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

国企内部审计

时间:2023-06-06 09:3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企内部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企内部审计

第1篇

内部审计在西方国家早已蓬勃发展,我国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从无到有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如今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我国的国企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迅速发展,已达到三十多万人。二是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已由最初扮演着简单“检查者”的角色,转换为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高层次的“参谋者”。三是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速度十分快,虽然取得的成绩无法与国外比较,但是也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绩。我们不能因此就觉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就没有问题了,还应该更加的重视。现在许多单位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却做的是财务的辅助工作,没有合格的、完善的章程,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简单的认为审计就是监督会计。

2我国国企内部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日益进步的企业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现有的各种审计机构组织体系也暴露出了不少缺陷和弊端。就目前国企内部的审计工作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不一致,审计工作概念模糊不清我国国有企业众多,政府审计机关任务很重,专职的审计人员人数有限,有时工作中就会出现漏洞,这样就得在政府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下,建立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活动,使审计监督工作延伸到各个企业单位,全面做好审计工作。但是国有企业本身就存在企业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这个特性,企业的所有行为都会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所以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就会演变成政府人员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一个监督。这样一来,企业内部的审计就变成了政府部门在国企中的一个部门延伸,国企内部的审计工作也变成了政府部门的部门,那么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就会考虑到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需要,就出现了审计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无太大关系,导致了工作人员既得做好监督还得做好服务。工作中就会出现为难的境况。审计职能实际上难以全面发挥功能。

2.2国企审计部门在内部的审计工作中很难做到独立性,并且它的地位也比较低下,所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就有很大的不同国企审计部门人员大多都来自企业内部,而内部审计部门也是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内部的审计人员的很多利益都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其的肯定,这样就导致了审计人员出现境地两难的情形,国企审计部门人员就出现双重角色。他们既要站在外部审计的立场上履行监督企业的行为,而本身还要为企业行为服务,所以工作中可操作性就变差了。

2.3国企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布局较单一化,而且知识结构存在老化现象审计机构工作人员一般配置简单,内审机构办公硬件设备配备落后,国有企业中审计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原来的会计工作人转换来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简单的岗位培训,就承担会计的职责,他们的实践经验很丰富,对各种会计报表驾轻就熟,但是缺乏会计的系统管理理论的素养和风险管理及经济预警等很多方面的敏锐性和前瞻性。所以这就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距较远。

2.4审计人员观念和审计方式落后,各项投入严重不足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私营企业早已步入计算机操作时代,但我国的很多国企仍在使用过去的老办法经验估计,甚至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审计费用极低而且速度慢,信息闭塞,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只仅仅局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后,进行常规的查错补漏审计工作,审计范围是以往的财务记录,评价检查也只是以前经营的利润和亏损。

3完善我国国企内部审计的主要方略

3.1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者的控制职能和内控意识。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这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也会影响企业的各项效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尽早走出这个误区,转换思想观念,强化企业管理。为员工营造一个制度完善,控制有效,互相激励、互相制约、平等竞争的环境;注重培养勤奋、创新、高效、态度端正的员工,并且还要注重员工的后续培训,对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考核制度,对业务能力欠缺及渎职懒散的人员可以实行轮岗或换岗,如发现堵塞漏洞,工作怠慢者应严厉处罚,以确保国家的财产安全。

3.2国企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因为人是企业发展的创造者,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制定任何的经营目标,核算机制,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鼓励和积极运用人的创造才能,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应用,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时刻放在首位,从而达到内制的美好结果。内部控制是否会成功,取决于员工的自控能力和行为。如果企业管理者测重内部控制,重视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注重相互沟通和交流,就能减少两者间的摩擦,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3.3建立切实可行的控制制度。具备了领导的重视、员工的诚信这两个条件,就给内部控制创造了良好环境,但还得组建完善的、合理的内部控制机构。这一机构的活动安排要有严密的计划。既要保证制度的合理性,还要保证制度的准确性,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型企业,要注重采购和付款、资金和销售及成本费用的控制。这样企业就会走向长久和良性健康的发展。

3.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企业内部的最高领导应由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要根据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

第2篇

一、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国企中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在我国的众多国企单位中,很大一部分审计人员都不是专业的审计岗位部门的专业性人才,都是在其他岗位任职之后经过培训学习然后调任到审计岗位,这部分调任过来的人员由一部分是之前在财务部门任职,并没有从事与审计相关联的工作。

2. 在国企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国企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上的不断提升。所以,在国企中的员工数量也在相应的增多,使企业中的运营等多种复杂环节所涉及的面更加广泛和繁琐,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国企内部运用有些环节上就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作为国企,必须重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强化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监督运作,引导企业树立健康而遵守法律的良好发展风气。

3. 缺乏全面的审计内容,且审计缺乏现代化手段。国企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中是附属于其他部门才能进行,所以在工作的分配上也只是局限于企业每年年终的审计,这个过程只是要求企业在审计结束之后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益进行分析,而并没有重视审计所给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诸多环节产生的监督管理作用,也即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的内涵。这也是导致我国企业在经济活动发展中始终还与其他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发展距离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当前我国的国企中所使用的审计辅助系统也没有得到更新,所以在进行诸多对于人力、物流等多方面的计算与配制过程中,不能有效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企中审计部门对内部监管的力度与效力。

二、强化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1. 重视并强化国企内部审计的地位。国企的内部审计是作为企业中最核心的内部管理部门,是对企业内部进行经济运营管理和监督的最重要职能,只有在审计部门的有效作用下,才能保证企业在经营发展策略、方针目标等的有效实践。在国企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过程中,各个企业组织要加强从政策制度、资金人力上对其做好外围的工作支持;并同时要对实际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给予必要的行使职权的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实际效果;另外,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安排等方面要把内部审计工作当成重点进行重视,并把企业内部审计的最终结果作为企业发展经营决策和对员工业绩考核的关键参照。

2. 加强国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国企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根本是要做到审计的独立性。所以,企业在进行制度建立时,要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在审计部门相关负责人的带头监督管理下对工作进行如实汇报,并强化对企业内其他部门的监督的职能作用,另外是要保证审计部门、人员以及资金方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从而确保审计结果更加公平合理,实现审计监督的最终作用价值。

3. 提高企业内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水平。首先,企业要对审计部门的基本从业人员进行重视,让从业人员意识到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宗旨和工作职责,并要求人员对所有审计相关的法律内容和规范制度进行深入的学习,使企业的审计水平达到国家的规范与要求。其次,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内容方针,确保企业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从而不断完善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最后,企业要定期举行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培训和考核,让他们在原本专业审计知识的基础之上,更深层次的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更好地为企业的审计工作服务。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来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在掌握了解相关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的积累,从而为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

