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时间:2023-06-06 09:3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第1篇

关键词: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62-03

Abstract:Fruit tree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course of horticultural technique of “The plan of a college student in one villag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train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This article primarily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optimizing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s,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and means,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d evaluation system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faculty team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ing modem agriculture of fruit.As a result,it helped to promote teaching effects and educate some practical talents for villages.

Key words:Fruit cultivation;Practical teaching;Reform

果树栽培学是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同时也是设施农业技术、林业技术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本门课程主要讲解果树分类、果树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相互关系和栽培管理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如建园、育苗、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加工贮藏等技术,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特点[1]。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村青年学习的需要,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和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完善质量考核体系等方面,对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优化教学内容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和园艺行业第一线从事生产劳动及管理的技术人员,其主要工作是解决日常生产实际中出现的专业技术问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果树栽培学》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内容时,应注重结合地域特征和区域气候特点,突出地方特色,重点讲解所在区域种植面积大的经济果树和适宜本地推广发展的果树新品种及引种栽培技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为地方需要,适应当前的生产实际。教学内容方面除侧重果树产前、产中、产后栽培技术包括果树的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主要栽培管理措施外,还应引入果树栽培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如机械化管理、省力化栽培、标准化与数字化技术[2],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为今后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果树栽培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求知的需要[3]。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除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应加强果树栽培实训以及参观实习。课堂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果树各器官进行解剖观察,以了解其构造特点、器官功能以及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室外现场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果树生长发育规律,如物侯期、枝条生长节律和开花结实等生物学特性。实训内容将课本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内容主要包括建园、品种选择、嫁接、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适期采收、采后处理以及包装等方面。此外,组织学生到研究所、规范化管理的果园或者果品加工企业参观考察,开展实地教学。安排学生调查其附近果园的生产现状和经营情况、果品销售流通情况以及最新水果品种商业信息等。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果树生产上的新技术方法和新仪器设备,学校邀请经验丰富的果树专家为学生介绍果园栽培管理措施及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让学生全面了解产业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此外,学校开设相关科技创新和工学结合等项目,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科技创新、果园生产管理岗位的要求相结合,创造实际工作情境、模拟生产环节进行项目教学,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构想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开放教育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尽快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从而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新的培养模式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1]。

由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农民或乡村干部(乡镇干部),是有别于其他群体;“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育环境在农村,也有别于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现代远程教育[2]。国内已有学者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的适应性和形成性考核进行了探索与研究[3, 4],而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课程的考核是否达到目的要求还没有人探索。本文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植物生产技术类各专业中均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为课程样本,以探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考试试卷的构想效度进行验证分析研究。

构想效度就是测验对构想(corkstruct)进行测量的有效程度(standars for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1999)。《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考试的构想效度就是《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对测验设计者(testmaker)所构想的被试的能力(ability)进行测量的有效程度。

1.研究样本、方法及工具:

样本:我们选择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第一学期至2009-2010第二学期共四个学期期末考试的371份试卷进行了分析研究。

分析方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Factor analysis,CFA)

统计工具:SPSS13.0,amos4.0

2.试卷结构及构成: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教育学论文,是为后续学习各类专业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性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有关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并具有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技术,说明、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检查施教者导学、助学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运转情况,多种媒体教材的使用情况,以使学习者通过课程或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中国。

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包括作业成绩、实验、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等)和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以卷面闭卷考试形式进行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占课程总成绩的50%,是该课程的综合评价方式。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的分为三部分,植物病理,植物昆虫,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程的内容多,理论性比较强,植物病虫害的概念,各类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基本原理容易混淆。终结性考试试卷题型涉及有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简答题、问答题五种题型,各个题型有3-10个小题,共31个小题。每个题型都有各章内容,但侧重点不同。试卷内容涵盖了教材的各个章节,并适当的突出了重点。试卷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教育学论文,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25%,理解35%,应用40%。试卷题目难易程度大致比例为:较容易的题目占30%,中等难度的题目占50%,较难的题目占20%。试卷结构如表1。

表1: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试卷结构分析表

 

题型

课程内容分布

小题数

小题序号

植物病理

植物昆虫

防治原理方法

名词解释

2

2

1

5

e1 e2 e3 e4 e5

填空题

5

4

1

10

e6 e7 e8 e9 e10 e11 e12 e13 e14 e15

单项选择

4

5

1

10

e16 e17 e18 e19 e20 e21 e22 e23 e24 e25

简答题

1

1

1

3

e26 e27 e28

问答题

1

1

1

3

e29 e30 e31

13

13

5

31

 

第3篇

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新农村背景下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

目编号:20071309。

作者简介:曹荣军(1980―),男,汉族,山东沂水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学校管理、远程开放教育研究;

童少颖(1956―),男,汉族,浙江建德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湖州市远程教育学会副会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管理与研究。

摘 要:培养农民大学生,加强农民学历教育,提升其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使其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行动,也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旗帜的创新之举。教育部启动实施已近五年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适应时代需求,有学历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行政干部和农技人员,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和科教服务。然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尚存许多不足,在招生、专业设置及教学管理过程中开始凸现一些问题,亟待积极探索与改进完善。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电大;新农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教育部自2004年2月启动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近五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依托电大,充分发挥电大成人教育优势,把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向下延伸,走进农村,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时代需求,有学历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行政干部和农村技术人员;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为农业增效增收,实现农村进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和科教服务。随着“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持续深入开展,亦显现出一些问题,尚存着许多不足,亟待积极探索与改进完善。

一、农民大学生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低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对学习环境(网络条件、社会支持、学习设施、计算机应用知识储备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应该说,承担农民大学生教育培训任务的各乡镇教学点的电脑设备、网络条件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很少接触计算机,不懂得网络应用的农民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既与电脑还未普及农民家庭有关,也与部分农民大学生自身的年龄大有关。这方面在期末计算机课程考核有所体现:湖州电大2008年1月农民大学生147名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考试,及格共61人,及格率约为41.5%。因此,农民大学生想要充分运用中央以及各级电大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提升计算机以及网络知识将是学生入学后学校和个人所要做的重点工作之一。

