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庆板报素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多种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兴奋剂
作文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规定内容作文、自由命题作文、看图作文、观察作文、动作操作作文等多种形式。传统的作文教学形式单一,缺乏逻辑性,使学生没有写作兴趣。因此,教师应经常变换作文教学的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而达到优化作文教学的目的。下面,我就几种既有一定新意,又能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培训形式略作说明:
1.自由命题作文。这种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以从自由命题中,写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内容,也一定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种训练,适宜在每周的小作文中运用,也可以在日记中运用。
2.看图作文。看图作文训练注意引导学生从看图中领悟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挂图无论是一幅还是一组,都是静止的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出图画的主题意义,特别是一些漫画作品,一些适合写议论作文的图画,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看懂画面没有表现出来的寓意,对具体的图画进行抽象的思考,由画图中一人一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众多人和事,这样把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向抽象,由简单向复杂,实现以挂图为素材转向以生活为素材。
3.观察作文、动手操作作文。对于这两种训练形式,教师注意在写作文前向学生布置观察什么,操作什么,在观察或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在作文之前已对写作对象进行了观察,对写作内容亲手操作,写起来就心中有数,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既能突出重点,又按恰当的顺序来组织材料,就不必生编硬造,不必作无病的。
二、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作文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学生既能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特别是老师的肯定。一旦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受到表扬,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逐渐变成兴趣,成为写作的动力。因此,作文的评定不能简单地用同一标准的评定,因为那样会使基础好的学生总得高分,以致骄傲自满;使基础差的学生总得低分,逐渐丧失对写作的兴趣。作文评定应该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基础,制定不同的基础分,我的经验是,把学生作文基础分为好、中、差三等,分别给予30、40、50的基础分,然后再加上该次作文的分数(用同一标准评定)。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就可以与基础好的学生公平竞争,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另外,下评语时也要注意,对写得好的,除了要肯定其成绩,还要按更高的要求指出其不足,使其明白努力的方向,使其不致于骄傲自满;对写得差的,只要是认真写的,教师应尽量去挖掘优点,只要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这样差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来,逐渐培养起对作文的兴趣。
还有一点,作文的评语也不一定要评价学生作文方面的得失,可以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下多方面的评语,如学生写到生活中遇到挫折、悲观失望,教师评语中就应该多给鼓励;如学生写到学习上的进步,老师应该给予祝贺;如学生读到对家庭、学校中的一些事情的看法,教师应从平等的地位出发在评语中与学生交换意见。这样,学生就觉得作文不仅是作文,而是生活。在作文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近了;在作文中,老师与学生成了无所不谈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觉得作文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像与朋友交谈那么简单,那么随便,对作文畏惧的心理自然无影无踪,对作文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起来。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练笔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广阔土壤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利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1.办好板报、手抄报。教师要充分利用板报、手抄报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般教师习惯于让作文尖子、书法尖子、绘画尖子来办手抄报、板报,这样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应是,把全班学生按8―10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期板报或手抄报。板报每周一期,手抄报每两周一期,两种同时进行,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人可轮到三、四次。当然,开始的时候,基础差的学生需要老师作些指导。只要培养起了他们的兴趣,就会越办越好的。
2.多搞些专题作文。逢“五一”,“教师节”,“国庆”,“元旦”这些节日,可以搞些专题征文。新近发生了某些重大的事件,如抗灾救灾、学雷锋做好事、慰问烈军属、五保老人等,可以专题征文。而且应该鼓励全体学生都来应征。对征文的评奖可扩宽受奖面,可以设立意、选材、结构、开头、结尾、修辞运用、精彩段落、卷面书写等多项奖。这样,基础差的学生也会因为某方面有特色而受奖,也就能激发更多人的写作兴趣。获奖的征文可以用在班上宣读、校内张贴、刊登在手抄板、板报上等多种形式“发表”。这些措施都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 情境创设 例子 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于课堂而言,恰当的情境创设将为课堂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在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技巧设计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情境创设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中的若干问题。[1]
1 情境创设对学习新知的作用
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及待解决问题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背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我们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知,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的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迎接”新知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而知识则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生命力。然而,情境创设要恰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正如盐放得太多或太少对于汤来说都不恰当一样,情境创设也讲究恰当,过犹不及。例:信息技术第一册《画图的技巧与组合处理――画图技巧》一课,我设计了以装扮海底世界的情境。这个设计的出发点基于对此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本知识点的前一知识点是复制与编辑,后一知识点是图形的显示与修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这一情境,起到一个连贯的作用。而且,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美丽的海底世界对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聆听海底音乐等一系列的活动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海底氛围。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画图技巧印象深刻,并且学中得乐,富有趣味,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成就感。然而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能用一个情境连贯整小节内容,情境要根据知识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因此,接下来我想谈谈恰当的情境创设的方法。
2 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从何而来?我们通常以生活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有可能蕴涵了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信息将有可能成为问题情境。下面,我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的创设。
2.1 热点时事情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条新闻的诞生通过互联网,传媒等途径能迅速到达世界各地,人们能轻而易举地了解最新时事。在这个大环境下,小学生对时事也更加敏感。因此,教师可以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时事新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将它们用作问题情境的素材来源,从而将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课堂学习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制作小板报”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
师:(播放一节广州亚运公益广告)同学们,你们知道2010年,我们广州将要发生什么大事吗?
