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 宅基地超标
一、宅基地超标原因
1、历史原因,由于过去对农村建设没有进行村庄级别规划,仅仅局限于乡镇级别的总体规划,对村庄建设没有指导性的规划文件,因此,农民建房基本上没有前瞻性,大多数选择自留地、承包地或沿路建设,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布局的势态,农民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想建多大就建多大。还有小部门农户继承解放前具有合法房产手续的祖宅,几进院落,甚至有的院落长度占用一个街区。
2、观念原因,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的村民越来越多,认为住宅建的越大越好,越气派,越显得家境富裕豪华,住起来越舒服。有些村民依法用地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在自己承包地、自留地建房是自己的权利,形成互相攀比,多占土地的不良风气,超出的面积比较大。
3、政策原因,由于村民宅基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规模,是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用地面积指标进行确定。以前没有强制政策,所以基层部门执行起来不明确,指标不好掌控;对超占用地建房等问题既没有经济制裁,又没有强制手段,助长了超占建设用地愈演愈烈,屡禁不止。
二、宅基地超标后果
1、对土地资源的蚕食,使村庄用地紧张。宅基地超标这一现象如得不到有效控制,任其发展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农户的增加,对建房需求的增长,势必造成对村庄周边的土地资源的滥用,就目前来看,有的农户已占用了基本农田建房,长此以往,村庄周边地带的土地资源将逐渐被蚕食。
2、村庄布局零乱,由于缺乏整体村庄规划和统一建房标准,大部分村庄没有形成村民中心,住房布局零乱,农户建房或以家族为组团,或以生产队为单位自发建房。道路系统混乱,有的区域以小公路、溪流为主线,依次建房,宅基地大小不等;有的在为中心祖宅扩建,房屋造型各异、新旧各异,布局横七竖八;街道杂乱无章,住房日照间距和防火间距不足,存在火灾隐患。
3、基础设施难以配套。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住房无序建设、宅基地无序扩大,占道建设,村庄道路的杂乱无章,加之村集体和农户经济条件微薄,导致村内市政设施不健全,道路、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普遍存在路面不硬、道旁不绿、路灯不亮,污水、垃圾乱倒乱排,电线、管道乱拉乱铺,现状富裕了,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上述现象却制约了村内基础设施的改造,给基础设施配套带来了难度。
三、治理宅基地超标的对策
宅基地超标这一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我们在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村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逐渐改善宅基地指标,达到科学的利用土地的目的。
1、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庄位于城乡结合部,这些村庄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村办企业,为城市提品、劳动力、工业原材料等服务。这类村庄人均收入较高,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因此,对于这类村庄,应着力进行平房改楼工程。可选用村中宅基地超标较多的地块,利用一定的补偿政策,让村民出让宅基地,进行重新规划;在规划中根据村庄规模,科学合理地确定新规划的用地范围和建筑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经济指标,同时,可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模式及依据农村村民的生活模式进行新农居的基础配套设施。在实施中,要逐步合理地进行建设、搬迁,将闲置的宅基地进行复垦还田。
2、经济欠发达的村庄,一般位于交通偏远,资源匮乏的区域。对于这类村庄,建议政府采取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将这类村庄撤村并点,重新选址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搬迁到面,将闲置宅基地一部分作为引进企业的产业用地,为农户提供增收的机会;另一部分可复垦还田,从而扩大我国的耕地资源。
很多社会学者都先后提出过农村社区的概念,虽然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大都包含了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
1)人口密度低、人口同质性强、聚居规模较小。
2)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
3)社区成员之间关系密切,血缘关系浓厚。
4)农村社区是多种功能聚集的地域空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也越来越热烈,新型农村社区是目前较为广泛的建设方法。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中,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村镇规划的基础上,以中心村为主体,一般由2个~4个行政村通过迁并、整合、组建而成的,具有一定同质人口规模且具有较完善公共设施的农村复合单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行以来,在全国多地进行了试点建设,山东、武汉等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探索,现有“城镇开发建设带动”模式、“产城联动”模式、“中心村建设”模式等多种建设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从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村庄资源整合,农民迁移聚居、公共设施布局、产业格局优化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2“村落社区”建设模式的提出
2.1“村落社区”概念与建设意义
“村落社区”模式的提出是针对于单个行政村而言的,是一种近似新型农村建设中“一村一社区”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模式,是在行政村规划用地范围内,通过确定村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制定村庄的发展目标,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以此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提升农村整体环境,缩小城市乡村差距,做到“自下而上”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适用村庄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一定地理位置优势,离上一层级行政单位或中心村等距离较近,交通条件不闭塞。
2)农民民居布置相对集中,或村民主要居住区域与村庄主要产业地块分界清楚。
3)村落应具有一定的特色,可以发展除农业以外的特色产业。“村落社区”的提出,可以指导行政村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既对村庄旧的布局进行改造,也对村庄发展路径进行更新;既引入新的居住模式,享受城市化的现代生活服务,又保留现有村庄特色,传承特色民俗文化。
2.2“村落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村落社区”的构建主要包括村庄规划、文化传承和村务管理三方面主要内容。村庄规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的规划是将单一行政村落放到镇域范围内,承接村镇总体规划,对行政村所辖范围的土地、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主要包括对村庄的现状条件分析、村庄类型确定、村庄规模及发展定位,并对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制定农民增收措施以及预期的农村社会生活发展水平。微观的规划是针对村庄内部用地而言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村落各项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包括居住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同时具体规划村庄内部的道路、绿化景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卫工程和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村落社区”的微观建设的用地布局内容主要是针对相应模式下的居住组团、旅游组团、工业产业组团、农业组团进行合理布置规划,并针对居住组团深入规划,通过设置居住小区来构建农村社区中的邻里网络。文化传承的建设内容,主要涉及规划学和社会学两方面:
1)在规划学指导下对村庄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确定周围空间的协调规划;并对村庄民居建筑、公共活动空间和景观节点进行合理建设,突出村庄特色。
2)在社会学的指导下,制定文化传承路径。
村务管理的建设内容,从规划学、社会学和管理学三方面入手将村落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村落社区”型农村:
1)应在规划建设内容中充分反映农民意愿,从而保障规划实施“落地”;
2)建设和谐的村内邻里组织,保护村落内生自组织的有序发展。
2.3“村落社区”模式分类
根据对村落社区的定义,村落社区的构建模式首先应在“土地集约、布局合理、产业兼业、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原则统领进行探讨。其次在深入了解村落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村特色,合理定位、确定村落发展方向。最后结合上一层级的发展理念和村庄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定可持续的规划建设模式。村落社区模式的构建是一种动态的规划方法,可以根据村落社区规划布局分为居住社区、产业社区和农业社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社区成分和构成方式,可以对村落社区的模式进行多层次的分类。
1)根据产业类型分类。根据农村自身的现状情况以及特色产业,将村落社区分为特色农业主导型、特色旅游带动型、工业企业支撑型和特色资源带动型四类。
2)“点—线—面”布局分类。村落社区规划和城市社区规划相同,在构成模式上都遵循“点—线—面”的构成理论。村落社区规划的“点”分别为居住组团、工业组团、旅游组团和农业组团,“线”为村落空间发展轴线,“面”为合理规划的村落空间布局。根据村落现状的布局格式和地形特点,“村落社区”模式可以分类如下:a.职能分区布局模式。对于职能分区相对较为复杂,构成元素较为复杂,有不止一项经济产业的村落。村落各组团按照一定的有序空间进行组合,强调村庄土地分区协调,各组团用地有机结合。b.带状布局模式。当村庄一侧地形较为特殊,靠山或沿河的时候,此时村庄通常为沿山脚河流走向呈带状分布。在都建村落社区的时候,建设要结合现有村庄格局进行带状布局。c.街巷式布局模式。我国东北村庄最主要的一般特色就是院落与街巷(也称胡同),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东北特色显著的街巷布局模式也是最广泛采取的一种模式,适用范围最广。d.围合式布局模式。围合式布局强调村民居住组团和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通常作为中心组团,其他可能存在的组团散布在中心组团周围。一般来说适用于新开发的村落,现状基础较差,农村特色不突出,是由规划者的意识进行指导的村庄建设,实用性较小,一般用于村庄重建的意向表达。
2.4“村落社区”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建设受资源因素、建筑因素、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制度因素的多方面影响,综合考虑村庄实际和各项影响因素,“村落社区”的构建主要包括村庄规划、文化传承和村务管理三方面主要内容。村庄规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的规划是村域规划,将单一行政村落放到镇域范围内,承接乡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对行政村所辖范围的土地、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主要包括对村庄的现状条件分析、村庄类型确定、村庄规模及发展定位,并对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制定农民增收措施以及预期的农村社会生活发展水平。微观的规划是针对村庄内部用地而言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村落各项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包括居住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同时具体规划村庄内部的道路、绿化景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卫工程和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村落社区”的微观建设的用地布局内容主要是针对相应模式下的居住组团、旅游组团、工业产业组团,农业组团进行合理布置规划,并针对居住组团深入规划,通过设置居住小区来构建农村社区中的邻里网络。“村落社区”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和村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文化传承的建设内容,涉及规划学和社会学两方面:
1)在规划学指导下对村庄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确定周围空间的协调规划;并对村庄民居建筑、公共活动空间和景观节点进行合理建设,突出村庄特色。
2)在社会学的指导下,在村落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下开展村落特色民俗文化宣扬工作,制定文化传承路径。村务管理的建设内容,涉及规划学、社会学和管理学三方面,为了将村落建设成为资源集约、特色鲜明的“村落社区”型农村:a.应在规划建设内容中充分反映农民意愿,从而保障规划实施“落地”;b.建设和谐的村内邻里组织,保护村落内生自组织的有序发展。
3“村落社区”构建路径
3.1主体分析