4. 通过现代化的审计观念来为企业服务。在国企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特点,所以对审计部门的上级部门的审计工作包括外部审计与社会审计这两种方式,并作为企业要强化和重视企业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以此来提高监事会在审计工作中的权利,以此来扭转过去监事会在企业中不能得到实际作用发挥的地位。另外,要确保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审计中的精神纯洁度,树立正确而积极的工作态度,并具备正直的道德观,对于审计的内容与结果要保证客观性与公正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水平。

第3篇

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内部审计从起步到发展,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着与我国经济环境相应而生的一些弊端与不足。面向未来,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中心的理论模式已经很明显不能满足企业现代管理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已渐渐兴起,成为主流。而在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受重视,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内部审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能做出分析,并针对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与弊端进行探索。

关键词:

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

0引言

市场经济是发展中的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与完善,企业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在其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客观的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与变数。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是为公司治理而设置的,众所周知,公司治理是以企业绩效提高,价值增长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目标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使得其成为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得企业在充满风险与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在我国内部审计短短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经验,在坚持依法审计下秉承着实事求是的信念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然而,在国际内部审计与公司风险管理相关联后,我国内部审计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1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首先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依赖于对企业各部门运行情况的了解,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是评价、咨询和监督企业内部各部门运行情况,这样在为最高管理当局服务时,才能不受其他部门的牵制,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内部审计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又由于对国外经验借鉴的各不相同而导致了各方面发展不平衡,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国内现存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多样性。

1.2内部审计制度设立不完善

在我国,虽然有由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法律法规做依据,规定了内部审计工作应涉及到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等等,但在实际企业中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譬如,直到现在我国很多企业仍将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现定于“查错防弊”,这使得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都停留在财务审计,审计对象过于狭窄。

1.3内部审计模式和技术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内部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等财务相关资料,所以内审技术采用的方法仍是账证、账账以及账表核对,这样的审计无法为企业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审计信息,更难以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仍在使用从报表到账簿到凭证到结论的旧的审计思路,在审计过程中不但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过于多,成本高,而且得出的审计结果没有新意,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无论是在审计模式还是审计技术上都过于落后,内部审计工作无法为企业改善经营情况,加强企业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另外,内审知识结构及内审人员素质决定了我国的内部审计不可能在模式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内部审计结果也不可能具有权威性。企业本身不注重内部审计工作,很少或不为内审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内部审计人员通常是处于“闭门造舟”的情况下,对先进的审计知识的接触与吸收基本为零。

2发展和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对策探讨

2.1内部审计要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建议

从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来看内部审计的职能———评价、咨询、监督,并没有在我国企业内部切实的得到发挥。而由于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内部审计的职能只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带来增值。在国外,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已经在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中实现,我国在这一点上应积极向国外借鉴。对于已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参与到风险管理中,由此,可以进一步通过内审工作帮助企业分析风险情况,及早发掘潜在风险。对于已做出的内审报告,内审部门应及时将其传递给各相关部门及董事会等高层管理者,帮助企业管理高层鉴别风险,做出正确、及时、切实可行的决策。这些就要求内部审计加强工作的灵活性,通过与各相关部门及公司管理高层之间的交流,不断调整内部审计工作及风险关注点,使其更加符合管理高层的期望。

2.2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相比较于国外内部审计的立法,我国政府仍应该根据本国经济情况强化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想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确保顺利实施,单单靠国家是不够的。企业自身应当根据各自的具体经营情况,通过借鉴先进和成功的内审经验,明确自身内部审计地位,界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此外,企业还应强化内部审计考核,规划好审计工作重点,例如规定在机构撤销与合并时、企业各部门负责人更换调动时加强审计工作。

2.3内部审计要善于沟通,服务于管理

在我国企业内部,通常有由于内部其他部门的不理解与不配合而导致的内审工作受阻的情况。由于内部审计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都有良好的沟通,在首先做到熟悉各部门的工作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内部审计。所以企业自身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应在企业内部强化风险管理思想,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员工充分从思想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避免内部审计是“找麻烦”的思想在企业内部蔓延。第二方面,企业管理层可以考虑让各个部门的员工协助内部审计,参与内部审计,从而理解审计工作,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知。第三方面,内审人员应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多与其他部门交流,为基层服务,在以服务为宗旨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各部门之间与公司管理者、所有者的沟通,使企业能够在经济浪潮中稳步前进。

2.4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企业首先应合理化改善对内审部门人员的专业要求,对于财务以外的专业,诸如法律,管理等专业人员的安排量要扩大。只有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规避各方面的风险。其次,就是对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不同职责的内审人员进行有重点的培训,并定期进行对先进审计技术、审计理念及内控测试技术等的学习,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第三,企业可以制定交流日,让内部审计人员之间互相沟通,共同解决问题。最后,企业还应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内审人员之间互相监督。

3风险管理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纵观我国现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情况,除了中国联通,武汉钢铁等大型企业逐步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管理相结合外,其余大多数的企业在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方面处于迷茫状态,很多企业的组织构架中没有明确的内部审计组织。然而,内部审计应从全局评价企业风险,据资料显示,我国大型企业Z企业和S企业自2016年引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制度后,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日趋显著。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促进了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为两企业面对多变的经济环境制定出了风险管理战略,在企业中担任起了咨询者、建议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则促进了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不但保证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而且使其向着更加持续多变的方向发展。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在Z企业和S企业中的应用给予我们实践性的经验,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确实能为企业更好的规避风险,我们应在其余大中型企业中借鉴,帮助我国大中型企业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4结论

在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和企业实际需要的内部审计比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在国际化的经济浪潮中,企业难以立足。为了我国企业良好稳步的发展,只有内部审计工作与公司风险管理相结合全面良好的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我国企业才能过及时发现和规避经济风险,从而带领我国经济更好的向前。

参考文献:

[1]梁素萍.内部审计中的风险问题及其控制对策[J].财会研究,2010(4):69-71.

[2]姚冬萍.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1):28-45.

[3]张春海.对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看法[J].商场现代化,2011,1:47-62.