另外,“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给农民提供了就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有部分学员因为工学矛盾,以工作过于繁忙为借口,参与周末集中授课的积极性不高:或者不到校,或者签到走人。这其中确有乡镇、农村干部工作繁忙难以脱身,但缺课的大部分还是思想上对学习的认识不重视,漠视学校管理。

(二)培养的专业设置窄滞,难以适应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积极推行“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政策,大量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被相对集中的新型社区所取代。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新的工业园区的建立、整齐划一社区的建设以及其他需求对耕地的征用,相当部分的农民已经没有土地和空间来开展养殖、种植。

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带头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民大学生的专业设置还是以种植、养殖、管理类专业为主,专业设置即将跟不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渐脱离土地和城镇化后的农民迫切需要多种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以提升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

(三)农民大学生招生面窄,招生对象局限

农民大学生培养,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程的实施,主要是依托电大开展,在农村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每年每村招收一名大学生,为新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从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分工分业,农业增效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初衷和方向都是值得肯定和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美中不足的是限制了每村每年的招生人数。虽然在某些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已经突破了每村的人数限制,但毋庸讳言,当前相当比例的农民大学生基本上或为各村的干部,或是在当地农村有相当关系和势力的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对人数的限制,导致了部分符合条件、迫切需要教育、又缺乏门路的农民青年无法走进课堂;或者一个村子里没有适合的人选而浪费名额。好的政策更需要灵活的机制来配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如何配套灵活的招生机制是亟须考虑的问题。

二、大力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的动因分析

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但这一计划将高等学历教育向农村延伸,对新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进一步推动农民大学生培养的主要动因有:

(一)新农村建设是进一步推动农民大学生培养的迫切要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目前,农村城乡差距普遍依然较大,相当部分地区农村离小康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是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型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2007年4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上指出,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自身经济发展最为迫切的要求。而这个迫切要求也为目前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途径――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发展农村高等学历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客观诉求

当今,东西部差距、学校间的差距、城乡差距的教育公平问题虽已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而城乡间高等成人教育的差距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我国人口80%在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村的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存在极为严重的失衡状况。时至今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资源也已经相当的充足,国家已经有财力支撑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到了让为改革发展承担了相应改革成本的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时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负起均衡发展的责任,增加对农村高等成人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高等教育公平。

(三)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是农民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渴求

农村迅速发展的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农用新型装备的使用,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限制了高附加值产业和新技术的应用。有调查显示即使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农林牧副渔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67.6%,初中文化程度28.7%,两者合计达96.3%(《杭州农民素质状况调查白皮书解读》)。如此高比例的低文化素质的农民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农民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需求是迫切的。而要达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的目的,农民首先需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经营素质和思想观念,接受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对参加教育培训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41.65%的农民认为参加培训对搞好农业生产非常有利;59.76%的农民参加培训主要是考虑培训内容,而不考虑是否收费;71.43%的农民愿意参加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杭州】农民素质状况调查白皮书解读》)。如果政府政策到位,加上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要求,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工程就有了市场上的保证。

三、改进完善农民大学生培养的对策思考

培养新型农民大学生的最终目标是推进培养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那么,农民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实际。当前,农民大学生培养的改进完善应着眼以下几点:

(一)强化“三基”教育辅导,提升学习能力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

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主要采用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基于网络、导学结合、自主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对解决当前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需注重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的教育辅导。当前对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采用网络教学、集中面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课程实践与集中性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开放教育强调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强调学习者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特点。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农民大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高度的要求的。各级电大和教学点应结合农村与农民特点,注重入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的教育,适当增加《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的课时,使农民大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开放教育的教育模式,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要加强基本技能即加强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农民大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运用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严重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各级电大和教学点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能力的提升,保证计算机课程考核通过的同时,使农民大学生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设置因地制宜专业,开设多元课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

现有的以种植、养殖、农村管理类专业为主的专业设置即将跟不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在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探索适合新农村建设和符合农民、农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也应成为当前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需要解决的重点之一。

中央电大和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当兼顾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专业需求的多样化,增开一些专业和课程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以“种、养”为主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重点还是在“种植、养殖和农村管理”等;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社区化进程迅速的农村,因地制宜考虑开设更为需要的适合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其他专业,如社区教育管理、安全生产、农村旅游以及非农产业的专业或技术,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资源送到村镇社区已成当务之急。

(三)建立联合管理机制,选聘优秀教师保障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农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应从日常管理和课堂吸引力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地方政府参与对农民大学生的管理考核。当前农民大学生的成分主要是村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等,他们日常工作繁忙,工学矛盾突出。对于休息时间的集中授课,部分学员对学校的考勤,奖惩并不太在意,但对于基层地方政府的管理和评价却极为重视。各成校教学点在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尽量调整教学安排的同时,应主动邀请乡镇负责人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和毕业考核中,调动农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是选聘优秀师资,用课堂吸引学生。在农民大学生任课教师的选聘过程中,各教学点应尽可能地选聘那些职称高、教龄长、经验多的教师,使农民大学生感到来有所学,学有所用,来课堂和不来课堂的差异。使丰富多彩、学有所获的课堂成为吸引学生的磁场,保证农民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并举学历技能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造就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这些组织者和带头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那么,对农民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就应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培养出既有学历,又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实现这一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利条件是农民大学生有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知道自身的不足和需求。各成校教学点应因势利导,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学历与技能并重:在普及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提升农民大学生的文化层次,满足其提高学历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和生产需求分类分组,着重补充农业技术知识或者突破农业范畴的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和农村经济多元化的新型农民,成为适应新农村发展的实用人才和领头雁。

在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对农民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应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立足于农民大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构建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使接受高等成人教育的农民尽快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政府远见[J].中国教育学刊,2008,(2)卷首语.

[2]王学增.教育探索[J].2008,(3)15-16.

[3]郑吉南.现代远距离教育[J],2008,(1)3-6.

[4]王良仟.政策望[J].2008,(1)22-25.

[5]洪祥生.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7,(4)42-45.

