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

时间:2023-06-06 09:33:06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

第1篇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the enterprise must carry out reasonable management ofall aspects,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s financial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thefocu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it affects how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to the enterprise. Atthe same time,if a company wants to complete a plan and grow in a better direction,it will beaffected by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refore,financial manage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growth of the enterprise.

The society is improving. Chinas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also growing in pace with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also developed. The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national fiscalrevenue and solving surplus labor.At the same time,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enterpris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nd they have also playeda significant role. However,when enterprises growing up,they will also be hindered by some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enterprise managers and imperfect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s all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Financialmanagement issues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business growth. If enterprises dont properlymanage their finances,their development will be hindered. Therefore,this article takes the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 of B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analyze its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rovide solutions.

The dissertation first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on financial management,defin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n introduces relevant basictheories, including the meaning and conten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relatedtheorie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t also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n this article uses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fter introducing thebasic situation of BY companies, they are separately set up by departments. Financialpersonnels professional level, financing, investment, working capita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other aspects have analyzed their curr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status; based on the currentstatu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problem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been specifically analyzed. Uncertainty in enterprisedepartments, low professional level of financial personnel,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unscient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lack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imperfectincome distribution problems. Finally, the specific financial management issues for BYcompanies were proposed. Solve the problem , mainly from the BY companies to reasonablyset up the corporate sector,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financial personnel, expandfinancing channels, scient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working capital, and improv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esof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management.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Financing Management; Investment Management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财务管理的含义

2.2 财务管理的内容

2.2.1 融资管理.

2.2.2 投资管理.

2.2.3 营运资金管理.

2.2.4 收益分配管理.

2.3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

2.4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含义及财务管理特点

2.4.1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含义.

2.4.2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 3 章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及财务管理现状

3.1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简介

3.2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3.2.1 企业部门设置现状.

3.2.2 企业财务人员现状.

3.2.3 融资现状.

3.2.4 投资现状.

3.2.5 营运资金现状.

3.2.6 收益分配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 4 章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部门设置不合理

4.1.1 未设置内部控制部和内部审计部.

4.1.2 财务部门数量与企业规模不相适应.

4.2 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4.3 融资困难

4.3.1 企业内源融资方式单一.

4.3.2 企业外源融资渠道较少.

4.4 投资管理不科学

4.4.1 企业资金投资效率低.

4.4.2 企业投资过于盲目.

4.5 营运资金管理缺失

4.5.1 现金管理缺少内部控制.

4.5.2 应收账款缺少管理.

4.6 收益分配不完善

4.6.1 奖励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4.6.2 缺少科学的收益分配决策 .

4.7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加强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5.1 合理设置企业部门

5.1.1 设置内部控制部和内部审计部.

5.1.2 适当增加财务部门数量以适应企业规模.

5.2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

5.3 拓宽融资渠道

5.3.1 采用多种内源融资方式.

5.3.2 优化自身融资条件.

5.4 科学进行投资管理

5.4.1 提高企业资金投资效率.

5.4.2 提高理性投资意识.

5.5 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5.5.1 建立现金管理的内部控制.

5.5.2 提高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

5.6 完善收益分配管理

5.6.1 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

5.6.2 制定科学的收益分配决策.

第2篇

关键词:市场时机选择;证券市场

1 市场时机选择理论

(1)市场时机选择理论的基础——行为财务学。

现代标准财务理论以有效市场假说作为其研究基础,并一度占据了融资理论研究的统治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大量实证研究中发现的市场异常现象表明,证券市场存在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背离的现象,包括市场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时间效应、羊群效应等,这使传统财务学研究受到很大冲击,并促使行为财务学的兴起。从1991年至今,西方财务学界开始引入行为财务学理论,在放宽有效市场和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研究。行为财务理论关注资本市场与条件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即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博弈。

(2)市场时机选择理论。

企业融资的市场时机选择理论是建立在行为财务学基础上的,它隐含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认为公司经理人较投资者更为理性。市场时机选择(market timing)理论认为,如果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并致力于公司真实价值的最大化,那么当股票被高估时,管理者应利用投资者的这种非理性狂热时机发行更多的股票,而当股票被低估时,管理者应回购股票(stein,1996)。由于套利限制使得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估价存在着错误,而公司经理人则利用了市场的错误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从而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

2 市场时机选择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

2.1 我国证券市场现状满足市场时机选择理论假设

(1)股票误价普遍存在。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上市公司股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环境和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不仅仅取决于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分配政策,且存在着明显的套利限制,因此上市公司的股票存在着被“误价”的可能性很大。大量关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文献证明,我国证券市场远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其中吴世农(1996);张人骥和朱平方(1998)等,沈艺峰和吴世农(1999)的研究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仅达到弱式有效。而戴国强(1999)、张亦春和周颖刚(2001)等人的研究则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未达到弱式有效状态。陈小悦、孙爱军(2000),陈浪南、屈文洲,阮涛、林少宫(2000)和李和金、李湛(2000)等人的文献研究结果证明,在中国股市capm模型基本是不适用的,系数与证券收益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这些研究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还远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股票的价格并不总是反应股票的真实价值。

(2)信息不对称。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证券市场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还远未达到及时和准确,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的披露往往滞后于市场反应。市场的价格传递机制未能达到半强式市场的水平,存在着大量的内幕交易,并且机构投资者发展滞后。相对于普通投资者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者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而机构投资者和大户掌握的信息虽然较多,但他们并不会迅速将信息传递给一般的投资者。

(3)流通股股价被系统性高估。

泰勒(thaler,1999)指出,制度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性在于制度能够直接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可以说制度与行为和心理是相互推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错误、缺失的制度本身就是市场中的一种噪音源,是导致市场波动和风险增大的根源。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股票被人为的划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由于流通股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流通股票的持有者可以较容易的将未来收益转为现时收益,因此流通股具有比非流通股更高的市场价值。此外由于中国股市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市场对股票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导致流通股的价格进一步的被抬高,从而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价存在系统性高估的现象。

(4)管理者比个人投资者更为理性。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管理者不但比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而且上市公司管理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财务经验,因此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会比投资者更为理性。李心丹(2002)的研究对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中国个人证券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存在着典型的有限理性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行为中存在着“政策依赖性偏差”、“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处置效应”“过度恐惧”“保守性偏差”“暴富心理”等多种认知偏差。杨忻(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人投资者在羊群效应上的表现明显,说明个人投资者存在着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综合我国证券市场现有的发展状况及制度背景,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myers所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中的假设前提不符,而似乎更符合市场时机选择理论的假设。优序融资理论往往只有在市场对公司股票不存在误价的情况下才会实现,通常情况下公司的股价往往会被市场高估或低估,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内幕交易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量的个人投资者也使得证券市场经常出现异常的波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市场时机选择理论在我国是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的。

2.2 我国企业融资中市场时机行为显著

汤胜(2006)研究结果发现,就整体市场而言,市场整体的股权再融资比例与市场的整体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当市场行情向好、上市公司平均股价水平较高时,更多的公司进行了股权再融资。而对于个别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倾向于在高值、高市场回报和高换手率的期间进行股权再融资,而这段时期公司的股票价格往往存在着被高估的情况。因此在融资后公司的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低于其他合资,但未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说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时存在着时机选择的行为。王正位,朱武祥(2007)实证研究发现,市场高涨时,会有更多的申请再融资;申请再融资的公司市场时机适合时融资规模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是申请再融资公司的数量还是再融资规模,市场时机都包括了两部分,一是基于股价的时机,二是基于再融资管制政策的时机。赵静(2007)通过理论模型讨论基于市场时机选择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利益动因,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在股票价格偏高的市场时机进行股权融资,将会得到更高的财富增值。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6日

引言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做到减少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企业的财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内部的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通过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状况,提出最实用的方案,来促进企业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小化。对于企业财务部门来说,不仅要实现对财务状况进行准确的核算和分配,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结合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强风险意识,借助科学的管理超越竞争对手,在竞争中获得胜利,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一、对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

加强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仅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还可以使企业资金达到合理的有效配置和运用。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生产的总产值,企业就可以通过资金的合理配置来进行合理的企业投资和运作,来进一步提高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结合所获得的前沿信息,发挥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模式的转变,加上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以及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发挥企业效益,树立品牌理念,降低财务风险,进一步减少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通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提高整个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必须要加强风险意识。根据调查,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金融危机的风险不会波及到自身企业,因此并没有做好及时的防范准备,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危机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再加上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就使得企业财务抵抗风险力薄弱。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这些不正确的管理意识就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各种风险的打击,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这些人也没有对财务的管理方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大部分只会遵循旧的方式和方法。所以,风险意识的缺乏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企业只有解决的这个问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占据主动权,这样才能使企业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同时,对风险意识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上各个企业的一种人才任用潮流和趋势,企业自身也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所以,作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者,必须要具有风险意识,时刻准备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

(二)企业财务监督体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降低。在中国大部分的企业中,很少设立对财务分配使用进行监督的部门,这就是会造成企业财务的利用混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作为财务分配的坚强后盾,那么企业资金的配置就会存在很大的弊端,大大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例如,在资金配置过程中,有时财务管理人员会根据与同事的关系来进行资金的分配,这样就使得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真正需要资金来运作的部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资金来进行科研或者开发。再有,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委员会,企业领导者有可能会乱用资金,造成资金的去向不明,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与发展。如果这种不公开、不透明的财务管理方式一直持续下去,将会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更甚者还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甚至是倒闭的危机。所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监督,必须要从源头上杜绝,从细微之处做起,才能保证监督的正常有效进行,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三)企业投资方式较单一,抗风险能力降低。对于企业的投资来说,必须要实现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企业的投资方式过于单一,这就容易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且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的融资会非常困难,周转资金不到位,使得企业不能够扩大生产,这就使得企业雪上加霜。而且金融危机下,银行信贷也会出现严重问题,所以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必须要保证企业的投资方式多样化,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这样一来,就可以在金融危机下,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也可以进一步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

三、解决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这是企业需要考虑的。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可以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对于企业的各项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要进行估价统计,在各项资产的购进之后,要保证这些资产不会出现闲置的情况,应该交给采购部门统一进行购买,在财政管理上要针对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出整改预案,进一步推进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降低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理念。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对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进行明确的划分,对于相关的资金使用要进行合理的界定,在资金管理中禁止使用现金进行流通,从而避免资金管理失控,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在进行资金流动过程中,要明确资金的周转周期以及资金回笼的程度,避免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资金链断掉而给整个企业正常运转带来麻烦。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化程度,减少企业的闲散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了加强企业对于整个资金流动过程的控制力度,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避免出现资金闲置与短缺并存。对于企业的支出要按照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同时提高企业的资金储蓄力度,避免出现资金链断开的问题。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这样的财务管风险理念,才可以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成立监督委员会,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必须要保证企业财务的公开透明,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企业财务的分配方向,来促进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企业要成立监督委员会,定期召开监督会议,对企业的资金运作做出相应的具体化报告,运用的细节必须向广大企业人员透明化。要知道有监督才会有效率,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必须要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同时,监委会的人员也要以身作则,还要实行定期的人员轮换,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要知道监督是促进企业财务合理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财务运行的监督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实现平稳发展。

(四)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要在对国内外及当地市场情况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于那些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制定出安全警戒系统。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运用多种手段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告性和警示性的反应。根据当地企业的发展情况,在竞争力分析、技术创新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影响企业发展的方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这样就可以使得财务风险问题的范围大大缩小。在金融危机的状况下,企业在对外经济交流往来中,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问题,避免因为财务风险问题,而给企业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密切,所以在进行对外经济往来时,必须要对双方各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促进对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运用合法的手段,维护企业的财物安全,促进对外经济的正常进行。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合理地利用市场信息,使其为企业提供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新经济的发展与建立。并且还要注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性研究,做到与时俱进,培养独立的企业思想和对时事的敏感度,进一步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这些的同时,还可以发现,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不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使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淑娥,徐伟刚.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

[2]张利娜.基于logit模型的我国公司财务风险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5.

