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文学

基础文学

时间:2023-06-06 09:3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文学

第1篇

投资不是难事 《失恋33天》是反类型

电影中国:这次《等风来》制作费多少?

滕华:制作费是不到4000万吧。我根据每个项目不同的特点,会有一个正常规模的制作预算,只是我没有一个规划,我一定要拍一个什么制作过亿或者说怎么样的一个片。《等风来》将近4000万的制作费是因为在尼泊尔拍,这么多人去尼泊尔转三个城市,在国内还要拍。主要是这个方面的钱。

电影中国:这次对你来说,找钱投资什么的就不是难事了?

滕华:是啊。没觉得,我自己是一直也没有什么特困难的事。

电影中国:是跟《失恋33天》是一个投资方是吗?我看你这次报道说是?

滕华:对。

电影中国:大家会觉得你对类型片特别的娴熟?

滕华:其实我完全从来没拍过什么,除了早年间拍过类型片。《失恋33天》特别不类型,是一个完全反各种类型的,或者是反爱情类型的这样一个电影。你像哪有一个爱情电影是上来讲失恋的。好多失的人恋一直把我们归到爱情类型,其实这个电影从头至尾没一分钟出现过爱情的部分。中国有一点特点,就是你做一个东西成功了,他就特别希望归一个类。归类之后,他会把这个东西,再拆成一二三四部,他就会觉得照着这样去做,有这么一个类型套在上面,就能成,这个是我能理解的,但是,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

电影中国:你不是按照某一个模式或者范式来做。

滕华:对,一定不是,因为失恋完全是反着的。有一些后来来中国的美国公司,他们挺有兴趣的跟我探讨,为什么失恋这样的一个完全反类型的电影,能在中国成功,他们觉得在美国也很难做这样的一个反类型的可能性。我也没法说,跟他们说这个很可笑的一件事,这个电影在中国被定义成为一个爱情类型的电影。

关注年轻群体演员?植入广告不道德

电影中国:怎么知道井柏然,他算是一个年轻群体关注的演员。

滕华:看过《全城热恋》华谊首映式的时候,我还跟刘若英说的:好像凑了好多演员,台的好多人,那个年轻小孩演得挺好的。当时对他有印象,《等风来》出小说的时候,我觉得是井柏然。所以先定的井柏然,再围绕井柏然想的时候定了刘亚瑟演李热血,但是搭景团和摄影团有好多是非职业。就觉得定倪妮还是其他的这些演员,做选择的时候觉得在这么一群人里面,有一个专业演员太怪,因为其他人都不是专业学表演。突然搁进这儿一个人还是挺奇怪的,再加上倪妮的整个气质还是特别符合程羽蒙的那个感觉。所以我还是定了这次整体都是一群没有正规学过表演的,这样一群演员来演的戏。

电影中国:之前你有说过,你原想还是要选白百合。

滕华:原来是有过这样的计划,确实是因为时间档期的问题,电影筹备的时间太长了,尼泊尔各种困难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时间一托再托,直到把人家档期给托没了。其实我仔细一看。把白姐(白百合)扔进这么一个演员群体里面,她可能也会有点使不上劲。因为有的时候我还是要了解演员,在一个方式方法上,大家可能就会差好多。

电影中国:这次非要选尼泊尔吗?

滕华:好多人都问我说你非去尼泊尔不可吗?说泰国不行吗。我说好像不行吧。因为一定是一个物质条件比我们差好多的一个地方,但是整体的幸福感可能比我们要大得多,其实当时把鲍鲍(编剧鲍鲸鲸)忽悠去尼泊尔的时候也是处于这个想法。

电影中国:你是你自己去过是吗?

滕华:没有,我只是看到网上的一个排名,说是幸福指数特别高的一个地方。

电影中国:同档期的《私人定制》广告植入是8000万。你的电影,广告商也还挺喜欢的。

滕华:没有啊。冯导在这方面确实是非常厉害。我不行,像我的电影,广告商一般都兴冲冲的来,一问到演员的时候都撤了。我的电影一直以来植入广告特别少,而且钱也跟冯导差得简直少一个零吧。

电影中国:你会控制广告这种事吗?