第4篇

一、明确目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1、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学员必须按照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培训计划和要求,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面授活动,认真开展业余自学,记好学习笔记,全面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

2、创新学习内容和方式。办学单位在完成设置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我市农村产业发展和学员实际需求,适当增加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员掌握一至二门农村实用技术,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每次集中面授期间,应以镇(街办)为单位,就本次集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或者确定一个专题开展一次学讨论活动,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或开展“问答式”互动学习活动。

3、遵守考风考纪规定。学员必须自觉遵守考场安排和考试纪律,不得无故缺考,不得从事考场舞弊行为。凡因严重违纪取消学籍的,学员学习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4、建立年度总结制度。每年度结束后,学员要系统总结一年来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材料,经班主任签署意见后,存入学员学习档案。

二、强化管理,自觉遵守各项纪律

5、服从学校管理。学员培训学习期间,必须服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管理,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维护学员之间的团结,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6、遵守面授纪律。学员集中面授期间,原则上不得请假。如遇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必须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并由学员所在镇(街办)组织委员向市委组织部报告,同意后方可离校。在职村干部学习培训期间,各镇(街办)一般不得安排其处理与学习无关的事务。

7、不准相互吃请。学员学习期间,在校统一集中就餐,不得饮酒。学员不得相互吃请,不准到营业性娱乐场所消费。

8、严禁打牌“带彩”。学员学习培训期间,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打牌“带彩”活动,更不得参与其他赌博或变相赌博活动。

三、整合力量,全面提高培训实效

9、建立联系沟通制度。组织部门坚持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每半年组织一次学员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学风状况。各镇(街办)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年至少两次以上到校走访学员,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参加学习的到课率、考试成绩及学以致用情况应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5篇

关键词:扶贫攻坚 职业培训 精准扶贫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武陵山区农村人才扶贫与职教研究》(项目批准号:14YBX064)阶段性成果。

一、背景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的71个县(区、市)范围中,湖南省被纳入规划就有37个县(区、市),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同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启动,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在新的起点上,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州内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并于200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大示范基地之一。笔者学校利用其拥有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湘西州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培训基地”教育平台,结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见》(湘组发[2007]12号)文件、州劳动局的"阳光工程"精神、州移民局“移民培训计划”和州民政局“退伍军人培训计划”等渠道,为我州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助推湘西精准扶贫。

二、职业培训

学院培训工作在国务院、省、州扶贫办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湘西州扶贫攻坚战略,把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狠抓全日制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先后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转行培训、城镇下岗工人转岗培训、农村大学生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高培训、农村孤儿与残疾人员关怀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培训等,共培训各类学员30000多人次。特别是在为“三农”服务的各项培训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更具特色,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州委组织部和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工作,逐步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该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学院目前共有“一村一大”学员1280名,其中在籍942名,已毕业338名,学员中有党员618名,各大村主要干部540名,先后有12名学员考上国家公务员,相当一部分学员成为了农村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和农村基层管理骨干,他们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及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增强了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学院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之一,真正发挥了其职能示范作用,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开展科技扶贫,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三、工作总结

回顾过来的培训工作,学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新模式走新路

在多年的培训中,不断摸索培训方法,使学院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格局的培训模式:

(1)开展中长期的技能培训,采取2~3年制的学历教育扶贫长训,如“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农村库区移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农村青年妇女技能培训、农村孤儿关怀培训、校企联合定向委培(如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合作的幼师培训)等。这类培训对象主要为“9+2”模式的学员和一部分五年制大专的学员。他们大多数年龄偏小,为了保证他们多学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保证就业,学院采取经费筹措“四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家长负担一点,学生勤工俭学解决一点,学院减免一点(其中农村孤儿办,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实行全免学费、生活费),毕业生颁发中专或大专文凭。这样,学员既有了学习的压力,也有了学习技能的时间保证,既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稳定实现就业,真正达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的目的。这类培训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推介。

(2)开展短期的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一对一”的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升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等等,譬如:我们联合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保靖项目部,为扶贫示范点200多名青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返乡后,他们在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中,社会反响非常好。

2.示范带动促发展

学院一直以“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为轴心,在全心全意致力于扶贫培训工作的同时,按照全州“一盘棋”的整体规划,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开展各类培训,形成了培训工作大格局。学院相继被确定为:湖南省库区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定点院校、省总工会重点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定点机构、湘西州农村系统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湘西州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共有各类培训基地挂牌八个,培训工种涵盖一、二、三产业,实现了培训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切切实实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把握政策抓落实

培训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之一,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关于国家发展的人才工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尤为关注。只有很好地落实党的各项惠民培训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受训者的命运。湘西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扶贫培训的投入,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学院党委更是高度重视,把扶贫培训工作作为学院的一项大事来抓,紧贴国家政策,狠抓各项培训的落实。抓培训,出效果,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获得一技之长,不断增强就业与再就业能力及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下岗职工顺利转岗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有效转移、在职农民素质得到提高、退役士兵得以很好安置,真正做到了“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第6篇

【关键词】县级电大 新农村 文化建设 社区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课“新农村建设中县级电大的作用研究”。项目编码:XDK2010F-C-12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02-02

一、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县级电大的新使命

我国1999年启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推进了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从2003年启动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发展,远程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并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进入社会稳定与公平的领域。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发展远程教育”和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并强调通过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新农村文化建设赋予现代远程教育新的使命。

(一)县级电大全面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30多年发展的历程看,电大办学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严重影响,电大生源明显减少。这些都对电大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冲击,县级电大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上。县级电大要使自身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谋求新的发展高地。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县级电大来说正是极佳的机遇,这不但顺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为县级电大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拓宽路径,有效地提高电大的知名度,扩大影响,使电大真正全面地融入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去,从而进一步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二)县级电大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与其他教育相比,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运作优势。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进行系统办学,是电大远程教育有别于其他国内外教育机构的重要办学特征。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农村,覆盖全国的办学管理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可以及时地反馈不同地方、不同层次人群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服务,比较好地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远程教学优势。电大系统具有天网(卫星网络),地网(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人网(以电大自身独有的办学系统和与之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特点的管理网络)“三网”,“三网合一”是电大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覆盖全国的卫星教育网,通过卫星地面接收站,延伸到农村,覆盖到千家万户,把中心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传送到基层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供那里的人员学习,为全国各地农村的求知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办学的开放性、灵活性优势。电大远程教育秉持开放教育的理念,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突出办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为学习者个别化、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和求学者个人的需要,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方便迅速的教学信息、覆盖面广、学习成本低等优势,尤其适合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难以到达的基层农村人员的学习。

