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

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

时间:2023-06-06 09:3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学业生涯规划;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1-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1]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对一名大学生学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所学专业的倾向,确定其最佳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学业生涯规划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可行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本文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为切入点,将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

1.学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2]

首先,大学生会根据自我的核心,也就是最本能、最自然的思维、感觉、行为模式,而不是在别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的性格特征,来制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这就是MBTI人格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其次,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是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最后,他们会衡量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及兴趣,甚至个性的融合情况,来权衡利弊制定方案,这就是Edgar Schein的职业锚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3]

2.学风的内涵

高校的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4]优良学风的基本内容包括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等。[5]

3.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学生成材和更好发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规划,内在解决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而详细的学业规划进一步保障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有效地推进了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然结果和必然体现。同样,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大学系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育效果与学风建设息息相关。良好的学风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保障,大大促进了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良好的学风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的相互融合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现状

1.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没有结合自身和社会的实际状况合理制定学业规划,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能很好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制定规划的重要性,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高年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比低年级好;第三,学生制定的规划并非足够科学、实际,以至于在某种情况下半途而废;第四,部分高校对待学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应的专业师资与实施条件。

2.学风现状

为分析大学生学风现状,笔者对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走访。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87份。其中70%的同学清楚学风建设这项工程的重要性,20%的同学仅了解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8%的同学认为自己和学风建设没有关系。

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在学生中存在一些现象: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学习失去兴趣,既不重视基础课也不重视专业课;部分家长代替学生规划未来的道路,例如考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等,这使得学生可能会过于专注练习英语口语、培养人际关系等,而忽视正常教学课程;学生习惯了高中老师监督检查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较为轻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下不能严于律己;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

分析上述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从高中紧张环境转变为大学的宽松学习环境,失去了学习动力,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心存拜金主义,认为有钱就能谋得好职位,继而缺乏学习动力,丧失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建议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内容,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第三,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不能延续高中时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建议每学期制订一套相应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第四,许多高校的学风建设往往由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孤军奋战,零打碎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导致学风建设主体性的缺失。[6]

三、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在共同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它们的融合发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空间。霍兰德理论指出:“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具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情境和问题会有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这个理论应用于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也是如此。[6]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长期性,提高整体学风,从而推进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又为学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1.学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做了铺垫,改变了整体学风环境

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通往学有所成的第一步,更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各高校都应该把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融入大学教育当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要注意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方向不同,例如对大一学生重点是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和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他们对学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意识和能力;对大二学生重点是积累与实践,在此阶段他们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动手能力,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结合,全方位发展;对大三学生重点是信息,在这个阶段大家会选择考研、就业、出国等多条去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要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对大四学生重点是总结,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已经决定以后的方向了,可以总结一下前三年的规划有什么不足之处,然后进行补充和修改,从而更好地与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为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各大学不仅应注重知识上的教育,还应注重素质教育,并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引导学生有合理的规划和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风建设。

2.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体现

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所以必须要求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长期和全方面发展。“一切以学生成材和全面发展为中心”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内在追求的必然的映射。而学业生涯规划正是在坚持学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前提下,着眼于“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素质。[7]由此可见,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大学学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上分析突出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开展并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来达到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关注这一工作,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测通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举行新生学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为进一步营造良好校园学习氛围做出贡献,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学业生涯提供有力保障。

四、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学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生活全程

学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人们一生的话题,需要不断调整、修正。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强调其重要性,并付诸切实可行的实践。例如,对入学新生进行学业生涯导入教育,并增设一门选修课,选择相关教材向学生传授学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邀请知名校友重返母校参加大学生讲坛,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养成惜时勤学的良好习惯,以此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工程。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通过打造一支专业性、综合性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分别从就业、科研、心理、考研等方面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第一,专业教师除了在学风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完善学生个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们制定就业规划,进而促进学风建设。第二,通过对“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指导教师的培训,引导此类专业教师为学生合理制定科研规划。第三,通过学生处专职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家庭、性格等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们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第四,辅导员以往届毕业生信息库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目标和报考院校,合理规划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复习时间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同样促进了学风建设。

以哈理工测通学院为例,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曾指导06级测控专业范同学制定学业规划,该生成功签约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是世界上最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实现由低到高、由工转管理的成功转型;在教师团队的帮助下,06级测控专业赵同学根据自己所制定的学业规划,通过钻研努力荣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他是首位代表学校获得该竞赛一等奖的同学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奖;05级测控专业杨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实现由低到高、由理转文的成功转型;06级测控专业王同学凭借科学的复习计划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顺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实现硕博连读。

3.学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教育一脉相承

只有认识到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可以成立“学风建设督察组”,定期组织学业生涯规划比赛。综上所述,学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教育管理体系。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所在学科、认清自我、把握职场未来,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四年整体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而将理论学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进步。因此,良好的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一个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进而掀起一股学风建设热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2] 宋建军,费小平.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9-21.

