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时间:2023-06-06 09:3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第1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08-02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已不容小觑,劳动岗位和就业人数比例失调,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时代热潮。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努力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对此,我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中长期目标上,提出要努力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因此,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内涵理解为: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促成学生能够创办自己的小微企业或者公司,这样既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岗位,其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业。而广义的内涵则理解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拓性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具备创业的基础知识,还具备创新开拓的意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其不仅具备创办企业的能力,更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开拓创新、创造更高的效益和价值,其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个体成为创业型的人才。因此,在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解上,我们更应该从广义的内涵去理解,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得创新创业型人才即使在短时间内不一定创业,也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自身价值。这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社会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下,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狭义的理解上。尤其是许多高职高专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培养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指导学生如何开办企业,一时间校园里学生做老板的现象不断涌现,并盛行各种考量学生创办企业策划书的竞赛,但这样的定位过于狭隘,使得学生以企业是否开办成功为能力的认可,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内涵。

1.创业成功率低。创业教育在我国开展了多年,但是高校大学生运用到实践中的少之甚少,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在岗位中依旧缺乏突破创新,在创业的实际运用上成活率低。仅以2014年699万高校毕业生为例,在商贾云集的浙江,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4%,其他地区更是字1%左右徘徊,而西方普遍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都在20%以上,并不断在技术上别出心裁、革新变旧。这不得不引发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

2.创业教育模式趋于统一,特色不突出。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我国不断学习国外的做法,与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的创业模式仍然是符合发展趋势的,即朝着全校模式的方向不断发展。但从整体上,我国的创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层次不一,模式的统一性使得各校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拓创新,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系统性指导。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上,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信奉教条形式主义,缺乏课程阶段性的实践和提高。另外上课的教师多数自身都没有创新创业,只是经过短期的课前培训,就上岗上线进行创业授课,缺乏丰富的案例教学和经验指导,更不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使其变成课程知识的搬运工。课程的形式也多是选修课为主,缺乏统一的授课标准和考核,效果不明显。

3.以活动、竞赛为驱动开展创业教育。从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模式来看,其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开展校园活动或者竞赛来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学生对创业的重视。以清华大学的“挑战杯”作为创业活动的伊始,各个高校都竞相开展了创业比赛,如某省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某市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某校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等等,但多数高校通过该活动展开创业教育是敷于表面,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甚至许多校级的比赛其组织形式都是通过学生社团发起的,缺乏深入的指导和实践孵化。

4.校团委成为了创业教育的主要组织机构。最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其主要组织机构大多数是高校的校团委。一方面校团委管理学生社团,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另一方面作为校团委,对学生创业就业的支持也是其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责。但是高校将如此庞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刀切给行政职能部门,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又何在呢?如此只会使得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教育研究,缺少专业性的指导。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1.明确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要想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首先要明确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准确,才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那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应走出狭义的定义,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创办企业,还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不仅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还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我国构建创新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如今的创业时代不单是需求创业人才,更需求的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俗话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创业人才只是暂时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创新创业型人才则以发展的眼光提高自身创新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价值,有益于社会经济的活力。因此,高校必须明确目标,转变教育模式思维,以创新创业的理念去指导学生,深化创业教育,突出特色,采用适合学校自己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在组织与管理上做到保证,在课程与实践平台上有机地结合与开放,并针对创业教育进行评估,做到质量上的监督,才能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同时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校内资源的整合和协调合作,也要求校与校之间,校与企业之间,做到充分地沟通与合作。政府要给予创业教育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社会给予创业教育学校资金捐助和环境,企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

2.配备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核心区别在于其组织和管理,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运行的关键和前提,有什么样的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自然会呈现相应的教育模式,其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看,其主要组织机构大多数是与学生社团密切相关的校团委,还有少数是将组织机构归于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务处。但无论将其归为学生活动还是课堂教学都是过于片面的,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其既需要能积极调动学生参加,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也需要深入课堂教学,深入研究,其兼具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需要将其独立出来,配备专业的创业师资团队和资金支持,由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从软硬实力上来全力支持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层次化。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除了明确目标,配备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外,在课程的设置上也要注意层次化,毕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丰富性、针对性的特点。目前来说,除了开展活动竞赛等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还以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形式来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在哪个学期阶段开设创业选修,哪个学期阶段开设必修,各自针对的主体以及两门课之间的内容如何权衡贯通,都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切合实际,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所区分,层次设计。在纵向上,针对高职高专和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支持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积极创业,采取聚焦模式来进行培训;针对研究生群体,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挖掘可以培训大专、本科生创业教育的人才,当然也支持其创办公司,侧重点与高职高专、本科生不同。不仅如此,在横向上,创新创业教育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应有所差别。

4.扶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教育,因为创新精神和创业与否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很难掌握的,虽然现在显性课堂教学采取了很多创业游戏,但这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还是差之甚远,需要通过实践性的教育将其锻炼出来。纵观现今高校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多表现为“大学生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者是校企合作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实践,这些平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但是尚不能让全部大学生系统地实践体验创新创业。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创业教育的平台上实现体验式的学习,是目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的真实创业体验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创业实践平台可以是真实的创业体验,也可以是虚拟的创业体验。无论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经历还是虚拟的创业经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一经历中有所体悟,有所激发。

参考文献:

[1]袁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第2篇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专业的影响

(一)改变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

会计学专业一直是广大学子追求的热门专业,传统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践和应用能力比较欠缺。近些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社会企业往往更倾向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对接,与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职能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的传统功能发生了改变,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仅是为会计学专业学生讲解如何制作会计分录,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等,而是需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大学生如何使用海量、有价值的数据,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行为的分析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会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

(一)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会计类大学生数量大量增加,我国经济结构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会计人才劳动力供大于求,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竞争压力尤为突出。因此,通过培养会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于缓解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数据时代,我国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复杂化,促使会计行业处在理论、观念、方法等巨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进而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创业者,但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所缺乏。另外,会计岗位在不断转型,传统的会计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会计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对会计人员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会计学专业创业者的竞争力和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潜力,从而为会计岗位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人才。

(三)推动学科建设

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已经由会计电算化时代进入到了会计信息化时代,对现如今会计行业的现行规则,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是一种挑战与创新。所以会计学科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应该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涉猎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领域学科知识,以及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互联网经济领域的知识。因此,要在传统会计学教育中渗透融合其他领域知识,并且随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打破以往单一的知识壁垒,推动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教育科学决策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大的区别在于采集来源和应用方向。传统数据信息采集是在大学生知晓的情况下,对大学生整体的学业情况和对学校以及教学满意度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的采集并进行分析;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细微表现,然后将每个大学生的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便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很多疑问。大数据技术能够采集庞大的数据信息,然后将数据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和评价分析,使用者将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优化力,最终实现精准决策。

(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与传统教学管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数据时代的教学管理能够将教学、课后辅导和一些行为学习进行反馈。会计类大学生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随地收集学习中的双向反馈数据,有针对性的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高校教师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用“经验值”来准确衡量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现的越好、越积极的大学生,经验值越高,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课堂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教学效率。大数据技术也将教学管理与业务流程完美的结合,让教学管理更加灵活智能。例如考勤签到流程,传统的方式是教师根据点名册逐个进行点名,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画个图然后点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点名,缺课情况都一目了然,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三)整合创新教育模式

大数据时代,开展了很多线上教育平台,如慕课、蓝墨云、易班等,这些教育平台,能够记录大学生每次浏览频率,学习的时间,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从而对每位大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跟踪,揭示大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学习成效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将会创新目前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知识单向性教授给大学生。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高校教师转变成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授大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只是传授给大学生多少知识量。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教师与学生沟通更顺畅,使教学变得轻松、有趣、简单和高效。大数据时代,能够让高校教师方便真实的获得每位大学生的学习信息,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

