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6 09:3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情感发展;情感态度;教学设计

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是,道德是由态度和行为这两个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以品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就不是知不知,会不会,而是信不信,行不行。要让学生认同你的观点,付诸行动。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活动前,需要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优化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积极认同,自主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有社会正向价值的传递,还要通过创设多样化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心弦,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一、充分了解行为主体特点巧设目标,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要真正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每一个教师应该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围绕着教材的总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不断成长变化着的学生。所以在备课时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出发,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还要在教学设计前,充分了解学生,然后根据他们情感发展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态度和学习的热情,使其形成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1.低年级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只有首先喜欢,才能有意识地去接纳,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适应并喜欢这样的学校生活,让学校生活成为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如,在第四课《我是小学生》的教学中会进行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不一样的地方,乐意适应这些变化。

行为与习惯:能在成人的督促下,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生活习惯。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练习坐、立、走,培养良好的精神面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讨论、游戏、展示成果、言语表达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学会主动参与课堂各类活动。

2.中高段学生

这个时期的学生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他们逐渐能调控自己情感,能根据学校的纪律要求约束自己的情感。也逐渐能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前,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关注个体,尊重个体,了解和欣赏每个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点、思考解决的方式特点,激发自信,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潜力,健康成长。同时要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悟、感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以下是我在教《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教学目标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理解、欣赏和接纳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态度。增强热爱少数民族,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及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了解五大少数民族的概况,在祖国区政图上的位置,主要分布省市、人口、占地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堂谈话、讲授、竞赛、演示、表演、练习等方法活动,了解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了解两大民族的基本礼仪。

从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中看,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展示民族风情习俗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表演,也可以让没有特长的学生上台练习有关民族风俗的相关内容。如果学生出现紧张情绪,不愿参与,教师进行演示,或者同台表演,以减缓紧张情绪。尽最大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感受自尊的同时,也发展和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二、捕捉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引发真情实感

在现实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关注学生的现实问题,课堂生活会过于单调、沉闷、乏味和程式化,学生的情感会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让教学内容真正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能够引起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思考、感悟的,一定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感的发展特点,有意识地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可以选择典型的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等。

1.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感发展,以外在美为主,以真实性为主的特点

如,在进行二年级“我与动物”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在教学导入部分可以采用教师去家访时利用给学生拍生活照之际捕捉到的照片,学生与家中的小宠物之间嬉戏为内容的影像作为教学内容,当然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家长提供。然后让这些小动物的主人谈谈自己与小动物间的故事。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激发其对动物喜欢的情感。

2.根据小学生理智感发展特点

如,在进行六年级“放眼望世界”的教学设计时,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理智感发展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对学习各学科的、笼统的兴趣逐渐发展到对不同学科的兴趣;阅读的兴趣由课内读物发展到课外读物;对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作业有积极的态度体验等。所以在教案中设计更多的体现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环节。课前准备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走进商场的进口食品柜台,通过了解进口食品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近段时间热播的世界杯中的名人、举办地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把了解各国各族不同的文化、礼仪、习俗、信仰、经济等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对课堂教学有用的资料和信息,加以关注,如学生收集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资料时,教师不仅让学生了解世界,加深不同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和文化礼仪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策略,激活情感世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一定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多彩和人生的幸福。

1.根据小学生美感发展特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美感仍带有幼儿期的特点:以外在美为主,以真实性为主;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理解和感受美与丑、善与恶等。

如,在二年级《祖国在我心中》的教学设计时,根据二年级的学生的美感特点,教师应该选择精心挖掘教材,整合资源,通过课前收集的经典资源影像,利用多媒体手段从祖国大、山河美、民族多、许多世界第一、祖国发展快等方面让学生多方位、直观地感知祖国的美丽、辽阔,从而升华成对祖国的自豪感和骄傲感。

2.小学生对道德的体验范围由小及大、由近及远

在小学德育的感恩教育中,也因此有了一条横向的线轴,即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包括感恩自然),同时又是一种同心的扩大。

而感恩父母的教学活动安排,也因此会放在小学中低段进行教学。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道德感的体验还显现出浅显、冲动的特点,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可能会有偏颇,认为对他百依百顺、放纵、宠爱就是好。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把真实的故事搬到课堂,找准学生的情感之源,让学生在事实的体验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感恩之情。

又如“对父母严厉的爱”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让一位比较严厉的爸爸讲述与孩子闹不快的生活故事,再让这位爸爸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类似这样的生活谈谈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父母给予的点点滴滴的疼爱,最后说说打算怎样感恩父母。

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首先应该更透彻地了解学生,还得关注学生不同年龄段、不同的情感发展的特点,来优化品德课教学设计,尽最大可能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享受乐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九诠,李铁安.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第2篇

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好比做事,有“虎头蛇尾”之嫌,意思是,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马马虎虎,有始无终必然留下遗憾;又比如写文章,有“虎头猪肚豹尾”之说,意思是,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漂亮有力。课堂教学也是这个道理。若干年前,在普教圈子里,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有所谓“”说,意思是,一堂课,犹如戏剧,要有,尤其是一堂课的尾声阶段,形成才显得精彩。这里的所谓“”,无非是一种类比,当然不能等同于戏剧的“”,也不必追求戏剧一般的“”效果。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不是太苛刻于语言表达是否“精确”的话,就课堂教学的完整结构而言,“”的见解是有些道理的,无疑也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教学能够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保持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我们不妨设想,一堂课的主体部分有声有色,课的压轴部分仍然有“戏”,这是为整个教学过程实现预期目标增色啊!

