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与社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狮子由于不太适应经济社会的法则,而成为落魄者。它整天为生计发愁。许多动物都去老鼠的公司打工,薪酬很可观。可是,狮子不想去。因为它很爱面子,它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它觉得尊严是不可以随意放弃的。想当年,自己是动物世界的大王,多么威风呀。老鼠算什么东西,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动物。整天跟在自己屁股后面转来转去,都不会用正眼瞧它。如今要上门为老鼠打工,这也太让自己难以接受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狮子饿得骨瘦如柴,连走路都摇摇摆摆。狮子的思想产生了变化。狮子想,生命与尊严相比,显然是生命重要。它决定放弃尊严来捍卫生命。
它来到老鼠的公司找差事。老鼠见狮子来了,慢条斯理地说:“只有门卫一职,我看很适合你干。干不干,你自己拿主意。”
狮子心想:你这个坏家伙,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我。难道公司里没有更体面的职位吗?但是它知道,此时,自己已经没有了选择余地。它同意干门卫这个行当。老鼠看出了狮子的心思,它对狮子说:“现在是经济社会,一切都由金钱说了算。你原来是大王,可是现在你却是流浪汉。我收留了你,你要感恩才是呀。”
狗因为不善于经营而成为穷汉。狗找到老鼠,老鼠让狗负责捉猫。老鼠说:“你是一个对付猫的天才。你捉到一只猫,我就会给你发一笔奖金。”
狗想,我与猫没有仇恨,可是,如果放着大把的钞票不去挣,那也太傻了。于是,它整天不睡觉,在猫活动的地方等着。许多猫被狗捉到,送到老鼠那里听从处置。
被捉到的猫常指责狗:“当初你为主人看家护院,我为主人捉老鼠,虽然没有太深的交情,但我们也算是同事。你讲不讲道德,讲不讲情义呀?你将我们逼入绝境,不感到内疚吗?”
狗说:“眼下是经济社会,谁还讲什么道德,谁还讲什么情义?你的说法太不合时宜了。现在老鼠给我发工资,老鼠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必须听老鼠的。老鼠叫啥我就干啥。你没有发财,你挨欺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动物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孔雀被老鼠聘为艺术团演员。孔雀拜老鼠为艺术导师。许多动物说孔雀是那样的高贵,是那样的有品位,怎么让老鼠给收买了,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孔雀说:“我也有七情六欲,我也要穿衣吃饭,没有经济的支撑是不行的。再说了,现在哪个艺术家不爱钱呀。如果空谈高贵啦、品位啦,有什么意义?我问问你们,我想穿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你们谁能给我?我想住世界上最豪华的房子,你们谁能给我?我想吃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你们谁能给我?”
大家一听,都目瞪口呆。它们说,也许狮子、狗、孔雀的选择是对的。在经济社会里,金钱改变着一切,一切都与金钱有关。
一、经济法在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1.提供公平发展环境,规避市场机制缺陷,促进小康社会的建成经济法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弥补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不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恶性竞争、行业垄断、市场封锁、地方保护主义等不公平现象比较普遍,对于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因此,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双向调节,才可以充分发挥经济法的有效法律手段,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无形调节的有机结合,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2.协调经济社会利益,体现公平分配原则,促进小康社会的建成经济法在社会整体效率与公平基础之上实现了社会利益资源和权利的调节分配,力求达到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并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对社会权利与经济利益进行再次分配,其法律价值目标是要在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个体之间寻求最佳的均衡点。同时,经济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市场机制、补充政府调控不足等方式来实现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公。
3.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安全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建成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公平。经济法从社会公共利益的本位出发,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通过建立保障民生和社会宏观调控等多种措施对贫富悬殊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加以缓解,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就业、提供社会救助、制定经济法各项细则来逐步完善经济法制体系,从而保障民生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健康文明社会的建成。
二、经济法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思考
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市场资源配置的最有选择,使社会经济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1.树立正确的经济法制观念,实现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经济法应着眼于维护经济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树立正确的经济法制理念,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首先,经济法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达到平衡与和谐。一方面要防止政府“有形的手”强制干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防止社会发展不均所造成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营造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氛围。其次,经济法要正确处理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力求达到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和谐局面,以保证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之间形成合力,才能促进经济顺利发展。
2.革新经济法制观念,兼顾效率与公平,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效率与公平是经济法从来都不可避免的根本问题,如何调整经济结构,缓解人民利益分配矛盾是经济法的基本任务。因此,要树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法制理念,发挥经济法调节社会发展差异、社会经济利益再分配的基本功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总体平衡。目前我国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发展矛盾突出,如何在经济立法中将这些矛盾和问题加以解决是当前必须考虑的现实,因此,必须及时转变立法观念实现创新和发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科学理性地分析当前的实际,解决阻碍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以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3.树立维护整体利益的经济法制理念,开创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小康社会是一种动态发展平衡的状态,包括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平衡发展、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以及人自身对富裕生活的追求等。十报告指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维护经济法整体利益价值观,注重社会发展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考虑经济发展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是当务之急。(1)维护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私营部门对经济利益的无限追逐与扩大,引发了很多社会整体利益不协调的矛盾,经济法可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规范市场运作行为,缓解矛盾。(2)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位。旧体制下的经济粗放式发展,消耗了很大的自然经济资源,经济法应体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合理整合配置自然经济资源为目标,关注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总之,经济法能够及时规范经济运行行为,消除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解决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不公平问题。在经济法的立法、实施、执行过程中要不断的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才能对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起到根本的法律保障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应有的力量。
作者:万鸿湄单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1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衡量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程度及其供求关系。整体上来说,协调度越大,则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越强,相反地,协调度越小,则水资源对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越小[13]。通过对协调度的评价结果可知,协调度大于1,则表明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大于安徽省的平均水平,有利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协调度小于1,则表明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小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结果不利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2指标体系的选取
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目的即满足人口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因此选取可供水指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G1(m3);每公顷平均水资源拥有量G2(m3);人均可供水量G3(m3);万元GDP工业产值水资源拥有量G4(m3);需水指标:人均用水量X1(m3);每公顷平均需水量X2(m3);人均生活用水量X3(m3);万元GDP工业产值需水量X4(m3)作为安徽省水资源与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指标。
2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
2005年安徽省平均降水量120813mm,较多年均值多310%,属平水年份。本文选择平水年份的2005年作为安徽省平均状态进行分析。根据2005年5安徽省统计年鉴6和5安徽省水资源公报6计算,全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993年国际人口行动提出,区域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m3时,将出现用水紧张现象,少于1000m3时出现缺水现象,少于500m3则为严重缺水[14]。表1中,平水年份的2005年安徽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1700m3,因此全省都呈现用水紧张或缺水的现象。根据安徽省的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各地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划分标准:利用率小于20%,为低开发利用区或低难开发利用区;利用率在20%~40%中的闭区间为中开发利用区;利用率大于40%的则为高开发利用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的评价标准划分为:综合协调度小于0175为极不协调;在0175~0195闭区间为不协调,在0195~1115闭区间为基本协调,大于115为协调。
2.1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
根据协调度计算公式,计算安徽省2005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见表2。可以看出,平水年份2005年为中开发不协调。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安徽省节水水平逐渐提高,单位GDP用水和单位工业产值用水从2001年-2005年近5年内明显减少,尤其是单位工业产值用水5年减少了27%,但是单位耕地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甚至都高于偏丰水的2003年,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用水量大增,因此2005年仍呈现出中开发不协调状态。周亮广等人在2011年[15]选取相同指标和相同年份,从社会经济干旱角度得出安徽省2005年为中度干旱,与本文结论相吻合。
2.2安徽省各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空间差
