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

时间:2023-06-06 09:32: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方法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方法改革

第1篇

【关键词】 金融会计;教学方法;实证分析

金融会计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重点放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核算方法及存款和结算业务的处理。但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以此发展出来的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造成学得不实,用得不专现象的出现。本文以金融会计教学为切入点,对其教学方法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第一,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生疏感。如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有关账簿只知其意,对运用不感兴趣。而这部分内容又恰好是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具体的会计业务不会处理,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金融会计》所涉及到的会计流程和凭证与普通会计有着一定的区别,如何使学生真正把握这种区别,做到对金融会计学与用的结合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处理不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停留在每个分录处理上,当遇到较为系统化的操作时就容易把有关知识弄混,更不能实现实务操作。即使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按流程真实操作图章、凭证、账簿、报表,并通过对具体的经济业务的分析、处理,完成编制、传递凭证、登记账簿、填写会计报表的工作,但由于该课的授课量大,内容多,造成有的学生还没有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又必须马上学习新知识。即传统授课对重点和难点突出不足,造成课时分摊现象,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问题。

第三,课程内容更新欠缺,主要表现在与现实需求间的差距。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与深入时时刻刻为金融会计提出挑战与机遇。众多学者认为,金融会计工作具有业务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所以金融会计教学应尽量采用阶段性模拟方式,重视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研究现实的兴趣,做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研学”在动态中的互促互进。

以上问题的出现,看似出在学生方面,实质则是教师与教学上的问题,这是高校教育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有做到普遍规律与特殊性结合、教与学结合、师与生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高教学的产出质量。这为《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可能与平台,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尚未形成权威的成果,但众多大学与研究人员都在从事相关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进了该课程的建设。他们多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引入课堂映象,即把学生熟悉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会计工作环境,把抽象复杂、枯燥的经济内容变为形象生动的直观实例;二是增加生动有趣的实务案例,如以银行业务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把最新的一些实务趣闻、案例作为背景材料,或者以现实金融状态下银行的具体举措来为学生设计讨论题等等;三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实践能力,即给学生自我学习与创造的空间,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使实践内容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

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统一的对“教学方法”的定义。如: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王策三著,《教学论稿》)等等。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态的、相互的、以教学任务(目标)为指导的规划与实践的结合物。

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传授法、谈话法和练习法。随着社会实践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在交流与传达知识与技能方面又发展出了演示、实验、参观、讨论、作业、交流等方法。但长久以来,人们多把教学方法看作是教师的事,与学生没有关系,实际这是片面的。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尤其大学)是教与学的结合过程,是动态的。所以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多地把教学方法视作一种在课堂中、课堂外,连接着教师与学生的系统物,其目标就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产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了一种组合的教学方法,传授――接受法、问题――发展法等等。但并非这种组合就可以解决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同时可能会失去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偏离正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入之中。

教学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不得不提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自欧美,对现代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较广泛的影响。目前尝试应用的主要有三大类,即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和随机访问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赵蒙成对三类方法作了总结(2002),他认为:“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支架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帮助,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并设计、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为学生持续的建构奠定基础。“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总体仍是一种概念模型,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具体情境与特殊问题需要单独设计解决(虽然均具有一种普通的环节构成)。但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而且该视角在学术界与实际应用中已经展现出了其价值。

现代教学中还有一种“研究性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教与学的过程性、老师与学生的体验性、教学主客体的一体性(参与性)。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该理论实质上也是一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如研究性教学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成果产出方面更注重考查学生对调查、观察、实务问题的解决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二、案例分析

不难发现,现代教学中的诸多理论与实践的尝试都是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的,这与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也是相符的,传统式的填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创新人才需求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以金融会计学的教学为例作简要的实例分析。

