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时间:2023-06-06 09:3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多读,做到熟能生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以往的文言教学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在讲,因学生不熟悉文言文本,在翻译和理解时也就容易遇到困难。应该说,读是理解的基础,在文言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多去读文言文本,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理解,更胜于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

首先,要保证读的时间。在文言教学实践中,先要在课前安排相应的朗读任务而引导学生去读文言文本,进入课堂后,要在检查课前读的情况基础上再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的方式上要多样化,如除了让学生自主朗读外,可两人为一组,相互朗读并纠正错误。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在节奏上要注重指导。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即“可以之一战”意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故而要在“可”和“以”之间断开。

其次,从读的要求上看,要让学生能在读准的基础上读流利,能读出一定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对于文言生僻字,要让学生能自主通过查阅工具书标出其音,尤其是通假字和古今字,要让学生在读准的同时辨析其意义。如《马说》的“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中“食”为“吃一次食物”,而“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中的“食”通“饲”,译为喂养,对于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在学生读的时候给予指导。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

二、多说,促进自主感悟

说即表达。在以往的初中文言教学中,学生说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听教师将其翻译、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而没有机会去参与表达。提倡在文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去表达,即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句子、内容、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而去表达, 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悟。

首先,在探究前要注重以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表达活动。如《刻舟求剑》的教学中,对于刻舟求剑的故事很多学生都听说过,教学中,先围绕题目,让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然后以问题“楚国人是否能打捞起自己的宝剑?”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都很容易理解楚人无法打捞起自己的宝剑,那么,原因何在呢?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阅读活动,然后再深入辨析。又如《晏子使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晏子的了解而说其人,让学生初步感知晏子的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特点。

其次,要注重围绕内容引导学生说感悟。虽然学生在读中尚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但却容易生成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表达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围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而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说起感悟,体会月光之美,这对感悟作者的心境就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又如《桃花源记》中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可引导学生说说桃花源是否真实的存在,如果不存在,那么,作者又想告诉我们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多议,合作探究理解

议即讨论。文言作品不等同于现代文,需要经过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而在翻译过程中,因学生文言知识有限,翻译也就容易出现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压缩时间,课堂中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其翻译、内容,虽然学生也能通过记忆的方式记住一些,但不牢固,且应用能力不高。提倡让学生在文言学习中多讨论,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去翻译、去理解,在合作中去感悟,从而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为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同伴合作,弄清其基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对基本的文言词汇,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文言工具书而尝试理解,对于不能理解的同桌合作交流,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提出由教师指导。如《人琴俱亡》中“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中的“因”很学生都会翻译为“因为”,而通过合作辨析,学生很容易就记住应该翻译为“于是”,再联系其整句话来翻译也更容易理解。教学中对于特殊的文言词句,教师要重点讲解。如《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是形容词作动词,翻译为“使……活下来”,教学中就应该向学生讲解。

第2篇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作品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凝聚了很多深厚的情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自身有一定的难度,更多的原因在于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教师只有有效地转换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更轻松、更高效的文言文学习课堂,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文将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一、 转换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较大。然而,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十分陈旧,通常是围绕着“介绍作者—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样的过程逐步展开。从这个过程中不难看出三个中心:首先是以对知识的接受为中心,过程中一味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再则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课堂上还是一以贯之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然后是以背诵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强调学生对于古文的记忆。这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很辛苦的,在这样的过程中课堂很沉闷,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来理解起来就比较难的古文内容更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握好教学起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有效教学。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意蕴,提升他们对于文言文的鉴赏能力。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学的重点除了要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流露出的作者内心的情感。这是作者在被贬谪后写下的游览岳阳楼的感受,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点点失落。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豁达,即使是被贬谪,即使失去官位,作者仍然告诉自己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己的痛苦并不足以向外人道,因为作者认为自己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说,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怀才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才是作品真正的价值之所在。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中很多故事性很强,这些文章有着清晰的故事情节及脉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用这个特点,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的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刻舟求剑》就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教学,而是带领学生跟着课文内容一点点地进入到故事中。当看到剑掉进河中时,大家都很焦急,我并没有立刻展开后面的学习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文章中已经描述了故事发生的情节,面对这个情景,如何能够从河里找到剑,大家纷纷展开探讨,一段时间后,学生们陆续有了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说直接跳到河中就能找到剑,也有学生考虑到了水的流动,学生们各抒己见,彼此间还有不小的争论。就在学生们变得焦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后面的文展开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后面的文段理解起来会更顺畅,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三、 用朗读引导学生体验文字的美

很多文言文作品是很有韵味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将文章带有感情地读出来,不仅能够有效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印象,对于他们体会文意也是很有帮助的。朗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到文字中,使其跟随文字的描述进入作者想要展现的画面中,同时,通过这个过程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怀。朗读仿佛让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景中,感受到作者描绘的画卷。

