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

时间:2023-06-06 09:32:25

自主创新能力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已经将自主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高校拥有众多实验室、科研人才、研究中心,在自主创新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虽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民族产业实力还不是很强大,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机构比较少。可见,高校无论是在自主创新,还是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创新,都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企业的创新往往重视应用性和功利性的创新,而基础和源头的创新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创新工作主要由高校来承担。

一、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无疑对于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拥有众多的高校,特别是随着这一些年来高校的扩招发展,我国高校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我国高校发展表现为数量上的增加,而不是质量上的增加,甚至在牺牲质量的情况下盲目增加数量。高校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提高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质量上的跨越发展,增强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偏少,而且我们民族产业和跨国公司相比较并不强大。科研院所也多有企业化趋势。由此可见,自主创新的重担应当主要由高校来挑。政府通过扶持自主创新,发展我国科技,可以将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科技优势,而科技优势可以在未来转变为持续的经济利润或者是减少劳动力消耗,用来应付未来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此外,高校的扩招也伴随师资队伍的增加,但是随着这些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增加,适龄学生越来越少,加上就业压力,可能会面临生源减少的问题,高校可以利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好人力转型准备,将高校富余力量的转移。高校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自办企业和研究中心来吸纳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充分、高效利用知识分子的岗位。同时,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通过科研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可以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学生参与本校的科研和创新活动,能够促进高校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提升高校在学术界的地位,保障高校的经济生存能力。再者,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关系到社会和国家未来命运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院校应尽快适应加入WTO和国际化教育的职业要求,如自动化类的ASEA(AutomationSystemEngineerAccreditation,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参与全球和国际化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在专业培养方案上,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与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改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手段,加强工程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大学生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工程素质,以此作为基础,充实和加快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高校还可以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并且更加利于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从而促进决学生就业和实现创收。

二、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自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许多弊端,包括一些体制和制度弊端。这正是说明高校在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高校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高校应当重视面向创新和研究的教学,通过评价和激励的制度来奖励教师从传授型教学转向研究型教学。在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人力和智慧改进教材和教案。

2、改进学分制和考试的内容,增加创新学分和试卷中创新性的内容。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相关的创新,并且建立对创新性人才给以破格认可、加分和奖励的制度。

3、增加在创新方面的投入,比如对创新的激励以及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创新,让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4、高校应当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整理、积累和沉淀。学校的发展有赖于积累,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看的更远。学校不仅要培养更多的名师,还要让名师把他们的精华加以积累和整理,并且充分共享,才能让这些名师有一劳永逸的功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高了很好的基础,高校应当从工作量考核等方面来促进成果的积累。

5、通过宣传和其他的各种形式(比如研究型教学)大力消除教条主义、唯科学主义的思想。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知道记忆,不知道去自己思考和质疑的学习方法促进了教条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直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传授学生创新方法,增强学生的洞察力和自悟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一些理科知识时用理解性记忆代替机械死记硬背。

7、建立良好的制度,促进和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工作,包括建立网络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各种猜想、不成熟的发明和创新等公开,充分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来合力地解决问题,并对各自的成果和功劳给予认可和奖励。

8、学校应当建立各种相关的机构为自主创新服务,促进自主创新各种工作的分工,让高科技人才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做创新性工作,而其他的非技术性的工作,比如成果推广和成果产业化,乃至一些应酬则由相关服务部门来解决。这样充分高效地利用了人才,也防止了知识分子过劳。

9、改进项目组和课题组的管理模式,提高项目的开放程度,建立有效的公开讨论机制,并且充分吸纳项目组以外的人员的智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的质量,在与市场和企业接触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0、高校还要不断完善和修订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实验室、生产实习基地、市场化的培训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等,增加和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政府,包括科技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充分重视资金上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目前的政策存在一些弊端,另外一些地方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1、政府要注意到高校在自主创新方面对国家的贡献。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的民族产业受到跨国公司的冲击是前所未有,往往导致式“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进一步技术投入不足-进一步技术落后-进一步经济效益低下”的马太效应,为了避免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政府应当从技术上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高校能够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加大对高校科研的投入,还可以吸纳一定的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也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效益”,因为创新工作最能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政府还应当将对高校的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分开计算,防止高校的科研投入被直接或者间接计算进入大学生的培养成本。

2、研究目前的科研创新管理和考核体制的弊端,从而改进科研和及其考核体制,对学术作假和舞弊行为采取严厉处罚措施,同时允许和宽容一定的失败,建立失败退出机制,对于优秀科研成果给予奖励,科研项目经费多少应当更加重视与成果的质量挂钩,形成奖罚分明的直接激励和评价制度。弱化现在的项目申报决定资助金额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来改变经费拨付方式,如当科研项目进行有良好的预见性结果的时候,给评审并且给以项目补助,当科研成果出来后,给予事后鉴定评价和项目经费追助。通过这些类似制度来改变科研体制重视申报,忽视成果的弊端。另外还要限制项目的重复申报,促进项目的合作,防止科技资源和经费的浪费。此外还应当改进和完善制度,保证科研项目评审和申报的公平性。

3、促进科研项目向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的工作,政府和教育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比如某高校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性成果,可以通过沟通协调,找到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把理论性成果转变为技术成果和最终的产品。政府给予资助的项目要在一定程度上公开成果,这样不仅成果可以接受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检验,也有利于让科技成果通过共享实现最大、最广泛的价值,促进成果产业化。此外还应当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市场需求调研,科研成果宣传推广,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让市场能够找到需要的科技成果,科研产品能够找到产生经济效益的市场。

4、减少科研经费的集中程度,采取小额度,广泛资助的方式,这样实际出来的成果可能更多。另外科研经费一般人力成本偏低,这不利于项目吸纳更多的人力。此外项目的经费管理也太松散,经费支配权过于集中在负责人手中,有待于规范和细化,保障公平和协作,进而保障项目的质量。

5、政府应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加强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目前一些房地产和商业等低科技含量行业暴利,但是一些重要的高科技行业却缺乏资金资助的局面。

6、科技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创新源于非功利的研究。针对目前高校过劳死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服务于创新,切实减轻科研和创新人员的负担,把科研人员从应酬、联系业务和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低创新性的工作中摆脱出来,同时充分尊重科技人才,注意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让他们从繁忙的琐事中摆脱出来,让他们在自由、宽松、非功利的环境中进行自己的研究。

7、创新科研评价和奖罚制度,科研成果不仅要看数量等因素,还有看质量和创新。还应当加大科技期刊的引导、监管、投入和扶持,促使各期刊重视论文的质量和创新。

8、通过监管和奖罚措施引导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消除学术界有宁可不创新,不能犯错误,不能批判权威的作风。

9、文献《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提出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把科研和创新成果作为一种广义资源,将科研和创新工作作为一个产业独立出来,由政府来出资负责科技和创新资源的开发,而对科技成果的利用则征收广义资源税来保障政府进一步投入创新产业中。在目前,我国民族产业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情况下,民族企业投入创新风险是非常大的,通过政府出资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划的自主创新是非常有利于我国民族产业振兴的。

三、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这个问题也说明我国高校在提高自主创新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和作为,高校提高自主创新也是顺应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如果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能够充分合作,采取有力措施,挖掘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将能大大地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这些角度进行了分析,抛砖引玉地给出了一些建议。同时这些建议也对解决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化需要问题、高校参与国际化竞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民族产业振兴问题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正午.“ASEA企业认可”是开展工程师资格认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J].自动化博览,2006(2).

2、王吉芳,崔新红.科技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5(6).

