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模式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模式

时间:2023-06-06 09:32:28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互动教学;教学质量

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有效性,而互动不仅仅存在于师生之间,更是存在于文本和教学环境之间。小学美术互动教学是指美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影响,通过互动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全面地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一、小学美术互动教学问题分析

1.互动教学的局限性

大多数的美术教师在对互动教学的理解上,往往局限在某一个教学环节当中,甚至是将互动的概念狭义化,固定在某一个点上,这样的互动教学不仅仅无法凸显其教学优势和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形式化,失去进行互动教学的意义。

2.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这样的互动是相对缺乏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或者是设计教学方法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现实往往相反,这一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能是由于教师长时间习惯从自身角度设计教学计划,思考问题,有一定的关系,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学效果提升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并不适合于所有的美术教学情境。

3.存在师生互动的假象

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虽然许多美术教师已经开始组织互动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只是走入了强调互动教学的误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植入了丰富的师生互动活动,但是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没有太大的作用,这便是互动教学带来的师生互动的假象。

二、构建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有效性,而互动不仅仅存在于师生之间,更是存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之间的,通过相互互动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全面地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1.教学目标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是设定教学目标,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设置互动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互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小学美术的互动学习中。二是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目的在于通过课堂上的互动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身的展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动教学模式中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基本操作

在小学美术的互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应当做好课前准备。诸如,教师在课前,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可行的教学活动的方案,并且创设有利于互动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解《我们的音乐会》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多样化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音乐,提前让学生了解部分音乐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印象,以此来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工作。良好的课堂导入是互动教学成功的重要关键,当然,教师还应当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我的动物朋友》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先找找各种关于动物的资料,之后,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个抢答的环节,让学生能够进行互动,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感悟的交流。诸如:在学习《我的动物朋友》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合作,谈论自身身边的各种小动物,或者是自己见过的动物,以此来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感受,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互动教学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明确互动教学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提出一定的有效的解决方案。互动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爱上美术学习,借此来有效地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玉婷.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D].杭州师范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就翻转课堂而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促使他们结合自身学习客观要求,准确把握学习进度,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优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基础上初步准确理解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作用到教师答疑方面,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其各方面技能。和传统“放羊式、鸭填式”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具优势,其体现在不同方面。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用下,学生学习顺序得以合理化改变,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因为在课余学习中,学生已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针对性训练。同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用下,课堂教学外延进一步拓宽,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缺陷,学生不再受到时空限制,能够有效收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呢?

一、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信息技术作用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上课前,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整合课文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大约6-8分钟,并让班级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朗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解答相关的预习问题,对该篇课文留下初步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分层教学法等应用其中,增加阅读课堂教学趣味性,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等角色,结合学生预习情况,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其参与课堂阅读教学的程度。教师便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借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引导他们相互探讨、交流,有效解决在自主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好地把握该篇课文中心思想,逐渐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无形中对其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怜悯之情,学会帮助身边的人,逐渐培养其语文综合素养。

二、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用下,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日渐显现,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阅读环境,为提高其整体语文阅读水平提供有利的保障。以“名著”为例,对于小学生来说,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有限,学习名著中极易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其积极、主动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学习“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利用其集“图片、动画、音像”等于一身的特点,向学生播放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片段,也可以向前播放相关的动画片,采用“视频、画面”二者相结合的形式,使其深刻体会齐天大圣和二郎神大战的精彩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全面、客观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名著中不同人物性格特点等,对我国文学名著有一定的认识,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要全方位分析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认知水平等,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以“七律?长征”为例,上课前,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制作相关的微视频,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学唱这首歌,将制作好的微视频上传到对应的QQ群中,要求学生自行观看的基础上,听相关的视频并朗读课文内容,大致了解该诗文背景,对“五岭、金沙、乌蒙”等有初步的认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家长配合以及指导下,预习课文内容,共同完成预习题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文朗读,根据其预习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引导他们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在朗读中找寻课文答案,有效突破该篇课文阅读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确保阅读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性,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展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多角度优化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有效突破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以此,促使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选海.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10:104-105

第3篇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品质。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启、读、练、知、结”五要素组成的课堂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发挥“导”的作用,而学生又能被引导进入学习的实践。使用与不使用这个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明显不一样的,使用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能以训练为主。

怎样才能使教师使用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呢?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片面追求分数第一的观念,是不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其实践的效果越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实质是“教”与“学”的组合,而教是在于导,放是在于学,是以“教”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其中“启”、“结”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读、练、知”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同时既有学习活动(读练),又有检测活动(知),既有读书活动(读),又有解题活动(练)。每一次组合都是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调整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之间具有最佳联系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以明显的提高。

