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6 09:32:26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评价 设计

“多元化”一词的提出,是与“一元化”相对而言的。教学评价的“一元化”是指评价主题的单一性、评价内容的唯一性、评价方法的单一化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则是指整合、协调各个评价主体,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方面进行全面化、全程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多元化地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教学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多元化教学评价正是基于此要求和目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多元化评价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认同和接受。但是在实际教学评价设计中,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对多元化评价理论的理解不够正确,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教学评价设计中,对这三个目标的达成与否要给予全面的关注。

如案例:《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课文是选自《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这个题目是编者自己加上的,但是为什么不用“辨”啊?

师:这个问题你提得很好,说明你善于发现问题,也敢于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辩”和“辨”是一对形似字呢?稍微不留心就会写错的,如果没有这位同学提醒,我想大家包括我自己都很有可能会混淆和写错呢。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生1:老师,我查了字典,字典里“辨”是区别、分析的意思,组词有辨认、辨别、辨析、辨明等;而“辩”是争论,说明是非、真假,组词有辩论、辩驳、辩解等。从组词上看,好像“辨”字侧重在“区别、分析”上,而“辩”侧重在“争论”上,因为它中间是“言”字的偏旁。

生2:我赞同。我觉得“辩”好像是用“嘴巴”在说,而“辨”则好像只是用“眼睛”在看。

生3:我觉得在《两小辩日》中,这两个小孩子是在争辩日初出和日中时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他们是一直在争论着的,最后他们要孔子决断时也是通过对话来体现的,就连他们嘲笑孔子“孰为汝多知乎?”时也是用言语相讥的,是一直在用“嘴巴”说,所以,要用“辩”,而不用“辨”。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生4:我要补充一下。我觉得“辨”只是摆出观点而不去争辩,而“辩”是除了摆出观点外,还积极地寻找事例和道理去争论,去据理力争。《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子都不是毫无道理毫无依据地硬说自己是对的,他们都摆出了理由。如一小儿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侧如盘盂”,另一小儿的理由则是“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他们都是在据理力争,所以我觉得应该用“辩”,而不应用“辨”。

师:很好!同学们的见解非常棒,我想刚才那位同学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应该比较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吧?那么我想顺着刚才同学们讨论的话题再提一个问题:这“辩”与“辨”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文章,那么同学们从这两个争论不休的小儿身上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或者,从这个故事的本身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5:我觉得他们两个很执著,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据理力争。

生6:他们有质疑的精神,敢于探索未知事物。

师:嗯,这倒很像我们刚才提问的那个同学呢,敢于质疑。

生7:我想说的是孔子,他在当时被认为是“多知”的圣贤,但是他面对这两个黄毛小儿提出的问题却“不能决也”,我想一个人的所知是有限的,连大圣贤也不例外。

师:嗯,就是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探索求知。

生8:我想说,孔子“不能决也”正体现了空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而这正是孔子之为大圣贤的可贵之处。

在本案例中,面对学生的主动质疑,教师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性评价,进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辩”与“辨”进行辨析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字典、探讨等学习方式逐步明确了这两个字的区别。至此,学生的质疑已然解决,但教师并没有停留和满足于此,而是巧妙利用这一学习环节,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以下评价:“那么我想顺着刚才同学们讨论的话题再提一个问题:这‘辨’与‘辩’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文章,那么同学们从这两个争斗不休的小儿身上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或者,从这个故事的本身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这样的评价和设问引领学生挖掘问题蕴涵的思想内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巧妙联系和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评价设计中,对三维目标的达成给予了全面的关注和设计。

第2篇

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王春平

论文题目:幼儿园网站设计

学生姓名:王凌宇 专 业:计算机 20xx年11月4日

幼儿园主题网站设计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可以说,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一直在以理想的方向而塑造着他们。然而,这样单纯的教育模式是否就是完美的呢?我们究竟应该为幼儿建立一个怎样的教育体系,如何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

一个由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才会为培养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教育是国家富裕强盛的根本,幼儿教育更是不能忽视,如今已是信息化普及,网络也遍及到每家每户。因此,我选择了幼儿园主题网站设计来做我的毕业设计。这样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工作学习以及品牌推广,以便打造一个三方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平台:为幼儿园和家长沟通建立一座桥梁;提供了一种最低廉最有效的宣传平台;树立幼儿园品牌,展示幼儿园风采。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其网站制作首要内容是对制作网站所要用到的技术的掌握。本网站要掌握的技术有dreamware+access2019平台开发,ASP技术等

在服务器端运行ASP脚本语言,并连接到后台数据库,把动态查询生成的网页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ASP中通用设置变量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存储、检索和操作。通过调用函数、定义过程执行特定的任务。Dreamware是一款高效率具有 网站管理功能和超强的管理功能是一个开发平台,用起来更简单方便!其内容有以下几点:

(1)在功能上,网站要实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家庭教育、增进家园互动等功能。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会使网站具有鲜明的服务特色,也会增强网站的专业性。

(2)在栏目设置上,网站应该充分考虑教师和家长的需要,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和针对性强的栏目,如教育活动展示、幼儿个案研究、幼儿成长记录、家庭教育论坛、家园直通车等。这些栏目简单明了,针对性强,能吸引教师和家长的注意,激发他们访问网站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网站的教育作用。

(3)在信息提供上,网站应多提供访问者需要和感兴趣的教育信息,如优秀的教育活动案例和评析,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教师撰写的优秀论文,各领域教育活动的文献音像资料等。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

重点在掌握运用dreamware+access2019平台开发,ASP技术并设计构思网站的主体,难点在于综合运用ASP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知识开发一个实用的网络应用程序,并在网上运行。

4.本课题的进展计划

1、第一阶段:11月3日—11月8 阅读参考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11月8日—12月5日 完成作品的设计开发。

