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头找幸福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老师们聚在一起,听到的很多都是抱怨。的确,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总是那么不成正比,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个社会,我们都觉得做老师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很多名师都是经过千催百炼才出来的,但愈老师却没有,他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他甚至就把别人刚上的课,也可以上的让你折服,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
我佩服的是俞老师竟然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上课也经常因为课堂纪律而大伤脑筋,总有个别孩子不听话而让老师不得不停止教学进程来维持纪律,我们也经常会因此而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班级的荣誉分、通告班主任、通告家长等。俞老师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给学生立了这样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们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否则就让孩子们在放学后静坐15分钟。当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上的一位同学给俞老师提意见了,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时的俞老师并不以为然,还理直气壮地跟这个学生说:“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第二天,这个学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让俞老师陷入了沉思:“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视学生为老师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它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学生,在很多时候,从学生那里的来的信息的却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印象特别深的是俞正强老师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看法,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俞正强老师“清晰立序,朴素选材”,把一节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很平常的课教得富有智慧,给学生以轻松、以深刻的感觉和认识,按照他的教学设计,把数学抽象性特点表达得非常清楚,我看后有一种绝妙无比的感受。
在他的“谬论”中,我最欣赏的是关于工作责任心的描述。我们经常在总结、专业评定中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如何忠诚于教育事业、如何热爱自己的学生,从来都没有提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俞老师认为对待工作,“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他自己本身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成为老师的,而是在已经为人师时才激发他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
当一个人行将结束其行程的时候,终于无力地低下高昂的头,突然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能不潸然泪下吗?让我们一起低头找幸福吧。
为有效概览“语文课堂学习设计”的发展渊源及其研究成果,引导本课题研究成员和实验教师准确理解并在实践中有效贯彻本课题的核心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语文课堂从教学设计到学习设计
学习设计的概念源于美国建筑领域的一个概念“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简称UD)。20 世纪70 年代早期,在《美国残疾人法案》第504条款的要求下,为确保残障人使用公共设施的权利, 美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思考重新设计公共建筑和空间。随后,他们把轮椅坡道、路缘坡、自动门等特性结合在建筑中,增强了残疾人对公共设施的获取能力(Accessibility)。与此同时,设计师们发现,如果在设计之初就把公众的各种不同需求加以综合考虑和实现,而不是形成产品之后频繁根据个别需求进行修改,这样往往使得产品更加方便,而且成本大大降低。因此,通用设计的概念应运而生。作为通用设计这一概念的创造者和倡导者,建筑师梅西声称,通用设计旨在鼓励生产能够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 表达了一种“尽可能包融”(As Inclusive As Possible)的设计哲学。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素质或才能的一种变化。学习带来的变化导致了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等五种学习结果,这是习得技能。
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的教学理念,意思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了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2003年,一种新的基于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理念——学习设计开始被酝酿和构思。学习设计开始在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个国家着手研究和实践,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专家、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教育主席Mary Kalantzis 教授和Bill Cope 博士带领学习设计项目组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优秀的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有关学习设计的理论、观点研究多停留在专家教授层面,真正在小学开展“基于儿童语文课堂学习设计行动研究”的不多,能给人借鉴学习的“基于儿童课堂语文学习设计”的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还很少。本课题将在“基于儿童语文课堂学习设计”方面积累大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给“学习设计”这一领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实证案例。第一、第二代教学设计主要聚焦在“如何教”上, 我国自新世纪实施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教学设计重心开始转移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上来。课堂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必不可少的学习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本质要素和主要呈现载体——教和学双边活动的联结点,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建构的最佳形式。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的行为,并且主要成为“教的行为”。学生听讲、记笔记、作业虽是“学”的行为,但多属被动的行为,并且主要是接受书本知识的 行为。由于书本知识是成年人经验的结晶,未成年的学生单靠读书听讲,不易理解这种成年人的经验,也就难以对这种学习发生内在需要与兴趣。加之现行课程目标较为笼统,它究竟是否达到,达到的程度如何,如何实现,既难以衡量,又不易把握,故有必要对现行的教与学做适当改进。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认定“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的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为此,他把“学习经验”作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所谓“学习经验”,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课程的构想,并不排斥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学习环境中外部条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这种课程构想也不是简单否定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问题在于教师如何活动。泰勒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以“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为手段的课程思路,奠定了美国20世纪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影响美国课程改革长达半个世纪。本课题从我国课程结构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关于“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
按照现代课程观念,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做了什么,而不单单是教师做了什么。由于教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所以即使在同一课堂中,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经验。
二、语文课堂学习设计策略
现代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它不论你曾经是什么,拥有什么,知道什么,只关注你现在是什么,你现在知道什么,将来发展成什么样。今天,要想适应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除了学习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在某种意义上,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现代人的标志。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转变为知识的有效运用。在当今发达的信息时代,学会学习远比学什么更重要。要“学会”。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是的技能,核心是知识的认知结构,同时学习的态度与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等都在学习的范畴。要“会学”。知道为什么学习?从哪里开始学习?怎么样进行有效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所需的关键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检索知识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核心。
程德胜自《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之探讨》(《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2期)提出,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过程模型的顺序,可引导学生采取以下相应的学习策略:
(1)深入学习任务情境,仔细观察,耐心分析,提取关键性的信息。(2)独立自主思考,大胆怀疑,敢于创新,提出问题。(3)同学间积极互动,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4)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积极动手实践,加强知识应用,特别是思想方法的运用。(5)主动反思,及时调整思维方向,积极发散思维,综合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三、语文课堂学习设计应遵守的原则
肖巧云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设计》里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迅速发展,促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而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也日益流行, 自主学习设计就是其核心内容。信息社会里,知识更替迅速, 且信息源众多,如何主动选取知识源,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显得愈发重要。
一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社会已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与信息的拥有,依赖于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拥有。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知识经济社会里,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自主学习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要根据自我反馈形成认识和解决问题方案即实现自我反馈。在自主学习中,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借助于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及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反馈,学生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以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三要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即将知识外化。俗话说“学以致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们能有所用。这样既能提高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读书、读死书”。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让他们主动观察 周围的事物,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范例。
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语文课堂学习设计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任何设计的实施最终还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课堂中教与学两者本身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一方面要强调学生自己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达到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强调教师积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自身建构这两个方面。
