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

时间:2023-06-06 09:3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主创新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主创新能力

第1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我们既要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也要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中迅速成长壮大的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的动力。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还处于“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长的状态,不仅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使民营企业自身在缺乏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下竞争力不足。为此,民营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民营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互信机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基础。民营企业有一些是家族企业。当前,制约这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内在制度障碍,主要来自于封闭的家族化治理制度。家族式治理使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难以融入到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体系中,成为自主创新的障碍。为此,这类民营企业应通过进一步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促使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逐步规范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民营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转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在当前的资源环境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我国民营企业要积极转变增长方式,走“低物质消耗、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的集约型增长道路,提高民营经济技术含量,提升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民营企业要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轨道,努力在价值链的高端寻求高利润。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紧密相连,当今社会已进入全方位竞争的时代,价值链中创新活动(研发)和品牌(营销)两个高端分配了产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环节。但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制造环节,产品与服务过于同质化,企业间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因此,广大民营企业应当逐步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轨道,把自主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来经营,在品牌经营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

第四,民营企业要走出经营盲目多元化的误区,主动回归主业并积极进行主业重构。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在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经营上盲目多元化,导致发展精力分散。许多企业在盲目多元化过程中遭到挫败,这是值得认真汲取的教训。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民营企业在企业战略方面必须进一步突出主业,走出经营盲目多元化误区,特别是要大力整合价值链,收缩过长的产业链,回归主业和进行主业重构,从而保持基业常青。

第五,民营企业要由“企业数量集聚”模式向“产业关联集群”模式转变,充分重视产业集群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集群的崛起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经济活动主体空间组织形式。目前,我国民营企业集聚往往是侧重于企业在地理上的“扎堆”,而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不高。为了有效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尽快走向产业关联的集群的发展模式。:

着力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除了民营企业自身努力外,也离不开良好的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支持。目前,有关部门已提出要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措施,同时还要大力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些都为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广大民营企业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步伐,在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壮大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第2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事关企业的自身命运,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1.自主创新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大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命运。企业要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求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出用户满意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选择。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的根本所在,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降低成本,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3.自主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企业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不仅是保持企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企业培育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和竞争需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从而不断的发展壮大,是企业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二、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源泉,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命脉。目前,我国企业人才规模已经超过6000万人,但是,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更缺乏参入国际竞争的领军人物,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水平不高,不能研发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尤其是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二是新产品研发的速度滞后于市场的需求,没有技术储备。

2.投入创新资金不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企业自主创新的两个最重要环节是技术研发和成果的产业化,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高投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多数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其主要原因包括:创新意识不强;企业资金不足;缺少规范的融资制度;企业进行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够令人满意;自主创新本身的风险因素,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等。

3.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不够规范,一些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产权清晰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也没有形成创新机制。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墨守成规,观念落后,排斥创新,惧怕风险,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创新。

4.自主创新的环境不够优良。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目前,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不够优良主要表现在:没有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不能适应自主创新活动对法律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制度真空;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可操作性差;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使企业获得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难度加大等。

三、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建议

1.加快培育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造条件吸引创新型人才。主要措施有:企业内部建立人才成长的激励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除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外,也要培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实践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平台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自己的科研队伍,吸引科研能力强的大学生进入企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引进新技术。

2.多渠道投入科研资金。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的高低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直接的关系。增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主要措施有:①政府科研投资方向由投向科研机构转向投向企业。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科研成果实现转化的主体。因此,政府应制定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政府的科研投资方向应由投向科研机构转向投向企业。②合理引进外资。合理引进外资是我国企业保持迅速发展的重中之重,引进外资可以让企业资本形成的规模和速度加快,并推进产品技术的进步。③企业内部有计划的加大投资。企业内部有计划的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资是企业持续保持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3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分析

一、引言

当今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节能与环保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主旋律之一。汽车制造业作为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在不断变革中,由于传统汽车对石油的巨大消耗量以及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摆脱对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并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保护环境更加受到政府和汽车行业的重视。国际上,传统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进程,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共同举措。同国外汽车制造强国相比,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的国际差距较大,因此进一步提高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尝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组织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1、技术积累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科学技术产业,对其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依赖度,技术积累程度的高低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清华大学的傅家骥等人对技术积累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比较深入,他们认为:“技术积累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创新实践中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递进。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各种各样的在生产和创新过程中发展起来而又为生产和创新所需要的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技术选择和消化吸收能力、技术系统构造能力等。”顾乃康认为,公司内的技术发展是积累的过程,新技术的创造是逐渐的、持续的和不断精细化的过程。他还强调了企业技术积累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技术积累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侧重于渐进式的自主创新。渐进式自主创新是通过对原先技术的消化吸收,或者直接在原先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主体的二次创新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内长期的高素质专业的科研人才数量积累、产业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研发设备状况先进程度以及创新体制效率性等都密切相关。加快技术积累可以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时间和资金成本,有效地利用后发优势,借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迅速地改变产业现有的研发模式、装备水平以及技术知识存量,通过实现跳跃式的技术积累,从而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技术合作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这种新兴技术产业而言,由于外部市场还没有完善和成熟,而且前期企业及产业的投入研发成本过高,在这种环境下,对自主创新的负面影响也是比较大的。Barlow的研究表明,加强合作与跨组织的知识集成,对于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合作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克服制约其研究开发能力成长的技术瓶颈,通过对企业自身积累技术和合作引入的技术的集成利用,可以有效地摆脱“木桶效应”的束缚,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由于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更早,建立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对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江小涓等的研究证明,外商直接投资(FDI)这种模式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和工艺状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构成以及创新过程比较复杂,与传统的汽车研发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和集成外部的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起步晚于国际上发达的汽车生产国,因此技术合作对于具有后发优势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3、创新环境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尚未成熟的外部环境下,其健康发展与否深受外部创新环境的影响。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种类型。硬件环境是指自主创新的物质资源、基础研发设施以及生产环境设施等,它们决定了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技术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软件环境是指自主创新的观念、制度和产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具体的软件环境包括政府政策环境、创新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科技资源环境、融资环境以及信息服务环境等诸多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种典型的新兴产业,在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都很高的不利环境下,只有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才能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高效率地自主创新,提升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国政府近年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项目上就一次性投入20亿美元,此外德国政府也准备计划长期投资140亿欧元建设电动汽车创新平台。