第4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外包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含义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组织外部的专业机构来执行。业务外包源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自己增加价值,因此,可以将价值链上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只保持核心业务部分,比如研究与开发、客户服务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主体,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两者的主要目标一致,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的正确、合理、合法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而内部审计外包和内部审计相比的显著特征是主体的变化,企业内部审计的主体由内部审计人员变成外部审计机构成员。

二、我国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的动因

1.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资源和精力有限,要想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就必须将高成本低效率的非核心业务推向外部,形成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达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专业机构以后,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自己的行业专长协助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工作,提高了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外部审计人员的成本,间接的减少了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成本。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的总成本低于内部审计成本,而外部审计人员提供了高质量内部审计服务,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时,企业必然会选择将内部审计外包。

2.内部审计的缺陷需要通过外包加以弥补

内部审计的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管理活动,受所有者的委托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形式上独立于管理者。但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人员配置和工作范围都受到管理者的影响,因此其独立性难以保证,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不了解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难以给企业提出好的建议。而外部审计人员,业务范围广,经验丰富,能给企业从多个视角提出好的建议。同时外部审计人员天然的高独立性和客观性,也保证了内部审计质量,弥补了内部审计缺陷。

3.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可能性

企业内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隶属于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其独立程度相对较高,但它始终是企业的内部组织,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企业。从形式上看,内部审计不可能达到绝对独立,只能追求尽可能相对独立,而当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独立的外部专业机构时,由于外部专业机构与企业没有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从形式上看其独立性提高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会计职业蓬勃发展,会计人才非常优秀,他们受过正规的训练,通过了严格的考试,经验丰富,在专业胜任能力上比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外部审计人员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与内部审计有重叠的管理咨询服务,充当内部审计主体,为企业节约成本。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内部审计外包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内部审计外包在促进企业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蕴涵着较高的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泄露风险

随着企业更多的将整个流程外包,外包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生产管理等相关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造成不经意的外露。即使外部审计人员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但当外包机构向不同的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很难避免将学习到的先进生产管理理念运用到其他咨询中。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后,防止企业核心机密外漏和发挥外部审计机构专业特长以便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成为企业的两难选择。

2.选择外包机构的风险

选择外包机构是外包决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与效果。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目的通常是降低审计成本、弥补自身内部审计的缺陷、增加企业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在选择外包组织的过程中,信息并非完全公开,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无法对外包机构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于其资质、信誉以及提供服务的专业水平这些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重要数据都不够熟悉,有可能造成内部审计外包后,外包组织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无法达到企业所需要的标准。

3.外包范围、外包方式决策失误的风险

内部审计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部分适合外包,部分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不适合外包。外包范围选择不当,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虽然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难以把握。而外部审计师虽然专业胜任能力强,经验丰富,但对企业的了解远不及内部审计人员。加上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内部审计外包方式的选择难以把握。

四、控制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活动,外包后虽然能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于核心竞争领域,但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不能对外透露的信息。而外部审计师由于展开工作的需要,必定会获得这些重要信息,一旦外部审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企业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面临着外部审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风险评估、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业绩评价等风险控制工作。

1.评估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前,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已设定的内部审计目标,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全面的评估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相关的风险,明确风险的承受度,确保风险管理程序到位。通过风险评估避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目标与企业管理层预期目标不一致,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外包机构目标不一致,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情况。风险评估过程中具体应当考虑下列情形:外部审计机构的资质和信誉;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特长;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需要;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范围和外包方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应急计划。通过风险评估,协调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目标和企业战略计划的一致性,预测外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把双刃箭,一方面为企业节约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内部审计外包可能对内部审计运作和管理层收集信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管理层应确保与外部审计机构保持长期合作,避免短期合作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同时应确保选择的外部审计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即使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也应该保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企业应该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专业内部审计队伍,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评估审计风险,帮助外部审计机构制定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和确定审计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给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提出建议,并对外包机构的审计过程进行严格监控。

3.制定合理的业绩评价标准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职能部门,业绩评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评价困难。IIA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评价内部审计业绩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包括:数量化标准(如审计工作时间、审计次数、审计报告次数、审计发现的违规金额等)、质量化标准(如提出的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反馈式标准(如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提出的改进建议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的评价)。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评价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完善的业绩评价标准不仅要肯定成绩也要暴露缺点,以保证外包业务质量达到预期标准。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只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包,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再具备内部审计职能,相反内部审计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内部审计外包企业要不断关注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努力将外部优势资源内部化,进而提升整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国企;成果公示;价值导向

一、引言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至今,在基础业务执行以及传统职能的履行方面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安全。然而,由于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较为传统,与现代新型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还有一定的差距,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受到了制约,审计职能的发挥也收到了限制,影响了审计项目实施的效果。如何才能用更先进的想法、更广阔的视角,更好地达成审计工作的目标、提升审计工作效果,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

二、影响审计效果的工作瓶颈

1.独立性较差,影响成果落实力度

在日常的审计任务实施过程中,大部分被审计单位或是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责任部门、职能部门,是审计部门的同级单位,部分审计内容还包括审计业务人员参与的日常生产经营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会受到限制。而且,即便通过现场实施审计后提出了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也可能会因为缺乏落实力度、受重视程度不够而难以执行实施,严重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效果发挥。

2.重整改,轻帮促,审计理念落后

部分审计人员过分关注问题的查处、问题金额的数目等“业绩类指标”,在问题查找、整改回复上花费了较多人力、物力,对于审后同类问题的排查与服务帮促等往往容易忽略。这种工作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审计成果运用停留在问题整改完成,对制度运行、管理方式方法等精细化管理要求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关注与帮促改进,容易出现问题屡查屡犯的情况。

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审计人员多是运用查账簿、翻凭证等传统、单一的审计方法,缺乏详细的审前调查和方案编写,没有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类型,运用先进、多样的审计方法。对于财务工作以外的制度、内控流程缺陷的思考、分析较少,没有在提升管理水平、企业价值增值的层面进行挖掘,审计视野不够开阔。

3.沟通渠道堵塞,影响力、时效性较差

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信息,只有相关业务人员及部分领导层能够接触到;对于审计报告中最终成型的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建议,同样也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知悉。这样一来,就失去了最广大的一部分审计成果受众,没能把握审计成果运用的最佳时机,阻碍了审计成果产生与利用的衔接,没有利用审计成果的时效性扩大审计工作的影响力。对于与被审计单位同类、相关的业务部门,则是失去了借鉴经验、举一反三的机会,无形中堵塞了审计人员倾听业务人员意见与反响的渠道。

三、提升审计工作效果措施

1.纵横双向管理,提高审计成果信服力与威慑性

纵横双向的管理模式,即审计部门既对所属单位行政领导汇报,也对直属上级审计部门汇报。从年初的全年审计计划,到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项目实施过程资料,包括后期的审计建议书、成果运用情况等,都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内进行上传,与项目实施进度同步进行汇报。