4.教学资源多样性的优势。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实施远程教育的前提与条件。多年来,电大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构建反映远程教育特征、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努力为参加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的各类学生提供优质的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在传统文字教材建设上,大多数教材设计采用“合一式”,即注重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自学指导、自测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帮助学生自学与思考。

二、县级电大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契入点

电大远程教育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讨和把握农村受教育者的各种需求,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中专教育与各类培训并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兼顾,形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从而更好地提供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实效。

1.以开放教育为主体,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开放教育试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在推进高等教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实用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和创新经验。

2.以技术培训为重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央一再强调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新型农民和党员干部的培训重点是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与农业产业化结合的技术技能、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发挥“培养一人、拉动一批、带动一片”的模范带头作用,达到“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效果。

3.以培养信息技能为突破口,提升农民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县级电大要发挥电大专业网络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丰富经验,大力推进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的全员培训;将信息知识内容纳入农民培训基本课程,使农民在接受科技培训的同时,接受信息运用能力培训;在培养基层电子农务信息员时可以将优秀的农村青年招为基层电子农务信息员,通过信息化技能培训对电子农务信息员进行信息素质培训,提高电子农务信息员的信息素质,电子农务信息员不仅要熟悉农业技术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知识,精通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而发挥电子农务信息员在农业信息素质培训中的辐射、带动和骨干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家致富; 利用网站开办农民信息知识讲座栏目或是信息专家、农民利用信息能手专题讲座,通过农民收看专题知识讲座形式,使农民了解信息的基本知识,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能;充分发挥各种农民协会的作用,通过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来提高农民的信息运用能力;狠抓样板示范,构建起“农技信息化专家—电子农务信息员—科技信息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农业信息应用快捷通道。

4.以社区教育为载体,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大批高素质人才,也凸显了推进社区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意义,开展社区教育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积极推行“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政策,大量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将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与“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逐渐被相对集中的新型社区所取代。习惯了分散居住和自由自在的农民集中到社区后,迫切需要多种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以提升其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

现代远程教育按照“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以社区教育为载体,以扩大开放教育试点和落实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为重点,把人才培养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规划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发展能力培训,培养社区成员服务于社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和适应社区文化环境的能力,将有效提高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性,帮助社区成员构建一种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自己的全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对于构建学习化社会、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县级电大为农民建立“培训—就业”互动平台,本着社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农民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安排农民专项培训,采取上门培训、按需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根据受训人员的不同类型层次、不同就业愿望、不同岗位需求,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学历培训)结合起来,将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结合起来,将课堂教育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培训档次,努力做好培训与就业一条龙服务。

县级电大为外来务工人员创建教育培训平台,树立教育机会平等的观念,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教育培训,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政策的落实,组建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点。

县级电大构建“农户—专家”交流平台,使农户增收增效,使专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县级电大创建转岗、待岗、下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创建紧缺人才、热门行业培训平台,创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培训平台,创建“老、妇、青、幼、弱”培训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第7篇

我省将通过提供求职补助、见习补贴、免费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帮助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省将通过实行助学贷款和学费代还、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惠等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在召开的辽宁省2009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再次被给予高度关注。今年,我省预计有高校毕业生22.9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在毕业生总量持续攀升、就业岗位供给相对减少的双重压力下,200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继沈阳市人事部门日前公布十条促进大学就业的政策之后,在昨日的教育年度会议上,包括《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在内的8份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件(征求意见稿)也于昨日公之于众。

辽宁省教育厅厅长魏小鹏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2009年教育惠民的首要任务作以介绍。

概括地说,我省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主要围绕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贫困生就业实行兜底儿安置这三个主要方面而进行。

除了各项直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辽宁省副省长鲁昕强调,从今年起,省政府已经决定,实施就业率低专业招生计划递减工程,五年内招生计划递减为零,使高校培养人才方向真正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实现贫困生“零待业” 3000万

资金援助困难家庭毕业生

今年,我省继续实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省财政设立3000万援助资金,通过建立全省贫困生台账,发放求职补助,组织贫困生参加见习并发放见习补贴,对有培训愿望的贫困生组织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并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对贫困生就业实施援助。

在高校内买200个公益性岗位

专门安置贫困生

政府将花钱在全省高校购买200个公益性岗位,岗位工资为1.5万元/年(含五险),用于安置贫困生,主要负责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就业工作推荐等相关服务工作。

高校内设1000个大学生

公共服务岗位

辽宁省教育厅拟在全省普通大中专院校设置1000个大学生公共服务岗位,用于充实就业服务队伍力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解决就业工作部门人员不足等问题。

按照征求意见稿,每所学校拟设置2个岗位,主要从事就业信息收集与、就业市场开发、招聘会筹备、毕业生心理辅导、就业工作管理等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工作。公共服务岗位工作年限为一年,工资标准为1.5万/人年(含五险一金)。

按照征求意见稿,公共服务岗位的申报条件必须是符合被纳入2009年辽宁省贫困生台账的毕业生。

鼓励到基层就业

1万个基层岗位每月薪酬不低千元

今年全省将开发1万个高校毕业生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优先安排登记失业的城乡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基层管理岗位主要包括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卫生防疫、质量检验、综合治理、调查分析等领域,基层服务岗位主要包括维护权益、调解纠纷、医疗卫生、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社会文化、妇幼保健等领域。

征求意见稿中说,上述岗位将由各级财政共同购买和给予补贴。每人每月将享受不低于1000元的薪酬或生活补贴,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政府拟代还学费

按照征求意见稿,对到县属乡镇、村工作,且服务期限满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申领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和本金将由政府代为偿还;工作满四年,其学费由政府一次性返还。