选取平水的2005年进行安徽省各地市协调度空间差异分析。根据52005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6和5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6各地市水资源供需指标。(1)平水年的安徽省各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状况以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5个城市)和低开发协调(6个城市)两个类型最为突出;其他地市基本以中度开发协调或基本协调为主。(2)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的5市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这与周亮广等(2011)从社会经济干旱角度得出的2005年安徽省经济干旱最严重的区域也相一致。由表3可见5市的人均GDP在全省都正排在前五位,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最高: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人口众多,经济发达,GDP量(853亿元)高出其他城市的2~3倍;马鞍山、芜湖、铜陵3市主要由于工业用水量巨大,是全省工业平均用水量的2~4倍,人均用水量占居全省第一二三位;淮南作为全国13个亿t煤炭基地之一和全国6个煤电基地之一工业用水量最大,高达15161亿m3,占到全省当年工业用水量的23%。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使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大增,带来水资源的供应与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极不协调。进一步分析发现,5市中又以淮南和马鞍山两市协调度最低,都在0.3以下,两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出了200%,需要大量地外部供水维持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高度发展、本底水资源不足,更加大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极不协调。(3)低开发协调的6市有亳州、宿州、阜阳、宣城、池州、黄山。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如阜阳、亳州和宿州人均GDP在全省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和第四位,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用水量也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另一类是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区,如宣城、池州和黄山人均水资源量在全省位列前三。可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发展用水量少和区域本底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需太高就可维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6市在社会经济干旱评价[15]中也基本是干旱指数最低的无旱情,不过在协调度和社会经济干旱评价吻合度上要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两者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以需定供的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低,需水量相对也较低。故虽然水量较小,但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同样不会出现干旱状况。在安徽省的17个地市中,与淮北市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芜湖市,见表4。两市的水资源量、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及其水资源模数和人均水资源量都相当。但是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方面,淮北(111470)为中开发利用基本协调,而芜湖(016241级)属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不在于水资源的自然条件,而是由于两市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引起的水资源供需量迥异,GDP、人均用水量、每公顷平均用水量与工业用水量的比值都在2~3倍。可见,在水资源量相当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是造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迥异的主要原因。这与利用社会经济干旱[15]研究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时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3结语
关键词:经济法;个人实施;社会实施
经济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现,对于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良好秩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社会的跨越和发展,这种发展就需要各种社会机制进行保障。因此,经济法实施的完善性关乎着市场经济的好坏,尤其是经济法实施中的重要方面,即社会实施和个人实施。
一、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法律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其自身也是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在经济法发展时,其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法在确认违法之后的惩罚措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实施,惩罚率大大低于违法处理行为率;第二,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不强,往往在行为出现严重的后果时才进行惩罚,这时候经常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第三,经济法的违法行为往往是不纯粹的,常常与其他违法行为掺杂在一起,难以进行很好的监管;第四,经济发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真正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经济法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查。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
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主要就是指个人、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为了维护自己的在经济领域的合法权益,主要的方式就是民事诉讼和仲裁。经济法私人实施中的私人的范围主要限定在私人不断的追求经济利益,并且强烈地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私人在参加经济活动之前已经经过衡量过在经济活动中可能取得的利益,利益是私人参加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但是私人在参加经济活动中往往带有自己的的特征,难以对经济形势进行一个很好的判断,需要政府的力量进行引导,更好地实施经济法。
三、经济法的社会实施
在经济法领域常常需要对社会的某些行业进行集体性的整顿,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某些组织和社会个人为了社会公益利益而进行的经济法实施,即经济法的社会实施。这种实施方式常常以集体公益性诉讼的方式进行。公益性诉讼常常在实施时有着较为模糊的界限,使其很难与单独诉讼和共同行为诉讼区分开来。在我国学者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大致提出了区分公益诉讼的原则。
四、经济法实施方式的完善
经济法的个人实施与社会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只有相辅相成、互相依赖,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法的实施。当然经济法的实施还需要其他一些措施。第一,完善经济法实施程序,不论是个人或者是各种形式的组织在,亦或是法院,在实施经济法时都需要严格地依照法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经济法的实施过程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实施程序,尽可能地减少政府政策失灵带来的紧经济危害,促进社会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经济而努力。第二,经济法实施主体的独立性。目前我国的公益诉讼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在未来,公益诉讼必须由更加专门化的机构承担,这些机构应该由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并且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经营,其独立于政府之外,能够独立地行使公益诉讼的权利。在进行公益诉讼时这些机构应该保证从公共利益出发,不掺杂一丝自己的个人利益,如果个人利益也受损的话,应该另行提起一个侵权之诉。这些机构的法律服务人员应该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经济法的社会实施与私人实施,不论在外表还是在本质上都存在着较多的差异。但是正好是这些差异的存在才能构成经济法实施的的完整体系。社会实施和私实施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为经济法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或个人利益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蒋哲 单位:安徽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红梅.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J].中国法学,2014,01:177-195.
[2]沈显武.经济法的社会实施与私人实施[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3:192.
[3]马慧慧.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4:91-92.
[4]齐望均.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J].法制博览,2016,20:255.
关键词: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关联度
一、引言
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一个靠陆,一个向海,所经地区在我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均占据重要位置。西北五省经济的发展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环节,陕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青海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宁夏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新疆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西北地区城市社会保障不完善,加上西北地区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的地区十分有限,尚有很多贫困人民未纳入社保障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盛紫君(2011)认为社会保障的投入对经济有挤出效应和产出效应,一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两者的平衡。刘苓玲,徐雷(2012)分区域讨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Feldstein(1974)得出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分成资产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最终影响结果是取决于两者效应的大小对比。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会增加储蓄的利他主义精神,通过刺激物资积累促进经济增长(Laitner,1988;Barro,1974)。赵怡(2007)采用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方法, 选取相关因素分析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Giorgio和Carlotta(2000)发现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纵观已有文献,国内外学者均将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影响消费、投资、人力资本角度阐述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本文从社会保障的各部分入手研究我国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数据和实证分析
(一)灰色关联模型
考虑到本文样本量较少、变量较多的特征,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量化比较。
1.对数据进行初始化
对于单位不一致、初值不同的时间序列,在计算关联系数前,应首先进行初始化。
2.关联系数
设有两列时间序列:
[X(0)(k)=X(0)(1),X(0)(2),...,X(0)(n)X(0)(k)=X(0)(1),X(0)(2),...,X(0)(n)](1)
关联系数为:
[η(k)=minminX(0)(k)-X(0)(k)+ρmaxmaxX(0)(k)-X(0)(k)X(0)(k)-X(0)(k)+ρmaxmaxX(0)(k)-X(0)(k)](2)
3.关联度
由[γ=1nk=1nη(k)],关联度值越接近于1,则两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强。
(二)数据的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关于中国各地区的数据。由于数据缺失,本文使用二次移动平均法对青海省2008年的生育保险的数据进行了拟合预测,最终将这5个省份的数据合并得到综合指标(见表1)。
(三)社会保险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总体来看,五大社会保险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见表2)由大到小排序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基本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部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养老保险支出与GDP的关联度为0.99,显著地高于其他险种。养老保险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其他险种不同,养老保险可以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可以促进消费,进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医疗保险支出与GDP的关联度为0.86,明显低于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对于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医疗保险的投入不是十分匹配,存在提高的空间,这表明西北地区医疗保险制度缺乏效率,并不能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表明,当前西北地区失业保险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表2 2001年-2013年社会保险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在社会保障上的投入不能盲目增加,如何把握投入力度、投入方向能有效地刺激经济才是最重要的。养老保险依旧是社会保障的主力,加强改革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上的投入,以此来发挥养老保险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西北经济发展中,不断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经济增长效应;加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体系改革,着重发展失业保险,以保障西北地区居民享有基本的失业津贴和基本的医疗服务。在西北经济发展中加强失业保险保障力度,财政加大对失业保险的投入,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加快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领域的改革,助力经济发展。有实证分析看出,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在西北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区特点,有效推进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的改革,充分释放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关联作用。
参考文献:
[1]盛紫君.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1,07:210-211.
