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妹妹养成计划

小妹妹养成计划

时间:2023-06-06 09:32:12

小妹妹养成计划

第1篇

要两个宝宝确实是我的心愿。之前就一直关注着媒体上关于二胎政策有望放开的消息。可以说,我属于眼巴巴地盼着“单独”二胎政策出台的人群。作为最早一批的独生子女,我太了解家里只有一个孩子那种孤单感了,小时候我就特别羡慕小伙伴家里有兄弟姐妹,长大了,这种感觉依然存在,我好希望在我想分享心事的时候有个亲兄热妹陪在我身边,哪怕只是聊聊天,也是一种很好的慰藉。所以,我也想让我的孩子有个伴儿,别让孩子留下和我同样的遗憾。这两年,我和老公工作稳定,儿子乖巧听话,四位老人身体硬朗,总之岁月静好。我们一直期待二胎政策放开,迎接一个新的小生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那天,我正搭地铁下班,手机突然响起,那头是丈夫激动的声音:“老婆,看新闻没?这回我们能生两个娃啦!”吃过晚饭,老公就招呼我开“家庭会议”,赶紧将这件事提到议事日程。对我们家来讲,这件事几乎没有什么阻碍,唯一要考虑的,就是钱的问题。

以我们的条件,再养一个不会养不起,但多少会降低生活质量。儿子小宇出生后,喝的是从德国代购的奶粉,尿不湿用的是最有名的牌子。现在每个月用在儿子身上的花费至少要3000元:幼儿园1000元,画画早教班1000元,平时带他出去娱乐500元,吃饭穿衣500元。如果再有一个孩子,花钱从怀孕就开始了,产检加上生产住院的费用,接近2万元;请月嫂一个月又要好几千,节假日还要算双倍或者三倍工资;一年的奶粉钱差不多1万元;孩子大一点再学个钢琴什么的……不算不知道,当我和老公拿着计算器噼里啪啦敲了一阵之后,有点傻掉了。我们比较科学精确地计算出,总的来讲养两个孩子不是两倍的成本,因为很多东西可以重复利用,但至少也得是1.6倍。我们俩月收入加起来一万左右,养一个孩子还好,养两个,还真是紧张。

之前,抱着委屈谁也不能委屈孩子的态度,小宇从小吃的穿的用的,虽然算不上是最好的,但也都是相当不错的。如果再要一个宝宝,我也不想厚此薄彼。可是要想再那样“精养”一个孩子,算来算去,以我们的经济条件实在是捉襟见肘。而且小宇的生活水平也是必然要下降的,这让我有点接受不了。我不忍心小宇受委屈。

我和老公正面对着一大堆数字发愣,我妈打来了电话。猜也猜得到,单独二胎政策出台的第一天,老妈这电话肯定也是冲这事儿来的。她老人家曾多次感叹我这一代独生子女太可怜,真是遇上点事时,也没有兄弟姐妹照应,所以很早就暗示我:只要有政策,就再生一个。

老妈刚一提这话茬,我就赶紧说:“知道了,妈,我俩正研究这事儿呢……“生”容易,“育”可是一个漫长的路程,我俩刚算了一笔账,再生养一个,挺吃力的,这事儿还得从长计议……”

可是老妈不这么看。第二天她和老爸就跑来了,带着润色了一夜的腹稿苦口相劝,有理有据主题清晰:这事你得听我的!再生一个,我们略微“穷养”不就可以了吗?非要方方面面都高标准地养小孩吗?怎么养还不是养?除了你们这一代,之前哪一代父母不都可以带好几个孩子吗,窝头咸菜不也都养大了?而且比现在的孩子养得精壮多了!你看你们,把小宇宠得多娇气,每次流感都躲不掉……

可是窝头咸菜毕竟是上个世纪的事儿了。现在的小孩子都养得很金贵,要科学喂养,要讲究教育质量,要学这个班那个班,你不学,别人学,你就“输在起跑线上”……添丁可不仅仅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了。

老公想了想,对我说:“老婆,你这么想,小宇是独生子女,将来要是再娶一个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就要赡养4位老人,到那时候孩子的压力就太大了。再生一个也是帮他分担一下,这也是为他好嘛。”

“我可没指望等我老了让小宇养我。我只希望让他健康快乐地长大就好。”

“你们负责生,我们负责养。”看我顾虑多,一旁的老爸发了话,“我和身体还都不错,能帮你们带。钱的方面你们也别想太多,咱这么多人还养不好俩孩子?

肯定不让他们受委屈。”

其实,我虽然因为怕委屈了小宇顾虑多多,但对一个小宝宝的渴望,我相信我比爸妈和老公都要强烈。全家人说到这份儿上了,我还能说什么呢,等政策一落地,我们就启动“宝贝计划”。

因为知道我们一直渴望再要个孩子,所以“单独”二胎的政策一出台,亲朋好友们都关心地询问我们的打算,很快周围的人都知道了我们的计划。聊起这个话题,也总有人对现在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咋舌,每当这时,我就大大咧咧地说:“我想好了,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然后一笑而过。我觉得老爸说的对极了,我就不信我们家还养不好两个孩子!

可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小宇突然非常严肃地问我:“妈妈,我是要有弟弟妹妹了吗?”我很纳闷这小家伙是怎么知道的,我笑着反问道:“是啊!你高兴吗?你喜欢弟弟还是妹妹?”“我不高兴,妈妈,可不可以不要弟弟妹妹?”说着,他的眼圈红了。

这是演的哪一出啊?

“李阿姨那天跟我说,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不喜欢我了。”说着说着,他的小嘴咧了咧,竟伤心地大哭起来。唉,这个“李大嘴”,哪有这么逗孩子的!可是,任我怎么对小宇说,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小弟弟或是小妹妹也会爱你,他都听不进去了,只是一个劲儿地哭着喊着不要弟弟妹妹。

第2篇

内容提要: 我国《婚姻法》基于优生的需要而禁止表兄弟姐妹及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结婚的规定,在 现代 社会已缺乏合理性。随着不育文化的兴起、国家 经济 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 发展 以及收养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实施与完善,《婚姻法》应当为表兄弟姐妹及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解除婚禁。

一、我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禁止条件的具体规定

我国《婚姻法》对结婚实质要件的规定采用的是“正面要求与反面禁止”相结合的结婚要件立法表达方式,一方面规定结婚的必备要件,从正面要求当事人必须或应当具备某些条件,包括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必须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原则;另一方面规定结婚的禁止条件,从反面列举了种种不得结婚的情形。我国《婚姻法》第7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可见,我国《婚姻法》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以及患某些疾病的人结婚。

从 历史 上至今,我国对近亲结婚的禁止性规范和 法律 几乎为通例。《唐律疏议·户婚》中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明律规定:“凡同姓者,各杖六十离异。”大清律例也对近亲结婚规定了罚则。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第5条规定:“禁止男女五代以内亲族血统的结婚。”《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第13条规定:“直系血亲、直系姻亲及八亲等以内之旁系血亲不得结婚。”1950年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第一部《婚姻法》规定:“为直系血亲或为同胞兄弟姐妹和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者,禁止结婚,其他五代内的旁系血亲间禁止结婚的问题,从习惯。”1980年我国颁布的《婚姻法》第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8、9、10条的规定,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有三类:有关精神病;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该法第38条对上述三类疾病进一步界定为:“指定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爱滋病、淋病、梅毒、麻疯病以及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严重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者部分丧失自主生活的能力,后代再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性疾病。有关精神病,是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可见,在我国,表兄弟姐妹之间、严重精神疾病、严重遗传性疾病、爱滋病等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是禁止结婚的。否则,当事人即使已登记结婚也会因不符合法定的结婚条件而使婚姻无效或被撤销而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根据多方面的研究探讨,笔者以为,《婚姻法》应当为表兄弟姐妹和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解禁”。

二、“解禁”的合理性

《婚姻法》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以及患某些疾病的人结婚,其理由主要有两个,即伦理和优生。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排除了纵向直系血亲的两以及横向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行为,并逐步上升为人类公认的伦理道德要求。依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内婚容易导致社会结构的紊乱和破坏,“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决不容性的闯入,于是发生了禁律和外婚的规定。”[1]可见,《婚姻法》禁止直系血亲、不同辈份的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结婚,主要是基于伦理的要求。婚姻家庭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伦理实体,一旦允许这类当事人结婚,容易造成亲属身份上、继承上的紊乱,有悖教化,会动摇甚至瓦解整个社会长期积淀而成的周密的传统伦理观念与道德规范。因此,禁止直系血亲、不同辈份的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结婚,实有必要。

但笔者认为表兄弟姐妹之间不应禁婚。在我国历史上,由于长期的农业小生产经济和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生活环境的原因,加上同宗不婚、亲上加亲等伦理观念的影响,盛行过中表婚的风俗。我国古代把姨的儿子叫做内弟,内即中,把姑的儿子称为外兄弟,外即表。中表婚就是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因中表婚风俗下的夫妻所发生的生育行为而发生的悲剧是屡见不鲜、为人熟知的。可见,《婚姻法》禁止表兄弟姐妹结婚并非基于伦理,而纯粹是基于优生,即为了考虑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优生,防止有近亲血缘关系的男女生育后代。19世纪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摩尔根投入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人种学和人类的早期婚姻、家庭生活,写出了《古代社会》一书,系统地论述了自有人类以来两性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不得在氏族内部近亲通婚的根本法则”,并指出“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民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加强健的人种”的 科学 论断。虽然医学已经证明,近亲婚配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率远远高于非近亲婚配所生子女,[2]容易影响后代的健康发展,但为禁止生育而禁止结婚,则完全忽视了婚姻功能的历史变迁,误解了婚姻的本质及其内涵。婚姻是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基础的,基于爱情和的需要,双方当事人才步入婚姻的殿堂。结婚是爱情的升华,是爱情的成熟;当事人是否结婚,首先应考虑的是彼此是否产生了爱情,而不是能否生育。然而,《婚姻法》有关禁止表兄弟姐妹结婚的规定,完全把结婚和生育混为一谈,认为“不宜生育”就是“不宜结婚”,从而剥夺了不宜生育的人结婚的权利。在这里,爱情不再是婚姻的原因,相反,婚姻的结果却成为了婚姻的向导和决定性因素。这种因果颠倒的立法思路显然有悖于爱情的真谛和婚姻的本质。[3]

我国法律很早就对疾病婚有规定。

三、“解禁”的可行性

1.不育文化的兴起,为婚育分开提供了观念保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非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丁克家庭”传入 中国 ,不育文化在我国悄然兴起。“丁克家庭”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出现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家庭类型,源于 英文 double income no kid的首字母缩写词dink,意思是没有孩子的双收入家庭。对于这种婚姻家庭现象,人们称之为丁克现象,将选择不育的夫妇叫做丁克夫妇。很明显,“丁克家庭”只有婚姻,无关生育。在西方,如今这种家庭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80年代“丁克家庭”开始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且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上海市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 1989—1994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3%—4%,人数估计超过8万;北京市1984年以来约有3%的夫妇自愿不生育,多达7万人。1989年广州市结婚而不愿生育的人数只有10万, 1992年底则猛增到13万。[8]而2002年上海市妇联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丁克家庭”数量的激增由此可见一斑。据负责这项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孙中欣介绍,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果只选取20岁至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再据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丁克家庭。[9]可见,选择不育的“丁克家庭”尽管在舆论上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但其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家庭类型不仅已在我国扎根,成为我国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众多家庭类型中新的一员,而且呈继续 发展 之势。“丁克”族作为一种超前的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家庭组织结构,虽然它并不代表我国家庭的发展方向,只是适应一部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而产生,但其已经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不育文化的出现,为婚育分开提供了观念上的基础和保障。