[3]陈长玉.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第4篇

该项目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街头简单随机抽样,发放关于“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的问卷800份,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并不十分了解,并且也不太愿意去了解的现状。通过对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的文献调研和实地走访银行等方法,揭示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个人外汇理财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管理机制不全面的供给现状。

【关键词】个人外汇理财 汇率机制 初级阶段

一、相关文献回顾

外汇理财产品从诞生之日起,由于制度上的优势,发展步伐一直快于人民币理财业务。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如黄毅(2006)阐述了外汇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风险计量、操作风险、衍生交易等十大问题;顾少华、于叶阳、陈凡(2009)对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变对外汇理财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张晓朴(2006)对投资监管提出系统建设、交易限额等监管措施;王美琼(2007)分析了制约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强调加强营销与服务。

国外学者已经在银行外汇风险度量、外汇风险规避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先进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外银行不断丰富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其已成为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方式,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灵活性。然而,国内外对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论的分析,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却很少见,在所翻查文献中很少见到。

二、外汇理财产品概述

(一)外汇理财产品的简介

外汇是指:{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的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④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⑤其他外币记值的资产。

外汇理财产品是指个人购买理财产品时的货币只针对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收益获取也以外币币值计算。现在的外汇理财产品主要有:货币、大宗买卖、贵金属(其中又有许多很小的门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二)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型

表1 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型主要是以下几种

三、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国内外对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论的分析,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却很少见,在所翻查文献中很少见到,所以这次本课题从个人投资者和商业银行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尤其注重个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研究。

为了使结论更加深入客观,本次研究专门设计了对投资者需求状况的问卷,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区域的公共场合简单随机抽样,发放问卷800份,在发放及回收问卷后,将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深入全面地了解投资者的需求状况。另外,通过查阅文献和到银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商业银行对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从而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我国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发放共800份,有效回收627份,有效回收率为78.375%。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总结出:

第一,被调查的有效的627人中,在18~25岁之间的被调查者有209人、26~32有177人、33~40的有153人、41~50有145人、50以上92人。在这个调查中也可以看出一点就是被调查者以年轻化为主,可是在中国的财富分布中主要财富掌握在45岁以上人群手里。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愿意接受调查,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个人资料被泄露而遭致各种金融机构的各种形式的“骚扰”。这也是现在很多投资者比较厌烦的事,也是很多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营销方式和战略手段,怎样提高效率是关键。

第二,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高中/中专及以下205人、大专科382人、研究生及以上180人。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水平越来越向更高的教育层次发展,调查者中大部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且主要是大专及本科。

第三,根据调查显示,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里的闲置资金也逐渐增多,可是对理财产品的了解还是很不透彻的,对于外汇理财产品更是很少,被调查对象中非常了解41人只占8%、 了解部分146人占30%、很少了解134人占28%、不了解163人却占到了34%。在目前比较常见的理财产品中,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各有不同,在调查者中,选择银行理财产品188人、股票144人、基金123人、保险176人、房产66人,可是没有投资理财产品的人占的比重还是挺大的,有267人。

第四,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投资者的许多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的,大多数人了解外汇产品都是自己去网站查阅了解信息。但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资者的信息了解渠道是有限的,而且较为盲目,很大部分的人是根据“经验者”的选择而选择。他们所能掌握的信息也不是很全面。

第五,由于大家对金融市场风险的担忧,不愿意把自己的大部分钱投入未知的事情当中,所以被调查的757人中只有120人购买过外汇产品,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其中购买美元的最多,欧元和日元也是较多的。但是多数人还是没有买过外汇理财产品的。此外,大多数投资者认为银行和证券公司风险较其他的金融要小,所以证券公司和银行是购买外汇理财产品主要的交易机构

第六,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广大投资者认为收益和风险是他们最关心的,投资就是为了使闲置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它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当然期限也是很关心的,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收益,并且时间越长,要承担的风险也就会越大。但是很多投资者认为不太懂那些理财产品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而且也不需要理解,因为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投资后是否有收益,所以对于设计原理不太关注。时间太短利率不高,但时间太长风险有太大,所以折中之后就是能够在足够的时间里承担少数的风险而达到获取高效的利益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但是相比利率而言,投资者对风险更敏感,在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会有多数人选择低风险型的投资方式。

图1 问卷调查分析摘录

综上,我们可知外汇理财产品在北京的发展前景很广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闲置资金的增加,怎样让大家把钱投资出来,是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营销策略问题。另外就是设计怎样的理财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是一大问题。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汇理财必将成为投资者以后面临的重大问题,外汇理财产品必将成为人们所熟知、所专注的金融产品之一。

五、北京地区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分析

(一)被调查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基本情况

表2 被调查银行主要外汇理财产品

(二)被调查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1.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一些商业银行在对相关产品进行宣传时宣传资料不全面,主要体现在没有提供必要的风险提示和便于客户理解的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列表。对于一些更复杂的产品,银行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没有为客户做出明确的关于理财计划合同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解释。

2.专业人才异常匮乏。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形势下,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金融业务将面向海外市场,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品的范畴,所以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衍生品,是维护我国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是从事国际贸易的衍生品的关键。但银行相关员工异常缺乏国际规则的衍生品交易的经验,不能对国际惯例灵活使用,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宣传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对外汇理财产品宣传力度一直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在银行营业大厅,只是把金融产品宣传册、宣传纸等陈列在一个专柜里,银行职员一般也都不会去主动介绍,客户根本不知道有这款理财产品。另外,有些理财产品具有复杂的条款,客户往往需要解释才能懂,但银行都没有主动介绍给客户。

4.“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也存在“跟风”的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发出新的品种,其他银行就能立刻跟进,一时间市场就会出现很多“克隆品”,这种“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缺乏特殊的产品和个性化的项目,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六、针对出现各种问题的建议

(一)银行方面

从长远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务将面向海外市场,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品的范畴,个人外汇理财将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投资项目。这一举措与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突出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对银行转型经营的重要性。首先,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其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还将促进理财业务与储蓄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

2.提供特色服务,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市场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目前国内银行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所以只有依靠特色的服务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荣誉度,商业银行应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客户,并为他们推出合适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不断更新理念,做到针对,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产品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超出。

3.健全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银监会相继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多项政策,很多投资对象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更多的市场品种将被发掘,所以健全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所开展的理财业务特点,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二)投资者方面

1.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多方面了解行情。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是他们投资的最终目标。面对变幻不定的市场环境,投资者应该慎重选择,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并且多方面了解行情,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自己造成的损失。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有自己的专门网站,投资者应该定期关注以了解情况。

2.丰富理财经验,学会分散风险。丰富理财经验,尝试多样化投资,学会分散风险,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避免跟风,理智投资。许多投资者并不懂得该如何去投资,都是看别人买什么就跟风,有的甚至听信那些投机分子的投机思想,盲目投资。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投资者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加强鉴别能力。

七、结论

该项目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调研方法,了解外汇理财产品的含义、种类、特征等。

二是实地访谈方法,通过实地走访银行等方法对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的了解,揭示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个人外汇理财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管理机制不全面的供给现状。

三是问卷调查方法,在街头简单随机抽样,主要调查区域是: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区域的公共场合。发放关于“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的问卷800份,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并不十分了解,并且也不太愿意去了解的现状。

通过对供需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的建议结论是:银行从自身入手,提高产品研发质量和产品销售服务质量,以获得更多的优质投资客户。

投资者也应从自身入手,提高自身判断能力,开拓身边的资源,在了解行情的基础上理智投资。

参考文献

[1]黄毅.当前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管理的十大问题,2006.

[2]顾少华、于叶阳、陈凡.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变对外汇理财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2009.

[3]王美琼.制约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强调加强营销与服务,2007.

[4]王思程.外汇理财操作策略及其应用,2009.

[5]王欣.外汇理财内涵、特点及主要方式,2009.

[6]杜淼淼,许 敏,金义旻.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2009.

[7]陈凡.战略布局外汇理财,2009.

