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疾病综述

医学疾病综述

时间:2023-06-06 09:3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疾病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疾病综述

第1篇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综述;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6)05-0697-02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合格医学生已经不局限于其临床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及写作能力培养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高等医学教育亦属于多元化,兴趣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包括:理论运用与实践,服务于患者和公众健康;转化临床新理论,服务于社会。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要从不同层面引导和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医学文献综述写作是把握全面专科知识、学习最新学科动态理想的方法,因此培养综述写作能力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2,3]。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生写作和实践技能水平进行探讨。

1医学生综述写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综述即针对特定专题的多个一次性文献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而总结的特定专题类的学术论文,具有回顾性、展望性、逻辑性、评价性以及综合性。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旨在培养本科生扎实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医学生。撰写医学综述既可作为科研设计指南,为本科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全局观,正确把握科研活动的方向。同时,针对某一专题撰写综述,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有助于巩固基本的科研和临床知识,扩展视野,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2,3]。

2相关问题为导向,科研小组为主体,导师引导的教育模式

2.1相关问题为导向,激发综述写作兴趣

高等医学教学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习兴趣,而关键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求知和培养兴趣。医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因而本科医学教材内容在某些程度上并不能全面反应各个专科行业的最新发展。因此,在具体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当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的各类问题。重视相应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导师针对具体问题提供1~2个关键词供学生检索,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综述形式回答问题。以教学实现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为综述写作实践提供素材,从而达到培养综述写作能力的目的。

2.2科研小组为单位,引导综述写作方向

本科医学学习阶段旨在将基础专业知识过渡到实际临床应用。整个学习过程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综述写作亦如此。例如在肿瘤章节教学中,针对遇见病因、病理、治疗等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综述写作小组,根据导师具体问题的检索信息,小组进行自主检索和阅读,提炼相关问题的信息,对比并且捕捉课本上暂无更新的重要行业动态、技术更新、治疗进展等信息,最终以综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对具体问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培养学生综述写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全面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

2.3导师培训为指导,尝试综述写作发表

在具体综述写作开始前,由论文写作经验丰富导师对学生写作进行培训,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检索方式、语句表达、排版格式等,对于有临床指导价值高的综述,指导完成文献修改,协助其投稿。以点带面,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记忆型和答疑型向思考型、创新型、总结型转变,在轻松的氛围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科研写作基础。综上方法,通过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科研小组为单位,导师引导其阅读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了学生视野,启发了其思维。在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组采用此方法在本科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先后成功指导不同专业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综述数篇。在当今生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各专科从疾病病因到诊断治疗等理论以及技术都在时刻更新,正确及时把握前沿医学信息和国内外动态是基础科研方向、临床治疗决策的必备条件。综述写作作为基本的科研能力,能够在锻炼科研思维的同时,掌握全面的专科信息,为基础科研和临床治疗服务。因此,从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开始推行综述写作培训,能够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输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波,赵婷,彭怡然.新时期医学生科研素质的现状调研及培养途径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24-26.

[2]张权,钟飚.浅谈本科生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写作〔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30(1):126-128.

第2篇

[摘 要]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华西医科大学吴滨等对《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这四种国内最主要的针灸杂志进行手检发现,近5年来,随着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组织专家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的宣传推广,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已明显提高,RCTs的比例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针灸治疗疗效较好的一些疑难病,如中风,有相当多的文章质量很高。一些科研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医学院校也开始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为系统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于1997年8月在华西医科大学开始筹建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于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中心正式批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成为世界上第13个中心。这也为循证医学知识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普及,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3篇

攻略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攻略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攻略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第4篇

黎族民间草药,是黎族人民在长期与各种疾病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宝贵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黎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无法记载有关医疗活动和用药知识,许多黎族医药知识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戴好富博士对海南特有的黎族药物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作了不懈的努力。8年多来,他们进行了深入的野外调查、图片拍摄和文献查找工作,并虚心请教了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省药学会的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多位黎族民间医生。在此同时,他还专门组织了省内外从事药学、植物分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深入黎村山寨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散于民间的黎族药用知识与资料的基础上,首次科学系统地从药名及其别名、植物来源、植物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功能、化学成分、药理和民间应用几方面对近600种黎族药用植物进行整理和综述,编写形成了《黎族药志》。书中每种药名旁均加注黎族杞方言的药名,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黎药品种的实物和内容。