1.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通过社会赋予知识新的意义以达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即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必要条件。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根据皮亚杰认知主义中关于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概念的解释,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容纳新知识的意义时,就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新认识的平衡。我们可以通过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一方式有效促使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变。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3.加强学生的认知策略训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本身是不确定的,需要不断赋予知识新的社会意义,而基于此形成的知识网络结构,自身的建构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可以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结构采取不同的认知策略,对于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学生元认知训练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五、本课题的几个核心理念
“基于儿童语文课堂学习设计的行动研究”课题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语文”“课堂”“学习设计”和“行动研究”几个关键词及课题的界定中。
第一,学习设计。它是在“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基本理念下确立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念,即以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以达成学习目标为方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着眼 “如何让学习更有效地发生”,关注学习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二是学习发生时要经历哪些事件,并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支架,设计出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顺序、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组织形式、学习规则等的教学设计。学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第二,语文课堂学习设计。这里的研究视角是立足语文课堂的学习设计,从心理层面上说,关注课堂里的学习主人,让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学习而不是教书。从设计层面上说,教学设计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定目标,从学生的角度选学法,从学生的角度评价教学。因此,课堂学习设计就是基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智慧学习而设计,设计中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教材,设想学生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总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踏准教学起点,预设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而教”“为学生会学而教”。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计;有效提问;策略
提问是通过教师引导帮助或学生自读自悟等方式来理解文本,体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今多少小学语文教师(包括我)在教学时一厢情愿地按照自身理解的方式,灌输学生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限制了想象力的发展,约束了探究式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课上无效学习,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提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相应提出课前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研读课题,有效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文章的灵魂。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题都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标题的特点展开提问,导入课堂教学。研读课题有多角度、多层面、多范围的方式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质疑的精神,有兴趣地进入课文阅读。鼓励学生多读课题,围绕课题自主提问。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的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春天在哪里?”“春天长什么样子?”“谁去找春天呢?”“为什么要找春天呢?”“去哪里找春天呢?”“他们找到春天了吗?”等等。
二、突破重难点,有效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只要抓住全文重点段中的几个词句提出问题,就能收到牵一而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些重点词句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最后两句“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根据“幸福”“难忘”两个词语提问,学生提问“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三、利用插图,有效提问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w描述,插图又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插图,围绕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面,你们猜猜谁是总理?你们看到什么?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总理为什么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呢?”“傣族人民是怎么迎接总理的呢?”“他们一起怎么过节呢?”等等,让学生走到傣族人民内心的深处,感受总理的亲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慈祥,体会傣族人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四、内容留白,有效提问
课文“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们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提问,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完后,学生纷纷表示:我的小手也能做很多事呢!于是,我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以原文的终点为写话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迸发出创造热情。
五、人文延伸,有效提问
【关键词】职专,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是在实施教学前以深厚的数学功底为背景,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诸因素,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一堂出彩的教学设计,总是会吸引同学的,特别是对职专生而言,趣味十足的数学课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而引导他们不断探索和思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乐于参与,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十几年的职教经历,让我体会到教师在职专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上,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1)导入设计。导入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精彩的导入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职专生而言,大多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导入方法必须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导入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从实例导入、从旧知识复习导入、从评讲作业导入、从游戏导入、从数学故事导入、从播放多媒体课件导入等。好的导入应该既围绕主题,又有新意,应该简洁明快、方式多样。从职专课堂的实际情况看,导入要避免时间太长,拖泥带水;导入的目的要十分明确,与下面的教学紧密相连;导入要能抓住适合学生的特征,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反证法时,可引入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相传古时在这样一个国度中,一名德高望重的大臣招小人暗算,被国王判了死罪。国王念其以往有功,决定由上帝判处他的命运。在两张纸条上,分别写着“死”和“活”字,临刑前,由大臣自己抽选来决定命运。那个奸臣小人知道后,暗中令人在两张纸条上都写上了“死”字,恰好这个诡计被大臣的朋友知道,痛楚不堪,并告诉了他。这时,大臣思索片刻,然后他痛快地对朋友说:“上帝已经救我了!”临刑前,他抽出一张纸条直接吞了下去,行刑官只好拿来剩下的那张纸条是什么字了。剩下的纸条无疑是个“死”字,于是大臣得救了。
这时,让学生思考大臣为什么能死里逃生呢?讨论后,教师可引入反证法。这样,通过生动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可以顺利引入所学内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教学效果而创设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的类型很多,如问题情景、活动情景、实验情景、故事情景等。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目的在于创造出一种兴趣盎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情绪氛围。
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己经掌握了圆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情境。教师事先准备好所需材料:25根细绳,每根长约15厘米。以同桌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先让一个同学把细绳放松,两端固定在练习本上的两点,另一个同学用铅笔拉紧细绳,画一周,看看得到的图形。之后,再变化两点间的距离,再拉紧细绳,画一周,让同学们观察图形有什么变化。然后,再让两个同学互换角色,共同策划感受图形的变化。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椭圆有了直观认识后,引导学生,总结椭圆产生的过程及产生条件。进而,在总结椭圆定义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讨什么情况下,椭圆的形状会越来越扁,为后面的学习离心率建立了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自主实训,一方面,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探索总结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和谐的课堂氛围,巧妙的问题设计。莎士比亚说的好:“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爱听好听的话,是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可以使学生乐于配合,勤于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师不要吝啬夸奖的言辞,要善于抓住问题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褒奖和鼓励,这往往比严厉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夸奖不能泛泛而谈,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发自内心的,要体现出夸奖的真正价值。在职专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感到不很困难才行,实践证明,往往题目比较简单时,课堂气氛越容易活跃,课堂教学效果越好(职专与高中课堂教学不一样)。问题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是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赞美,对学生来说是再幸福不过的了。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是欣赏的,并且对他们有美好期待,学生才会真正和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关于例题与练习的设计。对于职专生而言,教师在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上,不同于高中,而是要选择难度适宜的题目。我感觉在职专数学课堂教学中,时刻注重实用原则是很重要的。我们教师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及专业实际,进行重点例题解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以往数学“死板”的逻辑推理课变得鲜活,在例题和联系设计上,我们教师要体现数学中的美,数学中的趣味,数学中的挑战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和教师更加亲近,还可以使得学生共和我们同感受数学,欣赏自己努力的成果,从而对数学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美的熏陶和挑战自我的快乐。
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升自己,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尤其是作为职专数学教师,时刻要增加责任心,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勇于实践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地与生活实际和专业实际相结合,努力开展灵活多样的数学教学活动,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进一步探寻更好的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马晓萍.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J].教学创新,2009,11:30-31.
