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评估管理

风险评估管理

时间:2023-06-06 09:33:06

风险评估管理

第1篇

为了加强对涉密人员、场所、资产和项目管理等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确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改进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中心每年12月份定期对系统集成业务、人员、资产、场所等主要管理活动进行保密风险评估;

二、系统集成业务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严格界定开展的业务类别(是否涉密及涉密等级)、在集成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保密管理约束机制、对客户的保密指导及培训;

三、人员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对参与涉密系统集成人员的保密管理,按中心保密各项制度规定,进行监督、检查;

四、资产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对中心保密工作开展的各类设备、载体、设施进行定期清点、核对,进行使用或工作是否正常、管理是否完善的检查;

五、场所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场所是否变化、场所防护是否符合要求,人员出入管理是否完善等;

六、各业务部门按照业务流程对保密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具体防控措施;

七、将国家保密法规和标准要求、保密风险防控措施融入到管理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中,按照中心保密监督检查制度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第2篇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第3篇

关键词:海底管道;失效风险;寿命预测;完整性管理;效能评价

海底管道是海上石油运输的主要方式,管道的结构性能和使用寿命关系着海上石油开发的稳定发展。目前,管道腐蚀和外力破坏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海底管道的正常功能,对海底管道风险评估方法和完整性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海底管道失效风险因素分析

海底管道失效,即管道丧失运输油、气及其混合物的功能。笔者提出利用鱼骨图法进行海底管道失效风险因素分析。如图1所示,鱼骨图分析法以事故结果为特性、原因为因素,并用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确定事故致因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形象直观、逻辑清晰等优点。利用鱼骨图进行风险分析可知引起海底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管道腐蚀:根据腐蚀部位、腐蚀原理和腐蚀形态可分为内腐蚀、防腐层失效或脱落以及阴极保护系统失效等原因;第三方破坏:如航运过程中的抛锚和托锚、作业船的重物坠落以及打孔盗油等活动对管道保护层和管道结构造成的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由强浪、泥沙回淤、急流和地震冲击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因素造成的失效风险;组织管理不善:人员组织管理是影响海底管道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人为管理失误与员工的技能水平、身心状况和决策判断密切相关。

2海底管道寿命预测评估方法

笔者基于管道失效风险分析结果以及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出对海底管道的寿命进行预测评估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法、灰色预测法和应力分析法等。(1)数学模型法:对海底管道的运行现状进行调研,大量收集历史资料并分类分析影响管道寿命的腐蚀因素,最终利用的检测和维修历史数据建立以腐蚀速率为引导的数学模型,预测评估管道剩余寿命。(2)灰色预测法:依据ASME-B31G准则,推导海底管道极限内压计算公式,计算管道临界失效时的极限内压值,并以剩余壁厚为变量建立灰色预测模型。(3)应力分析法:大量收集管道运行资料,利用应力解析法预测评估管道寿命,该过程主要包括管材性能分析、应力分析和管材老化损伤评定等程序。

3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模型

管道完整性管理可有效改善其不利因素,采取对应改进措施进而控制风险,以降低管道事故发生率,确保管道平稳运行。(1)数据收集与整理。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数据采集管理体系,是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基础,是整个完整性管理环节中高后果区识别、完整性评定、管道检测及维护等的前提。(2)高后果区识别。如果海底管道发生泄漏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及较大区域的海域污染。随着管道自身承载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高后果区的位置和范围也会有一定的改变。(3)风险评价。风险评估是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事故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完整性评价的效果。(4)完整性评价。通过管道完整性评价,可明确管道状况及存在的缺陷情况,制定响应计划,降低管道风险。(5)检测与维护。通过管道检可清楚了解管道状态,对海底管道风险进行更准确的评估;根据检测结果采取必要的维修方法减弱风险,控制管道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4完整性管理的效能评价机制

管道完整性管理效能评价是衡量其有效性及效率的重要工作。通过对完整性管理“投入一产出”效能分析,从完整性管理两个维度综合考虑,结合工艺特殊需求,建立管道完整性管理效能评价。(1)效能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检查列表、人员访谈、对比法、打分法等。(2)效能评价内容。海底管道效能评价一般由五大要素组成,包括效能评价主体、效能评价对象、效能评价目标、效能评价手段、效能评价实施。(3)效能评价的目标。海底管道效能评价指标,包括管理指标、技术指标、安全效益指标和投入指标。(4)效能评价程序。明确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标、明确评价手段、明确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分析和确定评价的指标权重、进行效能评价、对评价结果分析及改进。(5)效能评价改进。利用效能测试和审核的结果对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和改进,相应的引入新的效能改进措施。

5结语

第4篇

资产评估行业作为为特定时点资产提供公允价值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国的产权交易、企业并购、抵押贷款等资产业务提供了价值参考,为我国的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财务会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也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业务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对资产评估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将被提上日程。对资产评估风险的控制,需要法律环境的健全和完善,更需要资产评估机构自身对于资产评估执业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尽量减少资产评估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风险管理理论

所谓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未来的结果包括收益,当然也包括损失。正是由于未来的收益或损失的发生很难确定,所以就产生了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论即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管理学科,人们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降低未来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

三、资产评估机构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构建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五大功能模块:资产评估风险识别模块、资产评估风险估测模块、资产评估风险评价模块、资产评估风险控制模块和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评价模块。

(一)资产评估风险识别模块

风险识别是确定哪些因素会给资产评估结果带来风险。资产评估风险类型大致分为业务承接风险、评估操作风险、撰写评估报告风险。

1.资产评估机构承接资产评估业务的风险主要来自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在承接资产评估业务时,有的评估机构不惜以降低服务费标准、满足客户的不合理要求等来争取业务,对于客户的基本情况、相关的权证、涉及到的法律条款以及自身是否胜任该项评估业务等都没有作充分的考查。这些因素都为资产评估业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2.评估操作风险主要是资产评估人员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与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相关的风险。职业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执业不规范,不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遵循合理的评估程序,在评估过程中人为操纵评估结果;专业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评估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例如在评估过程中无法正确分辨委托方提交材料真伪,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参数的能力等。评估操作风险将直接带来评估业务的风险。

3.撰写评估报告风险是指由于报告撰写不规范导致的使用者误用评估结果的风险。资产评估结果的使用者是通过资产评估报告来了解和使用评估结果的,因此,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质量是评估结果使用者正确使用的前提条件。有些评估机构在撰写评估报告时缺乏必要的评估结果的假设、依据及相关事项的说明,评估报告不规范所带来的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最容易被查证的风险。