《黎族药志》第一辑于2008年出版,收录了200种黎族药用植物,第二辑也已于2010年出版,两册共75万字,彩色铜版纸印刷,16开纸页面,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成为了海南第一本完整彩色图录的黎族药志典籍。

《黎族药志》第三册正在出版,将收录包括黎族民间常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等。

戴好富,男,197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热带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曾获“海南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和称号。

迄今为止,戴好富已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6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其中11项已获授权,3项实现产业化。先后获2011年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0年海口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黎药研究相关书籍

01.《海南民间验方草药》(1965年·油印本),由海南中医药研究出版,海南中医药研究所编。记录了许多医生使用过,或是民间使用过,证实是效果很好且一直流传下来的处方。

02.《黎族民间草药集锦》(内部发行·2004年),由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出版,刘明哲主持编辑。该书收集海南黎族300多种草药的黎族医药书籍,全书附有300多张照片,分治疗肝炎疾病类药、消化系统疾病类药、泌尿系统疾病类药、骨科疾病类药、风湿坐骨神经疾病类药、呼吸系统疾病类药和毒蛇咬伤疾病类药等共13类。

03.《海南药用植物现代研究》(公开发行·2006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戴好富、梅文莉主编。该书收录了117种近十年来研究热点的药用植物。该书从原植物及其分布、性味归经和用途、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质量标准或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整理和综述,可为药用植物研究领域相关科研、教学,及制药企业或新药研发、治疗标准研究等科技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04.《黎族医药》(公开发行·2008年),海南出版社,钟捷东著。该书从黎族概况、黎族医药的医学模式和发展概述、黎族传统文化与医学、黎族医学理论、黎医对植物药认识与利用、黎医治疗技术32种、黎族医学常用的植物药等六个方面阐述,对黎医诊断和黎药给药作了系统的梳理,是了解黎族医药文化、海南本地文化的重要工具。

第5篇

本刊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国家医学类核心期刊,名誉主编为著名神经病学专家饶明俐教授。本刊1984年3月创刊,现为单月刊,每期定价16.00元。本刊以刊载脑血管病为主,兼报道其它神经内外科的疾病及临床各科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发表的论文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能够反映本专业、学科较高水平。读者对象为以神经内外科、内科、儿科为主的临床医师及研究、进修生以及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欢迎广大作者、读者投入及订阅。 

主要栏目

论著与经验总结 

治疗通讯 

短篇与个案报告 

综述 

教学园地 

获奖情况

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 

第6篇

[关键词] 综述;火热证;溶菌酶;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36-04

Review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atiness and saliva's physiochemical indices

LIU Sijun1 HUANG Zhaosheng1 WU Qingguang1 HUANG Zhangjie1 WU Lirong1 YAN Wenli1 ZHANG Lunbo2 YANG Zheng2

1.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2.Colgate-Palmolive (China) Co.,Ltd., Guangzhou 510730, China

[Abstract] Reviewed heatines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ummarized the correlation of heatiness and salivary lysozyme and salivary immunoglobulin. Concluded and classified the TCM et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heatiness through searching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summarized the studies on the saliva's physiochemical indices possibly correlated to the heatiness in recent years. Secreted salivary immunoglobulin (S-IgA), and salivary lysozyme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heatiness. But it has not obtained the consistent agreement. It was valuable that revealed the essence of heatiness by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CM heatiness and the physiochemical indices of saliva,which provided reli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Review; Heat syndrome; Lysozyme; Immunoglobulin

火热证是机体外感六、内伤七情或气血痰湿阻滞导致阴气损伤,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出现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同时阴津的消耗增加而表现出以“燥,红,肿,热,痛”为主要特点的一系列火热症状群。这一概念早已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头脑,并且成千上万的患者深受这一病症的反复困扰,然而中医学理论对此概念并无专门解释,也没有公认的诊断标准。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对火热证及其与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唾液溶菌酶及唾液淀粉酶的相关性概述如下。