笔者在组织上海市闸北区的小学探究型课程教研活动中,也时常对课堂教学的“压轴”部分表示关注、提出要求,教师们展示的公开课,有一些“压轴”部分还算有“戏”的例子,姑且拿来说说。

一、“压轴”呼应“伊始”,唤起责任意识

(三泉路小学杨莉老师执教的小学五年级《说说洋快餐》的尾声阶段——)

PPT课件:出示中式快餐店、洋快餐店的经营场景图。

教师:中式食物品种丰富,可以满足我们的不同需求。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中式快餐店的生意并没有洋快餐的生意好,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能通过今天对洋快餐的分析研究,学习洋快餐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的中式快餐店提些建议吗?

学生:经常推出一些新的食物,吸引消费者。/可以像洋快餐那样多做些广告。/在外卖打包服务上可以多向洋快餐学习。/安排小孩活动的场所,吸引儿童去吃。/发放优惠券,凭券购买有优惠……

课后讨论的时候,很多教师都感叹,杨老师的“压轴戏”,有首尾形成呼应的巧妙啊!在本课时的开始阶段,杨老师有“为什么这些人肚子饿的时候喜欢选择吃洋快餐”的提问,学生的即兴回答又成为了“压轴戏”环节“为中式快餐店提些建议”的内容,洋为中用,民族快餐业的发展显然也需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这样的“压轴戏”,让本课时“中式快餐的营养价值好过洋快餐”的讨论和分析,升华到了“唤起支持民族餐饮业发展的责任意识”的高度。看似简简单单的“提些建议”,其实是蕴涵着教学设计的巧妙和升华主题的意图的。

二、拓宽认识视野,强化护眼意识

(乌镇路小学陈蓓艳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护眼习惯巧养成》的尾声阶段——)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眼镜,也是起到保护眼睛作用的,所以,它们都叫做 “护目镜”。你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该选用哪种护目镜吗?

PPT课件:出示8种眼镜,出示电焊、日食、潜水、雪山、电脑、敲打、野外、医生等场景。

本课时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引导学生认识近视眼的成因、交流保护眼睛的计划、动手制作“好坐姿保持绳”、知道形成好习惯对于预防近视眼发生的意义。很明显,陈老师的“压轴戏”是要拓宽学生的眼界。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反应来看,学生尽管知道一些电焊、潜水等场景下的护眼要求,还是对众多的护目镜表示出了新鲜感:原来在生活的不少情景中,都必须做好保护眼睛的工作啊!如果没有这样的“压轴戏”,学生的认识视野恐怕就只能局限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了。

三、感受年岁变化,激起敬老情怀

(笔者“下水”执教的小学四年级《社区老人状况调查》的尾声阶段——)

教师:在结束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的时候,吴老师想介绍大家认识一位名叫“光仔”的小朋友,他10岁了,和我们一样大。10岁的小朋友,会想老年人的问题吗?肯定不会!后来,他喝下了一个流浪汉给的神奇药水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PPT课件:以连续重叠播映图片方式展示“光仔”10岁、15岁、20岁、25岁、30岁、35岁、40岁、45岁、50岁、55岁、60岁、70岁、80岁的变化。(图片选自香港故事片《童梦奇缘》)

教师:如果是你,获得了这样的体验,你会产生怎么样的想法?

引导学生围绕“社区老人状况”来确定调查内容、编写采访提纲、参与模拟采访活动是本课时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教学进程中,学生交流了社区老人的生活状况,认识了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境界,了解了社会各方敬老助老的具体工作内容。课后,学生将要进行调查活动。笔者的朴素想法是:只有激起了学生的敬老爱老情怀,然后展开调查活动,才更有利于产生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其时,正值香港故事片《童梦奇缘》上映未久,选择这样一组图片,希望让学生有一些“设身处地”的“换位”感受。从课堂的实际反应来看,学生的情绪被引向了“”,想想也是,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啊!如果没有这样的“压轴戏”,虽然教学过程已经很完整,但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上,显然不能同日而语。

四、提示行为方式,提升主题价值

(童园实验小学朱妍老师执教的小学四年级《低碳世博知多少》的尾声阶段——)

教师:低碳方式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有心人归纳了“21项低碳生活方式”,朱老师收集了一些,你觉得哪些是我们现在就能够做到的?

PPT课件:以连续播映方式展示一组图片:①点亮节能灯,省电看得清;②电脑屏幕暗一点,节能又护眼;③饮水机不要一直开,闲置断电省能源;④用完电器拔插头,省电又安全;⑤使用普通冰箱要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⑥低层少用电梯常步行,锻炼身体还节能……

这一课时的教学在学生计算机房里进行,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围绕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方面的一系列低碳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用“搜索引擎”“关键词”的方式来了解和认识。看得出,朱老师的“压轴戏”是要强化低碳理念的现实意义,呈现的内容都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做得到的内容出发,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反应来看,不少学生都能即时交流自己能够做到的“低碳生活方式”。如果没有这样的“压轴戏”,虽然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仍然完整,但总是会留有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空对空”的遗憾。

还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

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堂课是否成功、精彩,很大程度上,压轴是否有“戏”,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述几个课例而言,短短几分钟的“压轴戏”,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激起学生的敬老情怀,提示学生的行为方式……如此种种都是一堂课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啊!