[2]刘苓玲,徐雷.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03:70-76.
[3]Feldstein,M.Social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5):905-926.
[4]Laitner,J.Bequests,Gifts,and Social Secur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8,55(2),275-299.
[5]Barro,R.J.Are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6),1095-1117.
社会整体利益概述
(一)社会整体利益
普遍意义上的“利益”有三种,分别为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以及社会整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是一种将人类社会利益作为研究主体的一种利益(覃甫政,2012)。并且,如果对社会整体利益进行研究,就要明白社会整体利益包含的所有内容和利益关系,因此为了研究社会整体利益,就要对“社会”、“整体”、“利益”进行分别研究。“社会”是由现实中生存发展的人们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对于“整体”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和“部分”相对的,“整体”和“部分”都是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的,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键也在于“整体”这两个字。相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概念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好处,它是客观存在的,而并不是所有的利益在法律上都是受到保护的,一些利益群体是法律所拒绝承认和认可的。综上可以发现,社会整体利益目前在我国法学界的地位已经有了很高的提升,法学界中社会整体利益的研究主要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它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都有着很大的关联系,对于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和了解能够使我们更加明确社会整体利益的概念。
在所有的利益关系中,社会利益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高的利益,它是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产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社会整体利益具有较大差异性的。尽管二者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相似性,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整体”,“整体”限制了利益的主体,同时社会效益也具有较大的长期实践性。由此可以发现,相比社会整体利益,社会利益的范围、影响以及稳定程度都比较高。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相比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也更弱一点,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将国家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看的更紧密,甚至认为两者为同一种利益。但是国家利益是一种政治学概念,它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应用范畴和研究的领域是具有较大差异性的,但是二者又具有较大的关联性。比如为了国家利益,不断扩张范围,那么社会整体利益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是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差别的,甚至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中,二者是可以相互交换使用。
(二)社会整体利益观在经济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社会整体利益在经济法论的整个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并且经济法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覃甫政,2012)。这是目前经济法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真实反映,并将作为今后两者关系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社会整体利益在经济法中的地位研究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即是否只有经济法才能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二即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否是经济法建立的主要目的。这是在研究经济法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时必须进行深刻研究论证的问题(李长健等,2010)。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经济法的建立不单单是为了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一部法律的目的也即一部法律的本位,纵观世界各国的法律建设及法律发展历程,任何法律的本位都是社会本位和权力本位。经济法作为我国详细研究颁布的法律,其法律本位也不例外,社会整体利益只是其本位的表现之一,但并不是其本位的全部表现。其次,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是多方综合作用和维护的结果,仅靠经济法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社会整体利益涉及范围相当广泛,除了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有研究之外,其他很多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对社会整体利益也有相关研究,因此,并不是只靠经济法可以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还要靠其他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经济法以法律规定的形式来维护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社会整体利益的经济法之维
(一)经济法中社会整体利益的独特性
1.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调整手段具有多样性。经济法的调整手段具有多样性的看法在法学界是很少有持反对意见的。在经济法进行调整的时候,既使用到了公法调整手段,又使用了私法调整手段,它既没有公法调整手段那样更强调权利的制衡,也没有私法调整手段那样强调权利的激励和保护,它是介于二者中间一种特殊的调整手段。经济法本身调整手段的多样性导致经济法应用于社会正义利益的实现便表现为调整手段的多样性。
2. 经济法整合功能独特性。在上文辨析社会整体利益时,提到了哲学领域中的“整体”和“部分”,而经济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固有的整合功能。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作为社会基础的人的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社会整体利益所包含的内容和作用远远超过所有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社会整体利益形成和经济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法通过不断的整合形成了社会整体利益,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对社会整体利益进行维护和实现。经济法的整合产生社会整体利益,之后又要对社会整体利益进行整合,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经济法的各项利益进行正确的认识,如果对于各项利益都认识不清楚,那么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社会整体利益整合效果。社会整体利益能够在经济法的整合过程中产生是因为经济法调整功能具有独特性,它能够在对社会中存在的各项利益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进行融合,维护和保证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并且通过这种独特的调整功能能够产生某种群体或者组织用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对于产生的群体或组织,通过国家管理或其自治来保障更多公民的利益,从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
3. 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路径具有独特性。经济法能够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但是它不是唯一能够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方法,但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发现,经济法在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上也具有自身独特性,其最佳目标是既保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可以对个人利益进行有效保障,保证实现个人利益(马丽平,2001)。因此,可以发现,经济法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保障方式是先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个人利益进行保护,与其他法律法规的保护路径和方式具有明显区别,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当然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途径问题,尽管经济法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但在某些地方还是应该向公法以及私法的利益保护方式进行借鉴和完善。
(二)实质公平是经济法中社会整体利益所体现的核心价值
一般来讲社会整体利益是不存在特殊性的,但是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从法律角度来看社会整体利益,它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具有多种调节手段,特殊的整合功能以及独特的保护路径等(卢代富,2013)。即使这样,也要牢牢把握实质公平这个经济法在社会整体利益保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这一核心价值的话,一切的特性也将失去价值,因此经济法在追求实质公平这一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对社会整体利益也提出了一些要求。
首先,在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进行有效保护过程中,必须要尊重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只顾社会整体利益而不顾个人利益,甚至还要损坏个人利益,这是不允许的,这种行为不是实质公平的体现。如果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要对于个人利益受损者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精神上的救助,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在经济法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研究中,必须同时重视实质公平与形式公平,这两个公平的关系关系到经济法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效果问题。实质公平和形式公平是总体公平的两种体现,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才是总体公平,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不能保证总体公平。
最后,权利和权利的制衡问题是通过经济法维护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问题。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控制两者结合产物的经济法,既能体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力度,也能对市场环境下存在的微观环境进行全面调节。因此,在经济法运用过程中,既要激励某些权利也要限制某些权利,使各种关系和权利之间制衡,防止破坏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现象发生。
经济法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策略
(一)经济法将社会整体利益作为立法宗旨和终极目标
为了能够使经济法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在经济法的产生和商议确定的过程中,将社会整体利益作为所有工作的终极目标,贯彻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理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与经济和法制相关的制度和法律的完善工作也在进行不断的深化和落实,这对规范现有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法通过社会整体调节机制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经济法在产生与制定的过程中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所以它的任何工作都以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为基础,在实际中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控制两种手段实现对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法本身就是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控制两只手的作用产生的,所以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必然对两方面都产生影响,不管是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还是微观控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经济法都能够通过它们,通过社会整体的调节机制,对社会整体利益进行保护。
(三)经济法通过对社会个体协调达到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
如上所述,经济法在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的过程中要注意实质公平,不能因为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而不顾个人利益,或甚至损害个人利益,这不是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保证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利益的有效保障。经济法通过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调节,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同时借助微观控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大环境的个人利益进行有效调整,解决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反过来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本文以沃森生物最近陷入“疫苗门”事件为例,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社会责任;经济效益;沃森生物