就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趋势来看,我国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工信部等组织实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重点对动力电池与电池的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池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系统六个方面进行研发部署,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系统科技体系和产业链。就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状况而言,政府政策环境是创新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初始阶段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着其特殊的产业特征,除了前面所说的技术积累以及研发力度以外,整个产业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仍面临着政策热、市场冷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

1、集群式创新

集群式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联合建立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用来提高效率,进而提高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首先通过汽车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为技术创新建立高效率的平台。集群集中度以及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都影响着集群式创新的效果,同时政策支持、创新文化等外部因素也影响着其状态。集群式创新受到了国外汽车产业的重视并实际运用,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如美国著名的车城底特律、德国的车城斯特加特以及日本的丰田城,它们都是通过汽车产业集约化,从而达到集约优势的目的。我国汽车产业园的兴起也反映了集群式生产模式的优势,它通过整合汽车产业链的相关上下游产业,有效降低了生产和创新成本,提高了产业的集约集中度。集约式创新的影响不仅反映在传统汽车产业上,还更加明显地反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研发难度大、时间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通过集约式创新能够取百家之长,可通过产业内优势互补来进行创新。集群式创新组织通过有效的技术互补,提高了集群内部企业沟通交流的效率,并为其构建长期合作关系、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集群式创新具有规模经济。

2、产学研合作

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种共同创新模式,是通过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而互相利用资源来进行创新的活动。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创新优势、高等院校的科研理论创新优势以及研究机构的研发创新优势互相结合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并能够分担创新成本。这种合作模式也受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推崇,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分别建立了本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尤其是美国,其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源地,建立了多种产学研创新模式,如大学和企业联合组建科技工业园、建立企业孵化器等。2016年由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和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联合组织的“中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合作联盟”在山东成立,它就是通过联合国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各自优势的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起进行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的创新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够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变成为企业的产品,达到显著的创新成效。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新能源自主创新活动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组织模式。

3、模块化创新

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产业中,包括汽车制造业,模块化创新提高了创新的速度,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创新成本。模块化创新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创新,通过分散模块化可简化创新主体的结构,生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模块进行创新研发,而将短板模块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创新,这样可以使其能够专注自身的研发活动,提高创新效率。德国西门子是制造动车研发系统的著名企业,它通过成功构建模块化研发制造,按照模块的功能分别交由对应的子公司进行研发设计,然后再整合资源进行整车制造,这样使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模块化创新有着其必要性,从模块功能上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以划分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以及整车制造等模块,其中电池和电机的控制模块是新能源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的关键模块,按照模块的重要性分别进行创新研究,同时在其中考虑集约化创新以及产学研创新等综合模式,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政策建议

1、企业层面———加强产学研结合

建议企业加强对高素质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切实参与到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模式中去,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研发平台,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研发系统,鼓励科研人员全方位掌握国外的同类先进技术,最终将其变化成自身特殊的科研成果。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自主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科研活动,还有管理模式、企业战略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在当前国内外都在探究新能源汽车的阶段,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合自己本身情况的自主创新体系,全方位提高其创新能力,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自主创新,最终达到新能源汽车企业与产业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2、产业层面——鼓励集群式创新

产业具有综合性、集成性和网络性。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仅只是包括了全部相关的汽车企业,它还包括整个产业链上对其产生影响的组织和机构。因此,产业层面应从整体上来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业的联系范围,除了具体的生产企业以外,还包括其他的组织和机构,如高等院校、政府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有效提高产业内部以及外部机构的合作效率,为产业自主创新服务,从而提高产业的创新效率。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将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成创新能力,则需要重视新能源汽车技术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集成创新。如果企业科研部门闭门造车,仅仅是单独开发某一项技术创新而忽略了集成创新,将很难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集成创新的意义远高于个别技术创新。

3、国家层面——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

国家政策扶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正是在我国近年来不断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够迅速的发展,这也表明国家的扶持政策取得了实际效果。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建议继续实行财税优惠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并加强购车补贴将会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产业的发展终究需要市场的支持,当前新能源汽车消费门槛高,是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建议在符合WTO规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行降低引进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关税,并加强后期的消化吸收工作,鼓励国内外广泛地进行技术交流等,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施培共: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

[2]顾乃康:技术积累和国际生产[J].世界经济研究,1996(4).

第4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最近,省委书记张云川在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河北,是建设具有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核心和关键。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明确研发目标。明确研发目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在研发投入少、领军人才不多、创新团队不强的条件下,研发目标不明确,四面出击,易造成成果不多、不先进,浪费科研资源的结局;而目标明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明确研发目标,一是要筛选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力求取得突破;二是要加快重点领域和行业信息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创新;三是要支持先进种养及其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等产业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四是要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造就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第二,加大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投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我省许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从我省百强企业的情况看,2005年有研发经费的72家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1.08%,超过5%以上的仅1家,超过3%的仅有7家。加大研发投入,一是要完善政府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二是要认真研究和执行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把现有的政策用足、用活,提高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三是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四是要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作支撑、吸纳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五是要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

第三,提高研发效率。提高研发效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目前,科技创新还没有成为我省企业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行为,今后除千方百计加大研发投入外,另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合理的措施来提高研发效率,即在目前的投资水平上获得更多的创新回报。提高研发效率,一是要打破产学研联系松散的僵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三是要发挥环京津的区位优势,积极促进与京津科技资源的合作共享,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研发。

第四,重视研发效益。重视研发效益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目前,我省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从技术创新中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往往将利润与资本投资紧密联系,缺乏从技术创新中获得高回报的经济成就感。重视研发效益,一方面,要把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促进科技资源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产业、产品集聚,以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为着力点,整合和引进科技资源,组织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第五,培育创新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受“官本位”等传统思想影响,创新精神普遍缺乏。今后,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培育创新精神,为建设沿海强省提供不竭的动力。要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推动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第5篇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这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们泰州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我市将把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改进研发设备,提升研发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著名高校研究所、海外留学生组织及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依托,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在建立院企合作的基本构架,市及四市二区都与中科院、国防科工委、全国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与专家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型联系。二是为企业打造产学研联合的对接通道,每年举办一次企业院校行、每两年举办一次科技经贸洽谈会。目前。全市已拥有春兰集团、扬子江制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我们将以此为骨干和支撑,进一步形成以产业为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从自身实际出发有重点地推进全面综合创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我们将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结合区域特点,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妥善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坚持从自身特点出发,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自主创新,使原始创新得到加强,技术发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提升二次开发能力;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产业和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动力机械、制冷设备、汽车电子及相关部件、通讯电力电源设备、特种合金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高新技术产品群。