让课堂教学的压轴有“戏”,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倒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大体上,可以从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的角度以进行“拓展”“应用”的方式来展开设计,比如上述课例中的“护目镜”是“护眼”的拓展,“低碳生活方式”是“上海世博会低碳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总的来说,对“压轴戏”设计的基本要求可以概要表述为:拓宽眼界,加深理解,促进行为,形成能力。至于《说说洋快餐》课例形成的“压轴”呼应“伊始”效果,《社区老人状况调查》课例营造的体验年龄变化氛围,还涉及了一些教学设计的技巧问题,也是一个很值得作进一步探究的话题。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校;音乐教学;教学模式

我在一个小城镇学校任教音乐课,我一直在想:到底应该怎样来教我的学生?我曾经在网上观摩学习过一些优秀教师优质课,并努力把自己观摩所得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在上了几节课之后我就发觉自己的设想老是和学生不搭调,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静心一想,是我忽略了学生的差异、学校的差异。小城镇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我没有考虑进去。于是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总结出比较适合小学校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搞好关系,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过去上音乐课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学生都觉得音乐课是所谓的豆芽课,上好与坏都是无所谓的。最过分的是我在讲台上上音乐课时,很多同学竟然把自己的作业拿出来做,根本无视我的存在,偶有听者还心不在焉,不听的同学完全就没有在这堂课上的意识。其实这是小学校音乐课的普遍现象。但这一点大大触动了我,这该怎么办呢?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学生连学习音乐的意识都没有,我再这么上还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让他们学习呢?这时我想起在一次接受培训时,教育专家周兰学老师的话:“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应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周兰学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回顾自己的音乐教学,自己往往只顾自己的想法,高高在上,而且由于自己对音乐学科也有一些不妥当的看法,平时疏于与学生联系,几乎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放下所谓的老师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多做沟通,一段时间后,就有学生开始给我说心里话,说出他们过去对学习音乐的看法。其实他们并非是不对音乐感兴趣,而是我的教学方法或枯燥,或超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加之平时几乎没有交流,结果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

我逐渐对自己的教学开始进行了一些系列的调整,一般通过简短的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然后直奔主题,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他们对动画、音视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兴趣。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们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喜欢我了,接近我了,我的音乐课堂大不一样,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设计课堂

以前,我一直都是按着自己的教学思维在走,只知道按着教科书上的教学任务来进行,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的音乐能力与课程标准差异极大。小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一般较差,接受能力有限,仅仅学习一首歌曲都要一节课的时间,往往教师教得费力,学生所得却极其有限,课堂教学收效甚小。而且,我在教学时往往会不依据学生实际“精心”地设计一些自己为高明其实是居高临下、审问式的问题,

这种审问式的问题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引起学生反感,学生故意不回答,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

我尝试着改变这生硬的提问方式,设制题目的语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我能感受曲子美在哪里”;“我感觉到了曲子的情绪及速度、力度的变化”;“我能分析曲子的结构”等多个选项式的问题,让学生欣赏音乐后自己选择问题分组讨论或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题目形式和语气,便于拉近师生关系,教师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有利于引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师生平等互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根据学生实际的音乐能力,先降低了一些教学要求。先重欣赏,不但欣赏课标规定的内容,也欣赏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让学生从曲子的美、曲子的变化等方面辩论各自喜欢的乐曲,从而在辩论中、欣赏中提高音乐水平。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弥补自己音乐能力的不足

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大多是兼职,基本上都是非音乐专业毕业,音乐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在实际教学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如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欣赏曲目占有一定的比例,涉及到声乐、器乐、西方、古典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和吹打乐等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非专业的音乐教师不可能对这些知识都了如指掌,但有了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并且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种类的音像资料制作成教学软件,教师设计好教学程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每样乐器的性能特点,还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演唱者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唱腔神情、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就解决了教师在这方面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

对于新时期下的音乐教师,特别是专业素养不足的教师,网络是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利用QQ群、论坛交流教学经验,发表看法;可以利用百度百科、新浪知识人等搜索音乐专业知识;利用各种视频网站为学生做专业的展示。可以说,网络就是一个“无所不知”先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小学校的音乐课,确实存在学校领导不重视、家长不重视等不利因素。但只要我们从事音乐教育的人自己不放弃,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小学校的音乐教学还是大有可为的。

第4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 灵动高效 投其所好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68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学生喜欢唱歌,却对课本上的歌曲不感兴趣,学生喜欢表演,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反思:是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魅力不够,还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那么,如何把音乐课变得生动有趣,让音乐课变得灵动有效呢?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让学生爱屋及乌

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喜爱程度。当学生倾听音乐教师美妙的歌声、娴熟的弹奏、富有情感的表演和优美的舞姿时,他们会被教师所吸引,会因为喜欢音乐教师而喜欢音乐,会期待每一节音乐课。在我乡举行的一次“优课”展示活动中,有一位音乐教师的课非常精彩。虽然她面对的是一群农村的孩子,音乐基础很差,但是这位教师从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用自己的热情奔放渲染气氛,用自己优美的舞姿吸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自信,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将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与音乐亲密接触。这节课在快乐中开始,在快乐中结束,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快乐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学生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中,整个音乐课堂活力四射。