到基层就业 考研总成绩拟加20分

按照征求意见稿,对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报考省内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享受总分加20分政策,其中外语加5分、专业课加5分、政治理论课加10分。

有基层工作经验公务员录取照顾

辽宁省人事厅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辽宁省将提高各级机关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省级机关达到80%以上、市级机关达到50%以上、县(区)乡机关达到30%以上,以后还将逐年提高。在全省公务员招考中,还将单独拿出乡镇机关一定比例的职位,专门用于招录“三个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

鼓励自主创业

在校大学生创业将享受同等待遇

一直以来,辽宁省都采取多项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对高校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没有出台过优惠政策予以鼓励。

在此次出台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对在校大学生申请自主创业的,将由省教育厅发放《自主创业证》,并享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8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 乡风文明 人才培养 服务模式 配套制度

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农村面貌变化很大。但在新农村建设五方面要求中,乡风文明仍是一个短板,表现为农村人才流失,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缓慢等。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乡风文明发展,农业院校凭借专业性强、农业技术人才集中、与三农联系密切等优势,在服务乡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从而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与农业院校的双赢发展。

一、强化学校特色,提高服务意识

特色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也关系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对农业院校来说,“农”是其突出特点和本质属性,为三农服务是其基本使命。但是,“现代的教育体系人们只注意到了实用的一面,作为精英的大学毕业生几乎仅适合于在现代高度分工的部门就业”[1];此外,虽然农业院校学生来自农村的居多,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期望留在城市,形成了农村科技文化人才欠缺和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对农村和农业院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农业院校要在观念和政策导向上重视与农村、农民的对接,提升服务意识。首先,农业院校应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明确学校定位,结合区域特色培养面向农村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科技文化人才。其次,农业院校应加强就业教育,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学校、学生提供的机遇,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学校营造服务三农、献身农村的良好文化氛围。最后,应充分认识到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现有实践模式如“教授创业”、科技下乡等活动中,主要强调对农村的科技指导、经济推动等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而对乡风文明重视不够,所以应将服务乡风建设作为一个突破的重点,这将使服务内容更为丰富和多层次化,也将为农业院校学生在基层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

二、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农业院校服务农村乡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院校应建立以农为主,融工、商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的综合性、多科性农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上要相应调整,分层次进行面向农村的人才培养和开发。首先,拓展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同时,应加强学生文化素质课的教学,如政治理论课、法律课、基本卫生健康课、应用写作课等,改变学生认为专业课重要、其他课程可少上或不上的观念,才能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进而在农村乡风建设中发挥全面的带动作用。其次,搭建实践平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与三农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向农村进行实地观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中发现、提出问题,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秉承“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办学原则,开创了“太行山道路”,近年来先后建立校级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50多个,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连续十余次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最后,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育创新能力,进行创业尝试。河北农大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学校还对学生创业进行激励和扶持。这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为毕业生服务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乡风建设成效

在提升服务意识、加强人才培养之外,农业院校应通过多种方式、采取有效途径创新服务模式,以切实提升乡风建设的成效。

(一)人才帮扶服务

乡风建设本质上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因素也是制约乡风建设的主要方面,如:部分领导干部对乡风建设认识和重视不足;农村“精英”人才的匮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欠缺;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缓慢,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不强;等等。所以,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人才帮扶,主要包括:首先,完善大学生服务农村的渠道。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文化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在对农业院校毕业生进行科学引导,鼓励其到基层就业的同时,应完善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渠道,如“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服务村居计划”等项目,应“制定相关政策,优先选调具有农林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健全到基层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制度”[2]。通过服务农村的农科毕业生的带动和影响,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祛除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习惯,促进文明乡风的建设。其次,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农业院校应凭借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民主法制、道德观念、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进而提升乡风文明。“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都是很好的方式。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自2003年招生以来已培养3700余人,他们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方式,提升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对于推动学习型农村的建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农村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农民需要的信息内容广、种类多,“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是农民自己寻找各种途径,尚不能很好地辨别信息真伪,也没有明确的信息服务机构和组织可以咨询”[3],农业院校具有科研、人才、图书馆农业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等信息资源,还有大量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这些都为农业院校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了基础。农业院校要充分调动专家教授的积极性,并发挥农村籍学生在农村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通过电视节目、电话、多媒体、网络等各种媒介,宣传和推广农业信息、农业知识,选举法、婚姻法等重点法律法规及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卫生保健和环境健康等方面实用信息和特色内容,努力形成多形式、立体化、全覆盖的乡风建设农民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以此来克服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

(三)下乡进村开展乡风教育

作为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最直接的形式,下乡进村能够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首先,农业院校应发挥自身农科特色,选择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适时适当地深入农村,通过讲座和印发简明读本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问题对农民进行指导,引导农民致富,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文明风气。其次,农业院校可整合自身的人才资源,将各院系的优秀教师组合成“讲师团”,可设立农业资讯、政策理论、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社区管理等分团,根据农民实际需要确定课题,为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由农民按需点题。还可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基层指导、培训,培养发动群众中的骨干把党的基本理论、乡规民约、计生政策等内容编成易听易懂的顺口溜、快板书等,利用节假日,进村入户巡回演出。有步骤、经常化、系统化地开展“现代农民乡风教育”的宣传,一方面做到了因农所需,能够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能在实践中了解“三农”的实际,为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发现新的课题,促使教学科研内容拓展深化、与时俱进,实现乡风建设与农业院校的共同发展。

四、完善配套制度,创造良好内外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文化、风俗、法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取得成效必须常抓不懈,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要能长期有效地开展,也需要相关的配套机制和良好的内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农业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机制。产学研结合能够将农业院校、政府、基层乡镇、涉农企业等联系在一起,使学校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能增加学生与市场、社会接触的机会,实现多方共赢的社会效益。其次,建立农业院校专家信息咨询和下乡进村的长效机制。学校要有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从政策和待遇等方面引导和激励专家学者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无论是面对面服务还是通过不同媒介的咨询反馈,都应保证切实有效、长期系统地开展。“中国农业大学曾出台政策,设立推广普及机构和推广教授岗位,提出推广教授的职称评定应以推广成绩作为主要依据。”[4]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农业院校应该加以借鉴。最后,创造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的良好“大环境”。无论是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还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农业院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有效沟通,促进自身的发展。2003年黑龙江省10所农业院校联合发起了“村村大学生计划”, 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计划实施6年来,已为本省培养了1万多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村大学生”。 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成为培养新型农民有效途径,也成为黑龙江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一个品牌。[5]