3、第三阶段:12月5—12月22日 撰写毕业论文并对设计作品进行完善修改。 4、第四阶段:12月22日 准备毕业答辩。

参考文献

[1] 何海霞,Dreamweaver8 完美网页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2] 罗国庆 陈两萍,网站建设案例精粹[J],重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3] 龙马工作室编著,Dreamweaver MX 2019 完全自学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4] 唐伟等编著,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5] 王璞编著,网页制作三剑客(MX 2019版)入门与提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6] 林小芳,吴怡. ASP动态网页设计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7]金旭亮,吴彬.网站建设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8]许卫林.VBScript+ASP动态网页制作[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9

[9]陈建伟,李美军,施建强. ASP动态网站开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第二篇: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 开题报告 400字

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 文 题 目: 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研究

专 业: 学 前 教 育

学 生 姓 名: 顾 倩 雯

学 号: 08040102028

指 导 教 师:

开题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制

填表说明和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主要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同意后生效。

2.学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10篇,开题报告中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依据、可行性分析及预期成果。字数不少于2000字。

此表一式两份,随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起由各系存档。

第3篇

一、整合资源,去芜存菁

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主要立足于城市,距离农村学生的生活较远。在长期的品社教学中,教师们也已经有这样的认识:道德生活是儿童自由自觉地生活,而不是刻板的、僵化的符合外部规范的生活。因此,生活是道德形成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我们不能拿城市的高楼大厦来向农村的学生讲家乡的变化,对农村的孩子来讲就像隔靴搔痒。农村有广大的天地,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源进入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爱护我们的家居环境”一课,我把村里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呈现在课堂上,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引发了他们的道德思考。当然,在处理农村的课程资源,我们也不是完全摒弃城市的课程资源,也不是目光狭隘的想让农村的学生眼看脚下,我们知道现在的晋江农村也不是偏僻保守的地方,经济也相当比较发达,只是希望农村的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也能认识城市,知道生活的多元。

二、调查采访,避免盲目

调查采访是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式,如果在品社教学中,调查采访都得由教师组织带队,这是不现实的。可是如果让学生自己走出校门、家门去调查采访,也存在一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在农村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是让家长配合学生进行调查采访,或者直接把家长当成一种资源。如我们正在做一个课题“开发瓷都资源 优化品社教学”,我们学校的学生三分之二是外来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主要在瓷砖厂工作。我们在上四年级上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我了解到全部45名学生有36位学生的家长从事的是与瓷砖相关的工作,于是我除了让学生采访了学校的保安、食堂的阿姨,还让他们更多地采访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感受父母从事瓷砖行业工作的不易,知道我镇之所以成为“全国陶瓷重镇”与父母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从而产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这样的采访更具实效性。

三、体验学习,易于操作

从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拍摄了许多视频,制作了容量庞大的课件,这对课堂教学当然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这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技术支撑,在平时常态的品社教学中显然没办法做到。这时教师就可以多采用体验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我设计了“盲人走路”和“哑巴问路”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事情对残疾人来说其实非常不易,从而对他们产生同情心,并继而去帮助他们。

四、角色表演,简单高效

品德和社会教学课堂再现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没有办法出示色彩艳丽的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进入相应的情境,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表演进入情境。如在教学四年级的“远离陋习”一课时,学生就表演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小兵生病了,肚子痛得他直叫,小兵妈妈赶紧要把他送到医院,而小兵奶奶却着急地拿出香炉灰,泡了一碗说喝下就会好的。学生通过简单的情境,很自然地进入了课堂。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表演,呈现学生讨论的话题,把生活中的场景在课堂上再现。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买卖中的道德”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卖假药的商人,通过再现这个角色,引出他们讨论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课堂辩论,精简形式

我们看到现在的品社课堂,教师主宰,儿童被动活动的现象严重。也看到在课堂上,重表面形式,重轰动效应,赶时髦、追风潮等背离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质的形式化、功利化倾向,不了解儿童,不能从儿童现有的思想发展水平出发设计教学。其实,在众多的教学形式中,辩论是较为便捷的而且也是能体现儿童思想的一种教学形式。“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辩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论题,通过课堂辩论,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社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激起他们辩论兴趣的话题。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怎样看电视”一课,我设计了一场这样的小辩论,正方辩题是:观看电视节目好,反方辩题是:观看电视节目不好。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了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但长时间看电视会使身体得不到休息而影响学习,容易近视,甚至会得“电视病”。这样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说教的枯燥,可以说是真正高效低成本的教学。

第4篇

课前准备:图片、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危险在哪里

1.谈话: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2.请看第一幅图,我们在游泳时应注意什么?有什么危险?

(游泳是儿童喜欢的运动,它有助儿童健身作用,由于儿童岁小,私自下水危险,特别在“禁止游泳”的地方,危险更大。)

3.请看第二幅图,在电线杆底下放风筝有什么危险?

(风筝很容易缠在高压线,不仅会对儿童人身造成危险,而且会引起短路,造成大面积停电,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4.请看第三幅图,用湿手拿插头往电源上插有什么危险?

(由于人和水是导体,这样做容易导电,会危及生命。)

5.草堆旁放鞭炮有什么危险?

(引起火灾,烧毁房屋,危及生命,甚至殃及四邻;如周围有粮库、工厂,还会引起重大损失。)

6.讨论: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引发危险的行为和事件?

(学生讨论、交流)

二、小小辩论会

1.辩题:有人说淹死的多是会游泳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小资料:多发的意外事故种类。(投影)

三、意外事故有原因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事故?

2.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做事马虎、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意外事故就可能随时发生。

四、危急时刻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遇到危险怎么办?看图说一说。

(危险时刻我不慌,拔号要正确,地点讲清楚,危险时刻需用的电话:110、119、120)

2.讲解图二的故事,他能救活30多人,为什么?

五、真实的故事

1.讲述故事(多媒体课件)。

2.设问:如孩子的爸爸不及时赶来会怎么样?11岁的孙子如果也像第一个孩子一样,会怎样?