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一方面避免了审计结果只向单一领导汇报,保证了审计成果的真实性、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上级部门的专业指导,提高审计视角,加强工作执行,及时纠正审计任务实施过程中不妥当的做法。最终的审计成果也因为得到了上级专业部门的认可而更具备信服力和威慑性,减小了在后期的落实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2.突出企业价值增值导向,提升综合能力

确立企业价值增值导向的审计理念,不仅可以拓宽审计视野,增强审计业务人员对企业管理更高层面的关注度,而且能够端正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向,即审计工作不单单是要查错纠弊,更重要的是要协助管理层优化制度与内控流程,最终达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的。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就是要发挥好审计工作最基本的服务职能,协助被审计单位对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与源头剖析。要善于揭示制度缺陷与潜在风险,才能从根源上去除“错弊”,激发企业发展与进步的良性循环。

在确立企业增值导向的同时,必然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应当定期对先进的审计理念、管理方法、审计手段等方面开展系统学习,有组织地从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增强知识储备,提供多样的知识研讨与经验交流机会,努力培养知识架构全面的综合型人才。

3.推广成果公示,注重时效,增强影响。

在保证敏感信息保密的前提下,进行审计成果公示,并且畅通建言献策渠道,收集企业员工对审计成果的意见及建议,在最大程度上抵消部分人力、物力等外部因素对审计成果运用的限制,让审计成果即时生效、掷地有声。

通过对业务工作中存在问题、制度漏洞的分析以及对业务工作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公开,能够让企业员工共同了解新近要求的工作方式、方法,端正工作态度,还能够树立审计部门公正、公开的工作形象,为后期审计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此举还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潜移默化地促使企业员工对日常工作中违规、违法的行为主动进行监督、纠正,让审计成果运用扎实体现在每一名员工身上,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果,以高质量的成果利用为企业增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第五章(审计方式和基本审计方法)―第二节(审计方法概述),中国审计出版社

[2] 王兵 鲍国明.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发展经验[J].审计研究,2013(2):76-81

第6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队伍 审计机构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不尽科学

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首先,企业内审机构的领导模式,即有隶属于董事会与总经理的,也有隶属于监事会的,还有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甚至有隶属于财会部门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原则需进一步明确,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2.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期望值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企业财务部门,其中不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

3.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首先,内部审计面临从账项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转变的挑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也面临着以审计风险为基础,并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全面控制来实现自己的审计目标的新局面。在审计策略方面将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两个指标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将大大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率。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不少还处在账项基础审计的阶段,在风险基础审计方面还有待加强。

其次,内部审计需要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其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记录、会计台账、会计报表以及整个财务运作过程逐步实现信息化。而企业的内部审计大多还依然停留在经验估计、手工操作阶段,在审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只占 很小一部分,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分析

1.提升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科学性

(1)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我国不少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都有做出规定,大型的企业集团往往也有相应的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自身的有关规定,提请领导层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并保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所需的经费。

(2)内部审计在工作中应与内部审计协会和兄弟单位加强沟通与交流,寻求他们的支持。内部审计协会是内部审计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负有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职责。

(3)内部审计应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保持适当的沟通,就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展开讨论。内部审计应努力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理解各种设置模式的利弊,提请他们注意内部审计正在做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保持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2.建设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

(1)严格选用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明确不同内部审计岗位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对于各个层次的人员,应按其职位、责任和工作范围确定其所需的学历和资历标准,最低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从多方面对候选人员进行考察:知识的全面;人际交往能力如何;业务是否精通;是否热爱内部审计工作并对之感兴趣。在招聘中,应注意人员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合理搭配。特别要注意人员的专业配备,应包括适当比例的工程、法律、经营管理、信息技术、外语等专业人员,避免财务人员一统天下。

(2)通过定期绩效评估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发展。连续的、及时的绩效评估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有效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绩效评估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在评估时要注意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对一般审计人员应从技术水平、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个人品质、与客户关系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估,对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还应结合任务分配和资源管理、助理人员的发展等方面综合评价。通过考核,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有效性水平做出评价的同时,明确其优点、缺点及发展需求,为后续教育提供依据。

3.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

首先,在审计着眼点上逐步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向控制性的事中审计和预防性的事前审计,真正实现审计关口前移。由审查过去扩展到现在和未来,强调信息和预测。内部审计不仅要审查各种计划和投资项目及技术改造的可行性研究等涉及未来的事项,而且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不要仅仅把视野局限在过去和现状,还要根据过去和现状预见未来,不失时机地为促进预期效益、避免未来的困境提出可行的建议,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在审计技术上,要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与计算机部门同开发适应本企业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计算机审计软件,通过审计接口接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上下载和读取审计数据,从绕过计算机审计向利用计算机审计转变,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风险。

再次,在审计手段上,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方法转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经济学、数学、法律、运筹学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等一系列的现代分析、决策方法和手段,从产品品种、数量、质量、成本、市场状况、政策界限等方面对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分析,评价其必要性、可靠性,实现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清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

第7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质量 控制

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诸多方利益实现的最终保障,其信息以及管理状况也逐渐受到。特别是在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一系列恶性会计造假案件以及国内“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一些上市公司造假案件的相续曝光和由此导致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倒闭事件的发生之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健全的内部审计运作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有效设立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是企业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更加有利于评价及证实企业经营业绩和增加企业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日益趋于发展与完善,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特殊的产生背景,使得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独立性较差、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较低、整体质量不高等诸多的问题。这些彼此相互牵扯和制约的问题,加上外部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还不能满足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尽快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机制中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改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期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已成为内部审计界关注的焦点课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实需求

第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正在国内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质量部主任汤姆・莫克先生在亚洲内部审计大会所作的以“质量评估一一通向职业化的途径”为主题的发言和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所提到的:“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业务管理的核心,是审计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审计管理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上,这些年各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等,都表明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二,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带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决心促进了国家审计的发展,国家审计署在近几年的国家审计工作中发现了很多部委和专项资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并对相关违法违纪事件作出了惩处,使很多单位的管理层意识到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减少了管理层的违规风险。由国家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引发了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的需求,从而也带动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提升。

第三,萨班斯法案加大了企业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服务的要求。萨班斯法案的颁布,要求企业高级管理层的管理对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及对单位的内部控制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此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公司的管理效益,强化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也正由萨班斯法案对企业高级管理层更多责任的认定,加大了企业高管的压力,迫使他们寻求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致力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内控制度的完善,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要求。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与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及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对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但是,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从属于企业的现实,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限制,沦为企业领导的管理工具,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企业领导个人意志的体现,其客观性与公正性也必然受到质疑。在现行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中,不少企业都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内,有的将内部审计机构与监察部门合并设立,有的会让会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工作,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有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业务但在工作上仍然接受其他非内部审计领导的安排等。以上各种情况严重限制了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更谈不上权威性,由此作出的内部审计成果很难让人相信它的客观公正性。