第5篇

关键词:表外融资;现实意义;规范思路

一、表外融资的相关概念

表外融资,即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是指该融资项目不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但其所形成的收入与费用却在利润表中反映的融资方式。

企业进行表外融资,增加了表外的资产和负债,未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相关的收入与费用却在利润表上得以体现,使企业真实财务信息失真,体现了隐蔽性和误导性;表外融资提供给企业灵活多样的融资选择,但是也使企业的部分债务隐藏,无法反应真实的财务状况,体现了其灵活性和风险性;表外融资的方式众多,企业会计准则对此规范的却很少,其诸多项目未反应在财务报表上,却也与财务报表密切相关,体现对表外融资监管的困难性。

二、表外融资的现实意义

通过表外融资企业能够改善财务状况、扩大经营成果、降低汇率波动以及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1.能够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企业进行表外融资项目,可以将表内资产负债项目转移至表外,使基于财务报表得到的财务数据优化,从而达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目的。相比直接财务报表得到的财务指标,进行表外融资降低负债权益比率、提高偿债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资信等级,进而降低企业平均融资成本。

2.能够扩大企业的经营成果

根据表外融资的定义可知,表外融资涉及的收入与费用项目在利润表反映。当利息率低于投资回报率时,表外融资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能使企业拥有较高的投资报酬率,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3.能够降低汇率波动的影响

对于以对外贸易业务为主的企业而言,其经营成果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而国际形势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风险性较高。其中汇率的变动会对资产负债表的计量产生影响,表外融资不仅能够调节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的兑换价值,而且能够稳定财务状况、防范外汇风险。

4.能够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通常在签订借款合同的时候,债权人会对借款人做出种种限定,比如规定借款人的负债比率和产权比率。借款人可以将部分债务转移至表外融资项目,以符合债权人的要求,规避合同限制。

三、表外融资的现状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普遍存在,公司大股东可以利用表外融资项目来谋取自身利益,置中小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不顾。此外,我国企业普遍融资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的门槛过高,急需寻找新的融资方式,表外融资不仅解决融资难问题,更能提高企业资信等级。然而,不少企业利用表外融资工具,欺骗债权人和投资者。主要体现在:首先,不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表外融资决定了财务报表对财务状况反映的不充分性,一定程度上粉饰和掩饰了财务报表的问题。其次,夸大的企业偿债能力。只看资产负债表必然低估现有负债,高估偿债能力,很容易忽视财务杠杆效应带来的高财务风险,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四、表外融资的规范思路

表外融资受到企业的格外青睐,为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新的渠道。表外融资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它能够打破企业融资桎梏,额外地为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创造财富。随着金融工具在表外融资中的应用,表外融资正面临繁琐复杂、脱离监管的局面。因此,必须对表外融资作出规范加以引导,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1.增强对表外融资的认识。表外融资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此为出发点在企业承受区间内制定规模上限,才能从自身出发进行经营筹划,规避非法表外融资事项的发生。

2.完善企业会计规范准则。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企业融资的核算和披露即可,其不规范性提供给企业滥用表外融资的机会,所以应明确规定纳入企业财务报表事项,尽可能多接受会计准则准则规范监督,才能保证财务信息高质高效,为决策提供依据。

3.提高对表外融资审计意识 。独立有效的审计工作能够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注册会计师现阶段的审计主要集中在对财务报表表内项目的审计,对表外融资事项的审计仅仅停留在了解判断的阶段,对表外融资事项的实质性程序和测试以及相关的披露工作少之又少。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拓宽审计视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表外融资审计意识,将表外融资事项审计同资产负债表审计同等对待。

五、结语

由于信息不对称,潜在投资者无法了解到企业在表外融资事项中获得的资金,其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很容易受到资产外部膨胀的危机,同时企业过于频繁地寻求表外融资,会透支企业的投资透明度。因此,企业要正确认识到表外融资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科学合理的运用表外融资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要不断规范表外融资的会计准则,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旭苗.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研究[J].经融视线,2014(9).

[2]王旭烨.资产负债表表外融资的作用和监管问题研究[J].赤子,2013(10).

[3]李飞,黄乐.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2(10).

第6篇

关键词:并购;融资方式;资本运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企业并购重组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管理所涉及的一个全新内容。在市场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正向动态开放式过程转变。企业并购以产权为交易对象,通过产权转让实现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和资源重组,是企业外部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在资本市场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地高速发展,我国企业实行并购行为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并购的范围也从并购国内企业发展到对境外企业进行并购,与此同时,从企业并购的特征和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实践来看,并购又是一项高风险的资本经营活动,随企业并购过程而产生的巨大风险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研究现状

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并购融资是并购企业顺利完成并购的技术性条件,进行并购行为的企业通过认真考察并规划并购双方的资本结构,最后决定采用何种手段和渠道融通资金,并从狭义融资的角度,即并购资金来源的角度讨论企业的并购融资。如果要使且的并购行为顺利开展,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充足的资金,否则则可能使得企业不仅没有并购成功,反而使其遭受重创[2]。

刘皖青[3]等研究人员在分析并购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把目光转向了并购实例,选取了我国并购实践中一个典型的并购融资案例,即清华同方并购鲁颖电子,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股权置换是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条件下比较适合也比较有效的并购融资方式。

另外有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资金负债率比较高,其自身的积累速度远不及资本集中的速度,因此企业应该向金融机构筹备资金以此来并购经营状况不良的上市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

从上诉的文献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相关研究者主要关注融资并购的案例分析,这些研究比较单一、零散和粗略,较少地在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风险等问题上进行过多的探讨,因此我国在完善企业并购融资机制的问题上仍未形成完整合理的体系,这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研究和探讨。

二、企业并购融资风险

狭义上,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3],也就是说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而我们这里提到的融资风险是指与并购资金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具体指企业在并购中能否及时、足额筹集到并购所需资金,以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以及融资带来的资本结构变动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是否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如果并购企业筹资方式和资本结构安排不当,会使企业在以后的经营期间内承担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融资决策风险与融资结构风险。

融资决策风险主要分析的是企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融资,以及此种方式给企业财务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一般而言企业有两种渠道为并购筹集资金――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自有资本金、折旧基金和留存收益作为并购资金来源。外部融资指并购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债权等方式筹集资金,表现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两种融资渠道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和带来的财务风险比较分析如下表1:

表1 融资方式类型比较

比较

类型 内部融资 外部融资

债务融资 股权融资 混合型证券融资

融资工具 留存收益、折旧基金、自有资本金 银行借款、债券 股票 可转换债权、优先股

融资条件 效益好、经营稳定、有大量盈余资金 商业信誉、经营状况、发展前景良好 股份公司;经营能力、业绩、资产规模、行业等达上市资格 同债权、股票发行

融资手续 手续简便,按会计处理程序提取即可实现 手续复杂,须经银行审查、发行审批 向证监局提出发行申请,批准后由证券部门代销 同债权、股票发行

融资费用 无 手续费、发行费 证券登记注册费、发行费 同债权、股票发行

融资风险 企业权益资本增加,财务压力较轻,但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到期还本付息

压力 稀释了原有股权,需支付股息,财务压力较大

企业无法自主调整资本结构;股票转换权的行使会稀释股权、不行使会面临再筹资风险

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资本结构中权

益资本比例提高,进而使企业平均资本上升,财务杠杆作用降低 资本结构中债

务资本比例提

高,企业平均成本降低,财务杠杆作用提高 同内部融资 取决于用来融资的优先股和可转债行使权利的比例

例如,对于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融资方式的研究中发现,我国企业采用的最常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方式融资,就如表1中简单列出的特点一般,这种方式非常直接,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弊端,第一,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足,企业在得到银行的大额贷款时,需要各方机构的批准和协调,不仅要受到额度限制,而且必须要向银行披露其财务状况,在经营管理上要受到银行的制约。第二,并购后还要面临按期还款付息的财务压力,并且如果海外并购投资所需的回收期比较长,还需要不断的增加贷款,满足投资需要,很容易引起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第三,我国的资产负债率一向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贷款融资会让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加不合理,企业价值被低估,信用评级下降,对于并购企业的股东来说,这种方式不能获得目标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不一定被欢迎。

在企业海外并购中,由于所需资金的规模较大,只借助于国内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来筹集资金很难满足要求,银团贷款的方式由此产生,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多家国际性的大型银行共同参与向某一次交易或项目提供长期的巨额贷款。目前,我国的涉及巨额海外并购资金的交易均是采用此类贷款方式,并且这种方式贷款期限长、能够筹集的资金规模大、适用范围广等各种优势使得被采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通过上诉案例的展现以及表1中的各项对比,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对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均有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所以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环境决定采取何种融资方式是融资中的关键问题。另外,在融资时间上也要做出合理安排,因为融资超前会给企业带来利息损失,融资滞后又会影响并购进程。

融资结构亦称资本结构,指企业通过不同渠道筹集到的资金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企业并购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并购企业难以通过单一融资方式筹集足额资金,而是会选择多种渠道融资,那么此时,并购企业就会面临一个融资结构的问题,融资结构安排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融资风险,造成企业财务负担。举例来说,在以现金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如果企业在并购的后续阶段仍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整合,目标企业才会与自身企业实现真正融合,才能达到经营协同效应,那么企业就会面临再融资的压力,此时,内部资金的耗用使得企业只能转向外部融资,而前期投入现金之后经营状况不佳的话,外部资金将很难筹集,由此,企业资金周转将有停滞的可能性,随之而来的也将是巨大的财务压力。

因此,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全范围、多角度地考虑企业并购融资的方式及融资结构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及时、足额筹集到并购所需资金,以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以及保障融资带来的资本结构变动不会影响或者很小程度地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企业并购风险控制

在当前的我国经济社会中,恰当的融资结构设置是防止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尤其是境外并购中出现风险的关键,而恰当正确的融资结构设置的实现前途则是宽松自由的融资环境,但我们的现实问题则是中国企业并购融资则存在诸多的困难,可以真正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十分有限。

首先,在债务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主要是通过向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来实现融资。在债券融资方式上,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发行条件上规定严苛,审批程序复杂。债券发行的审批,第一步需要国家发改委确定企业发行额度,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负责债券的上市审批。此外,我国债券只允许场内交易,二级交易市场不发达使得债券的流动性不高,对利率的限制使得收益率较低,这些都限制了企业债券的销售。

其次,在股权融资方式方面,中国企业发行股票的主体必须是上市公司,申请发行股票需要国家证监会核准,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 3000 万元,这些条件的限制也将许多并购企业排挤在外。

针对上诉问题,为帮助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实现合理资本结构以及选择恰当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保障企业多元化融资的可能性,笔者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谈谈相关的改善措施。

1.宏观方面

在债券融资方面,大力推进债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增强债权的流动性;简化债券发行审批手续;建立规范统一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增加进行债券融资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债券的认购。

在股权融资方面,适当降低对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增发股票的限制,使更多企业为完成并购而增发股票成为可能。

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支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企业跨国并购,向并购企业提供直接投资、委托贷款、过桥贷款等融资支持。同时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丰富融资工具,如发行可转换债权、认股权证、票据等金融产品,以引导资金流向、发展壮大资本市场,为企业并购融资提供多元化途径。

此外,政府要推出一些扶持政策,鼓励中国跨国经营的银行给予在当地进行并购的中国企业适当的支持。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跨国并购基金以满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资金需求。

2.微观方面

积极与大型跨国投资银行合作。投资银行是专业的收购经纪人和财务顾问,它在为企业提供并购咨询服务的同时还参与并购企业的合作。他们在长期的跨国经营活动中,与业务所在地的投资商、金融机构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对他们的经营实力有充分的了解,借助这一优势,他们将并购企业与各类投资者联系起来,成为他们之间合作的桥梁,为并购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寻求新的融资途径――信托融资。信托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作用寻找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向借款企业发放贷款的资金融通活动。这种方式没有股票、债权方面的法律限制,而且信托产品筹资周期较短,与向银行贷款所需的评估、审核程序相比,简单易行。信托融资是以资产为信用,这种信用基础表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不计入负债类会计科目,但收益计入损益类科目的收入,这就是说信托融资不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但会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这也有利于企业再融资的实现。

加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并购企业应注意发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努力实现银行与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形式可以是参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新的投资项目等,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为企业在跨国并购时融通资金提供便利。

本文从并购融资方式入手,结合已有研究与相关案例,主要讨论了不同融资方式存在的利弊,并针对我国目前主要的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期对企业的并购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娇,汤伟,耿宏艳.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会计之友,2013,7:70-73.