滕华:会,我会说首先我的态度是不配合。在此前提下,如果有一些非常合适的或者是不经意能够出现的东西的话,我是可以让他们在电影里面的,因为我觉得(植入广告)这个本身没有什么道理,观众是买票进来的,你说电视剧多多少少好一点,加点什么广告,就加点吧。但是电影这种都是花了钱进来的,你还给人看广告,这事就不是特别道德的一件事。

注重编剧的作家高度?全国都在《等风来》

电影中国:《等风来》是先有想法,然后让鲍鲸鲸先写了小说,或再改成剧本。为什么不直接写剧本?

滕华:我坚持让鲍鲸鲸先写小说,其实我跟六六(著名编剧)合作也是让她先写小说的,从来都是。我觉得她们不是编剧,实际上是一些作家,我需要让她们保持一个作家的思考模式、角度和高度。编剧是一个工种,是一个在电影电视剧当中工作的状态。如果把有一个东西直接让他变成一个编剧的角度去想的话,会失去好多作家角度上写的东西,所以我自己的作品,依赖文学性特别强,不光是说买不买小说这一回事,而是我所依赖的文学性在于他的内在文学基础和他的文学性高度。

电影中国:就在你来说,编剧的工作是占了一个作品好坏的百分之几啊?

滕华:至少50%。

电影中国:有没有关注到大家都说2013年是新导演年,怎么看?

滕华:没功夫看。我真没那么多时间管国内电影市场的事。

电影中国:《无人区》你看过没有?

滕华:我还没呢。《无人区》我跟我老婆俩人去电影院门口,我说我看《无人区》,我老婆当时白我一眼说,这仨男的脏了吧叽的,里面肯定连个女都没有,说不看。我说那您要看?她说我要看《四大名捕》啊。我说这个,她这男女选择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问题。就只能陪着她先去看《四大名捕》。

电影中国:你是欠了人情债还是什么?最近好多监制。

滕华:没有,好多监制都是喜欢。就是那个事还挺好玩的。而且我主要是创作上,因为别的事也没需要我帮助,不太需要。

电影中国:上映之后,会关心票房吗?

滕华:我不讨厌,大家关心是大家的事,跟我也没什么关系,我不是特别关心。

电影中国:你对自己还是挺自信的?

滕华:我觉得反正没给人赔好多钱就行吧。谁也不知道电影的事,谁也不敢担保什么电影不会赔,一定赚这都是瞎掰,电影一定有很大的风险或不确定性才对。

电影中国:你会紧张吗?

第2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以及社会转型,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突破这一局面,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这是目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考验。

一、改革教学内容

现阶段,随着教育素质的改革,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计算机、英语和各种技能等应用型学科上,文学类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走出困境,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一)走出重“史”的教学误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教育(如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特之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安排一般是在大一开设现代文学,大二开设当代文学。对于课程内容选择,目前大多数二级院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主,辅予经典作品研读,在以文学史为本文由收集整理背景的基础上,从现代政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本土文化的反思与张扬,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勾勒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入掌握各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也正合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思路,该书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目前较为通用的方法,分别按各个时代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体系来划分,但这样一来,利弊也很明显,“这种结构方式条理清晰,便于讲述,但流弊甚多,因为这种结构方式是学者自己制造的模式,它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发展规律,割断了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感性的理解、把握混融一体的‘文学’历史”。

一般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首先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文史知识,培养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从而提高他们鉴赏、分析、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统授课也往往突出“史”,以“史”来带动作品,这也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方法。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把对作品的鉴赏地位提升到在“史”之前,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他在2008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流行宏观研究,轻视对作品本身的阅读,带来文学审美能力的缺失等问题。”如此看来,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文学作品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作用,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的目的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诚然,文学史的教学是必要的,但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如何获得和提升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是一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努力的方向。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应该将“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加强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从长期以来的生硬的讲“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丰富想象力审美的空间。