一、理论介绍
社会责任是指公司、政府等团体或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通常指所承担的社会义务高且它是高于这一组织本身的目标的。
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指公司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对消费者、员工和社会的责任,它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的贡献。
经济效益,指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它是一种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企业经济效益则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但近几年,我国在食品、药物等卫生安全方面不断有问题的爆出。比如:2000年的劣质奶粉事件、2008年的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我们最熟悉的地沟油事件以及离我们较近发生的“毒疫苗“事件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各种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措手不及,同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对医药、食品安全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就拿最近发生的“毒疫苗”事件来说它严重威胁到幼小孩子的生命安全,让消费者家长对企业对市场甚至对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的信心受到打击。同时,也正因为如此,食品药物等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公司在制定计划和长远目标时,要对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两手抓,两者是一种均衡关系。
二、公司简介
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人体疫苗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生物制药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发展疫苗领域,它的主要产品有各种安全高效、品质优良、技术先进的人用疫苗。
截止到2010年本公司已在13个疫苗产品领域的开发研制上获得较大成果,同时还有一批品种丰富、结构合理且市场前景发展良好的产品梯队。公司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疫苗Hib及第二个疫苗冻干A、C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分别已于2007年9月、2009年9月通过自行产业化成功投产上市,通过积极贯彻本公司确立的以品牌营销为导向、渠道网络覆盖为基础、快速覆盖抢占终端的营销策略。
沃森生物和实杰生物的关系要追溯与2013年7月10日,这天沃森生物以3亿元收购了实杰生物100%股权;2015年6月10日,沃森生物将实杰生物15%股权以1.8亿元转让给了深圳德润天清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转让后,沃森生物仍持有实杰生物85%股权,为其控股股东。2015年12月7日,实杰生物(证券代码:834981)挂牌新三板。实杰生物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实杰生物所处的行业为生物制品流通行业,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的、存储、流通及销售。2015年5月,公司先后收购控股股东沃森生物全资子公司重庆倍宁、宁波普诺和圣泰(莆田),完成了对沃森生物下属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销售渠道整合,初步形成了当前国内最大的跨区域专业化的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销售渠道平台。
此次“毒疫苗”事件发生后,风波涉及到实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其控股股东沃森生物则必然免不了受其影响,其备受资本市场的关注。随后国家食药检总局公告,经过当地监管部门对非法经营疫苗案查扣药物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其中包括山东实杰生物在内的9家药品批发公司因其涉嫌虚构人体疫苗的销售渠道,很可能包括实杰生物在内的9家公司是造成涉案疫苗流入非法渠道的主要责任者。
据预计2015年实杰生物收入达8个亿,其利润超1亿,这成为其控股股东沃森生物不可替代的业绩支撑。现如今受“毒疫苗”事件的波及,却已不再成为沃森生物的赢利点,处在“毒疫苗”事件的沃森生物会不会重蹈三鹿集团的覆辙,曾经的“毒奶粉”让三鹿集团遭遇灭顶之灾,这次的“毒疫苗”会不会也让沃森生物就此沉沦?这不仅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更让沃森生物感到巨大的压力和危机,遂3月22日公司宣布股价停盘待披露相关信息后复牌,其公司和主要人员积极配合国家监管部门进行调查;而实杰生物主要销售渠道及客户成为市场所关注的焦点。“毒疫苗”事件对上市公司沃森生物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也动摇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度,品牌效应受到严重影响。
“毒疫苗”事件风波后,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以不难发现社会责任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实杰公司和沃森生物两大公司对社会、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严重影响到公司盈利状况和其发展前途,而其严重性也使公司经济效益受到重创--公司股价停盘,甚至危及到控股股东沃森生物的“商誉”和前途。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效益两者是不可割裂的,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人们对社会关注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期望值都提高了,消费者越来越关心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虽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不仅要站在公司角度实现利润最大化,更是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树立公共形象,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提高公司社会责任意识,这使公司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公司的信誉度和公司软实力。履行社会责任对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道德问题,它已升至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修课,同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如今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对股东负责,获取最大额度的经济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动力;有的公司还错误地认为企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会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加企业财务负担。所以企业就会一味追求短期目标,只追求公司现在的利润,而忘却了长远目标,更是忽视对消费者、社会的应负责任,出现上述产品安全问题,弃消费者健康安全于不顾。
三、建议
所以,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从不同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对社会、消费者负责,也要对其他企业负责,认真履行企业间的责任,不管是竞争者还是合作者。一个企业的行为直接关系其所在行业或相关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利益,影响其他企业的存在,这就是企业间的责任。它要求企业不仅自觉履行合同,还要避免过度竞争,还要在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诚实守信不滥用公司人格。同时企业对员工负责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公司实行开明的制度,尊重每一位员工,实现公司目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维护员工利益。
其次,企业要树立以社会价值观为重的责任观,关注社会的发展,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不要只盯住经济效益和利润,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以公司名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把企业的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为社会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来源,承担公司应尽的社会负责才能给企业自身带来经济效益。
最后,还需要社会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对企业进行客观评价,所以从社会和环境层面上说,应该建立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还要加强从法律、观念上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让企业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总结
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依赖于公司的不断追求赢利的行为,忽视公司的盈利本质,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会给企业创造很大的无形资产,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约束力。履行社会责任不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是一种均衡关系。
参考文献:
[1]田虹.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J].生产力研究,2008,06.
[2]关帅.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公司经济效益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05.
[3]刘全清.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献综述[J].中国投资,2013,10.
[4]刘美芸.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6,02.
[5]刘晔.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
[6]骆建艳.企业社会责任的费用效益研究[D].浙江大学,2006,06.
[7]孙宝祥,颜家水.传媒产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J].民族论坛,2007,08.
[8]张琪.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5.
[9]冯彦良.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
近几十年来,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等概念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明显增强。(注:在反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世界发展报告》的十几年之后,开始出现评价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状况的报告,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开始《人类发展报告》。)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长是否重要。经济增长无疑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物质前提。但是,强调社会综合发展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模式或质量至少同样重要,因为正是它们决定着经济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即全体人类生存和福利状况的不断改善。
从纵向上说,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轨迹基本吻合,而横向比较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文发展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不是同义语,两者之间不具有完全的对等或比例关系。处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社会发展方面依然存在差别,两者一高一低的例子也不少见。有趣的是,社会发展指标在发达国家往往比较接近,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存在更大差别,包括那些处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
这个观察并不出人意料。有研究表明,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和福利制度,在决定一国人口生存状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发展指标就越有可能落在经济发展指标的后面,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那里的收入分配比较平等,同时伴随可行的社会福利措施,它们的社会发展指标往往显著优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有的甚至超过比自己远为富裕的国家。在亚洲,常常提到的案例包括改革前的中国和斯里兰卡,它们尽管都属于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但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它们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印度的喀拉拉邦也是一个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突出典型。(注:Jean Dreze and Amartya Sen,Hunger and Public Ac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Indi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Opportun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Thomas Isaac and Michael Tharakan,"Kerala:Towards a New Agenda",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ldy,5-12 Augnst,1996;Richard W.Franke and B.H.Chasin,Kerala:Radical Reform as Development in an Indian State,New Delhi:Promilla and Co.,1994.)
