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教学

物理教学

时间:2023-06-06 09:3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理教学

第1篇

technical physics teaching

主办: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

周期: 季刊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5-9555

cn: 15-1224/o3

邮发代号: 16-110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技术物理教学

曾用刊名:中专物理教学

创刊时间:1993

编辑单位: 《技术物理教学》编辑部

主 编: 周继礼

地 址: 北京西二环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大厦608室

邮政编码: 100054

主要栏目

教学研究、物理技术、力学工程、问题讨论、实验教学、学生园地、物理学家贡献等

办刊宗旨

本刊介绍教学研究成果,有关实验的改进和实验方法、介绍物理学的前沿与动态,推动教材建设、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指导学生提供园地和资料。

收录情况

第2篇

【关键词】幼师 物理教学 反思

一、反思教学观念

新课改之前,教师的教育观念被动形成,没有通过实践反思,只是照抄,达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观念,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知识教学提出要求,还对幼师教学能力、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操作性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是理念之一,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将来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

二、反思教学方法

首先,班级授课要照顾大部分同学,平时的教学,教师花太多时间在学习好的学生身上,缺乏对学习差的学生的关注,长期这样做,就会造成两极分化,为了共同进步,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好的学生,同时也不能放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了更好的鼓励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可见,正确教学方法是搞好教育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手、口、脑,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物理实验型概念是在大量物理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推理型概念则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演绎而来。对于实验型概念的推理,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他们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从现象推理出规律,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有效锻炼。所以,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应由“主宰者”向“主导者”转变。

最后,单一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因而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利用多媒体制作复杂的物理过程并进行演示,这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可以将长时间反应的物理想象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展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学习一些常用的教学软件。

三、反思教学设计

物理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实际教学效果和预期差异很大的情况,思考一下原因,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设计与实践是否合适,教学目的、工作和方法等方面存在那些问题,并进行改进,使教学得到优化,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重核裂变的学习,内容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将抽象的内容转变得生动形象。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演示将现象生动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模式很喜欢,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的东西去理解,比教师一味灌输效果好。

四、反思教学过程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模式,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推动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且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获取较完整的学习经历。但探究学习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素养和研究能力,还需要储备丰富的知识,能够设计优先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能随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探究的成果进行正确评价。所以物理教师要尽可能,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灵活并有创造性的使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使学生更积极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

五、反思教学技能

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知识,优美的语言能够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够影响物理教学。物理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物理现象,言简意赅的讲解物理规律,声音的多变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学生在愉悦的听觉中学习到知识。其次,板书是教师的另一项重要技能板书精致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此外,板书要合理布局,伦理层次要清晰。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物理教学手段,为将来幼儿教学打下基础。最后,规范实验。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对实验器具功能了如指掌,在使用时轻车熟路,示范时规范得当,避免演示时出现错误。这样才能在学生实验操作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六、反思教学课后

物理教学中,课堂学习很重要,但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后的教学反馈。通过布置作业,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我们常发现,课堂上讲解很多遍的内容和习题,学生考试时仍然不会做,这是很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知识是教师教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所以教师要明白,“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为重要。课后反思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教学上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七、结语

总之,物理是抽象的,传统教学方法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物理成绩当然就得不到提高。为此,物理教师们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反思,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及改进的方法。物理教学的反思能够促进物理教师的成长,使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

(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周口 461400)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127-01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论证的过程。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讲课时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然而,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新课程下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1.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课堂内外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教材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已有部分中学着手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2.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仅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更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着,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1.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靠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双边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变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即使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加强对教学理论的研习。诸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启迪和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物理教师应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经典名著、物理学专家学者学术论文、物理学科报章杂志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足以提高物理教师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②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捉捕案例;③在平时注意搜集报刊等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速度达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会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人人投入积极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的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4篇

一、挖掘物理学科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这门学科通过严密的理论性呈现出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到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并且通过实验、操作等过程来对物理学科的价值属性有综合的了解,通过教学中科学价值观的渗透,激发学生的求索精神,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探究来挖掘科学价值,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比如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中,我让学生开展了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完成实验过程,通过记录数据、分析计算数据,通过分析实验中的规律性,具体开展探究,操作过程中,学生在打点计时器上插上电源,使得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并且通过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的点,经过多次操作,纸带上点的位置也相对固定,最后学生取下纸带,将打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并测量出每一个点的距离,最终运用物理学的公式,计算出两相邻的点的位移之差,最终解答出整个实验过程中小车所作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通过类似的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必须尊重实践、尊重操作,物理学的原理都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科的时候,应该积极培养自身科学的价值观,以此挖掘探究的乐趣和价值。通过科学的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尊重物质同一性的内在体现。

