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各镇、街道团(工)委,开发区团委,区教体局团委各有关学校: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中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坚定理想、奋发图强、创新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根据团省委、省学联、团市委、市学联有关通知要求,团区委决定在全区中学集中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中国梦中学行
二、活动安排
(一)“点亮中国梦”--畅谈“人生理想”
1、时间:3月份,开学后第一次全校集会和班会。
2、形式:全校集会活动,如“校长一堂课”等,由学校团委书记主持;班级主题团日活动,由班长或团支部书记主持。
3、内容:
(1)在全校(班级)范围调查了解同学们的人生理想。
(2)根据调查结果,邀请校长、有成就的校友或社会成功人士,为全校师生(班级同学)讲述他(她)的梦想的实现路径与进程,使同学们与“梦想同路人”面对面。
(3)安排学生代表与校长、校友、社会成功人士交流互动,畅谈中学生的梦想以及对“我的中国梦”的理解和展望。
(二)“放飞中国梦”--畅想“美丽中国”
1、时间:3至4月份。
2、形式:在自己的家乡、学校周边等地开展“寻访身边的中国梦”活动,随后进行“我的中国梦”优秀作品评选及专题展示。
3、内容:
(1)集中一周时间,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畅想“美丽中国”作品。
(2)作品形式可采用书法、绘画、手抄报、微故事及其他类型书面作品等方式创作“我的中国梦”主题作品。
(3)各团委可组织举办本地中学优秀作品展示活动,并将优秀作品推报团区委,团区委将向团市委择优推报师生作品。
(三)“激扬中国梦”--诠释“青春力量”
1、时间:3至5月份,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启动开展。
2、形式:扶贫助困、扶老助残、志愿服务等“阳光手牵手、青春心连心”行动。
3、内容:
(1)各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阳光手牵手、青春心连心”行动,要有文字、图片记录。
(2)各学校于每月底前,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并上报活动成果和典型做法。
四、工作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教育实践活动,将其作为推进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有力抓手和服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旗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精神为指导,以旗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为根本,扎实开展“争做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好党员”活动,造就一大批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好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建设好上海庙地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
二、活动内容
1、做到为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干部、党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与联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心中,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处处地地为群众谋利益,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满意。
2、做到务实,促进各项工作发展。干部、党员要忠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全面执行上级部门的工作精神和决策部署,围绕工作目标,紧密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发扬实干精神,刻苦勤奋、兢兢业业工作,全面做好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绩,为我局各项工作发展贡献力量。
3、做到清廉,确保自身清正廉洁。干部、党员要正确认识清正廉洁的重要意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洁从业规定,防范“”问题,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规范自己从业行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无违纪违法现象,当一名清正廉洁的干部、党员。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
局党委召开“争做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好党员” 活动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宣传动员和部署安排,组织干部、党员认真学习,明确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干部、党员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每个干部、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活动计划,并上报局党委。
2、组织实施阶段
每个干部、党员根据本实施方案,按照个人活动计划,扎实开展“争做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好党员” 活动,着重在“为民,务实,清廉”三方面取得实际成效,切实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局党委要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指导帮助干部、党员开展好活动,促进活动深入开展,成效明显。
3、总结阶段
每个干部、党员结合活动实际,写出活动总结,既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局党委召开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一年来“争做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好党员” 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活动先进干部、党员,巩固活动取得的成绩,持续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强化落实。局党委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全体干部、党员要提高对活动的认识,强化落实意识,把活动推向深入,实现活动既定目标。
一、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七、八年级,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爱好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而让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而让学生没有爱好。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熟悉但不够全面,他们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爱好,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0月31日“世界人口7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可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学校南面有一条小河,已经被污水侵染得面目全非,我们组织学生探寻源头,找寻污染源,并经过讨论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食堂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3)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七、八年级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极大的丰富。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熟悉。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熟悉了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比较开放的模式,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所以对活动的选取和设计教师要分外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有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前做好充分的预备。由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比较小,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能力较弱,实践活动应先以调查问卷、搜集资料为主。另外,实践活动不能过多、过频,轻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而失去爱好,甚至会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 苟康训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五中学 266109
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熟悉: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把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七、八年级,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爱好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而让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而让学生没有爱好。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熟悉但不够全面,他们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爱好,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0月31日“世界人口7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可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学校南面有一条小河,已经被污水侵染得面目全非,我们组织学生探寻源头,找寻污染源,并经过讨论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食堂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3)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七、八年级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极大的丰富。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熟悉。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熟悉了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苏州高新区竹园幼儿园地处国家高级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地带———新创竹园小区,多年来,幼儿园秉承“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办园理念,逐渐形成了“竹韵怡园”的园本文化。幼儿园彰显“竹韵”之蕴意,将“竹”之“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的精神特质转化为育人之目标,致力于把幼儿培养成具有和睦善群、勇于担当、坚韧不拔、融洽愉悦竹之品格的小竹娃。
一、归元生活活动,脚踏实地夯实日常生活实践基地
“竹韵怡园”园所文化指向培养和睦善群、勇于担当、坚韧不拔、融洽愉悦的小竹娃,其培养目标更多的趋于对儿童自身学习品质和社会个性的培养。然而现实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过于呵护和包办,成人意识上对于孩子生活能力培养的缺失,隔代霸道的替代生活等原因,让很多的孩子丧失了自我服务的能力。竹园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将人最为基础的生活教育作为幼儿实践活动基本的“实习场”,大胆地把幼儿的生活交还给幼儿,以提升每个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为目标,让孩子在一次次尝试体验中发现生活的规律和法则,树立自我服务的生活意识。为了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积极创设各种机会,丰富园本课程资源,依据《指南》精神厘定三个年龄阶段幼儿生活自理目标,并在一日活动中分层细化落实,其次,充分发挥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教育功能,通过幼儿自学、小组共学、集体比赛、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立足幼儿生活经验,有效综合生活活动提升幼儿各项能力促进其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的社会品质。