生:亚运会。
师:对,同学们都非常关心时事。那么,有谁知道亚运会有哪些比赛项目呢?
生:跨栏、短跑、跳高、游泳。。。
师:那你们对这些比赛项目了解有多少?分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具有丰富的亚运会知识,不如我们一起来做一份小板报为亚运比赛项目做个宣传,大家怎么样?
生:好!
通过该情境的创设,学生既了解了小板报的宣传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除此以外,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国庆六十周年阅兵”、2010年的抗旱救灾等都是很好的情境素材。
2.2 日常生活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显然对这些很感兴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可能蕴涵了创设情境所需要的素材,这些素材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写信“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宁宁是外来工子弟在番禺上四年级了,刚刚离开家乡的他非常想念家乡的爷爷,于是宁宁用在电脑课学习的打字知识在电脑上给爷爷写了一封信。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宁宁想对爷爷说些什么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宁宁的信。
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主动地想获取这封信的信息,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很自然地从日常生活融入课堂中,使知识更具活力。
像这样的例子,能结合知识创设与生活紧紧相连的情境无疑让学生更加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解决常见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情境实用性大大提高。
2.3 活动情境。
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玩是小孩子的共同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活动情境。比如:游戏、比赛等。教师创设这类情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和计算机交朋友”一课时,我创设了猜谜语的情境。
师:“方方正正一脑袋,能画能写又能唱,生活生产不能少,没电它就动不了”打一物体。
生:电脑。
师:哈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计算机”(电脑)。
这个情境说来很简单,但是相对这类比较理论性的课程而言它却能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增加。
在“鼠标的使用”一课中,我让学生进入一个“走谜宫”的游戏中,让他们通过帮助小不点回家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点击,拖动鼠标的操作,生活有趣。
2.4 情节式情境。
所谓情节式的情境包括:讲故事,看动画等具有一定情节的事件所营造的情境。情节式的情境具有引人入胜的特点,随着情节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定的情境,使得学习新知如顺水推舟。例如,在“使用电子邮件”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观看动画“大洋彼岸”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小女孩为了跟家人联系通过寄信的方式,但是一封信要寄到目的地要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小女孩很相把最新的事情和生活照片寄给家人,通过什么办法才能让家人更快地收到小女孩的信呢?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情节式情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与现有问题之间产生了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5 激发式情境。
小学生好胜心都比较强,能过一些实例,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提升的潜力。在信息技术课上用得最多要数作品对比这一情境了。例如:在讲“多媒体作品“一章中,用动态图文的效果配上能体现神秘感的音乐,并给作品起了一个美妙的名字《动感广州》,在课前让大家观看,美轮美奂的效果在空灵玄妙的音乐渲染下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制作一份演示文稿吗?”学生立刻响应,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这个导入迎合了学生渴望新知、追求美的事物的心理特点。在这一章中,我根据中各小节知识的呈现顺序,让学生观看前一个班同学通过学习新知做出的优秀的演示文稿,能过对比发现不同点,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直接进入探究新知的环节,直接而具有实效。在教学实际中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创设的情境还有很多类型,以上只是一些常用类型的归纳。
3 情境创设的评价依据
不管是哪个学科,教学情境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2]对于课堂中的情境,怎样的情境是恰当的?我认为,可以以下面几点为基本依据。
3.1 是否符合学习新知需要。
创设情境是为学习新知服务的,应与新知内容有关,不能只为创设而创设,更不能作为一作课堂形式而存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依据,也是创设情境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所创设的情境与新知无关,这样的情境不仅对学习新知没有帮助,反而会适得其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另外的地方令到学习新知产生困难。
3.2 学生是否能融入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一个有用的情境,首先要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共识。这个情境要能让整体学生都能很自然地、无障碍地融入情境中,这样才能让情境在学生意识中慢慢发挥作用。如果创设的情境涉及到的事物或名词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会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脑海中产生疑问从而慢慢形成一个障碍,无法融入情境,这时,所创设的情境就失去它的意义了。
3.3 学生是否普遍喜欢。
因为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个体。一节课的开始或是贯穿始终的情境让整体学生都喜欢,感兴趣的,那么,至少可以说这个课堂的参与率是高的。参与率高的课堂能自发形成一股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自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开展,更有助于合作式学习的开展。此外,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和体验,保证有质量的学习过程。
3.4 是否具有现实生活意义。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当注重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和挖掘教学情境的资源,把生活通过情境融入教学,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学习为了生活服务,信息技术学科更是体现这一点。[3]因此,创设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境既能易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3.5 是否有助于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转移。