(四)助力创新教育转型

大数据技术不仅仅是教师教授和大学生听讲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效地激活了会计类大学生的本科教学研究,营造了师生互动的对话氛围;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与教师授课相结合,丰富了教师的授课手段,也增加了会计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随时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大学生们要借助于手机,可以认真抢答,或者分组讨论形成将结论上传,或者开展互相评价;整堂课下来,师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大学生们都拿着手机,但是没有走神的机会,因为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大学生们要不停地跟上教师的节奏,才能完成课堂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网页投屏及时将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反馈出来,当然也没有哪个学生愿意把自己课上开小差的情景被曝光,因此,课上都会认真听讲,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教育转型。

四、大数据时代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一)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大数据时代,谁善于驾驭,谁便智珠在握。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高等学校要及时调整思路,提出以高等教育与大数据教育融合为方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融合,创新构建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体系。利用大数据信息深入调研分析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复合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专业实训、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来提升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根据社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校企协同和订单培养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大大提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创新是教师的生命与灵魂,但大学教师还要有责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己任。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只有把创新创业精神同教学创新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和推动,创新创业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热情才会不断地迸发出来。只有重视创新创业型教师培养,才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撑。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管理,汲取实战经验;建立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人才库,由创新创业教师定期指导大学生进行学术科技竞赛,并结合创业大学生职业目标设计开展创业教育。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高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积极适应大数据时展现状,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向更多的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战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能够整合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例如创新创业教师精心录制与制作的教学视频和教学PPT等,以及从网络上整合的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供创新创业大学生下载学习,将有助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蕾.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慧校园方案设计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5):181.

第3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创业;策略

一、前言

学校有着培养并且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责任,而现如今我国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最大,但是我国现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显得略有不足,所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就成为了现今急需处理的事情。所以本文将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一系列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应对策略,最终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

现如今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毕业生数量已经大于相关就业岗位的数量了,尤其是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数量远远大于专业对口的职位了。而一部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工作问题,如果创业成功还可以解决其他人的就业问题。所以说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可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数量,从而可以对现如今毕业生数量大于就业岗位的现象予以缓解,这将会对我国进一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教育理念的优化

我国以往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很多学校都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这一点在工商管理类的大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现如今很多工商管理类学校都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却轻视了对于实际运用的教授,例如不少学校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只会教授一些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而不会教学生如何在实际企业或者机构之中灵活开展管理工作。这就使得大学生们思维变得僵化,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更加薄弱。而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将会有利于对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改变。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能力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国高校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身能力。这是由于想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就必须要舍弃以往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的灵活,而且创新创业课程也会有效的激发大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三、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的相关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工商管理类的大学生虽然开设了不少经济类或者管理类的课程,但是由于一些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实际意义。通过对于多家高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很多学生自身素质欠缺,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就是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之中就是出于混日子的状态,他们往往只是去上课而不去听课程内容,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与创新创业的追求越来越淡。第二点就是不少学生由于社会就业的压力日漸增强,而工商管理类学生想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且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他们就更加关注学历提升以及证书考取这方面,至于创新创业这方面由于风险过高往往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中。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相关调查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现如今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三点。第一点就是很多学校的教材由于更新问题都显得太陈旧了,书本之中的一些案例以及理论知识等等都已经无法运用进行现今企业之中。第二点就是课程内容过于狭隘,很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依旧还只在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但是现实情况表示现如今仅仅只学习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第三点就是部分拥有课外实践的学校对于课外实践也不太重视,往往都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正是这三点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为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进行创新创业。

(三)教师队伍因素

想要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合适的老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如今很多学校的老师缺乏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这是由于这些老师自身不具备这些要素,他们往往上课的时候只会捧着课本进行讲课,对于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以及创新缺乏研究。而且部分学校负责实践教学的老师也只会根据教案讲解,而无法结合自身来教授学生,这样一来就更加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了。

四、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上文之中曾经提过,我国很多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对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造成了影响。所以想要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素质就必须先让他们对创新创业感兴趣并且深入了解,这就需要学校时常根据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特殊性而进行讲座、授课、实践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因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才是提高创新创业素质的重中之重,毕竟如果学生自身抵制,那么其他因素改革的再好都是无用之功。

(二)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想要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的创新创业素质就必然需要培养出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因为只有这些教师了解如何创新创业才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尤其是以往工商管理类专业都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就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这些创新型教师就不会再仅仅进行理论教授,他们会结合现如今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等进行授课,这对于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于现今课程进行改革

根据相关调查对比已经非常清楚的发现现如今的很多课程已经不适合用来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的创新创业素质了。首先需要学校对于学生的书本定期进行更新,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往往很多新理论、新案例都具有时效性,一旦过了时效效果就不太强了。其次就是要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让大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到该专业现如今的发展情况,而且这些实践课程也可以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进行有效的激发和提高。

五、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来帮助高校进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经过研究分析,本文针对学生自身、教师队伍以及课程这三点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三点也是现今很多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最后希望本文内容不仅可以帮助我国学校进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也能够为今后同类课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树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0-71. 

第4篇

关键词 校园环境 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14

Abstract The campus is the main venue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and development 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ociety,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 campus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carrier.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campus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Key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culture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教育部强调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高校也开展了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校园是大学生发展的主要空间,校园环境包括学习、生活、卫生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便利。学校方面给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作用。校园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实验工具,学习的氛围,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校园为自己发展所带来的便利,积极发展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20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提出总体目标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学校也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普及创业知识也鼓励学生创业。学校也应更加完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更好的发展自己,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

1 实验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的实验课存在许多问题。理论课没有掌握好,没有及时去复习。实验课很迷茫,课前也不懂预习,造成许多知识不懂,被动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很差,学生也得不到锻炼的效果。笔者认为学生要端正态度,摆脱那种“高中毕业后就可以好好享受大学的自由生活”的想法,大学生要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做打算,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压力紧张,社会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所以大学生要利用好实验课在老师的指导下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理论课是实验课的基础。充分的掌握好实验课,就要学好理论课的知识。有些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是不同步的,实验课前要注重预复习,上课前可以大概的知道所要学的知识,知道要接触的器材。在课堂上注重操作,在操作中锻炼动手能力动脑能力。

理论课是实验课的基础,重视学生实验课的同时也要强调理论课的学习。针对笔者的经历,发现理论课堂存在一些问题。如今许多大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的学习,课堂纪律散乱,学风差。课堂玩手机,趴台睡觉现象严重。教师授课速度过快,课堂内容多,PPT播放速度快,学生跟不上老师的速度。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老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

学校应整顿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让手机远离课堂。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一系列课堂规章制度,约束课堂手机现象。①如加大课堂巡逻,经过多次发现课堂玩手机给予学生一定的处罚。授课老师也应提醒学生远离手机回归课堂。设置“手机收纳袋”,要求学生上课前上交手机,课后再归还手机,这种做法也被许多高校采取。②老师转变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以问题或者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言权,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PPT点明重点,重点内容放慢速度。学校应该加大课程的课时,减少每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吸收。

虽然实验课也采用了分组,但是每一个小组的人数还是很多。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上系解实验课时,一个小组的人数比较多,围了一圈又一圈,老师讲解标本时,小细节部位是看不到的。采取小班教学有力于学生充分的利用好实验课,如每个老师带10~20个学生。