二、依托园本课程,充分挖掘灵活运用周边社区资源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应立足本地,充分发挥园所所处社会环境中挖掘与开发社会资源,才能保持社会实践活动的长久生命力。竹园幼儿园地处苏州高新区产业技术开发区,周边学校、医院、超市、邮局、菜场等小区配套设施齐全,且周边商场、市民公园、自行车基地等商业、休闲娱乐场所密布,幼儿园依据园所课程开展需求,建立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网络”,充分发动基地专业人员参与实践活动指导,既给予老师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也保障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例如:在园所开展“运动节”期间,教师积极运用周边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孩子走入“迪卡侬运动超市”了解各种运动商品,体验超市售货一条龙,再和孩子一起走进“自行车”训练基地,感受体验自行车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了解作为一名运动员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随后在小区公园开展“负重远足”用深度体验亲身感受一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坚持,享受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这些具连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园“运动节”课程锦上添花,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幼儿园社会实践基地网络”的建立是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保障,为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园所应充分挖掘周边各类资源,并与其保持良好互动的关系状态,成为幼儿园实践活动的摇篮。
三、基于教学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方案
幼儿园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制定一份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才能有效保障活动的开展。如何制定一份行之有效具有操作性的方案,这考验着每一个组织活动的老师。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成为一份完整实践活动方案不可缺失的要素。组织者要时刻站位于孩子的角度,理清实践活动的出发点,确定活动目标,保障活动细节的可操作性,同时又要有活动地预见性和风险评估。作为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活动准备不容小觑,活动准备是教师成功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与保证。古人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活动准备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这一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
四、遵循幼儿特点,因情而变灵活机智尝试互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以“幼儿为本”,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到活动中去尝试。作为教师更要在实践活动中成为一个细致的观察者,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充分发挥教育机制,展现社会实践活动生机。教师要灵活滴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创造教育的新契机,教师引导幼儿探索新的知识并敢于尝试;面对社会活动这个“流动课堂”所出现的种种不定因素,教师应鼓励幼儿以主动探究为主,努力让幼儿与同伴、教师、社区人群、社区环境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空间和范围。
五、深掘活动本身,因果求源客观完整进行评价
评价作为对一次社会活动是否成功,是否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分两个角度尝试评价,一是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二是教师对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和活动后的成就进行价值判断。对教师本身的反思要聚焦活动内容是否合,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是否激发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反思教师在活动中的投入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在活动中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是否及时地引导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最后教师要思考活动的组织流程是否追随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这样的反思重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的评价要立足在活动后幼儿是否有进步与发展,活动过程中的幼儿是否投入,活动效果能否体现活动的层次性、立体型和全面性,是否保障幼儿知识、情感、技能三者的和谐统一,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突破,不同能力的儿童在活动中是否都获得相应的提升和进步。“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与步骤,也是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幼儿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它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使幼儿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幼儿园中学不到的技能,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是一个让幼儿接触社会的“实习场”。“功夫在诗外”,让我们通过挖掘丰富的社区资源,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采取互动的活动方式、进行全面的活动反思等一系列途径,使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
一、整合依据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促进孩子们尽快成长,给孩子们多创造施展技能和才华的条件和环境,与社会接轨,学校开发了许多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课程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而且使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
为了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明确学校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目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引入,实现了学生实践者的身份到策划者身份的大逆转。技术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身边的需求和问题,在实践或解决问题的设计中,合理使用技术,达成自己的预想,造福他人,成就自己,实现技术学科的育人。
二、如何体现技术服务于大众生活
信息技术是推动当今人类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改变大众生活的主要手段。技术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会在不经意间发觉,自己的生活环境正被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如何让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生存的环境,打造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一致追求!
在当今信息社会,网络学习是我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从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来看,网络教学开展得并不顺利,大部分学生上网的主要兴趣在玩网络游戏,聊天,看动画等。通过调查和反思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不是不想利用网络学习,而是不会利用网络学习,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三、如何充分体现课堂的育人
学校实践活动课程:探秘火山群,青岛看海,游文化古城寻历史足迹一青州之行,学生爬泰山、畅游三孔、对孔庙、孔府,65公里野营拉练,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感受万物气息、瞻仰圣贤,在整个的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合作精神,感悟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体会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寻访、感悟文化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活动中学生们将所看、所感、所想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了,可是用的时候却发现图片、视频不是那么的完美,图片需要进行编辑处理,视频需要片段截取、去除杂音、加入特效,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发现需求,将需求引入课堂上,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四、案例设计具体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方案设计制作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准备,雏形制作。
第二课时:小组方案的制作完善,展示、评比,完善、总结。
第一课时: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准备课
学生能够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所需信息,并能综合利用网络搜索、下载、交流信息,完成方案制定。小组合作探究中归纳社会活动实践方案设计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的意识,体会技术服务于大众生活。
发动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策划制作,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认真阅读活动设计方案须知,方案制作的具体要求。一个方案的设计制定,要先理解“设计”一词。“设计”是指建立在分析与综合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精心规划和预先制定。教师做好思路引导:
活动设计导读须知
1.本项活动的目的、意义:此行的目的在哪里?
2.活动涉及的地方简介:图片、路线图?
3,活动的具体行程安排:时间?安排紧凑?
4.活动的经费预算:最经济?
5.活动的建议及其注意事项:天气、安全等?
活动设计具体要求
1.请各小组为自己的旅行社起名,在既定时间内(35分钟)完成方案设计并进行方案设计的提交(作品命名:几组+旅行社)。方案设计的形式不限,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制作、呈现。
2.小组长根据方案制定的需要合理的安排分工,用好小组分工记录表。利用好小组qq群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保证在限定时间内上传方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上传、qq上传等)。
3.展示要求:限时3分钟内,每一个旅行社选派一名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能够根据评委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
第二课时:小组方案的制作完善,展示、评价,总结
方案完善展示、质疑,评价
展示:通过幸运大转盘进行幸运展示小组抽奖,被抽中的小组优先进行展示小组设计方案,当然也可以放弃,推到下一轮展示。
评比:学生评委和教师评委两个部分。采取小表情投票的形式展开。同意:请投票,不同意:请提出质疑的地方。根据各小组展示的活动方案,非展示的小组和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请展示小组进行相应答辩。
点拨:根据学生展示的作品有针对性的点拨、提升。教师点拨分为技术方面和方案制作方面两部分。
(1)技术方面:如何快速获取想要的信息?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百度关键词、百度快照、google分类搜索);常用的旅游网站;常用的交流工具、下载技巧、整合工具的选取――ppt、word等。
(2)方案制作方面:设计活动方案制作的细节。注意每一部分方案的可行性。活动的目的、意义是否明确,时间方面,吃饭、住宿方面,费用的预计?