3.组合起来的模式,一定要适应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大纲”规定的年级重点和教材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操作“模式”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第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1-02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一个是自我作用,一个是团队作用,两者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所在。作为小学的主要课程数学而言,这两方面也是缺一不可的,特别是对于刚刚走进校园的小学生来说,数学还是陌生的,需要教师慢慢进行教导,但要真正学进去,还需要小学生们之间的协作互助[1]。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对学生的“满堂灌”,老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学生根本不会去仔细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课堂上也很少有相互讨论的现象出现,教师静静地听教师讲课,面对这种现象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头痛的事,因为如果一节课下来,只有自己一个人讲,似乎缺少什么,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小学数学教学缺陷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

1.小学数学的例题会让学生无法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在针对“当你选的例题与小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相关吗?”通过调查,23%的小学数学教师选择相关,其余的则选择基本不相关或完全不相关。因此,从这就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上并没有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课堂内容的组织,这样在讲课时,一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让小学生无法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会让小学生很好的验证消化所讲的知识点[2]。

2.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新课改一直强调的就是课堂的气氛要有节有制,既不能太活泼,也不能太沉闷。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也只是简单地采用问答形式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例如,小学教师在讲解乘法口诀时,只是让学生正背,倒背,就这样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效果是比较失效的,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口诀中的奥秘。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是过时了的,如何真正地让小学生“学习”起来是小学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一)小组分组,积极探究

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可以看出数学与其他课程不一样,例题特别多,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有很多例题来支撑。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让小学生进行分组协作,互相探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小学生会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懂得该如何更好地学习。例如在讲解7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相互提问,比如7×( )=14,7×6=( )等等,这样就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死记硬背。采用分组自主学习方式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纪律,学习的兴趣也会浓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安排时,可以专门留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相互讨论,学生可以谈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有哪些,给学生一个回忆的时间,让知识点在脑海里进行梳理清晰,也可以说出自己还不清楚的内容,让同学们一起来帮他,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些,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情,构建互帮互助的团结友好的学习氛围[3]。

(二)师生、生生互动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随着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这样进行更高层次学习时也会显得轻松些。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会一整堂课都会集中,容易开小差的特点,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与学生进行互动,或者学生之间进行互动[4]。例如,讲到某个知识点时,根据这个知识点进行情境创设,比如在进行小数和整数的乘法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个菜场的情境,例如让张同学扮演卖菜的老农,李同学扮演买菜的,进行讨价还价的情境创设,青菜1.5元1斤,李同学说:“我买2斤,一共多少钱?”,“不,太贵了,1.2元1斤,我要3斤。”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动自主学习,不仅课堂不沉闷,学生学起来也兴趣高些。

(三)深化思维的发展,启发其中的创造性

既然讲逻辑思维,就不能不谈创造性思维。因为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启发创造性思维。否则,这种所谓的逻辑思维,实际上只是纯粹的机械思维,没有活力,呆板固执[5]。

最简单的方法,还是通过做习题来实现。例如:3998+6002=?这道题最直接的解法是3998和6002相加,不过计算起来有些麻烦。如果把6002拆分成6000和2来计算,那就会方便很多。这还没完。如果这是一道选择题,那么所要求的计算时间,必然是越短越好。3998+2+6000虽然是简便的计算方法,但得出答案的速度却不是最快的。按照加减法计算的逻辑规则,当我们看到这道题时,只根据两数的个位的8和2,就完全可以确定答案必是个位数为零。所以,在答案中我们只寻找个位为零的就可。如果出现多个答案个位为零,那么我们就用这方法再推出十位和百位的数。这方法虽然有取巧之嫌,但它完全是建立在对加法有细致的逻辑运算的思维基础上的,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角度上,此种方法值得提倡。

三、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时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会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学生学习效果也高。通过互动自主学习,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思想杂念,好好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期望以上的几点体会能够给教师同事们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延青.关于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几点思考[J]. 学周刊,2014,02:101.

[2]焦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02:205.