本文讨论前计划经济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发展变动趋势,探讨这些变动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之间的关系。应该承认,判断社会发展不如判断经济增长那么一目了然,原因之一是衡量标准比较复杂。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人口发展,第二部分讨论社会发展,第三部分讨论体制转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是简要的结论。
人口发展指标的变动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先后走上市场化道路。这个转轨过程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对社会经济体制进行了重新安排,引起了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由于各国初始条件、改革战略、具体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制转轨的后果差异很大。
首先,各国的经济表现大相径庭,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中国和越南无疑属于最成功的,改革以来维持了较高的年平均增长率,相反,中亚和中东欧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生产骤然下滑的剧烈痛苦。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先后走出低谷,其中一些国家获得了连续几年的增长势头,另一些国家仍处于低迷状态,但大部分国家都未恢复到转轨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在前苏联地区。
其次,各国人口发展平均指标发生了不同方向的变动。这些指标通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富裕程度,表明人口平均拥有的物质财富,通常表现为人均收入,也反映在例如耐用消费品、住房、食品等人均拥有量以及人均个人储蓄等。(2)能力指标,表明人口的社会平均行为能力,其中首先是预期寿命、死亡率和疾病率等,这些指标对人类生命至关重要,因为人必须首先活着才能有所行动,而在活着的人当中,病弱者比健康者在行为能力上通常受到更多限制。此外,在现代社会,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越来越依靠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普遍教育水平是衡量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3)人口变动指标,例如生育率、结婚、离异等,这些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总体变动趋势往往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折射人口对未来的预期,这在社会处于相对动荡时期尤其明显。
从这几方面来看,各国的变动大体与本国经济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主要福利指标随经济业绩起伏。以亚洲转轨国家为例,(注:Lu Aiguo and Manuel F.Montes,Povert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Well-Being in Asia During the Transition,Loodon:Palgrave,2002:In Aiguo,2001,"The Impact of Transition to the Market Economy on Welfare Changes: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sian Transitional Economies",World Economy & China,No.2,pp.46-54;冒天启主笔,朱玲、罗德明副主笔:《经济转轨与社会发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例如中国和越南,随着人均收入增加,与经济资源总量有关的所有指标都得到改善,例如人均热量摄入以及人均消费品、居住面积、公共消费品等。物质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入学率。应该承认,这些方面的变化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总量的变动,无论在中国还是越南,其中某些指标的改善跟不上经济增长步伐,甚至出现种种问题,但就总体而言,还是向前发展的。
中国和越南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大量人口脱贫具有世界意义。过去一二十年间,包括不少转轨经济在内,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贫困人口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东亚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整个世界的反贫困成绩无疑更加逊色。(注:UNDP,2002,Human Development Repor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在经济下降的亚洲转轨国家,福利状况或者得不到改善,或者出现倒退,这种情况在东中欧国家也很普遍。一系列数据和和跟踪研究结果显示,(注:UNICEF,Public Policy and Social Conditions,Economies in Transition Studies,No.1,Florence:UNICEF Internatinal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1993;UNICEF,Crisis in Mortality,Health and Nutrition.Economies in Transition Studies,No.2,Florence:UNICEF Internatinal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1994;UNICEF,Poverty,Children and Policy:Respanses for a Brighter Future,Economies in Transition Studies,No.3,Florence:UNICEF Internatinal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1995;World Bank,From Plan to Market: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6,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Branko Milanovic,Income,Inequality,and Pover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ed to Market Economy,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1998;Lu and M.Montes,Povert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Well-Being in Asia During the Transition,London:Palgrave,2002.)转轨开始的最初几年,中亚和东中欧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人口福利状况急剧恶化。经济下滑越剧烈,人口平均富裕程度的下降幅度越大,生活水平受到的负面影响就越严重,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大量人口迅速陷入贫困,使各国在一定时期内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所谓“过渡性贫困”问题。物质条件的恶化还导致教育、医疗等领域资源萎缩,影响人口社会能力的提高。由于经济下降持续时间较短,或者由于政府采取了某些补救措施减轻冲击,一些国家避免了更坏的后果,但另一些国家就不那么幸运了。在俄罗斯,人口预期寿命大大下降,尤其男性人口,由此造成的人口数量减少不亚于一场战争。(注:Giovanni Andrea Comia and Renato Paniccia eds.The Mortality Crisis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尽管各国情况不同,但总的说来,这些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遭受的严重挫折,或者说市场转轨的代价之高,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料。
转轨国家人口福利的变化改变了它们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位置。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1990年以来,中国在人类发展中的排名继续上升。在中亚和东中欧,经济转轨带来的损失使大部分国家排名大幅度下降,其中,俄罗斯和乌克兰1990年以来下降了20个名次,摩尔多瓦和塔吉克斯坦甚至下降了30多个名次,只有匈牙利和波兰的排名有所上升。(注:2002年7月24日在马尼拉关于《人类发展报告2002》的新闻,见"Norway,still First,US Sixth in Human Development",Press Kit,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02/en/。)
总的说来,上述人口福利指标的变动与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假定人口数量一定,经济增长扩大了财富总量,提供了人口得以分享的更多资源,从而为人类发展创造了更充分的物质条件。但另一方面,人均或整体指标并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发展的全部真实面貌,有时甚至掩盖了社会现实,因为现实中生活着的是具有性别、年龄等特点和各种社会属性的人,不是抽象的统计数字。经济增长能否最大限度地为全社会分享,能否转化为相应的人类社会发展,最终都会在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上表现出来,这些关系本身同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发展状况
社会发展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或者说人类生态状况,由社会保护、公共安全、个人安全、自然生态环境等内容构成。人类渴望生活在安宁、健康、有尊严的环境中,希望不受动乱、暴力、犯罪、污染、腐败等侵犯和威胁,因此,保证人人享有和平、安全生活的权利无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2)社会分化状况,它反映经济增长受益人口的分布。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人口越广泛,社会成员分享的份额越平等,社会进步的成就越显著。毋庸置疑,转轨国家一直存在各种社会差异,不但在阶级、阶层的意义上存在,同时具有性别、地域、民族、年龄等方面的特征。在转轨过程中,社会差异的变动反映了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模式的转变。
在这些方面,转轨国家发生的变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这些变化似乎与经济增长或下降没有直接关系。这首先是各国收入不平等显著扩大,其次是新形式犯罪和腐败问题突出。目前,转轨国家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完全改变了这些国家原先的社会面貌。计划经济时代,与同等发展程度的市场经济相比,转轨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各国基尼系数最高不超过0.28。但在转轨开始后的一二十年内,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例如,在改革前的中国,虽然城乡之间存在较大收入不平等,但城乡内部收入差别很小,基尼系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仅为0.26,以至中国的分配模式被称做“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度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而不平等未见扩大的良好局面,但80年代中期以后,收入不平等势头趋于强化,到21世纪初,基尼系数达到0.417的高度,超过了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0.4的所谓国际警戒线,使中国由一个以平均主义分配为特征的国家跃居为世界上收入高度不平等的国家之列。现存的不平等既由于城乡差距更为严重、地区差别扩大,也由于城乡内部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显著扩大。(注:参见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8~22页;李实、张平、魏众、仲济垠等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Bjom Gustafsson and Wei Zhong,"Determinants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China & World Economy,No.5,2002,pp.41-49。)
在其他转轨国家,尽管程度不同,但收入不平等都无一例外地扩大了。前苏联地区各国在短短10年时间里,基尼系数急剧上升了10~20个百分点。(注:见本期科尼亚的文章;Branko Milanovic,1998,前引。)这些国家迅速形成了新富人和新穷人群体,后者虽然远不及前者那样引人注目,但他们无疑是更为庞大的一群。
