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北京亮起来了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用心看
用心看,就是指同学们应该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养成一种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训练。
1.观察自然景观
同学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要留意房前屋后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晨曦中,观察一下树木花草的各种姿态,静静地倾听花开的声音;阳光下,飞过一只美丽的蜻蜓,吸引了你的目光,悄悄跟过去,仔细地看一看那对透明的大翅膀……久而久之,大家就会了解大自然蕴藏的秘密,生活中可以拿来与别人分享的话题越来越多。
2.留心校园变化
只要留心观察,同学们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校园生活已跟大家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一提起校园,同学们就会感到格外的熟悉和亲切,因为大家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那么,怎样用自己敏锐的心把校园的美景描绘出来呢?一个二年级的同学在描绘“秋天的校园”时这样说——
秋天的校园仍旧光彩照人,树依旧是那么绿;花儿好像不知道深秋已经来了,依旧竞相开放,用它那芳香吸引着一只只蜜蜂;蝴蝶依旧在校园里翩翩起舞,用它那美丽的身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在指导观察时,教师要让同学们明白: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
二、大胆说
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口语交际情境,配以多种形式的口语训练,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下一步的写话打下基础。
1.依据文本说
教科书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极好材料。例如:在教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然后简单解释一下,之后再完整、连贯地进行口语训练:“我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早晨,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上课时我们要专心听讲”“下课后,我和大家一起玩”。在教学汉语拼音“ɑ、o、e”时,可以这样训练:“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小女孩在做什么”“花公鸡在干什么”……要求学生一句一句地说,让人听懂,做到言之有序。
随着学生词汇的增加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可适当提升难度。如一年级下学期,在学习了《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老师这儿有三个词语——北京、天安门、故宫,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看看谁说得最好。”这样一来,学生兴趣倍增,都想在大伙儿面前露一手。有的说“我爱北京天安门”;有的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的说“北京有美丽的故宫”;还有的说“我和爸爸去过北京”……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形式多样的“说”,学生巩固了生字词,培养了说话的能力。
2.借助课件说
低年级的学生天生好动,喜欢那些会动的、新鲜的事物,而我们课文里的插图或口语交际画面的景物、人物虽然鲜艳夺目,但都是静止的。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事先做好课件,让画面动起来,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人文性很强,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要与作者同呼吸就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触及心灵,与文本对话。例如一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三个儿子》一文中,有以下三句话“一位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还有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三句是母亲介绍自己儿子的语言描写,教师请了5名学生进行多次朗读练习,要求是读得像这三位妈妈说的话,但学生只为通顺而读,没能触及自己的心灵,不能体会到文中母亲“自豪、喜悦、夸耀”的心情,读得不像三位妈妈说的话。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而是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妈妈,回想自己何时受过父母的表扬,当时自己与父母的心情如何?学生连珠炮似的说出父母当时的心情是:自豪、惊喜、兴奋、夸耀、期盼……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三位母亲的内心,走进了文本。教师恰当地运用了学生日常的情感体验积累达到了本节课阅读教学的目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文章的内容学生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或学生的感情一触即发却缺乏助燃器时,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如播放音乐、制作精美的电脑课件,都会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融入文本,受到美的熏陶和文本的启迪。例如,在执教二年级《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教师搜集了许多有关北京夜景的精美课件,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综合感受,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美的感染力。教师播放了两遍课件,第一遍播放,学生发出一片“哇……”的赞叹声,他们是在将语言文字的抽象美与北京的实在美在思维意识中相结合;当教师播放第二遍课件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则不自觉地出声地用文本中的词语“华灯高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来描述北京的夜景。这样既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又积累了词汇,完成了本节课理解、内化、积累与表达的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拓展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知识有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做好课内外的知识拓展,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难忘的启蒙》一文中,由于教师没能及时提供也没让学生搜集作者当时所处“日军侵略”时代的写作背景,学生对文章中“先生”的形象理解出现偏差,不能理解先生的“严”与“宽”;在自读感悟这一环节他们认为先生用戒尺打学生是“体罚”现象,打学生是错误的,先生抵制上日语课也是错误的,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如此地理解文本显然违背了作者和编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拓展,帮助学生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在某些语文课中尤显重要。
四、找准重点词语和语句