2 多层次开放实验室

虽然学校也开放了实验室,但是实验室开放不全面。开放的实验室只是为搞研究课题的同学。目前搞研究课题的同学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同学也是需要开放的实验室。搞科研是很辛苦的活,并不是很多同学愿意参加,开放普通的实验室也可以给大学生带来锻炼的机会。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从高中到大学,从一个校园到了另一个校园,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的校园有许多先进的实验器材,许多高中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高中注重理论忽视实验,实验室的许多器材也是大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使用起来比较陌生。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去接触各种实验器材,激发实验兴趣。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做实验,有时会失败,如果实验失败了又重新做的话就会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实验课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一个不成功的实验,学生收获不到成果,积极性会下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锻炼。由于实验时间的不够,有些学生会直接抄袭别人的实验成果。如《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测定》,老师要求同学把观察到的微核细胞拍照发给老师,有些同学实验失败,直接用其他同学的标本,导致老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会有所偏差。所以学校应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收获成功,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一些实验,从中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开放实验室的同时也要保护实验设施。学校成立实验室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由学生组成。学生要做实验时可以向管理小组申请,管理小组审核同意后为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器材。学生实验结束后清点器材,如有损坏或者丢失,学生要承担一定的赔偿。为了避免实验者滥用实验材料,学生可以自行购买。市场上买不到的材料,学生向学校申请购买,学生也要付一定的费用。

经调查,开放实验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也得到了提高。③

3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另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式。学有余力的在校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撰写实验报告、成果交流等工作,④大学生从中可以提前接触科研。近年来我校也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让大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有科研精神和考研志向的同学可以加入导师班学习。大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也很多,他们把业余时间花在科研上,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做实验。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也可以锻炼自己,激发创新思维。搞科研是一个辛苦的活,大学生从中也可以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学习,实验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实验结果也比较真实,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几个同学做一个实验研究有一个或者两个老师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实验。科研成果是要以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导师班中写论文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文采。本科生的知识面还是比较窄的,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懂的知识,他们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到图书馆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到大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力,也可以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立项通过的课题,学校也会给予一定的经费,这对激励同学和老师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学校也应鼓励更多的同学老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加强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科研的作用意义,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平台去展示自己。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引导作用,⑤所以学校要高度重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培养科研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4 创新创业组织

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分层次管理。学校社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让大学生可以一起探讨创业。社团成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很多的学生知道创新创业协会的宗旨,壮大协会团队,壮大校园创新团队。协会定期举行创新创业比赛,让大学生加入到创新的潮流中来。在参加各种活动中,学生也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对创业的向往。

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许多协会的指导老师很有压力。一个老师指导几个协会,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应由专门的老师指导,指导老师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协会中。老师多关注协会的日常情况,为协会的发展献言献策。指导老师可以多参加协会学生管理者的例会,听听协会发展的情况。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工作更积极,学生体会到学校的重视,老师的重视,更多学生会相信这个团体的实力,更多的学生愿意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

学校应经常组织成员与其他学校的创新团队交流学习。深入了解其他团队的发展优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邀请创业成功者给学生授课,为学生讲述创业的经历,如何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创业的榜样,才会有创业的动力。

5 结语

大学是学生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校园里,充满年轻活力的群体,在这个特殊的场所全面发展自己,可以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基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更加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注释

① 董振华.浅议手机对高职院校课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58-61.

② 詹志华,董皓.高校思政课堂手机媒体管理策略审思[J].教育评论,2015(11):90-94.

③ 刘景艳,张伟,李玉东.基于开放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166-168.

第5篇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来指导,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再结合高校自身能提供的理论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条件,应用型高校宜建立横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横向目标体系是从创业教育的内容角度来划分的,包括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三大目标。

1.1创新创业知识是理论基础

创新和创业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创业,而创业为创新提供了实现的平台,创业的实质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过程,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应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起来。关于创业知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根据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来评价自己是否适合于创办企业,适合创办什么样的企业;如何产生一个好的企业构思,并检验自己的企业构思是否切实可行;学会市场评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方案;让学生知道创业团队由哪些人员组成,并学会如何组建高效的创业团队;学会选择企业的法律形态,并掌握企业应该履行哪些法律责任;使学生掌握企业启动资金的类型及其预测方法;学会制定产品的销售单价,预测销售收入,学会制定销售成本计划。这样,才能准确知道企业是否在盈利。

1.2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保证

高校创业教育应以学生创业能力的拓展和提高为核心,因为创业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更是成功创业的有力保障。应用型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尤其要注重创业能力的拓展和提高。

1.2.1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自愿组成创业团队,创业团队成员要有共同的创业愿景,个性要相融,技能要优势互补。以创业团队为单位模拟一个创业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体验成功与失败,一起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这种模式体现了“教、学、做”的结合与统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2.2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经常给每个创业小组下达相关任务,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在创业课堂上,学生是主角,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以培养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1.2.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业最重要的资本,创业者应不断自我挑战,不断追求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为创业注入活力。创新教育旨在传授学生多种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可以特别设计真实的创业故事分析环节,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站在创业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在创业过程中所采用的创新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2.4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书面的创业计划书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较好方法,要求学生以创业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书面创业计划书。教师要针对各小组的模拟创业项目进行个性化辅导,通过制作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创业计划书,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1.2.5打造学生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创业团队中各成员分别担任CEO、财务总监、市场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管理角色,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角色轮换,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切身体会创业者应具备的领导和管理才能。指导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领导和管理才能。

1.3创业精神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创业精神是一种突破现有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寻求创业机会的行为。创业精神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与教育而获得,通过针对性的创业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和应对失败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培养创业中的自信心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等。

1.3.1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学最重要的基础在于如何发现机会、评估机会并利用机会。为此,对机会的识别成为创业课程的核心。

1.3.2应对失败的心理素质创业暗藏很大的风险,创业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因此,在创业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失败的可能性,如何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等。学生要意识到企业处于复杂的经济大环境下,国家制度的变迁、经济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发明既给新创企业带来各种机会,也给新创企业带来生存的压力。为此,应特别提倡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分析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1.3.3保持良好的心态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给创业者带来焦虑、悲观、自我怀疑的不良情绪。应用型高校应开设相关的创业心理课程,帮助学生排解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压力的挑战能力。

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一方面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依靠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要将相关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创业实践活动为抓手。应用型高校都建设了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因此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依托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个平台。例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全校上下多举措、多途径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氛围,不仅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还投资兴建了多个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应用型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举办创业讲座

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走进创业课堂,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在讲座之前,校内创业教育课程主讲教师要与讲座专家充分交流,共同拟定讲座提纲,以便专家在讲座的过程中把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创业实战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校内外授课一体化。

2.2组织创业规划大赛

应用型高校可以举办创业规划比赛,让学生加深对创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创业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目的,让学生施展创业才华,放飞创业梦想,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每年都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创新创业规划大赛,参加比赛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以模拟的创业项目为背景展示PPT版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包含项目概述、项目创意、市场及竞争分析、营销策略、赢利模式、财务状况、融资方案、经营管理方案等内容。

2.3开辟创业孵化基地

应用型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设法为学生打造创业实践孵化基地,以创业基地的规范运作来促进企业孵化。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与多家企业合作,不仅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还专门投资兴建了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中心,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一批优秀项目入住“三创”中心。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要求入驻创业基地的创业团队进行准公司化运作,在创业基地孵化、孕育一段时间之后,鼓励和帮助那些已经具备参与市场竞争实力,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正式注册为公司,开始市场化运作。

2.4校外创业拓展实训

带领学生到校外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拓展实训。拓展实训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如参观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接受企业安排的创新创业培训,由企业负责人讲述他们的创业历程,与企业负责人现场交流互动等。实训后续辅导工作由校内主讲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完成,包括布置相关的思考问题,总结实训后的体会并互相交流。通过创业拓展实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2.5校外顶岗实训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训,顶岗实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高校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创业实践载体,增加与企业对接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支持。比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与浙江十足商贸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将该公司作为校企合作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和平台,每年组织一批学生到该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训。实训期间,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授课,学生在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3结束语

第6篇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8)

[摘要]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存在诸如校方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深入,未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大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结合实际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改变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目标;逐步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其创业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校企合作,推动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创业教学质量。

[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创新意识;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43-03