我们都知识“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好的情境是成功课堂的一半。知识不能单独存在,而应辅以情境,才能被学生吸收,所收到的效果才会是事半功倍。一个情境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那就象程咬金的三板斧,久而久之,学生对之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适时、实时的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多样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以利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童真与童趣是小学生作文中个性的彰显,怎样才能在作文中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显现。文章从珍视童趣,体验写作的乐趣;感受童真,抒发心中美好感情;珍视童言,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尊重个性,鼓励作文展现生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作文 童真 童趣 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易于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易于表达心中的真情实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童心是无邪的,教师应结合作文的布置,让学生用自己的视点写出对生活的热爱,抒发出心中朴素的情感。在作文的评价方式上,更应该从保护童心、童言和童趣的角度出发,彰显学生的个性。
一、珍视童趣,体验写作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能凭空想象,从生活中得到感悟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用自己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在小学生的眼里看到的生活是和成年人不一样的,他们心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充满天性的。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应该珍视他们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写出心中的所想。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精力充沛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丰富多彩生活,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展现他们的才华,体验生活的乐趣,获得习作的灵感。比如“六・一儿童节”举办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平时出几期黑板报,创办手抄报等。鼓励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又学会了劳动,学会感恩,,还能够从劳动中获得感悟。让学生走出课堂,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观察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中得到启发和感受,如季节变换中的花开花落,气候变化中的风雨雷电,昼夜更替中的日出日落。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社会的现象,可以通过调查或走访的形式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感受到社会的美好,拥有向上的人生。
二、感受童真,抒发心中美好感情
冰心曾经说过:天真活泼的孩子最可爱,他们是最善感的群体。我们应积极保护孩子的童真童趣,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心灵。花儿因得到阳光和雨露而盛开并回报于大自然,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需要我们给予关爱,给予呵护,他们在成长中会在心中留下温暖的感动,并扎根于他们心灵的深处,最终会将这种美好的情感回报与社会,关爱他人,传递给他人,让社会处处充满着真爱。例如:在学习了《爱之链》这篇课文以后,学生就会感受到乔伊、老妇人、小店主等人的美好心灵,把这种爱之链无限的传递下去,心灵得到净化,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无私地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在进行习作表达时,通过具体的事件,就会融入这种美好的情感,并抒发出心中的美好,再将这种体验与感受进行传递,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学习课文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写一首儿童诗,用自己独有的视角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观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抒发心中美好的感情。诗句的意思也许很肤浅,但由于是真挚情感的抒发,依然令人感动。
三、珍视童言,鼓励学生表达真情
叶圣陶老先生还说过:指导小学生习作,应顺应学生的思维,用他们自己的视角和方式观察生活,表达自己的语言。的确,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他们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纯真朴实,尽管有时词不达意,但朴实的未经过雕饰的话语却能够表达得很生动,很有创意,表达出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内心的情感。在评价方式上,应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营造出宽松的习作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习作不难写也不不可怕,敢想敢说敢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习作训练时,习作的布置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要求,写作文就是正在说话,要让学生像说话一样写作,写出他们的童言,童真和童趣,对文章的格式也不要刻意地追求,在学生习作的初期阶段努力培养他们朴实健康的文风和健康向上的人格。比如在学完了《三亚落日》之后,就让学生写一些家乡的美景,语言不过分强调华丽,只是用简单的修辞手法,也可以恰当的应用,用富有灵性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写出家乡的美好,表达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尊重个性,鼓励作文展现生活
一位教育家这样描述生活与文章的关系:生活是源泉,文章是溪水,源泉不断,溪水才能长流。这句话让我们认识到有思想有内涵的,能够让读者获得感悟的文章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任何形式的闭门造车都是干瘪和苍白的,都是没有灵性的。学生习作时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学生从积累的生活素材中获得灵感,写出自己生活中闪现的朵朵浪花,再现生活美好,描绘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学习和生活中应鼓励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充实自己,积累素材。当写作需要或有情感需要表达的时候,就会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采过了很多花,自然就能酿出蜜来。学生可以到郊区,到田野走一走看一看,可以和工人农民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就可以去感受一下秋天凉风习习,落叶婆娑的美好景象,感受一下稻谷的金黄,枫叶的红火。由于是亲身经历,感受深刻,就容易表达出对秋天的真实感受。