(二)增开选修课。过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一般采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开的授课方法,授课时数分别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即为一个学年,当代文学两个学期,也是一个学年,总课时是216节。近年在教育部缩减理论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原则指导下,许多高校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调整为三个学期完成,一般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当代文学为一个学期,总课时为160节。虽然课程时数的调整压缩是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按照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力图发挥出更大的传授、引导作用,并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增开选修课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为了应对课时紧张,部分院校选择采用增开选取修课的办法来缓解这一难题,以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台港文学、新时期文学等部分内容可独立出来开课,原因是台港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从区域和时间上看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而独立课程的效果是,既可以为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减压,也可以使独立出来的内容有更充分的分析和讨论的时间。以往港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部分的教学,老师们为了赶课往往是点到为止,或干脆放弃,这样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若能将这部分内容独立开课,则可有更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还可针对目前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一些实用性的有关现当代文学的后续选修课。根据各高校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性,开设一些本土优秀作家的作品研究,为本土文化的推广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如广西高校可根据目前备受关注的北部湾沿海地区的特点,考虑开设“广西北部湾作家群创作研究”,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将学生的视野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升华当代大学生的爱乡情怀和民俗文化情感;针对当下崛起的较为前沿的女性作家的研究,可考虑开设“女性文学研究”或“广西女作家作品研究”,毕竟,女性的文化视觉与男性是有差异的;针对本科学生大学毕业后有可能到中学教书的特点,可考虑开设“中学鲁迅作品研究”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作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避免其中有可能生产的消极被动接受,从而为主干课程的顺利实施准备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可以在选修后续课程的过程中扩大和巩固主干课程的知识和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一)设立专题讨论,强化师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惯以“一言堂”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长时间的聆听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为让学生参与其中,可在课堂上准备一二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激烈的讨论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010年广西高校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学院召开,温儒敏教授在会上说:我们在课堂上不要求学生给出什么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能围绕某个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那么,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确实,与其让学生在被动中强记,不如让学生在主动中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提高学生的文学接受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是收集各家之说,将材料进行重组,再加上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研究的见解,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对于文学鉴赏来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教授的结果,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生得到的是一套套的理论和“空洞”的话语,这势必造成学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从而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这与我们所期望的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相去甚远。况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地对文学理论及作品作较为系统的教学也是不可能的,毕竟,首先时间上就不容许。这种情况之下,若能设立专题讨论,重点突出某些作家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问题的主动探求的欲望,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氛围,又能深化教学内容,从而能加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力求知识饱满丰富,由浅入深。开设专题讨论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并以学术研究作为课程开展的支撑,逐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研究,从而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基础;有效途径

一、前言

在中国历来的教育中,语文向来是作为重点学科存在的,随着近年“国学热”的兴起,语文更是成为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小学语文教育讲究的是打基础,从最基本的做起,比如:汉语拼音、认字等等。当然还有稍大一点才会接触的阅读、作文、古文等等。另外,语文更是中国五千年精髓的体现,这其中不光包括汉字,更有德育教育的功能,众多成语、寓言就是其中的代表。

小学语文学习主要讲究的是基础和趣味。基础难免会显得枯燥,而趣味的尺度又不是很好把握,所以目前小学生语文学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但是,凡事都讲究个解决途径,奠定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同样也有方法。

二、奠定小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有效途径

1.将“模仿”进行到底

小孩子普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善于模仿。他们会根据身边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动向,经常会注意其他人在做什么。根据小孩子这一特性,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时刻注意自己上课时的言谈举止,尽力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辐射给孩子们正面力量。教师的条理清晰不光是为了把课顺利地讲下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教师有序、清晰的语文思维,以便学生日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快乐地打基础

由于小学生在最开始学习语文时大多从拼音或者生字入手,这期间的学习过程并没有多大的乐趣,如果没有一些合理的途径,很容易让小孩子从此对语文失去兴趣,严重地影响日后的学习。所以,在打基础的同时注意将趣味性融入其中,多带领学生“玩”,在玩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等控制能力都不太强,所以在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的时候就要用联想、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比如:f就是一把小雨伞、v就是胜利的手势“耶”等。通过这种联想记忆法,小孩子不但没有感觉到乏味,更能深刻地记住每一个拼音都长什么样子。学习生字时也是一样,可以用猜谜语或者编顺口溜的方法让学生记住生字。比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石头上,这就是一个“磨”字。诸如此类,难记的生字就能一个一个地被解决,直到学生能够认识为之止。