1 火热证

1.1 病因

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为此,祖国医学称这种“火”为“命门之火”。“命门”即肾脏,是人的先天之本,也是人的阴阳之本,乃水火之脏,故“命门之火”即肾火,是人体阳气之根本,也是生命的原动力。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但如果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引起机体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

从而导致机体产生“内火”(或称“内热”)[1],称之为“火热证”,习称“上火”。

1.2 主要临床表现

火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燥热,喜寒畏热;喜欢喝冷水,嘴角起泡,口苦口臭,口唇干裂,甚至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舌边红,少苔或无苔;面红发热,耳红耳鸣,眼结膜充血疼痛,牙龈红肿,牙痛牙龈出血;声音嘶哑,干咳少痰,痰黄黏稠;咽喉肿痛,鼻腔热气,或流鼻血;饮食减少,腹胀,呃逆泛酸;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腹痛,按压疼痛加剧,滋生痔疮;妇女瘙痒,白带增多,甚至带黄;心绪不宁,心烦失眠,烦躁说胡话,急躁易怒;脉数或滑或疾等。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发生;既可表现出全身症状,又可表现为局部症状。

上火病症在口腔系统疾病中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唇舌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舌尖糜烂疼痛、黏膜红肿、疼痛化脓、出血(包括咯血、声带出血、牙龈出血)等。

1.3 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常见的上火症候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心火亢盛证、肺热炽盛证、胃热炽盛证、肝火炽盛证,虚证为肾阴虚证等[2]。其症状分别表现为:

1.3.1 心火亢盛证 心烦失眠,面赤口渴,身热,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或见口舌赤烂疼痛,或兼见尿急、尿痛、尿频、灼热感,或见吐血、鼻出血,甚或狂躁说胡话,神识不清等。

1.3.2 肺热炽盛证 发热,口渴,咳嗽,气喘,鼻翼煽动,胸痛,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1.3.3 胃热炽盛证 胃脘灼热疼痛,按之加剧,渴喜冷饮,或容易饥饿、口渴,或见口臭, 或牙龈肿痛溃烂,牙龈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1.3.4 肝火炽盛证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舌干,急躁易怒,耳鸣如听见潮水,甚或突发耳聋,失眠或多梦,或两胁肋部灼热疼痛,或吐血、牙龈出血,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1.3.5 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停经,或见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手足及胸口烦热,有规则的夜间发热,出汗,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 火热证与唾液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2.1 火热证与唾液SIgA含量的联系

2.1.1 口腔系统疾病与SIgA含量变化的联系 火热证在口腔的表现相当普遍,患者常以口干、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出血或肿痛为主要症状,相当于西医的舍格伦综合征、复发性口疮(ROU)、牙龈炎、牙周炎、龋病、涎腺病等。口腔免疫防御体系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起着重要作用,它参予机体的局部免疫,被认为是机体抗感染、抗过敏的重要免疫屏障,研究结果显示SIgA可以凝集与结合口腔微生物,使病原微生物丧失活力及粘附能力,从而阻止微生物附着到口腔的组织表面;也可以改变细菌生长特性,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在补体和溶酶体共同存在下,可具有溶菌作用;它也能中和病毒,抑制病毒的复制[3]。

许多学者致力于SIgA的含量跟口腔疾病的关系研究,认为对其检测有助于了解口腔疾病的局部免疫变化。有学者研究发现ROU患者唾液的SIgA较正常人含量明显下降[4],顽固性口腔溃疡也呈现相同变化趋势[5],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唾液SIgA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6]。贺小宁等[7]研究发现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的唾液SIg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机体免疫机能平衡失调,可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局部免疫力降低,随时引起OLP的继发性感染。周辉等[8]则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HIV感染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和非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全唾液sIgA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IV感染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和非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全唾液sIgA含量较正常人明显下降(均为P