总之,孩子的习作要让他们自己做主。让他们以童言写童趣,以童真显个性。要让学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渴望知识,热爱生命,对社会具有责任感,学会感恩。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不能抹杀学生晶莹剔透,充满美好的童真童趣,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赵龙.让小学生作文“可爱”点【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3(0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关注身边 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语文即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充分挖掘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因地制宜,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你擦亮双眼,仔细观察,语文课程资源可谓俯拾皆是。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有激趣、活动、选择、反馈等等。下面从人、事、景(境)、物、情五个不同角度加以阐述。
(一)人
1、教师
教师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正面、侧面还是反面,其为人,其言谈,其举止都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其成长经历、生活琐事、家庭、朋友,无不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著名教育家于漪、魏书生的语文教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教师轮流上课,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同时,还可使学生有新鲜感、新奇感。成都市某小学打破传统的一个教师几年专教一届学生的做法,实行每两年教师年级循环制度。我想,目的之一就是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教师资源,让学生吸收不同教师的长处,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体味不同教师的人格魅力。当然,打破学校、地区、省市的教师资源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对师生双方来说,更是双赢。但目前来看,还不很现实。不过,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贵身教而非言教。
2、学生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生命质量是世界话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既要面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如成长经历、经验、情感、兴趣、差异,自然环境,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童话世界;也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把学生从课堂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拓展课程资源,还要面向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即个人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打开学生视野,穿越时空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浓缩在一起。我们可以开展许多活动:每堂课拿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课前天天说”。每学期结合实际,确定一两个重点,学生自由选材,任意发挥。如:最新科技、时事动态、我看(谈、说等)、名人展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猜谜语、成语故事表演、趣味标点、明星模仿秀等活动,还结合书上的要求,让学生策划联欢会、进行封面设计,交流“长城”的有关资料,这样做到资源共享,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原来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它很容易,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智力差异: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有九种基本智力,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有自己智力的强项和弱项,有自己学习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表现,合作小组要体现异质分组原则,给不同意见的学生更大展示自己的空间。
(二)事
包括古今中外之事,国际国内大事,校内校外之事,师生之事,日常生活小事。世界之窗,成语故事溯源,校园之星介绍,班级一周大事;学生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如国庆期间成都市第一届花卉展、成都市蝴蝶展、龙泉驿区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艺术月活动、手抄报比赛、板报评比等……各种活动、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作为航天的一员,我们关注航天,把它当作重点来开发,航天发展史,航天精神,航天英雄故事都可成为我们的话题;作为龙泉的一份子,宣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果之乡的美,也应成为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三)景(境)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与课外信息资源沟通,与课外社会现实现象沟通。自然景物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如桃花山、龙泉湖、宝狮湖、石经寺……社会环境包括风俗民情,如落带古镇、客家文化研究、火龙节、泼水节,桃花节、枇杷节,航天精神,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如神舟5号升空、奥运会成功申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提倡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文明用语、名人名言、师生书画、警示语言等,都可给我们每一个人以教育,启迪、引导、暗示、帮助。
(四)物
1、教室和学校
其结构、布局、陈设,其最初的样子、以前的故事、今后的发展,都值得我们去观察、思考、联想、想象。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教室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应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班级教室,除了学校统一要求布置的外,师生可根据教学内容,活动要求,兴趣爱好灵活布置,不拘一格。座位安排也不必统一的横与竖,可弧形,可扇形,可圆形,可成一堆。
2、教材