第2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探索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跨越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三个改变”、“五个翻番”,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使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为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三个改变”,就是要改变创新人才不足、改变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和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个翻番”: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由*年的5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左右,居全国前列。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万人以上,增长一倍。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25万人年左右,居全国前列。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年的9500件和2200件分别提高到2012年的2万件和5000件以上,分别增长110%和120%以上,居全国前列。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年的51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万亿元以上,增长一倍,居全国前列。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年的774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高技术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6个重点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组织实施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面向国家大工程、连续化大生产和我省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造装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牵头,省信息产业厅、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2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大工业项目计划、“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个重点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左右。(省经贸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3着力增强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基地的创新能力。围绕三大产业带建设和发展,努力办好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信息、生物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6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发展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集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成一批具有明显特色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与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加快孵化器建设,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和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一倍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统计局等参与)

(二)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0家以上。建立健全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厂化设施农业、远洋渔业、林化产品制造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菌类药材、园林花卉、饲料等10个传统农业产业。(省科技厅牵头,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富民强县、欠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促进行动,增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省主要动植物良种和配套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三)大幅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服务业创新工程和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基于网络增值业务的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和规范,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应用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2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组织实施服务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商贸、金融、运输、教育、卫生、房地产、城市管理、旅游等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年的404%增加到2012年的45%左右。(省发改委会同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工商局、省交通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民政厅等参与)

3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继续办好中国*网上技术市场与科技信箱,强化增值服务,推进市场运作。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市县与企业积极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省科技厅牵头,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科协、省统计局等参与)

(四)大幅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大专项,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3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6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科技厅牵头,省环保局、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海洋船舶与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渔业和重大海洋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港航大省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4组织实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医药技术开发,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推广100项以上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参与)

(五)大幅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强化收入分配激励,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潜心研究,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着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到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省R&D比重达到2%以上,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和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前列。(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优化结构,培育优势,提高、新建一批重点学科。到2012年,争取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5个,二级重点学科达到60个,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50个,重中之重学科达到4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21个。充分发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国家“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支持中国水稻所、国家海洋二所和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等科研院所发展成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省教育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强集成创新。鼓励产学研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及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及嵌入式软件、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及同行业高端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5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六)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市争取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万件和6万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36万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省知识产权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版权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标准研制体系和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支标准化专家队伍和一批标准化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100个左右,国际标准化专家50名,国内标准化专家1000名;培育500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省质量技监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品牌强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5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省出口名牌300个,*名牌产品2500个,*区域名牌50个;驰名商标300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0个;省著名商标2600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60个;省级以上工业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省经贸委会同省质量技监局、省工商局、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农业厅等参与)

(七)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4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500家以上;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0家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50家以上;集中扶持40家左右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办好*大学和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70家以上,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20家以上;扶持100家左右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明显改善我省科研物质条件。(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等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八)大幅提升科技人才规模和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每万人从事R&D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35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超过60%。

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鼓励创新团队潜心研究、凝聚人才。(省人事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深入实施5511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到2012年,全省15%以上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参加过EMBA研修。(省经贸委牵头,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充分发挥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小学每个学期必须开设一定时段的科学课程,高校要与企业、农村密切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2012年,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省教育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农办等参与)

5.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省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应开设专栏、专版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全省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参与)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抓好国家科技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推进《*省科技进步条例》、《*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和规章的修订与制订,努力把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加强市县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省科技厅牵头,省法制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人事厅、省知识产权局、杭州海关等参与)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倒逼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等参与)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进科技管理“五个转变”,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省部、厅市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立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开展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合理确定竞争性项目比重。全面推行常年申报和受理,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参与)

(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资金,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省财政厅牵头,省科技厅等参与)

(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试点,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省金融办牵头,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参与)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市县也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参与)

(六)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等科技强国的交流与合作。(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国防工办、省外办、省台办、省侨办等参与)

(七)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第3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鄂州经济社会建设的核心来抓紧抓好

十七大报告对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具体部署,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从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施人才战略等方面具体规划了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和举措。

党的十七大把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划既目标宏远,又部署具体,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既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更要脚踏实地,狠抓落实,着眼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学习十七大为动力,围绕***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认真落实***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目标,提前规划安排好明年的工作思路,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城市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市场竞争,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发展以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当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已见成效,其它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基础牢固,成效显著。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区位、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开发区已纳入武汉科技新城建设,并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省级信息产业园等,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良好的机遇,具备良好的条件。

    建设创新型城市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指导方针,深入实施项目立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鄂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主要杠杆,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投入的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项目引进的力度,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重点跨越、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现代农业等领域为主攻方向,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以高新技术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机构和研发机构落户鄂州,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该享受国家、省、市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落实到位。

进一步加快高新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大力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发展环境和服务环境,深入推进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志的高新区“二次创业”,提升**高新区产业层次。加强**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产业带的高新科技项目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新区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突破,形成裂变效应。利用科技贷款平台,加快***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利用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向高新区倾斜的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速度。以武汉建设科技新城的机遇,主动接受***高新区的产业链接和技术辐射,加快***高新区的建设。

同时,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为目标,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冶金、机械、建材、纺织及电力等行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艺和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强高效、节能、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对解决企业生产与研发中重大技术问题的项目,各类相关计划优先予以支持。

    加快推进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及社会发展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增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先进科技成果推广为途径,以发展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和特色化为方向,突出农产品加工增值,打造“名、优、特”精品名牌,着力攻克一批影响我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为依托,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强医疗卫生、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提高疾病的预防、治疗水平,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研究和开发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少于1%,大型企业不少于2%,高新技术企业不得少于5%,对研发投入超过此标准的企业,政府将给予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重点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建立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利益联合共同体,研发、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对自建或共建技术中心的企业,政府从科技经费中列入专项资金扶持。对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奖励扶持。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引进新技术或购买高新技术成果用于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在市级科技项目上给予重点扶持。对实施国家、省级重大专项的企业,按照上级要求,市级给予相应资金匹配。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实施专利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要向专利技术开发倾斜,支持企业开发、应用专利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产生一批对我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导向作用,将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企业绩效考核和科技人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逐年增加专利发展专项资金,对申报专利给予资助,对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给予奖励,对在我市产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或者正在实施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发明专利项目给予一定的专利维持费补贴。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城区孵化器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拓展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武汉及省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市设立办事处,推动我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农村科技“110”信息服务模式,鼓励农业技术协会及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对市及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符合条件的,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大力开展全民科技创新活动,建设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积极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公民的科技创新活动,对科技创新成果优先加以扶持和转化,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和使用。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选拔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到国内相关高校或国(境)外进行中短期研修。制订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和科技骨干。对在自主创新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市政府定期给予重奖。

大力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兼职办法,不断完善合作开发、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人才资本投入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到我市企业兼职或投资创业。采取公开招聘、招考等办法,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产业方面的紧缺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并列入成本核算。对引进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带头人,同级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用于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归国留学人员来我市创业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审定给予科研项目经费扶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科普事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大批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积极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和建设科普场馆。落实科普税收优惠政策。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是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七大报告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提出了八项任务,第一位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看出,报告对此高度重视,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鄂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4篇

一、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创新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在熊彼特看来,这种创新主要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实现:一是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要素来源创新);五是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组织创新)。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只有创新成果被商业化并实现了其商业价值,才算得上是创新。一些并不涉及技术创新,而仅仅是基于工艺创新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或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市场渠道创新,同样属于创新性活动。

二、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一个民族的进步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同样,一个企业需要一种文化与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而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短期、长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能够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从而有效规避行业与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竞争文化,企业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创新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少不了从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快速走上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管理创新,就是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公司制企业运营方式,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能适应市场变化、又有内在活力的组织管理机制;按照有效管理的原则,应积极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大力精简管理层次,建立决策、监督、执行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位、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体系。

(三)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当今世界,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来势凶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与市场直接联系的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对推动企业升级转型,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四)创新型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一个国家如果缺少创新人才,没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储备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等待他的只有失去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竞争的优势。因此,创新人才的状况可以说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一个国家新鲜血液的源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想要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