六、消防练兵

1.看第一组图,设问:你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消防队员或居民角色,并启发居民扮演者想一想遇到火精用什么方法自救。

七、总结

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强化意识,养成习惯。

板书:

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一、危险在哪里

二、意外事故有原因

三、危急时候(110、120、119)

教学反思:

《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本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案。在设计第一课时时,我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整合,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了解学习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常识,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思考、两次活动”的教学模式,即“危险在哪里―意外事故有原因―危急时刻”和“小小辩论会――真实的故事”,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南,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学生实际状况为依据,借助文本,使学生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不安全因素的了解,以及自身生活的感受,感受不规范操作、麻痹大意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不幸。场景模拟使学生知道了“险”并非不可避免,只要处处小心,规范行事,就可远离危险。万一发生险情,千万得镇定,切不可慌乱,通过报警等及时寻求帮助,尽快消灾,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整个教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紧扣文本又不为所困,综合利用多方资源,在层层探讨中深化认识,强化安全意识。

第5篇

五年级上册《退一步海阔天空》(浙教版,下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军军、玲玲、帆帆说好一起去参加假日小队活动,结果军军没去。针对三个同学的不同表现,我让同学们分别站在军军、玲玲、帆帆的角度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玲玲,你会责骂一通吗?如果你是帆帆,会一句话也不说吗?如果你是军军,你又会怎么做呢?经过换位思考,同学们既看到了军军身上的不足之处,又明白了对待人要有宽容之心,同时,在宽容别人过失时也应该善意地提醒他人,帮助他人改正错误。

2. 情境表演――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情境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采用课本剧表演、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生活情景剧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借用表演的过程营造课堂气氛,架起现实生活与德育内容之间、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在上四年级《当冲突发生后》这一课的前夕,恰好在吉林发生了这样一幕:吉林实验中学高三吴同学因打篮球与长春市二实验中学的郝同学发生碰撞,引发冲突。我把这个新闻进行改编,让学生表演这个情景剧: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吴同学和郝同学,打篮球时发生碰撞后开始吵架。然后郝同学打电话叫来“父母”,厮打中,吴同学被打伤后,表演就此戛然而止。老师随机采访每一位演员,让他们说说此时此刻内心的想法。

“吴同学”:哇,疼死我了,打篮球碰撞是很正常的,早知道这样我是不会斤斤计较的,更不会跟他吵架。

“郝同学”:碰撞以后,我应该保持冷静,要学会好好沟通,不应该打电话找大人,现在事情变得这么糟糕,我后悔死了。

“父亲”:小孩子有矛盾,做大人的应该劝他们和好,而我们竟然火上浇油,闹得事情不可收拾,唉,我真是老糊涂了!

“母亲”: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要宽宏大量。可一听儿子受委屈,我怎么能这么冲动呢?冲动是魔鬼呀!害人害己!

听了当事人的心里话,再请旁观者来当当“和事佬“。学生们都说冲突发生以后首先要保持冷静,要学会宽容地对待他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同时还要学会与人沟通,避免再次发生冲突。

3. 辩论明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明白道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在教学《网络世界》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辩论题:小学生该不该上网?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双方唇枪舌剑,辩论起来异常激烈,把上网的利与弊辩论得清清楚楚。这次辩论把“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落到了实处,大大提高了学生关于“上网”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

第6篇

经过笔试、答辩、论辩三个环节,101名选手,最终只有20名进入决赛,经过论辩PK决出10名优胜者。(程丁 摄)

第六届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于2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参加此次竞赛的101位检察官选手,分别来自31个省份及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派出的34个代表队。

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业务竞三年举行一次。

阵容强大、队伍业务素质高,是此次公诉人业务竞赛参赛队伍最突出的特点。仅从学历上看,80%以上的选手为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博士研究生。而且,选手们均获得过省级十佳公诉人或省级优秀公诉人称号,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连续担任过4届竞赛评委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望原说:“本届竞赛选手与往届相比,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说明近年来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队伍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竞赛的首个环节是开卷笔试:200余页的考卷,9小时高强度不间断答题。很多选手拖着塞满参考书的行李箱前来考试,有的选手一箱不够,还拖着两箱……选手们的午饭都是一边答题一边吃盒饭解决的,有的选手甚至连盒饭都没顾上吃。

河南代表队选手李明告诉记者:“公诉人常常要长时间看卷宗、整理案件线索,顾不上吃饭早已是常态了……”

再仔细一看,选手们的桌上放着风油精、眼药水,桌下搁着能量巧克力、饼干、提神饮品等;加班装备一应俱全,非常专业。这让人禁不住感慨:果然都是加班干活儿练出来的队伍啊!

2月21日的公诉业务复赛采用的是现场答辩的形式。为了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组织者做了很多的工作。选手们的参赛顺序是现场抽签决定的。一大早,所有的选手都要上交手机,不管这位选手的参赛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现场作答时,选手们不能透露自己的身份、籍贯等信息。每个考场上都有3位大咖级的评委,但他们的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参赛规则设计得严密细致、滴水不漏,不过大家也不觉得奇怪:做公正公平的制度设计,谁能干得过检察官啊!

2月22日,对决最为激烈的论辩赛终于开始了。这也是选手们最有发挥空间、展示气场的环节。论辩赛题是同一个,但是每组选手的辩论风格、角度却都不一样。有的选手诙谐幽默,融精辟法理要点于风趣机智的段子里。有的选手温柔可亲、风度翩翩,却绵里藏针,招招直戳要害。有的选手慷慨激昂、犀利尖锐,尤其擅长一马当先、拖刀上阵。

对此,论辩赛评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感受颇深:“辩驳跌宕起伏,焦点不断碰撞。”

2月23日,决赛在央视演播厅里进行。这虽是最后的角逐,但一路冲锋到此的选手们,经过了几天的历练,看起来反倒比前几天轻松了很多。

第7篇

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而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最初只是展示候选人个人魅力的活动,现已成为两个竞选团队角力的平台。经过不断丰富发展,甚至有人将其形容为一档集政治、经济、文化、传播、营销等为一体的娱乐节目。10月3日,距离美国大选投票还有5周时,两位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进行了第一轮电视辩论。