1.完善:根据评委组和非展示小组的点评,进行修改完善。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将小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提交――昌乐二中社会实践活动组委会qq群。
关键词: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主导策略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有兴趣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综合实践课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一学习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础学科课堂的不足,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探究欲望、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综合实践课更加注重突出学生主体,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因此,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就成为该课程成功的首要问题。
一、 选择确定主题的有效指导是活动开展的首要环节
主题是灵魂,选择确定主题是活动的首要环节。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自己通过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量有限、自主性不足等原因,教师必须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会有所收获与创新。在自主开发的主题活动《话说大黑山》中,为了激起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黑山的脚下,我们的大黑山被誉为辽南第一山。著名的金州古八景在此山有四,即"响泉消夏、"南阁飞云"、 "山城挂月","朝阳飞雪"四景。古人称大黑山的景观为 "辽左东南一隅之胜境也"。山中古迹颇多。传说故事十分动人,数百年来游人不绝。学生听了我这番介绍之后, 就萌发了好奇心,议论纷纷。 我又继续引导:作为大黑山脚下的居民,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内心的主人翁感和探究意识被激活, 纷纷发表看法。有说我们想了解大黑山有哪些著名的风景区?也有的说我们想研究大黑山的故事,还有说我们想了解大黑山的历史,于是就引出了“话说大黑山”的话题。 通过讨论,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欲望越来越强烈,最终同学自主组合确定了三个小组,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了研究主题。各小组研究的主题分别是“历史上的大黑山”、“大黑山的著名景观”、“和“我的大黑山我来拍”。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们缩小了活动的研究范围,增强了研究的可实施性。 这有利于课题生成性的发展,使研究有目的,有方向,有深度,而不随意、盲目。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效指导活动方案的制定
方案的设计是对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的开发工作。它是对整个主题活动分阶段活动的规划和预设。对于一个活动主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必要保障,是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 合理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思维认识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制定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它能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
结构上,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小组的课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的目标、活动时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等。初次拟定活动方案时,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指导教师可先将自己制定的活动方案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了解方案的基本形式和制定方案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方案的形式及要素。学生的主题活动方案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在班上进行交流,以协调各组间的合作并解决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方案的交流,找到最佳的活动策略。
三、 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障是有效指导资料收集的方法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让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去体验人生,了解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比如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大都有进行调查、搜集资料的要求,但究竟怎样进行调查,怎样搜集资料,学生并不是很明白,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知识技能的指导。
1、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 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事实材料,如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实验、文献检索、上网、收集信息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帮助学生逐步具备自主获取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以上做法看起来好象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是为了在较小的空间内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问题背景和探究策略,以促进学生开展有知性的活动,有理性的实践,使实践与探究更有操控性,更有教育意义。 这样的知识技能指导最好在定好课题后,对于课题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或方法可以进行集中的讲解。在实地探访收集资料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拍照、录像等方法收集事实资料,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2、面对大量的信息或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使用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四、 综合活动的升华是有效指导成果交流展示
交流和展示是把自己内化的东西给大家进行展示。通过总结形成结论,形成感悟。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提升,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就是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对交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指导。一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参与这个过程, 二是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三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能够发现学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是及时点拨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交流展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在交流中也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总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但教师的引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引导不等于不等于统一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搭建有效的平台。
参考文献:[1]钟启泉.对话教育 :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3]丁福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盛群力 .五星教学模式初探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1):35-40.
一、问题的提出
同志多次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一个时代命题,其实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由于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涉到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将会有利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二期课改要求我们在中小学中设立研究性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个个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正在告诉我们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目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各个学校在探索和实践的。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儿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的,可见,开发和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是学校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我校科研课题组与2001年确立了“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区级重点科研课题,课题贯彻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从科技教育、德育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实践和研究入手,探索创新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创新教育活动总体构想
(一)创新教育活动的涵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创造性分为有特别才能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天才人物的创造性,后者是指人人皆可有的行为与经验,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承认,而只是他们自己才感受到是有价值的新经验。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从学生主体角度看,主要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包括个人生活的创新,大多不直接显示其创新的社会意义。