第二,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现实执行过程中还显得很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落后等方面。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仍缺少事前的计划、事中的程序控制,他们不仅没有进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甚至连审计工作底稿也不完整。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则是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大大提高了审计的风险,影响到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外审计方法早已偏向风险导向审计,而国内一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其内部审计仍以账目基础审计为主,较少考虑审计的风险控制因素。同时,不少企业内部审计的技术落后,缺乏先进经验的交流。

第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能发挥不充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能的充分发挥与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严密的督导复核和良好的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在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薄弱、内部审计的督导和复核职责内容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从而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明确的督导复核内容,缺乏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考核或考核内容不全面、太过主观,内部审计责任主体不明确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靠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自律,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只有对内部审计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内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内部审计标准、审计方案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提高企业价值的作用。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问责制等监管措施,常会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很好地遵守职业道德,为权利的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导致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低下和内部审计工作的低效率。另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信息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将会日趋减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也不会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角色向以评价、咨询与监督并重的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设立应当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必须建立在较高或很高的层次上,其权威性与独立性越大越能发挥它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基础与关键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中不少采用的在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双向报告制度,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较为理想的一种组织模式。根据我国目前企业体制的现状,借鉴国外成熟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长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当根据它的产权关系、法律地位、经济相互独立与依托等实际情况,选择与其内部审计职能所需层次相适应的模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必须保证它的相对对立性与权威性,保证其主要职责的顺利履行。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还必须保证能对企业的经济责任、经营行为和各职能部门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第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技术含量。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内部审计工作将不局限于事后监督,还应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其在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出现,现代审计技术也逐渐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适应于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运作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审计技术。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当前企业发展实际面临的环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条件,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的结合,开发标准的审计软件系统,用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标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

第三,加强制度约束和外部评价。只有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高效、有序运行。加强内部审计的制度约束必须要建立、健全包括审计立项、人员委派、计划编制、审计外勤管理、审计取证及相关审计资料的撰写与复核等在内的内部审计的各项制度。这些基本制度的制定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内部审计制度的相关制定人根据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将各样制度不断制定并修改完善的一个系统过程。外部评价是由机构外部的合格独立的检查人员或检查小组对内部审计质量保证项目进行的检查,其评价人员的来源一般包括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等。外部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评价内部审计机构的操作质量,通过外部评价可以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其他人及企业的管理层和其他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信息的其他人员提供独立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刚、程新生: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J].审计研究,2010(6).

[2] 陈蕾、李爱华: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思考[J].财会月刊,2011(4).

第8篇

(一)企业经营目标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

随着国际贸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生产经营不但受到本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国际金融和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外部环境带来的各种风险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财务筹资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出现不确定性,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变得更为重要。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就是通过管理和控制风险,帮助企业在应对风险及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内部审计组织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来确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并运用相关的审计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管理,从而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方针和计划提供参考,让企业能够顺利地在风险环境中发展壮大。

(二)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审计信息传递不畅、效率低下,审计结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传统审计模式程序繁杂、工作量大,审计工作没有侧重点,不分主次,也导致最终审计结果不能更全面体现审计目的,只能对账务处理与财务报表方面的相关信息提出审计意见。正是因为传统审计模式当中存在诸多缺陷,难以达到内部审计的目的,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审计要求。当前,企业对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部门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就要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帮助企业面对各种风险,提高盈利能力服务水平。

二、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现状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新形势下的审计新方式,在审计理论各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从而对法律法规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国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准则等还不够完善。

1.我国还没有一部法律法规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给予认可,确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审计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内部审计时,没有法律、法规规定要在相关环节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2.缺少相关操作标准和规范。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法律法规方面缺少支持,导致在相关理论发展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标准和准则规范,导致在审计计划、测试、流程等环节没有细化标准。

(二)内部审计部门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

我国企业现今普遍采用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平行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需要向财务负责人报告工作。在这种组织形式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缺少最高管理机构的权力保证,导致机构的审计结论权威性受到了影响,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企业各级管理层牵制和干扰,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及管理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1.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各部门几乎处于同等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站在管理者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去选择审计方向和实施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不隶属于最高管理层,其他各管理层或多或少会影响和干涉其工作,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2.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设置在一起,审计人员与其他员工之间有着各种联系和利益关系。审计人员的工资和待遇都掌握在其他相关部门手中,使审计部门整体独立性、权威性欠缺,审计人员主观上易受到影响,审计监督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全面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越来越大,审计人员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活动,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但要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会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还要熟悉本企业实现生产经营领域的知识。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财会专业或审计专业毕业,知识结构单一。这样的内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技术等方面不够了解,从而不能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基础审计。

三、完善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现阶段,加快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最高管理机构下设审计机构,直接进行审计工作。

(二)健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应把风险导向审计放到重要地位,并在法规中明确审计计划、流程、方法等相关理论和操作标准,企业自身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控制风险的内部审计制度,在企业内部准则和规范的建立上,应与国际准则接轨,让风险导向审计更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提高盈利能力。

(三)创新内部审计理念,拓展审计职能和范围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应创新内部审计理念,以制度导向内部审计,创建内部审计新模式,提高审计预警的时效性,拓展内部审计发展空间,保持与各职能部门良好的协作关系,让其他部门认识到审计工作和公司经营互相促进的作用,正确对待内部审计工作。要全面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以提高公司价值为目标,在传统内部审计职能的基础上,把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为管理者提供更多风险预防保证和咨询服务。实现涵盖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全面审计,内部审计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应扩大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上。

(四)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优化人员知识结构

第9篇

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速度加快,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虚拟化经营趋势,导致了企业竞争的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化,公司内部治理比以前任何时候更显重要,而作为公司治理四大基石之一的内部审计越来越被管理者倚重,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舞弊案时有发生,并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如Enron(安然)、Xerox(施乐)、Worldcom(世通),英国的Barings Bank(巴林银行),中国的中航油、银广厦、蓝田股份、生万福科、光大事件等无不透露出内部审计的职能缺失,并折射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失效,那么分析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能为内部审计质量改善提供重要前提和理论基础,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研究就成为了必然。欧美国家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关注始于18世纪,涉及内部审计质量涵义及其计量、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及改善内部审计质量措施等方面,并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中国于1983年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但直到2003年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在过去30多年的大发展里,中国内部审计在实践和在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困窘; 2013年11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的《2013年度中国企业内部审计行业调研报告》揭示了目前中国内部审计行业基本情况并不乐观,调查发现,中国89%企业已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权威性不强不足以保证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内部审计师单一技能和狭窄的知识面,无法提出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建议,内部审计职业面临挑战等,中国内部审计行业正面临亟待正视并解决的诸多现实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1.企业审计环境相关理论。