2.国家 经济 的快速发展,为婚育分开提供了物质保障。

历史 上为禁止生育而禁止结婚,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有六大最基本的社会职能:生产职能、生育职能、抚育职能、 教育 职能、保障职能、娱乐和感情交往职能,而生产职能和生育职能是家庭存在的必备条件。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 自然 经济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必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谋生,缔结婚姻,不是为了享受爱情和两性的快乐,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传宗接代,即所谓“继后世”,[10]生育是结婚的必然结果。而且,由于小农经济和聚族而居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我国历史上表兄弟姐妹结婚普遍存在的事实,形成了“表亲结婚、亲上加亲”的封建传统观念。在当时无法控制生育、结婚和生育无法分开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保障民族的健康发展,禁止表兄弟姐妹和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结婚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然而, 工业 革命使传统家庭的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分离, 现代 家庭虽仍或多或少地承担着物质消费和养儿防老的功能,但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养家糊口、传宗接代不再是现代人结婚的主要目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慰藉才是结婚的首要动机,生育只不过是爱情和两性快乐的附属品。当代人们对婚姻的需求包括:满足的生物性要求、的专一性要求、生育的要求、物质生活的要求以及感情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结婚并不只是满足或生育,不同的人对婚姻有不同的需求。我们不能对这些需求视而不见,那些患有特定疾病者或许不能满足或生育的要求,但是它还能承担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以及感情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现代人普遍认为,爱情至上才是婚姻的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表兄弟姐妹和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为了追求爱情,愿意终生不育,或者由于年老、生理原因本身已无生育的可能, 法律 完全期没有必要禁止这类人结婚。如果一律禁止表兄弟姐妹和某些疾病患者结婚,无异于把婚姻当作满足与生育的工具,而背离终身共同生活的目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为个人提供了享受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婚育分开提供了物质保障。

3.现代医学的发展,为婚育分开及优生提供了技术保障。

历史上为禁止生育而禁止结婚,是因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局限而作出的迫不得已的选择。因缺少必要的节育知识和节育措施,从而使生育成了结婚的必然后果,生育与婚姻不可分离。人类在已经认识到近亲以及某些疾病患者结婚会给后代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人口素质,不得不禁止表兄弟姐妹和某些疾病患者结婚。可见,为禁育而禁婚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普遍具备了节育的基础知识,表兄弟姐妹和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在申请结婚时,可以由医师提出医学意见,经男女双方同意,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结扎手术而终身不育,完全可以比较好地分解结婚与生育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达到结婚的目的。即便是像爱滋病这一誉为“超级癌症”的顽疾,目前虽无治愈的方法,但也可在夫妻之间预防传染,且只要预防得当,甚至可成功避免母婴传播。而且,我国目前的人工生育技术已较为成熟,完全有能力解决某些生育上的障碍。随着现代 科学 技术的发展,男女结婚后不仅可以按照本国的人口政策选择多生还是少生,而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生育还是不生育。在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完全可以为婚育分开及优生提供技术保障的今天,《婚姻法》为禁止生育而禁止表兄弟姐妹和某些疾病患者结婚,已不再有完全的实际意义。

4.收养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为只婚不育的家庭提供了制度保障。

《婚姻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收养法》第23条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表兄弟姐妹和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结婚后如果希望有孩子,可依照《收养法》的有关规定收养子女,以满足传统的“养儿防老”或是情感的需要。

而且,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建立,养老逐渐由社会来统筹安排,“养儿防老”这种低生产力水平下的养老措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随着“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 企业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城市“低保”的顺利实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参保率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的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的继续改革, 农村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继续增加,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家庭中子女已不再是“防老”、“养老”的唯一保障。表兄弟姐妹和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结婚后即使不收养子女,也完全可以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实施与完善,为优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禁止表兄弟姐妹和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结婚,从实质上讲是为了保护将来利益,即后代的利益,那么这种保护应该交给有关生育的法律或法规去规定和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实施,将我国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从国家政策管理上升为法律管理。该法第30条规定:“国家建立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第3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公民享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高公民的生殖健康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权力完成。政府应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医学知识,尤其是疾病预防和生育保健知识,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疾病预防和优生的重要性,大大增加拟结婚男女进行婚前检查的自觉性和拟生育夫妇进行育检、孕检的积极性,这样就能够提高婚检率、孕检率,做到发现疾病及时控制、及时 治疗 。而且,随着计划生育制度的继续完善,计划生育不仅控制生育的数量,还控制生育的质量,以保证子孙后代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素质。可见,表兄弟姐妹及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结婚后的生育问题完全可以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得到有效的调整和控制,《婚姻法》根本没有必要舍本求末为禁止生育而禁止结婚,完全可以将《婚姻法》中调整生育关系的问题剥离出来,由《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通过一系列优生优育措施来加以调整,从而达到禁止表兄弟姐妹及某些不宜生育的疾病患者生育的目的。

注释:

[1]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1页。

[2]张爱民:《从遗传学看近亲结婚的危害》,载《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第36页。

第3篇

三姐妹共有12个儿女、17个孙子和29个曾孙辈,每次家庭聚会都热闹无比。希尔达74岁的女儿萨利斯如今也是一个曾祖母,她认为自己的家族具有长寿基因,因为她的外公哈利・威斯利和外婆朱利娅・威斯利也都活到了89岁和85岁,那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一探究竟,寻找一下三姐妹的长寿密码吧。

田间劳作,获益终生

三姐妹出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一个小镇上。她们的父亲曾拥有爵士爵位,但后来滥赌的他将家产败光,母亲心灰意冷后与一位富商离家出走,再无音信。由于家境的原因,三姐妹都在少女时代就离开学校,相继从事着女佣的工作。

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姐希尔达要留在家里照料因酗酒而卧病在床的父亲。为了改变困窘的生活境遇,她决定将自家房子前后那五公顷漂亮的草坪和公园改成良田和牧场。在英国,种植和放牧是没有贵族血统、没有素养的农民才会做的事。可是希尔达知道,漂亮的花园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家没有任何帮助,只有改做畜牧和种植,才能解决家人的生计和温饱。

而两个妹妹在工作之余,也会每天抽出三小时到农场里帮姐姐劳作。时间一长,三姐妹从枯燥乏味的田间劳作中收获了无穷的乐趣:原来鸟巢中的小鸟破壳而出后,不用十天便长满羽毛能飞了;田间留下的奇怪而神秘的脚印原来是果子狸的;地上的洞原来是兔子们挖的……珍恩还发现,在种地放牧的过程中,自己原来体弱多病的身体越来越健康了。

研究显示,每天坚持做科学的运动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传统的冲绳人几乎都是农夫和渔夫,每天做大量的户外劳动,就算活到80岁他们仍然坚持在田间和海上干活。广西巴马人住在大山里,他们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去耕作庄稼,每天劳作至少8个小时。身处地中海的西米人除了要出海打鱼外,每天还要在387级石阶上上下下几个来回。而早年的田间劳作也为希尔达三姐妹日后拥有健康的体质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姐妹相伴寿自长

二战期间,早已相继组建了家庭的三姐妹各奔东西。四十年弹指而过,直到1983年,75岁的珍恩在做心脏支架手术之前,强烈要求三姐妹在伦敦团聚一次,三个年逾古稀的老姐妹才算得以聚首。

与两个妹妹相比,常年在田间劳作的希尔达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她非常喜欢田园生活,虽然田里的工作多些,可是看着自己的付出总能收获丰厚的回报,她觉得很心满意足。

希尔达在农场生活多年,退休后她去了墨尔本大学攻读自然健康学的课程。在她看来,两个身为“城里人”的妹妹之所以身体不如自己,是因为远离自然的缘故。空气、阳光、水、土壤这些最原始、最自然的东西创造了生命,也只有在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人才能获得健康长寿。

于是,在珍恩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之后,希尔达开始动员两个妹妹搬回乡下与自己一起生活。在她看来,老年人只有借助大自然的能量,在强大的光合作用下和神奇的生态平衡中才能重塑健康。

不过,在灯红酒绿的伦敦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小妹妹玛丽却死活也不肯搬去乡下,于是两个姐姐一同搬回了格洛斯特郡小镇,并在这里租下了一个小农场,养鸡养羊,亲手种植粮食、水果和蔬菜,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

76岁那年,玛丽的消化系统出了问题,医生告诫身体虚弱的她不要独自生活,身边最好有人时刻照顾。就这样,玛丽也搬到了两个姐姐居住的小镇,与她们一同居住。大姐希尔达为她制定了专门调理身体的食谱,并且督促玛丽每天清晨都去田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每天下午,三姐妹都会在草坪上铺好毯子,在阳光下小睡。醒来后,就在树影斜阳中享受下午茶和甜点,轻松地聊天,回忆往事,她们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很显然,若想保持健康的身体,除了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之外,也离不开家人朋友的陪伴,有人倾诉,分享快乐与辛酸,情绪得到调节,才能健康长寿。

见证历史,展望未来

又一个30年过去了,希尔达的丈夫史文森在99岁的时候去世了,小妹玛丽除了偶尔会犯关节炎,身体也在慢慢好转。2013年10月16日,在位于蒂克斯伯里的格兰奇疗养院,希尔达和两个妹妹以及其他亲友一起庆祝了自己109岁的生日。除了女儿萨利斯送的一条新裙子,希尔达还收到很多束鲜花,以及英国女王送给她的生日卡片。

希尔达生于1904年,当时的英国国王还是爱德华七世,在其后的100多年间,希尔达三姐妹目睹了英国和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接受了5任英国君主的统治,见证了19个英国首相的更替。她们还亲眼见证了电灯和煤气灶进入千家万户,目睹了世界从电视机时代进入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今年已经是希尔达第9次收到伊丽莎白女王的生日贺卡了。女儿萨利斯说:“每年收到女王的卡片,都是妈妈最开心的时候。”

如今,希尔达的身体依然硬朗,除了服用止痛药治疗关节炎,她几乎很少吃药。小妹妹玛丽的身体状况也不错,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探望大姐一次,只有二姐珍恩身体稍差,曾经中风的她一直住在疗养院里休养。

第4篇

然而,我的小表妹乐乐说:“我也要种棵花。”?

“那乐乐要种什么花呢?”我逗她。?

她在院中巡视一番后,指着角落里一个土灰的花盆说:“喏,就它了。”?

我一看,差点笑倒。那是盆半死不活的文竹,被妈妈弃置一旁。且莫说那细瘦绵软的茎,琐碎细小的叶和有气无力的精神,单只文竹能不能开出花来,就够我的小表妹琢磨的了。?

“不可能。你要知道文竹是文竹,槐树是槐树,文竹永远成不了花。”?乐乐板着小脸,一声不吭,独自一人呼哧呼哧地把它搬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从此,窗外是妖娆的槐树,窗内是病恹恹的文竹。?