辩论一结束,国内诸多大V、名人、意见先锋们仿佛听见了“美国好声音”,纷纷发表感言,或艳羡帝国主义的制度设计,或点评驴象之争的选情走势。那热情劲儿,似乎到11月份能领到一张写有老奥和老罗名字的选票。胸怀世界也好,追赶热点也罢,都是别人家的事情。我们终归要面对冷峻的现实——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等等——因此,从辩论中探寻可鉴之处,比羡慕、围观、抱怨、指责来得更有正能量。

且说90分钟的辩论。两位候选人围绕经济政策和民生领域的话题,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针尖麦芒,其中一半的时间围绕经济政策展开。激辩之下,双方的语言虽不像政策文本那样层次清晰,但内容显然经过了各自竞选团队的精心准备,多有值得思鉴之语。

以我之浅见,美国经济政策的某些细节,其中若能有两方面为我所用,则幸莫大焉。

之一,是其清晰的政策目标。

本届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即遇金融危机,为重振美国实体经济,政府推行了“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等战略,还通过实施数字教育计划,包括在大中小学推广平板电脑、使用电子教材等,以此撬动电子信息、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出版等产业的市场需求。这种路径选择,既针对当前,又立意长远。关键是,其各项政策都有细致的时间路线和目标。例如,奥巴马在辩论中强调,其推行的“竞争登顶计划”(Race to the Top)中,包括要增加10万名数学和科学教师,在社区大学新增200万个培训机会等明确目标。

政策目标清晰,操作起来将更具效率。反观我们,一些政策出发点很好,但操作起来往往走偏。比如“家电下乡”,本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政策,既能促进农村地区消费升级,又能够拉动家电行业市场需求。但政策实施后,企业并不清楚国家最终将分别补贴多少台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空调等,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家电行业的产能扩张。加之补贴政策内透支了未来数年的消费量,加剧了家电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在政策行将到期之际,主流家电厂商一致反对政策延期,可见一斑。

之二,是其全面的政策设计。

辩论中,两位总统候选人对减税问题争论得不亦乐乎。但是,双方争论的焦点并不只停留在减税本身,而更多的是关于减税后的财政赤字、减少政府支出等延展性问题。可以看出,双方的智囊团对于一项政策的提出,都考虑了其消极影响和应对策略。

政策设计的周密性,在我国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往往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以家电行业为例,同时在实施的有“家电下乡”、“节能家电补贴”、“以旧换新”等政策。还比如,当“稳增长”在当前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时,有关部门又打开了项目审批的闸门,有些地方也顾不上过去提出的抑制产能过剩、“等量置换”等政策要求,不断提高闸门开度。

《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唯有自省,为师者才能讲而习,为友者才能交而信,为政者才能谋而忠。全球化的时代,这种自省需要历史和世界的眼光。美国的总统大选辩论,于我们,不仅仅是隔山观虎斗,更不只是一个娱乐事件。

第8篇

一、学科内容互为补充

品德与社会课程和语文课程的整合,首先是内容上的整合。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就不难发现品德与社会教材和语文教材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莫高窟》(本文所选案例均为苏教版教材)课文时,先引导学生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莫高窟的神奇瑰丽,再通过补充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拓展阅读,使学生对祖国的名胜古迹有了直接、生动、具体的了解。通过阅读学习,学生在惊叹之余,心中不由升腾起热爱祖国的自豪感。这些积累,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就可以依托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学生娓娓道来,本课所要达成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名山大川的向往及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就轻松实现了。

同样,在学习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学期语文教材中有几篇文章讲到了诚信?你能说说受到什么启发吗?学生马上联系到刚刚学过的相关课文内容:《诚实与信任》一课中,作者深夜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九色鹿》中的调达因不守诚信而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诚信的重要。接着,教师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谈谈身边有关诚信的人和事。在叙述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有了转变,许多学生都能从身边的事例中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说说有关诚信的成语,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等,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最后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诚信的“三字经”,在学生深情并茂的诵读中结束了这节课。此时,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文中情”已经“随风潜入夜”,自然地化为学生的“心中情”,学生把“诚信”牢记心中,一切水到渠成。

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找寻到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的结合点,适时、适当、适度地相互补充与运用,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互通共享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样:阅读、讨论、辩论、调查、游戏、角色扮演、对话等等;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同样丰富:识字教学中多采用活动与游戏,阅读教学中多采用情境创设、课堂对话等方式,口语交际中多采用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对比两门学科的教学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教学方式上有很强的互通性,可以彼此借鉴。

比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山陵前》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两篇课文,题材相近,都是通过对相关人物故事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从而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钱学森》一课,老师可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交流对话中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如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钱学森继续留在美国,留在恩师身边,意味着他将得到什么?他可以拥有什么?他还可以拥有什么?”通过朗读、对话,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他可以拥有金钱、财富、地位、荣誉、优越的工作条件,更早地获得成功。教师接着补充:“是啊,这一切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然而钱学森却说,我是中国人!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说——我是中国人”。透过对话、朗读等教学,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效果非常鲜明。某教师在教学《中山陵前》一课时,借鉴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方式,在层层剖析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在导入部分,提出问题:“老师知道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他的遗愿把灵柩葬在南京,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门、中山码头等,为什么那么多地方都以‘中山’命名呢?”在学生汇报完有关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后,教师追问:“孙中山家境富有,不愁吃,不愁穿,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安逸的生活,勇敢地站了起来,投身革命……”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对话中,学生逐渐明晰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感受到他不畏、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有效达成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目标。如此,通过教学方式的交叉整合,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虽然品德、语文是不同的两门课程,但教师如能在教学方式上互通共享,就一定能相互补益,彰显课程整合的“魅力”。

三、技能训练巧妙迁移

巧妙整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和语文课程,使之相互融合,能促进学生技能的相互迁移,实现共同发展。