二、生动、活泼、宽松的音乐环境让学生愉悦灵动

音乐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创设愉悦轻松的环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当学生一踏进音乐教室,他们会变得非常的活跃,他们认为上音乐课和其他科目不同,可以唱可以跳,因此学习音乐的环境和氛围也要和其他教室不同。音乐教室要和音乐一样美,走进音乐教室就仿佛走进音乐的殿堂。所以在音乐教室的设计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精心设计有音乐特色的、孩子们喜欢的、有助于他们成长的音乐空间。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各类音乐图片;教室的门窗玻璃不仅要做到干净整洁,还可以设计一些艺术类的卡通图案;等等。还要按不同学段的教学需要,配置音乐教室专用设备和实施演奏教学所需的钢琴、风琴、电子琴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音乐教室的桌凳摆放也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放置,便于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和音乐表演。宽松愉悦的音乐环境能感染和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三、精彩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喜欢音乐

对音乐感兴趣是孩子的共性,但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一成不变,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会让音乐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就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精彩的教学设计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具有弹性,具有一定的创意。例如,在教学欣赏课《滚核桃》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农民“滚核桃”时欢快的情景,学生的情绪通过欣赏兴奋起来;接着我介绍了表现核桃的滚落是用闷奏、滚奏的演奏方式;然后通过音乐力度的变化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核桃滚落时或远或近或多或少的情景,并指导学生把双腿当鼓,演奏核桃滚落的情景。学生在感受了情绪变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兴趣盎然地进入音乐学习中。精彩巧妙的教学设计可让学生融入音乐中,在听赏和模仿体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欣赏音乐、体验音乐,提高了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陶醉于音乐

音乐是灵动的、鲜活的,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资源丰富等优点,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音乐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歌曲《勇敢的鄂伦春》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鄂伦春人骑着骏马在山林间驰骋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然后我再向学生介绍鄂伦春人不惧严寒守护山林的形象。在欢快的歌声中,学生仿佛听到了奔跑的马蹄声,再通过多次地视听歌曲,学生很快就了解了鄂伦春人的生活特点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再如,欣赏《苗家乐》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组苗族芦笙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背景音乐设置为乐曲《苗家乐》,先让学生对苗族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然后在随后的听赏乐曲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认知去感受音乐表现的情绪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一、德育与音乐教育不可分割

我们不要看成严肃的知识或者简单的娱乐,歌曲具备优美感人的旋律,丰富多彩地演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丰润他们幼小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起他们对美好的生活生出热爱之情;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能认识到人生的绚丽多姿,能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拥有乐观开朗的性格。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能增强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民族精神,尊重人民,喜欢科学,积极劳动,保护自然的情感。比如,众所周知的《国歌》,它代表着国家的意志、民族的精神,它是歌颂与鼓励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工具。它爱国主义色彩浓厚,能唤起国人的共鸣和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国歌,掌握歌曲的旋律,让他们了解我们国家曾经的历史,在三十年代,我们的国家处于深重的危机之中,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无数革命先烈和知识分子奋不顾身奔赴抗日前线,前赴后继,唱响震撼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主题。我让学生首先了解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加深了对国歌的了解,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怀,之后反复地听歌曲,层层递进,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前辈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而进行了百折不挠的生死抗争,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要学会感恩先烈,要努力学习,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将来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旋律、节奏、音色、拍子这几个音乐要素塑造出来优美的音乐形象,引导我们进入歌曲情境,体验到音乐的感人力量。我们通过学习作品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在美妙的音乐海洋里自由自在地畅游,获得愉悦身心的审美体验。《鼓浪屿之波》是著名作曲家钟立民作曲,张藜、红曙作词的一首歌唱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1984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暴默在央视春节晚会上演唱了这首歌曲,因此很多学生的爷爷奶奶甚至爸爸妈妈也熟悉这首歌曲,对《鼓浪屿之波》进行欣赏,我们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这个美丽的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坚定信念,努力学习,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为祖国实现早日统一而奋发努力,台湾早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虽然有一部分同胞远离了故土,但是他们时时刻刻渴望着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和台湾的同胞永远心连心,让我们和同胞同呼吸共命运,为了祖国的复兴大业而共同努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1.挖掘课堂教学德育因素

把课堂教学设计的丰富多彩,让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汲取营养的源泉。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目标,挖掘德育素材,让学生时时处处强化德育意识。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德育内容,树立良好的德育观。

2.注重优良的教学内容

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优良的教材内容随处可见,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主题明确,如《红星歌》《爱我中华》等,演唱歌曲同时注重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感悟其思想精髓,从而提升自己。有的教材内容其思想性、教育性是隐性的,如《我给星星打电话》《看龙船》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去体会,比如《看龙船》,在学习以前先讲一下诗人屈原的爱国故事,说明祖国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联系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富饶强大的国家,拥有美好的今天,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再比如,学习《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感受到这首歌的雄伟气魄。它由作词、聂耳作曲,当年我们的国家硝烟四起,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民族的利益,中华儿女和帝国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用生命谱写的曲子,是用鲜血凝成的战歌,它的旋律激昂感人,被美国网民评为世界最好听的10首国歌之一。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同仇敌忾、团结御敌的豪迈气概在歌曲里面表现无遗,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境悟情,播放战争时代激动人心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体验到了英雄们的视死如归,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德育内容生动活泼,使德育教育淋漓尽致。

3.结合歌词内容进行德育

歌词内容往往都有很深的内涵,教师要让学生从歌词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例如,在教唱《爱的奉献》这首歌时,我们仔细体味歌词:“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歌词感动了每一个同学,同时我播放四川地震的画面,许多明星和老百姓纷纷慷慨解囊,一边教唱这首歌,一边带领学生亲自为我校一名白血病患者募捐,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受到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明白了生命与奉献的意义。