金融会计与普通会计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抓重就轻,注意对学生学习层次性的引导。这应该成为教学中的基础,也是建构性教学的基础。笔者将其归结为:“结合不同教材的层次性、强调金融会计的实用性、突出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强化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这既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建构了一个知识结构的“支架”,并为他们留下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如在支架环节中,适当加入一般金融会计不会考虑的商业银行存贷款核算、投资核算及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保证教学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把握金融会计的基础知识体系,不但激发好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调动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打牢基础知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课程中尽量在每一章设有一节课堂讨论课,一般由多道小题构成,如各类形式与题材的自由讨论,各类形式的自由抢答课,对不同国家货币的辨识等等。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金融会计的学习兴趣是建构性教学以及发挥他们创造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与过程。建议采用的措施可归纳为:“课件背景设计强调新颖,总体布局突出生动、直观,愉悦视觉+脉络清晰、注重归纳总结、充分利用图表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而相互激发,关注学科的最前沿”。

建议课件中设计多个背景版面,并在版面中加入适当小图,使背景视觉效果更出色,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提高课件的利用率,同时,这些背景绝大多数突出了相关的金融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过程中,适当注意选取多套风景作为部分章节的背景,随着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在视觉与心理上产生一种厌烦感或疲惫感,清新风景作为课件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与转换学生的这种不自觉心理,有“随着课程接近尾声,知识的不断掌握,心情越来越明朗,学起来越来越轻松”的喻意。每章结束时,添加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趣味图片,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无形中鼓励他们多读书,起到双吸引、双激励的作用。

每一章都采用先易后难,以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在每一部分中都列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真正掌握知识,使难点不难,重点更重。在每一章中,课件都力争对难记、易混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生动的归纳总结。如贷款损失准备金变化情况表、结算方式特征、手工联行往来、电子联行汇划基本方法、所有者权益关系图等等。通过归纳总结,零散的知识得到了梳理,学生的思路也有了系统,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图表可以更直观地把知识传达给学生,所以,课件应有意加大对图表的使用,包括程序图、业务流程图、操作示意图以及相关的凭证单据的图表展示,如活期存取业务流程、定期存取业务流程、电子资金的划汇不同模式等等。

课堂讨论课的设计是必要的,其内容也必须与现实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本学科最前沿动态,并通过课堂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再进一步通过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的关注、对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关注。这也是对学生创造力与研究性的一种激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建构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实际应用。

当然,在课堂之外,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对其运用与开发更值得教学研究者去不断探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讨论。

这种实例分析对解决金融会计教学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有什么帮助呢?笔者已经在开篇讨论了问题: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生疏感、学生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以及课程内容更新欠缺三方面。通过实例分析,显然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兴趣、教学情绪、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都影响着教学成果的产出,但归结起来仍集中于教学方法上。从分析中可见,笔者所设计的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尝试把教师视作教学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成为教学方法中的一个功能键,所以其态度、兴趣和情绪必须也必然以方法为指引棒,服务于教学成果的高质量产出要求。教学中的另一个有机组成是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小群体也会对教学成果产出产生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激发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中的有利资源,避免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证分析中,这也是一条内在原则。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所以,对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而言,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是心理学知识与应用方面。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该专业的本科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相关理论,学习现代控制技术相关课程,接受现代制造工程师的实习训练,如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学生具有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及生产组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机械制造、加工,设备控制和维修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传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工程实训等。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都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也包含学生的学,教与学时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形式不断适应和调整,学生的学习要与教师相配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科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占有较大的主导地位,因此,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专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研究性等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一、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把传统的转变为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学生自主要求获取知识的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对于简单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获取专业知识,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导演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式发现学习、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自由式学习。引导学生朝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把握课堂的进度和维持课堂的纪律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整个研究的过程。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学的习惯。

二、让活跃轻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教师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就是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内在动力”就是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主体的内在动力要以主导的意图为方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游戏中,学生的情绪始终很高涨,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讨论探究式即教师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获得完善的解决;或者提出多种解答方案而后通过集中思维,筛选出最佳的答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求异、求活,鼓励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