春天过去了。杨树依依,细草茵茵,纸鸢飘飘,孩童笑闹。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制定养花计划,严格执行,决不偷懒。?夏天过去了。荷香阵阵,虫鸣声声,处处花繁,枝枝叶茂。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爱花护花,松土浇水。?

秋天过去了。秋风瑟瑟,落叶层层,果实累累,稻香撩人。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对花谈心,望花成痴。?

冬天过去了。白雪皑皑,琼枝树树,万物寂寂,齐家欢聚。只有我的小表妹,对花相坐,两相陪伴。?

又是一年春来到。乐乐的花没养成,人却病倒了。二妈对我说:“真是的,养什么劳什子花,文竹要能成花,还不成了笑话?”无语。?我去看她时,正是那三月槐花盛。我怕她难过,便想拉上帘子。她喊道:“别拉别拉,姐姐,去把我的文竹抱来。”?依言而行。?

第5篇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已经30余年,长期的“一胎”政策,使很多家庭形成了固定的人口结构,“独苗”成为掌心的宝贝,认为“父母只爱我一个”。如此情况下,二宝闯入势必会惊扰到家庭格局,“老大”极力反抗,以至于发生“熊孩子”割腕、跳楼、离家出走等事件。

英国心理学家杜恩认为:“即便是1岁的孩子,也会对家里出现的其他孩子产生敌意,与是否独孩无关。”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则坚持,“整个家庭的圆满才能造就个人的圆满。”老大的排斥,不能全怪孩子,家长应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并审视家庭关系的失调。反过来看,生育二胎对老大的成长也会有所帮助,像亲子专家所分析的,“从《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节目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身上存在自私等毛病,生二胎有助于矫正孩子的这些毛病,还能减少他们成长中的孤独感,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当二胎计划遇到“独苗”排斥,夫妻们该怎样拗过“独门老大”的“有我没他”?

生活万花筒:“独症”袭来,老大的心思你猜不透

NO.1 古怪!男孩划伤16辆车

点播台:

2015年3月2日,重庆九龙坡区广厦城外停放的16辆小轿车被不同程度划伤,车主熊先生将划车者当场抓住,居然是只有12岁的男孩小杰。原来,妈妈怀上二胎,他担心自己失宠,用硬币划车的方式引起母亲的注意。

锐点评:

男孩用硬币划车,表面上看像是一场恶作剧,其实是在宣泄情绪、释放不满,也为了引起母亲的重视。母亲生二胎,大宝会徒生失落感,二胎计划施行前,家长们应先与老大沟通好,不要疏远了孩子。

NO.2 离奇!

女童改口称奶奶为“妈”

点播台:

2015年2月1日,沈阳的李女士向记者大吐苦水:自从二宝出生后,大女儿赖在奶奶家半年都不肯回家,竟还改口管奶奶叫“妈妈”。她说,二宝出生前后,大女儿判若两人,最心痛的是,见有人夸弟弟皮肤白,她甚至想怒摔二宝,全家人都很震惊。

锐点评:

管奶奶叫“妈”,大女儿的离奇行为映射出“夺宠”的恐惧心理。孩子的心理比较微妙,有的认为“我哪里不好,非要再生一个?”,还有的是停留在对新生弟妹认识懵懂初期,过去“唯我独尊”,现在有弟弟妹妹“横刀夺爱”。家长应积极地帮着孩子走过特殊的过渡期,多营造欢乐与温馨的家庭氛围。

NO.3 任性!女儿自杀威胁父母

点播台:

2015年1月19日,武汉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以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威胁父母打掉孩子,找她谈心也无济于事,态度强硬且坚称只要母亲生二胎她就自杀。最终,肖女士夫妇不得不含泪打胎。

锐点评:

此事件虽属于个例,却也暴露出父母的无奈。二宝还未出生,老大就坚决反对,“不良预期”中夹杂坏的联想,以及“爱会减半”的想法。另一方面,打胎也是扼杀生命,不禁让人惋惜。父母应反思平日里对孩子是不是太溺爱,以此为契机纠正过来,促进孩子人格健全发育。

生活后花园:二胎父母的喜乐与烦恼

生活大数据:

关于“老大排斥二胎”的话题,小编在线对网友进行调查:有29%的网友表示,老大会对抗二宝,但是,多为阶段性的,没有那么极端,二宝出生之后的3个月至1岁时期比较强烈;13.9%的人认为,只要父母能够给老大讲清楚,并处处考虑他们的感受,多关心一下他们,就会减少“排异”事件;还有10.5%的人觉得,二胎计划没有外界所说的有那么多阻力。事实上,二宝的到来会给家庭带来很多“福利”,比如,激发男人的责任心和育儿意识,增进与老大的情感,以补偿做父亲的愧疚等。

生活小故事:

二宝出生后,大宝与我变成陌生人

口述者档案:

苑莉,女,34岁,私企经理

朋友圈里很多人艳羡我有两个儿子,饭局上经常让我晒照片,我却满腹心事。与前夫离婚后,我取得儿子的抚养权,很想尽力补偿他。平日里打理生意,没有时间陪他,但我总会满足他的各种要求。再婚后我怀上二胎,怀孕四五个月时,我对儿子说给他生个弟弟做伴,他表现得很平静,我以为可以放心了。然而,临产前,他却直接对我说:“不想要弟弟,以后不想在这个家里待了!”我非常着急。

二宝出生后,老大的情绪略有好转,不再说泄气的话,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他比二宝大10岁,考高中那会儿,二宝正是淘气的时候,他很是厌烦,私下里经常把二宝惹得哇哇大哭。高中三年,儿子与我变成陌生人,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妈妈要照顾弟弟,你长大了,应学着理解。”但他不理睬。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美国留学,成绩一直很棒的他让我觉得他将来会有出息,便放下所有的事为其准备出国事宜。令我失望的是,出国后我从他的日记中看到:“终于躲开他们的视线了,我自由了!”真是寒心啊!

二宝是老大的福音,

生活因他们而精彩

口述者档案:

柴宇,男,38岁,商企总裁

怀上二宝后,妻子经常给老大灌输“有弟弟做伴一起玩,不会再孤单”的理念,她有意识地让老大抚摸肚子,还带他去同事家里感受两个孩子相处的氛围。有一次,在同事家玩耍的时候,同事的两个孩子抱团欺负老大,把老大惹怒了,他抹着泪说:“等我弟弟出生后,我再来教训你们!”在场的人听了都笑得合不拢嘴。二宝出生后,我们经常忙得团团转,但这个时候,妻子会鼓励老大说:“帮妈妈去拿尿不湿!”“你特别棒,妈妈想看着你给弟弟喂饭吃!”他会很开心地去做,见他很有爱心,我也经常给他买好吃的作为奖励。

有些时候,老大也很任性,调皮起来没有规矩。我会对他说:“你这样调皮,给弟弟做了不好的榜样,将来他也不听话,那你会打他吗?”他大声地说:“他是我弟弟,我当然不能打他!”“所以,你要做出个样子来!”他觉得蛮有道理,慢慢收敛起来。二宝学走路摔倒向我们求援时,妻子对老大说:“弟弟这么弱小,不会走路,我们该怎样帮助他呢?”老大特别搞笑,他跑到二宝跟前说:“你要勇敢,像哥哥一样,不要哭,自己爬起来!你看,哥哥给你示范!”说完他就趴在地上了。我们笑成一团。我用DV记录两个儿子的成长瞬间,闲暇时拿出来看看,回味无穷。

我与两个孩子一起成长

口述者档案:

杜泓,女,29岁,外企高管

一儿一女,是个“好”字,可刚生下二宝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多么幸福。老大是男孩,比妹妹大三岁,妹妹出生后,老大抢玩具、晚上争床不说,还学着奶声奶气地说话,比女孩还难对付,我和老公很挠头。后来,我通过咨询教育专家,与生二胎的朋友交流,发现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对。老大争宠或反抗时,我不再大声呵斥,等他发泄完,给他讲童话故事,他听得上了瘾,也不再那么抵触了。白天与他做游戏的时候,老公给他灌输自己和姐姐小时候的趣事,他觉得很有意思。从排斥到接受,从保护妹妹到关心妹妹,老大的变化让我很感动,我悟出一个道理:父母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平时工作再忙,我也抽出时间陪老大,带着他去看亲子儿童剧,参加幼儿园运动会等,他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我生病打吊瓶时,他主动说:“我来看妹妹,不让妈妈累!”幼儿园发了糖果,他带回来给妹妹吃。高兴的时候,他跳“小苹果”舞哄妹妹开心,我忍不住也跟着他扭起来,女儿也手舞足蹈的,全家人其乐融融。

生活心绿洲:了解老大的行为,学会适应“新常态”

一个故事解读老大“排异”

一位儿童行为发展学的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一次经历:5岁的哥哥让父母把几个月的她带到幼儿园,课堂上哥哥把她抱上讲台,描述自己的妹妹如何可爱。说完后,哥哥竟说出让人吃惊的话:“我想为她找个好去处,你们谁抱走,她就是谁的了!”对此,美国儿童行为心理学家珀莱特解读道:如果我们不理解哥哥为何想把妹妹送走,那就想想丈夫想再娶一个女人时,她妻子的反应吧。丈夫对妻子说:“有了她,我对你的爱一点都不会减少,我会像爱她一样爱你,保证公平。”你能接受吗?可见,老大的“排异”是天性使然。

同胞竞争VS爱的序位

心理学概念“同胞竞争”,指的是同胞兄妹之间相处的微妙关系,具体而言是二宝的出生会激发老大的同胞竞争意识,产生被抛弃的焦虑感。这个时候,家长应从对孩子盲目的爱变成有意识的爱,平衡家庭关系,为老大营造释放情绪的空间,让其找到身份认同,这也是爱的序位。一旦恢复秩序,家庭便会走向和谐与幸福。

第6篇

蔡琴的事业是顺利的,但感情上却遭受过挫折,特别是那一次胸部长了肿瘤,曾给她带来了致命打击。是妹妹蔡菲让她从错综复杂、痛苦异常的往事中走了出来。每当人生旅途面临坎坷,蔡菲自创的“保健术”就使她“神奇脱险”……

“开心羹”疗伤

蔡琴与前夫相识于11年前的一次合作。那时身为导演的他选中蔡琴在电影《青梅竹马》中出演女主角,两人一见钟情。1985年,他们在台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可是十年光阴悄然逝去,这段倾尽蔡琴所有感情的婚姻,到头来却以对方一句“我有外遇”而结束,它对蔡琴的伤害可想而知。

作为姐姐经纪人的妹妹,蔡菲非常心疼姐姐,她理解姐姐当时的痛苦。在帮姐姐打理完繁杂的社交工作后,蔡菲经常进超市挑选姐姐爱吃的水果带回来。她还亲自下厨房忙碌,将水果洗干净,切成漂亮的花瓣形状端到姐姐的面前,每当此时,蔡琴虽没有心思去品尝,但望着身边那一脸汗水的妹妹,瞬间就会被亲情所感动,抑郁的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为了安抚她的情绪,蔡菲买来姐姐喜爱的兰花养在家里。兰花能颐养心境,使得静谧空灵的房间增添出生机。经过蔡菲一系列精心的照顾,姐姐蔡琴受伤的心灵一天天得到放松和休整。