教科书、自读课本、教学挂图,课外读本、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设计、编排、封面封底、插图、内容无不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3、信息技术
这是一个全新的打破了时空界限而无限宽广的令年轻人和有识之士神往的领域,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在短时间里掌握大量的信息,这样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时间,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习、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
4、其他学科
自然、社会科学、思想品德等学科知识都可作为语文的学习资源进行开发,这些知识的学习,也是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只有学会了做人,这样拥有了知识才能造福人类,否则,知识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大。
(五)情
人间至爱是真情。亲情,友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同学情,同志情,老乡情;相见之情,离别之情;喜悦之情,悲伤之情;悔恨之情,感动之情……情,情满天下;情,情满人间。我们要充分挖掘,充分体味,充分感受,充分描绘这人间真情。
以上几个方面的课程资源并非截然分开的,许多时候是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在开发和利用时要有机结合。同时,我们要因人因时因地因境恰当选择,灵活运用,不可机械分开,也不可乱用,不可滥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钟启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探赜索隐——中西合璧的语文教育观》(刘永康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年,我校提出了“自觉班”的概念,当时只是对在常规管理方面表现好的,尤其是纪律好的班级给予表扬。
1996年2月以后,我们通过“制定标准、宣传动员、鼓励申报、组织争创、督查评定、推广经验”六个具体步骤,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争创自觉班”活动,后又对学生提出“争做自觉生”的要求。
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的认识逐步在深化。我们认为,优秀班集体有各种各样的模式,“自觉班”是樱花园中学创造的、以“突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倡导学生自觉”为特色的一种优秀班集体模式。鉴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于是我们又策划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这一活动。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创建自觉班”活动的深入与发展,也可以说是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找到了一个促进学生成长,促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
一、“第一期工程”(寒假期间的活动)
(一)活动的过程
1.策划与发动
首先,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有理论依据的。其理论依据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及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理论;此外,还有教育界对青少年年龄特征、生理心理特点在理论上的共识。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教育自己。
在活动目标上,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在活动步骤上,我们确定了学生自我设计、学生自觉实施、班级总结验收、全校评优展示交流这样四个步骤。
对于活动我们把握住两点:一是教师、家长只起指导和帮助作用,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不搞“一刀切”,培养学生的个性。
我们先后召开了班主任会、家长会、全校学生大会,层层进行了动员。为了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寒假前,我校还与各有关居(家)委会取得了联系。
2.设计与践行
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我们认为,让学生自己设计是最能体现学生需要,最符合学生愿望,最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最能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在学生自我设计前,我们给予了必要的指导,指出:“只要是有利于同学们自我教育的活动,都可以开展。比如,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自学习惯,可以进行家务或公益劳动,可以为环保做贡献,可以旅游、参观,也可以开展文体、科技、阅读、书法、摄影等各种活动。”
我们对“自我践行”这一步骤的提法是“自觉实施”。此活动是在寒假期间开展,不是在学校的直接监控下进行的,活动能否真正落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几个督促与检查的方式:
一是要求学生写“寒假日记”,真实记录“自我教育工程”实施情况;二是要求学生开学时以多种形式上交总结或成果汇报材料,如活动照片、实物等;三是印发了学生开展活动的家长评价表,由家长填写,开学时收回;四是印发了居(家)委会对学生开展活动情况的鉴定表,由居(家)委会填写并盖章,开学时收回。
3.总结与提高
为了巩固活动成果,开学之后各班进行了总结验收,召开了主题班会,全校评出“优质工程”93个。以这些“优质工程”为主要素材,学校用10块大展板,举办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汇报展”,组织全校学生及其家长参观,达到了提高认识的目的,并以此作为“第二期工程”的动员。
(二)活动的效果
1.反映在参加活动人数及活动内容上
这次活动共吸引了534名学生参加,约占全校人数的82%。收到记载“工程实施”情况的日记、学生总结、家长反馈评价表、居(家)委会鉴定表等各500多份,照片676张,还有小制作等不少实物。
据统计,参加人数所占比例较高的活动依次为:家务劳动(92.1%),文体活动(85.6%),阅读(70.4%),环保活动(41.8%)。此外,像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和科技活动也能有一些同学自动参加,其人数比例分别为28.5%、22.1%和13.9%。
2.反映在对活动的认识与感受上
学生们通过这项活动受到了较深刻的教育。我们对参加活动的534人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自我教育工程中,你所做的一切”,为了“好玩”的只有9人,占1.68%;为了“完成任务”的有70人,占13.11%;而为了“接受锻炼,提高自我”的有455人,占85.21%。
学生们在日记、总结和问卷调查中写下了大量的感受。
初二(4)班刘洋说:“寒假里的每一天我都安排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初二(3)班骆晨琛说:“这个活动培养了我们的自理能力,我觉得我们都长大了。像这样的活动,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初二(5)班李雅在帮助居委会出板报、清理环境后说:“在以上活动中,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懂得了不少道理,渐渐明白了美好的空间要自己去创造,以及为人民服务最光荣的道理。”初二(1)班董璐说:“活动后才明白能够自理、自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体谅父母、主动做家务又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初一(3)班高扬说:“路上,我看见有一个人把喝完的可乐瓶子随手扔在干净的马路上,正落在我的脚边。在以前我早把这个瓶子当球踢了,现在我把它捡起扔进了垃圾箱。”初二(4)班于弘说:“对下岗职工的采访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黄金时代是多么宝贵呀!”初二(2)班吴海楠不仅采访下岗职工而且劝她们:“出去走走,一定有合适的工作在等着您!”
