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创空间设计

思创空间设计

时间:2023-06-06 09:3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创空间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创空间设计

第1篇

编者按:医疗空间设计是以树立一个 "国际化、人性化、亲情化"的现代医院形象为出发点。依据院方设计与造价要求,强化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在改善医疗服 彩、灯光、设施有机结合,辅以亲和力、人性化的视觉形象设计,改变了以往人们所惧畏的冷峻严肃呆板的医院形象,从而营造出一个宁静、舒适、典雅、亲和的现代化人文关怀主题的医疗环境。

医院空间设计是民俗学、心理学、生理学、光学和美学等多学科的结合,因此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及社渚镇当地人文特色,将“清新、自然、简约、人文”作为主题和定位。清新、简约的环境释放的是简洁、明快、轻松、舒畅的工作氛围之需,她符合现代人对于医疗机构健康环境的需求,她有利于提高人的工作状态和自由舒适度,从而更大程度发挥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泽田设计”给医疗空间装饰设计带来了很多新的思维,其中“整体医疗空间概念”创导,不仅在医疗行业内利树一帜,也很快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泽田设计”的发展形成相当规模。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泽田装饰工程设计有限集团公司。

上海泽田装饰工程设计有限集团公司,上海医邦品牌策划有限公司,简称“泽田设计”是美国思纳.史密斯(中国)医疗事业创意中心的主力设计师团队。团队组建于1995年,是一支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艺术化、现代化的科技型设计师团队。 泽田公司是以整体医疗空间规划、设计为主、集医院文化建设、营销策划、人才培训及医院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医辅家具配置、医院金融服务为一体的集团性公司。公司主体是与美国泛亚投资贸易集团下属的佰健势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美国斯道沃STOA建筑规划有限公司、上海陆家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香港亚太第一国际医疗投资集团、台湾柏仕森医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联盟,并与美国哈佛医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学院合作。以“泽田设计”的名誉领衔从事“整体医疗建设管理”概念的执行与发展。同时,为努力营建“中国医院建设的管理咨询平台”而努力!

公司所属主力设计师工作室,曾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台湾、香港、上海等地设计公司合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与配置。并与美国GE、日本ZT、中国中建合作成立了“泽田医疗设计事务所”。

同时公司专们为医院设计制造的导医台、护士站、接待台等系列产品均获国家专利。并得到英国国际科学中心“国际高新技术成果”认证,并在国家专利产品的设计竟赛中获奖。为了强化“整体”实现设计,公司是率先提出“整体医疗空间概念”的创导者,并在近几年的努力中完成了国内数十家医院的整体设计、施工与配置、成为医疗空间领域的佼佼者。我们的理念:崇尚自然、追求人文、简化繁琐、浓缩经典。我们的宗旨:真诚做人、创意圆梦。

设计源于人,泽田从创立伊始,就非常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寻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的和谐、空间设计与风水的整体协调,以体现设计如其人的个性品味空间。同时,泽田还提出了精品组合的设计新概念,即尊重每一位业主,随时跟进业主所需,倾听业主的声音,以创新的服务意识推动产品,将业主对整体的概念与对医疗空间的设计想象相结合,将业主的需求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风格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 在装修工程服务上,中洲坚持“做一个工程树一个样板”的服务理念,承诺“让每一位业主满意”,把每一位业主的家都当成自己的家来装修,公司成立至今多次获得装饰界消费者信得过品牌称号。泽田人相信,做好每一次服务,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实力,赢得业主们的信赖和支持,还可以有效地提升泽田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的业主选择泽田,让泽田为更多的业主服务!

在泽田的词典中,设计不是枯燥的绘图,不是生硬的模仿;设计,是将奇妙的思想透过视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是感官和心灵的艺术,是企业和品牌的基石。一条看似平常的曲线,一抹略带随意的色彩……创意的亮点来自于整体的把控,更离不开细节的精致。

泽田的创意源自十七年来不断地探索,一颗晶莹的思想种子,如今已绿树成荫,每一个新的案例都为泽田这棵大树增添新的枝叶,每一点思想的雨露都让枝叶更加鲜亮。泽田的策略部门深深扎根于市场的土壤,根系遍布市场每一个角落,吸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为品牌的枝叶不断汲取养分。灵动的创意加上成熟的市场策略,让泽田这棵擎天古树为客户品牌的发展撑起一片舒适的绿荫。

第2篇

关键词:全息投影;数字技术;展示空间;数字空间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全息投影的发展史

全息投影的发明是盖伯在英国BTH公司研究增强电子显微镜性能手段时的偶然发现,而这项技术由该公司在1947年12月申请了专利。这项技术从发明开始就一直应用于电子显微技术中,在这个领域中被称为电子全息投影技术,但是全息投影技术一直到1960年激光的发明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69年,本顿发明了彩虹全息术,能在白炽灯光下观察到明亮的立体成像。其基本特征是,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一个一定宽度的狭缝,限制再现光波以降低像的色模糊,根据人眼水平排列的特性,牺牲垂直方向物体信息,保留水平方向物体信息,从而降低对光源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末期,古德曼和劳伦斯等人提出了新的全息概念――数字全息技术,开创了精确全息技术的时代。到了90年代,随着高分辨率CCD的出现,人们开始用CCD等光敏电子元件代替传统的感光胶片或新型光敏等介质记录全息图,并用数字方式通过电脑模拟光学衍射来呈现影像,使得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真正实现了数字化。2001年德国国家实验室首创研发了全息膜技术,使三维图像的再现成为可能。经过7年的发展,全息膜已经从第一代的1英寸栅格状网眼全息单元升级到了如今的第四代0.2毫米97%透光度全息膜。依靠这薄薄的透明膜,无论是T形台上的流光溢彩,还是舞台上虚幻影像,都可实现。

二、全息投影在室内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这项技术不仅在各种展览会和会上频频出现,也深受博物馆和博览会的欢迎,可以再现一些珍贵的文物和真实感很强的虚幻空间。日本广播公司(NHK)决心在2020年之前推出第一台Holo-TV,现已拨款28亿英镑用于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日本认为他们能够向全世界提供全息广播节目,并将这项服务作为申办2022年世界杯举办权的一个重要砝码。Holo-TV播放的每一场比赛画面将由200台高清晰摄像机360度拍摄,而后以3D影像的方式播放。据索尼工程师透露,Holo-TV外形好似在地板上摊开的一本大书。激光器负责投射一个“图像云”,好似飘浮在房间中央。观众可以在不佩戴3D眼镜情况下裸眼欣赏每一个角度的立体影像,甚至可以参与其中。全息投影技术和批量生产条件目前相对成熟,但其应用范围还相对较窄,国内主要将全息投影技术应用到小型展柜、演播室和舞台效果中。全息投影在展柜的商业运用中,多是用于小型产品的 360°展台和 270°展台,内容多数是比较简单的旋转动画,当然也有用于展示角色的,但角色动作简单。在舞台的商业运用中,为满足舞台的观赏角度,以 180°的单片全息幕居多。应用方式有虚拟表演、虚拟与真人互动、真人表演全息特效等。

其实我们可以将全息投影运用在所有用于展示的室内空间,全息投影系统可以让客观环境变成一个“隐形”的显现界面,在视觉心理上使任何存在于虚拟环境的事物发生在现实生活里,以下职业范畴均能极好的运用全息投影完成一整套视觉信息传达方案,例如:

1.房地产展示。房地产行业可以利用全息投影进行全息沙盘、全息样板间、全息3D平面图、三维全息结构图等。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所使用的沙盘主要为模型沙盘,对于样板房,房地产行业的普遍是以三维效果图、样板间模型和实地参观考察来向客户展示样板房。但这些都是不可重复利用,一旦楼盘售馨就成为废品,这是对资源的浪费。而全息投影沙盘的模块化硬件可以实现重复使用,展示内容灵活可变,信息量大,能够很好的完成客户与楼盘间的互动。全息投影沙盘可将传统的沙盘展示、建筑动画、样板间展示、房屋结构展示等融合,只用一套全息投影即可满足整个楼盘的从外至内、从大环境到局部细节的展示。

2.全息投影相片。全息投影将传统的二维平面图像转变为动态的、三维的、多维度视角观看的图像,消费者可将全息投影相片放置在全息投影相框中,甚至日后智能手机加入全息投影功能,可以直接用手机展示。全息投影相片突破静态,可以声动共现。

3.其他展示空间应用。宾馆的外型、大厅、客房、会议厅等,展现宾馆舒服的环境,或制造各种互动全息投影内容,给客户满腔热枕的感触,推进客户预订客房,展现酒店形象;旅行需要现代化宣扬手法,经过全息投影向国际展现美丽的360度全景图像,显现景区内的美丽景点,给旅行者身临其景的感触;展会运用全息投影技能,营建科技、立异、互动的环境,商品细节经过全息成像展现细节,更能招引参观者的眼球,还可在轿车、大型铲车、手表、珠宝展示等领域应用,既能达到向观众展现的意图,又降低了对展台和展品的消耗;全息投影博物馆、全息投影伴舞、全息投影电话等。全息投影不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其它多媒体设备一同配合使用,其应用的目的在于以一种方便的、低廉的、新颖的技术,使人们体验到一种有别于平面媒体的视觉享受。

三、全息投影技术的前景

全息投影技术在发展中类型会呈现多样化,但是随着其逐步地完善,在演艺展示空间中会广泛的应用。一旦全息投影技术普及,成本降低并且便捷性提升,其作为不可小觑。全息投影技术突破了传统声、光、电的局限,将美轮美奂的画面带到观众面前,给人一种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双重世界感觉,未来全息投影技术市场发展潜力将是无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许秀文,薄建业,杨铭,等.浅析3D、全息、虚拟现实技术[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2011(7).