3.多利用图片

大家都有一个认知,那就是看带有图片的内容比纯粹的文字解释要记忆得全面而且深刻,小学生就更是如此。教师可以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尽量挑选有图片的进行说明。比如:在讲授《司马光砸缸》这个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挂画的形式向大家讲述,完全可以抛弃传统的课本模式。播放课文的录音,再根据录音的进程相应地播放画面,声画同步进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并且记忆。

图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写话。播放一个或者几个画片,让学生自行联想这些图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学生自由讲解的同时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丰富其想象力。而看图写话这一项也是可以同时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文笔能力,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4.每天一个成语、寓言、故事

语文是一门大杂烩的学科,这其中囊括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

精华。小学的语文教育不能涉及太深的知识内容,但对于各个知识门类的基本代表要做到心中有数。除去课本上有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多多容纳知识的习惯。教师每天给大家讲一个成语,不用多,只需每天一个就可以。而寓言、故事也是如此,老师给学生讲,由学生自己发表感想,有互动而且有内涵。而后,就可以发展为让学生自己搜集成语等,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述,既丰富了知识又磨炼了口才。

5.多看书,多表演

小孩子天性喜欢表现,针对这一特性,老师可以将语文课改装为“自我表现课”,即学生可以在课上表演课本上的相关片段,也可以针对成语、故事的内容进行改编等。比如:编演《乌鸦喝水》第二部等。

另外,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看书的习惯更是要从小养成,所以教师要在合理的情况下适量地安排一些读书时间,可以规定书目,也可以自由选择。总之,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保证数量。

三、结束语

基础就像是一棵树的树根,一旦打不牢固就有枯萎的可能性。所以,在面对奠定小学语文学习基础的问题上,绝不能有半点马虎。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给孩子们一个五光十色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杜云雷.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关键[J].学周刊,2011(7).

第4篇

关键词:微实践;师生互动;实例教学;能力培养

由于学科历史沿革不同,目前国内的地下水科学有许多分支,其中属于地质科学分支的有水文地质学、专门水文地质学以及地下水勘测类的科学;属于水文科学分支的有地下水水文学,水资源评价、规划和管理类的科学;地下水动力学以及渗流理论及其应用类的学科可以划归流体力学的范畴。我国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在历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工作方法方面已大大缩短了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地下水水文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地下水方向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从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完整的水循环体系内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储存、运动、补给、排泄等特征的变化规律,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野外实验设计与实验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步骤、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水量平衡的基本分析方法,运动数理统计的方法,通过站网观测资料和实验资料来了解地下水动态,并作出地下水资源的初步评价。

由于地下水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野外实践是其基本工作方法。因此,野外实践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从现阶段已有的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地下水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显然是不充分的。本文提出在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稳定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地下水科学的实际特点,提出在课堂教学开展“微实践”的教学手段,并且结合个人教学经历,开展试验性教学改革,分析了此次微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并对微实践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微实践环节教学方案设计

传统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是课堂理论教学。“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向灌输。教材过分强调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应对传统教学理念与不断发展的教学群体,譬如,多媒体手段等新兴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授课教师关注的对象,并且得到了诸多有益的尝试。然而实践教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者提出可以在维持现有教学方案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课堂微实践的内容,弥补以往地下水教学过程中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现状。

地下水水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是想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却并不容易。这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初学者缺乏地下水感性认识,同时地下水科学具有综合性,只有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才能理解并掌握。地下水水文学课程中适宜于进行课堂实践教学的环节有水文地质特性实验、地下水渗流规律实验以及潜水与承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模拟实验。除此之外,包括抽水实验等的水文地质实验虽然也是地下水水文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但是在室内模拟实验的难度较大,因此,本次微实践环节对此知识点不予考虑。

本次微实践教学方案基于水文地质学基础和地下水动力学基本原理的课内实践内容,具体包括:(1)水文地质性质认知实践;(2)地下水渗流规律演示实践;(3)潜水与承压水的运动模拟实践。共计三次实验活动。微实践课程目标:增强学生对含水介质水理特性的感性认识,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较好地识记不同类型的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科研素养,并且训练学生基本的动手实践与计算分析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地下水水文学的基础工程问题。

本次课程微实践结合本人教学经历,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后,使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开展相关内容的演示与学生动手实践。单次微实践控制在一个课时之内,总计三次。为了准确评估教学效果,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本次教学对象共计本科生147人,其中57人报名参加微实践环节。