一、教学片段实录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0页。看习题1.1A组第2题的第(2)小题。题目是:在ABC中。a=lSem,b=10cm,∠A=60。,求c。
学生通过思考后能用正弦定理求解。
师:正弦定理我们是怎样推导的?三角证法的关键点是什么?
生:三角证法的关键是作高线,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阃题。
此问题学生很难用正弦定理求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此问题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思考后觉得比较难解,教师提示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前面三角证法的关键点是作高线,这里是否也可以呢?学生通过作高线,作CDAB,垂足为D,在RtAADC和RtACDB中求出AD、CD与BD,用勾股定理求出BC(即a)的值,再次让学生感受三角证法的关键点是作高线。
然后给出了变式2:在ABC中,已知c,b,∠A,求a。
余弦定理源于向量和基于向量,它是“好看又好用”的又一数学典范。余弦定理向量证法的价值:向量的数量积是―个重要的工具。余弦定理向量证法基于一种新的数学结构――空间向量。
问题的引入:引用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研究所的一个问题“甲离学校10千米,乙离甲3千米,问乙离学校多少千米?”这问题太简单了,简直是小学生的问题。不过,该问题并没有说明甲、乙、学校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若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答案是13千米或7千米;若不在同一直线上,甲、乙、学校三点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问题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若甲、乙、学校三点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就变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夹一角”如何确定第三边的问题,明确地指向余弦定理。
二、科学地解渎教材、合理地挖掘、利用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科学地解读教材,合理地挖掘、利用教材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只有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材是学术数学到教育数学转化的产物,教师使用教材的过程又是一个吸收和改造的过程。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是否适合学生,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教师只有在认真研读新课标、全面理解全章节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把握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才能正确组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才能明白本节课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是什么。哪些内容不宜放在这一课,哪些知识在本节课学习比较合理,哪些知识适合后续学习;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习题该怎样变式,变式的核心是什么,问题的解决还有哪些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等等,这些都值得教师深思。这要求教师从整体性、联系性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学,使教学设计不偏离数学本质。其实,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教材介绍了用极坐标证明余弦定理和复数证明余弦定理等等。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定理给出新的证明方法。教师把握并使用教材是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对教材进行解读,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要努力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只要我们下真功夫研读教材,科学、合理、有效地用好教材,学生求知的星星之火定能成燎原之势。
三、对常态课的一点反思
关键词:《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这篇现代散文没有字面障碍,学生可以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凭借已有的能力读出母亲的形象与母子间的情感。有一定难度的地方才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否则学生也只能停在原地,没有成长。那么,这篇文章更深层的,独特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邹韬奋不仅是儿子,是作者,还是一个妇女运动的倡导者。所以他在怀念母亲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将母亲是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女性来审视母亲的命运与价值。笔者在备课时,阅读了大量不同时代怀念母亲的文章,而只有邹韬奋的这篇《我的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惋惜之情,具有鲜明的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另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除了提升语文能力,更深远的往往是提升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那么,教学就应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去看待自己的母亲。所以,本设计将教学目标定为:1. 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2. 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所以本课就从理解母亲形象入手,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点――惋惜之情,进而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并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
2. 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二、课前准备
1. 学情调查:写下提到母亲时首先想到的一个词语。
2. 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母亲的四件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想到自己母亲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昨天我们每个人都用一个词语表达了对于母亲,我们首先想到的内容。想不想知道大家都写了哪些词语?现在就来揭晓。
幻灯出示高频词语:“关爱”、“严厉”、“唠叨”等。
这也是大部分同学心中的母亲。我们今天要一起读一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感受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想到自己的母亲往往只有母亲这一个身份,只能关注到母亲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多角度关照、理解母亲做铺垫。
(二)品读语言,分析母亲形象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三六年,当时作者已经40岁。文章第二段写到:“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四件小事儿是作者对母亲非常珍贵的记忆。那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师生合作,品读第3段。
首先我们请两名同学合作朗读第3段,其他同学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及时圈画能够表现母亲形象的关键词句。
明确:活泼 欢悦 柔和 青春 关爱
2.小组合作,品读第4、5、6段。
现在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品读其余三件事。
幻灯出示要求:①圈画关键词句,分析母亲形象。②自己阅读、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③每个四人小组选出发言与板书的代表。板书只需写出概括母亲特点的关键词。
明确:情感丰富 循循善诱 慈爱 辛劳
3.找关键句,总体概括母亲形象。
文中有一句话是对母亲形象最直接,最集中的表达,请找出这句话。请同学根据这句话说出母亲的特点。
明确:平凡 可爱 努力 能干
教师板书:“平凡”“可爱”“努力”“能干”
这句作者对母亲特点的直接评价与我们从这四件事中,从字里行间里读出来的一致吗?
明确:总体上是一致的,四件事中还有母亲对“我”爱。
教师板书:“慈爱”,使 “平凡”“可爱”“努力”“能干”“慈爱”形成“人”字的一捺。
通过关键词句概括人物形象,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能力,这一环节是铺垫内容,宜快速进行。
(三)体悟情感,探究文章主题
1.体悟情感
对记忆中这个慈爱、可爱、努力、有才能,却平凡的母亲,作者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
(1)在品读这四件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快速浏览4-6段,找到关键的语句。
板书:感激 怀念 歉疚 (学生也有可能读出:理解 赞赏 惋惜)
(2)品读1、2、7、8段中的作者情感。
板书:赞赏 惋惜(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形成“人”字的一撇)
(3)惋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被埋没?“没有意义的琐事”指什么?