我们提出的创新教育活动是指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指向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局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的设计和积累创新活动方案,编写创新活动方案集,提炼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等相关操作方法;把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研究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作来对待,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有关创新教育情报资料的收集,学习创新教育,结合学科教育教学写创新教育随笔;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和部分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编写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和相关活动操作方法的提炼。
(四)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原有开展的相关活动中,以创新作为理念,在科技教育、德育和学科教学三大板块进行创新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创新教育活动模式,如:《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创新小队活动方案集》、《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等等。
具体实践研究分为三大板块:(一)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主要从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部分科技创新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的实施和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三方面开展研究。(二)德育创新活动,主要通过编写德育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和德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努力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三方面开展研究。(三)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从学科渗透创新教育的教学公开课展示,编写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两方面入手。
(五)研究过程
1、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
(1)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科技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能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课内出人才,课外出天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日本早在1954年就创立了不少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如:“星期天发明学校”、“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等。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教育创新的关键是科技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推层出新,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
我们把“活动促发展”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在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上下功夫,及时抓住社会生活热点,用独特的视角赋予科技活动全新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创新的乐趣,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分享创新的成果,让学生愿意创造,勇于创新,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方案,它凭借多处创新亮点一举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首先,活动主题创新,“寻找流动的芳草地”本身就是个亮点,是一个独创,它诠释了环保宣传的真正意义,投射出环保的生命力,《上海科技报》的孙玲记者在一次科技研讨会上,一听到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顿时觉得耳目一新来了兴趣,执意认为有东西可挖,执意要跟踪采访、报道活动。其次,活动内容创新,“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是一个首创的环保活动内容,它给环保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做环保实事,体验环保活动过程,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让环保教育成为活的生命体,东方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得知小学生要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宣传环保,觉得前所未有,是一个创举,立即被其独特新颖的活动内容吸引,特意准备专门制作一档节目讨论这一有意思的话题,希望为孩子们出一点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最后,活动形式创新,“流动的芳草地”的活动形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狭隘的空间,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把课堂拓宽到家庭、社区,开放活动空间,如:在家里和家长设计制作环保广告牌,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老师的自行车上;为做环保广告集资社区义卖活动,在地铁里刊出了学生自己设计的环保灯箱广告;给家长、市长写环保信等等。这样的活动形式又是一个创新,它得到了«国家科技教育指导纲要»科研课题组的青睐,并指导我们进行专门的探究,我校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就是从这一活动方案的实践探索中衍生出来的。
《“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又是一个响亮而新颖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运用无土栽培这一高科技方法培育吊兰,敢于将高科技技术在小学中实践、普及,用学生的成果描绘绿色春天,这在小学生中是首创;在培育吊兰的过程中,要进行观察、绘画、摄影、制作、试验、写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多方面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和培养。
《花房的设计》的科技活动方案,当时学校正在建造花房,教师就及时抓住了这一科技活动热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植物知识、设计技术等进行实际创造设计,提出了多种建造花房的方案,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
《从洗手习惯看讲卫生的重要性》的科技活动方案,教师设计了独特的活动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觉地养成洗手的卫生习惯。教师针对活动对象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把学生未洗手和洗过手的手印进行细菌培养,若干天后,通过菌落数的比较,学生们被真实的现象和数据吓了一大跳,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很自然地达到了活动目的。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事实证明,创新的科技活动使学生活动兴趣盎然,学生喜欢探究科技活动,愿意为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激情。
三年来,我们陆续设计了《“和你交朋友”——认养濒危动物系列科普活动》、《过期药品的回收和处理系列科普活动》、《环保祝愿——关于田林三小师生贺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流动的芳草地——东西部手拉手环保系列活动》等十个具有创新色彩的科技活动方案,为此,我们编写了《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2)创新科技活动内容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对开展科技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底怎样的科技活动才能吸引学生,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火花呢?我们认为应该着眼于科技活动内容的创新,活动中每一个内容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视线,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下面介绍《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中的几个独具特色的活动内容:“我给妈妈讲环保”的活动,这一活动为“三•八妇女节”注入了新的内容,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环保信,给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家长给孩子回一封环保信,不仅为家长和学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而且使双方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独特的环保教育,由此活动我们还衍生出鼓励五年级学生给给市长写环保信,畅谈环保环保问题和“芳草地”的活动;“我和家长共绘环保广告牌”的活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创想,设计和制作环保广告牌,而且学生不拘一格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和老师的自行车上,利用自相车宣传环保,形成流动的芳草地,这项活动设计又是一个独创,在创新大赛上吸引了不少评委的目光;“征集环保宣传画”的活动,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激情释放创新激情,每一幅环保宣传画都极富创意,以至于我们最终在制作环保灯箱广告时难以取舍,最后我们把学生设计的环保宣传画组合起来合成一幅环保灯箱广告。
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每个活动都有亮点,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自主创新地学习。
(3)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
有了全新的科技活动内容,广阔的科技活动领域,我们决心创设一条富有田三特色的科技活动模式,于是,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一条“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崭新的科技活动模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学校的科技教育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也提升到新的台阶。
“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首次提出把学校、家庭、社区加以整合,组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形成一体化的科技活动体系,实现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该活动模式遵循了互动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希望通过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一方面把家庭、社区中丰富的科技资源引入学校,增强学校科技教育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吸纳,为学生的科技活动领域提供广阔的天地,让学校的科技教育,融入家庭,走进社区,使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科技教育的责任。由此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多方拓展、互动互补的科技教育运作机制。