(二)资产评估风险估测和评价模块

资产评估风险估测和评价模块主要是在资产评估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量化,预测和评估风险大小,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资产评估业务涉及到的资产类型众多,市场条件复杂,以上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资产评估风险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资产评估风险的度量需要明确资产评估风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

对于资产评估风险的度量主要体现在承接评估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过程中。资产评估机构的胜任能力涉及到众多因素:资质、规模、人员素质等,这些因素很难简单的量化处理。资产评估的价值是在特定时点、特定市场条件下的价值。特定的市场条件决定了评估人员在模拟市场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依赖客观的历史数据,还必须对未来的市场条件、资产状况等作出预测。在预测的过程中,价值类型的选择、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参数的确定方法都需要依据评估人员的专业技能、经验和职业道德水平,而对于这些影响因素要准确量化,难度非常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评估风险预测和评价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分析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多且难以简单地进行定量处理。例如,对于评估机构胜任能力的各影响因素的描述,一般采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判断。鉴于资产评估风险的以上特点,很难去假定其所服从的概率分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处理没有明显数量界限问题的有力工具,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处理。

(三)资产评估风险控制模块

资产评估业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资产评估风险的控制应该贯穿于整个资产评估项目阶段。

1.在评估业务承接阶段,正式签约之前,评估机构要对客户及要评估的资产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审查:关注资产业务性质;自身胜任能力的判断;了解委托方的基本情况,如委托方的信誉;重点审查有关资产的权证情况;明确双方责任等。力求在评估业务承接阶段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在评估操作阶段,要注意对评估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风险控制。首先,要确保信息的搜集和来源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对信息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度量和控制;其次。要慎重选择评估假设,科学把握资产交易的市场条件和资产的使用状况;再次,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考虑资产的状况、数据占有情况和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

3.在报告撰写阶段,评估人员应当按照资产评估报告的标准格式将评估基准目、评估假设、价值类型、评估内容、评估依据、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等重要内容都写入评估报告,评估人员一定要确保将评估假设、评估依据以及必要的说明阐述清楚,规避风险。

(四)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评价模块

由于资产评估业务面临的市场条件、评估目的、资产状况都有不同。因此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同的。为了对风险进行及时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及管理方法进行定期检查、修正,以保证风险管理方法适应新的资产业务状况。

第5篇

一、企业各级信息管理部门职责,主要分为总部信息部门和各分部信息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企业总部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整体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统一建设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和总体层面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并对企业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各分部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组织本单位层面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并将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报告总部备案。

各级信息业务使用部门职责是在同级信息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参与和本部门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

二、信息技术风险分类及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信息技术项目风险、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风险、信息资产风险、供应商风险、应用风险、基础设施风险、战略与新兴技术风险等。

信息技术项目风险是指信息技术项目无法交付的风险,包括因项目管理关键要素未能有效控制,导致项目延期、消耗资源超支、与计划相比功能减少、交付产品未达标准、实施期间造成业务中断等。

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可靠造成业务操作中断,包括因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过低等导致的宕机或系统响应时间过长等造成业务中断。

信息资产风险是指未能有效保护与保存信息资产,包括信息系统装载的信息资产损毁、丢失以及不当泄露等。

供应商风险是指在信息技术项目交付和日常运营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未能交付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或已交付但未达到标准,对信息系统和服务造成即时或潜在的影响。

应用风险主要指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关键业务需求及信息技术应用故障,包括系统在操作性、功能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存在缺陷对业务造成的负面影响。

基础设施风险是指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带来的风险,包括基础设施构件发生故障、替换不当、配置不当等。

战略与新兴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对战略和新的技术环境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和信息技术架构设计缺乏整体、战略角度的考虑,缺乏灵活性等

三、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前期工作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对象收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等,以支撑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由信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完成。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识别是通过查找信息系统支撑的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系统化地识别风险来源和风险类别;风险分析是对识别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定义与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综合资产的价值、资产面临的威胁、威胁发生的可能性、现有控制体系已经提供的保护等多种因素,按照风险测量方法和风险等级评价原则,评估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的价值等。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要从战略、运营、项目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在战略层面,主要关注信息技术能力与业务战略的一致性、应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威胁等;在运营层面,关注危害信息系统及基础设施有效性的风险、绕过系统安全措施的风险、造成重要资源损失或不可用的风险、违反法律法规的风险等;在项目层面,关注项目目标不能达到时所带来的后续风险等。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包括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信息技术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根据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实际,可请有IT风险管理经验的人员参加,以及聘请资质、信誉好的专业机构协助实施。

五、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后续工作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后续工作主要包括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实施风险管理、持续跟踪改进等。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并制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实施风险管理可通过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4种方法进行。总部和分部信息管理部门在实施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方面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规避或降低信息技术风险。

持续跟踪改进主要指对信息技术风险实行动态管理,总部和分部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工作,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并进行评估。

六、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监督、检查

第6篇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第7篇

【关键词】 金融风险; 管理; VaR; 评估

一、关于VaR的介绍

风险价值模型(Value—at—Risk,Va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测量和控制金融风险的量化模型。VaR技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投资组合风险计量、风险资本配置和绩效评价。金融风险管理者当然最关注VaR技术的精确度。

VaR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是1%或5%)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内(通常是一天或一周),预期的最大损失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期望损失(Expected Shortfall,ES)指位于超出VaR损失的条件期望。VaR技术在度量尾部风险时是无用的,误差较大。

本文写作目的有两方面:一是评估计算VaR和ES中产生的潜在损失;二是通过VaR和ES的置信区间来量化误差的严重性。

Jorion和Pritsker考虑过VaR风险值的估计。但构造合适的VaR和ES的置信区间,关键问题在于解决投资收益条件方差的动态行为,本文将运用著名的GARCH模型来量化这些动态行为。GARCH模型适用于波动性的分析和预测,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主力,在GARCH—VaR模型和ES预测中很少产生参数估计错误。

Pascual,Romo和Ruiz利用GARCH产生的时间序列获得预测密度,提出了一个新的Bootstrap重采样技术。本文发展了该重采样技术,提出的重采样技术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并可扩展到多元风险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和风险措施

本文对一个给定的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建立每日损失(负回报)的动态模型:

Lt=σtεt, t=1,…,T (1)

其中,εt是独立同分布的,均值为0,方差为1,分布函数为G。这里考虑G为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εt~t(d)为模拟波动动态,使用对称的GARCH(1,1)模型,σ■■=ω+αL■■+βσ■■,其中α+β