[2]王贤锋.全息术的历史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7.

[3]蒋星.数码媒体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12).

[4]孙哲,肖小英,陈美玲.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信息构建[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1).

第3篇

关键词: 禅意美学; 建筑; 景观; 室内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79-01

一、禅意的由来

“禅”这一字最早来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文化,可意译为“静虑”、“思维修习”、“功德丛林”等。而在后世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之中,禅意在不同人心中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一般人理解的禅,即为参禅。是指在身心完全安静的状态下参佛悟禅、思考顿悟的过程。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心脉论》),而“禅”作为禅宗哲学与美学的本体范畴,其体现了人的审美境界。而今天,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积累后,无论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禅”这种具有东方古老且神秘的字眼早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意念。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都已经将“禅”的灵魂升华或赋予新意融入到了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里。

二、禅意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一)建筑空间里的禅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早在千年之前,中国古人就已经道出了建筑之根本――空间。在茫茫大自然中,空间是无限的,是暧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却是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获取实实在在的空间的。就简单的一面墙而言,就能把自然空间分为阴、阳两个空间,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暗示。所以空间是集多种功能要素为一体的综合体,而如今的建筑空间不仅仅只需要满足其使用功能,还需要把其审美以及精神层面作为追求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日本不少优秀建筑师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思想发生巨大发展,其不仅吸收了西方设计的精髓,更是融入了很浓的东方韵味,尤其是日式建筑在禅意空间的营造方面值得称赞和学习。

安藤忠雄,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建筑大师之一。他既没有接受过建筑教育,也没有得到过大师的亲授,倒是因为自己的热爱追逐恰巧铸就了他不拘一格的建筑风格。有人这样形容过他的作品:只要徜徉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无论你一颗多么烦躁的心都可以渐渐平静,就犹如久旱逢甘露一般,一点点的侵蚀你身体里的尘埃浮躁。

说起安藤忠雄的作品,其最富盛名的莫过于“光之教堂”。他利用生冷粗糙厚重的清水混凝土进行四面围和,创造出一个封闭黑暗的空间,给人与世隔绝的感受,然后大自然最纯洁的光从墙体的十字开口处一泄而尽,随着光线在室内的强弱变化,不仅整个空间显得庄严神圣,清澈震撼甚至使教堂内虔诚的教徒都感觉到了上帝的降临。

(二)景观空间里的禅

赋予景观园林一定禅意,其又可简称为“禅意园林”。禅意园林强调的是空间环境中的精神属性。禅意园林主要是通过自然和人工景观反映出禅意、禅趣和禅机,利用景观制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造就深邃高远、空明闲寂的效果,令人渐悟人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早已出现“禅窟”,之后百丈怀海又开创了“禅居”。在后世禅意园林其实既包括中国禅宗寺庙园林又可指具有浓厚禅宗氛围的私家园林。而现代的禅意园林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中国的园子,在西方国家,大多数现代禅意园林都是受了日本园林的启发。极简主义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日本禅意园林的发展,尤其是日本的枯山水禅意庭园。当禅意与极简主义相互碰撞之后,推动了禅意园林的更大发展。他主持设计的播磨科学花园城市、高级科学技术中心等都很具代表性。日裔美国艺术家野口勇等根据中国及日本传统禅宗的研究,对现代禅意园林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升华和定义。野口勇在1964年为曼哈顿银行设计的一个圆形的下沉式庭园,这是至今为止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之一,被他自己誉为“我的龙安寺”。

营造禅意空间需要自然和人文要素相结合,将人的思想与建筑的对话升华到另外一个精神层面。中国建筑更多讲究的是自然情趣与人为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中国著名的苏州园林景观,通常都因地制宜,选址依山傍水,高处建阁,峰回路转设亭,临水处为榭,再辅以假山、小桥、花厅等要素。在建造各个建筑群体的时候都基本考虑了自然环境与人造建筑之间的渗透关系,其表现手法很直白的反映了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及审美要求。

(三)室内空间里的禅

禅宗崇尚的是天地万物和人之间的天人合一,由此衍变升华至简朴、单纯、自然的精神层次,与近些年西方流行的“极简主义”颇为相似,甚至可以说极简主义是禅意空间设计的精髓。极简主义提倡的是“回归自然”,认为空间需要删繁就简,目的是让生活在快节奏、高科技的社会中的人们获得心理与生理上的平衡。所以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往往都是清新淡雅,自然朴素的,是与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完美结合。

所谓从某个室内空间里传达出来的禅意,并不是指把一个空间装成中式风格,放上几件中式家具或者摆上佛头佛像那样直白生硬的手法。禅意设计更多的是从人的主观精神意识出发,追求的是一种“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的无迹可求的精神境界。例如一个空间四面清墙,或墙上挂一幅书画;或墙角摆一件插着枯枝的陶器;亦或一个屏风隔开的简单空间,寥寥几笔却回味悠长。在日本的茶室、餐厅和庭园等空间设计中,都充斥着其民族浓厚而独特“和文化”特色的禅意。甚至在其部分现代甚至超现代的建筑作品中都深藏着禅宗之理,表达着禅意的朴素自然、脱俗寂静和孤傲幽静。

三、现代禅意设计新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禅意设计的表达手法多用树木、芦苇、石头、砂砾等自然物体来表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现代的大师们早已运用新技术发扬了传统革新了观念,甚至光和影都成了大师们设计的新元素。而最最精彩的材质莫过于将光和影能融为一体表达出来的琉璃。“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选自《药师经》)。这段经文大概的意思是“但愿我将来得到成佛的时候,身体能像琉璃光体,从里到外都是洁净光明的”。早在禅宗佛教主流的唐朝,玻璃器皿的价值早已高过了黄金。他们视这种珍贵的材料为禅宗佛法所体现的最高境界“真善美”。琉璃的“晶莹剔透”代表了禅宗佛法中的“通透”,也恰好与书中庙会的“净土、圣洁”相通,这也刚好解释了为什么连东方净土呈琉璃青色。这一切都是和禅宗美学的智慧是融为一体的。

“心如明镜、收纳万象”用现代的玻璃的反射性来体现是恰如其分的。虽然诗经中的琉璃与我们现代的玻璃从材质上看并无差异,但现代的玻璃从材质到色彩都千变万化。要如何将现代的玻璃制品很好的融入到佛教禅宗的美学中,这是一门值得考究的学问,也是禅宗设计新发展的趋势。上海新天地的透明思考餐厅,其装修风格就是结合禅宗美学巧妙的将西方的框架结构建筑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结合以及采用了现代琉璃为主要材料。

第4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因素;景观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面貌的类同趋同的倾向愈加严重,城市个性和个性特色正在发展中逐步丧失。因此,如何定位建设城市,如何赋予城市以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使城市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并为子孙后代提供美好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遗产,这就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问题。笔者就城市景观的构成特色谈谈个人的见解。

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3大类: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特色。

1 自然因素

1.1 地形

任何城市都是建造在地面上的,自然的原始的地形——平川丘陵、峰山谷地、溪谷平原,不仅仅是城市的地表特征,而且还为城市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景观要素,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应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到城市中去,充分展现原始的自然的地形、地貌的神奇魅力,不要为追求或模仿某种景观效果而不惜巨资开山筑路、劈山填池创平川、建楼台,或是在平地上堆筑大型的假山。我们可以根据地形的走势,依势灵活布置建(构)筑物,布置城市的各个景观。是山——就让它成山城,有水——就可以做足、做活水的文章。象重庆的山城、威尼斯水上乐园就是成功的例子。同时可以根据地形的构造特点和建筑物的功能、工程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建设。

1.2 水体

无论是城市景观或园林景观,它们都因水而灵、因水而活。城市中的水体可以分为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2大类。水是城市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自然因素,自然的水岸线是城市最富有魅力的场所,是欣赏水景的最佳地带,也是城市公共活动最剧烈、城市景观最具表现力的地带。在城市中,以在水面创造景观,效果要比在一般的土地草地上更为生动。水变化无常和体态无形的特点增加了水体的生活性和神秘感,水的光影、声色是城市中充满变幻和富有想象力的景观素材。尤其是自然水体,它是构成城市景观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是哪个城市最好都能保护并利用好城市中有限的每一处自然水体,让它能为这座城市添光添彩。

1.3 植物

植物是城市景观关系极为密切的构成因素,它包括乔木、灌木、花卉、草地、地被物等。它的地方性、季节性特征是创造城市个性特色的最有价值的自然因素之一。植物的有机组合,特别是随季节更替的生长变化、色相变化,给城市景观与空间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植物在城市中的第一功能是生态功能——即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空气的温、湿度,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环境。在植物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地方性优秀树种(即以选择乡土树种为主),选择形态各异、色相变化丰富的乔、灌、花卉、草坪以及各类地被物,并把它们合理地搭配在一起,尽最大限度地符合它们的植物生态群落。