3.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
通过活动,学生在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举一例:在参加家务劳动方面,能够“经常或天天做到”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24%上升到65%;不肯做家务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近9%下降到约2%。
4.活动在教师、家长中及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首先是学校的不少干部和教师没想到学生们能在没有老师直接组织的情况下,将活动开展得这样好。老师们深切地感到要转变教育观念。
其次是家长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活动很有意义,也很必要。我们做家长的欢迎这样的活动。”“希望学校将此项活动坚持开展下去,办出自己的特色。”家长们的评价是:“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了爱劳动、尚勤俭的好习惯”,“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使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孩子“很好地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自觉性”,“开阔了眼界”等等。
第三是社会的反响强烈。各居(家)委会纷纷表扬我校学生参加“爱心小组”,帮居委会出板报、搞卫生,慰问军烈属,助残,清理白色垃圾,宣传禁放鞭炮等举动,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这一活动。
二、第二期工程(第二学期的活动)概况
第二期工程是以上学期学生在校生活和国庆组字训练为主要内容来开展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多,进步大。
在学习方面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自己要学”。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次自我教育工程中的学习交流会,学生们的发言充分反映了学习动力来自学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大多数根据自己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设计”,自觉“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个学生说:“在以前,我可是个骂人‘高手’,也下过决心要改正,但总是半途而废。学校开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动,让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个学生爱随手乱扔东西,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不再随地扔废弃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从地上捡拾两个废弃物扔进垃圾箱。
在体育锻炼方面,学生们也增强了自觉性。如初二(1)班刘思雨说:“我现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跑步了。我的一双穿坏的球鞋足以说明。”某个学生是个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觉跑2000米,做20个俯卧撑。他说:“我现在做这些运动时不喘了,还能再加上一点别的运动。”
在国庆组字训练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为基础,同学们的自觉性很强,有的带伤坚持练,有的发烧坚持练,也有的把绿豆汤让给别人喝……
总之,第二期“学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显著的德育实效。
三、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
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工程”,引发了我们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根据“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的经验,我们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构想。
(一)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想
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如中国传统的“自省”,以及通常人们进行的“自学”,都可认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创造的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1.有组织有指导。2.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活动。3.个体与群体相结合。4.采用“工程建设”这样一种比喻的提法,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5.采用“活动”的方式,不仅使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具有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
(二)对“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的构想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作机制。我们所探求的“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是“集体、个人协调动作,家庭、社会配合支持”。具体地说,就是由学校策划、动员,学生自我规划、设计,班级组织交流并进行指导,学生自觉“施工”,同学互助、协作,学生对“工程”自检,学校或班级进行“验收”这七个环节构成机制的主体,并辅之以“学校与家长、居(家)委会沟通,争取配合支持”。这样一个运作机制的特点是:
(1)既保证有组织有指导,又保证学生个人自主性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校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争取了家庭、社会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
恰当的教育模式和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是使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对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问题是使德育具有实效性。当前,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实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也就是说,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环境,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较为成功的德育活动,从这一活动的成功中我们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必须使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让学生自我规划设计,他们有的考察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访下岗职工、重点校同学;有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摄影、弹钢琴、学电脑、栽培植物;有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如学做饭菜、清扫、洗涮……总之都是学生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所以他们感觉收获很大。