明确:
作者为母亲没有名字,早逝,有才能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母亲的才能埋没在封建家庭中,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务上。母亲整日忙于女工,29岁去世时已经有6个孩子了,可见被“没有意义的琐事”缠身。
(4)小结:妇女被禁锢在封建家庭中,没有地位,只能陷在家务里,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作者在赞赏母亲品性与才能的同时也为母亲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惋惜。
2. 探究主题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母亲的形象与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向我们传达出了什么?咱们可以看着板书,从中得到一些提示,进而提炼文章主题。
(1)理解母子情深
明确:表达了母亲对作者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理解对女性价值的思考
引导:赞美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些都是我们一般对母亲的情感,是在母子关系之中的。在母子关系之外,这篇文章当中还有一种不太寻常的感情“惋惜”。在作者的惋惜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明确:作者还表达出了对女性命运与价值的思考。
补充背景资料:
原文最后一句话――“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作者简介――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出版和新闻行业的传奇人物。作为民主战士,启蒙者,邹韬奋也积极地投身到妇女解放的运动中。他撰写了很多论文来呼吁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等。正是出于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爱,深切的惋惜与无奈,邹韬奋推己及人,由“小我”关注到“大我”,开始思考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价值与命运,不断探索着妇女解放的社会课题。
(3)理解作者看待母亲的视角
引导:我们现在不仅读出了母子情深,还看到了社会和历史,看到了这篇写母亲的文章的独到之处,当然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怀。但是封建社会早已不复存在,女性的自由与独立早已成为现实。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除了注视历史,更加珍惜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比较分析:我们写下的词语与邹韬奋写出的词语有什么不同?在看待母亲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比如,“关爱”与“可爱”有什么不同?这些同学为什么会在想到母亲的时候首先想到“关爱”?邹韬奋为什么会写下“可爱”?同样是母亲的特点,“慈爱 ”与“可爱”、“努力”、“能干”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作者没有仅仅写出母亲在母亲角色上对“我”的爱,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而是将母亲看作一个独立的女性,一个完整的人,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惋惜。
板书:为刚才已经写出的“一撇一捺”勾画外圈,形成更清晰的“人”字。
(4)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现在,我们能不能也用更加丰富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母亲呢?
我们的母亲也不只有母亲这一个身份,每个母亲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有很多面!让我们看到她们在工作上要强,有成就,也有困惑的那一面;看到她们对待自己的朋友热情、率直,有时也会迷茫的那一面;她们在与父亲相处时,有时幸福,有时烦心的那一面;爱惜自己的容颜,精心打扮,偶尔也会不满意的那一面。
咱们班有一部分同学更加关注母亲的个人特点,看到了母亲的方方面面,能用平等、独立的视角去看待母亲,与母亲相处。我想对这些同学说,你们真了不起,我敬佩你们的早慧与懂事。我想,你们的母亲会更加美丽、幸福。对于大多数同学,包括我自己,我们要学会看到一个完全的母亲,更好地去爱我们的母亲。
(四)课后作业
1.读读品品,理解母亲
【必读】:《我的母亲》邹韬奋(未删减版);《我的母亲》陈彤
【选读】:《我的母亲》老舍 《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季羡林;《我的母亲》丰子恺; 《我的母亲》包天笑;《我的母亲》马子华;
2.写写画画,送给母亲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智慧。抽象的教学艺术与智慧,往往彰显于具象的生本课堂之上。领略这种智慧,追求这种艺术的境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课堂观察,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没有目标的感性观察很难构成自身课堂教学理性思考的养料。于是,纵是我们观过很多或名师、或前辈优秀老师、或同仁的课,回归到自己的课堂时依旧是跟着感觉走,跟着习惯走,对教育教学的环节与细节渐渐习惯于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怎样观课,感悟生本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与智慧,四月在分享中见微知著,在践行中有所顿悟。
一、校长纵观语文课——“览之而必察,研之而后精”
为了解学校的整体教学情况,四月我们何家璧校长分学科、分学段逐一深入教室,随堂听课。为了表示对听课教师的尊重,他会让教学处告知各学科备课组和各位被听课老师。听完课后,他会参与备课组的集体评课。在被听课和跟随着他听课之后,也参与了以他为核心的评课。没有批评,更多的是平等地交流与商榷。一般情况下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引领我们的交流:(1)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听课老师们谈谈授课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3)根据本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教学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几点明确、具体的改进意见。
在纵观低段的语文课后,针对大家的共性问题,他发了三封电子邮件给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分别是:崔允漷博士的题为《有效教学》讲座稿、《识字教学的几点意见》、《名家识字教学评课稿》。这三封电子邮件,足以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有效低段识字教学改进方案。可见他在观课之前是有备而来、观察有点的,评课时他有理有据,而在听完评完之后,他还能够总结出大家教学上的共性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观课之后,他的识字教学探索足以唤醒我们低段语文老师识字教学的精神活力。想想他一个非语文专业的人都能如此清晰地发现我们的问题并能给出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其实都源于他并非听之了了,而是在观课之前胸有成竹,观课之后深入研究的结果。
二、师徒结对互观课——生本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智慧的累积途径
为了促进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学正小学有着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传统。低段学科主任钱悦英老师是我的师傅。作为师傅,她很慷慨。听她的课不需要提前通知,推门即可。作为徒弟,我很幸福。因为师傅非常关注徒弟的成长,不管是赛课还是平常的课堂教学,她是有问必答,挤出时间逐一观课并进行观课后的针对性指导。
1.师傅赛课前的指导——由教学设计技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2013年4月学校举行“红梅杯”课堂教学比赛。在正式上课前的磨课过程中得到了师傅悉心的指导。幸福地聆听之余收获满满。第一次在钱老师班里试教,原本很灵动的孩子们在我的课堂里显得很被动。在孩子出人意料的“冷漠”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困惑中钱老师提醒我,教学内容是不是太多了,我是不是过于讲求精心设计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学生能从中习得什么,在一个学习环节过渡到另一个学习环节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会感到很疲惫,进而渐渐失去了去参与去思考的兴趣?是不是要考虑到教学重点的呈现方式如何能更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第二次试教,师傅听后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趣,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加载个性化的设计,但要简洁有效。二是如何做到有效的随文识字,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时注意方法的渗透,策略上可以更有趣,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这样在有效识字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低段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三是课件不要太多,精一些、少一些,毕竟孩子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也一样。