[3]张云.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04:79.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启发性;模式

无论是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都是以四则运算和一些数量关系为基础,都需要从问题中抽象出数量的关系,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1]。但是,在没有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前,我们的教学常常将它们割裂开来,只讲算术方法,没有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就慢慢地习惯了用算术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下,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思路就难以形成和畅通。

一、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1.小学数学的例题会让学生无法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在针对“当你选的例题与小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相关吗?”通过调查,23%的小学数学教师选择相关,其余的则选择基本不相关或完全不相关。因此,从这就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上并没有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课堂内容的组织,这样在讲课时,一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让小学生无法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会让小学生很验证消化所讲的知识点[2]。

2.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新课改一直强调的就是课堂的气氛要有节有制,既不能太活泼,也不能太沉闷。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也只是简单地采用问答形式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例如,小学教师在讲解乘法口诀时,只是让学生正背,倒背,就这样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效果是比较失效的,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口诀中的奥秘。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是过时了的,如何真正地让小学生真正“学习”起来是小学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二、启发性模式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发展探究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用教具展示,学生看,这对学生来说,思维和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没有主动参与探究的机会。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与动手操作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属于感性思维,对具体形象的认知比较感兴趣,而数学学习比较抽象,有很强的逻辑性,一味地进行记忆会让学生感到困难。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增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形和数的关系,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中发展智力,手脑并用,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3]。

2、让学生多发言表达,落实探究结果

思维是事物在大脑的抽象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来实现的。学生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呈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将学习的感性、观察、发现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等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建立自己的逻辑思路。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对学生探究理解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只有探究深入,理解深刻,才能表达准确无误。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发言。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积极性缺乏,更提不上探究思考了。

3、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代数的思维方式,来开启和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算术方法的学习中,应当适当渗透方程的思维方式。一是对方程意识的渗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如在算式“5+3”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种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未知数是可以与已知数一起参与列式,求括号里的数的过程,虽然没有出现等式、方程的名词,但学生已朦胧地感受到了方程的存在。二是对方程知识的整合。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抓住学生个性化思维,以数量关系为载体,将学生的算术方法和方程的思维方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消除算术方法带来的干扰。通过这种多样化的独立思维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4、深化思维的发展,启发其中的创造性

既然讲逻辑思维,就不能不谈创造性思维。因为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启发创造性思维。否则,这种所谓的逻辑思维,实际上只是纯粹的机械思维,没有活力,呆板固执。所以,我们要谈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就必须考虑如何启发创造性思维。最简直的方法,还是通过做习题来实现。例如:3998+6002=?这道题最直接的解法是3998和6002相加,不过计算起来有些麻烦。如果把6002拆分成6000和2来计算,那就会方便很多。这还没完。如果这是一道选择题,那么所要求的计算时间,必然是越短越好。3998+2+6000虽然是简便的计算方法,但得出答案的速度却不是最快的。按照加减法计算的逻辑规则,当我们看到这道题时,只根据两数的个位的8和2,就完全可以确定答案必是个位数为零。所以,在答案中我们只寻找个位为零的就可。如果出现多个答案个位为零,那么我们就用这方法再推出十位和百位的数。这方法虽然有取巧之嫌,但它完全是建立在对加法有细致的逻辑运算的思维基础上的,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角度上,此种方法值得提倡。

结束语

总之,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就必须先让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的含义,然后再逐步引导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当思维初成时,要对其进行巩固。到一定阶段后,要尝试在此基础上启发创造性思维,使教学成果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杨春.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18-220.

[2] 王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01:140.

第6篇

摘 要:随着小学教学的不断改革,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向全体小学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具有个体会具有的差异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根据每位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本文将着重探讨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运用的问题。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理论基础 运用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

分层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针对每个班内学生的不同类型以及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分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置以及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从而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进行学习。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均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培养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差生能够尽可能多的掌握书本中规定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尽量能够独立完成课堂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中等的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学习技巧,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优秀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能够独立思考,还必须要进一步的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会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创造性的独立完成除课堂以内的学习任务。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按照最优化的教育理论进行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努力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良好学习氛围。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理论、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

(一)学生分层

随着小学教学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清楚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再实行传统的“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了。而是应该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做到多思考、多练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投入到课堂中来,必须要将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科学的进行分层。主要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活动的进行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必须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师应该认真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小学语文教科书,并且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分析教学书中的重难点知识,并且制定出与不同层次学生相匹配的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提高目标。

(三)教学内容分层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有写字、拼音、朗读、写话等。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分层,只有这样低年级小学生才能正确掌握语文学习内容,培养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高年级小学语文主要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高层次的目标,在教学中要具体具体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内容的分层。

(四)课堂提问分层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鼓励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能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生机。但是如果教师的问题不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将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十分不利。为了避免出现课堂氛围沉闷的情况,教师必须要有意识的从三个层次进行课堂提问,努力让每位学生均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五)评价分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鼓励作用。首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尽量发现其闪光点,让他们在不断的肯定中逐渐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其次,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既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又帮助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后,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应该采取竞争性的评价。教师在对这类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要坚持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认真、谦虚,最终不断超越自己,创造更好的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分层,有利于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总结

实施分层教学,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同时教师还要在备课上下工夫,充分了解班上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学生均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学到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无限潜能,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李淑彬,高中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59.