总之,在服务乡风建设方面,农业院校应突出特色、依托资源、注重实效,传承先进文化,缩小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差距,承担起农业院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同时,农业院校也会获得新的发展,真正走上强校之路。

参考文献:

[1]郑炀和.论乡村精英与乡风文明建设一一从权威与秩序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

[2]翟玉建等.增强农林高校服务“三农”能力的对策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

[3] 赵洪亮等. 基于农业院校的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构想[J].湖北农业科学,2012(16).

[4]余康 郭萍.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0(12).

[5]翟继军.浅论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第9篇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这些大学生“村官”就在受灾地区的乡村里,在各自的岗位上。面对灾难,他们有没有退缩,有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有没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有没有坚守自己的岗位?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了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大学生“村官”。

地震无情,大灾有爱。在成都市的抗震救灾大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让人感动,他们用热血、汗水和泪水合奏出高亢的青春之歌,用行动证明他们无愧于一个称号――大学生“村官”。

上篇:在彭州,他们勇担责任

在彭州市通济镇的花溪村和天生桥村,两名“80后”的大学生“村官”组织协调着这里抗震救灾的工作――他们分别是25岁的廖风光和23岁的杨建,是这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大灾降临 他们选择抢救村民

5月12日,花溪村党支部书记廖风光正在大山里一户人家做林权核实登记。“大家快出去!”地震发生时,廖风光一边喊,一边推着村民往外跑。

“大家找没有高大山体的地方先待着。”几分钟后,惦记着山下村民的廖风光甩下这句话,就一边躲避着纷纷落下的碎石,一边往山下冲去。才跑出几百米,廖风光发现,由于一旁的山峰整体崩塌,平时熟悉的山路已经被掩埋,下山已无路可走。

无奈之下,廖风光原路返回。看到村民还在发愣,他迅速把强壮的村民组织起来,两三个人一组,到四周的房屋废墟上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木料、油布,并抢出一批粮食,在山顶空旷处搭建起临时的简易住所。

而此时的天生桥村党支部书记杨建,也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正在镇政府4楼会议室开会的杨建,趁震动间隙迅速冲到楼下,掏出手机拨打120和110。通过时有时无的信号,杨建联系上了天生桥村的村主任。得知村民已转移到安全地方后,杨建随即加入到抢救受伤者的队伍中。

一直忙碌到深夜12点多,心里牵挂着村民的杨建坚决地向镇政府提出了请求:“我要回天生桥村。我是村党支部书记,不能不回去看看。”5月13日1点左右,杨建回到了天生桥村。

冒着余震他们率领群众及时自救

5月13日,廖风光和杨建各自带领村民开始了抗灾自救。

在大地震的撕裂下,花溪村689户、2387人已无一处好房。廖风光把村民分成抢救物资组、老人儿童安置组、生活必需品保障组等几个小组,有秩序地开展着工作。5月14日,廖风光开始考虑:一定要把大家的灾后住所安顿好,决不能因余震再次出现人员伤亡。他随后决定,在村委会大门外的河滩地上整理出一片50米宽、90米长的空地,各家把能用的砖和木料从废墟中扒出来,在这里建一个受灾村民集体安置点。

地处大山深处的天生桥村,489户、1400多人的房屋全部垮塌或成了危房,不断的余震导致道路难行,通讯中断,很多村民的粮食被倒塌的山岩埋在深处,出现了断粮。5月14日一早,杨建艰难地走到镇里,领到了一批救命粮。但往回运送粮食途中,看着同样被饥饿折磨的邻村村民们,杨建只好把本来属于自己村的救命粮分给了他们。等回到村里时,杨建已经两手空空。

“别的村都有粮食吃,怎么就我们村什么都没有呢?”面对村民的责怪,杨建说:“大家放心,党和政府一定不会忘记我们!没有粮食,我再去要。”这次杨建带上了村里的一辆小型车赶往镇里。装上粮食后,她一路飞奔赶回了村里。

中篇:在都江堰,他们坚守一线

“灾难面前,他们能够在抗震救灾一线坚持,体现出来的都是人性的光辉。”谈起全市大学生“村官”的表现,都江堰市人事局副局长丁成贵赞赏不已。

灾难突袭 他们坚守到最后一刻

灾难突袭,都江堰向峨乡的两名大学生“村官”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王晨的遗体是在5月15日下午找到的。救援人员发现她的地方是在乡政府大楼到院子的台阶上。王晨的墓在向峨乡石碑村的一个山冈上,向下能看到她仅仅工作了10个月的向峨乡一隅。

和王晨一样遇难的,还有岳峰。地震当天,岳峰曾告诉同事,自己要去都江堰市区送一些文件和报表。最初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失踪”,直到岳峰的遗体被挖出来,人们才不得不相信,这个已经在乡里待了1年多的大男孩不在了。

本来,岳峰任大学生“村官”的协议今年8月就满了。他曾经对母亲说,他在网上查到,大学生“村官”只要表现优秀,就有机会被纳入公务员编制。他还曾经说,自己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可以自己想办法创业……可如今,他曾经的那些梦想已成泡影。

生死关头 他们没有退缩

在都江堰,幸存的大学生“村官”们来不及检查自己是不是完好无损,就已经开始担起大学生“村官”的责任。

在向峨乡的9名大学生“村官”中,陈瑶、马雪、贾倩、曾峥、熊伟、张薇全都未受重伤,他们没有逃命,而是涌向了乡里的一所小学。地震时,毕业于温江农校的陈瑶正在一楼办公室里打电话。办公楼开始剧烈晃动,陈瑶拼命奔出办公楼。抱住一棵核桃树,陈瑶和逃出来的十几个人总算稳住了阵脚。混乱中不知谁喊了一声:“快去学校看看!”所有人开始跑向附近的一所小学。赶到时,老师们已经组织大部分学生逃出,有的孩子受伤了。陈瑶和几个女同事一起,拿着药为孩子们做简单的伤口处理。后来,陈瑶在人群中找到了曾峥、贾倩,她们虽然恐惧,但都没有退缩。