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相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自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是强国之本、富国之源,有利于提高国家和地区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有利l于提高创新及经济运行的效率。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自主创新体系。我们将进一步从多方面着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一是构筑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平台,为自主创新建立服务体系:二是构筑创新孵化基础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发展空间:三是强力营造浓烈的创新文化氛围,为自主创新开掘不竭源泉。

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可靠制度保障,好的创新环境会不断孕育出大量的创新思想、不断地增进创新动力、不断地形成创新成果、不断地促进创新扩散。我们市委、市政府将继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充分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自主创新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着重构筑“四大平台”:一是资源共享平台,以泰州科技信息港为载体,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最新成果信息”、“泰州市企业技术招标、难题攻关及项目需求”等10多个科技信息数据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二是科技创业平台,形成三级科技园区,即以国家级泰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科技创业园,以各市(区)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园,以骨干企业为载体的特色科技产业园。三是技术交流平台,通过科技洽谈会和企业院校行等重大科技活动。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四是政策支撑平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拉长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体系。

优化自主创新的要素环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离不开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环境。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们将不断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到将引进人才与自主创新及泰州的跨越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引才、引智、引资、引项目四位一体,积极推进“柔性引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并注重创新引才载体,紧紧依靠规模企业吸纳人才,依靠关联度大、牵引力强、产业链长的项目招揽人才,依靠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人才,依靠博士后工作站聚集人才。

资本市场为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发挥筹资、风险分担、社会监督、企业家培育等功能作用。近年来,泰州市政府专门出台《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每年从财政支出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我们将进一步向具有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向性质的创新项目.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产学研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等申报的高新技术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发展多元化的创新投资业,鼓励本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积极做好上市资源培育工作,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进入资本市场。

技术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要素流通、配置和科技活动竞争的市场。技术市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我们将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事务所、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提供便捷有效的渠道。进一步加大技术市场的管理力度。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技术市场管理者队伍。对内搭建四大平台,整合科技资源,构筑科技合作基础;对外疏通五大渠道,吸纳科技资源,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挂靠联系。加大技术贸易管理力度。做好技术合同登记工作。积极组织各类科技成果交易会,加大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更加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市场环境。

弘扬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大力发掘和弘扬以创新文化和自主创新为内核的新时期“泰州精神”,唱响大江歌、创业歌、富民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以创新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思想文化建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新泰州的文化认知度和认同度、城市归属感和荣誉感.在全社会普遍形成追求理想、追求文明、追求成功的精神导向。形成崇尚创新的精神追求,形成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一步确立自主自强发展、开明开放发展、改革创新发展、率先跨越发展、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全力打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自然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对企业放权、对经济放活、对市场放开、对群众放手,在全市上下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6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 能力培养 素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46-01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标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必须以致力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开拓创新奠定基础。

自主创新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自读教材、自摄知识、自设疑问、自去巩固、自去实践、自去创新的学习活动与过程。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实施自主创新学习,是教师们一直探索和关注的问题,实施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做到的有:

一、发挥表率楷模之作用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大的,甚至深远的,乃至是终身的。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高弟子强”也正是此意。教师做出了创新表率,起好楷模作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自身参与之原则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认知建构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参与变革现实客体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生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是学生不断地改进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自主参与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就无从创新。

英语读写课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可根据素材创设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情景,鼓励学生认真地探索知识、大胆质疑、不断进取而终有所获,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营造民主合作之气氛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宽容、期待,师生关系的亲近、友好、平等,教学氛围的宽松、和谐、民主,十分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十分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语言是过通的桥梁。在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相处、角色互换;生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合作,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四、诱导质疑创新之方法

学贵有疑,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自主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勇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勤于探索(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去研究、去探索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创新发现要多肯定赞扬,少否定贬斥;多分析评价,少是非判定;多思辨争论,少一言蔽之。教师指导学生对诸多问题的质疑、探讨、创新,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诱发学生创新潜能,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7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萌芽状态创新潜质被扼杀。作为老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去认真聆听每位同学的发言,有问题能与他们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彼此影响的动态过程。通过老师热情的唤醒,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做,欢迎提出不同于老师、课本的看法。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并不是不需要老师的指导,放任自流,相反地对老师的指导提出更高的要求

1.在学生学新课之前,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通过预习不仅感性了解知识,列出知识要点,而且针对概念提出问题,探究原因,把不懂的问题留在课上解决,这样一来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效率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2.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提问,既要紧扣知识点,又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挖掘知识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产生探究的强烈的意向。比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同学们对浮力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开始就讲原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首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猜想浮力的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如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重力、物体的形状等,那么怎样去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案,通过讨论和实验得出结论。

3.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习题的处理不再是老师一味地讲,而以重在思路、方法的指导归纳。

(1)注意对习题的总结、分类。

比如“浮力”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多,题型多,在教学中对这部分题进行分类,遇到类似的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2)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意学生的渗透,编写跨学科的习题,特别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又能让学生体验大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加强实验教学,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1.要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在对一些抽象理论的理解上比较困难,往往容易被新奇的表面现象吸引,而忽视事物的本质。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通常都是比较简单,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老师指导,效果更好。如在做“惯性小车”实验中,我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当“司机”,其他同学情绪高涨,并且注意力比以往更集中。

2.设计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

初中教材中要求学生探究做的有十几个,而书上一般给出实验步骤和表格,如果按照这些步骤去做往往局限学生的思维,不是探究而成了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如“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实验,有的同学提出能不能根据P=W/T原理去测,通过讨论也是可行的。通过比较两种方案既总结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出现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这样以来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很大限度的挖掘潜力。