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成了新一代的网民,而其中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正确处理好网下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关系,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针对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问题,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专门设计了《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并让儿童学会自觉抵制网络负面因素的侵蚀,掌握安全上网的技能。某教师在教学中巧妙与语文课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结合,先通过语文课的方式讲解辩论的有关知识,如辩论程序、技巧、要领和注意点等,观看有关辩论赛录像,了解辩论有关知识之后,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有关网络交往的特点和两面性等基础知识,接着进行了以“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例举大量生活实例,场面非常热烈,连平时有些胆小的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辩论会中去。学生在语文课中需要培养的当众说话的能力,自然、大方的说话姿态等等在品德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相互辨析中,正反双方达成共识:小学生上网有利有弊,关键是自己掌握分寸,学会适度、安全地上网。在教学完这节课后,教师还以课外作业写日记的方式,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每天及时记录自己的网络行为,反思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如何改进?真正使学生把安全上网的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

第9篇

    我们实施新课程已有半年,教学活动化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理论、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着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认为:认知结构是人的活动化的产物。认识这一规律的主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操作和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化”这一课题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提出的以“活动”为“载体” 、以“活动”促“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富有效率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反对“以教师为中心”--“坐中学”,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杜威语),通过强化的高效的指向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方面协调发展,从而达成素质教育目标。

    一  课堂教学活动的类型。课堂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多种分类方式,课堂活动按时间可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后活动。按活动的主体可分为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师生互动。按活动方式可分为搜集信息、信息发布、交流 、研究成果展示、 情境模拟、讨论辩论、课堂访谈、角色扮演、课堂竞赛、课堂练习。

    如《走进青春》的课前导入:猜猜看,他是谁?

    师:我们收集了我班同学的一些照片,同学们猜猜看他是谁?(投影先后给出某同学不同时期的照片:婴儿时期的照片,童年时期的照片,小学三年级时的照片。)

    每给出一张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说一说照片上是谁?

    教师:到底照片上的人是谁?请他闪亮登场!

    学生:哗!原来是他。!(好多猜错了的同学议论纷纷)

    教师:比较一下,现在的他和照片中的他有什么不同?

    课中活动的《青春无烦恼》

    小品表演:(师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儿子)父亲接到反映其子与女同学交往过密电话,儿子回家。

    父(大怒):有人向我反映你最近和女同学交往太多,你太不象话了!

    子(不以为然 ):和女同学放学一起走走有什么过错?

    (父拿鞭子欲打儿子,电话铃声响起,父换衣服欲外出)。

    父:你在家做作业,我回家后检查,未做完的话,小心我揍你。

    子:好好好,我做作业。

    父出门后,子将鞭子折成几段:让你揍我!哈哈,我可以玩了!

    课堂笑声不断

    师:小品反映了我们步入青春期后的哪些烦恼?

    生1:顶撞父母的教育

    生1:我长大了,父母过多干涉我们同学交往,特别是反对我和女同学交往

    哄堂大笑

    师:男女同学能不能交往?大家辩论。(出示正方、反方观点。正方:男女同学能交往。反方:男女同学不能交往。)

    (学生自由选择反方,民主推选主席、自主充当一、二、三辩,收集资料。辩论过程略)

    主席:大家通过讨论,认为男女同学可以交往,但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避免交往过于频繁。

    搜集信息 、信息发布、交流 搜集、发布、交流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们一起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如学习《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让学生收集反映我家的第一的实物、图片,交流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情境模拟  为了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由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仿真性演习活动。如学习《消费者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设计“一个你购买了过期食品,你怎么办?”的情景

    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也可作为某些专题研究活动的主要课堂教学类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辩论一般是在持不同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之间进行的。教师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 参与讨论。特别要给那些不爱发言和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以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 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讨论和辩论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是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话题,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如陈和平老师在教《人的生命的独特性〉就提出了一个话题:人强于动物,人不如动物,同学们各抒己见。

    游戏活动 一般是在某些课堂教学进行中某一环节所采用的活动方式 。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系,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道理。如罗莉老师在上《情趣与兴趣》是表演的扑克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解决兴趣和情趣的区别与联系奠定了基础。

    课堂访谈  师生在课堂上采用的类似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访谈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平等对话。如胡风玲在县优质课竞赛中,讲授《丰富多样的情绪》时,用“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导入新课。

    课堂竞赛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性竞赛,也可以是技能性竞赛,还可以开成“头脑运动会”。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组织成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参加竞赛。如教师讲授情绪的类型时,将学生分成喜、怒、哀 惧四组,采用词语接龙、即兴表演等形式来感悟情绪的产生、分类

    角色扮演  为了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产生情感体验,由学生扮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活动。如覃祥娇老师在讲解《青春无烦恼》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余伟、余伟的父亲,再现了父子的冲突,让学生解决父子冲突,帮助同学走出青春的烦恼。学习环境保护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市 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角色,各自发表对污染治理的不同立场和意见。

    二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教学活动化”是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的,要充分挖掘内隐和外显的活动因素,设计活动教学方案,创设活动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拓宽学生获取感性经验的渠道,提高学生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在设计、挖掘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四动”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1、“让学生动手”的原则

    皮亚杰曾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可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学习新知时,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陈和平老师克隆教师的粉笔字。

    2、“让学生动口”的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窗口。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学中相应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表见解的机会,使他们有话好说,有话敢说;课上教师切忌将话说透,而应适当“留白”,巧妙设疑激思,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此外,教师还应加强示范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多角度地说一说,议一议,甚至辨一辨,使他们有话会说,有话乐说。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陈和平老师有奖征集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让学生动手抚摩、观察叶子的老嫩、颜色重叠叶子比较大小,学生说出两片叶子的差异。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对生命的独特性有了体验、理解。