[2]林秀平,提高分层教学实效促进全体学生发展[J],新课程研究,2008,(6), 10-11.

第7篇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一)先学环节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容易进入教学模式的误区,认为先学是让学生自由的学习,学生容易出现满屋目的的学习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上课的开始就像学生导入新课程。笔者认为,教师在先学之前一定要想学生准确提出课堂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自学要求,保证学生对自学的知识范围、方法应用和具体目标进行实现,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对新知识的学习。先学中的首要环节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师可以利用板书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性的讲出教学目标,实现对新课程学习目标的明确。学习目标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进行设计,主要是过程和方法、知识同技能以及价值观和态度。先学的第二个环节中主要是指导学生的自学活动,具体需要明确的内容有:自学目标、自学内容、自学的方法和自学的要求。在运用该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定要在先学阶段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确定,通过独立或是小组学习的方式,实现学习方法指导在课文内容以及教学中的渗透,实现可操作化和具体化,采用复习小结、记??和质疑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指导。

(二)后教环节

在后教环节中教师要确定的内容为:确定教学内容,教的内容是学生进行了自学后还不能完全掌握的部分,但是学生在自学后可以完全掌握的知识不教。确定教的方式,突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展开自学方式,实现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随后教师评定其教的是否完整、是否正确,并在随后对不完整和不正确的地方进行补充和改正。确定教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保证学生了解课程的各种问题,实现学生对阅读和理解课文方法的掌握,注意学生在运用各种方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构建知识到理论的桥梁,避免其做无用功。例如,有的课文只有抓住的中心句才能实现对全文中心的理解。

(三)训练环节

在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当堂训练的时间约为20分钟。当堂训练的时间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一般是在学生对课文完成自学后,做一些课后训练。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练习为主线,同时在对练习中合理适当的插入对课文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讨论。充分保证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教师在学生的练习中达到讲解课文的效果。教师可结合自身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层次的语文练习程序。第二次的训练形式主要是达标训练,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类型,为学生设计小的练习内容,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负荆请罪》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写作方式进行模仿,写一写自己在生活中犯过的错误或是看过或是听过的典故。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同时要求写作的规范性。通过紧张的自学、学习、练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优点

(一)简化教学目标

该种教学模式是十分合理的教学结构,在先学环节中落实教学目标可以实现对课程的简化,将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易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了解自己在自学中要干什么,怎样做,在多长的时间内需要对目标进行完成,这样十分有利于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且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效率。这一教学模式的环节比较简单,只需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自主学习中的困难,进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降解,引导学生开展巩固联系,保证了教学思路的清晰、简化了教学过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保持清晰的思路。

(二)有效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该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实现对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不仅仅局限在教师对考点和语文知识的一味接受。重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完全自主、有效的投身于自主学习中,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课堂结构的优化。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该教学模式中主要运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和合作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有了学习欲望后,主动采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主要的功能就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其特点,做出评价,改正不足,给予学生正确且针对性强的指导。

第8篇

研究其他国家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国际视角上把握本国的物理教学,汲取丰富的信息.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也加快了对外交流的步伐,使得我们有条件开始研究和对比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情况,并且反思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能存在的不足.

2国内外小组合作教学的对比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各国相继推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教学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实践教学中.TIMSS 1999年的科学课程录像课的研究报告(NCES,2006)从课堂教学的结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学生活动三个方面对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捷克五国科学课堂教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其中课堂学生活动包含小组合作活动.报告用数据表格和条形图来反映各国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对五国探究活动的比较中发现:澳大利亚的课堂表现最为突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探究性学习才真正被广泛关注和实施.

3案例分析及比较

3.1《力与运动――摩擦力》(澳大利亚)

班级人数:27人

上课时间:60分钟

澳大利亚的课题是摩擦力,选自“力与运动”部分.主要内容是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整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前半节课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后半节课主要是学生实验.