3.组织学生完成一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第8篇

【关键词】甘肃省 金融创新 自主创新 项目融资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在甘肃省自主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目标与结果,金融工程是开展金融创新的方法与手段。哈佛大学的斯科特・梅森和罗伯特・默顿指出“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为经济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配与利用提供方便”,而“金融创新是促进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中发挥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强大动力”。运用金融工程的技术和手段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可以为有效推进甘肃省自主创新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甘肃地处西北,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甘肃金融市场现有产品市场稀薄、供给不稳定的现实,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尚显乏力,但可以从东部及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促进自主创新,这样不仅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有关融资渠道的创新、投资方式的创新,涉及到工具层面、业务层面、机制层面、体制层面的问题。在金融工程的应用思路上,应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起步,逐步发展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着力创造出适合甘肃自身情况的“本土化”金融产品。应由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入手,进而发展到金融机制、体制创新,促进甘肃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金融创新是一个探索、学习和完善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综合运用金融工程的研究方法全盘考虑整个金融创新过程,统筹兼顾,以尽可能地减少金融创新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波动。

二、甘肃省自主创新困难的金融创新视角分析

甘肃省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除受要素禀赋、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创新能力欠缺,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究其原因,既有表层的实体经济环境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制度性因素制约。

1、实体运行角度的分析

(1)资本市场发育滞后,投融资渠道缺乏创新。相对于沿海地区,甘肃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渠道过窄,融资能力较差。虽然我国近年来实施了上市公司统一的审核标准,注重了市场化原则,但忽略了区域经济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导致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地区更加缩减了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份额,直接融资阻力进一步加大。目前,全国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即使在甘肃本地注册的证券公司,其经营结构也有向东部转移的倾向。截至2008年4月,在近1600家两市上市公司中,甘肃省只有21家,占比仅为1.3%,而且融资规模普遍较小。

(2)利用外资规模小,手段创新不足。200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826亿美元,而甘肃实际利用的外资总额仅为1.2亿美元,只占全国的0.15%;相比之下,仅长江三角洲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就占全国近一半。甘肃省利用外资的形式单一,基本是传统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形式,创新手段极少。这样既不利于甘肃企业与外商展开合作,也减少了引进先进技术的机会,难以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的步伐显得缓慢。

(3)金融工具的创新品种少,结构简单。甘肃金融工具运用的明显特点就是负债类业务和产品创新较多而资产类业务和产品创新较少,互换、远期、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以及交叉销售、资产证券化、银保业务、银证业务、银证保业务等组合创新产品更少。国外和沿海地区某些常见的利率型投融资产品,如零息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在甘肃难得一见。资产类的金融创新产品结构单一,亦是造成融资手段创新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4)基层金融组织创新激励不足。相对于沿海地区,甘肃部分金融组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彻底,股份过分集中于政府部门,难以体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组织机构内部缺乏金融创新的动机和激励手段,仅有的个别创新也往往处于过度竞争和无序的状态,甚至是不计成本乃至出现负的效益,其代价统统归于政府部门,完全依赖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导致省内金融难以在微观层面上对甘肃自主创新活动发挥卓有成效的支撑作用。

(5)金融创新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首先,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性,省内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规划协调部门来统一规划、管理金融创新活动。其次,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科学性。金融机构经营观念还相对落后,业务品种基本上仍是传统的结算、存贷款和少量的发行、兑付债券等业务,外汇业务和中间业务偏少,住房信贷、汽车信贷等新的消费需求贷款品种发展相对缓慢。与甘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部地区,来自这些业务的利润能超过其利润的一半,甚至更多。最后,金融创新活动缺乏规范性。我国整体上存在业务创新中银行间存在不良竞争,为追求高占有率而搞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在甘肃省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2、体制因素角度的分析

(1)创新供给主体错位因素。对于省内部分金融机构来说,仍然是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主体错位使得金融创新的动因产生偏差。政府对金融创新的宏观动因侧重于社会稳定,而经常忽视金融创新的市场特性,从而出现了诸如市场流动性差、靠强制推销的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尽管微观金融机构也推出了若干创新措施,但在金融创新进程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这类金融创新供给模式大量导致免费搭车现象,借贷关系款使得拖欠本金和利息、逃废债务等现象屡禁不止,成为金融创新过程中的严重障碍。

(2)产权制度限制性因素。现代产权理论指出,良好的产权制度安排是激励企业获得好的经济绩效及创新的“内在因素”,可以最有效地激发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动机,是金融创新的动力源。而在现行制度和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下,金融机构自身的效用函数被政府效用函数所代替,金融业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一个工具;金融机构向国企的贷款变成对国企的无限期注资援助,导致国企与金融机构形成一种刚性依赖关系。因此,产权制度是金融创新的内生变量,是现阶段金融创新的重点所在,也是为自主创新铺平道路的关键因素。

(3)金融监管限制性因素。多数的金融法规条例过于原则和概括,多停留在定性上,可操作性不强;受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现有金融法规的权威性和监管的法制化在实践中不能得到严格贯彻实施;本土化法规欠缺,许多现有金融法律、法规的实用性仍存在广泛的争议。

(4)金融生态限制性因素。经济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质量、市场经济秩序、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执法效率等成为影响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地区信用等级,是争取更多金融资源以开展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甘肃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是农业占比重较高,而农业又具有很强的传统特征,经济呈明显的弱质性;微观上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缺陷是国企占的比重过高,私企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严重制约着金融的健康发展和创新。

三、增强甘肃省自主创新能力的金融创新策略与措施

1、利用项目融资创新,拓宽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

针对甘肃自主创新资金薄弱的特点,利用项目融资创新,可以以投资项目自身资产和未来收入的现金流为担保或抵押,或通过项目建成后一段时间经营权特许转让的方式,向投资者进行融资。利用这一融资方式创新,可以减少政府的直接财政负担,提高政府资金的杠杆效益,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项目融资方式下的项目建设、经营管理、能源设备供应以及财务规划等都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公司负责实施和运营,这就将风险完全由投资人承担转变为由项目公司、贷款银行以及其他利益第三方共同分担,减少了投资人的经济损失风险。利用项目融资还可以为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辟渠道。甘肃的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资金,因此有必要加大研究和推广项目融资的力度,引进和创新项目融资工具,比如可以适时采用EBO(职工收购)、MBO(管理层收购)、MEBO(管理层和职工收购)、资产支持债券(ABS)等项目融资工具。项目融资方式所特有的高融资杠杆、项目特许权、风险分摊机制等优点,也为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投资利润稳定的驱动下,投资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创新