[收稿日期] 2014-07-10;[修回日期] 2014-12-10

[基金项目] 福建江夏学院校级教改一般资助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研究”(J2013B024)

[作者简介] 林美萍(1984-),女,福建莆田人,福建江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治理研究。

目前,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不到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而欧美国家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到20%—30%。我国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它们没有“211”高校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甚至某些新建本科院校连基本的创业课程都没有开设,因此对此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所谓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截至2012年),我国有1 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本科办学历史长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业转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1]。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地方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的大学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各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相对薄弱、滞后。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再次强调加强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是“创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积极实现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观念的转变。”[2]“从经济学看,如果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无法找到合适工作,个人投资收益无法得到补偿,挫伤积极性,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3]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新趋势。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从而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和形态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且这种转变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这些人才大部分都是由各大高校培养出来。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自己的培养目标,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心理品质,除了要求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也必须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必然需求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激增,单单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高达699万,预计2014年再增加28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4]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转变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即毕业后只知道去政府、企事业单位就业,实现就业岗位的自我创造和增殖。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仅可以减轻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压力,而且进一步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学校方面

1. 地方本科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有些院校认为创业教育没必要,只要求学生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创业目标设定上存在着很强的功利性,认为创业教育最终只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创办企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即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由于认知上的误区,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创办创业园,参加各种创业比赛等。例如,根据共青团山东省委2010年组织的“山东省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数据显示,53.57%的高校创业教育仅仅停留于“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专家开设讲座”,43.75%的高校以举办“创业大赛”代替创业教育。

2. 地方本科院校还未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其创业课程来实施的。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只有少数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一般也只有几门课程(如创业管理、创业学),并且大多数仅限于经济管理类中的专业选修课程。以福建省某新建本科院校为例,面对全校大学生就只开设了一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并无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更别谈与专业课程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相比之下,南开大学‘创业管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实践、就业’综合基地,浙江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创业管理精英班’,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等则更能够诠释创业教育的内涵。”[5]因此,与“211”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更为迟缓,因此并未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

3.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任何一种教育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就是要有师资队伍。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理论水平且具有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几乎没有。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大多是辅导员或思政部教师,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他们大多数是经过短期的相关创业知识培训后就开始授课,讲解止于理论,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目前各个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难题。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无法保障教学相关的硬件设施,难以提供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基地。2013年福建省某新建本科院校正式在学生公寓区设置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由于资金有限,只开设了十个创业店面,供给十个学院使用,一个学院一个店面配套一个创业实践项目。并且店面地点相对偏僻,面积有限,均在30m2左右。相对于全校的创业实践而言,这样的基地远远不够。因此,资金的缺乏也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客体:大学生方面

由于长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创业意识淡薄。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都会先通过求职应聘的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去就业。另一方面,由于受家庭及中国人的传统保守思想、追求稳定、怕承担风险、爱面子等因素,毕业后考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微乎其微。以福建省某新建本科院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主创业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其中不太感兴趣和没兴趣的只占了13%,而比较有兴趣的占了36.8%,一般的有33.8%,很有兴趣的有16.4%。但大部分大学生会选择自足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是迫于无奈,即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比例占百分之33.3%。因此,大学生选择创业是找不到工作之后的无奈之举。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改变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应改变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意识到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有必要且紧迫的。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明确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具体而言他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地方人才,并不是教育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

创业教育目标的设置也离不开科学的课程目标的设置。因此,首先要确立课程设置的目标。一方面,其基本目标是树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创业心理结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具体而言,“首先,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的趋势,强调创业教育课程中人文社科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的相互渗透,注重学科间的沟通与互动,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创业个性和创业精神;其次,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既要扩宽大学生专业口径,促使他们成为适应创业环境的‘通才’,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又要加深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具有‘专才’的本领;再次,注重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融合,突出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6]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更高的目标是使部分大学生团队能自我创办企业,实现就业岗位的自我创造和自我价值,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及个人创造价值。

(二)逐步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主阵地作用

实施创业教育要有完善和系统的课程体系,否则创业教育将无法开展。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结合我国“211”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借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的授课经验,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独立授课和融入其他专业课;针对性授课(主要针对工商、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开设)。另外,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本校办学特色,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科带头作用,设计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

(三)构建校企合作,推动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创业教育是一门具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不能只是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还必须进行创业的实践教学。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建立创业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器等为创业教育提供综合性教育机会和特定创业实践基地。同时,可以构建校企合作,企业给予在校大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资金的运转、硬件分配、软件处理等,指导学生如何创业。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将创业教育课程讲授与创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适时应用于实践中。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创业教学质量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就是缺乏师资力量,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首先,组织教师深入开展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注重对创业实践的总结,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其次,组织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提高专职教师的创业能力,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再次,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创业组织、创业协会的活动和企业家交流创业实践经验;最后,还可以通过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成功创业人士、技术专家、企业家等兼职创业教学与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D].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2] 肖艳晖.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5):24.

[3] 刘天.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党史文苑,2009(6):72.

[4] 焦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N].中国教育报,2010-07-03.

[5] 张鸣.略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认知误区[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6.

第7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区域特色;成功创业;教育

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有所区别,体现自己的特色。对五年制高职校来说,紧跟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应当是一个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理念,它有利于提高高职生创业的成功率,是当前高职生成功创业的新引擎。地方高职校为地方经济服务,抓住区域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抓住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牛鼻子。

1.大学生创业的高失败率促使我们重视区域特色创新创业教育

对区域创新创业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创业过于理想化、概念化,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找不到符合区域实际的项目,是高职生创业成功率如此之低的重要原因。近几年,高校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广大师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许多高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许多大学生也满怀激情投入创业之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却极低。据有关资料表明[1],社会上创业失败率为70%左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左右,毕业后自主创业率也不过1%,可见同社会上的创业相比,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是不容乐观的。

2.经济区域化趋势引导着五年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顺应这个时代潮流的创新创业则更容易取得成功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和经济的个性化。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地聚集于有特色的地区。区域特色因个性而存在,个性成为区域价值的依据,如深圳经济区域、苏南经济区域、苏北经济区域等都有自己的特色。

3.五年制高职校的现状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的方向

地方高职校应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探索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渠道的培养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各地高职校、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地发挥,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高职毕业生区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不强,不愿意在本地创业。因为经济相对落后,毕业生大多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亦将他们向发达地区企业推荐。

4.高职生区域化使创业倾向区域化

高职生的生源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即大多来同一个地方,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生几乎全来自本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极为熟悉,区域化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创业的展开,并提高成功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对立志创业的五年制高职生如何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参考模型。他们应该试图建立宽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多与人沟通,并与社会网络成员建立广泛的事务关系。而区域化则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抓住以上问题,五年制高职生创新创业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山重水复之际,出现柳暗花明。那么,如何进行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呢?各个区域有自己的特色,下面以江苏宿迁为例,作一简单说明,以期抛砖引玉。

宿迁市属于苏北经济区,建市十多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经济增幅连续几年全省第一,被社会誉为宿迁现象,区域经济特色初现,但仍属于经济发达省份的落后地区。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的培养的人才大量的流失,同时,我们还发现引进的外地人才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一、以区域特色教育为中心,重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并建立长效机制

1.强化乡土教育与创业教学,增加高职生对区域创新创业的了解,培养高职生区域创业之心志

五年制高职生年龄较小,阅历也浅,对创新创业问题认识不深。区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许多高职生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未必对当地区域全貌及历史文化等有透彻把握;再加上中学阶段的升学率教育,许多学生曾经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外界所知甚少。但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快,转化的效率也惊人。因此高职校宜及时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为其补上这一课,让学生受到丰富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强化学院学生扎根宿迁、建设宿迁,在宿迁创业的坚定信念。