    3、“让学生动脑”的原则

    “教学活动化”强调学生的外显活动--动手、动口,但在进行外显活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内隐活动的训练。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动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即学会知识,又学会思维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思维体操中得到锻炼,最终提高思维能力。如胡风铃老师在《丰富多样的情绪》讲课,学生在《观看女排2004奥运会决赛》后的五个问题:第一局28比28时,你作为观众你的情绪怎样?张越红扣球失误导致中国女排第一局失败,张越红的情绪怎样?你是她的队友,你将怎样做?第三局中国队板回一局,你是主教练你将怎么办?第四局战成2比2平,俄罗斯女排的情绪会有什么变化?第五局,张越红一锤定音,请你用一个动作或者词语表达你的情绪。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对情绪的作用、调节情绪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悟

第10篇

关键词: 品德教学 情境创设 催化作用

情境让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有了载体,它引起学生心态和情感的体验,让大家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提高能力。教学过程中,情境能发挥移情作用,使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能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品德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它能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和直观感受,化繁为简,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

其实,情境就犹如品德课堂中的一剂催化剂,优化品德教学的过程,加速向德育目标的推进。只要留心平日的品德课堂,就不难发现情境的创设无时不在,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授课教师有不同的情境创设的需要。不同的情境呈现方式对品德课堂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催化作用。

一、创设“实验、游戏情境”,催化学习兴趣的激发

【情境案例:二年级下册《做事不拖拉》】

一分钟能做什么

情境渲染:小朋友们,请闭上眼睛感受1分钟到底有多长?请学生谈谈感受。

实验体验:虽然1分钟看似很短,但如果抓紧时间好好利用,就能做很多事呢!分组开展实验活动——拍球、做口算题、跳绳、涂颜色。1分钟后,各组代表汇报成果。

迁移想象: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1小时能做多少事情?那么10小时呢?从而感受时间的宝贵,抓紧时间就能做许多事情。

【思考】

枯燥和抽象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如果仅仅靠教师在教学中“苦口婆心”的解说,往往就是不能奏效的,甚至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在品德课堂中采用实验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尝试,种种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的问题就会在事实面前迎刃而解了。

其实,品德课堂里实验情境的创设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带有游戏的性质的,特别是低年段的《品德与生活》课,以游戏展开教学就更为常见,因为它正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游戏作为载体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游戏复制和浓缩了儿童的种种生活场景,因而是儿童学习怎样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学生要遵守游戏的规则,可以培养规则意识;在游戏中,学生能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力;在游戏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又要与同伴协作,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其形成的教学情境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着教育的力量,学生自愿、自主、自由、快乐地活动,学习的情感和热情也得到了最大的激发。

二、创设“板书情境”,催化课堂学习的概括与提升

【情境案例:三年级上册《家庭树》】

板书设计意图:一棵枝繁叶茂的“家庭树”,将课堂内关于家庭结构的知识完整地表现出来。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纽带下,一家人在浓浓的关爱中其乐融融,让本课的主题得到升华。

【思考】

回想平日的品德教学,最花费心思和最引人注意的总是设计精妙、环环紧扣的活动,至于板书的设计往往被忽略掉。其实,板书对于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板书的设计也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一节精彩的品德课,缺少不了板书情境的创设。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简约化、结构化和可视化,不仅仅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和强调,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表达,更是运用生动的形象图文并茂地表达抽象的逻辑关系(既包含认知层面的又包含情感层面的),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形式与领悟美的内容两方面和谐共进。

三、创设“两难情境”,催化道德实践的能动发展

【情境案例:四年级上册《真正的友谊》】

该告诉老师吗?

情境呈现:小玉和兰兰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她们约定好,只要遇到困难就要互相帮助。语文期末考试中,有段课文默写小玉怎么也想不起来答案了。于是,她偷偷地翻开抽屉里的作业本,翻找答案,这个情景碰巧被兰兰看见了。小玉求兰兰不要告诉老师,兰兰好为难呀。如果你是兰兰,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思考】

品德教学中,如果一味将道德生活知识强行灌输,就只会把学生塑造成“知识木偶”,而往往当他们需要真实地面对道德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时,便表现得不知所措。因此,品德课堂不应该回避矛盾与冲突,而恰恰应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能动地应对问题。

道德两难情境是对价值多元的社会的折射,不同的道德规范往往在两难情境中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每一个难题的解决方式都有多种选择,但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其实,创设道德两难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最主要的目标,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地分析、判断、选择,才是根本目的之所在。

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说一不二的价值裁判,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让学生成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大家置身于教师设置的熟悉的道德环境中,面对来自生活实践的道德选择困境,自觉主动地参与讨论,一边体验着道德生活自身的居心叵测,一边更深刻全面地把握生活。虽然在讨论中会存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但最终每个参与者都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价值认同感,从而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实现道德理论的内化。

四、创设“自然情境”,催化道德与生命的交融

【情境案例: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

我们去找春天

观察活动:春天来到了校园里,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活动小组,分别在校园的小池塘、竹长廊、小花坛、苗圃里找一找春天,边观察边在课前下发的表格中进行记录。

观察后进行小组交流,选出校园里最美的地方。

【思考】

“大自然的美在培养学生的崇高精神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大自然在少年心灵中培养起对事物、现象和人们心灵活动的各种细致的表现和差别的感觉和感知能力”。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大自然的情有独钟。其实,自然就是最真实的情境,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以美映照美,是陶冶学生美好心灵的大课堂。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都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源泉,激起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在自然中探寻人类生命成长的足迹,吟味人与自然相互尊重、交流、关怀和依恋的记述,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人文情怀,学会敬畏生命。在自然的情境中蕴藏着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能教人求美,导人向善,催人奋发。

五、创设“辩论、表演情境”,催化师生、生生的相融合作

【情境案例:五年级上册《我在班级中的权利》】

多数派与少数派

课件播放教材事例:队员们就小队活动展开讨论。小队长顾维能首先发言:“秋天到了,我建议一起去公园秋游,好吗?”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接下来讨论去哪个公园好,大家的争论可激烈了。有的说去鼓楼公园,有的想到玄武湖,队员蒋予恒则建议到绣球公园。最后小队根据多数同学意见,决定去玄武湖公园。蒋予恒很不高兴:“我上个月才去玩过,现在不高兴去。”小队长说:“那可不一样。这次是集体活动,你不能只考虑自己啊,要少数服从多数。”蒋予恒困惑:“我这个少数派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要少数服从多数呢?”