2 人工因素

人工因素是人类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加工、建造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它人工做成的环境因素。它们的特点是人工建造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正因为如此,在城市中人工因素既可以使城市景观趋于完美和谐成为城市景观中的积极因素,也可以使城市产生杂乱、无章可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筑物的功能、建筑材料、建造技术也随之不断的创新、发展,建筑成为了记载人类文明进步的石头史诗。那么,如何使它们存古求新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保存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保留一些古色古香的地方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改建、修建一些民居、故居,新建一些必要的跟当地城市景观相称的现代建筑群,开辟城市建筑空间,是城市既有现代的气派又有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然而实际上,一方面由于城市本身时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人、建筑物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得不是很周全,以及部分人为因素的影响,各地在城市景观建设上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难度。单就建筑物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建筑物外形的风格要具有地方特色,与城市的整体定位要相符;二是建筑空间的环境营造要合理;三是建筑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只有把建筑与环境通过艺术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给人创造舒适、安静的居住、工作、生活环境,创造优美而具有特色的城市建筑景观。

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因素,徐思淑、周文华两位先生认为,影响城市景观与空间的社会因素应该包括文化因素、民众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虽然社会因素是一种“隐形”的因素,但我们不应该低估它的影响力。

第5篇

【关键词】综合型居住区;示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规划背景

小站镇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天津市首批示范小城镇。镇域总用地62.6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辖1个镇和26个行政村。小站镇位于大沽海防与天津城厢中间,系京津屏障,进能挡关,退可纵横,乃历代兵家屯兵及防御之地。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后,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手下周盛传部“盛字军”屯防于直隶青县的马厂练兵,同时负责修建新城炮台。为了方便交通,“盛字军”在马厂至新城间修筑一条马新大道,沿途分驿站,每20公里设一大站,每5公里设一小站,于是这个小镇有了它别致的名字 ――“小站”。

当地农民继续引进南方优质稻种,并与朝鲜“银坊” 等稻种杂交,培育出米粒洁白圆润、香甜可口的“小站稻 ”,真是“一家煮饭,四邻飘香”。原本人烟稀少、满目荒滩的小站地区,成为了阡陌纵横、流水潺潺的北国鱼米之乡。“小站稻”也成为了我国当时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

2.现状分析

2.1基地优势条件

2.1.1地理位置优越,开发条件优良

规划单元位于津南区南部,规划单元现状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较为平整。西侧有月牙河自北至南通过,南侧有马厂减河自西向东通过,东侧有现状沟渠自南向北通过。地理位置优越,开发条件优良。规划单元东至东小路,南至创盛道,西至工业区一号路,北至北马路,总用地面积613.62公顷。

2.1.1 现状居住区彰显徽派文化底蕴

镇区东部现状为刚刚建成的小站一期示范镇,建筑质量良好,多以徽派建筑为主,马头墙、小青瓦彰显徽派文化底蕴。

2.2基地问题剖析

2.2.1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用地布局发展单一

规划单元范围内现状常住人口约8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40.3平方米。规划单元内人口以小站镇原有居民为主,居民构成较为单一;现状用地以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216.9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67.29%;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33.3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0.34%;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39.2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39%;其他用地仅占9.98%。

2.2.2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基本形成,局部地区通达性较差

现状道路中主要有津歧公路、盛塘路、正营路、前营路等;次干道主要有红旗路、北马路、东马路、小站环路、南付营路等。

后营路以南地块范围内地势较为平整,道路交通较完善,道路基本形成网格式布局,道路质量相对较好。而局部地区道路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区发展,车多路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出现道路堵塞、交通不畅的状况,再加上道路覆盖率较低,道路质量相对较差,严重影响了城区道路的整体通达性。其中以盛塘路以北区域尤为突出;受现状建筑及地形因素的限制,部分道路红线宽度仅有9米,且大部分通过绕行到达,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2.3绿化景观系统略有改善,整体城区绿地覆盖率仍较低

规范单元现状绿地占地面积仅14.5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4.52%。主要分布在小站练兵园周边地区。老城区绿地覆盖几乎为零。

3.规划思路

3.1在控规中体现对不同功能区的差异化控制

小站镇总体规划对该区域的定位为:“津徽文化名镇、秀水宜居城镇”。在总体规划的引导下,示范镇建设逐渐展开。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对新区的交通系统及建筑风格引导不足,对旧区的环境改造、设施配置重视不够等问题。如何细化落实总规定位,提升老区、引导新区,是本次规划急需解决的问题。

3.2在控规中协调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强化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

津徽文化名镇的打造需要城市设计的控制与引导,如何在控规中将城市设计的内容指标化,体现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也是本次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4.规划策略

4.1总体控制与分区控制相结合,深化细化分区定位

本次规划将小站镇的总体定位细化为“以津徽文化、稻香文化、健康文化为特色的秀水宜居城镇”。在总体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现状及潜在特征,充分发挥文化与环境的优势互动作用,将镇区划分为三个特色街坊,分别定位为“文化旅游新区”、“健康宜居新区”和“特色适居老区”,并根据各自特点提出差异性控制要求。

4.2提出城市设计覆盖具体地块的控制模式

为了强化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本次规划对城市设计的内容进行分类细分,并落实到对具体地块的引导层面。注重镇区功能空间设计和镇区节点设计。

4.2.1功能空间设计

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对小站练兵园的影响,将练兵园及其周围区域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协调区”,其中核心区的建筑高度不宜超过练兵园讲武堂的高度。

4.2.2镇区节点设计

多向交叉口形状应明确肯定,道路交接关系清晰,并适当扩大,与街道空间形成对比,改善视线条件,使各街道轴线在此得以调整和衔接,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条件。交叉口节点周围道路景观应连续以形成纵深感,在节点处达到,即修建标志性建筑。同时,强化绿化、环境对于街道交叉口景观设计的作用。

打造大中型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处理的重点,也是城市空间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更是最反映现代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城市广场须有完整的几何形态和良好的围合性,与周围建筑群体有机结合,并合理布置环境设施。

镇区内“米立方”戏水乐园项目,“米立方”外观设计灵感源自小站稻,犹如镶嵌在地面的一粒稻米,建成全国最大的室内恒温水上健身游乐中心。“一剧两园一粒米”,小站镇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紧密结合,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历史文化名镇,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津门文化特色又一新亮点。

4.3提出以慢行交通系统为主导的道路交通体系

通过对镇区步行路线、自行车路线、公交路线及观光车路线进行优先规划,进而对城市道路的断面形式提出控制要求,并通过与综合换乘点的有效连接,体现慢行系统出行路线及出行方式的多重选择性。

4.4提出适于文化旅游区的控制指标体系

根据示范镇布局结构在充分考虑各种性质用地要求的基础上,规划以利于控制,便于开发为原则,将示范镇划分为三个分区,每个分区在根据城市主次干道和各类规划控制界线划分为178个地块。规划控制采用了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控制。其中,强制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引导性指标主要包括街区尺度、街区风格建设、体量建设、建筑色彩和其他环境要求等,引导性指标主要应用与文化旅游区。

根据文化旅游区对空间形象的特殊要求,本次规划有针对性地对文化旅游新区内具体地块和主要道路提出了控制性及引导性要求。控制性指标体现同一化的刚性控制,指导性指标结合城市设计,体现差异化的弹性引导。

5.规划设计方案

5.1强调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多元化用地布局结构

通过合理确定小站镇的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制定总体控制要求和分区控制要求。路网大致呈棋盘式布局,总建筑规模控制为498万平方米。严格控制街区尺度及道路宽度,整体呈现“小街区”、“窄路面”的布局特色。注重控制公共开敞空间与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增加小区级绿化用地和街头绿地,规划区域绿化景观系统由三条边界河道及镇区内公园、绿地组成,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景观格局。增加停车、环卫、消防、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

调整用地结构,结合镇区现状特色及各街坊优势,打造镇区“三区两轴”的功能布局结构。其中:“三区”分别为健康宜居新区,该区域依托镇区浓郁的文化氛围及高品质的景观环境,打造以健康文化为为特色的宜居新区;特色适居老区保留老区建筑机理及民俗特色,对片区整体环境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环境优美的适居老区;文化旅游区以小站练兵园为核心,打造以稻香文化、津徽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区,。“两轴”为东西向“稻香文化轴”与南北向“津徽文化轴”, 通过东西向“稻香文化轴”与南北向“津徽文化轴” 的渗透与连接,将三个特色街坊连接成为既特点突出又互相和谐的统一整体。

围绕城市综合型居住区的目标定位,规划对现有老城区的建筑进行改建,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对现有用地结构进行适度调整,采用以下措施: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98.6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49.42%;公共设施用地用地为86.6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4.01%,其中,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为52.73公顷,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为12.79公顷。在保留原有绿化景观的基础上,打造月牙河和现状河流的景观绿带长廊,形成沿河景观大道,新建居住小区建设景观绿化节点,分散布局在各各小区,总绿地面积达到139.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3.15%。规划完善的道路系统,提高道路质量,增强道路通达性,增加道路密度,增设社会停车场、加油站和公交首末站,道路广场总用地面积达到76.2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62%,形成以居住为主的多元土地利用结构,以小站练兵园为核心,打造以稻香文化、津徽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区,以提升区域环境品质,打造公共设施完备、旅游和服务功能较强、交通便捷、绿地景观空间布局合理的综合型居住环境。