教师要教给学生挖掘词语的方法,要少而精,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或句子”。例如,四年级《尊严》一文中,就要挖掘三个表述动作的词:“当镇长杰可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句话中的“仰”字;“‘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的“站”字;“‘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的“蹲”字,三个看似简单的动词,却把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年轻人由于饥饿难耐,无力而坐或躺,所以“仰”头;又为了尊严而“站”;杰克逊大叔为赞赏年轻人的尊严而“蹲”。这时,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挖掘,阅读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五、注重“落笔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落到实处,就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注重“落笔式”教学。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但让他们落笔写下来,往往会错字连篇,语句既不完整也不通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用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和词。这小小的一笔实际就是学生思考与质疑的开始。由画生字到画生词,由画生词到画好词,由画好词到画好句,由画好句到画好段,到质疑再到批注,这本身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课堂亦需动静结合,特别是小学高年级,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留下思考、质疑、批注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真正走进文本,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词语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语文味”,站稳“基础性”,让词语教学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笔者认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抓住“词眼”进行教学,让关键词语如一条根,深深扎进课文的泥土里,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词语组块,有章可循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课文生字、词语、词组之间的规律,对词语进行组块教学,使学生借助各种“思维组块”,形成系统的、有内在整合力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激发童真童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荷叶圆圆》时,老师出示组成块的词语串:
眼睛翅膀
亮晶晶的眼睛透明的翅膀
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展开透明的翅膀
如果能把组块的词语群,放入精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饶有兴趣地和生字、词语见面,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目标明确、富有感染力的有效情境。因为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鲜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遵循字理,经历体验
低年级学生掌握词语的心理加工过程,更近于原型加工的方式。学生常常是通过成人指出的最好例子,或从原型中学习真实世界的概念,所以,从低年级学生对词的心理加工的真实过程来看,使用原型进行加工,明显要优于词语之间抽象的比较分析。在经历体验中感悟词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机锁定词语目标,前后联系悟得词义,这是遵循字理,经历体验,有效理解词语的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汉字的字理,适当地采用字理析词的新方法,如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执教人教版第四册《雷雨》中就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教师出示“垂”字。
师:“垂”怎么写,一起跟老师来写笔画。哪一横写得最长?
学生们一丝不苟地跟着黄老师学写“垂”字。
师:看老师板画“画一棵坠着两颗果子的果树图”。看看像什么?
生:像禾苗、果树……
师:树上什么掉下来了?(果子)果子垂在树上,有什么牵住了它?(小柄)
师:课文里指什么往下垂呢?(蜘蛛)
播放“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课件:为什么不说是落下来,掉下来呢?是什么牵住了它
(丝)课件演示,如果没有这根丝牵住,那就叫――(落)。
黄老师教学“垂”字不仅仅教学生怎么写,还形象地描述了“垂”字的字理,让学生对“垂”字印象更加深刻。同时通过看“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课件,学生形象地区分了什么是“垂”,什么是“落”。
字理析词是根据词语中汉字的偏旁部件组构原理寻索词义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新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字理析词理解词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中之义,这种教法形象生动,趣味性强,诠释到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所包蕴的深刻含义。
三、随机盘点,有序积淀
在词语积累过程中,如果简单地采用读一读、写一写的形式,学生虽有积累,却是静态的“消极词语”,对语言的发展功效不大。但如果改为形式多样的有机的“词语盘点”,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积累的内驱力,真正使学生习得的大量词汇内化为积极语言,帮助学生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等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有序积累的能力。如人教版第一册《雨点儿》中“云彩”一词的教学就是个好例子。
师:(出示)云彩
生读:云彩(注意轻声)
师:请对比读,云彩――彩云(配图片)。
学生对比读。
师:对比读后,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把“云彩”这个词的两个字调换位置就变成了“彩云”。
(出示云彩的图片和彩云的图片,看图体会词义的变化)
师:相同的两个字变换位置,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扩充词语(出示图片对比):牙刷――刷牙;雪白――白雪;牛奶――奶牛。
上述片断,抓住“云彩”一词在结构上的特殊形式,进行了有关词语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适度地进行了词素互换训练,“云彩――彩云”,通过对比读,学生发现把“云彩”这个词的两个字调换位置就变成了“彩云”。再出示云彩和彩云的图片对比,学生通过直观看图感受到了相同的两个字变换位置,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向生活中拓展,列举出生活中许多具有这种特点的词语,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汉字的奥妙和趣味性,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汉字文化。关于“词素互换”的训练,二年级语文教材有专门的安排,但是在这里借“云彩”一词的学习进行知识的拓展,体现把握教材从纵观整体,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出发,为知识的后续衔接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分层深入,螺旋上升
应用,才能激活学生字词库存中的储备,打通词语和语境的路径。词语的掌握是习得性的,它需要在不断的反复、重现中才能巩固并被充分掌握。而教师选择和呈现的巩固性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开放性和挑战性将影响学生对所学字词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例如人教版第四册《北京亮起来了》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词语:华灯高照、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焕然一新、银光闪闪。
师:谁有火眼金睛,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词语大多数都和灯光有关。
生:有三个词语中有个“光”字。
师:是呀,这些词语中要么有光字,要么有火字旁,都表示亮的意思。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神奇,古时候有了火就亮了,而现代有了灯光就亮了。