(1)委托理论: 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与收益权逐渐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委托关系的产生,而内部审计产生的实质正是基于委托问题的存在。因此这种委托关系中产生的受托责任从本质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边界,即通过内部审计来监督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同时也是这种受托责任要求了内部审计的质量,并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更加关注等。

(2)公司治理理论:委托理论强调了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经营行为,公司治理理论强调公司监督和报告责任履行的维度,包括治理结构、程序、激励机制等,是一个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而内部审计直接涉及到公司各级的委托关系,是公司治理完善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内部审计是通过行使监督、确认与咨询服务的职能,来保证委托关系的有效持续运,从而最终达到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IIA《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 。

(3)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对内部审计的持有不同要求和更多的期望,而内部审计在进行质量衡量时,也应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股东(决策层)更多地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能够从企业全局角度审核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风险控制有效性,以及经营者经营绩效审计等;而企业的经营者(经理层),需要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职能部门进行经营绩效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以达到改善管理、控制风险、增加利润等,企业员工则希望内部审计部门能够他们保障自己的权利等;基于社会利益关系的相关者,如政府、行业协会等,他们希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能国家审计企业合规性和盈利性等。

(4)内外因理论:内外因理论指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即内部矛盾,外因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也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内外因辩证关系,企业内部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必要受到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影响,但这是外部因素的,而企业微观环境才是内部审计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从而也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质量。

综上所述可知,委托理论解释了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源,而公司治理理论说明了内部审计正是以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来实现企业的委托关系,在执行内部审计过程中,设计企业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而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质量要求也是不同的;内外因理论解释了内部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必然受社会的、行业的影响,是在国家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终还是审计内部微观环境起决定作用的

2.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

2.1宏观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

18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寺院审计、行会审计、庄园审计、银行审计等各种形式存在的内部审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部审计成为一种新型的内部审计制度和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内部审计领域的第一次深刻变革,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大批涌现,公司资本多元化,管理国际化,社会竞争加剧等社会因素和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引发了内部审计史上的第二次变革,从中世纪欧洲的萌芽状态的内部审计、18世纪的财务导向审计、进入20世纪的业务导向内部审计、管理导向审计,以及21世纪的风险导向审计,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管理的日新月异,内部审计也在不断的完善,内部审计质量也在持续提高,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而社会环境又影响着内部审计质量。因此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必然适应经济环境而产生,又伴随着政治、法律、科技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内部审计的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这个无形商品的内在属性,它的优劣程度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交融在一起就构成了内部审计环境,宏观审计环境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为企业发挥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提供大环境,但这些因素很难被企业把控,也导致很少有学者来研究宏观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但这些因素也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发挥直接相关,如张德志 (2006) 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质量会受到法治环境、决策管理水平、技术方法、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杨树滋、鲍国明 (2008) 认为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机构制度、审计计划及外部的大环境等,冉龙飞 (2013) 认为企业内部审计的环境、机构的设置、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企业文化等都会对内部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2.2中观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

行业环境是同一行业环境因素总和以及该行业发展趋势,包括行业规划、行业组织、行业协调以及行业管理体制,一般由行业协会来管理,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中国内部审计实行自律性行业管理,其基本职能是管理、宣传、交流、服务,其宗旨是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服务的社团组织,它为所有成员提供业务指导和专业服务活动,采取各种宣传手段扩大内部审计的社会影响,维护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权益,促进内部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章程)。内部审计行业监管能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流程的完善,为企业内部审计完善提供国际和国内先进的行业管理思想,但只有极少学者进行中观审计环境研究,如毕秀玲、薛岩(2005)认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行业协会的监管和支持、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的督导复核、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以及审计方案的编制都会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等

2.3微观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影响。

(1)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及其独立性。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B.索耶曾经说过:没有必要的职权,所有为提高、改善所作的宝贵的努力都是空想。内部审计要想有效地开展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保证组织机构的独立性,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尤为重要。设置独立性强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确保内部审计部门有较高的权威性,让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客观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层级越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内部审计工作越具有权威性,内部审计提出的建议也越能得到落实;内部审计独立性又表现在审计人员的独立和部门隶属关系上,关于对内审设计和独立性对内审质量的影响研究学者有Abdelkhalik等(1983)、Wallace和Kreutzfeldt(1991) 、Gordon and Smith(1992)、王光远、瞿曲(2006) 、尹顺达、曲世友(2012)、江锋等(2013)等等。

(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

内审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质量,要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内部审计师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中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提供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基前提。企业内部审计是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其质量好坏直接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判断等因素相关,特别是审计第一责任人技能直接影响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部门效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简称IIA)于2000年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指出,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须提出有质量保证的审计执行方案,以控制内部审计活动的效果,并最终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B-索耶 (Lawrence B- Sawyer)在其著作《现代内部审计实务》 (1990) 中认同《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的相关观点,认为作为内部审计的负责人即内审审计第一责任人,设计并坚持一套可以保证审计质量的计划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前提是有位能胜任的内部审计负责人。在内部审计师素质方面的相关研究有: Kaplan和Schultz (2006) 认为如果内部审计人员不够专业,后续审计调查仍然不容易开展。Rezaee和Zabihollah (2009) 认为,在复杂的审计环境中,内部审计人员是保证和改进内部审计质量所不可缺少的,尹顺达、曲世友(2012)认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前提是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江锋等 (2013) 认为随着内部审计战略地位的提高和内部审计环境的逐渐复杂,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有所提高。

(3)内部审计的规模。

程新生、张宜 (2005) 调查了200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情况,结果发现,单设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相比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来说规模更大,大规模的公司内部审计组织地位更高,审计质量也相对有保障。Sarens (2007)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利时金融保险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公司的内部审计规模和控制环境之间联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高管层的支持与内部审计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审计规模与审计质量相关等,Sarens (2007) 运用模型分析了比利时公司内部审计规模与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内部审计规模受到公司所有权结构分散程度、公司规模、公司组织结构的影响,而审计规范与审计质量相关。Sarens和Gerrit (2011) 通过研究组织结构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是否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结果发现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受组织结构的影响。