开展辩论:请同学们根据观点分成两个队,一队代表多数派,一队代表少数派,分队讨论后展开辩论,是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要少数服从多数呢?通过辩论得出结论——怎样才是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呢?

【思考】

分组辩论、小品表演和趣味竞赛是品德课常见的活动情境,因其时空的开放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挣脱教师的控制惯性按自己的需要感受和表达,可以摆脱教师不自觉的过度干涉,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探索知识,成为情境中的创设者,化身其中的一个主人公。但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又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处理好师生、生生关系,在合作的状态中展开学习。小品表演中,学生常常要扮演朋友、家人甚至是陌生人等角色,必须以积极的合作态度才能完成任务;趣味竞赛中,小组成员之间只有紧密配合才能获取最终的胜利;分组辩论时,每队成员必须观点一致,互补互促,谁也离不开谁。

第11篇

一、创设多维视角的话题

教师创建的话题要是多维视角的,在教学中不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学生从多个维度看问题,从多种角度看同一事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选择。

如在讲解苏教版国标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老师先讲了《冒雨借书》的故事。

1960年秋季的一天,天正下着瓢泼大雨,北戴河外宾阅览室里,忽然电话铃响了。管理员小王拿起话筒一听,原来是北戴河疗养所外事处的一位同志打来的,说是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请图书室的同志给送去。小王一听有点为难,犹豫了一下,委婉地回答说:“图书室有规定,这些书不外借,如果需要请到图书室里来看。”小王放下话筒,又望着窗外越下越大的雨,心想:这样的天气,一定不会有人来借书了。

不一会,图书室的门被推开了,走进一个身材魁伟的人,手里拿着一把雨伞,雨水直往下流淌,裤脚已经湿透了。他放下雨伞,走到小王面前,微笑着向她借书。

小王把书拿出来,抬头把这位同志仔细看了看,惊叫了一声:“啊,!”她赶紧把书捧给总理,忽然明白了,刚才电话里说的中央首长,就是。她后悔不该让总理冒这么大的雨来借书,耽误了他老人家宝贵的时间。小王望着,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内疚才好。

似乎明白了她的心思,爽朗地笑着说:“你把图书管理得很好嘛。是应该有一套制度,没有章程、制度,办不好事情。无论什么人都应遵守规章制度。”

接着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思辨话题:当小王看到冒雨来借书的是总理时,她感到很内疚,你觉得她该不该感到内疚呢?为什么?

老师的话题引起学生们的思索,他们发表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生1:她不应该内疚,应该按照图书室的规章制度来办事。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2:应该感到内疚。因为工作繁忙,日理万机,哪能让他老人家亲自过来借用资料?

师:说得都有道理。还有谁来发表意见?

生3:我认为她不该内疚,因为人人都应该遵守规则,总理更应带头遵守。

生4:我认为她应该感到内疚,因为年纪这么大了,又下这么大的雨,要是路上出点什么意外的话,她心里是不会安心的。

……

师:同学们,从情感上来讲,日理万机,白天,他要主持会议,处理国事,接见外宾,晚上他还要伏案工作,更多时候甚至通宵达旦,所以小王感到内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规则来讲,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例外。我们说,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通过“同学们,当图书管理员拒绝图书外借,总理知道后是怎么做的呢?”“当小王看到冒雨来借书的是总理时,她感到很内疚,你觉得她该不该感到内疚呢?为什么?”这两个话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总理的角度,总理了解到外宾阅览室的规章制度以后,能自觉遵守规定,不搞特殊化,体现了总理的高尚品质;从小王的角度看该不该内疚这个话题,再一次引导学生从规则、感情两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的思辨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通过多种观点的交流和比较,让学生在面临道德问题时明辨是非、做出正确判断,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二、创设矛盾冲突的话题

设置矛盾的话题,其实就是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认知冲突,这样的问题是开放性问题。这些答案互不相容,相互对立,使得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极具挑战性,促使他们不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刺激学生对它们做出认真思考,促进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

如班会课上,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创设了矛盾冲突的话题情境:

东东和宁宁是一对好朋友,东东的学习成绩很好,而宁宁的成绩不太令人满意。东东在宁宁的请求下经常帮助宁宁补习功课,常常影响了自己功课的及时完成。为此,东东没少挨妈妈批评,以后怎么办呢?东东的妈妈很着急,东东也感到很为难。

讨论题:

1.小东的妈妈是应该让儿子继续帮宁宁?还是让儿子少和他交往?

2.当“帮助朋友”变成你的一种“负担”时,你该如何选择?

师:东东的妈妈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是继续让儿子帮宁宁?还是劝儿子少和他交往?

生1:我觉得他妈妈应该会劝儿子不要和宁宁交往了。作为一个母亲,肯定是爱自己的孩子多一点,希望自己的儿子各方面优秀一点,不希望自己儿子因为帮助宁宁而耽误了自己的功课。

师:天下没有哪个母亲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她当然更担心自己孩子的学习。这不是自私,她只是没法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

生2:可是如果东东的母亲劝儿子别跟宁宁做朋友,被宁宁和他父母知道了,应该会很尴尬。

师:是啊,这可能是让东东母亲最为难的地方了。

生3:东东的母亲可以让东东在拒绝宁宁的时候,说话委婉一点。

师:当我们在拒绝对方的时候,语气委婉一点,对方更能接受。这是说话的艺术。掌握了这门艺术,你在与人沟通、交往的时候,会更顺利、更愉快。

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既不影响东东的学习,又能帮到宁宁?