[2]刘建波.企业并购财务分析及财务风险控制[J].财务理论,2010,2:70-71.

[3]徐翠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面对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已然成为一种必然,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更是牟取利润、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较高的风险,故充分披露金融创新的会计信息不仅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能降低商业银行因开展金融创新而产生的风险。20世纪60年代欧美学者研究金融创新问题,主要侧重于经济学领域:微观领域主要研究了金融市场的工具创新及其定价原理,宏观领域的研究主要为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7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金融业务创新的动力,形成诸学派的创新诱因理论,其中以西尔柏(W.L.Silber)的约束诱导金融创新理论、希克斯(J.R.Hicks)和涅汉斯(J.Niehans)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戴维斯(S.Davies)和塞拉(R.Silla)的制度学派创新理论以及凯恩(E.J.Kane)的规避型创新理论较为成熟。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研究也逐渐深化,一些学者力图用一般均衡理论解释金融创新的动机或原因。德赛(Desai)和利用区位理论建立了金融创新的微观经济模型,提出了金融创新是实现金融市场完整性的手段这一观点。陈(Chen)建立了以旧证券作担保创造新证券的金融中介体模型。菲利普(Philip Molyneux)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创新理论分析研究金融业中创新的采用和扩散。国内学者对金融创新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分别对金融创新的内涵、动因、风险防范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在研究的内容上国外学者注重对金融业务创新产生原因的研究,形成了创新诱因理论的诸多学派,但大多学者只针对某一原因深入研究,因此对金融业务创新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近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创新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范围也较广泛,但国内学者对金融业务创新的研究大多受到国外研究成果的影响,侧重于对金融业务创新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对引发的风险防范研究,缺乏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系统性研究,且对金融业务创新描述介绍的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少。

综上述对金融业务创新的各种表述和各种理论的论述,它们均从不同角度概括了金融创新的范围、创新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金融创新基础理论,但对进行金融创新带来的相关问题,如创新能力不强、风险防范手段等,大都从金融学的角度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研究,忽视商业银行因金融业务的创新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问题。由于金融业务的创新性会给传统的会计带来挑战,如缺乏与创新业务配套的会计制度,产生的资产和负债不符合传统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且难以满足客观性、稳健性和历史成本计量等会计原则,这些问题都将使商业银行无法将金融创新的会计信息在报表中充分披露,导致金融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规范。本文选取6家较为典型的上市商业银行,试图通过分析目前金融创新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对金融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从而降低创新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并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 商业银行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等相关规范,对金融创新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从业务信息和风险信息两方面进行。本文选取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自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年报中对金融创新的业务及风险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1)金融创新的业务信息披露现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会计报表中将各金融创新的业务信息合并披露。资产负债表中对金融创新的业务信息通过期末余额和上年余额进行对比披露,但除衍生金融工具单独披露外其他均为合并披露。利润表中对金融创新的业务信息披露内容有:本年和上年产生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金额,同样为合并披露。另一方面,在报表附注中对各金融创新信息披露的程度不同。各上市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在附注中披露的业务信息大致包括采取的会计政策、重要会计估计和判断、对报表项目的补充说明三部分。其中,对负债创新业务披露的内容较少,仅包括报表项目的补充说明,如对企业存款创新业务和个人存款创新业务的信息,在报表项目的补充说明部分通过“公司存款”和“个人存款”合并披露期末余额,通过“客户存款”披露产生的利息支出金额。而对不同的资产创新业务,各商业银行披露信息的程度不同,6家商业银行均未披露资产创新工具的信息,对于贸易融资类业务均合并披露,其他资产创新业务则通过明细科目单独对报表项目进行补充说明,如新兴建设项目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通过各类明细科目“公共事业”、“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单独补充说明。中间创新业务中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信息包括采取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如初始以衍生交易合同签订日的公允价值确认,并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以公允价值列示实际金额和名义金额,而对于其他中间创新业务披露的内容主要是对报表项目的补充说明。(2)金融创新风险信息披露现状。 6家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风险信息在报表附注的风险管理部分披露,内容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资产创新业务以披露信用风险为主。资产创新业务多为信贷业务,产生的信用风险较大,通过各报表项目的风险集中度和贷款的逾期、减值情况单独或是合并反映。以中国工商银行2011年的披露为例,新兴行业贷款按不同行业的风险集中度单独反映信用风险:而个人贷款创新业务产生的信用风险信息通过“个人贷款”科目合并披露,包括贷款金额、逾期天数以及逾期贷款中未认定为贷款减值的原因等。另外,资产创新业务产生的市场风险通过“发放贷款和垫款”科目的最大风险敞口合并反映,流动性风险则通过“发放贷款和垫款”科目到期日的现金流情况合并反映。负债创新业务通过合并方式披露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负债创新业务多属于存款业务,不存在信用风险,且基本不产生或产生较小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选取的6家商业银行均通过“吸收存款”科目合并披露产生的风险信息,披露的市场风险信息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均以资产负债表日的风险敞口分布反映;披露的流动性风险的信息为负债剩余到期日的现金流分布情况,其中剩余到期日是指自资产负债表日起至合同规定的到期日,列入各时间段内的金额是未经折现的现金流量。不同中间创新业务的风险信息披露情况不同。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中间创新业务产生的风险较小,如类创新业务,6家商业银行均未在附注中对产生的风险信息进行披露;一般风险的中间创新业务,如支付结算类创新业务,披露的风险信息以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主,流动性风险按各中间创新业务产生负债的剩余到期日现金流分布反映,而市场风险则通过产生的最大风险敞口合并反映;对于高风险的中间创新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各商业银行在附注中披露了产生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通过最大信用风险敞口披露;流动性风险通过净额结算和全额结算产生的现金流披露。

( 二 )金融创新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业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存在以下问题:(1)金融创新信息披露所依据的制度体系不规范。商业银行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多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这些准则或规定分别由财政部、证监会和银监会等机构从不同的目的和角度对披露内容及要求进行规范,如2006年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第一个针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定的正式法律文件,明确规定要披露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增加了金融工具披露的信息。证监会于2008年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进一步在信息披露的项目上进行细化,如对持有的金融债券类别、年利率及到期日,计提减值准备情况;委托理财、资产证券化、各项、托管等业务的开展情况等予以披露。由于这些法规不统一、不衔接,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披露规范缺少统一的要求,留给商业银行的灵活性较大,又如在报表附注中对各类资产创新业务的业务信息披露程度不同,未披露资产创新工具的信息,合并披露贸易融资类业务,而其他资产创新业务则通过明细科目单独披露对报表项目的补充说明;再如各家商业银行对创新业务产生风险的披露程度也不相同,中间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有的通过产生负债的剩余到期日现金流分布反映,有的则通过净额结算和全额结算产生的现金流来反映。(2)金融创新的业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一是财务信息单独披露的程度低。6家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财务信息单独披露的程度较低。如在资产负债表中通过“发放贷款和垫款”、“吸收存款”等科目合并反映余额信息,在利润表中对产生的利息收入通过“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科目合并列示,在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了对报表项目的补充说明,但各商业银行在附注中单独披露的内容各不相同,如中国工商银行披露了银行卡业务和传统中间创新业务的余额信息,浦发银行披露了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的余额信息,南京银行则对业务、银行卡业务和传统中间创新业务的余额信息都进了披露。另外在报表附注中只对衍生金融工具采取的会计政策和估计等信息单独披露。由于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可以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附注则起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增强各商业银行间信息可比性的作用,因此在会计报表中对财务信息披露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估和比较各家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二是非财务信息基本未披露。非财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由会计系统提供,与财务信息相反,非财务信息不完全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但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金融创新的非财务信息包括:背景信息,如金融创新产生的经济环境和条件,开展的流程及操作方法等;前瞻性信息,即金融创新未来的发展状况、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等,如监管者出台的相关激励政策,会为金融创新的发展提供机会;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信息,即金融创新是否具有持续发展和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披露金融创新的非财务信息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使信息使用者更加了解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而且能对财务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如衍生金融工具通过传统会计处理方法无法量化和呈现的信息,可以通过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且由于非财务信息的来源既可以是内部也可以是外部,因此比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信息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而对相关非财务信息,如产生的背景、未来发展状况等,未给予足够重视。三是金融创新的风险信息披露比较单一。《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披露产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对这些风险信息披露的内容既要包括定性分析也要包括定量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只披露了金融创新产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没有披露相关操作风险,也没有单独对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风险信息的披露比较单一。对于产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各家商业银行只在报表中简单列示了资产负债表日各项目的相关数据,虽然在报表中披露了采用风险价值法评估的商业银行整体产生的市场风险,但同样没有单独评估和分析金融创新产生的各项风险。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会计信息披露完善对策

( 一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国际上金融创新种类繁多,具有较成熟的经验,因此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规范。具体包括信息的披露标准、内容与范围、形式等,如创新业务的会计信息披露要符合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信息质量要满足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等要求,披露的内容要涵盖财务信息(包括期末余额、当期损益、现金流等)、非财务信息(包括业务流程、目前开展现状、未来发展情况等)和风险管理信息(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对风险的分析)等,披露形式要包括定期报告和非定期报告两种,可以通过制定的报刊、网站或其他媒体等公开。由于商业银行会随外部环境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业务,而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却不能改变,因此只能制定统一的会计处理框架,在此基础上视具体情况灵活操作。以资产创新业务为例,可以增设“创新资产”科目进行处理,以实际发生金额入账,期间记录资产创新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期末将余额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样,负债创新业务和中间创新业务可以通过设置“创新负债”和“中间创新业务”等科目分别处理。金融创新产生的损益,可以通过“创新业务收入”和“创新业务支出”科目进行核算。