主体分析是指在“村落社区”构建之初,要确定农村规划建设的行为主体,本文认为农村规划的主体有三方面,分别是农村村民、政府机构和规划人员,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村落社区”建设主体。“村落社区”建设的基本主体是农村及其村民,因此村落规划建设的推进应该尊重村庄个体的内源规律、充分考虑农民群体的意愿,发掘村民内在对于村庄社区构建的积极性,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规划。为了充分把握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可以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村民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其需求规律,进行模式选择和规划调整;同时,在规划前期进行充分的调研,在规划的过程中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减少个体行为的不利因素,构建“自下而上”的规划氛围,最终形成以人的基本活动特征和需求为出发点的规划思路。政府机构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承载引导的作用,引导村庄进行良性发展,引导村民表达理性诉求、引导规划人员设计合理方案。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一层面的规划指导、政策规章,引领农村基础建设的主导方向。规划人员是“村落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者,要将专业的规划知识运用到社区创建中,但又不脱离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求。规划人员在进行“村落社区”构建的过程中,要做到“调研先行、综合认知”,了解背景政策、村庄情况和农民需求,并进行综合评价,为接下来进行的村庄建设具体规划步骤做好项目导航。
3.2规划步骤
“村落社区”的规划步骤符合一般村庄建设的流程,并在基础规划的层次上增强对于村落社区居住组团的建设。总得来说其规划步骤是对农村内部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进行研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选择最适宜村庄发展的社区模式。并在具体环节操作的过程中注重社区空间内部的层次性,提升村庄建设的可识别性,杜绝“千村一面”现象的出现,构建和谐宜居的村落社区。
1)确定模式。规划村落社区,首先要对研究村落进行调研,正所谓“三分规划、七分调研”。通过调研对村庄的现状进行分析,摸清村庄的主要经济构成,从而确定村庄的类型、发展规模和经济定位。进而要通过现状进行总结和深入挖掘,明确农村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内外部影响因素,确定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点、核心与目标,同时要结合村庄的文化脉络和自然属性,重视村庄特色传统,从而来确定适宜的“村落社区”模式。
2)规划设计。在因地制宜确定社区模式后,进行村庄具体相关内容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村庄平面布局,各组团的选址、规模、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既要方便村民生活,也要卫生、安全、合理,综合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在空间方面要将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地布置在农村社区中心位置,以构建起有利于基础设施的服务网络。其次要根据市政工程相关规划规范,结合人口预测用量,合理布置村庄各项工程管线。
3)居住组团构建。对村落社区中的居住组团进行重点规划,结合现状进行农村居民区布点的空间重构,建设村落邻里网络,包括微观上的农户用地规模、用地类型、居民点的集中布局,以及中观和宏观上的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及布局的重组。本文研究的村落社区居住组团,下设居住小区,每个小区由30户农户组成———邻里网络因子,每个小区按照农村习俗,继承现状居民点的构建模式;组团中要设置组团中心———邻里网络中心,中心配备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活聚集理念,延续村庄中良好的地缘关系,保护村民的仁同意识和归属感,形成和谐的农村居住邻里关系。
4)文化传承。在村庄具体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特有民俗的文化传承。在具体的规划操作过程中,表现为对农村色建筑的保留修建、公共空间的打造、展示空间和门户空间的建设以及景观节点的文化渗透。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对于“村落社区”的建设应采取更新与传承相交织的方式,延续文脉、保护特色。
3.3后续推进
“村落社区”规划建设的后续推进工作,是指规划设计后,在村落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和村落社区模式建成后所涉及的相关工作。本研究认为村落社区建设的后续工作可以从行动规划和村务管理两方面进行。行动规划是指规划的建设过程是逐步推进的,而非大刀阔斧的进行。具体工作步骤如表2所示。分层级的将规划落实,更易于村民接受生活环境的改变,提升村民对于村落社区建设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进而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关系融合度;同时可以增强政府、村民、规划人员三者之间的沟通,使村落的规划更落于实际。村落社区模式下的村务管理工作,是空间—社会理论的一种递进,即通过居住小区的构建,每30户农户推举一位村民为意见代表,参与到村落规划或管理的相关事务讨论中来,并设置临时性村务研讨会,建设项目结束研讨会便自行取消。研究认为这种“以事论事”的村务管理方式能充分调动村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村落社区式邻里网络。
4结语
根据示范带建设范围,分组对重点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包含村落位置、建筑及周边环境测绘、村民访谈。统计数据如下:1)示范带位于宜章县白石渡镇、玉溪镇、梅田镇S324线沿线,县城东起白石渡镇车湾村,西端止于梅田镇梅麻路口,总长约30公里。各个乡镇情况:玉溪镇常住人口109725人。南湾村腊树坪自然村常住人口1584人,面积1.2万亩,组数12组,房屋500多栋。梅田镇梅田镇常住人口34919人。上寮村常住总人口3422人,面积7.2平方公里,14个村民组,现有房屋1221栋。规划建房30栋,统一规划后村民自建。2)村庄建设现状。(1)建筑性质以居住建筑为主,有少量公共建筑,如村委办公楼、村民活动中心、市场、小商店,以及正在改造中的候车招呼站。临近S324沿线的临街建筑新建建筑占85%,坐落在内山的村落大部分为建筑质量差的住宅和危房。(2)现有建筑以2层为主,少量为3、4、5层,其余部分几乎全部为1层。由于宜章处于丘陵地带,村落多散落在不同山坡或少量相对平缓的平地上,建筑结构和室内布局及建筑外观的质量参差不齐,无规划,不注重长远发展,居住建筑与村落道路、公共休闲场地之间的关系被忽略,这些是这些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3)现居住建筑质量分为三类,一类建筑:质量好的新建砼建筑。二类建筑:原有建筑经过翻新或外墙粉饰的建筑。三类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包括临时性建筑(如棚屋)和危房(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力的房屋)。3)村民调研。村民及村委主要意愿:(1)现有住宅太过拥挤陈旧,希望新建住宅,改善居住环境。(2)希望建设村庄公园和公共活动场所,增加休闲健身设施,丰富业余生活。(3)新建建筑户主希望通过外墙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完成此次项目规划要求。(4)不愿投入过多资金。4)综合调研情况,重点解决问题为:(1)村庄整体提质改造,包括集中小康新建安置房、旧房改造、环境品质的提升、给未来发展定位。(2)改善村庄居住环境,规范新建住房、村庄美化、净化、亮化、绿化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5)发展劣势:①沿线村落环境不完善;②建筑品质不高;③土地资源有限;④村民意识落后,积极性不高。
2设计流程及合作机制
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一直在实践教学改革,并由教授带队长期致力于湘南城乡规划及湘南民居研究,具备良好的科研实践基础。2013年始,宜章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逐步开展了村容村貌环境治理,使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了村容村貌整体环境的改善,但这些成就多体现在乡镇所在地或县城周边农村,尚未形成城乡规划一体化。我校艺术专业创办历史久,专业理念先进,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处在内涵建设发展期,强调创新教学模式。经教学主管领导审批后,把项目植入到大三上学期“建筑设计”课程中,教师公布项目信息和要求,按照任务量对学生进行分组,制定项目进展表,教师统领项目,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指导。团队通过对该范围空间资源分析研究及上位规划与地区发展政策要求的解读后,确定规划定位,提出沿线民居建筑提质改造方案,从而完成小康新村示范带行动计划。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分配:团队分组,明确任务,收集资料,进入设计阶段。第二阶段:文件解析:规划文件,政府要求。第三阶段:前期调研:实地测绘,政府建设要求,村民走访,相关案例分析。第四阶段:设计初稿,修稿,定稿,施工与设计跟踪。
3项目的特色
政府验收项目的标准以省市级政府考核为依据,是政策化、数据化的体现,如:资金投入,施工效果要符合上级检查需要,工期控制在上级检查前完成。从地域美学角度出发的设计团队则以改善民居环境,提高艺术审美,循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生活片区为目标。而项目受惠者村民的愿望则是:少花钱,办好事。结合项目情况及“校企”双方和村民的意愿,制定了特色计划:
3.1规划目标
利用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规范农村建房、充分开发湘南民居文化,形成别具特色的湘南民居群,改善村落环境,达到村容整洁、环境宜人的效果,优化产业布局,以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为主要龙头的休闲产业链,从而完成小康新村示范带建设工作。
3.2设计原则
(1)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的原则。充分了解、尊重村民意愿,鼓励村民参与,发挥村民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得主体作用。(2)省内标杆、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环境宜居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的要求,综合考虑村居自身特色和发展潜力,结合郴州市发展规划目标和社会发展实际,以国外世界先进国家优秀村居为标杆,对村居建设规划定位适度超前。(3)因地制宜,分期实施,有序推进,形成特色居民区。
3.3环境建设目标
利用现有村民建设预留用地新建村民住宅,进行规划设计,避免私建乱建,改造老建筑结构和外部形象。村庄环境通过整治,达到卫生条件良好,无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放、水稻淤塞等现象,提高绿化美化水平,环境生态宜居,村屋整洁美观,打造良好的对外展示形象。
3.4村民建房选型方案
三层居住建筑,首层是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储藏室;二、三层是卧室、露台,可供晾晒衣服及活动场地。采用湘南民居风格,白墙灰瓦坡屋顶,延续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使传统建筑元素重新焕发神采。预计工程造价:(1)常规瓷砖外墙:建筑单价1100-1300元/m2。(含室内地砖70-80元/m2。)(2)常规涂料外墙:建筑单价800-1000元/m2。(含室内地砖70-80元/m2。)(3)当地石材外墙:详见当地具体材料价,总建筑面积:415.8m2。建筑基底面积:150m2。3.5旧房改造方案宜章县一六镇汤湖里村祠堂改造方案,保留建筑主体结构,修缮墙体、门窗,恢复其原本建筑特色,优化周边建筑及广场,进行颜色、材质匹配式建设,形成片区式湘南民居特色群,为后期开发农村旅游经济做好准备。
4以政府为服务对象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的双重意义
论文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豫东平原,周口市
一、周口市的基本情况
周口市地处豫东黄淮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中,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因本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据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资料,全市总人口1090.57万人,耕地面积1251.2万亩,城镇化率29.4%。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83.44万亩,总产量716.71万吨,两项数据分别占河南省总量的11.59%和13.3%[1],均居河南17个地市榜首之位。
二、周口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周口市辖区内部分县(市、区)的农村调查,我们认为目前该地区在村庄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村庄居民房屋建设布局零散,农民在村头或路边的责任田及自留地里乱搭乱建小饭店、小超市、小加工厂、田间宅院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农村住户宅基地面积都超出了河南省政府规定的167平方米的最高标准[2],不少住户宅基地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过400平方米;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较差;第四,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五,土地使用中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村新建居民点的情况调查
(一)新建居民点的基本情况
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我们了解到该市所辖区域近5年来搬迁新建的村庄数量不多,总体来看,因工程建设或城市开发搬迁的村庄数量多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数量。根据调研分析需要,我们选取了H县和S县有代表性的5个新村建设案例,这5个案例中,因高速公路建设、河道防汛整治及城区开发而搬迁新建的村庄各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两个。5个迁建点的建设资金来源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工程建设、城区开发搬迁的三个村庄,村民的房屋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相关部门和开发商给予的拆迁补偿,差额部分由村民自己筹集,搬迁责任方对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少;另一种情况是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房屋建设资金全由自己筹集,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一方帮助解决,新村规划基础设施齐全项目管理论文,需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多。