(4)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与企业高层支持。

Mihret和Ylismaw (2007)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高管层的支持、组织结构以及被审计单位特征这三个因素共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且高管层是否支持的影响最大。陈沛 (2013)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SK企业的内部审计进行研究,发现,首先,SK企业没有专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办公,这样很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落实;其次,企业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与企业资产规模不匹配,虽然是财务专业出身,但是没有进行审计知识的培训,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低严重制约内部审计质量。最后,SK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没有依据、没有条理、质量不高。

三、研究设计

1.变量设定。本文研究对象为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而审计环境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维度进一步细分为7大因素,即研究宏观维度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观维度的内部审计协会监管、以及微观维度的内审独立性、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等因素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以内部审计独立性、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以及内部审计协会监管为自变量,以内部审计质量为因变量展并建立相应的多元线性模型。

2.数据收集方法。本文采用问卷现场调查法收集相应的数据,主要以参加2015年5月10日至5月29日由中国内审师协会联合中国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在上海主办的企业内审与高管培训班学员为调查对象,此调查对象是企业的审计人员、财务高管、企业内控高管、以及审计委员会高管等,对内部审计比较了解,调查对象具有针对性,当场填写当场收回等,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0份,剔除无效问卷49份,有效问卷301份,回收率为87.5%,有效率86%。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

1.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得出以下结论:自变量内审独立性、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与因变量内部审计质量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了内审独立性、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对内部审计质量有积极影响。自变量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与因变量内部审计质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对内部审计质量有积极影响的,但影响是否显著,还受其他因素的因素。自变量内部审计行业协会与因变量内部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其相关关系不大,说明了内部审计行业监管是否对内部审计质量产生影响,还存在诸多的其他不确定因素。

2.多元回归分析。在分析了模型的科学性基础上,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解释自变量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程度,详细分析结论如下:

2.1企业内审独立性回归系统为正,并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说明企业内审独立性与内部审计质量显著正相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越是具有独立性,那么内部审计质量越好。

2.2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和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回归系数都为正值,P值大于0.1,表明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和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与内部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说明了优秀的内部师、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卓越的内审第一责任人都对内部审计质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2.3行业监管回归系数为负值,P值大于0.1,表明内部审计协议的监管与内部审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说明目前中国内部审计行业协会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改善作用有限或企业对内部审计协会的职能并不了解,从而对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质量的作用并不了解,这一结果与本文研究假设不相符。

3.研究结果。通过分析检验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企业内审独立性与内部审计质量显著正相关,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和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与内部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内部审计协议的监管与内部审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还利用了VIF、 DW 、AdjR2等分析验证了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问题和拟合度等,从这三个维度说明了回归模型的科学性,模型建立和验证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三个维度对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301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企业内审独立性、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和行业协会监管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相关关系,其中内审独立性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行业协会监管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等,说明企业内审机构的设置和保证其独立性对内部审计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内审独立性越强,其质量就越好,就越有保障等,而内审师素质、内审制度和内审第一责任人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高素质的内审计师、完善的内审制度和优秀的内审第一责任人都是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的根本保证;而内审行业监管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职能被不多数企业认可导致的。

第10篇

摘 要 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企业的内部审计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其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文章论述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重点。

关键词 企业 内部审计 重点

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分析

(一)内部审计工作——降低企业各项经济损失

内部审计工作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反映经济活动资产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监督和评价性活动。其有效实施是企业经济活动保障的基础,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通过事前决策审计,对企业资金的投放、投资效益、使用率、投资风险等进行审计,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并且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经济合同审计过程中的工作,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纠纷因素排除,减少纠纷发生几率,降低企业不必要损失的出现。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维护企业利益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对于维护企业利益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企业会计资料、财务管理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的检查,以及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审查,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政策法令,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同时,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营私舞弊、贪污盗窃、职务侵占等情况,充分的保障了企业的利益。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通过财务监督、财务信息分析、财务管理审查等方式,对企业资金使用去向、资金使用合理性等进行审核检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管理体系完善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还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到企业领导层。通过对管理体系的分析,找出企业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工作与奖惩制度挂钩.被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会时刻检查部门工作以及完善本部门工作流程,并对企业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部门、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发现,促进了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

(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现代审计体系,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促进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并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监督企业经济活动、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等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准确的向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经济活动报告以及内部查错防弊信息,同时还能够通过内部审计体系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内部控制的评测,找出企业管理与控制的缺陷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意见与改正措施。而且,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通过对企业管理问题的提出和改进,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对发展战略的调整。

(五)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施企业主动性管理体系的关键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是企业建立主动性管理体系的关键。由于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的保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检查企业存在问题。所以,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主动性。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能够从企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的发现管理问题,发现企业管理体系漏洞,并通过企业管理体系与责任人的责任制促进责任人对管理体系完善的建议提出,由此构建企业主动性的管理体系。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

(一)在审计内容上,强调以经营审计为重点

传统内部审计的重点在财务审计上,并不能直接协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竟争日趋激烈的经营环境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作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当局的新要求,逐步将工作内容从以前的财务审计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是内部审计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审计策略上,侧重指导和沟通。现代内部审计广泛采用引导式审计,主要表现为:(1)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或部门讨论审计目标、内容、计划以及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措施,以便及时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3)提出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二)在审计手段上,注重网络技术的运用

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给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空间已不再是执行审计的制约因素,通过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审查调阅会计信息,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实时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但在会计信息审计中,诸如篡改数据、信息丢失、黑客人侵、计算机病毒等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所以要对企业现存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测试,如是否有有效的口令控制,数据是否加密,职能权限的管理是否恰当,是否有持续的供电设备和有关备份设备,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是否得当等。在以互连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审计创新进人全方位的开拓。在审计成果的运用上,多方位扩大审计影响。审计成果运用如何,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在管理监督体系中的存在价值和作用,内审部门应将审计结果的传递作为向管理当局提供服务的一种良好机会。审计项目完成后,要注重对审计发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编送审计报告时,要重视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送的及时性,并搜集上次审计成果的落实情况,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水平。及时发现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发展事态,以便对审计查实的问题及时处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还应借助系统内部媒体,披露审计报告信息,以争取各级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扩大审计成果影响效应。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腾飞,经济体制也随之改个,审计的作用也随之日益凸显。因为审计产生的真正基础是两权分离而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所以经济的发达必然会造成管理层操纵利润或者进行舞弊来提高报表上的利润,从而吸引投资者继续投资。这种企业的自空间的扩大,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着双刃剑——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内部审计需要对其企业内部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以及评价。目的在于去伪存真——保证企业报表是真实而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如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财务收支中的一切违法违规的问题。它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进行经济监督、经济服务以及经济评价,从而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内部审计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对我国国有企业以及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开始建立。时至今日,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对我国企业的快速平稳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与国外的企业内部审计相比,我国才只是刚刚起步,无论在相关制度的支持上,还是在机构人员设置,或者是职能作用等方面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的社会审计以及政府审计相比,在各个方面也都还是略逊一筹的。