宿迁市编写的《宿迁创业文化读本》,是了解宿迁市市情及创业状况的较好的资料,适合在高职校中传阅。同时,开放教学内容,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查阅区域性报刊、网站等,并逐渐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及时了解区域最新信息、创业文化,学会运用信息,跟上区域经济发展潮流。

2.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丰富创业内容,调动高职生持续的创业热情,培养高职生区域创业之智能

五年制高职生的创业热情很高,但其持续性不强,往往遇到一点困难就全部放弃。对此,我们要倍加呵护,为高职生成功的区域创业提供充分的课程准备。课程体系应调整为能够涵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环境、艺术、社会发展知识、区域创业优惠政策等诸方面,满足时代需求的体系。增加区域市场与经济、环境与发展、人文与道德等课程门类,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指导的关系。尤其注重适当的艺术教育,从内外激发高职生创业激情。

抓住教学这个中心环节,通过教师将区域创业教育内容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热烈的教育氛围,以此提高高职生学习与创业教育有关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评估机制。考试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知识的运用、整合与创新,采取书面考试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并且提高能力测评项目比重。

二、政府、社会、学校联动,共同组建高职生区域创业平台

宿迁全民创业的热潮正蓬勃兴起,高职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应积极地参与其中,以补充自身,并逐步将社会资源化为己用。可以这样断定,凡是没有明确指明不让学校参加的活动,学校都有参加的可能,凡是没有指明不准让学校利用的资金、资源,学校都可以利用。

1.充分利用社会培训,积极争取联建创业实践基地。宿迁市政府非常重视创业文化建设,并于年初始组织了多次创业培训,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服务中心,出台了许多创业优惠政策。学校应带领学生积极利用这些创业平台,带领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积极争取联建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基地实践获得经验,让基地的成功者引导学生更好的创业,通过基地寻求创业机会。

2.以项目带动创业创新,发挥高职校师资优势,带领学生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我国企业没有技术自我研发的传统,大多没有设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却还没有,宿迁市企业多属于后者。

高职校要跳出只管教书育人、不投身经济战场的封闭办学圈圈。教科研人员不在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的需要不了解,但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师生集体攻关,积极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三、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解放思想,开设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新研究、新专业、新班级、新培训,以满足五年制高职生区域创业的需求

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和经济的个性化,对高职生创业有新的要求,需要高职生不断补充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这两者促使高职校不断进行新的研究,创建新的专业形成,而不应该仅仅是文凭的发放点。形式上可采取专项培训、短期培训等。

这儿的问题是许多高职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这种开拓的勇气,不是根据区域优势,而是根据自身优势来设置专业,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学生的感觉还是没学到知识。我们在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更要教以致用。也许有人会说,高职校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开,有些专业即使是区域所需、学生所需,学校也想开,但缺乏实力。对于这类问题要分类对待,只要对区域创业有益,完全可以尝试着来做,下面试着列举几种情况来说明:

1.区域成熟产业,看其前景决定是否发展。若是无公害、日不落产业,大力发展,引导学生在此创业,如宿迁花木产业、高效农业、畜牧业等等,都应当深入研究,应当开设此类专业,或者类似短训。师资可以就地取材,从当地聘用即可。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

2.区域初步发展产业,看其趋势,趋势良好的朝阳产业,则开发新专业。如电子产业等,应用广泛,适合深入开展研究,形成自己优势,同时也可以攻关设计。对学生加大教育力度,为学生开拓创业领地。

3.对引进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集中力量创设此类新专业。宿迁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不断接受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外,还应该瞄准国内、乃至国际精密技术前沿。可以尝试以学校为依托,招先进项目,让学生亦实现跨越创业。

创业虽然也属于就业,但它是就业的深入,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因此,对于一些敢于“吃螃蟹”的高职生,只要基本条件具备,学校就应为其顺利创业提供机会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根据高职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职业岗位,用自己所学,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宿迁是人口大市,如何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成功的区域性创业教育是致关重要的。宿迁的高职校应抓住这个机会,努力提升自己,培养创业人才,为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1大学生需要创业的原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其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公众视野中的热议话题。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比较低。1998年,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的举行表明清华大学已经开始了创业方面的教育。1999年1月,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27条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形不太乐观,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是可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使社会朝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二是大学毕业生如果创业成功,就会扩大内需,给人们带来就业岗位。

2大学生创业的方法

2.1改变落后教育方式,开启新型创业教育

目前,国内教学并没有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创新思维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各高校应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地位,运用一些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开启新型创业教育,如向学生讲述成功案例、举办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学校也可以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人士给学生作报告,办讲座,让学生从成功的例子中得到激励和创业的方法,也可以邀请政府的官员或者相关人员来学校与学生进行一些交谈和对话,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练习如何创业,让他们的思想更活跃、更具创造性。在课堂上,采取更开放、更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就此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让学生一起讨论、设计计划方案,为他们营造既舒适又严谨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对创业有很大的信心,并及时掌握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和思想。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创业知识为核心,把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各高校还可以设立选修课,给学生讲解有关创业的知识。

2.2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学科的设置与建设需要与社会和市场相结合,需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各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还应设立一些专门的机构,用于创业的学生来咨询和询问相关事宜。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创业创新点的能力。高校应该多组织有意义的创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使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具有浓厚校园创业创新文化的环境中,促使他们去创业,去创新,在活动和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相互学习。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社团和组织,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创新方面的研究。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创业项目,学校要给予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保障。

2.3增强国家关注程度,提高国家资金支持

国家各部门在制定方法方针时,不能只考虑大学毕业生的单纯就业问题,来诠释国内各高校对学生创业创新的投入,实际上应当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的方面出发,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资源。在创业的大学生中聚集创业的资金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在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金钱大多数来自贷款、融资和投资,可是这三种方法对大学生来说仍然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增加国内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国家政府应多出台对创业有利的优惠政策。

2.4注重实践综合练习,培养联系实际

通过高校与相关企业的共同合作,达到一种学校和企业双重获利的模式,学生可以从企业学到经营方法,企业也可以与学校联系,吸纳人才,达到资源的双重利用。学校可以开设类型多样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例如:学生的个人创业方法教育和与企业共同承办学生实践活动。各高校要对学校和外界的各种力量和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校方可允许想创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创业,办投资少、成效快速、失败机率小的经济实体。例如:学生可创办小型公司,这个公司完全仿照真实社会的公司,下设的各个部门由学生自主经营,靠自己去管理公司的运作,还可以邀请行业的专业人才给学生进行一些指导。各高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让知识与实际创业相融合,把产业开发与课本内容不断结合,让学生把学到的技能充分利用起来,进而把学生的创业方面教育落到实处。

2.5具备良好道德素质,培育创新思维能力

各高校可以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出发,联系当今的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创业创新道德教育,把大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将思想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互紧密联系,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创业创新的制度体系,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力,不要把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看成是一般的从业教育。国内各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另外,学校关于创业创新教育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创业创新教育不是针对极少部分人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加入,发展成为有思想、有动力、能创新的人才。

3大学生创业的前景

创业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技能,具备创业素养,就可展示出非同凡响的力量。大学生开创的新产业让毕业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快速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加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提高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办事能力,让毕业生的创业创新梦想得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去创业创新,促进创业创新教育的发展,因此创业教育在高校有着很大的重要性。学生对创业有了正确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高校应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教育制度和体系,让学生的知识力量转化为劳动成果,再结合本国国情和个人特点开创一个具有浓厚特色的行业,把创业创新思想和创业技能真正融入大学生当中。

[参考文献]

[1]李瑞,曹扬.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3):174-175.

[2]陈秀,张霞,牛欣.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2(1):5-9.

[3]李文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6):23-24.