生4:东东可以利用双休日给宁宁复习。

生5:那万一他每天都有很多疑问,一周下来,不是要累积很多嘛。

生6:东东可以做课堂笔记,然后借给宁宁看。

师:这个办法我觉得可以。记学习笔记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笔记来复习,当然也可以。

生7:我看还是干脆说自己没有时间,实在太为难了。

师:对,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拒绝。

生8:我认为,宁宁成绩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课上不认真听。所以,东东可以和宁宁谈谈,让他课上认真些,同时把自己的为难之处告诉他。宁宁上课认真了,课后不懂的就会变少了,到时东东再帮他复习讲解一下,应该不用花很多时间。

师:你很会思考,找到了问题的根本。朋友之间,就该坦诚相待,因为真正的朋友,是会相互理解的。当“帮助朋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负担”时,我们可以委婉地拒绝,也可以改变一下帮助他的方式和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交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上面这个矛盾冲突的话题,使学生卷入特定的冲突之中,让学生在“帮”与“不帮”中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这一刻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的交锋状态,在激烈的碰撞中,对母爱、对朋友间的相处之道、对友情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评,发挥了价值澄清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冲突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建构起主流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创设矛盾冲突的话题关键在于要以两难故事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他们道德思维的兴奋点和意见的分歧、失衡,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和辩论,做出判断。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怎么选都有一定道理,却两者不能兼顾,形成冲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最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进而焕发道德教育的魅力。让道德教育成为开启学生智慧、润泽学生生命的课堂。当然,“知”是为了“行”,当学生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后,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不对讨论进行评判,不给任何的解决策略,只是在必要时引导讨论聚焦主题,教师既不能直接讲授道德概念,灌输行为规则,也不能只是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念,而应该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提升,最终向道德行为发展。因此,在矛盾冲突话题的思辨活动中,教师不该告诉学生“成人的答案”,而应该基于学生现有的道德思维水平和社会基本准则,把道德难题讨论向前推进一步。

三、创设批判思维的话题

创设批判思维的话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敏锐力。敏锐力是对问题的敏感度。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于知识和观念不应是简单地认同和吸收,还应勇于质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审视教材内容、道德观念,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式,或者是在批判基础上的认识、吸收,或者是另辟蹊径,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形成对教学内容、道德观念的新认识。

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下册六年级《可怕的物种入侵》这一课,课文题目观点单一而明确:可怕的物种入侵。课文内容全部围绕“物种入侵的可怕”进行,一共有三个板块。板块一:“奇怪的现象”,其中有《水中恶魔――食人鱼》和《霸王草――紫茎泽兰》两篇文章;版块二:“难以估量的损失”,其中有文章《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知识角”《为什么“地头蛇”斗不过“强龙”》;板块三:“防患于未然”,其中有“小资料”《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和“新闻链接”《中国加强对外来物种的防范和管理》。教材的内容全是外来物种对我们有害的一面,从课题“可怕的”“入侵”一词就可以看出编者的观点。编者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害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教材编者可能是想要突出物种引进不当的可怕,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拓展、不补充、不去引领孩子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外来物种对我们生活利弊共存这个问题,“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这个目标,是难以达成的。这正是教师创造性开发教材,创设具有批判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德性思维敏锐力的好机会。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外来物种的危害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

师: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是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是有害的呢?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交流展示资料。

这个教学案例中,通过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是有害的呢?”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突破教材的局限,从“有利”“有弊”两个方面全面、客观地了解外来物种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同影响。随后,老师组织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开展辩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挣脱了教材权威的束缚,畅所欲言,在碰撞中提高认识,最终达成“引进外来物种既有利又有弊。利,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弊,是如果引进不当,就会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要想让外来物种引进外来物种利大于弊,我们就必须要谨慎引进”这样的教学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没有被教材一边倒的观点所束缚,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和不被权威束缚的批判思维的品质。

第12篇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要以育人为目的,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始终是决定和表现人们的信念、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核心。在所有学科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

1.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坐、立、走的录像,再请特约嘉宾--民警叔叔现场表演各种队列和规范的坐、立、走的姿势。然后在民警叔叔的示范下,讨论分析坐正、立直、走稳的基本要领,最后通过练习模仿、个别指导、小组比赛、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又如教《我换牙了》一课,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呢?在课堂中教师先出示牙模型,请同学上来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其他同学朗诵儿歌"小牙刷,手中拿,顺着牙缝上下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洁白我欢笑!"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掌握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增强了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只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

2.学生品德观点形成,应立足事例分析

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学生的身上,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目标确定为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就会认识到"与诚信同行"一课的教学,关键在于帮学生形成诚信认知,让诚信成为学生为人处世、协调公共关系的基本准则,让学生具有基本公民职业道德。而基于以上的观点,就需要对教材中的一些事例进行细致的分析。教材中"一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的求职者到某电脑公司应聘"的事例值得重视。学生并不具有招聘经理的视角,他们也难以理解"技术与管理都相当出色"对于一个电脑公司意味着什么。因此就事例论事例,学生得到的可能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就是说,即使教师引入了这个事例且让学生分析了,学生也不可能得到一个真正的认识,学生最后的认识有可能仍然是教师灌输的。那么,这一事例应当如何教学呢?笔者以为关键是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矛盾":作为招聘经理,需要认识到人才难得---在诚信与能力之间如何选择是一对矛盾!作为应聘者,需要认识到诚信的可贵---在好的职位与诚信之间如何选择也是一对矛盾!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一些背景材料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这两对矛盾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尤其是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色出发,去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招聘经理或者应聘者之后,学生就会发现要想真正作出选择并不容易。也正是在这一矛盾的化解当中,学生才认识到诚信的可贵。有了这样一个分析事例的过程,学生对诚信的认识自然会更加深刻。

3.思想品德教学的情境创设注意事项

3.1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学情。情境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如果情境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设想和任务,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感觉无趣,丧失注意力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的情境内容必须与自己学生的实际知识与经验相适应,预设问题最好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努力中获得结论。

3.2 教学情境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课堂情境不能为了热闹和新鲜而设置,必须符合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通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和记忆思想品德的道理、知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构建高效课堂。

3.3 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