及时更新教学课件、教学光盘和多媒体教学资料,利用网络课件,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例如慕课(MOOC)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每门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有时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通常由同学评分(比如一门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一些学生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许多课程的学习网站借鉴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也可就学习中的问题与教师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机械制造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是国防安全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自主创新的核心阵地,我国目前已跻身制造大国行列,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的基础能力薄弱,也就是说制造大国并非制造强国,我国的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迫切需要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针对专业特点,结合课程内容和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果,以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

第3篇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

1 问题与现状

目前在师范院校中,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学的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在师范性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曾对我校历届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大量毕业生把教育理论束之高阁,在工作岗位上没能很好地应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师范院校的教育理论的教学内容不能贴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外,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课堂讲的多,课外活动少;结论下的多,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教学手段单一,缺少读书指导,机械灌输,造成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教育学的学习存在两种偏见:一是认为学习教育学没什么用处,学不学以后照样能教好课;二是认为教育学大都是条条框框,内容枯燥,产生了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该课程在整个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 改革与实践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育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的改革。

2.1 加强师生合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设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和合作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好的结果。要消除学生对教育学的认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请一些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现身说法,来校讲课,讲清这门学科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真正认识学好教育学的重要性。

2.2 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1 采用问题教学,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教学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行教学”。实际问题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教改实践。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启发,互相学习。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以质疑的批判精神探究问题,审视教材内容和改革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勇于突破权威、经验和常规,树立起“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

2.2.2 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案例介绍、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过程分析等步骤。它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在于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当从各种教育文献以及中小学教育实际中搜集大量的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一般在案例后面要附一份研究问题表,这些问题是解开案例所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讲授有关知识过程中,先把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预习并准备发言提纲;学生要想回答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充分准备,积极思维,由此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后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使学生在全班讨论前都有机会讨论案例问题。小组讨论后进入汇报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批判地检查自己所发表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2.2.3 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老师的一张嘴”的传统落后手段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努力把抽象的原理和空洞的理论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视频影像等融为一体,这样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电视、录像和光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习的效果。

2.2.4 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适度的考核与评价可以引导、调节和控制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工作成效,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以确定今后的工作方向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2]。考核和评价要作到全面、客观、公正、真实。平时注重考查,主要采用日常观察、课堂提问、检查作业、书面测验等方式进行。课程结束后,采用笔试、口试或闭卷、开卷等方式,把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 几点思考

3.1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法指导

高师教育学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学观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应洗脑、换脑,转变教学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要转换角色,加强学法指导。一定要认识到教师的教不应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诸多教学方法组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广大教师运用这些方法的艺术性。在高师教育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在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效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综合多方面因素后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它的优缺点,只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学策略的确定就是要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使各种教学方法得以优化组合。例如,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综合运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自学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掌握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严启英.“自学―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微探[J].广西格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第4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 教学方法 改革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民素质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竟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起关键因素。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将主要依赖于教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严重脱离生活,生产实践,缺乏创造性。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中小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它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系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隹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隹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

三、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园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突出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考查。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急需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感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当我们的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在发生改变时,我们更应该适时地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使那些理论基础薄弱,层次不齐,对学习兴趣不大的中专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获。由此我们不能以以前的课程标准去要求现在的学生,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去面对学生的现状,突破现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束缚,加深教学改革。

一、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

1.确定培养目标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把对学生技能培训放在首位,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德智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多功能、复合型技能人才。过去我们轻实践,重理论,主要关注传授给学生在以后从事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企业则期望毕业生具备灵活性、富有创造性、具备一技之长、能与团队一起工作、愿意承担责任等职业品质。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新时期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从培养目标着手,寻找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课程设计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具体就落实为课程目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对课程进行全面规划,包括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学科课程和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完成的其他课程。课程类型的选择要符合培养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交往技能、团队意识,最有效的课程形式可能就是在各种课外活动中。