5.2提高交通便捷度,构建镇区慢行系统

为满足小站示范镇未来的交通发展,提高该区域对外联系的便捷程度、规划通过逐步提高文化旅游区、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交通衔接度,完善示范镇内部交通系统,处理好人流和车流的组织关系,尽量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建立等级明确、功能合理的道路系统。

构建镇区慢性系统,结合主要的游览路线综合设置人行道与自行车道。根据道路宽度及等级的不同,自行车道采用不同的宽度及布置方式,同时对道路两侧行道树的种类进行控制,以保证镇区自行车游览路线的安全与舒适。

自行车路线的选取以不穿越区域性主干路津歧路为原则,在区内环装布置。与该路线相关的道路在新建或改建时应设置自行车道。镇区内所有道路均应设置人行道。

观光车游览线路依次连接北商业区―北停车场―米立方―南停车场―南商业区、练兵园―公园主入口。结合公园布局设置自行车租赁点,结合观光车、公交车站点设置自行车存放点,方便观光车-自行车-公交车-私家车的有效换乘。

增设城市静态交通设施,满足示范镇日益增加的静态交通需求。规划共设置停车场4处,一处位于盛塘北路与笔架街交口处,占地面积5705平方米;一处位于前营路与后营路之间地块、津歧公路东侧,占地面积17374平方米;一处位于盛塘路与后营路交口,占地面积3687平方米;一处位于津歧公路与前营路交口,占地面积1785平方米。

5.3提升镇区生活舒适度,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结合建设“城市综合居住区”的功能定位,重点通过改善已有公共设施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培育旅游发展氛围等措施,提升示范镇内居民的生活便利度,构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保留现有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主要布局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重点体现其布局的网络化覆盖特色、在不影响用地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结合规划区内现有及规划绿地来进行选点布局,增加示范镇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便捷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在文化旅游分区,围绕小站练兵园周边布置商业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商业带,形成文化旅游系接待中心;在特色宜居新区分区,打造横向商业长廊,带动新区整体商业文化氛围,实现商住混合的理念,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在适居老区保留原有沿南付营路两侧的商业布局,实现真正做到便捷到家。通过完善商业服务设施,使示范镇在为镇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生活的同时,能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将该区域打造成为津南旅游精品服务区。

5.4提升镇区环境舒适度,构建面向居住区的生态绿化景观空间结构

小站示范镇不仅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居住环境,而且也是链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重要节点。规划主旨在提升城市环境优良度的同时,增加城市景观与城市居住区的融合度,继承原有徽派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因此,在保留原有历史风貌和景观环境的基础上,镇区内道路两侧全部进行绿化布局,大小街道都被绿草和树木环绕。居住小区绿化统一规划,合理组织绿地空间,采用重点与一般、聚中与分散,点、线、面结合的设计原则,局部特色和整体效果统一,并于城市整体绿化体系相协调。从而提升示范镇的景观品味和居民舒适度。

结合示范镇现状绿化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规划水稻主题公园以稻田观光及亲水主题为特色。通过协调水稻种植与水体绿地、自然景观与人工建、构筑物之间的关系,打造独具特色的高品质生态观光主题公园。

结语

小站示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充分结合镇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发挥区域环境优势,注重城市景观的延续、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生态景观优美、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居住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严格控制过度开发建设活动,保证城市生态景观特色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控性和规划实施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武思标,城市综合型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探析[J],规划师,2010年(10):78-85

[2]周江评,慢行交通的意义、国际研究进展和实践小结[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5):1-5

[3]姜洋,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5):65-71

第6篇

在北京国际化的大都市,只有过硬的产品和设计的亮点才有竞争力,才有市场。而春节过后正是商家们抢占展会黄金时间先机,是企业新品、开拓市场的首选贸易平台。

规模空前,人气旺盛

作为中国北方唯一一个国际性、规模化的品牌建筑建材展览会,是建材企业达成最终交易、促进市场行业发展、推动商务合作、提升品牌形象的首选平台。展会分设有墙纸/布艺、陶瓷卫浴、集成吊顶、厨房设施、橱柜及配材、自动门车库门、装饰五金、壁柜隔断、推拉门、玻璃、石材、文化石、沙岩及新型建材馆,凝聚着北京、天津、广东等20多个省市地区和德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美国、荷兰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建材贸易商、建筑工程材料、建筑设计院、物业管理机构、建筑工程企业、装饰公司、建筑师、设计师、政府采购部门、各大商场、高级酒店、高级娱乐场所等,完整展示整个建筑装饰材料产业的产业链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

记者在参观、浏览各场馆参展商展区时注意到,本次展会参观人员有几类:媒体、找项目的、普通观众,而找项目的企业多过普通观众。因为无论是参展方还是参观者都热情高涨,参观者人头攒动穿梭于各展厅,而参展方则使出浑身解数,以产品为载体并根据产品的特点,设计能代表企业形象、文化、产品的展位。

刚过中午时分,有些商家已经将自己的宣传资料和名片发完了,销售人员干脆直接拉着有合作意向的参观者现身说法、现场演示;而一些参观者也早已将名片发完,只能在商家们的联系薄上一遍遍签上自己的联系方式。参观者有的在听销售人员讲解、有的在亲身体验产品、有的在洽谈业务、有的已经在签订货单了。

多重宣传手段,精心设计展位

为提高展位的关注度,各商家花足了心思:女子乐器演奏;嘻哈男孩们的街舞秀;印第安风格装扮的举牌帅哥靓女;产品知识的有奖竞猜;现场观摩、体验产品;更有商家使出了美女与香车的杀手锏,期待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

参观企业在展位设计上各出奇招,有的搭建起安装有风格各异门窗的奢华建筑……有的布置成如家一般温馨的样板居室,有的将最具企业代表性的产品搬进展位厅,大块的玻璃墙面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调节着参观者的情趣。总之,商家将产品的设计理念、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而参观者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对设计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拣、整理……

体现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的商家展位,是商家为了向参展观更好地表达出产品的亮点,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那么设计就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这就是创造的作用、设计的力量,如此,你不得不感叹:真是设计无处不在啊!

玻璃上的建筑,幻境照进现实

“玻璃上的建筑”是北京北玻阳光玻璃有限公司的杰作。(见跨页图)乍一眼看去,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座建筑师打造的现实宫殿,令人跃跃欲试想要走进去,极富视觉冲击力,心中莫名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冲动,真可谓是“赞雕刻人技艺高超,赏艺术品穿越时空。”墙面玻璃上的建筑物气势磅礴,几根祥云金柱矗立中央,背景左边是神仙雕像,右边则是甲骨文字,建筑物的影子自然而然地投射下来,有一种纵深效果。金色作为主色调,再加上画面雄伟的建筑物彰显着奢华、庄重的气质,不仅能给空间带来一片光明,同时也给观赏者一缕金灿灿的阳光。这不得不说是设计师玻璃雕花技术与艺术融会贯通,赋予象征意义的背景画面,透露出设计师将艺术的灵魂通过古老的画像和文字表现出来,神圣的力量与文墨味道不言而喻。

唯一能让观赏者“走出”画面的是玻璃背景墙上的那四盏灯,让观赏者感知到现实与幻境的距离,同时它们又使得玻璃画面里面的建筑物金碧辉煌。如果购置这样一款玻璃墙面,安放在企业办公室、大厦的大厅、居室玄关处那一定贵气十足,而且折射出浓厚的文化味道。

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美妙的作品,一定离不开优良的、能经得起考验的材质作为载体,“巧妇”有了“下锅的米”,才能“烹饪”出这一视觉上盛大宴席。

机械表芯的另类表现

这幅照片也是在“北玻阳光”的展位拍摄的,它作为展位的墙体立面矗立于展厅的过道上,格外醒目。该设计是在玻璃上磨出机械钟表的外形和表芯构造,既另类又时尚―叫磨砂玻璃,毛玻璃。它是用普通平板玻璃经机械喷砂、手工研磨或氢氟酸溶蚀等方法将表面处理成均匀表面制成。磨砂玻璃的表面粗糙,这样光线就会产生漫反射,它可以使室内光线柔和而不刺目,透光而不透视。

玻璃的整体是牛奶那样的白色调,给人以纯净、朴素、雅致与贞洁的感觉。虽说它没有强烈的个性,但是钟表的表针及刻度、表芯的机械齿轮足以给人高级、科技的意象。

我们可以在两侧展柜上看到该企业的口号:“专注于室内装修玻璃。”而“专注”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科技上,更体现在产品的品位上。

喷砂玻璃门,朦胧而美丽

喷砂玻璃是用高科技工艺使平面玻璃的表面造成侵蚀,从而形成半透明的雾面效果,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这张在E5展厅拍摄的玻璃门,是一款喷绘有金色弯月亮图案的喷砂玻璃门,虽然编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和诠释设计者真正的表现意图,但足以被这样的设计所吸引,想象如果有这么一扇门将惬意、祥和关在一定的空间里,那是多么富有诗意;在宅男宅女们的眼里多么清净与安宁……简单的元素打造出的这款玻璃门却表达出浪漫、宁静的朦胧之美。

右边展示的是一款喷绘有枫叶的喷砂玻璃门,同样是朦胧却触动编者不一样的情感。数对红色枫叶虚实相对排开,几根波浪状金色线条至上而下喷绘。枫叶象征着对往事的回忆、人生的沉淀、情感的永恒、岁月的轮回以及对昔日伊人的眷恋―这也许是设计者对人生的感悟利用玻璃载体外化于形吧,观赏者只能慢慢去品味内化于心的那一丝神韵吧。