2.徒弟观课中受教——以生为本应当追求精简朴实的课堂。在对观课有所体悟后,带着新的收获我又一次走进了师傅的课堂。以往观课,往往比较在意师傅的教学设计,而现在的我走进课堂,就是希望看到师傅怎么把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去达成,怎么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学生看不懂的时候,老师会组织怎样的交流、讨论,进而把它弄懂。这次我看到了一个很朴实、很简洁的教学过程。她上的是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师傅的教学环节不多,清澈如水。简要呈现5点。①课伊始,钱老师让学生说说……来……去的句式。学生说了很多,然后她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了一些比如“摇来摇去”,“摆来摆去”“跳来跳去”,等等。在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了《小壁虎借尾巴》_-课的课堂作业本上的一道相关题目。②读课题。指导“尾巴”一词的词尾读轻声,并教学本课生字“借”的字义理解与书写。③前测题了解学情。④说故事主要内容。钱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没有借到尾巴怎么办?为什么要借尾巴?)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理出课文主要内容。⑤学习课文第一段。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对“挣”、“逃”两个字字义的理解。五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每个地方都有钱老师精心雕琢的精妙。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似乎信手拈来,似乎又匠心独运。往往轻轻地一点拨,学生好像就能积极地响应。没有刻意而为之的匠气,自自然然地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亲近。看了她的课,我回味着她曾经说的“课要简单”四个字。何谓简单,针对这节课而言,我想就是突出语言理解,突出语言的积累、建构的简约,但很有内容体现生本的阅读课。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教学策略深入浅出,教学形式简单实用,这不正是生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吗?如果我们置身课堂,却习焉不察,察焉不明,纵是观再多的课也难以洞晓教学之理,也难以通过观课来提升自己的课堂。只有我们在观课时能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敏锐,也许自己的课堂就能多一分创新、少一些形式,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生本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而观课的意义,应该不止于对一节课进行甄别,给一个或好、或不好的评价,而在于面对这样一个可供研究的样本,它究竟带给我们在追求生本课堂的道路上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学正小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幸福课堂;刍议
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课堂需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需要学生心领神会的幸福感,而所依赖的基础就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客串的身份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心、脑、手都统一调动起来。
有研究者认为:幸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轻松、真实、灵动的,充满诗意和智慧的,应该是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语文幸福课堂的责任人是教师,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储备,独特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成长特点,结合学生的本身素质提供多种教学方案和成长方案,德才展示与威严并重,使学生在兴趣挖掘基础上愿意学、乐意学,最后主动学。
一、幸福课堂是在备学情的基础上转变教学理念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高中幸福课堂,首先是教师必须树立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幸福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能否成功地落实好每个教学环节,抓住教学考纲和高考动态,学生能否考试出理想分数,当做是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成为传统课堂中师生的终极目标追求。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语文教学的课堂往往是重考分轻能力实践,往往产生大量的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语文的日常训练也常常是重视读写,忽视听说能力培养。加上语文课程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学校开设科目最长的学科,学生极易产生厌恶情绪。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待语文学习从“能说话”向“会说话”的思维转变和能力提升。
其次,听课评课体系和标准要把师生的幸福感体验放在首位。高中语文课堂的幸福感体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能使师生共同感受到成长空间。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要由“是否成功”逐步向“给孩子带去了什么?”“给孩子体验了哪些幸福感?”转变。“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教师要根据学校生源和基础设施情况、教学设计和教具的准备,始终要围绕孩子的幸福感体验,课堂上把学生的实际诉求当成教学目标,认真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需要、未来发展需要,做到城乡学校区分对待,优劣学生分步处理。
再次,要帮助学困生找到书中的幸福。传统语文课堂对成功的追求不是学生的长远成长,是分数!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尖子生身上,对学困生采取的是自生自灭的消极态度;教师丧失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变得功利和世俗,用不科学、不人道的方法,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关怀基本上是
没有。
没有阳光普照,哪来的温暖!近年来,校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对立以及暴力冲突呈现日益严峻的状态;网络评选出的“十大不受人尊敬的社会职业”,教师就名列其中,原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誉为何在今日如此糟糕?是什么让学生与教师存在隔膜?是什么让社会对教育存在误解?归根究底是传统教育的功利性和教师人格的扭曲,“因材施教”等泛爱众的教育理念的
遗失。
那么,幸福课堂就是要为孩子的心灵打开窗户,尊重孩子各种成长的正当意愿,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个人方案,充分利用课堂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步骤地去引导,让学生能在书中找到幸福,从而愿意学、乐意学,到最后主动学。
二、幸福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幸福观的展台
教师应该属于课堂,教师的价值应该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够孕育出完整的课堂,如果课堂只重视教师的功用,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满堂灌式的;
如果课堂将所有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能很好起到引路人的作用,
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放羊式的。如何对课堂进行把握?
首先,需要教师把课堂当做是幸福展现的橱窗。教师的幸福情感指数和对幸福观体验的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
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幸福感。课堂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课堂的熏陶感染。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它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并且以一个个的体验经历为衡量身心是否健康和人格是否完整的标准,所以,客观环境对个体和群体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再次,教师要给学生安静的时间和空间去体悟幸福。在中学课堂上,我们很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是很少有教师注意课堂的安静和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孩子一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和体验一个人的幸福。
三、幸福课堂需要将话语权多元化
幸福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分享,对话主题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师的课堂职责就是要对学生人格心理的唤醒,让学生体会到话语权的主动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控其火候,收放自如,需要教师有耐心,不可心烦气躁。也需要教师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与学生交流,教师让自己的心态年轻,做学生的同龄人和知心人。唯有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才可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和同一个维度去探讨。
四、幸福课堂需要推陈出新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注重教会学生知识,倡导“授人以鱼,不若授以渔”的教学观念。今天站在时展的高度来反思我们的教学,其实是存在弊端和值得怀疑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注重让学生间接性接受知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想学。
幸福课堂是流动的,如同流水一般。它只会不断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只有将生活舞台搬进课堂,课堂生活化,才会为课堂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如果只是按照教案既定方式按部就班,教师的预设越多,学生的发挥空间将会越小,我们的课堂就根本不可能谈及幸福。
总之,幸福课堂是开放互动的,是知识共享与自主合作探究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大视野,时展要求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思索和教育实践。幸福教育课堂远远还未形成气候,推广和普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智辉.如何创设幸福的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2]吴瑞.用智慧创设幸福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1(6).