课程编制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前者主要解决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两个方面都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课程目标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教学质量是学校最应关注的问题,我们将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只有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

1、教师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努力程度和教学艺术,学校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中“程度”的主要因素。改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中“程度”因素的主要途径。教师管理制度应能形成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并能提高其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2、教师按照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所谓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课程规定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 教师教的方法,包括教师组织、呈现课程中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处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等。 只有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反过来,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如果教育目标强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课堂讲授或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似乎并不完全适用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完全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强调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就应该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通常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其实,对于职业教育,这种直接评价体系是不适合的。比如:学生考试考了很高的分数,可是,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都不一定是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满足公司需要的。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传统教学中,完成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改变这些观念和做法,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为落脚点,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工作,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l.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验实训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课程中较完备的实习实验器材,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2.从中职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次序进行。提出问题,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沦、训练,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校在“PLC在机械手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方案讨论及分析——选定方案——现场实施——调试、分析、处理——总结”的教学过程,通过演示物流仓库自动送货小车的工艺流程,提出如何实现由PLC控制送货小车的机械动作:取货、运货、送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PLC控制的方案分析、设计与选择,由学生自行编程并进行现场操作实施和调试修正。

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3.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运用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使教学达到“教为不教”的境界。

目标教学法对人的认识目标按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顺序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六个层次,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制定出教学目标并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形成一种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达标教育为核心,以教学评估为动力,以反馈矫正为手段。这种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钳工基本技能”课程中,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然而让学生分组操练,再选出代表集中练习,最后围绕目标进行讨论、评价、总结,从而完成既定目标,强化培养目标的过程控制。

行为导向法,是指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为完成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会获得信息、学会计划、学会决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学会自我分析判断检查完成任务的质量、学会评估这六个步骤,来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针对不同的学生、专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有效的教学手段执行,在当前教学改革中尤为重要,相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新教改肯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申加龙 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0(05)

[2] 黄伟林 浅谈中职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 2012(03)

第6篇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方法;改革

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基础课程,电工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自从全国各大院校对学生进行了扩招,职业教育便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表现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学校必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对电工学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改革,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电工学教学现状

1.教材内容落后

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然而我国电工学课程教材却跟不上发展的脚步。陈旧的教材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所涉及的知识面窄,部分教学结构不合理。此外,教材中的实用例题较少,大部分以计算题为主,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相脱节,严重降低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陈旧

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与制约,部分教师仍然沿袭老套的教学手段,替代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往往造成了课堂沉闷的现象,最终不仅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还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阻碍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吸收。

二、电工学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角色,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与启发,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提问,敢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自我能力的提升。此外,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通过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不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创建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电工类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也存在着相同点,教师可以充分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并且利用其中的关联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性的综合发展与提高。在物理学科当中,从概念到定义,从定理到计算方法都存在着类比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法增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科学性的思维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方式疏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产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心态。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与改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增设实验课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并且通过物理反应会产生神奇的物理现象,这些物理现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探索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竞赛、科技发明等课外兴趣活动来给电工学教学增添一定的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4.引入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现已被广泛使用于电工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涉及的载体丰富,包括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内容,可以将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其活泼、富有感染力的特点也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精炼地了解电工技术的操作原理以及操作过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现代化的教学当中,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的理论知识、科学技术不断涌现而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电工学教学方法必须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付济林.浅谈电工学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161.