这种玻璃在居室的装修中,主要用在表现界定区域却互不封闭的地方,如在餐厅与客厅之间,可用喷砂玻璃制成一道精美的屏风,可以用在居室的门窗上。如果居室的灯光运用在恰当的位置上,室内看灯光在玻璃门上折射出柔和的光,犹如繁星点点;在室外看朦胧的光与影的交错,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

建筑“搬”进了展会

这两家建材参展商把整个建筑“搬”到了展会,其建筑或富丽堂皇,彰显出企业高贵典雅的气质;或古香古色,古朴而端庄。这不仅仅是建材装饰的展会,在编者眼里更是建筑技艺的展示,同时也在寓意企业的实力、开放合作的诚意和大气的胸怀。

富皇公司用自己的装饰建筑材料打造出富丽堂皇的建筑效果,在视觉上给人以金碧辉煌之感,和公司的名字巧妙地融会贯通。

北京瑞茂金属装饰有限公司却给予参观者游历古城的感觉,在了解中得知,瑞茂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金属中型企业,在此次展会上的仿古建筑所安装的铜门便是该公司的自主产品。

仅仅参展的是建筑装饰材料,参展商们却将生产的材料放到建筑上去展示,让产品不再是一件件独立的材料,而是将产品的实用效果直接地展现出来,观展的视觉效果与参展的宣传效果极好。

欧式一体化家居定制,掀开一帘幽梦

相信观者走进普尔玛展位时,都会为其精细的设计布局着实让人感到惊喜。虽说是展位,但一点都不糊弄。这也正体现了普尔玛家居本着精湛的技术+精致的产品+一体化空间设计=全“心”的生活品味,为客户提供不一样的家具定制。

展位内一件白色基调的家具,体现着洁净的美感。这种色调能非常完美的搭配每个细节,就像一首原始的白色家居幻想曲,清新而浪漫。

另一间是深棕色的木制家具,设计有宽敞的壁橱,在里面摆放着几件艺术品,悬挂着粉白相间的珠帘,调和着居室的气氛。

玻璃艺术品的精神

这幅画面是在玻璃展厅捕捉到的:金色的玻璃背景墙上一头金色大奔牛呼之欲出,“奋斗拼搏”四个金色字和遒劲有力的“天道酬勤”黑色大字意欲告诉观赏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由石家庄佳鑫工艺玻璃厂设计打造的,这是一件令人振奋、很励志的一件玻璃艺术品,从文字意思和奔牛形象运用的设计理念里可以读出企业 “不断研发先进技术、完善的工艺、真诚的态度、时尚的设计、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发展真谛。

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天道酬勤”是指上天会偏爱勤奋的人们,多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做人如此,做企业更是如此。

铜的艺术品,沉淀文明历史

雕像如此丰富的造型以及表情,双鱼艺术品栩栩如生的细节。这是在紫蕴铜品展厅看到的景象。记者被这些铜制艺术品的沉稳内敛的气质,观感美观精细、新颖独特的设计所折服。

铜,除了它的尊贵之外,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历史感的产物。再加上铜的色泽暗沉,更加适宜表现佛像的庄重威严。

紫蕴铜品专门生产各种铜制品,主要包括:树脂包铜的铜门花、纯铜浮雕壁画、树脂包铜的各种工艺品等。

紫蕴铜门花的材质是“树脂包铜”。1、造型精美,浮雕感强,绝非冲压花可比。2、铜层与树脂的“结合力”良好――这是该企业的核心技术。用“百格法”试验,附着力100%。用沸水烫也不起皮。做产品破碎试验,断口处的树脂与铜紧密结合。3、使用方便,表面酸洗后即可着色。

U2,就是创造力

进入编者眼帘的是有一种跳跃感的几何造型的产品,这就是U2给予的视觉冲击力。在探访中记者进一步感受到“和U2一同进入建筑设计的未来世界”的内涵所在。

开创视觉无限能,极致创意无界的色彩表现,充分体现U2就是创造力,让建筑感官全方位的精彩。U2建筑新品经设计师灵感的突破,及时传达出设计理念,让其符合设计本身时尚前卫的风格。

U2建筑有着几何造型的刚硬棱角,也有着几何构图的理性。圆润的弧形灵动飘逸,带给人们从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的幻想。设计师以其创造性的设计技巧,创造出一个亲切简单而又现代时尚的空间。

筑巢,筑未来

这是由筑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的轻钢结构房,参展商不辞劳苦、独特的设计让参观者伸手便可触摸到轻钢结构的房体骨架,这样以直观的形式将产品的特点展示出来了,最大限度地展现该公司在推广工业化造房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方面的进步。

该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格构轻钢体系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系列节能,环保,抗震房屋。

参加一次展会就要像建筑施工一样进行一次建筑的搭建,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轻钢架构的骨架,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该公司筑建起来的是节能、环保、抗震建筑的未来。该公司想要告诉参观者,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触摸到的是质感和文化

这是在德利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展位拍摄到的参展场景。该公司将五金系列产品安放在一个个开放式的木质展示柜里,这样给记者的感觉像是在参观艺术品,却又可以拿到手里感受产品的质感。

第7篇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战略规划 协同发展 空间再造服务推广 信息素养

“2016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于6月16―17日在宁夏银川举行,主题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实践”。为期两天的论坛包括两场主论坛、六场分论坛,共46位业界专家作了报告。分论坛主题包括图书馆的长远规划与协同发展、图书馆深层服务与拓展服务、空间再造及服务推广、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及用户信息素质培养、大学图书馆经典案例分享、智库建设及网络信息安全与技术等。

1.图书馆长远规划与协同发展

图书馆战略规划可以帮助和引导图书馆把握未来、应对变化、增强图书馆活力,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会者一致认为: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以图书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从平台化到工具化、从知识查找到支持知识发现。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常务副馆长Susan E.Parker介绍了UCLA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指导原则、六大目标及相应的行动方案。该馆战略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皆以图书馆用户为中心,指导原则主要包括:用户第一、推进全球和多元化视角、支持资源的开放获取、结合所在大学的规划、创造和促进合作、建立和支持创新、增强馆员间的合作以及注重评价和反馈等方面。六大目标为:做有独特价值和影响力的角色、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高校研究中心、教学媒介和平台、合作和交流以及提供有成效的空间服务。行动方案包括:在指导原则指引下,图书馆根据六大目标成立相应团队,通过发放小册子、播放视频和网站公告等形式落实实施。UCLA东亚图书馆陈肃馆长介绍了UCLA东亚图书馆在图书资源随处可得的数字时代,在战略上把主要精力转向对教师和学生的深度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与教师合作对本科语言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服务,以及对国际学生的服务。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李广建教授和清华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张秋副馆长分别对国外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分享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李广建教授主要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美国和英国10所著名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为例,总结了每所高校图书馆的使命、愿景、目标和战略规划特点,提取出十大关键词,包括:用户体验,嵌入式服务,参与科研,原生资源,开放访问,生命周期(包括科研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和用户生命周期),图书馆与教育者、行政机构和用户群体的合作,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分析、预测和响应等,并从技术、人才、服务、环境、运维五个层面对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上讲,图书馆要加强校内合作、防止边缘化,加强跨界的对外合作、数据驱动决策是未来大势所趋。技术层面上要重视信息化、重视移动通信技术和重视信息系统应用;人才层面上要对员工进行终身培训、加强对员工的组织领导力培养;服务层面上要开展嵌入式服务,包括嵌入教学、嵌入全校公共课程、嵌入学院专业课程、嵌入虚拟教学环境以及辅助科学研究;环境层面上重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空间和环境带来的变革,例如建立支持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高度智能化的“智慧教室”,满足各种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同时利用社交软件、协同学习平台、远程通信系统的智慧型学习空间;运维层面上将对图书馆的评价与评估和图书馆营销相结合。