[3] 廖智君,余小英.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7):89.

[4] 王敏.高校学风建设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9):184.

[5] 闫衡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加强学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58.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探索;实践

为了帮助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笔者所在学校举办了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在为期2个多月的比赛中,全院11个系部的681名大学生参加比赛并提交职业规划作品。通过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日趋理性,让他们对自身、对职业、对未来有明确的认识,对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从实际出发分析个人现状、社会环境,合理设计,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我院大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现状调查分析

本次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形式,分别在赛前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在赛后在参赛选手中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分发时候注意学生的学科分布。赛前随机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87份,有效问卷553份;赛后在参赛选手中发放问卷550份,实际回收538份,有效问卷515份。另外,本人在11个系部开展个别访谈共21人次。经过对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分析,我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具有的特点如下: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由于大赛的宣传组织到位,参与率达到了在校生人数的23%。大赛一开始就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纷纷前往咨询大赛的有关情况,踊跃报名参加。在随机问卷中,有43%的学生认为举办大赛非常有必要,49%的学生认为举办大赛有必要;有73%的学生表示会关注大赛,有61%的学生打算参加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接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对于学校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认同,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我校的大学生当中是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的。

2.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随机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位,有9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有91%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职业发展来说重要;大部分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内容,有82%的学生基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有81%的学生做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89%的学生认为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意义;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今后需要继续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

3.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单一

经过统计,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选手多为大二和大三的高年级学生,大一的只有8名学生参加比赛。了解得知,我院在大学二年级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课堂学习,掌握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而大学一年级未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对参赛的大一学生的访谈中得知,他们是在高中的课堂上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在对参赛选手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是,64%的学生通过大学课堂学习,30%的学生通过中学课堂学习学习,4%的学生通过书本自学,2%的学生通过网上自学。可以说,绝大部

4.普遍参赛大学生期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

参赛大学生给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意义充分认可的同时,也对大赛提出了较高的期待。在参赛选手调查问卷中,有93%的学生希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赛前应加强培训,在选择加强哪些方面的培训中,有41%的学生选择自我认识,37%的学生选择职业规划知识,20%的学生选择就业形势与政策和行业发展,2%的学生选择了其它方面;另外,100%的学生认为通过大赛可以提高职业能力、明确职业目标和更好地认识自我等。 转贴于

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的启发和思考

1.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维能力是主要目的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挥积极作用,就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规划能力。[1]在本次大赛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通过参加大赛,进一步了正确的就业观念,实践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但是,要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比赛和培训时间里面,使参赛的大学生能够迅速地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应该依靠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根据周围的环境和对自我的认识,经过不断思考和付诸行动来逐步提升的。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思维能力,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大学生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实践,在比赛中积累经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调整。

2.把课程教学与大赛有机结合是有效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指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操作与方法等内容为主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学生参与课程和大赛有不同的体验,可以取得不同的收获,从目的性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而在职业规划大赛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与动手规划的能力为主;从过程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先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操作,而在职业规划大赛中,学生先是动手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递交作品后再经过指导和培训,进一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的能力,教授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及评估修正的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检验能力、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把课程教学和大赛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深入全面的指导和培训,牢固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3.加强职业测评和指导培训是重要途径

职业测评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正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环境,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测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和性格等有所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扬长避短,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和职业选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学生能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就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力,主动发展和补充自己相应欠缺的能力,不断思考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提升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指导培训主要是针对于参赛大学生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作品过程中,主办方或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为主的指导和培训。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指导培训作用,首先,实行指导老师对参赛大学生全程性指导,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断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其次,合理安排比赛过程中的培训课程,不流于形式,一方面,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做好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把培训平台做成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加油站”和“维修站”;再次,充分利用社会与企业资源,请站在时代与市场前沿的专家讲授就业的形式与政策、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等大学生鲜为人知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龚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1):13-15.