二、实施效果对比分析

根据参与微实践环节与否,将授课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普通组)。下面按照出勤情况(非实践环节的课堂出勤情况)和课程总评分结果来对比微实践教学效果。两组学生的出勤结果见下表。整个课程教学期间,除去微实践环节,共计以课堂作业、提问、点名等形式考察出勤情况4次,共计588人次。其中实到人次532人次,出勤率为90.48%。对比实验组与普通组的出勤结果可知实验组同学的总体出勤率和方差均要优于普通组。

下图所示为两组同学的课程总评分分布情况(上图为实验组,下图为普通组)。实验组同学平均分为88.45(100分制),标准偏差为7.433。普通组的平均分为83.13,较实验组低5.32分;标准偏差为14.14,比实验组的标准偏差高出90.23%。从直方图分布来看,实验组的同学总评分更加集中,异常值(极小值)较少,而普通组的同学总评分中尽管也有部分同学取得了优秀的总评成绩,但是仍有部分同学考核成绩不理想。

通过出勤情况和课程总评情况来看,实验组的同学普遍具有更高的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要高于普通组的同学。这里排除学生自愿参与的主观筛选因素外,课程微实践的主要教学效果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可以在感性认识上增加对地下水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地下水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些实际能力的掌握与增强,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下水课程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微实践环节的发展前景

在教学理念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地质学)课程向来是秉承以学生为本、实验室与现场并重,突出能力考察的教学模式。目前纵观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及课程现状,都是课堂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这往往是由于培养方案和培养经费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字已经体现在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通过我们开展的课程微实践活动,表明在不显著增加教学时间和经费的条件下,微实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改革,作者对地下水课程课堂微实践的发展方向和注意要点做了初步的总结。

1.微实践中做到师生互动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通常是“老师讲实验,学生照着做”。在时间较短的微实践环节中,更加要打破这种传统乏味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事先把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在微实践环节中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纲要性地演示。把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各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指导书,研究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各组进行提问和点评,让学生带着压力去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尽量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动手机会。

2.微实践中强调实例教学

在地下水水文学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将规定内容传授给学生,尤其是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经常有学生会问:老师,这个理论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应用?对于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或许可以轻松解决学生此类的疑问。而对于多数年轻教师,要想圆满地解决学生的疑惑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微实践环节,学生更加直接地面对地下水问题,那么如何将室内模拟模型中的地下水文过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功课的内容。而且教师在微实践环节将实验与实际问题的内在关联解答清楚,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实际问题的看法,而学生的这些看法可能就会给教师带来教学的灵感,从而使教师自身水平得到提高,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微实践中重视能力的培养

理论联系实践是地下水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论。实践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对水文现象感性认识上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概括。因此,实践环节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掌握及理解,但这一点也不能被滥用,否则就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不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要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探讨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是与学科理论形成过程相反的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地下水现象作为知识兴趣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微实践教学环节应该重视从单一方法的培养到方法综合运用培养的高级阶段,也即是科研能力培养阶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寻求在体制范围内的微创新、微实践是教育事业改革的新方向。本文以地下水水文学现状教学体系为出发点,提出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引入若干次体量小、灵活性强的微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对比分析,表明微实践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次研究仅是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领域做的微小尝试,其中不乏许多不足之处。作者对于微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实例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认识都还不够深入。微实践作为解决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这一问题的有益解决方案,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叶水庭.地下水水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河海大学科技情报,1987.

[2]张人权,梁杏,靳孟贵,等.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

[3]崔淑卿,陈娟,杨苏荣.我国水文地质学发展与现状[J].内蒙古水利,2012.

[4]束龙仓,陶月赞.地下水水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梁四海,周训,方斌,等.“水文地质学”实践教学改革点滴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5.