该活动模式运用多元沟通和强化过程教育的策略。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多元沟通,形成校内、校外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的亲身体验,强化环保教育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宣传环保的艰难性。
几年来,我校坚持运用“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开展科技教育卓有成效,逐步形成了以环保教育为主,以环保活动推进环保教育为特色的科技教育。这一独创的科技活动模式被收入《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
2、德育创新教育的研究
作为学校的两大活动板块,我们除了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活动的研究外,还在德育中探索创新,展开少先队的系列创新活动实践。
(1)德育活动领域的创新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认为要拓宽学生德育活动的时空,集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开展德育活动,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内容、活动形式加以整合,创立一条自己德育活动的途径。
为此,我们利用田林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与田林社区的14个单位签约,共同创建德育基地,其中有航天基地、第六人民医院、联华超市、田林街道各居委等等,这在徐汇区的中小学是第一所,我们通过创建德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创建德育基地后,我们把社区资源请进来,加强了德育师资队伍力量,丰富了德育的素材。如:社区科学家给学生做科技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植物克隆”的探究,社区的老给学生讲故事,学生们通过与科学家们的真实接触交谈,学习科学家成长的轨迹,敢于探索创新的事迹。
创建德育基地后,少先队的各中队走出校门,与各自的德育基地共同探讨体验教育的创新方法,共同设计德育活动的创新方案,“雏鹰假日小队”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学生的课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逐步纳入正轨。
(2)德育活动内容的创新
我们都知道德育内容枯燥,总是老一套,但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的德育内容“亮”起来,“活”起来呢?只有依靠德育活动,而及时更新德育活动的内容,更是让德育活动保持生命力,增添活动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在学生德育活动的内容上开拓创新,为爱心教育、孝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更新、更广的涵义。
例如:我校德育中几个常规活动的内容设计:
“学雷锋”活动,一提到3月5日,人人都知道这一天要为别人献爱心、做好事,学生早已厌倦了如此单调重复的活动内容,使得每次的“学雷锋”活动走形式主义,陈旧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开展活动提不起兴趣,缺乏活力,不愿意创新,借于这一点,我们把“学雷锋”纳入到环保科技活动中,打破常规为德育活动开辟内容。
3月5日这天,少先队的“雏鹰假日小队”到各个德育基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有的在肯德基的店堂内贴环保宣传小报、环保警示标志,有的到居民家中安装节水瓶,有的为田林街道各居委设立环保宣传牌等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创造,他们自己设计环保警示标志,自己设计环保宣传画,自己制作环保宣传牌,处处闪现创新的火花。
独特的德育活动内容还扩大和拓展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内涵,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宣传环保也是“学雷锋”,它是为地球母亲尽责任,为子孙后代做好事,为社会和国家做好事,这样的德育活动内容立意更高。
“三•八妇女节”活动,我们从情感体验出发,作到德育以情育人。我们鼓励学生和妈妈互写环保信,关注环保问题,交流环保信息;开展“环保妈妈”的评选活动,学做丝袜花献给妈妈;开展“妈妈的一天”社会调查活动,体验妈妈生活和工作中辛劳,学生们体验后会更热爱妈妈,会更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期望,随后,我们又继续开展创新小队活动,让妈妈快快乐乐地笑一笑,用独特的视觉角度开展爱心教育和孝心教育。
“迎新贺岁”活动,我们抓住“如何使用压岁钱?”这一社会热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金点子一个又一个,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请家长赠压岁言贺新年”的金点子,成为活动内容的一大亮点,学生既懂得了节约,又从赠言中了解家长对自己新一年的希望。
大量德育活动方案的实践证明,只要活动内容新,学生就喜欢参与,敢于创造,能够自觉内化自己的道德品质。
(3)少先队小队活动的创新
由于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德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创新实践、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他们在活动中因为创造而获得成功,从为完成活动而动脑转变为喜欢而想开展活动,学生们已不满足老师来设计活动,带着他们走路,他们想自己设计开展活动,体验创造的乐趣。
为了能给学生更自由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不仅放手让各个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自己起队名,设定队名的涵义,制作队标,更是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创新小队活动防哪个按,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都说孩子的思维是最具创造力的,他们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往往创造出的事物别具一格。
例如:我校几个雏鹰假日小队的创新活动方案设计:
“爱心小队”中有名队员的姐姐仇英瑛是位脑瘫患儿,长期呆在家里,当队员们得知仇英瑛一直有一个心愿:能背上书包,走进校门。孩子们找到了设计活动的灵感,他们设计了“我来帮你”的小队活动。新学期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仇英瑛背着队员们准备的新书包,在队员们的陪伴下,坐着轮椅走进了田林三小的校门,她第一次看到了操场、老师、同学、教室……,流下了激动的泪花。除此之外,孩子们还鼓动青年教师们加入活动的行列,为青年教师设计了“上门送教”的活动,每周有一位青年教师上门给仇英瑛补习功课。
“绿叶小队”的队员看到亲手培育成功的无土栽培吊兰欣喜不已,他们到德育基地田林四幼和小朋友开展活动时突发灵感:“我们也当老师,把无土栽培的方法教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敬老院的老人们。”学生们精心设计了“播洒绿色,辐射绿色文明”的小队活动,他们到幼儿园、敬老院指导小朋友和老人们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吊兰,望着茁壮成长的吊兰,孩子们高兴不已。
每一个小队活动方案的设计都有创新的内容,都十分精彩,这正是我们坚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成果的体现,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就会有创新的东西,我们认为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创新,教师善于启发、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才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自主学习。
3、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
我们除了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外,还鼓励教师在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师们积极地从教学手段、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摸索研究,力求教学过程有新思路、新想法,变教师的单项信息传递为双向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启迪智慧,经受探索新知的磨练。
例如:我校各学科教师设计的小学创新教育探究课的教学方案:
《800米跑的训练》,这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从训练方法上探索创新,一改传统800米跑圈的常规训练,设计了“越野定向”的游戏来进行800米的训练。学生通过钻山洞、绕障碍等内容不知不觉完成了较大运动量的训练,健身实效比之以往单纯跑圈大大提高了,而且教师在教、学法的安排上,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自己选择练习路线、方式等,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形成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创新,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途径探索,鼓励学生设计装饰自家住房的方案,从要购买什么规格的瓷砖,需要购买多少,需要多少涂料,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等问题着手思考、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家具装修信息的网络寻找一些必须的资料数据用以解决问题,从而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怎样购物》,这堂现代科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环境上打破常规,把教学环境搬到真实的超市,带领学生到超市里上课,学生们通过了解商品价格、观察货品摆放、购物,学会如何到超市购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尝试打乱教材中的单元排列,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主线进行单元设计,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真正起到引导、组织作用,语文规律和方法。顾菁老师把五年级的语文教材重新编排,分成了通读单元、朗读比赛单元、书写单元、戏剧单元、段落与段落大意单元、复述单元、问答(思维训练)单元,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和方法,阅读分析其他的文章也能融会贯通。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研究,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要让学生学得“活”,高高兴兴地学,自己的课必须要“活”起来,有创新的亮点。
三、研究成果
1、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
自从学校确立了“创新教育”的科研课题后,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创新教育
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他们对学生提出的希奇古怪乃至荒诞不经的想法,不再视为捣乱,不再大声训斥,而且注意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他们认为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
例如:九月中旬的一堂体育课上,老师为了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使眼睛看不清,影响教学,戴了顶遮阳帽,而队伍中有位男生也戴了顶雪白的帽子,老师请学生把帽子摘下,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老师可以戴帽子,我为什么不可以戴?”老师二话不说脱下帽子,别以为事情结束了,接下来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叫口令”的游戏,不失时机地请戴帽子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叫口令,当学生站到老师的位置时,强烈的阳光直射身上和脸上,不到2分钟,就使他满头大汗,眼睛模糊,学生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学生走到队伍中时,头上的帽子不见了,只见在旁边的草地上,放着一定雪白的帽子。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多有创意啊!