第9篇

2008年9月份,我国各大高校迎来了首批被称为“个性张扬、独立并且不羁”的一个大学生群体--“90后”。随着时代变迁,90后开始走向社会前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个性特点怎样,思想行为如何,能否肩负社会发展的重任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有关他们的思考和研究,一直以来都获得学者的重视,见文献[1-5]。如今六年过去了,不仅高校校园的主体已经全是90后,而且这些90后甚至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那么这些90后与高等教育模式是否已经融合,又存在哪些新问题呢?

一、90后的时代烙印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具有鲜明的痕迹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如70后的保守和思想传统;80后善于思考,不甘寂寞;而90后处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期,物质丰富,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社会普遍认为他们在家受父母宠爱,好逸恶劳,不太考虑别人,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等。他们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之前我还不得而知。但自08年起当面对的学生开始不断被90后充斥的时候,我对他们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首先,我看到的是具有很强自律性、独立性的学生。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即一个人前来;入学之后本以为我们遇到的是一群小皇帝,对学校生活一无所知。然而出生于网络时代的他们,早已“运筹帷幄”,在网上咨询好了各项大学生活“秘笈”。比如在百度大学吧,到处都是新生们的帖子。从咨询入校手续的办理、宿舍的安排,到学校的饮食、选课攻略应有尽有。“通过论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一位大学新生如是说到。实际上,不仅是学校的事情,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他们都善于从网络寻找解决方案。的确,我们忽视了网络的效应,这也是我们70后和80后所不能比拟的条件优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90后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善于挑战自己,个性张扬是90后大学生的性格“标签”。

二、90后的高校教育

曾经有人跟我说过,现在的大学生缺乏信仰,思想幼稚,过分追求一种肤浅的休闲文化,迟到旷课,学习态度懒散等。而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确实发现这种思想的存在。其实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90后的身上,只是90后面对更多的社会诱惑,再加上不羁的个性,很容易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这就需要加强老师的引导。在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得知,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其实更加现实,对自身的需求也很清醒。他们认为大学课堂枯燥,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教学内容陈旧而且跟不上时代。有些老师习惯于把他们与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比较,找出他们的毛病,而这些正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传道解惑对90后而言,仅仅是基本的要求,亲和力才是第一要素。“吸引我的,除了这门课本身,更重要的是老师这个人。如果我不喜欢,我怎么能上好你的课呢?”有些学生如此直言不讳的评价老师。这就为老师在大学里的能动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90后们对生活的要求虽高,但面对的社会压力也更多。因此,他们在技能学习、社会求生方面的诉求就会很多。如果现有的条件满足不了他们,他们就会另辟途径寻找出路,而一旦疏于管理,又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删减教学内容,增加技能培训等,发挥大学的塑造、培养功能等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方面。

三、90后的创新意识

鉴于张扬和独立的个性,90后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着期待,不愿意循规蹈矩,随波逐流,梦想在学习之余能有展示个人能力和突破自己的机会。而创新创业便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风尚和不少大学生的现实选择,成为学生秀出自己的最佳平台。从每年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表现也是最积极和认真的。尤其是答辩准备环节,为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学生甚至废寝忘食。而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中,学生们也总是能标新立异,取得优异的成绩。针对90后这方面的诉求,我们应当打破课堂的壁垒,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秀场。

四、结束语

虽然这群90后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总体而言,他们是活泼向上的,独立处事和创新意识较强。关于社会舆论对90年代出生孩子的诸多忧虑,我们暂且不必过于担心,不妨给予他们更多宽容与信任,相信他们会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和成熟起来。毕竟任何一代人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在10多年前,80后也曾被质疑,甚至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但是,在08年的汶川大地震、奥运圣火传递和北京奥运会这些大事件中,80后的表现证明,他们是可以担当的一代,他们已经成熟起来了,此前对他们的偏见,也在一夜之间消除。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的90后一定会比我们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第10篇

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纷纷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在校学生开辟创业教育活动体验阵地。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创业园除了能为部分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提前“实习”的实战平台,孵化优秀创业项目,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更是培养软实力,打造良好职业素养的“准职业人”的摇篮。针对这种认识,我们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园为例,对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软实力”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材料及个案分析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得出一些理性认识,对今后的实际工作能有一定指导作用。

1.软实力的内涵

近年来,“软实力”这一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多个领域进行广泛研究。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学生的“软实力”已成为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现实中大学生十分注重学历、技能、证书等“硬实力”,忽视“软实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低下、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存在缺陷、人际协调沟通能力差、团队协作精神缺乏等方面。

2.调查背景、对象和方法

作为浙江省示范高职院校之一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无偿提供场地,投入师资,搭建实践平台,创建大学生创业园这一载体。自2002年第一家创业公司(学生营销公司)成立以来,这一创业平台迅速发展,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学校就业部门在连续几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曾经负责或参加过创业实践项目的毕业生凭借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自主创业、求职、晋升和生活等各方面少走许多弯路,人生规划更加积极明确。目前创业园每年可提供30多家学生创业公司在校运作,每年培养30多名“公司负责人”,提供800多岗位供在“读”员工参与实践,体验创业和工作的过程。

我们从品德素质、人际沟通、诚信、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克服困难六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对不同群体共328名学生(已经毕业就业且参加过创业园实践的往届创业公司经理和优秀员工100名、以及目前正在创业园实践的在校生和其他未参与创业实践学生)进行抽样调研。收集2010—2012年学校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反馈情况,同时访谈1-2名职场人士,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尤其是高职学生软实力的评价和要求。

3.调查结果

通过对调查子项目的有机整合,我们分别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行归纳。

3.1时间管理能力

大学生活的一个特点是时间的自由支配性大大增强,如何制定计划,保证自己的行动与努力的目标一致,这对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学会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是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问题。调查显示,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更加充实的占100%,时间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的占65%,有提高的占35%。2011年毕业的王同学曾在创业园有自己的一家广告公司,有10几个同专业低年级学生在公司里“兼职”,经营状况一直不错。这种要求促使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计划,从此学习上更加投入,课余时间安心地打理公司业务。毕业一年后,学校在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过程中,跟他所在的一家设计公司取得联系,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员工一进公司就比一般新员工要“忙”,业务接的多,事务参与的多,培训学习多,一年下来,各项考核优秀,公司上下对他印象颇好,并没有出现一般新人容易出现的“顾此失彼”。

3.2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求职择业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参加创业园实践体验的学生普遍认为深刻体会到“换位思考”和倾听、表达技巧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在学校各类竞选中,参加过创业实践的学生在面试、答辩、学生互动等环节中优势明显,沟通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增强了自信心。在电脑公司负责技术维护的章同学表示,以前他不善于交流,碰到一些专业问题不敢与老师同学交流,自从被学长物色到电脑公司做技术维护,每周要跟不同的学生打交道,慢慢地也喜欢主动跟别人交流了,人也变的更加阳光自信了。

3.3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能力越来越重要。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重视,他们表示员工的团队协作对团队业绩的提升极为重要。我校参加过创业实践的⑴学生在毕业任职一年后的考核评价中,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一致肯定,优秀率达到90%。在校生参与创业实践,一般是由一个负责人带领一批学生组建一个团队,如何正确对待成败、如何支持伙伴和取得伙伴的支持,以及如何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这些是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不断磨合,很多学生学会了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增强合作精神,为在未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3.4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安排现有的人力、物力,使其构成实现某一系统性目标的能力。我校2009年毕业的沈同学在校期间曾经营一家演艺公司,麾下有几十名模特和司仪等,沈同学本人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对于多媒体设备比较精通,但对演艺业务并不在行,一开始公司业务惨淡,员工队伍也很松散。后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始从组织管理上下工夫,并研读一些管理书籍,学习领导艺术、企业管理知识等,一段时间后公司经营情况明显好转,公司内部凝聚力得到加强,人气迅速提升。毕业后沈同学毅然选择了自主创业,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使他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比一般同龄人更加成熟稳健。调查发现,目前创业园的员工对组织各种活动、比赛和联谊比一般同学更有热情和积极性,在班级和分院里也更加活跃起来。