1996年春节前夕,蔡菲特意邀请姐姐的七八位闺中好友前来家里做客,让大家尝尝她拿手的“开心羹”。这是由各色水果、配上陈皮等用文火“煲”成的靓汤,盛在一个精致的水晶汤盘里,色、香、味、营养及各种维生素俱全。当“开心羹”端上餐桌的一刹那,屋里的灯突然一下子熄灭了,红色的烛光漫漫升起,幽雅、恬静的气氛令蔡琴和客人们心旷神怡。

“亲爱的姐姐,要振作起来。”蔡菲首先说道。

“阿琴,你是我们中最美丽也是最坚强的,任何困难都不能把你打垮。”身旁温暖的声音此起彼伏,让蔡琴一下子哽咽起来。

“品尝一下为你烹制的羹,相信所有的烦恼顷刻间烟消云散。”蔡菲双手递过一只调羹。

“真的?我真的有那么坚强吗!”蔡琴的声音透着迟疑,尝了一口羹,顿觉细腻、柔滑的“开心羹”香甜味美,浑身清爽起来。客人们也对蔡菲的“开心羹”赞不绝口,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接着,蔡菲的好友陈淑桦神秘地笑着提议:“阿琴的优点一箩筐,不信我们大家一人写一张字条,读给你听。”

5分钟后,蔡菲把大家交到自己手里的字条统计了一下,一共201张。接着,红烛辉映下的客厅内,响起蔡菲饱含激情的声音:“第一张字条:勤奋;第二张字条:乐观;第三张字条:天赋极高……”蔡琴一下子泪流满面。

“以后每天早晨你都要拿出一张来念,纸条读完了,你就会好起来。”巨大的精神支柱,让蔡琴那颗支离破碎的心平静了下来……终于,蔡琴度过了自己人生生涯中最艰难的3年。

1998年夏季,在蔡菲的介绍下,蔡琴认识了当时舞台剧的著名导演陈帼导演,她的另一个天分很快被开发了出来。不久,蔡琴出演了她平生第一部舞台剧《天使不夜城》。该舞台剧荣获了当年“台湾年度戏剧大奖”三分之二的奖项,同时也验证了蔡琴在舞台表演方面的天赋。

得奖的那天,蔡琴发现妹妹抱了一只粉红色的枕头来到面前。“你拿这个做什么?”“嘿嘿,当然是送你的,喜欢吗!?”原来,蔡琴自从离婚后就出现了失眠的症状,如今得知姐姐获奖的喜讯,蔡菲猜想她一定又会彻夜不眠。

蔡菲心疼姐姐的身体,特地托一位朋友从日本悄悄买回了一个薰衣草芯的枕头,还特意选择了一个硕大的抱枕,准备给姐姐一个惊喜。果然,蔡琴异常喜欢这个礼物。那夜,怀抱着妹妹精心准备的礼物在亲情的裹挟中蔡琴睡得异常香甜……这之后的3年,蔡琴的事业在平稳中渐获高潮,蔡菲一颗高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滋养法”补神

2001年初,命运又一次严峻考验了蔡琴。她在一次演出后突然觉得胸闷,于是悄悄地告诉了妹妹。“等演出结束了,我就去联系最好的医生。”蔡菲对姐姐说。

次日上午,蔡琴被医生确诊为胸部长了肿瘤,而且是不规则形状。得知消息后蔡菲向家人封闭了消息,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起来。医生用了3个小时取出肿瘤,接着在等待化验结果的4天里,蔡琴的脾气变得焦灼烦躁,灵魂也经受了一次破天荒的洗礼。

那些天蔡琴一直在想,如果是癌该怎么办?妹妹看出了她的心思,一个劲儿劝姐姐放松,唱起了蔡琴的成名曲《恰似你的温柔》来宽慰她,还找来一些激励战胜病魔的世界名著给姐姐朗诵,一时间让蔡琴感慨万千,感激的泪水盈满了眼眶。

由于蔡琴马上要参加香港艺术节的演出,当时又正值彩排阶段,门票业已全都卖完,而蔡琴这边却在动手术。“万一检验出来是癌症的话,也要先把香港艺术节演完,不然我怎么向观众交代?”当蔡琴焦急万分地向妹妹通告决定时,却被电话那端的妹妹“臭骂”了一通:“工作上的事情就放心交给我来处理。你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早一天养好身体,早一天登台报答观众对你的深爱!”一番话令蔡琴清醒了许多。

事后,蔡琴对朋友感慨,觉得妹妹当时说的很对,毕竟一个好身体才是重登舞台的根本。那4天中蔡琴没有一点食欲,整日昏昏欲睡。当她在第5天清晨醒来的时候,看见妹妹拿着一个小录音机站在她的身边,温柔地看着她。随后她按下键,里面传出医生的声音:蔡小姐恭喜你,你的肿瘤是良性的。

“姐姐,你把事业当成了生命的全部,脑子里除了演出还是演出。今后,你应该学会放松自己,文学、亲情、大自然都可以滋养精神,这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妹妹还对蔡琴讲,生命最可贵,有了它才有一切,希望她以后要学会珍惜身体。

“菲菲,姐姐不知道怎么感谢你。姐姐愿你一辈子都平安快乐!”蔡琴抑制不住自己的哽咽。

太阳又一次光芒万丈地照在蔡琴的头上,她骨子里第一次在劫难之后深刻理解了生命的含义。出院后的日子,妹妹把蔡琴接到了自己的家里,让自己的孩子陪伴姐姐唱歌、跳舞,蔡琴知道妹妹是怕自己内敛的心太寂寞。也许有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随后,蔡琴的演艺事业再攀高峰,连续灌制了10多张歌碟并成功地在内地开了多场火爆的演唱会。

2004年12月31日,“银色月光”演唱会南京站在五台山体育馆上演。面对内地一拨高过一拨的热情观众,蔡琴不敢有一丝懈怠。她认真要求乐队、音响、舞美全部正装过一遍台,和正式演出一模一样。彩排时,在零下14度的气温里,蔡琴穿着单薄的紫色纱裙坚持唱完了最后一首歌,这时她才发现妹妹满脸都是泪水。原来体育馆的暖气坏了,妹妹心疼姐姐蔡琴,怕姐姐冻坏的她一直拿着件大衣候在一旁。可是她又知道蔡琴说一不二的脾气,所以只得就这样看着姐姐的嘴唇、手臂、脚踝在3个小时里一点点被冻得乌紫,内心充满了酸楚和无奈。的确,那天蔡琴穿了一双高跟凉鞋,待到结束时她竟然迈不动步子,原来双腿早已冻得失去了知觉。最后,还是妹妹把蔡琴抱回了酒店,并用热水袋给姐姐捂了一晚上。

保健伴成功

内地演唱会火爆的局面让从艺多年的蔡琴感到很欣慰,自己内心中最最热爱的“孩子”――演艺事业也给了她响亮而骄傲的回报,蔡琴非常知足。可是在蔡琴的心底,却一直觉得对不住妹妹……妹妹是蔡琴的经纪人也是她事业的好帮手。从1980年出道起,妹妹就伴在姐姐蔡琴的左右。那时蔡琴出外演出,都是妹妹帮她一手打理,联系演出事宜,查看场地,帮她化妆,甚至帮她拎厚重的裙摆。

记得,蔡琴每次坐飞机时,她都要喝下一瓶瓶的苏打水。原来,细心的妹妹做过一次实验,她在飞机座位边放上2只橘子,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下来橘子皮儿全都蔫掉了。“可见飞机上是异常干燥的,苏打水能很好补充皮肤的水分。”生活起居上,妹妹也是蔡琴一流的顾问。每次演出前,蔡琴只能吃一碗“白粥”,因为必须保证肠胃不能被冰冷油腻的食物侵袭。对于这碗支撑蔡琴体能的“白粥”,妹妹可是煞费苦心。经常她亲手熬制给蔡琴吃,妹妹用百合银耳煮的水给姐姐煲粥,使得“白粥”香甜无比。

蔡菲为了姐姐的事业牺牲了很多。从蔡琴当初的助理到曾经的秘书再到现在的大管家,岁月的沧桑和繁重的操劳在她脸上留下了无情的印记。许多人都说她看起来比蔡琴大,有一次,甚至一位远道的歌迷把她当成了蔡琴的阿姨。

在2004年初,蔡琴得知前夫杨德昌患重症的消息。虽然周围人刻意隐瞒,但妹妹还是告诉了蔡琴这个消息。虽然离婚这么久了,但妹妹善良的为人也影响了姐姐。经历了“肿瘤”风波后的蔡琴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她嘱咐好友和妹妹捎去了问候与花篮。相信这一切,对于病中的杨德昌是莫大的慰籍。

蔡琴的感情也一直是妹妹很牵挂的问题。她曾经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失婚的姐姐尽早快乐起来。走出阴霾后的日子里,妹妹一直托朋友帮助物色意中人,但是蔡琴却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现在她对妹妹的苦心着实感到内疚……20年里,蔡琴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妹妹,她的生活和事业会是什么样。妹妹就像蔡琴的“大内总管”,任何事都冲在前面为她抵挡。“她是我的妹妹,也是我的经纪人,更是我精神的全部支柱……妹妹为我精心准备的保健术成就了我的事业,她的勤奋令我终生感激。”蔡琴多次在媒体众多的记者面前留下热泪如是说。

第7篇

回家,是春节的召唤!无论远在天涯海角。回家看父母,

是亲情的牵系,是致命的孝道。

回家除了父母,还有谁?你血脉相通的兄弟妇妹!

7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人,已经没有了这个福分,

独生的他们不再有一奶同胞。而我们,拥有最后兄弟姐妹的人,

是否彼此牵挂,是否相互珍惜,是否用心经营我们的手足亲情?

这个春节,让我们去怀想这些最后的兄弟姐妹们。

人生路上,谁是陪伴我们最久的?