张秋认为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必须为图书馆的新信息环境与学术交流模式找到新的位置,通过功能再造与服务创新重新定义图书馆在支持和参与整个研究生命周期方面的高效作用。如何满足科学研究新范式下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发展战略上的主要挑战和全新机遇。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共计39所知名高校和公立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调研和总结发现,国外图书馆制订战略规划的时间主要集中在5-6年的规划期限,既有利于图书馆战略发展思路的稳定执行,也有利于图书馆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进行及时反应与调整;资源建设、服务提供、资源获取、空间利用、科研支持和教育教学成为图书馆的六大战略核心;技术创新和合作共赢作为战略理念;在组织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和财政资金管理并重。对国外知名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的体例和内容分析,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如强化战略规划意识,注重创建具有本馆特色的战略文本,加强战略规划的实施、评估与修订,在变化的知识环境中从环境、资源、空间、内容和角色等多个维度寻求新的平衡。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张奇伟馆长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分享了“十三五”规划制订的经验。他指出制订规划要适当处理好发展推进和延续继承、重点突出和兼顾平衡、精准实务和模糊虚化、创新跨越和落实可行这几组关系,尽可能开展广泛的调研和借鉴成功案例是必修功课,落实是规划的生命。将规划分为总结、机遇和挑战、目标、任务,将任务细分为资源、服务、技术和管理。按照以上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规划中将重点建设馆舍空间,推动馆藏建设体系逐步成型,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深化文献信息服务,提升技术的保障水平以及推动队伍建设和管理精细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孙坦所长就基于智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架构作了报告,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的现状和挑战、创新的动力、方向与途径以及未来行动设想与规划等。如今数字图书馆面临信息资源局限于文献,交付门槛过高,可发现性不足,信息描述、组织与检索能力不足,只给出线索、而不能直接回答用户问题等“泛在性”的不足,如何从海量数据源中有效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如何找到那些代表着问题答案或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必要和潜在可用的却又未知的信息片段、如何集成那些潜在的记录等,是开放信息环境中数字图书馆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开放获取与开放出版、语义互操作技术成为推动数字图书馆创新的动力。语义出版是在结构化出版基础上,为结构化知识单元附加语义的一种出版模式。如自然出版集团明确提出了语义出版的模式,信息的发现是通过结构化、交互化、可查询的图表与文本实现。在语义技术推动下,信息将越来越多地以结构化、数据化、语义化的数字知识表现形式存在,使知识互联、集成分析、计算挖掘和可视化成为可能。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创新方向主要集中在语义驱动的泛在学术搜索与知识发现、个性化的集成知识管理工具和计算化的学习研究环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联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图书馆等共同推动数字图书馆创新,筹划启动“十三五”专项课题“数据密集型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语义元数据体系构建,语义学术搜索引擎,基于P联分析、计算挖掘的专门知识服务系统和标准规范体系与长期保存体系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作了“建设CALIS云服务体系,构建高校图书馆发展新模态”报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对图书馆的全面影响,以及学术生态环境的变迁,需要重新确定高校图书馆在学术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图书馆只有通过“合纵连横”,成为学术生态链和学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才能在新的学术生态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面临转型与前沿发展、提升基础业务水平与效率以及建立高校图书馆良好的整体运行环境等三大需求。持续推动高校图书馆整体快速发展、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信息协同服务体系以及促进建立高校图书馆与信息产业界的开放协同发展体系,将成为CALIS在新时期的三大任务。CALIS“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是:面向传统基础业务、面向数字图书馆、面向学科服务与情报咨询,构建包括文献共享、数据知识、情报咨询、学术出版、培训认证、应用软件和协同创新在内的七大云服务体系。目前CALIS已推出了查收、查引系统,正在试用学科评估服务平台,正在建设采编一体化协同平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体系3.0、多源融合资源发现系统、图书馆基础业务云服务平台1.0、北大核心期刊评价与中文期刊总目等系统平台和服务。

兰州大学图书馆沙勇忠馆长作了“高校图书馆风险管理”的报告。他对国内外关于高校图书馆风险管理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估、风险预防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有概念界定、国外研究述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模型构建、图书馆联盟风险管理以及案例研究等。图书馆的风险按来源主要分为外源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和内源风险(知识产权、业务外包、信息资源、组织联盟、信息安全、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等)。报告以澳大利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图书馆风险的治理、评估和分担等,指出需将风险管理置于图书馆战略层面来考量,识别与评估图书馆面临的风险,建立风险监控与报告机制,定期对内部风险系统进行评估。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读者服务部主任左珊作了“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培育路径研究”的报告。对国内外知名组织或个人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对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图书馆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影响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因素着手,提出了促进现代图书馆基于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培育路径,即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强化人文理念建设、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和建设良好工作环境。

2.图书馆深层次服务与拓展服务

不断提升基于用户需求的服务能力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传统的资源型服务向创新型服务转变。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崔宇红副馆长作了“基于文献计量辅助大学学科评估与管理决策”的报告。报告首先从大学评估的视角分析了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趋势:基于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基于论文数量和引用的文献计量数据是必备指标;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并重;卓越性指标和合作指标成为新兴趋势。文献计量工具在科技评价中主要可应用在宏观层(国家、机构和学科),中观层(学院、研究团队和期刊)以及微观层(单篇论文和研究者)。报告以中国发展态势与对比分析、“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学科卓越性分析、北理工基本科学指标学科分析与预测、学院贡献度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团队和个人学术成长分析、中国计算机学科合作分析等六个学科分析案例说明学科分析要以需求为导向,从数据分析到决策分析是情报服务的新趋势。

北京大学图书馆聂华副馆长提出了构建嵌入科研、服务学者的学术成果生态系统。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术成果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北京大学学术成果――研究论文、专著、研究数据、学术期刊、学者个人主页、研究团队和课程等内容,以开放、可扩展、集成CRIS的体系架构,各部室合作建立学术成果资源的机构知识共同体,从而促进学术交流模式的良性演变和开放获取,培育和深化了机构内外的融合与合作,嵌入科研流程并以增值服务提供给学者。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李玉海馆长的“高校图书馆OA众筹平台研究与实践”报告,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放获取(OA)众筹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实践。由于目前OA资源建设中存在着资源分散、检索效率低和用户体验差等问题,为了实现OA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个众筹平台,提供资源推送、统一检索平台,将OA资源网站汇聚起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该馆开发完成了华中师范大学学者机构库和OA学术期刊资源众筹平台,目前已完成服务器配置和后台数据的试运行。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潘卫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实践的相关问题。支持学科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战略情报服务是转型重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调研分析和尝试的基础上建立了组织协调团队、规范流程标准、利用工具平台和培养能力四大操作机制,通过辅助学校对引进人才进行评估评价、分析领域专利和分析领域发展态势这三个具体实践,馆员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支撑了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图书馆的服务与学校主流发展融合更为紧密,向知识服务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武汉大学图书馆张洪元副馆长作了“服务视角下的文献资源建设及其发展”的报告。报告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可分为基于文献资源、基于空间和基于技术与设备运用的读者服务,这三种服务类型互联互通,服务的核心是文献资源。服务转型发展下文献资源建设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结构,须俯瞰把握,不能随波逐流;资源的优先保障顺序根据学校不同亦有所分别。馆员将是资源规划、建设与服务的统一体,全面的专家型馆员与团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东大学图书馆程蓓副馆长提出面对高校的发展需求与信息化服务现状,高校图书馆必须深化数据服务,重新定位机构知识库,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此外,要融入数字校园,构建高校学术生态综合管理服仗逑怠

3.空间再造及服务推广

空间再造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张甲馆长在“空间再造:大学图书馆标志性改革”的报告中阐述了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原因,和空间再造要达成的四个目标,即鼓励开放和互动为特征的智慧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和研究的使用环境,读者主导的多样化和多重性空间使用以及营造学生的归属感。结合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分析了处于动荡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如何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深化改革,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重庆大学图书馆彭晓东书记就“大学图书馆的馆舍改造与空间服务”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提出了馆舍改造的设计目标和设计三要素――空间、人文和技术。空间上的基本定位是学校的客厅、学生的书房。人文上的考虑是人气与文化的融合,既吸引读者,又可以展示学校的文化元素,体现大学的文化传承。读者需求多样化,对图书馆的功能与布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报告结合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馆舍改造的效果。

东南大学图书馆顾建新馆长结合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实例,探讨了图书馆转型与馆舍空间再造问题,介绍了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大背景下学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及随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变化而带来的图书馆空间变化;以田纳西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六所美国高校为例,详细说明了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问题。给出了关于馆舍空间发展的一些思考:空间作为图书馆的一种重要独立资源,同样可以用来服务,要合理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和分区。图书馆既要注重舒适性,也要重视人文性。空间设计要注重新技术,也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家具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学。最重要的是要注重特色,差异发展,走符合本馆特色的空间再造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多媒体部主任李伶作了“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探讨”的报告。新媒介颠覆了图书馆服务的传统理念,拓展了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渠道,改变了读者与图书馆的维系方式,革新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下新媒介的发展必将引起图书馆功能空间变化与重组,图书馆在原有空间基础上进行空间再造和空间拓展,利用新媒介在原有空间基础上打造智慧空间、创客空间和数据空间。她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微服务为例,介绍了人大图书馆多媒体空间服务实践,包括空间布局、服务特点、使用情况、成果及出现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郭晶副馆长在列举了国内六所高校阅读推广案例和品牌营销案例以及10项国际图联高校图书馆营销获奖案例基础上,总结出图书馆优秀营销案例的特征,个性化服务和主题新颖、体验式的营销活动易受到用户的青睐。报告通过分析国际图联(IFLA)在2016-2020年的战略规划中,将图书馆营销能力建设作为四大战略方向之一,提出图书馆也应进入“营销+”时代,以缩短服务和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在操作层面,关键是要针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融入营销理念与手段,重点把握“服务营销”和“价值营销”两大层面。

4.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及用户信息素质培养

湖南大学图书馆郑章飞馆长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变革。图书馆管理存在三个方面的困惑:定位一战略困惑,人员一人才困惑和投入一产出困惑。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演变,从建国初期的直线制,到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重大改革后的职能制,再到如今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有四个特点,即用户为导向,服务为中心,组织扁平化和结构更灵活。有三种适应性较好的组织结构模式:矩阵制、流程型和网络型。矩阵制可以解决协调问题、灵活问题、学习问题和执行力问题等四大问题。流程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网络型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强,扁平快速,充分体现核心能力和成本低的特点。