第7篇

麻醉解剖学;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作者单位:274000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麻醉解剖学是麻醉学专业学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的一门桥梁课程,它是从麻醉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侧重研究与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诊治等临床相关的人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1],是麻醉学工作者从事临床实践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多年来,为了提高麻醉解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对麻醉解剖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1方法

11授课环境和时间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课在教室内集体上课,时间约占总学时的50%,实验课时分组实验,由于实验时间短,再加上福尔马林的刺激气味,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不太理想。改革后麻醉解剖学的全部课程均在新建成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内完成,老师重点讲授的时间约30 min,示教和学生实验操作时间约120 min。由于人体生命科学馆内环境优雅,光线明亮,通风良好,尸体保存采用上海于泽解剖标本保存液,刺激味极小,实验环境的改善和实验时间的增加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

12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前实验课是老师首先讲解操作过程,然后同学们自己在尸体标本上进行解剖操作,由于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操作过程,操作起来速度较慢,实验效果较差。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是将每个班级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10余人,每小组有2具尸体,一具是本次实验用的,另一具是上一届学生已经做好的尸体标本。教学过程大致分三步:首先由老师讲授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时间30 min左右。第二步由老师带领学生在上届学生做好的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操作过程,指出实验步骤、局部层次结构和观察的主要内容,如模拟气管插管、神经干的阻滞和椎管内麻醉的步骤和技巧,体会“麻醉”进针的层次和“手感”,加深学生对麻醉技术相关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第三步是学生在思路已经清晰的基础上开始实际操作。实验过程一般每组由一名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提示操作步骤,一名学生主刀,两个学生当助手,其他同学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位置交换,这样人人都有操作练习的机会,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使整个实验操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1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校人体生命科学馆内的每一个实验室内都安装了多媒体系统,并且实现了实验室之间的联网,不但可以进行教师和学生实验操作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实现多个实验室的资源共享,老师随时可以观察到每个小组的实验进度,实验效果较好的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共同学习,提高了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同时,多媒体内还存有大量的视频和动画资料,可以很形象地演示一些麻醉操作过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看某一部位、某一层次的解剖视频资料,补充与临床有关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3]。这些重点内容通过多渠道反复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器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记忆的效果[4]。

14考试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单一的考试理论,改革后的考试方法是理论知识占60%,实验操作占30%。口试占10%。理论考试采用试卷形式,实验操作主要是在已经做好的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如神经干阻滞、气管插管和硬膜外麻醉等。口试主要是现场回答一些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

2结果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麻醉解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为麻醉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考试,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明显提高;而且通过对近几年本校麻醉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麻醉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满意度大大提高。

3讨论

麻醉解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多年来,很多同仁都在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探讨,本室通过加强麻醉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知识得到强化,为学生将来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励才麻醉解剖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2]赵青赞,尚林,陈雪梅麻醉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178.

[3]卢慧,杜佳彦,吴江东,等麻醉解剖学教学管理实践探索.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5):419.

第8篇

为适应社会和我院全科医学发展的需要,以及更多的为基层医疗培养应用型的医疗人才,我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

1 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教学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提高教学时效比例,将临床诊断学大部分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操作过程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实力教学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2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适应目前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临床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一必须、够用为度,本文由收集整理专业基础课一专业需要为主。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1 实行理论与理论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改变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全部实行电脑随机抽取考试题目,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两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2 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临床医学考核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科理论考核及实验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考试实行双盲片考核。 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根据内容分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 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按专业课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考核签字、每一大部分由科

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 对毕业考核进行改革

传统的毕业考核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很难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如我院对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行了osce()考核,osce考试共有三个站,第一站为病史采集,内容涉及了临床的各种多发病和常见病;第二站为体格检查,几乎涵盖了诊断学所有内容和四大穿刺(胸膜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第三站为外科技能操作:心肺复苏、乳腺检查、外科缝合、打结、换药等等;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这三站的考试,随机抽取题目,让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考核,严把考试质量。考试最终结果取上述三站所得分数平均值。对于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临床实习的效果,更能反映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以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也是非常有帮助。

四、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要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采用静评指标测评与动态考评相结合,通过教学条件评定、教师学术水平评定、教学手段评定、实验教学专家测评、课堂教学学生测评、教案质量专家测评、第二课堂质量评定、考试结果分析等多个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进行质量评估,推进专业主要课程建设,并带动相关课程建设。对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现代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9篇