二、发挥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物理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世界,进而完成改造世界的过程。阿基米德通过对浮力定律的探究最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浮力的影响为世界的工农业发展都来了质的飞跃,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也让人民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知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物理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解读,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自身的认知能力。物理知识源自于生活,纵观很多大家总结的物理学的原理,无一不是从生活中得到的灵感。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一种生活的表象,是我们认识世界、认知世界的途径。有不少学生不喜欢物理学科,原因就在这里,没有了解物理学科的趣味所在,而不少学生之所以对物理学科产生浓郁的兴趣,就是因为这些看似枯燥的物理原理,实则都是源于生活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物理学的相关原理时,不要一味强调学生如何去记忆,而是让学生了解很多物理原理是从生活的现象中得出。

三、构建情感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

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总是带着严肃、紧张的气氛,不少学生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往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迫“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构建情感教学氛围,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所以在物理教学与情商培养中,笔者主张构建情感教学氛围,以此从精神上助推学生前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引导他们在学习的途中敢于积极迎面困难,积极向上。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的为学生构建情感教学氛围,比如遵循着新课标评价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在教学中我有效实施了科学评价,区别于以往的唯成绩、唯等级的评价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存在,积极欣赏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学困生在学习上比较吃力,我并不会一味进行批评指正,而是为他们设定阶梯形的学习发展的目标,学生只要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我就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我国的教育历来都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但是这样的培养导向性及方法,势必带来误区,不少学生学习成绩突出,但是非智力因素方面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在情商培养中,我们也不容忽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与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交流、实验教学等等,来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人相处是一项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会适当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比如针对不少学生是成长于独生子女的环境,他们身上有着一些自私、冷漠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中不愿意与人合作、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基于这一点,我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复习法等等,以此来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在某些物理实验的操作中,我就有意识的将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比如有的擅长总结、有的擅长交流、有的擅长记录、有的擅长计算分析,将这些各自有特色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得到了预期的成效。总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关于自然学科的智力因素层面的教学,而是一门与学生的生活、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对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完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更有助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

作者:刘爱霞工作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探究教学

一、农村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何使教师尽快克服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正确使用现行教材,使我区初中物理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课题。通过有关调查,就农村中学来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 缺乏探究性内容

科学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实现的,因而探究的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探究问题大多采自现实生产和生活,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科技制作,也可以是探索性物理实验,也可以是偏重于推理的理论性探究,还可以是物理学前沿的新科技问题等。由于农村中学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见识面相对于城市学生要狭窄得多。学生情境体验的缺乏给我们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我在教学中选取了一些内容作为例子,如学习了声现象后组织学生探究“如何减弱居住环境周围的噪声?”,在学习了电压与电能的概念后,探究了“一节干电池储存的能量”等。但是对于一些反映物理教学时代特征和现代生活的内容就不适宜农村学生。有些教材本身所要求的的探究性实验,学生就完成不好,难以达到教学要求。我们所选的教材比较适应于城市现状,而农村中学相对滞后。

2实验器具的制约

由于办学经费欠缺的原因,大多数农村中学的仪器较为不全、陈旧,尽管近年来陆续配置了不少的仪器,但由于新教材对教学仪器要求更高,“新、奇、实用”,现有的不少仪器也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都参与教学,但原来配置的仪器要求低些,导致部分探究性实验仍只能为演示实验。如“生活中的透镜”一节就有一个投影仪,我校就没有;做升华实验,连碘都没有。像本人所在学校,由于学生太多教室紧张,实验室不得以也暂时作为一班教室使用,有些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实验都只能教师单独在讲台上演示,再加上大班额学生,能看得明白听得清楚的也是少数,更不用说亲身体验了。现代科技制作更加难以完成。

3 教学时间难以保证

探究性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每一个大型实验都需要大量的器材,大多数农村中学没有专职的实验员,所安排的实验教师多是身兼数职,有的教师甚至涉及到三个学科,因此,教师要自行准备实验器材,或者课前器材根本未得到全面地检查,在课堂上教师成了“维修工”,且教学效果也不好。我区农村中学大多没有多媒体教学器具和电教室,因此课堂教学容量大打折扣,多数情况下一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要拖到下一节课,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进度。