本文关注损失分布的尾部情形,为此考虑两个主流的风险措施:VaR技术和期望损失ES。前者简单说就是损失分布的条件分位数,后者是超过VaR的那部分损失的期望。

已知T时期信息情况下,VaR以覆盖率p度量T+1时期,用VaR■■表示这个正值:

Pr(LT+1>VaR■■■F■)=p (2)

这里FT表示在时间T可用的信息;p通常是一个小数字,如p=0.01或p=0.05。

类似,已知T时期信息情况下,ES以覆盖率p度量T+1时期,用ES■■表示这个正值:

ES■■=E(LT+1■LT+1>VaR■■,FT) (3)

给定模型(1),可以得到VaR■■和ES■■的简化的表达式:

VaR■■=σT+1G■■σT+1c1,p (4)

其中,G■■表示G的(1—p)分位数、标准损失分布εt=Lt/σt,σT+1是T+1时期的条件波动。例如,若G是标准正态分布Φ,p=0.05,则G■■=Φ■■=1.645,从而有VaR■■=1.645σT+1。在一般情况下,当ε~G,方程(4)表明,可以将VaR■■表示为σT+1和常数c1,p=G■■的乘积,其值取决于G和p。

类似地,给定模型(1):

ES■■=σT+1E(ε■ε>G■■)

σT+1c2,p (5)

其中,ε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分布函数为G。若ε~N(0,1),则对任意常数a,有E(ε■ε>a)=■,其中φ和Φ表示标准正态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此时有ES■■=σT+1■和c2,p

■。若ε服从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则c2,p由不同公式给出。为描述这个公式,令td服从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Andreev和Kanto给出,对任何常数a,有E(td■td>a)=(1+■)■■,其中f和F表示td的概率密度和累积密度函数。于是有:

c2,pE(ε■ε>G■■)=1+(■G■■)2/d■■■

其中,G■■是ε分布的(1—p)分位数。特别地,G■■=■t■■,其中t■■是td分布的(1—p)分位数。

实际上,无法计算VaR■■和ES■■的真实值,因为它们依赖于数据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依赖于G和条件方差模型σ■■)。因此,需要估计它们,从而估计风险。本文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建立置信区间(或预测区间)来量化风险估计。

三、蒙特卡罗的结果

第8篇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which causes the travel difficult of peopl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venience of urban transport, many cities use the way to build the subway to alleviate the traffic pressure and ensure smooth traffic. However,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wa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there will be some security risks, which have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o we need to mak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afety risk in subway operations to avoid the security threats faced during subway oper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ubway operational safety.

关键词: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Key words: subway operation safety;risk assessment;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54-03

0 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巨大的交通压力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许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都将地铁建设作为重点内容。近几年,我国地铁事故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些事故不仅为地铁运营部门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必须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提高地铁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确保地铁的作用能够得以发挥。

1 地铁运营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运营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及风控技术的一门科学,具有前瞻性、目标性、计划性、经济性和管理性等特点。一般来说,地铁运营风险管理过程不外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划分和风险控制四个关键环节:

1.1 风险识别

地铁运营风险识别就是找出地铁运营过程中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必须确定地铁运营系统的组成、特点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并全面检查这些环节中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不同种类风险对地铁正常运营造成的威胁,并确定风险作用范围,以便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

1.2 风险分析

地铁运营风险分析就是对地铁运营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全面分析。风险分析需要对个别的风险元素进行分析,并量化这些元素,形成一个风险清单,以便针对这些风险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地铁运营分析的难度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风险分析水平,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

1.3 风险评估

地铁运营风险评估就是对地铁运营风险能够导致的后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这些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同时考虑与其对应的处理措施,去顶风险、成本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在于考虑风险对整体目标的影响。综合评估地铁运营风险时,首先应该充分预测管理决策在实施期间所伴生的后果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是否可以被接受等等。风险的严重程度不同,就会造成优先处理的顺序不同。

1.4 风险决策

地铁运营风险决策就是以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基础,针对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对地铁运营的影响。一般来讲,风险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影与危害,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采取适当的措施转移风险,降低风险对运营主体的危害,但是,不是所有风险都能够被转移。在风险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风险决策成为最佳效益方案。

此外,在地铁运营风险中,一些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对这些风险进行跟踪,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风险决策。

第9篇

[关键词] 廉政风险评估 行政执法 刑事司法 信息共享系统 社会管理创新

信息是管理活动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整个管理系统的“神经系统”[1]。无论是经济管理,还是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所不同的是,由于管理的目的、主体、对象不同,经济管理、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信息来源、信息系统和信息用途等也有所不同。如经济管理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市场主体的投资、生产、分配、消费等活动,政府运用统计信息系统,对市场供求进行宏观调节。政府管理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管理活动,政府运用政务信息系统,对政务进行决策、执行和监督。而社会管理的信息主要来源是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的社会活动,政府和社会运用社会稳定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由于社会稳定信息主要来源于社会主体参与的相关活动――主要是决策机关、行政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的决策、执行、裁决等活动,这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下称“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其中,廉政风险评估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更加需要对“两法”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预测,以识别、确定、控制公权力被滥用的风险。长久以来,人们对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包括廉政风险评估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对“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认识不足,造成“两法”信息共享机制迟迟不能建立,大大削弱了检察机关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地位和作用。本文结合实际,谈谈检察机关运用“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参与廉政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一)是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

廉政风险评估是对国家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发生职务犯罪等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和影响进行评估的活动,旨在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这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将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引入到预防腐败工作之中,在加强预防腐败工作领域进行大胆创新而形成的预防腐败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机制。根据中央纪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2],廉政风险评估的前提是查找廉政风险,重点查找权力行使、制度机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为此,不少机关单位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单位内部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根据要求建立完善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和在线电子监察系统,依据“权力运行流程图”,将业务流程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并逐步将廉政风险和公共资源配置、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监控范围,实现网上实时动态监控。但由于权力运行是个动态过程,廉政风险也在不断变化,使得这些机关单位已经查找的廉政风险点往往时过境迁,起不到廉政防控的作用。对于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等外部监督来说,相关单位内部的权力清单、工作流程和岗位风险等级评价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不能作为实际防控的依据。长期下来,势必会使这项预防腐败机制流于形式。