(二)群众反映
访谈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村庄、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群众对村庄迁建的反映态度有所不同。因工程建设和城区开发搬迁的村庄,由于搬迁户得到了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且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总体来看,他们对村庄搬迁的反映意见不大,但对政府低价征收土地表现出的是更多的无奈。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群众的反映意见也有所不同。正在建设的L村由于不存在强制搬迁和限期搬迁问题,目前尚未发现群众有不满情绪。已经建成的Z村,由于经历了村庄的整体拆迁和重建过程,完成了地块的调整工作,村民的反映意见则有明显的不同,那些搬迁前在老村建了新房的农户因房屋拆迁损失较大,对村庄搬迁抵触情绪明显,尤其对村委会拆了楼房盖瓦房的决策更为不满;部分计划建房的农户,因新村宅基地面积没有减小(有的还略有增加),旧房正常拆除不存在经济损失,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感觉相对比较满意。从Z村和L村村民的普遍反映看,他们对新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比较认可,但又认为新村各项建设占地面积较大,搬迁并没有节省出土地。
(三)新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力难以包揽更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
调查中我们发现,地方党政部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鼓励农民迁村并居,一般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支持Z村的建设,H县委、县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动员”县里条件较好的职能部门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对口援建。据Z村村委干部介绍,H县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公用事业局、交通局、电业局等单位为该村小学、村文化大园、村委会办公楼、敬老院、卫生所、自来水厂、村内外道路、供电及照明等项目建设共计投资3000多万元。新农村试点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大手脚投资建一两个形象工程,如果更多村庄趁机跟风,地方财政根本无力应对核心期刊目录。
2.关联部门对试点区的农村现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对本文调查的两个试点村有关负责人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在新村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前关联单位(主要是建设规划部门)没有对当地农村及农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旧村该不该拆迁,新村如何建设,完全是基层政府部门的领导说了算,规划部门只负责村庄布局和居民房屋建设方案设计,至于试点村建设涉及的农户有多个家庭有建造新房的经济能力,村庄整合后能腾出多少土地,没有单位和个人为此提供相关的调研报告。由于对上述基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结果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诸多尴尬局面。如Z村在迁建规划中本打算全行政村6个自然村全部集中到新村居住,但其中两个自然村因新建楼房住户较多村民拒绝搬迁,结果只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迁进了新村。表面上看,村庄整合腾出了一部分土地,但实际上由于新村建设宅基地数量增加,村内主干道、环村路及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加上临街门面房、自来水厂、文化大院、敬老院、卫生室等新增基础设施用地,腾出的土地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基本持平。而对于该村的搬迁农户来说,由于没有分到老村腾出的土地,又要公摊新村的基础设施用地,结果凡得到一处宅基地的住户责任田差不多减少了1亩左右。如此新农村建设,的确让人觉得尴尬。
3.村庄规划脱离地方实际
理论上讲,新农村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识,但也应注意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可盲目照搬县城或乡镇经济点的规划模式。这里仍以Z为例,一个总人口不足1600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距乡政府所在地不到两公里、对外联系并不通畅的村庄,村中却规划了一纵一横宽30米的主干道,主干道两侧规划建设了近450间门面房(占地面积至少相当于110处住宅),由于本地劳动力素质较低,加之发展项目缺乏,目前已建成的门面房用于加工或其它经营活动的不及总数的3%,这样不切实际的规划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
4.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通过对5个新建村庄的调查了解,我们感觉地方政府官员对中央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是,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把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任务几乎全部交给了市、县级规划建设局,同级农技推广部门、能源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则很少参与。从目前的实际看,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只是房屋、道路及社区附属设施的建设,规划设计者并没有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富裕劳动转移就业放在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新村建设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5个建设点在规划建设方案中根本没有体现出这一发展理念。
四、对策建议
1.做好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编制指导工作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试验探索阶段,个别地方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难以在全国普遍推广,如四川成都的“拆院并院”改革试验,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试验项目管理论文,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改革以及重庆的“地票交易”改革试验等[3]都是靠城市周边高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补偿给农民实施搬迁的。周口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近期城市发展用地少,农村可以整合的土地多,如果政府方面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问题上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话,新的一轮建房很快会掀起,以后再进行村庄布局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多,拆迁的难度会更大。眼下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关键是做好县(市)域、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工作,无论建设新村还是整治旧村,都应尽快给群众有个明确的表态。
2.坚持依法管理土地,刹住农村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的歪风
前已述及,目前该市农村住房建设混乱状况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前期对土地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和处理不力造成的,如果继续放任自流,后期治理整改的难度或将更大。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有关土地管理和村镇规划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用法律手段制约乱占、滥建现象的发生。
3.抓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综合对周口市5个农村建设点的情况调查,我们认为,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不够成功,群众参与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试点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不切实际的规划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强行迁建使农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等。因此,我们建议,基层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农村试点工程建设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建设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多做调查研究,根据各自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不同的村庄建设和治理途径。根据我们的调查体验,我们认为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那些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布局较为合理的村庄,或虽然规模不大但区位优越、生产生活便利的村庄,要注意基本保持村庄整体布局结构和农民住房现状,重点做好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第二、对那些因城市扩展、重大工程建设等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可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另选新址迁建新村或直接迁建到小城镇、中心村;第三、对那些村庄规模偏小、位置偏远、基础设施配置困难的村庄,可就近集中向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中心村迁建;第四、调整充实旧村中的“空心”部位,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设施或住宅建设。第五、拓展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本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布局,特色,体会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
略决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实际开展新农村建设。我们在对该村现状充分调研、与村支“两委”座谈、征求部分村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湘阴县包市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9年~2020年) 。
1 背景资料
包市村是湘阴县城西镇的一个行政村, 村地处城西镇南部。北接南阳镇渔场,东接白乌村,西接刘家坝村,南与合同村隔河相望。村民在包公庙机埠处较集中,该村村域总户数453户,总人口1594人。全村总面积:2967.9公顷。耕地面积151.8公顷,鱼塘面积63.1公顷,粮食总产量1500t 。农村经济总收入860多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至2008年, 该村没有企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商品粮种植为主,只有一些村民搞一些零散的特种养殖业,具有洞庭湖垸区治理的代表性。
2 村庄规划布局
2. 1 总体构思
本着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本,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良的生态环境,强调整体性,通过对现状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力,为村民营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卫生安全的憩息之地。
2. 2 空间布局
该村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因势利导将村庄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把绿地建设融入到村庄建设中,其空间布局为南密北疏,各类用地主要位于村道路南部,靠近主公路,以达到人、自然、村庄三者之间情景交融,和谐共处的目的。
2. 3 村庄居住组团
由于历史及生产方式的原因,村民居住建筑分散。规划将整个村庄的居住用地整体搬迁至村域南部,整合为一个组团,面积为15. 18 ha 。整个组团围绕中心绿地展开布局,用地包括:住宅、公建、道路、绿化四类用地。在住宅用地上建设6层的住宅,完全满足村民居住的需要;小区中央的绿地成为日常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村庄、组团入口处都做了一定的处理,使之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2. 4 村庄产业布局
农业村域中部原旧村复垦,建设成占地6. 45 ha的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村域东北部为11.5 ha的特种养殖农业区;村域东南部靠近居住区为大棚蔬菜种植区,面积为4. 4 ha ,村域的中部建设面积为151.8 ha的生态种植农业区;村域主公路旁依托便利的交通,建设面积为12. 3 ha的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工业:为了解决村民就业,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村域西南部分别建设面积为4.6 ha的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区。生态旅游:建设集观光果园、绿色蔬菜园、稻田养鸭示范、特种养殖为一体的重点观光旅游区。
2. 5 村庄基础设施