4.遵守课堂常规

好习惯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的好习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从进入教室,师生彼此的问候,坐站姿势等都有一定的规范,课堂上学生们始终保持着安静,我们创作了自己的音乐作品《音乐课堂,我的家》《音乐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同学们之间互相尊重》《做一个可爱的我》《课堂上温馨的一幕》等,作品的内容包括发扬自己的优点、团结每一位同学、规规矩矩的遵守课堂纪律、尊敬父母和老师、言语得体举止大方等良好的行为,通过音乐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迅速地提高。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第6篇

【关键词】小学 美术 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的本身无须解释就可以影响人的心灵。"所以以美术教育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道德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一大优势,它不同于传统说教、就事论事、生搬硬套。现代教育往往存在着只注重智育,而轻视德育的现象,且缺乏有效的德育教育的途径,总停留在班主任说教和主题班会等途径上,方式方法不够多样,而其实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以美启智"、"以美辅德""以德促画",就能很好地将"智"、"德"、"美"三方面齐头并举,和谐发展。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地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主要从美术作品的欣赏中,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启迪;从美术教学设计中,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表现其教学的灵活性;从美术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一、在作品欣赏中----以美启智

美术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与欣赏教学息息相关。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让学生更直观、更集中地感受到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等思想状态,让学生体验到想象的内容也要有向上、向善的一面,从而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提供了教育素材。具体做法是:在每节课中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不同题材、不同表现形式的优秀美术作品,还添加一些国际美术大师的杰作,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画面形式结构、色彩的变化、意境、情趣、点线组合与排列的疏密、虚实入手等方面来欣赏作品,从中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在看看、说说、评评的活动中懂得道理,进行自我教育。

二、在教学设计中----以美辅德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从而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创新精神都得到开发和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起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美术教材中,有的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主要包括四方面:1.在新课导入中,生动形象地渗透德育。2.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3.抓住美术教育的情感调节功能,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4.在美术创作实践中,自觉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动手作画的过程中,思想得到了升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例如从《家乡的塔和桥》中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父老乡亲的教育,从小树立为家乡添砖加瓦的决心;从《地球的新生》中我们体验到了学生注重环保的责任心;从《我心中的未来》中激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让学生理解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对与错的真正内涵,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在绘画中思想也得到了升华。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的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三、在创作过程中---以德促画

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作者必须学会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并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各种社会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利用科幻画的直观形象性,丰富德育活动的设计,从而达到启迪思维、驱邪匡正的作用。开展"未来的交通工具"、"我心中的未来"、"未来的家"等主题的创作活动,让学生用画笔写出自己的体验和美好想象。这一系列的创作活动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例如在环保科幻画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在科幻画廊里展出了学生的"环保"科幻画作品《地球妈妈笑了》、《未来的树》等,。让学生在画中直观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科幻画的引入增强了教育的直观性、形象性,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形式,使空洞的说教变为更丰富的体验活动。

(2)利用中国画的悠久历史渗透德育教育。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代表。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审美怡情功能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因此,通过中国画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丰富的,天地是广阔的。我们引导学生在进行习作时,要体会笔墨情趣,理解光辉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户外活动,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画山川、河流、村庄、农舍,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爱国、爱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同时,把祖国建设得更美的壮志也被激起了,学生会大胆想象创作了"祖国的巨变"、"家乡的未来"等等,从而让学生发觉、表现祖国的变化、家乡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作为小学生,爱国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学校,爱同学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容,这对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第7篇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使两者整合和谐、各展所长呢?在此,谈谈本人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整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以此供大家来探讨。

一、多媒体, 使抽象、复杂的美术概念变得直观、形象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的陈旧落后,致使授课形式呆板、单一,有些比较抽象、复杂的美术概念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但自从将信息技术引进美术课堂后,极大地开拓了课堂的教学形式,使一些难以解释清楚的概念,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美术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如在《三原色》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欣赏大自然里的美丽景色,提问:“这些图片中有哪些主要色彩?”然后启发学生:“刚才发现的这些色彩是由三个魔术师变化而来的。看,它们来了。”接着用多媒体显示三原色。教师提示:“这三个魔术师都有自己的名称,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自我介绍及魔术表演。”通过多媒体展示颜色鲜明的红、黄、蓝三个卡通形象,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界的色彩,掌握了三原色的知识。

二、导入网络美术资源,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广泛、直观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而我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如chinavr.net/beijing/gugong.htm、dpm.org.cn/china/default.asp等。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

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 转贴于

三、利用电脑,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将信息技术中的画图工具引入到美术课堂后,学生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盒等繁琐的绘画工具的限制,为学生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生采用电脑进行美术绘画,他们一有构思,就可以在电脑里尝试表现,随意挥洒,修改也极为方便,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结合实际,有选择地传授相应的美术设计软件。如位图软件:我形我速(Photo Express)、Photoshop;矢量图软件: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多媒体网页软件:Director、Author ware、Flash、Dream weaver、FrontPage等。这些软件使学生能自由驾驭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进行图像处理,设计贺卡、装帧、招贴、标志,制作电脑动画和网页作品等,使学生的作业变得快捷而更有创意。

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从而更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培养。

四、构建网上美术课堂,随时随地为师生提供交流平台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人文理念的今天,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意义非凡,因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根据本人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大体有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新需要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