(二)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强调遗传、教育与环境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成长的内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育应是主体参与的活动,没有学生主体从实质上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的参与,是不会发生作用的。
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的整个活动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家庭和社会只是支持者、配合者,而学生在规划设计、实施、总结中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受到的教育要比别人加给他们的教育深刻得多。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以胜利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因此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充满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而不应局限于某一两门学科。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其环境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文化环境熏陶人的经典范例。
在区教委的关心、支持下,近3年累计投入近150万,加强了校园环境的改造,围绕校园文化理念系统,着力强化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2011年对学校校门和内校门的维修改造,2012年暑期,学校铺设了树胶操场、跑道和修建了主席台、升旗台,整个学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修建石山、鱼池,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图案,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学校大门要注重了几何形体组合、体现不断向上的时代特征,右侧的立柱上悬挂了学校的校徽,在校徽下是学校名称的9个红色的隶书大字;左侧墙上书写的是“爱心育人、阳光成长”的教育理念;走进校园,内校门的两侧是我校退休教师徐徽老师赠给全校师生们的一副对联“报国常怀千里志,功书能破万难关!”教学楼外墙壁也写校风、教风和学风。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学校教学楼走道内墙壁上按照幸福教育、阳光成长、国学礼仪三大主题,分别在三个楼层安装了精美的名人名言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等内容,在各楼层的走廊上还用精致的相框悬挂学校师生精彩的瞬间。师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
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的左右侧面有风格各异的学习园地和统一的学生守则和规范,每个班级都有由学生自己取名的班队名字、班级口号、教师寄语和全家福的合影等。
绿地文化,水龙头旁制作“水是生命之源”、草坪旁制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脚下小心,小草青青”、楼梯旁制作“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标语牌。
围墙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围绕经典励志的成语故事、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家校活动等学生自己校园生活素材为内容,认真做好下操场的围墙文化建设;另外,我们在上操场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和校园读书活动为主题内容,发挥了围墙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按六大功能室的建设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了功能室的文化建设,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注重了校园的橱窗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建设,达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注重构建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获得教育”的办学思想,认真做到“人文情怀、阳光管理”的管理理念,近两年又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一改过去学校负责订,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学校各项制度制订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溶于一炉。教师在制订、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其教学风格彰显个性,深得学生喜爱。如段美菊、周传娟、廖瑞等这样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及先进个人就是在这种人文化制度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制度的导引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三、注重构建学校活力源泉的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心理“磁场”,是能统摄师生鼓足干劲朝目标迈进的动力。这种精神往往蕴含在校风之中,如我校“尊重关爱 真朴温馨”的校风,非常注重崇高的德和良好的行,让校风能激励师生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学校先后被评为了区优秀少先队大队部、督导评估三等奖、教学质量提升二等奖、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等奖、重庆市模型比赛一、二、三等奖等。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安全卫生教育等。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学典礼、每周一升国旗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少先队组织还开展了“我为队旗添光彩”、“我爱校园”、“我与文明同行”、“献爱心、见行动”、“今天我值日”、“假如我是×××”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来打造,取得了好的成绩。2013年在江北区三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们以团体总分56.2分的好成绩荣获区团体总分第7名的优异成绩!
四、注重构建增强辐射作用的社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