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占半壁江山的事实说明,占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相比之下,甘肃的中小企业更缺乏资金,融资需求更强。根据甘肃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处2007年的统计,全省七成以上的中小企业年均产值不到100万元,融资需求小于200万元,但融资相当困难。中小企业很容易陷入“融资难―经营困窘―业绩恶化―创新能力缺乏―融资困难”的恶性循环,也就很难具有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建议让有条件的地市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上先行一步,解决发展所需的原始资金来源问题;还可以积极开发保险产品,为新兴中小企业的投资发展保驾护航,促进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3、建立渠道网络,形成市场化持久稳定的资金供应链

甘肃省自主创新资金渠道在经过政府行为引导以及各种间接、直接融资渠道拓展之后,可以进一步开放民间资金融通渠道,允许开办民间商业银行和各类信贷机构等,以广泛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社会公众、民间资本共同推进甘肃省的自主创新。市场的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为甘肃省自主创新吸引国内外各种资金,最终要创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可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融资体制的逐步完善,逐步将政府资金退出竞争性领域,而致力于完善市场体系的制度建设,成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由多元化金融中介系统组成的间接融资渠道、由多形态区域资本市场组成的直接融资渠道,经过内通外联、交互整合,将形成纵横交错的渠道网络,网络的引入端连接着四面八方的资金提供者,网络的汇聚端通向甘肃省各地的资金需求者。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培育下,这种建立在利益驱动和效率优先基础之上的渠道网络,最终必然会形成持久稳定的市场化资金供应链,为甘肃省的自主创新不断注入动力。

4、推进体制改革,培育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金融在支持甘肃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是信贷资金的支持,还体现在各项金融服务的支持,而甘肃省现行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1)要积极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提供结算、汇兑、转账和财务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做好信贷监督,监测资金运行,充分运用金融手段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2)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信息咨询系统,为企业提供诸如政策信息、商业信息、新技术推广应用信息等多种信息咨询服务。努力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完善有关内部财务管理,积极盘活资金存量,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3)在政府主导型金融扶持的同时,应加快建立健全市场金融体系,并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部门转向市场解决资金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发展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金融市场服务网络,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务辐射能力,为甘肃省自主创新提供便利。

5、积极开拓渠道,充分利用内资与外资

要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提升甘肃省自主创新的档次。在我国全方位加入WTO后,国内的经济金融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甘肃省应充分抓住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在利用好国内资金的同时,积极开拓利用外资的渠道。首先,对于部分不属于国家垄断的产业或行业,可允许多种形式的外资参与,如直接投资、借款、合资、BOT以及包括设立中外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等。其次,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虽然已允许外资银行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和开办人民币业务,但目前的外资银行绝大部分集中在中东部,要借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鼓励和创造条件吸引外资银行在甘肃开设分支机构、发展业务。还要创造条件设立中外合资的中长期信贷银行,以引进一些中长期的外国资本。同时运用国际惯例,按照市场机制和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在外资投资甘肃的同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技术,为甘肃自主创新档次的提升创造条件。

(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周复之:金融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金融创新[J].学习论坛,2007(4).

[3] 周复之、张学峰:运用金融工程,为甘肃省自主创新拓展资金渠道[J].社科纵横,2008(4).

第9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 自主创新能力 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 创新教学观念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要从传统教学的某些误区走出来。传统教学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传播知识,为了突出语文,强化新语文教育,就必须灌输,而灌输就必须讲,传授应试的技巧、窍门也必须讲,于是教师就满堂灌,拖时间,抢时间,占用节假日。因此,教师确立新课改理念是新课改成功的前提。

教学创新是新语文课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教育现代化所提出的时代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过去成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是新语文课焕发生命力的有效保证。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新语文课教学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求规律,发现创新,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对前人的结论与成就提出质疑,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权威。

二 实施和谐教学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并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和谐教学是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教书育人思路,是一种寓教学内容于快乐之中的教学方法,在新语文课教学中实施和谐教学,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展开的良好心理环境和激励因素,它能产生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平等民主、互相信任的教学气氛,使教学效果发挥增效作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则会在师生关系中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使情感减效,导致教学难,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因此,教师需要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启迪。也只有在和谐民主的人文课堂里,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思维的火花才能得以尽情绽放,潜能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新能力。

三 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新语文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找规律、发现创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过程是评价中学语文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1.创新学习设计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问题的产生通常比结论更重要。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质量。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当学生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对有独立性见解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有意识的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或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个思维结论,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学生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也要有新意和独创性,分析要深刻。 2.创新教学互动

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个体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丰富、全面。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整理信息、获得经验的乐趣。教师要参与协商、鼓励和辅导学生讨论和练习过程,但又不包办代替,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四 在创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坚持探索性,让学生主动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某一概念或原理时,首先应给学生展示一些新颖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积极思考,独立探索,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自觉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整体性,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获取比较全面的认识,从中萌发创新意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分析问题,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势,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知识是系统的、有联系的,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要求学生思路开阔,鼓励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能力,敢于质疑和探索,敢于否定权威。

3.坚持个性化,让学生学有特色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因此,创造总具有鲜明的个性。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保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新,即使这种创新是片面的、偏激的,也不应直斥其妄,而应加以引导,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标新立异,大胆实践。

4.坚持动态化,让学生参与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学必须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际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国家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被确定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让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事实上,科技型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科技型企业面临创新资金不足,资源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其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创新乏力。如何提高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需要揭示出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而寻求一种适合科技型企业自身特点的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活力。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科技型企业的自身特点,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科技型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模型构建

(一)理论背景

1.自主创新能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以来,学者们对于创新问题的研究就未间断过。自主创新是我国根据国情提出的一个概念,国外并没有等同的概念,相似概念为内生创新(Endogenous Innovation;Franco,2005)。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者并未形成统一认识。Burgelman 等(2004)[1]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能力组成。温瑞(2005)[2]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运用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有机综合。综合上述文献的研究成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而从创新环节的角度来看,企业只有在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三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能力,才能实现自主创新。因此,本文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三个方面:即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王一鸣(2004)[3]提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的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等,外部因素则主要指创新环境。徐大可(2006)[4]对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如知识和技术积累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等进行了研究。毕克新(2012)[5]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李文辉(2010)[6]、许骏(2010)[7]则从创新过程的角度对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探究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以及研究假设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这里重点分析企业家精神、智力资本、资源整合能力、创新氛围四个内部因素对于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理论假设及概念模型的提出