[6]李铎,李方红,方晓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

[7]张升堂.“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

[8]张红霞,范玉洁,郭纯青.地下水水文学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的合理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9]曹丽文,朴春德.“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学理念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对接

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重要性分析

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工作来看,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积极推动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有效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其中各个环节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熟练的技能以及技巧的运用,继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应该指出,积极实现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也可以有效地培养汉语教师。丰富汉语教师资源,有效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针对性弱

语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是贯穿整个教育生活的重要阶段。但是,在汉语教育的各个阶段,教学的特点和改进教学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语文教师在每个阶段都必须确定当前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当前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注重语言教学。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仅限于理论教学

对于语文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培养,首先就是要明白实践的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只能够作为了解,最为重要的是技能,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进而能够提升实际的实践效果。实践的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内容中不应当只是将目光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能够实践的能力。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三、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方式和策略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学生本身的语文综合性能力受到限制,致使现有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基础性语文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对接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能够完善两者之间的对接,就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与方式来进行实现。

(一)充分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语言教育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点。针对于大专学生的语文教育进行深化研究就成为了当前教学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汉语教育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建构,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是对汉语教育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探索。因此,积极实现汉语与文学教育和汉语教育的联系,可以在各个方面积极推动语文教育的实践。它还使学生在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同时,充分掌握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点。

(二)充分重视汉语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发展汉语的过程中,教师应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汉语教育的重要联系和差异。同时,以此为基础更加完善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首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提高语言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寻求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联系,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目的。

(三)全面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在进行语文教学基础性工作中,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基础性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良好对接,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当代语文教学能够在工作基础上得到有效的运功,甚至可以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能极大程度的通过照片与视频的展示来获得开拓视野的机会,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际的感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便捷,教师可以从网上获取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并针对一些学生难以从书本以及课堂上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拓展,这就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与语文的对接性建立起前提条件。

(四)积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对接

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进行与学生生活关联的实例选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切实的感受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对当前的课堂环境进行改善与调节,使学生不仅仅是坐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进行户外实践,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理解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第7篇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走综合类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路子,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从事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而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夯实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一体”)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重点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两翼”),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下文试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西安财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01年6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方向定为高级秘书及宣传出版,主要为培养高级文秘方向的实用性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于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相应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养不够,基础不扎实,没有底蕴,没有后劲。虽然一时上手易,但跟进时代难,缺乏持续竞争力。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理论,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缩窄专业知识面,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系在培养规格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础理论课的份量。我们不断修订培养计划,遵从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等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借鉴其他同类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消了一些与中文专业相容性不大的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有机地衔接相关课程,并选用能够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课程教材或部、省获奖等重点推荐教材。通过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我系的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显。由于增加了汉语言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使得我校学生在考研时与外校学生能同台竞争,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学率,如2009年汉语言文学20人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16人,在学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 增强知识储备适应社会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作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由于财经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我系根据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我们利用学院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外语与广告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给广大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财经写作、法律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创作与欣赏、实用英语口语和广告设计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文秘知识和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新闻知识和文字宣传能力,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有比较厚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底,又有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我系培养的学生除了考取公务员及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之外,还有的考上了法学、新闻学与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有的甚至还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工作。

三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培养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我们要想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有市场竞争力、专业针对性和快速适应性,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工夫。

第一,突出课堂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是加强实验课,开设技能课,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我们按照“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了投资180多万元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两个实训中心,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角色,胜任未来的工作。

第二,强化论文写作训练。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系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开没基础写作,第三、四学期开设公文写作,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能够熟练撰拟各种公文和常用文书。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系统指导。我系每年专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举办学年论文知识讲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很多学生还将学年论文进一步加工为毕业论文。我们每年从中精选一些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许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系已有8名学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有3人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

第8篇

一、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点分析

(一)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胜于应用语言文学是从中文、外语等专业中抽离而成,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始于北京大学的中文专业,距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发展至今,我国的高教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语言文学教学专业的教学基础。现今阶段,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但其应用性却一直不明显,使得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能,这也造成了社会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认可度降低,因此,在现阶段,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语言文学专业。

(二)语言文学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多年以来,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培养作家、文学家、教育家等知识分子的教育基地,对于国家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三)语言文学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从语言教育本身来看,语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就目前而言,高教语言文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践、应用的教学机会较少,学生无法掌握语言练习的机会。此外,现阶段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在分析语言文学专业特点的同时,还需要对专业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备的条件,促进语言文学专业建设。