但是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牙周炎患者的唾液SIgA水平较正常人高[12],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牙周炎的活动性,SIgA含量随着牙周组织炎症和破坏加剧而增高[13]。导致报道不一致可能主要因为SIgA的免疫作用并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Rudney[14]早在80年代就提出唾液中任何一种物质均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应对各种抗菌物质的协同与拮抗作用进行研究。有研究[15]证明无龋组儿童唾液内确实存在抗菌蛋白的协同关系,而多龋组儿童唾液内可能存在某种生化平衡失调,导致龋齿易发。

2.1.2 咽喉症状与SIgA含量的联系 慢性咽炎多因反复急性咽炎发作,各种鼻病致张口呼吸和鼻涕后流刺激咽部黏膜,或受慢性扁桃体炎、龋齿等影响以及烟酒及有害粉尘、气体等不良刺激引起。火热证患者常有咽喉不适症状,如咽喉肿痛、咽痒、咳嗽、咳痰等表现,与西医的慢性咽炎相似。多次反复的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及长期不良因素的刺激,使口腔和咽部黏膜的淋巴组织、上皮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能维持正常的SIgA分泌量。而低水平的SIgA分泌状态又使咽部抵御细菌侵犯的能力下降,而更容易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进一步破坏黏膜免疫系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马俭[16]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慢性咽炎组和正常组的唾液SIgA发现慢性咽炎患者唾液SIg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提示其局部免疫功能较为低下,这既是长期反复感染的结果,也是容易再次感染的原因。

韩延柏等[17]通过监测8周赛艇训练,研究运动训练对唾液SIgA的影响,探讨运动、SIgA与上呼吸道感染间的关系,发现训练课后,唾液SIgA水平显著升高;长期训练的蓄积作用导致SIgA水平下降, 认为监测唾液SIgA水平可能预测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甚至研究发现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对唾液溶菌酶和SIgA的影响不同且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也有着不同的影响[18]。

2.1.3 唾液SIgA水平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变化 火热证常出现皮肤瘙痒,颜面粉刺、疔疮,头皮脱屑、头皮发际疖肿等,周桦等[19]研究发现50例荨麻疹、湿疹、异位性皮炎患者唾液中SIgA水平比正常人低,提示SIgA降低可能与这些变态反应过程是相关的。SIgA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机体产生SIgA能力不足或大量食入、吸入抗原消耗SIgA的结果。

2.1.4 火热证与SIgA的联系 火热证患者常口干表现严重,这一症状与口干综合征有相似之处。在口干综合征(SS)与SIgA的联系上,国内外均有报道,且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原发性SS(PSS)或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继发性SS(SSS)患者的唾液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0]。王松灵等[21]的研究表明SS组SIgA浓度显著升高,但其总量及单位时间内SIgA含量显著下降,提示口腔免疫力低下。认为SS组SIgA总量下降是由于涎腺受淋巴细胞浸润破坏,造成合成IgA的浆细胞数量减少所致,而浓度升高则与唾液总流率下降造成其成分浓缩有关。

2.2 火热证与唾液溶菌酶的联系

溶菌酶又称细胞壁溶解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ylglycan hydrolase),是一种无毒蛋白质,能选择性地分解微生物的细胞壁,形成溶菌现象。溶菌酶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唾液、泪液、鼻液及组织中,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同时也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金丹[22]采用酶联火箭电泳法测定无全身系统疾病的口腔溃疡患者的唾液溶菌酶水平,发现口腔溃疡患者发作期唾液溶菌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唾液溶菌酶活性下降与口腔溃疡的发病呈正相关。

方冬冬等[2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分析法(ELISA)测定40例口腔RAU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唾液中溶菌酶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RAU患者唾液中溶菌酶含量较健康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丁俊清[24]对59例复发性口疮患者,分别在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唾液溶菌酶活性检测,并以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查观察,发现复发性口疮患者之唾液溶菌酶活性较健康人显著降低,并且复发性口疮患者随着口疮的恢复,唾液溶菌酶活性升高。陈德珍[25]利用中医的证型出发,测定25例脾阴虚患者、20例肾阴虚患者及30例健康人组唾液溶菌酶及唾液流速,结果显示健康人组、脾阴虚组及肾阴虚组唾液流速分别逐次下降,且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位时间内唾液溶菌酶的含量,脾阴虚组、肾阴虚组均较健康人组低,且有显著性差异。