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物体的自然状态?在学生的询问中教师给出新的线索:“给物体一个力,它的自然趋势是什么?”,如果是铁块呢?小车呢?子弹呢?火箭呢?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学生依据个人经验认为物体的自然趋势是不受力就会慢慢停止,但又认为火箭在太空中不受力依然一直运动.老师利用手中的小车、铁块进行演示,问“假设这里的小车的运动趋势不会停止,那么应该怎样使它停止?”.为什么除了火箭以外其他物体会停止?有学生回答,因为有摩擦力,还有空气阻力.请学生阅读讲义,引出了摩擦力的概念.

3.1.1导入环节

进入本节课重点内容――摩擦力的学习.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摩擦力有关?如果没有摩擦力会怎样?利用手中的铁块、笔、学生的衣服等各种物体演示,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是什么样的力,分析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一种力.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探讨和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生活中如何减小摩擦?摩擦力有哪些影响因素?教师在学生讨论中适当引导.总结影响摩擦力的三因素,完成实验前的猜想.

3.1.2实验准备工作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求学生按讲义上的提示做实验并完成数据,介绍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用具,讨论实验步骤,先做什么?如何做?应注意什么?

3.1.3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开始实验.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出现问题的小组进行单独辅导.实验中学生出现以下问题:学生选用了不适当的弹簧秤,应使用更加精确的弹簧秤;由于木块有纹理,沿不同方向拉木块所受摩擦力略有不同,最好从同一方向拉;要在同一桌面上进行实验,改变木块所在位置对摩擦力会有影响;一定要两个数据之间有明显的差距才能说明两者不同,差距太小不能说明两者差别具有意义.

3.1.4归纳与总结环节

课堂结束前,学生整理归还实验仪器.教师询问学生实验情况,简单分析了已完成的部分内容,得出结论:物体被拉动瞬间受到摩擦力大于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实验未完成的部分留待下节课继续进行研究.

3.1.5启示

澳大利亚物理课堂上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讨论.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通过实例分析,运用连续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但知识的系统性不够.

澳大利亚的课堂案例以师生讨论问题和学生实验为主.师生讨论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进行演示,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实验时间占整堂课的42%,师生讨论问题时间占教师演示实验占6%.整个探究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特点,教学侧重于教师和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设计和做实验环节.

3.2《密度》(中国)

班级人数:约60人左右

上课时间:45分钟

3.2.1导入环节

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对如何分辨物质、如何鉴别奖牌是否纯金的讨论来引入新课.

3.2.2猜想与假设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掰下泡沫块的一部分,问泡沫块的质[JP3]量和体积如何变化,引导学生猜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何关系?

学生实验和数据分析: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

3.2.3探究过程

学生领取仪器进行实验,记录数据,三分钟后完成实验.教师请较早完成实验的三组同学将数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各自讨论和分析数据,并请同学上台解说自己的实验分析,发现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2.4归纳总结环节

得出结论:在各小组计算出自己实验物品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后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3.2.5反思

让各小组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学生发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质量与体积的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让各小组同学画出自己所测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函数图象,其结果再次验证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学习密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用实验结论引出密度的概念,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再次发问:如何辨别奖牌是否纯金?让学生查看密度表,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认识密度的单[JP3]位.通过不同物质的密度表格,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可能也相同.

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网站以便学生查看各种物质的密度.让学生思考,玻璃摔碎后密度是否相同?举一些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利用密度知识的现象.

课堂反思:评估本节课的收获.

留下作业:测奖牌的密度.

本节课学生实验的时间太短,但有较多的讨论和展示环节,对实验和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反思和评估.

中国的课堂案例以非实验和观察的活动为主,其中集体活动时间占整节课的69%,个别活动即学生讨论占18%.学生实验和学生集体观察各占7%.

中国的探究课堂让学生全面感受探究过程,注重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强调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给学生机会展示自己、评估自己,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4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的启示及展望

通过对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不仅凸显了两国教育发展的闪光点,也发现了其薄弱之处.对中国而言,一方面可以针对中国课堂教学还不够完美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4.1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要让学生自己从新、旧知识的冲突中进行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重视学生的直观观察和体验,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知识的本质.知识要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而不仅仅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顺序进行,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进行.虽然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很少,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灵活控制整个课堂的进程,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固定的模板或预设的步骤和情境进行,要关心学生的世界,按照学生的情况随机调整教学过程;教师要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主动寻求知识的构建,帮助解决学生思想观念的矛盾和冲突.