教学观念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道德的学科,它用伦理学的原则、理论和规范等来指导护理实践,协调护理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对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如何能使学生将所学到的伦理知识真正运用于临床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护理伦理学教学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以为达到该学科教学目的有所裨益。

1护理伦理学概述

护理伦理学是目前各医学院校的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护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医德素质教育的课程。

1.1护理伦理学的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护理人员应遵守的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在护理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护理难题,使护生意识到她们对人类健康、家庭幸福、社会所担负的责任,培养护生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的美德,使她们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医务人员的天职,保障医疗行为不偏离医学目的,更好地完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学使命,把护生培养成为未来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1.2护理伦理学的基本任务

培养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品德素质和人文关怀精神是护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护理人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使护生树立新的医德观、价值观,具有识别、解决护理伦理难题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基本的护理科研伦理意识。

1.3目前本课程设置的特点

绝大部分院校为选修课,课时少、内容多,它既包括护理道德一般理论,又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各个方面的伦理内容,以及现代医学发展带来的伦理新问题,如生育控制问题、死亡控制问题、器官移植问题、克隆技术等;护理伦理学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该课程涉及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数内,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实现护理伦理学的实践要求,是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积极的研讨,探索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比较良好的教学方法。

2护理伦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按照教学改革的目标、途径,通过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1更新教学观念

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扭转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局面,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教学改革和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潜能、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并强调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传统教育主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现代教育更关注于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其次,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观,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发挥学生在成才过程中的内因作用,通过加强护理道德教育,增强护生的内在素质,提高护生的思想境界、认知能力、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出巨大的潜能,促进护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外部条件,自觉求知,努力成才。然后,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学观,目前的大学教育,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本位,为从事专业工作和研究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决策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最后,应确立终身教育的教学观。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一个人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很难满足其一生的需要,这就需要不断地摄取新知识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护理伦理教育要确立终身教育目标,全面挖掘护生的潜能,包括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以“慎独”境界为目标。

2.2丰富教学内容

在保持课程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突出核心内容的情况下,不断丰富、创新、完善教学内容。首先,应加强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注意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现实性,努力实现符合地方院校护生护理道德品质培养的实际;教学中及时补充临床真实案例所反映出的伦理问题,加大对安乐死、脑死亡、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问题、临终关怀等医学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讲解。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注重护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和能力提高转变,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转变。传统护理伦理的教育内容,以较高的标准统一要求护生,使护生感到“教学内容陈旧枯燥,远离自己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针对这一情况,应做到对教学内容和素材取舍的再创造,强调要针对护生思想现状和立足护生终身发展,强调对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及时予以关注和探讨,增强护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她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明确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学模式由“填鸭式”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双向型”的主动参与式教学。传统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扼杀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个性和创新潜能,现代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讨论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需要他人告诉其应该想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动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才智来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其次,教学方法由“单一化教学”转变为“多样化教学”。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以及“四重四轻”(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学习方法指导,重教师中心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教师资源轻学生资源)、“四多四少”(即教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少、课堂讲得多课外补充少、结论下得多学生思考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少)的不良现象,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护理伦理学的教学质量,以举办护理伦理学专题讲座为主,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理论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以反馈教学情况,以便及时改进、丰富教学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药剂学;实习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108-01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极强的药学类专业课程,知识容量大,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实习可使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历来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方法采用板书、投影等教学手段,没有详细讲解要注意的事项,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为了提高实习效果,可采用如下方法。

1 用多媒体课件明确教学目标

使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实习教学目标、步骤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时间等。

1.1 多媒体制作

PowerPoint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进行交互演示的电子展示软件,是集文字、图像、动画及音效、音乐、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制作平台。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药剂学多媒体课件,我们分别拍摄了不同剂型的实验室操作录像和工厂录像,然后运用会声会影9.0对录像的影、声进行剪接、编辑。动画采用Flash8.0制作。