而也有研究[26]发现龋齿组、牙周炎组、牙周炎龋齿组以及口疮组的溶菌酶在正常组与各个口腔疾病组相比,都属正常值范围,P>0.05,无显著性差异。唾液中的SIgA在正常组含量较低,在口腔疾病组含量均普遍增高。王惠[27]研究发现牙周病患者唾液SIgA和溶菌酶含量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唾液溶菌酶与口腔常见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唾液溶菌酶水平越低,口腔感染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机率越高,牙菌斑和龋齿越容易发生。火热证病症范围较广,包括西医的口腔念珠菌感染、龋齿、牙周炎、口腔黏膜炎等疾病,作为机体的复杂性表现,唾液溶菌酶是否与火热证存在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3 讨论

唾液样品收集具有非侵袭性、检测方便等优点,容易得到患者的配合,因此越来越受研究者的关注。同时某些指标与疾病存在高相关性,如唾液淀粉酶已成为公认的脾气虚证诊断参考指标,樊爱英等[31]把唾液淀粉酶表型频率可作为法学亲权鉴定的重要标记系统之一,余燕呢等[32]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唾液淀粉酶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同时从以上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对唾液淀粉酶、SIgA以及溶菌酶等指标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这些指标来研究火热证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但是火热证作为中医的一个证型,是以一群症状同时出现为表现特征,代表了一些相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化,因此唾液的某些理化指标是否跟西医的某些类似症状的疾病具有必然相关性将有待进一步研究。火热证概括了一系列症状,虽然早为人们认识,但是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将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6.

[2]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3,147.

[3] 杨永清,陈汉平.SIgA的基础和临床应用进展[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3):176.

[4] 吴慧华,王燕秋. ROU患者唾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的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5):308.

[5] 李蓉,张鸿耀.顽固性口腔溃疡免疫状况探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6,10(4):245.

[6] 魏守刚,罗凤珍,张连弟,等.反复呼吸道感染儿血清VA和唾液SIgA状况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4,14(3):65.

[7] 贺小宁,保继荣,敏. 口腔扁平苔藓与免疫球蛋白关系的初步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5):274.

[8] 周辉,陈建钢. HIV感染伴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全唾液sIgA的改变[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100-102.

[9] 任平,马贤德,关洪全. 脾虚小鼠伴口腔白念珠菌感染唾液中sIgA含量改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190-192.

[10] 张素欣,尹克,段玉芹,等. SIgA、IL-6和树突状细胞在口腔癌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2013,5:257-260.

[11] 张易欣.牙龈感染患者唾液中SIgA、IgG含量的测定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16:97.

[12] 苟建重,张兰,黄瑞哲,等.牙周炎患者唾液SIgA和血清IgA变化的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1997,26(4):226.

[13] 吴慧华,王燕秋,李方和,等.唾液S1gA检测及其在部分口腔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0,6(4):210.

[14] Rudney JD,Smith QT.Relationships between levels of lysozyme lactoferrin, salivary peroxidase, and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in stimulated parotid saliva[J].Infect Immun,1985,49(3):469.

[15] 吴晓霞,刘淑杰,刘静明,等.儿童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过氧化物酶和龋病关系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18(3):199.

[16] 马俭.唾液SIgA含量与慢性咽炎关系初探[J].医学文选,1999,18 (5):720.

[17] 韩延柏,汪宏莉,刘宇.赛艇训练、上呼吸道感染与唾液中SIgA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5:61-63,75.

[18] 宁宏伟,张震.运动与唾液溶菌酶和SIgA的关系[J].辽宁体育科技,2012,4:33-34.

[19] 周桦,佟菊贞.唾液SIgA水平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变化[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3):140.

[20] Anderson LG,Commings NA,Asofsky R,et al.Salivary gland immunoglobulin and rheumatoid factor synthesis in Sjogren’s syndrome[J]. Am J Med,1972,53:546.