在我国,“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应该是1998年首次出现在檀传宝的博士后报告里。我1999年从南京师大博士毕业,毕业论文是《幸福教育论》。“幸福教育”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影响还不大,但是它却预示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我还记得博士毕业后不久,一位江苏的校长得知我在研究幸福教育,就说:刘博士,你这个幸福教育很好,应该找一些学校来做呀。当时我跟他说,我做不了。《幸福教育论》我虽然写出来了,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我感到庆幸的是,到现在为止,不断地有一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幸福教育作为研究的主题。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主题就是幸福与教育。当时参加年会的专家都写了这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后来陆陆续续地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出来,于是制造出理论研究上的一个小。另外,有一些学校也在探索幸福教育的实践。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好像是2003年,武汉有一所学校的校长给我寄了一本没有正式出版的书,书名就是“幸福教育”。书虽然写得比较简单和粗糙,却让我知道在武汉那边有一个学校在做这个东西。后来,陆陆续续地有一些中小学跟我联系,他们也在做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好像变得越来越热了。它可能反映了我们大家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担忧吧。在目前这个教育形势下来提幸福教育,其价值怎么说也不为过。看到有这么些中小学在实践研究,作为一个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我觉得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前面我们做的理论研究,按照我的理解,那只是幸福教育的一半,还有一半,应该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这一半,我们前些年一直在等待,在寻找,但没有找到。今天我们找到了。我们说,理论的一半加实践的一半,这个幸福教育才是完整的幸福教育。
二
在很多人谈论和实践幸福教育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幸福究竟是什么。
在解释幸福的时候有两种倾向要反对。一是像诗人一样,以文学的手法,使用很多比喻,把幸福说得玄而又玄,或者停留在谈幸福的个人化感受,把幸福描述得见仁见智,没有用科学的语言揭示幸福的实质,幸福感受背后的机制,所以不能给实践者以可行的操作指导。另外一个倾向就是把幸福等同愉快。我要明确地声明:幸福不是愉快,幸福教育也不是愉快教育。愉快教育把人的情感分成两极,就是所谓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它相信愉快是积极情感、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而消极情感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所以愉快教育就是要利用学生的愉快、快乐、欢乐等等一些积极的情感来促进学习,而避免另外一些不好的情感。但是我们要知道,把愉快当作积极情感,把痛苦当作消极情感,这只是心理学的理解。不同学科对情感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从伦理学来说,有些愉快是不好的。因为伦理学区别所谓情感的价值是根据道德场景、道德规范来认定的。家里面有什么悲伤的事情,你流泪,你哭泣,这是积极的。教育学对情感性质的界定也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你这个情感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是不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去理解。如果我们教育学照搬心理学上的概念,往往研究不下去。如果教育只是讲究愉快的东西,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那是行不通的。
要理解幸福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去把握。
我们都长大了,当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幸福童年的时候,你会想到些什么?在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中,不光有我们的欢笑,也包括我们的苦难、哭泣、痛恨,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有,各种各样的情景都有。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就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也好,幸福的童年也好,一定要有东西在里头,只有做了事情以后才会找到有回忆的东西。记忆总是与经历融在一起。没有经历,就无以记忆;没有记忆,就无以回味;没有回味,当然就没有幸福。你没事可做,也就意味着你当时的人生价值没有赋予在你当时的工作当中。所以,你要过一种幸福的生活,那你首先要有事情去做。我们经常说,要给孩子创造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机。你作为家长可能以为无忧无虑就是幸福,但是当这个小孩子过得无忧无虑的时候,他也就没什么东西值得回忆,也就谈不上幸福。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幸福的婚姻不仅有同甘,也有共苦。夫妻两个人,一致对外,共同承担生活的磨难,那也是幸福的。幸福的婚姻生活,我把它理解为同甘共苦的生活。有时觉得很奇怪,婚姻生活当中,共苦容易,同甘困难。为什么呢?因为生活美满就意味着目前的各种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满足以后,需要层次就得提高,这时需要层次往哪个方向提高,夫妻之间可能还会有分歧,弄得不好,两个人就拜拜了。不容易离婚的时候常常是夫妻两个共渡难关的时候。共渡难关是需要两个人团结的,这么一团结,这么一凝聚,往往就可以把它理解为造成人生幸福感受的一个要素。所以,幸福的婚姻与贫富贵贱无关,而是看夫妻之间是不是一条心,是一条心的,你这个婚姻一定是幸福的。
透过这些生活琐事,我们认识到,首先,幸福“要做事情”,“事情”是主体价值的载体,是幸福感受的载体,通过做事情,主体找到了安放自己、投射自己的客体;其次,幸福“要与客体融合”,因为“融合”而产生出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都是幸福体验。幸福不是哪一种情感(如愉快),而是喜怒哀乐背后那种融合感,正是融合制造了幸福感受。所以,幸福不是愉快,幸福感也不是任何个别化的感受描写所能够囊括的。我们只有抓住“融合”才能理解幸福的实质。
融合是通过什么机制去形成的呢?是互化融合。所谓互化,就是主体与工作对象之间的相互转化。一个是外部的客体变成主体的东西,我们叫客体的主体化;另外一个是我们主体的东西投射在客体上面去,叫做主体的客体化。这里面“化”字很重要。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吃饭,吃饭是客体主体化,我们要把饭里的东西吸纳进来,变成我的力量。当这个饭被我们消化的时候,我这个吃饭才是幸福的,如果这个饭我消化不了,即使吃着山珍海味还能幸福吗?