关键词:小班化;语文教学;因材施教;优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95-01
所谓“小班化教学”,是指一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是指在缩小班级规模压缩班级学生名额后,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双主体”式的教学活动方式。它是与当前传统的大班式(班级人数四五十人甚至六七十人)教学相对而言的。如何发挥小班优势,更好地搞好语文教学?我边教学边摸索,努力发挥小班化的优势,寻求适应小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真正使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得到发挥。
一、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班级学生数量少,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小班化教学使每个孩子拥有更加均等的教育机会。提高了学生个体受到关注的程度,个性得到更加主动的锻炼,再加上教师全力营造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为此,我认为小班化的语文教学要走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之路,当然这条路一定要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之上。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识字教学是主要内容,这种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课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是极为不好的。针对小班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探索师生合作的教法,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精神。教材、教学方法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小班中的孩子理解能力强、爱好广、潜力大、可塑性强,可以担当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中我传授学生自学的方法,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再让“小老师”来教大家学,师生角色互换,教师适时进行补充、指导。在书写教学时,学生之间相互进行点评,学生写、老师找优点、找缺点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把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得到发挥。
二、创造机会,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大班教学由于人数多,一个教师要关注四、五十个学生,精力受到很大限制,个别教学难以实施。甚至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而小班化教学,随着模式的变化,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转变。课堂中,师生交流沟通的次数多了。一节课中,不发言的学生没有。针对小班学生敢想敢说的特点,一年级正是训练他们说规范语言的最佳时机。如果更多地促使每个学生敢说会说,并且都能说较规范的话,那会是良好的效果。况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全面素质。对一年级学生,不讲语言的概念,重在让他们在反复的实践中认知语言,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六种句式:谁是什么,谁怎么样,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什么干什么。懂得完整的句子必须具有“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是什么”等前后两部分,有的学生语言匮乏,缺少规范化语言的积累,导致说话时前后不连贯。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更关注个体差异,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句子。我去 。自由发挥,自己填空。学生发言过程中的经典句子给予充分的表扬。我坚持每堂课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的锻炼语言的机会。.这是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三、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难点
多媒体是课堂学的辅助手段,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乐于接受。多媒体因其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直观性、多样性等特点,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展现给学生的空间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达不到的。如今多媒体在我们的小班语文教学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帮助解决课文难点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学生对北京、天安门只有抽象的认识,无情感的体验。针对这一个教学难点我利用视频展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雍容华贵、灯火辉煌的故宫,花样繁多的立交桥和绚丽多彩的夜景等场面。学生从惊讶到激动,对首都北京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升,这种感情将埋植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课文的难点解决了,教学内容得到升华。
又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一年级的学生根本不知雷锋是何人?文中出现“荆棘”一词,对“荆棘”一词多数学生也不理解,多媒体课件快速、直观、生动、形象地解决了这些难点,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媲美的,在小班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更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四、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关键词:激发兴趣;阅读教学;质疑;探究式阅读
一、前言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成的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综合。它着重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教和学的方法,是关系着教学成败与否的重要问题。
二、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新课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应当为实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服务,并受教学组织、新课程内容所影响和制约。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它应具备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平等对话性。民主对话性是指教学方法无论怎么丰富多彩与先进,都应当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关系和对话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培养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自主探究性。它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适合学生独立地探究和解决由本人或教师或学生提出的课题。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探究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三)综合实践性。培养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四)情感导向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中,把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就十分重视情感导向性,并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五)课程开放性和内在统一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程内容的不同,教学时间、地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是,尽管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只要一经选择,就应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教育情境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可以产生合力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方法的教育价值。