4.2用问题串启发学生思维

4.2.1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难度适当

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可以把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问题串,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线索启发学生思维.设置的问题情境可以适当的开放和自由一点,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当学生对问题不理解时,可以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来使得问题更加丰满和具体.这一点要求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控问题的发展,让学生发散的思维尽量向问题解决的途径上靠拢.教师提出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者没有启发性,教师一提问学生就能立刻给出答案的问题不一定是好的问题.

4.2.2加强学生实验

对物理这门学科而言,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重视学生实验,而不是形式化,只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一下.要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独立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整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等过程.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找到突破口,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实验.

4.2.3与多学科和生活紧密相连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1.前言

所谓的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主要是将所有的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这种小组来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由于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地调动组员之间的互动性,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评定的时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成绩的评价,就可以督促小组内的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存在很多的优点,因此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再加上它相对于其他的教学形式来讲组成结构简单、收效也比较明显,是最近几十年最为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因此得到了高中信息教师在内的相关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之中,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2.在高中信息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根据当前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实行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有着很大程度的必要性。首先,对现实来说,每一所学校及每一班级的学生人数都非常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绝大多数的学校依然采取的是将教师来作为课堂授学的主体,学生更多的是听众。这种形式下的知识传授的覆盖面比较大,而且相对于别的形式来讲,会比较节约时间。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讲,这种形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从另一个较为实际的方面来讲,当下整个社会正处在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之中,但是归根结底,这种竞争并不可能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取胜,团队精神在竞争的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这主要是因为个人的力量永远都是有限的,合作实现阶段性胜利是任何组织取得胜利的一个绝佳的武器。但是从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高中信息课堂上,引入小组学习的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对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团队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3.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参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提出的是一个较为封闭的问题,那么学生较多会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会考虑到和别人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而有的学生则不会。但是如果教师提出的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学生大多数会倾向于和周围的同学进行深入而又积极的讨论。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开拓自身的思维,可以让问题的答案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但是如果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多数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因此,高中信息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积极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确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

3.2注意观察和调节,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高中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的一点就是,认知教学和情感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注意学生情感因素的变化情况,将情趣教学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在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任务设置也必须照顾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它的设计过程也必须与信息技术的课程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

3.3注重分工安排,使课堂学习过程充满合作性。

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是以小组来作为最基本的学习单位。所以相关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的具体设计也应该照顾到这个现实,学习成果的最终确定必须是依赖于全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的增强,以及合作能力的提升,加深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

3.4教师应准确定位,注意到自身角色的变换。

合作教学与传统形式的教学过程不同,它基本上告别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从某种角度来讲,在小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引导者,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积极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学习,使他们的学习能按照一个正确的过程来进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在课堂上做太多的不必要的干涉,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地探讨问题的答案。

4.结语

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由于自身所具备的诸多优点,成为现阶段被普遍推广使用的教学形式。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深入地引入这种教学形式,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团结合作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实现能力的提升,又能达到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各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面都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和完善。致力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能力,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潜能以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途径。在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制订的小组合作目标和任务,展开协作、配合,通过自由交流、沟通,并对数学问题进行探讨,数学教师在学生分析、思考遇到瓶颈时适当地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知识接受方面的逻辑思维规律,即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量教学案例表明,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实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都非常有利。

例如,在“时、分、秒”一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个体组织策划能力为标准,将学生有机地分成5个小组,为各小组确定组长;随后,教师为学生制订小组学习任务:各小组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钟表”教具,学习有关钟表刻度表示方法,并对“时、分、秒”的转换关系进行归纳;各小组成员可以先观察“钟表”教具,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时刻,如12:00、3:30、6:45、9:00等,然后按照时刻拨动表盘指针,观察时针、分针、秒针的变化情况;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将各自的学习心得归纳出来;各小组代表发言,与其他小组共享学习成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时、分、秒知识点进行细化讲授,对表现良好的学习小组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

二、创设课堂情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运用媒体教学设备,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并通过学习环境和氛围的情境化,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问题的实质进行自主意识的思考和分析的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对陈旧教学模式厌倦、反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把抽象、复杂的数学课堂讲授变成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天地。

例如,在“千克和克”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通过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师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找一些生活中购物并涉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小动画,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观看有趣的动画片联想到:生活中物品重量是如何进行具体地称量计算的呢?然后,教师提问学生观看完动画是否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对生活中看到或接触到的斤、千克、克的认识;生活化的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配合讲解,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思考中,对学生的探究方向和过程进行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自主探究出知识的实质。这一高效、灵动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更是对学生探索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发掘问题巧妙设置悬念,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不但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开发和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还应将数学教材本身作为出发点,进行反复的研读和探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检验。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制定的规范性学习文本,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学习素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数学教师在学生探索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内化,在探究新的问题时,合理运用定势思维方式来快速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其次,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开发和创新意识作为前提条件,定势思维应作为解决基础问题的武器,但针对某一数学问题一题多解或另辟蹊径解答问题是对学生探索潜能的深度发掘。因此,数学教师应立足教材,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小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以逻辑性、抽象性为显著特点的必修课程,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依然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授学生基本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深度探究问题实质的能力,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谢茂龙.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4).