[2].时皓.基于岗位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第3篇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从专业特殊性的角度进行思想教育,更要采取培养措施,首要任务是积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一,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了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学习目标的缺失必将给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惰性。非医药专业的学生因所学的专业没有优势,各方面的学习资源相对较少,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第二,要加强对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改变大学生对于传统高中式学习方法的依恋。学校要教会学生非医药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加强认识。

(二)加强对非医药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发展路径比较明确,学校的各项规划和发展目标都有清晰的设计,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清晰的认识。然而,对非医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因处于不同的学院,该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师资队伍等水平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学校也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设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要扎实构建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引导机制,帮助学生科学分析未来发展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既要有自己远大理想的考虑,也有基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理性、合理地设计未来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非医药专业要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的良好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要对规划认真修订,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水平,不走形式。

(三)完善非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

非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于未来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程度也会明显影响学习的动力。与医药专业学生相比,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意识并不够,因此,在非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方向的设计过程中,要更加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未来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的力度。一是改变传统的非医药专业学生的考试考查方式,建立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考试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二是非医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符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合理的设计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不单纯让学生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张明辉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第4篇

[关键词] 学业规划 高校 大学生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桥梁,能否把握好短暂的大学生活,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道路及人生方向。然而,目前高校中也存在着少部分学生,学习懈怠、人生目标淡漠、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摆正人生航向,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健康发展平台是我们当下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思考方向。

一、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近年来才提出的全新理念,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细化和具体化。生涯规划是个人对影响自我开发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辩证分析,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及事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远目标,并对实现目标做出科学的预测与安排的过程。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等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选择发展道路,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需要拟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

二、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学业规划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学业规划正是其职业规划的前期体现。通过学业规划,大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及相关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规划好自己努力的方向。

2.学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学的学习模式以自学为主。学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

3.学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随着学业规划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及心态也会向着更积极的方向转变。学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提供了完成学业的清晰蓝图,使其对自己学业的实现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达到自我完善。

三、大学生如何做好学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作为学业规划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条不紊地做好学业规划。

1.大学生实施学业规划的步骤

(1)学业目标选定。要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就必须做全面的自我分析。选择社会需要且最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把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社会要求干什么结合起来,并由此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

(2)学业目标分解。学业总目标制定以后,要能自上而下进行分解,并确定各个目标实现的具体时间。由年学习目标具体细化至每一天,同时确保学业规划的严格执行。

(3)学业规划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评估与修改,及时纠正前期规划中不合理的地方,如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性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做到定期评估,分析原因与障碍,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4)激励与惩罚。制定措施,完成预期目标后对自己进行适当奖励,未完成预期目标则反躬自省,以确保学业规划更好地实施。

2.学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

大学一年级为适应期。新生入学后,应尽快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尽快实现学习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摆脱中学形成的依赖心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

大学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一阶段,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规划专业知识结构,并围绕学业生涯规划重点培养专业相关素质,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业兴趣和目标。同时,通过兼职和暑期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技能和社交能力的锻炼。

大学三年级为冲刺期。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找工作和准备考研、出国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自身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上。同时,通过实习和兼职,培养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四年级为分化期。在对自己的出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学业规划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在做好毕业论文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积极准备求职应聘材料,做好面试及签约的准备。

四、学校如何组织做好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

1.加强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兴趣

很多新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地选择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还有部分学生通过调剂到现读专业。这些都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或者不喜欢。因此,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应当进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方案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主要课程等进行介绍;同时,学校和学院应多组织一些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会及就业市场的分析报告会,多开展与学业生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任课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专业和专业背景的介绍,激发大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业目标。

2.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工作队伍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指导的水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并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尽快让每一位指导教师具备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任职资格。在学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借助每位教师的力量,形成以学业指导专业人员、辅导员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全员育人体制,多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五、结语

目前,我院的《商学院学业指导手册》已在预实施中,今后我们将结合学院和学校的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紧紧围绕“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个性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目标,继续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深入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旭 张海亮:浅谈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J].科技信息.2008.

[2]孙林元 李阳:当代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文教资料.2009.3

第5篇

(一)缺乏学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入学教育告诉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和设计,但是由于进行入学教育指导的人员一般都是学生工作人员(学工部),只能从考取国家等级证书等方面进行引导,缺乏对专业学习的介绍,无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规划指导。很多高校没有重视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仅靠入学教育是不能全面引导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每个学生所在专业不同,对专业也只有浅显的认知,对未来的定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迷茫、厌学,不良学风也逐渐严重。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和学校缺乏专门的学业生涯规划教师,缺乏推广学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经验,缺乏学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体系密切相关。

(二)教师专业导向不明,学生学业目标模糊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课程,更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一些年轻教师社会经验少,由于自身对专业的认知和实际应用还不清楚,也缺乏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只是机械的灌输理论知识,不与实践相联系,因此,这些理论知识将只能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临时记忆。如果学生不知道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未来就业有多大帮助,也不清楚所学知识如何在工作中应用,那么学生将会失去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动力,模糊的学业态度会让学生产生“应付学习、混张文凭”的想法。教师的专业引导不足,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业目标模糊,因此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频频出现,久而久之,学习纪律松弛,学风散漫,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消极因素。