三、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心理学等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教学力求在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教学方法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以供大家参考。
(一)平台展示型。
平台展示型教学方法是通过现场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课件等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展示能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分解课程内容的难点,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考虑如何把握展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度,如何把握展示时机。
[课例]小学语文《北京亮起来了》教学片段――恰当使用多媒体
在《北京亮起来了》一课的导入部分时,课件出示雄伟的故宫、繁华的大街、热闹的王府井、一幢幢高楼和一座座立交桥。学生看完后,教师问: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这样,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北京的形象美,也激发了学生心中对圣地的向往及学习兴趣。学生说完后,教师再问,那么北京夜晚的景色又怎样呢?课件出示北京的夜景图,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硕士:孩子们,想自己去感受一下课本上所描述的北京美丽的夜景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接下去学生兴趣盎然地自读课文。
点评:通过以上这些课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已“要我学”为“我要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平等对话型。
这是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民主平等。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干,发表不同意见。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现在的课堂对话越来越民主。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参与讨论创造条件,如创设对话情境,课前资料准备等。其次,教师在讨论中不能忽视自己也是对话的主体,对学生有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再次,对话式教学还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三)同伴合作型。
合作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合作将实现几十名学生智慧的交融与共享。合作情境的创设尤显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含义深刻的语段、逼真动人的细节描写、饱含深意的象征式结尾、与众不同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等都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合作,但绝不放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论是同桌互帮、四人小组交流,还是多人协作、同志式组合,对教师的要求都更加严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学会分工合作、自由发言、悉心倾听、互相包容、互相鼓励的交流习惯,还要不断地巡视,组织参与引导点拨,了解全班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求同、求异、求真、求善和求美的意识,并能迅速地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迅速确立集体探究时的思路和条理。
[案例]《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一小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一小儿曰:“日出处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孔子曰:“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我接着说:“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么样裁判呢?”学生抢着回答:“仍然是平局。”“为什么?”“因为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两个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觉,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太阳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罢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自己的有利证据,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点评:学生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论是谁,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习任务,他们不仅会做,而且乐意去做。
(四)自主探究型。
自主探究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使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者。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探究式阅读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诱导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亟待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1.在质疑中进行探究式阅读。
(1)在预习中大胆质疑。老师引导学生预习、阅读,在阅读后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发现,预习之后至少提两个自己的疑问。
[案例]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预习中提出: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冻死街头,死的那么悲惨,为什么会嘴上带着微笑?原来是因为她在五次擦然火柴的时候,得到了她想拥有的温暖和幸福,所以死的时候嘴上带着微笑。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问题得到了解决。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处提问。
[案例]在意犹未尽的结尾空白处提问
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凡卡》后,许多学生对凡卡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教师引导说:“凡卡给爷爷写的这封信会不会寄到爷爷的手里呢?”学生于是激动地从课文里找答案:
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因为他的地址没有也清楚,乡下那么大,邮递员应该往哪儿送呢?