[21]王松灵,朱宣智,祝继斌,等.腮腺非肿瘤性疾病唾液免疫球蛋白及电解质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198.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2] 金丹.口腔溃疡患者唾液溶菌酶水平的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2:26-27.

[23] 方冬冬,杨全全.唾液溶菌酶与β-2微球蛋白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中表达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3,3:553-555.

[24] 丁俊清,王莉,杨碧玉,等.复发性口疮与唾液溶菌酶活性关系的探讨[J].口腔医学纵横,1991,4:216-218.

[25] 陈德珍,魏睦新,顾宇春,等. 脾、肾阴虚证病人唾液溶菌酶和唾液流速测定及分析[J].江苏中医,1996,11:42-43.

[26] 谢敦祥,耿发云.唾液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SIgA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1993,5:373.

[27] 王惠.唾液SIgA、溶菌酶含量与牙周病关系的探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4:401-402.

[28] 周菊芬,徐岩英,李晓新.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唾液溶菌酶水平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3,2:97-98,103.

[29] 石玉娥,李玉海,陆春勃,等.消化道癌患者唾液溶菌酶含量明显增高[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6,2:38.

[30] 张瑞,梅勇,代浩,等.934名小学生唾液溶菌酶正常参考值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6:1590-1591,1616.

[31] 樊爱英,郭景元.唾液淀粉酶表型和基因频率在法医上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5,12(2):109.

第7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Multiple Organ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主管单位:中国总医院

主办单位:中国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5403

国内刊号:11-4786/R

邮发代号:82-40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双月刊)创刊于2002年,是由中国总医院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本刊已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自2004年起(用刊为2003年)收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第8篇

关键词 透明质酸 运动医学 骨关节炎 冻结肩 肩袖损伤

中图分类号:R977.6; R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5-0012-05

Application of hyaluronic acid in sports medicine

SHANG Xi-liang?, CHEN Shi-yi, LI Yun-xia??

(Hua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Hyaluronic acid (HA) is a unique linear mucopolysaccharide which is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of human tissues and has strong hydrophilicity and high viscoelasticity. HA is the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 of synovial fluid, secreted by synovial cells, fibroblasts and chondrocytes, which play its essential role for protecting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Currently, HA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ports medicine,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In addition, the efficacy of HA has been recently demonstr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joint sprains, frozen shoulder, rotator cuff lesion, etc. Aim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A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sports medicine.

KEY WORDS hyaluronic acid; sports medicine; osteoarthritis; frozen shoulder; rotator cuff lesion

关节滑液是维持关节功能的基本物质。当关节处于慢运动(如正常行走)状态时,它主要起着剂的作用,以减少组织间的摩擦;当关节处于快运动(如跑步)状态时,它主要起着弹性减震器的作用,以缓冲应力对关节的撞击、保护软骨。关节滑液还具有向关节软骨提供营养和传递细胞信号的作用。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是关节滑液的主要成分,由滑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分泌,具有调节蛋白质表达、协助水和电解质扩散和转运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生理功能,在保护关节软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目前,H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等领域。本文就HA的理化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情况等作一综述。

1 理化特性

HA是一种独特的线性黏多糖,由N-乙酞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交联而成,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如玻璃体、关节滑液和软骨等)中,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和高度的黏弹性。HA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内源性HA由人体分泌,分子量约为(4~10)×106 Da,在关节滑液中的浓度约为3.5 g/L;外源性HA即外来补充的HA,包括低分子量[(0.5~1.5)×106 Da]和高分子量[(6~7)×106 Da]HA。当内源性HA生成和代谢异常、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时,可补充外源性HA。不同分子量的HA在关节腔内的半衰期不同,一般随分子量增高而半衰期延长,但大多数HA注射液的半衰期不超过1 d。注入关节腔内的HA 2 h内即可渗入滑膜、韧带和相邻肌肉中,6 h内可进入软骨,72 h后在关节腔内的残留量仅为给药量的10%。

第9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Medical Forum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河南医学情报研究所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3422

国内刊号:11-5479/R

邮发代号:36-1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医药论坛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科技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半月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主要栏目