三
懂得了幸福的融合实质和互化机制,我们才能够科学地操作幸福教育。接下来我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师生关系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幸福教育如何开展。
幸福教育应该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毕竟学生在校期间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面占有很大比例,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是少部分。所以,学生在学校里的成就感、幸福感,更多的是来自课堂教学里面的感觉。那么,幸福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呢?第一,在认知上要对学生形成挑战性。为了对学生形成挑战,你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是什么,当你了解目前是这个样子的时候,才能提出更高的东西,你才会对他去形成挑战。那么这个更高的东西从哪里来呢?我们一般从教材上来。所以,你要形成挑战,第一你要研究学生,第二你要研究教材,使教材既适于又高于学生,从而形成教材与学生的互化。我们经常要求老师研究教材,但是我们老师总觉得教材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一看就懂。可以这样说,一看就懂,说明你理解还不透。你要把那个一看就懂的教材看得不懂,要从无疑处生出疑问。老师对问题的设计体现出老师的功夫。一个基于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胜过十个表面的、肤浅的、简单的问题。老师有时候问的问题非常简单、肤浅,不值得思考,更不值得小组讨论。问题没有内涵,没有思维含量,就说明老师对学生、对教材没有足够的研究,要么在学生既有水平之下把教学设计得花里胡哨,要么超过学生理解水平只落得启而不发、自问自答。你的教学没有挑战性,课堂也就没有幸福感。第二,在情感上要有感动力。情感可以用三种方式去激发,第一种方式就是以情激情。喜怒哀乐写在脸上面的老师,他讲课是很容易以情激情,这个情感是靠感染力,靠移情。第二种方式叫做以行激情。动作可以带动感受,因为人有一种心行一致的倾向。我的行动是什么,我在心理上就会下意识配合这个行动。第三种是以理激情。用道理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人的情感和动物的情感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的情感当中有理性的东西。理通了,什么都通了,而且还会变成一个自觉的行动。所以说晓之以理是我们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最根本的、最管用的一个办法。当然,选择哪种方式决定于我们的学习内容、老师的个人气质以及学生的特点。
从听音乐、玩音乐、“读”音乐,到音乐早教课,都是为了让孩子在弹奏出第一个琴音前,就能在音乐道路上健康、幸福、自信地走下去。
任何才艺的学习,都尽量在适当的时候开始,才能发挥它的功效,太早学习只是—种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对于学乐器这个项目。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早点学习乐器,不妨从团体音乐课开始,这可以当做是学习乐器前的暖身运动。一所教学设计良好的音乐教室,它能为孩子提供:
·美感熏陶
·创造力的培养
·听力的培养
·为将来学习乐器奠定基础
如果在音乐班“暖身”两年左右,再进行较难乐器的学习,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音乐班中,孩子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对音乐的基本概念,基础又稳又广更容易领略音乐的趣味,学习乐器的“蜜月期”便可拉长。
我们的音乐班什么样?
在这里,每个小朋友面前有个双排键电子琴,刚开始主要是听,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一段音乐,伴随着肢体语言,像讲故事一样描述音乐中都有什么,大礼花呀、大狮子呀什么的,要求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然后是唱,唱的过程中,有和妈妈的互动或者做动作的环节。老师也会要求小朋友在键盘上弹一下小蚂蚁走路是什么样子、小螃蟹走路是什么样子等。还有贴贴纸、和妈妈一起颠弹游戏等等。—堂课上下来,热闹快乐。
我不能进教室,但我看见她们好像在画画,老师说,学会聆听是进入音乐的第—步,通过让孩子把听到的音乐画出来,帮助他们把抽象的音乐变得可以触摸,还能加入他自己的情感与想象。我还看见他们开开心心地边跳边唱,老师说,节奏是音乐的呼吸,用舞蹈动作来帮忙,把节奏感变成身体的本能,以后会自然地运用到唱歌、乐器演奏中。身体学会的,谁也拿不走。我还看见她们在地上像玩跳房子—样玩五线谱和音符的游戏,老师说,这只是游戏而已,没人要求孩子必须记住什么,她玩熟自然就记住了。我看见的还有很多,唯独没看见老师让孩子上琴,可是我真的已经觉得,上琴已不那么重要了。
金宝贝的娱乐课充满了音乐元素,而它的音乐课就更“好玩”了。它并不追求音乐选择的儿童化,而是把全球各种流行的、民族的甚至摇滚的音乐都融入到课程里来。比如和宝宝上课的这半年多,我几乎学习了一遍欧美流行音乐发展史,从老牌儿摇滚乐队0UEEN,迪斯科组合ABBA,玛莉亚·凯莉,甚至还有迈克尔一杰克逊,每个主题2~3个课时。老师从这些五花八门的音乐中巧妙地选取一些元素,进行颠弹、律动、音高辨识的游戏性训练,还有一些很受宝宝喜爱的创意乐器或玩具,谁说宝宝学音乐只能学儿歌或者听古典音乐?和爸爸—起蹦蹦迪斯科,扭招摇滚乐,开心快乐,没有负担,挺好!
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要不断地追求幸福、享受幸福.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 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这是台湾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是啊,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看你怎样去对待生命,你就会拥有怎样的生命. 我们怎样去找回曾经的自信和久违的笑容呢?我认为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享受研究的幸福!在研究中找回教师的幸福感!