(三)学生就业意识薄弱,缺乏远大志向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就业意识还比较薄弱,不能将学业与就业相结合,而且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学生,比如“学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体系,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如果没有对未来个人职业定位的远大志向,就没有力争上游的学习动力,即便来到课堂,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待问题浅尝辄止,对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书本表面,不做深究,那么学业生涯规划也就是空谈。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必然会助长一些不良学风。

二、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意识,正确引导

1.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活动学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在入学初期,有针对性的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新生专业导入教育和新生学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合理规划学业计划。例如,邀请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与专业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学业生涯规划转向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举办新老生交流会,以老生亲身经历与新生分享成长经验、学习经验和就业经验,为新生提供借鉴。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新老生交流会,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促进学风建设打好基础。

2.建立专业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学风建设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对促进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高校中缺乏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指导教师,也不能形成系统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和师资团队。从大学学习生活到专业培养,需要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人员、教务部、专业教师、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密切配合,促使学业生涯规划从学生管理、教学工作、学习指导等方面同时入手,齐抓共管,让学生从考研、就业、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等级资格认证等方面树立未来发展目标。根据学生要求合理帮助学生规划学业生涯,正确引导。一支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仅为高校培养了高质量人才,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的整体学风建设。(二)合理培养,教书育人

1.制定符合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的准则,必须把握社会需求,突破传统模式,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培养计划,通过分析和预测专业前景,切实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形成清晰的专业学习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何处应用,如何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的实践意识。

2.提升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以师德师风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自主向学,明确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努力方向。高校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全面培养,专业教师除了讲好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和实习工作,同时高校还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学生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的培训,增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意识。专业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切实引导学生分析和预测专业前景,帮助学生在专业方向中正确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动力奠定良好基础。从小课堂的学风管理做起,逐步形成整个专业的良好学风氛围,进而推进高校的整体学风建设工作。

(三)加强学生管理,强化学风意识

1.以班风促学风班级管理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让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主导、班委是协同、班级成员是主体,三线一体,通过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潜移默化的讲授学业生涯规划内容并做好相关工作,让学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班风促学风,通过评优工作鼓励品学兼优学生,激励班级更多学生努力学习,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

2.建立学风管理制度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学风建设贯穿始终,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高校应根据学风建设的相关内容,组织和实施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工作,加大投入,落实相关专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形成具体的制度管理规定,保证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的开展。对于教态不认真、学生管理松散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加大监督力度,秉承从严执教,认真负责的态度,自觉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学生起到教书育人的导向作用。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不仅要求学生强化学风意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受到高校的重视。(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无到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中明确要求各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贯穿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高校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和实践,让学生直接体验职业生活,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到既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又适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职业。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到不断

提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多数大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诸如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所扮演的积极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

(一)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重视不够。(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过于追求全面而缺乏针对性。大学生不同的专业选择,可能导向不同的职业生涯。但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用统一的内容教育学生,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于形式化,只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的指导。多数高校尽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教学的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和讲座,忽略了实践的指导;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社会参与能力,这使得课程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因为这种缺乏实践指导性的教育教学,对解决大学生实际就业问题和职业发展的作用不大。(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越趋严峻,不少高校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然而,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没有形成固定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不强。大学时期是一个学生由学生身份向职业者过度的重要时期,然而众多大学生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确理解,只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至于对自己未来择业方向和职业发展产生模糊。

(三)学生家长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多数家长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意识,导致家庭教育中缺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些家长对自主择业缺乏正确的理解,把就业责任推给国家,忽视自己在孩子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家长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根据自己的职业现状、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的来指导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还一些家长把就业看着人情交往而非孩子的就业能力,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设计好的职业方向去发展,很少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探究未来的职业需求,家长的这些行为极易导致孩子对自己未来职业缺乏应有的定位。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1)高校必须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高校应重视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同时高校还应运用情境模拟、人才测评等手段,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测量,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个较为科学、客观的价值参考。(2)高校必须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其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具备高校教师和职业指导师双重资格,兼职职业指导教师可对外聘请人力资源、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家等。实现师资队伍专业化,各高校一方面可以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师资资源,另一方面还需加强现有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使其尽快达到专业化要求,最终能为大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客观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3)高校必须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性与阶段性的融合。高校应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区分为诸如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对于处在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初级阶段的大一学生,要使其认识到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社交和处事能力的重要性;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要重点提高其基本素养,并能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对大四的学生应深化其对自我的认识,加强其对职业的思考,为自己将来的择业做足准备。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教育,让大学生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明朗的职业未来。

(二)大学生应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高校应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职业选择及职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从根本上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价值。

(三)家长应积极配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了解行业趋势和就业形势,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问题。