供水;充分利用该村丰富的水资源,并保留村庄西部加压泵房,采用集中式给水。规划期末, 该村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燃气:发展沼气。生活、生产垃圾近期采用活动垃圾箱收集方式,远期采用上门、定时收集方式,垃圾转送至湘阴无公害垃圾处理场。
2. 6 村庄绿化
实施五项绿化工程:1.湘江大堤荒坡改造的绿化工程;2.主公路两侧20m的绿化工程;3.环村林带绿化工程;4. 村庄街道绿化美化工程;5.房前屋后绿化工程。
2. 7 村庄外环境风貌整治
村庄外环境风貌整治主要包括村庄对外联系道路的改造和利用湘江湿地进行休闲、健身、娱乐中心的开发。
3 规划实施措施
3. 1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完善“规划许可”制度。2.严格保护村民的日照权力不受侵犯。3.制定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有关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的建设行为。
3. 2 村庄治理的实施措施
1.强化宣传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增强群众自觉参与意识。2.加大投入,统一修建垃圾和杂物堆放点,使村庄环境治理成果达到巩固。3.健全制度,确保村庄环境治理经常化,为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奠定基础。4.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严格执行。
4 规划特色和体会
4. 1 规划特色
1.住宅用地规划要节约用地。规划居住建筑用地整体搬迁,对其原有居住用地进行复垦。要求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住宅建设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建筑层数以6层建筑为主,并注重建筑的外观造型。2.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3.产业发展布局要合理。村域中部原宅基地复垦,建设成环商品粮、特种养殖渔场的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生态旅游:建设集观光果园、绿色蔬菜园、商品粮加稻田养鸭示范、特种养殖为一体的重点观光旅游区。4.经济实用,切实可行,体现生态建设的魅力。本规划面对现状,量力而行,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既满足了村民过上殷实幸福生活的愿望,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本意,又考虑了该村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规划方案经济实用;同时本规划体现了生态、环保、明秀、和谐的宗旨,通过湿地绿化、土地复垦,并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突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特色,建设标准化绿色蔬菜园区、观光采摘果园、商品粮加稻田养鸭示范基地,并规划建设猪场和鸡场。
4. 2 规划体会
村庄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结合现状,针对实际问题来解决,注重实用性,要考虑集中供水、供气的问题;绿化要有乡村特色,可以种果树和经济作物;要注重长效管理机制,可采取理事会、村民自治等方式搞好管理。另外,加强公共活动设施配套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地方对住宅采用标准图集,而对公共活动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设计的随意性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一些必备的公共活动设施采用标准图集的形式加以推广。
总之,推广村庄规划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
20*年上半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规划调控作用,深入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不断致力提高公众规划意识,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工作效能,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全年工作目标,进一步开创规划工作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导向,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推进
1、开展各类规划编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上半年以来,县域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继续推进,完成*两岸整治专项规划的初审工作,完成县城绿地、交通设施专项规划的评审工作,完成北入城口—城南隧道景观改造、盘龙市民休闲广场专项规划方案。坑口、云山片区中心区块修建详细规划有了新进展,石坑里、桃花坞、新兴街等区块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2、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全面铺开。根据我县新农村建设计划,开展仁川镇整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柳岸、方山等6个村已进行规划草案公告,岭下、平象、姜华坑等村规划初稿已通过村民会议讨论,其他村正在编制之中,这些规划将较好地促进各村经济生活的统筹发展。
3、磐安工业园区、新城区规划逐步完善。转变观念,强化服务,认真指导磐安工业园区搞好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各工业功能区以及新城区的有关规划编制工作。
(二)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为契机,城乡规划管理取得新突破
1、村镇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结合《城乡规划法》,我局通过认真调研,明确乡村庄规划管理主体,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
2、严把“一书三证”发放工作。“一书三证”发放是规划管理的核心工作。我局在严格把关的前提下,注重现场踏勘,兼顾工作效率,切实做好各类建设项目“一书三证”发放工作。半年来,核发云山水厂、广播电视发射台、尖山镇火炉岭村新农村建设用地、新城区翠溪防洪堤一期工程等市政、公建项目等选址意见书40件;核发磐安新城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磐安县城市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14件,共计用地面积21.4万平方米。核发磐安县陈亮农副产品保鲜厂、浙江和和箱包有限公司等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28本,共计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全县农(居)民建房共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许可证》22本,共计建筑面积0.5万平方米。
3、深化“阳光规划”。严格实施《磐安县县城规划管理若干规定》和“阳光规划”制度,4月份,冷水镇政府要求修改总体规划,我局及时会同县国土局、县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论证。有效地减少了规划修改的随意性。每个建设项目都实行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布地点为政府公示栏和建设项目现场,并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开。积极开展建设项目走访活动,对批后在建重点工程进行了走访,及时了解项目建设动态。
(三)以提高公众规划意识为目标,规划监察力度不断加大
1、预防和查处违章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把违法建设遏止在萌芽状态,划分了规划监察责任区域,加强日夜巡逻,确保及时查处全县范围内重大违法建设项目。实行区域巡查责任包干制,责任人对所辖区域建设情况全面实施监察,并做好巡查记录。半年来,共查处违法建设案件84件,配合综合验收66起。其中,自行拆除违法建设1起,罚款处理的20起,停工、整改的29起,正在查处的34起。有效遏止了违法建设的发生,教育了违法者和广大群众,维护了《城乡规划法》的严肃性。
2、社会各界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积极组织开展规划宣传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充分利用《今日磐安》、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广告牌等进行大力宣传,并向公众发放《城乡规划法》读本200余册。通过宣传,使社会各界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以做好基础测绘工作为抓手,测绘管理再迈新台阶
1、基础测绘工作深入推进。完成城区数字化地形图修测1平方公里,完成西山林场1:500数字化地形图1平方公里和圆塘林场1:500数字化地形图2.5平方公里,进一步推进我县基础测绘工作的发展。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测绘工作,共计完成新渥、仁川等11个乡镇25个村1:500数字化地形图3.5平方公里,确保了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和现时性,能更好结合实际地形地貌,编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规划。
2、测绘服务全面开展。及时为企事业单位和各乡镇提供测绘服务,共计完成放样50多件,土石方计算20多万方。免费为方前下山移民小区测绘地形区2幅,放样10件,土石方计算2万方,共计减免费用5万元。较好地提升了规划部门在广大群众心目中为民服务的形象。
(五)以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1、深入开展蹲点调研活动。为进一步了解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4月份,局班子成员带队分5次走访了2个联系村、3个联系企业,向有关企业、村干部、群众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分别参加了深泽乡马祥村和仁川镇流岸村组织的规划问题座谈会,专门就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的开展及工作作风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全面了解了群众的需求和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2、积极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绿色通道”规划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明确了服务企业、服务新农村建设责任人和责任领导,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办事方式全面优化,设立了行政许可科和村镇规划管理站,承担全部行政审批职能,真正实现了“一窗式服务”和“一站式办公”。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和程序,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叫随到,随到随办,努力改善审批服务。
3、依法办理、法制和建议、提案工作。承办县人大建议、县政协提案共17件,已于规定时间内全部答复。已解决落实的为13件,正在解决的为4件。工业难题交办9件,已全部与交办单位企业取得联系和沟通。依法受理各级各类16件,其中县长信箱8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以往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尽量加以解决:
一是部分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存在着主体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经费不到位,进度还不够快等问题。
二是部分乡镇对违反《城乡规划法》案件处理职责不清、查处不力。
三是规划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当前繁重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任务。
四是部分群众规划法律意识淡薄,执法环境不容乐观。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1、加快完成县城各类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县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北入城口—城南隧道景观改造、盘龙市民休闲广场、*两岸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并通过评审。继续开展石坑里、桃花坞、新兴街等区块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坑口、云山片区中心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完成云山片区给排水专项规划施工图设计。
2、继续开展仁川镇整镇村庄规划编制,加强村镇规划服务工作。完成仁川镇月岭、洋坑等村庄规划编制并通过论证,完成全县示范整治村庄规划编制。做好其他乡镇规划编制指导工作,加快推进水、电、道路、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生产。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全县规划员参加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规划业务水平,加强全县规划管理工作。
3、继续指导工业园区、新城区规划编制。继续指导磐安工业园区搞好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各工业功能区以及新城区的有关规划编制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各乡镇工业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全方位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努力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1、深化“阳光规划”。完善批前、批中、批后项目公示制度,积极探索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网上公示办法,尝试实行重大规划方案审批公众听证制度,努力提高规划透明度,确保规划的公平与公正。
2、优化规划管理方式。落实责任到职能科室,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模式研究,优化城乡管理网络和方式,确保真正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3、强化服务制度。积极开展对县优势企业、县重点工程及民生关注的项目“绿色通道”规划服务。兼顾效率和公平,积极探索行政许可职能内部运作方案。