在一节30米快速跑的教学课中,有一个孩子顽皮得问到:“我能不能横着跑?有一次我抓螃蟹,螃蟹是横着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抓了很长时间才把它抓住。”学生们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奇思异想,教师没有呵斥,而是将计就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横着跑比赛”,这样一个独特的跑步方法,学生们争相跑起来,小小的设想不经意间让学生了解了侧身跑的技术,也通过实践知道了直跑是跑的最快的动作。
我们不仅启发、鼓励学生创新需要耐心和爱心,更要善于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设环境。在一堂心理课上,一个孩子突然提问:“老师,我有很多心事,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出出主意,可是,我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怎么办呢?”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
老师灵机一动,来了灵感:“我们大家帮他想个办法解决困难吧!”一个小学生自己的“小麻烦诊所”应运而生。学生们把自己的心事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投入小信箱,青年教师轮流为学生解决问题,畅谈心事,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呵护、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往往也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灵感,得到启发。为了把教师这些宝贵的创新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保留起来,我们编写了《教师创新教育案例集》。
2、锻炼了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
几年来,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在课堂里还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校内校外无处不闪现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组织开展活动,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素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01年至今,我校的学生参加徐汇区“壳牌美境行动”环保活动方案设计竞赛、“汇中杯”环保故事演讲比赛、“上中杯”金点子活动方案设计竞赛、“五九”锦旗环保小报设计竞赛都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我们师生共同开展的“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一举荣获了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同时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的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科幻画《白果树》荣获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科幻画二等奖。
我校曾经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成为第一所小学生开展“植物克隆”试验和研究的学校。如今,我们又再次突破,对《鸡粪转化为鱼饲料》、《校园立柱式无土栽培》两个崭新的科研小课题展开研究。
3、获得的成绩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老师写下了近30篇渗透创新教育的教育教
学案例,10篇创新科技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总结,30篇班主任创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篇各科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教案,我们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编写了《创新活动方案集》、《德育创新活动方案集》、《教育创新案例汇编》和《教学设计的创新》4本集子。
我校教师的探究课《无土栽培》、《怎样购物》分别荣获全国现代科技优质课评比二等奖;科技活动方案《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和《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分别荣获全国科技活动方案评比二等奖,刊登在《现代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书中,并被收入中国科技活动方案题库;我们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科技活动模式》荣获徐汇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被刊登在《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思品课教案《小乐队听指挥》和体育课个案《关于“尊重学生”》和《关于“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刊登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案例续集》一书中。
一 、深入宣传,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根据市区教育局的文件精神,我校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读书教育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我们在教职工会议及国旗下的讲话上进行了宣传动员,要求各班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主题黑板报、或制作格言、名人名言牌等,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让校园的墙壁、黑板、书橱、画廊等充满浓郁的书香。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节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安排,活动有序开展
(一)启动仪式
在本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徐文俊校长围绕"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这一主题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要求全体师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接着少先队辅导员刘晓颖老师向全校发出倡议,要求孩子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并力争从各方面做一个五好少年。
(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性
1、学生征文比赛扎实开展。德育处以方案为准,在XX年9月中旬组织了征文比赛。由各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师负责,在班级内进行初赛,选出3-5份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的决赛。通过比赛,学校共评选出7份优秀征文,并按时上报区教育科。
2、学生演讲比赛。各班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讲故事比赛,每班选拔一位同学参加学校的决赛,最终评选出了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推选四年级一班普发毅同学参加区级比赛的选拔。
3、主题教育活动见成效。在10月份,德育处利用每周星期三的主题班会课开展了队会,手抄报,黑板报的主题活动。同时,学校少先队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进行宣传。
一、计划形成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学期在县局和乡教育组的引领下开始起步,九月底,教育组成立综合实践可的中心教研组,我校的刘建芹和李晓辉两位老师是其中的成员,十月初,我们开始谋划活动方案,与此同时也查找了相关理论,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本学期为了搞好起步,以便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分为了中、高两个年级组,并分别制定了活动计划,乡教育组给予了肯定。
二、主题活动的初步尝试情况
1、科学课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尝试
六年级的《我学蒸馒头》活动,在讲科学课本第六课《生活中的真菌》,讲到平时家里常用的酵母也是真菌,也可以食用,为了让学生体会真菌这一宝贵的生物资源,而生成的主题。目前学生已将自己的成果陆续拿到学校,已进入评价与成果展示阶段。这个活动应当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范畴。
五年级的《家庭调查》,是结合科学课本第十课活动2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剪切图片或拼接图来完成,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利用植物和动物,从而让学生更加珍爱自然。此活动已进行完毕,效果良好,尤其是展示几个做的不错的同学的成果时,看出学生从中获得的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活动课的结合
依据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当前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我校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要求,生成的《我的小账本》这一主题,目前正谋划准备实施。
三、对学生综合实践课的评价情况
我校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成长记录袋,真实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的做法与想法,五六年级已基本成型,对学生的成果在评价过程中也进行了照相,这样做也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为以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留下相关材料。
四、阶段总结
上述关于计划的形成和所谓的主题活动,还不能完全称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能算是它其中的一部分,关于主题的确定,主要还是以教师提出的研究主题为主,没有让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转化为主题的过程,至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则是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还有总结交流阶段、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档案袋的利用等诸多方面等亟待研究探索。
五、存在的困惑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需要教师有一个执着的精神,怎样营造这种精神的氛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惑问题之一。
一、关注细节,给予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学习活动方式丰富多样,有调查、实验、考察、访问、分析、交流、反思等等。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与实践经验,常不知如何开展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查阅资料、怎样实地观察记录、怎样开展访谈与问卷调查研究等,以促使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汲取成功的经验,共同提高。在开展《大蒜的研究》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到学校“红领巾”种植园,邀请花木管理员示范如何种大蒜,学生模仿实践后,引导学生交流种大蒜的感受,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兴趣浓厚,但是问题很多却凌乱,流于表面。于是,我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甄别、筛选,再引导他们把筛选出来的问题进行补充,归纳出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1)大蒜的起源与发展;(2)大蒜的种植;(3)大蒜的用途;(4)大蒜的种类;(5)大蒜的种植时间及原因;(6)如何解决吃蒜后的口臭问题;(7)大蒜的深加工。紧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愿有序地分组,并出示一张活动方案样表,引导学生了解主题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包括活动目标、课题分解、活动方式、主要成果、组内分工、时间安排等。其中重点围绕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研究本组的小课题。指导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给予肯定,并介绍了一些书籍和网址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看书、上网去了解有关知识。最后,教师指导各组分工,制订小组活动方案,要求学生根据方案开展,学生兴致颇高。这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从关注活动的细节入手,让学生学会了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样表,出谋划策,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帮助,使学生知道该怎么做,活动热情得以持续。
二、关注细节,给予帮助