(四)国家应进一步规范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和

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体制。(1)国家应进一步督促高校全面落实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家在经费、师资队伍、就业实习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应按照《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要求,制定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法规,实行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财政政策,强化政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职责。(2)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体制。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机制以辅助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以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以维护全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要不断加强就业市场的整顿,严厉打击利用就业欺诈大学生的行为,保障学生的权益,维护良好的就业秩序。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法制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实施。

总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项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克服诸多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还需要高校教师的专业指导,家长的帮助,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树立科学的系统观,以高校为核心、学生为主体,通过整合高校、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05-02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刚入学的新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入学教育课程中有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态度,更有可能影响今后求职甚至职业生涯的成败。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和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新生尽快了解职业生涯的内涵,转变观念,确定今后的职业目标,并且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途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学习规划、生活规划、爱情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从在校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准备期,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在校受教育的阶段,是大学生就业前从事专业、职业技能学习的时期,也是职业生涯的起点。然而新生刚入学时对大学学习生活和所选专业还不太了解,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认为大学生活比较自由,管理比较松,从而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和要求,处于较迷茫状态。若此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及时进行,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且考虑到实际条件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具备适当的变通性。即,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体要随时根据自身实际来评估并调整。

通俗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即:你未来打算选择何种行业,何种职业,何种组织,想达到何种成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学习与工作达到你的目标等。

二、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1.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已逐渐无法满足就业需求。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因此,要突破高校以往单一的就业指导形式,加入创新就业教学内容,从对学生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向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生涯可持续所需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激发和扩展自己的潜能,主动创造机会与社会联系。培养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主导方式,在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2.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认知不清、对职业不了解、对社会恐惧等。这些学生难免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其接收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这一全新概念,使大学生准确察觉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态和工作价值观,并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建立完善适切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涯抉择技巧,根据自我规划,选择最适合的、与自己生涯目标匹配的生涯路径。

3.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引发大学生对自我理想、自身发展、职业选择等的思考,也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做到自立自强,让新生从一进大学开始就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和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为将来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加强学生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开展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关系到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因此该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教育和引导新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目标。

2.通过该课程,可引导新生学会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差距,以平常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迎接各种挑战,把握好大学的黄金时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业,奠定未来职业竞争的优势基础。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衔接,使新生尽快融入校风和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形成适合其个体的生涯规划方案,分解目标,落实步骤,最终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需要。

四、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原则及方法

教学原则:1.生涯理念和规划意识的传递为第一要务,在所有教学环节中贯穿始终。生涯规划的教育,一定要谈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涯,并以此激励其安排好学习生活。2.明确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并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把生涯规划意识转化为学习和成长动力。

教学方法: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案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互动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的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教学方法评价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其制订既实事求是、又富有激励功能的发展规划,有助于学生主动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课程定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一门素质教育类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课程重点应放在“不仅让学生了解,更要让学生会做”。根据笔者经验,在课程过程中加入“破冰活动”、“兴趣岛”等类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体验”,自己去感悟大学时间的宝贵,真正主动地为自己制定计划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目标

第8篇

[论文摘要]生涯规划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面前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着手进行分析与归纳,提出宏观上具有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期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更具科学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从出生开始就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而生涯代表着这些角色的过程,它包括人生经历、生活道路和职业、专业、事业等这些含义。生涯作为贯穿人一生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构成: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过程;经历,即一个人一生所处的各个阶段和饰演的不同角色;个人对各种角色投入的程度。[1]而大学生生涯规划是指根据大学生的人格、个性特征,考虑社会需求及自身专业、兴趣等因素,结合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预期,在学校老师和辅导员的帮助下,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目前高校毕业生成倍递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因此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指导,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的理想理念、人生目标和择业观有较好的定位,还能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普遍较晚,58.67%的学生其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而且14.54%的大学生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2]《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调查,只有5%的人接受过正规的职业规划服务。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但是总体来说,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仍然没有在学习期间给予足够和广泛重视。在许多高校,各院系充当生涯规划指导的老师大多由各院辅导员或团委老师兼任,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亟需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推行只是传统的说教,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就更难指望。而很多大学生总是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而真正到了毕业的时候,他们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却找不到路径,这时才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他们已经殆误了最佳择业时机。