(一)积极营造一个激励创新、勇于创新的企业环境

创新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解放思想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活动则表现为“偏离”社会常规文化的思想或行为,并且具有可贵而大胆的怀疑精神,然而这种怀疑或突破对于传统和权威必然是一种挑战。所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往往会被人们误认为是一个越出“常规”的不顺从者,因此为社会所不容,难免遭到打击和迫害。为此,我们要创造一种企业环境,对创新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越轨”思想和行为表示宽容和鼓励,让他们勇立潮头、敢喝头水。

(二)善于挖掘市场,选择有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

企业成功人士在选择市场开发的时候,都会比较重视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而不是以技术高低作为参照点。有时候发明者认为是很好的产品,在市场上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的项目就不能算作是创新性项目。还有,技术时刻在更新,技术超前太多不行,技术落后更不行,正所谓“技术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如今的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看的不是创业者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产品市场前景如何。有些新产品研发出来了,也很有市场潜力,但是现实的市场却开发不出来。潜力与现实毕竟不一样,如果企业不能将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这个项目实际上同样不具有创新性。

(三)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与开发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要求企业花大力气培养一支敢创新、会创造的人才队伍。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培养人才,利用重大科研项目、计划来锻炼人才,重视激发企业职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为员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宽广的舞台。在发展过程中对紧缺急需又一时无法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要拓宽视野,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大力吸引优秀人才。

(四)注重细节差异,将创新落实到每一环节

第5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50

传统的应试教育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许多家长、中小学教师乃至社会舆论在评价学生时都认为,只有学习好、分数高的才是好孩子。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学生逐渐习惯了埋头于书本,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前就丧失了原有的灵气。思想、视野被禁锢在狭隘的领域内,求知的欲望逐渐被泯灭,创造的激情、求索进取的精神逐渐消退。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唤醒学生,让其重拾信心、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挖掘创业潜能并践行创业实践。

一、激发创新思维,达成创新能动性的培养

首先,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激发创新的因素也应该被视为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创新思维,达成创新能动性的培养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还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愉快,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平等、热爱,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活跃的思维、创新的能动性。所以,以下几种学习方法或许可取:

1. “目标性”学习

有人问“学生是什么?”诗人罗伯特对此作了这样的形容:“学生是已经有了某种程度而想更上一层楼的人。”他的话指出了两个重点:欲望与知识。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目标下才能创新。例如,在火箭制作项目中,在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引导学生观看挑战榜,挑战榜上张贴了破记录的同学的照片。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他们极其愿意接受挑战,看过之后都会有豪言壮语:“我的火箭要飞……”“我肯定能超过他的记录。”教师适时适当给予鼓励、肯定。这样学生在学习、制作中就有了目标,有了创新。

2.“问题性”学习

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当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这需要靠教师给予不断的指导。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情景,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不统一要求。比如在玩四巧板的过程中,有个级别挑战环节,在不同级别中学生要选择一种图形来比赛。而同一种图形,四块板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调换能够拼成,教师不要求学生有统一答案。其实在拼图之前他们都要进行假设猜测才能够完成,如果教师过分的统一要求,可能就失去了更多的拼法,更多的假设的空间。学生有了问题,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才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3.“自主性”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知识想用一辈子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师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建模制作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提出分组方案、设计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动手动脑制作、展示作品、总结评价等,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必要的方法指导

学生发现如果他们自己不去动脑,动手,他们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于是,他们逐渐地在活动中积极起来,不但喜欢上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想出许多新奇的点子来,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4.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组员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5. 联系社会热点创“金点子”

培养创新人才最终要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在活动课中注重联系社会热点,发挥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是成功的翅膀,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这将对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以及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2013年全国雾霾天数达52年之最,空气污染极度严重、居民患癌数量增加。还如停水、停电、火山爆发、地震等问题。诸如此类切身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假设你是我市市长,你将提出怎样的治理方案?这样的提问可以在课堂上“炸开锅”,有的学生说要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有的学生探讨“能否在火山区将地下过多的热量引出,既利用其热量又降低其爆发次数”、“地震是有害的,但能否化害为利,将其用在探矿上”等等;甚至有的学生大胆提出冬季可用雾中取水的方法,因为雾是由水分凝成的,若把雾中所含水份截留下来,积少成多,再用管道输送到居民点,这样即可解决用水紧张的局面又可去除雾霾等等。这些想法也许不够成熟,但这些想法中极可能产生明天的科学新成就,将会促使他们终身去探索并可能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二、培养创业意识,挖掘创业潜能

所谓的创业意识,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发挥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1.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日趋成熟,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注定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沉浮。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使学生树立“不找首长找市场”、“不靠上帝靠自己”的创业意识。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作为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关注中职学生特有的发展潜力。通过创业意识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主创业是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 指导学生掌握和创业领域相关的技能与知识

创业知识是创业成功的必备前提,但创业知识的获得要有一个积累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有层次性地进行知识的积累。职校教师应教会学生怎么去做市场调查,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商情;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企业经营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储备,为学生日后的创业积蓄强大的后劲。

3. 创业意识的全面教学渗透

创业教育要渗透到每一门教学科目。创业教育涉及面十分广泛,要求所有的教学科目均体现创业的教育思想和内容。英语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常用的商务英语,讲授企业语言或洽谈出口外贸生意的基本用语;企业管理教师要将企业家的创业经历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杰出企业家的事迹,并使学生了解企业家失败之后能够成功的原因;在财会、市场、经济法、数学等课程中,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商业成本、利润概念、资金流动计划、收入记录、价格结构、税收、市场分析等内容中,使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在语文课中,要让学生学会撰写创业计划。当然,创业项目的选择、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店址的确立、广告策划、管理模式等内容,也都要在不同的课程中,在相应教师的指导下有条理地反映出来。无处不在的教学渗透,增强了学生的创业动机,使学生期待走上创业之路。

三、践行创业实践,以实现自主创新创业

1. 积极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团委、学生会可以开展校内、班内的创建活动,让学生自己制定争创计划,落实争创措施,公平竞争,自我评比,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各种社团、兴趣小组举办科技、创造发明专题讲座、创造发明比赛、技能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组织读书活动,阅读优秀人物的传记,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和私营企业主来校讲学等,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创业的种子;组织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实习工厂等进行实训、实习,加强学生技能的培训;通过特定情景模拟,在老师指导下写创业计划书,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开设相关课题,研究小企业开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使中职学生的创业活动能够未雨绸缪。

2. 努力拓展校外实践活动

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为民服务等公益活动,学生能了解社会,播撒创业的种子;与家庭、社会合作,为学生搭建创业的舞台,如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组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研究市场动态、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并进行营销活动;组织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酒店实习、在旅游社带团、甚至创办小型农家乐等。每一次成功,都会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而每一次失败,通过引导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创业的艰辛。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创业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业兴趣,将坚定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理想和信念。

3. 师生共建创业园、践行创业

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从学生提交的创业计划书来看,更多的是试图用一个自认为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吸引消费。但时下,投资人看中的是创业计划技术含量有多高、市场盈利的潜力有多大。而这一整套的周密可行的计划必须通过创业实践才能达成。

例如,笔者担任园林班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期间,就和园林专业课相结合实施创业实践教学。园林专业科任教师创办了江南生态园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基地;学习剪枝、嫁接等技术,学习园林生态、园林植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创业实践,开办园林创意园。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外承接小型绿化工程、园林设计工程。从标书的制作、投标到现场绘图纸设计、组织施工验收等全程参与管理。拿项目后同学们自行分成了后勤组、材料采购组、工组、养护组、协调组、财务管理组等。采用基地与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决策能力、探索能力、沟通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们增强了查阅资料、自我学习的能力,还使学生们认识到用新的观念、方法、手段、技术去分析问题。培养了进取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其坚韧顽强毅力。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不但可以增强自己的才干,更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品尝到自己参与成功的喜悦,也更坚定了自己今后自主创新创业的决心信心。