由于教学工作的繁忙,不少一线老师体会到无暇顾及教学科研,或者对课题研究等感到无从下手. 其实,不要把研究当作什么高高在上的事情,只要把它与朝夕相处的学生和课堂联系起来,你就会觉得研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路径一:磨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
磨一堂课,整理好一份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 自己已记不清多少次在市属级及以上范围上过公开课. 虽然,每一次都要备受心理上、精神上的“煎熬”,但每一次的收获也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 一次又一次的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 逐渐地,我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跨入教室的自信心增强了,并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磨一堂课的过程是难熬的,有时可以说是痛苦的,但当你的付出得到领导和同仁的肯定时,相信,你会觉得无比充实与幸福!那一种轻松与惬意,那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收获,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路径二:阅读――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有句话说,“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就要由原来的一桶水变成长流水. ”怎样才能有长流水?那就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却只有靠读书来实现. 很多优秀的教师即使自己的时间再忙,也没有感觉时间不够用,而认为生活得很充实. 因为他们在读书的生活中找到了自我,学到了知识. 能感受到书给自己带来的一切. 因为他们拥有了书本,所以拥有了知识,也拥有了长流水. 活到老学到老,我想我们都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
结合“营造书香校园,促进和谐发展”的学校特色教育,继续开展“营造书香校园,享受读书快乐”活动,要求老师每学期精读一部教育理论经典名著,可以是公共教育理论类、学科类、课程改革类、教育心理学类相结合. 并确定教师必读书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组建学习共同体,每三人一组,主读9条. 在每周一教师会上每组教师进行汇报交流,围绕以下三点,每人一条展开:
1. 观点是什么?
2. 对我最有启发的是什么?
3. 我今后的工作可以怎样改进?
鼓励广大教师加强理论阅读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网络优势,逐步建立个人博客,提升理论素养,拓展科研视野,丰富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每学期网上阅读相关教育教学文章20篇(期末以检查阅读目录、抽查阅读内容为准),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注重资料积累,订好用好各级各类教育刊物,积极向教师传递教科研信息,要求每位教师每天有半小时的自学时间,认真自觉学好业务刊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读书摘记;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的氛围. 两年下来,老师们初步养成静心读书的阅读习惯,体悟阅读带给自己的丰盈和快乐,收获阅读给予自己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让全体师生在读书中积淀人生,在读书中丰富自我,在读书中厚实人文底子,在读书中提升生命质量,努力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路径三:课题――解决教师教学问题的最佳平台
学校课题研究的定位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主体是每一位教师,在解决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同时,也要解决教师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问题. 学校教科室切实落实小课题的研究工作,反对课题的“包装”现象,进一步加强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从而推动科研整体深化,提高科研的综合联动效益,使教师、学生、学校真正收益. 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扎实有效地开展小课题的研究,踏踏实实,严禁搞形式,走过场,在过程管理上下工夫,认真执行活动过程,做好课题资料,个案研究,论文撰写工作,让教师的素质在“教”中得到提高,在“研”中得到完善. 尤其是聆听了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沈江峰院长的《小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更是让老师们明白了原来做课题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事情,一个个小课题其实在解决一个个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 老师们都纷纷表示虽然小课题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我们努力的空间还很大,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路径四:反思――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要会“研”. “教”与“研”的相互作用,将会加速教师的成长. 所以,一个优秀的老师要学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推进教师发展与提高.
学校为老师积极创造条件,外出听课学习,并要求每一位有机会参加学习的老师回来后撰写一份听课感悟、上一堂汇报课,我认为这就是反思再加实践的很好途径,这将推动教师循环、滚动地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前进.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自己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正是因为抓住了每一次机遇,所以使得我也在研究中尝到了许多的硕果. 我想,不管是磨课也好,做小课题也好,我研究着、努力着、付出着,我每时每刻都充满着自信,同时我也收获着、享受着、幸福着!
【关键词】反思 教材 教学 学生
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任何课堂教学教后都会留下遗憾,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预设与生成效果的不确定性,文本与学生现实的差距性,给教后老师留下许许多多值得反思之处,因而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教后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后老师究竟要反思什么呢?
一、反思教材处理。
认真备课,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教学重难点在哪,与已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与本册的知识是怎样形成系统关系?教学后对这些问题反思,对于认为成功之处在哪里,及时肯定形成经验;对于教学缺憾问题,是所学的知识比较抽象造成的,还是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差距造成的,或是其它原因造成的要进行认真的反思。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这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反思:我在重视挖掘课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作出对人们有意的事情。”中心思想的同时,加强对课文的分析和写作的引导,让学生懂得用具体的事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但是在备课堂时,没有备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中,适当超越文本内容,适当超越课堂预设,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如在处理教材中,仅仅考虑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去地体会什么是幸福,是很难到幸福的所在的。我应备课中预设引导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和课外获得的知识,结合在学校的学习,展开再想象,编出了更多类似的故事,引出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英雄事迹,让学生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如果这样课文重点会得到进一步深化,难点会得到更好地突破,能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这课处理中,还应该反思的是:事实上幸福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美好的理想是一种幸福,获得成功更是一种幸福。不能仅仅让学生认为只有劳动,尽义务,做有有意的事才是幸福。对学生课堂上讲的其它心里感受,或与课文中心不一致的见解,应该给以尊重和肯定的。
二、反思课堂得失。
简单地说,对课堂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教如何,学生学的如何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教学的得失是反思的重点。
1、反思成功得意之处。把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且收效显著,为积累经验,改进方法,在教后应及时记录,写出体会。如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对破题设计的问题,教学时收到很好的效,十分满意。教后反思这样写到:让学生看题目提问题,这样的引题是要求学生从课文题目入手,猜想课文的内容,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当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问题,采取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去读文本,又使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作为课堂参与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积极主动的提问,积极地寻找答案,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所期待的状态。
2、反思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的失误之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1)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没有为了创设情景而脱离了教学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2)在教学中对加强重点和突破难点方面,手段、方法是否妥当,主旨是不是清晰。(3)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环节有没有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的问题。(4)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没有足够的重视,还是只关心课本上的知识点,就课本讲课本,没有联系生活进行情感渗透,违背语文文道结合的基本功能。(5)在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时,没能紧扣重点,随机应变。(6)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不是很高,巩固练习是否到位等方面反思失误之处。
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探究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方案。如我在教学《搭石》后,感到存在许多缺憾,因此反思这堂教学时是这样写的:在这堂课教学中,没有紧紧抓住文中“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为切入点,层层深入挖掘中心,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这几个片断指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家乡风景的内涵,导致学生学后对课文表达的家乡人们的互相谦让、互相敬重的美好品德,含混不清,没有达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