2.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合实际

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只占16%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3]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缺乏充分了解,不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能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因而许多高校在为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许多同学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自我评价过高,好高骛远。一些同学在职业定位时表示自己在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理,立志做金领的不在少数。职业目标定位高,可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但如果目标过高,不切合实际,后果往往会增加自己的挫败感,带来理想与现实间的极大落差。另外许多同学职业目标功利性太强,往往倾向于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收入高、福利好的大企业,很少有人问津西部和农村。(2)我评价过低,目光短浅。有些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做事畏首畏尾,缺乏开放性思维和竞争意识,这些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往往偏低,这样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3.生涯规划设计不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包括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缺乏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正确地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全面展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目前在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方法、标准与步骤等方面尚不能建立在科学和系统的运行机制上。第二,缺乏连续、系统的生涯指导。许多高校只为了就业而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临时性的就业指导,忽视了对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进行长远的生涯发展定位。许多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没有对四年的大学时光做合理的规划,而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第三,缺乏个性化的生涯规划。高校由于受资金、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原因制约,不能对各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的生涯规划,更不能对学生个人因材施教,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生涯设计和指导。第四,缺乏评估与反馈机制。整个生涯规划需要在实施中得以检验其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由于缺少实践,因此缺少对规划各个环节的诊断,难以对规划做出调整与完善。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尽管近几年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辅导工作,但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关于如何让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真正能够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形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创新和规范模式,笔者现提出以下策略。

1.培养大学生自我识别和测评定位能力

自我识别与测评定位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性规划方案的前提。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之前,首先应该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识别,了解自我内在的特质和外部的差异性,有侧重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路线,量体裁衣。一个量身定做的生涯规划才是最适宜的生涯规划,如果忽略了自我识别和定位,所做的生涯规划很容易中途夭折。其次,要对生涯规划环境进行分析。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必须符合社会这个大环境前提才能赖以实现,在制定生涯设计时必须清楚地明确社会价值取向,了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自然环境等全面态势,才能在生涯规划中知道“我可以做什么”,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

2、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组织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组织体系是用科学指导思想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使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一体”是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主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宏观和方向上的策划与指导。“三体”是指学工系列、教务系列、社团系列三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办,主要负责具体策划、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教务系列辅导办主要对生涯规划进行学习引导、案例研究分析、项目开发指导、教材编写等一系列教学研究工作,负责学生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学工系列辅导办主要负责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反馈评估、修正等一系列执行情况做指导,下面可设立理论研究、素质拓展、实践探索、考核评估等一系列分室,而具体管理模式可采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模式运行。社团系列是指来自社会知名生涯规划师、用人单位、家长评判团等各方代表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给学生生涯规划提出建设性的参考建议。这样各系列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操作,共同推进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的有效和有序进行。

3.培养辅导员成为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 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规划、求职就业困惑和问题的最理想人员,这是学生辅导员职责使然,是其在学生学习、就业、成长成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和制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者,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领路者,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困惑的疏导者,是学生走上职业生涯路上的铺路者。而综观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结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手不齐、机构不健全、分工不合理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等情况,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需要日益增长, 这就对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教育培训与指导,由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生涯全过程教育,是一个会收到良好效果的举措。

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十分重要的一步,它为大学生大学四年和整个人生指明了前进的航标。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应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应把此项工作作为高校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在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共同探索,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大学生清晰自己的职业定位,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契合点,有助于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全面推进就业工作。学生认清了职场形式,明确人生未来奋斗目标,合理地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提高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实现学习与职业的良好对接。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1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制作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对自身性格、爱好、特长明确认识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通过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挖掘个人潜在能力,实现个人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1.2有利于学生明确目标和增加学习动力

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把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生活中遇到坎坷和困难,便于从宏观上调整和掌握局面,能够让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四年以致毕业后几年间都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奋斗的步伐任重道远,对学生起到了内激的作用,使学生为实现各阶段性目标而不断努力。

1.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做好一份职业规划犹如战场上的兵法秘诀,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到处存在激烈的竞争,手持规划详书,立于不败之地。作好规划书后,对自己及职场有了深刻的认识,有明确的目标作为引导方向,为求职活动付诸实践,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素质,与企事业人才需求相接轨,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加就业的筹码。

2职业规划教育中的问题

2.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大学是学生学习与工作的过度时期,大多学生在校期间,过重关注怎样学习课本知识,对于就业创业则认为是大四毕业时候的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职业规划关注过少,这是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造成的,致使多数学生根本就不存在职业规划意识。

2.2对自我认知不清楚,定位不合理

多数学生在进行就业规划选择时,传统习惯是遵循父母亲友的建议,没有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自我盘查。自我认知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与内容,大学规划就是结合内因和外因的综合结果,对未来从事工作做出的方向性的选择。职业定位时,自己知识储备、社会阅历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问题百出。

2.3职业规划指导老师队伍匮乏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兼职教师和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干部组成,这样的队伍构成专业化素质偏低,缺少与社会职场要求相符合的实践经验。一些教师对职业规划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在大学期间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学生长期发展的意义。

3改进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措施

3.1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普及规划理念

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职业规划教育的辅助课程,课程内容贯穿到学生的各个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引导。大一时期,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大二大三期间,组织学生听取职业规划的优秀学生和毕业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经验,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