创新思维火光的点亮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一种条件,一种合适的环境,没有创新思维产生土壤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师的教学设计多么科学,也决不会闪现丝毫的创新思维的。我们有些教师教学理念常有误区,他们片面的认为创新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和学生没有关系,所谓教学的创新仅仅是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创新运用,岂不知这种观念恰好和目前的新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思维方式。

我们应当切实学会放下师道尊严的高姿态,低下清高的头颅去关注每一个幼小可爱的心灵,这一点至关重要,无论任何灵魂都需要用爱去呵护,需要激励去浇灌,需要赞美获得自尊,更需要自信获得充实和发展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鼓励,一个自由思考和叽叽喳喳快乐讨论的机会,说不定,稚嫩的心田中会飞出想象的翅膀,出乎我们大人们的意料之外,一个新奇的想法也许会从此生根。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学生怀疑的言论,更没有理由不给他们民主、和谐、自由快乐的课堂氛围,毕竟课堂因孩子们而存在,我们的价值来源于孩子们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创新在于引导,在于启发,在怀疑与探索中产生

小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他们个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去引导和诱发学生去思考,尽量把课堂的主动权给予学生,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给他们自由的讨论和思维空间,摒弃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当然,对于个别“异端”思想的出现,教师也必须本着宽容的态度来给予合理恰当的引导。平常的教学事实也告诉我们,那些爱思考的学生一定是喜欢问问题的学生,被我们戏谑为死钻牛角的孩子正好是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孩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灌输一个问“为什么”的习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

三、创新也在于想象,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新的翅膀

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法国作家雨果也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可见,想象是思维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创新的翅膀,是智慧有力的支撑。纵观古今,每一次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发展,无疑不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先有想象,后有创造,并且创新也在想象中产生。我们目前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灌输给他们基本的课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抛开固有的思维习惯,发展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而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不会想象的学生,又怎能期望他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焕发出创造的灵光呢?

想象力的灵光每个人不同,有的学生比较缺乏,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培养,如何去培养,没有固定的方法,完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果条件许可,在上课时,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电教设备,给学生多演示、多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动画、歌曲、影视片段等,不过这些利用多媒体播放的东西一定是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内容可以涉及历史、地理、科学、自然、文学等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东西。

四、创新需要独立的空间,创新依赖于独立的思维

第9篇

我国学校的音乐课程是以学堂乐歌为开端的。西乐东渐,促进了西方的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很多留洋教师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程。直到今天,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依然是参照当时西方课程体系,如西方的五线谱、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用西方的节奏规范和记谱法等来教练中国歌曲。这种模式的教学是纯技术性的,很少关注到文化的功能。但是,“音乐的意义是由文化来界定或解说的,因此,学习任何一种音乐,没有对文化的充分理解,是不可能掌握音乐的文化系统价值意义的”。随着多元文化教育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知识观开始向后现代转型,而文化知识型的教育方式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音乐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作为“新课标”中最为重要的理念加以强调。2002年后的中小学的音乐课本很好呈现了多元的音乐的特点,课本内容涵盖世界上很多国家音乐的内容。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作为《指导纲要》所要求的12门必修课程之一,于2007年新学期在全国普通高校正式实施。同时,下发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用以指导高等院校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

由此可见,多元化教育理念也是国家教育政策的一部分。“世界音乐”,顾名思义,是将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作为研究范畴的。为了强调和突出其“音乐文化平等性”的价值观念,专家学者们对其概念的涵义,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即“世界音乐”主要是以所有欧洲的艺术音乐和流行音乐以外的民族音乐和乐器作为研究对象的,这种音乐的传播与传承方式以传统的口语传播方式为主体,以大众传播方式为辅助。除此之外,从1990年代开始,民族音乐旋律和现代流行音乐创作方式相结合进行改良创作的现代风格的民族音乐也应该纳入“世界音乐”的范畴。对概念的进一步梳理,我们发现,世界音乐是研究世界上各民族、民间音乐的。所以,在我国对世界音乐的课程称谓有世界民族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外国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概论,但是其研究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世界音乐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以平等的价值判断、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平等的价值观来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已成为时代要求。国外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课程一般叫做《世界音乐》。在我国为了与西方艺术音乐相区别,增加了“民族”二字,即《世界民族音乐》。

二、音乐人类学视角下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

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视频、音响的剪辑、课件精心的制作等,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即便这样,学生也未必“不领情”,学习兴趣未必多高。究其原因,无非是陌生的音乐、单纯的音响、视频资料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老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必须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音乐的世界文化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观念,提高人文修养等。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以文化理解为前提,引导学生探究异族的音乐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纯粹的音乐本体的分析与欣赏。

(一)以文化理解为前提

首先,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异国、异族音乐的技能性训练和欣赏的做法,而要综合教育学、文化人类学、音乐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建构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音乐人类学教学模式。世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文化,不同的音乐文化又有着各自的表达方式。所以,面对多元文化世界的时代语境,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不同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其次,我们的很多传统音乐的主要传承模式是口传心授。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所描述的:“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方法的构成要充分顾及这些音乐的审美真实性,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充分尊重他们正宗的传承过程。”而这种传授方式与西方音乐记谱法有着鲜明的区别,教者通过示范、模仿、记忆等一系列口传身教的方式直接传授给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这种方式,使得个体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个人创造性得到了充分挖掘与发挥。所以,对很多传统乐器的传承,我们不能单纯采取乐谱视奏的方法,而应该更多关注对传承者演奏的访问、记录方法。第三,要牢牢把握音乐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音乐人类学将音乐视为文化,文化反映现实的世界生活。音乐文化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传递着艺术之火。音乐作为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习惯、信仰和情感,广大人民在生活中生生不息地传承着这种文化。