犯罪是迄今任何国家都不能根除的社会恶疾,转轨国家即使在计划体制下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犯罪形式,例如贩卖人口、吸毒贩毒、以及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以前或者根本不存在,或者从未达到如此泛滥的程度。犯罪率在各国不同,有的国家相对平稳,不少国家出现上升趋势,还有的国家形势相当严峻。例如,俄罗斯的犯罪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约为10‰,转轨开始后,从1990年到1993~1994年间直线上升到19‰,此后尽管有所起伏,到2001~2002年还是达到了超过21‰的高度。(注:见《苏联国民经济》和《俄罗斯统计年鉴》有关各期。)如果说俄罗斯的犯罪增加与经济衰退有一定关系的话,那么,在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犯罪也成为人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改革以来,城区住宅防盗门窗由盛行到普及,反映出人们对遭受犯罪侵扰的普遍担忧,是安全感下降的一个明显信号。
腐败的滋长是转轨国家面临的另一个共同问题。1995年以来,在有关腐败的一个国际比较研究中,绝大多数转轨国家被归入高度腐败类型,而在最腐败的10国中,转轨国家年年榜上有名,1999年和2000年分别有3个和4个,俄罗斯、中国、越南在不同年度都曾不止一次地被列入其中。(注:见透明国际1995年以来各年度腐败指数表,transparency.org/index.html。)当然,这种排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纳入国家的数量、衡量标准等,因此,未必完全反映世界现状,但在转轨过程中,权钱交易、少数人合伙瓜分资源的猖獗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不能不导致大面积腐败。在中国,严重腐败甚至变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公众中引起强烈不满。(注: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各年度版。)腐败是对公平的经济活动、公正的政治运作以及社会安全的嘲讽。难以遏止的腐败为扩大贫富差距推波助澜,削弱公众对政府权威的信赖,冲击社会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基础。
转轨过程还无一例外地带来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结束了转轨国家完全就业的历史,失业成为经济过程中的常规现象。正像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一样,经济增长能够减轻失业的压力,但无法消除失业,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迅速,吸收了大量新劳动力,但城市失业率却不降反升,越来越成为导致城市贫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农村经济社会,矛盾与对策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这是所有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发展特色经济就要突出抓好“三农”这个重点,解决“三农”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角度,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没有一定的规模作支撑是脆弱的,必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淘汰。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抓特色经济、抓规模经济。毕业论文,农村经济社会。。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项举措不公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心理负担,农民不再为乡村干部催缴税款而忧虑。取消农业税,加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对扶持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发挥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农民土地纠纷问题: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沉重,对土地的依赖热情不高,土地矛盾没有凸现出来。税费改革后,农民的税费负担大幅度减轻,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农村承包土地的矛盾开始显现,要地、争地的现象普遍,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因土地界端不详、面积不实、合同不完善等产生的矛盾增多,土地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农民因地上访的案件逐年增多。
1.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问题:由于受村民素质的制约,议事主体消极被动,“一事一议”存在着事难议、决难行的情况。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意见难统一,二是认识不够,三是钱少难办事。这将影响农村集体公益、福利事业的发展。
1.3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换问题:有的干部认为“农民全部减了负,农村干部无事做”、“农民种田不再纳税,农村工作万事大吉”,表现出沾沾自喜、茫然失落、消极等待的现象,还没有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地税所工作量大大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突出。
1.4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问题:农业税停征后,财政收入渠道更加变窄,刚性支出又必须保证,加剧了乡镇收支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经费尽管通过上级转移支付得到一定弥补,但也非常有限,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转。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村级公费主要用于了征订报刊,没有直接拨付到村,村级的一些正常支出难以保证,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有的村组无钱购买账簿表册,一些村组也有两年时间没有进行财务核算,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1.5过去农业税费征收遗留问题:税费改革政策明确规定“暂停向农民催收改革前税费尾欠”,“不准强行追收追缴农民负担尾欠或税费尾欠”,负面影响较大。
2.对策及建议
2.1转变乡镇政府工作职能。农村经济要立足于县域优势的发挥,在更大的领域进行资源整合,挖掘潜力,提升档次,降低成本,加强管理,营造新优势,创造高效益。要注重优势转化为成果,见实效,见效益,使其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脱贫的效益,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效益,城乡经济、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效益,乡镇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专心致志思考怎样为“三农”工作服务。毕业论文,农村经济社会。。
2.2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针对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依法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妥善调处各类土地纠纷,全面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切实搞好承包地的确权发证,做到农户承包的地块、面积、合同和经营权证“四到户”,农户的承包地块、面积与合同记载、社存本、登记表、经营权证“四相符”,经营权证书入户率达到100%,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2.3探索多种途径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引导农民一事一议搞建设。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活生产条件与加重农民负担之间的政策界限,对农民直接受益的村组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在农户自愿、民主协商、依法办事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办好管好自己受益的事。对村范围大面积受益的重大事情,需要全村农民筹资筹劳的,必须通过“一事一议”,并按《“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议程序》报批。对改善公益设施,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的,可通过乡镇、村向上争取,对所需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2.4明确各级政府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计划生育、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事权财权划分,加强各级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责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公平宽松的环境。
2.5妥善处理农业税尾欠问题:尽快解决农业税尾欠问题,建议将真正的农业税尾欠和农业税“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债务区分开来,将“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债务纳入乡村债务统筹解决。对真正的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和如何清收,在保证农民社会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毕业论文,农村经济社会。。
2.6 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之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改变就农业论农业的观念,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结合县域实际,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培育名牌产品,增强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建立新型营销体系。
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肯定,而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绝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工业化过程中人口集聚可以实现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且降低劳动市场等各类市场的交易成本的过程来解释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提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的社会资本,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变化却很少被提及。因此,本文尝试用社会资本作为桥梁,分析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间紧密?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包括非正式制度、习俗、规范等。社会资本是通过行为人之间不断的交流活动逐渐沉淀下来的,相互约定的非正式制度、行为习俗或规范。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发挥功能:一是纽带网络,即将彼此熟悉的人们连接在一起;二是桥梁网络,即将相互不熟悉的人们联系起来。
社会资本可以内在地提升人们福利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率。阿罗认为,社会资本隐含的信任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信任可以降低经济行为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我国正经历各种转型调整,已有的规章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个人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那么,社会资本作为正式制度的补充,显得尤其重要。社会资本促进经济发展有三种途径:
1.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因为制度本身诸多的限制,造成各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一是民间资金的需求很难全部通过银行系统满足。尤其是农村地区住宅不能抵押贷款,农村资金的需求更多是依赖于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满足,即熟人之间的借贷。据《中国民间金融发展报告》统计,2013年我国民间借贷规模超过了5万亿元。说明因社会资本产生的民间资金配置在经济社会中已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土地和劳动力的供求难题并不完全在市场上得到解决。以劳动力为例,我国因劳动力数量的下降,使多数地区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若按市场正式制度招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搜寻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将会大幅上升,挤压企业利润。“熟人介绍”招工形式随之兴起,将更多的农村地区闲置劳动力带入工厂,这部分劳动力的工作报酬通过计时或者计件计算,不但降低了企业的搜寻成本,而且也使得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下降(我国尚存在大量的作坊式工厂)。因此,社会资本在劳动力配置中依旧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2.是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信息不对称会使得市场失效,从而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在企业快速推陈出新产品的时代,消费者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保护消费者的各种制度,但制度的执行便利性并不够。正因为如此,行为人在决定选择高品质的商品时,很多都是通过熟人网络指导购买行为,减少因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损失。
3.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言,创业者初创时期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资本。不难发现,行为人创业期间,公司合伙人或核心员工本身就已经是熟人关系,比如新东方公司初创时期,合伙人是同学关系,这是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彼此的工作能力。初创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行业信息的获取途径和产品信息的推广途径大多都是依赖于创业者和员工本身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并且这部分社会资本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始终。
二、城镇化影响社会资本变化的机制
科尔曼认为,影响社会资本积累、损失的因素主要有五个:一是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社会原有结构的瓦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中断,原本存在的社会资本也就失去了根基。二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法人组织的建立对原始的社会结构形成巨大冲击,每一次冲击都将带来社会资本的重构。三是社会网络的封闭性。在现代化社会中,封闭性的社会网络将降低社会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很难形成新型社会资本的投资。四是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国家社会网络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形态的类型直接决定了社会资本投资方式。五是政府政策、个人经济状况等其他因素。
社会资本中的纽带网络本身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互动行为在网络内部进行,很难接纳外来者。相比之下,而桥梁网络却更加的开放和包容,不断地将不熟悉的人群联系起来。有学者发现,在农村地区,纽带网络更容易发挥作用,而在城市地区,桥梁网络发挥作用的比例更高。
针对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特征,城镇化影响社会资本变化的机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
1.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原有社会结构的瓦解造成社会资本的消亡。首先,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农村原有社会结构随着人口的转移将会出现不稳定性,当人口转移达到一定程度,原有社会结构会出现瓦解。这在中国偏远农村地区得到证实,《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2005―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大量行政村的消失使得原有的社会资本直接发生消亡。其次,在农村纽带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代际传承逐渐削弱。不仅因为计划生育引起的新增人口减少,导致因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资本消亡。更因为年轻一代成年后的生活与工作均在城镇,接受的教育和文化与农村地区不相适应,形成思想上的代沟,原本的互动也随之减弱,即代际损失。
2.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社会网络再次构建产生社会资本的兴起。首先,随着城镇化带来的新增城镇人口规模的上升,新城区的社会结构相应建立。但不同于农村地区家族式的社会结构,由于新增的市民相互之间还缺乏应有的了解,这部分社会资本的积累将是一??比较缓慢的过程。其次,城市地区的人民工作时间远远多于农村地区,新的社会结构内部互动的时间也就远远低于农村地区。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年轻人有40%基本不认识邻居,并且很少主动交流。时间因素也就成为新增市民社会资本快速积累的一个重要障碍。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城镇化引起的农村地区社会资本的消亡与城镇社会网络再次构建产生的社会资本的兴起同步进行。但城镇化初期,城镇社会网络构建产生的社会资本兴起相比于农村社会资本的消亡更慢,这是因为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了解的过程比较缓慢,总的社会资本存量会出现一个下降过程;随着城镇化过程达到一定阶段,城镇社会网络构建产生的社会资本兴起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相应的社会团体组织的出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而农村地区社会结构的瓦解速度也会相应减缓。因此,城镇化引起的社会资本存量会再次上升。最终,城镇化进程造成的社会资本存量会出现一条微笑曲线。
三、措施
社会资本两种形式中,纽带型的社会资本在农村表现得更加明显,而桥梁型社会资本在城镇表现得更为突出。为防止因城镇化造成的社会资本下降,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根据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特征,政府或社会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实现社会资本的积淀,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能够使得新增城镇人口更快地融入城镇生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改进的内容很多,因此,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资本的潜力很大。社会保障制度还可以通过二次分配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在此过程中可以培育新兴社会资本,加大社会资本方面的配置力度。
2.降低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城镇化进程首先带来的是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在经济上比较明显,在社会上也有所体现。但城镇化破坏了原有的二元结构,在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时,要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防止新增的城镇人民既在生活方式上脱离了农村,又没能在观念上融入城镇。比如说,政府加大社会资本的投资力度,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定期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人们文化交流,提高文化素质,加深群众之间彼此的熟悉程度,可以同时增加桥梁型和纽带型社会资本。
随着现代我国社会经济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数十年来我国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世界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其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从来都未消停过,各行各业问题层出不穷。全国震惊的今年3月份爆发的“毒疫苗”事件。据相关方面的报道:自2011年以来庞某非法购进国家规定的二类疫苗,并将未经严格冷藏存储的疫苗通过非法的销售渠道销往全国18个省市,由此从中获取暴利。涉案人员为了经济利益而销售毒疫苗,此举完全将群众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此次的毒疫苗事件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此次事件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经相关调查人员发现沃森生物公司控股子公司涉嫌其中。沃森生物也意识到了这一危机,该公司害怕此次事件对公司股价造成不利影响随即将股票停牌。沃森生物公司因此次毒疫苗事件在相关的经济效益方面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这概念源于西方国家,Oliver Sheldon曾提出企业应当将自身的利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后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逐渐传入中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越来越重要,已经影响到其经济效益;比如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已把劳动者相关的权利纳入了法律的范畴,企业必须遵守。近年来,社会责任已不再只是学术研究和探讨的范畴,而成为企业界和其他各类组织的一项重要实践。许多国际组织制定了有关社会责任的标准、准则或指南,还有些国际组织组建了有关社会责任的认证制度,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的社会责任实践。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联合国的“全球契约”等是最具影响力的社会责任指南文件。企业已不再是最初传统的“经济人”角色,只专注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仅从经济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同时还应当关注其在法律、伦理道德、社会方面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逐渐从单一“经济人”角色逐步演变为具有“社会人”与“经济人”特点的角色。
1.社会责任四阶段模型
该模型分四个阶段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在第一阶段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此时在相关的法律条件下其所关心的只有股东的利益。在第二阶段,管理者开始重视对员工的责任,保障员工的权利,改善其工作的环境。在第三阶段,管理者重视企业上下链的关系,即供应商与消费者的利益,在充分维护好供应商和消费者关系的情况下,更能维护股东的权利。第四阶段,上升到社会这一整体的高度来,而不再是局限于企业自身,包括公共环境、教育、医疗等领域。
2.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
该模型将社会责任分为4个层次:首先是经济责任,即企业提品,获得盈利,追求利润最大化,保障股东的利益;其次是法律责任,意思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保障股东的权益;再次是伦理道德责任,即符合道德,抑恶扬善;最后,企业要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慈善、医疗、教育等方面做出社会贡献。当然在这一模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从金字塔的底部到顶部的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逐渐减少的,所占的比例也是逐步缩小的。