1.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认为,强调冒险特质的企业家精神是组织的动力引擎,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创新产品[8]。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能够 “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而这种“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发现新的供应渠道以及组织上的创新,因此企业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创新性[9]。奈特(2005)[10]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企业家应当具备在不确定情况下开辟新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科技型企业作为主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企业,创新是其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从创新构想的提出到自主研发,再到创新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整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离不开强调创造性和冒险性的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于科技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为此,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H1: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2: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3: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2.智力资本与自主创新能力

智力资本是与公司知识相关的,用于产生更高价值资产和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W iig(1997)[11]研究了智力资本对于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他认为,那些能够快速有效开发员工智力资本的企业,能够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或服务,因而更可能战胜其竞争者。Chen等(2006)[12]认为,一家企业拥有的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以及关系资本在内的智力资本越多,其创新能力也越强。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智力资本的各部分在整个创新过程会协同发挥作用:在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阶段,作为智力资本核心的人力资本,包括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术、诀窍、经验等成为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时企业的经营水平也可以通过智力资本的投入得到不断的提高,高智商人才和先进设备的使用有利于完善生产流程,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在市场销售阶段,良好的关系资本有助于企业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快速实现新产品价值,从而提高销售收入。同时各部门人力资本的协调配合,以及精心设计的管理流程和激励机制等组织资本,为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过程的顺利、有序进行,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假设如下:

H4: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5: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6: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3.资源整合与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过程中,需要对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整合,才能够保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饶扬德(2006)[13]、瞿莉娜(2012)[14]研究了企业资源整合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资源整合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提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新成果实现商业化生产及销售。对于科技型企业,对人才、技术、管理等关键要素的整合,决定了企业最初能否立足于市场,能否整合出有效的竞争优势;同时,科技型企业需要整合资金、设备、场地等有形资源,这些资源是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的基本要素。此外,信息、品牌、企业文化等的无形资源能够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三个环节创新的效率。因此,通过将这些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结合在一起,企业能够有效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H7: 资源整合对科技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8:资源整合对科技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9:资源整合对科技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4.创新氛围与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氛围是组织成员感知到工作环境中支持创造力和创新的程度,在这种主观感知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本身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会影响个体信念、动机、态度和创新行为,并最终影响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15]。Shalley(2004)[16]、刘效广等(2010)[17]等文献的研究表明,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科技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通过提出自主研发的愿景,并围绕该愿景建立重视创新的价值观、具体的目标以及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人际交往比较频繁,这有助于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互相协作,这也促进企业生产制造的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0:创新氛围对科技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11:创新氛围对科技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12:创新氛围对科技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三、模型检验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对28个测度指标进行数据收集,要求被调查者对题项的主观判断程度进行选择。研究样本单位为重庆市的科技型企业,样本行业结构包括汽车业、医疗设备、通信行业、制药业、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子信息6个行业。本次共发放问卷331份,具体调查对象为科技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回收问卷315份,问卷回收率为95.2%,有效问卷291份,问卷有效率为87.9%。调查工作从2013年6月15日起,至2013年8月30日止,历时76天。表1描述了本文使用的量表测量题项。

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本研究对回收问卷的信度采用Cronbach α系数检验,资源整合要素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94,其余要素的Cronbach α系数都大于0.7,说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符合统计要求。同时,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各指标对因子的载荷值都大于 0. 5 ,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二)模型检验

利用AMOS21.0 软件进行数据拟合并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中各因子间的关系进行验证,选取 χ2/df、P值、GFI、NFI、IFI、CFI和RMSEA等拟合优度评价指标来评判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如表2所示:

表3中给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由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可知,12条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假设检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家精神与自主研发能力(r1=0.186)、生产制造能力(r2=0.305)、市场营销能力(r3=0.241)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1、H2、H3成立。该结论表明,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企业家精神会促使其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不断充实研发队伍并改善队伍结构,同时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而且为了满足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通过招聘、培训增加技术工人的比例。此外,企业家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还会促使科技型企业在新产品的市场开拓方面增加投入。因此,整体而言,企业家精神会驱动科技型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完善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第二,智力资本与自主研发能力(r4=0.116)、生产制造能力(r5=0.082)、市场营销能力(r6=0.107)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4、H5、H6成立。研究结论表明,智力资本对自主研发能力的影响最直接最大,自主研发是在现有知识存量基础上的创新,而知识储量的高低决定了创新起点的高度,因此,科技型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此外,通过加大对高级技术工人、高层次营销人才的引进或培养力度、增加营销经费投入、强化客户资本的管理等途径,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最终实现创新产品的价值。

第三,资源整合与自主研发能力(r7=0.713)、生产制造能力(r8=0.236)、市场营销能力(r9=0.104)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7、H8、H9成立。首先,资源整合能够明显改善科技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出现新的市场机会时,企业通过快速整合研发资源进行自主研发,从而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其次,资源整合也有利于提高科技型企业生产制造能力,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可以加大企业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投入,培育创新性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再次,通过对营销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使企业拓宽营销渠道,而且可以调动营销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的工作积极性,获得更多优秀的营销人员。

第四,创新氛围与自主研发能力(r10=0.617)、生产制造能力(r11=0.873)、市场营销能力(r12=0.623)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10、H11、H12成立。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如果能够营造一种自由开放、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工作氛围,将更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而且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也会提高员工开展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创新的氛围有利于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流程,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手段,而且促进研发、生产及营销部门的合作,从而保证通过自主研发的新产品通过商业化实现其最终价值。

参考文献:

[1]Burgelman . R .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 McGraw -Hill, 2004.

[2]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9):1-6.

[3]王一鸣.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14.

[4]徐大可.后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17-22.

[5]毕克新,王筱,高巍.基于VIKOR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13-119.

[6]李文辉.基于SEM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12-15.

[7]许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途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0.

[8]张建华.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哈佛大学出版社,1934:73-74.

[10]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4-209.

[11]K. M. Wiig. Knowledge management 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 [J]. Ex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 1997, 13(1): 1-14.