究其原因,一是把廉政风险评估局限于制度廉洁性评估。《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明确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努力定期评估有关法律文书和行政措施,以确定其能否有效预防和打击腐败”。在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时,中央赋予的职责中就包括“对国家有关改革措施的廉政风险进行研究、评估”。因此,廉政风险评估应当包括制度廉洁性评估和措施廉洁性评估。制度廉洁性评估2009年起源于海南省创制的“制度廉洁性审查”,2010年底,中央纪委和国家预防腐败局在广东、河北、吉林、湖北、湖南等11个省市区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试点,要求试点政府和部门在起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时进行廉洁性评估,以及时发现制度漏洞,从源头上预防腐败。[1]但在措施廉洁性评估方面,至今还没有大的突破,为廉政建设和社会稳定留下风险隐患。二是没有掌握廉政风险评估必需的信息。廉政风险评估的信息主要来自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活动的动态信息,包括行政许可、审批、处罚、投诉、管理和职务犯罪案件立案、、判决等动态信息,而不仅是岗位职责、风险点等固态信息。由于对行政、司法权力运行中的相关信息收集、掌握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难以动态掌握重大政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滥用风险,导致对行政、司法措施的廉政风险难以评估把握。三是没有全面掌握廉政风险评估的风险内容。从风险管理原理来说,廉政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岗位职责、风险点等固态信息提示的只是固有风险,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过程的动态信息才是控制风险,相关部门的检查监督是检查风险。因此,“两法”信息是廉政风险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检察机关要把“两法”信息收集和系统建设作为当前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廉政风险评估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

社会风险评估是指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提出的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利益且牵涉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廉洁性进行评估。由于重大决策事项包括重大公共政策出台和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等,涉及到交通、能源、市政、房地产、农业、水利、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重大建设项目,涉及到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服务民生、产权转让、国企改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城乡发展、征地拆迁、居民安置、公共安全等公共权力的广泛运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防止利益冲突的发生和公共权力的滥用,需要对重大政策出台和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否正当、制度措施是否健全、权力运行是否正常等进行事先、事中或事后的评估,防止出现公权私用的腐败行为。因此,廉政风险评估是社会风险评估的重要方面,贯穿在社会风险评估的全过程。在进行重大政策出台和重大项目实施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时,必须同步评估有关决策、执行机关和有关领导干部在作出、实施重大决策、决定时,有无权力过于集中、运行程序不规范和自由裁量幅度过大,可能造成权力滥用的风险;有无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权力失控的风险;有无理想信念不坚定、工作作风不扎实和职业道德不牢固,以及外部环境对正确行使权力的影响,可能诱发行为失范的风险。检察机关通过建立完善“两法”信息共享系统,结合工程建设领域预防工作,重点围绕征地拆迁、工程招标、设计变更、造价审计、资金拨付等内容,评估所作出的决策、决定有无廉政制度漏洞,执行过程中是否廉洁公正。廉政风险评估可通过现场调查、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严格规范评估内容,做到依法评估、统筹兼顾,达到有效化解、维护稳定目的。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包括廉政风险评估应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但是离不开检察机关和其他政法机关、综治、维稳、纪检监察、法制、等部门的积极参与。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立足检察执法办案中掌握的规律性认识,提出防范廉政风险的意见和建议,供党委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和重大项目实施部门参考,对进一步发挥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促进和创新社会管理,有重要意义。2011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要求不断深化犯罪预防,切实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管理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加强基层检察院和派出检察室建设,更好融入政府主导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网络。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随后也了《关于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职能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十条措施》,但限于实践,没有进一步提出运用“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开展廉政风险评估和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意见。2012年5月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根据《浙江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试行)》[1]的要求,印发了《2012年省检察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2],明确由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负责牵头开展参与党委、政府主导的重大公共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试点工作。试点主要围绕“实施办法”中“评估范围”规定的决策事项,及时跟踪了解本地党委、政府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有关部署,探索检察机关参与和介入重大决策制定和重大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方式、手段和主要工作内容;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和控申举报部门立足各自职能优势,在反映社情民意、查找社会稳定风险点、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主要做法;检察机关积极发挥预防职能,开展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廉政风险评估的主要做法。在试点过程中要求充分认识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设计的初衷,正确把握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立足检察职能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把重点放在廉政风险评估方面,及时跟踪本地区开展重大决策和项目实施的廉政风险评估情况,找准工作切入点,注意工作总结和经验积累,确保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总之,“两法”信息系统建设是检察机关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对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近年来浙江省检察机关“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成效和问题

(一)“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成效

浙江省检察机关的“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最早源于永康市人民检察院2004年创建的“行政信息资料库”。2004年9月和2005年5月,浙江省人民检察院认真总结永康的经验,两次向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汇报“行政执法信息库”建设情况,积极提出推广应用的设想,得到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的肯定。2007年3月,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致信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提出了关于建立“网上衔接、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赞同,作为2007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全国整规办)的一项重点工作写入工作要点[3]。随后最高人民检察院转发了全国整规办的通知[4],要求各级人民检察院认真学习领会、研究提出贯彻意见,向党委、政府汇报,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部署下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确保“网上衔接、信息共享”机制的尽快建立和运行。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下发了《关于充分利用“网上衔接、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库”建设的通知》[5],要求各级检察机关预防部门抓住机会,努力推进“两法”信息系统建设。此后,浙江省检察机关具体抓了以下工作:

1.认识到位,积极探索。目前,全省已有杭州、衢州等7个市以及永康、义乌、黄岩、象山、海曙、萧山、淳安、桐乡、苍南等10多个县(市、区)检察院,依托当地政务网建立了“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其中永康市人民检察院在原“行政执法信息资料库”基础上,全面建成了功能齐全的“两法”信息共享系统,义乌市人民检察院推动建立了“96150”全市行政执法统一举报投诉信息系统和“网格化”管理监督机制,在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岩、象山、海曙、萧山、淳安等地检察院都自主设计了“两法”信息共享软件,由行政执法部门将执法信息自行输入政府政务内网,收集的信息量已达到数万或数十万条。2011年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统一开发并已投入运行了“职务犯罪侦防信息管理系统”,为收集“两法”信息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2.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如永康市人大常委会2004年10月通过了《关于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决定“行政机关向检察机关移送行政执法资料”,永康市人民检察院就此与各行政执法部门签定《关于在行政执法资料移送检察机关备案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并制定《信息库管理使用规定》,使行政执法资料抄报检察机关制度实现了规范化。桐乡市人民检察院2004年与14家行政执法单位签订《关于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情况信息通报制度,2008年6月又以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出台《关于建立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共享机制的暂行规定》,并专门成立全市行政执法信息共享领导小组。2011年苍南县人民检察院获批建立了“执法信息中心”的做法使检察机关成为“两法”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处理部门,更加创新了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机制。