三、沃森生物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华森生物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人用疫苗产品的生物制药公司,其所属的行业为医药类的行业,事关普通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应该不以盈利性为主要目的,该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社会公益慈善这三方面。
1.法律责任
所谓的法律责任是指企业在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下进行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追求利润,是社会责任中的一部分。
虽然此次的毒疫苗事件爆发不是发生在沃森生物公司本部,但由于其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所以沃森公司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连带责任。据相关机关报道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虚构疫苗销售渠道,可能是相关疫苗非法购入的构成渠道之一。由于疫苗作为医用药物的特殊性其保质期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且相关的冷冻链储存成本高,相关的销售机构将从生产商手中取得疫苗,或为了增加企业利润亦或是为了降低公司的损失,而将二类疫苗通过非法途径出售给疫苗贩子,而不通过国家所规定的法定渠道销售。并且出售给疫苗贩子的疫苗在保管的途中并未带到规定的冷藏保管,再将其销售出去这也严重影响并威胁到了广大群众的健康。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很可能违反了国家相应的法律,虽然沃森生物一味的否认母公司并未涉嫌其中,但其子公司这样的商业行为已经说明了沃森生物公司并未履行法律的社会责任。
2.伦理道德责任
沃森生物公司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此次的毒疫苗事件,这不仅严重影响并威胁到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在这些二类疫苗中,虽然有些疫苗是未经过低温保存失效影响不大,但如果像类似狂犬病这类的疫苗,当事人受伤时如没有及时接种那会对其健康造成严重的隐患,严重时甚至危及人的性命。而且对于那些抵抗力薄弱的来说这些毒疫苗对他们而言不是良药而是毒药,尤其是对那些小婴儿、小孩子来说接种这些失效的疫苗后果可想而知。这不仅仅是社会舆论的问题,事关自己身边至亲之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仍谁都无法冷静。从这一层面来说沃森生物公司并未履该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伦理道德责任。
3.慈善责任
沃森生物公司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此次的毒疫苗事件,没有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引起了社会的舆论和公众压力,国家相关的部门也正在彻查此案件,作为医疗行业是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的,但该公司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也医药行业的企业愿景相违背的,并且涉嫌参与此次毒疫苗事件对公众、国家、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沃森生物公司没有履行其应当承担的社会公益、慈善方面的责任。
四、沃森生物公司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
“网红经济”是现如今基于互联网商业大发展为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模式。同时也促进了那些借助网络平台受到大众欢迎的“网络红人”的兴起。“网络红人”通过在综合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等各种网络平台通过各类视频直播等行为引起广大粉丝关注,进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对网络上的各类红人有着深深的喜爱,这些受喜爱的网红们借助于各平台上流通的粉丝创造了大量经济效益。网红们通过这些社交网站而产生的粉丝经济正飞速增长。
为了促进“网红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同时引导其发挥出对社会更大的正面作用,优化互联网环境、探索大数据时代的大众化产业的走向,对“网红经济”模式的调查和研究显得势在必行。
二、调查状况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社会大众对网红经济的认识情况,我们在学校周边地区通过纸质和在线问卷的形式发放并回收了近300份问卷。在我们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总人数比例为64.4%,女性人数为35.6%。数据显示男性受访者中有71.34%关注过网红的短视频、社交账号和直播活动,同时有68.78%的女性观看过网红直播,在观看直播等网络活动人群中44.4%的人们表示有过给网红们打赏的经历,大部分数额在50到200元之间,大约有40%的人都表现出对自己关注网红推荐的商品的购买意向,这说明了网红经济对人们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不仅如此,如今受当代年轻人群喜爱的电子竞技行业也对网红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游戏主播通过这些游戏直播等形式获得了巨大收益。在调查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明显特征,对于那些年纪稍大的人群来说,他们接触网络平台相对较少,消费方式也更倾向于实体商店,更由于时代教育问题与当今年轻人群存在审美差异,加上新闻曝光的网络安全问题,他们对现在火热兴起的网红经济大发展并不看好。
三、我??网红经济存在现状
(一)直播媒介以及方式的多样化
在移动网络日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社交媒体的数量也呈现正相关增长,直播平台,短视频APP等社交媒体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在这种趋势下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进入大众视野,粉丝数量急增的同时带来了强大的粉丝经济市场。这种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便是平台的内容各不相同、花样千姿百态,导致内容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例如,2016年上旬,文化部公告,将严厉打击网络平台直播中存在的涉黄行为,这是第一次官方针对直播平台采取强硬管制,说明了网络平台不规范行为的严重性。此同时给相关监管单位的工作也带来难度。
(二)相关部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如今虽然文化部等有关单位对于网络直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了一些规则,对平台的运营模式进行了规范化整治,但依据无法全面捕捉到网络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参与关注这些网络活动的大多为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分辨是非能力较弱且容易受网络上不恰当的价值观迷惑。例如直播过程中出现的网红不健康言论或者行为,误导粉丝形成盲目崇拜,还有更多为了引起大众关注直播非常极端行为存在安全隐患并对观众造成错误示范。
(三)商业结构模式不完善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受访对象非常不支持这种所谓的网红经济模式,这些人群普遍年龄较大,其中不乏有子女热衷于网络直播,在他们看来,这种经营模式一方面占据了人们大量时间,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还有部分青少年瞒着父母给网红主播进行大额度打赏,使得群众利益受到侵犯,加上前段时间的网络主播冯提莫受到公款巨额打赏事件,这也反映了当今“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存在的弊端,缺乏发展完善的系统对所有平台进行监管,以及对平台下的网红没有约束力任其自由发展。使得这一行业更进一步的健康发展的步伐更加缓慢。
四、网红经济形成的原因
网红经济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信息化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产品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装备,因此网红开始在发展初期通过信息化平台使得自身曝光在大众面前,向大众展示自己的特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赢得人们青睐,有了一定粉丝基础后就有了社会声誉,对应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电商平台(以淘宝为例)、直播平台以及线下活动,网络红人在粉丝的信用中收获了一定的经济来源。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
网络经济固然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作用,从原始的邮政网络,再从电话网络的诞生到现在日益完善的数字化通信技术;从几年前的3G,到如今普及的4G再到渐渐展露头角的5G网络;还有随处可搜到的无线wifi网络,因为这些信息化技术的稳定发展,人们有机会有条件在工作之余开始在各种移动终端了解到众多的网络红人,给网红经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在移动网络的消费逐步提升,无形中带动了网红经济的崛起。
(二)时展下消费观念的改变
过去人们的生活更加简单贫乏,没有网络的引导,人们倾向于实体店的消费形式,而如今是以80、90后为代表的一代,他们相比于长辈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也接受了更加完整高质量的教育,在时代的推动下这些80、90后人群有着更加前卫的消费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乐于接受新兴事物而且比上一辈人们吸收的更加快速,是如今移动端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更加热衷于将社交圈放置到虚拟网络上,在这些平台他们可以快速寻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群。网红与粉丝经济效益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三)移动支付方式的便捷化
移动支付体系完善、互联网的兴起使人们感受到诸多便利,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的便捷转账机制加快了电商、直播行业的普及,从之前的现金到银行汇款到现在的移动支付,消除了时间地点的限制,也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为变现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网红经济带来的影响
网络红人通过各平台实现利益获取的同时对广告行业无形中是一种挑战,从开始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广告到现在无处不在的网红直播视频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广告产品的推广开始向网红们抛出橄榄枝,由于网红们有着强大数量对应特征人群的粉丝,这正是企业所看重的一点,因此广告投放能够满足观众需求,企业也实现了所谓的精准营销。
六、“网红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网络环境,提升内容质量
人们之所以热衷于“网红经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被网红在平台的视频、直播所吸引,如果说开始是因为其形式,网红们借助各种极端的行为赢得大家喜爱,观众会备受好奇,例如网络上某些主播直播食用大量食物最等不恰当行为最终引起身体患严重疾病,这种不当方式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网红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核心靠的是内容,这就需要网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使得的内容是有思想有深度的,观众粉丝会对其产生思考和共鸣,不再是看过丢过的,这在无形中会增加网红经济良好发展的持久度。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提升网红自身法律意识
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不恰当的言行进行宽严有度的处理,维护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
对政府来说,数量日益增长的直播平台,网络红人、以及营销方式都给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借助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做到强有力的措施。
对于网红自身而言,其拥有众多数量粉丝的情况下,如果只是为了虚张声势博得众人关注而不顾其言行举止对社会的影响,终有一天??被这个社会所谴责,在这个行业将无法立足。为了能够更长远的发展,给粉丝树立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榜样这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维护网络经济健康发展最根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