4.思考和建议

4.1对高职院校创业园功能的认识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阵地,其实质是一种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辞海》中对创业的定义:“创业,创立基业”,即指“开拓、开创业绩和成就,包括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创业教育不仅仅意味着个人创建赢利性企业,我们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向是职业素质教育,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提升职业素养富有积极成效。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功能我们需要客观地全面分析,它不仅是自主创业者“练兵”的阵地,更是广大准职业人的实习基地。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培养软实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4.2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在鼓励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但师资力量仍然薄弱,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力量缺口明显。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需要靠自身的实践体验,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在项目申报、团队建设、营销技术、经营管理等环节的针对性指导可以缩短学生创业适应期,对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发展状况起到监控和跟踪作用。学校可以选派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创业师资类的专项培训,鼓励从企业挂职锻炼返校的一线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指导,引进有企业实际管理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等等。

注: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基于校内创业实践的学生软实力培养——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研究为例”(项目编号:2011R459001)结项成果。

参考文献:

[1]南宫鸿(导师:路军).论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9-05-01

[2]辞海[Z].上海:上海辞出版社,1999

[3]赵金华、李宏国、宋之帅.打造创业教育“循环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01-25

作者简介:

陈文霞,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

第11篇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从高速增长向经济新常态转变,表现为制造业以资金密集与劳动密集为主向知识型与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过程,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教育需要适应这种产业转换新要求。从其他先进国家教育进化的过程来看,产业跃升带来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改变必然会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进而对就业市场产生深远的后果。而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应用型教育必须改变原有的运作方式,包括教学目标、内涵、保障措施、方式,甚至教学体制与组织结构。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教育如何跟上此种变革,对提高我国应用型教育水平都会产生现实作用。当前创新和创业已成为推动这一轮产业升级的重要内生变量,也是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如何使应用型教育内容适应产业升级中对学习者创新创业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商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述评

我国高校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其历程不超过二十年。多年来政府和全社会对此也给予了应有关注,各类高校也日益予以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的缺乏经验、层次较低的问题。尤其诸如在教学规划环节、师资胜任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课程设置种类不丰富,且多为针对初学者的概论式课程,缺乏专业性,深度也难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创业创新教育也尚未全面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安排,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原有的专业教育处在各行其事的窘境,没有得到高校的真正重视。学校往往通过开设公选课,或者办几个专题培训班,参与若干创业大赛,开展有限的创业活动等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缺失负责全盘组织创业创新教育的机构。这项工作往往由高校中行政部门而非专业系部,创业创新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尚未纳入正式的教学安排,没有真正发挥本校各专业学科院系在创业创新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商贸类专业教育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仍处于由个别教师依靠其个人兴趣进行,或由院系临时性组织的阶段,还没有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总体教学安排。创新创业教育在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还在摸索和试错过程中。

3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障碍与困难

目前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工作中,往往囿于孤立的、单独环节的实施,更多地关注操作与技能掌握,这样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学习相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仅仅着眼于其某些功利的部分。主要是因为当前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片面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全员通识教育的普遍性,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或更多关注引导帮助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实务教育,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理念的养成;或将创新创业教育扩展为培养学生求职技能与素养的培训,却不重视少数学生在大学期间或毕业时就想进行创业的实际需求。没有解决现存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不分专业学习的知识连续、学习层面所导致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目标、定位不准确以及教育的特性、学习者、路径、措施不得力的棘手问题,为此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克服现实的困难,专业教育也就无法通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达成最终的教书育人的目的。

4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思路与办法

4.1 端正教育宗旨,改变教学路数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上要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不脱离于专业教学常规工作,整合于专业培养全阶段,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商贸类专业教育的融合上想办法找措施,以创新创业理念形成与相关素养的养成作为人才培养归宿与出发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商贸类专业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重新梳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彼此关联,摈弃传统学科型教育的理路,将商贸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放在一起思考,通过系统思维,逐步实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同时同步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达到了一致与契合,才能在本专业教育中真正做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环节的同步调,保证其连续完整,达到二者较好地融合,实现本专业教育综合化与系统化。其宗旨在于既包括创新创业意志力、创新创业思想的养成,也包括创新创业生存方式、创新创业人生导向的塑造,还包括由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须的个人素养的形成、基于创新创业事业的人生价值的追求与计划安排。

4.2 重置人才培养标准,厘清人才培养导向

即将现行的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相互贯通。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必须围绕人才培养标准展开,应用型本科高校商贸类专业有必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探索实施针对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教育,构建多方位培养路径,开展包含通识教育、兴趣爱好、个体化等类别的多层面教育,形成必修课保证专业知识掌握、限选课提高专业能力、公选课拓宽眼界与操作技术、跨领域专业课程延伸、实践经验获取、隐性课堂潜移默化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结构。首先,要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基本教育,通过创业类理论教学,让学生感悟创新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与创业潜能,提升创新思维,发掘创新创业型人选,强化学生创造性就业的实际能力;其次,要面向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通过创新创业参与相关的专业实习实训,传授创业知识、开展创业能力挖掘训练和创业技能培训与咨询,让学生能动地为自主创业做出多方面的储备,最终导入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从各个方面提升创业必备的能力与素养,鼓励其毕业前或后直接创业,时机成熟时创造就业岗位帮助其他人员就业。

4.3 再造专业课程结构,重置课程内容体系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的设置需要按照行业或企业的工作流程重新设置,不能再使用原来学校学科与部门分类与分工方式进行,整合学校内部与社会各方资源,形成综合优势,制定分工明确又相互协调一致的课程结构,重点要体现课程对现实工作岗位与职责适应性,从本专业知识内容出发嫁接与基于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结构,最终达成专业课程中有创业的理念与内容,创业教育中有专业知识的运用的效果。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与内容的搭配及有机构成,使得其课程结构与内容既能体现创业教育要求,又能将专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与创业教育与实践,将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战与专业教育实践无缝对接。

4.4 理顺教学知识要素,突破学科界限

在课程内容与结构重构的前提下更要注重教学知识要素的打通与重新组织,将创业教育知识要素与能力要求标准与专业教学知识要素结合起来。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以及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让学生全面掌握商贸类专业相关知识的应用,比如,市场机会的把握与风险分析,目标市场的选择,企业市场定位,市场规模的测算,市场开拓的策略规划,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经营风险与问题,企业组织管理等,在讲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原理性的知识要素学习与创新创业项目联系起来,将专业知识要素与创业实践要求的标准结合,从而激发与推动学生努力搞好专业学习,从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规定的任务要求。

4.5 构建行业,企业,政府与学校合作新机制,实现理实一体化

推行专业教学情境化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尝试深度的校企合作,通过学校或企业单独或共同设立的实习实训实验场所,让教师与学生为企业承担研发项目,或通过来自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充任专业委员会成员增强与产业,企业间的交流,另外还通过为企业开设培训课程,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深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实境化的环境使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和现场感悟,将行业或企业客观背景条件引入教学环节之中,由模拟到实操的过程。建立不同类型大学生创业园,把大学的人力、科技、信息、实验设备等综合知识优势与政府及社会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从企业创立到运行到创业实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建设校企之间多种纽带形式的科研与推广中心,把企业的研发项目纳入学校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提升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建立由政府牵头或社会参与,高校承办的创业园区或孵化器,在法规政策、财政税收、劳动保障、融资等多层面给予帮扶和资助,为应用型本科商贸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友好的宏观环境。