第11篇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其实质意义就是将“教”与“学”反过来。教师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网络视频,从而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及作业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以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了原有课堂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局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术的发展。翻转教学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的安排,而是经过教师精心的准备及布置,对学情进行分析、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精准的把握教学目标。通过教师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与学生的职能,提升了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翻转课堂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其处于各方面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注意力难以集中、活泼好动,而翻转课堂利用短小精悍的视频教学正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此外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转变传统阅读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去别是前者是知识的内化过程,而后者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要想真正实现知识内化就需要教师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大量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并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视频录制,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并深入思考。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逐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质疑,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使学生原本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翻转课堂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再对阅读课感到乏味,时阅读变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件趣事,大大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1.拥有完善的网络平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精心准备教学视频

教师在课前应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而录制视频的前提是需要有现代技术的支持,如果W校有较好的网络平台就能够帮助教师顺利的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完善的网络平台包括教师有专业的视频录制设备进行视频录制,录制好视频后能够方便快捷的上传与网络平台,学生能够随时登录网络平台进行视频的观看与下载,同时还应有完善的作业练习平台以及自学反馈系统等等。拥有完善的网络平台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检查平台上的练习情况,掌握学生自学阶段的学习成果,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课堂教学设计。完善网络学习平台能够实现学生方便快捷的获得学习资源,不仅是教学视频的录制上传,教师还可以将课文中涉及到的相关资料,以及课外阅读拓展资源等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快捷,教学成果也将更加显著。

2.教师积极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互动情境

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阶段,也就是学生在传统课堂的阅读教学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时间段进行学生阅读情况的检查,进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重点难点部分进行相应的引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纠正,并深入分析。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互动环节,进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开放思维尽情的发挥其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教师应做好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经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恰当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是靠学生的理解能力及阅读技巧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共鸣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技巧的提升、理解角度以及分析能力都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师不应该讲教学重点单纯的置于文本中,应以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大量教学资源的整合搜集,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师生之间共同进行问题的探讨及文本的质疑与补充,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

3.应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翻转课堂中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多远化的教学,无法有效的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语文这种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其并不是靠纸笔测验就能够检验处学生的水平及学习成果。语文其考察的主要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语文素养包涵着学生的情感及态度。同时翻转课堂教学中还涉及到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规划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简单的纸笔测验根本无法完整的进行体现,因此传统的评价模式根本无法实现对学生科学的评价。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广泛的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能单纯的使用百分制的评价模式,应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翻转课堂的学习情况、习作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学习中的诸多表现综合性的进行评价。当前我国的翻转课堂将重心置于视频的开发应用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对于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方面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因此还需要广大教育同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钻研探索,将评级机制进一步完善起来。

结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期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李小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探讨[ J ]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 (27).

第12篇

。然而传媒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展示自我,传统的讲授难以激发他们的热情,而且由于自我监控能力较弱,在这样的英语课堂上学习的劲头就更难以保持,上课瞌睡、迟到、甚至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沉闷的课堂气氛压得师生都喘不过气来,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组织,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试图探索一种更具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传统“满堂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强调对目的语形态特征的准确分析和讲授,强调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记忆。教师固然对于覆盖所有教学内容很有把握,然而,实际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教师教了什么并不等于学习者就学到了什么。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教与学关系的阐述指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1]。要真正改变“满堂灌”,我们教学的焦点就应当落在帮助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者完成知识的构建。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一种环境,使得学习者与教材内容发生有意义的互动,包括促成学习者选择、组织与整合信息[2]168。同时,致力于知识建构的教学既要看重保持,更要关注迁移,不仅要记住已经学过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新的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2]180,让学生有能力将所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据此,本研究提出把大学英语课堂学习者的单位由班级细化为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让传媒艺术类学生的鲜明个性和个人才能有发挥的空间,同时最大程度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完成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并在小组活动中实现将语言知识应用于课本以外的相关话题内容。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为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本研究选取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专业同年级两个平行自然班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前测,内容包括笔试及口试。测试成绩分别用SPSS11.5经过正态性检验,可认为近似正态分布,两班平均成绩差异的显着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优论论文])结果显示两班在笔试(P=0.386>0.05)及口试(P= 0.528>0.05)成绩上无显着差异,即可以认定两个班级的学生英语水平无显着差异。我们选取1班为实验对象,对该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2班作为控制组,仍采用“满堂灌”教学。