(三)继续加大规划监察力度,确保规划严肃性
1、进一步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一些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违法建设项目。同时,立足预防,进一步加强批后跟踪管理和日常巡查,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行为。
2、进一步加强规划宣传工作。结合磐安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报纸《今日磐安》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增强规划震慑作用,促进规划法制意识深入人心。
(四)进一步搞好基础测绘工作,全面加强测绘管理工作
1、加强基础测绘保障工作。认真服务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抓好测绘技术指导和测绘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基础测绘工作机制,推动“数字磐安”建设。
2、开展应用“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运行维护系统方案,挑选3-5个重点部门作为试点单,对“服务平台”进行掌握应用,然后提出建议和意见,再由省测绘局和第一测绘院修改完善。
(五)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1、继续抓好学习教育,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局系统年度学习计划,继续开展《城乡规划法》及新农村建设等有关内容学习,有计划地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和廉洁从政教育,切实增强队伍廉洁从政意识。
2、继续抓好维稳工作,超前化解矛盾纠纷。掌握维稳工作的主动权,深入实地,直面群众,做好政策法规的引导解释宣传工作;遇到问题“不推、不拖、不怕”,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超前做好矛盾的疏导化解,因势引导和消除的发生,把上访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深化和谐生态村建设,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改水改厕、污水处理和村庄绿化为重点,抓好国省道沿线、始丰溪沿岸等区块的村庄连片整治,争取完成46个初级型和谐生态村、65个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村建设,创建3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二、工作要求
规划完善。完善县总体规划,形成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和特色自然村梯次合理的规划体系,明确中心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以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为契机,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全面调整对接。全面完成中心村规划编制或修编,确保完成80%以上保留村规划。
整治村建设。严格按照垃圾处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项目标准要求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以连片整治、整乡整镇整治为重要手段,不断扩大村庄整治覆盖面。
市级示范村创建。在完成五项整治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人畜分离、亮化、美化工程,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批可看、可化、可学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中心村培育。在落实规划、明确布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建设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的更高层次农村新社区,发挥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节点作用。
三、工作措施
1、摸清底数,工作抓早。按照整治村、示范村、中心村与“康居工程”充分结合的要求,开展调查摸底,在符合规划的村庄中俦考虑村班子战斗力强、集体经济实力强,以及纳入边片整治的村庄。年度计划确定后,及早调整更换,尽量做到工程项目早启动,工作协调抓主动。
2、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严格把好技术指导关,加强村庄整治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联系做好相关技术指导,进一步规范图纸设计、建筑工艺、项目监理等各个环节,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严格把好督促检查关,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专题督查,发现问题如实提出整改意见,该返工的要返工。严格把好考核验收关,对不符合标准的,认定为不合格,给予半年时间限期整改,半年后再次组织验收。
3、连片整治,整体推进。以沿河沿路、风景区、旅游区周边村庄为重点,以违章建筑拆除、“赤膊屋”整治和破旧房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结合文明样板路创建等载体,大力开展成片连线整治。在此基础上,确定完成三州乡生态村整乡整治,条件成熟的可积极开展涵盖多个乡镇的区域成片整治,不断提高村庄整治整体水平。
4、设计载体,造大声势。开好两个高规格的会议,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召开“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电视电话会议开至村一级;制定出“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大力开展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基础,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清理农村垃圾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以此为载体,坚持数年,持之以恒,带动村庄整治五项整治内容的推进和维护。
5、对接“康居”,重点突破。借土地综合和农房改造建设东风,破解村庄整治中的规划落地、资金投入、班子战斗力、整体建设水平提升等问题。加快中心镇培育,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6、拓宽思路,落实资金。在确保“百千工程”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实现逐年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在政策上找资金,在土地综合整治上找资金。强化领导联系整治村制度,把“百千工程”与领导干部下村驻点和指导员派驻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继续实行“百千”工程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配套项目要跟到那里。
四、主要工作安排
3月份
1、根据省市下达的任务和要求,对各乡镇(街道)申报的创建村进行实地调研。
2、召开九个责任单位协调会,确定今年创建村名单,并以联合文件上报省市审定。
3、抓好整乡整治的启动和一季报。
4月份
1、搞好各乡镇(街道)和谐生态村建设业务骨干、创建村村长或书记和工程承包人的业务培训及实地指导。
2、明确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村名单,并动员全面启动。
5月份
1、召开和谐生态村建设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和业务负责人参加的研讨会。
2、召开各乡镇(街道)和相关责任部门和谐生态村建设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参加的业务培训会。
3、制定出乡镇(街道)和谐生态村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4、制定出和谐生态村考核验收办法。
6月份
1、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对各创建村进行工作指导。
2、搞好二季报。
3、制定出和谐生态村资金管理办法。
4、对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村进行检查指导。
7月份
1、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参加的整治建设进展情况交流会。
2、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对各创建村进行工作指导。
3、对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实施村进行验收。
8月份
1、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对各创建村进行工作指导和检查。
2、由相关责任单位依照各自联系的乡镇(街道)及所属创建村,根据省考核办法要求,帮助指导他们建立村庄整治建设的工作档案和工作账。
9月份
1、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对各创建村进行指导和督查。
2、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和乡镇(街道)参加的村庄整治进展情况交流会。
3、搞好三季报。
10月份
1、抓好各创建村考核材料申报。
2、组织相关责任单位做好自查工作。
3、做好和谐生态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4、帮助抓好市核查工作。
11月份
1、迎接省抽查。
2、根据考核结果和县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核定各合格村资金补助。按时准确地把补助款发放到各创建村。
12月份
1、搞好四季报。
一、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龙头地位,规划工作整体推进。
一是完成了专业规划修编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修编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给排水、燃气、消防、环卫、公交、抗震、公共停车场等专业规划。二是实施了城市规划公示制。今年所有规划项目均提前向市民公开,并认真听取公众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专家、公众共同参与的规划设计机制。三是加大了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开展综合执法,共拆除违法建设500多处8000多平方米。
(二)坚持人本理念,拆迁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城市房屋拆迁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20__年拆迁评估市场指导价格表》等规范性文件,对房屋拆迁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经过市四套班子领导的挂钩推动,各包保部门的密切配合及广大拆迁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列入市区拆迁计划的13个地段1314户房屋拆迁,目前已完成1169户,达89.1,其中北大街东侧完成92%。
(三)坚持加快发展,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一是道路建设工程。振兴北路、殷唐路、人民北路、陈庄路建设完成;姜官路完成70%。二是交叉节点工程。新世纪广场主体工程即将封顶;建设大厦、亚方大厦、海上海都市广场已经开工。三是旧城改造工程。富贵花园、锦顺园、锦都国际花园三期、丽都佳园、福星家园施工进展顺利;西大街地段的姜堰大厦、天澜大厦、东方家电元旦前相继开业。市区建成商品房37.61万平方米,销售21万平方米。四是滨河绿化和游园工程。陈庄路滨河绿化、中干河东侧滨河绿化将于元旦前开放;古田路与励才路节点东南侧游园、长江路与三水大道节点东北侧游园已建成开放,联华大酒店北侧游园、三水学校东侧游园正在扫尾,即将开放。五是生命健康工程。污水处理厂正在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将于元旦前试运行。新建、续建新世纪广场人防工程3920平方米,新世纪广场商住楼人防工程5500平方米,人民医院门诊楼人防工程900平方米。六是小区出新工程。投入800多万元,对南苑新村、王家舍小区、康华新村等老小区(组团)进行了全面整治改造。
(四)坚持统筹发展,村镇建设大力推进。
镇村布局规划是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基础和依据。我局把执行姜堰市人大《关于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决议》与落实省政府《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相结合,狠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镇村布局规划宣传。突出宣传镇村布局规划是适度集聚,与过去的中心村规划有本质的区别;强调布局规划是长远规划,不因行政村的变化而变化;坚持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循序渐进,不搞大拆大建。通过宣传,不断澄清镇村干部群众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推进镇村布局规划编制。从今年3月起,在全市组织了村庄基本建设情况的调查,全面收集村庄分布的基础资料,同时组织镇村业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土地、适度集聚的原则,委托姜堰市建筑规划设计院统一进行规划编制。到8月底基本形成了一镇一本、全市汇总成册的镇村布局规划成果,并组织专家组进行了技术论证,9月底顺利通过泰州市组织的验收。10月下旬,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验收。镇村布局规划方案将全市244个行政村(不含市区规划区以及各镇镇区所在村)近3000个自然村落规划合并布点为469个居住文秘家园点,同时对具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进行了保留,规划实施后,可复垦土地54000亩。
三是抓好村庄建设规划试点。为统一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内容、深度和要求,我局选择沈高镇河横村、娄庄镇朱翟村作为建设规划编制试点村,分别委托泰州市城乡发展中心和姜堰建筑规划设计院进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经 过实际调研和充分讨论,6月份两个试点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并通过了泰州市建设局组织的论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成果要求为“一书九图”(一本说明书、九张规划图),为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样板。