( 二 )丰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通过新设科目在会计报表中对信息单独披露。针对商业银行在报表中对金融创新信息的披露程度较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单独设置科目来解决。如通过前文提到的“创新资产”、“创新负债”和“中间创新业务”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本期余额和上期对比数据,通过“创新业务收入”和“创新业务支出”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产生损益。(2)完善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内容。对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内容完善的具体做法有:披露与金融创新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估计。要说明产生的信贷资产计提减值的范围、计提比例以及减值准备转回条件等信息。通过明细科目统一披露对报表项目的补充说明。以负债创新业务为例,在“创新负债”科目下分别设置“企业创新存款”、“个人创新存款”等明细科目,单独披露期末余额,同时在“创新业务支出”科目下设置“创新负债利息”等明细科目,单独列示产生的利息支出。增加或有事项的信息披露。如资产或中间创新业务可能产生的保函、贷款承诺以及其他带有追索权的事项信息等。(3)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增加披露的内容:金融创新的操作步骤。如2006年中国银行针对顾客需求开发的“达”系列贸易融资产品,由于操作比较相似,故应当具体说明该类创新业务的操作具体步骤及各类业务之间的区别等。业务开展情况。如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征,对其开展的情况进行披露可以间接反映产生的风险大小。未来发展状况。如个人存款创新业务中的住房储蓄类存款,由于近几年国家对房价采取一些控制措施,那么该类创新业务产生的存款是否会减少,商业银行应当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 三 )依据准则完善风险信息披露的内容 (1)增加操作风险的信息。操作风险具有突发性强、大多由人员因素引起、涉案人员逐年上升和职务犯罪严重等特点,因此加强对金融创新操作风险的披露和监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舞弊风险,而且可以增强商业银行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由于金融创新的创新性表现在业务流程的复杂化、采用新的标的物、具有一定衍生性等方面,出现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增加,从而产生较高的操作风险,因此,对创新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披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在附注中增加操作风险信息,具体包括金融创新产生的内部和外部欺诈风险、银行人员因疏忽而出现的某环节操作失误风险、业务中断或系统失灵风险等。以中国工商银行开展的商业汇票赎回式贴现业务为例,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开展该业务时可能因合伙欺诈导致票据不能按时赎回而产生的操作风险信息,或是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导致票据赎回期限不能确定的风险信息等。(2)增加对风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信息披露的评价模型,增加对金融创新定性和定量风险信息的披露。对于信用风险,可以针对创新业务信用风险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从而确定不同创新业务产生的信用风险大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采用风险值法(VAR)对产生市场风险进行整体评估,故可以在附注中进一步单独增加采用此方法确定的金融创新产生的市场风险信息;而对于流动性风险信息应当披露的内容,新协议没有具体规范,但商业银行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创新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的披露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对流动性风险采取的政策,反映流动性的有关指标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程度等,并根据影响程度划分等级,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定性分析。操作风险是新协议新提出的要披露的风险,其中提出了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因此可以根据创新业务的复杂程度选取适当的计量方法,并在附注中披露。如产生的技术型操作风险,可以选取对开展创新业务导致计算机系统故障这一指标,运用指标衡量法对造成损失的风险进行测量。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何泽荣、傅瑜:《后WTO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西南金融》2007年第4期。

[3]卢宇荣、郑小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环境的优化》,《经济管理》2007年第24期。

[4]牟伟明、韩宇:《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与完善对策》,《浙江金融》2009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公司价值;融资效应;税盾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2-0021-05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引发了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质疑:以美国国际集团、美林证券、贝尔斯登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曾经是风险管理的先行者,但是它们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却十分脆弱。那么风险管理是否具备实际的价值?这些质疑实质上揭示一个风险管理学科的核心命题:如果企业风险管理不能给企业带来实效,那么企业有何动力来实施呢?

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如何发挥其有效性,也就是风险管理的传导路径,也是企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确定风险管理策略以及选择风险管理工具,都取决于对风险管理传导路径的认识与偏好。

一、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

(一)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

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风险管理的目标问题,也就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风险管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那就是认为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比斯利等(Beasley等,2007)从战略风险管理的角度考察了ERM的价值理论,指出ERM的目标是提高组织按照股东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可能性,结论是ERM不但能够保护股东价值,还能实现增值。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范围内进一步细化了风险管理的目标。拉姆(James Lam,2003)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细化为降低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最大化公司股东的价值以及促进职业和财务安全等。COSO(2004)提出了ERM的四大目标,分别是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后来,随着风险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风险管理的目标也就拓展到了利益相关者最大化方面。CAS—ERM报告(2003)就提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在短期和长期的价值。库雷利(Brad A.Curell,2008)的研究指出,ERM使得企业能够在销售额和风险管理之间实现一个基本平衡,确保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股东、信用评级机构、股票分析人员、员工等)的保值和增值。 总起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还是集中在公司价值最大化方面,进而为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检验提供了标准,那就是提升公司价值。

在研究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时,学者们用来衡量公司价值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其中绝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是运用了托宾Q来刻画公司价值。克里和黄(Cyree和Huang,2004)在研究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有效性问题时,就运用了托宾Q来衡量公司价值。类似的研究还有阿拉尼斯和韦斯顿(Allayannis和Weston,2001),巴特拉姆、布朗和费尔(Bartram、Brown和Fehle,2004)等。也有个别学者运用了总市值的指标来衡量公司价值。如卡拉汉(Callahan,2002)在研究矿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有效性问题时,就选择了公司股票的价格波动指标,通过计算公司市值的变化来检验风险管理的有效程度。

(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研究视角

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是在承认MM定理前提的情况下,仍旧以无税、没有破产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状况的理想世界作为研究假设来研究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博耶尔和加西亚(Boyer和Garcia,2005)的研究表明,风险管理仍然可以增加企业价值。他们将企业表述为一个“通过现金流相互关联的不同项目的总体”,如果给定市场风险溢价水平,企业就可以找到各种项目组合的合理价值水平,构建价值最大化的组合状况。如果市场对于风险定价变动,企业必须调整其资产配置状况来适应寻找新的最优点,这种调整无疑有着极大成本。这就是金融风险管理通过给予企业更多的灵活性,协调项目组合机构,节约调整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另外一个视角就是否认MM定理的前提,认为现实世界是充满摩擦的不完全市场,税收、交易摩擦、信息有偿获得、信息不对称以及成本等因素的存在表明,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减少不完美市场因素引起的各种摩擦成本的方式来增加公司价值(盖齐等,1997;亚当等,2006;达那尼等,2007)。同样基于上述假设,多尔蒂(Doherty,1985) 从风险成本的角度论述了风险管理对公司的价值;鲁特等(Froot 等,1993)从外部融资成本的角度证明公司层面的风险对冲管理活动会给公司带来价值;利兰(Leland,1998)认为,公司利用风险管理提高自身借贷能力进而通过财务杠杆的税盾效应增加企业价值。

阿拉尼斯等(Allayannis等,2001)、巴特拉姆等(Bartram等,2004)、内恩(Nain,2004)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实行风险管理对提升股东价值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霍伊特和利本伯格(Hoyt和Liebenberg,2011)从企业的整体层面入手,运用美国上市保险公司的资料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论是:实行风险管理的公司,其公司价值的增加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实行风险管理的公司价值比未实行风险管理的公司平均高出3.6%,且在统计和经济意义的检验方面均为显性,证明了风险管理对提升公司价值的积极作用。

(三)风险管理工具(方法)与风险管理有效性

鲁特和斯坦因(Froot 和Stein,1998)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证明风险对冲 (风险管理)、资本预算和资本结构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金融机构基本财务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决定金融机构的价值增长。达达尔特、盖伊和南(Dadalt、Gay和Nam,2002)的研究揭示了衍生工具的使用往往与较低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和更准确的收益预测联系在一起,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来提升公司价值。林等(Lin等,2005)发现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策略的使用能降低公司权益价值低估的现象从而能够提升公司价值。

阿拉尼斯等(Allayannis等,2001)分析了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发现运用了外汇衍生品后,企业的价值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大约比那些同样面临外汇风险敞口却不实行对冲的企业高大约4.87%的市场价值。卡伦贝格(Kallenberg,2007)研究发现,ABB公司的股价在2001—2002年间下跌了90%,其中50%是与石棉危机有关的,从而验证了风险管理对企业价值有重要影响的假设。布莱特等(Belghitar等,2008)利用英国公司的数据,对外汇和利率对冲工具对于公司价值和偿债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控制其他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发现外汇衍生工具给公司带来高达72%的价值增加,利率衍生工具也带来52%的公司价值提升,同时该研究还提供了用托宾Q衡量的公司价值与外汇和利率对冲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四)波动性与风险管理有效性

风险管理和资本结构理论强调现金流波动成本的重要性。申和史图斯(Hyun—Han Shin和René M.Stulz,2000)认为,在剔除其他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后,横截面回归分析中股东价值的变化与同年里收益的波动负相关。公司的价值等于未来预期净现金流按照可比风险状况下投资者要求的期望收益率折现得到的数值。因此,预期现金流波动率既影响到企业的期望现金流量,又影响到折现率的确定,从而影响公司价值。较高的预期现金流量波动率带来不确定的收益,增加了投资风险。面对高风险的投资机会,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即提高了预期现金流的折现率,造成现值的降低。与此同时,预期现金流量的不稳定使得企业在面对良好的投资机会时不得不考虑在未来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予以支持。内部融资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外部融资成本较高,削减了投资的收益率;同时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大额的外部融资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大幅上升,对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利(史密斯、史图斯,1985;鲁特、沙尔夫斯泰因、斯坦因、1993)。

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波动性,因为它直接影响未来潜在现金流在各个会计年度的分布状况,能够人为地改变未来各期现金流的收支调整,平滑现金流动,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有利可图的项目中(崔中模、阿里亚斯阿尼、科佩基,1992;利希、怀特,1996)。斯考特和彼得森(Scott和Peterson,1986)阐释了非预期利率变动对实行对冲的金融企业和未实行对冲的金融企业权益价值的影响。非对冲商业银行储蓄和贷款的权益价值比对冲商业银行对于非预期利率的变动更为敏感。风险管理活动(在这主要是对冲)对于稳定企业收益至关重要,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价值。弗吉尼亚大学的阿拉尼斯和韦斯顿(Allayannis 和Weston)在 1998 年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了1990 年到 1995 年或多或少积极从事市场风险管理活动(以它们进行对冲活动的程度来计量)的公司的市值与面值的比率,结果发现更积极地从事市场风险管理的公司现金流量更为稳定,并且市值平均增长了20%。阿拉尼斯、韦斯顿(2003)通过对1986—2000年间2000多家公司的研究,发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大大降低了收益波动率和现金流的波动率,股东价值与这些波动性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盖伊、南、达达尔特(G.Gay、J.Nam、Dadalt P.,2002)研究发现,衍生工具的使用往往与较低的信息不对称和更准确的收益预测联系在一起,其使用对公司价值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二、企业风险管理传导路径