设有:特稿、论著、公共卫生、医学研究、药物与临床、特种医学、综述等栏目。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服务。

第10篇

英文名称: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9688

国内刊号:44-1436/R

邮发代号:46-20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终生制主任冯建章教授担任主编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本心血管疾病专业性学术刊物。

主要报道国内外及我省有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医疗、科研成果,介绍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知识,及时反映国内外医学科学的新动向、新进展,加强与国内外的医学科技传播与交流;杂志全面报道有关国内各地医院及科研机构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11篇

引言:临床实习是从一个医学生向着医生角色的转换的重要阶段,是学习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医德医风,增长见识的关键时刻,是将书本知识转变为临床技能的桥梁时刻,如果转换的好,你可以节省时间,你可以飞速进步,迅速朝着医学发展的方向前进。

具体方法如下。

1.1勤思考,勤动手,是最重要的方法,临床实习中,你会突然感觉每个病都不像说本说的那么典型,刚一接触,感觉哪个病都有一点像,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到底是哪个病引发的,有哪些临床症状,图书馆就是我们查找疾病的重要方法。

1.2勤跑腿,多笑容,是一个好的医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因为刚接触临床,那些工作的医生就是我们的前辈,大家都知道医学有的时候就是一个经验学,所以勤跑腿,多问问题,可以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能向临床医生学到临床经验。所以,尽可能的多问。大家都知道去医院里面,大多都是有疾病的人,所以他们的心情很糟糕,所以,我们临床医生要有个笑脸来迎接,他们认为我们医生是站在他们病人的角度,替他们思考问题,对他们表示关心。他们会认真听取医生的见解。这样也有利于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推进。

1.3持教学查房 教学查房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科室

人员紧张、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教学往往会成为医务人员的额外负担。然而如何将临床工作与教学查房有机结合,做到教与学互相长进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科室坚持每周一次以上教学大查房,科主任或带教老师结合心血管系统的典型病例或某个问题、某种疾病、某种现象深入浅出地讲理论,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结合对心电图、冠脉造影、CT片、x片等的分析,对该疾病的鉴别诊断、诊断及最新的诊疗进展展开讨论。查房时师生互动,认真听取病例汇报、详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查看实验室及医技科室的检查结果,提出诊疗意见。如果发现有疑问,指出疑点所在,还要观察或进行哪些检查以确定诊断或观察治疗效果。一个心血管病人往往

合并多种疾病,必要时请其它科室会诊共同讨论。教学查房时采取讲解与启发式提问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从而达到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对某些疾病系统了解,某些疾病基本掌握[1]。

1.4临床与患者沟通,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各项临床技能,更多的是直接与患者进行接触。与患者打交道,在如今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大环境下,特别是新生儿科,妇产科,医患关系更是相对复杂,医学生能否处理好医患关系,化解医患矛盾,已成为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1.5医德医风是一个好医生,成名的大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而临床实习正是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阶段。通过实习阶段与病人的接触,带教老师会讲一些,典型的,有趣的的案例作为模本,增加我们的记忆,从而培养我们一个负责人与认真的工作态度,当今社会,医患关系这么不信任,有可能因为一些个别的医生存在的不好的思想。而加重医患关系的不信任。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身观,世界观。懂得拒绝,洁身自好。这才是一个好医生的所具备的品质。

综述与展望:大家现在已经清晰的看到,一个临床医学生向医生转换的过程,以及在其中遇到的问题,也使我们更加的理解了一个实习生的艰辛与不易。每天不但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接触病人,还要与患者家属,医生,带教老师。还要用微笑面对一切。这就要求社会上对实习生有个正确的对待。使他们尽快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壮大贡献他们的力量。

第12篇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综述;研究

从神经解剖学角度分析,脑小血管病(CSVD)主要是指细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等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性卒中或缺血性卒中。近些年来,大量文献纷纷指出中风、情感障碍、认知障碍等均与CSVD有直接关系,而总结分析CSVD,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1 CSVD的分类