不是父母,也不是伴侣,更不是孩子,是最容易被

我们忽视的兄弟妇妹。

他们是我们儿时温暖的记忆、成长途中真实的里程碑,

是岁月侵染的记事簿、慢慢老去的生动证据……

拥抱你的兄弟姐妹!找回疏离的情意,升温血浓于水的亲情。

有一种爱 叫管束

哥哥:燕刚 油画家

妹妹:燕彦美 油画家

这对兄妹仅仅相差四岁,但是如果你熟悉他们的关系,你会觉得这个哥哥有种如友更如父的感觉。妹妹八岁的时候,哥哥就告诫她要珍惜一位数的年纪,十几岁,他给妹妹留的家庭作业是看《菜根谭》和《孙子兵法》。从曾经的叛逆到如今的信服,岁月让这对兄妹在爱里和解,在和解里懂得了爱。我的日记让哥哥很受伤

从小到大,哥哥像是我的另一个导师。我的学业,我的兴趣爱好,都在哥哥的指导下。哥哥性格内向、理性,喜欢思考,在很小时就确定了自己要以绘画为终生职业,不会在其他事情上浪费时间,他也不希望妹妹那样做。这让天性热情感性的我难以理解,我的兴趣爱好很多,分散精力也是必然的。爸爸去世后,哥哥对我的管束更加严恪,那时候,我只懂得抱怨他像父亲那样管束我,却忽略了他也像父亲那样爱我。

所以有很长时间,我不能了解哥哥的用心,也不想听他的劝导。―次我生病了,高烧40度庄院,哥哥整夜在耶里看护我。晚上蚊子多,他要不停地给我涂抹花露水驱蚊。看到疲倦的哥哥尽心尽力地照顾我,心里很难过也也很感动,理性的他如此表现温情的时候太少了!于是在日记里很幼稚地写了一句,“我终于看到哥哥身上的人味儿了”。谁知道日记后来被哥哥无意中看到,他为此纠结了很久,一方面在反省自己从小到大对妹妹的管束是不是过于严格,是不是该适度放手,另一方面,我想他也一定非常痛心,因为我的误解。其实对于妹妹的管束和不断付出,他只是希望我能明白,奋斗是我们一辈子要做的功课,除了自己奋斗,没有人能给你成功的保证。

曾经的幼稚,伤过哥哥的心。

长大后,会越发懂得哥哥的爱是多么的隐忍宽广。

春节,我们要好好聊聊明年的工作计划,因为畅快

的聊工作是我们兄妹的快乐时光。

为我而早夭的恋情

哥哥上大一那年,我来北京高考,那―年,哥哥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我身上。恰好那―年,哥哥和他们学校很优秀的一个女生恋爱了。有一晚,哥哥和女友在学校里散步,走了很久,他一直沉默着,当女友问他在想什么,他忽然很坚定地说:“我想,我在同一时间只能做一件事。”哥哥所说的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支持我迎接高考。为了这件事,哥哥竟然放弃了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哥哥说的时候已经一派风轻云淡,但是这件事一直埋在我心里,长大后,越发懂得哥哥的爱是多么的隐忍宽广。

这么多年,我从叛逆到理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他说看到妹妹现在比他都懂得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和人生,就觉得辛苦没有白费。

小时候过春节,别的小朋友都能尽情地玩,我的日程却被哥哥安排满了。―个寒假只有除夕能痛决地玩,大年初一初二走亲戚,初三这―天我就要回到写字台前学习了。即使是家里来了客人能把我从学习中“拯救”出来一会儿,哥哥也只准我玩一小会儿,就又把我赶回去学习了。现在,我已经完全理解了哥哥的用心。今年春节我提出要和哥哥趁着这难得的大段时间,好好聊聊明年的工作计划,研究下绘画新技法。现在,畅快地聊工作,成了我们兄妹的陕乐时光。春节不仅是我们阖家团圆的日子,更是我们兄妹共同成长进步的机会,哥哥曾经把我们的关系定义为“战友”,我想我现在完全理解了他的用心。

我是她的114,姓时我的120、119、110

姐姐:喻江 央视导演

妹妹:喻舟 飞鱼秀主持人

姐姐脸庞像妈妈,长脸,大眼睛,痴迷艺术和文字,爱说话,语速快,一般人跟不上她的思路。就连做了主持的妹妹在姐姐面前也回归缄默。喻舟脸庞像爸爸,皮肤细腻,爱笑,有南方女子的娇柔如何形容姐妹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姐姐喻江说,“妹妹是我心里最最最能依靠的,是我的120,119,110……在我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妹妹,而她会想办法在十分钟内赶到,她的存在给我很多很多的安全感。”而妹妹喻舟的回答是:“姐姐是我的114,有什么不懂都能问她!”

与妹妹,差点错过的尘缘

我出生时身子骨赢弱,小时候却有个南霸天的外号,不是因为厉害,而是因为几岁了还不长头发。我快5岁那年,爸爸妈妈想,以后他们不在身边,谁能像家人这样尽心照顾我呢?于是,本来身体也不是很好的妈妈咬了咬牙,赶在独生子女政策落实的最后卡口,生了妹妹喻舟。从这一点,我们姐妹真是不折不扣的最后的兄弟姐妹,差一点就没有这段尘缘了。

喻舟一出生就喜庆的一塌糊涂,胖乎乎的小粉团,笑起来眼睛都看不见了,谁看见都想捏一把,惟独除了我。我看着这个小孩,怎么都没感觉。只有一次,我好像忽然感到了妹妹的重要性。那时我家院子里有棵铁树,人们都说铁树开花有毒,吃了会没命。可是妹妹喻舟贪玩好奇,趁人不备吃了几口,正好被我看见。我心想这妹妹算是保不住了,心里很是难过,过了几天看她安然无恙,心里才踏实。又转念一想,哦,原来自己也是很在乎这个妹妹的。

“偏心眼儿”的爸妈

我们俩各自长大,我在学校一路过关斩将,无论学习成绩还是课余活动都是优秀的有一没二,也因为是第一个孩子,爸妈特别注意我的早教,上学前就打好了诗词歌赋和加减乘除的基础。到了妹妹喻舟那,爸妈明显放手了很多,也不使劲栽培了,可能是做了一遍父母,反而淡定了,但在妹妹的心里,肯定是有点不是滋味。长大的喻舟在学校里也是佼佼者,但是父母对她的星光也不那么看重了,有我这个姐姐的“优秀事迹”打底,二老都宠辱不凉了。喻舟后来笑说自己从很小就是好演员,在外是个积极分子,无论多能说能闹,回家还是会延续从小到大的沉默,躲在姐姐后面就对了。小时候,我就从没发现妹妹的聪明,长大了听妈妈念叨陈年旧事,才知道妹妹小时候学习优秀,初中是保送,大学时的优异发挥也不全是运气。到今天,妹妹能成为知名主持人,我也并不惊异,这么聪明,又肯用工,做姐姐的挺你到底!

遇到好男人,不如遇到好妹妹

因为年纪相差五岁,我们俩小时候并不亲密,要到成年后离开父母双双来北京求学,才算是真正有了机会好好相处?长大了的姐妹亲厚了很多,怎么说呢,很多兄弟姐妹都这样,幼时总觉得彼此是自己争夺父母关爱与物质享受的竞争者,所以内心都有 些微仇视,长大了,经历了世事,才明白兄弟姐妹的情分原来是上天丰饶的赠予,这一生,能拥有手足关系,它既有化入五伦的血浓于血,又有着朋友知己的相交扶持,是莫大的福分。现在父母对妹妹比较放心,对我反而不放心。我们俩现在是姐姐像妹妹,妹妹像姐姐!大多数时间,是她在照顾我。我妹每天早上有直播,但是多忙她都会记得准备了早餐给我。有一次,她已经起晚了,还是一溜小跑,把热水、水果、面包都放到我桌子上才出门。8点,我听到妹妹在直播间里以一串喘气开场:终于准时到了……心里很感动。你看,父母的睿智在二十余年后终于派上用场,一群亲戚朋友甚至一个足以托付终生的男人,都不及一个妹妹来的可靠,让爸妈放心。

母亲不在了,兄弟就是彼此支撑的家

哥哥:章森 设计师

弟弟:章健 设计师 策展人

我们真正体会到对方的重要性还在母亲过世后。兄弟的存在,对彼此就意味着家,是无声的承托,是不可取代的牵系。平时一南一北,但每年春节我们肯定一起过,他爱吃我做的菜,今年再做几道他没吃过的。

这对兄弟差别很大,一个像西洋大师的现代装置,色彩夸张,用笔奔放;一个像国学画法的写意山水,细腻含蓄。出生在艺术世家,很小时父母就出国生活,兄弟俩和外公外婆长大。溺爱女儿的外公显然更疼爱脸庞酷似妈妈的弟弟章健,而对于哥哥童森淡了很多。小时候,无论是谁做了错事,最后的责罚多半落在哥哥身上。从那时起,兄弟两个的性格就泾渭分明,哥哥内向含蓄,弟弟外向果断。

从杭州到纽约一路有你

回想童年,我们兄弟俩不乏温馨瞬间。男孩子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两人扭在一团的画面实在是家常便饭。记得那时两个人喜欢抓痒,会事先规定好,我给你抓十下,你给我抓十下。我总是老实的信守诺言,而弟弟则喜欢偷懒耍赖,每到该他抓痒时,他总是赖掉。少年时,我一度不愿意和陌生人打交道,甚至去商场买东西和售货员说话都会觉得不自在,就用糖果做奖励,让弟弟代劳。我们长到十几岁,被父母接到纽约团聚,异乡的生活给我们很大冲击,美国人崇尚劳动光荣,自给自足,美国孩子到了十几岁就要找机会去打工。于是我们也在海军基地做清洗旅行车的零工。满车铜钉子,繁复的金属装饰物,足足洗刷一整天赚了50美金,心满意足,算是资本主义给我们上的第一课。现在想来,也是兄弟俩快乐的少年记忆。

渐渐长大,我们都慢慢走上学习绘画之路,我弟弟很早就接触社会,也善于与人打交道,大学毕业后马上找到理想工作,经济独立。我更喜欢安静单纯的校园生活,读研后先后做过教书和画廊工作。各自为生活而忙,间中穿插女孩子、情感、事业、各种繁忙,兄弟之间联系比以前少了。但是那根血脉的细细红线究竟不能割舍,只不过男人之间的关心比较含蓄,不会像姐妹之间的依恋那么直接。

兄弟,就是永远的家

我们真正体会到对方的重要性还是在母亲过世后。2001年,在美国经历金融风暴后,弟弟童健觉得母亲年纪大了,决定随她回家乡常住。不久,母亲大病,我像是有心灵感应,某一天我觉得浑身别扭,说不出哪根筋不对劲,半夜四点,接到弟弟的越洋电话:“是时候你回来一趟了。”送走母亲,我忽然觉得既然弟弟已经回到国内,那自己留在异乡已无太大意义,这是成年后第一次,我们觉得兄弟的存在,对自己就意味着家。现在,我在北京经营自己的设计工作室,章健在上海忙设计,联系不多,但是心在一处,有着互相支撑的意义。男人之间,再怎样感情深厚也不会像姐妹那么亲热甜腻。两人作为同行,交换信息是常有的,遇到大的事情,兄弟肯定是第一个要商量的人,平时的情绪起伏可能会找女友或者哥们儿聊聊,这或许是兄弟不同于姐妹的地方。

可能是年纪大了,人成熟了,开始越来越懂得珍惜。现在我们对于对方来说就是家,是无声的一个承托,是不可取代的关系。平时一南一北,但每年春节我们肯定一起过,他爱吃我做的菜,今年再做几道他没吃过的吧。

两种活法 一样幸福

姐姐:水果 作家 妹妹:严伟

这对姐妹性格犹如围棋子般一黑一白,妹妹是纯白的简单女子,拥有平淡真实的快乐人生;而姐姐是浓烈的黑色女子,狠狠地爱,深刻地活,痛到极致也无怨无悔。曾经水果是一个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个传奇的女子,而现在妹妹的平淡生活让她看到,做一个平实的女子,拥有一个安稳的人生也很不错。

姐妹关系,有时像是一种宿命的参照,看到如此亲密的女子,却走上与你完全不同的人生,除了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她,祝福她,还能怎样?