3.2建设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队伍是职业规划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前瞻性和职业敏感性,才能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强化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的标准,建立相关配套机制,引导学生从事规划教育,不断完善自我。

3.3强化职业教育管理

提高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认知需要自我感知、他人意见以及借助工具测量等,做好自我评估,包括学识水平、价值观、潜能方向等。同时,学生对职业环境也要做出一定的分析,指导学生评估和分析职业环境的特点、变化趋势,自己与职业环境的关系,分析出二者之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学校要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测评、专业实习情况规整档案资料,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参考。

4结束语

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的需要。做好学生规划教育,有效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为学生的自我完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洋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

[2] 吴云飞.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3] 许珍.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研究[J].科协论坛,2011(10).

[4] 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10篇

1.1以课堂为主战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内容与普通的知识传授不同,其实践性更强。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多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于此同时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低年级学生刚实现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面临大学中的新环境新现象会有所不适,再加之大学的教育模式不同于高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接受必然会有所影响[2]。另外,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在大学前多是按照父母的安排而生活,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考上父母给设定的大学而努力,很少会自己去规划。如果在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不提供实践机会的话,学生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1.2欠缺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大学生的专业与之后的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细的来说,大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完成不同的任务,在专业课上去的不同的成绩,才能最终达到自己职业方面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是全校统一辅导进行,并没有针对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如此一来便很难使专业不同的学生产生有效的共鸣,加之辅导老师多不是专业课程的老师,很难对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

1.3规划的辅导过程欠缺延续性当前,多数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安排在大一,让新生一踏入大学校园,便有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意识,在此层面上,这样的措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如它可以令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大学并不是可以松懈的阶段,这反而是需要努力的新的开始。但是如若将课程仅仅设立在大学初是很难有成效的,大学生活总共四年,在这四年中,学生的认识、心理方面都会产生变化,因而对自己的规划和认识也应有所改变,但是在这一逐渐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提供相应的规划辅导,那么学生的规划执行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往往会有所欠缺。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分阶段执行和分内容执行的必要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个性化的辅导内容,并将其贯彻到大学四年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能力。反观目前高校实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安排在入学初就是安排在毕业前,对学生中间的成长过程弃之不理,很难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目的。

1.4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很少有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长处和爱好,也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社会和职业生涯的信息。从职业生涯辅导专业词汇上来讲,就是欠缺生涯责任感。因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应当增强学生的这种责任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去寻找就业信息,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去了解掌握就业政策,并能自觉有效地适应各种职业环境,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降低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度。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题,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指导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队伍中最直接最基层的群体,是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二人选。

2.1辅导员对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学生能够更自觉主动地去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就得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入手,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因为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来源主要是辅导员。可见,辅导员对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辅导员就应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不遗余力地辅导帮助学生,教会他们正确地做人、做事。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影响甚远也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员应当与学生简历良好和谐的关系,以开放与时俱进的思想,人性化的态度,专业化的能力,多样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地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辅导,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强学生对自己和未来的关心程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成功有效的规划下逐步走向成功。可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是一个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职业历程中应有强烈的自主性和满足感快乐感。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指导中应有意加强对学生有关生命紧迫感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领会生命真正的意义,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重要内容,要想职业规划教育取得成效,就应将这一内容有力地贯穿到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了解相关职业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相结合,并能有效将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和过程实施的灵活性结合。

2.2辅导员能帮助学生对“内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在从事一种职业时,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和生理状况以及内心体验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就是所谓的内职业生涯。由于个人个性不同,其所合适的职业也有所不同,因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化,即不同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这也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性工作。对自我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包括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高低、价值观、个人需求目标、身体健康状况、工作经验资历、受教育程度、心理负担能力、情商智商以及思维方式多方面的内容。

2.3明确规划各项因素,引导社会实践的积极开展通常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涵括了社会环境因素、职业方向及定位因素、职业行动评估等等方面。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因不同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根据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的改变,需要不断的调整其规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与评定。作为辅导员,需要不断的发现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做出反应,不断的调整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的最主要目标,是让其提高整体质素,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竞争力。所以,辅导员在帮助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期间,可以积极的开展课余的活动,建立一个规划的平台,通过场景模拟,职业实习等等方式,实现规划目标。上述内容的进行与开展,不只是为了让高校学生在学生的生活有更积极的空间与成长的方向,同时也让其不断的了解所处的环境变化,对自我有更深刻的了解,建立科学性的未来目标,增加高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心理应对能力,对整体质素的提升也有较大的帮助。让高校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职业中所运用的岗位技能所结合。另外,辅导员可以运用假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生产要素等等,对职业后所需要面临的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定位,做出正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8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高等教育去精英化,使高校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度也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也已成为一个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生活和成才方面深受网络影响。利用社会网络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才成长,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关注的新课题。