[12]Y. S. Chen, J. M. J. Lin, C. H. Chang.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of Taiwan as an example [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xcellence. 2006, 17(10): 1323-1339.

[13]饶扬德.资源整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2):5-7.

[14]瞿莉娜.资源整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2(19):97-98.

[15]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et al.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 (5): 1154-1184.

[16]Shalley. C. E., Gilson. L. L. , What leaders need to know: A review of soci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can foster or hinder creativity [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1): 33-53.

第11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 自主创新能力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06-03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将创新资源(主要指知识等)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开拓新市场、新品牌的能力。它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灵魂,唯有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靠的是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以及一系列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批外商进行直接投资。这种“依赖引进”战略,在经过30多年的较快发展之后,面对国际竞争压力加大,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此情况下,只能在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立自主的研究与开发体系,培育和掌握核心技术,逐渐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内涵经济增长和跨越式发展。因此,本文将以安徽省为背景,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提供参考。

一、FDI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FDI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区域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它不仅包括完全依靠自己的独立创新,也包括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与他人的合作创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FDI所具有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效应,被认为是FDI促进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外资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引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从而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讲,FDI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来实现的。

就安徽省而言,“十五”期间,安徽省通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境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学习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效提升了全省产业技术水平与经济实力,促进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 安徽省大力推进冶金、机械、交通、化工、通讯、煤炭等行业的技术进口,5年累计进口技术共553项, 总金额达到17.6亿美元,年均增长31%;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技术装备进口项目有33个,成交金额达11.6亿美元,占技术进口总额的66%。江汽、马钢、奇瑞、丰原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并积极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十五”期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不断提高,其中消化吸收费用大幅度提高(见表1)。2004年,安徽省的比例是1∶0.28,大大高于全国1∶0.15 的水平,说明省内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应看到,2003年的比例相对于2002年有所下降,而2004年的比例又有大幅度提升,可见安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费虽然总体呈上涨的趋势,但发展并不十分稳定,与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科技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可能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宏观管理体系,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体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机构的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引进消化吸收稳步增长,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FDI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前,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仅以我国作为生产加工基地,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利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从事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短期内对区域的出口和经济的短期增长有显著的效益,但却逐步形成了资本技术低构成的产业结构,对我国技术进步没有起到足够的推动作用,甚至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将进一步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目前,我国引入外资的指导思想已经由“重量轻质”转变为将技术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将资金放在第一位,许多外商投资企业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我国之后,必将使国内的生产技术、生产硬件设备、生产管理方法、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市场化融资方式得到改进,不断吸收各种来源的技术,实施对生产制造系统的改造升级、更新换代,从而使得产业实现优化升级,这些都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可见,FDI对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进而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国权威经济学家沈坤荣教授(2002)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利用各省FDI总量与各省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作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了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1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结论。考虑到分析TFP的工作相当复杂,而本文篇幅有限,因此不详细讲述TFP对安徽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过程,只是利用沈坤荣教授的研究成果,认为从实证的角度FDI至少在总体上提高了安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即促进了安徽的产业结构升级。

当然,我们还可以单纯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FDI对安徽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安徽吸引的FDI项目大部分都进入了制造业中的相关产业,外商通过新建和合并的方式进行投资,利用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兼并生产效率低而能耗大的小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实现了规模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但是,还应看到,流入高新技术产业的FDI并不多,因此无法产生高新技术的外溢效应,这也使得安徽产业升级进程缓慢。同时,FDI产业分布的失衡,既阻碍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相应地限制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因此,要想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从而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大FDI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流入。

(三)FDI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FDI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对第一产业的影响相对于第二、三产业而言较小,现以安徽省的实证,就FDI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1.就安徽利用FDI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而言。外资企业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并不均衡,截止到2005年,外资企业投资总额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为1.9∶80.3∶17.8,外资企业更多地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外资企业数及投资总额都很少(见表2)。

安徽省实际利用FDI在各产业间的分布与外资企业投资总额分布相似,也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2005年,三次产业实际利用FDI的构成为4.9∶66.5∶28.6,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见表3)。

2.就安徽利用FDI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而言。流向安徽的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吸收的FDI很少,其大部分都分布在农业领域。故研究FDI在产业内部的分布,重点在于分析FDI在二、三产业内各行业的分布。FDI在安徽第二产业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投向采矿业与建筑业的极少。2005年,制造业吸收了第二产业中FDI的64.3%,而投向采矿业与建筑业的FDI仅占3.5%(见表4)。

但从总体上来看,投向制造业的FDI比例呈下降态势,而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采矿业的FDI比例则增加较快。

FDI在安徽第三产业中的分布不同年份差别较大,在分析其行业分布时,采用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FDI的构成指标,对第三产业中各行业FDI的分布进行研究。2005年,安徽第三产业实际利用FDI的构成中,房地产业独占76.4%,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占9.2%,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利用外资的FDI则很少(见表5)。

综上所述,安徽利用FDI主要投向第二产业,其中又以制造业为重,而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住宿及餐饮业,而对生产服务性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通信服务及软件业等的投资较少。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想大大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FDI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FDI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1.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证实,国外资本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和技术上的。因此,跨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营,往往和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如当地技术及管理人员和跨国公司总部派遣来的专家一起工作;对当地人员进行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参与对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工作甚至研发活动;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运作过程。这些都会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人才基础。当然如果一些在外企研发机构工作的人员回国内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工作,这也将会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首先,他们已经培养了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最关键的品质,如创新的勇气、意志和信心。其次,他们了解了技术发展前沿,掌握了前沿技术,这是高效进行自主创新的前提。

2.一般来讲,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中,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相一致的。当FDI增加时,意味着本国对外投资以及跨国公司进入本国都会有所增加,这有助于本国经济增长,也会拓宽本国的国外市场,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同时,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将增加本国的就业单位,从而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就业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转移又将进一步影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了较全面地分析安徽省的FDI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选取安徽省1998-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见表6)。结果表明,安徽省利用FDI对安徽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但是FDI对全省就业的拉动效应却并不很明显。