3.方式多样,技术先进。各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与政务内网自动对接,利用互联网查询输入等多种方式收集行政执法信息,并逐步发展为以政务内网为主进行收集。在软件设计上采用先进、主流技术,便于联网查询和操作管理。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注重数据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全面性、关联性、有用性和有效性。在信息管理上采用查询、录入、修改三级密码管理,便于数据安全保密。通过科技手段使“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成为我省预防信息库的拳头产品和特色品牌。

(二)“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2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两法”信息的衔接和共享系统建设。对照文件要求,浙江省的“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推进缓慢。从全省的范围看,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系统建设不到位和信息共享不到位等问题,成为当前制约检察机关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瓶颈”。

1.对“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当成检察预防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当成检察机关开展廉政风险评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来抓,工作不作长期打算,系统开发与信息系统建设存在“两张皮”问题:有的重信息收集轻软件开发,光收集不共享,造成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有的重软件开发轻信息应用,不作深入调研,仓促上马,造成浪费。未能及时组织开发全省统一的“两法”信息共享系统软件,造成信息资料收集与系统设计不能同步进行。

2.对“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目的不够明确。由于对“两法”信息共享的内涵缺乏深入研究,多数地方开发应用的“两法”信息共享软件侧重于侦查监督和侦查办案,很少用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本身,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没有结合预防调查、廉政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年度报告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整体推进。虽然实现了一定区域、范围的“两法”信息共享,但在全省而言还处于小打小闹状态。

3.内外协调不够,信息收集困难。行政执法信息的收集需要协调各行政执法机关主动提供,也需要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但目前对外信息收集工作比较被动,多数地方需要检察机关分管领导分别与各行政执法机关及行业系统主管部门逐个进行沟通和联系。对内与侦查监督、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控告申诉等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相关司法文书移送不及时,造成“两法”信息中刑事司法信息没有及时收集到位,不能与相关行政机关共享,也影响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信息的积极性。

4.信息内容标准不够统一,收集方式手段比较单一,造成信息不能共享。各地对系统内容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还比较模糊,系统开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功能不齐备,标准不统一,影响信息的有效性。主要依赖行政执法部门自行移送或输入的方式,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也无法验证。手段比较落后,有的依靠手工输入或拷贝导入,不能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比如政府网站、“信用浙江”这样的信息系统自动导入。预防部门普遍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管理人员,业务不熟悉,录入不准确,运用不规范,影响信息管理使用和系统升级维护。

5.信息质量不高,利用信息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的创新意识不强,探索实践不够。应用软件的模块分类不够科学合理、表单格式和记录内容比较简单,影响信息的通用性。对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常规信息掌握多,最新信息、热点信息掌握少,影响信息的实用性。普遍缺少统计分析功能,不能对相关行政执法信息和刑事案件信息等进行分类汇总,影响信息的关联性。信息利用率低,缺乏综合利用、深度挖掘。真正利用预防信息开展廉政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提出对策建议或发现犯罪线索不多,对深入推进预防工作的成效不够突出。

究其原因:一是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缺乏接受监督意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核心就是建立“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实现“网上衔接、信息共享”,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信息及时向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公开和报备,无疑加大了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使很多行政机关心存戒备,主动移送行政执法信息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缺乏牵头部门和协调配合。这项工作虽然是检察机关最早提出建议,但主要信息来自政府各相关部门,需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落实。但由于上述中央“两办”转发的八部门文件中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牵头,哪些部门配合,造成职责不清,难以切实执行。三是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经费保障。“两法”信息共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电子网络系统,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需要加大对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共享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资金投入。

三、进一步加强“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推动廉政风险评估和社会管理创新

(一)进一步认识加强“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1.这是实现预防工作方式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2009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三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强职务犯罪信息库建设,完善与有关行业、系统、部门的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预防工作效率和水平。这为今后“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指明了方向。最近几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有关会议也都进一步强调要抓好“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要加强与行政执法、纪检监察、审计以及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加强内部侦查监督、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控告申诉、职务犯罪预防等业务部门的工作联系,互相通报有关信息、移送线索,真正实现“惩防一体化”。

2.这是进一步夯实预防工作基础的需要。“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是预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这是由预防工作的本身特征所决定的。一是预防对象的广泛性,面向所有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二是预防工作的主动性,需要主动设防。三是预防工作的超前性,需要关口前移。这三个特征都需要畅通的行政执法信息渠道,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更需要一个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软件系统。没有“两法”信息共享系统这个基础,犯罪分析、预防调查、预测预警、对策建议等专业性预防工作就难以实现。

3.这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信息化、专业化建设的需要。“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是预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预防工作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两法”信息共享系统,从传统的手工分散收集储存到自动系统收集储存,传统的人工个案、类案定性分析到计算机批量统计定量分析,传统的书面对策建议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预测预警的转变,实现预防信息收集储存手段、分析手段、对策方式的现代化,实现预防工作从人工到机器、从单机操作到联网应用、从分散组织到上下集中,既是深入开展预防工作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预防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预防功能最大化的要求。

4.这是推动预防工作参与廉政风险评估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参与廉政风险评估是预防工作面临的新业务,也是检察预防工作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而对行政执法信息的动态掌握是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的基础,也是开展预测预警的基础。没有“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立在廉政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廉政风险防控和建立在预测预警基础上的惩治和预防年度报告也就成了“无米之炊”,难以发挥廉政防控和决策参考的作用,就会削弱检察机关预防工作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效。

5.这是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推动单位内部预防工作深入开展的根本途径。建立和运用“两法”信息共享系统,有效地加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动态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促进依法行政,为职务犯罪发生的特点、规律、趋势等前瞻性研究提供科学的素材,为反腐败的整体部署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具体落实惩防体系和“预防条例”的重要手段和改革举措,对检察机关预防工作发挥法律监督作用、推动单位内部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力推进“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工作是预防工作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两法”信息共享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要贯彻落实高检院有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的精神,积极探索、拓展运用技术手段预防职务犯罪的新途径,充分运用“两法”信息开展廉政风险评估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廉政风险防控和腐败社会控制的能力和水平。要按照检察长“加强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设计、统一实施,不断提高检察工作的技术含量”的要求,自觉、主动将“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纳入预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各项具体工作之中,抓好总体规划、需求设计、软件开发、规范制定、信息收集、管理应用等工作。