这种种实践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和检验创业能力的场所。学生可以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尝试学习、经营、开发一体化的准创业实践活动,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从而熟悉各个环节,获得自主创业的经验和胆略。这是今后自我创业的一个良好开端。

总之,创新创业型人才最重要的是有创新思维,他们不是天才,也不一定是考试高分的获得者,关键是要寻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职业学校中同样有不少富有创造潜能的学生,学校应创设尊崇创新的校园氛围;教师应因材施教,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彰显,创造潜能得以迸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是创新创业型人才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学习层次、品位的又一次飞跃。

参考文献:

[1] 刘东敏.现代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2] 朱永新.写在新教育的边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随后于2010年8月国家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科技援疆工作会议,2012年7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科技援疆作为五大援疆机制之一,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依托科技援疆提升新疆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制约因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三化”进程的具体战略选择,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对科技兴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抓住科技对口援疆的机遇,提升新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把科技作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科技援疆的实践与成效

自2010年新一轮科技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援疆省市积极主动与受援地开展对接工作,编制了82个受援县市的科技需求方案,有80多个重大科技援疆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协议书,协议合作金额达55亿元;新疆与20多个省市共同实施科技援疆项目338项。科技援疆在促进新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湖南省重点围绕吐鲁番地区“兴工”发展战略,与当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动吐鲁番科技企业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在三个县市分别建设一个科技综合服务中心,攻克一批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培养一批科技实用人才,落实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转化一批科技成果。重点支持吐鲁番地区实施设施农业技术集成、加碘茶和砖茶的规模化生产、吐鲁番国家材料大气自然环境腐蚀试验检验平台建设、无机盐化工、石油化工、矿渣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吐鲁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运用科技成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圳市建设喀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械设备、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将建立以自主开发为主导、研发与引进并重的技术开发体系,使之成为推动喀什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上海市把推进科技兴县作为科技援疆工作主要任务,投资2070万元在泽普县启动了“世博科技”专项援疆项目示范工程,目前示范点建设已完成,推广工作陆续开展。

(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助推民生工程建设

以民生优先为原则,各援疆省市启动了一批科技项目。山东省援建英吉沙县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建设预算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后将成为英吉沙县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及养殖培训基地,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8000余座设施农业大棚发展。天津市援建于田县项目“津引薯8号”马铃薯繁种体系和生产基地建设的实施,使全县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亩均产量达到2700公斤,比普通马铃薯每亩效益高300多元,进一步带动了于田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黑龙江省支持阿勒泰地区实施的“畜牧饲草新品种种植示范”和“优质肉猪繁育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等项目,为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浙江省投资1523万元在全地区建立核桃高产科技示范园,有力提升了核桃产业化水平,为核桃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保障;投资720万元建设的乌什县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为当地年供应蔬菜1300多吨,促进了乌什县蔬菜基地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当地群众“菜篮子”。

(三)科技支撑引领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对口援疆省市围绕新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以及“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新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

吉林省科技援疆注重生态环保项目。围绕种质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加工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支持和推广吉林省的高附加值林果新品种冰葡萄品种等科技成果,为阿勒泰地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促使当地农牧民依靠林业科技实现兴林富民。

深圳市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为做好喀什市北部的防沙治沙工作,中昆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种植和管护防沙林,保护了生态,绿化了环境。

浙江省投资3165万元建立农业高效节水滴灌项目,为阿克苏地区四县一市提供农田生态保护技术,不仅使当地农牧民增产增收,而且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四)注重科技基础和创新基地建设,提升新疆科技创新能力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实施以来,各对口援疆省市纷纷在疆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基地上海新疆科技合作基地,天津科技合作园,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在新疆建立的工业园区在科技项目支持、土地供应、孵化器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

湖南将“援助科技事业发展”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提出支持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建设、园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开发推广,使吐鲁番地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显著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第7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45?郾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6)06―0028―0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突出强调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并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因此,加快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自主创新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全面有效的测度和评价。本文旨在构建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自熊彼特在1934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后,国外学者又分别从技术角度、制度角度分别对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如,伊诺思、林恩、曼斯菲尔德、弗里曼、麦凯、斯通曼、凯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分别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缪尔塞(R.Mueser)则通过对300余篇有关“技术创新”论文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后,将其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而以科斯、道格拉斯・诺斯、V・W・拉坦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则就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应该说,“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包括“制度创新能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决定、动态演进,共同构成了“创新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森和约翰逊所总结的,“近年来有迹象表明制度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在相互促进。现在技术创新理论更认真地对待制度创新,并比以前从更宽泛和更复杂的方式上使用制度概念。”[1]15-16

此外,由于“创新能力”的层次性,一般按照微观、中观到宏观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企业创新能力”、“产业(行业)创新能力”、“国家(区域)创新能力”三个层次。作为“区域创新能力”中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创新能力”①属于宏观层次的创新能力,它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能力体现,是技术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新发展阶段。在此方面,费里曼、纳尔逊、OECD、迈科尔・波特等均做了深入研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里曼1987年在研究“日本模式”成功经验时发现,要想推动一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仅靠企业是不够的,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与政策;[2]402-419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由公共和私人部门机构组织的网络,它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改变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其后,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其相互作用决定着一国企业的创新实绩的一整套制度”,并通过对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指出美国国家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市场制度、专利制度、研究与开发制度、大学和政府支持产业技术进步的计划和政策等制度安排构成的。[3]380-396OECD在其1997年发表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即创新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改进技术实绩至关重要。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知识的各种角色之间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实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角色如何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知识创新和使用的集合体。这些角色主要是私营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以及在这些角色中工作的人们。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合作研究、人员交流、专利共享等形式以及其他各种渠道。现在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重要的是相互作用网络或者说系统”。[4]1-3迈克尔・波特则通过分析影响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四个重要因素,②[5]67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钻石体系理论和国家创新能力(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的概念,[6]指出国家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在长时间内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其依赖于一组相互关联的支持创新技术产生的投资、政策以及资源投入;国家创新能力不是已经实现的在某一时间点上的创新产出水平,而是反映了创新过程更基本的决定因素;国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国家创新系统的良好运转,其中,市场与政府作为互为补充的两种力量共同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并弥补彼此不足。

既然国家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那么,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显然既包涵了国家创新能力的一般涵义,又有着超越于一般国家创新能力的独特涵义,而这种独特涵义主要来自“自主”二字,即应包括“谁是自主的主体?”、“如何自主?”和“自主程度?”三方面的涵义。首先,关于“谁是自主的主体?”的理解。从国家层面而言,自主的主体应该特别指定为中国公民(自然人)或内资企业,即从资本结构看,在原始资本的构成中,外资不占主导地位的法人或法人单位。其次,关于“如何自主?”理解。所谓“如何自主?”包括两方面,即一方面,包括自主主体主导的创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包括自主主体投资购买的其他国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的创新成果,并能不受相关创新成果原权利人的影响,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最后,关于“自主程度?”的理解。“自主程度?”问题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创新成果主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还是依赖国外供应。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本国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如表1。在一国处于工业化前阶段时,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1%,一般处于技术引进、仿制为主的阶段;在一国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往往超过1%且不超过2%,此时则进入以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而在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或工业化后阶段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2%,此时,一般进入以创新技术为主的阶段。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第一阶段的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应主要进入以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我们应防止将“自主创新赋以创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即追求知识创造、扩散和应用上的自力更生,否认国家间知识创造方面的专业化,进而否定国家间创新能力的相互依赖。”