清华大学图书馆邓景康馆长作了题为“融入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报告。以哈佛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研究美国学术图书馆的战略目标,认为“服务性定位”才是大学图书馆的根本性身份定位,要切实在满足师生需求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结合国内外情况,图书馆的服务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夯实基础服务和挖掘新型服铡M际楣莸氖姑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服务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收集、保存、揭示、整合高品质资源;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创建一流的学习、研究和交流环境;协助学校的知识资产管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并结合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从基础服务、电子资源建设、清华学者库的建设、支持研究生学位申报和提供电子教参服务等几个方面做了具体实例说明。

南京大学图书馆邵波副馆长就基于“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大环境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影响与改变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相关情况。结合南京大学图书馆“Book+”和“Paper+”两个平台案例分析,讲解了图书馆的服务性定位、服务层次和创新模式。智慧图书馆“二期建设”的主要工作包括:外文电子书管理平台"E-book+”,图书馆智能定位系统“iLib+”,机构知识库和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图书机器人。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心主任洪跃对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现状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调研对象是全国28个省份540余所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图书馆,主要针对教学硬件与师资等基本信息、本科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研究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专题培训讲座、新生入馆教育、嵌入式教学、开展各项活动以及在线素养教育平台等八个方面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70%的高校图书馆都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多为通识选修课,多数课程设置弹性考核。课程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也正在融入更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有24.5%的图书馆开设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选修课居多,一年级新生为主要授课群体。考查方式以期末开卷为主,也有其它综合评测方式。专题讲座内容能够从学生需求出发,超过半数的图书馆提供资源的开放或校内下载以及专题培训的预约服务。但是教学内容与教材开放共享意识、个性化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95%以上的高校均有新生入馆教育计划,主要形式仍然是入馆参观,发放新生手册和志愿者讲解。嵌入式教学体现在嵌入到类似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居多,也有一些图书馆以专业课为突破口。62.6%的被调查图书馆曾举办读书会等活动,竞赛式信息素养教育被越来越多高校采用。近半数图书馆举办过讲座报告类活动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2000-2014年间国内高校在线素质教育平台的发展处于缓慢上升态势,还需不断提高对在线素质教育平台的重视。

5.大学图书馆经典案例分享

来自8所高校图书馆的报告者带来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创客空间建设、内部营销、组织氛围优化以及提高馆藏利用率等方面的实践案例。

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梁伟波副馆长对高校图书馆文化推广平台的建设与探索进行了探讨。图书馆作为建设校园文化服务平台的基础,有着校内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上海海事大学“海大人文”品牌为例,分析了该校校园文化推广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海大人文”的设计理念、组织方式、运行机制以及活动内容。“海大人文”的“立体化”的平台服务、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服务效果显著,受到校内相关部门和校内读者一致好评。

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蔡晨以思扬话剧大赛为例,和与会人员交流了该馆阅读推广的经验。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以多种形式倡导阅读风尚,已形成“天财读书节”和“资源与服务宣传月”两个品牌。新近推出的思扬话剧大赛,将书与话剧结合,以经典名著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剧形式,让静止的画面和无声的文字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先后有11个学生话剧团参与其中。活动举办后,相关名著的阅览量和借阅量都有明显增加。活动的启示主要有:一要放开思路,不断拓展阅读推广的新形式;二要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三要创新形式,吸引更多读者。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图书馆赵婷作了“以‘光影阅动’在线平台进行阅读推广”的案例展示。“光影阅动”阅读推荐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式、多媒介的推荐活动,内容包括以电子书库为主体的原著阅读,以简短字句为代表的浅阅读,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的深阅读,基于原声影、音、图的鉴赏阅读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联阅读。该活动具体实现过程分为遴选、采集、整合和呈现四个步骤。

三峡大学图书馆唐文惠馆长以该馆“大学生创客空间”为例,介绍了图书馆文化育人平台构建的实践探索。“大学生创客空间”以“借势借智借力,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理念和“构建文化育人平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目的,运营模式“以咖啡为媒介,以活动为载体,以空间为舞台”。“大学生创客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彰显了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达到了双赢的良好效果。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贾德智副馆长结合该馆创客工场的建设实例,对创客空间建设在高校图书馆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创客运动的兴起及其与传统社会碰撞的过程,讨论了创客空间与图书馆的关系以及不同高校图书馆参与创客服务的差异比较,又从主导思路、功能设计、空间元素、配套设施、管理方法、图书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入住项目、开展的活动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南京工业大学创客空间的建设实例。最后,提出了图书馆在创客空间运行中有待探索的三个问题:协调力度不足,专业技术管理能力有限和持续的经费投入不确定。

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部主任韩丽风介绍了该馆“爱上图书馆”内部营销活动案例。人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该馆借鉴了管理领域内部营销的概念,将营销理念用于组织管理,主张“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该活动共分三个主题:营销图书馆服务精神、营销图书馆专业精神和营销图书馆创新精神。清华图书馆通过组织馆员职业分享会、一线馆员工作掠影以及主题沟通会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最终达到了促进馆员成长、推动图书馆发展、更好服务读者和加强图书馆品牌影响力的目的。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唐慧燕副馆长以“图书馆组织氛围优化探索”为主题,介绍了组织氛围优化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案例。ClimateQUAL是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推出的从馆员角度针对图书馆组织氛围进行评价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鉴于Climate-QUAL的美国文化基础和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自身的特点,该馆首先对美国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又通过分层抽样方法获取了可靠的测评数据,对引发较低评分指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本案例带来的启示:图书馆组织氛围测评工作是管理优化的重要基础,领导层推动是组织氛围测评结果有效应用的重要保证,馆员队伍素质提升与图书馆组织氛围优化互为因果。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统部馆员汪志莉以“用数据说话――数据分析驱动下馆藏利用率提升实践”为题作了案例展示。案例将两种大数据环境下个性化图书精准推荐和特色馆藏揭示与三种传统方法(即阅读推广、馆藏布局调整和修改借阅规则)对比后发现,三种传统方法提升馆藏利用率见效较快。个性化图书精准推荐的成功率较三种传统方法相对较低,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和读者个人的喜好有很大关系。但相对传统方法,有其自身所自带的新时代新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6.智库建设及网络信息安全与技术

四川大学图书馆马继刚馆长结合该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探讨了“助学促研,提升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价值”。促进学习和助力科研是大学图书馆长久以来的根本职责,在新的外部宏观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缺乏科学规划、角色定位模糊、新技术眼花缭乱和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与挑战。马继刚提出,在坚持促学助研这个大学图书馆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上,要通过转型来提升图书馆的自身价值。报告以四川大学图书馆2011-2015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为例,从布局、策略、用户、竞争、人才、经费几个方面作了详细说明。基于符合读者的学习习惯、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和增强教师的教学体验等原则,四川大学图书馆将打造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空间作为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之一;信息技术馆员在学习空间中应具备作为助学者的新价值,具体起到传授、设计、开拓和t望的作用,技术馆员在新环境下任重而道远。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李欣副馆长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与技术应用思考”的报告中介绍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和对自动化系统的期望,重点讨论了对下一代图书馆系统技术与服务的思考。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思考和行动为实例,从发展方向把握、实体服务深化、服务范围拓展、特色资源建设与数字化揭示以及关注移动服务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

清华大学图书馆窦天芳副馆长探讨了图书馆技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分析了信息技术从业者所面临的挑战,解析了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概念,提出分五步走的技术与服务融合之路,即:理解关键技术、理解核心需求、体验优先及用户参与文化、服务效果及评价和数据建设与展示逻辑分离。以“读在清华”服务为实例,分享了清华大学图书馆技术与服务融合的具体实践案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初景利就“图书馆在智库中的定位与能力”作了专题报告。在介绍了智库的概念、功能、需求以及智炀哂械亩懒⑿浴⒂跋炝和质量这三个特质之后,他分析了图书馆参与智库建设的三个原因以及图书馆在智库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图书馆需要实现三个延伸和三个转变才能够成为智库性机构,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制订规划,积极沟通,培养队伍,从基础做起并且加强宣传。

在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主任朱强作了“网络环境下的用户隐私保护”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图书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不仅伴随着图书馆服务理念和运行模式的改变,而且总体的市场环境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读者的相关隐私数据如何得到有效保护,运用何种技术来整合、分析和挖掘收集到的数据,如何跟踪和挖掘用户的阅读行为和个性化需求,并对此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些都是图书馆人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图书馆在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还要重视读者隐私权的保护,以加强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信任。

第8篇

编者按:在2006年底评出的第五届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的名单中,建筑专业有两位――孟建民与胡越。值得我们欣慰并高兴的是,这两人的年龄均在50岁以下,由此,中国的建筑设计大师中多了两位年青的身影,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在创作、研究、探讨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前述两位大师就是他们中的代表。2006年元月,《建筑创作》杂志社对两位大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访问,并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坚持进取的精神所折服。

借孟建民院长来北京出差之际,《建筑创作》杂志一行人对他进行了专访。孟院长就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新变化、建筑创作的原创性、建筑师责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印象最深的是他引用外国一位建筑大师的话:“建筑师的责任就是为人间建造天堂。”这句话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服务社会”的企业理念可称为异曲同工。建筑以人为本,不管建筑外形多么奇特,构造如何复杂,其根本是要满足处在其中的人的感观与舒适度。优秀的建筑师很多,而大师少,在于设计过程中所带有的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高低。孟建民院长在20多年从业过程中一丝不苟、勤勉努力的工作态度确实是今天青年建筑师学习的榜样。