四是继续抓好创建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百千”创建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溱潼、娄庄两个全国重点镇及白米、苏陈两个省级中心镇的指导扶持力度,推动18个镇实施“四个一”(即一条出入通道、一条特色街、一条景观河道、一个现代化小区)工程建设。溱潼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取得成功,创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通过验收。
二、明年工作思路
20__年计划投资36.8亿元,其中城区投入22.79亿元,续建、新建道路桥梁工程、道路交叉节点工程、旧城改造工程、市场建设工程、滨河绿化工程、生命健康工程共6大类34项。我们将紧紧围绕“高、绿、水、住、新、精”6个字,再谱姜堰城市建设新篇章。
(一)围绕“高”字做好文章
一是高起点规划设计。按照现代中等城市的品位加快制定“一城两区五镇联动”规划实施方案,逐步对重点路段、街区、节点以及主干河道实现修建性详规的全覆盖;市区重点规划实行招投标制,促进规划设计竞争机制的形成,不断提升规划品位和水平。二是高标准建设路道。20__年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鸡鸣路、古田西路、马厂西路、东海南路、长江路东延等5条道路,同时精心实施姜堰大道、人民路、三水大道两侧建设,打造三条骨干道路的城市街景,构画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三是高要求拔高城市。加快道路交叉节点工程建设,确保东大门节点、轻工商场地段、亚方大厦、海上海都市广场、玛利特地段一期工程、泓润花园一期工程、金湖湾一期工程、中心市场地段、华东大酒店等9处节点工程相继建成。同时着手编制市区高层建筑定点规划,力争“十一五”期间市区建有15幢15层以上高楼。
(二)围绕“绿”字做好文章
一是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快制订城市绿地近期实施方案,做到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在大幅度提升城市绿量、提高绿化水平上下功夫,求突破。二是实施老通扬运河南侧、人民医院西侧、中干河东侧滨河绿化,配好园林小品、休闲座椅、健身场地和亮化设施。三是按照园林城市标准,开展园林式居住小区、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全民建绿爱绿护绿意识,树好典型,带动全面。
(三)围绕“水”字做好文章。
一是积极实施长江引水工程、二水厂二期工程建设,结合道路建设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极大地提升居民饮用水质量。二是加快城区污水管网铺设,沟通污水收集主干管网,完善污水处理系统,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到“十一五”期末,我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
(四)围绕“住”字做好文章。
一是大力实施北大街、世纪新城、锦华园、气象局东侧、广茂大厦、三水学校南侧、原科创中心、党校南侧、励才学校南侧、淮海大厦等地段旧城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铸钢厂和苏国大地段改造建设,开工建设商品房90万平方米,确保竣工38万平方米。二是关心弱势群体,建设经济适用房及解困定销房5万平方米。三是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推进物业管理,不断规范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行为,为建设“安居工程”夯实基础。
(五)围绕“新”字做好文章。
20__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继续完善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狠抓规划实施:
一是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成立规划编制督查指导小组,分赴各镇,现场对编制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并为各镇提供村庄地形图,帮助解决技术难点,在一般村庄规划方案形成后,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制作电子图。同时由市政府拿出专项经费,委托规划建设部门统一编制95个“5种类型”的村庄规划,确保质量和进度。
二是继续加大镇村建设力度。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特别是宅基地流转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引导农民新建房屋向规划居住点聚集。继续实施中心集镇“四个一”工程,加快实现集镇面貌推陈出新,力争创建2-3个省级以上城市化示范镇。
三是加大对民建队伍的整治力度。强化村镇建设工程程序办理、施工安全、工程质量的检查、整改和查处,尽快提高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积极组织村庄整治。在“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基础上,开展康居示范村创建活动,引导各镇至少抓好1个村庄建设看点,通过典型引路,促进村庄整治工作全面提速,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环境,凸显新农村内涵。
工作回顾
1.完成了《*县*镇总体规划(20*—2020)》、《*县于城镇镇西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报批工作。
2.完成了《*县通元镇总体规划(20*—2020)》、《*县*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评审工作,目前镇政府正抓紧对规划修改完善后上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3.目前正在编制的规划,还有百步镇总体规划、*镇临港产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工业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正在方案编制阶段,计划年底前完成规划评审工作。
4.村庄规划方面,截止目前,全县各镇村庄规划全部完成编制与报批工作,除西塘桥镇和风景区外,其余各镇的村庄规划已获县人民政府批复。
5.项目审批方面:累计完成选址项目104项,用地项目45项,用地面积34.64公顷,建设工程项目67项,建筑面积30.52万平方米,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项目76项,建筑面积32.56万平方米。农民建房项目审批中,累计完成农房用地项目77户,农房建设项目11户。
6.全县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救助工作,为使我们的救助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协助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县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该办法明确了我县20*-2010年三年救助的对象重点是“三低”对象,即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低收入家庭,救助标准也由原最高6000元增加到最高18000元,保障了“三低”对象的基本住房,基本解决“三低”对象的危房问题。办法明确各镇、村、及县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清楚。与此同时,*年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我们也在有力、有序、有效推进,2月底我局联合民政局、财政局发文通知各镇(区)上报*年救助名单,根据各镇(区)上报的名单,我局4月中旬会同民政局、财政局分3个组对各镇(区)进行了现场核实检查工作,通过核对和综合平衡后,确定了70户救助对象。截止本月中旬,已完成41户,在建43户,年底前能完成70户的目标任务,并有望超额完成任务。
7.坚持召开镇村建办主任会议,广泛听取各镇村建办工作中对我们的要求和建议,特别是结合新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碰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各镇的经验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积极配合兄弟部门的工作,配合城建监察大队对违法违章建设的查处工作,全年共查处违法违章建设案件33起;配合测量队的建筑放样定位工作。
工作难点和问题
1.规划审批管理中,贯彻落实新的城乡规划法中碰到新问题,如规划用地范围外的项目规划审批问题、项目工程竣工验收问题等等。
2.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救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农民建房中土地调整和土地流转问题,今年是我县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后农房开批的第一年,各村在规划点内的土地调整和土地流转刚刚着手,由于土地调整和土地流转耗时耗力,周期很长,因为土地的问题可能有些建房户无法建房,从而影响救助工作的进度。
3.农村建房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房建设的后续管理较难,特别是违章建设,没有好的有效的办法。二是对泥木工匠的管理方面缺少统一的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管理比较松散,管理不到位。
下半年工作打算
1.加强规划调研工作,特别是要结合新市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强规划管理工作。
2.在<<*县域总体规划(20*—2020)>>指导下,继续服务于各镇,指导好各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加强各镇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3.做好村庄规划政府批复后农房的审批工作,适时出台我县的农房审批管理办法。
4.进一步做好日常规划管理的审批工作,坚持阳光规划,各镇住宅小区开发实行“两公”制度,强化规划管理,特别是规范审批程序、跟踪管理、竣工验收制度,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5.完成全县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救助50户的目标责任。
6.继续坚持召开镇村建办主任会议,增强各镇的工作交流。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问题;难点;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要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发动多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学的规划,整体的协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1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缺乏规划指导
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加之镇村规划积极性不高,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多轮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十分突出。
1.2 住房形式单一
功能落后,浪费严重。由于缺乏设计指导和合理的规划引导,农民建房还沿用落后、传统的方式,形式单一,功能不配套,结果是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严重的浪费。
1.3 规划执行难
许多村庄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建设不按规划进行,使其没有延续性。
1.4 环境差,设施不完善
村庄道路、供电、供水、绿化、电视广播等基础设施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基础设施不配套,共享性差。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有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等问题普遍存在,杂物柴草乱堆、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倾倒、水电线路乱拉等随处可见。时尚的小洋楼、大瓦房与“外光内糠”的“空心村”形成鲜明对比,“新房子、大院子、破村子、旧样子”,环境脏乱差。
2 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点
2.1 规划的不科学性
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较广,不仅涉及到建设、交通、土地等方面,而且还必须确定村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对体系及各项建设进行总体布局,编制各项专业规划。但在新农村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虽然编制人员从技术角度精心设计,但由于对各方面知识了解的局限,影响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2.2 管理的随意性
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经济的压力影响下,当地政府往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新农村的规划,放松了对新农村规划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因而新农村规划建设比较随意。在新农村规划的实施中,选址不当、不依法审批的情形时有发生,有的不尊重规划的科学性,只追求短期内能面貌一新。
2.3 执法的复杂性
违法建设是村庄顽症之一,查处难度大,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干扰:权力的干扰,村干部、村“大款”为追求自身利益,违反规划要求,随意占用公共空间;人际关系的干扰,使执法工作进退两难;个别村干部以发展经济或支持重点项目为理由,随意变更规划。
2.4 配套措施不完善
受土地政策的影响,许多比较合理的规划难以实施。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是两个部门独立编制的,彼此缺乏相互沟通与协调,往往会出现分歧甚至冲突。此外,新农村规划实施中,虽然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但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规划在实施中随意变动,村庄面貌改善情况小尽人恿。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新农村规划