1 社会网络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影响

1.1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和手段更加多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生涯设计流程对个人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并对个人职业、事业和奋斗目标进行选择和确定。在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因网络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使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并带有因材施教的色彩,不同学历层次和年纪的大学生就业生涯指导课程应有尽有。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课程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广。学生只要有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

1.2 职业生涯规划受网络关系强度的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依据数据分析和建议,大学生可以深刻了解自身在专业发展、就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少走弯路。在网络信息支持下,大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市场发展方向及个人就业环境,并找到最佳的职业发展途径。此外,个人与组织的网络关系强度也会给个体之间的信任和互惠程度带来影响。高校要想提高自身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引导作用,就必须占领网络高地,这也给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加强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措施

2.1 以职业生涯教育为抓手,更新大学生的就业理念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需要。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中。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网络时代,高校首先要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发挥互联网的便利性,深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规律和特点,重点解决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教师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单薄等问题,处理好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会给大学生学习带来影响的信息,通过新型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成才成长打好基础。

2.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阵地,高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思路和目标,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素质与创业教育,借助教学科研、实习实训、集体活动等形式锻炼大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和创业竞赛,给学生提供创业立项资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与此同时,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内容体系,正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明确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教育与服务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好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专项经费。

2.3 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空间,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是当前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在做好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就业与服务指导工作,创新大W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专职、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形成学校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格局。与此同时,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职业咨询室、信息查询室等,并完善有关设施;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的合作,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创建大学生实训基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组织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大胆尝试,积累更多的就业经验;共建大学生创建就业服务平台,将市场与行业发展现状、职业测评、企业用人信息等内容都到公共网络平台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3 结 语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受社会网络的影响。鉴于此,高校要积极分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任务和问题,充分利用社会网络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和就业服务网,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海娜.网络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影响大学生就业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从学校来讲除了要培养出专业能力出众的学生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使学生及早认识,及早进行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规划意识模糊,目标定位不准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在名牌院校、重点院校、本科院校挑选之后的最后一批进入高职学习,学生素质相比较而言有所欠缺,学生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薄弱,特别是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意识模糊,或者就不曾考虑。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清,学习效果不佳,最终的结果导致专业学习上不去,工作难找,就业困难。

(二)对自己的探索能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

很多高职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候,根本不对自己进行定位,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性格适合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想过怎么样的生活。每天忙碌于学校,也不知道力往何处用。说不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有时候理想很伟大,有时候又对自己信心不足,缺乏动力。这是高职学生面临的现状。自我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性格特点、能力、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对自己的探索能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够,缺乏专业规划人员

现在很多学校出现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大三毕业时候开一门课程,叫就业指导,认为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入学,大一大二的时候,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能形成职业规划的养成,速成班作用不明显,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虽然现在国家对大学生专业规划已经开始重视并付诸实施,但是还很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人员,特别面对不同专业,缺少真正在专业上进行规划的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需要专门的人员辅导。只有专业教师才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社会实际做调查研究,其指导内容才会与时俱进,才具有指导意义。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人员要么就是辅导员来担任,要么就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来进行讲解,要么是请专家来进行讲座等方式进行辅导,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此类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近期或长远目标的实现都不会有任何帮助。

(四)服务个性缺乏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情感和成长背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情况不同,因而标准化的专业生涯规划服务不能也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职业规划方面人才欠缺,经验不足以及方法单一等问题,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忽视了其能动性,使得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缺乏,束缚着学生的发展,也难以给予学生具体有力的指导。

二、艺术类设计专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培养人的地方,特别是高职院校,要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活动。

(一)艺术类设计专业学生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践活动

学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指导,在学校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且专业生涯规划课程要贯穿于各个学期,也就是从入学到学生毕业都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把职业生涯规划做成一个素质养成系统,而不仅仅是开设一门课程或几次讲座。而且在每个学期要有每个学期的侧重点,要有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高职院校要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要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专业组织建设,保证专业人员素质。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养,在招聘职业指导老师时,对其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及沟通能力方面要有严格要求,要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师对学生职业规划方面进行专业指导。

(三)鼓励系部专业教师参与,融入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就业指导部门中的少量人员来做,高职院校中系部的专业教师也应该参与进来,发挥各个专业教师作用,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学专业实际的联系起来进行指导。

学生是专业规划的主体,更应该在探索清楚自己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探索自我,制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有效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基础上进行的,包括自己的性格、情感、兴趣、人生观等。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在面临选择时候如何则择决。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特点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确定职业目标是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目标通常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需要个体经过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

总之,我们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养成素质,让高职学生通过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内涵,提升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