我也这么认为的,邮递员经常醉醺醺的,会把信弄丢的。
点评:上述案例充分挖掘课文的艺术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填补,不仅能够充实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开拓、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探究式的阅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在文中的矛盾精微处质疑。文章中前后文的矛盾之处常常是文中蕴涵玄机之处,善于去发现这些矛盾,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往往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情蕴体会更真切,思维及语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赠汪伦》教学片段――抓住矛盾体会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诗歌去边读边想像,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疑问。
生:为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生:有句话叫做“多情自古伤离别”,也就是说离别总是伤感的.可为什么汪伦送李白却要踏歌相送?感觉汪伦非常高兴送李白走,这不是和诗句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相矛盾吗?
生:送别朋友一般都要开欢送会,或者大家要在离别前聚餐一顿,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乘船将要走的时候才跑来相送?这说明汪伦对李白的友情不是很深。这不和诗中所说李白与汪伦感情很深相矛盾吗?
师: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提出了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请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生:(讨论)
生: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难过,因此不辞而别。汪伦知道以后赶来相送。
生: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过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送别不足以表达自己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深入,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都突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感情很深。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汪伦要高高兴兴地送别李白呢?
生:我认为李白师豪放之人,他不希望朋友在送别的时候伤感。而汪伦了解李白的个性,于是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李白见了非常感动,觉得汪伦是自己的知音。于是李白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挥笔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样的千古佳句。
师:(十分兴奋地赞叹道)如果汪伦是李白的知己,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你们是这首诗歌的知音。
思考: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树立自信,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促成学生质疑、思考、解答。在教师持续激励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合作意识都会得到提高。
2.探究阅读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拓展,让探究走进生活。
[案例]驼山小学梁伟红老师执教《赵州桥》教学片段
在学习了课文《赵州桥》以后,老师引导学生将课文阅读向生活中拓展,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使探究走进了生活。
教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桥的文字资料、图片、照片等。结果有的孩子去拍摄学校门口的桥,有的孩子请家长上网帮助查询,有的孩子让家长带他们到书城看书,还有很多孩子抱来百科全书,课余时间就和同学互相讨论桥,交换看有关桥的书。教师请美术教师教孩子们画桥,掌握桥的结构和绘画技能。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孩子们多了解了很多桥的知识,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老师将学生分组,每四个人一组,每组办一张关于桥的手抄报,设计出自己心目的中的桥。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问题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语文学习与探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3.探究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阅读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这样很可能时间就不够,这就会与事先预设的目标发生矛盾,预设的目标就可能无法达成,这时是放弃预设的目标,让学生探究,还是立刻收住,去完成预设的目标?笔者认为,现代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我们的教学预设应当随课堂生成状况及时调整,如果学生的探究是有价值的,放弃预设也是有价值的。当然在探究活动中,在给学生留足探究时空的前提下,计划和控制时间也是必要的。
(四)游戏比对型。
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是儿童成长中最需要、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教学时,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神经迅速兴奋起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新课堂的实施,游戏竞赛型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重用,特别是低段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同样有待创新。因为不少教师单纯为了让学生感到有趣,而选择和设计游戏,以使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与能力真正落实了吗?游戏的形式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教学场地而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拓展型、实践型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生成最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学习;学习效果;学习领域
作者简介:邹萌,任教于江西省宁都县第一小学。
我们把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太阳》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太阳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太阳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的情况,畅谈自己对太阳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太阳的诗句,讲述太阳的故事,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珍珠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水的知识、树木和土地的知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冬不拉》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冬不拉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妙的情景;《画杨桃》使学生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进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帮助学生体验网络的简洁、迅速的好处;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