一是深入调研,在群众参与及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做好规划。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规划建设不能“一刀切”,须征求民意,克服关门搞规划的现象。应从农村地域出发,根据产业搞规划,与本地经济发展相呼应,既要实用,又要充分体现和展示新时期的农村风貌。规划中要综合当地人口、交通、经济结构、自然条件等因素,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同时,结合农村历史、现状、未来,既顺应时展趋势,又充分尊重历史现状,弘扬传统文化,规划先行,保持历史文化脉络。二是依据“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新农村中心村规划,使村民建房进入按规划实施、审批有序规范阶段。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道路及排水等因素,依据“方便生产、改善环境、节约用地”的要求,编制新农村规划。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突出重点,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结合各村的不同情况,逐步拓展、延伸,构建新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四是不断提高规划质量。要把国家的政策导向、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尽可能体现在新农村规划中,县级建设规划部门要搞好新农村规划编制的监管,严把规划审批关,确保规划内容全、深度够、指导性和适应性强。
3.2 多元投资,搞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按要求配套起来,做到水通、路通、电通,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肋”,而制约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这就要求加大投资融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农民“生活更优美、交通更便捷、居住更舒适、生活更方便。”一是通过多举措、多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办法,政府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放开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新农村农民建房要量力而行,试点先行。建设新农村不能看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资金上支持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典型引路,以试点加引导,让农民看到新农村美好图景,自觉自愿地参与。
3.3 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
土地乃是生存之本,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国人多地少,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把节约集约土地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节约土地的同时,要立足本地实际,尊重民意,依据“建设中心村、控制小村、整理空心村”思路,对零散布局的小村庄进行控制。
关键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大难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45-02
近年来,新乡市把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子。可是,在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整体推进过程中,有些县(市、区)或者进展缓慢,或者萎步不前,或者始终没有什么突破。最近,作者在部分县(市)、乡镇和村庄调研发现,畏难情绪是阻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推进工作的主要障碍。这些畏难情绪主要来自“三个问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适应,整合后农民居住、耕种不方便,群众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新乡市长垣县南蒲办事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他们通过规划把2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整合为五个新型社区,并且全面推进。在整合过程中,他们以破解群众“三大难题”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乡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畜牧生产加工基地。和中西部其他城市一样,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问题成为制约新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瓶颈。城乡发展不协调、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等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绊脚石。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历史性的改革任务,从2006年起,新乡市就开始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程,创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命题,新乡的决策者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科学谋划了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即: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新农村,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步伐,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四个城市化,最终走出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可以说,新乡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的是一条“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它的特点是以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两个载体对接城乡。一个是以城带乡、产业转移的载体,促使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一个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城市化的载体,缩小农村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这样可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使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和城市相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消费方式的城市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从而构筑转移农民、壮大农业、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
二、三大难题破解的方略分析
第一,破解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难题。观念问题直接制约着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推进的力度。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引领未来。新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破解发展难题的总开关,是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崛起的原动力。早在新型社区建设之初,南蒲办事处就抓住了“转变观念,变小农意识为现代新型农民”这个牛鼻子,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1.以节约土地为切入点为群众算明白账。2003年南蒲办事处新一届班子到位后,围绕如何解决节约用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为群众算了一笔账。办事处所辖区域面积8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只有46平方公里,其余的37平方公里都是村庄、道路、河渠占地,尤其是村庄占地户均达1.1亩,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如果对办事处所辖28个行政村进行整合,预算可腾出1.2万亩建设用地,将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紧张的用地形势将转化为越来越突出的发展优势。
2.以宣传教育促进干部群众观念转变。从2004年开始,办事处就印制了多种精美宣传村庄整合的图册,并录制了光碟,在各村无偿发放和播放,以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村庄整合的意义、整合后的效果,并提出了村庄整合所需资金、土地耕种不方便等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逐渐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并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洗脑换脑,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耳聆听村庄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村庄整合、新型社区观念深入人心。
3.以整合教育资源进行适时引导。农民是最实际的群体,宣传得再好不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新型社区优越的硬件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按照“整合村庄、教育先行”的思路,结合村庄整合的设想,办事处2004年投资1 420万元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将26所小学、6所中学合并为8所小学、两所中学,一则为村庄整合奠定了教育资源优先共享的基础,再者也让群众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对下一代教育的影响。
第二,破解整合后居住、耕种不方便的难题。以一个或几个姓氏为村落居住生活,以一家一户为庭院居住劳动,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这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整体。新型社区建设是对这一整体的冲击,这势必会出现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再加上社区建设主要以楼房居住为主,且远离责任田,给居住、耕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破解制约新型社区建设的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进行了大胆尝试。
1.高水平设计符合农村实际的住宅模式。在设计住宅时,他们没有照搬城市居民居住楼房的设计模式,而是结合农民居住习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简洁适用”的原则,聘请高级别的设计专家开发出了适合现代农民居住的楼房,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农民要求。同时,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
2.以价廉物美的多层住宅吸引农民。为减少单家独院的需求量,吸引农民自愿向多层住宅居住,办事处除在价格上制定优惠政策外,还组织农民代表到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新型社区参观学习,让农民亲身体验和感受楼房居住带来的现代文明。参观回来后,群众报名主动要求居住楼房的人数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因此办事处将原规划的六个社区缩减为五个社区,进一步节省了土地。
3.以增收为目的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办事处为了解决群众耕种不便,进一步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向二产、三产转移。同时,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业、农业观光旅游业、花卉业等。目前已引导群众栽种速生丰产林9 000亩,王家潭生态园也正在积极筹建中,这不仅使每亩土地的产出由原来的几百元提高到两千元左右,而且有效缓解了村庄整合后耕种不方便的压力。
第三,破解群众经济承受能力难题。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入住,平均每户最低需要投入10万元。单纯依靠农户自身积累建房资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制约农民入住新型社区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1.以城建开发为手段壮大政府财力。南蒲办事处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融城战略,先后将所有县城南北干道南延,拉大城市框架,带动了城建开发。政府财力壮大后,加大了社区公共事业投入力度,道路、水电、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和卫生室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
2.以民营经济发展为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南蒲办事处以三个工业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政府财力,为村庄整合提供资金支撑。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劳务经济的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南蒲办事处积极推进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承包土地收益。同时,办事处还多方联系,为入住农户提供贴息或无息贷款,进一步帮助农户较早地向新型社区集聚。