脑小动脉主要来源于供应脑深部组织的深穿支和蛛网膜下腔软脑膜分支,这两套血管分别负责大脑深部髓质和脑皮质,其与颅内大血管相比不同的是,当前影像技术无法在活体组织中查看到颅内小血管。因CSVD可导致血管壁出现损伤,致使血浆蛋白溢出对脑室周围造成污染,导致血脑屏障障碍,使大脑表现出WML(脑白质疏松)、LI(腔隙性脑梗死)和CMB(脑微出血)等病理学变化。根据欧洲专家研究CSVD的结果,CSVD可分为6种,分别为:①小动脉硬化性;②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如CADASIL、Fabry等;④炎症和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如干燥综合征等;⑤静脉胶原性疾病;⑥其他种类的小血管病,如放疗后脑病等[1]。

2 CSVD发病机制研究

2.1缺血假说 软脑膜动脉的长穿支动脉起源于蛛网膜血管,并从大脑表面垂直穿过皮质,沿着有髓纤维进入白质,在供应脑白质时呈直角形态分布,在脑室周围的深部白质,即脑室壁周围3~10mm范围内,恰好处于动脉供血的分水岭区;因此,当发生大脑缺血/低灌注时,该区域极易发生缺血性改变[2]。脑血管的解剖研究支持缺血机制假说,脑白质易受到低灌注的影响,脑小血管的胶原蛋白或其他可引起血管壁增厚的物质沉积致血管狭窄闭塞,而脑组织缺血后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CSVD 变[3]。

2.2炎性机制 脑缺血后可继发炎性机制的损害。脑缺血后缺血灶内及其周围存在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该炎性反应机制是一个级联放大过程,可以加重神经损害[4];但也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损害的保护机制。在脑缺血再灌注时,局部内皮细胞和神经元等被激活,并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这两种关键炎性因子 触发炎症反应,与其他细胞因子、炎性代谢产物一起促使白细胞迁移至组织损伤区,从而导致血管再闭塞,引发"无再流"现象[5]。

3 CSVD的治疗

3.1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CSVD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该方法治疗被证明有效,其在治疗发病3h的患者效果显著,而最新数据表明,通过将溶栓治疗时间窗延长到4.5h,患者获益更多[6]。然而,根据近些年研究表明,治疗CSVD缺血性卒中易发生出血转化,有报道显示在治疗中重度脑白质疏松(LA)患者时,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几率达到了10.5%,通过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LA是溶栓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2.9(P=0.03)[7]。

3.2其他治疗 目前,临床CSVD卒中急性期后治疗试验主要有加拿大的噻氯匹啶研究试验、阿司匹林联合安慰剂与双嘧达莫随机对照试验(AICLA)以及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0d内采用阿司匹林早期预防的效果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显示,CSVD所引起的亚组人群中,这些结果没能证实,采用单药治疗效果比联合用药效果更佳[8]。但在一项3020例患者参与的多中心、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新近出现的有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前者未能降低卒中的再发风险,而两者出血转化的HR为 1.97;(95% CI,1.41 to 2.71;P

CSVD是常见的疾病,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他多种危险因素影响,CSVD发病率也随之提高,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演变多样,目前临床工作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该类疾病认识,故对该类疾病的机制、预防及治疗的研究仍是当前神经科学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 Pantoni L.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from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rapeutic challenges[J].Lancet Neurol,2010,9(7):689-701.

[2]付建辉,赵辉. 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5(5):355-360.

[3]Brown WR,Thore CR.Review:Cerebral microvascular pathology in aging and neurodegeneration[J].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2011,7:56-74.

[4]蒋玉萌,杨子超.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8):1180-1182.

[5]王玉梅,商亚珍.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3):320-322.

[6]Hacke W,Kaste M.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3to4. 5 hour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2008,359(13):1317-1329.

[7]Neumann-HaefelinT,HoeligS.Leukoaraiosisisa risk factor for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for acute stroke[J].Stroke,2006,37(10):2463-2466.

[8]CAST(ChineseAcuteStrokeTrial)CollaborativeGroupCAST: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aspirin usein20000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J].Lancet,1997,349(9066):16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