我和她是黑与白

我和妹妹年龄相差两岁,生日相差一天,但性格迥异。我是理性内向的A型血,妹妹是快乐感性的O型血。小时候,我和妹妹最激烈的矛盾,是相互嫌对方的存在是多余。那个年代,一般家庭都是有两个孩子,而我家却有三个孩子,所以我总会悻悻地对妹妹说:“你是多出来的一个,你不是我们家的人,你是捡来的!”为此,妹妹气得用同样的方式回击我,两个小女孩常为此怄气。姐妹俩住在同一间屋子里,睡在同一张床上,却谁也不理谁。漫长的青春成长期,我和妹妹矛盾重重地纠缠在一起,仿佛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金星,水火不容。但也是女孩天性使然,姐妹俩从小就酷爱臭美,喜欢玩仙女下凡的角色游戏,经常偷偷地把妈妈的漂亮围巾披在身上当裙子穿,在家中翩翩起舞。

印象最深的一件有趣的事是与长发有关。很多年前,她也和我一样,留有一头齐腰的长发,我特别羡慕她会编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辫子,一天变换一个发型,而我只能是永远的披肩长发。后来,善变的妹妹把长发给剪了,剪完后特后悔。于是,她看着我的长发嫉妒得快要发疯,就用玩笑的口吻威胁我说,要趁我在夜里睡着之后,把我的长发剪成短发。吓得我连续几个晚上都不敢先她一步入睡。

成年后,妹妹恋爱成家,过着相夫教子家庭主妇的生活,而我追求事业,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写了十本书,在妹妹眼里,我是典型的工作狂。姐妹这种关系的美好在于既拥有闺密的亲密,又有着手足的默契,所以可以很腻很黏,可以放任,可以肆意。平时,姐妹俩最喜欢的是血拼购物回来,将买的所有衣服或者护肤品全部拿给对方挑选,我们总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就像小时候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对方吃,长大了也会买最好的东西送给对方,毫无保留。

非常闺蜜+非常知己=亲姐妹

生活中,妹妹给我的关照细致入微,每天一个电话问候,吃穿方面她都会帮我想到,甚至晚上还会做好饭菜等我去她家吃饭。人家说长姐如母,但是我在妹妹这却享受着孩子一样的疼爱,是另一种不可多得的福分。我和妹妹之间的关系她有过最精妙的比喻,笑称我们是内地版的大S和小S。在她看来,我和晚婚晚育的大S更相像,而她更像早婚早育的小S。大S给人的感觉是像仙女一样的女子,却终日只能用工作来武装自己。小S给人的感觉是大大咧咧嬉笑怒骂的叛逆女子,却早早地 结婚生女,享受有老公有孩子相伴的婚姻生活。妹妹懂得享受居家过日子的庸常生活,她烧一手好菜,懂得操持家,喜欢做家务活,把自己的小家收拾得井井有条。不像我,一回到家,除了关在屋子里看书看碟就是在电脑前上网写作。在她看来,我的生活过得相当无趣。

一路走来,我和妹妹的感情有时像朋友,有时像母女。妹妹的老公是我推荐的,她的孩子我也当成是自己的,我看见她从少女到主妇再到妈妈,自己也像经历了一遍那样的人生悲欢。妹妹是很实际的人,但是我比较浪漫,每年她的结婚纪念照都是我带着她去拍,包括大肚照,孩子生日,都是我策划拍摄然后带她去拍,再做了相册,送给她。

春节更是我们的狂欢时刻,妹妹是手机控,手机是她的玩具,我想再送给她一款当下最潮的手机作为过年礼物。平时送礼物成为我们的“闺密”方式,过年,最大的心愿是能抽时间和妹妹一起去香港购物。

姐妹间的感动融化在日复一日的点点滴滴中,那种温情像纽带,无论我们每个人做什么,也不管我们离的远近,都在心里把我们紧紧环绕和拥抱,这就是姐妹的情意无价。

姐妹情 温暖牌

姐姐:艾敬 著名歌手 画家

妹妹:艾红 艾丹

我们三个姐妹性格各不同,人生价值观也不同。可是我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很善良,这是爸爸从小就强调的事。他让我们要对别人好,不欠别人的情。所以我们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个人,都非常重感情,珍惜身边的幸福。

小时候,我们姐妹三人在沈阳市铁西区艳粉街,一棵大树下由我爸爸亲手盖的房子里度过了童年。我和大姐艾敬,二姐艾红差6-7岁。她们之间差―岁。我二娟主意正,性格独立刚强,就算犯了错误妈妈打她屁股,她都在那挺着不跑。艾敬从小就很有大姐样儿,而且在小学时,唱歌的天赋就已经很突出。现在,我们三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姐一如既往地继续她的音乐、艺术事业,延迟了要宝宝的计划,她是我们三姐妹中最有事业心的。二姐在留学日本期间找到了她的MrRight,就在日本安居下来,婚姻和谐幸福,小日子过得很滋润。

作为小妹,我却是三姐妹中最早要宝宝的。大姐经常说我很容易满足我的小幸福,也许是的。

第8篇

从不识“ABC”到哈佛硕士,

为理想弃高薪竞选“白宫实习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说当年您和您母亲赴美定居的旅程特别艰辛?

赵小兰(以下简称赵):那次可怕的旅程我至今记忆犹新。8岁那年,我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投奔先行到美国的父亲。我们以难民的身份乘坐一条破旧的货轮,在海上颠簸了一个多月才到达美国本土。在脏兮兮的货轮上,只有母亲一个成年妇女,还带着两个孩子,身边都是形形的男人,吵骂、斗殴的事情每天都有。更让人焦灼的是,我妹妹不合时宜地生病了。船上没有医生,妈妈每天抱着我妹妹流泪,我们只能乞求早一天到达美国。好在我妹妹命大,吃了随身带的药以后,硬撑了一周,病居然慢慢好了。可以说,一个多月的旅程,我们每天都是在煎熬中度过。直到货船驶进纽约港,我们才觉得安全了。见到父亲的那一刻,我母亲竟虚脱晕倒了。在船上,为了我们姐妹的安全,母亲每天提心吊胆,担惊受怕,见到亲人,她才完全放松下来。没想到这一放松竟失去了知觉。

记:旅程艰辛,新移民的生活更不轻松吧?

赵:在美国,华裔美国人这个概念似乎总意味着忙碌的生活。初到纽约,我们一家住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一居室里。全家除了已来美国三年的父亲,没有一个人会说英语。为了养家,父亲同时做三份工,还要帮助我们姐妹学英语。刚到美国,我只能选择开支比较小的公立学校读书。插班上三年级时,我一个英文单词都不会,无论老师讲什么,对我来说都像是在听天书。我只能把黑板上的所有内容抄下来,晚上回家由父亲把这些内容翻译成中文,我再学习。那时,我们家特别穷,我是姐妹中的老大,各方面都要带好头。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多少,我都会拿收据回家向母亲报账。后来,父亲的生意渐渐好转,家里的日子才好过了一些。即便家里富裕了,我也尽可能地不要家里的钱。上大学时,我向政府申请了贷款,然后利用暑假打工挣钱还贷款。

记:除了生活艰辛,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吧?

赵:是的。在这方面,曾有一个有趣的经历。美国每年10月31日都有一个传统,小朋友会把自己装扮成小精灵、小魔鬼,挨家挨户要糖果。我们到美国的时候是7月,三个月后的一天,我们正在家里学习,门铃突然响了。那时候,我们在当地根本不认识什么人,也没有什么朋友,所以我们很奇怪谁会摁响我们家的门铃。我打开门一看,一群小精灵嘴里念念有词,说“不给糖就捣蛋”。我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以为他们是强盗,要打劫,心里很害怕,就把糖果、面包还有其他食物都给了他们。了解到这个传统以后,第二年我们也装扮成小精灵,挨家挨户要糖果。结果我们成了那一片最有名的小捣蛋,要的糖果也最多。美国是一个宽容的社会,我们也学着通过多种方式,慢慢走出孤立的状态,逐渐了解当地的主流文化。

记:您聪明勤奋,投身金融领域后表现非常出色,为什么想到去做“白宫实习生”呢?

赵: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我父亲的公司实习了两年,对海上运输、保险及管理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后,觉得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就考取了哈佛大学商学院财政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后,我成了纽约一家知名银行的职员。当时我对美国联邦政府非常好奇,因为并不是所有亚裔美国人都有机会在美国联邦政府里工作。我了解到美国政府有一个“白宫实习生”计划,那是一个培养领袖人物的计划。这个计划始于1964年,美国总统每年从大量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自愿申请者中选出1~13名青年进入白宫工作一年,担任内阁成员的助手或总统高级顾问,并接受各种领导素质的培养。我认为这是加邦政府的一个好机会。1983年,我已经是一家商业银行的副总裁,总裁夫人得知我有参选“白宫实习生”的想法,就鼓励我大胆试一试。后来,在花旗银行总裁、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纽约圣诺望大学校长以及陈香梅女士等5位社会知名人士的共同推荐下,我参与了当年“白宫实习生”的竞选,并以高分从5.5万人中脱颖而出。后来,我辞去了银行高管职务,放弃了几十万美元的年薪,投身美国政坛。曾有朋友劝我:“亚裔能谋得一份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实属不易,你将一生的事业投入美国政坛显然是一种冒险,可要三思啊!”经过慎重思考,我还是选择了冒险。

步入政坛五年实现“三级跳”,

任劳工部长八年不辱使命

记:从您进入白宫起,五年内实现“三级跳”,最值得您骄傲的事情能分享一下吗?

赵:当时,我在里根总统的内阁当一名职位很低的职员。但这个职位给我提供了一个与内阁成员和其他政府高级官员共事的机会。我是女性,又是华裔,而且很年轻,这是我面对的三大障碍。我在内心不断鼓励自己:我来白宫最重要的是体验这个世界有多大,体验我从没见过的政府有多大,它每天都向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我一定要把握住机会。正是这一年,我的干练、自信、智慧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两年后,我重新进入白宫,在总统幕僚中做交通运输及贸易方面的工作。一次,里根总统在国会要做有关当前美国经济问题的演讲,我受命草拟演讲稿,我觉得这是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为了那篇演讲稿,我做了很多功课。结果那天里根总统的演讲获得了一致好评。不久,我就被总统任命为交通部海运署副署长,两年后又升任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直接对总统及国会负责。当时,海事委员会的5位委员中,其他4位不是海军中将,就是参议员转任,年纪都超过了60岁,我当年才35岁。其他几位资深同僚对我的能力表示怀疑,但我很快用事实征服了他们。

记:您人生最辉煌的一笔是担任了8年的美国劳工部长,当年布什总统为何选中了您?

赵:能进入布什总统的内阁,得益于老布什先生的举荐。老布什在位时,我曾接受他的任命,担任交通部副部长一职。他对我的能力以及敬业精神非常认可。布什总统宣誓就职后,劳工部长提名人选意外退出了,布什总统就邀请我出任劳工部长一职。我清楚这一职位对美国人民的重要性,深怕自己难以胜任,就再三婉拒了。2001年1月11日上午,老布什给我打来电话,劝说我接受劳工部长的提名。我说出内心的顾虑,老布什鼓励我说:“当初你在美国和平工作团当团长,不也没有经验吗?可你表现得比任何人都好。像美国联合慈善基金会那样的一池子污水你都能澄清,你的能力我比谁都清楚,我们对你有信心!”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不能再推辞了。下午,布什总统就宣读了对我的任命,并为我鼓掌。那天,整个美国都在为我鼓掌,美国亚裔社会给了我更加热烈的支持和拥护,让我有些受宠若惊。

记:美国是个多种族国家,劳工部主管全国劳工事务,各方利益平衡起来很费劲吧?