4 两种观念的冲突

多数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知之甚少,他们不大关心自己子女能力的培养,也不懂得能力的培养,他们只重视子女成绩,只重视升学情况,还是要搞应试教育的老一套,因此要求教师多教些知识,考试次数、课外知识补充得越多越好。而现在新教材对知识本身要求不高。而多数学生也缺乏基本的理性思维;理想精神、创新精神、实证精神薄弱,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的终极目的只在考上重点中学。农村中学教师在改变自己观念和教学法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做好学生与学生家长的工作的任务。

5 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

在实行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和理念虽然进行了教师培训,绝大多数教师对新教材是了解的。但由于农村教师本身素质的局限,农村中学由于某科目教师的缺乏而使一些教师教的科目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或者是学历的限制,部分教师对以实验为主的物理教学不太熟悉,自身还在最初的探索阶段,仍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缺乏师生之间的广泛对话;人文科学教师还没有形成角色转变的意识;在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和科学方法教育等方面做得很不够;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学习还没有进入实用阶段,教育创新的意识不强,难以保证探究式的教学效果。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关键是熟悉、掌握教学内容,出路在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和对策

教育创新的实现,教育真正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实行具有实质意义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已跨入一个新世纪,每一位物理教师都不能不认识到,教学方式应该适应新时代,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农村中学的困难又给了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一次革新自己与证明自己的机遇!

尽管我们农村中学在探索教学中遇到了大的困难,但我们要正确面对目前困难,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我认为目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设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对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老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时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自己要有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我们要对传统教学进行反思,不要以为好的敬业精神与扎实的基础教学就是好的。我们要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把有关理念正确地教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方法,理解其目标。对它的七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形成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评估”要了如指掌,并能熟练运用。我们通过观摹教学案例,学懂学会并逐步实施。虽然探究性学习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化的、十分规范的教学模式,但它也有自己的主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不是一种点缀,只有把它放到与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重视,才能做好探究教学。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兼容性、和时间性,因此比其它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更为突出、领会创新精神更为集中、更为鲜明。探究性学习不是随意的,它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流畅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处理信息、与人合作、尊重实践、大胆创新的能力。

2 学会创造与寻找探究机会。

探究性学习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化的、十分规范的教学模式,但它也有自己的主要性:如课题的探究,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能搞专题探究的内容,我们就以小型课题为主。实验器材缺乏时,我们要师生一道找替代器材,自制器材,其实这本身也就是创新与探究的过程。例如没在强光源我们就用幻灯机来替代。同时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小物体进行实验,如利用桌子做固体传声实验等。我们把教材中“小实验”“想想议议”等实验探究完成好。教学时间紧,我们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积极主动的准备,正确引导分析来解决。

3 改进物理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当今社会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使学习具有研究性、探索性。根据教学实践,借鉴参考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教学方式上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

(1)设疑预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先提供一些关于新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教材里的新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部分学习稍差的学生阅读中的盲目性。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找出重点,并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教师在新授课之前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验探究 就像是猜谜游戏,出了谜面,不讲谜底,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想,体验实验的魅力,掌握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手段之一。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难度稍小的演示实验,实验时要特别强调注意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记住实验现象和结果。对实验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补充。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与观察的能力、探究问题的精神。

(3)竞相问答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后回答教师提供的问题,交流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根据问题的多少、难易采用必答或抢答的形式进行检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某组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可让其他组的同学回答。另外组的同学还可以补充、评判。如此循环,不仅可以形成集体大讨论的氛围,而且加深了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讲练解析教师根据以上环节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分析、评价,整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示范性。然后,配以针对性的训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选题目,不仅有课前精心准备的,还要有根据学习情况具体当堂现编的。从而进行查缺补漏,二次反馈,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所学知识,提高课堂质量。

(5)课后辅导 在课后多余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做练习题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汇总起来,再进行适当的辅导加强,并且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达到教学相长的宗旨。

4加强物理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做到这点,教学中我是这样探索的:

(1)实验前,明目的,树信心,精心准备。新教材与老教材不同,没有以往在实验前给出的。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步骤等详细信息。从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论证等全靠学生自己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应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所需的一切作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一点也是特别要注意的,八年级新生虽感觉物理有趣,对物理现象也很好奇。但真要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却又缩手缩脚。对此,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带学生,先让少数同学试验,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养成。