(一)语言文学的理论基础较为坚固我国的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有着牢固的理论基础,其理论的主要是以中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为源泉,结合国内外语言学理论、文学理论等发展而成的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此外,凡是适用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其他语言学理论都可以发展成为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因此,语言文学的发展就具备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为高校的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语言文学的发展拥有优厚的现实条件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具备了优厚的现实条件,这种现实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已经有百余年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对于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语言文学虽偏向于教育学术性,但其发展也拥有了广阔的市场环境,社会对于语言文学专业需求也较多,因此,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备了优厚的现实条件。

三、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措施

(一)坚持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高校在进行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时,首先应该积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完善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应该逐步完善学科体制建设,完善教学体制和网络虚拟教学体制,并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对于不符合发展的教材及时进行更改。同时,还应该完善网络教学选课模式,均衡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从而在方便师生选课的同时合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吸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语言教学质量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在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鉴于此,语言文学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尽量选取新颖的教学素材,并及时为学生引进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理论,进而巩固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掌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将文学作品与多媒体中的声音、图像、视频相融合,为学生打造一堂声情并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言文学的美感,增强教学的新颖性。

(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本质在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就目前的语言教学中,仍将写作能力视为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一贯标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应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小结

第9篇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学制

考试科目

复试及加试科目

004外国语学院0535-6903471转810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01英美文学研究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47日语或248法语③727基础英语④827英语综合

复试:日语或法语;英美文学(含文学史、作品选读和文学评论)

加试:高级英语(含阅读、写作与翻译);高级英语听力

 

050210亚非语言文学

01韩国现代文学研究

02韩国文化研究

03韩国语言学研究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47日语或249英语③728基础朝鲜语④828朝鲜语综合

复试:日语或英语;韩国现代文学

加试:高级朝鲜语(含阅读、写作与翻译);高级朝鲜语听力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语言学研究

02外语教学研究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47日语或248法语③727基础英语④827英语综合

复试:日语或法语;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加试:高级英语(含阅读、写作与翻译);高级英语听力

055101英语笔译(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两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57英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复试:汉英笔译;汉英口译。该专业方向的考生须参加专业素质面试

加试:高级英语(含阅读、写作与翻译);高级英语听力

055105日语笔译(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13翻译硕士日语③359日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复试:汉日笔译;汉日口译。该专业方向的考生须参加专业素质面试 

加试:高级日语(含阅读、写作与翻译);高级日语听力

055111朝鲜语笔译(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16翻译硕士朝鲜语③362朝鲜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复试:汉朝笔译;汉朝口译。

第10篇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存在消极躲避心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基础不牢。没有能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加剧语文学习畏难情绪;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缺乏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必将陷入困境;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绩提高不快,能力发展也不快,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畏难情绪 。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一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止确而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三是注重固木强身,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许多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与学习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同头看,夯实语文学习基础。一方面通过测试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同顾总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补救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要点难点,将新课程学习与旧知识巩固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语文学习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和提高二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畏难情绪便会迎刃而解。

四是强调学法指导,增强学生学习技巧。技巧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因为缺乏语文学习技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应当抓住这一要点授人以渔。笔者强调了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里而交流学习成果,借鉴学习方法,研究思维方式,既能够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同时也让里而的每一个成员实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记忆方式上,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框架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联动记忆法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记忆理解效果。在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学习中,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提炼要点、相互交流等方式,增强语文学习的技巧性程度,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也具有较大帮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了较多的技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积极情感自然得到了增强,这对于学生畏难情绪的破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而对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广大教师应当从认真分析着手,把握突破要点,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化解学生畏难情绪,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动力,创造激情,提高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涵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面传授所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平台,通过对语文的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我国的语文学科有过“大语文”“词章”“中国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语文学科名称的转变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的变化,从古代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到以白话文教育为主的变革。但不论学习的内容如何,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论是诗词、文言文、白话文,对字、词、语法的了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前提。

语文知识大致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而基础知识大致包括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内容。在语文知识的框架中,阅读和写作都包含对文字、修辞、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合理、灵活运用,而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学习以文章为框架,文章的学习也需要基础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体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理由

(一)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初中生不能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提笔忘字、对字的运用方式不能灵活掌握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对“的”“地”“得”的使用不能正确掌握,把“再接再厉”写为“再接再励”,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这样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知识根基便不牢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将十分被动,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将相当困难。

(二)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

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作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四)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五)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 具体赏析 二者结合