赵:作为劳工部长,我主管着数百亿美元的年度预算,管理着数千万的劳动工人,意味着我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在我任职期间,我领导的部门创造了一个历史,那就是劳工部50%的高级官员都是女性,这些女性所担任的都不是普通职员的职位,她们主要负责劳工部的执行部门,我以她们为荣。我还倡导了亚裔美国人入主美国主流社会的计划。我希望那些还处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人群,知道他们面临的机遇,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希望为他们取得成功铺平道路。我在任时,美国劳工部成为亚裔社区反歧视的坚强后盾,劳工部每年都向在职场中受到歧视的亚裔受害人提供几千万美元的财政帮助。从2006年开始,劳工部还在全美31家大公司成立“天花板监督小组”,为少数族裔特别是亚裔有才华之士扫清升迁障碍。在纽约、休斯敦、新泽西等移民聚集地区,劳工部的触角已深入到亚裔社区,帮助新移民了解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记:您在任期内出台了多部有影响的法规,还被布什总统誉为“危机管理能手”,能讲一下吗?

赵:在我第一个任期内,劳工部在《公平劳动标准法令》的指导下,更新了白领超时工作规定。这个规定让亿万低收入劳动者的加班劳动有了更好的保护措施。在我的主持下,劳工部还完成了多年对工会财政公开制度的完善,让普通劳动者更清楚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是如何花出去的。劳工部还对美国对公共基金培训劳动者技能的项目进行了改革,更好地服务了残疾人和失业人员。第二个任期内,在我和同仁们的努力下,布什总统签署了《养老金改革法案》,这个法案保护了4400万从私营企业那里获取养老金的劳动者的权益,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企业对雇员的养老计划承担更多的责任。除了制定法规外,我还处置过几次重大事件。泛美航空公司飞机被炸毁后,我迅速组织制订了多项善后和补救措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油轮触礁漏油后,我参与控制局面并展开污渍清理工作;旧金山大地震中,我有效主持并完成了修复公路的工作。我在任期内算是不辱使命,也让那些质疑我的人心服口服。

事业辉煌得益于良好家教,

40岁才找到人生最爱

记:据说老布什曾向您父母请教过育儿经,您的成功是否得益于良好的家教?

赵:我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很用心,他们的家教方式融合了中国的优秀传统和西方的先进管理方法。我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准则是“爱而不娇,严不守旧”。为了给我们姐妹六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晚饭后,我们家极少开电视,母亲陪我们一起读书,父亲则处理公务。每到星期天,我们家就会举行一次家庭会议,孩子说出自己新的想法、收获并提出计划。假期,父母总会安排一次全家旅游,行程中的一切事务都要我们自己负责。父母在教育我们爱学习的同时,还要求我们爱劳动。平时母亲经常教导我们:“家园,家园,这个园就是一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虽然家里有管家,但父母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和整理房间。闲暇时,还要承担家务琐事,每天上学前,都要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捞取水中的脏物。周末,我们要把院子里的杂草拔掉。我家门前的柏油路面,都是我们姐妹一点一点铺成的。

记:父母对您的影响还有哪些?

赵:我父亲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知识就是力量。我和妹妹在外花销不论大小,回家都要报账。但父母又明确规定:只要是学习上用的东西,绝对不能省。父母还非常支持我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的学业和各种兴趣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哈佛大学毕业后,我父亲本想让我进他的公司工作,将来接管他的事业。可我的志向不在于此,想到外面闯荡。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我。可以说,我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因为我家都是女孩,周围的人经常给我父母泼冷水,说我和我的妹妹们会让我的父母花掉一大笔嫁妆钱。所以,我和妹妹们长大后,总是将自己当女勇士看待,就像花木兰一样。我们姐妹六人有四个毕业于哈佛大学,另外两个读的也是名校,事业上都不逊于男人。

记:您天生丽质,又事业有成,为何40岁才结婚?现在的丈夫是怎样一个人?

赵:在婚姻方面,我努力在找一个中国男人,但是我位置太高了,让许多中国男人望而却步。我活跃在美国主流社会,政界、商界、文化界都有我的追求者,有的还拥有几千亩的私人庄园,每周都开着私人飞机来看我,可我总感觉不来电。我现在的丈夫麦康诺先生是一位国会议员,他有过一次婚姻。遇到我之后,他决定结束25年的单身生活。虽然他不富有,但他人格健全,跟他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

记:您家人接受麦康诺先生吗?当年你们的婚礼是中式还是西式的?

赵:当初,我对麦康诺说:“你要和我结婚,就必须当着我家人的面向我求婚!”他欣然同意了。那天,他去拜访我的家人,我父亲坐在桌子的一头,母亲坐在另一头,我和我的朋友坐在父亲旁边,其他姐妹也在场。麦康诺经历过无数大场面,按说对这样的阵势应该不会怯场,没想到那天他一直面红耳赤,几次欲言又止。我的姐妹们都替他着急。直到晚餐后,他才鼓足勇气开口向我父母提求婚的事。我俩在华盛顿国会山小教堂举行的婚礼,参加婚礼的只有双方家人。我父亲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总觉得我的终身大事不够隆重,很多亲友都没机会与新人见面。于是,婚后我们又在纽约市的希尔顿饭店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喜宴,有170多名来宾,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先生也来了。

第9篇

专家声音

给第一个孩子更多的拥抱和微笑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教――

想生二胎的父母能做的是,如何让孩子慢慢接受并一起期待弟弟妹妹的到来。并以各种行动让孩子知道:弟弟妹妹并不会分走父母的爱,反而会多一个新的家庭成员来陪他。当孩子意识到另一个孩子要出生时,可能会使他觉得没有安全感,必须花一点时间让他接受新宝宝的到来。比如,他可能会暗自担心父母和他玩的时间越来越少,可能不再那么爱他。这时就需要给第一个孩子更多的拥抱和微笑,告诉孩子父母还会非常爱他。

父母首先要和孩子沟通

重庆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梅其霞――

家里有两个孩子,早出生的那个孩子会有爱被夺走的焦虑。更令大孩子难受的是,弟弟或妹妹年幼时,父母关注的重心会转移,大孩子会因此产生失落感。所以,父母首先要和孩子沟通,了解他在想什么,告诉他为什么要再生一个孩子。最关键的是,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多一个弟妹,可以让他感受到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快乐。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有了弟弟妹妹,对他的爱也不会减少。

等孩子5岁左右,生二胎较合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宋曼德――

0到2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当孩子需要时,父母是否出现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孩子在2到4岁间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孩子的童年期是4到7岁,他们的求知欲更强,并开始了创造性思维,对周围的人和事满怀好奇心。所以,当大孩子年龄在童年期时,父母选择要第二个孩子更为明智。

网友声音

生二孩前需询问第一个孩子的意见

微信用户“扇子的夏天”――

大娃明明没有准备好容纳新家庭成员,又不具备宽松大度的气质,暂时也听不明白别人给他讲道理,家长还没有能力安抚他的不安,我觉得这事就挺乱了,更别提真到迎接新生儿的时候了。所以,在生二孩前征得第一个孩子的同意是十分必要的。但需要强调的是,父母生二胎完全没有对不起孩子的地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适应,需要通过沟通来缓和一些情绪。

让老大对孕育过程也持有积极的态度

新浪网友“爱吃橘子的小女孩”――

所谓征得同意的本质应该是得到第一个娃的理解和认同,而并不是把选择权和批准权交给他。不可否认的是,孩子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是父母的主要工作重点。所以生二胎的家长要让老大对孕育过程也持有积极的态度,觉得他在和妈妈一起做一件将会很有成果的事,而不要让他觉得妈妈一心只想着肚里的宝宝。

倾听孩子的意见

乐视TV视频网友帅帅――

首先当然必须倾听孩子的意见,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决定权在家长手中,孩子的意见并不具有“一票否决权”。如果父母有生二胎的计划,那就需要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有心理准备。沟通不是指“通知”孩子,而是通过聊天来了解孩子的看法。要让第一个孩子明白,你虽然不再是唯一,但是仍然不能被取代。

不要随意抨击孩子自私

新浪微博网友“倾听下雨声”――

当第一个孩子表示不希望二胎出生的时候,旁人往往强烈地抨击他,你怎么这么自私。殊不知这样的指责也是不负责任的。而一个称职的父母,绝对不是仅负担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要努力培养这个孩子面对世界的正确方法,将他培养成一个能够独立生存、积极看待世界的人。这其中,也包括培养如何友善地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

不要向孩子撒谎

第10篇

幸福家庭遭遇不幸

“奶奶,有好心人来看我们了……”当一行来到孙奉岩的家中时,她正在为躺在病床上的奶奶整理被褥。虽然孙奉岩熟练地干着一切,但显然非常吃力,而且她自始至终一直蹲着。

收拾完一切,孙奉岩说,自己是个残疾人。“已经整整20年了,8岁时在学校跳远,出了意外,一直没站起来……”

孙奉岩原本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奶奶都非常疼爱她。在她13岁那年,妹妹出生了,不久,父亲被检查出患有尿毒症,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1999年,孙父去世。2001年,母亲因患胃癌随父亲而去。孙奉岩和妹妹变成了孤儿,她们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10年替父还清债务

当孙奉岩整理父母遗物时,发现母亲记录了当年所借的债务,孙奉岩算了一下居然高达3万余元。“家里没有收入,但做人要讲诚信,当初大家是为了帮我们才借钱给我们,这钱一定要还……”手捧账本,孙奉岩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2002年,孙奉岩只有18岁,尽管身有残疾,但还是当起了这个家的小主人。“奶奶每月有爷爷单位发的抚恤金,我、妹妹、奶奶有低保,如果每个月从这里面省下点钱,积攒下来就可以还债了……”为此,孙奉岩特意定下了10年还清父亲债务的计划。

一年后,孙奉岩攒下了一笔钱,当她去还债时,对方不肯要。“这孩子说到做到,我一次次拒绝,她腿脚不方便,却一趟趟来家里送……”提起当年孙奉岩还债时的情形,一名村民仍记忆犹新。

10年来,孙奉岩省吃俭用,让她高兴的是,抚恤金提高了,妹妹有了每月600元的孤儿救助。如今10年期限已到,孙奉岩终于说到做到,将一笔笔债务还清。

感受大爱懂得感恩

“我无法站着走路,却读完了初中,是同学们帮助我……”

“债没还清时,没有人向我讨要,我还时,他们不要,我明白,这是他们心疼我……”

孙奉岩动情地对“慈善万里行”一行细数着这些年曾帮助过她们的好心人。

第11篇

我们渐渐长大,母亲却老了,清瘦慈祥的面庞皱纹密布,一头青丝变成了缕缕白发。

九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下乡回来抽空到了母亲家。一进小院,就看见母亲戴着老花镜正修补着毛衣,那还是前两年妹妹给她织的。听到脚步声,母亲边抽线边抬头,见是我便笑着说:“呦,大忙人,你还来呀?不要娘了,不要孩了,光要工作了!”瞬间,母亲不经意间的玩笑话,让我心头一颤,也成为我这些年来无法忘却的记忆。