5月14日,汶川大地震后30多个小时,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终于得到了与外界失去联系的虹口乡的信息。这是一封手写的“告急文书”:“截至5月13日19时17分,已确认死亡57人,重伤41人,失踪16人。房屋几乎全部倒塌……目前,虹口乡仍在积极进行抢险救援……”这封“告急文书”,是女大学生“村官”何珍通过一条临时砍出的山道,经过8小时的艰苦跋涉,翻越了龙门山后送到都江堰市的。

下篇:在崇州,他们甘于奉献

崇州的大学生“村官”,积极地为抗震救灾做着看来微不足道、却是最真情的事情;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感动着身边的人。

地震来袭她冒险救学生

5月12日上午,在乡政府开完会后,马倩马不停蹄地赶回崇州市鸡冠山乡九年制学校上课。14时28分,地震突袭,毫无准备的她迅速反应过来,第一时间叫学生全部躲到课桌下。此时,她发现其他班上的两个学生被吓懵了,站在阳台上哭泣。阳台在地震的摇撼中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马倩顾不上自身的安危,飞快冲出去将两个学生抱回自己班上。

主震过后,是不间断的余震,马倩趁机迅速组织学生往楼下操场上撤离。由于怕学生恐慌造成踩踏事故,她站在中间将学生隔开,三五成群地放行。直到确定教室里所有学生都到安全地带后,她又和其他老师冒着余震的危险将整个教学楼搜寻了一遍,才放心下来。

余震不断,下山的道路十分危险,所有的学生当晚都只能在操场上过夜,她又和同事一起爬到即将倒塌的农家乐楼顶扔下被褥等,搭帐篷让学生休息。当楼房在余震中摇摇欲坠时,所有的学生都哭着喊道:“老师,快下来!老师,求求你快下来!”

5月13日中午,马倩和同事带领48名未被家长接走的学生往山外安全地带转移。当晚7时,她和同事将所有的学生都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安排好学生后,她毅然回到鸡冠山乡,回到需要她的群众之中。

抗震救灾 他为村民打通求生路

“谢谢政府给我们送来这样优秀的大学生。”在崇州市鸡冠山乡岩峰村,当地群众发自内心地喜欢大学生“村官”李忠耿。

地震发生后,李耿忠和村干部一道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前往倒塌的民房里搜寻群众,深入到山林中寻找务农的群众。当山腰坪坝中聚集的群众越来越多时,为了预防发生意外,李耿忠立即回到村委会,果断征集附近的两个小卖部成立安置点组织群众避险。

第10篇

党管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领导方式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要紧紧围绕“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工作思路,着力在“形成新格局、建立新机制、创设新载体”上狠下功夫,为欠发达地区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探索出一条新路。

坚持党管人才,就要努力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党管人才的原则,对新形势下党的组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管人才,就是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发挥好党委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党管人才,就是要管好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大局,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党管人才不是党委包办人才方面的一切工作,而是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把党的干部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使人才工作形成机构健全、人员到位、整体联动、协调高效的工作新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就要建立人才工作新机制。人才工作是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的一项新工作、新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本地实际的配套政策,建立扎实有效、规范有序的工作制度,是体现党管人才原则,实现党管人才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目标的重要步骤和必备环节。市委和组织部门在工作中,一是积极开展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为实施与“长珠闽”地区的人才对接奠定基础。二是根据本地人才工作的现状和实际,制定有关工作制度及包括以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构筑人才“高地”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推行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加大党政干部培训的力度。发挥党校在干部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并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长珠闽经济发达地区,到国外、境外培训,到农村、企业或上级机关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党政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加快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每年从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民营骨干企业中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或国(境)外学习深造。积极推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制度,加强对专技人才的培养。

坚持党管人才,就要不断创设人才工作的新载体。根据各类人才特点,创设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竞争、择优”的人才工作载体,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举措,是坚持党管人才的重要方面。必须坚持“党政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一起抓,大胆探索。在抓好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本市曾在全国首创了“领导干部离岗考察制度”,有效解决干部考察中“群众不愿、不敢讲真话”的问题,防止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使市委看人看得更真,用人用得更准。在抓好党政人才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扎实开展面向全国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在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激发一线职工勤学技术、苦练技能、钻研业务的热情。在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和实施“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两大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由政府出资培训农民,使农民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新式农民和产业工人。“公民职业化工程”以提高城镇公民职业技能为目标,着力提高城镇居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第11篇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今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怎样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但是家庭社会面临的问题,更是高校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研究出一条适合高校大学生就业之路。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高。毕业大学生总量的几何性增加,与就业岗位需求的相应变动不足呈现出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未来之栋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及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过高期望值,与严峻现实的落差的矛盾。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与外企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符合中国社会的传统就业观,进入这些部门或是行业就意味着手握“铁饭碗”。其中尤其以公务员考试竞争最为激烈。

公务员有着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整体保障水平至少是一个“铁饭碗”状态,尤其是国家公务员职位的稳定性,是最让考生心动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直辖市或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于是,出现了一批“考碗族”,他们狂啃考试书籍、搜寻考试信息、交流考试经验、参加培训速成班,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争着抢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饭碗”。2010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激增,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3:1,最热门职位的竞争率也是三年来首次超过4000:1。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新增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超过630 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持续上升,而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基层缺乏人才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