以《陋室铭》的教学过程为例。在学完文章后,我让学生展开了一个朗读的环节。我特意带去了录音机,播放了一段优雅的古乐,听着这音乐,同学们仿佛都置身于作者描绘的美好画卷中,眼前浮现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深深地感受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雅致,也体会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美好。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好像成为了作者的朋友,静静地感受作者对于自己的居所的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朗读是很好的学习与体会古文的方法,对于好的文章,教师应当让学生多读多体会,这样才能更直接地领会到文言文的精髓。

总之,文言文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太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方式上应当作一些改进。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过程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要透过文字让学生领会到文言文的美。初中阶段的很多文言文是有趣味的故事,教师要善用这样的教学题材,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此外,对于好的文章,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朗读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字,使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对于文言文的精华的领会也更加直接。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难点;建议

中职学校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基础职业教育的场所,也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基础阶段,教师在教W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无论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教师的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决定着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学好语文这一科目,才能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结合语文教学现状,中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意针对教学中的难点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方案,从而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一、当前中职语文对中职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语文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中职学生主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掌握专业技能,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程感到枯燥无味,不予重视。当前中职语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在中职学校里,语文只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不像专业课那样有吸引力,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也很枯燥,字、词、句、段、文几部分的反复学习使得学生从内心就比较抗拒对语文的学习。其二,教师教学模式的传统化。由于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以基础教育教学为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对中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语文不同于专业学科实操性强,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就可以高效地学习。因此,要改变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现状,教师就要研究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像乡村职校,学生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学习意识跟不上时展需求,家长思想落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现状,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找出适用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点

(一)中职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点

文言文是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难点之一。文言文这种文体历史悠久,古人写的传记、游记大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如今通用的都是白话文,文言文要用白话文翻译之后才能理解。因此,中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案例一:文言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作: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雕刻了一个记号,并且说道:“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之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他的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掉入水中之后将不会再随船而行,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这篇文言文简短,且比较容易读懂。但对于很多中职学生而言,还是难以理解。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文言文需要进行翻译整理之后才会变为白话文。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语句进行调整,且要具有一定的技巧。许多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通假字,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多积累。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和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功夫,教师在讲解时也需要仔细,及时解答学生在翻译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写作教学也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写作大致分为命题写作和话题写作两大部分。写作在中职语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总分150分的语文试卷,写作分数高达60分,也就是说写作成绩占整个语文成绩的2/5。中职语文写作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三大类型,其中记叙文是中职语文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很多中职学生写作基础差,看着作文题目往往不知怎么下笔,或者开了头就不知该写什么。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通常都是以流水账的形式对人、事、物进行描写。与其他写作体裁相比较,记叙文的写作较为简单,但越是简单越不容易写好。写作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累,对词语的积累、对写作技巧的积累。将优美的词句放入写作之中,文章才不会显得干瘪;拥有写作技巧,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毫无逻辑顺序。因此,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写作是一大难题;而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写作教学也是一大难点。教师只能从基础教起,要求学生掌握好写作基础,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三)诗歌鉴赏是中职教师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唐诗、宋词、元曲,诗歌发展到唐朝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不同的环境和遭遇下写出了众多情感不一的诗歌。而现如今的中职语文教材中也涉及对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则具有双重性:一是偏爱诗歌,二是读不懂诗歌。

案例二:诗歌鉴赏,要求学生对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概括。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语文教师在对此诗进行讲解之前,要求学生对此诗进行翻译,即:

相见较难而离别却是更难,况且又兼东风使得百花凋谢,更加令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的时候才吐完丝,蜡烛要燃尽成灰时蜡油才能枯竭。女子早晨装扮自己就是担心两鬓的头发会改变颜色,男子晚上长吟必然会感到月光也会使人寒冷。远处就是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可以为我去探看远方的人。

如果仅是从此诗的字面意思对此诗进行理解,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很容易理解成诗人李商隐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誓死报效祖国的决心。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此诗有所理解之后,就会发现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悲伤、痛苦之中,以女性的口吻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之情以及坚忍的执着精神。

三、针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不同学生其学习的难点也有所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所存在的难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安排,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一方面,强调学生要清楚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弱点和难点,在教师对相应板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时,专心听讲,总结经验和方法,以便于自己在学习中所用。当然,学生也不一定非要按照教师的方法按部就班地学习,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对重难点进行讲解时要着重强调方法,让学生学到方法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不同板块,教师教学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教学中的难点教学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设计更精细的教学方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克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四、结束语

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对于培养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职学生在对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之上对语文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中华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态度并不端正,教学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相关领导者和教育者要努力探索改革的路径,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中所出现的难点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13(67):60-61.

[2]马炅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65-67.

[3]黄艳.从文言文方向出发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新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04):144.

[4]曹频.以项目教学构建中职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业,2014(33):33-34.

[5]梁|.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03) :83.

[6]陈子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16(02):52-54.

[7]杨艳.对新时期下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才智,2016(32):166.