关注细节,意味着教师要敏锐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给予及时的激励和帮助。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了,教师要积极帮助出点子,想办法。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敏锐发现他们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诚挚的激励,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欢愉。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要与他们一起改进细节,认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开展的《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实践活动,学生们按计划分组、分范围调查了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名称及其生长环境。可是,活动不久,孩子们就说“很无聊”了。原来,孩子们问了学校的许多老师及花匠,就只认识了十几种比较常见的植物。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学校的植物至少也有上百种,如果我们能给学校的所有植物都贴上标签,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可是怎样才能认识校园的全部植物呢?同学们纷纷献策,有的说把学校附近的花农请到学校来跟同学们介绍;有的同学说他的舅舅是个“花迷”,可以向他请教,有的说可以上网搜索或向网友求助……。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活动方案,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查找书籍,有的请教花农、亲戚,有的上网搜集资料。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弄清了学校近百种植物的名称及其生长过程、作用,并进行浇水、拔草、施肥等劳动实践。最后,我还让孩子们进行“学校的生物园”设计方案征集的活动:假如让你设计学校的生物园,你会怎样设计?种什么植物?每一个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活动中,乐此不疲。
三、关注细节,捕捉契机
关注细节,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成长中的各种细节,把这些细节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学生细微表现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在《当家学理财》的主题活动中,当同学们讨论“如何生财”时,有的同学说积攒废品去卖,有的同学说劳动换取报酬,方法很多。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冒出来:“在网上倒卖Q币!”话音刚落,另外两个同学马上反对:“不可以,倒卖Q币违法!”于是,我问:“到底倒卖Q币是否违法呢?”几个同学站起来,说违法。我又问他们:“如果是违法的,我们还要不要做?”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要!”“不知道是否违法,我们该怎么做?”孩子们说先问一问,看一看,了解一下。“对!”我说,“我们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合法,对吗?”对!活动时的这个细节提醒了我,指导活动时要善于抓住学生那些有教育价值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存在了问题的行为表现,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解决问题,校正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活动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打造成功,成就完美。
四、关注细节,转化意识
教师对细节的关注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体验,教师对细节的指导不能变成琐碎的唠叨。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教师既要有细致的指导,又要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学生希望得到来自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但更愿意、更喜欢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改进,教师应尽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时空。
教师对细节的关注不能脱离学生的自主意识,只有把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转化为学生的细节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再现情境”的形式,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敏感度。学生充分对照保存下的情境反思一些细节的成败得失,从而提高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细节,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过程中的细节不能小看,某些细节忽视了就会影响大局。如在开展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装置时,教师没有特别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看谁能做成功。后来,有很多学生失望地说:“老师,我们没有看到小孔成的像。”这时,教师才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小孔的“小”字,到底多小才算小呢。没有做成功的同学改更小的孔再实验,成功了的同学更有成功者的感受。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看来做实验还真得注意细节呀!”教师的这种“缓兵之计”,让学生对活动印象更深,也在自主体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学 实践活动 能力
一、社会实践活动创设的思路
1.找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紧紧围绕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把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现实生活中、农业生产中的问题相结合,找准切入点,突出主题,才能真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
如我校旁边的桥下村菜场已具规模,菜场内很多人都有卖香菇等食用菌,可以让学生在周末通过到菜场进行实地的调查和上网查找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充分了解香菇的结构、营养价值及生殖情况,并使学生对其抽象了解转化为具体认识,制定了“食用菌的了解与栽培”实践活动个案,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让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的食用菌知识,步出课堂,运用于生产实践中,且巩固了课本第二册“真菌”这一节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做适当的知识迁移和能力延伸,如了解食用菌的结构、生殖等,并调查常见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栽培技术,学会人工栽培食用菌等。此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呆板、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自然、认识自然。
2.解放思想,开拓视野,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基地。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更多的实践共建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永康市是中国的五金之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我们学校所处的龙山镇提炼铝的厂家很多。在以前,除正规的再生铝企业之外,许多企业没有环保设备,有的虽然建有简易的环保设备,但形同虚设。尤其是一些规模小的企业,根本不具备建设环保设备的能力,再生铝企业“小、多、散”,且集中度低;废金属拆解和冶炼加工条件差,污染了环境;“家家炼铝,户户冒烟”就是对我们这边熔炼铝小企业密集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有关部门对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整治过后,比以前好了很多,基本上不合格的厂家都被禁停产了,但现在还有少数的再生铝企业采取了“白天停产、夜里生产”的办法,以掩饰污染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浮渣,在整个炒灰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对我校和周围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这一情况,让学生制定“调查学校周围炼铝企业的污染情况”实践活动方案,使学生了解提炼铝的技术、金属提炼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等,巩固课本第五册中常见的材料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观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本着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分析、观察的能力。学生热衷于独立思考,社会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应调动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实践中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任务,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学习、工作能力,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这一创设思路,制定了“花卉的栽培及花的结构的观察”等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自己家里建立一个小植物园,让学生独立种上花卉,在此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独立的观察植物的繁殖过程和各种现象,动手实践扦插、嫁接、分根、压条等技术,在开花季节观察花的结构,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其实践能力逐步提高。
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实践是特殊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通过社会实践可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现实的某些缺陷。我们将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淘汰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蝗虫”这一节内容如果用单纯的课本、黑板、幻灯片三点式教学,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制定了“蝗虫的采集及标本的制作”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到自然中、到实践中去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及自然界中的生存状况,并通过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六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确保实验的对象——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不是强制性的。
2.全员性原则。在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时,尽可能动员全体生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
3.开放性原则。即在开展时,在方法上是全方位的,实践的基地也是开放的。
4.指导性原则。即学生有实践活动中应有教师或农技师的指导。
5.发展性原则。即不同的实践对象在各个不同阶段,实践内容的要求及深度、广度是不相同的。
6.创造性原则。即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求在模仿成人实践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三个落实
1.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的落实。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将学校教育走向社会、面向社会,加快教育观念的新步伐,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时,一定要注重活动的目的与课本相关内容及知识、实践能力的迁移与延伸,即要与课堂内容相配合,又不能重复,使实践活动教育的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2.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计划的落实。根据各年级生物学课程内容、教学及时间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基础,以及开展活动的条件等,由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活动内容,讨论、制定活动计划。计划应明确活动内容及其目的与要求,拟定具体活动计划表,包括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准备工作及负责人项目,并且计划应向所有学生公布。
3.实践活动的总结落实。总结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举办成果展览会,可展出饲养、栽培的动植物或制作的生物标本等成果;召开活动汇报会,起交流作用;赠送制作礼品;宣读小论文等。