此外,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正逐步向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①生产方式转变,模块化的特点决定了模块并不完全地归属于某一结构,而是在不同结构中都可以使用,所以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创新方式也更加丰富,即不仅包括对模块核心技术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性创新,而且包括不对模块核心技术进行改变而是通过对模块组合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结构性创新。这给后进国家带来了无限机遇,一方面,由于各个模块的设计和改进可以独立于其它模块进行,从而使得每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并通过在模块核心技术层次上的逐渐介入以实现模块化创新并获得商业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模块组合方式的创新以获得商业利润。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就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可能方式,从多个不同来源,将不同技术集成,最终形成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产品”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因此,自主创新的程度应涵盖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就是指“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目标,通过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充分发挥各创新参与者(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内资企业)在知识的创造、扩散、使用过程中的协调与协同,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且获得商业利益的能力。”

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的设计原则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用来描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监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评价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一项由多个指标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计指标集。它是政府制定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规划、进行政策研究,对现状、未来做出评价从而进行科学决策必不可少的量化评估依据。为了确保测评的结果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真实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系统性和导向性相结合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系统是由国家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产出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扩散能力和国家自主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等子系统综合构成。各个能力子系统都应包括一系列相关指标,因此要求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具有宽广的涵盖面,能充分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性特征。同时,建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目前我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寻求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劣势及其原因,并指出改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引导政府、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对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

(二)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地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发现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因此,要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及权数,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缩小误差,使评价结果客观、真实,从而保证指标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这里所说的科学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选择的指标必须具有理论依据;二是指标设计在名称、涵义、内容、时空和计算范围、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等方面必须科学明确,没有歧义。在保证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设计指标的含义、范围要明确,指标所采用的基础数据要与现行工作内容力求一致或少有改动,以便于进行考核评价;第二,各项指标数字化,定量指标数据应保证其真实、可靠和有效,而定性指标应尽量通过专家间接赋值或测算予以转化为定量数据(如等级);三是,评价指标不宜过多,应尽量简化,有利于工作层面的执行。

(三)代表性和可比性相结合

要正确认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就要确保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评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水平。由于在构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必须抓住重点,关键在于:一要注意选择和设计核心指标,应重点选择和设计能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变动规律的核心指标,考虑指标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变化的重要性及贡献度;二要考察评价指标变动的代表性。由于指标间的相关性,因此应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以减少相关性,降低误差。在代表性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明确各评价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时间、地点和适用范围,以确保指标的可比性,因为评价的实质就是比较,而只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才能提供准确的比较信息资料,才能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可比性原则有两个涵义,一是评价指标应该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范围上具有可比性;二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比较时,一般采用相对数、比例数、指数和平均数等进行比较才具有可比性。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综合评价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时应该考虑影响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创新指标研究的先驱之一弗里曼曾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强调统计的重要作用,而另一句则说,量化的指标在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可能不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上述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互补的。一方面,如果只有统计数据而不了解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系统的政治经济学性质,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政策设计与评估;另一方面,如果只有对科学技术系统,如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的政治经济分析,但没有过硬的统计指标资料,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政策研究;即要把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系统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结合起来。①定性指标的评价比较全面,但人为因素较多,因此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量指标评价比较客观,人为因素较少,数据来源较稳定;但无论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此外,在评价指标的建立中,我们又遵循相对值指标优于绝对值指标,客观指标优于主观评价指标的优先顺序。

(五)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不仅仅是对过去与当前创新能力的评测,还应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潜在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积累过程,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特征,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就应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发展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有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指标以描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又要有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活动过程的过程指标以描述创新能力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动态性指标连接投入和产出的静态性指标。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于一定时期的评价指标或评价指标体系都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和更新。

三、构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笔者认为,由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涉及到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构特征、要素构成及投入到产出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方面。因此,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中不仅应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而且更应包括制度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不仅应包括体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数量性指标,而且还应包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构性指标;不仅应包括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要素投入和产出类指标,而且还应包括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性质和影响因素的过程类指标。

因此,基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国内外有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经验,我们考虑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按二级设立。一级指标是综合目标类指标,主要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宏观发展状况;二级指标则主要根据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解以形成具体的指标层指标,分别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具体量化指标;二级指标的实现是一级指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国家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产出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扩散能力和国家自主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四个一级指标,并将一级指标细分为十六项二级指标(详见表2)。

在此指标体系中,由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商业化且获得商业利益的能力,因此,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是启动自主创新和维持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投入主要是指为保证自主创新活动成功而投入的各种资源,包括有形资产(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等)和无形资产(主要包括战略、思想等投入)。由于无形资产的投入指标的测度数据可获得性较差,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仅用投入的有形资产来反映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所以我们选择了R&D投入总量、R&D强度、政府R&D资金占GDP的比重、对外技术依存度、R&D人员总量和每万名劳动力中 R&D人力等六项指标。而国家自主创新的扩散能力反映了国家自主创新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如OECD的研究报告所言,“……创新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改进技术实绩至关重要。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知识的各主体之间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实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主体如何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知识创新以及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集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合作研究、人员交流、专利共享、设备购买等形式以及其他各种渠道。”[4]因此,我们选取了技术市场合同交易强度和国际合作专利比重两项指标,但国际方面很难获得有关反映扩散能力的定量数据,因此对国际反映扩散能力的经验采取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此外,国内外自主创新的发展表明,自主创新离不开支撑保障能力的同步发展,因为“不论技术如何好,也不论企业家如何有进取心,如果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以支持其创新活动并允许新技术的扩散的话,这种技术动力在经济中就不可能变为现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支撑保障能力是自主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由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生命周期变短,市场被占有的速度迅速提高,此时,支撑保障条件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同时对每个行为主体的工作效率产生很大影响。可以说,缺乏一流的支撑保障条件,就难以创造一流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选取了每千人拥有的网站数量、公共教育经费强度①、公众科学素养和创业投资强度②四项指标。最后,国家自主创新的产出能力反映了国家自主创新的投入所产生的结果,主要包括为国家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效果、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商业化且获得商业利益的效果;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被评价对象所具有的自主创新的潜力。因此,我们选取了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三系统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SCI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证数、每百万人口在三方专利族中拥有的专利量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四项指标。

四、结 语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建立一个实用的、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我们描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状况,正确测评、认识、把握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其进行国际比较,监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寻求建立了一整套能比较全面评价我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为政府寻求发展的突破点、进行决策的立足点以及各执行部门日常工作的出发点提供应有的帮助。

参考文献:

[1]K NIELSEN,B JOHNSON.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Change[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

[2]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C]//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C]//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OEC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R/OL].http://省略./dataoecd/35/56/2101733.Pdf#search=%22 National%20innovation%20system%22.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全世界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亮点,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提升国家科技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及企业的竞争力,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要不断提升企业的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一、企业自主创新定义

企业自主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等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企业创新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综合”并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潜在的利润。狭义企业创新就是指管理和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企业技术全新是“识别出经济上可行的发明”并尽一切可能将这些新发明引入市场,实现技术发明的商业价值过程,它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所谓自主创新,简言之,就是经济主体自己主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涵义和主要内容: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在各个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突出集成创新,使各相关技术成果整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引和再创新。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要任务,站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要充分认识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科技推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一定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并且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与规律,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在竞争激烈的当下,适者生存,企业只有走创新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数企业在经营发展上忽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缺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没有或很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二)一些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资金缺乏、条件简陋、设备落后、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造成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产品更新换代慢,产业化能力低。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没有与外部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科研合作。