4.6 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应当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绩效考核和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考核两个维度。建立教育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进度督导工作常态机制,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纠偏组织机构。对未毕业和已经毕业学生创业资讯要建立数据库,实时跟进。通过及时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回馈,把创业项目成活率与创业项目成活后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评判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必要指标。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所服务的行业与企业的经营特征,重点要放在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传递和相关创新创业可资利用各种外界资源的开拓上。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实现学业学分转换;应当允许并且支持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根据实际创业需要,调换专业学习;建立多样化学制管理模式,不硬性规定学生在校学业时限,不限制创业学生中中途停学创新创业,可保其创业过程中的学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考核,纳入学业管理,适当给予学分,进行考评。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特殊性,在制定考核评价方案不能片面照搬通常的学科教育考评的方式,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因素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度。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综述;展望

基金项目:新疆软科学研究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201442114)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国内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0日

一、引言

近几年,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以及社会保障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国家教育部每年也会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签发文件,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工作非常重视。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也促进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对国内现有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分析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大学生创业研究提出展望。

二、大学生创业研究概况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创业活动,以及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大学生创业问题逐渐成为各级政府、高校以及学生个人高度关注和重视的课题,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国内学者们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些学者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探讨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教育的方式。房国忠和刘宏妍(2006)通过对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有利条件和特点的总结以及对美国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牛长松(2007)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如启动创业项目、建立管理机构、提供资金保障、开展教学研究、服务大学生创业等进行了综述和评析。胡瑞(2012)在总结英国创业教育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路径,并对其成效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还有一些学者在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如祝虹和潘勇涛(2008)结合东南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探讨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和途径等问题。谢志远(2009)以温州大学为例,提出立足汲取温州地域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温州创业优势,传承温州人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借鉴温州人创业经历,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整合温州人创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开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木志荣(2006)认为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和技能的培养,大学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低,他通过研究提出要从两个方面推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二是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万荣根和曲小远(2014)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不足的问题。杨吉春(2016)通过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实状况的研究和分析,系统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从创业教育的科学观念树立、教学模式构建、实践平台搭建、支持体系营建等环节探讨了应对策略与解决之道。

(二)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国家宏观角度对现有创业政策进行回顾和展望,提出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对策建议。陈成文和孙淇庭(2009)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不足之处,提出应从强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创业教育新体系、优化创业促进政策、开拓创业融资政策新渠道、营造适宜创业社会氛围等方面改善现有的政策体系。夏人青等(2012)和刘军(2015)对我国创业政策的演进逻辑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政策发展趋向。郭德侠等(2013)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的不足,并就完善这些政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刘泽(2015)基于“输入-过程-输出”三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阐释和反思,提出依据创业周期,构建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整合利益主体,优化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健全评价机制,改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效果。还有的学者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目前我国创业政策的作用,如杨波(2014)等基于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对策建议。

二是结合具体某个地区提出完善当地大学生创业政策对策建议。秦勤和江志斌(2012)在分析了现行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比较借鉴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和措施。李辉(2014)对云南省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综述,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对云南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内容和执行效果进行了评述,并从完善政策制度、加强创业教育与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检查监督等诸方面提出改善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的若干对策。肖潇和汪涛(2015)以中关村和东湖高新区两家示范区2009年以来的49项大学生创业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估研究;构建了从法规、条例到具体措施的政策梯队体系。田雪莹(2013)运用政策归纳方法阐述了苏州现有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措施和缺陷,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等各个不同阶段,从培训政策、筹资政策、配套政策、落实政策、环境评价和识别评价等多方面,系统构建出苏州市大学生创业政策保障体系,为政府等相关部门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王亚筑(2012)通过对贵州省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创业政策的梳理,剖析了贵州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目标、方式、具体手段和特征,阐述了贵州省制定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三)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学者们从内外部两个方面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由于大学生的创业受到创业意愿高低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主要研究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1、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首先是大学生自己的创业技能、能力、个性等方面,学者们研究了大学生创业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如梅伟惠等(2011)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技能的“金字塔模型”,模型底部是创业基础技能,包括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力;模型顶部是创业操作技能,包括机会技能、资源整合技能、创业管理技能以及专业技能。杨建道等(2014)通过理论与文献梳理,结合个案访谈结果,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划分为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6个维度,并研究设计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测量量表,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刘敏等(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此外,大学生就读高校类型、创业经历、个人冒险倾向、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均具有重要影响。

2、外部因素。李小玲等(2015)在归纳“创业事件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效能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创业意向研究重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肖璐和范明(2013)根据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2,533份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技术,揭示了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网络顶端对大学生生存型、发展型创业动机均产生负向作用,说明社会网络资源一定程度上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网络差异对生存型创业动机产生负向作用,而对发展型创业动机产生正向影响,说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创业动机有显著差异。此外,生存型动机较强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乌仁格日乐(2013)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实证分析,发现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家庭收入过低或过高的家庭子女创业意愿较低,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家庭子女创业意愿较高。王一涛(2013)等通过对国内4校近500名在读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创业倾向与地域、专业、经管知识、创业大赛经历、企业家精神等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四)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学者们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各地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如张文学(2010)等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对武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现状、创业现状及创业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突破瓶颈制约,促进其成功创业提出相应的建议。吴海燕和齐跃(2015)以广东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了解他们的创业意愿及创业准备现状,综合分析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索性地提出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改革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政府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的出台、高校与社会各界合作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预孵化器”等五大激励措施,帮助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刘琳(2014)对吉林省地方{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于光和王丽华(2013)通过问卷调撕蜕疃确锰傅姆绞蕉陨虾10所高校的学生、相关创业机构工作人员以及22位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调查了上海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马君等(2011)从动态演进的视角系统研究了积累演化型、连锁复制型、技术驱动型和概念创新型四种大学生创业模式,并指出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内在资源禀赋、内部创造力与外部机会和资源不断优化重组的过程。李伟(2014)把我国大学生创业分为加盟创业、网络创业、入驻创业园技术创业和法人股份制的小型公司创业四种模式。

2、大学生创业类型研究。李炳安(2011)将地方政府资助大学生创业类型概括为四类即杭州的无偿制、上海的基金制、西安的贷款制和广州的补贴制,分析了这四种类型的利弊并分别提出了改进建议。李伟(2014)提出按照参与创业时间可以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分为兼职创业、休学创业、毕业后创业和退学创业四种类型。

三、大学生创业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因素研究,虽然现有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目前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还不丰富,未来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可以更多地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使创业研究更加精确化;第二,现有研究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的还比较薄弱、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未来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可以探讨在新的外部情境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第三,现有研究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创业问题,但是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未来可以对不同专业类别、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地区的大学生如何有效创业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比如对于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如何设置创业课程内容;第四,未来研究还可以关注一些特殊群体的创业问题,如弱势群体、女性大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群体的创业问题;第五,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个人生活压力以及个人追求的区别,导致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和动力不同,未来研究可以尝试运用长期追踪的研究方式,动态揭示大学生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的变化和特点,更加详细地揭示大学生创业的规律,对增加他们的创业成功机会将会大有裨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3]胡瑞.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2.1.

[4]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6.

[5]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6]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7]杨吉春.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8]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7.

[9]郭德侠,楚江亭.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7.

[10]刘泽.大学生创业政策反思:政策解构与转型――基于“输入―过程―输出”的分析维度[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

[11]杨波,刘文彬,龚春红,付沙.基于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4.4.

[12]秦琴,江志斌.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借鉴与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

[13]肖潇,汪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10.

[14]田雪莹.大学生创业政策保障体系构建研究――来自苏州大学生问卷调查的证据[J].科学决策,2013.3.

[15]王亚筑.贵州省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和对策建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6]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朱永跃.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0.

[17]刘敏,陆根书,彭正霞.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6.

[18]彭正霞,陆根书.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19]李小玲,何桂美,叶平浩.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学习与实践,2015.6.

[20]乌仁格日乐,张苏.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1]王一涛,王磊,李文杰.个人背景和企业家特质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