1.明确“两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目的,做好总体规范。“两法”信息是检察机关在预防工作中需要获取的与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活动相关的各种预防信息。建立“两法”信息共享系统的目的,就是通过计算机收集、储存、处理“两法”信息。主要是行政执法信息,包括行政执法所涉及的相关人(执法主体和相对人等)、财(公共财政收支活动、资金流向等)、物(政府投资的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矿产资源等)。这些信息不仅检察机关需要,其他政法机关和纪检监督机关也需要;不仅预防部门需要,而且检察机关内部侦查监督、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控告申诉等业务部门也需要。因此,要从整合外部和内部信息资源入手,做好总体规划。在检察机关外部,要与其他政法机关沟通,共同收集、共同建设、共同分享,不能各自为政。根据中央政法委要求,2010年8月浙江省委政法委等11部门印发了《推进全省政法机关网络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工作实施方案》[1],要求以政府部门业务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公安金盾网和政法部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以合力推进政法部门网络设施共建、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政法信息的整体效能,提升政法工作的科技含量,更好地维护全省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15个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实名信息快速查询协作执法机制的实施意见》[2],要求将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行业建立的各类实名制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侦查机关办案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通过构建实名信息快速查询协作执法的共享系统和工作制度,提高在侦查工作中及时获取犯罪嫌疑人相关社会活动证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快提升侦查办案的效率和水平。这两项工作的推进,可以为行政执法信息收集和共享创造有利条件。在检察机关内部,虽然建立了“侦防信息库”,但由于“侦防一体化”机制并没有把侦查监督、控告申诉等业务部门包括在内,无法对职务犯罪举报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达到信息的有效利用。同时,在“侦防信息库”的管理和运用上还存在权限分配设置与预防工作需要不适应,双方不能共享对方大部分信息等问题。还有检察机关预防部门掌握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目前只将行贿犯罪列为被查询对象,而对行贿行为不作评价,降低了防控贿赂犯罪的社会效果。

2.明确“两法”信息共享系统的关联性、普遍性、对策性等特点,深入需求分析调研和设计。建立“两法”信息共享系统主要是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服务的,所收集的信息要与预防对象有关,也就是与行政执法人员的职务活动有关,与他们可能发生的潜在犯罪行为有关。预防信息不同于侦查信息,预防信息具有普遍性、公开性、前瞻性、源头性、背景性、可能性、对策性、长期趋势性等特点,其目的是透过犯罪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从普遍发生的现象中寻找原因,从反复发生的事实中寻找规律;侦查信息具有特殊性、保密性、后发性、细节性、表面性、必然性、证据性、现实危害性等特点,目的是发现犯罪线索、查明犯罪事实、固定犯罪证据。因此,收集行政执法信息主要不是去寻找线索、证据或处理依据,不需要去大海捞针,而是为了调查分析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不规范执法行为的过程,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廉政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从而通过年度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依据。收集时要特别注意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和相对完整性,必须与潜在犯罪人的职务行为相关,准确反映潜在犯罪人的所在单位、所管事务、所用钱物,必须做到及时有效,必须尽可能完整,可以做出近期有无可能发生职务犯罪的判断。

3.明确“两法”信息共享系统的功能结构,抓好“两法”信息共享系统的软件开发。“两法”信息共享系统至少要有四大功能,一是能够比较全面及时地收集掌握行政执法信息和刑事司法信息,包括行政许可、审批、处罚、投诉、管理以及职务犯罪立案侦查、、审判等信息,做到动态监控;二是能够对已经发生的职务犯罪成因进行实证分析,提出预防对策;三是具有对行政执法活动是否存在廉政风险和涉嫌职务犯罪的自动识别和分析功能,做到预测预警;四是具有面向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的服务、管理功能,做到内外共享、上下互通。为此,要重点解决以下技术问题:一是完善案件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的导入程序。使录入格式与内容达到预防部门对职务犯罪规律、高发领域、易发环节等项目的要求。二是根据计算机对案件信息和行业信息的定量分析结果,对各行业(系统)出现多发易发职务犯罪的征兆、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和科学预测,自动发出不同级别的预警,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犯罪发生、发展。三是对全省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实施全程监控,纳入实时管理,增加预防工作的动态效应。

第10篇

1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分析

找出施工阶段隐藏的风险因素,主要是通过定性分析的手段。目前较为常用的集中风险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暮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以及表上分析法等等。这几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国在故障树分析法的基础上,利用头脑风暴法以及德尔菲法进行风险因素辨识。我国桥梁风险因素识别的现状是基础数据少以及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风险因素辨识方面也是按照别的工程的路数。下面就这几种常用的风险因素识别方法进行分析。

1.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通过小组会议讨论的形式,每位参与人员都要畅所欲言,鼓励大家大胆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并促使大家讨论、争鸣和交流,以便启发与会成员之间产生更多更好的主意和想法。头脑风暴法的实质就是通过相互讨论,产生思维共振,激发与会成员的灵感和思想,激发大家的创造性,以获得有价值、有新鲜意识的观点、想法以及创意。经过相关数据统计,头脑风暴法可以排除一些折中方案,可以客观并且连续的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以至于能够快速、高效的找到风险因素,此种方案在各项科研领域以及重大决策中应用较为广泛。

1.2故障树分析法顾名思义,此法利用图解形式将故障逐层分解或者对引起风险的原因逐层分解,从故障树的各个枝点的故障原因便可以得出最主要的故障所在。故障树把影响整体目标的诸多因素的因果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使人们一目了然,便于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所以故障树分析法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

1.3德尔菲法德尔菲法相对于前两种分析方法在操作人员的经验以及知识层次方面要求更高,它要求参与人员需是在相关领域的专家。德尔菲法首先需要以书面形式选出参与的专家学者并要求他们提供需要分析的材料数据,然后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指明事物发展的趋势,组织者根据各个专家提供的发展趋势分析数据进行统计,有需要时退回资料并要求专家再次分析考虑,最后组织者对各种意见、依据进行分析,并再次进行修改,如此反复的过程直到获得统一的意见。这个反复修改的时间和次数,组织单位应该严格要求。上面讲述的就是几种常用的风险因素分析方法,组织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

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评估

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风险因素造成的后果以及损失程度,评价可以从定量以及定性两个方面入手。桥梁施工过程风险分析先要定性分析,在确定好风险因素存在的位置以及发展趋势后,再进行细致的定量评估分析。定性分析为后续的定量分析提供基本的参考数据以及研究方向。

2.1风险因素评价的模型建立鉴于工程的复杂多变性,风险事故以及造成的损失也是复杂多样的,所以逻辑关系也是错综复杂。风险关系逻辑模型可以分为常见的五种因素,基本事件,即级别较低的事件类型;初始事件,即系统正常功能的偏离分析;风险后果,即初始事件或者事件发生的瞬时结果;损失,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伤害以及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风险费用,风险事件造成的价值损失。根据故障树模型分析的结果,可把较为初级的原始事件看做造成风险的基本原因要素,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事件就是初始事件。在风险因素评估过程中,一定要分析风险因素以及其紧邻的因素,这样才可以做到针对于风险因素的综合考虑以及统筹分析。