2.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内审部门的设置不够规范化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保证其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活动的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是保持其独立性,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但是事实上,由于机构设置的不规范,导致审计人员无法保持较强的独立性。有些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或者让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甚至有的财务人员也是审计人员;有些企业设立了审计部门,但是该部门直接受本公司高层的领导,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有些企业则象征性的安排几名员工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专门用来应对外界的。像这样的内审部门根本无法在实质上起到任何作用,而是形同虚设。

2.2 企业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2.1 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中,有些财务人员是兼职做内部审计人员的,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审计人员应该具有的一些素质。大多数审计人员缺乏职业的素养,在审计的过程中,无法绝对的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相关的审计评价。即使查出了一些问题,在各种客观或主观的压力下,也无法坚持原则,而是秉持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而且有很大的随意性。

2.2.2 知识结构有待提高

由于我们现在身处在二十一世纪,当代企业对于审计人员有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仅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与审计的相关知识,更要熟悉计算机的软件应用,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甚至是一些关于心理的知识。我国企业的一部分会计人员,甚至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只是具有大专文凭。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审计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均较偏低,缺乏一些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

2.3 企业高层内审部门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现代企业中,很多公司的领导并不能真正地认识到内审部门的重要性,往往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无形资产。相反地,企业只是把内审部门看作是个无足轻重的机构。这就在企业内部的文化和风气上,使得很多其他部门也从心理上排斥内审部门。所以审计部门无法开展高质量有效率的审计活动,其审计的职能以及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极致的发挥。

2.4 审计方法较为落后

现如今,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企业的内审人员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够熟悉,而且很多人还处于手工查账的阶段,所以计算机在审计上的应用和运用远远不够。这就有可能导致低效率的审计活动,而且也无法保障审计活动的质量。

2.5 内部审计工作滞后

现在的审计工作大多是项目过程中,甚至是事后才去差错纠漏。但是内部审计的真正任务是通过事前的调查,向企业的高层提供若干可靠的必要的信息,以便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这样的状况令我国的很多企业内审无法把企业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也许最终会造成企业的利益和名誉双双受到损失。

3.解决现存问题的思路以及对策

3.1 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1.1 聘用内审人员的门槛的提高

现如今,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报考面向的对象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注册会计师报名的门槛应该提升至大学以及以上学历的人群,这样可以保证其是复合型人才的高机率性。首先,企业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聘用那些经过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审计部门应联合在聘用和升迁等方面上制定成文的规定和要求,以便聘用那些真正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员工。

3.1.2 优化审计部门的人员机构

大多数企业的审计部门只是由财务和审计人员构成,相对来说结构较为单一。吸纳复合型人才或是那些在单一的专业方面较为过硬的人才——法律、经济管理、心理和工程等——可以使得内部审计团队的能力有个质的飞跃,综合素质节节攀高。

第12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部审计 模式考察,政策建议

前言

在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投入资本,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授权董事会经营,在董事会做出相关决策后,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在董事会授予的权力范围内具体执行董事会决议。在这两层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受托者普遍存在机会主义动机和道德风险,为了有效保护各方利益,解决人问题,就必须在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中加入一种监督管理的制度安排一一内部审计制度安排。

1,我国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建立于2002年。适用于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沟通、监督和检查工作。审计委员会成员由3至7名董事组成,独立董事占多数。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4)检查公司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程序;(5)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考核;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审计;(6)对公司内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包括其负责人的工作进行评价;(7)公司董事会授予的其它事宜。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委员会的提案交董事会决定。审计委员会应该配合监事会的监事审计活动。

2,我国内部审计实践特点

2,1独立性差,地位不高。中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是在财务副总经理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样难以很好地保障审计部门公正和独立地开展工作,权威性不高。

2,2基本上处于财务审计阶段。我国内部审计范围大部分还停留在财务审计方面,即使有的企业开展了内部控制评估,大都局限于会计控制方面,很少涉及管理控制,这与国际内部审计开展企业运营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管理服务审计差距大。 2 3审计人员素质偏低,人员构成不合理。一些企业不重视引进专业人才,在人员结构上,绝大部分是财会人员,单一的财会人员结构是造成我国内部审计难以向经营管理拓展审计范围的主要阻力。

2,4审计技术与方法落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多是运用查账法,且多为传统手工操作,工作效率和效果都很落后。

2,5前期发展慢,近几年发展快。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由于受国有企业体制的制约,在前期发展慢,但是近几年来国有企业纷纷改制,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较快,许多企业正逐步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延伸,审计方法向管理评价技术迈进,内部审计人员也正在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3,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安排的完善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内部审计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分权制衡,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我国内部审计建立时间不长,虽取得较快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3,1我国内部审Stg式的现实选择

3,1,1我国现有的内部审$tN式:监事会模式

董事会属于业务执行机关,具有经营业务的决策职能。监事会属于独立的监督机构,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代表股东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监督,向股东大会提交报告,形成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制衡。因此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模式属于监事会模式。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内容上说,监督内容宽泛。(2)从范围上说,局限于事后监督。(3)从独立性上说,没有建立独立监事制度。(4)从人员素质上说,组成人员缺乏专业技能。(5)从股权结构上说,一股独大使监事会形同虚设。

3,I,2应在现有监事会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

我国应该在现有监事会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形成“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模式。主要原因包括:(])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取代现有的监事会制度,需要修改公司法,执行难度较大,,所需时间也比较长。(2)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能够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3)从制度安排上。可以使监事会的职能与审计委员会职能互补,而不是互相重叠。

3,1,3“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模式下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

只有恰当地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合理地确定了内部审计地位,内部审计才可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发挥其作用。按隶属关系分,主要有:(1)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会部门。(2)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3)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4)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5)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一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在上述几种模式中,我国根据目前情况应选择第五种模式,

3,2正确处理内部审计体系中各层次的关系

“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模式是我国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的现实选择。在这种模式下,在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层之下分别设置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对股东大会负责;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下设专职委员会,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在我国的公司中就形成了监事会审计、审计委员会审计及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在内的内部审计体系,约束公司内部不同层次的委托关系。

3,3加快内部审StA才建设

内部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如何,内部审计工作能否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密切关系。加快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建立内部审计业绩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