(三)二个结合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配合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内外相结合。实践活动不受大纲和教材的约束,可按学生的兴趣和基础,扩大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不仅要到校外基地,到火热的社会中去,而且要充分利用校内课堂教学来落实,特别是技能教育,其规范性的操作训练,对教学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通过校内实验室来进行训练,再辅导个别指导的实践性训练,使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2.地、时、人相结合。生物学实践活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不定期安排内容。如我校周围植物资源丰富且是农村,就可进行生物资源考察和采集制作标本等实践活动;还可安排农作物的栽培、农业害虫的调查及防治等内容的实践活动。另外,我校还成立了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开展当地动植物资源的考察,还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动植物标本。生物的生长具有季节性,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活动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爱好、知识基础及年龄特征,内容的深广度及份量都要适当,形式也要多样化。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成效
1.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生物学实践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形。例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观察蛙的变态发育,结合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启发学生全面细心地观察和比较,使学生由不深入、不完善的认识,逐步能概括、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组织学生联系当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结果提出了多个能量流动形式,合理地利用了能源,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说明学生能运用生态学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态农业结构的合理性。这就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课堂教学,提高了生物学教学质量。生物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配合植物学教学,制定了开展植树造林、育花种草等实践活动;为配合动物学教学,制定了动物的饲养与观察、采集标本等实践活动。生物学的实践活动还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活动,所采集制作的各种生物标本,可作为实验材料和直观教具;还可协助建立和管理生物实验园地及实验室;还可用实践成果充实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本届初一学生自实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以来,每次单元测试成绩大有提高,特别是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高于往年十多分。
3.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专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成都的有效途径。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学生,对生物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专长,但能否成为终身志向,就有待于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和形成。让学生置身于生物学界,探索生物问题,了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把生物学和生命、医学、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联系起来,逐渐树立了为祖国献身的志向和理想。
4.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得到增强。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珍稀的动植物,有从古自今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后无疑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此外,由于实践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劳动态度、纪律教育以及养成其它良好的品质和作风等,都有极大的作用。
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的真正目标不仅在于使基础知识得以内化迁移,基本技能得以熟练,更在于训练了学生的因素复杂、动态变化着的真实生产、生活实际情境中如何发现有真正科学价值的问题,及根据这种真实的复杂形成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使这种素质更加简练,富有效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在不断的进行着,需要我们去探索、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3.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前就讲过的一段话: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使儿童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最佳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养呢?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实施各个环节的操作。
一、科学确立主题
(一)主题确立,尊重学生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其内容不应仅来源于书本,而应更多地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一直接受传授模式的教学,学生只注意怎样去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不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提供一些科学史和学生创新发明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孜孜不倦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素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并积极投入探究。
(二)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和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原则,即课题必须有实施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而且课题本身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有助于学生通过探究理解科学的原理,学会科学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常有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些课题往往理论性和综合性强,相对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等主观条件达不到,致使课题无法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此外教师必须提醒学生要充分考虑所选课题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标准,否则不仅他们的研究将徒劳无功,而且可能触犯法律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应该对社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二、科学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一确定就要尽快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主要内容。因为制定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注意整体和局部、内容和方法、目的和步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活动的目标方向,保证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和管理。活动方案的内容因具体情况而不同,一般包括:活动主题名称、主要内容、活动目标、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及分工、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方式和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评价方式等等。活动方案的制定也要具有科学性。
三、科学选用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要取得理想效果,除了选题及和制定科学的方案外,还必须有多种的形式吸引学生。它在学习空间上,体现为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因而,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
(一)开展合作讨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班级、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能够想出更多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将促使大家共同进步,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活动效果更佳。
(二)开展资料搜集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广泛涉猎是相当重要的。而要达到涉猎的目的,光靠教师教给学生的有限的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地广泛涉猎的方法,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搜集。学生可以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报纸、期刊等相关资料搜集有用信息。
(三)开展调查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如普遍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这些多样的调查,方法灵活,实施方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调查、访问,不光能增长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际,知道与人交往的礼仪,增强社会的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组织专题报告
邀请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权威性的人做专题报告,往往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专家型的知识,克服教师某方面专业知识比较缺乏的缺点,也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强,探索欲望强的特点,让学生面对面地接触专家、走进专家,获得更真实的感受。
(五)鼓励动手操作
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标本、工具,做实验等实践性教强的活动,让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六)形成成果汇报
只注重调查、访问等形式往往对学生的内在体验缺乏有效的了解,可以采用成果汇报的形式来报告他们调查、学习中的发现和参与活动的体验,展示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使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增强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内在体验。
四、科学实施评价,提高学生自信
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平等协商的过程。要揭开评价的神秘面纱,抛弃过去那种把学生置于被动、茫然无知的接受外部考核的评价观,教师应与学生共同研讨、制定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是比较好的。那么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就能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就会积极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
其次,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途径来搜集学生多方面的表现,使评价结果能展示学生在多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也能反映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能走进社区、图书馆、社会场所等搜集资料,教师可通过多个渠道,从多个主体那里获得更全面的评价信息,从而对学生作出准确、公正整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