2.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评估的模型方法分析由于我国对于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以及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所以常用的评估方法还是常用的几种,即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但是很多路桥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在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估方面主要采用层析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

2.2.1层次分析法综述分层析分析法可以较好的处理风险因素的分析以及评估任务,所以它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是先要找出解决问题所关联的主要因素,将这些因素按照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的关系模型,通过对层次结构中各个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地判断及简单地排序计算解决问题。本方法进行桥梁施工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估工作,要综合考虑主观以及客观因素,以避免单靠直觉与经验进行评价的弊端。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桥梁工程实例,介绍此法在桥梁施工风险评价中的具体应用。福州至银川高速公路(福银高速)九江长江公路大桥桥长8462米,其中主桥为1405米双塔六跨不对称混合梁斜拉桥,采用了密索半漂浮结构体系。钢箱梁含风嘴全宽38.9m,中心线处梁高3.6m。桥面横坡为双向2%。某公司从事钢箱梁制作于安装工作,钢箱梁全长763.2m。设计划分为A、B1、B2、C、D、E、G、J、K、L、M、N共12种梁段类型,55个梁段,标准梁段长度为15m,最大吊装节段重量约480t。钢箱梁间工地连接除顶板U肋及扁钢加劲采用栓接外,其余均采用焊接连接。钢箱梁主体结构采用Q345qD、Q370qD-Z25钢,风嘴采用Q235-B钢。全桥重量约1.8万吨。为分析此桥梁施工风险,需要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同一施工阶段几个部位的风险级别进行排序,以便按照风险级别制定风险治理方案,以满足工程进度建设的需要。此时需要分析的部位有深水基础、钢桁架、箱梁模架共三个部位。先要对于这三个部位模糊风险综合评价,风险因素集定义为{进度风险、质量风险、费用风险},风险评价级为v={很高、高、中等、低}四个级别。然后安排了10个专家对于风险因素根据风险评价级作出评判,评判结果以表的形式记录。专家评判表见表1。根据专家打分的结果进行数据归一,可以逐个获得影响因素的评价隶属度,经过分析研究发现渗水基础对于工程的风险影响最大,属于高度影响;连续钢桁架施工风险属于很高的级别;箱梁移动模架施工风险属于中等级别风险。另外,几个影响因素可以逐次得出相应的风险级别。继续根据隶属度的计算原则,可以得出本桥施工风险级别属于很高的级别。这样就会为我们作业人员敲响风险控制的警钟,明白什么部位风险因素最大,然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项目部具体情况,进行统筹安排,使项目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2.2.2模糊综合评级法数学模糊理论主要用于研究数学模糊性现象,进而反映事物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数学理论起步比较晚,但是它的发展比较迅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严格的研究与应用体系,在风险分析中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因素的对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但是此法需要加大基础工作的准备力度,加强原始数据的积累,多采用主观估计权重的方法。不同的操作者由于思考方式不同,数据积累以及后续分析会有所差别,也会由于主观的模糊性而影响客观实际的明晰性。所以此法结合了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可以更好的对桥梁施工的风险进行评价。

3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E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70-01

21世纪的今天,绿色、环保、安全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而天然气有着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等多种的优点,并且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清洁能源。受经济平稳增长影响,中国能源需求稳定增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推动更多地区利用天然气代替煤炭用于城市取暖、交通运输和工业燃料等领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用天然气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供不应求,造成天然气的开采工作很有压力。但是目前天然气的开采技术并不是完美的,开采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危险有害因素。这些危险有害因素不仅会影响天然气的开采,也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作为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这些问题,辨识天然气开采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做好风险评估管理工作,保障天然气开采工作的安全。

一、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天然气也同原油一样埋藏在地下封闭的地质结构中,有些和原油储藏在同一层位,有些单独存在。天然气的开采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有着一定的技术难度,而天然气在没有经过加工处理有多种气体,其中有毒的,有易燃易爆的,所以开采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我们通过对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实际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有着各种突发状况和安全隐患,并且有一些危险因素没有相应预防措施。所以为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及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该对天然气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做好辨识工作准备。

(1)科学辨识

天然气开采是一项高技术工作,在开采过程中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相关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上应有所保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考察,在开展工作中做好专业技术的应用。开采所需的机械设备一定要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时做好维护保养。相关技术人员要在保证当前技术应用无差错的前提,继续研究新技术,并把握好整个开采流程,做好每一个细节之处。在实际开采应用过程中应避免经验主义,辨识开采流程中每个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做好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依靠专业知识,科学地进行开采。

(2)分析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每一次事故的背后除了粗心大意之外,还有忽略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让我们悔不当初,损失惨重。因此在辨识天然气危险有害因素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既要对大体的开采过程进行分析,也要对每一步骤再细分的小步骤进行分析,所有衔接环节的细节更不能有所遗漏。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操作规程、安全操作守则,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同一部门之间的协调,各个班组之间的交接都要精准无差错,避免交接不当或是交接不清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应制定好相应的工作操作规程,并放在醒目位置,可以时刻提醒工作人员。尽量避免人员操作不当或失误而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保障天然气开采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

(3)危险有害因素预测

危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具有隐藏性。意外总是发生在人们意料不到的时候,所以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不仅对天然气开采造成影响,还时刻威胁着天然气开采一线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不对天然气开采进行深入辨析,根本不能发现那些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而造成安全隐患的存在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在天然气开采前做好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工作,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知识普及,安全逃生演练培训,还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方面的急救措施培训。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预测危险有害因素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进行科学建模实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而实验所得的数据更能说明因素的危险有害程度,对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有利依据。二是,总结工作经验,归纳出危险有害因素出现的规律,并做好工作记录,为之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

天然气风险评估与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息息相关。做好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工作可以提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水平,同时也将为风险评估的完善打好基础。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进行对财务方面的风险评估。

第一步,对财务引发的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计算,包括预算、改良、精确、频数等。第二步,分析以往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并整合数据信息。第三步,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就会得出可能造成的具体的损失风险值。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可以保障资金的有效投入,降低投入成本,避免因财务问题引发的危险有害因素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好的开展天然气开采工作。

(2)危险有害因素应进行分级评估和管理。

不同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天然气开采工作带来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分级评估和管理,采用相应不同的方法处理。所以在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过程中,为了提升对危险有害因素的把控,需要分析天然气开采工作的各步骤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展开分析。然后通过评估方式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等级划分。最后对划分好的不同等级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以求天然气开采降低至最小风险。