(三)企业科技人才匮乏。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严重脱节,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与专业技术发展不同步,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严重不足,由于受经济实力和地域环境的影响,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导致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行业拔尖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四)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严重不足。在企业创新工作中,研发活动处于核心地位,而一些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弱,研发经费投入不多,使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五)缺乏创新所需知识,科技支撑不足。我国一些地区科研基础薄弱,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不足。知识型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的服务水平不高,科研型企业孵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知识型服务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要求。

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紧张、人才缺乏、技术不足等问题,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工作着力之一,我国应不断探索政策支撑体系的建设,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二)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的产权,只有产权明确,企业具有索取取,才能使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要求,激发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也是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重要因素。

(三)完善企业创新运行机制。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就无法开展和持续。要建立创新的有效管理机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商品化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实行有效的创新源管理、研发管理和营销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作,确保科技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四)建立信息先进技术的转化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姻嫁接,组织研究开发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支持和鼓励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各类科技合作,建立官产学研金介合作平台。

(五)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完善技术入股的法律规范。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并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虽然有较大差距,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要实现生存和发展,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技术。这样才能为自身发展闯出新天地,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同时实现企业的最大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查英青.《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创新政策;指标体系

自主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水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战略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同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河北省作为经济大省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全面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同时坚持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百项重大成果转化、百项重大支撑项目,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成果机制,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市县建立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和创新成果孵化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河北省在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构建上的不足,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比较薄弱,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才流失严重。面对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从政府层面建立河北省自主创新评价指标,对于有效应对当前河北省自主创新现状进行评价,并反馈结果,从而有效引导和激励全省自主创新能力。

一、河北省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河北省政府明确提出以产业创新为主攻方向,作出了在创新发展中实现河北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投入指标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其中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2015年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340.0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4%,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而从国际创新研发数据上看,R&D投入强度小于2%是不可持续的创新,因此河北省虽然不断加大对R&D的投入,但从具体数据来看仍然处于自主创新的不可持续阶段。

(二)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河北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比上年增长12%;农业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了1.3万家,增长44%,培育小巨人企业610家、高新技术企业1275家、创新型企业149家;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25个、农业科技园区68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有289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5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2个,院士工作站138个。到2017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0个以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00个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达到100个以上,建成10个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成果产业化等技术支撑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

(三)创新人员构成指标

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所以创新人员的多少决定了创新成果的产出及转化情况。2014年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3万人,比上年增长1.9%,毕业生1.2万人,增长8.0%.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也在逐年增加。(四)创新环境因素河北省政府在创新政策支撑下,通过不断加强创新体制革新,逐步形成了有利于河北省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文化环境,而科技资源得开放、资源共享以及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但河北省政府自主创新相关政策,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内容不够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的标也缺少可操作性,缺少相关政策保护,法律支撑。各项指标说明,河北省在自主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例如: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贡献中所占比例较低;科技投入与人才资源和北京、天津相比差距明显,政府创新体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整体创新环境亟待优化。

二、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的设计原则

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自主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代表性原则即所选取的指标能体现自主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地方政府自主创新政策的制定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各种创新要素,涉及因素众多,因此为避免过于复杂,要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指标。(二)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取须以科学为基础,客观、恰当且真实地反映地方自主创新政策这一目标。(三)普遍性原则由于各省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地域差异也是创新政策这一目标在选取指标时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准确反映各地区创新政策实施效果,同时具有共性、普适性的综合性指标。(四)完整性对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揭示自主创新政策的特征,从总目标出发进行要素分解,逐层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就可以保证在评价时,全面完整,客观公平,重点突出,照顾全局,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五)可实施性指标的选取必须要能准确反映各自主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大R&D的投入能起到支撑作用。

三、自主创新能力指标因素分析

根据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服务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及社会整体创新环境四个因素入手,构建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自主创新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介机构创新服务及地方政府创新能力4个二级指标,和相应的31个三级指标。

(一)自主创新社会环境

产业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因此,自主创新环境放任改善可以反映一个地区自主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优劣。具体来说,包含三个三级指标: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风险投资环境、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地区自主创新政策以激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为最终目标,而评价自主创新政策效果最有说服力的指标同样是激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从企业管理过程角度来看,又可细分为四个二级指标: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管理能力,自主创新生产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每一个二级指标下又可细分为如下三级指标,自主创新投入能力:R&D资金投入强度、R&D人员素质、非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自主创新管理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创新激励机制、组织文化、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价能力;自主创新生产能力:生产设备水平、工人技术水平、标准化工作水平、工艺准备周期、产品生产周期;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新产品销售份额、新产品出口率、新产品产值率、发明专利数量。

(三)中介机构创新服务能力

这是地方创新系统中社会中介对创新的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包括如下五个三级指标: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中介服务社会化程度、中介服务网络水平、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金融机构科技贷款。

(四)地方政府创新服务能力

地方政府以法律、经济、政策等手段,为地方创新系统营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地方自主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政府的创新服务能力。包括: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政府决策的透明度,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地方法规对创新支持的力度,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六个三级指标。以上分析可得河北省自主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因素体系。

四、结语

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个较为繁琐的研究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实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我们描述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状况,以及提升和促进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建立了一整套能比较全面评价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政府能据此在加快自主创新战略、更好的评价自主创新效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旭军,张爱国,胡宝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影响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35-38.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无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09-04

引言

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新增产值的近3/4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根据无锡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上半年统计资料,无锡现有50 000多家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133家,99%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对无锡GDP的贡献率达到60.8%。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自身规模限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存在劣势,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一般采取引进、消化、吸收为基础的模仿创新方式。而中小企业单纯依靠模仿和引进,其局限性十分明显:首先,引进的技术在品质、成熟度和配套性等方面往往存在不足,难以在企业长期发挥作用;其次,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无法摆脱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企业也就无法在竞争中获取并保持持续优势。因此如何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

中小企业是无锡最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它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其发展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着无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同时中小企业在创新机制、创新效率和决策运作机制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是地方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无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以及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无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以及相关对策措施,以推动无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无锡中小企业及其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无锡的中小企业主要有三大类型组成:一是低附加值加工型企业,长期以来它们得益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强劲的出口拉动,在产业链的末端从事简单的组装、加工等生产,其生产管理简单粗放,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订单量骤减,生产成本上升,生存即刻受到威胁;二是具有一定技术、规模和行业优势的中小企业,它们往往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与第一类中小企业相比,这类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通常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三是初创型中小企业,这其中包括初创期的大量民营高科技企业,它们是风险投资称之为“种子期”的企业,通常这类小企业的“成活率”比较低。在无锡,上述三类企业中大量的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对无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非常重要,在它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第一类企业必须要设法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提高附加值率;第二类企业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术和市场优势,个别企业还要争取成长为行业内的翘楚;第三类企业是无锡创业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依托[2]。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表现较弱,无锡尽管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基础雄厚,但其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缺乏政府政策扶植和相应的资金支持,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均不足,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着实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无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提升这些占无锡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无锡地方创新体系的关键因素。从无锡市知识产权申报统计的数据中发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是少之又少,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总体上反映了无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较弱。

二、无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求稳怕“死”,创新动力不足

企业愿不愿意创新和想不想创新,既与自身能力有关,也与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理念有关。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创新会影响到企业的即期利润。一些企业认为,创新不仅需要大量投入,而且投入一般又很难得到及时回报,因此认为中小企业不应把创新放在首位。第二,小富即安,不敢冒风险的意识也制约了创新的内在动力形成。很多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现有实力来之不易,因而一般会“重市场、轻研发”、“重包装、轻质量”,不思进取,不愿创新。第三,认为中小企业难以与跨国公司同水平竞争,与其提高技术水准接近跨国公司,还不如守住原有市场与跨国公司保持距离。为此不愿加大对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第四,认为创新是“成三败七,九死一生”,一旦创新失败,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因而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导致创新动力不足的首要原因。虽然有一些中小企业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大都表现为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和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也有部分企业对自主创新投入忽冷忽热,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在能获得现实利益的情况下,更愿意把有限的资本投向扩大再生产,而不愿用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激励机制滞后,自主创新型人才匮乏