1.2 课件内容

课件内容涵盖实习所有的内容;甚至有部分超过了我院教学条件的内容。

药剂工业生产设备与学校实验室设备相关性较差,各院校在开设药剂学课程时都不可能让学生有机会到工厂进行实地参观,一些重要的制药设备难以讲清楚。我们在课件中的录像分别拍摄了注射剂水针剂、粉针剂的生产过程,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生产过程及中药的提取过程。实验操作录像分别拍摄了浸出制剂、液体制剂、注射剂、片剂、硬胶囊剂、软膏、栓剂的制备过程[1]。这样在实习前,学生就明确了目标,参观的时候就能事半功倍,提高效果。

2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随着我院网络的建立,网络已被广泛用于医疗、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手段。我们把与实习有关的内容、方法、规章制度、实验软件等存放到实习主页下面,除了可以进行本实习相关资料的查询外,还可以提出问题接受医生的网上指导;另外还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及对实习的改进建议、心得体会等经老师整理,供学生参考,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我们把制作的多媒体教学录像以具体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在网上演示,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3 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举措。提供完全自由的实习环境,可以弥补实习教学的不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我们利用开放实验室,引导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药剂科研实验工作,鼓励学生申报创新科研项目,以培养和锻炼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开放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形式,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科研写作能力

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实习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创新之

处在于在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中都要求学生学“写”研究型小论文,尤其是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写出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对优秀的学生,还建议他们用英文写作。设计性实验可以和学校资助的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相结合,利用开放实验室,灵活机动地进行创新实验研究,还可以延伸到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促使学生提高科研写作能力。

5 完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实习教学成绩的考核是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评定:

实验前预习通过提问和交预习报告的方式,要求学生熟悉此次实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

实验物品的选用: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内容,正确地选用仪器、设备,爱护仪器设备,尽量避免损坏;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谨慎、细致地进行每一步操作;

工作台面清洁,实验有条不紊,强调质量意识;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分析报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公布实习成绩评分方法,让学生参与并提出意见,不断完善。

学生实习操作考核,主要由教师确定几个关键的操作环节。实习考核评定标准为:实习预习20分(书写整洁、认真10分,列有参考文献10分);实习操作40分(仪器、试剂选择合理10分,操作步骤完整10分,操作正确10分,及时做好记录10分);小论文30分(格式规范10分,结论正确10分,有独到的见解10分);实验态度10分(实验态度认真,全勤给10分);实验设计20分(格式规范10分,数据正确10分)[2]。这样做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规范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能力等方面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最终提高实习效果。

6 结束语

通过药剂学实习教学的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

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药剂学实验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实习教学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新途径,培养出更多能适应现代药剂学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11篇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中小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的水平。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更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也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就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如物理性质可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如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自学的目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同族其它元素,并找出同族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还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就能使学生受益。

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教师要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电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师用语言、挂图均不易表达清楚,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电子云”,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到电子出现的“几率”大小,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化工生产过程,回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解化学计算题时,利用计算机的存贮功能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加强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综合上述,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是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它的宗旨和任务就是促进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第12篇

关键词:服装材料 织物 调研 教学 改革

一、服装材料学的性质

服装材料学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设于第2学年。本课程在让学生掌握各类服装材料的基础知识,不仅从外观上而且从性能、结构和服用性能等内在质量上认识材料,合理选用材料,提高其服装设计水平,并具有开发新材料的基本知识。

二、服装材料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服装材料学介绍服装材料有关性能的纤维原料、纱线结构、织物结构、后整理的种类和特点、服装用织物的服用和成衣加工性能,常用服装面料的品种及其特点和适用性、毛皮和皮革的种类和性能特点以及服装衬料、里料、絮料、垫料和扣紧材料等服装辅料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新材料以及有关服装的维护和保养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市场调研、面料分析等教学手法,使学生基本掌握服装材料的各性能特点和服用加工特点,能为服装款式选择合适的面辅料,以及能根据材料特点设计相应的款式,同时学会对服装的保养和保管。