具体来说,风险评估中对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普通、较大、重大、特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依据划分的等级,用专业科学的应对方法处理危险有害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在具体风险评估过程中应注意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使得等级划分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从众多案例中分析,取其真实数据信息作为评估参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天然气开采是一项存在很大风险的工作。通过辨识开采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使得工作人员生命有所保障,企业有所盈利,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如此,天然气是清洁型环保能源,但同时也是不可持续发展能源,所以,必须做好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工作及风险评估管理,进行更有效的天然气开采工作,防止天然气在开采过程中泄漏,让天然气开采工作更顺利,以满足广大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邹源,何林君.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管理[J].中国化工贸易,2015(15).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理论;体系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而相关企业想要保证这一工作的较好展开,就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了解市场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有效性运营的较好实现,而这些都需要得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估理论与体系支持。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是指涉税过程中企业经营活动出现的一种不确定性,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这就使得尽可能降低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税务费用,是企业日常经营的最根本追求,而这一追求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利润与成本是相对的,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税收越少,盈利数额就越多。对于企业的税收风险来说,管理者的决策直接关系着这一税收风险的高低,企业的经济也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结合我国当下企业税务风险实际与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就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的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一些企业对税务的缴纳日期不是很明确,或出现了因资金周转问题而发生的拖欠情况,影响了税款的纳入;我国相关税务政策有着一定的变动性,一些企业没有及时了解这种情况,从而出现多缴纳税金现象,没有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活动,这些对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都能够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1]。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

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潜在性。由于税务风险存在着一定的延伸期,如果企业出现了税法的违反情况,但没有及时的发现,则会使得风险扩大;第二,多变性。我国的相关税务条款会随着形势的不同而变化、依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划分出相应界限,为此相关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第三,损害性。企业的经济收益越高,税收也会越大,相对产生的风险也会增加,而这种税务风险的增加很可能造成相关企业生产经营链条断裂,最终影响企业的稳定经营;第四,可测性。虽然税务风险是不确定的,但企业可以从原有的经验或者其他公司的矛盾中吸取经验,在整体情况真实判断的基础上体现灵活变通性,并以此对税务风险进行防控。第五,可控性。企业可以根据风险的成因进行预防和控制,并根据情况的发展做出风险数据的严格估算[2]。

二、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应该遵守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经济效益评估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在绩效评估的初期,管理人员应该将成本与效益进行对比,确保风险的预估范围小于效益成本;第二,综合性与全面性原则。税务风险的整体目标要在企业发展战略调控的基础上,它不仅能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现状,还应该为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做铺垫。第三,始终性原则,税辗缦展芾砑ㄐё魑企业评估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本身能够体现成本的花费与收益的获取,所以建立的评价系统也要贯穿到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第四,动态性原则。绩效评估系统之所以有效,体现在它能够根据当前的形势而变化、促进效益的增收的功能,这就使得其本身用于处于动态之中[3]。

三、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建立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

综合性纳税评估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所得税进行整体把控与基本评价。企业应该明确应缴纳的所得税费变动率为同期所累积的税费总额除以本期所制定的税费数额乘以百分之百,如果企业的税费出现了变动名情况,则可以将其看做是所得税负担变动率,企业将同期的税务负担基数与所得税负担率进行对比,就能够建立成本预算、收入以及费用的联系报表,并根据报表展开具体的过程管理;第二,绩效的全方面评价。对于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来说,其本身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税收,为此相关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增值税费统计表以及原始纳税数据进行核对,按照企业中的库存量与能够得到的实际收益进行查询,在销售量预估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进项税额的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够为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顺利建立提供支持;第三,建立特殊的纳税评价指标。由于企业的类型不同,税务的申报以及核算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管理者应该在库存与产出数量对比的情况下,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根据税额的配比方法进行税率的科学估算,这样才能较好避免申报数量与总体销售指标不符的现象发生,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才能够真正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4]。

(二)完善税务风险控制的基础环境

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来说,税务风险基础环境的完善有着较强的必要性,而想要真正实现这一税务风险基础环境的完善,我们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要建立相关的税务风险控制部门,以此完善自身税务相关的基础组织结构。从整体的运营情况来讲,企业必须与管理部门实现较好的对接,才能够实现税务风险分辨的较好展开,而在财务部中划分出税务部门就是这一税务风险控制部门建立的必然举措,而这一部门的建立就能够较好实现税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较好协作,风险控制预案的制定、涉税管理过程的流通等工作都将实现更好的展开;第二,财务部部长为税务部的核心成员,这样企业的事务部就能够较好实现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对接,涉税管理过程的流通、涉税管理过程的流通准备等功能都将实现更好的展开;第三,基层工作人员要按照一定的期限缴纳税金,并获取相关的税务凭证,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综合化,真正实现税务风险控制基础环境的完善[5]。

(三)加强税务风险防控

加强税务风险防控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为此我们需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笔者建议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税务风险防控的加强。第一,企业应较好掌握国家税务相关政策,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税务风险的较好防控,而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实现较好的提升。例如,在新的税收法律中,我国政府规定企业如果能够达到节能节水等要求,税收方面就可以“三免三减半”,而结合这一规定,相关企业就可以鼓励员工开展节能活动,并可以规定哪一部门节约效果明显便o予其适当的经济奖励,这样相关企业就能较好迎合我国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其自身的税务风险防控水平自然能够实现较好的提升;第二,聘请专业的税务机关转移风险。除了建立相关的税务风险防控部门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中介进行实体调研,根据实际情况签订税务责任承担合同。如果出现了税务风险等状况,则由中介来替代企业承担,这同样属于较为有效的税务风险防控加强措施[6]。

(四)构建税务风险评估模型

税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税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在税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中,相关企业需要将税务风险评估的宣传贯彻到企业内部操作当中,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的每个部门都能够实现较好的税务风险评估;第二,采用集成化的数据基础进行库存资源的规划,通过统一性考核标准的建立、以税务的监督数据为目标,就能够制定相对科学的管理报告与数据模型,税务信息的流动与沟通工作也将实现更好的展开;第三,建立重大风险事项的备案机制。在这一机制的建立中,各企业要根据所得税的汇算比例进行资产损失的预估,并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这样才能够保证税务相关重大风险的较好消除。

四、结论

在本文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估理论与体系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原则、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措施,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相关企业税务风险降低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邓茜. 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张昊. 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李红玲. 啤酒制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黄雅丽. 海外并购整合绩效评估体系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

[5]马啸. 基于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纳税遵从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