(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弊端

高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具体表现在:(1)盲目扩招。一些高等学校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在发展过程中一味求大求全。我国的高校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而部分地区和高校仍在扩招。(2)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更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提出了应聘者要具备工作经验的要求,使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望而却步。经过调查走访广大学生对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讨,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身素质(包括知识积累深度、专业技能运用能力、人际交际能力等)达不到社会要求。(3)脱离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高校在招生的时候对已经被社会淘汰或冷谈的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专业的设置要结合社会需求实际,尤其文科专业必须紧贴社会发展趋势。教育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布局、结构、层次作出事先规划和需求预测,并在高校专业设置时进行必要的参与。劳动部门应对人力资源市场企业需求信息和失业人数的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把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高校,使其适时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

(三)传统观念仍然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高校毕业生要认清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应面向基层,避开大城市、发达地区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抓住西部城市和基层急需大量人才以及中小民营企业潜在的就业机会,到中小城市、西部地区发展。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创业”的就业理念。

(四)歧视现象

世界各国均立法禁止就业歧视,以保证平等就业。我国也出台了禁止就业歧视的法规。但在实践中,歧视现象仍普遍的存在。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政治面貌歧视、户口歧视、“乙肝”病毒携带歧视等。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一) 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仍是择业热点

2011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了,初步统计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七成,岗位竞争比例最高的达到了1558:1。 “金饭碗”让众多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传统的就业观仍然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到基层工作将成为就业的新热点

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经实施了九年,全国许多省份也实施了地方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由于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去服务社会、锻炼自己。辽宁、河南、河北等省份还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总书记在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讲到“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城镇人口的饱和与就业岗位的有限也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去开拓自己的事业。经过实践证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在今后工作岗位中会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因而,今后一段时间内,到基层工作必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方向。

(三)择业地点重心将发生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一直持续着。东南沿海及大城市涌进的人才逐年递增,竞争压力也随之增长。在就业高压力下,高校毕业生开始将目光转向中西部、小城市及农村,那里有较广的发展空间。随着东部沿海及大城市岗位需求的饱和,以及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就业,必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点重心的转移。

四、结语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相信只要高校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同时,全社会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引领大学生走上正确的择业道路。高校毕业生应该本着回报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念,将自己的能量早日贡献社会,肩负起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辽宁;沈阳;113122)

参考文献:

〔1〕 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A),34~37.

〔2〕 韩君,贺晨辉.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努力扩展就业门路[Z].参考信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主办,2009(1).

第12篇

摘 要 受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农民工失业问题显得日益紧迫。据介绍,在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照此比例推算,目前已有大约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失业返乡。从“务工”到“失业”,中国农民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农民工 就业状况 政府 措施

一、金融危机下政府措施和农民工就业状况

(一)政府措施

措施一:发展企业,开阔市场。崇阳县通过实行银企合作、政府担保等措施帮企业破解资金瓶颈,通过实行“满园工程”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政府的帮助下,这些企业不裁员、不减薪,还新增岗位4000多个,成为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的重要平台。

措施二:培训农民,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一方面:为实现返乡之后不失业,该县启动了“5000农民工培训工程”,根据新上项目及企业缺工需求,实行“订单式”培训。另一方面:湖北省崇阳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专函授班由省委组织部指定华中农业大学承办,主要开设课程有种植、养殖、加工业和农业技术等,学制三年,学员毕业后颁发华中农业大学大专文凭。

措施三: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在帮助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的同时,崇阳县还在小额担保贷款、工商登记、劳务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帮助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和重新择业。

(二)农民工就业状况

1.重拾旧业――继续务农。由于现阶段工作不好找,或者工资较低。另外,农业税收的取消再加上对农民种地的补助,越来越多农民考虑呆在农村种地。

2.在家乡招聘会上获得职位。现在,有许多农民工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而选择在家乡招聘会上就业。

3.培训再“充电”。由于农民工没有一技之长,而在金融危机中劳动市场供过于求时,农民工就缺乏竞争力了.因此,进行培训,增长技能也是一部分农民工的选择。

4.返乡创业有天地。由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农民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工作。

二、分析并提出问题――对统计数据的分析

(一) 农民工对政府政策了解程度的分析

虽然有接近一半的农民工了解政府政策,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农民工只是听说甚至根本不知道。此外,在了解方式中,通过媒体宣传获悉的人数为234人,听人介绍的人数为100人,而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村委宣传获悉的人数只有48人,其它方式人数28人。

(二)金融危机后农民工的就业情况的分析

选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有232人大约占58%,多于总数的一半,参加职业培训的有120人占30%,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只有28人,仅占7%。根据以上数据,说明农民工大多数还是倾向于以前的打工生活,不愿改变现状。愿意或能够自主创业的农民工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民工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够强,或者害怕失败。另一方面,农民工的资金来源有限,难以创业。而政府方面,在改变农民工安于现状以及资金的支持上都有待提高。

(三)农民工在金融危机前后工资情况的分析

工资低于1000元的人数明显增加了,在1000元与1500元之间的人数略微增加。而1500元至2000元的人数明显减少,2000元以上的人数也有所下降。由此可见,虽然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得到改善,但工资却相应的下降了,农民的情况没有得到最好的解决。

三、解决问题

(一)政府方面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农村的发展不仅要靠国家、政府,更要靠村长、村支书等基层人员,要集中培训、考核基层人员,使他们起到应有的作用。如对相关信息的宣传。

2.改变农民工思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在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同时,首先,应先做好思想方面的工作。其次,应给予正确的指导,以防创业失败。最后,在资金的提供尽量做到落实。

3.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为企业提供经营指导。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企业利润的提高是增加农民工工资的有效途径,而农民工工资的增加才真正从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工的生存问题。

4. 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针对农民工对新工作的不适应,政府可以通过与企业联系,让企业对他们进行工作指导。而环境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周边环境。并对企业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保证农民的安全。

(二)农民工方面

1.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通过媒体等各种方式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做个有心人,时时关注国家政策的改变。与政府保持适当的联系,对不满或不懂的事及时向政府反应情况。

2.改变思想,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农民工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并树立信心,敢于自主创业。并通过学习理智的自主创业。要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在政府的帮助下更好的创业。

3.培养技能,提高竞争力。学得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取得优势。在工资低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多重就业。

参考文献:

[1]白南生.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3).

[2]赵阳.暂迁流动与回乡创业的政策效应.农业经济问题.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