服装材料学大作业以市场调研报告形式完成,通过调查面、辅料市场、成衣市场,了解最新面、辅料信息以及市场流行趋势。

要求分小组进行,每组2-3人,每组收集面料小样不少于15种。每组按不同分类收集面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1)按纤维原料分类;(2)按织物风格类型分类;(3)按织物组织结构分类;(4)按不同纱线类型进行分类;(5)按不同后整理类型分类;(6)按针织和毛皮分类;(7)按不同辅料分类。对市场调研报告内容要求有:对每种织物的性能特点与外观风格进行分析;对每种织物举例说明其典型面料种类及使用领域范围。

三、市场调研案例分析

市场调研主要针对面料的纤维分类调研,经过调研,发现出现许多有有别于传统的棉、毛、麻等纤维的出现。这些纤维更加注重其功能性等方面。

现在的纤维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人对于纤维触感优化。许多新型面料被开发出来,在环境注重的方面有PM2.5工业防护纤维、生物基纤维、循环再生纤维、无染纤维、易染纤维、彩棉等。在人体对面料的触感优化的方面,有仿棉纤维、仿毛纤维、保暖纤维、凉感纤维等等。下面对莫代尔与莱卡进行分析。

1.莫代尔

莫代尔因为它本身具有的很好的柔软性和优良的吸湿性但其织物挺括性差的特点,使用后可以自然降解。莫代尔纤维柔软、光洁,色泽艳丽,织物手感特别滑爽,布面光泽亮丽,悬垂性均比现有的棉、涤、人棉好,有真丝般的光泽和手感,是一种天然的丝光面料。具有合成纤维的强力和韧性,纤维吸湿能力比棉纤维强,能保持干爽、透气。有良好的形态与尺寸稳定性,使织物具有天然的抗皱性和免烫性,使穿着更加方便、自然。

莫代尔纤维的染色性能较好且经过多次洗涤仍保持鲜艳如新,且吸湿透彻,色牢度好,与纯棉相比,穿着更舒适,没有纯棉服装易退色,发黄的缺点。因此织物色彩鲜艳、面料服用性能稳定,越洗越柔软,越洗越亮丽。

2.莱卡

莱卡是由氨纶纤维制成的面料,极富弹性且不易变形,莱卡能增强面料的弹性,它可与各种不同的纤维结合使用,无论是天然还是人造纤维,都不会改变面料的外观和质感。莱卡更能为服装增添独特优点:贴身舒适、活动自如和长期保持形状不变。莱卡可用于棉针织物、双面羊毛织物、真丝府绸、尼纶织物和不同棉布。

莱卡面料的设计特色:无论宽松或窄身的设计,同样的舒适自然;没有折皱,也不会太宽松,而且完美合身,充分体现简单的美感。莱卡适用范围极广,能给所有类型的成衣增添额外的舒适感,包括内衣、定制外套、西服、裙装、裤装、针织品等。它大大改善了织物的手感、悬垂性及折痕回复能力,提高了各种衣物的舒适感与合身感,使各种服装显现出新的活力。

四、服装材料学的教学方法的效果

从学生的市场调研报告和收集的服装面辅料来看,大多数同学对每种面辅料的性能特点和外观风格能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析。经过调研,对面料的学习更深一步,特别是新型纤维的开发运用,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认识到了还有许多新开发的面料,是在书上学不到的。每一面料的应用可以做成各样的服装材料产品。但是学生识别面料的能力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多加累积经验并且多学多用,才可以更加熟练运用面料。

参考资料:

[1]王革辉等.服装材料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Billie J. Collier, Phyllis G. Tortora. Understanding Textiles(sixth edition)[M].Prentice Hall,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