(一)增强融资能力

公司价值增长通过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的实施得以实现。足够的融资是盈利投资项目得以实施的保证。企业风险造成公司现金流的波动和内部流动性不足,最优投资项目无法及时获取足够的合理成本下的外部资金。现金流的波动导致投资项目和外部融资的不确定性;流动性不足和高昂的外部融资成本迫使企业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造成巨大的机会成本,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阿雷茨等(Kevin Aretz等,2007)指出,考虑到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调整最优投资项目的融资策略优于重新修改投资计划。然而,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美性,外部融资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外部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都与一系列的交易成本和成本相联系,这些成本抬高了边际成本曲线(巴特拉姆,2000)。由于权益融资成本比债务融资成本高,并且发行新股常被资本市场认为是一种消极信号,所以企业偏向于依靠借债获取融资。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成本提高了债务融资的边际成本,甚至因无法获得合适的融资而使投资项目搁浅(施蒂格利茨、韦斯,1981)。另外,银行交易费用、协调费用等交易成本等进一步提高了外部融资成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能够帮助协调投资和融资策略,有效稳固收益,使企业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提高流动性。将投资的资金来源由外部融入转为内部获得,大大地降低融资成本;即便是无法完全有效转换融资方式,风险管理活动也能够通过提高信用、降低成本等方式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实现公司价值提升(鲁特、沙尔夫斯泰因、斯坦因,1993)。林和史密斯(Lin和 Smith,2003)通过对1992—1996年间美国公司的研究发现,有对冲活动的公司比没有对冲策略的公司具有更低的外部融资成本,大约低出0.4%—2.9%左右,显然这对于融资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降低成本

1. 风险偏好分歧和管理补偿。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成本是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原则上代表股东价值的人(即管理者)同样追求自身的目标和价值的实现。为实现个人的未来收入和非货币效用目标(如声誉、表扬、升职等),管理者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更多的依据是个人的风险偏好。然而,管理者与股东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旨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股东期望通过降低现金流的波动性提高价值,降低风险是所有者的一致目标(巴特拉姆,2000)。管理者为追求绩效,偏于选择风险较大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大额的投资资金和高昂的外部融资成本逼高公司的财务杠杆。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一旦落败将带来公司价值的剧烈波动和信誉的急剧恶化。股东要付出努力密切监督管理者以减少他们的非利润最大化行为,委托—成本随之出现(迈耶斯、史密斯,1982;史图斯,1990;菲特,1995)。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尽量改变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使其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对冲活动和更为合适的激励结构能够做到这一点。风险管理可以减少这种成本,它能平滑公司收益,降低有利可图的增长机会的投资风险,调节管理者与股东所不同的风险偏好,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决策中来(史图斯, 2002)。另一方面,由于风险对冲降低了管理者的人力资本的风险,所以管理补偿中的风险溢价也会相应减少,降低企业总成本。而将期权、股权纳入到管理者的收入中去,代替原始的货币工资,并将其绩效与公司股价挂钩,这有利于减少管理者的盲目乐观,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他们的高风险投资的控制,促使其将股东价值纳入投资决策,优化投资策略,实现公司价值增长(豪希尔特,2000;格雷姆、罗杰斯,2002)。

2. 投资不足。另一种成本来自于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契约关系。现代的非完美契约条件下,公司利益相关者如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员工的各方利益并不是一致的。当公司财务杠杆较高或是存在不对称信息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管理者的原因造成公司财务杠杆上升或是价值出现波动时,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会进一步加剧。债权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采取两种事前措施对付债务人的投机取巧行为,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成本,产生投资不足问题 (巴特拉姆,2000)。一方面,债权人可能会对提供的债务资本要求更高的补偿率,这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不得不放弃一些原有的良好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他可能要求与债务人签订一个强制的债务附加合约来对债务人的财务投资政策做出限制(史密斯、华纳,1979),债务合约限制了企业的管理自由,造成投资不足,妨碍企业利润的顺利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例如对冲),有利于避免这些成本的产生。风险的加剧是管理者、股东、债权人之间“问题怪圈”的本源所在,降低投资项目的风险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风险管理活动能够确保公司在风险可控的状况下实现盈利,让债权人看到公司的资金使用是有配套的风险管理策略做保证的,赢得债权人的信任,获得更高程度的投资决策权,也有利于一定程度上控制管理者利己性质的冒险策略,从而大大降低成本(福克等,1997;格雷姆、罗杰斯,2002)。盖齐、明顿和肖朗(Geczy、Minton和 Schrand,1997)考察了财富500强企业使用货币衍生工具的状况,发现研发支出、投资支出与这些工具的使用存在正向关系,这与对冲能减少投资不足问题的研究一脉相承。

(三)降低财务困境

企业未来现金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企业现有的流动性无力履行既有的契约义务时,这一不确定性更令人担忧。如果无法或是不能及时履行支付义务,流动性不足造成的财务困境将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期望的财务困境成本等于陷入困境成本的实际大小与陷入流动性不足的概率的乘积(史密斯、史密森、威尔福德,1990;罗尔斯、史密森,1990)。在计算财务困境成本的大小时,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得考虑进来。间接成本主要包括陷入财务困境的消极影响带来的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员工、债权人之间的合同成本的增加(夏皮罗、蒂特曼,1986)。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下降造成公司销量下降,财务状况恶化使得供应商的供应条件更为苛刻,破产下岗的担心使得员工造成人力资本流失和保障水平被迫提高,财务信用状况恶化使得债权人的债务成本上升,这些都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导致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与破产程序相关的律师费用、专家鉴定费用、评估费用、管理和财务费用等支出,还包括破产前信用等级下降招致的成本上升。

企业风险管理对于财务困境成本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它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从而有效降低期望财务困境成本(史图斯,1996;罗尔斯、史密森,1990)。风险管理活动能够平滑企业未来各期的现金流,使未来收益更具有可预测性,降低不稳定性因素。通过降低现金流的波动性,风险管理活动使得企业能够实现对固定义务的按时支付,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从而降低企业的期望财务困境成本。风险管理通过降低企业财务困境成本提高了公司价值。鲁特等(Froot等,1993)认为,对冲能够降低企业债务偿还的违约率,从而降低破产的可能性,确保企业稳健经营。迪翁和特里基(Dionne和Triki,2004)研究了美国和加拿大的金矿企业的债务结构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实行对冲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财务杠杆带来的财务困境成本,而不是想通过风险管理提高负债能力而达到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

(四)减轻税收负担

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中,支持风险管理活动能够创造价值的另一个方面来源于企业税收负担的减轻。迈耶和史密斯(Mayers和Smith,1982)等认为,企业面临一个凸性的税收函数。在累进制税收体系中,边际税率随着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而提高,税收函数呈现出凸性特征。当公司面临着这样一个凸性税收函数,公司风险管理活动能够通过降低税前收入的波动性而降低公司税收负担,提高公司价值(卡莱和诺亚,1990;迈耶和史密斯,1990等)。风险管理活动使得企业每年的收益更加趋于平稳,这样就不会有收益过高的年份而缴纳很高比例的税收;公司便能够确保在连续的年份里适用几乎相同的税率,确保现金流的稳定,有利于企业的长远规划。而且,税收函数的凸性越明显、公司收入波动性越大、税收函数曲线中处在凸的部分的收入越多,风险管理降低税收负担的效果越明显,对公司价值的贡献越大(史密斯、史密森、威尔福德,1990;卡莱、诺亚,1990;格雷姆、史密斯,1996)。史图斯(Stulz,1996)、罗斯(Ross,1997)、利兰(Leland,1998)的研究表明,通过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对冲行为能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在这一框架下,对冲增加了公司承担债务的能力,公司会更多地对外承担债务来取代权益融资,如果公司提高财务杠杆,它会带来更大程度的利息扣除额,相应地产生更大的税盾增量,从而提高公司价值。博罗霍维奇等(Borokovich等,2004)考察了利率对冲的债务承担能力效应,他的研究发现,财务杠杆和利率衍生工具的使用存在绝对的正比关系且统计显著,实行破产风险对冲的公司具有更高的财务杠杆并能更多地享受债务融资带来的税盾效应,实现股东价值的提升。

三、总结与展望

尽管风险管理有效性及传导路径方面的研究已经拥有了许多成果,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学术界、企业参与者以及风险管理项目的调研报告,并且多是以某种风险管理工具或是某种风险策略作为研究标的来分析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而不符合现在ERM的核心要求——以全面的和综合的视角来分析处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而且在传导路径方面的研究,多是对单个路径的分离式研究,很少对这些路径进行比较,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意义不够全面。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效性的研究要与当前全面风险管理的趋势相吻合,即研究注重风险管理的综合性。自从2004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后,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风险管理的核心标准,那种单纯的以某种工具、某种策略来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已经落后于现实的需要,因此,风险管理有效性方面的研究也必须注重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是传导路径的研究要注重进行比较分析。对企业来说,如何选择风险管理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风险管理传导路径的认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筛选出最能发挥风险管理有效性的传导路径,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实践将会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Adam,Tim R.,Chitru and S.Femando,2006, “Hedging,speculation and shareholder valu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81:283—309.

第9篇

一、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现状浅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金融理论依旧是值得进行研究的一个理论话题。但是,结合大量资料及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科技金融理论研究过程中,需对科技金融的内涵及外延进行深入剖析,并弄清楚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科技创新来看,属于一个欠缺严谨的概念,科学侧重于发现,而技术则侧重于发明,唯有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变换为商业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够体现出创新的本质[2]。我国在技术和金融两者之间的研究较为空洞,结合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科技金融属于科技的外生变量,同时也属于金融的外生变量。这样的研究结论虽具备相应的理论价值,但在科技金融本质揭露上较为缺失。因此,不妨结合国际研究成果,对科技金融理论的本质进行归结,主要包括:(1)科技金融属于一类创新活动,也就是将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在企业家的应用下,转换为商业活动的一种融资行为模式;(2)科技金融属于技术的范畴,同时也属于经济的范畴,如果将技术革命视为新经济模式的引擎,那么金融则属于经济模式的燃料;在两者充分融合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经济活动的动力得到有效增强;(3)科技金融属于科学技术资本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指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成为一类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4)科技金融属于一类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同质化的金融资本经科学技术异质化的配置,进而获得高附加回报的一个过程。此外,从研究现状来看,科技金融是否具备政策价值、属于科技工作还是金融工作、属于政策性业务还是市场性业务、哪一方主体进行组织更为有效等,均存在广泛争议。

二、科技金融实践纰漏浅析

上述提到,结合研究现状,在科技金融相关理论研究上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如科技金融是否存在政策价值,其组织工作由哪一方主体开展更为有效、合理等。当这些疑问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便会进一步导致科技金融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错位,从而引发诸多纰漏问题。下面将对实践中存在的纰漏问题进行分析:

(一)整体性创新纰漏

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科技金融在创新上,主要存在片段化创新多,而整体性创新少的情况。主要涵盖的片段化创新包括了: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信托以及创业板市场等等,这些主体的创新相互孤立,在整体上较为缺失[3]。和片段化创新突出比较,科技金融在整体上创新较为缺乏。一方面,我国在科技金融工作当中,将科技视为金融的外生变量,希望能够获得金融的支持,但是这一愿景与金融资本和科技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违背。另一方面,科技金融工作主管部门不够清晰,在主管主体责任、权利方面显得较为模糊。此外。科技金融工作在统筹协调以及量身定做上显得较为缺乏,一些科技资源本应具备的财富效益难以有效体现出来。