(2)实验中,多留意、细观察,准确操作。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这也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一步,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就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多留意,细观察,以便能够通过现象上升到理论。在实验中只要学生的操作没有科学性的错误,一切都应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物理课堂教学 物理实验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用以获得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初中的物理教学,正是一门符合探究性教学的课程。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探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之举。

一、通过物理实验操作去探究自然过程

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物理实验才能揭示的,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抽象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实验操作,并对实验中的问题与现象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但如果在实验中让学生通过体积不同、质量不同的同种物体作比较、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可以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再引入密度的概念,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电压和部分电路电压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实验过程,通过仪器数据的变化分析,就很容易理解掌握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探究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是发现和提出物理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在内容上有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欲望,才能与教师互动合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习“功和机械能”中“机械效率”一节时,在学生知道了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之后,对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事例,安排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幕进行分析:小明和小红分别骑自行车上一道斜坡,健壮的小明沿着坡路一直冲了上去,而体弱的小红则骑车走S型的道路轻松上到了坡顶,他们上坡时谁的机械效率高?你认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证实你的想法?

由于探究事例取自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这可以引起他们较强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了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坡度的大小、粗糙程度、重力大小、用力大小等有关猜想。经过分析、筛选,大家在课堂上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粗糙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以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成为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车重力和拉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的拉力的大小,计算出了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又通过控制变量分析问题的经历,因此他们熟练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测出了拉小车沿不同坡度斜面匀速上升时的机械效率,通过分析对比得出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效率越高的结论。同样,还知道了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的道理。正是由于他们对所探究事例比较感兴趣,很多同学想更进一步搞清小明和小红的体重以及上坡速度是否对机械效率有影响,从而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由于他们对这项以自己现有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的探究感兴趣的结果。

三、用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影响,为了解出答案,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参与探究,教师适当引导,将问题分成若干个“阶梯式”的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实践研究,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探究的乐趣,通过自己的实践,留下深刻的印象。像上述教学案例中,让学生探究“小明和小红的体重以及上坡速度是否对机械效率有影响”就是用新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

四、解错常规题时让学生自主探究错因

常规题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可有些时候学生失误很多,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查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意识,要让学生对做错的题目认真分析错因,让学生的无认知监控机制发挥作用,教师也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制造疏漏,让学生讨论、探究,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这样,这种波澜起伏的解题感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学生在交流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难题并不神秘,就在大家的探究之中,这样的物理探究性学习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利用物理探索题让学生探究

第7篇

理美;审美能力;思维;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113―01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如果掌握了这门艺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物理教学更加精彩。下面,笔者就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适时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认识物理的本质,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光的折射现象”时,创设一个实验情境: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其中装满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很准确,但没有一次刺到鱼。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把学生带入渔民叉鱼的情境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

二、及时展示物理的美

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教师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物理学的对称美,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就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教学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境、故事情境、习题情境、漫画情境等激发学生思维。

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境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境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8篇

关键词:本科学位;课程理念;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12

一、物理教学改革包括的内容

1. 教学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这些物理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解释它们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让学生觉得物理是有趣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用实验教学验证某些规律,由实验得到某个结论或用实验来模拟并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掌握科学探索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探究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掌握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方法。通过科学探索的实验,使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进行科学研究的感觉并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例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

(1)提出问题。让凸透镜对着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像,并逐步改变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看到像的大小随着变化,使学生明白凸透镜可以成缩小或放大的像,随即提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是什么?改变蜡烛的位置,像的大小和位置是怎样变化?

(2)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可能与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而且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大于2倍焦距,当蜡烛向凸透镜移动时,像可能离开凸透镜且像的大小可能变大。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基本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案如下:

(1)实验方法:运用类比法,对比研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及规律。

(2)实验方案:

①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

②实验步骤:第一,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后调节,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第二,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外,即U>2f处,观察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V,像的大小、倒立与正立,像的虚实状况;第三,将蜡烛放在等于2倍焦距处,即U=2f处,观察如B步骤;第四,将蜡烛放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f

4.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全班同学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填入下表中:

5. 分析与论证

根据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教师指导各小组分析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6. 评估

让各实验小组对这次探究过程进行回顾,看什么不妥的地方?