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重要力量,也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难于承受用大量的资金引进人才,而且激励制度不够完善,经营环境与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无法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导致创新型人才匮乏,而这种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长期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低下,设备陈旧,这类企业的经营者一般自己并不熟悉现代技术,但又不敢放手让懂技术的人去创新。加上有些民营企业工作环境较差、工资福利待遇不高以及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又不多等原因,使一些高素质创新人才即使进入了此类企业,但也难以安心、尽力于工作。而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集团企业,大多又保留着家族企业经营的特点,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对外来人才有着天然的排他性,一些优秀人才由于在企业经营中得不到重用,导致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留不住人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根本性因素。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认为缺乏“人脑”是阻碍企业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后在技术创新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机会成本太高,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不敢创新

拥有知识产权足以使企业赢得市场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如果对知识产权缺乏应有的保护力度,自主创新就不能发挥作用,由于现行的市场环境还不规范,使企业自主创新存在较高的机会成本。企业普遍反映,有的靠攻关、靠机会、靠低廉的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化大力气去搞研发创新则反而得不偿失。目前中国许多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或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普遍不够的环境里,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大企业一般都有专门部门和人员执行知识产权保护这项任务,资金上也有专项保护基金,而且在实际遇到知识产权侵犯时,各级政府以及司法部门会尽力去打击。而大多数中小企业既无专门机构也无专门人才,也难以承担知识产权纠纷所需的巨额诉讼费用,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发展方面步履艰难。也有些企业反映,自己历尽艰辛、耗费自己大量资源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投放市场不久,市场上类似产品接踵而至,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的成本既低、风险又小,效益好。

(四)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不好创新

企业的财力保证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经费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无锡市政府近年来出台了许多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扶持政策,但是它们获得的资金支持仍然十分有限,中小企业对政策的力度和针对性普遍感到不足。无锡这几年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成倍增加,对中小型企业创业创新环境的构造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但对高科技企业尤其民营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过程各个阶段特别是初创期扶持尚未形成体系,企业很少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根据无锡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的统计显示只有近10%左右的企业研发资金相对比较充足,近九成以上的企业研发资金存在缺口。目前来讲,很多企业研发资金主要也只能靠银行贷款,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资信等级较低,往往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匮乏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瓶颈”因素。调查显示三分之二企业是以自有资金作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风险投资的比例不足5%。另外,申请上市融资的机会也不多,直接融资的难度更高。

三、无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策略

自主创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开放式创新的商业模式要求企业把内部创新与外部创新结合起来,要能准确界定自己的核心能力,善于对创新过程进行合理规划并制定出中长期的创新路线图,在实施的时候,要坚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开放理念,充分发挥一切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源,才能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无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际,提出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当前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而对自主创新能力基础较好企业将系统集成创新作为实现技术创新重点突破的主要路径,对“530计划”等高科技中小企业将原始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技术创新路径。下面从企业本身以及政府层面分析探讨无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企业选择适宜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提升路径

从一般意义上讲,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这种理念和出发点是好的,企业也应该形成一种自主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这是国家的一种宏观战略,是今后技术战略发展的趋势所在,但具体到各个企业,应该与企业的技术资产存量和增量相结合,综合企业自身的产品特点和市场环境,根据企业的技术能力选择相应的发展路径,以求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目前针对无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较为可行办法是侧重于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对目前缺乏积累的关键技术,可以考虑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但重点在于二次开发,避免以往走过的引进―失败―再引进―再失败这种恶性循环老路,要注重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二次创新能力。

(二)企业加强研发资源投入,培养创新人才

无锡的中小企业家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能在对市场机会判断的基础上,选取适合自己的相应技术,进入与企业技术能力相匹配的创新能力发展轨道,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取胜,占领市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了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水平外,关键是企业要有一批创新型高新技术人才。从本质上说,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又是知识的竞争,而人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拥有一批创新型人才。中小企业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点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可以为技术人才的晋升设置绿色通道,同时也可以通过分红、入股等方式,使人才自身和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有效地防止骨干技术人才流失,确保企业核心技术积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改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完善自主创新环境

各级政府是自主创新环境的培育者和维护者,要提高地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发挥地方政府应有的责任。一是加强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地方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税收扶持、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同时还应该大力提高各种激励政策的执行力,使得各项激励措施落到实处,从而为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既要从制度抓起,又要从体制入手,建立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保护与打击体系,同时要加大政府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以及惩罚力度,提高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人的成本。三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搭建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风险释放平台,化解企业创新风险;搭建融资平台,方便企业创新筹资;搭建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有效服务[3]。

(四)打造产学研合作体系,完善地方中小企业创新交流与合作平台

政府建立多功能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健全市场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企业在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有效地与科研院所进行长期合作,开展一些关键技术的攻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备,降低企业独自研发的风险和成本。无锡中小企业极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自身缺乏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不愿开展交流与合作,缺乏创新意识,担心技术流失,导致闭门造车,各自孤军奋战,取得的所谓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没有竞争力。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甚至相互拆台,导致信息、技术、知识相互缺乏沟通交流。有些中小企业即使有一些交流与合作也不成体系,在创新交流与合作中如果出现挫折,造成资金损失就想放弃,过于注重眼前效益,不注重长远利益。创新项目往往半途而废,既浪费创新投入资金,又使合作创新信心丧失[4]。

结语

创新资源如何共享、优化、提升,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优势、相关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条件有选择性地采用[5]。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无锡坚持科教优先、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无锡中小企业组成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它们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或者面临的问题探讨,提出了无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路径与提升策略,这些策略措施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广大中小企业积极转变观念,主动调整经营战略,集中自身技术力量和资源,专攻一门技术或一个市场,做精做大,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推动无锡地方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翠娟,尹志红.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提升策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1-114.

[2] 吴敬琏,黄少卿.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3] 陆玉梅,沈晓莉.常州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29-31.

[4] 齐海英.提高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 王利娟.提升江苏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J].华东经济管理,2007,(9):15-17.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Taking Wuxi City as an Example

NI Wei-tao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 214024,China)

第11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 现状 校企合作 法律规范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便引起巨大的反响,大家也开始反思,泱泱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在历史上的发明创新可谓不计其数。但是,回头看看现在,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自己的自主品牌并不多。为什么是这样呢?有人说是我国的教育问题、有人说是体制问题、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乏创新思维。近年来,我国的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问题还在,只有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万众创新”指日可待。

一、我国自主创新现状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将知识等创新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开拓新市场、新品牌的能力。[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创新应成为中国新的经济模式的核心。[2]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创新活动还是比较活跃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相关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整体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条件和基础,并可以依靠创新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迅速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现如今,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排在世界第二,这为我们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另外,我国的科学研究体系和技术开发体系也比较完整并且跻身于世界领先水平。生物、纳米、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等的开发能力都在世界领先水平。我国还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我国的高校的发展以及全国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都给自主创新不断带来新鲜的空气和活力。另外,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政府的支持都为自主创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更是说明了国家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视。因此,对于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空间将会是一片“蓝海”,是大有可为的。

(二)国内的巨大市场为自主创新提供广阔舞台

有需求才有动力。在我国这么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市场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我国现如今的接近14亿人口的规模以及多民族的情况,对于各种类型、各层次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其他国家没有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动力,这也为“万众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动力要求。创新的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人民生活中处处都可以通过创新来提高效率,过得更好。可以看出,我国的创新空间舞台广阔,动力十足。

(三)自由开阔的创新环境

一个好的创新环境是和平时期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是合作创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个市场环境就是对外开放的,人民的思想也是开阔的。如今在经济信息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吸取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创新,为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和品牌开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整体的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乏

