活动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不仅在校内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听讲座等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讲座则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科研型教师群体初见雏形。
5、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师徒、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7、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活动
《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学校设有两间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室,分低、高年级各配有近 20套,每套65册左右适合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有语文老师开发指导。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课外阅读知道的策略;提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多书,构建“书香校园”文化,让师生们从真正意义上体验我们的校训——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
9、开展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
论文、案例、教学故事等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于是,学校集二者之功能,举办第五届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成立了语文、数学、综合三大评委组,各评委组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文本审阅、评议的做法,先根据个人标准各自评分,再结出论文所得的平均分,最后根据分数高低评出名次,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从这届论文等评比可看出:①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课改理念较丰富。大部分论文以课改论题为主,根据课改理念去反思自己教学中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有益尝试,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述充分,论据充足,行文流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②文体多样,能体现我校教师学习、体验的多样化,除大部分为教学论文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等。③与实践结合很紧,说明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大部分论文所举例证,皆是教师们教学实践中案例。④不足:A、有的论文论点过多,论述空泛。B、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完善。C、有的论文选题陈旧。D、有的论文有感而发,但感触不多,篇幅不够,陈述不清。
1 2 3 4 5 6 7 8 9
10、学科竞赛系列活动
按计划,今年上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五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三大组对本届赛事高度重视,从计划到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做了周密的部署;从组织指导到组织竞赛,做了大量工作;从命题到组织评卷、评比,做了无偿的贡献,为学生施展个性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挥学习导向功能提供了平台。
本学年,除校内学科竞赛外,面向校外的学科竞赛还有海口市小学生各类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诗朗诵比赛、小学生文艺汇演、“六一”少儿画展等。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教导处及相关的教师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也都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好成绩。
三、帮扶、支教活动
1、亲临指导、示范带动
在工作繁忙,师资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校依然委派谢立可副校长和三位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支教,谢校长具体对三位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给高林小学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同时还亲自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两节示范课。其他三位老师除了在该校正常的担任教学之外,几乎每月都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观摩课,符娴、陈毓洁两位老师还在大致坡镇中心小学为该镇教师各上了一节观摩课,把新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高林小学和当地的同行,受到了当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1 2 3 4 5 6 7 8 9
2、教研资源优势共享
四、研训成效
1、教师技能稳步提升
2、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培训,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何梨香老师参与海南师范学院初教系的“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已结题,我校的实验工作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1 2 3 4 5 6 7 8 9
2008年承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也在实验研究中,将于明年7月份结题,。最近,我们又申报了三个课题,其中《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已通过省级审评,报送国家课题组审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也通过了市级审批。
面对我校取得的点滴成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仍清醒地知道我们还需要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断努力。我们坚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全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立足本校实际,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走出有英才特色的教学之路!
2011年的思考与展望
2011年,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五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开发具有英才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着重抓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国学文化课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4、上半年办好第三届“读书节”,第五届英才杯“教学节”;下半年办好第二届“童话节”,努力大造英才的品牌。
1 2 3 4 5 6 7 8 9
5、着重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抓好原有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富有活力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握笔习惯”、“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五个课题的基础上,再开展以下几个课题的研究:“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和资源库的优势,借助这些资源来进行课题研究。
【关键词】师爱 情感渗透 心理保健 学生人格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6-01
一、论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渗透的意义及重要性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的情感。如今,社会已发展到了21世纪,民族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民族的前途。因此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教育的四大支柱来看,它更多的是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得、情感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我们每个人更好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我们需要加强情感的教育。
二、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渗透的方法
1.关心、爱护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感到悲观、失望、心情苦闷。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爱的需要更切近、更强烈。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班主任成了他的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热爱学生是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教师只有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严中见爱。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是通过严格的教导和训练体现出来的。
2.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做人的资格。班主任尊重学生,就要建立和保持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不抱偏见,坚持客观、公正、发展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就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能抓住学生的消极方面不放;就要在学生犯了错误或对班主任有所抵触的时候,勇于接受学生的正确意见,以学生为师。特别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教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更不允许教师休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如果那样做,就不仅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还违背了《教师法》。
3.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班主任尊重学生重要的是平等、公正地对待“差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堕”、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而不严,学生成不了才;严而不爱,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严格之水只有渗入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这是由国家教育方针确定的。真正要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靠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来进行。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这些品质正是教师教育学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
三、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渗透要注意的事项
学校作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有无可推卸地完成这项长期地的思想教育任务的责任,但种种现象显示当今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仍显得成人化、模式化、实效性差的严重问题。下面就本人班主任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班主任的情感渗透教育应避免成人化、模式化
初中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个体,如何使学校德育教育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接受特征,使德育教育更易于学生接受,现在政治课本的某些作法值得提倡和应用。比如,教育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淡尝即止,半途而废。可以用一幅漫画,让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再给以“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就会使枯燥、程序式的德育教育生动形象起来,这种方式即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到“口能言”的自信心等与面其教育效果自然优于成人式的说教。
2.班主任的情感渗透教育应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都会造成每个学生在个性上的差异。使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兴趣。班主任在情感渗透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德育方法运用中注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3.班主任的情感渗透教育宜“疏"不宜“堵”
现代传媒工具给人们带来各式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小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而吸收新鲜事物很快,往往易受不良思想影响,上网成瘾,看各种不良书籍等正是中学生中最严重,也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屡“惩’’仍不能“戒”。德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并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开展相应地健康的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等多种活动,既能吸引学生加入到德育教育当中,又让学生体会网络的正面作用,从而正确认识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