7. 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将探究过程告诉教师和同学,互相取长补短,完善探究方案并对结论进行讨论。

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注重知识的积累转向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提高学生的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热爱物理科学,体验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传授课本知识,而应是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一些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和立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上,教师还应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9篇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内容中每一位物理学家的奋斗经历,更能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的良好个性素质和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切入点。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程的特点,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一)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即奥斯特试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也可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学习“摩擦”时,物体的摩擦有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之分,可渗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二)抓住奇妙的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说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类似的例子在初中物理课中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地磁场后,让学生回忆电视里看到农村广泛流行的看风水现象,认识风水先生所用的罗盘其实就是一个小磁针,小磁针在不同的地方的指向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受地磁场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明白了这一迷信活动的实质。教师通过这些实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真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物理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自然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例如,在序言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习的方法“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时,教师先告诉学生: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如没有电视、电话、汽车、人造卫星等等,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能源的缺乏、空气质量和水质的变坏等,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

二、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一)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例如,在做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都知道乒乓球掉不下来这个结果,对教师做这个实验没有多大兴趣,这时教师不用自己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实验,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二)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翻开几千年的科学史不难看出,整个物理发展史包含着对前人物理研究成果的批判和继承。例如,伽利略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批判,焦耳对热质说的批判,科学家对自己思维结果的反思批判,等等,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一)结合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

例如,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400多年;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应用;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

总之,我国古代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和科学家的爱国行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结合当前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声的传播时,举一些抗战影片中的片断,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利用铁轨提前获得敌人火车到来的情报,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利用竹筒传递情报、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学习导体时,可以介绍我国对超导的研究成果;在讲授《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章时,补充讲述我国新建设的水力、火力发电站,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简述三峡工程等,另外也要提出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例如,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最后,讲述核能的开发、利用及前景。这样,通过与实际国情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意识。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体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1.指导阅读科普读物。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容易被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所吸引,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积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推荐《趣味物理》《物理世界》《科学画报》等书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兴趣教育,诱发爱科学的萌芽。

2.提倡科技活动。开展拟写物理科技小论文、办物理科技小报、物理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活动,从中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主题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进取,实现自我。

第10篇

【关键词】物理 教学 策略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三、教师应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抽象定性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83-01

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无论从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学习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是一次飞跃,即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飞跃,从单因素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复杂逻辑思维的飞跃。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一、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容易受情绪左右。学生在开始学习物理时一般都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中好奇的成分居多,带有盲目性,对学习中将要遇到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所以在进一步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兴趣减弱。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正确指导,培养成就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升级:从好奇乐趣志趣。志趣是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将使学生百折不挠,知难而进,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发挥实验多的优势,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理解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对物理知识感知的基础上。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它将奇妙无穷的物理现象(如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有趣的布朗运动、磁场中电子运动的圆形轨道等)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良好的物理环境里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在全面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认识世界,把好奇心引向分析思考,从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内因,激发兴趣。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学习的需求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学生的“力”要使其“自奋”,“用”要使其“自致”。教学要有新异感,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带有启发性的物理情景,如一个发人深思的提问,一个饶有趣味的比喻,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景设计,亦或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猎取,自觉求学,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成绩

不少学生学物理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意识不强。物理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能用物理的观念、物理思考问题的特点来构思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物理,但当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仍常常用朴素的生活语言进行分析,或者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做过的题目进行求解,对没见过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

例如有两个已学过平抛运动规律的学生玩射击游戏,看谁射得更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瞄得更准些,但就是没有想到向稍高些的位置瞄准。很显然,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他们缺少的是把它作为一个物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意识。

又例如汽车刹车问题: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碰到红灯后刹车,以10m/s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刹车后4s内汽车发生的位移。部分学生不考虑汽车刹车不可能反向运动的实际情况而直接套用公式要s=V0t-(at2)/2=20×4-[(10×42)/2]M=0M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运动学中涉及到多个公式,而具体到一个物理情景哪些公式适用,哪些公式不适用,适用的公式中应用哪个又最简便?许多学生对此弄不清楚,因而表现为解题速度慢,成功率不高。

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克服“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也很重要。“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每个学生都应立足自身的认知水平,找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学习的主人。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谈到,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跨度很大。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学习方法上还沿用初中的那一套,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由于缺乏理解,对背得的定义、公式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遇到问题时便往往乱套公式、乱用数据,以致严重影响物理学习潜力的挖掘和智力的发展,造成成绩的大幅下滑。

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应使他们对思维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题。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题海战术往往收效甚微。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题目、教师讲过的题目,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过失误的题目,多归类、多反思、多找寻规律。力争使学生养成每做完一道习题,都总结一下的习惯。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哪些新的体会;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地分析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等。这样,时间长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自然就形成了。

第12篇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物理教学论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敬请关注!!

物理教学论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学论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