《建筑创作》:首先祝贺您当选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请您谈谈获得大师后的心情与感想。

孟建民:当选上大师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从1982年我毕业算起,到现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已经有24年,荣获这样一个称号是对我从业这些年来的肯定。我想应该感谢很多人,我的老师、家人、朋友、以及业内外众多专家,没有他们的支持、帮助和肯定,我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与我同年代的建筑师中还有很多优秀的人,能够在他们中胜出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幸运。但获得这个称号并不表示就是最优秀的,因此,今后我还是会怀着一种谦虚的态度,继续学习提高,将自己的职业上升到社会责任的高度来看。我会把这个称号当成事业新的开端,而不是结束,争取做出更多的成绩。“大师”对我来说,包含着感谢、幸运、责任、新的起点。不久前深圳市召开的规划设计大会上,市主管部门认为获得这个称号既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认可,也是国家对深圳市建筑行业的肯定。

《建筑创作》:2001年我刊曾当面向您请教,当时您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对建筑设计的追求及理解,这几年来您在建筑创作上又有哪些新的成果及研究。

孟建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对建筑设计的观念、设计的成熟度都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这是靠时间的积累和工作的历练获得的。现在对建筑的理解更加深化。前十几年心态有些浮躁,看问题比较简单化、表面化,感性占上风,现在思考以及看待问题更深入全面,一些想法也更加理性。这也是随着国家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浮躁的尘埃往下沉了,建筑师能沉下心来真正搞一些精品建筑的设计,而过去则是一味求速度、求产值,这和当时社会的大风气有关,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虽然现在建设速度还是很快,但是建筑师有一种自省、反思的趋势出现,更加趋于理性了。这是我本人的一种体验,也是我们整个行业的一个走势。过去搞设计一味追求造型,现在在追求造型的同时,更注重内在的东西,更关注空间的品质。以前建筑师努力把外形做得很大、很张扬,去吸引眼球,而现在外表可能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盒子,但进去以后的空间设计让人很兴奋。现在建筑师更追求内在,对绿色、环保也更关注,对结构、限价、内部设备等方面也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建筑创作》:五年前您曾就有关原创性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当时您引用了齐白石先生的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几年后的今天您对中国建筑设计原创性的发展有何新的观点及看法。

孟建民:深圳的城市建设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近十年建筑创作从模仿走向原创的典型性反映,现在仍处在过渡期,虽然我们不全是原创,但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像现在住宅的中国风,追求自我文化的表现,体现本土化。不再像以前“全部拿来”,“一味抄袭”,认为都是洋的好。这说明中国建筑师在努力寻找本土文化。至于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情况,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外设计水平差异较大,我们的建筑师还不会走又怎么能跑,所以只能模仿别人。再有就是整个建设速度太快,根本不允许建筑师停下来思考。在这个情况下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走捷径。很多建筑师可能会有一种想法,就是先抄别人的,等以后时间充裕再自己创作,但是一旦形成这种坏习惯以后就很难改回来了。

《建筑创作》:您在一次建筑师沙龙上说过“对于创作,我们要不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过去的作品有没有值得反思的:我们要不要自我更新,要不要自我突破”。从1991年您到深圳工作至今已有15年多的时间,您所做的工程设计及方案已有上百项之多,获奖也已经很多,您现在是否也在面临一个更新突破的问题,特别是当上大师之后,这种更新和突破更加明显地摆在您的面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孟建民:如果建筑师失去一种自省能力,就很难有进步。这使我想到了跳蚤效应,跳蚤弹跳能力非常高,是它身高的100多倍,科学家做了实验,开始用罩子把它罩住,它跳起来总是比罩子低一点。将罩子不断往下压,它最后不能跳,只能爬,变成爬蚤了。同样,我们建筑师在设计时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罩子,各种限制,一碰赶快就下来了:一旦没有这些限制,我们是不是还能跳那么高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反省、更新、提醒自己,寻找设计弹性点,来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创新能力。

《建筑创作》:建筑师的职业就是要建造城市,不能说建筑师拿建筑当做练习,但是我们的城市里遍布建筑垃圾,这是一个职业建筑师不负责任的心态的表现,这个危害是后患无穷的。

孟建民:我认为,客观来讲,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们

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将来这种情况会慢慢好转,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绕不过去的必然过程。重要的是,这不代表建筑师就不用进行反思。一位大师说过: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可以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影响人。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国外的建筑在人文、功能等方面整体品质都比较高,而中国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建筑已经有一种视觉的麻木、钝化,人们对一些丑陋的文化表现得熟视无睹。作为职业建筑师我们能判断一个作品的好坏,但不是每个市民都有这种能力。我一直提倡建筑的素养,以及建筑鉴赏在大众中的普及,不仅仅是在业内,而是全民都应该提高这种素质,否则单纯靠建筑师的力量去改变是不够的。

《建筑创作》:原创在任何行业都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也只有原创才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一把标尺。

孟建民:对于画家来说,如果每幅作品都一样,失去创新,那他就不叫画家了。建筑师也是一样的,这样就只能算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师和创作这个灵魂是分不开的。建筑创作本身叫创作而不叫模仿,创作的灵魂就是创,再加一个字就是原创。所以坚持建筑设计的原创是建筑师的魂。为什么我们的建筑师中跟国外模仿的那么多,就是我们总是跟着人家走,直接导致发挥、想象的空间变的很有限了。等过了一定时间,我们的设计水平赶上国外建筑师,就能有自己的风格了。

《建筑创作》:2006年9月亚洲建筑师大会时,您以“失重下的创意”为主题,介绍了两个您所做的设计方案,请您对“失重”一说解释的更加深入一些?同时也请您就建筑师如何在失重条件下依然做好建筑创作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及体会。

孟建民:失重下的创意强调的是建筑师创作的一种状态。我们既要受一些条件的约束,在此过程中也要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努力摆脱各种束缚。失重的意思就是连重力都摆脱了,任思绪自由放飞,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原创作品。虽然是失重下的创意,但还是需要有一根理性的线牵着,不是挂在天上的,而是能建起来。这里面有很多严密的逻辑贯穿其中。现在建筑师受到各种约束太多了,而这种约束更多的来自于自己。我认为,只有解放自我才能做出真正的原创。

《建筑创作》:做出精品建筑是每一个建筑师梦寐以求的事,但能够成为精品建筑的则少之又少,但至少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朝着精品建筑的方向努力对城市形象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孟建民:对于精品建筑的定义,我有一个理论叫“气球说”。精品建筑就是相对完美的东西,一个精品建筑你无论远看近看,从大局到细节,从各个方面都挑不出大的瑕疵,这才叫精品建筑。就好比一个气球,不能有小针眼,否则就吹不起来。所谓的精品建筑体现的是一种完整性。很多人说大师做出来的建筑也不是没有瑕疵,这些小毛病可以解释为一个痔,是生命体里的一部分。我们这里所谈的都是那种能感染人,让人看后能为之一震的有生命力的建筑,这些才堪称经典。我想起外国一位建筑大师讲的:“建筑师的责任是在人间建造天堂”。我听了之后为之一震,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师。我们哪一个建筑师能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来做设计。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追求,给人间建造天堂。我自己看了以后很惭愧,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到这样一个高度,那是国际顶级大师说的,他对自己的定位太高了,所以才能做出这么多的精品。

《建筑创作》:有些职业建筑师在一段时间后会有才思枯竭的烦恼,建筑创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有新思想、新火花冲击的职业,您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开阔自己的思路,不断迸发出一些新的想法与灵感。

孟建民:我一些创作思想的提升与接触一些艺术家也有一定关系,作为建筑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圈子里,要多和各种类型的人尤其是艺术家交流,因为艺术家和我们是相通的,他们更强调带有生命力的创作。我有一个朋友,他曾对我提出严厉的指责和批判:“中国建筑界就被你们搞成这个样子!我们这些搞艺术的实在看不过去了,我们要强行介入,改变建筑界。”我听完很受刺激,平时我们听到好的声音太多了。业内有个问题,就是批判性的声音太少。我认为有时候听一些批判性的意见反而能使人警醒。我一直提倡应该有建筑批判,建筑评论和建筑批判对建筑师是苦口良药,没有建筑评论这个社会就缺乏对建筑的标识。多看一些评论更易于建立一些建筑是非观,现在说好说坏完全是凭感觉,评论多了相对的理性也会增多。当代艺术家的本质就是批判性的,他们的作品绝对含有批判,对社会的批判对不良现象的批判甚至对政治的批判,当然这也是有限度的。在对大众宣传和鉴赏力提升以外,在业内以及公众中应该提倡建筑评论和批判。建筑评论最好不要由建筑师本人来做,以第三人或者一批专业的评论人士。建筑评论家应该很敏锐,评论出的东西很到位,可以让人信服。这样的体系建立起来,中国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才有希望。现在还没形成系统,完全是个人在发表看法。作为一个建筑师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取一些外界的东西来充实自己。首先,作为一个建筑师要敢于和艺术家合作,虽然有些方面艺术家的做法看起来比较幼稚,但是不要排斥他们。我比较推崇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结合,这种结合能相互启发相互碰撞甚至相互批判也好,但是能产生出一种更有生命力的东西。

作者:王雯淼,《建筑创作》杂志社 记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