(二)体制化创新纰漏

对于体制化创新纰漏来说,主要表现为:工具化创新多于体制化创新。有不少学者表示,对于科技金融,地方性创新远比中央性创新多,这主要依赖于地方金融工作中,新工具创新发展非常快,而中央在统筹工作中,面对系统化及复杂程度高等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统筹,这样就造成两者创新不能协同的情况。但是,不管是基于中央角度,还是地方角度,科技金融创新大致上未能呈现体制化的特点,大多数表现为工具化的创新。例如:科技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中,便无抵押标的物创新及收益分享机制的创新等。在体制性创新不足的情况下,科技金融的持续性政策价值便会在很大程度上?y以获得保障。

(三)资源性投入纰漏

从目前来看,在推动科技金融实际工作方面,政府资源或社会资源投入偏少。大致上,之所以科技金融工作发展在资源上存在纰漏,仍可归结于对科技金融本身的认识不足,换言之也是由于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导致,双方相辅相成。在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科技金融创新便成为了金融部门的单方面行为[4]。从研究现状来看,科技金融创新的资源包括了:财政科技资源投入、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以及一定数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投入等。在这三大方面的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科技金融工作便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三、推进科技金融理论研究工作的相关政策建议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不难看出当前科技金融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纰漏。从科技金融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角度来看,需依托于相关政策,从而推进科技金融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一是要加强科技金融创新的部署工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及效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使科技金融的价值作用得到有效体现。二是要进一步明确科技金融工作的定位,将财政、金融等部门的作用展现出来,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带动科技金融的发展;与此同时,对科技金融工作体系加以完善,使金融资金与科技创新能够协调发展。三是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政府部门需发挥职能作用,引导各种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与此同时,要优化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加强科研之间的合作交流[5],以产出更多可供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当前,产学研在名义上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三方之间的合作,事实上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的合作较少,因此便有必要加强高校和科研之间的合作,以沟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最后从人才培育的角度来看,还有必要健全专门针对高端科技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制度,完善科研成果的社会共享及扩散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配套机制。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融合;策略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企业的目标是最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企业收益情况如何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指标体系进行展现。财务管理相关信息数据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收益情况。而管理会计需要搜集大量系统化的经济信息,使企业管理的重要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强,有效缓解企业风险问题,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要能够积极把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项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结合,优化会计系统,有效拓展各种经济信息搜集途径,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经济数据信息,从而促进企业有力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必需。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融合的基础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应用目的也是一直的,都是为了企业生产运营服务,二者应用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并且,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应用的环境基本相同,都是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情况进行信息记录与信息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都是从传统的会计体系中演变而来的,因此,二者存在诸多相同因素,这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基础。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信息来源基本相同

管理会计需要从多个方面搜集经济信息,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处理,整理出有价值的内容为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行动决策提供数据信息参考。而其中会计核算资料是最重要的信息资源。而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也需要依靠会计核算资料开展工作,也需要借助财务会计所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或者是账簿开展进行管理,因此,二者在信息来源方面是一致的,这是二者融合的基础。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均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服务的

管理会计主要职责是收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会计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信息搜集的目的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财务管理的也需要搜集会计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只是财务管理所收集的会计数据信息更为具体,需要搜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经济数据信息,并且需要对经济数据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而管理会计工作的重心是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全面把握,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价值预测等。他们的工作重心虽然有区别,但辅助管理者制定决策的,为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提供服务的作用是一致的。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基本相同

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价值运动的情况和规律进行研究分析,而财务管理主要研究企业资金运动情况,企业投资情况,对企业如何进行筹资等问题进行研究,财务管理还需要对资金日常运营情况和各种股利分配情况进行研究。其实,财务管理这些研究也是对价值运动情况进行研究。从这个层面上讲,二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大致一致的情况。所不同的是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活动实际状况进行管理,对价值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管理,而管理会计则不直接对价值运动进行管理,只对其进行分析,把相关数据整理出来,反映上去。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管理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润的不断增加而开展服务工作的。

二、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融合的必要性

二者融合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需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能够使两种管理方式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这样,更有益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问题,更有益于把两项工作做好。同时,实现二者融合,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成本。二者融合之后,企业不需要设置两个部门分别开展工作,企业可以把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同样可以把两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是企业管理工作更为完善,而且可以有效地节约人力财力资源。在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增的,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种经济方面的信息数据将更未完善,优质的信息资源能够为企业领导者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二者融合,资源信息更为准确丰富,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提升企业市场应变能力。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融合具体策略

(一)完善会计职能

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职能还不够完善的,企业对会计职能认识不到位,这就导致会计职业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现代企业中会计的主要职能任务是对企业的资金状况,资金流向进行详细记录,会计的管理职能被忽视了。这种情况,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是难以实现融合的。要实现二者的融合,首先必须要完善会计职能。企业领导者要全面认识会计职能,不仅要发挥会计详细记录资金情况的职能,还需要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企业领导者只有全面认识会计职能,在工作中引导会计人员落实相关职能,使会计的管理职能与财务职能充分融合,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根据会计的管理职能和财务职能需要对会计人员提出新的工作要求,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落实会计的管理职能,这样才能实现二者的融合。

(二)采用渐进式的融合策略

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是较为类似的,但二者也有区别,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有机融合,必定要做好一系列的工作,对二者融合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步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这样,才能达到二者有机融合后创造更大价值的融合目标。在企业内部,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需要采用渐进性的策略,要对企业内部相关组织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对人才结构进行优化,对相关融合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处理,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中所涉及的主要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渐进式的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如果在二者融合过程中,融合任何一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到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渐进式的融合策略,在分析研究融合各环节的基础上,全面做好融合工作,才能保障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融合的目标和价值能够真正实现。

(三)完善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完善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二者融合工作的开展才能有保障。因此,企业要在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多做工作。一方面,企业要能够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明确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措施,调动每一位会计员工的工作热情,保障每一位员工都能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每项规定。不仅如此,企业还需要根据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融合的需要,开展一些会计管理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进一步丰富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丰富会计人员的职能,提升相关人员的实际事务处理能力和会计管理能力。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保障会计工作的质量,才能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也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数据支持。

(四)基于融合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就目前而言,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难以满足管理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的需要的。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企业必须要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要能够基于二者融合的需要调整组织结构,根据二者融合的需要将财务管理部门与预算决算部门进行单独设置,使这两种部门能够机构部门,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和预算决算部门的管理职责。尤其是一些以生产经营性的企业,会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挖掘相关经济数据,会计的管理职能几乎发挥不出来。因此,这类企业更需要建立独立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部门,只有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部门进行独立设置,经营类企业的组织结构才能由混合型相融合性转变,部门职能才能得以突出,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种会计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实现融合后,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会计职能才能得以有效丰富,企业的部门机构的运营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企业的会计工作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基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融合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设置和调整,才能真实现二者融合的目标和价值。总之,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目的相同,相关因素类似,因此,实现二者的融合是优化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选择,因为二者融合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实现二者的融合也是可行的。对于企业而言,要能够积极完善会计管理职能,不仅要发挥会计对资金现状进行分析掌控的还能,还需要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相关人员要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要能够依据现代企业要求,完善会计制度,建立起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积极吸纳人才,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采用渐进策略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企业要通过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不断提升自身活力,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亮.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应用研究[J].会计师,2011(03).

第11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 财务分析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67-02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已有的账务数据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本系统运用了各种专门的分析方法,对账务数据作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分析和研究,从中取得有用的信息,从而为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务分析研究有30多年,它是以资本市场基础的会计研究探讨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量有目标公司的股价,或一段时间内股票的报酬率,或它们的系统风险。与权益法相比,投资的会计处理中用成本法计算的EPS预测的每股报酬率有多准确。尽管Brown和Howien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在财务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不同的会计准则就如不同的理论,可以通过评价它们预测某些有关事件的准确性来对其进行评估。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公司财务问题也日益受到理论界的重视。本文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务分析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健康、持续的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1 资本市场行为分析

资本成本分析包括企业的资本成本具体测算和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考察。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侧重于对企业资本成本进行具体测算,而较少涉及对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估算的研究包括如下两方面:一是单独测算各种类型资本成本(主要是权益资本成本);另一类是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权重,加权计算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的测算在单独测算各种类型资本成本(主要是权益资本成本)方面,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工具有资本资产定价法(CAPM)、多因子模型法、历史平均收益法、股利折现法、股利增长模型法等。这些方法主要基于企业实际收益计算企业的资本成本。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CAPM法和多因子模型法,这些模型试图以资本资产的各种风险因子来预测其收益。由于投资者来自资本资产的收益便是公司为此应支付的资本成本,因此,通过该方式计算得到的资本收益便是企业面临的资本成本。但该方法的应用前提是企业的β值较为稳定,且在预测期间不会发生变化。而股利折现法和股利增长模型法由于比较难以对未来股利进行预测,应用范围则较为有限。黄少安和张岗以上市公司支付的现金股利除以股票市价,计算得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约为2.42%,远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然而,该方法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企业未来股利增长情况,因此计算得到的股权融资成本偏低。

高晓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黄少安等研究的缺陷,即她采用股利增长模型计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约为1.18%。陆正飞和叶康涛采用Gebhardt,Lee和Swaminathan的净收益折现法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1998年至2000年间的边际股权融资成本,其股权融资成本平均约为5.54%、5.10%和4.18%,且企业的资本成本(包括股权融资成本和债权融资成本)趋于下降;平均而言,股权融资成本要低于债权融资成本。原因是,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太高。

3 资本成本测算方法

根据查阅资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资本成本测算方法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可用式(1)表示。

其中B为负债,E为权益资本,Kd为债务成本,Ke为股权成本,T为边际所得税率。

为了简便起见,实际计算过程一般采用式(2)。

其中I为利息支出,NI为净收益,其它符号意义如上式所示。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的隐含假设之一为债务融资成本=利息支出/负债总额。但由于在总负债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负债并不直接发生利息支出(如应付账款等),同时,显然企业外部融资行为不可能依赖于这些不需要支付利息的负债项目,因此,该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企业历史平均资本成本,而非其边际融资成本。同时,将这些不需要支付利息的负债项目也纳入分母进行计算,无疑将极大低估债务融资成本,也将低估平均资本成本。