第4篇

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重在储备积累,但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渗透迁移,激发其表达欲,给他们提供吸收运用的材料。

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吟诗引句

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是诗文的源泉。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际上也就是把他们引入了诗的意境。

大自然到处都有美的足迹,历代诗人都留下了许多赞美四季风光的不朽诗篇。在春天的校园里,柳树刚抽出新的枝叶,学生们就会捕捉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意。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让孩子们在池边观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吟诵之余,真乃惬意。秋天,金风送爽,在萧瑟的秋风中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在阵阵菊香中品味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铮铮傲骨。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

二、在生活实践中品诗悟理

学生的年龄尚小,对诗人所处的年代及当时的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背景知之较少,自然对诗人的心情等就体会不深,甚至不理解。其实,很多是人都是通过诗句名言来陈述事理,传递心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时机,有目的有指导性的运用古诗文。比如,看到同学们随便丢掉饭菜,就用《悯农》的“锄禾”来感染他们,使他们及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精髓,有改掉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三、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中积累古诗文

在语文教学中,不乏古诗名篇。如历史故事《晏子使楚》、《将相和》等;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狐假虎威》。要结合教学实际,配合教材,是学生有机会去辅读相应的文言文。为避免遗忘,我就把平时教过的古诗文按教材的表达形式分为不同的类别,在这些古诗文中找出代表性的名句,强化记忆。如写景类、送友人类、感时伤怀类等。在名句中,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感受,来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样的记忆不容易忘记。在艰辛篇中,能让同学们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新旧知识的渗透,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做到融合贯通,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积累效果。

四、在写作练习中指导学生引用诗句名言

第5篇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第6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能力 思维导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得到转变,首先应该是教师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启发,要求学生注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善于发挥小组学习、集体讨论的群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丰厚自己的底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解读

自主学习。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尤其学习语文,当老师给出一定的方法时,学生应该自己通过工具书去识字、书写,自己读书并写读书札记,自己学会阅读和写作。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合作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还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方式力争让每位同学面对所需交流的问题、任务,积极参与进来,沟通、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一种立体化、多层次、网络式的学习模式中以求提高。

探究学习。探求是人类的本能,求知欲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分享学习的成功、快乐,学生不但会真正了解他人参与学习的心境,关注他人的学习情感,而且自己也能产生轻松、愉悦的情感,从而提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可见,探究学习正是适应人类的探求本能,发展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在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时,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要善于想象、质疑和创新。因为这是一个能更好地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能力和启动学生的记忆、组织、创造意识的有效方法。

二、借助思维导图,加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推动力,即学生自身对语文能力的认识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养成。语文能力是一种认知能力,对所接触的语文信息,学生要储存、加工和提取。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直观、简单、有趣的思维工具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思维导图提供思维的“全景图”,可以使人的思维从焦点问题出发,在不同的分支上无限地发散和延伸,从而突破收敛性思维的束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案。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学生利于思考、探究和联想,把知识进行组合、联系,采用发散性思维,突破思维定势,进行知识创新。而这也正是语文能力培养中非常需要的,学生在自我、合作、探究学习时迫切需要这些能力的训练。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各个领域中的运用

汉字的正音、正形、正意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但汉字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者数量繁多,采用传统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而应用思维导图就会借助图片把汉字化静为动,把静止、繁琐的汉字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在一种新鲜的感觉中学习。如对以下、、这些象形文字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去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史的兴趣。

学生学习词语时习惯就词论词,很难进行积累,而思维导图强调学生思想发展过程的多向性、综合性和跳跃性。用思维导图学习词语时,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任意驰骋。比如在学习成语时,由“快心满意”想到“意到笔随,快心遂意;以快言论;能言快说;眼明手快;心如刀锉;爽心豁目;额蹙心痛;羊体嵇心”等等。这个过程是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其词语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课内外已经接受了很多知识,要让学生将多种信息和所学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句子。如果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够利用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到有意义的语境中,激发学生创造的强烈愿望,使其发挥想象力进行造句,从而成功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技能运用。如刚刚学了“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老师把画面和出处出示给学生后,让其联系自己的生活及学习实际造出更精彩的句子。

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突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意思,顺利答题。例如,在学习《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最重要的是理清说明顺序,如果给这一课建立了导图,如景泰蓝的制作有六大工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然后依此去学习重点,掌握起来就轻松多了。语文学习中的阅读量大,而且阅读是解答其他类型题目的基础,例如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甚至材料作文中对材料的把握,阅读能力都是基础。

思维图式也有助于写作的练习。当作文给出话题或材料时,学生围绕其中心进行思考,把思维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教师给予客观指导,这整个过程正是思维导图的形象再现,同学们针对一个问题在头脑当中产生的思想以网状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习完某些章节后,应该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将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 进行储存与复习。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图式分析有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知识的主要内容框架,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对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和学生们,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地加以深化。使用思维导图,使考前复习资料只有一些整理好的图式,一目了然,以便于学生更加快捷高效地复习。

四、结语

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在优化语文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引导,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广博的语文知识时掌握科学而适用的方法,并充分挖掘出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技巧,提高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这种内在的动力存在了,新课标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就会很快形成。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YXGHB0900。)

参考文献:

[1]董建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1.

[2]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3]参见孟河银.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EB/OL].省略/suibi/06033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