二、FDI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1.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省本地企业加大自主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2.目前我国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吸引外资,增加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投入,而FDI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虽然很大,但并非完全,这点可以由以上对安徽省的分析看出。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引入FDI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加大国内研发投入。增强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才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为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现行FDI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1.努力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尽快形成FDI流入与区域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资金投入机制。近期,可考虑设立用于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专项资金。在技术引进方面,应加强引导,努力减少重复和低水平引进,消除技术引进的恶性竞争。

2.加强对FDI的引导,优化投资结构。充分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实,充分认识FDI是落后国家缩小差距、实现追赶战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外商增加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实现我国利用FDI新的突破。在第三产业中,要重点引导外国直接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如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部门。随着这些部门的开放度逐渐提高,外资进入其中的前景可观。第一产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将在引资过程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应该通过把工业部门获得的特殊或优惠政策转移到农业领域,甚至更进一步的政策优惠,以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农业、特别是用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注意引导FDI在制造业领域合理流向,重点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从而带动和影响一大批协作配套厂家。同时鼓励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对于汽车、机械制造等产业应该以促进其核心技术转移为目标。提高外资与我省相关产业关联度。通过FDI的资金与技术引进,对我省现有制造业相关产业的调整、发展和升级产生“牵引效应”。

3.努力提高本地人力资本水平。国际经验显示,利用FDI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比如韩国和印度,他们的政府都长期重视人才的培养,为引进高质量的FDI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本地人力资本水平,基本路径有三条:一是通过教育投资,提高本地教育水平和城乡居民受教育率,这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最根本的途径;二是在引进外资的条件中增加一定条件,即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合资企业,要求培训一定数量的本土技术员工;三是创造良好的用人和创业环境,吸引那些掌握重要技术的人才从跨国公司回流到本地企业中,从而有利于把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带过来,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4.在积极引入FDI的过程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最重要资源。指导管理者和技术工人对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学习,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从而加强对我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使得我国各地区在充分利用FDI时更好地拉动就业。

5.将自身优势与FDI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为我国自主创新奠定物质基础。我国各个地区可以立足于本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和利用外资弥补劣势,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和效率。同时,利用当地廉价的人力资源和配套工业体系的优势,并且扩大基础设施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外资的产业相关度,来进一步吸引高效投资,推动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从而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只要通过以上措施对现行的FDI的实施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必将得到很大一步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马兆良.安微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8(2)

2.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经济经纬,2008(7)

第12篇

关键词:企校合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已有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经济总量和50%的税收,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是中国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安排劳动就业的主力,并且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创新联动,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在金融政策、财税扶持、科技资源配置新模式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造成了其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目前国内的企校合作以大型企业居多,社会关注较多的是“校企合作”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以中小企业主动参与的企校合作现在还是少数,因此,研究中小企业通过企校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自主创新意识淡薄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不具有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抱负和战略、政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构成仍处于较低水平,很大一部分仍未从家庭经济模式中脱离出来,经营管理仍处于小生产阶段,疲于追随市场找客户,认为技术引进方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优势,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而自主创新方式投入太高、耗时太多、风险太大,因此疏于确立本企业的核心、灵魂与理念,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意识缺乏,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从而使中小企业不能把握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不能做出更长远的规划。

2.自主创新人才缺乏

全国约有496万科技研发人员,其中70%以上在企业,但基本都聚集在大型骨干企业和高科技型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企业自身人员素质较低,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小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数不足10%,初中以下的职工占60%左右,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称职的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研发队伍的缺乏,使得企业难以在相应规模上将技术力量组织起来支持研究开发。因此,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品牌稀少,重大的原始创新成果更是缺乏。

3.自主创新资金不足

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能够维持;不足1%的则难以生存。而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0.4%。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这其中有企业自身创新意识和战略规划的因素,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融资难等现实问题,使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显然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

二、企校合作是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企校合作是解决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

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开展企校合作,可以使中小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和研发条件解决企业技术问题,有效解决企业自身人才不足的问题,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基础和人才支持。同时,企业也可以此为平台,加强人才的交流与培训,选送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基础研究能力,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从而完善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企校合作是是解决中小企业技术缺乏的重要途径

高等院校拥有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科研成果丰富,但由于对现实市场需求和产业化资源不甚了解,使有些先进的科研成果难以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中小企业存在着机制灵活、“船小好掉头”、产业依存度低、市场的适用性强等创新优势,容易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来满足消费者对于创新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近年来,为了将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高等院校已经加快了与中小企业界结合的步伐。通过企校合作,在广大中小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使高校科研和生产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协同集成,科技直接与生产相结合,极大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3.企校合作是解决中小企业研发设备不足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职能之一就是开展科学研究,长期以来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人们想到的当然是科研机构和大学。政府的科研经费也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在科研设备的投入已经成为一种科研实力和研究层次的主要标志,各高校普遍重视,想方设法增大投入,但也存在着某些大型科研设备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低的现象。通过企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联合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联合研究机构,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已经成为政府和高校的共识。这对大力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促使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种举措促进企校合作,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明确主体地位,更新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就是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即模仿创新。不论这三个方面的哪一方面,都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密切相关,特别是后两方面,作为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高校申报课题项目,多数是为了出科研成果,,产业化意识和和把握市场、占领市场能力要弱,因此,中小企业在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前提下,要更新发展理念,主动寻求企校合作,成为合作主体,出项目,出课题,委托高校来做,资助研究,从而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高企校合作的成功率和效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2.采取人才柔性流动战略,实现企校合作共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层次研发人员对中小企业的青睐度较低,但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样既能提高企业创新和研发能力,又能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二者相得益彰。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采取这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战略,通过外聘高校科研实力强的教师作企业的技术顾问或技术指导,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尤其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进行指导。或利用他们的经验、智慧以及现有的技术成果进行联合创新,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3.企校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培养储备创新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自主创新、科技开发的最重要资源。中小企业应树立长远发展目标,跨出注重短期效益的怪圈,通过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形式,借助于学校规范的办学方式、系统的理论教学、优良的理论师资,再加上企业确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实践师资、真实的实训场所,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企业在职员工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科技实力。在合作过程中,企业选派得力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学员管理与实训、实践考核工作,双方人员有机会、有时间不断地进行协商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中小企业培养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从国家到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企校合作的良性互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只要企业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在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主体作用,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才能提升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千千万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整个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 周歌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合作科技创新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2] 杨东林,孟波.校企合作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10,(4).

[3] 黄义平.科技厅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