(二)以多样的教学方式为依托

首先,视听结合。音乐课当然要听,在世界音乐课上更要听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但百闻不如一见,只听不看绝对不行。看的范围包括图片、幻灯片和录像带,内容不仅包括音乐表演和乐器、面具、服装等与音乐有关的物质文化,还应包括有关文化背景的照片和影片。如在教授印度音乐的时候,让学生观赏印度的风光片和其乐器图片,加深学生对印度音乐的理解,使其不仅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采用先说后听后看方式。首先是讲述,教师按照书本内容讲述约三分之一时间,然后为学生选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音乐、舞蹈等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辅以讲解,尽量融入地理、历史等背景文化知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其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的理论视野必须开阔,教授世界民族音乐的老师,得对世界民族音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读出资料内容,依赖音像资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是必须的。如在看完或听完某国或某民族传统乐曲以后,给学生展示该地方舞蹈动作或乐器,这一定会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与学生一起观摩视频,学习几个舞蹈动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群体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开展音乐会观摩活动。对于学校或社会上举办的地方戏曲民歌等演出,要组织学生观看,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听到、感受到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音乐内容。邀请一些歌舞演员、音乐家等到学校进行民族音乐的专场表演,能够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使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世界传统音乐,要以其文化特征与民族精神为切入点,从而深刻体会其文化内涵,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三、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设计的思考

对于异国或异地音乐文化的学习,其实可以使我们反观自己、认清自己,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首先,对于一直在西方音乐教育的体制下的学习者,我们的耳朵已经习惯于西方音乐了。西方音乐理论被视为普遍真理,西方音乐似乎已经是“世界语言”。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音乐文化平等”的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期的、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其次,教材匮乏。据笔者了解,几所开设世界音乐课程的学校所使用教材主要是日本JVC的音响资料和福建师范大学的王耀华教授的有关世界传统音乐的文字资料等。虽然我国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专题的研究,由于涉及知识产权、版权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世界民族音乐资源的共享有一定难度。再者,学科参照系方面。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中,中外音乐史、和声、曲式、音乐美学等课程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而《世界民族音乐》这一相对新兴的课程却没有成熟的学科参照,也没有成熟、多样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学科老师,这都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国学

新课改的提出和近些年来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方式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新课改不再像从前一样使得学生只看重书本知识,对于一些书本外的知识一无所知,而是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课外知识来充实自己。渐渐的,国学课程开始走进小学的课堂。对于学习国学这一现象,很多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也就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小学生学习国学是正确的,因为这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标志 ,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承这些文化。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小学生文化底子比较薄弱,完全接受不了这些深奥的东西,认为让国学走进小学课堂实属荒唐,面对这不一样的呼声,我想说我的看法就是让学生适当的接受国学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文化的方式。

一、让小学生爱上国学学习的一些方法

(一)循序渐进,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

学习国学是一个慢慢进行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很快的掌握国学的那些深刻而富有内涵的东西。对此我们必须循序渐进,比如说不可以上来就搬上什么老庄思想之类的东西让学生接受,我们可以从最开始,最简单的《三字经》,《弟子规》等等这些比较简单易懂的东西入手,这样学生在最初接触和学习国学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太发怵,也不会觉得过于深刻而理解不了。所以构建一个比较开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在慢慢的学习中,才可以让学生逐渐的了解国学,再来热爱上国学。

(二)开展“情致语文课”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开展国学的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国学的方式。但是相对而言,国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我们不嫩强制的要求一些只有几岁的孩子理解那些深刻难懂甚至拗口的文言文。所以要想让学生们乐于接受国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上的那些常规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开展“情致语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的朗读那些国学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学习国学最本质的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明白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所以我们只要让学生了解那些最本质东西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可以开展配乐朗诵。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愉快的,积极主动的接受国学。

(三)开展多彩的,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接受国学的熏陶和感染

毕竟国学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认为,学校一方应该经常性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关于国学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既感到快乐,也学习到了知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比如经常的组织一些全校的国学诵读比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特定的环境下,用相应的语气,读出一定的氛围,这样就会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对国学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也是学习国学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二、新课改对于小学国学课程的挑战

(一)课程目标

从前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只是完成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可以了,而新课改之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位新课改为小学国学课程带来的挑战。作为校本课程的《国学》课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目标,这就要求在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注重国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其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内容

课程方面分为两部分来看待,第一点,要有明确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好有坏,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所有的文化都是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学生国学文化的时候有正确的选择。第二点,就是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也是新课改要求我们的东西。从前的教学知识传授书本上的文字,对于内涵和实际中相似的地方都不在课标范围之内,教师也不会过多的去涉及,这就使得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结合完全脱节,是一种不好的教学方式,应该极力的改正。

(三)课程实施

要求教师找到适合国学科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诵读与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创新国学学习形式,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把国学的精华记于心中并升华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这样才能形成有学生主动学并能付诸于实际生活当中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切实的将国学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们。

(四)课程评价

国学对人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对于学生的帮助和启迪也是慢慢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我们不能要求立刻就有所改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课改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的,对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在国学影响下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国学是否学得好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孙双金(特级教师),崔兴君.国学经典:小学生怎么读[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品德版,2013(1):20-21.