我国国民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能力,但同时整体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我国一直以来是一个集权国家,最普通的人民大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也很低,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就相对较弱了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国的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同时,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也较少,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国家只能是受制于其他国家,并容易出现一些行业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自主创新政策是技术创新政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新政策核心

中的核心。[3]

(二)依赖进口,引进消化能力弱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的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生产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比较庞大,但是真正的体现行业竞争和市场需求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从而导致我国引用进口国外技术及装备占得比例较高。 另一方面,对于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引进不消化吸收,消化吸收缺乏重视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的明显不足,导致对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产业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企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产学研的结合还是可有可无的情况,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4]企业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支持投入较少,大部分的投入还是政府,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对于目前的“产学研”结合中处于从属被动地位的情况也是很不满意,企业认为高校搞出来的成果往往市场性不强,成果转化困难。同时,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只是注重指标的先进性却忽视市场的需求,没有明确“研”的目的是什么。这对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四)投资不足,缺乏基础条件平台

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现在很高,但是在创新能力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少,2014年,我国在创新方面投入占了GDP的2.1%[5]是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时,我国还未建设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平台,很多人是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却没有渠道去完成,最终只能放弃。并且存在着盲目的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共享机制,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再者,国家上层的整体规划以及相关数据资料无法形成公开共享,科技人员了解不到国内外的最新科技文献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

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在创新方面最重要的是没有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诚信的市场环境。对于知识产权的不重视,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社会缺乏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家都在追名逐利、对于创新人才的培育、创新精神的培养严重缺乏,尊重个性、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文化和环境都还没形成。

(二)政府作用没发挥好

如今是一个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发展的社会,但是我国很多地方还是把资源消耗作为重点,没有把技术的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同时,政府在产业发展职能中仍然存在越位缺位的情况,过度干预市场企业的发展,制约了企业和产业的创新能力。再者,相关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缺乏协调,体制分割、条块分立、相互封闭都严重影响了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最后,政府的资金投入使用效率不高,严重浪费。宏观统筹协调能力薄弱、科技资源配置分散、整体运行效率低、资源重复等情况导致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造成巨大障碍。

(三)企业和高校的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一般普遍重视生产、忽视研究开发,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处于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很多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力量比较分散,科研工作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综合目标,低水平和“短平快”的重复现象很常见;高校的现有技术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困难。近年来,社会上的追名逐利和浮躁之风也对高校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腐败问题和造假行为的出现让学术界陷入困境。

四、我国创新问题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晰并执行

我国的《专利法》一直都在修订完备中,但是相关的具体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法律是保障,有了法律并严格执行会让人们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有信心,不再会出现发明创造者去请求法律保护以及没有相关版权费用。虽然,我国已经制定相关的法律,具体的法律细则并不明确,出现版权问题还是无法进行判决以及相关赔偿,另外,在执行过程中执行的力度比较低,由于各地为了经济发展就忽视一些地方的造假行为,导致一系列问题。“法”不是看的,只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激励人们去发明创造,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发挥市场作用,政府适当干预

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政府和市场是两个绕不开的弯。自主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火花碰撞后的产物,在自由市场情况下更容易形成,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自由的市场,一个诚信的市场来保障自由平等的竞争。这样就需要政府去进行适当的干预,政府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市场的平等竞争为自主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大投资构建一个基础的融资借贷平台去为自由创造发明者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要保证其中的规范防止社会上形成非法融资等犯罪行为。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有一个法律规范下的市场和规范的融资平台,我国的自主创新者一定会大有作为。

(三)推进校企之间全面合作,促进人才培养

校企之间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能够为学校提供所需的科研经费。在这两者之间,企业面向市场,更能知道市场所需,明白哪些可以成功地转化实用的技术和生产力并获得利润,并能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让学生面对现实的问题。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学校应该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技术上的创新企业更有发言权,创新不是在学校里看书做实验做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琢磨出来的。在学校里大学生,最主要的是研究生他们有很强的理论能力,但是实践能力欠缺,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他们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成为行家。这样国家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朱孔来.自主创新有关理论及测度方法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2):31- 37.

[2]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走向新经济模式[J].财经,2007(08):75.

[3] 范柏乃,段忠贤,江蕾.创新政策研究述评与展望[J].软科学,2012,(11):44.

第12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企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7-0043-02

一、新的形势迫切需要企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先后解决13亿人的温饱、小康问题,但是经济成就的取得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早在1995年,中央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要概念,在全面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管理创新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关键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如果不能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总书记多次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一些著名企业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知名企业都很重视培育核心竞争力,美国微软公司成立时间并不在长,但却迅速地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其成功经验就是重视核心技术创新。比尔・盖茨认为,企业能否不断地创造技术优势,将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必须重视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再次证实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缺乏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出口加工型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主要依靠成本优势,自主创新处于劣势地位,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遭遇到不得不关闭的困境。据初步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能力是应对危机的最好出路,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首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给自主创新提供了机遇,创新是走出危机重要的措施。”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自主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自主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支持,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研发活动处于基础地位,研发经费是研发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前提,通常以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的研发力度。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时,企业才具有竞争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一直徘徊在0.5%左右,而在我国企业中占很大比例的小型企业,由于融资困难等多方面原因,几乎没有研发经费,缺少研发资金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极大障碍。

(二)企业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保证。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很大,但绝大多数科技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部门。许多企业由于条件限制,对高层次人才没有吸引力,招不来人才、招来人才也留不住是企业的极大困惑,很多企业缺乏高水平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有资料表明,在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只占很小的比例。由于待遇低、不受重视、能力得不到发挥等多方面原因,企业中的高层次技术人员流失相当严重,人才的缺失与流失,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

创新动力不足是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企业愿不愿意创新,既取决于自身能力,也与企业家创新理念有关,有的企业则认为,既然引进可以获得先进技术,就没有必要冒研发的风险、培育自己的技术力量,依靠引进技术建立核心竞争力;或干脆引进外资,认为可以从合资的对方持续获得先进技术。于是,就失去了创新和自主开发的欲望。自主创新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旦失败,不仅企业遭受重创,各层决策者也要承受失败的打击。从外在影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及投资规模,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企业,成为企业追求利润的导向,企业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仍很强,很多企业宁愿保持低水平生产能力,却不愿意从事自主创新活动。

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对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意识具有很强的引导功能,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企业的创新意识不仅体现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和研发人员的创新成果上,也体现在普通职工的各类小发明和创造中,要通过宣传和有效的激励,增强企业各类人员的创新意识。要从各个方面重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培养和挖掘,把自主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立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投入,因此,企业要把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消除影响自主创新的各项不利因素,有效调动企业各类资源、变革各种不合时宜的制度,为自主创新工作提供全面支持。

(二)要加大自主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一是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比重。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使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确保研发资金。二是增加政府投入企业的研发经费。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成熟完善的科技投入体系,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仍应由政府组织实施,这就决定了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各级政府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把企业作为经费投入的主体,确保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长。

(三)要培养、发现、重用创新型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也是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如果一个企业对创新人才不重视,那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人才一靠引进,二靠培养。在引进人才方面,一要建立引进人才的机制,二要完备招聘人才和选拔人才的程序,通过公开选拔,既引进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也招聘研究能力强的技术研究人员。创新型人才是多层次的,既包括高素质、高学历的人,也包括普通员工, 个人的灵感或兴趣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小发明、小创造对企业及整个社会进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企业要重视个人的创造能力,尊重科技人才,重用各类创新型人才,想方设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宽松的条件。

(四)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技术创新中,要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通过深化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要消除各种体制,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使国内企业参与、融入国家科技计划,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进一步整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资源,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劲,卸林.国家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M].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海英.企业转型与自主创新的新模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