2.1 小组的组建

小组的组建应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并使小组成员彼此协助、相互支持,以提高学习成效和达成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有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3],本次实验依据学生前测的成绩,在实验班中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同时兼顾组与组之间水平的基本平衡。开学之初,教师划分好小组,由学生自己推举出各自的组长,课堂上小组成员集中就坐。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本学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形式,小组活动的表现将计入个人学期末的总评成绩,让学习者对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2.合作形式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小组的合作活动针对教材内容和教材外内容分为两块。

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教师不再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来寻找答案。小组成员遇到字词或内容上的疑难可以商讨解决,同时用答对加分的竞争方式鼓励小组间提问,将好的问题抛向全班,激发其他同学思考。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逐一到各小组中旁听,对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引导,并收集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的总结阶段集中进行讲解,并对一些重要的语言点加以强调。

教材外内容的小组合作是指在解决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之后,要求小组就本单元话题做报告。报告内容围绕但不限于课文,尽量多用新学的语言点,形式不限但要求全组成员必须参与,课外准备,课堂报告。一次一到两个小组,其余小组在报告结束后点评并打分。课堂报告结束后,作报告的小组在课后提交书面报告,将本次课堂报告内容及准备和开展报告时的心得进行书面总结。小组合作作报告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教材所授的词汇句子有助于学生去搜索相关话题的资料,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得以强化。 从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以往要积极。课堂上教师集中讲授时间大幅减少,作为监控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与更多的学生直接交流,了解存在的问题,从

而在集中讲解时更有针对性。这只是一些师生的直观感受。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效果如何,我们还需要通过测试来进行论证。

三、基于SPSS11.5的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并加测口试。本研究以此次考试作为后测,提取成绩加以分析。两个班后测的笔试及口试的成绩再次用SPSS11.5经过正态性检验,可认为近似正态分布。

从笔试成绩来看,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学生后测笔试的平均成绩(66.1154)比实施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学生的平均成绩(61.3684)高4.747分。这两组笔试成绩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47<0.05, 说明两个班级的笔试英语平均成绩之间确实存在显着性差异,使用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由于1班的平均成绩高于2班,可以断定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笔试成绩的提高好于传统“满堂灌”。

作为后测的书面期末考试内容包括听力、阅读、词汇、完形、翻译,本研究又提取了两班这五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

1. 实验组的听力平均分(11.1282)高于控制组(9.8421),两班的听力成绩 (P=0.014<0.05)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小组合作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

2. 两班阅读理解(P=0.017 <0.05)和词汇选择(P=0.044<0.05)的成绩存在显着差异,显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水平有帮助。阅读是需要主体投入的,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细致讲解往往代 替了学生的主动阅读。小组合作[优论论文]的阅读活动和话题报告有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构建,词汇知识也在运用中得以巩固。

3. 两班在翻译(P=0.604>0.05)、完形(P=0.689>0.05)两部分的得分差异不显着。分析原因,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会大量用语法翻译法去分析长句,对语法点并不像传统教师主讲的课堂上那样强调。另外,在后测试卷中,翻译这部分题的出题内容均紧扣课后练习,严格来说考的是记忆,如果学习者在备考时复习到位,得分很难拉开差距。

需要指出的是,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基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指基本知识意义应当在一个更大的学习任务情境下建构而不是孤立地学。在学习中要重视知识的保持,但更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东西。

实验班口试后测平均成绩(77.9487)高于控制组(75.1316),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 P=0.033<0.05,存在显着差异,即经过小组合作模式教学的实验组口语水平明显好于进行传统课堂教学的控制组。虽然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会产生语法错误或不规范语言,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此限制学生间的口语交流。实践证明,在口试后测中面对随机抽取的话题,在较短的准备时间内,实验组同学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流畅程度都更出色些,这与平时课堂中的讨论汇报展示等锻炼密切相关。

四、结论

为期一学期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实验证明这种模式教学效果整体上好于传统的“满堂灌”,特别是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听力、阅读有一定帮助,具有可操作性,有可预见的积极效果。虽然这次实验只是一次小范围的探索性实验, 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但所得出的结论仍可以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