一、目的论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一)目的论的起源及其内容

目的论最先是由弗米尔(功能派的代表人物)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提出的,其主张利用占据主要功能的部分控制翻译,它的形成经历了大约三个部分。第一个阶段是莱斯提出的,她坚持把原作作为翻译的中心,并强调翻译的基础要建立在内容、语言、交际都要与原文对等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对比她还提出,翻译的基础是文章的功能,不再是对等原则。之后,哲学家及文学家汉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翻译目的论――功能学派的奠基性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翻译伴随着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简单的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过程中碰到的理解性问题。在进行翻译时要根据读者的兴趣爱好和读者的理解能力,从原文的多元化信息中进行筛选,这就说明,翻译不再是简单的――对应的语言交换行为。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就是功能学派对目的论的完善,虽然目的论的提出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但是功能学派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反驳。

(二)目的论适用于文学翻译。

翻译目的论很明显被应用在文学翻译上,这在一些比较流行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翻译目的论更多被应用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因为儿童的理解力和艺术鉴赏力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能用传统的观点去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原文的信息具备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些知识对于外国的读者而言,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环境,因此需要译者根据翻译时的目的性做出合适的抉择,因此不同的目的造成的理解不同也是正常的。目的论依据上面提到的三大原则,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文学作品的功能特征,从三个不同的目的出发,为文学作品的翻译起到了完美的辅助作用,具体实例在下面的介绍中会详细分析。

二、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现状分析

随着父母越来越重视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儿童文学性质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已经成为高回报的行业之一。孩童时期是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用不同的材料对孩子进行教育也是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家长、教育专家、学者等也都在研究如何让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国内的少年儿童进行教育,这就导致国内很多的出版集团和文学翻译部争相翻译优秀的文学作品。譬如在下面将要介绍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被翻译进入国内,因为其书本内容幽默风趣,人物角色生动可爱,场景和环境设计完美,受到了大多数儿童的追捧。其次,小说中还蕴含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基本的语文语法结构,如果译者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些基本点,那么译文则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些具体内容,在保留原始风格的基础上突出这部小说的寓意。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应该时刻谨记翻译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少年儿童理解文章的寓意,用很简单明了的语句结构生动地凸显原文的书本内容。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要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理解力和审美需求等特点,孩童时期的理解主要依据表面的文章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儿童文学翻译继续向目的论方向发展了。

三、翻译目的论在《爱丽斯漫游仙境》中的运用

(一)语言的准确性

儿童处于最初的学习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所以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要格外注意译文的表达方式。因此,儿童文学作品译文中不准确的表达方式不是对原文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赏析。即使功能学派的目的理论和对等理论有一定的矛盾,但是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对等理论。

(二)句式的结构简单清晰

成年人一般在阅读时更加注重的是内容的深意,对内容是否有趣并不看重,与之相反儿童更加看重书本的表面内容,而不是文章的深意。如果书本内容无法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他们就会把书扔到一边。过于冗长的书本内容只会给儿童的阅读带来压力和负担。因此,翻译文章时必须学会将一些过长的句断开转换为简洁明了的短句。

(三)语言的生动性

译文是否生动直接决定了文章是否会被大部分的少年儿童所接受,这是翻译的核心部分,有趣、活泼、色彩斑斓的内容可以吸引儿童的目光。这也就是目的性原则中的读者目的,译文的目的就是吸引读者。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时刻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表达,在不改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对译文进行小范围的生动性处理。

目的理论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已经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不断扩大着其影响力。如何正确地将目的论运用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也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理论知识,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完全摒弃对等理论,二者在某些时候可以结合在一起,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发挥翻译目的理论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内容、发源及其发展过程的简单探究,可以明确目的论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目的论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翻译目的论对翻译理论的强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结合对《爱丽斯漫游仙境》中某些精彩片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译文的对照,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作为一种特殊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与其他的文学作品进行区分。德国的功能派学说提出的目的论在这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目的性原则”作为首要原则,需要在翻译时始终牢记。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幽默生动、趣味横生的语言技巧更能吸引儿童读者的眼光,激发阅读兴趣。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才更好地推动外国文学翻译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胡媛.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与审美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02).

[2]袁毅.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04).

[3]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