母亲出生在贫穷农家,早年外祖父被抓壮丁音信杳无,外祖母带着母亲姊妹五个艰难度日。母亲年少时讨饭,年长一些拾柴割草,春种秋收,家里家外的活计都不在话下,是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的好姑娘。

十七岁,母亲嫁到了邻村的父亲家。当时,祖父参加抗战英勇牺牲,撇下二十九岁的祖母和父亲兄妹五个,生活艰难可想而知。母亲来后,祖母为了生计外出当保姆,把二叔、姑姑和两个不满十岁的孪生小叔都丢给了母亲。父亲不大会操持家,重担自然落在母亲肩上。长嫂如母,母亲无怨无悔,以她的真诚、善良和豁达,拉扯两个叔叔和姑姑长大成家;又相继养育我们姐弟四人,个个学有所成:有干部,有博士,家教之好颇受邻里称赞。更令人钦佩的是倾情赡养祖母,九十三岁老人家含笑辞世。她的言传身教令晚辈无比敬仰,令乡邻赞扬有加。

常听祖母讲,母亲坦荡无私,自立自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她顾这个,怜那个,自己饿得面黄肌瘦。母亲总是把分得的面食和淀粉留给老人、弟妹和孩子,自己用野菜、树皮充饥,一次,母亲为品尝野菜树皮是否有毒而险些丧命;挣工分的年代,她总拿头等工分;家里仅有的一点自留地也被她经营得高产高效,使我们总比别人家过得殷实。她节衣缩食勤纺织,使我们家人虽穿粗棉大布,但整洁不落人后:她虽大字不识,但学习政策响应号召,是个明白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母亲就带头实行了计划生育,并倾心培育我们姐弟四个读书求学。

令我终生无法释怀的是母亲那断成两截的耳朵。为了供我们上学并尽可能使生活好一些,母亲硬是在黄河筑坝工地和男人一样搬石头、打短工。一次在装车时因腰伤复发突然栽倒,车上的石头顿时滚落,把母亲的左耳砸断成两截。鲜血染红了石头,惊呆了现场的人。苏醒后的母亲没有掉泪,没有包扎,忍着巨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继续干活,直到数日后伤愈。后来弟弟给母亲买来昂贵的金耳环,母亲欣然接受却始终不提断耳之事。知道真相的我每每想起这事都难抑心头的震颤。

我们渐渐长大,母亲却老了,清瘦慈祥的面庞皱纹密布,一头青丝变成了缕缕白发。但她还是那样操劳,支持儿女们工作、生活。她为我们冬做棉、夏做单,说布鞋最养脚,说棉布最好穿。时不时做些时令小吃,东家送西家端。她常念叨着我最爱吃晚饭手擀面,妹妹最爱吃炸丸子,小弟最喜好荷包蛋……

我们烦忧时母亲当开心果,工作失意时母亲是发动机……正是母亲博大无私、真诚坦荡的品格激励着我们不懈追求。

做为子女,我们都应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应该在母亲不经意间失意时给予她些许慰藉,哪怕是只有一点点。

第12篇

把画廊做进装饰城

几年前“中国青年油画展”到重庆巡展,张莉正好刚到那家负责画展公关的广告公司做策划。短短十天的展期,数万人次的重庆市民争先恐后地掏钱买票涌入展场,这一参观量甚至已超过了画展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规模!

张莉当即意识到:大众高雅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没被意识到和开辟的商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使普通老百姓有了强烈的艺术审美需求,而这种需求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转年春天,张莉、张琪姐妹俩,开始全力筹备自己的画廊。

张莉、张琪多年打工的积蓄,加在一起不足50万元。从朋友口中得知,不要说国外画廊要数百万、上千万美元,就是国内画廊最密集的上海茂名路和陕西路上,普通的一间画廊也要近百万元的启动资金。

然而,灵感总在刹那间产生。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无意中提到报上刊登的当地中天装饰城正在开业招商,就顺便聊起了新家装修时应挂什么样的画。

一瞬间,张莉、张琪的脑海中好像闪电划过黑夜:装饰城!这不正是那些买了新房,正拼命想把家弄得更漂亮、更有档次的家庭一定要去的地方!我们的画廊原本就该开在装饰城里,而且租金也会大大的降低!

姐妹俩急赶至中天装饰城。三楼最偏僻的一个30多平米的角落,是惟一剩下的门面,她们毫不犹豫地交了定金。这间30多平米的店面,每平米50元、总计仅1千多元的月租,比起临街门面至少每平米300元、总计1万多元的月租,便宜多了。并且因招商竞争,中天装饰城还出台了“头3个月免租金”的优惠政策。

然后姐妹俩发现,画廊店面装修要出品位,其实也不用多花钱,关键是有心和有专业素养。在基础装修完工之后,帆布、彩布、牛皮纸等日常生活材料,在姐妹俩手里变成了视觉艺术的创作素材。一个星期后,一个高雅而简洁的店堂呈现在眼前。

装修好的锦瑟画廊正式开张。所有的店面定金、押金、装修及货品费用全部加起来,不足30万元。然而更重要的是,当时没有人想到去装饰城中开画廊,锦瑟画廊是在重庆装饰城里的第一家画廊,说不定在全国都是首开先河的。这无疑占据了巨大的市场先机。

艺术品如何占据市民墙壁

那天,装饰城也是新开业。装饰城投入的巨额宣传广告,吸引了买了新房的家庭,和装修公司的设计师,蜂拥而入。他们在嘈杂的卖瓷砖、浴盆、水管、油漆等装饰材料的小店间,突然发现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和一片艺术的静土,都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

而姐妹俩为她们准备的货品,更是充满了“与众不同”的信心。

顾客步入画廊,欣喜地发现,这里没有令人倒胃的“菜画”、“花画”,而是每个层次的人都会承认的高档艺术精品:栩栩如生、装裱精美、张张不同的世界著名油画作品,和色彩明亮清爽的现代装饰作品,以及恰当地点缀其中的古色古香的陶艺品和木刻作品……这里简直是一个大众高雅艺术的殿堂,而那些油画作品和装饰作品价格仅几百元,令人吃惊地只比那些低档的“菜画”、“花画”稍高一些。

姐妹俩告诉顾客:这些世界名作和现代精品,当然不可能是原作。但它们或是美院师生的临摹作品,或是达到写真意境的电脑喷绘作品,然后按照专业水准精心装裱。

原作做梦不敢渴求,眼前的仿制品却是如此形神俱备,很多顾客毫不犹豫地摸出钱包。有的也附带买走了一二百元但很有特色的陶艺品和木刻作品。

而姐妹俩刻意精心推出的那些现代装饰作品,既不前卫又不传统,同时就是既又前卫又有传统,让学过美术的装修公司设计师,找到了既能使客户满意又满足了自己审美取向的元素,他们自然会积极向客户推荐。

姐妹俩的进货渠道和方法,无疑在当时是一个天大的秘密。其实这不过是她们的专业眼光与俗杂商品世界的有机结合。

先说那些油画临摹作品。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姐妹俩,自然知晓在美院中,几乎每天都会有临摹世界著名油画作品的习作问世,姐妹俩所做的只是去挑选出其中的精品。画廊开业后不久,她们还聘请了一位特别有才华的研究生“学妹”,成为画廊的签约画家。

而大量的“画芯”,来自于闻名天下的杂货集散之地,重庆朝天门码头小商品批发市场。在一个生意清淡、毫不起眼的小角落,姐妹俩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电脑喷绘写真画。然后姐妹俩发现,朝天门还真有一家很小的画框装裱厂。

于是,姐妹俩凭借专业修养,从那些乱七八糟的电脑喷绘写真画中,精选出世界著名油画或现代装饰画等艺术精品作“画芯”。比如一幅适合家庭装饰用的约40×50厘米的,价格60元左右。然后她们告诉画框装裱厂,应该怎样装裱及配色这些画,所需费用每幅也是100元左右。

货品拿回来后,标价翻倍是艺术品市场的行规。但姐妹俩选择了最低点,150元成本的一幅画,她们标价300元,如打折下来仅250多元。

结果画廊开张第一天,就生意奇好,随后第一个月开始盈利,形成良性循环。

高品质和低价位并非悖论

但没过多久,姐妹俩意识到,要坚持画廊的“价格低、品质高”的大众高雅艺术精品的定位,原有的进货渠道中存在严重的隐患。

货品的成本太高、利润太薄,而最重要的是:朝天门那些人没有学过美术,进的货跟她们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随着销量增加,她们已难于从中精选。而一件有品位的家庭装饰画的关键就是“画芯”,如其色彩、图案、意境等艺术程度,及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和精美程度,甚至装裱的色彩搭配、线条样式及材质等,这些都应该由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来做。

如果再继续从朝天门进货,最后肯定要做死。每个人都可以到朝天门去批发,自己专业方面的优势就不能体现为竞争力。

她们决定必须在经营环节和规模上扩张,首先做到直接从厂家拿货。

通过与朝天门的批发商聊天,她们打探出这些“画芯”的生产厂家在广州、深圳、上海和香港。然后通过在那些地方学美术的朋友,一个传一个的帮忙打听,甚至有时她们就干脆先到广州、深圳的市场去寻找,终于找到了一批厂家。而第一次进货,她们一般都要亲自到厂里去一趟,与厂家相互了解需求,以后就通过电话、传真等联系发货。

如此一来,进货成本不但只有以前的一半,比如一幅40×50厘米只要30元左右,而且货品的品质得到了根本保证。

然后她们就开始筹划自己的画框加工厂。然而,竞争是永恒的。两年后,伴随着锦瑟画廊第一家分店开张,重庆大大小小的装饰城中,一夜之间就冒出了几十家画廊。那些画廊个个都好似锦瑟画廊的孪生姐妹:一样的经营风格,一样的货品,甚至有的就是直接到她们的加工厂里拿的货。

然而近2年下来,残酷竞争后的格局却是:在零售业务上,几十家画廊都没有打过锦瑟画廊,锦瑟画廊还趁势又开了4家分店,成为了有实力的以家庭装饰画、临摹油画、陶艺品为特色的知名综合性画廊。而在新兴的集团消费业务上,姐妹俩理智地在低端市场的混战中退让,把注意力集中到高端。姐妹俩靠什么赢取了竞争?

当别人一窝蜂地来摹仿和克隆她们的时候,现代营销手段的引入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成了她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她们首推了艺术品整套上门服务:打个电话,上门设计、配画、安装及售后等轻松搞掂。因而争取的客户,现在已占到了画廊零售额的一半。

小画廊如何做大品牌

张莉第一次参加北京艺术博览会时,结识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开始邀请吴冠中先生到重庆锦瑟画廊来开画展。吴冠中先生毕生追求“为人民而创作”,其油画作品在大众中已深入人心,被称为“人民的艺术家”。 经过精心筹备和运作,在重庆最高档的装饰城,得意装饰城里,锦瑟画廊的分店开业,同日举办“人民的艺术家――吴冠中油画展”。吴冠中先生亲临画展,一些知名文化人,及文化部的副部长,重庆市的副市长等名流高官,纷纷前来剪彩和致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