3 资本成本的财务分析

3.1 资产负债

资产负债表是公司最主要的综合财务报表之一。它是一张平衡表,分为“资产”和“负债+股本”两部分。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反映企业的各类财产、物资、债权和权利,一般按变现先后顺序表示。负债部分包括负债和股东权益两项。其中,负债表示公司所应支付的所有债务;股东权益表示公司的净值(Networth),即在偿清各种债务之后,公司股东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三者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3.2 财务状况变动

财务状况变动表亦称资金来源和运用表,简称资金表。它是反映两张资产负债表编制日之间公司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表格。财务状况变动表是公司每年向其股东或证券管理委员会呈交的三种主要财务报表之一。为了向股东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往往编制两个连续会计年度的资产负债表。以说明平衡表上所有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项目的变动情况。财务状况变动表反映了公司资源(或资金)的所有流入和流出活动。它不仅包括由公司内部的经营活动,而且还包括公司外部的融资与投资活动所引起的公司资源的出入情况。其目的是报告在本会计年度里所有流进公司的资金来源以及这些资金被运用的具体情况。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医疗企业;财务柔性;回归分析

一、引言

在新的世界发展时期里,由于国际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全球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日益严峻的资本市场环境为企业的竞争带来了更大的难题。[1]目前,我国的企业环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相比于国外市场,我国市场面临着更加多样化的环境变化,诸如企业变革、市场转型、消费升级等变化多端的环境使得我国企业所处于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增加了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2]在这样的市场环境背景下,医疗企业作为直接影响到我国民生基础的企业,也遭受到了越发突显的完全动态竞争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冲击,如何确定一种明确的评估、改善措施来帮助医疗企业面对环境不确定性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手段。[3]

财务柔性的概念是由国外经济学家Hart等人提出,旨在研究企业财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4,5]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财务柔性得到了更多企业的认识和重视,在目前研究现状下,财务柔性研究的是企业内部通过有效的资源调动、现金的合理储备、完善的举债能力,以抵御环境的不确定性,并利用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机遇。

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柔性进行了研究。Ashby从静态的角度对财务柔性进行了研究,提出财务柔性是应对环境变化的优秀能力;Volberda提出影响财务柔性的因素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财务状况的控制能力的体现;姜英冰在权衡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财务柔性的概念研究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研究财务柔性与突况应急的联系;赵华在财务柔性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合理调配资源的策略,提出企业应着重发展财务柔性以主动适应环境不确定性;[5]柳建华研究了会计的稳定性和企业财务柔性的联系,他提出会计的稳定性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财务柔性。

本文从财务柔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的影响。首先对本文所涉及到的企业环境、环境不确定性和财务柔性的概念作出了简要的阐述,通过提出财务柔性假设,建立了分析所需的指标体系,并依此建立了分析模型。在医疗企业历史数据的支撑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最后对医疗企业如何提高本企业的财务柔性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所做的研究,一方面将财务柔性的概念引入到了医疗企业的范畴中,弥补了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研究的缺失;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强调了财务柔性在环境不确定突显的背景下对医疗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

(一)财务环境

财务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它代表了企业在财务运作下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按照以往的研究划分,可以讲企业的财务环境分为外部的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内部的微观财务管理环境两大类型。

财务环境本身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影响方式复杂、影响复杂多变的一个整体系统,它的特点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企业的财务环境与自身的财务管理是具有密切关联的,因此,在研究企业的财务管理时应该突出认识到并深入考虑到企业财务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将企业财务环境与自身情况协调起来进行研究。

企业财务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影响到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利润分配等多方面的财务管理活动。

(二)环境不确定性

企业财务环境是不确定的,经国外学者的研究,企业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大环境下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人员机构、财物结构、采购及生产等小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这些不确定性长期影响着企业的财务决策。

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在作出财务决策时对企业所处的相关财务环境因素信息缺乏,二是在企业作出财务决策后无法得知该决策引起的后果影响,三是企业无法得知财务环境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对应于这三种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环境不确定性分为三类:状态不确定性(State Uncertainty)、影响不确定性(EffectUncertainty)和反应不确定性(Response Uncertainty)。

其中,状态不确定性是指企业财务的客观环境状态不确定,人们不知道环境的组成要素将怎样变化;影响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对环境无法做出预测因而不知道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特征;反应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没有预测财务决策可能后果的能力。

(三)财务柔性

财务柔性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体现,它是企业在变化环境中受到环境影响的表征以及采取财务决策的指导。一般来说,财务柔性是通过较高的现金持有量和保守的财务决策来实现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对保持财务柔性的策略进行了整理,包括以较低融资成本进行资金筹集、超额持有现金、在财务环境不景气情况下减轻外部融资压力等方式。

财务柔性的研究能够使企业更易于应对复杂变化的财务环境,当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强时,企业可以利用事先储存的财务柔性,发挥财务资源的潜在能力,顺利地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诸多问题,环节环境不确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提高企业财务运行和决策的稳定性和优良性。

目前,针对财务柔性的研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理论研究,它是从财务柔性概念、度量等理论基础方面对财务柔性进行研究;二是实证研究,它是通过采集现实企业的运行数据来分析企业的财务柔性,主要涉及的企业特性包括投融资、企业价值、企业业绩等内容。本文采取的研究方式属于实证研究,利用医疗企业的历史数据研究环境不确定性对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的影响对象和影响方式。

三、研究假设

医疗企业储存财务柔性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并对不确定性中存在的有利机会进行把控。当医疗企业具备了较优秀的财务柔性时,它就具备了更加丰富的资金筹备能力和资金调度能力,当企业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越高时,医疗企业对财务柔性的需求就越高,但此时,对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所具备的价值也更强。

为了研究的方便和结论的提炼,在本文中将具有不同负债水平和现金持有水平的医疗企业进行了划分,将具备较低负债率的医疗企业定义为高负债柔性医疗企业,将具备较高负债率的企业定义为低负债柔性医疗企业;同时,将具备较高现金持有率的医疗企业定义为高现金柔性医疗企业,将具备较低现金持有率的医疗企业定义为低现金柔性医疗企业。

同时,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医疗财务柔性的影响,我们做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1:医疗企业的外源融资与其所具备的负债柔性呈正相关性

此假设是为了验证医疗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负债,而在较高财务环境不确定性时是否能具备较优的融资能力,在环境不确定性高时,高负债性医疗企业不会因严重的负债而导致外源融资的困难。

假设2:医疗企业的外源融资与所具备的现金柔性呈负相关性

此假设是为了验证医疗企业的在财务环境劣势情况下是否能够通过较多地持有现金而减少成本进行外源融资,以便降低医疗企业在面对较高不确定性时所受到的财务风险。

假设3:医疗企业的新增负债与所具备的负债柔性呈正相关性

此假设是为了验证医疗企业能否通过保持较低杠杆率以使医疗企业能够拥有更好的负债融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

四、研究设计

本章主要是对假设分析研究的内容和流程进行阐述,分为指标体系建立、分析模型建立和样本选取三个部分。

(一)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对假设进行有效的验证,本文对被解释变量、因变量、自变量三个层次进行建立。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包括外源融资F、新增负债L定义。其中:

外源融资F反映的是医疗企业当前筹集外部资金的额度,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外源融资F=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值/医疗企业总资产

新增负债L反映的是医疗企业的新增负债,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新增负债L=期末时的负债总额/期末时的总资产-期初时的负债总额/期初时的总资产

2、因变量

因变量是描述一个医疗企业财务柔性的具体量度,本文采用百分位法对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持有率两个描述性指标进行表示。定义了两个因变量指标:现金柔性C、负债柔性D,其中:

现金柔性C是表征一个医疗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量度,对于连续两年高现金柔性的医疗企业,C=1;否则,C=0。

负债柔性D表征一个医疗企业负债水平的量度,对于连续两年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C=1;否则,C=0。

3、自变量

自变量反映的是医疗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的度量,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划分,本文将自变量定义为企业规模S1、流动比率S2、现金流量S3、资产担保价值S4、盈利能力S5、资产负债率S6、投资支出S7、上期现金持有S8这八个自变量,其中:

企业规模S1表征的是医疗企业的规模大小,按照权衡理论可知,规模越大的医疗企业应更倾向于多元化发展,因此,它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抵御能力较高。在本文中企业规模S1的计算取值取为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二)模型建立

为了验证上文所提出的假设,本文构建了两个模型:针对假设1和假设2,本文构建的模型1如下所示:

本文在进行验证分析时,将现金柔性C和负债柔性D引入到模型中,当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现金柔性C的变量系数为正值时,说明高财务柔性的医疗企业相比于低财务柔性的医疗企业更容易筹集到外部资金;当负债柔性D的变量系数为正值时,说明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相比于低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更具备负债融资能力。

针对假设3,本文构建的模型2如下所示:

L=A0+A1* S1+A2* S2+A3* S3+A4* S4+A5* S5+A6* S6+A7* S7+A8* S8+O2

当负债柔性D的变量系数为正值时,说明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相比于低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更具备负债融资能力。

(三)样本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至2012年的上市医疗企业,并通过如下方式对企业进行了筛选:1、为保证分析的有效性,本文剔除了上市时间不足1年的医疗企业,以确保医疗企业实施财务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2、剔除了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上市医疗公司。经过筛选,本文得到了102家上市医疗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原始的财务数据均来自于同花顺的金融数据库,某些缺失数据采用了人工手算的方式得到。在以下的数据分析中本文应用了Stata10软件。

五、结果分析

经过回归分析,两个模型的结果显示如下:

(一)模型1

相关性表现为:

1、负债柔性D的回归系数都在1%到5%的区间内,表现出显著的正值,这表明了负债柔性与外源融资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说明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能够在面对环境不确定性严重情况时具备更多的资金筹集能力,因此假设1成立。

2、现金柔性C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表明相比于低现金柔性的医疗企业,高现金柔性的医疗企业在面对环境不确定性时更不倾向于外源融资,而会使用自身的储存资金,外源融资会表现得更少,因此假设2成立。

(二)模型2

相关性表现为:

负债柔性D的回归系数表现出显著的正值,说明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时医疗企业的新增负债与负债柔性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性,因此假设3成立。结果说明,具备高负债柔性的医疗企业在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时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负债资金,表现出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六、总结

本文通过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模型,在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所提出的不确定环境下医疗企业的财务柔性,得到了以下结论:1)医疗企业的外源融资与负债柔性呈正相关关系,与现金柔性呈负相关关系;2)医疗企业的新增负债与负债柔性呈正相关关系。财务柔性能够为医疗企业提供能加良好的财务配置和财务决策,对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提供积极作用。各个医疗企业可以通过充分利用OPM战略、定期处置闲置资产、采取多元化融资等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财务柔性,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高。(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曾爱民.财务柔性与企业投融资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 张文.不确定性环境中组织柔性、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0.

[3] 于凌峰.不确定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基于财务柔性的视角[D].湖南:湖南大学,2008.