3.用财力吸引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居住。办事处通过制定“三免费、三优先、一减免、一补助”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购房。即:免费提供宅基地,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免费参加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学历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助学助教补助,优先招工,优先参军;办理宅基地使用证只收取工本费,每户补助2 000元现金或者10吨水泥。同时确定通过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仍由集体经营、集体受益、群众分红,使群众既得到眼前实惠,又有长远利益,以至于在南蒲新村社区建设时报名农户超过了计划入住户数的290%。
4.分类推进多轮驱动。在实践中,南蒲办事处创造性地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有力地推进了新型社区的建设速度。所谓“抓两头”,就是在社区建设之初,通过激励和引导机制,让两部分人首先带头向新型社区集中,一部分是家庭比较富裕且资金雄厚的农户,一部分是家庭急需建房而原宅基不允许建房的农户,再加上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住城市化,生活城市化,就业城市化”的吸引,因此这两部分人很容易向社区集聚,这就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促进作用;所谓“带中间”,就是指家里有刚建成不久的新房,且资金也不是太宽裕,这部分人向新型社区集中的积极性不高。当大部分村民集中到新型社区之后,村里只剩下这些较少部分人,这时,由于集体不再继续向原村庄提供公共服务,所以道路、水电、生活等居住环境逐渐恶化,迫使他们向新型社区迁移。对于极个别家庭特困户、五保户等,政府可采取免费居住、租赁入住、分期付款等形式保证全体村民入住新型社区。
一、关于村庄整治工作
一要更好地把村庄整治与生产发展、农民致富、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村庄整治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根本问题离不开生产发展。生产不发展,农民不富裕,就村庄整治而整治,那么,我们的工作是徒劳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暂时的。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村庄整治工作才能有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要在村庄整治工作中寻求生产发展、寻找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和有效途径。比如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休闲游、毛竹产业等,以发挥村庄整治的投入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生态好转。
二要更好地把发挥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村庄整治工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更加关注研究政策措施,建立激活群众主体的激励机制。如研究和出台项目申报、户建村补、以奖代补、结对帮扶、鼓励先进等相关政策,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整治工作格局。
三要把加强领导与项目整合、合力推进有机地结合起来。村庄整治工作,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部门、经济主体、人民群众等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同时,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整合,着力解决支农项目分散和低水平的问题,达到共建共享、合力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要更好地把村庄整治与村级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村庄整治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在村级班子,成败也在村级班子,整治成果的巩固与否还是村级班子。实践证明,哪里的村级班子战斗力强,那里的村庄整治工作就能顺利开展、整治的进度就快、效果就好。所以,我们在抓村庄整治工作的同时,要把村级班子建设、村级民主管理等纳入到村庄整治的综合目标中来,有效地推进整治工作,巩固整治成果,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五要更好地把加强政策研究与创新办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政策研究就是要“吃透上情”和“摸清下情”。“吃透上情”,要求我们了解、理解、掌握中央和省、市关于在村庄整治工作方面的政策,争取和享受到上级的政策支持,用足上级的政策。“摸清下情”,是要根据我区农村的区情实际,制订好中长期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村庄整治工作能够早见成效。
六要把村庄规划与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有机结合起来。针对目前我区农村村庄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和农民建房杂乱无章的实际情况,一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村庄布局和农民建房作出明确规定,并分步抓好落实。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各村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情况,因村制宜,扬长避短,着力形成衢江新农村的特色。三要结合实际,适度超前。村庄整治工作既要抓好当前以改水、改路、改厕、改环境和通有线电视为重点的“四改一通”工程,又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按照“房前屋后,植树种草”,着力打造“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环境。
二、关于创建教育强区工作
前些年,我区通过学校改水、改厕、改食堂、改寝室,为教育创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去年,我们开展了七个乡镇的教育创强工作实践,摸索了一套办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总体看,我区的教育创强是政府重视,部门、乡镇努力,创强学校积极,工作计划、步骤、组织严密;创强思路清晰、责任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创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指标与省教育强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教育创强氛围不够浓;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标准化学校比例低;学校教育装备不全,信息化水平不高,资金缺口较大等等。在这里,结合代表们审议时提出的意见,我根据教育创强工作的要求,再谈几点意见:
一要加强领导。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创建省教育强区工作的领导,建立区领导联系教育创强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创强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有效推进我区教育创强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将省教育强区的25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创强工作保质保量落实到位。
二要科学规划。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群众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前几年,我们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对学校布局作了较大的调整,为提升我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发展的趋势看,教育向城市、中心集镇集中的势头不可逆转。因此,我们在教育创强工作中,首先要抓好教育规划,优化学校布局,科学设置规模,整合教育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三要注重实效。教育创强虽然有许多硬指标、硬任务,但教育创强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归结点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育创强中,既要千方百计完成硬指标,又要通过教育创强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检验我们是教育创强的标准。因此,要通过教育创强,努力提升我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要增加投入。对于我区财力弱,投入不足,学校硬件设施配备不足等实际,代表们在审议中非常赞同“软件不失分、硬件少失分”的创强工作要求和“一点三线”的创强线路谋划。区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各乡镇、部门要充分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注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为教育创强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资金保障。
五要特色创强。我们在教育创强中,要从区情实际出发,注重特色创强。代表们在审议中同意我们调研报告中提出的以“六化”为主要内容和开展“五园”活动,打造“一乡镇一特色、一学校一品相”的特色创强工作建议,以特色创建教育强区,全面推进我区的创强工作。
三、关于加强代表工作
代表是人大工作的基础,也是人大常委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代表工作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最近,主任会议专题研究了怎样加强代表工作,提出了一些做好代表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如代表小组活动办法,关于推选先进代表小组和代表履职积极分子办法,关于确定优秀议案、建议办法,关于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部分代表的意见,关于建立区十三届人大代表履职档案等等。这些办法和意见,都是围绕加强代表工作、做好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落实。
做好代表工作,仅仅有办法和意见是不够的,应当要有载体,所以,主任会议确定今年7月份为走访代表和检查督办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活动月。同时,决定在全体代表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学好一本书,提好一件议案、建议,办好一件实事,出好一份力,走访一次选民”。这两项工作,我们将很快行文下发具体实施意见,特别是“五个一”活动,要作为本届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代表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还准备在下次乡镇、街道人大专职主席(主任)会议上进行动员和部署。
“学好一本书”。就是最近发给每个代表的《人大代表行权履职百问》。这本书对怎样当好代表,怎样行使代表权力、履行代表职务都阐述得非常清楚,也很实用,我们要把它作为代表工作的指导书、当选代表的必读书。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代表的综合素质和增强代表的履职能力。
“提好一件议案、建议”。通过提出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行使权力、履行职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最近几年我区人代会的情况看,代表提议案、建议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议案、建议的办理的确也解决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但就代表议案、建议的总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想,评判代表议案、建议质量的高低,应该由“一府两院”评判为主,对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的高低,应该由人大代表评判为主。所以,我们今年的优秀议案、建议推选工作要充分征求“一府两院”的意见。我们提出要“提好一件议案、建议”,目的是要求代表深入调查研究,不断联系群众,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体现民本,反映民意,真正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权。
“办好一件实事”。前两年,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在代表中开展的“三个一”活动,其中一个一是“为身边群众解一难”,活动效果不错,群众反映很好。现在我们提出“办好一件实事”,既可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又可以是惠及身边群众的好事,还可以是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的难事。通过办实事,去体现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真谛。
“出好一份力”。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好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职权是人大代表的责任。同样,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大代表息息相关。人大代表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又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在现有的区十三届人大代表中,许多代表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提出要“出好一份力”,是要求每个代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尽到一个人大代表的社会责任。
“走访一次选民”。我们要教育代表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是人民群众选出来的人民代表。代表的本质是人民,代表的生命力也在于人民。所以,要求代表“走访一次选民”,是最起码的要求。通过走访选民,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有利于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继而能够为民呼,代民言,以此不辜负人民群众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