[2]黄夔宁.浅谈小学如何加强国学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162-162.

第11篇

法库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地之一,承担了我县教师的培训任务。通过参与培训讨论,使参训教师对教育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培训我们聚焦模式,分享成果,同时更应关注它的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力争做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组学习;自主学习; 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随着多媒体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越来越普遍,校园的建设和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已提到议事日程,但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实质,因此,教师应尽快熟悉和适应信息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可适应新的教育,才可以自我发展和成熟,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建设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充足的人才资源。如何有效的将黑板、粉笔、书本、教师讲解,变革到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其结合当中,缩短“磨合期”,让广大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是教育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法库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地之一,承担了我县教师的培训任务。通过参与培训讨论,使参训教师对教育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我们培训教师团队来说,培训本身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使我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回顾整个培训过程,有如下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实效

(一) 我县的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培训准备;认识理解教育技术;学习利用教学媒体与资源;授导型教学的设计;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成果的梳理与作品展示等。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要完成8个项目的培训学习,学习内容可谓丰富,学习任务可谓繁重。上述项目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息息相关。例如:英语学科培训内容中安排了对“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成果”的设计,同时安排了“主题教学设计”。这些内容与我们现行英语教材的体系安排正好吻合,我们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目标构建,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方法,研习多个不同案例,并设计各种活动,使受训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和认可培训内容,并自觉有效地运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二)学习方式新颖

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现场通过活动组成学习小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不同专业,不同教龄和经历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在研习讨论时产生不同思想的碰撞,使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深入。同时还能有效地调动小组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大家体会到团队学习的优越性,自觉地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我县倡导和推行的分层次分组教学已经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取得了很好的收效。通过这次培训,受训教师亲身体验分组教学,自己又做了回学生,小组活动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和收获都是他们教学实践中宝贵的财富。

(三)创新的培训,美好的回忆,无穷的力量

参训教师通过培训,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给自己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现在再见到这些参训的教师一谈起,培训时活动的场景还是回味无穷。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给以后的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立足教学实际,注重应用

我们知道,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良好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使它与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光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学生特点,正确合理地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个人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分析。

如今的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情绪波动较大,追新求异,对新生事物兴趣浓厚的年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其特点,因势利导,对他们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内容精心地进行选择与整合,合理地制定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不要以超越他们能力过高要求,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二)立足教学实际,注重真正的应用

在现在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总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或是为了

评优课或是为了展示形式上的花哨,缺少了实效性。我们要真正理解培训内容的内涵,并真正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标准。

优化教学过程,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承认学习可能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懂得如何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首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目标制定要适宜,重点、难点要突破,训练要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的空间和展现才华的机会,精讲巧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其次应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具体指导,尊重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肯定不同认知、答案的价值;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善于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适当地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上来,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做好作业的优化设计工作。作业如果过于繁琐和机械,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

性。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变繁琐为简明,变机械为灵活,变封闭为开放,变枯燥为生动。这样不但能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成就感,甚至使作业成为一种愉悦。

通过培训我们聚焦模式,分享成果,同时更应关注它的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力争做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级培训大纲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意识;能力培养

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我中华民族能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具有敏锐的思想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步提高,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新的前提。所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必须引起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习俗和现实的状况,迫使我们把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反思放到首要位置上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角度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营造利于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教”与“学”的气氛,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反思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反思,就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具有适时自觉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但不等同于学习回顾、总结,是在此基础上的再认识和提升。

真正意义上的“学会学习”,必然具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主体反思”。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反思,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学会学习。会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与独到,分析会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会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会更加开阔与广博。从而自觉地把数学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乐趣,会由衷地感到内心的充实、自信和坚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反思建构知识,自主体验,会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路更广,方法更新。总之,在学习中,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反思是学习进步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能力。

二、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反思”问题,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往往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表面。在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下,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从三个方面突出主体性,预设“反思”问题。一是立足学生知识起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通过反思都得到发展。二是以学生为反思主体,竭力为学生主体反思创造良好的环境,突出学生的自主体验,真正使学习因反思而精彩。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愿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反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自觉地从“要我反思”转变为“我要反思”的学习理念。如:在备课时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你理解吗?为什么理解?为什么没有理解?对你来说怎么做更合理?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认为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做这件事?这与……有什么联系吗?是什么原因导致错误呢?在小结时,可以提供充足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作业设计时,强化对比练习,着重以学生反思为重点。这样“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有准备的在问题中培养学生学会反思。

三、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中的错误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我从学生的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思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对于解答错误的题,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反思思路,学生通过反思能改正的则再给他打上勾,或针对不同的学生写上不同的鼓励性语言。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下次的错误有了自觉进行反思的动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解完数学题后,如果能反思一下解题过程,并作进一步探究,不仅能巩固已学的知识,避免解题的疏漏或错误,更重要的还能对解题思路进一步整理、归纳,对原题进行引伸发展。达到深化知识,积累经验,总结规律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本人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去进行题后反思:一是思联系。想一想此题中所联系到的基础知识与各知识有机地串联成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二是思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得出最佳解法。三思同类。引导学生反思,回顾与该题同类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其解法,达到解一题通一类的目的,促进了知识间的相互沟通。四思错误。引导学生扫除或纠正学生思维中的盲点,使学生错中悟理。在真正有效的反思中,促进了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反思。

五、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